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程开发论文

2024-07-28

初中体育课程开发论文(精选10篇)

1.初中体育课程开发论文 篇一

体育艺术(音美)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调查分析需要评估: 1.评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便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的最佳时期。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体育艺术素养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于2014年确立了体育艺术特色教育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健康与艺术的熏陶。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孩子们不仅有了一技之长,而且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高,浑身上下散发着艺术的气息,令人倍感欣慰。

2.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制者,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努力,认识课程、探索课程,研究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校本课程的研发权给予了一线的教师,那就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令人欣慰同时也感到机遇与挑战是并有的。正如我们的老师所想的那样:这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我们将和它一起成长。

3.评估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原县第三小学多年来,一直努力构建“以体育音乐美术教育为突破口,以写字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第三小学的殷切期待。近几年来,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需求旺盛,特别是对艺术教育的愿望显得更为迫切,希望通过学校的体育美术音乐艺术教育来提高孩子的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素养、健康的身体和审美能力,从而丰富身体和内心世界,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体育美术音乐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4.分析学校的课程资源。

作为一个缺乏体育艺术教育积淀的学校,我校的课程资源较为薄弱,但我们会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在有限的师资队伍、社会资源及学生个人成长环境下,尽最大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需要评估及结合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体育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基本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强健体魄、积累艺术文化深厚的底蕴,激发学生对体育艺术的热爱之情。

2.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通过体育艺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3.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音 乐 类:舞蹈教学闫佳欣 葫芦丝教学 刘丹 古筝教学 曹晨茹 二胡教学 杜荣升

书法类 硬笔教学郭丽娜 丁明媚 软笔教学 郝素华

体育类: 乒乓球教学 任美珍 足球教学 杨帅 美术类: 田婧 陈丽

四、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课程的实施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小组。组 长:张俊平

副组长:张瑞萍 丁明媚 王冬梅 郎洁

组 员:王清 刘淑芳 张鸿雁 王彩霞 贺惠琴 李改鲜 由校长任组长,是决策者,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工作,组员由各类课程的负责人担任,具体落实好各门课程实施工作。

(2)制定五原县第三小学各门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小组,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起草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学校审议通过后,各课程的专任老师根据些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目标明确。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学生的实际:课程资源的情况来安排;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的教材;怎样组织这些内容,准备哪些教学用具或教学资源;在课程上如何设置等问题。然后是课程实施预设:涉及课程实施方法、如何组织教学,一周的课时安排,场地的安排、人数的要求等内容。最后是课程评价建议:如何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涉及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

(3)加强校本课程的培训。

学校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①“师徒制”模式。

学校长期聘请校外有成就有名望的老师来校授课、带徒。②实践性培养模式。

学校定期选送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的业务脱产培训,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邀请有名专家对艺术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专题讲座,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同行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案例评析。

(2)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我们建立第三小学专职教师(尤其是体育艺术学科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切实加强教师自身的体质、艺术修养。

(3)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评价时,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将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外,逐步建立完善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让孩子们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张画、一副书法作品、一张光碟、一个小制作……)放到记录袋中,可以想象几年之后,当孩子们再去看哪些作品时,会发现自己又长大了,或许这作品陪伴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五、保障措施

1.构建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建立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校本课程”在学校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完善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管理网络即:校级领导管理,教导处管理,教科室协管,教研组管理。

(1)校级领导管理:

①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总设计师,策划制定《体育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②校长按计划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材,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讨活动,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教导处管理:

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估等工作。①教导处根据《体育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组织体育艺术教研组进行申报,在综合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开发的时间、班级学生及负责教师。

②指导、督促各课程开发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方案,并由教导处审核备案。

③负责好全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研等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落实,及时对校本课程开展日常的考核和评估工作,并进行档案式的管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a.第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b.开发的课程名称,参与的人员以及起始的时间;c.各成员的特长,承担的工作;d.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事件;d.教师在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的记录随感,心得,故事,体会等;e.校本开发的课程产品如自编的教材,活页资材集,有创意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案运筹等;f.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如民乐音乐会,艺术周,体育节活动,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等等。

(3)教研组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它在教导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

①组织好课程开发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明确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

②积极开展本课程的研发活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该课程的特点,进行自编或改编校本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

