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共15篇)(共15篇)
1.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一
环保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初探
【摘要】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承担起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日常教学的环节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成为文明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环保教育 小学英语 课堂渗透
现行小学英语新教材中除了增加不少人文内涵的课文外,还渗透着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内容。这对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环境、爱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我们学校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话题。实践中发现,通过常规的热身导入、新授、操练巩固、练习和课外拓展这几个环节穿插环保教育,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活力,收到传统教学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热身导入,环保激情
导入新课,作为课堂组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直是我们重视的步骤。选取有关环保的一首歌、一幅图、一个动作呈现出来,让小学生做好学习热身准备,悦耳的歌声、鲜明的图片、刻意的动作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品味和揣摩中,环保元素呼之而出,激发小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穿插,环保渗透
1.不停留在词汇教学层面。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小学阶段接触到的不少英语单词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学6A Seasons时,在事先搜集材料和制作精美课件的基础上,展示给小学生一幅幅关于四季的美丽的画面,引导他们去辨别感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之后,知道他们运用想象的方法,大胆地想象自己喜欢的季节的景色,接着尝试用已经掌握的英语单词分组进行交流。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邀请各组代表上台交流分享,学生们用生动的话语说出自己心中的美丽的四季,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我趁热打铁,以“My favourite season”为题写一篇英语短文,当堂完成,当堂交流,正确评价优秀习作。这一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会话、英文写作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有效利用课文教学。课文学习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诸多环保题材的有利条件,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学习On the farm时,我是先预设播放一首英语歌曲“Old MacDonald”来进行导入。欢快活泼的歌声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旋律,趁此之际展示出一张农场的风景图,引导学生围绕句型“What did you do on the farm?”展开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氛围中。此时的衔接润物无声,进一步展示一系列图片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即将在农场所做的事,这一步给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们踊跃发言,很快完成了课文教学的任务,我并不满足这些,提出相关环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揭示课文蕴含的环保主题,于无声处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操练巩固,培养习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教学一直获得师生的青睐,听唱歌曲,单词游戏,英文歌谣,会话再现等大多应用在操练环节,这样可以不断的反复直至巩固所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我常常利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学习水果单词时,针对apple,orange,pineapple,banana这几个单词,我引入了“猜一猜”的游戏,先摆出实物,用纸套遮好,讲述完规则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蒙上眼睛,让他们通过touch(摸)、smell(闻)、taste(尝)等不同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如果判断正确并用英语正确表达,可以奖励自己喜欢的水果。这一游戏的开展,通过摸、闻、尝等动作,调动起学生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的参与,完成了水果单词的操练,增加了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内涵。最后当学生沉浸在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的喜悦之中时,我适时地展示农场果园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水果不是无缘无故从天而降,包含着果农的辛勤劳动,要想吃到放心的水果,还要一以贯之地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四、习题训练,营造氛围
小学英语课堂学习中,往往配合巩固所学词汇、句型,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这些课堂练习也可以穿插环保内容,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如一年级学生学习颜色时,我先让学生Listen、draw and colour,然后请学生将听到的内容以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填上相应的颜色,分组交流,相互纠正,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画面的合理布局。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增强环保的意识。
五、课外拓展,开展活动
课堂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的时间、条件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重环保,增强对生活中的环保的感知。因此,我们课外开展了一些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如每到节日时,我布置了一个Make a card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市面上发行的贺卡。回到课堂上,在交流分享各自的收获后,我从贺卡制作的材料讲起贺卡的制作流程,用罗列数据的形式明确告诉学生作为贺卡的原材料――森林资源正在逐渐减少,每一张纸、每一张贺卡都消耗着一颗颗生命之树,倡议学生节约用纸,不用贺卡或“减卡救树”,采用其他电子的形式传递亲情友情,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捐款植树造林,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综上所述,环保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实现。环保教育不是品德课的专利,每一门学科都可以达成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2.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二
一、 抓住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物理是研究力、声、热、光、电等现象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关系到节能环保的问题,这就为课堂教学渗透“低碳”教育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和丰富的事实材料,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深化对学生的低碳教育。如八年级上册,“水循环”这一节,我们就可以抓住“珍贵的水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低碳教育。首先收集一些生动的事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马为找水喝而四处奔走; 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因为人们无节制地引流灌溉而干涸,最终使得繁华的古楼兰被茫茫沙漠吞噬;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河流; 工厂排放的污水……最好是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看,使他们感到触目惊心,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真正意识到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然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见到的浪费水资源现象、水污染现象进行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并组织学生讨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如何从我做起”。这样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把口号变成了行动。我想,通过教师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的渗透,低碳意识一定会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渗入学生的心中。
二、 抓住生活细节,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其实,低碳生活确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取决于每一个公民。它虽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但却可以用无数人的微小行动来实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也可以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如: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 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应留有10毫米以上的空隙。冰箱摆放要离墙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块食物应该割开分装。剩菜要凉了以后再放进冰箱。又如: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可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空调的温度不宜调太低,因为这样很费电。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强大的群体,对今后低碳生活的推行一定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 抓住物理实验,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每节课都要做物理实验,而实验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与低碳理念相违背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如尽量推广微型实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还要缩短实验时间,节约水等资源的消耗。对于会产生“三废”的实验,除了减少剂量外,还要进行无害处理,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有些物品可以循环使用的要回收再利用。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做到低碳环保。例如,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要用蜡烛,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为了让烛焰稳定,有时还要关闭门窗。几十支蜡烛燃烧和几十名学生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远远高出国家标准,而且蜡烛燃烧时还会放出氮硫氧化物,这些都会污染环境,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我们不用蜡烛,而是用两支同样的铅笔作为成像物体,同时把玻璃板换成普通的平面镜,先把其中一支铅笔横放在镜前,并且有一部分露出镜子边缘,再拿另外一支完全相同的铅笔在镜子的背后移动,直到感觉与镜中的像成为一支铅笔,则结论就可以得出了。这样不仅完成了实验,还使得实验更环保。
四、抓住物理习题,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随着“低碳生活”的推行,“低碳”也开始大量地进入到物理试题中。如体现“节能减排,变废为宝”意识的物理题。“研究表明,利用垃圾作为燃料建立发电厂, 每燃烧1t生活垃圾可以发电225kW·h。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某市的垃圾发电厂有2台功率均为7.5×10kW的发电机组。若这些机组平均每天工作12h,则一天可以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又如体现“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的物理题。“潍坊地区为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在沿海地区建造了风力发电厂。下表给出了不同风速下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图表略)(1)若在某时间内的风速为6m/s,一台发电机工作1小时,产生的电能可供小明家的空调 (220V 5A)、电热锅(220V 40Ω)同时工作多少小时?(2)若潍坊沿海年平均风速为8m/s,50台这样的风力发电机工作一天,获得的电能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吨煤?(煤的热值为3×10J/kg)”
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不是口头上的,低碳已是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大事,自己更应该努力从身边的事做起。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低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中学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现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低碳意识和行为一旦形成,对国家的环保事业必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
摘要:低碳已经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环保和节能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低碳环保;有机化学;教学理念
低碳模式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的进步。虽在理论和观念上,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研究却寥寥无几。如何让低碳环保理念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呢?笔者认为教育是根本。那么,我们又如何在化学课堂上进行低碳环保的教育呢?
