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实的农村鬼故事(共15篇)
1.中国真实的农村鬼故事 篇一
68年,知青下乡,那年有个知青在我们那山沟沟里走丢了,当时把人给急地啊,遍寻无果。有人说莫不是进林子了,听来是有几分道理,于是,组织上便把这光荣任务派给我了。
那年我刚十八,血气方刚,大好的劳动力啊,组织上说是找到人了多给我记工分,我那喜啊,便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我回家从床板子下面抽出个黑匣子,里面放的是我的双管猎枪,这还是我爹在县城偷偷买回来的,我心说多挣工分,买把好枪给我老爹。
这一块儿的路没有我不熟的,不过在这山岗子的密林中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我跟上级汇报完,多带了俩人。
和尚,原名董宏,见过红的退伍军人,留着一板寸头因而得名,为人仗义,身材高大笔挺,遇事沉着冷静,身手了得,几次在林子里碰到猛禽他总能化险为夷。
胖子,原名雷启,人如其名,满身横肉,做事不太靠谱,不过为人实诚,值得深交。
我们家都是世交,爷爷辈的都是老战友,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仨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铁子。我跟他们把事说了,他们想都没想就答应进山了。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我们便迎着光进山了。
和尚腰里别着手枪,还揣着把短刀,据说这把刀叫村正,是他爷爷在鬼子手里抢回来的,锋利的很。胖子装备要精良些,一把三八大盖,也是爷爷辈留下来的产物。
山脚的林子,乡亲们已经找过了,我们便直接越过了林子,来到了山腰,再往上的地段,那就是真正的危机四伏了,那知青手无寸铁,又没有我们的身手,在往上的话,估计就剩点渣渣了。
于是,我们便在四周找开了,转了一下午,嗓子都哑了,就是没有半个人影。
眼瞅着太阳要下山了,我拣了堆干柴火,又从小溪里摸了条鱼,今天的晚餐算是有着落了。 我提着东西回到了我们事先约好的驻地。
怎么样?我问道。
和尚摇摇头:连个鬼影都没有。
不会是被吃的连渣渣都不剩了吧,胖子说。
我心一惊,说:不会吧,组织的任务很重大,路还很长列!
先生火吃饭吧,和尚掏出火柴。
也是,还是添饱肚子要紧。酒足饭饱后,我们仨也是百无聊赖。
诶,胖子,讲两个段子听听吧,我用树枝戳了戳胖子的肚皮。
我的亲娘啊,就我肚子里那点货早让你给掏空了,胖子摸了摸溜圆的肚腩。
2.中国真实的农村鬼故事 篇二
6月30号那天, 依旧没有打破这个例外。
首先, 急诊那边急急忙忙地送了个脑出血的中年男子。据家属说, 他离异, 儿子跟着妈妈。家属是偶尔串门的时候才发现他摔倒在家里, 便心急如焚地送到医院, 只是没有想到, 到了医院才知道病情却如此严重。
等我处理好这个病人之后, 急诊又给送来一个。等他们把住院证交给我的时候, 我看见那单子上面用黑色签字笔写着:缴费50.00元。顿时, 我开始不知所措。50元住院, 钱确实少了。犹豫了一下之后, 根据病情, 便给她安排了重症监护病房, 给她上心电监护, 上氧气, 遵医嘱给她抽血化验, 给她治疗, 延续生命。
等这些陆续做完之后, 我找家属签字。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朋友和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跟随我到护士站满脸恳请地说, 护士, 你能不能给她免费治疗呢?她从小就有小儿麻痹症, 精神方面也有点问题, 才四十多岁。她老公也已经六十好几了, 还有残疾。儿子才十一二岁。她家穷呢!
我说, 老奶奶, 她老公呢?怎么不见人呢?老奶奶告知我说, 她老公人心好, 家里没钱也想要把她治好, 这不, 刚送来, 他便回去借钱了。
我说:老奶奶, 能少的, 我一定不多收您一分钱。
老奶奶这才满意地去病房照顾病人去了, 小朋友便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看着吊瓶, 生怕一不小心, 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其实, 我知道, 他守住的是希望, 他生怕他的妈妈就此离去。
等忙得差不多的时候, 我去查房, 看看病人的情况。发现她背上都被尿湿了, 不管是床单、被套, 还是上衣, 全部湿透了, 她已经小便失禁了。我便和医生建议说, 她需要导尿。并顺便和晚班护士一起帮她把弄湿的衣服、床单、被套全部换掉之后, 用水给她把身子全部抹干净。之后, 她终于睡着了, 带着微微的鼾声。似乎这一刻, 很安详。
我跑到库房去给她的儿子背备用床, 顺便给了他们一套床上用品, 让他和那个老奶奶休息一下。小朋友很快便睡着了, 想必他是累极了。
我便忙着我要做的事情。在我收费的时候, 我内心无比纠结。不收, 是科室的成本;收了, 她家如此穷困。我坐在电脑前, 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 心里很难受, 为病人, 为她儿子, 也为她那一直在外奔波借钱的老公。
到凌晨一点的时候, 发现她老公还没有回来。我想, 他是因为借不到钱, 所以才深夜都一直在四处奔波。他家那么远, 没有基本的通讯, 没有基本的交通工具。只怕就连一元钱的公交费, 他都需要省下来给她老婆治病吧。所以他徒步回家借钱, 低身下气, 苦苦哀求。到现在他已经在外奔波8个小时了, 却仍杳无音讯。
交完班, 我便睡了。早上七点多起床的时候, 他还没有回来。接着, 我放四天假。
休假的第三天科室开会, 便赶去科室。同事说, 她被送回去了, 家属要求的。似乎是快不行了, 我们这边有一位护士陪同送她回家治疗。可是, 到她家的时候, 护士忍不住泪眼婆娑。因为呈现在她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土坯房, 上面盖着几片大瓦, 进门, 有张床, 床上依稀有几块床板, 没有席子, 甚至没有床单, 更没有一份像样的家具, 别提值钱的东西了。
把病人移动到床上前, 要她儿子找个床单铺上去。结果不知道是在哪找到的一块极小的布勉强铺到床上。
我们就问, 那他们是睡哪?同事说, 不清楚。同事从她家回来, 便情绪低落。她说, 那时穿着工作服, 没带钱。要是带着钱, 一定拿点钱表示点心意。同事还说, 恐怕办丧事的钱, 都会筹不到。
同事们还说, 在她住院期间, 大家能帮忙的都在帮忙, 能为她服务的一项不落, 能免的都给减免了。她这次住院, 我们倾尽了我们所有的热心来关心她, 照顾她, 丝毫没有因为她家交不起住院费而抱怨。只是, 最后的结果却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后来, 我们大家都沉默了, 再后来便发动了捐款。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如此不美好, 不和谐, 可是, 看见这样的生离死别, 看见这样的穷困潦倒, 我们有什么资格来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呢?人都一样。手里抱着西瓜, 却又开始羡慕别人拥有榴莲, 便把西瓜丢在一边, 开始抱怨得不到榴莲。看不见自己拥有的幸福, 只觉得别人比你拥有的多, 总是在抱怨上帝如此对待自己, 却不知道自己早已经是上帝的宠儿。
所以, 年轻的时候, 我们就要好好奋斗, 不要让自己后悔。身体健康的时候, 就要好好维持。因为, 没有进过医院的人们永远体会不到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的绝望。
我们拥有的就应该感恩。感谢身边的朋友, 不离不弃;感谢家人健康, 温馨;感谢自己, 感谢那些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
对自己好点, 一辈子就那么长;对身边的人好点, 因为下辈子不一定遇到。
3.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篇三
11月3日到7日,一年一度的“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英国中部城市谢菲尔德举行。英国导演尼克·弗朗西斯(Nick Francis)和马克·弗朗西斯(Marc Francis)兄弟拍摄的反映中国人在赞比亚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电影《中非遇》(When China Met Africa)人选展映。
看片之前,我不禁猜想——沿袭西方人常有的批判视角,这一定是部揭露中国商人在非洲卖假货、投机取巧、中国人与当地人产生冲突、构建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负面形象的电影。
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片中没有谁是正面人物,也没有谁是负面人物;没有某个权威人物的评价,也没有谁的褒奖,没有冲突,也没有愤怒。电影只是将在赞比亚的中国人和非洲人的平实生活娓娓道来,只是再现当地中国人如何和非洲人打交道、相处的。
弗朗西斯兄弟说我是《中非遇》的第一个中国观众,问我的感受,我脱口而出——同大多数西方媒体关于中国人在非洲的负面报道相比,这部电影很“正面”。
弗朗西斯兄弟不置可否。他们表示,大多数西方媒体记者在报道前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而电影《中非遇》不含政治观点,不代表任何人的立场,完全平等、开放式的描述,是当地实景的写照。
弗朗西斯兄弟还告诉我,他们希望电影能够给观众自己思考和评价的机会。
三个人的故事
《中非遇》的主角是两位中国人和一位非洲人,他们分别是农场主刘畅明、中国跨国公司项目经理李建国和赞比亚贸易部长菲利克斯·穆塔提(FelixMutati)。
刘先生刚在赞比亚购买了第4个农场,他称以前在国内是“坐办公室的”,他现在如此勤奋努力,为的是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李先生被公司外派到赞比亚修路,因为经济危机,来自赞比亚政府的资金吃紧,李先生对这条路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同时,赞比亚贸易部长菲利克斯·穆塔提专程前往中国洽谈,确保来自中方的几百万美元投资可以按时到账。
谈到为何会对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感兴趣时,弟弟马克回忆了这样一段经历。
“2004年,我们在埃塞俄比亚拍摄《黑金》时,车驶过一条人烟稀少的路,突然,我们看到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两名中国工人在路中央刨坑,这个情景一直荡漾在我的脑海里,我在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代表了什么?这个偶然的邂逅,引发我们开始关注在非洲生活、工作的中国人。再加上我本人对中国的感情,我一直想拍一部和中国有关的电影。”
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官方网站如此介绍《中非遇》:“通过对三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显露无疑,暗示的是一个完全与现在不同的未来,不仅仅针对非洲,也针对全世界。”