2.学校提供和帮助解决活动的场地及人员联络,尤其是尽快解决葫芦丝、古筝、二胡、书法、美术等专用教室,配套专用教室内各项设施,每专用教室内落实专用设备,以初步满足教育教学及学生练习,今后根据学校经费情况逐步完善。

3.学生的活动要在指导老师参与下展开,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争取最优秀的教师来我校进行指导、交流、教学,以使我校的校本课程能及早落实,使体育艺术教育的种子能在我校生根发芽,使艺术之花能在五原县第三小学越开越艳。

五原县第三小学 2016年3月

2.初中体育课程开发论文 篇二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需要地方、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体育课程资源阐释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 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 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 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重点集中在竞技体育上, 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 高竞技、复杂规则限制的项目很难使之积极参与其中。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等, 又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 难以在学生中间展开,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教材是体育课程基本的而又特殊的课程资源,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志, 反映了国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是学校落实《纲要》的参照性标杆和尺度, 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 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教材。”而传统的教材多以竞技项目为主, 以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规则为主要内容, 缺少具体帮助学生参与锻炼、指导练习的手段与方法, 学生参考和利用的价值较低, 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走入“教教材”的误区。因此, 全面、科学、优质、利用率高并具有特色的教材是体育课程急需开发的教材。

2. 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特有的教育功能和锻炼价值,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适应”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以往学校体育只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拓展体育课程空间, 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 (如家庭、社区、校外俱乐部等) 、自然环境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 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同时对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 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

长期以来, 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 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而服务。而许多身体条件较为普通的学生特别是女生, 难以体验到体育设施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上难以突破, 以及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设施作为体育课程实施中的条件性资源, 既要服务于运动基础好的学生, 更要服务于大多数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应有的功能。因此, 开发和利用适合大众型的体育设施资源将有效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4. 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被动地被评价, 缺少参与意识, 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 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 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 如何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凝结教师集体的教育智慧,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 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身体健康为主线, 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以此为基点, 教学内容根据地域特征、学生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 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1. 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 一切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但事实上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 而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 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 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过高, 学生很难完成的内容, 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 体育教师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 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 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课改的进程中, 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 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 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 积极思考, 参与教学研究, 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 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3. 挖掘潜在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 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 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 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赋予, 方能进入显形课程资源领域, 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氛围, 开展学校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讲座等, 建立学校体育传统节日、体育传统项目,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培养一批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 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通过体育设施的便捷使用吸引学生, 这将大大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4. 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 使评价指标具体化, 能够给开发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加以改正。同时, 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 互相学习和借鉴, 取长补短, 为更好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 更好地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5. 共享校内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 还应向校外 (社会、自然环境)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 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 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互相借鉴, 互相学习, 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 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总之,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程的地位要进一步得到提高, 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有效地开发本课程的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筛选, 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 2004 (3)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阳光体育 篇三

一、意义和作用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的精神,使《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能在我校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程的持续推进和阳光体育的蓬勃发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以本土性和创造性为抓手,培养学生体卫艺综合素质为目标。结合我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了“体育学科校本教研”的研究,对推进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的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必须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展开的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属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单项课程开发。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进一步探索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思路,创新教体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式方法,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体系。

三、实施的策略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来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彰显优质教育品牌特色。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想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要以综合性、实践性、开发性的形式出现,易学易教、易操作、易实践,能给学生思考与探索、实践与活动的空间与时间。

1.首先是课程整合,它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开发活动,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隔阂,也是减少因知识剧增而带来的课业负担;其次是课程补充,它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再次是课程拓展,它是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包括正规课程延伸和个性化拓宽。

2.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付诸实施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科目的选择、配套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选择等。

3.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进行的对原有课程内容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导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如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调节难度);改变课程内容的顺序、调整课程教学重点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以及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在教材中不仅安排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而且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得学生不仅能强身健体,且能从中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

4.依托拟定课程计划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开发体育校本“特色课程”:如: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研究——(中长跑深化教学);新兴体育项目的教材化探索——(选择、改编或自创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乡土活动的教材化研究和汇编——(健身球、跳绳、踢毽),形成自编教材。

总之,立足本土,结合校情,这是找准校本课程的基点。我们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各种资源,合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坚定信心,找准方向,这是展望校本课程的起点。我们要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功能,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提高课程开发的成效,将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体育带来的快乐!