一、整合资源,让低碳走进课堂
我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有计划、有意识的给学生渗透关于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观念,让绿色、健康、环保、洁净等概念刻印脑海,深入骨髓。学生刚接触化学时,我便指导学生要合理地利用资源:结合北方常有的沙尘暴天气,讲解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结合钢铁的损失,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讲解防止和延缓钢铁生锈的办法,挽救不必要的损失等,通过这样课堂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节约、环保、绿色的低碳理念。
二、精心组织,让实验更加低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我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也非常注重设计并演示低碳实验,给学生贯彻低碳理念。以“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的实验教学为例,我先和学生们合作,完成了这个实验的装置:将四个同样的塑料瓶内装有相同高度的红墨水,用一个插有玻璃管的单孔胶塞塞住瓶口,要将玻璃管插入瓶中红墨水液面之下。这四个塑料瓶中分别盛着空气、百分之三十的二氧化碳、百分之六十的二氧化碳和百分之百的二氧化碳。将其全部置于阳光下,观察,记录管内红墨水上升的高度和速度。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容易便会发现,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红墨水上升得越快,高度也越高。之后,我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假如地球上二氧化碳过多,会怎样?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温室效应的危害,给学生的心理埋下低碳理念的种子,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
三、大力宣传,让低碳走进人心
“倡导科学生活,宣传低碳理念。”哥本哈根会议敲响了环保的警钟。在校园建设中,我们同样需要大力、积极地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例如在学习“化学和环境”时,我们便在学校开展了“低碳生活”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制的宣传页,走进社区,家庭,广场等地,为周围的人宣传低碳理念,环保意识,倡导大家一起行动,保护环境,保护家园。此外,我们还在校内举办了关于低碳理念的演讲活动,书画活动,作文比赛等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的兴趣,而且还深受家长好评,学生爱戴。
四、人人参与,让低碳走进生活
除了宣传和普及低碳理念和知识之外,还应该付诸行动。因此,我常组织学生做家庭的“低碳领头人”,在家里,坚持实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多运动,少看电视;多吃绿色食品,避免高脂高糖食品;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绿色出行,避免机动车辆污染等,从一些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邹敏,周中振,周春琼,等.加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药学教育,2009(1).
[2]王雪菲.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构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四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作者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内容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主要从教材内容、课堂设计、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来阐述并举例分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渗透 教材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语言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着眼,重视环保教育,针对本学科知识和特点采取渗透模式,即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向学生传播有关的环境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一、挖掘教材中教育因素,渗透环保教育
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为环保教育切入点,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广教版英语教材本身就有直面环境教育的教学单元。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第五单元都是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主题内容。如:《We mustn’t pick flowers》教育学生爱护植物及身边公共设施、环境,《Don’t feed animals in the zoo》则教育学生爱护关心动物园的动物,教材中更有多处描述可爱的动植物及爱护美好环境的人物对话,这些都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环境的好题材。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寻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熏陶感染的过程中,提高环境意识。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环保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学科中包含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事,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1、课内活动渗透
在教授以环保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设计唱歌、讨论、游戏、表演、调查等课堂任务活动。在课堂上唱歌是渗透环保教育的好时机,如在《They Are Going to the Zoo》、《They Are Visiting the Zoo》的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唱有关动物的儿童英语歌曲,学生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迅速集中注意力,初步感知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歌曲中感受到花草的美丽、动物的可爱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We mustn’t pick flowers》的Work with Language,组织学生分组讨论What we can do and what we can’t do in the park , 然后填写表格。这样学生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不应该破坏,而应该保护的意识。
2、课内语言渗透: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这一时机,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知识点,用语言点滴渗透环境教育。四年级在讲到 What do cleaners do?They clean up everything这个句型时,用简单语言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好环境。在教授第六单元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house,wash clothes,do gardening等短语时,教育学生讲卫生,爱劳动,为美化环境做贡献。
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5.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篇五
【摘要】美育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在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审美教育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一句话,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美育教育,通过教学培养美,通过美育促进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领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辨美与丑,知善与恶,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美育的内涵
(一)小学美育的含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周扬在《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技术教育,也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②。”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教学活动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并渗透于多育当中。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二)小学美育的特点
小学美育的特点有:
1、情感性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这是美育最大的特点,良好的情感因素在美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③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的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强化美感功能,调动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努力使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和采取的教育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孩子,以达到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的目的。
2、形象性
以象动情,以美育人。美育的这一特点是由美和美感的特点决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无所依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个体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因此,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不论是社会美、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诉诸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总之,没有美的形象,就无法使人产生感知,也无法给人以情感体验。
3、愉悦性
寓教于乐,感染熏陶。美育之所以具有愉悦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由美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或者说是以感性形式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因此,真正的美的形象一定包含着生命,一定会激发人们对人类创造力的赞叹及对人类所创造的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向往,从而使人们产生健康的、向上的、高尚的情感。这种对生命、对创造的赞叹和热爱的肯定性情感必然使审美主体感到愉悦和满足。例如,我们欣赏健康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都是自觉自愿的,都能引起愉悦之情。我们也正是在这种自由的、愉快的审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三)小学美育的职能 美育具有下列职能:
1、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对美的强烈感受能力。生活中处处无限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如果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无法感知,那么人的生命与生活将会是非常可悲与可怕的。只有能够感受美的人,才会去鉴赏美、享受美、保护美、创造美,他的人生才会有乐趣,生命才会有意义。
2、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培养正确鉴别美丑的能力,是美育的一项重要职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了“爱美”的心理动机,并不意味着能正确地鉴别美丑。世界丰富多彩,事物的表象又往往复杂多变,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美丑,甚而以假为真,以恶为善,以丑为美,是非颠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正确鉴赏美丑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使学生树立起健康有益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念,并进而追求真美。
3、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和保护观念。
学生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感受美和鉴赏美必然要去保护美和创造美。只有保护美和创造美,人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社会主义美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能创造美的人,乐于保护美的人,这里所说的美,既包括艺术美,也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既指物质文明的美,也指精神文明的美。
二、小学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还是有很多缺失。其缺失面表现在:①“分数决定论”仍然大有市场,多数名校由于畸形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让教育逐步脱离了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到考试评价、师生关系,所追求的是一种功利的价值观念,以及部分家长的思想中的长期形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重名、重利的观念,使得现在的教育它既背离了教育目的,也有悖于教育的规律;②学生们的成绩上去了,思想素质却下跌了,甚至是成绩与思想品性相比于八九十年代都有所下降了。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固然与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冲击和不良现象的示范效应的影响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行为中的某些错误做法有关系。
具体到语文教育上来,主要是为什么一篇完整的充满情感的课文会被肢解为一个个语言知识点;融汇了作者情感、生命感悟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图解;语言和文字丧失了其在情境中应有的生命和价值。教师和学生的情思淡漠机械学习,在语文教和学中忽视了语文所负载的内涵具有美的内涵的教育活动。这种缺乏美感因素的教育培养,从而使语文教学注重了工具性、知识性却失去了人文性。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在谈到学生学习语文时说过:“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问题多多。这种状况存在的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美的教育。
(二)小学美育教育的意义
1、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而他们的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有的不怎么高尚。有些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大的高年级学生以洋为美,以奇为美,以奢为美,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时髦去追求,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
而正确的审美观是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因此,学校素质教育中合理实施美育教育,能润物无声般地指引学生:追求美,就要追求真,追求善,不以猎奇为美,不以享乐为美。
2、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的审美观念往往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我国重要的美学著作《乐记》对美育的最早形式——“乐”的道德教育教化作用有着生动具体的描述:“大小相承,始终相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承,以图德育之完成也。”④
所以,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为德育的完成提供了理性的情感上的准备。德育往往是通过说服、监督、奖惩等方式,帮助学生确立观点和信念;而美育则主要通过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以诱发、感染、陶冶等方式诉诸人的审美情操,从而树立起高尚的审美理想。
3、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综合发展
美育可以开阔视野,训练思维,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多用形象思维。美育使用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慈母缝衣的形象比千万句的说理更能承载母亲对游子的关爱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通过形象的比喻,从触觉和视觉上把抽象的离愁形象化;而“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几多愁。”则使离愁又有了重量,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完美个性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它不是一个伴随身体成熟而成熟的过程,因为个性的发展还同时包括着感情、思维、判断等多种心理能力的成熟。而这些特定的心理能力的成熟必须经由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实施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其性情,塑造其心灵,在春风化雨中起着怡情化性的作用。
三、小学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挖掘本课程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领略教材中所蕴含的语言文字的美、数学符号的美、人物形象的美、思想感情的美,从而让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成为“美的教学”。下面具体谈谈美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王钦韶语)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美璀璨夺目: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对湖水的描述,如“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小洁看到一个小孩把香蕉皮仍向小鱼后的不满,以及“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大步跨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表现的则是一种爱护环境、注意环保的心灵之美。
各种美的描述应有尽有,层出不穷。有写建筑美的《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歌颂英雄的《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表现机智的《司马光》、《称象》;赞美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在金色的沙滩上》;描写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爱迪生》、《一定要争气》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师应对学年、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个预先规划,每一单元要突出重点,每一课时都要设计完整严密,千万不可上到哪里就哪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这一课时的内容无法完成,也要进行巧妙的过渡,并在下一课时及时、合理地解决好。
教学结构的系统化还应体现在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美的教育。(二)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要体现美感,如:教师教学态度亲切,师生关系和谐;普通话标准,语言精练,表达清晰流畅,语言、动作、表情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清楚,板书设计合理;课件设计精美,有助于教学;教学活动多样,教学层次清晰,各环节之间流畅,节奏有张有弛;应变灵活,创意新颖。使教学尽可能的表现“教起来使人感到是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愉快也就能感受到是一种美,愉快也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如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大海的歌》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教学《丰碑》可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教师用低沉的语调读出“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感受“悲”的美。(四)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2、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
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由于文章文字浅显,教师没有必要在理解内容上花大时间,可抓住重点句讨论“但是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那种人”指什么人?“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为什么要永远照顾小利比?这样的教学显然比逐段讲解分析要科学,着眼于整体、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维辐射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间,又如教学《白杨》一文,这篇课文以象征的手法,歌颂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扎根于那块土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文中有重点语句,教师可抓住这些句子细细品味,白杨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课文仅仅是在写的白杨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地将白杨与建设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就能很好的把握节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白杨”这一形象的美。