弗朗西斯兄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为中国和西方塑造一次“对话”,他们表示:
“这是第一部面向西方观众关于中国的、发生在中国之外的电影。我们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正发生在赞比亚的情景和各类关系,我们希望10年或15年之后,当人们重新回顾这部电影时,会恍然大悟。”
曾学了15年汉语
4年前,弗朗西斯兄弟凭借纪录片《黑金》名声鹊起,被美国时尚杂志《Harper Bazaar》评为年龄在40岁之下、未来会家喻户晓的40人之一。英国《观察家报》也视弗朗西斯兄弟为“后起之秀”。
弗朗西斯兄弟出身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Bnghton)一户普通的中产家庭。尽管两人相差3岁,却有着共同的爱好。比如,从小他们就爱摆弄家里的摄像机,记录身边有趣的人和事。
后来,两人都到英国利兹大学读书,哥哥尼克·弗朗西斯学的是新闻,弟弟马克·弗朗西斯选择学中文。
马克·弗朗西斯表示,“15年前,学中文的人很少,也许只有‘疯子’才会去学。但是我想了解一个彻底陌生的文化,我想到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我想学习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我想知道更多的新鲜事。”
后来,马克还到北外进修了两年汉语,他深深爱上了这个曾经令他感到遥远和神秘的国度,称中国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汉语,我对中国人充满了敬意。”《中非遇》首映后,在接受观众提问时,马克反复表示,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国家的人、这个国家的文化,最首要的是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
汉语优势促进了《中非遇》的拍摄。马克认为,因为会说汉语,他们才博得了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的信任,和当地的中国人交上朋友:
“因为我们很努力地学习汉语,尊重你们的语言、你们的文化,你们才愿意接受我们、帮助我们。”
《中非遇》的拍摄持续了两年,大多数时间里,弗朗西斯兄弟都是和当地的中国人聊天、相处,尽量融入对方的生活,减少距离感。然后,在不影响对方正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他们举起了摄像机。
中国人经常会被误解
中国和西方国家看待非洲的视角截然不同。弗朗西斯兄弟意味深长地表示,西方国家把非洲视为贫穷、落后、战争和疾病蔓延的地方,视其为自己的慈善基地,而中国将非洲看作是充满机遇的土地,希望双方共赢。
很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援助非洲,但是非洲依旧是世界上最穷的地方。近些年,非洲政府热切地欢迎来自中国的贷款和投资。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家去非洲淘金,获得自然资源和市场机会。
2006年,“中非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代表表示,
“中国会成为非洲最亲密的朋友,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好兄弟!”这样看来,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合理的。
弗朗西斯兄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成为非洲大地上最重要的“选手”。但是,中国人需要更多投入,特别是语言和文化上的。
《中非遇》轻描淡写地道出在赞比亚的中国人和非洲人之间的隔膜。比如,有些中国人的英语半生不熟,无法和当地人流畅地交流,经常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另外,中国人比较内向,大多数时间把自己和外界隔绝,很少和非洲人平等对话。尼克举了个例子,中国人经常会对外国人指手画脚,说“你看那个老外”,不知不觉中,中国人已经把自己人和外国人隔离开来。
马克表示:“我对中国人和非洲人都充满了敬意,我觉得,从全世界来看,中国人经常会被误解,这主要是沟通上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还好一些,因为你可以遇到各色人种,谁都不太扎眼,但是在非洲,当地人大都是黑色人种,中国人就很扎眼。如果中国人不努力和当地人交朋友、融入当地文化的话,就很容易被孤立、被排斥。”
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中非遇》首映后,有观众提问弗朗西斯兄弟,“电影中,来自中国的农场主只给非洲农民工吃茄子和卷心菜,这符合企业建康和安全标准吗?还有,施工场地的柴油洒了一地,工程队的处理方式是用土掩埋,这也不符合处理规范。”
马克解释说,这正是某些中国人的缺点——不按照规则办事,法律意识谈薄。不过,中国人有自己的优点:吃苦耐劳,一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尼克举例,同样的路让欧洲公司和中国公司去修,欧洲公司拿到3年的合同和资金,做完3年就走人,哪怕路修不完。但是中国公司会考虑如何在3年内修完这条路,20年后,这条路是否还可以继续用。
当然,西方公司对非洲员工的待遇可能会比中国公司好。因为西方公司不想惹麻烦——跨国公司很注重自己的媒体形象,如果被哪个西方记者报道并传回他们的国家,就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弗朗西斯兄弟也目睹了某些非洲人敌视中国的情景,他们认为中国人破坏了当地的经济,联合起来抗议,要把中国人从非洲赶出去。但是,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兄弟并没有刻意展现冲突。他们只是客观记录下赞比亚菜市场里的一幕:一位非洲女子讨价还价,从中国农场主那里买走了10多只鸡。农场主表示,在当地菜市场上卖鸡的中国人很多,中国人养的鸡多,卖得便宜。中国农场主感慨,市场竞争残酷无情,优胜劣汰。
弗朗西斯兄弟总结,中国人在非洲的开拓是目前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4.真实恐怖农村鬼故事 篇四
这天午后,他过了杭州,往北走了30里,来到杭州北郊余杭县的临平山。此时,天已黑了,翻过临平山,就到了隶属嘉兴府的石门县。
为了早一点儿到家,刘天裕摸黑赶路,到超山峰时,已是三更时分。超山峰原来是个坟冢,他虽然胆大,但路过坟冢时,心里也有些发毛。
忽然,一座坟后发出一声怪叫,蹿出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向他扑来。刘天裕吓得双腿一软,昏倒在地。
第二天一早,超山峰下的余杭城里,出现了一个疯子,疯疯癫癫地说自己是捉鬼的钟馗。但人们都知道,超山峰最近闹鬼,这个人肯定是被恶鬼吓疯的。
却说毗邻余杭的石门县有个读书人,名叫徐珏,前,他的父亲徐如海曾在余杭县做过一任知县,和当地士绅陈云龙交往很深。当时,徐夫人和陈夫人同时有了身孕。在一次酒宴中,徐如海和陈云龙趁着酒兴,说双方如果都生的男孩,就拜为兄弟,如果都生的女孩,就结为姐妹,如果是一男一女,就成为亲家。不久,两家夫人分娩,徐夫人得了男孩,起名徐珏,陈夫人生了一个女孩,起名春莺。三年后,徐如海任满,离开时,徐家便用一个祖传的玉如意作为聘礼,留给陈家。陈家也将一对白玉手镯分开,其中一只回赠亲家,作为l8年后两家认亲的信物。后来,徐如海因牵涉到朝廷的一桩案子,被罢了官,便回到老家石门赋闲,不久郁郁而逝,几年后,徐家就败落了。
徐珏18岁那年,徐夫人将那只白玉手镯交给他,要他去余杭县寻陈家认亲。徐珏便辞别母亲,背了包袱,往余杭赶去,来到余杭县城郊超山峰时,天已黑了,说来也不巧,天竟下起了大雨。徐珏正没主意,忽见前面有一点儿灯光,心想既有灯光,必有人家可躲雨,便向灯光奔去,却是两间孤零零的草房,他忙上前敲门。里面窸窸窣窣了好大一会儿,才开了门,一个60多岁的老婆婆探出头来,问:“是谁?”
徐珏说:“大妈,我是过路的,要去余杭县,到这里下起了大雨,只好求大妈行个方便,让我借宿一晚。”
老婆婆见徐珏眉清目秀,又背了个沉甸甸的包袱,便说:“我家里窄小肮脏,这位公子如不嫌弃,就进来吧。”
徐珏进了屋,见东间空着,“就让我住在东间吧。”
老婆婆起先不依,徐珏说:“婆婆虽说年纪大了,但一男一女,总有些不便。”
老婆婆眼睛眨了眨:“东间是我儿子住的,但今晚不见得能回来,你不嫌肮脏,就将就一晚吧。”
徐珏进了东间,见有一张现成的木板床,便打开包袱,拿出毛巾,准备擦擦身子,又整理了一下包袱里的钱物和那只白玉手镯。忽然,“啪”一声响,天棚上掉下一只红绣花鞋,正好落在打开的包袱上。
徐珏吃了一惊,抬起头一看,只见天棚口露出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他吓得魂飞魄散,忙把包袱一提,打开门就逃,到大门口,又听到“嗤”一声,原来衣服挂在了门框的钉子上。他也顾不上什么,拼命逃出门,衣服破布就这样挂在了门框上。
徐珏摸黑冒雨逃了一个时辰,全身早被大雨淋透。忽然一个闪电亮过,他看见不远处有座古寺,忙奔进寺中。借着闪电的光亮,他见神像倒塌,神龛前摆着几口棺材。
他知道,杭嘉湖一带有个风俗,凡有钱人家为尚健在的老人购置“寿材”,都要置放在附近的寺庙中,等到老人故世时再运回家去收殓,所以棺材里并无死尸。他便壮了壮胆,摸到神龛前,把包袱当枕头,蜷缩着躺下了。
迷迷糊糊了一会儿,天已微微亮了,徐珏睁眼一看,吓得跳了起来。
原来,神龛旁边有一具浑身赤裸的女尸。他刚战战兢兢爬起身,忽听得一口棺材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只见当中那口棺材盖“吱”一声响,竟掀了起来,从棺材里伸出一个头发胡子乱糟糟的脑袋。想不到逃来逃去,还是逃到鬼窟窿里来了,吓得他抓起包袱,就往寺外奔去。
这时天已大亮,雨也停了,徐珏趔趄着刚到山下路口,就被两名衙役拦住了。
衙役见徐珏衣衫凌乱,一副狼狈模样,便仔细盘问。
这时的徐珏惊魂未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地说着鬼啊神的,自然引起了衙役的怀疑,便把他带到了县衙。
那两个衙役怎么会在路口呢?原来,余杭县富绅陈云龙的女儿春莺昨天一早去赶香市。
香市每年清明节前夕才举行一次,所以格外热闹,谁知春莺一去就没了踪影,到半夜也没有回家。陈家遍寻不见,只好到县衙报了案。
余杭知县名叫尤宗敏,广东肇庆人,咸丰进士,为人精细,颇有胆略。接到报案,他便让衙役一大早分头寻找,正好撞见徐珏狼狈地逃下山来。
衙役打开包袱一看,除了一些日常用品和钱财,竟然还有一只白玉手镯和一只女子绣花鞋。
尤知县当即审讯徐珏。徐珏就把昨夜的经过一一讲述出来。
尤知县当然不会相信有鬼出现,便带了徐珏和几名衙役来到破寺察看,果然,在神龛下面发现一具女裸尸,手里还抓着一块布条,而那块布条正是徐珏衣服上破损的那块,旁边还有几件女子的衣裤。衙役打开那几口棺材,但棺材里空空如也,哪里有什么蓬头鬼。于是,尤知县又让徐珏带路寻到老婆婆家。
老婆婆告诉尤知县:“昨晚确实是这位公子来投宿,但还带了一位姑娘,不知为什么,到半夜那位姑娘哭叫着逃出门去,这位公子追了出去,后来就一直没有回来。”
徐珏叫屈:“昨夜明明我一个人来借宿,怎么说成是一男一女了?”
