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2024-11-29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精选18篇)

1.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一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南丰二中 徐德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一方面产生了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认识,情感,意识发展等多方面的制约,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还不善于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所以一旦在他们的学习或生活中趣味与活动、自尊与交往,自我实现等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可能出现攻击、倒退、畏缩、固执、不安„„等表现,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相比一般的教学形式,情境教学因为其现实性、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激发了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因此而备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和喜爱。

化学是学生在九年级时才接触的起始科目,面临毕业和升学,九年级学生学业负担重,主动学习的热情降低,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有效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于是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一是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多采用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涨,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二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希望利用各种现实、生动、丰富的情境去激发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但是,缺乏对有效情境的把握。有些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如果控制不当,在一堂课后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情境,而没有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是无效的情境教学。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旨在对如何“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进行研究。将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合理创设时机进行研究,从而对整个九年级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使情境素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之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中激发、引导、促进、贯穿等作用,既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研究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追求有效情境教学,努力将教学情境与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以课题引领,创建优秀化学教师群体。

课题组成员均有一定的分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使教学素材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科学性转变,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初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化学有效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特色。

2、学生目标:通过化学情境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3、教师目标: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概念界定:我们所说的“有效情境”是指形式多样的,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适当的情境,不是“花架子”。要能促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易学、好懂、能懂、会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有效实验情境的创设研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尝试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实验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2、有效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研究;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有效攫取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各种信息,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实效性。

3、科学运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情境研究;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先进的实验器材相结合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逐渐淘汰形式主义的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手段用到实处。

4、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课堂无效问题不但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更会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5、不同课型中情境创设方法手段研究。

对不同的课型,我们要尝试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避免复习课习题课的枯燥乏味,单边活动过多,将“情景——问题——探究活动——互动交流——应用反思“的过程应用于每一堂课。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修。

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行动研究: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3、课例研究: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评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经验总结: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时间:2011年04月-2012年06月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04~2011.08

课题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1.09~2012.05

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并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12.05~2012.06

总结、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情境素材等。

2.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二

一、直观性情境

直观性情境主要包括实物情境和模拟情境, 它是根据教学需要,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利用实物、录像、电影、幻灯、图片、图表、模型、实验以及多媒体等形象手段, 激发学生情感, 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过程中, 首先要结合教学实际, 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思考,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观察与思考中的疑难, 从而获得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其次要适时进行直观演示, 也就是在教学最需要的时候进行。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产生体验, 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真正达到创设形象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趣味性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涵在知识本身之中的。因此, 我们教师要在深入挖掘化学教材的基础上, 既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感染性。在教学手段上,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小品、笑话、谜语、表演、游戏、辩论、趣味实验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这种兴趣通常是直接兴趣, 主要是调动情绪, 渲染气氛, 拓展思维。

三、生活性情境

学生所学的许多化学知识与生产实践及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若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问题, 引入课堂,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使学生想学、要学,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 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一要挖掘生活素材, 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生活化, 打通知识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 枯燥的文字生动化,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二要引入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当遇到陌生问题时, 认知发生冲突, 产生探究欲望, 也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进行思考、探究,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三要运用新知设计生活问题, 培养应用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就不再视学习为负担, 他们在愉快的生活实践中既内化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又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3.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篇三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也指出,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1】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并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轻松、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所有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因为在实验中许多现象都像变魔术一样梦幻并具有趣味性。例如“烧不着的小船”,即在纸船里加入适量的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你会发现小船里的水沸腾,而小船却没有烧着。“白糖变黑雪”即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白糖,然后滴入几滴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变成了一堆蓬松的黑雪。“不安定的鸡蛋”,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看到鸡蛋在水里不安定了起来,一会儿沉底、一会儿浮起来。这些有趣且神奇的现象牢牢的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果在这方面从老师讲解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验中让他们理解和巩固现有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该实验确实发生了。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气体压强差。检查完装置气密性后,向两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内,分别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用软木塞塞紧,手持瓶颈处振荡。当看到倒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明显变瘪,而倒入等质量的蒸馏水的瓶子变扁的不明显。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方法二:探究生成物。向装有5ml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将上述溶液加热至气体不再生成,等试管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当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动手做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2】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点在其他学科是体现不出来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书本上已有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同样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有同学结合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原理,重新设计了实验。他把细铁丝放在倒立着的试管里,将烧杯放在试管下方使试管口浸没在水中,使烧杯中的水液封试管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约五分之一,试管中铁丝生锈。还有的同学把白磷放入大的硬质玻璃注射器中,并在下方放了一个装有沸水的烧杯,组装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两个实验均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其中,与数学、物理、生物联系最为紧密。如化学变化与数学计算能力、曲线问题,化学变化与物理中的压强、浮力问题,化学变化与生物学科中光合作用、细胞内水分的得失问题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实验的验证,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烧杯中盛有稀盐酸,上面浮有一木块。现向稀盐酸中加入一些铁片,我们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结合化学和物理的知识解释。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验证实验也容易操作,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加上老师的指导,相信不少学生都会解决好这个问题。