3、课堂组织要处理好动静的关系
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
(五)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开门见山,烛照幽微,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温情含蓄,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如叙家常;或庄,或谐,或抑,或扬,使每个学生感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如坐春风,同时还要分散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如《荷叶园园》,教师使本来就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课文,通过板书贴画、趣味识字、情感朗读、审美想象等,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美的天地。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课堂精神环境美,指的是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配合默契,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六)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村居》,教师通过诗配画、通过精美课件和音乐的感受,通过游戏和表演,通过诵读,使学生来品味“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教学《船过三峡》一文,在介绍三峡美丽、壮观的风光时让学生看录像,使他们真正的领略山之奇: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水之急:江水在群山中七拐八弯,左冲右撞;船之险: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同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的境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七)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鼓励学生对“别样红”和“无穷碧”谈感受,来体会心中的美景,同时,教师还提供了两首其他描写荷花的诗,与课文相互映衬,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八)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春天的雨点》一文。写的乌汉娜老师给上课走神的学生——达丽玛补课,并在雨中像妈妈一样护送达丽玛回家一事。通过乌老师的话及达丽玛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形象。课文以“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萌发着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也仿佛落在达丽玛的心里。”作结,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在这之后还会发生什么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地进行激烈讨论。在充分讨论之后,我让学生据此拟题。有的学生拟出“一位好老师”,有的拟出了“雨中的畅想”,还有的拟出了“‘妈妈’„„”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按自己拟的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学生饱含情感积极构思,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佳作。《荷花》是一篇传统型课文,它之所以被保留下来,这是因为它的确“妙”不可言,人们品读着其文字,心却已来到了满池的荷花中,此情此景,焉能不美?而课后组织的实践活动,又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戴上自制的荷花、蜻蜓、小鱼等头饰,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鼓励加进自己的想象。例如:“我”怎样舞蹈?蜻蜓、小鱼都来跟“我”说了什么?还有哪些小生命和“我”叙谈?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美吧!美育在语言鉴赏、形象感知、情感陶冶方面具有以形感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它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因此被称作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苏霍姆林斯基语)。通过美育,不仅可直接达到陶冶情感、美化心灵的目的,而且还能间接起到启迪智慧、提升品德的作用,所以它也是通向智育和德育的一座桥梁。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带领学生不断地学习美,发现美,认识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带领学生去营造美的环境,创造美的生活,迎接美的阳光,拥抱美的希望,奔向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国发[1994]39号
②周扬.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A].美学:第三辑[C].1980.③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第二步战略目标585 ④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 淑馨出版社 1989
参考资料:
6.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一年级一班 高晓霞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但是往往在分数面前,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老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空有知识的人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了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利用好每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班级管理中渗透
小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如果他们能够置身于一个处处有着良好习惯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
(一)学习习惯:
1、课前要尽量早点进教室,摆放好学习用品,静静的坐在座位上等待上课。离开教室整理好桌面。
2、课堂上积极表现,大胆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开朗、更乐观,还可以交往更多的新朋友。
(二)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班级内设立“小小监督岗”,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在班会时间进行一周总结,通过监督岗的汇报,评出“最佳拇指奖”“文明礼仪之星”等,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三)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在大型活动集合时做到快、静、齐,遵守公共秩序。
(四)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1、利用识字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如同拼音教学一样是枯燥乏味的,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如在教学“打”字。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我听了之后,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
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利用课文内容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优秀品质,还有的渗透文明礼仪的内容等。这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我们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如《棉鞋里的阳光》小峰的妈妈 给奶奶晒棉被,使奶奶盖在身上感到暖暖的,小峰也学妈妈的样子给奶奶晒棉鞋,使奶奶穿在脚上感到暖和。在这节语文课上,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识字,还学会了仔细观察,同时也在观察图的过程中,在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到了礼貌用语,学到了尊敬长辈、关爱老人。因而孩子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语
文知识,还得到了品德的教育。
3、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失物招领》、《美丽的小路》、《胖乎乎的小手》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失物招领》一文中,通过讲述一群孩子去植物园进行参观时将果皮、瓜壳乱扔,后来在老师的教导下知错就改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懂得美
丽的环境要靠大家的共同维护。
4、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上好
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七
一、分析课文, 善于挖掘环保素材
当前无论哪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 对关于“大自然”的主题都非常重视, 都安排着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关于自然风光的内容, 这里以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为例, 其收录了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罗曼·罗兰的《秋颂》, 还有一篇四季交响曲, 连文言文的选择都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这些文章均文质兼美, 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语言文字的修养提升方面以外, 教师在实际的授课实践中, 完全可以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对学生开展一次“走进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 以呼唤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结合朱自清的《春》告诫学生“一年之计在于春”, 保护好春天, 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生的希望, 在眺望我们美好的明天;针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我们可以让学生体悟, 没有了美好的冬天, 老舍先生的思乡之情该靠什么寄托, 因为没有了自然, 就没有了我们思乡的根, 一生漂泊, 无影无踪;还有《秋颂》, 爱自然, 就是在追寻着人生的真谛、意义的本真, 看罗曼罗兰随意恬适的人生态度,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 自然, 就是人生, 朴实就是本真。
二、开展活动,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爱社会