尤知县却不理他,继续询问老婆婆。知道她夫家姓赵,丈夫早逝,有个儿子,名叫赵禾中,今年已35岁,还没娶亲。尤知县又到东屋看了看,也没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只得带了徐珏等人回到县衙。
陈云龙看了那些衣衫,正是女儿春莺的,又见徐珏包袱里的一只绣花鞋和一只白玉手镯,也是女儿所穿戴,只是那女尸却并不是自己的女儿春莺,便一把揪住徐珏,说他杀死了女儿春莺。
徐珏分辩:“老伯,我真的没有杀人……”
陈云龙骂起来:“若不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她脚上的绣花鞋和手上的玉镯又怎么会在你的包袱里?”
徐珏大呼冤枉,忽然,尤知县摆了摆手:“陈老先生且放手,据本官猜测,此人并非真凶!”
陈云龙说:“老爷,人证物证俱在,他怎么不是凶手!”
尤知县说:“你女儿至今没找到尸首,未必被害,我想,只要抓住那个恶鬼,你女儿的下落自然可知!”
陈云龙见尤知县如此,摇着头连声说:“荒.唐,荒.唐……”
尤知县却并不理会陈云龙,让人把他送回家去,又把徐珏安顿在一间屋中,派人看守。
那具女尸既然不是春莺,那么春莺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春莺在香市中玩得高兴,到午后,忽然要小便,因到处都是人,只好向无人处去。她刚刚蹲下,忽听得身后一声咳嗽,吓得跳起身来。原来是一个老婆婆,这老婆婆正是赵婆婆。
赵婆婆说:“姑娘别怕,我家就在前面不远,我带你到家里方便吧!”
春莺就跟了赵婆婆到了她家。春莺没有想到,这赵婆婆因儿子30多了还没有成家,又见春莺长得如此美貌,想把她留在家里,骗她和儿子成亲,所以一进家门,就花言巧语,借故把她留下。恰巧天下大雨,春莺更不能出门了,赵婆婆便让春莺暂住一夜,说明天送她回家。
春莺见屋里只赵婆婆一人,就放心住下了。谁知二更时分,赵禾中回来了。
这赵禾中原是个游手好闲的无赖,为了有钱吃喝嫖赌,他专门在超山峰一带装鬼吓人,劫人钱财。这天香市散后,他暗暗跟上一个青年女子,把她挟持到破寺里,强行施暴后又杀死了。
他刚回到家,听了母亲的主意,不由得大喜。这时春莺已被赵婆婆用迷香迷倒,要儿子干了那事,生米煮成熟饭,好让春莺嫁给赵禾中。
这赵禾中见了如此娇美的女子,忙上前脱春莺的衣服,刚脱下外衣,忽听得有人敲门,情急之中,他忙抱了春莺躲进东屋的天棚。
碰巧正是徐珏来借宿,赵婆婆原来不想让徐珏进屋,但看他一个文弱书生,又带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袱,便起了歹心,就让他进了屋。
当徐珏进了东屋,在床上打开包袱时,被躲在天棚上的赵禾中看见了包袱中的钱财,便想把他吓死。
他戴上鬼面具,把春莺的一只绣花鞋扔到了包袱上,引诱徐珏仰头朝上看,谁知徐珏逃跑时紧紧抓着包袱。
赵禾中心想,徐珏一跑,必定会引来衙门中人,便带了春莺的外衣,又把徐珏挂在门框钉子上的那块布条拿到破寺里,把衣衫放在女尸旁边,把布条放在女尸手里。谁知当他回到家,春莺已经逃跑了。
赵禾中知道,春莺逃跑,一定会去报官,只有把春莺杀死,才能灭口。于是,他又戴上鬼面具,穿上那件灰不溜秋的长袍,出去追春莺,追到破寺门口,只见春莺由于迷路在寺门口徘徊,他就发出一声声鬼嚎,向春莺扑去。
春莺见恶鬼扑来,吓得逃进破寺。赵禾中追进破寺,忽然一口棺材“啪”一声响,棺材盖掀开,跳出一个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的老鬼,朝着青面獠牙的赵禾中嘿嘿一笑:“俺乃钟馗也,专抓恶鬼!”便朝赵禾中扑来。
赵禾中想不到自己装鬼竟碰上了真鬼,当下吓得惨叫一声,转身就逃。蓬头鬼吼叫一声,紧紧追赶。
春莺侥幸得脱,跌跌撞撞地逃回家,抱住爹娘哭得泪人一般。
陈云龙夫妇见女儿回来,又惊又喜,春莺把受赵婆婆欺骗和遇恶鬼的经过和父母说了。陈云龙忙带了春莺来到县衙,向尤知县说了经过。
尤知县立刻带了衙役再次赶到破寺,只见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被捆翻在地,揭下面具,原来正是赵禾中。
又听得一口棺材中传出一阵阵如雷鼾声,让人打开棺材盖,想不到竟是被吓疯的刘天裕躺在棺材里呼呼大睡。
尤知县又让人到赵婆婆家,拘捕赵婆婆并搜查住宅。
回到县衙,尤知县当即审讯。当赵禾中戴着面具被押上来时,那刘天裕一见,吼叫一声:“恶鬼,俺钟馗来也!”便要扑上前去。
几个衙役将他拉住,一名衙役一把扯下赵禾中的鬼面具。刘天裕忽然大叫一声,昏了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悠悠醒来,这疯病竟然不治而愈。
这时,那具女尸也有人来认领走了。
陈云龙一见那两只白玉手镯,顿时明白了,问徐珏:“这位公子可是石门县人?可是姓徐?”
徐珏回答:“正是。”
陈云龙问:“令尊名讳可是徐如海?”
徐珏大吃一惊:“正是,小生奉家母之命,来余杭县陈家认亲。”
尤知县哈哈一笑:“徐公子,你历尽艰险,那亲家就在你面前!”
陈云龙说:“徐公子,老朽正是陈云龙!”
5.超级吓人的中国真实民间鬼故事 篇五
新疆乌鲁木齐附近有个呼图壁县,呼图的意思就是鬼,呼图壁的意思是有鬼。
曾有一个外地商人,来到呼图壁,不知此处有鬼,贸然前行,黄昏时分,还不住宿。走到一座山前,看到山下树旁似乎有人影,就问:“是谁?”树下走出一个人说:“我是过路的,听说山中有鬼,不敢前行,等到有人了,结伴而行。”于是,两人一起翻山。
登山路中,两人交谈,渐渐熟络。登上山顶,月色昏暗,万籁无声,走在后面的那人问客商:“你有什么事情呀,还要夜晚赶路?”客商说:“我有一个朋友,住在城里,我很早前借了他四千钱,现在他夫妻病重,等着用钱治病,所以急急送往。”那人说:“原来是个君子。”客商问:“你为什么赶夜路?”
可是,没有回答。客商回身,看不到人影。左右观望,也不见人影。
客商异常诧异,突然,前面传来说话声:“我是鬼魅,以人为食。而你是君子,要送钱救命,怎能吃你!我在前带路,你快走。”
鬼魅声音渐渐远去,客商虽惊恐不安,但到了这里,无路可退,索性硬着头皮向前走。每遇沟坎,鬼魅都在前提醒。
翻过山后,一轮圆月从云层中露出来,客商看到面前站立着一个人,没有头颅,非常害怕,不敢前行。鬼魅说:“此去都是坦途,我走了。”化作一缕青烟消失。
民间真实鬼故事——她的儿媳是人是鬼?
清顺治年间,北京郊外有一个老妇人,人称孟婆婆。孟婆婆有一个儿子,年方十六。
这一年清明节,孟婆婆上坟归来,路过一个叫做上庄的村落,口渴难耐,就走进一户人家讨水喝。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女儿,聪明乖巧,不但给孟婆婆倒水喝,还殷勤攀谈。孟婆婆问她年龄,她说十六;问她姓名,她说翠翠;问她是否许配人家,她满脸绯红,躲入后堂。
当时天色渐晚,孟婆婆就告辞回家,一路都在想着:这么聪明贤惠的女子,做我的儿媳妇多好。
半年后,有人上门向孟婆婆家提亲,而提亲的是翠翠的父母,孟婆婆喜出望外,满口答应。
新婚之日,孟婆婆手摸着翠翠的脸颊说:“半年不见,你又长大了。
翠翠满脸错愕:“我第一次见到您啊。”
孟婆婆感到不可思议,细细询问,才知道翠翠跟从父母在江浙生活五六年,上个月才回到家乡上庄。
孟婆婆也满脸错愕,如果这个是翠翠,那么半年前遇到的那个女孩又是谁?
