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标准指标

2024-08-03

检测标准指标(精选11篇)

1.检测标准指标 篇一

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考核指标(共性指标)

项目

内容

分值

1.管理严格。由各县委组织部、各级党(工)委负责对所属党支部审批管理及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党支部运转情况的日常督导,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按组织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调整或撤销党支部,清除“空转”支部、“僵尸”支部。做到申请、研究、审批、会议记录、备案程序等规范,手续完备。

2.组建及时。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都要单独成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成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覆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流动党员较多的党组织,工作地或居住地相对固定集中的,由流出地党组织商流入地党组织,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执行某项任务临时组建的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经上级党委批准,成立临时党支部。做到党支部应建必建,组建及时。

3.覆盖有效。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园区、商会、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和基层各类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中设置党组织,优化“四类安置点”党组织设置,明确管理服务界限,加强联建、共建,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有效覆盖”。

10分

1.班子健全: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并报上级党委审批。正式党员不足7人的不设支委会,仅设支部书记1名。正式党员7人以上50人以下的党支部设支部委员会,一般设支部委员3-5名,其中支部书记1名,必要时设副书记1名。按照党支部任期制有关要求,按期按程序换届。建立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后备队伍等。

2.监管有力。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监督管理,教育党员自觉足额、按月缴纳党费,做好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不合格党员及时妥善处置。违纪违法党员及时给予党纪处分。加强党员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规范转接党组织关系。加强党内关爱帮扶,适时对重病、高龄、失能等特殊党员、老党员和因公殉职、牺牲党员的父母、配额和子女开展慰问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走访慰问活动。

3.严把质量。分领域探索建立党员政治标准,注重发现、培养、吸收各领域优秀年轻人才入党,做到程序严谨、手续齐全。全面执行发展党员“近亲属”报告、上级党委委员联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党委考察发展对象等制度。建立各领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信息库。

4.教育到位。党组织书记参加县级以上党组织集中轮训每年至少1次。支部委员参加由上级党委组织的培训。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监督党员干部按时完成网络学习、集中学习和自学任务。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科学、文化、法律及业务知识培训。

15分

1.任务明确。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组织,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党支部工作计划,做到任务清、目标明、载体新、措施实,党支部八项基本任务落实有力。讨论决定或者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2.措施务实。党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研究1次党建工作,找准找实党支部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实际创新工作载体,积极创建特色党建品牌。建立健全党支部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职工)制度,制定联系服务群众(职工)的措施办法和具体形式,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3.成效明显。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有效发挥,党支部基本任务、重点任务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无点名通报、约谈问责事项。党建工作考核、支部“堡垒指数”考评成绩优秀,群众满意度95%以上。

15分

1.制度严格。党支部依据《党章》和党内法规条例,建立科学、规范、健全、完善、实用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决策制度、联系服务群众、党务公开等制度,做好党支部相关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严格制度执行。

2.分工明确。坚持党支部集体领导,党支部委员会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建立党支部工作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细化责任分工,明确责任目标,配合密切,加大督导落实力度,确保任务落实落地。班子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班子成员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及时解决分管领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执行到位。“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落实。重要情况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实事求是对党的建设、党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党支部书记每年底向上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进行述职。

15分

1.经费落实:分领域分标准落实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村(社区)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按照每个支部不低于5000元/年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组织隶属关系逐级划拨到每个党支部;机关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公用经费5%的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事业单位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要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上级党委要从留存党费中下拨一定比例党费用于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国有企业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上职工工资总额的0.3%-0.5%的标准安排党建工作经费;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0.03%安排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社会组织党支部工作经费纳入管理费用列支,每个支部每年不低于3000元。

2.阵地规范:依托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办公(会议)场所,坚持“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按有统一规范标识、党旗党徽(国旗)、有领袖画像、有基本制度、有党员形象栏、有学习园地、有学习书籍、有档案书柜、有电教设备、有取暖设施等“十有”标准打造功能完善的活动阵地,做到管理维护到位,利用率高。

3.师资有力。党支部班子成员积极参加上级党组织党务培训,着力提升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结合职能分工对全体党员进行教育培训,适时邀请联点党员领导及上级党组织负责同志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保证党员教育师资力量。