总之,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理解最透彻、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篇四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能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创设教学情境是容易的,而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并非易事。纵观大量的的教学案例,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理解创设情境的认知上有所偏差、误解,在操作上有些盲目,“赶时髦”,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在课堂情境创设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努力:

一、创设情境要有趣味性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凡不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忘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出奇迹,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却是一个包袱,一件苦差事,难以继续下去。因此,在新课的导入时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激情有趣的开场白、趣味数学题、数学谜语、数学故事、小实验、小比赛等形式来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新课。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

师举例: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生1:两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生2: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当青蛙数量增加时,学生的出错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参与热情也高涨了,从而很快找出规律: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创设这样的游戏或竞赛情境,学生既觉得有趣,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竟争意识,又能使他们易于掌握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数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教学《生活中的负数》时,一上课,教师就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来,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

记录内容如下:

“学校三年级共转来30名新同学,四年级转走了25名同学;小红的妈妈做生意,七月份赚了6000元,八月份亏了2000元。”这些现实情境所呈现的问题都是小学生非常熟悉,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只是他们可能没有想过用数学语言如何表示。现在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不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问题,而且这种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三、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现实中一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场景太大,学习主题不明确。情境中出现太多“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无关的干扰信息,学生很难对情境中内容的主次轻重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观察常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而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的教学中,用flash制作了动画课件“小动物盖房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那座房子很漂亮。生2:我觉得墙壁应该刷成绿色。

生3:不能让小松鼠搬石头,因为石头太重了,应该请大象来帮忙。

生4: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5:我发现小猪扛木头时累得满头大汗,应该请别的小动物帮帮它。

……

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我们都知道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的问题,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这个情节,本来的目的是让学生数出各种小动物、物体的数量,再进行比较。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发现了什么,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

四、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大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在讲《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首先提问“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凭借生活中的印象回答“是”。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分组演示和交流,否定了答案,从而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接着我又提问“三根小捧的长度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呢?”这个问题虽然难度大了一点,但学生很乐意去思考,大家都动手去实践,去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必须富有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思考。

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这一知识时,教师抓住学校正在开展跳绳比赛的契机,创设情境如下:

六年(1)班有40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6人。体育课上,王老师拿来20根跳绳,请问他该怎么分给男、女生才公平呢?

有的同学脱口而出:“平均分,男生10根,女生10根。”马上就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这不行,这样不公平,男生人数多,可是分到的绳子却和女生一样多。”许多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这时提问:“那你能想出一个既公平又合理的分配方案吗?”此时,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有挑战性、有思考空间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总结,使“学”与“思”结合,“思”有所得,“学”而不殆。

5.浅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篇五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智慧的灵光闪现,数学课堂才会变得生动,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 创设情境 有效性

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笔者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浅谈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把数学问题明朗化、简单化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引入,借此发现、提出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相联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卫东先生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节观摩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茫茫大海上,一艘轮船A意外地发生了故障,你看到轮船了吗?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大海上有一座灯塔,灯塔上的观察员发现了这一情况,你觉得观察员会怎么做?创设这样的一个有启发性的情境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周老师捕捉到这一契机,开始逐层设疑。教学片段一:(语音提示)距离灯塔15千米,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1]

