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5篇)
1.《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
《永远在路上》反腐纪录片观后感
在今年初的一次理论骨干集训中,我有幸观看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片中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展现了党中央坚决整治腐败,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组织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党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观后,我感触颇深,感慨万千,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非常之震撼。在看这部专题片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片中以大量的事实展现了个别党员存在贪污腐败的严重问题。他们大肆公款吃喝,贪污腐化,消极享乐的现象十分严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风光作秀,挂横幅、登台面、上镜头;不解决实际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歪风盛行;干部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有一些地方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而这些结出的恶果只能由群众来“埋单”。有一些党员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办事拖拉、敷衍塞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还有一些党员眼里只有领导没有群众,对上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他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追求吃得好、玩得痛快、住得舒服,享受所谓的“人间乐趣”。为了追求“舒适”目标,有的人不惜铤而走险,大肆索贿受贿,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在一些党员心中,艰苦奋斗已渐行渐远,群众观念日渐模糊,甚至完全淡忘。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住豪华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有的干部在高档场所、名山秀水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还有的地方财政经费也敢拿来乱花,甚至扶贫款项也敢拿来挥霍,真让人难以置信,这些已经关乎我党的生死存亡。
二是倍受之鼓舞。习总书记说:“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加大了反腐的力度,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特别是那些不可一世的大老虎,也难逃法网。那些曾经高高在上,挥霍着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党员,其奢靡腐化程度令人瞠目结舌;那些高官要员纷纷触电落马,“表哥”,“房姐”,“不雅视频”等让那些腐败分子浮出水面,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法律的严惩。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广大党员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了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文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军队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三是坚定之决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党的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习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从严治党,坚决同腐败分子作斗争,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今后工作中一定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打好党风廉政建设这场硬仗,以好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军队一定会越改越有战斗力,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2.课程标准建设:永远在路上 篇二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07-03
问: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答:这个问题牵涉到比较深广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
首先,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岗位需求的变化,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都要作相应变化。同时,社会发展使得父母对其子女受教育的期待水平也在提高,不再像以往那样满足于尽快就业而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让子女能体面就业、有自身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后劲是新的、较普遍的教育需求。这一点在江苏体现得比较突出。
其次,这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教育部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发布中、高职专业目录,组织制订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成覆盖所有专业的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中职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技能抽测制度、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制度。沈健厅长在署名文章中也要求,要在2016这个“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些决策、要求,都是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再次,这也是职业学校自我完善、提升的需求。目前虽然职业学校能够输出大量新增劳动力,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是整体看来,职校生就业质量不理想,劳动待遇和就业环境还有待改善,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不断反思其教育质量。江苏于2005年启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当前正处于课改的深水区,教师的行动力、课堂层面的落实情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职业学校教学的职教特色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学校之间教学水平的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等等。学校的发展需要内部教育制度的支撑。职业学校要谋求发展,积累后劲,必须不断完善包括课程标准在内的内部质量要求和管控制度,提升其实施效力,增强职业学校吸引力,最终让职业教育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
社会需求、教育发展需求和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都需要我们在制订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加以体现,开发课程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除我省之外,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地也都在开展此项工作。我省开发的专业课程标准基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教学基本文件,是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规范职业学校教学和教育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
我们目前开发了第一批36个专业147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标准,后面将陆续开发第二批、第三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及专业技能实训课的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职业学校课程结构要素及其实施准则和方法将进一步明确,能保证职业学校有统一的教学依据和教育水准,把一线教师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其更好地适应专业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促进江苏职业教育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新常态。
同时,我们的课标开发还面向未来,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进入中职不是唯一目标,自身的学业进修、素质提高才是终身需求。不管是将来继续学习还是直接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基于课标的中职教学都让他们有再次提升的空间,就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这是我们开发课程标准的初衷,也意味着我省中职专业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任重道远。
问:在课标制定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又有什么值得反思的问题?
答:就经验而言,第一,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如前所述,课标的制定需要适应当前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时代在变化,课标也要相应地创新内容和形式。比如我们这批课标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都有一定突破,突出核心素养,注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个方面是紧跟时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第二,滚动向前、以点带面的开发形式行之有效。我们从主要专业着手,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后,再向省内中职所有开设专业进行拓展。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省教科研中心组、各类骨干学校的作用,行业企业、骨干教师、课程专家多方参与,共计有400多名各梯队的骨干教师参加,课标开发的过程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成长过程。
就问题而言,第一,课标开发过程中校企合作、行业指导的因素应该更为突出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的发展。课标开发应该充分吸收企业最新成果,了解企业最新要求,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除了在开发前期做充分的企业、行业岗位调研外,本批次每门课的课程标准开发小组核心成员中都有一名企业、行业专家。在后续课标开发中,这个比例应该有所提高。职业教育的主要建设任务如果仅仅落在教育系统身上,长期来看的话是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第二,课标开发与实施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仅仅是自上而下进行发动,变成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一头热,这并不是我们开发课标的本意。必须调动教师对于课标的参与和实施热情,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加强课标实施与教学评价的对接,使开发和实施两者有效衔接起来。
问:目前我省课标已经颁布实施,相关的配套、保障、检验措施有哪些?如何让课标在教学一线发挥实际效用?
答: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较为完善的配套措施作为保障。一是有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大前提。《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制度的宏观方面规定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载体是课程,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布。没有先进的、体现时代要求的课标,中高职是无法有效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制度设计为课标的开发、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是实施中职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江苏在中职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建设方面是全国领先的,在前期经过两轮不同范围的试点后,2016年秋学期我们将在全省中职学校进行该项测试。课标是教学标准,同时也是测试标准。只有制定出合理的课标,学业水平测试才具有可靠的依据。在未来的3~5年内,包括目前已经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后续即将开发的专业课课标及技能实训课程标准,将构成我省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专业标准内容体系。将来的技能学业水平测试全省学生将在统一平台上进行,这将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融教学、考核、评价于一体的制度体系。做成这件事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我省国示范校建设协作会开发的数控专业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的技能操作综合实训平台已经通过中试阶段,有望率先部署运行;另外,我省多年来成功的技能大赛训练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一系列高质量题库,等等。这些教学资源都应当充分利用,使其发挥效益。
三是重视课标培训和实施工作。今年省里组织的教师暑期培训,不管是国培还是省培,不管是何种类型何种专业,都会增加一个专门的“课标解读”模块。这种培训和解读工作将是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同时,我省将课标内容作为全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的主要依据,将其纳入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体系、纳入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实施计划,将课标落实作为重要指标在学校层面进行评估和督查。
问:专业课课标的颁布将给我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带来什么?