结合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等学校组织, 在合适的节日里组织学生多搞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以学校成立的“环保小组”活动为例, 一次活动主题为“消除白色污染, 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 内容包括“街头宣传、问卷调查、向小摊贩和消费者发放简易布袋”等, 每年成员新老更替, 常年不懈地坚持活动, 在周边社区影响很大, 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更重要的是, 历届学生从中不但得到了许多环境保护知识, 还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 为他们奠定了今后的环境保护理念。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来讲百利而无一害, 走出校门的同时, 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还在一定程度上将环保意识根植于他们的思想深处, 无论对学生, 还是对学校、社会来讲, 都是意义深远的, 我们的确应该在强调学生安全第一的前提之下, 多搞这些活动, 不要盲目为了安全, 失去了我们的身心健康, 失去了对自然未来的忧患意识。
三、指导学生写作, 增强环保意识
写作, 是学生思想的倾泻, 某种程度上, 文如其人, 从一个人的文章的确能够反映出他的所思所想, 反过来说, 指导学生写作, 对于他们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内容的选材时, 也是向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的恰当时机。譬如笔者在教写散文、说明文、游记等体裁时, 给学生安排了题为《校道月色》《校园新貌》《春到校园》等作文, 使学生在抒发对这些美景喜爱的同时, 既得到了美的教育, 又强化了环保意识。为了结合实际, 笔者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对水质进行调查研究, 并用鱼作对比实验, 写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环保小论文, 其中包括《汽车尾气的调查》《水, 原来如此》《不让母亲河再流泪》《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等。天蓝地绿、山川秀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让学生从小形成绿色消费观、绿色价值观, 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四、利用阅读教学, 渗透环保意识
前面笔者谈到的第一点是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 这里笔者想谈的是不但要将其很好地挖掘, 还要对这些素材加以合理而科学地引导, 一步步引向最终目的, 让他们爱上大自然, 从初中阶段开始树立为环保事业奉献的思想基础。有道是只有热爱自己家乡, 才能做到热爱社会。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有关环保内容的理念, 譬如如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只有这样, 我们的环保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五、积极利用学校资源, 对学生灌输环保理念
8.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环保教育,从小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适时地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呢?在这里,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生涯中的一点做法和感受。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①小学阶段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生理发育还是从心理的发展来看,小学都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孩子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今后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②语文课堂是培养一个人意识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的主要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的意识的基础,正确的意识有利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好多文学作品也从不同的側面引导孩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其中的一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问题也频频出现。像最近爆发的H7N9禽流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应该从孩子做起,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
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不少,特别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更是很多,通过不断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不但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陶冶情操。因此,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应从自己做起。这样抓住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的碰撞,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②在写作指导中渗透。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过程中有机将环保教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每个学期安排一两次环境教育内容的作文,做到写作训练与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环保教育题材的作文因地制宜,不脱离实际。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收集真实生活事例,这样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小河水质污染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观察现状,调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以及以前碧水清澈的盛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能激发保护小河的使命感。除了课内作文,教师还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征文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保护好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③日常行为规范中培养环保习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本身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环保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注入环保教育内涵:从减少噪音开始,要求学生课间安静;从节约能源开始,要求学生离开教室随手关灯;从保护水源开始,要求学生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从减少白色污染开始,要求学生不用薄膜袋和一次性餐盒;从爱惜森林开始,要求学生保护好课桌椅;从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教育开始,要求学生不食用野生动物;从保护大气层开始,要求学生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垃圾,讲究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在日常行为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轻声慢行、仪表整洁、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等文明素养在环境保护教育过程中便不断形成了。
三、教育者必须具备环保知识和意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污染、水资源的匮乏等已给我们的生活、发展带来了影响,使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资源去防治灾害、治理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不乱丢垃圾,爱护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个工厂都不乱排污水、污气,每个人都懂得树木、青草能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能减少噪声。每一片森林都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就不会轻意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那我们的环境就会整洁,空气就会清新,水就会清澈。所以,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并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去影响下一代,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去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作为人民教师,不能只把前人总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把现实的、实用的知识和意识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师,必须首先为人师表,在思想上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九
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小学 陈朝香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才能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那么,如何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把文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教师“教”的设计,更应关注学生“学”的设计。学生毕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因此,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把学生当作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一位老师创设了情境,边播放动态的课件,边笑着对着孩子们说:“孩子们,摇桂花多带劲呀!咱们也来摇一摇好吗?来,伸出我们的小手,尽情地摇吧。”孩子们一听都劲头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啦啦,哗啦啦„„”老师鼓励孩子们:“这么点力气哪能摇下这桂花呀?快!再用劲!加油!”这下,孩子们真的放开胆子摇起来了。个个摇得摇头晃脑,小脸蛋红扑扑的,摇啊摇,孩子们咧嘴笑了。老师看时机成熟,问道:“孩子们,快抬头看哪!你都看到什么啦?”学生有的说:“我看到桂花飘落下来,好美!”有的说:“啊,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有的说:“老师,老师,我觉得我身上落满了桂花,成 了一个桂花仙子,还浑身散发着香气呢!”还有的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我觉得桂花还像个调皮的孩子,看,它还悄悄钻进了我的颈脖子,湿湿的,痒痒的!”