此问题一出现,立即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大家议论纷纷,经过学生思考后,周老师请学生代表汇报,使他们明白距离灯塔15千米,轮船A的位置是以灯塔为圆心,半径为15千米的一个圆的范围,初步确定轮船的大体位置。接下来语音提示出现第二个教学片断:距离灯塔15千米30°的方向,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用水彩笔描绘出结果。通过生生一番互动后,师生归纳出轮船A的位置可能在以灯塔为中心,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西偏北30°……8种可能存在的地方。数学问题至此已经呈现明朗化、简单化了,接下来周老师呈现第三个教学片断: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的方向上,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

有了上面两次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确定轮船A在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的方向的唯一具体位置,从而锁定救援目标,也顺利完成了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学习距离。

二、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注重应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改的重点之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把生活搬进数学课堂,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归宿,落脚点,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全国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统筹与统计》一节课教学,呈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统筹与统计》的教学内容是烙饼问题,徐老师别出心裁,用学生稚嫩的小手替代“饼”,老师的手就是烙饼的“锅”,生活中烙饼现象就在数学课堂上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于是,课堂上的演示,呈现出一片“吱啦、吱啦”的烙饼声,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上找到了运用的载体。在师生用手“烙饼”的演示下,学生很快就明白2、4、6……等双数张饼的烙饼规律,那么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呢?学生不假思索,大声说“12分钟”,徐老师话锋一转:“真的你们说的这样吗?”看着老师满脸的质疑,学生也开始思考起来,当数学问题与生活产生矛盾时,学习就充满了智慧和挑战,在几个学生上台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快明白了3、5、7……张饼的烙饼规律。

三、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利用这些出现的的“错误”资源,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特级教师俞正强先生在十六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交流研讨会上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给与会的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俞老师新知学习中巧设了这样下面两个问题:

1、20米长的路,5米分一段,共分?锥危?

2、20米长的路,5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第一道题,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20÷5=4(段),可第二道题就出现了不同的解题答案,有的说是20÷5=4(棵),有的说是20÷5=4,4+1=5(棵),学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真的是这样吗?俞老师的一句话激起学生思考的千层波,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第二道题缺少解题条件,有三种可能出现的种树结果,接下来的学习自然就顺理成章了,在这里,俞老师巧设生活问题,诱导错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了“点数”和“段数”的区别。

四、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注重情境的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本质的探究一点都不能放过,数学课的“数学味”一点都不能变淡,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注重情境的数学性。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知道水桶和油桶为什么要做成圆柱体吗?有的学生说水桶或油桶做成圆柱体,提起来比较方便,有的说油桶做成圆柱体,用盖封住,把它横放好滚动,便于装卸,他们的回答都很好,但仅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没有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层次。于是我出一道题:用同样大小的铁皮分别做成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水桶,那个的容积大?通过解答,学生都领悟到用同样大小的铁皮做成容器,圆柱体的容积要大得多,原来将水桶或油桶做成圆柱体,既省材料而且容量最大。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6.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六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初中生,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7.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七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发情感体验

学生的品德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丰富的生活情境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可以把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通过课件、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境生情, 以情促行,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进入角色, 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进而深化他们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平安回家》一课, 上课伊始, 我便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动画《小学生过马路》 (一个小学生玩游戏机过马路导致多车连撞) 。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很快意识到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紧接着, 我又出示了一些不遵守交通事故造成惨祸的图片以及每年全国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 让学生说说酿成这些交通事故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一次次的震惊和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以及安全过马路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了平安回家的强烈愿望, 此时再教育学生安全过马路已是水到渠成。

二、创设模拟情境, 指导换位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 往往与他们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 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表演, 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想一想中慢慢体会, 从而悟出道理, 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 他们知道盲人、聋哑人、肢残人和弱智者等都属于残疾人, 但是残疾人在生活、工作当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作为一个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的, 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他们。为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 从而能尊重残疾人,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一上课, 我就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数学书, 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地不容易。于是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我是残疾人……”, 让学生“任意举起你的一只手, 握拳, 放在背后;然后用另一只手把红领巾解下, 再系上”。为了完成任务, 同学们有的用牙来帮忙, 有的用下巴抵在桌上, 还有的想用腿帮忙。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 同学们不禁想到:残疾人的生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该是多么地困难呀, 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由此, 学生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