答:一方面,课标有利于教师把教学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价值,学习、落实课标成为其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路径支持。另一方面,课标有利于学校规范建设。课标更多地聚焦课堂,是课堂的内在规范。课标是教学的监控指标,也是教学成果的监控指标,它将构建一种质量闭环系统,推动学校的规范建设。要让教师和校长意识到,课标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专业课程实施的依据,是专业教学的遵循,是质量监控的标准。它将带来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教学过程的人本化、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终身化、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教师成长的专业化。
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篇三
莲山《永远在路上》第二集观后感:以上率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单位组织观看永远在路上第二集,以上率下,看到习主席一系列亲民、简洁作风,深深震撼了党员干部的内心。
作风建设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尤其是八项规定出台后,更是将其放在重中之重。
因此,党员干部要将为官贞节视为重中之重,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契机,扎实推动作风建设。
树立勿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不变信仰。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正因为有了信仰,才有了奋斗的绿洲,朝着心之所向竭力奔跑。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信仰是党和国家赋予的。
对党忠诚,廉洁自律是入党之日立下的铮铮誓言,是历经春秋冬夏,承受风吹雨打依旧不改的最初信仰。
如今,社会发展愈发多元,林林总总的信息灌入思想,这其中不乏有迷人心智的糖果。
诱惑风暴前,党性是唯一的护林屏障。
党员干部要将党性修养和信念坚定视为内功心法,随时学、随地练,修成泰然处之的沉稳性格,练就宠辱不惊的过硬素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忠于信仰需要始终如一的坚持,要和自己内心私利意识做顽强斗争,以意志为土壤,滋养廉洁之花绚丽绽放。
强化官风不正,则民风必颓的为民情怀。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箴言一句,深刻阐明了权力和人民的藕丝关联,道出了为官一任的必须理念。
纵观历史长河,民风朴素的朝代,政治环境必然风清气正;落魄衰败的时代,社会风气也必定紊乱不正。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为官之要,要将为民观念牢牢圈在政治思维中。
有的干部嘴边挂着为民服务,却和人民保持一定距离,不近不远、不冷不热。
这样的形式主义不乏少数,其根源在于为民理念不深。
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干群之间的鱼水情谊,坚持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为公用权、依法用权、履责用权、刚直用权、阳光用权,领悟字权力真谛,聚其精髓,堆积成一座巍巍正向的权力丰碑。
注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细节把控。
细节决定成败。
成功的实现是无数细节汇聚而成的。
忽略细节,病症必然出现。
单纯把控宏观是不符实际的为官论。
在新形势下、新常态中,把握环节的连贯和细节的拿捏尤其关键。
在自律中,少数党员干部往往忽视了细节,得过且过,对小错误不进脑、不入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对蚁穴的忽视可能引发百里大坝瞬时坍塌。
在收礼这件事上,有些干部的确掌握了分寸,对于价值昂贵的礼品拒收门外,但价格平平的礼品却欣然接受,有人说这是礼尚往来,这样的说辞颇为可笑,如此的往来频繁了,昂贵的礼品估计也会笑纳。
因此,党员干部勿以恶小而为之,让贪婪触角提早退化。
4.《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篇四
根据《关于组织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通知》精神,我单位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共23人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电视专题片,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正如开篇第一句解说词:看一个党是什么样的党,一看性质,二看宗旨,三看作风,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风建设无小事,它关系到人心项背,关系到党的事业生死存亡,最终目的就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党的历史表明作风问题的实质是党性,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纪录片以真实的案例展示不良“四风”是如何滋生腐败的温床,给人以警醒。作为一名党员,要把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同办案工作相结合,时刻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检察工作使命,深刻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对做好检察工作的重要意义,牢记入党时的承诺和灌区群众的期盼,提高党性修养,自觉抵制“四风”的不良影响。
深刻认识作风建设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同时,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关乎党风,更关乎民风。党内歪风邪气败坏党纪国法的同时,对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建设也形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力。加强作风建设就是要以党风引领民风,以党风正民风。坚持以
群众满意为标准,就是要在作风建设中,拒绝花架子,光听雷声不下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作风建设怎么样,群众是最直接的体验者和感受者。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作风建设实不实、成不成、好不好,不能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要让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的作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工作作风要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客观评价,具体到灌溉工作,就是在上水灌溉过程中,积极与村社及用水户协调,确保水量应配尽配,保证足额配水。
5.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篇五
近日,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参加了建材公司党支部开展的支部党员干部观看四集专题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活动。这集专题纪录片以《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四方面内容,用普通党员亲身感受谈看法、专家学者深入洞察做分析,以及违纪人员的反思痛悟为提醒。从不同视觉全景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开展作风建设近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这部专题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上率下,狠抓作风建设的决心和取得的成效,让党员干部清楚的认识到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也不能是一阵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在观看纪录片过程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党纪处分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垮一个党员,而是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并赋予他继续前行的力量。”因一场豪华饭局,去年2月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免去所有职务的原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少强,离开了珠海,“再次从基层岗位做起”。周少强犯了错,党给了他应有的惩罚,但同时也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此时的周少强,应该对党风党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他从今后不但自己不会再去触碰党的底线,也会作为一个警醒教材,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清醒的认识到触碰党的底线的后果,这样,犯类似错误的人就会少了。