4.初中体育课程开发论文 篇四

万力维1,周雪华2,杨琪3(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结合数理统计法和实地访法,对吉首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校本开发原则与建议,以加快吉首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度,同时为武陵山区其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依据。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素质教育;理性思考

College P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Jishou University

Wan Liwei,ZHOU xuehua(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Abstract: Paper us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field surveys, sports-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ishou University to explore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ccelerate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gress Jishou University, as well as Wuling Mounta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raw basis.Keywords:PE Curriculum;Education;Rational thinking 相关概念的解读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缘于1973年爱尔兰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其概念经过三十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展大体可概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与国家相关法规结合,开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二是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在的地区文化特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开展的对国家课程重新加工改造的过程。

体育校本课程可视做校本课程更加具体的表现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台,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学校体育老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引下,根据地区学校文化特点,以及学校现实资源,开发一系列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过程。

1[1]

[2]

[3]

[4] 作者简介:万力维,男(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2 吉首大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吉首大学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体育科学学院一直坚持“压根湘西、驻足湖南、辐射边区”的办学理念,提出和实施了“做体育文化人”的口号。本文就体育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运动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分析。2.1吉首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通过对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领头人张旭老师访谈结合学院学工部调查得知:截至2014年吉首大学体院体育教育专业共开设19门课程,其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有五门,平均每门课程36学时,总计180学时。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平均每年课程开设72个学时。这五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分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苗族鼓舞、武术、民族传统养生方法、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毽球、三人板鞋、蹴球、竹竿舞、秋千、押枷、陀螺、高脚竞速、高脚对抗等八项课程。

表1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统计表

课程总数学年段(年)

(门)

1992-2003 2003-2007 2007-2014 58 56 68

(门)10 11 19

(%)17.24 19.64 27.94

(节)3715 3568 4000

(节)360 396 684

(%)2.25 11.11 17.10

民族体育课程数

比例

总课时数

民族体育课时数

比例

[5]2.2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运动设施现状

通过对体院后勤部门走访得知,吉首大学现有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器材407套,其中高脚以及三人板鞋器械较多占总体育器械的48.78%,而秋千、舞龙、舞狮这三项是由于器械要求较高,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据调查安装一套符合比赛要求的秋千场地需要10万以上,学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能符合比赛要求的毽球场地,一般上课都是在羽毛球场地或者田径场。调查总体来说上课期间器材人均占有量约为2.26套/每人;人均占有量基本能满足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器材的选取需求。场地方面。而吉首大学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面积充足。因此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场地也基本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表2 吉首大学现有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器材统计表(N=407)

项高脚 板鞋踢毽

陀螺

蹴球

竹竿舞(跟)20 4.98

花炮

花炮

舞龙

秋千目(付)(套)(付)(付)(个)N % 110 27.09 88 21.69

17.27

14.81 6.21

(付)(付)(付)(付)15 3.76 3.76 1.36 0.31 2.3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师资现状

至2014年底吉首大学体院现有教师67人,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授课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2.84%。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12人,外聘1人。教师职称程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以副教授和讲师组成教学主力军,要靠他们完成本科95%的授课任务,而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为34.32岁,正是教师经验积累充足、精力旺盛、教学积极性高的时期,而体育学院的教师最低学历都是硕士,具有完善的知识架构支撑他们完成科研任务。

表3 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教师职称结构(N=22人)

职称 教授 人数 1

副教授 8

讲师 12

外聘 1 表4 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教师年龄结构(N=22人)

年龄 25-29(岁)30-34(岁)人数 4

表5 吉首大学民族民间体育教师学历结构(N=22人)

学历 博士 人数 2

硕士 20

35-39(岁)

40-44(岁)

45-49(岁)吉首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思考

校本课程本来就是舶来品,想要在武邻山片区落地生根,就必须遵循其本质特点和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文化,以及在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武邻山片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选送体育教师到全国各地学习课程开发理论知识以及学习外校的成功经验,同时学校领导也应该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组织开展校内培训学术讨论交流。

[6]4.体院校本课程开发原则的理性思考

4.1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原则

每个学生对待体育运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体育科学学院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基本准则大力开发能够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课程。4.2因地制宜原则

吉首大学是位于武陵山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应根据本校特殊位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性的课程例如高脚、秋千、苗鼓。不仅能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积极参与课程。而且和现有的教课书形成互补。换用灵活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4.3可行性的原则