三、创设活动情境, 提升实践体验

例如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先送给学生自由的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完全由你自己安排,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 学生因为没有准备, 不知道做什么, 所以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学生体会到了时间的短暂, 时间需要利用。然后再出示一些数据及图片, 告诉学生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一分钟能写18个字, 能读350个字, 能跳绳148下;汽车厂一分钟可以生产一辆汽车;激光一分钟可以走1800万公里等。在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叹中, 学生感受到一分钟原来可以这么快地做事, 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接着又顺势再给学生一分钟进行活动体验, 这时学生因为有所准备, 所以做事的速度加快了, 比之前的一分钟都有所进步了。这样通过两次一分钟活动体验的对比, 学生充分体验到一分钟虽然很短暂, 但可以做很多事, 时间是给有准备的人,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同时也要学会把每一天的生活安排好。

四、拓展课外实践, 付诸行为体验

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首先要做好品德教育的载体与体验性建构, 将学生的经验进行内化, 并引导学生把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 与生活对话, 从而对获得的认识、经验加以检验, 以充实、发展道德认识, 坚定道德信念, 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 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8.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而我们在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进行的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在正常情况下,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做关于过氧化氢分解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与催化剂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①学生自拟实验方案。②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③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把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1:某课外活动小组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2)对你所推测的气体,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現象、结论)。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

例2: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请他们根据本节所讲内容自行设计一套检测题,并付上答案,同桌交叉检测,以此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9.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篇九

“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一、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古人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创设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在高年级如果还创设“逛超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情境就未免让学生觉得太过“小儿科”,提不起兴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在情境的内容选取与呈现方式的安排上必须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焕发课堂活力。

二、创设连贯性的教学情境。

10.创设有效情境 演绎精彩课堂 篇十

内容提要: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数学的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创设 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课标”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强调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特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理解和感悟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1 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如264+98=264+100-2。原来是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2?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小熊原有26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98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让学生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1张100元钞,小熊找还2元。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在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知识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创新意识。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知识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 2 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由学生自愿组成活动小组并进行分工:一把剪子,几张硬纸片,记录本,测量工具。上课了,按照活动小组就坐,老师导课后,学生进入实际操作。首先每个小组剪出一个三角形纸板,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并将三个顶点重合,相邻的两个角的一条边重合。结果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人人动手,不时交流,不成功的可以重复做几次,然后让学生到黑板展示操作成果。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都愿意参与到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当他们发现实践的结果与定理一致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思考中观察操作,在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显得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教师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总之,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数学的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魅力四射。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王林 3.黄爱华4.周成平

李继海 主编《小学数学备课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著《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版

11.浅谈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十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农村教学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情境教学”就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场景或具体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教材,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化学课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步入化学世界。笔者的第一节课选择在实验室进行。首先让学生们观看各种化学仪器,不同颜色的化学药品,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地不断深入,又让学生们观察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瞬间银白色金属变成了白色粉末,这样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再有就是碱式碳酸铜分解实验,绿色粉末逐渐变黑变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些变化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除此之外,课堂上有趣的小实验也能大大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鸡蛋跳舞实验,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半杯清水,使水的深度比鸡蛋的高度高几厘米,把一个完好的新鲜鸡蛋放入水中,这时鸡蛋逐渐沉入水底,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同时向茶杯里滴入一滴洗涤剂,并将溶液搅拌均匀。不久可见蛋壳表面出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又少变多。过了一会儿,鸡蛋便缓缓上升,并且上下浮沉或不断翻转,犹如“跳舞”一般,有趣极了。

二、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实验情境

现实生活与化学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作為启蒙阶段的化学学习更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在认知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认识化学这一学科。