6.英国永远在路上 篇六
虽然常常被嘲笑是一片长满懒人的土地,肥胖率不输美国,但是英国却以拥有众多适合徒步旅行的小路著称。在外人眼中,英国人热爱换上登山靴,朝山顶进发,其实,根据英国政府下属机构“自然英格兰”(Natural England)的统计,沿着海岸线徒步的英国人比在沙滩上晒太阳的要多得多。
根据一项民意调查,大约77%的英国成年人,也就是大约380万人说自己每个月至少要徒步一次,对这些人来说,行走仅仅是为了娱乐。英国国家统计局说,热爱徒步这种运动的人是喜欢游泳的人的三倍。11%的英国人会去健身房。而每周去徒步的英国人有16%。
喜欢徒步,可能和自古以来英国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无关系,维多利亚时期的商人一旦赚了钱就会立马到乡间购置产业。或许还因为英国人生活在欧洲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国家,为了缓解幽闭恐惧症,他们纷纷在周末去乡野寻找一处开阔地,撒撒欢。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徒步确实其乐无穷。
徒步的乐趣
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这首《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除了在英国湖区,别处很少能看到水仙花,不过每片土地都有其不一样的迷人之处。即使是没什么出奇之处,不过是山谷里野草丛生,田野上牛羊成群,牲畜的粪便和泥土混合在一起,也能勾勒出一幅乡野行趣图卷来。
正如华兹华斯所热衷的,行走的乐趣一直都是诗人和作家灵感的源泉,现代威尔士作家劳埃德·琼斯第一本小说的灵感,就始于在故乡一千多英里的徒步。他说:“那些不断变换的景致如此迷人,让我们释放心灵,视野焕然一新。当我们行走时,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最为怡然,因为一切都不紧不慢,尽在掌握。”
行走似乎能让思想放松,从而使沉思成为可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曾说过:“一切伟大的思想均源于行走。”法国哲学家卢梭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正是得益于在远离巴黎的埃蒙农维尔的小住,卢梭在此地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并且创作了他脍炙人口的散文集《孤独漫步者的退想》。
在康德的家乡科尼斯堡有一条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康德生前每天都在这条路上散步。正如他的传记作家所评价的:“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这个规则动词首先规则的是他的散步。他每天晚饭后都定时、定量散步,守时得像个钟摆,邻居们甚至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来对表。
一些政治家也喜欢在行走中思考国家大事。维多利亚时期首相、道德家威廉·格莱斯顿就热衷于每日步行,83岁高龄的他还在英国威尔士西北部的斯诺敦峰开创了一条新的徒步路线。德国首相安吉拉·默克尔在援助希腊方案出台后,在暑期休假时选择在南蒂罗尔散步沉思。当然了这次徒步并没让她有什么奇思妙想。
经济繁荣之路
美国徒步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路线过于偏僻。在阿巴拉契亚徒步路线上,常需耗时一周才能从一个镇走到下一个,因此要准备一周的干粮和额外的水。在这么长的路途中,木屋往往就是休憩借宿之地,但能不能遮风挡雨就不得而知了。相反,英国徒步客到哪儿都有歇脚的地方。特别是有些旅游公司设计的徒步线路,几乎每条路线都可轻松上阵,不必背包,傍晚入住舒适酒店,隔天再出发。
相对美国来说,英国是一个很小,很拥挤的岛,但是却有多种多样的徒步路线。据“自然英格兰”估计,在英国和威尔士的地图上标注着至少22.5万公里的人行道、马路和边道是可以自由行走的。在苏格兰这样的道路有1.66万公里。这些路线可能指向英格兰最高山峰斯可斐峰(Scafell Pike),可能穿过国家公园,有些还可能蜿蜒经过私人花园和领地。
徒步路线对当地经济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比如西南海岸线路(SWCP),大大繁荣了经过的萨默塞特郡,德文郡,康沃尔郡和多塞特郡的地方经济。
英伦全岛境内共有720条远距离徒步线路。其中的SWCP全长1014公里,从萨默塞特郡的迈恩黑德港开始,到多塞特郡的普尔港结束,是英国最长的国家徒步路线。只要徒步者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从迈恩黑德出发,始终靠着海的左边行进,这条线路也是最容易把握的。
据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这条徒步路线每年为当地带来3亿英镑的收入,创造了7500多个工作机会。在路上你甚至遇上颇有经商头脑的男孩,搭了个货摊,向大汗淋漓的徒步客兜售饮料。
埃克塞特大学的这项研究还发现,外来游客中的四分之一是单纯受到SWCP这条徒步路线的吸引而来的。这些游客每年的花费是1.36亿英镑,四个郡内的2300万人每年都会沿着这条路线徒步,每年的花费是1.16亿英镑,当地人还常常带着外地的朋友和亲戚进行徒步旅行,这类外来人带来了0.48亿英镑的收入。
对SWCP路线上的餐饮娱乐场所来说,徒步者带来了70%的营业收入。如此推算,扩大徒步路线会让更多的地区获益。
徒步的权利
一个国家若能给予徒步者最大的自由,该国必然也具有最广阔的自由国土面积。但这一理论也不尽然,比如,美国西部虽然地广人稀,但想要从国家公园走到州立公园,徒步者们有时不得不穿越私人领地,有时甚至还得看主人的脸色。意大利也和美国类似,进入私人领地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东欧地区,漫游几乎不受限制,在中欧的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以前是国有的,现在大多数公有土地还是可以自由行走的。在芬兰、挪威和瑞典,每个人享有“自由漫步的权利”,瑞典语里对此专门有个词语"Allemansr?tt",在瑞典,自由漫步的权利受国家宪法保护,这种权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法律和传统。只要你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不破坏庄稼,不毁坏原来的篱笆,那就可以随意穿行,在湖里游泳,在开放的土地上露营。
虽然徒步在英国生机勃勃,但是亲近自然并不是那么随便的。因为私人土地所有者还是和中世纪的时候一样小心看管着自己的土地。而他们的权利还是和封建时代一样有着复杂的保护体系。
英国很多道路是罗马人修建的,有部分甚至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但是在英国历史知名的“羊吃人”的时代,从17世纪初到1860年,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瓜分了英国一半的乡村土地,地主们联合起来霸占了公共土地。
英国人在1884年首次提出了漫步的权利并把问题提交到国会讨论,虽然总是被否决,但是直到1914年每年议会开会都要讨论一次。在二战期间,公有土地的情况更加恶化,大部分海滩被军队征用,战争结束后,再也没有归还到公众手中,因此英国人没有权利到海边去,没有权利晒日光浴,堆沙堡。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属于擅自闯入。
徒步权的建立是热爱徒步的英国人不断谈判妥协的结果。1932年,四五百人徒步穿越德比郡的松鸡猎场,遇到强烈抗议。猎场总管想尽办法驱赶这些闯入者,唯恐他们把鸟儿吓跑。得罪了那些狩猎者,有些徒步者真的因此进了监狱。在那些日子里,徒步是大众所爱,工人们一到周末就想方设法逃离万恶的工厂,而徒步这种休憩运动充满了无产阶级的乐趣。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徒步者平均每年在这项爱好上的花费仅409美元。
二战后的几年间,工党政府的几位部长每年都在奔宁山脉举行徒步活动,政府也顺势通过了《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规定了徒步者的权利,并在湖区、斯诺多尼亚等地建立了一系列大受欢迎的公园。另一届工党政府在2000年通过了《农村及路权法案》,法案规定的权利颇有北欧风格,允许徒步者在旷野或山区等地穿行。
如今沿着据说可以看到英国最美风景的戴尔斯路漫游,徒步者们会途经好几个农场,还可能在人家厨房的玻璃窗前走过,穿越私人车道。在美国恐怕会惹恼某个户主,带着把猎枪来拼命。但是英国徒步者担心的只不过是“前方有狗”这样或真或假的威吓罢了。
7.《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篇七
作风问题无小事,出现在屏幕上的都是一件件的作风大事,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乎着老百姓及诺大的社会,牵扯着人民生活的是否满意、社会是否能和谐稳定,作风建设的问世,就像我们汤口所有员工观看这部影片的心情一样,是激动的,是振奋的!