2.检测标准指标 篇二

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 (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是一项重要的可靠性指标[1]。MTBF曾经一度作为平均失效间隔时间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的缩写, 现在已被标准弃用[1]。实际上, 失效间隔时间要长于失效间隔工作时间, 前者包含了故障恢复时间 (TTR, time to recover) [2]。考虑到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装置故障恢复时间相对其运行时间可以忽略, 本文不加区分地统一用“MTBF”代表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平均失效间隔时间。

一直以来, 业界对继电保护装置的MTBF指标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 即将装置MTBF指标混淆于装置使用寿命。假设某装置MTBF值为100年, 人们即会产生疑问:装置会使用100年才出现故障吗?实际上, 这里混淆了故障率与寿命的概念, MTBF是故障率指标, 而非寿命指标。对装置MTBF值100年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在装置的设计使用寿命内, 其故障率是0.01次/年。

基于以上原因, 目前继电保护相关标准要么未提及MTBF指标, 要么将MTBF指标设定显著偏低, 因此正确理解继电保护装置MTBF指标, 并探讨如何合理设定MTBF取值, 很有必要。本文将阐述对继电保护装置MTBF指标的理解, 提出MTBF指标的三种计算方法, 即可靠性预计、可靠性试验、现场失效数据统计, 最后探讨继电保护装置MTBF指标与装置寿命的关系, 给出标准取值建议。

1 MTBF指标含义

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 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分三种类型, 即早期失效期、恒定失效期 (偶然失效型) 、损耗失效期。将这三个时期的曲线连在一起形成形似浴盆的曲线, 称为浴盆曲线。早期失效期失效率较高并逐渐下降, 其原因在于设计、制造的缺陷和装置与外界环境的磨合;偶然失效期的继电保护装置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引发偶然失效, 偶然失效行为占据主导, 失效率函数近似为常数;在耗损失效期, 元器件老化引发的失效愈来愈严重, 导致失效率函数随时间增加。

MTBF是故障率指标, 对继电保护装置而言, 指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或者平均失效间隔时间。装置处于浴盆曲线不同阶段, MTBF值不同。理论上处于恒定失效期的装置MTBF值最高, 且基本为恒定值。在装置的恒定失效期内, 其故障率λ=1/MTBF (次/年) 。如果一个地区有装置n台, 则该地区装置发生故障的概率为n/MTBF (次/年) 。

2 MTBF指标计算方法

2.1 可靠性预计

可靠性预计主要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

可靠性预计根据组成继电保护装置的元器件、插件的可靠性数据及模型, 逐级进行预计, 直到预计出装置可靠性。这是由局部到整体的综合过程。常用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包括元器件应力分析法、元器件计数法。

可靠性预计的基础, 一是恒定失效率电子元器件MTBF是其失效率的倒数, 二是串、并联系统的可靠性计算。设有一个由2个元件构成的系统, 元件失效率分别为λ1、λ2, 则其串联系统总失效率λ=λ1+λ2-λ1λ2, 并联系统总失效率λ=λ1λ2。当λ1<<1、λ2<<1时, 串联系统总失效率λ=λ1+λ2。对于由n个元件构成的串联系统, λi<<1时, λ=∑λn。

继电保护装置MTBF计算分为装置、插件、元器件三层。首先查询、计算出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λp。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λp预计模型一般为基本失效率λb与环境系数πE、质量系数πQ等一系列系数相乘。λb、πE、πQ等数据可以查询对应元器件数据手册得到。

继电保护装置的插件按未进行冗余设计的串联系统考虑, 其插件失效率为λ插件=∑λpi。若装置也按未进行冗余设计的串联系统考虑, 装置失效率λ装置=∑λ插件i。

经出厂试验并检验合格运行于现场的继电保护装置, 电子元器件处于失效曲线底部的恒定失效阶段, 其MTBF=1/λ装置。

可靠性预计目前主要标准是MIL-HDBK-217、GJB/Z 299C和Bellcore, 分别用于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其中, MIL-HDBK-217是由美国国防部可靠性分析中心及Rome实验室提出并成为行业标准, 专门用于军工产品MTBF值计算, GJB/Z 299C是我国军标, Bellcore是由AT&T Bell实验室提出并成为商用电子产品MTBF值计算的行业标准。

IEC/TR 62380也提供了一种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的通用模型[3]。涵盖了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光电组件、电阻器、电容器、压电组件、显示器、开关、连接器、继电器以及能源设备、保护装置等14大类电子元器件, 并把任务剖面温度变化的影响直接放在模型中予以考虑, 解决了环境因子无法准确评估的问题[4]。