以吉首大学龙舟队为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老一辈的革命先辈就提出了在风雨湖创办龙舟队,后来因为龙舟太大,而风雨湖太浅及这些年水质不断恶劣,最终导致这一计划

[8]

[7]无限期搁置。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以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等实际条件出发。这就包括了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和资源。只有将这些需要和可能、理想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使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正确利用。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各地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生源水平都不尽相同,在借鉴校外成功经验时,吉首大学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考虑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学校内外环境的基础。开发时一定要切合实际,适应湘西土家族、苗族风俗习惯特点,做出适当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5.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英语口语交际》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3、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开发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七年级为低年级层次;八年级为中年级层次;九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四、课程内容

《英语口语交际》共分三大块:

第一块为〈口语交流与对话〉(适用于七年级);具体内容包括:简单对话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日常用语等。

第二块为〈口语广角〉(适用于八年级);具体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与对话、完全式英语交流、合作性问题探究等。

第三块为〈开放式口语教与学〉(适用于高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校园口语交际、家庭社会口语交际、特定场合口语交际等。

五、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课程管理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 相关教研组组长

七、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进修学校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三)、组织实施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步骤

分三步走:

第一步:酝酿准备阶段(2007.9.1——2008.12.31)。资源分析、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定位,并写出方案。

第二步:开发实施尝试阶段(2008.3.1——2008.8.31)。分步开发课程内容,并付诸实施。

第三步:初步定型,阶段总结(2008.9.1——2008.12.31)。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善和提高课程质量。

八、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九、课程评价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和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学校

6.体育类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篇六

摘 要:通过介绍我校体育类微课程建设与开发,实现了教学的有线和无线的全覆盖,是对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更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体质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类微课程;开发;必要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03

前言

随着新技术发展,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浪潮,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规模为4.2亿,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你有没有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拿着手机看信息,学英语,上微博,玩游戏。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出现了,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E课程,云教育的出现,打破了“教育孤岛”,实现了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使用,为学生开辟了网络教育空间,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的全覆盖。学习也进入微时代,简称微学习,即碎片化学习,一次学习一点,只学最主要的,随时随地借助移动设备(手机或ipad),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简单高效,随时随地。开发体育类微课程的可行性

2.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常州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5%以上,建成包括学生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市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构建教师和学生学习空间,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我校作为江苏省首批“数字化学习”实验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教学实验的研究,实验的重点是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实验,积累研制开发与现行中小学学科教材相配套的、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的电子互动教材,以及教师、学生用终端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大面积开展“数字化学习”奠定基础。

2.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需要

我校在保证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开发,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体系。针对现在提出和出现的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校适时地推出开发体育类微课程的要求和建议,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更进一步的开发与提升,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2.3体育学科特点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特性,开发运动项目的微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与视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将体育运动技能动作视觉化,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与掌握技术动作。微课程概念的内涵

3.1它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

3.2课程传播手段是借助电脑PPT视频技术;

3.3“微”,就是内容小: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小教学;研究过程短:微问题微研究;用时少:课程传播时长为3―12分钟;

3.4微课程的课程形态体现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教育教学策略,贴近社会,联系生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微课程就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蕴含特定教育教学价值主张,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成长,配有音乐画面和文字说明,内容短小的PPT教学视频文件。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微课程是将知识数字化,可视化;传统课程表达知识的手段是文字;可视化比文字更容易理解和便于接受。

四、微课程资源的来源

4.1基于优质网络体育资源的研究,如各公开课视频、MOOC、TED、云课堂资源。

4.2基于教师自身制作的信息化资源,如微视频、微课程,精品课等。

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5.1简单高效

化繁为简,只学核心,不学陪衬,没要繁琐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方法;只学最需要的,只学最有用的,让学习更高效,一次一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

5.2随时随地

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机场候机、车站候车,酒店候餐,拿出手机即时学习,不受出差限制。

5.3生动有趣

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员右脑,让学习视觉化;课程中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5.4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5.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5.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微课程研发的要求

6.1教学视频制作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视频片头应显示课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内容根据具体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可以是教学内容分析与讲解,操作过程演示与示范等,根据实际需要,视频中可插入动画等媒体形式。