纪实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运用纪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时期共产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心中装着老百姓,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赤胆忠诚、无私奉献的钱学森&&沉淀下来的优良作风就是党风的生动践行。同时,影片还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出发,还原了全国30多个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细节,抓购物卡、抓大摆筵席、抓公款吃喝、抓党政老虎&&由点及面,让当事人现身说纪,向观众讲述了推进作风建设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一幕幕的事例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事都深受教育。
作风建设并不仅是领导干部们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应该积极参与、勇于突破的一件伟大工程。事成于气正,业兴于风清。作风作为一种内在素质,关乎我们个人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关系我们农商行的社会形象,品牌效应。加强作风建设,造就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的银行队伍,我们农金人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努力学习,提高素质
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银行业从业标准和各项制度,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服务态度是履行好自身肩负职责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到在思想上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在行动上符合工作的规范;在工作上不断提高合规意识,按照流程办事。
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来迎接新的工作任务。
三、端正心态,为民服务
我们是服务行业,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面对客户时我们要热情真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首先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分析,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客户服好务,为我们行的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8.《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篇八
梦新长征
近日,通过观看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受到了洗礼。该片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
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反腐惩恶、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从而赢得党心民心的高压态势和坚
定决心。
看完纪录片后我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方面,节目还原了40多个典型案例,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多个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在镜头前现身说法,更多腐败细节随之曝光,思想
滑坡的忏悔发人深省。“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个政权的繁荣昌盛来自于执政者的清正廉明;清廉政治的最好榜样,来自于执政者的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不仅仅代表着
个人的形象,而且关系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甚至是党和国家的形象。“上行下效,上为之、下效之”,“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我想一个官员,应该时刻反思静思,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念、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保护自己的最好的武器便是刚正不阿的内心,对于黑暗对于贪婪的拒绝。若你说了不,整个国家都会帮助你,若你点了头,那么无论你有多么聪明狡诈,法网恢恢疏而不
漏,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让你接受应有的制裁。我想这就是第一集中习近平用“人心向背”这四个字,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这个大问题的最好答案。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一句话。意思是说治理天下,最危险的就是表
面上看起来平静无忧,实际上却深藏隐患,如果不赶紧加以治理,将会无法收拾。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
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现在有很多的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公务员,做大官,耀门楣,衣食无忧。可是却忘记了为官者最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官员为人民的公仆,就算没有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至少也应该做得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意识,试图把自己这一辈子都和政府挂在一起,吃一辈子软饭不以为耻反
以为荣。我想这部纪录片也给人一个警示,若是没有一腔报国热血,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就不要走上这条道路。这条道路上布满了太多的诱惑,这条道路很容易误入歧途,你若是没有坚定的决心,等待你的未来绝对不会是光明灿烂的。对于已经身居高位者如何才能持身公正?也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善禁
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为官者人在走上坡路时应该时刻谨记弯下身子,放低姿态,不要只体会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万丈,忘记了登高易跌落的重重危机。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越要看清楚自己的方向。“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这是古训;不忘初心,不改本性,为官者才能滋润官场,畅快人生。“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我们都
应该在不断学习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还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国家的信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从加强作风建设着手,轻车简从外出视察、不搞节日迎来送往、厉行勤俭节约等系列举措,环
环相扣、态度坚决、效果突显。“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抓落实。带动了绝大部分党员干部都能坚持对照“八项规定”,查找问题,真抓实改,让群众看到了实效。国家 的机器运转从来都是高效的,国家的力量从来都是强大的。一旦有人做出损害中国公民利益的事情,国家的力量会毫不犹豫的向他亮剑,利刃出鞘,没有人能逃过国家武装的力量。这让我一个普通的中
国百姓感到非常有安全感,我们的国家始终在用尽全力的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们上缴给国家的每一分税款国家都尽其可能的返还到我们身上,为了国家稳定,为了百姓安康,为了经
济发展,为了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的国家在尽自己一切努力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尽管反腐只是一个小小的一角,但我却通过这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力量。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 的党始终维护人民最基本的利益这一点都没错。在反腐行动中,我们党所表现出的果断、坚决、高效、有勇有谋都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气魄。