例如,在讲“一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举出一些与一氧化碳有关的事例,学生们很快举出不少,比如冬天用火炉取暖,如果关闭门窗,空气流通不畅,就会容易煤气中毒。或者在炉火上烧水,不小心洒在煤炉火焰上水,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窜出火苗燃烧更旺。通过让学生举例,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淘米水,洗土豆丝的水,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悬浊液以及用洗涤剂洗油脂形成乳浊液,与用汽油洗油渍形成的溶液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讲乙醇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同学们闻酒精、白酒的气味,让他们感受美酒飘香的氛围。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等。这样使学生首先对这种物质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再进行深层次的化学性质的讲解,让同学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蕴藏很多化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学习。

三、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使教学过程转变成问题探索、研究、及解决的过程。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例如,学习“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探索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教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课堂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教师提出如果在该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比较结果,再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如果试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起到试管,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12.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二

一近身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必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 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让问题发端于展开的情境, 让学生融入情境, 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 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 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例如, 在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比0小的数”的新课教学时, 从“2-1=1”思考“1-2=?”来引入负数, 就是一个有趣的情境。它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 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 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一个好的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

二自主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 促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如, 在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SAS”时, 首先, 让学生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 三角形Ⅰ的边长是4cm和6cm, 夹角是60°, 三角形Ⅱ的边长是4cm和6cm, —个角是60°, 但这个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然后, 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把三角形Ⅰ重叠在一起,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你观察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最后, 让学生自己把三角形Ⅰ与三角形Ⅱ重叠在一起,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由此你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是什么?”

这样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新的数学概念, 形成新的数学原理,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自主探索学习。

例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 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 把等腰三角形对折, 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三实效性

教学追求的是实效。没有实效的问题情境, 即使再好也应舍去,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学习效果。有实效的问题情境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1. 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给出问题情境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探索。例如,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你判断的对吗?”这一节中给出的问题情境是“看放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子底部的硬币”, 让学生感受视觉误差。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情境不如“把硬币改为竹筷”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感受视觉的误差, 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给出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切记设置的情境过于花俏, 为了设置情境凑合制作, 或是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勉强而为, 这种情境可能起负面效应,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一架梯子靠在墙上, 太陡了不行, 太平了也不行, 这个“陡”本是生活中的事, 在这里又是数学的事, “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底端到墙面的距离和梯子的顶端与地面的高度这“两边的比”的大小问题, 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 研究三角函数概念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学生的经验派上用场, 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 不仅数学味道浓浓, 而且学生学习不会被动。

四发展性

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 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例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首先, 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 剪下∠A、∠B和∠C拼在一起, 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然后问学生:“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在拼图的过程中, 你受到哪些启发? (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

这样创设情境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A+∠B+∠C=180°,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 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个问题情境是否有效的标准仍然是数学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脱离了教学目的去评价教学情境的优劣是舍本逐末, 没有意义的。

13.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三

摘要:一般说来,处于教学高潮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题而释放愉悦,或是因领悟到知识内蕴的情理而激动自豪……此时学生的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创设

一、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高潮

教师教学是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机等化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音乐渲染,将抽像化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氢气燃烧反应制成Flash课件。用多个“并排”小双球表示氢分子,用多个“并排”大双球表示氧分子,在运动中彼此碰撞(伴有“咔嚓”声),大双球、小双球纷纷断裂,重新组合新的“并排”大小球。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惊喜、感叹,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从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理解达到心领神会。

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高潮

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能触及学生认识审美和道德心里的深层区域,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在讲盐:AgNO3时,可设疑导入,你知道变色玻璃和眼镜变色的奥秘吗?你知道照像用的胶卷和相纸感光的原理吗?你知道法医为什么用喷洒AgNO3溶液的方法进行指纹鉴定吗?你知道人工降雨,降雪用什么物质吗?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高涨的气氛中发展了智力,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三、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高潮

古人云:“教认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教学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构建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铺设基石。在执教“氧化还原反应”时,以黑火药为例,其激趣的过程:

(1)教学设计

①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焰火,当同学们沉浸在庆盛世佳节,赞祖国之美的喜悦中,问:我国有50文明史,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源远流长,其中有哪四大发明?(答:指南针、造纸、印刷、黑火药)

②黑火药为什么会爆炸,爆炸后产生什么有毒气体?(气体体积膨胀,SO2等)