计算MTBF值时可借助专业的可靠性预计软件。

2.2 可靠性试验

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试验目前开展的主要是验证试验[5]。

对于可靠性测定试验, MTBF值的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如表1所示。

注:TN为到规定截止时间的累积相关试验时间;Tr为到规定失效数的累积相关试验时间;r为失效数;XP2 (v) 为自由度为v的X2分布的P分位数理论值。

设MTBF的真值为m, 在定时截尾试验中的接收概率为:

式中r为试验方案中允许的失效数, T为总有效试验时间。

继电保护装置验证试验通常选择使用方风险β=10%、判决失效数不超过10, 累积有效试验时间不超过15倍的m1。

出于试验时间及试验成本的考虑, MTBF基本按m1=8 760 h或17 520 h验证, 截尾失效数一般选为3~6台, 累积有效试验时间约为5~10倍的m1。

2.3 现场失效数据统计

现场失效数据统计是计算继电保护装置MTBF指标另一种的方法, 也是目前国际主要继电保护厂家及国内部分主流厂家进行装置质量分析的主要方法[6]。

假定现场M台装置, 在运行时间T内共发生F次故障。若不管是否修复都退出运行 (故障事件可能发生在T内的任意时刻, 取故障平均发生在T/2时刻) , 则有:

如果修复时间很短, 修复完成后又马上投入运行, 则:

可以看出, 继电保护装置MTBF准确计算的前提是现场运行台数M和故障次数F的准确统计。这要求继电保护装置厂家建立一套完备的现场数据质量统计分析系统, 同时运行单位与装置厂家之间进行及时、充分的信息沟通, 才能准确、完整反映出装置在现场运行的实际状况。

3 MTBF指标水平

3.1 可靠性预计

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主要继电保护厂家关于装置可靠性预计数据的公开文献。

3.2 可靠性试验

历年以来, 国内主要继电保护厂家的产品, 在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等业内权威实验室进行试验的结果, 均可轻松满足设定的MTBF指标[7]。这表明当前继电保护装置的MTBF指标水平, 实际上远远高于试验设定值。

3.3 现场失效数据统计

表2是国内部分型号继电保护装置2006~2007年出厂产品的MTBF统计[6]。其中, 统计装置按出厂年份划分, 故障时间窗T选取为2009年1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根据收集到的资料, 表2中MTBF数值与ABB、Siemens、SEL等国际公司的继电保护产品MTBF水平相当。可以认为, 目前国际主要继电保护厂家及国内部分主流厂家继电保护装置MTBF可以达到100年以上。

4 MTBF指标取值探讨

4.1 装置寿命与MTBF指标的关系

标准DL/T 587《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规定[8],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2年, 对于运行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可视运行情况适当缩短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9]以某区域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维修记录数据为基础, 对不同运行年限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率进行了统计。统计中剔除了装置开关电源4~5年定期更换因素, 以及10~12年运行年限的继电保护装置因管理制度而人为退出运行的数据, 得出装置不同使用年限对应故障率, 结论是装置故障率总体上满足威布尔分布, 运行2~8年期间故障率基本稳定, 10~12年后逐渐上升, 14~16年后显著上升。故考虑到装置运行现场的维护成本, 将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年限设定为12年较为合适。

根据IEC/TR 62380, 在正常设计应力水平下, 电子元器件的平均寿命远远超出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年限, 在继电保护装置正常使用年限内, 可以认为电子元器件处于恒定失效期, 其故障率基本不变。IEC/TR 62380还指出, 装置中的部分元器件 (如电解电容) 的预期寿命较低, 其使用时间不能超出这个平均寿命值, 否则失效率不能再假定为恒量[3]。因此, 探讨装置的MTBF取值时, 应该基于以下三点前提条件:

(1) MTBF指标分析应用于装置的恒定失效期, 即自装置投运到运行10~12年期间。 (2) 装置应用场合的环境、机械、电应力符合设计要求。 (3) 装置得到预防性维护, 预期寿命较低的元器件及时更换。

一言以蔽之, 继电保护装置MTBF指标与装置使用寿命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继电保护装置的MTBF指标, 反映了在预期使用寿命内、预期使用条件下, 装置预防性维护后的故障率水平。