人民才是执政的根本。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提高对腐败危害的警觉,时刻不放松信念坚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始终保以典型案例为鉴,自觉把讲政治、对党绝对忠诚放在首位,坚守理想和信念,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和全党同志一起,让党的作风建设永远
9.王利芬:永远“在路上” 篇九
王利芬是一个非常“爽利”的人,从理性的外表到颇具金属质感的声音,无一不在向人传递着一个信息:有话直说。她在央视的同事至今仍记得这个著名的学历和身高均创第一的“双高”博士,“大高个儿,哗啦哗啦地走进来,机房里就响起了那个高亢的女声。”连她自己都说,在《新闻调查》工作时,她“只顾拉车,从不抬头看路”,像个横冲直撞的初生牛犊。不过如果你就此将她的“爽利直接”理解成“无知莽撞”,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王利芬活得特别明白,颇能举重若轻,透过复杂现象直击问题本质。
创建精英平台优米网
有人曾说,精英文化对平民也是一种排斥,精英们往往自己拳打脚踢好不容易步入了上流社会的大门,然后随手就把门关上,将平民挡在身后,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样作为精英,王利芬却想通过优米网搭建一个平台,让日渐僵化的精英可以和最鲜活的年轻人对接。
2010年3月17日,王利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几乎同时在她的博客、微博和开心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已辞去央视公职,创,办优米网”。那晚,她和年轻的同事们在SOHO现代城占地约19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守候着优米网上线的那一刻。这不是她第一次创建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了,但是心情仍然那么激动。事实证明,激动是理所当然的,3月18日上午10点,暴涨的浏览量致使优米网宽带不够,视频无法播放。这样一个没有大张旗鼓做过广告的年轻网络平台,上线第一天的点击量竟然达到了60万次,一举冲到世界排名600多位。
谈到“优米网”,已经人到中年的王利芬脸上会洋溢着孩子一般的幸福,尽管她为这个新生儿交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学费。2009年4月,《赢在中国》和《对话》的成功证明了王利芬在电视节目公司化运作上已臻成熟,她希望能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发展,完全脱离熟悉的电视业。王利芬的理由很简单:“我特别不想过那种一眼就看到底的生活。我宁可在一条未知的路上暴死,也不愿意在那条已知的清清楚楚的路上去安逸过日子。我都已经人到中年了,在央视混着也不坏,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主宰自己的命运”是王利芬人生的主题曲,在这个时候,这首曲子在她心里演奏得尤其慷慨激昂。她从一次和传媒大学后辈的谈话中获得了灵感,“因为我有多年的电视人的经验,一个传媒大学毕业的学生特别想和我聊半个小时,还愿意付50块钱来交换。”后来两人真的进行网络视频聊天。王利芬想,自己可以做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不用跑来跑去就能在网络上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设想,但是这个想法刚刚上线两个星期,就被王利芬自己掐死了。因为她发现,用户根本不愿意付费。“比如你跟我聊了半个小时,我觉得没有什么收益,这个时候你的时间也花了,可是我不愿意付钱。这样大量的产品无法定价,或者定价之后无法实施。”后来王利芬经过调研发现,网友不是排斥这种沟通模式,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来对话。于是她找对着力点,最终成立了现在的优米网。
赢在央视
王利芬此前在央视的“创业”经历为她创建优米网做足了铺垫。
王利芬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型是从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到《对话》的制片人。从单纯的记者到统领整个节目风格气质的制片人,这样的主动转型需要智慧与勇气。
实际上,在1999年,刚刚生完孩子的王利芬第一次向领导提出,要转到经济频道担当正在筹备的栏目《对话》的制片人时,她的要求当即遭到了拒绝,因为她没有制片人的经验。“人生的春天永远不可能完全是由别人带来的”,于是她找到当时的副台长,表示非去经济频道不可。在她的坚持下,上级同意了她的想法。
于是,从节目嘉宾的选择、邀请,到现场的置景、灯光、机位,再到拉拉杂杂的节目预算,王利芬一一从头做起。节目初创时,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主持人,王利芬干脆自己披挂上阵。录完节目后她还要审片,第一次就因为劳累过度发烧38度多。第二次是上午打吊针,下午录制节目。她硬是这样咬牙撑过了《对话》最艰难的初创阶段。
在做了3年的《对话》,和中国顶尖的企业家、经济学家深入交流之后,王利芬决定到美国去开阔视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会觉得很了不起。但只要你出去了,再回头看,需要提升的空间非常大。”经过一年多的访问学习,到2005年秋天王利芬回国时,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制作一档全新创业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
在《赢在中国》的主题歌《在路上》中,王利芬写下了这样的歌词“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这样的节目形态,王利芬就硬靠着3张A4纸的策划书和一张嘴,一遍遍地去说服央视的编委会。为了自尊的生存,为了自我的证明,在节目终于确定立项后,她发动了所有之前在央视结识的企业家,马云、柳传志点头充当节目评委,IDG高级副总裁熊晓鸽拿出1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给《赢在中国》……从节目立项到播出,王利芬和她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不靠央视,没拿电视台一分钱,而且每年还向电视台支付1000万元的广告费,伴随着节目播出后带来的轰动效应,2006年,王利芬当选为影响中国管理的十大女性之一。
从《新闻调查》到《赢在中国》,在央视的两次创业转型,激情一直是王利芬的原动力。“永远都不要让自己感觉安逸。因为当你安逸时,你的能力就在退化。”于是2009年11月,王利芬终于成为了一名创业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银杏树
“总有一种体内沉睡的东西,被它一点点掀动;总有一种内心隐隐的渴望,被它勾起;它让你总不能苟且,不能将就,不能不去像小草那样,寻找破土的力量。”
王利芬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年轻的朋友们讲述了“一棵银杏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激励她一路走到今天的“原动力”。
早在考大学前两年,她就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读北大。1982年高考过后,她的目标没有实现,去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她要读北大的初衷,她开始自学中文。大二那年,王利芬随着大学生夏令营来到北京。当看到梦想中的北京大学时,王利芬首先看到的不是未名湖,不是博雅塔,而是阳光下摇曳的银杏树。“当我站在这样一个可以触摸的梦想面前时,我意识到,自己只是这里的一个访客,一种说不出的委屈,竟然让我流下泪来。”于是,几经辗转,甚至放弃武汉大学安稳的执教工作,1991年,王利芬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她终于能和梦中的银杏树朝夕相处了。
北大还是见证王利芬爱情的地方,她在进入校园的第一年就认识了自己的先生,共同的价值观让他们相互吸引,两个充满事业心的人,也在相互激励着对方前进。从1991年相识到现在,将近20年的光阴,王利芬每一步心智成长的历程,都被身边的爱人看在眼中。“我们的观点比较一致,婚姻是漫长的,并不是像现在很多人想的,早早嫁出去就胜利了,相互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
王利芬的女儿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我经常告诉老师,我女儿就是不会做作业,不会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一定要把作业做完了?做不完拉倒。”不仅如此,她还不断地向女儿学习,了解她关注的潮流趋势,“我的手机终端全是我女儿下载的,游戏软件都是她弄的。两个人要是没有孩子,你就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你不知道社会上发生着什么新鲜事物,孩子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
这就是王利芬,永远思无定式,永远保持好奇,永远将自己定位为“年轻人”,她身上的自信和活力如此真实而清新,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永远在主宰命运的选择,即便我的命运被别人主宰过,我也要把它扳回来,重新做主。”
《淑媛》对话王利芬
永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淑媛》:有没有人说你是很强悍的女人,没有女人味?