民间真实鬼故事——女鬼缺根小拇指
明朝万历年间,广东有一位书生,上京赶考,来到湖北当阳县境内,投宿一家客栈。夜半时分,看到窗外有人影晃动,仔细辨认,是一名女子。书生静静看着,不知道那名女子要干什么。
突然,书生看到女子手臂穿过窗格,要打开窗户。窗格属于木制,人的手臂怎么能够穿过?书生情知有异,遇到了鬼魅,便挥刀向手臂砍去,砍落一根手指,那只手臂忙忙缩回,窗外的女子也消失不见。
书生点亮灯盏,寻找那根掉落的手指,可是到处也找不到,地面上连血迹也没有。
天亮后,书生赶紧离开客栈。
这次上京赶考,书生落榜。
三年后,书生再次上京赶考,依然路过湖北当阳,这次,他不敢再住客栈,准备在酒肆里吃饱喝足,坐等天亮。
酒店里有一名小二,是个女子,她端着酒盅和饭菜送到书生的桌前,书生看到她的右手缺少一根小拇指。
书生就随便问了一句:“你的小拇指呢?”
女子阴惨惨地说:“难道你还不知道吗?”
6.中国真实最恐怖鬼故事 篇六
“啊……”范玉琳最近不知怎么的,经常做噩梦,她经常梦见的都是一个女人,背着面站着,等一下又突然扑过来,而那个女人不是别人,就是她的闺蜜谭雪,她的闺蜜前几天被她害死了,原因是: 他们爱上了同一个人,那个人是隔壁班的,是她们学校里的校草!
记得那一天,范玉琳打电话给谭雪说:“喂!谭雪,麻烦你来一下学校外面的那个郊外,我有事情跟你说。”没过多久谭雪就来了。“琳琳,有什么事吗?”谭雪问“哦,谭雪,我要你离开李文远(李文远就是校草)我给你五十万行吗?”“不!你以为钱能买到感情吗?”谭雪坚决的说道,“好!这是你逼我的”范玉琳凶狠的说,然后范玉琳头脑一热就把谭雪推下了悬崖。
啊……“我杀人了”她觉得很后悔,毕竟闺蜜一场啊!都说爱情能使人做任何事。之后,范玉琳在学校散布消息说,由于谭雪受不了爱情的打击,就去自杀了。过了一段时间,警察从悬崖下找到了谭雪的尸体,谭雪的眼睛瞪的很大,身上已经血肉模糊,李文远知道了谭雪的死讯,痛哭流涕,后来他接受了范玉琳。
这一天范玉琳又做了恶梦,这次的和前几次的不同,她梦见:李文远知道了她杀了谭雪就不理她了,而自己却死在了谭雪的手里,这几天学校里都没发生什么事,自己也和李文远相处的很好,她也没做过噩梦了。
这一天,范玉琳和李文远正在睡觉,她迷迷糊糊看见了窗台上站着谭雪,可一转眼又不见了,她以为是幻觉,就没在意,到了半夜,他起床去上厕所,她凭着自己的直觉,可以判断背后,有人一直在盯着她,她转过头一看,眼前一幕让人触目惊心,她看见谭雪,穿着一身白衣,脸上血肉模糊,眼睛瞪的老大,又是一声“啊~”范玉琳急忙跑到房间里说着“文远,文远快醒醒”李文远揉揉刚睡醒的眼睛说道:“怎么了?琳琳”“文远,我刚才看见了谭雪,她来找我报仇来了”范玉琳惊恐的说道。
“你这什么意思?为什么她要找你报仇,难道是你杀了谭雪?”范玉琳知道事情隐瞒不住了就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李文远,果然,像梦里的一样。文远终究离开了她。
她知道,下一步她会死在谭雪的手里,文远走了以后,谭雪就来了。在谭雪出现门口的时候,她就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没有了文远,她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上帝让她重新选择,她会选择什么也没有发生,唉!可是命运捉弄人啊!
7.中国真实的农村鬼故事 篇七
有一种讲述,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的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有一种讲述,让读者为之着急,糟蹋了很好的故事素材。有时候,作文不是缺少故事,而是缺少适合的讲述故事的方法。平时的作文中,所有同学面对同样的素材或故事,有的作文写得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有的则沦为平庸,让人扼腕叹息。
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一篇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不能简单地认为作文内容就是生活中故事原型的完全再现,而是得合理剪裁,不能一股脑儿地照搬照抄;剪裁素材后,还得合理组织,研究怎样讲述才能动人,才能给人出乎意料的效果。本期主题,就从“剪裁”和“组织”两个角度,以“伤心一刻”作文题为例,跟同学们谈谈如何做到“取自生活,真实感人”。
伤心一刻
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都很伤心,这是几年前的事情了。虽然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但是就算过了千年,最痛快、最开心和最可笑的事情也是可以牢记在心的,这件事也不例外,它深深根植于我的大脑里。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住在奶奶家,奶奶家里有一条黑颜色的毛茸茸的小狗狗,就是你。你从小就在这里快乐地生活,你虽然不喜欢叫,但是自卫时你就会大叫。在这个家里还有只猫,它不会捉老鼠,就算捉到咬死了它也不吃,过了一夜,老鼠的身体又烂又臭。有一次,猫吃了老鼠,结果第二天死了。而你比它更会捉老鼠,抵抗力又强。我很喜欢你,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你十分爱干净,给你洗澡时你很配合,你有时还会去河里游泳。那时候河水比较干净,可是现在却变得很脏。你懂交通规则,你见到车就让行,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站在原地不动。有一次,你过马路时差点就被汽车撞上,不过有惊无险的是你躲过了这辆小汽车,这是我喜欢你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你十分懂我的心情。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总是在我每天放学回家必经的一个路口等着我回来,每到那个时候,我就满心欢喜。
你在短暂的时间里给我们全家人带来了欢乐,我的生活中几乎少不了你,你是我的精神支柱,鼓舞着我,使我向前进发。
但不幸的是,我回到自己家的五天后,你不见了。我回到奶奶家里左找右找,几乎找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始终不见你出来迎接我。我忽然看见晒东西的地方多了两块肉,当即跑去问奶奶,她说你是半夜被人偷走了。我信以为真,十分伤心。可是等伤心过后一想,我又觉得不对劲,奶奶每晚十一二点才入睡,早上四五点就起来了,而你的叫声很大,如果有人来偷狗,奶奶应该听得见。再看看那晒着的几块肉,我才明白,你不是被偷走的,而是被杀掉了,奶奶也是故意骗我的,这时,我伤心透了……
现在,正应了古代的一句话:“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痛快”“开心”“可笑”稀释了主题“伤心”,应该隐去。
以猫反衬创意不错,可惜讲述不具备说服力
以前“河水比较干净”,此处选材不当;“躲过汽车”这一事件,还有待深入表现
第一、第二、第三,组织材料欠技巧
上面的材料不能证明“给我们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以“我”为主叙述即可
讲述平庸,少“冲突”,少“悬疑”,少“曲折”,过于平铺直叙了
讲述方向严重偏离主题
本文前半部分叙述狗的聪明及狗给“我”带来的欢乐,为下文做了铺垫;狗被屠宰的命运,与前文形成巨大反差。可以说,这个故事的选材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的。可是,作者糟糕的讲述没能让这一精彩的故事素材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作者“伤心”的心理情绪,也完全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这一切,读来让人“堵”得慌。纵观全文,与“伤心”有关的话语仅有3句;而且,表达“伤心”也是直接呈现结论性语言,缺乏必要的描述性语言。那么,“真实感人”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了。
这一篇文章有很好的故事梗概,但这只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紧接着,我们需要对故事的内容进行“裁剪”和“组织”。聪明的同学,要知道故事应该这般加工:
1.裁剪。
我们可以重点裁剪出几点故事情节:(1)狗的美丽外观;(2)狗的通晓人性;(3)狗带给“我”的欢乐;(4)不见狗的不祥感;(5)见到狗肉时的撕心裂肺;(6)对家人残忍行为的批判等。这些素材,应该在文中得到重点描述。尤其是“见到狗肉时的撕心裂肺”和知道狗的悲惨命运后的“伤心”感觉,若没有描述,则无以感人。
2.组织。
如何组织?本文可以尝试加入如下创意:(1)采用合理的人称,本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显然会比第三人称更好,如与狗展开“对话”,表达效果会更好;(2)打乱叙述顺序,让狗的命运扑朔迷离;(3)打破时间顺序,按照“伤心”的心理状态组织材料。
伤心一刻
你总是在我每天放学回家必经的那条路上,守候着我的归来。你我相见的那一刻,皆大欢喜,你上蹦下跳,向我奔来;我则亲昵地唤着你的小名,抚摸着你可爱的脑袋。从我上小学一年级时你降临到我们家起,每天都如此。
嘟嘟,你是这个家庭中尽心尽责的一员。家里还有个成员可没你勤快——那只黑猫,我们喊它胖胖。它从来不知道,它的使命是逮住可恶的老鼠。即使碰上一只比它还懒惰的老鼠,这只笨猫还是会让它逃之夭夭。你却毫无怨言地担负起了逮耗子的责任。大人们喜欢你,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你比谁都爱干净,给你洗澡时,你欢乐地舔着我的手。冲去你身上的泡泡,你雍容华贵,俨然一副美人出浴的样子。你也特别懂得如何面对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一次,你过马路时险酿惨祸,看到你安然无恙地从车底下钻出来,我才破涕为笑,却又忍不住责怪你的鲁莽。从此,你成了交通规则最忠实的遵守者,你懂得了为那些奔流的披着铁盔甲的家伙们让行。
可是,心怀叵测的大人们,还是无情地终结了我们俩的快乐时光。
那天,你没能按时赴约,在我们相会无数次的路口,我怎么也等不到你蹦跳的身影。不祥的预感笼罩在我的心头。
奶奶怕我伤心,轻描淡写地说,你也许被人偷走了。可是,他们显然没销毁掉留下的残忍的证据——墙上挂着的分明是你未寒的尸骨。嘟嘟,你已经无法看到,你的尸骨上面还滴着未流尽的鲜血。那一刻,我的世界轰然倒塌。我知道了一个阴谋,从你踏入我家门的那一刻起,你就生活在一个阴谋中,却毫无察觉。你为这个家庭带来无数的欢声笑语,却没人领情,你注定成为他们盘中的美餐。他们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夺走了你的性命,我梦幻般的童年湮灭了。你是我的挚友,而在他们眼中,你却不过是几块狗肉而已。
你我都被一个阴谋欺骗,毫无察觉。
我不知道,我的泪水和不顾一切的哭号,是不是能够让大人们生出一丝恻隐之心。我只知道,你的尸骨刹那间让我明白了很多。“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请宽恕幼小的我还没有能够保护你的坚强臂膀,也请你允许我代表家人向你谢罪吧,如果有来生,我不会让你再受一点点伤。
嘟嘟,安息吧,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亲昵的场景开头,胜过议论性千言万语
不要忘记“狗”才是表达的“落脚点”
赋予狗人格化的描述
情节急转
为故事“造势”
“伤心”之一
痛定思痛
情感升华
两文相比,故事梗概大同小异,关键是修改之后的文章中,很多细节变化了,主要的情感“伤心”得到了宣泄,狗的形象及“我”的心理也更具“变化”了。经过这样的演绎,故事衍生出多种“伤心”的主题。作者不仅是在为狗的命运伤心,也在为家人某些残忍的行为伤心,更在为这个世界很多“阴暗”的东西伤心。可见,不是故事本身打动人,而是精彩的讲述才打动人。
沈复的《浮生六记》多选取生活琐事入文,读来每每给人心灵带来涌动的暖意。课文《童年记趣》即选自该著作,文章汲取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若干片段,童心童趣跃然纸上。
8.真实的故事 篇八
安全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安全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从大的方面讲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讲,它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当我们看到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的眼泪时,当我们听到失去亲人那撕心裂肺的呐喊声时,当我们面临事故现场那惨不忍睹的一幕时,相信人们都会流下怜悯的眼泪,并可以听到这样的叹息声:“这个家好惨!”“撇下的妻儿可怎么过呀!”等等,声声入耳,发人深省。可就是这种悲剧,却总是在我们身边不停的上演。下面我讲述一位遇难工友的故事:
他叫钟士锁,从事井下工作的老工人,在一次处理冒顶事故时,因违章作业不幸身亡,事后,他妹妹对我哭诉了那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悲惨的经过。
那是一个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星期天的中午,久居外地难得归家的她回到家后,哄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依偎着双亲和嫂嫂围在一起包起了饺子,嫂嫂说:“哥哥上早班下班回家后,全家可以吃上一顿团圆饭了”。于是,饺子在家人的欢声笑语中包好了,哥哥下班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可还没有听见哥哥回家的脚步声,煮饺子的水已从温水到沸水,从沸水到温水开过好几次了,时钟也依然嘀嗒嘀嗒的悄然走着,一家老老小小,就这样由静静的等待,渐渐的变得浮燥不安起来。不知何时,天空中飘来了几朵阴云,让人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种不祥的预感。“来了”、“来了”侄女欢快的叫喊着跑去开门,然而那来的不是哥哥而是哥哥单位的领导。
“士锁他,他……他出事了!”