6.2文本创作说明要求

6.2.1适用对象分析

明确适用该“微课”资源的教师(学生)应具备和相关联的知识或技能。

6.2.2学习内容分析

明确该“微课”资源的学习内容或知识点,以及该知识点在学科课程知识中的作用与地位。

6.2.3教学目标分析

明确该“微课”资源的教学目的或作用,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与学中的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

6.3研发的基本路径

立足现实――寻找问题(真问题)――内在分析(原因分析)――解决方式(确定策略)――理念支撑(价值提炼)――形成脚本――视频制作。体育类微课程的分类

7.1运动训练类微课程

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大多数体育教师兼职担任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合理地安排好运动员的训练有利于运动成绩的创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的训练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开展的,在有课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必要的训练指导,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拍摄运动训练项目的微视频,开发相关的微课程,可以让运动员自行进行训练,只要适当的关注和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在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的情况下训练效果还比较明显。

7.2课堂教学类微课程

在初中阶段,学生身体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掌握技术的能力也不相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补充和延伸,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为微课程,提供给这部分学生,使这部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7.3运动会项目类微课程

学校运动会中,我校每年都会新增一部分项目,有教师设计的,有班级申报的,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班级和学生练习,影响体育教学正常的开展。通过拍摄这一类的微视频,开发新增项目的微课程,可以让班级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而不影响效果。

7.4观摩体育竞赛类微课程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观摩体育比赛感兴趣,但又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我们开发了一些如何观摩体育比赛的微课程,介绍如何观看篮球、田径、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在上室内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观看,帮助学生掌握观摩体育比赛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7.5基础理论知识类微课程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导致学生缺乏相关理论来指导自身的锻炼和学习,我们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一些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运动中安全、合理的膳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体育的社会适应等。制作一些PPT和拍摄相关的视频,通过这些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与文字,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指导平时的锻炼和协调好体育与文化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意义

8.1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是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5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8.2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将运动技能与身体练习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视频中展示的人是自己的老师和身边的学生,提高了展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运动锻炼。

8.3对教师而言,微课程的研发主体是一线教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追问和思考;去发现和生成;去研究和变革。把自己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可为的、有趣的、甚至简单的研究当中享受教育的乐趣和成长;在享受当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8.4促进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向更高层次发展,建成学科齐备、富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更新。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

育研究,2011,(10):61~65

[2]李晓玲.佛山市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N].南方日报,2011-5-19(A02)

[3]胡铁生.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作品征集活动广受

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2011,(6):21

[4]常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常教发[2012]19号).http://

7.因地制宜,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篇七

背景之二:芦淞区地处株洲市中心地带, 既是老城区, 又是商业聚集区, 人口密度大, 但学校基础建设差, 老校居多, 全区有18所学校, 20个班级的学校达到一半, 如何家坳26个班;贺家土小学28个班;栗树山小学20个班等。但各校校园面积小, 体育场地狭小, 人均体育器材严重缺乏。如栗树山小学一千多学生, 活动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 人均一平米而已, 最多时却有5个班同时上课。而且只有一个110米长的椭圆形跑道, 连一个60米长的跑道都没有。没有一个乒乓球台, 没有沙坑。象只有这种条件的学校在我区还有几所。而且我国现行的国家体育课程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特别是与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国家课程基本上以较发达城市学校的学生为对象, 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学校和学生的差别, 例如篮球、足球、排球这些需要大场地的运动等。在这样的条件下, 怎样更好的上好体育课, 怎样更好的发展学生体质, 落实新时期学生锻炼的要求, 落实体育强国的目标呢?

但实际情况是, 我区体育工作却开展得丰富多彩, 各项竞赛都居全市前列, 阳光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落实好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之间的关系, 抓住体育校本课程作文章, 从而带动其他各项全速发展。把我国各民族传统优良的体育项目都引入体育校本教材, 如跳长绳, 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竹竿舞、踩高跷等传统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在现有的体育教材上进行延伸, 如开发小篮球、呼啦圈、游泳、乒乓球等校本课程。下面就以我区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1. 充分利用民族资源, 开发校本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特色的一些体育项目, 如北方的耍空竹、踢毽子、、踩高跷、摔跤、南方的滚铁环、打陀螺、竹竿舞等传统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 都是我们体育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 体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本地的民族特色和乡土人情, 将那些具有体育功能的民族项目引入体育校本课程, 既可以弘扬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 又可以充实校本课程的内容, 服务于广大学生。我校教师在一次比武中上了一节踩高跷的课, 结果发现学生对这一体育项目非常喜欢, 一下课就向老师借高跷玩, 有的还自制了高跷,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就开发了以高跷为主的各种体育传统项目, 有打陀螺, 竹竿舞等。