王利芬:我明白你的意思,其实我在这里特别想借你的口说一下,我跟所有女人说,永远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尤其不要在乎男人的评价。当一个女人被男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或者被社会的评价牵着鼻子走时,她一定一事无成。因为别人的评价是非常不负责任,非常此时此地的,他很可能只根据一两件事就对你下结论。实际上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几斤几两。
女人味这东西不是大众话题,你不能嫁给很多人,只要一个人认为你有女人味就够了。我年轻时很多男孩子也说我没有女人味,我说我又不嫁给你,你管得着吗?这不是你该关心的范围,有女人味跟你也没关系。
《淑媛》:现在很多年轻人被婚恋问题困扰,你怎么看大龄剩女这个群体?
王利芬:婚姻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单身真的这么不正常吗?你要问自己:我需要婚姻吗?我没有婚姻就不快乐吗?我的每次快乐是婚姻带来的吗?为什么女性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因为她们非常容易感性、情绪化,这就不能对自己有长期理智的考虑,她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喜欢不喜欢都是短期的,可是人的一生是很长的,你太短期的话就容易变成一片叶子,飘来飘去,最终会发现一无所获。
《淑媛》:那么对于现在很多电视台推出的相亲节目,你怎么看?
王利芬:我特别不喜欢《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我觉得一个男的站在那里,所有女的等着挑,这是非常恶心的形式,很伤人自尊。我觉得什么事情伤害到我的自尊,如果跟一个人接触我的心理成本极高,我就不想跟他接触,没必要如此浪费自己的精力和心力。
《淑媛》:如果有一天你的事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必须要求人,你怎么做?
10.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篇十
巨亭镇党委书记 陆翌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这是董必武先生《题赠〈中学生〉》中的诗句,意思是逆水行舟的时候,用竹篙撑船,稍微一松劲,就会后退很远的距离,所以一定要加倍努力撑船。也就是指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万不能松懈。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四风”问题病原体并没有销声匿迹,树倒根在,顶风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四风”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传染性,防反弹、防回潮任务依然艰巨,阳奉阴违、顶风违规违纪者仍大有人在,少数党员干部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央解决“四风”问题的坚定决心,仍在等待观望,存在“风过草抬头”的思想,认为挺一阵子就过去了,有的甚至心存侥幸,不收敛不收手,我行我素、顶风违纪。
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
古语云:“不矜细行,必累大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如何形成的?往往就是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的,慢慢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小事可能积累成大事、小问题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导干部自以为是,总是抱着“事不大”的心态对待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因为事小不上心,由于错小不在乎,最终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们谈论的笑柄、干部反思的“教材”,作风建设的“绊脚石”。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说易行难。领导干部自身要严于律己,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慎小事,拘小节,时常“照照镜子、正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不是我一个”而原谅自己、不以“一次不要紧”而开脱自己、不以“一点小事没关系”而放纵自己,不在“温水煮蛙”中沉沦。要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让自己因为“这点小事”滑向深渊,让“这点小事”成为作风建设的“绊脚石”。
11.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篇十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强化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管党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位组织观看了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本人感触很深。
《永远在路上》向观众展示了两个面: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壮士断腕反腐败的一面,是刮骨疗毒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决心的一面;另一个是党性蜕变,深陷腐败旋涡而不能自拔者的一面,是自甘堕落的贪腐官员的一面。人生没有后悔药,但他们能反思自己,也算是为后来者提供了前车之鉴。
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为何党的作风如此重要?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如果党的作风出现了问题,那势必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之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那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党的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甚至党的生死存亡。
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告诫我们,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转变作风没有完成时。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强化主体责任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揽,以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的政治担当和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政治自觉,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办好事办实事。
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反“四风”进行到底,一项一项地进行整改,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让整改措施落地生根,让规章制度更加完善,才能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到实处,真正让群众长久受益。
针对专题片中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改进作风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在情感上改进作风。在工作中应该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一切从服务群众出发、真抓实干,不断增强标杆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先把自己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
二是在思想上改进作风。改进作风,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员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思想上、行动上体现宗旨意识,这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是检验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尺。要始终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始终牢记党员形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牢记党章党规。要在政治上负责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在作风上负责任,形成榜样的正能量,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12.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篇十二
北京市档案局(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的重要精神和郭金龙同志在市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于近日召开了北京市档案局(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吕和顺局(馆)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刊发了吕和顺局(馆)长在这次会议的讲话《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开创档案事业新局面》,全面、深入、详实地报道了吕和顺局(馆)长针对局(馆)如何继续开展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的三点意见。
随着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扎实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本期“理论探讨”和“业务研究”栏目围绕“电子文件的管理”主题策划了相关稿件。例如,“理论探讨”栏下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测试工作的对比研究》《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体系的构建》两篇文章,分别就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测试工作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提升电子文件的管理能力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又如,“业务研究”栏下的《云计算背景下的电子文件法律效力探析》一文,针对云计算背景下电子文件法律效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则在梳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立立法原则、健全立法体系、完善立法监督机制等对策。
“档案文化”栏目秉承深入发掘馆藏,展示档案魅力的宗旨,同时结合当下坚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打击贪污腐败的热点话题,策划组织了两篇以古鉴今,体现反腐倡廉意义的文章。例如《从一道上谕谈乾隆治贪》《从档案史料看清廷对博勒恭武事件的处理》两篇文章,作者都通过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相关史料,挖掘档案背后的故事,讲述古代帝王如何惩治贪污、腐败的官员。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我们档案系统的每位同志要真正使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成为自己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扎实有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争创一流的激情和勇气,不断开创档案事业的新局面,为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13.《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篇十三
2016年10月17日至2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永远在路上》系列反腐专题片,这是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专题片通过剖析了数名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形象地讲述反腐败斗争对于全党、全社会的重要性、迫切性。该专题片推出适时,震慑力强,警醒了每一位服务于人民的公职人员。同时让人民群众坚定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观看《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对于我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不管是对于自己的生活作风自我总结,还是工作合规合法地开展都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指导教育意义。
腐败的根源诱发,专题片中所列举的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其中,不少落马高官们都谈到了“外界的物质诱惑,认为吃吃喝喝没什么问题。也提到了社会人情世故交往,以及权力与享受不对应的不平衡感。”腐败的诱发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共同的诱发因素都是自己思想防线的松懈,不正视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让贪欲享受钻了空子。
对于贪污腐败,我相信每一位公民对其都是极其厌恶反感的。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说:“腐败伤害的是民心,民心则是执政之本。” 腐败侵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伤害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动摇的是党的执政公信力,同样,腐败也亲手葬送腐败者原本拥有的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
“不要等到掉下悬崖时才忏悔!”