③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佳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为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禁止节日燃放鞭炮?(答:环境污染。)

(2)教学目标

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千变万化的多媒体个色彩斑斓的化学试验,来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启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激情。

四、增补实验游戏,创设教学高潮

《论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我增补了一些游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设教学高潮。如讲“催化剂”时,做一个“方糖燃烧”的实验;讲燃烧条件时,做一个“遥控点火”的实验;讲干燥剂时,加一个“晴雨花”实验;讲氢氧化钠时,加一个肥皂制作实验。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又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思维,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如为了让学生重视易燃物、易爆物在生活中的危险性,我加做了一个“粉笔响弹”的实验,我为学生提供了药品:红磷、氯酸钾、酒精、粉笔。以每五人一组,寻找药品质量比例,自制小炸弹。有的组酒精浓度过稀,实验失败。有的组药末加入过紧,封口过严,失败。有的学生害怕现象过于激烈,向地下摔响炮时,力量过轻,失败。有的组没等药品干透,或放置时间过长,失败。但实验后,同学们都以高昂的精神,活泼的语言,深刻的态度总结了这次实验,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利用物质用途教学,创设教学高潮

物质的用途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学生觉得易懂、有趣、教好这部分内容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设教学高潮。如:一克干冰被撒入到一千立方千米的云中可产生10000000千克雨水。苯酚被当作消毒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成千上万伤员的生命。通过这样有理有据的教学,使学生惊叹于化学物质的神奇。又如:碘被称为“智慧元素”,人体缺少碘会导致多种疾病,我们碘缺乏病的病区人口曾多达4.25亿,使用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补碘措施,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提高了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教学中这些物质的具体用途还揭示了他们的社会意义。

六、变换“角色”,创设高潮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较学生高出一筹。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学和思维过程,常常可发现其中存在师生间的逻辑差异与空白,正是这些逻辑空白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进入学生角色,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来设计教学过程。如:讲化学中的质量差问题时,刚学时有些同学很难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了一下,我找了一种比喻,我说:带着帽子称体重,你重120斤,拿掉帽子再称,你是110斤,为什么差了10斤?学生们“哗”的一声笑了,但从笑声中我也就明白,他们已经听懂了。

14.小学英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教学 篇十四

魏惠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使用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可视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sh趣,发挥自主性,体验情感,实践性贯穿全程,注重发展性。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英语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社会情境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的意义,从而达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目的。

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交往的需要更加速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1.模拟表演,创设语境。小学英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小诶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优化教学过程,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的使用语言,但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学习同学间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和询问一些有关他的问题,例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学生来回答,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是很高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并适当的借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教唱英语歌曲,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针对小学生喜欢唱歌,跳舞,教师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有机的改编成歌曲,例如:hello teacher,hello teacher how are you?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两只老虎的旋律来教学)让学生在哼一哼,唱一唱、跳一跳的活动中记单词和套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

3.把游戏引入课堂。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把知识寓于游戏中,游戏的种类很多,须教师运用得当。

4.改善外语学习环境。让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向课堂和课本外延伸,例如:教师在教授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进行实地的买卖;在教学telephone时让学生亲自打电话,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相关的情景,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15.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实验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也可以位于一节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尾。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多做实验,创设有效的实验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在他们眼里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课的魅力所在。而且我们充分利用好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用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最后的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气球收集起来。这样学生明白了气体也是生成物要收集起来一起称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做实验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但是提高了课堂效率,相应的知识点也会掌握牢固。

二、密切联系生活、社会焦点和热点,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它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困扰我们的难题。北方的农村冬天要靠烧煤取暖,同时也会发生很多煤气中毒的现象。有一个传言说把屋子里放一盆水,有毒气体就自然会溶入到水里,自然就不会发生中毒的现象了。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以后就明白了这不是真的,因为一氧化碳根本不溶于水。为什么我们喝的水有的口感好,有的口感差?学习硬水和软水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悬念,让学生思考。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最终找到答案,那是因为硬水中有可溶性的钙镁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就是引起口感差的原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在课堂中我们及时设置悬念,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知识的应用。这不仅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电脑技术,创设生动的动画情境