2. 充分利用原有优势项目, 突出学校特色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校的现有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资源的再利用和延伸。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具有的优势条件。如我区南方一小、南方三小是羽毛球、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 学校地处南方公司内, 有着浓郁的乒羽球氛围, 从南方体校中走出各类乒乓球、羽毛球冠军。他们就把乒乓球、羽毛球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于开展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的资源, 建立校级球队, 班级球队、业余体校等。从而推动学校乒乓球、羽毛球的全面普及和提高;从中获益非浅。有的学校紧临绿色营地, 他们就利用了绿色营地的教官都是退伍军人, 以此为契机将营地军体拳和队列操练等军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校本课程, 形成学校的特色。还有何家坳、樟树坪小学是篮球传统学校, 他们就开发了以篮球为主的校本课程, 同时也把篮球这一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 每年“三好杯”的男女篮的冠亚军基本是这两校轮转。总之, 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 积极引入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教材, 让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 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3. 开发利用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 服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是课程的开发, 而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离不开一线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最了解课堂实践的具体问题和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的需要, 可以使体育的教材结构与学生的学习结构进一步结合起来。事实上一线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可以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 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任何课程要能够发挥其效能, 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 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 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要考虑教师的个性和专业特长,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如我区凇欣学校的体育老师在武术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和水平, 就可适当开发武术、跆拳道等方面的体育校本课程;体育路学校地处体育馆边, 有着丰富的足球教练资源, 就可适当将足球项目作为开发的重点方向, 南方小学体育教师中有好几位乒乓球、羽毛球冠军, 都可以利用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

4. 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充实学生体育信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的共同的趋势。我区有四所现代技术装备实验校, 其余各校也都配备了计算机。那如何来开发现代信息教育资源, 形成校本课程呢。做法如下:在体育活动中我们通过召开信息技术会, 举办专题讲座等, 将信息教育的元素有机地渗透到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中, 充分地优选、优用挂图、录音、录像、影视、教育网络等媒体, 将动作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直观呈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的知识与技能, 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体育比赛, 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成立各种球迷俱乐部, 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奥运赛事, 收集奥运冠军的各类信息, 引导学生正确的“追星”。这不但开发了体育的信息资源, 丰富了学生知识, 并且还让学生亲身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推动。

8.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篇八

摘 要 由于体育课程不断深入地改革,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已提出与应用新的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与学生实际生活更贴近,非常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在开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时,应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有效资源,以及实际的情况,合理的、适宜的定制,使其与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改革、教育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研究中学体育的资源配置,以及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从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合理分配教育的受益者、家庭、及社会投入到中学体育事业中的人、财、物力等,即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第一,结合各区域和学校的调控,以及学校布局等多方面,配置中学体育资源;第二,对于已经配备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学校,可以借助于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提高设备、场馆、以及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是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最终目的,即最大程度上发挥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优势及利用率。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科学组织管理

在开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包括校外专家、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以及校领导等,同时,需要学生处、教学处和学校领导等相关部门结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模式,合理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序地开展工作,并协调和组织管理整体运作过程,这样才能将校内与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有效得整合起来,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及社区的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对于体育课程的开发的模式,应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应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

(二)完善科学管理

作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的领导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时,应从各个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使校本课程能与国家课程衔接适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应支持与提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一定资金,同时,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其他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社區其他人士等,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调动各方力量。

(三)立足本土化

在中学体育校本教材开发中,其重要的特点就是本土化。在完善体育课程过程中,要充分与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相结合。体育课程开发除了要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还包括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整合校园硬件资源、重复利用现有体育器材、对体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利用校园周边社区等办法,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校本资源的使用率。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最终目的是将现代气息完美的融入到民族的与乡土的课程素材中,从而建立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四)积极开展体育校本师资培训

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即是老师参与的主动性,因此,需加强培训中学体育教师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体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培训,使体育老师深入了解“三级课程管理”的内涵,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课程理论和知识进行一系列措施和培训,从而增强实践技能。

第二,提高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主体意识,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对成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同时,按照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原来的课程体系、自主意识、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