恶耗传来,一声晴空霹雳,她只觉得天旋地转的打颤,当看到哥哥的尸体被抬到井口时,她立即昏了过去,醒来时,父亲、母亲、嫂嫂、侄儿、侄女抱着哭成一团。
母亲像疯了似的向哥哥的尸体扑去,并放声哭喊着:“我要儿子,我要看看儿子呀!”
嫂子披头散发,急的碰头打滚、哭得死去活来,“苍天啊!你为什么把灾祸降临到我的头上,孩子他爹你不能走啊!我们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啊,你回来吧!”可是他却永远、永远也回不来了……
5岁的侄女抱着嫂子的脖子,边哭边喊:“妈妈、妈妈,我要爸爸、我要爸爸呀!”3岁的侄儿牵着嫂嫂的衣襟,睁着恐怖的眼睛,吓得哇哇直哭:“妈妈、妈妈,我怕、我怕。”
安葬哥哥的那天,风刮得很紧、很紧,一路上不时的卷起黄土,一家人送哥哥的遗体去安葬,哭声震天,一片悲哀,全村的老老小小,也都个个泣不成声、泪如雨下,哥哥他就这样去了。
当她得知哥哥是因为自己的违章作业而造成了此次事故的发生时,明白哥哥在断送了自己性命的同时,还造成了他的一位工友负了重伤的真情后,她不禁对这位她崇拜、思念的哥哥为之痛心,全家人为之悲怆的哥哥生出了恨意,哥哥啊,你在违章时,难道就没有想到你鲜活的生命就将从此而丧失?难道就没有想到你活泼、可爱、聪明的一双儿女?难道就没有想到你满头白发的双亲和这个你疼爱有加的妹妹,以及我们这个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多么美满的家吗?
对此,我无言,耳边呜咽的哭声、沙哑的喊声,仍是那样的悲意凄凉,撕心裂胆。
朋友,当你听到这如泣如悲的故事时,你又有何感想呢?
违章,又是违章,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竟有多少人为此丢掉了生命,又有多少个家庭为他支离破碎。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的悲剧总是重演?难道说这些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思考还不够深刻吗?难道说家人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还不能够唤醒您那颗沉睡的安全的种子吗?
亲爱的朋友们,当您在倾听死者亲人哭诉的时候,当您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呼天喊地的时候,当您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哭喊爸爸的时候,当您看着失去理智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您看到这样残缺家庭的时候,可千万莫忘记——“安全就是全家福,安全就是咱职工的天啊!”此时此刻,也许你已在心里默默的起誓: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能发生了。是的,这样的悲剧决不能再次重演了,为了你的家庭,为了您那年迈的双亲,为了您的娇妻爱子,为了使这叫万人痛恨的悲剧不再重演,更为了天下的人们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哀,请您按章作业,注意安全吧!
9.真实发生的鬼故事 篇九
她的语气是那么决绝。看来,一切都不能挽回了。
但李默还是决定要尝试一下。他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火车站,买了一张去往女朋友所在城市的车票。
以前,她每个星期都会坐火车来看他。昨天,她就是坐这趟火车回去的。
李默清清楚楚地记得,是三号车厢。
为了缅怀刚刚失去的爱情,他决定去那里看看。
刚站到三号车厢门前,他就被里面的场景惊呆了。
空荡荡的车厢里,一排排座位整齐地排列着。
蓦地,他在座位巾间发现了自己女朋友的脸。
与此同时,女朋友也看见了他,跑过来一把勾住他的脖子:“亲爱的,你怎么来了?”
李默立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他紧紧抱住女朋友,深恐自己稍一放手,她就再也回不来了。
十分钟后,李默终于相信这不是梦,才放开了女朋友。
三号车厢里依然空荡荡的。
他站起来,对女月月友说:“我去趟洗手间,一会儿就回来。”
然后,他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痛哭不已。
10.真实的灵异恐怖鬼故事 篇十
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刘晓枫一筹莫展之时,接到了大学同窗钱臻邀他去省城另求发展的电话。刘晓枫知道钱臻的父亲在省城有家颇具规模的公司,此番有意拉他一把,是因其妹妹钱萍对他的一见钟情,至今仍涛声依旧。
俗话说:平贱夫妻百事衰。枫叶咖啡屋门可罗雀的生意与妻子叶月的长吁短叹,让刘晓枫实难抗拒东山再起的诱惑。一周后,他咬咬牙采纳了钱臻的提议。但面对任劳任怨的妻子,自觉理亏的刘晓枫实在开不了口,只得将悄悄写好的离婚协议书,放置在了显眼的地方。
刘晓枫无颜与妻子相对,漫无目的地在大街小巷徘徊。“先生,不进来看看玉吗……”遁声望去,才知已来到了城东的邢记玉器古玩斋。其实,给妻子买块玉佩,是刘晓枫几年前就承诺过的,只是叶月觉得白手创业不易,劝他等手头宽裕了再说。谁知一场金融危机把所有的希望与承诺击得粉碎……刘晓枫猛然决定,今天就把玉佩买回家。
店老板笑吟吟将刘晓枫迎进店堂,示意他任意挑选。刘晓枫上下左右浏览了个遍,兴冲冲将一块玉如意捧到了柜台上。店老板伸出缺了一节小指的左手接过玉如意,娴熟地报出了售价。“……什么,一万二!我……”刘晓枫摸遍衣兜也凑不足300元钞票。
刘晓枫尴尬之极,连连致歉。幸好店老板是个宽厚的老者不仅没恼,还善解人意地指指柜台旁的一只旧木箱,提议他买块仿制品也不错。刘晓枫推开箱盖一看,形形色色的仿真玉器琳琅满目,几可乱真。再看一旁的标价更是欣喜不已。
“……哦,50——90元!那这块也是这个价位吗?我要了……”刘晓枫蹲下身随意拨弄了几下,一枚月牙形玉佩滑到了手边,拣起一看禁不住砰然心动。说真的,这块玉佩无论是雕刻还是色泽,都十分精致漂亮。更主要的是刘晓枫晓得兜里的钞票,付了这块仿真玉佩的“身价”,再去买张去省城的车票还绰绰有余。
“……好漂亮的玉佩!刚买的?……你、你那来这么多钱?!……”刘晓枫急匆匆赶回家,把玉佩捧到了妻子面前。虽然明知道是赝品可他不想说破,这倒并非存心蒙骗、戏弄,他只是想临走前给叶月留下些许安慰或念想。谁知叶月认定这枚月牙形玉佩价值不菲,认定刘晓枫瞒着她存着私房钱,也就是说怀疑他此番去省城另求出路,不是情境所迫而是早有预谋。
从妻子的语气中,刘晓枫判断其已看到了离婚协议书,忙不迭洗刷自己截留资金的嫌疑。“什么?90元钞票买来的?不,你说谎,这枚玉佩不会是赝品……”也算是应了假作真时真也假的老话,任凭刘晓枫咋样辩解,叶月就是不信。
刘晓枫晓得邢记玉器古玩斋,在小县城颇有名气,难怪妻子不相信这种老店会同时出售仿制品。说实话,刘晓枫不敢与妻子当面“推牌”,只是希望这段姻缘能好结好散,没想到一块玉佩让叶月借题发挥,怒目相视。不知是为了扼止一触即发的“战火”,还是想弄清真假曲直,刘晓枫抓过玉佩冲出门去。
半小时钟后,刘晓枫再次来到了邢记玉器古玩斋。闻知刘晓枫退货的要求,老板丝毫没有责难,只是对其因怀疑玉佩不是仿制品才要退回的理由,很是诧异。见老板接过玉佩随手丢进了柜台的抽屉,根本不象值钱的样子,可又没再归入旧木箱,刘晓枫不知其意,欲探真假,见老板若有所思,神色凝重,那里还敢再问。
刘晓枫悻悻而归,到家才发现手机撂在了邢记玉器古玩宅的柜台上了。眼见得几番折腾已是子夜时分,只得作罢。
次日,刘晓枫急匆匆赶到了刑记玉器古玩斋。接待他的是个40多岁的女子。得知来意,爽快地从抽屉里摸出手机递了过去。刘晓枫连连道谢,并请其代向为他收藏手机的老板致歉。
女子名叫邢杏正是邢记的老板,手机明明是她在卷闸门边捡到的,这会失主却说是昨晚在店里买玉佩时落下,十分诧异。邢杏猛然想起,捡拾手机时曾吆喝过几声,难道眼前的失主是冒领之徒?邢杏不屑地瞪了刘晓枫一眼,毅然出手夺回了手机。
11.虚构的故事,荒诞的真实 篇十一
在此,我们仅以马原的小说《虚构》为例,解读其中的先锋特质。
一、元小说的虚构叙述
马原小说《虚构》是一篇典型的元小说。
“元小说”这个术语首先出现在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的论著《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中。帕特里夏?沃说:“所谓元小说就是指这样一种小说,它为了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疑问,便一贯地把自我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作为人造品的自身的位置上。这种小说对小说作品本身加以评判,它不仅审视记叙体小说的基本结构,甚至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的条件。”①
元小说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自反性,即小说不断地将自身显示为虚构作品。马原小说《虚构》多次强调作品自身的虚构性。首先,作品以“虚构”为题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它明白无误地向读者昭示作品的虚构性。如果标题尚不能说明问题,那么作品叙述过程中又先后好几次明确宣称:“比如这一次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了七天玛曲村。”和“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我还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我为了洗刷自己杜撰的,我没别的办法。”“下面我还得把这个杜撰的结尾给你们。”作者向读者反复强调以至于唠叨故事和故事的结局均是虚构的,提醒读者不要当真,也不可认真。这样作者在颠覆了故事的可靠性和传统写作的惯用手法的同时,为读者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情境。它也等于提示读者可保持一种轻松而略带距离的审美心态,不必把严肃的看作严肃,不必将悲惨的视为悲惨。读者阅读的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作品的主题意义。