运用电脑技术除了使课堂气氛更轻松活泼,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外,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水通电分解这一节学习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如果单纯地看宏观实验现象根本就不能直观地解释分子是如何分裂为原子的,原子又是如何组合成新分子的。这时候如果应用Flash动画,用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同样的道理,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时也可以用Flash动画来展示离子在溶液中是如何结合的。

四、展开小组讨论,创设轻松的和谐情境

讨论是头脑风暴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不断地打开新思路,有助于知识的灵活掌握。传统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老师要去把知识讲透,但新课程实施下更强调让学生自己把問题弄明白。在讲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关于灭火的方法我先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找学生代表发言。这样的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完全不用老师去灌输就能学会。老师一定要适时地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发言,克服自卑心理,放下心中的包袱才能找到自信。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后雄.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育,2005.

16.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六

四川省剑阁县鹤龄中学 杨 杰

【摘 要】新教材特别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有效性 探析

将初中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这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的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例如,在教“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学生一张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并说:“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若通过设置具体实验或直观的问题情境,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故事创设情境

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使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可以在课的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教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无穷,(教学论文)又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在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通过探究使学生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作为学习的动力,如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板被弄破了,只留下底边和一角,怎样才能把这块玻璃配好?”一时间,学生的热情高涨,给出了许多答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创设竞争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17.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七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从学生与学科特点出发,把创设教学情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以期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情境 教学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高中化学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情趣充盈、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把,从而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趣盎然地能动获取化学知识。

一、以富有新意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教学而言,成功的关键所在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富有新意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心理欲望,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教学“钠的性质”时,我以如下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通常我们用什么点燃酒精灯?”学生齐答:“用火柴”,我紧接着故弄玄虚:“现在我要用水把酒精灯点燃,你们相信吗?”同学们都摇头说:“这不可能吧,水怎么能把酒精灯点燃。”然而,当我用滴管将水滴到酒精灯芯上时,酒精灯真的“嘭”的被点燃。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当我告诉学生是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的缘故时,“金属钠遇水为什么就能把酒精灯点燃”的疑问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课堂教学得以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展开。

二、以生动直观的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投入

高中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抽象性,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创设情境,化解化学知识中抽象、直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电教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传输同步进行。以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给学生以逼真的动态启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化学生的情感投入。为了强化学生对“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中SO2形成酸雨对环境危害的认识,我们通过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2003年重庆南山风景区12万亩华山松和马尾松在酸雨过后全部枯死、曲阜孔庙台阶栏杆上的精美浮雕花纹由于长期酸雨变得模糊不清、2006年湖北于洋河因水体酸化鱼虾大面积死亡等情境,以历历在目的惨痛现实给学生清晰的感性印象,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既对SO2的性质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更在情感深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以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化学教师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点,以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情境,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化学。在《铁和铁的化合物》教学中,我设置下列教学问题:①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黄,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②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③市售的苹果汁中为什么要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揭示出教材研究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四、以不拘一格的开放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尽管这种实验方式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事先设定的实验路径和求证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化学规律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应以不拘一格的开放实验创设情境,突出实验设计、观察和判断中的学生自主性,渗透化学探究思想,启迪学生创新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开放实验中得到切实的提高。对于高三复习课“市售食盐成分的检验”,我们没有按照常规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给学生提供市售食盐、0.1mol/LBaCl2溶液、0.1mol/LBa(NO3)2溶液、0.1mol/L AgNO3溶液、0.1mol/L KI溶液、稀盐酸、0.1mol/L醋酸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等实验用品和酒精灯、试管、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铂丝、蓝色钴玻璃片、电动离心机、洗瓶等实验仪器,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探究检测市售食盐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并阐述实验原理,论证实验结论。这种开放实验创设出多向思维的情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化了“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化学”的教学主张。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情境优化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励学习的动机,开发创新的潜能。

【参考文献】

18.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八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食盐,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制一杯盐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食盐,杯底就会出现不能溶解的食盐固体,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层清液就是食盐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食盐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自制食盐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32-的鉴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 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 年5 月30 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草料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么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氫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进出口情况分析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