第三,加强体育老师创新与科研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体育老师都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因此需加强体育老师的科研意识,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与课程研究能力,以适应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现状。在培训过程中,为调动老师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可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激发体育老师积极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标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应用。

(五)健全评估机制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在评估体育校本课程时,其方法除了采用考试或测验等基本方法外,还要结和使用实效性强、科学性高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从而灵活的从多方面评估体育校本课程。在评价一个老师课程质量、教学方法、以及校本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应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业进程等各方面对老师进行评价。为全面准确地适应体育校本课程多样化的需要,评估方式应采取灵活运用课程评分的理论和模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等,都可以开放的展开评估。

三、结语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我们精心准备、合理实施、优化内容,强化管理。要坚决克服简单的教程编写的现象,一定要在本土体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去粗取精,充分吸收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走向正规化、多元化,使其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适应学校体育传统和地方的体育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林小燕,蒋学进.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课程资源的教材化[J].体育教学.2011(5):4-5.

[2] 陶涛.浅析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J].福建体育科技.2011(10):51-52.

9.初中体育课程开发论文 篇九

谢鹏

宁夏育才中学

750021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领域,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学校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如何使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试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为民族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民族中学

体育与健康

校本课程开发

切入点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这引发了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根据自己学校的校情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本文就民族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能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健康第一”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就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向的正确性,才不会出现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东西。

二、课程建设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体育校本课程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形成。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体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统一标准的东西,而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考虑已有的资源,条件而确定,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认真考虑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的关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使得所选教材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能促进当地学生各项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因此要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民族学校的特色。我国各民族传统优良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引入体育校本教材,如空竹,抄竿、木球、踩高跷、木兰扇、珍珠球、抢花炮等传统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在现有的体育教材上进行延伸,如开发珍珠球,呼啦圈、游泳、乒乓球等校本课程。

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调查表明,我国现行的国家体育课程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与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国家课程基本上以较发达城市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学校和学生的差别,因此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很多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

1、从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入手,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依赖学校的现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资源的再利用和延伸。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具有优势的条件。如有的学校是珍珠球传统项目学校,就可以把珍珠球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有开展珍珠球运动的资源,推动学校珍珠球的全面普及和提高。有的学校是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武术套路和武术表演引入体育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特色。总之,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教材,让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教程有机的结合,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2、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特色的一些体育项目,如空竹,抄竿、木球、踩高跷、木兰扇、珍珠球、摔跤等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都是我们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体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本地的民族特色和乡土人情,将那些具有体育功能的民族项目引入体育校本课程,既可以弘扬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又可以充实校本课程的内容,服务于广大学生。

3、重视以教师个性风格,专业特长为主题的教师资源的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是课程的开发,而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离不开一线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最了解课堂实践的具体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以是体育的教材结构与学生的学习结构紧密的结合起来。事实上一线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学要。任何课程要能够发挥其效能,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要考虑教师的个性和专业特长,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如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健身舞蹈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和水平,就可以适当开发有氧健身舞,民族舞蹈等方面的体育校本课程,如学校地处某个武术俱乐部旁边,有着丰富的武术教练资源,就可以将武术项目作为开发的重点方向。

4、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条件不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也应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院校本课程。体育有其独特的特点,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踩高跷,抄竿、滚铁环、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城市学校经济条件较好,师资也有优势,就要充分利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训练基地开发符合学校需要的体育校本课程,如小篮球、太极剑、滑冰、木球等现代休闲运动,使各种体育项目与学校的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真正让体育课成为学生在自由王国里纵情畅游的乐园。

5、从体育人文资源的延伸,拓展入手,挖掘体育校本课程资源

体育人文社会资源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各种体育史,世界冠军和奥运精神等都可以作为体育校本课程最真实的题材,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体育锻炼欲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最好的途径与方法,是德育渗透体育的最合适的方式。但人文资源的引入要注意结合实际,使所选内容具有教育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使我们的校本课程成为一种粉饰的装饰品。