小说的第一节很有意思,对第一人称“我”作了剖析式和调侃式的书写。“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就叫马原,真名。”很明显,作为“叙述者”的“我”被作者肯定为“作者”本人。从后文看,这个“我”又的的确确参与了情节的构成,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这样,三重身份集于一身,小说获得了一个灵活的视角和开放的结构。同时,对“我”的剖析和调侃,颠覆了传统小说作者的权威性。小说中,“我喜欢天马行空……”“我到西藏是个事实。”“我写了一个阴性的神祗,拉萨河女神”等等行文在丰富“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营构一个故事和背景,它可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与后文“我”进玛曲村的故事形成嵌套关系。从理论上来说,也即“在元小说中,虚构世界的虚构行为本身已经构成故事,而且充当了小说的结构功能,故事本身具有不依赖人和现实世界的内在独立性”。②
二、荒诞的真实
“元小说以不确定的颠覆式的叙事模式在许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期待,严肃与琐碎、恐怖与滑稽、悲剧与喜剧成分之间的界限被推翻。”③
马原小说《虚构》叙述的是“我”——一个作家,前往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病村——玛曲村的历险故事。小说的题材是独特而边缘的,正如作品中所说,“我”碰巧读了法国人名叫《给麻风病人的吻》的书,而“我”感兴趣的这个题目是“耸人听闻”的。正因为如此,反而是先锋的。小说中充斥着好奇、历险、死寂、突兀、悲惨、滑稽、恐怖、性爱、死亡等意象。小说的主题不如传统小说那般明确,甚至带有矛盾性。小说欲表现麻风病人悲惨的同时又反复强调其不真实性;欲显示麻风病人生的活力和欲求的同时又突出其无言和死寂的存在;欲道出人性的温暖和情爱的可贵的同时又分明不忘说明其人物比无聊更荒诞的生存意识……
故事里的玛曲村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它决不是桃花源,只是一个令人胆寒的麻风病村,容易让人想起人间地狱。它的周围虽有旖旎秀美的山作为背景,不过,那是遥远的,不属于玛曲村的村民,更不能激起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属于他们的只是一片低矮的石木房子、一块单调的砾石滩和一个并不宽阔的活动场地。这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地方。虽然吃的用的都由国家免费供给,但从这里没有娱乐设施、一听猪肉罐头就能当作宝贝、不懂得如何避孕等可以看出它与世隔绝的程度。这里有一群不幸的人们,恶病剥夺了他们生的乐趣和活力,让他们脸相痴呆、淡漠。这些命运已被上天裁定的人们只是在消磨时间,时间对他们毫无意义可言,他们不过在等待死亡的降临。但是作为元小说可以随时跳出来发表评论的作者却对这一切保持着沉默,似乎其作品空间不是提供怜悯的场所,怜悯不是作品的主题,即使读者都觉得有同情的必要。直到最后一刻,“我”发现玛曲村已消失在泥石流的飘砾中,似乎从不曾存在过,现实中的人们也毫无发觉。作者“我”始终在营造一种不真实感,读者的期待视野在这里落空了。作品的这种处理大异于传统小说,显示出一种先锋特质。
不可否认的是,读者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仍可以看到生命的亮色。作者“我”进入玛曲村主要和三个人有过交往:“哑巴”、珞巴人、“她”。除了“哑巴”这个并无麻风病也并非哑巴的不可思议地潜藏在玛曲村三十六年之久的原国民党军队内不明身份的怪异存在增加了作品的诡异气氛外,从珞巴人和“她”身上尚能寻觅出生命的活力和人情的温暖。珞巴人是麻风病人中最显活力的一个,他也是篮球场上球技最好的一个。他是“她”以前的相好,他爱他的孩子,他对“我”很有好感,为示友好他赠“我”一尊石浮雕刻像。他尚未丢失对本民族神的信仰和对他人的情义。至于“她”,似乎更是作者所要褒扬的人物了。“她”不忘自己读过书、有知识。“她”明了自己的处境,能坦然面对现实。“她”明确宣称“我总得做点事。我不能像她们……”“她”心地善良,诚心帮助“我”,在“她”和“我”的关系上,“她”热情而平静。“她”的生命尚保留着美和爱的意识。比较之下见春秋。读者看到,在不能期待奇迹出现的天地里,只有“她”和珞巴人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生命痕迹,也只有他们才是这个虚构而荒诞世界里的真实存在。
注释:
①见于《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王先霈、王又平编,第67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国真实的农村鬼故事 篇十二
L的公司在上海, 大半时间跑广东。他是华南某所不太知名的大学毕业的, 小眼睛质朴男, 多年以前还是个文学青年。哥们做手机网游的, 我见他使过好几款手机, 但最贵的一个也不过1千多块钱。比起什么Web2.0、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他更关心珠三角的几千万农民工和城市边缘的大学生“蚁族”, 怎么关心?在东莞的夜宵摊上跟他们拼啤酒, 在富士康厂区外网吧里刷夜, 跟靠做他们生意开上宝马的便利店老板扯淡……
W猫在北京中关村。他从小就是个脑袋很大眼睛发亮的天才少年, 数理化成绩很好, 逻辑思维超强, 英文和中文一般流利。在首都某著名大学毕业后, W直接去美国名校拿了硕士, 接着回国创业。我一直觉得, 他是硅谷Geek们的中国版。诸如iPad之类的新技术玩意, 我总能第一时间从他那儿找到。他也是国内把玩Facebook、Twitter、Groupon、Foursqure的人。啥叫互联网的未来, W做的网站就代表互联网的未来。
W比L拥有更多的掌声和名声。但遗憾的是, 他做了好几个连投资人都觉得很酷的网站, 却始终没有挣到大钱。原因不外如下:要么是起个大早, 却被一大堆抄近道的同行给围追堵截;要么因为资金接济不上, 只能让一个更有资源实力的大公司直接吃掉, 还有的不知道触了哪根高压线被主管部门直接暂停。
L的生意是实实在在每天都能数着钱的, 他都已经可以打高尔夫了, 但他并不想告诉无关人他挣到钱了。说了也没人信, 几十万月薪不到2000的打工仔拿着300块钱买的山寨机玩L公司做的游戏, 每月给他贡献过百元的ARPU值, 换句话说, 他们收入的十来分之一都心甘情愿地送给L了。我有时也想不通, W针对的客户明明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中最有消费能力的精英。为什么他们舍得花钱买最贵的手机, 换最新的笔记本电脑, 下最好的馆子, 在网上却什么都要免费。
圈里公认, 只要是W做的事情必定引来围观。同行也好, 媒体人、营销人也罢, 口口相传, 网站流量和用户量几乎是一条直线往上蹿。但奇怪的是, 过了没多久就停止上升势头, 开始跟中老年同志的心脏一样来回震荡。我也问过L, 他的这些草根用户没几个有自己的电脑, 更谈不上3G, 究竟是怎么发掘的?L笑笑说, 网吧都不是最有效的渠道。厂区周边有很多便利店, 工人一下班就聚到哪儿。老板提供一台电脑, 里面装了各种手机用的游戏、MP3、电影, 再备一本类似早年K歌房里的“点歌簿”。不用上网, 拿根USB数据线, 想要什么下什么。还有更方便的, 用手推车直接送到宿舍门口。
有次跟L吃饭, 他提问我:如果一款游戏要打入45万富士康工人的市场, 该请哪位代言人合适?我先猜周杰伦, 摇头, 丫目标受众是城市, 又猜春哥也不对, 她只杀伤学生和少妇, 怒了, 决定猜当红的凤娇, 还是被鄙视!正确答案是凤凰传奇, 有百度歌手榜单为证。备选是慕容晓晓。完全超出我知识范围, 还好我没猜韩寒。
过去W单纯地以为凭技术就能改变社会, 现在他知道你可以不过问政治, 但政治会来过问你。不过, 要让一个海归精英学会怎么跑门子疏通关系确实有点臊。L曾经愤青过, 但如今很务实, 好的商人都是知道怎么看《新闻联播》的。他挺关心运营商的人事变动和扫黄整顿, 还搞过几次工友联谊会, 虽然目的是为了推广他的游戏。前一段富士康工人“12连跳”, 他很严肃地跟我说, 这事他们有责任。我吓一跳。L讲, 那些一想不开就跳楼的年轻人正是他的衣食父母。一部手机通常就是这些工人唯一的娱乐设备, 与厂外世界交流的唯一媒介。他们有责任让工人们更快乐。
我所认识的投资人都对W评价很高, 但却更爽快给L投钱。因为他们的心里也明镜似的:在中国, 做精英的只能赚吆喝, 做草根的才能赚着钱。腾讯、百度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上海那位梳分头打摩丝的笑星说过一句经典:我是喝咖啡的, 北方那两位是吃大蒜的。咖啡是舶来品, 感觉很洋气, 吃大蒜却有益身心。今年炒大蒜的都挣了很多钱, 没听说谁倒腾咖啡挣了钱。中国的互联网好像也是一样?