腐败从来不是不可预防的洪荒猛兽,对于从个人来说预防腐败,自己应该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自己生活作风问题,反思自己对国家方针是否有了深刻的了解。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到身清气正!从党和国家来看预防腐败,在反腐败斗争中也提出了不少方针、政策,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促使党内廉洁自律的风气越来越浓,从思想根本上遏制腐败的发生;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3-2017年)》、《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等,并且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从制度、规划上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从制度上打击腐败的现象!
我相信在中国大地上将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反腐败将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击腐败行为。
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争不仅仅党和政府才是参与者,我们每个公民都是这场战争的主角,对于这场战争“我们永远在路上!”
14.《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篇十四
“连续4天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一起来围观吧”“朋友圈被预告刷屏”“搬小板凳坐等播出”……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自上周末发布播出预告之后,未播先热。各类媒体、各大网站以及众多微博、微信公众号转发预告,那声势、阵仗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铺天盖地!
万众期待中,开播。
第一集《承诺与期盼》片尾字幕还没走完,同仁之间就开始交流起“观后感”,首先是一条手机短信:基调是严肃的,视野是纵深的,风格是大气的,细节是张力的,解说是有神的,画面是走心的。然后,微信朋友圈开始热闹了。有的赞“片子制作水平很高,全家都爱看”;有的召开家庭会议讨论“中央八项规定带来哪些身边变化”;有的大发感慨“年底一个饭局也没有,上上下下风气变变变”……
坐在电视机前,随着片尾字幕的出现,我问端坐一旁的老妈说:“说说,您有什么感想,八项规定出台后有啥变化没?”
老妈下意识地说:“没啊,我本来就不是领导干部,人都退休了,八项规定前也没公款让我吃喝玩乐,现在也没有。”
然后,是一段精彩的“现场互动”——
身为还在职工作的老爸侃侃而谈:“八项规定颁布后,党风政风的确有了不小的变化,吃喝宴请少了,我们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做到把好关、办好案。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嘛,还有一些不足存在……”
听到这,一边的老妈笑场了:“这算是领导干部文风会风没改吗?一听就是官话套话。哈哈!”
老爸急了:“这哪是官话套话呢?你看,我不是天天都回家吃饭啦?喝酒不让开车,白天你见过我喝过酒吗?身体比以前也好多了!”
“这倒是!”老妈点头表示同意,“但我觉得作风建设还可以往深处抓,‘苍蝇’‘蚊子’还是有不少!”
看,普通家庭的这一幕多生动鲜活啊,瞬间让人感到“八项规定”“正风肃纪”等等看似严肃的政治词汇背后,“一枝一叶总关情”,热腾腾的“地气澎湃”。
说到“澎湃”,电视机前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那真的是心潮澎湃。在他们的观后感言中,“庄严承诺开场,触及灵魂之作”“‘四风’种种表现,似一面镜子警醒我”“要把自己摆进去对照剖析”等措辞,可谓坦诚。
“看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这两集之后,一个整体的印象就是‘实’,不空、不虚,特别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写实,比如谈‘四风’方面的问题、危害,淋漓尽致,让人很容易产生共鸣。”“历史告诉我们,形成风气不在一朝一夕,改变风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场没有结尾的斗争,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15.浙江嵊州:越剧永远在路上 篇十五
“的的笃笃”敲出来的剧种
越剧的前身是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农村的落地唱书,用竹板“的的笃笃”敲打,道具乐器简单地做些演出。1906年3月27日晚,嵊县有草头班子在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用门板铺在稻桶上搭成简易戏台,演出了小戏《十件头》和大戏《双金花》,从此,中国戏曲史书写下新的一页!一个剧种由剡溪启航,越过钱塘江,来到中外文化交融的黄浦滩头,历经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女子越剧等阶段,终于发展成中华梨园的奇葩——越剧,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06年5月,国务院列越剧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十年来,作为发源地的嵊州,对越剧的发展起着母本性、传带性、样板性的作用:剧目方面,许多“骨子老戏”如《赖婚记》《箍桶记》《梁祝》等,都取材于流传当地的民间故事;音乐方面,从早期男班的呤哦调到女班的四工调、再到女子越剧的尺调与弦下调,都有当地儿女田头咏唱、山歌小调、宣卷佛曲的踪影;演员方面,更以“嵊州人,人人都会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而享誉剧坛——越剧盛行走红时,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有350多个越剧团,几乎每个团都有嵊州籍演职人员充当“台柱”。
越剧是越乡文化的品牌和浙江文化的一大亮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临浙江视察和生活期间,多次观看《梁祝》等剧,对越剧传承给予充分肯定。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视察过越剧诞生地嵊州东王村和越剧之家,殷切希望嵊州做好越剧这篇文章;2006年3月中国越剧诞生百年纪念之际,又写信致贺。
对做好越剧原生地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给予重点扶持:越剧是中国艺术的精粹,要把越剧作为浙江文化的重中之重做大做强;嵊州要在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把越剧打造成为浙江文化的艺术高地。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在《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嵊州越剧原生地建设作出专项扶持的安排。
让传统戏剧唱响时代新歌
在当今,嵊州全市上下秉持“嵊州是越剧诞生地,传承和发展越剧责无旁贷,在越剧事业上怎么做都不为过”、“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培育越剧新一代人才和观众”的理念思路,不遗余力地传薪接力——