从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都已沉浸于“摇花乐”中了,此时,他们都已经成了作家笔下的“我”了,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自身蕴涵的情趣因素进行充分开掘,并将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被吸引、被陶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作一些能够撞击学生心灵的“情趣化”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感悟,开启学生心灵
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强调读书内化,注重语感培养和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整体感知、感受、把握、体味、揣摩、领会、感悟,透过言语典范去感受言语现象,体验言语行为,领悟丰富内涵,增加文化底蕴。然而,多数孩子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难以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策略,引领学生感悟,体察学生微妙的情感变化,从而开启学生心灵。
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如何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谐、信赖的境界,并自然生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是感悟的难点。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感受人对鸟的喜爱之情,作者描写的是人鸟相亲的故事,感情的红线贯穿全篇。“‘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让学生从细微之处感悟作者的一份真情。“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送来的珍珠鸟的满意之感,喜爱之情。在这种喜爱之情的驱动之下,作者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又在鸟巢之上加了一盆吊兰,垂挂的藤蔓覆盖着鸟巢,这简直成了珍珠鸟幽静而安全的绿色家园!如果不是作者对珍珠鸟情有独钟,怎能取得鸟儿的信赖? 对待老鸟尚且如此,关爱小鸟更是可想而知了。文中的“我”由听到小鸟“又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开始,就与小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小鸟出生了,忍不住拨开绿蔓察看,那可爱的模样让人 2 心生怜爱。尤其是小鸟渐渐长大了,会飞了,与“我”一天天接近了,“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也与日俱增:让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甚至任由它啄“我”的手指,落在“我”的肩上,“我”都不去惊动它,更不驱赶它,还抚摸它的绒毛,为它停下工作„„ “我”对小鸟呵护有加,喜爱之情发自肺腑。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细节之处体悟真情,不禁和文中的“我”一样爱上了珍珠鸟。
教学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飞一落一站一撞一落一蹦一瞧一啄一趴„„引导学生感悟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信赖的进程,领悟人鸟亲密无间、彼此信赖的美好境界。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通过两条线索探究课文的内涵,感悟出“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珍珠鸟的纯真和可爱,由事明理生情,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与灵性,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注意积累,发掘学生潜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记忆潜能,把外在的信息整体内化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身心组织之中,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讲究诵读感悟,强调熟读成诵,不仅能增强学生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学生的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积累了新鲜语汇、巧妙句式、优美语言,思维得到训练,记忆力不断提高。
譬如,《泉城》一课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在教学时,可帮助学生积累关键字词,并通过个性化朗读体会感悟泉水的美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珍珠泉:先抓住“在阳光的映射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句话中的“忽~忽~”体会泉水的姿态变化万千,用动作体会“拎”字的精妙。然后通过阅读“泉水从地上往上涌,好象一串串珍珠。”中的“涌”体会泉水的连续不断,少而急。最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读好这一段。而五龙潭,则由几股泉水“汇注”而成,所以抓住“汇注”一词,让学生给汇注换个词语,体会与珍珠泉的不同,水之多,从不同方向流入。黑虎泉则抓住“喷吐”一词,体会水势的大和猛,配合课件播放水声,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趵突泉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时在体会它大、清、美的特点时,3 抓住一个“冒”字,先展开想象,然后播放视频感受水多而缓,并引用一段老舍先生关于《趵突泉》的描写“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通过课外拓展获得的语言材料让“冒”在学生心中越发清晰,最后在朗读中发自内心的赞美。当学生用朗读表现出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不同特点后,背诵全文可谓水到渠成了。济南的名泉亦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抹亮色了。
四、注重迁移,开启学生智慧。
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经常投入周转、得到运用,从而获得整体发展。《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简单问题。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智慧和才干。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仍以第七册教材为例,比如,《老师,您好》文后第4题: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喜欢的诗句,是让学生积累以供日后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是迁移性说话练习。此外,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习题:写写赞美老师的成语、名言;文中把老师比作春蚕,我们还常把老师如何作比,学习仿写比喻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旧识与新知间架起桥梁,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迁移。对于这些形式的迁移性练习,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巧妙引导。
学生智慧的萌发、个性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需要充足的阳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潜能,增长学生智慧。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将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和不断摸索的主题,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飞扬起孩子们的笑脸,激荡着孩子们的情怀。新课标下语文生本课堂的初探
茅坪中小学 闻义坤
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生本课堂”这一理念随之呼之欲出,已被我们广泛所接受,所推崇。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生本课堂”呢?在此我想结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生本课堂”的一点思考。
一、自主探究,挖掘潜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应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生态课堂”就应是崇尚自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请看我校林夏萍老师执教《太阳》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太阳的专家了,你想通过研究获得什么 知识?
生:太阳离地球有多远?太阳热度怎么样?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太阳有多大?
师:好,你们就带着你们的问题去研究吧!请大家打开书本,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太阳进行假想研究。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纵观这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逐渐放下主宰者、权威者的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样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林老师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走进作者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评价一节语文课,不是看你你用什么模式,而是要看这节课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定;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否体现;学生的 5 主体意识是否显现;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是否优化;是否发掘了他们智慧的潜化,展示他的生命的活力?
二、多向互动,教学相长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贯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提倡“生本课堂”就应是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的环境下,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中在教学大榕树这一环节时,提问:如果你是一只从远方飞来的鸟儿,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想找个地方安家会选择这儿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再各小组汇报。小组1:因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榕树,还有许多树干。小组2:这里有许多鸟,都是好邻居。小组3:这里环境好,四面环水,榕树的占地面积非常大,非常茂盛,生命力旺盛。小组4:我们全组同学一起读。师:他们抓住关键语句,了解到这里的占地面积非常大,想怎么住就怎么住,非常舒服。小组5:我补充,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这句可以体会到这里不但没有危险,而且有时兴起还可以来一次免费的音乐会呢!
在这则案例中,老师以问题(会选择这儿安家吗?为什么?)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在多向互动中,师生、生生密切配合,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人人各抒己见,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其能力不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更好地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鸟的天堂。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是互动的课堂。
第一,生本互动。生本互动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即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文本,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师生互动。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三、动态生成,富有创意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教师无论备课如何周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动作,聆听学生们每次交流,讨论,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每个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
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我看到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又迅速放下,面露难色,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于是,我叫了他。)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话音刚落,我不禁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暗自庆幸没有武断的打断他,而是给了他表达的机会。)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欲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案例中,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问: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所以说,欲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欲设和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富有创意。
四、简明朴实,真切自然
当前的语文课堂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实实在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地把对语文教学本体无益的东西去掉,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简明而扎实。
其一、流程安排要简化。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其
二、教学手段要简便。当下有些语文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图画》,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接着出示关于秋天的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又喊:“秋天太美了!”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其三、课堂提问要精简。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问题多多,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而扎实。
10.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