4.2 标准取值

目前继电保护相关标准, 或者未提及MTBF指标, 或者MTBF指标设定显著偏低。例如, 继电保护装置标准DL/T 478-2012《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 14598.2-2011《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 均未对MTBF指标提出要求, 远动设备标准GB/T 13729-2002《远动终端设备》、GB/T 17463-1998《远动设备及系统第4部分:性能要求》、DL/T 630-1997《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 规定远动设备MTBF值为8 760 h, 或者分级2 000, 4 000, 8 760 h, 交换机设备标准YD/T 1099-2005《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YD/T 1255-2003《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规定交换机设备的MTBF值为17 520 h。此外, 继电保护装置电源标准DL/T 527-2002《静态继电保护装置逆变电源技术条件》规定电源模块的MTBF值为50 000 h或者100 000 h。

有文献统计, 某电网公司220 kV及以上在运行保护装置MTBF为63.53年[9]。参考文献[6]则指出, 目前国际主要继电保护厂家及国内部分主流厂家继电保护装置MTBF可以达到100年以上。

考虑到国内外标准中目前尚没有可参考的指标, 本文建议, 在相关标准修订时给出MTBF指标的系列取值, 例如50、100年, 要求装置生产厂家采取自我申明的方式说明。同时, 考虑到MTBF指标在50年以上时可靠性试验的实施可行性, 可以在标准中规定, 由用户审核厂家MTBF指标的自证材料。

5 结语

继电保护装置由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组成, 考虑到软件缺陷不会随运行时间增加, 反而因软件不断升级而可靠性逐渐提高, 本文重点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硬件方面的MTBF指标。

MTBF是继电保护装置一项重要的可靠性指标, 与装置寿命概念不能混淆, 二者在装置全生命周期成本 (LCC) 管理中所对应的成本项也不一样。根据实际需求, 目前有必要在继电保护相关标准中对MTBF指标的要求给予明确。

参考文献

[1]GB/T2900.13-2008电工术语可信性与服务质量[S].

[2]GB/T14598.2-2011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S].

[3]IECTR62380:2004Reliability data handbook-universal model for reliability prediction of electronics components, PCBs and equip-ment[S].

[4]段翠霞, 林长苓, 聂国健.IECTR62380可靠性预计通用模型分析[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1, 29 (5) :21-25.

[5]凌刚.可靠性试验及其在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J].电工电气, 2012 (7) :42-46.

[6]凌刚.继电保护装置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指标的探讨[J].低压电器, 2012 (20) :34-39.

[7]胥岱遐, 韩天行, 梁志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可靠性试验与评估[J].中国电力, 2008, 41 (3) :17-21.

[8]DL/T587-2007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S].

3.浅析楼房主要指标的质量检测 篇三

关键词 楼房质量检测;混凝土结构;砂浆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型材料和新结构理论都不断发展,混凝土结构在楼房建设中呈现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如何对混凝土结构楼房进行质量检测,发现其设计缺陷以提高混凝土结构楼房的耐久性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一个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对楼房中重要指标的检测做出了以下表述:

1 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检测

本文讨论的混凝土结构楼房质量检测技术为无损检测技术,普通混凝土结构楼房在检测方面相对简单,因为施工中已经确立了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里主要讨论火灾后的混凝土结构楼房的质量检测技术。火灾对于混凝土结构楼房的危害是很大,它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火灾后混凝土楼房的质量检测就显得很有必要。

1.1 混凝土结构钢筋强度的检测。火灾后钢筋内的剩余强度值曲线与受火温度有关,两者的关系可有相关资料查得。还可以从现场取样,然后对钢筋做材料强度试验求得,此时应从构件破坏严重区域或构件破坏外露钢筋部位截取试验用的试件。截取试件时难免要对整体构件造成冲击,因此应先对构件进行固定支撑,待截取试件完毕后撤除支撑;

1.2 混凝土结构的变形检测。火灾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以及抗压强度,钢筋的弹性模量及屈服强度,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都要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在确保构件载荷一定的情况下,可通过对混凝土结构的变形来推测构件剩余承载力的大小。火灾会使得混凝土结构表层出现很多裂缝,有的是由温度收缩造成的,有的是由受力引起的,还有的是由混凝土爆裂或疏松引起的。其中火焰灼烧过的构件部位易产生爆裂,此可通过目测定位,常位于柱顶和梁顶部。检测混凝土表面裂缝时,应将裂缝的分布位置、走向长度以及宽度标于裂缝展开示意图中,对构件上沿钢筋纵向撕裂的裂缝和贯穿性裂缝要进行特别关注。当裂缝宽度>1.5毫米时,表明钢筋构件已经发生破坏。有些裂缝在检测时仍在发生变化,这表面此类裂缝危险性较高,应采用专门仪器进行检测。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变形检测时,不仅要注意构件是否发生了平面变形,还要对其进行挠度测量。简支梁形式构件的跨中挠度不能过大,达到计算长度的1/50时,是构件发生破坏的标志,此时该构件已经判废;