注重越剧传承创新。嵊州成立有全国越剧研创中心,打造越剧团为传承基地,确保越剧演艺始终居于全国一流水准;先后创作了一批优秀大型剧目,其中《汉文皇后》在全国戏曲演员大赛中获4个金奖,《大漠骊歌》获中国第二届越剧艺术节金奖和浙江省第11届戏曲节“新剧目大奖”,《马寅初》先后获2014年度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第12届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今年,创作排演了《袁雪芬》,向越剧诞生110周年献礼。
强化越剧人才和新苗培育。嵊州办有越剧艺术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聘请著名导演、文化名人及演员组成“越剧名家导师团”,创建“越剧艺术家的摇篮”,现已成为全国越剧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和国内戏曲学院越剧教学实践基地、国家级非遗项目(越剧)传承人培养点,2014年荣获全国“文化艺术院校金奖”。同时,嵊州坚持越剧从娃娃抓起,探索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越剧特色教育路子,打造“越剧进课堂”全国样本;建立中国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开展越乡“百佳新苗”评选和校园“越剧大家唱”活动。教育部门自编教材《小学生学越剧》,已成为全省推广的校本课程。
加强越剧普及推广。嵊州以节会活动为抓手,让越剧更具百姓情结:从2001年始,每年举办一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以越剧发源地东王村和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为依托,举行全国越剧票友和百姓越坛明星擂台赛;开展戏迷角、民众舞台等活动,实现“年年有大赛、月月有活动”;每月27日、每周周五作为全市固定送戏日,组织“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周末剧场乡村行”等戏会。现在,全市村村有越剧演唱队、天天有百姓唱越剧。
做大做活越剧文化产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嵊州制定了加快越剧演艺产业发展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越剧文化的政策意见,使越剧接地气、旺人气、富生气。
“请进来”感受越剧原生态:开建中国越剧博物馆,树立中国越剧嵊州地标;构建城乡联动的越剧风景线,规划主要街区、主要建筑物的越剧宣传空间,彰显越剧文化;推出嵊州越剧寻根游、风情游线路。
“走出去”彰显越剧软实力:创建“空中学校”,举办“网络课堂”,推出“跟我学越剧”电视教唱栏目;组织越剧团到国内大城市和高校巡演,开展“越剧进世博”“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嵊州折子戏专场”“南花北移60周年纪念”等活动,还曾多次赴海外巡演交流。
“动起来”提升越剧知名度:邀请主流媒体来嵊州采风,在央视及上海、凤凰等电视台相继播出《越剧故乡嵊州》《小莉学戏·走进越乡》等节目;组织“‘美丽乡村浙江行’知名网络采风团走进嵊州”“摄影名家看嵊州”“‘越风越韵越乡(想)越要去嵊州’作家、诗人、微博名人看嵊州”等采风活动;组织专文在《人民日报》《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专版介绍嵊州越剧。
嵊州加强对民营越剧团的品牌包装和统一推介。目前,嵊州有民营越剧团100余个,年均演出3万场左右,年总产值逾1.5亿元人民币,从业近8000人,被国家文化部和浙江省文化厅作为典型推广。同时,嵊州顺势集聚发展戏剧服装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戏剧服装制作中心及道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年产值超8500万元人民币。
嵊州借越剧之势,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整合越剧、书法、唐诗和民间艺术等众多文化元素,打响“山水越剧”休闲品牌,在著名风景旅游区建造越剧戏台,推出“看一回大戏、做一回演员”等体验型旅游活动,又在越剧诞生地施家岙组建“娘家戏班”,在“绳武堂古戏台”“四工亭”和“剡溪竹排”提供越剧点唱服务。
喜看越剧发展新篇
越剧,极显东方戏曲艺术之风采魅力。目前,越剧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十三五”时期,嵊州将借势国家和浙江省发展戏曲文化之机,发展越剧事业。
加强对越剧史料和原生地文化遗存的挖掘、抢救、传承、激活。嵊州越剧博物馆是中国越剧文物收藏、专业研究和成果展示中心,馆内珍藏2.6万件越剧文物和史料,年接待观众7万人次。文化部门对越剧古戏台采取保护措施,现存利用的193座都建立了相关建筑技艺资料档案,其中有7个项目列入嵊州市非遗名录。嵊州走出有一大批越剧名家,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和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尹桂芳等,她们创立了风格不同、足可传世的唱腔流派;为此,有关部门通过人文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音配像”,搜集、保存、抢救濒临失传和毁损的传统技艺,又开设早期越剧史料陈列馆和女子越剧科班陈列馆,并启动保护袁雪芬、施银花、范瑞娟和王文娟故居。此外,有关人员历时10年编纂而成的《越剧文化研究》两卷,于2016年5月出版。
创新建设越剧小镇。嵊州已在甘霖镇施家岙及丽湖、苍岩一带,开始建设越剧小镇,“越剧为魂、农业为根、旅游为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越剧文化交流体验中心和越剧产业创新创业平台,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典范。同时,这里还将创建“中国越剧诞生地——嵊州越剧文化生态区”,强化越剧赖以生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促进越剧有效传承和发展。
培育越剧新一代观众。嵊州在不久前举办的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大会上,建立起全国越剧戏迷联盟,凝聚戏迷力量,使嵊州成为名团、名角、名家、名票友向往的越剧高地。以后,嵊州还要定期举办“越剧剧目展演”“越剧高峰论坛”“越剧寻根祭祖”等活动,在观众中更好地传艺、传神、传德,为中国梦增添文化正能量。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张鹊屏提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推荐阅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07-24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总结06-30
蒋书记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7-07
作风建设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08-20
作风建设综述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