唐少辉老师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首要与根本。人只有在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与感悟,才能做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只有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一定的教育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好友好交流,团结互助,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学生人格。
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育化,又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不仅班主任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地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加强教育,而且非班主任教师也应该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地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方面的要求的渗透,将德育教育的过程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一颗美的心灵。
如,笔者在执教美术第9册第9课《表情丰富的脸》
(一)一课时,为了在开展美术教育的同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前半课堂部分分别为学生播放了《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忙,忙点好——》两个公益广告视频,通过两个不同内容同一主题公益广告的播放,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观察到微笑的脸与失望的脸两种不同的表情,观察了两种不同的表情变化时脸部肌肉的变化以及脸型轮廓的不同,同时学生又了解到人们脸部表情的不同是由于心情变化的不同,而心情的不动又是由于人所遭遇的情境不同。两则公益公益广告视频中,第一个视频《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同学们看到当一家人互相关心、关怀、帮助而全家人都洋溢着温暖的微笑,而另一个家庭中只是操劳忙碌了大半天的年迈母亲在做好了丰盛的一桌晚餐后只有漂着雪花点儿的家庭影院和年迈母亲佝偻了身影蜷缩在沙发里的无助的眼神,学生通过两段鲜明对比视频的观看,强烈地感受到了家庭中亲情的温暖与关怀的重要。
11.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保教育;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在高速发展,然而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也在越发加重。我们记忆中的碧水青天,早已成为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回忆了。人类在创造着财富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在污染着环境、毁灭着地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与环保相关的活动也在越来越多的开展着,环保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在学校中,大部分教师觉得环保教育主要应该在班会课、实践课或是思想品德课上进行。但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都该承担起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责任。因此,笔者下面就谈谈,平时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
一、利用课文渗透环保教育
课本是教学的基础,其具有着权威性和科学性,是适应目前教育需求而编写的。它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要想将环保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将其融入教材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当然教材的编委们也都发现了这一点,因此无论你打开哪一册教程,都能明显看见环保教育融入其中。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教程,在满足基础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挖掘潜藏其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并将其扩展延伸,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环保,并重视环保。
(一)正面引导
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非常好的环保教育素材——《灰椋鸟》。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先在假期前,布置学生到动物园参观百鸟园,并在参观之后预习课本,从课文里面找到一些描写鸟鸣的语段,回忆之前参观时的情境,这样可以为学生感悟教材做好基础。做好这样的铺垫之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通过回忆,感悟课文中描写的那些活泼可爱的鸟儿,感叹百鸟归林的壮观景象,发自内心的涌出对鸟儿的喜爱。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里找出鸟儿满树的原因——多亏了园林工人的努力,树木茁壮成长,鸟儿才会来安家。这样一来,学生的心中就会种下爱护绿色保护鸟儿的思想的种子。与此同时,还能结合本文作者徐秀娟为了保护鸟儿献出生命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从心中产生感动之情,让他们自发产生爱鸟护林的感情和愿望。
(二)反面警示
在《特殊的葬礼》这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让同学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收集我国各地的湖泊状况。在课堂上让同学分组讨论:文中的人们为什么要举行瀑布的葬礼?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减少对水的污染呢?之后同学们热烈地讨论了起来,讨论完毕后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要向河里扔垃圾,大家一起做宣传……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感悟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被污染,树立他们要保护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除了上述两篇,在教材中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课文还有不少,例如《一起去植树》《九寨沟》……这些都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环保教学渗透。只要联系的自然,学生的环保意识必然会得到培养和加强。
二、在朗读课文中渗透环保教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注入感情的朗读可以让人产生和作者的共鸣,特别是描写自然景象的文章,更是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小学课文中有很多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注入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出的河山之壮丽。唤醒学生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愿望。由此可见,通过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还能很好融入环保教育。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这是每个会教育的教师都能意识到的。因此,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加大渗透力度,让学生和家长亲身体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人人有责,激发他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对身边污染的反感,让其思维从“让我环保”转化成“我要环保”。教师可以联动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诸如节约用电,保护绿地之类的环保宣传用语等活动。通过这些零参加门槛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同参与进来,不仅能增强亲子互动,还能增强学生及家长的环保意识,让温室中成长的学生更亲近社会,从小感受到社会面临的问题,培养其责任感。
四、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的确立不仅需要教育的熏陶和亲自实践,还要书写成文字,告诫他人。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也要有机地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自己来思考并写出自己对环保的感想,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注重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电,到小区里宣传。要让学生在心底种下保护环境的种子,再培养其保护环境的习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环保小日志,在本子上记录下自己为环保贡献的一份力量,无论是什么小事都可以,哪怕只是随手捡起校园中的一张废纸。在户外实践活动中也要有机渗透环保教育。最后,将学生的表现汇总,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红领巾广播宣传表扬。这样不仅能给同学自豪感和成就感,还能训练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如果能在课堂中巧妙长期地渗透环保教育,一定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邓毅.浅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J].新课程(中学版),2010 (7).
[2]曹世华.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1 (8).
12.体育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二
1. 大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之间的联系
大学是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长时间学习阶段,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最重要的阶段, 大学阶段中的学生, 正逐步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立人格。在此阶段中进行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是学生真正养成运动习惯, 形成体育意识的场所, 在大学体育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 对学生的一生将有长远的影响与效益。终身体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 其涵盖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教育, 始终伴随着人的一生。高校体育教育为学生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亦是终身体育的“栖身土壤”, 为学生进行终身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终身体育, 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成为德艺双馨, 身体强健的民族接班人。
2.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其多彩的内容与丰富的形式所吸引, 从而产生参与的欲望, 作为大学体育教学者, 此时应当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后便带领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让学生在运动中发现自己擅长的项目, 从而产生成就感, 当这种成就感在无数次的运动中被放大之后, 学生就会对运动产生信心, 从而养成运动的习惯, 因此,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3. 为何重视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民强则国强, 这种“强”不仅包括软实力的强大, 也包括硬实力。硬实力之于国民则体现为公民体质的增强。调查显示, 我国公民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便是公民体育意识不强, 人们疏于也懒于锻炼。高校应该成为改善这种局面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中学阶段学生忙于高考冲刺而无暇锻炼情有可原的话, 那大学阶段应该成为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育意识的黄金时间。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教学, 认真研习高校体育课改精神, 丰富教学模式, 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 如何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 增强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之间的联系。理论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本校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体育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 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积极调动相关资源, 比如定期邀请体育领域的杰出人士或权威给大家作生动讲座, 也可派本校学生到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等。实践培养主要就是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体育锻炼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比如校级运动会、各系院之间的体育竞技友谊赛以及每个系院里各个班级之间的体育竞赛等都是非常好的体育实践形式。
5.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学校应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纵观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 不少学生对于进行课外锻炼还是非常热衷的。比如很多学生喜欢打篮球, 但常常由于场地限制而不得不放弃, 基于此, 学校可以扩建篮球场地。为此, 学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前应开展针对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 从而使各项建设工作都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另外, 学校还可以着力建设具有体育锻炼性质的社团,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凝聚作用,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
结语
总之, 当代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要融入这个社会,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灵活的思维与积极的状态, 更需要其具有强健的体魄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就是使学生养成定时锻炼的习惯, 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提高民族整体的健康水平。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还应当注重将快乐体育的精神与终身体育的意识传递给学生, 让其在生活中影响更多的人, 从而达到全民运动, 全民健康的理想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肖锋蔡冬梅.论高校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 (2) .