我曾经突发奇想, 如果把W和L对调位置, 情况会不一样吗?他们会更理解各自商业的长短吗?后来想想觉得这事不太可能。
W所追求的互联网, 其实是一个“美式的互联网”。在美国, 信息革命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 从1950后到1990后都是“数字化的一代”。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数字鸿沟”, 他们的生意与生活, 工作与娱乐都与互联网分不开。这也是为什么80后的扎克伯格能够和50后的乔布斯、60后的贝索斯、70后的佩奇同台竞技的原因。
同时, 美国的社会结构是一颗“橄榄”, 没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地区差异、城乡之别, 所以, 美国的互联网可以说是“全民的互联网”。
但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 原本我们以为它会是一座“金字塔”, 但越来越变成一颗“图钉”。W和L一个站在削尖的头上, 一个站在遥远的钉帽上。中国没有一个所谓“全民的互联网”, 中国的互联网是人为割裂的。它既存在于精英的Think笔记本上, 也存在于草根的MTK山寨机中。我们的精英也许和美国同步, 草根却与越南同步。
事实上, 中国的“数字化一代”只存在于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 20-40岁之间的几千万中产阶级。剩下的几亿中国互联网用户归根结底都只是QQ用户。互联网改变不了这个现状, 能改变它的也许需要更宏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
我相信, L看穿了所谓“中国的互联网”的本质。哪些精英们的欲望从来不缺乏满足的渠道, 太多的企业在追逐宠坏其实有限的一群客户。相反, 有一大批“数字化贫民”却没有办法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命运, 没有条件通过网络让自己的生活质量飞升, 只能沉醉于廉价的虚拟娱乐中。L的商业很符合本土国情, 很和谐社会, 但他能够走出国门吗?
我一直相信, 终有一天, W能做点“代表先进互联网”的事情, 让美国人也能跟着咱们屁股后面学。可现实的磨难会不会打消他的意志呢?
按照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呆在自己挖的一个洞穴里, 我们所见的世界只不过是被阳光抛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像, 而我们这些洞穴的居民却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世界, 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其他的东西。而真实的世界却是在洞穴之外, 在有太阳的地方。
13.超吓人的真实短篇鬼故事 篇十三
这几天,她每工作半个小时,就要从椅子上起来走动走动,即使她并不是多话的人,甚至可以算是特别低调的人,但整天带着一身膏药味儿走来走去的,那病情就还是被大多数同事知晓了。
其实单就这件事而言,对她对我或是对其他人来说,都根本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但偏偏就有人善于联想和想象,而这一多想,就把这事归入了灵异事件的范畴。
“我听说了,你们屋的环可腰出问题了吧!”
我打水回来,在走廊里被隔壁屋的一个女孩儿搭讪。
“嗯,好像是。”我不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尤其是不喜欢把别人的病痛当成谈资,所以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句。
“你去看看她坐的转椅,座面儿底下有标签,是不是‘旧B-4’这个号。”
“这号怎么了?”
“我听我们屋的老职工说,凡是坐过那个座椅的人,最后脊椎都出问题了。”
“啊?”
“听说那椅子是八年前买的,第一个用它的人,因为电梯出现故障,从十几楼坠落,脊椎骨整个从脖腔戳了出来。”
我听了一阵恶寒,但显然对方并没有放过我的打算,而是继续着讲解。
“第二个坐那把椅子的人,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后半生只能躺在床上度过;第三个用那把椅子的人,跳槽后颈椎突然出了问题,现在还在医院做牵引呢;现在是环可在用,虽然说脊椎没出现什么问题,但腰肌劳损也算是脊椎附近的毛病吧。我们屋私下里都在传,说那个转椅是被诅咒了,不管谁坐上去,身体都会出问题。”
女孩儿跟我说完这些,又道明了她的用意,原来她是个热心肠,听到这个流言,虽然也无法分辨真假,但有些事防着总没坏处,所以就想劝环可换把椅子坐,但一是和她不熟,二是怕直接跟她说会吓到她,就找了经常和她在一起的我,希望我可以去和她说一下。
我谢过了她,想着把这事说给环可听倒不会吓到她,就怕她那性子,我越是劝她换椅子,她越不愿意相信这一套,坚决要继续坐那一把。
不过在决定和她说明之前,我还是想要确认一下这个传言的真实性,便又爬到网上去求助于异世界来使。
“其实这很简单,我教你一个确定那把椅子究竟没有没有问题的方法。知道拔火罐吗?大概就是……”
按照异世界来使教授的方法,我准备好道具,午休时,趁着办公室里的人都去吃饭的空档,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因为事情还没跟环可说,怕她笑话我,便没有叫她陪我,只说我不想吃饭,就打发她自己去食堂了。
我蹲到环可所坐的转椅旁,用水杯往椅面儿中间倒上一些水,阴湿了一大片,然后撕些脱脂棉扔进玻璃罐中,从火柴盒里抽出一根火柴,划燃,扔进玻璃罐里的脱脂棉上,再迅速将罐口扣在那块水渍正中。
东西都是头一天现准备的:脱脂棉是从药店买的;火柴也是新的,家里就只有打火机;玻璃罐是黄桃罐头的,这年头都讲究吃新鲜水果,买水果罐头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其实比起普通的桃子来说,我还是喜欢黄桃罐头的味道,不过也真是许久没吃过了,这次算是有借口再吃一次了。
虽然我是第一次拔火罐,而且还是给转椅拔,但看来过程还算顺利,不过我更关注的是结果。
“椅面儿没有被嘬起来,那就说明那把椅子没有被诅咒吧?”和异世界来使约好,她中午在网上等我的回信,我试验过后,就立即联系了她。
“对,诅咒属阴,如果有的话,阴气一定会像寒气一样被吸起来的,没有的话就是没事。”
“哦,不过也很奇怪耶,为什么罐子扣上去后,脱脂棉上的火就突然熄灭了啊,吓了我一跳。”
“你不会不知道燃烧需要氧气支持的道理吧?”
啊!我鄙视了自己一下,这才意识到,自己过于将这件事灵异化了,以至于根本忘记了还有科学这么一回事……
环可吃饭很快,是办公室里第一个回来的,我趁着没人,就把这整件事告诉了她,并让她安心,说这把椅子的诅咒一说完全是无稽之谈,让她放心地使用。
在我说话的过程中,她的视线一直盯着那把椅子,中途只是嗯嗯啊啊回应几声,末了突然说了一句话:“椅子中间湿了一大片啊。”
“哦,因为怕椅子被引燃,所以先弄湿了才拔的罐子。”我理所当然地回答。
“那我得换一把,不然下午没法坐了。”说着,她就从后面一个无人使用的隔断里推过一把椅子,又把自己的那把推了过去。
“嗯,换一把也好。”虽然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歉疚和心虚,但我还是决定这样打岔过去。
“哦对了,你刚刚说那个转椅的标号是‘旧B-4’对吧?那我的那一把不是。”
啊?我一愣,赶紧跑过去,查看刚刚被环可换掉的椅子,新A-2,呃……
“现在这把也不是。”环可蹲下查看她现在的椅子。
我迟疑了一下,不知道怎么想的,就突然跑到自己所坐的椅子那里查看,结果赫然发现,传说中的“旧B-4”标签端端正正地贴在我的椅面儿底下……
我估计自己大概是铁青着脸把这把椅子推走,然后将环可那把被我弄湿椅面儿的转椅拉回来,一边将手纸按在上面吸水,一边说道:“没事,干一干就能坐了。”
环可笑看着我的举动,很多余地问了一句:“你不去再试试那把椅子有没有被诅咒吗?”
“呃……”我咽了下口水,“不用试了吧,我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那就应该没问题的吧。”
至此,我再次深刻地意识到,当你认定了一些事后,就很容易陷入其中,反而忽略掉一些其实非常明显的事实。
★ 真实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 真实鬼故事短篇吓人
★ 英语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 短篇超吓人校园鬼故事
★ 学校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14.感人的真实故事 篇十四
这场意外事故,使数十人丧生、使很多家庭面临着支离破碎,同时也造就了一条忠狗。
被人类千百年来驯化为家畜的多种动物里,历来都有“狗是忠臣”之说。最为典型的忠狗,莫过于那条被称为“八公”的秋田犬了,据我所知,因为它和它的主人的故事太过感人,而至少被人们两度搬上了银幕——《忠狗八公物语》(日本)、《忠狗八公的故事》(美国)。
单说那条被火灾事故造就的忠狗。
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说明了机会对于人物的重要关系,一点儿都不假。而且“时势”不仅仅能“造就”人,也能“造就”畜生。试想:要不是那场特大火灾,有几个人会知道小金毛犬晶晶(它早已是网络上的名狗了)?又有谁知道它是一条忠狗?恐怕连它的主人亦是如此。
由于火灾事故是突发的,也不知道晶晶是怎么逃出火海的。目击者只是看到它在起火后不久便出现了,紧紧地夹着尾巴、一副十分恐惧的样子,还见它焦急地在事故现场附近走来走去。持续了几个小时之后,它或许是太累了,便趴在附近的路口不动了,并且浑身颤抖着。
人们猜测:它的主人或许被困在火海之中,于是好心的人为它盖上一块儿布,还拿来饭菜和水喂它。可是,人们没有料到,处在极度疲劳和饥饿状态下的它却竟然不吃不喝,而是一直留着眼泪、眼巴巴地看着失火现场的方向。它的姿态,不禁使人想起了相关的成语: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等等,于是,守望犬这个名字便产生了。
后来,晶晶被消防战士暂时抱回收养,但依然还是情绪低落,一直不吃东西。直到第三天——已经是四十个小时之后了,它的主人得到消息寻到了消防队,它才立即跳起,向着主人奔去,随后才吃了火灾后的第一口饭。那个情景是十分感人的,也为这条忠狗的故事画了一个句号。
现在,不少时候都能见到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的尔虞我诈,劝他们还是学学忠狗吧!