6、从地方传奇的文化入手,创设体育校本课程独特的情境

地方的民族传奇文化是体育校本课程非常难得的题材,通过各种具有神奇色彩的故事情节进行情景的渲染,整合教材,更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如东北的秧歌,壮乡的绣球和华南的舞狮等特色文化动都能为体育校本课程增添神奇的色彩。总之,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需要老师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四、给学生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也应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加科学,完整。要打破传统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方面要以菜单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符合自己的内容。在学习方式方面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创造式学习,不要让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体育老师的预设思维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和探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安剑[2]、胡小伟[3]、朱方银[4]、季浏 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J] 2003—1—13中学体育网

10.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十

一、实用性原则——润物细无声

青少年活泼好动,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他们发育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能发展敏感期。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健身性原则。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保证这些资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作用。切忌选择那些不切合实际,技术要求太高,学生根本学不会,或枯燥无味,或无助于学生健康的素材资源。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他们喜爱和欢迎的运动素材,包括一些娱乐、休闲和新兴的运动项目,使他们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的乐趣中身心不知不觉地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笔者将现代舞蹈、健身方法和各种时尚的球类活动等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兴运动项目引入教学中,并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条件开展这些活动:师生一起用饮料瓶装沙,在操场画滑道,再用实心球玩“保龄球”,师生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一些简便有效的健身方法,发放体能与健康的自评量化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由于教学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改进了学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学会战胜艰难险阻、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养成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特色性原则——应知故乡事

课程来源于现实文化,而这种现实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社会性。体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体育的动作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资源,与当地的特有文化传统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差异,加强对不同地域的研究,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强化学校特色,突出项目特色,展示教师风格,扬长补短,突出个性。这不但能强身健体,防病祛病,锻炼学生的意志,而且使学生能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从而热爱家乡文化。

例如,本校自然条件差,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师资力量薄弱。然而本地的莺歌舞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活动的瑰宝,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等特点,涵盖了奔跑、跳跃、力量、技巧、舞蹈等类别。其音乐具有鲜明节奏感和旋律感,动作有力度,有较强感染力,可美化体型,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创造欢乐的气氛,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易于实施和普及,深受学生喜爱,是体育新课程重要的内容。笔者和教师们一起将莺歌舞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传统的体育文化也得到了延续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灵活性原则——凌寒独自开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提高每位学生的体育素养。但目前生命关怀理念尚未渗入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领域,多数体育特殊需要群体的体育权利还未得到应有的保障。如果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忽视了学生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习惯于“一刀切”,如练习的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体能特征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不能苛求同一性,要突出灵活性,同一个内容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这样,即使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学生也能像早梅一样“凌寒独自开”。

例如,笔者在教立定跳远时,不是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定一个及格的标准:“你非跳过去不可,不然就不及格。”而是给学生两个“呼啦圈”,让学生从一个圈跳入另一个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圈拉近或拉远。由于消除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跳不好会遭到同学嘲笑的顾虑,因此每个人都抢着练,有的还争着看谁跳得远呢。这种内容灵活、对象灵活、方法灵活、层次灵活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通过激励和肯定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发挥了特长,挖掘了潜能。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愉悦其身心,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

四、安全性原则——避免遭伤毁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是安全。体育安全包括场地器材的使用安全,帮助与保护的安全和心理安全。因此,教师在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要充分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与保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取消那些危险性大、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和规则,或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等,做到循序渐进,难度从易到难,允许学生经历从怕到不怕的过程,防患于未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身体伤害,要有具体可操作的和实际运用效果的保护帮助措施,既让学生得到锻炼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身体,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使用场地与器材时,强调的是在安全使用上下功夫,处理好利用与安全、使用与保养的关系。如在体操教学中,笔者利用学校茂盛、柔软的草地进行体操翻滚动作的练习场地,先对草地进行认真实地考察和合理地统筹与规划,清理所用运动场地的杂物、浮沙、尘土、尖锐的小石头等。要求学生的衣服上不要别胸针、校徽、证章等,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锋利的物品;不要佩戴各种装饰物;患有近视眼的学生不要戴眼镜;衣服要宽松合体,最好不穿钮扣多、拉锁多或者有金属饰物的服装,妥善地排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绿色、安全的环境不仅使学生视野开阔,身心愉悦、放松,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素质,掌握了动作技能。这样,较好地组织、驾驭了课堂,有效地实施教学,有效地防范伤害事故发生。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资源,是体育课堂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标准为我们进行体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好,利用也好,只要符合有利于提高的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探究或学习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宗旨,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去尝试。

责任编辑罗 峰

上一篇: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下一篇:培训总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