[2]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 .
[3]杨亚琴张济.刍议.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 (2) .
13.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三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游戏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已经成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要以德育为首,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体育的本质不仅仅是造就人的体质,还造就人的心灵。体育课常常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因为几乎每堂体育实践课都有游戏活动。体育游戏可以全面锻炼身心,帮助少年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促进德育智力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然而,体育教学如何充分运用自身的特色教育功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针对体育教学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下面浅谈关于思德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以身作则,教师表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老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内课外都要大方端正,文明谈吐,衣装整齐,尤其是在授课期间,要清楚讲解,明确重点难点,标准示范,和蔼可亲。这就是常言的“身教胜于言教”,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渗透教育的良好方式。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成为学生的典范,施教于人,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
二、把握课堂,利用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常规的体育课堂是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保证。只有体育课堂的常规准则得到遵守,通过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情操。
三、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体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不仅仅是发展学生体质与智力的要求,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形式,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制定创设出不同目标的德育教育计划和相应措施,结合学生具体特点,有侧重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品德。
四、创设良好课堂情境,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游戏大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目的性,特别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竞争和对抗,才能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务必让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协同发展,发挥游戏的思想教育作用。 而当在课堂上发生偶然事件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的偶发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做体育教育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的细微举止变化,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在处理事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教育多向途径
体育游戏是一项普及性的教育模式,任何身体运动的项目都可以有游戏的形式,任意一种游戏运动都能开发思想,成为思德教育的载体。例如篮球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机智勇敢的品德,竞走可以锻炼学生坚持顽强、不断拼搏的斗志,益智类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强体健智。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挖掘里面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体条件等各个因素,编排和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接受各种思想教育。
六、灵活运用竞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活动一般都是以成败、输赢为结果的,是与同学更是与自我的一种竞争较量。这种竞争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所以体育游戏的竞争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游戏中,学生的求胜欲得到激发,让他们积极参与,拼搏思考,追求胜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竞争,享受竞争的过程。只有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全面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养成拼搏、思考、进取的优良品质,更好地面对日后的挑战。
七、趣味教学,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道德情操
一般富于感染力和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常常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享受在体育活动中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合理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需要每个人把自身的角色做好,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与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完成整个活动。与此同时,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心都能得到提高,在乐中学,学中思,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育。
14.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是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存在的,是不可丢弃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去尝试,而不是我们教师在上面进行“填鸭式”的给他们灌输知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学,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运用。
15.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五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差异和冲突的表现
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不同, 是决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等方面, 还表现在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
首先是表现在对自我的态度和对待个人隐私方面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不同,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不同, 对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都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受多年儒家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 尊重他人、关心别人成了中国人传统美德。特别是受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 对个人隐私看得很淡漠。西方的文化强调个性的独立, 他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把自己的独立看成是人权的表现, 他们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
其次是时间观念方面有很大差异。时间观念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人讲究宽容和礼让, 所以中国人对时间一直没有足够的重视。如约会迟到, 在中国来说是很正常的事, 很少因为一方的迟到而发生矛盾。可西方人养成了按时赴约的习惯, 在他们看来, 约会的不守时, 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别人的不守时, 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第三是人际交往中的称呼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与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并将此看作一种美德。如在称呼方面, 在古汉语中, 自己一方, 言必称“鄙人”、“贱内”、“犬子”, 但在称呼对方的人时, 却以“令尊”、“令堂”、“阁下”、“令公子”等尊之, 自己永远在别人之下, 从不像西方那样直呼其名, 还很讲究说话的声调和语气。
英语教学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能不顾文化差异。用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去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就很难理解西方人的文化特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现象的原因
文化是经济的表现, 是政治的集中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从根本上看是由经济生活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 决定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风格和生活习惯。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时间观念淡薄。官僚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于等级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而西方多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生活, 决定了西方人的文化特征和尊重人格的生活习惯。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从地域上看是黄河流域文化。儒家文化宣扬的是仁爱, 是一种以爱人为核心的文化, 具体表现为爱好和平、乐于助人, 形成了谦和的人格, 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宽容和礼貌。所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而西方的文化是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的竞争文化,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强调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敢于表现自我和开放。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 应根据各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 有效地渗透跨文化意识。
1.创设情境, 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国家文化
要真正掌握英语, 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尽量用英语来进行思维。如果课堂上只是学一些单词, 记一些语法, 听听录音, 看看挂图, 还不能真正掌握好英语。为让学生达到真正掌握, 最好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心情舒畅、充满乐趣地置身于学习内容之中。真实的体会将有助于理解所学内容。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拓展学生视野
课堂上, 光靠书本传递跨文化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 它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这些学习资料是动态的, 处于即时更新的状态, 丰富多彩, 涵盖了英语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 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能将书本上无法展示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充分拓展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了解的视野。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B Unit 1 Dream homes的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版块时, 可利用网络图片, 将学生带入各个国家的首都, 让学生在领略风光的同时, 了解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历史, 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 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开展课外活动, 将中西文化进行交融
课堂上学习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如果在生活中得不到及时应用, 也许就变成纸上谈兵,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产生抵触情绪。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模拟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将课堂上所学的文化意识落到实处, 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 形成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文化习惯, 为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奠定基础。
【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初中环保作文 :环保在身边,低碳伴我行08-08
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08-20
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09-06
数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11-14
祥符中心小学低碳环保总结12-21
2008、2009环保渗透教学计划12-21
GIS在环保中的应用10-10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08-01
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08-08
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