感人的真实故事 带着心灵上的满足远行
晚饭后,一个人趴在阳台静静的发呆,听着一首沈庆的《青春》,突然想起高中时代,最爱戴的班主任董理规老师,当初分别时,我们都信誓旦旦的以为某一天,还会重新相聚,现在看来,如同是自己儿时的梦幻王国般虚幻,当我们都独立的投入眼前这个社会染缸,学生时代的纯真感情很容易烟消云散。
似乎几年没有聊过,尽管心理觉得有些感慨,还是互相发了消息,聊的不多,却还是感觉犹如当年学校里时那般亲切,他是我一生最尊敬的老师。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永远是。
上高中时特别照顾我,很幸运自己做过他这科的课代表,和学习委员,能有更多机会交流很多,暑假还能借来老师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去看。
其实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作文的评语,每次都很用心点评大半页纸,那个时候,我心理一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很多肯定,对作文基础的肯定还在每次考试卷子体现,我的作文分基本每次都离满分只差几分。
也许这些都是命中注定,多年以后,我爱上写作,我会自己作了很多诗歌,写过很多散文,还有不成形的短小说,投过很多稿子,虽然并未荣幸通过,我还是乐此不疲的继续着,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过很多快乐,我很感恩命运安排的一切。
跟老师聊的不多,高二一别,未曾见面也有七八年了,他还在自己的家乡城市默默无闻着,我也在上海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朝九晚五的生活。
可是,我们都明白,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天堂。
站在阳台,任屋外的风肆意的拍打我的脸,我就当作它在抚摸我的脸,抚摸我的灵魂。
15.中国真实的农村鬼故事 篇十五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变了投资和消费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然而,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无序、 不合理状况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是我国甚至世界各地关注的重要战略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甘肃省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能促进甘肃省经济的增长(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往往强调对甘肃省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同时,在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现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农村的土地大量闲置,土地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损失,转移劳动力的实际收入提高不大,最终的结果是甘肃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进一步拉大,这是绝大多数学者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研究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真实贡献率,实现农村劳动力效益最大化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从机会成本的视角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推导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率。这为甘肃省政府推行更加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流动,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价值提供导向。
2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构成基本状况
2.1农村劳动力构成
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在人员构成上主要是以农业人口为主,基数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由表1可见,自2003年以来甘肃省农村人口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农村劳动力数量在不断上升,到2012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1. 07% ,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提供了可能。
注: 资料来源于 2003—2013 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2.2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
从图1可见,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男女劳动力变化趋势平缓。由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在逐年上升,因此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构成的女性劳动力数量与男性劳动力数量相比在上升, 男性劳力数量在减少,这是甘肃省农村的普遍状况,即男性劳动力主要外出务工,女性多以留守家庭的现状一致。
注: 资料来源于 2003—2013 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3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3.1劳动力转移数量
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统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统计采用学术界经常使用的算法即: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 上年的农村从业人数 × ( 1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本年农村从业人数。由该公式计算得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见表2。由表2可见,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总体上呈两个阶段性特征: 2004—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持续上升; 2009—2010年出现急速下降,这与当时世界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时的环境下,甘肃省原来进城务工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被迫返乡务农。2010年之后又开始进城打工,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出现上升的势头。
注: 根据 2003—2013 年《甘肃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表3 同。
3.2劳动力转移动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在不断增大,且在转移范围上由原来的省内城市向省外发达地区扩展,但向省内城市转移的比例仍占多数。由表3可见,2003—2008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比例表明,向西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下降, 向东部地区的转移比例上升。这一时期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转移到甘肃省内地城市为主,流入省外地区为辅。而2008—2010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出现回流现象,向西部转移的比例增加,向东部转移的比例减少,这与世界金融危机有关。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中部地区的比例总体上较小,相对平稳。
4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
4.1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Cz,一般包括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由于非经济成本在测度上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本文在分析时只考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成本测算,并且把经济成本当作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 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成本Cf,一般包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技术成本等。农业收入TRf,一般是指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取得的收入,那么我们可计算出农村劳动力的纯收入为PTRf= TRf- Cf,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为Ci= PTRf,且农村劳动力的总成本可表示为Cz= Cf+ Ci。假设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为W,在只考虑到经济成本收益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净收益为: NR = W - Cz= W - Cf- Ci。
假设农民作为一个理性人,对劳动力转移流出时往往会考虑到W和Cz,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只有当NR > 0时,农村劳动力才会选择转移。当NR的值越大,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就越大; 只有达到临界点NR = 0时,农村劳动力才会停止转移流出,在当地进行农业年生产获得TRf。由此可知,机会成本Ci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Cz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在机会成本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经济贡献率随之会受其影响。
4.2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因素对经济影响的函数关系式: GDP = f( Q,M,I) 。式中,Q为劳动力资源状况,M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的收入,I为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由于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必然会放弃原有的农业生产,因此对I的取值为劳动力在农业的纯收入。如果充分考虑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会向省外城市转移,在对经济测度上可选择GNP。但由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绝大多数是以转入省内城市为主,在测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多以GDP为主, 所以在进行回归时我们最终选择了GDP作为因变量, 对表4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分析结果:
式中,R2为0. 997,调整之后的R2为0. 995,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由回归方程可见,当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每增加1% 时,甘肃省的GDP增加0. 668% 。可以预测,当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对甘肃省GDP的贡献率必然会不断下降。因为在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损失的机会成本增加的背景下,转入城市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他们会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对GDP产生影响; 但农业生产毕竟对GDP的影响小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因此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GDP的贡献最终会下降。
注: 资料来源于 2003—2013 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4.3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在充分考虑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背景下,当NR > 0时,甘肃省的农村劳动力才会选择转移,且机会成本I的大小会对NR的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前文已知,当机会成本越大,则NR值越小,此时劳动力转移数量更小; 反之数量增大,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机会的变化必然会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这也佐证了甘肃省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的现象,影响了甘肃省的农业总产值。
建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函数关系式: TOA = f( I,K) 。式中,TOA为农业总产值, I为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K为固定资产投资,对表5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分析结果:
式中,R2为0. 977,调整之后的R2为0. 996,同样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由回归方程可见,当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机会每增加1% 时,其农业总产值会增加0. 323% 。这是因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放弃外出转移而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总产值增加。如果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增加1% ,则会带来其农业总产值增加 - 0. 323% ,即农业总产值会损失0. 0323% ,这充分说明该模型在经济意义上的检验显著。
注: 根据 2003—2013 年《甘肃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在充分考虑机会成本的情况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贡献率并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能促进经济发展,增加GDP的贡献。 同时,劳动力的转移也对甘肃省的农业产值产生影响。 所以在考虑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下产生的机会成本。在计算经济增长贡献率时需扣除其损失,最终才是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率,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每增加1% 带来的真实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 345% 。
4.4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甘肃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演进发展,城市经济伴随着大量资金、技术的注入,由此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国家在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近期提出发展丝绸之路商业带等复兴西北的重大举措之后,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大量城市工作岗位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保障。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民的收入有了巨大的提升,直接刺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就业。 因此,甘肃省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现象。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村土地得不到种植而闲置,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产生巨大损失。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带来收益的提高是一种假象,在机会成本的影响下,城乡居民的差距实质上正在进一步拉大。
注: 资料来源于 2003—2013 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根据表6可绘制出甘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人均收入的曲线对比图。其计算公式为: 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收入 = 转移劳动力人均收入 - 机会成本。由图2可见,在充分考虑到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的情况下,虽然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实际催生的农村人均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5对策建议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把双刃剑,农村劳动力转移给甘肃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加快了甘肃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步伐,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正在甘肃省各地出现,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农田闲置,直接影响了甘肃省农业生产增收,甚至大量农田面临着被沙化的危险。
实证研究表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甘肃省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农业总产值带来了损失。在机会成本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实际收入并没明显增加,而一味追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济效应是牺牲农村经济发展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甘肃省城乡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在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机会成本的影响下,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实现甘肃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这是今后甘肃省实现全面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我国的土地政策规定: 国家是土地所有者,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在不破坏土地的条件下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流转经营。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闲置的土地应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加强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一方面,土地流转为甘肃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带来了土地租金,增加了收益,使他们的机会成本损失缩小,从而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者在规模化经营下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他们对种植的作物在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有利于减少土地荒漠化,实现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加强兼业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培养: 甘肃省应引导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经济发展做贡献。同时,应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兼业农民或职业农民。甘肃省的兼业农民培养应以城市郊区的农民为主,使他们在农忙时耕种自己的土地,实现农业收入; 农闲时利用职业培训的技术到城市工作,获得额外收入。对远离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培养对象应以80后的新生代农民为主,使他们有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和立志从事农业生产的志向。政府既要支持他们进行土地承包种植和进行农业技术种植培训,更应培养他们充分利用市场的经济意识,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统一,实现报酬最大化。
【中国真实的农村鬼故事】推荐阅读:
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08-22
天涯的创业真实故事09-01
残疾人成功的真实故事11-07
以父爱为话题的真实故事:伞09-22
真实校园恐怖鬼故事07-01
高三真实励志故事07-23
励志真实创业故事11-05
大学生求职故事超真实11-03
我的真实写照06-12
真实的谎言的论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