1.3 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检测与评定。混凝土结构楼房在遭受火灾后,除对火灾原因进行查明外,还应对楼房的损伤程度和范围进行详细检测和分析,目的是确定其可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并作为对楼房进行加固处理的依据。火灾对混凝土结构的损害情况复杂,因为火灾时燃烧情况不同,各个部位受火温度不同,并且各种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不一,它们的损伤程度要受到受力条件和受火条件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对不同性能构件的受火损伤程度尚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

2 裂缝检测

裂缝的检测内容包括:裂缝的位置、数量、裂缝的宽度、长度、裂缝的走向、裂缝是否稳定等。通常裂缝的位置、数量、走向可用卷尺测量,然后记录下来,并用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记录。活动裂缝的判断需要定期观测,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裂缝处贴石膏饼,因为石膏抗拉强度极低,裂缝的微小活动就会使石膏随之开裂:另一种方法是在裂缝两侧用接触式引伸仪、弓形引伸仪测量,对于室内也可以粘贴百分表、千分表的支座,用百分表、千分表测量。测量时注意在裂缝位置标出裂缝在不同时间的最大宽度、长度。长度变化通过在裂缝的端头按时间定期作记号观察。裂缝宽度可用裂缝卡或刻度放大镜观察。

3 砖强度检测

3.1 取样法:取样法是直接从砌体中取出若干块外观质量合格的整砖,然后按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砌墙砖检验方法》在实验室用液压千斤顶进行强度试验与评定。

3.2 回弹法:回弹法原位测定砌体中砖强度。根据其回弹值和事先建立的测量曲线公式计算其抗压强度。

3.3 压痕法:通过实验在现场测试压痕的深度,根据其压痕值和事先建立的测量曲线公式计算其抗压强度。

4 砂浆强度

4.1 回弹法:检测水平灰缝砂浆强度可用回弹法。该法主要测试的是回弹值及砂浆碳化深度,也是利用事先建立的测强曲线公式计算其抗压强度。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测区布置应均匀布置,应力集中部位和纵横墙交接部位不能布置测区,每个测区布置12测点,如发现测试数据异常应找到原因并进行补测,测試部位应保持干燥状态。

4.2 射钉法:利用射钉枪射入砂浆中的深度,结合强度曲线来间接得到砂浆的强度。检测过程中应注意测试部位砂浆应饱满,不存在空洞;测试时仪器应水平布置,测试部位应保持干燥状态。

4.3 点荷法:现场取出砂浆试片,利用点荷仪测出砂浆试片破碎时的荷载值以及破碎方向的最短距离,利用强度曲线推算出砂浆的强度。测试时应注意样品厚薄均匀,外观尽量规则,样品应保持干燥状态。

4.4 推出法:现场钯钉砖两侧的竖直灰缝清理干净,把推出仪架好,推出丁砖,再推算出砂浆强度。

5 防水检测

漏水、渗水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而且一旦装修以后,责任不好鉴定,所以一定验房时作好防水检测。先目测,看找平层30mm,淋浴墙面1800mm以上是否做了防水,再作闭水实验,用水泥砂浆在门外25公分内围一道约10公分的"U"型门槛,堵好地漏等排水口放满水(地势最高处2公分即可),24小时后去楼下查看即可。这个检测最好与上层住户同时进行,这样能同时检测自家卫生间的顶、地面。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趁势检查一下地面坡度,另外所有墙顶面应该检查一下是否有水渍痕迹,可以从侧面反映外墙、门窗、楼板的渗漏和裂缝问题。

4.主要指标折算标准煤公式 篇四

1、电:电力消费量(吨标准煤)=电力实际消耗量(万千瓦时)*1.229

2、天然气:天然气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天然气实际消耗量(万立方米)*13.3 天然气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天然气实际消耗量(吨)*1.7572 3.、集中供热:供热费用(元)/60=实际消耗热量(吉焦)

实际消耗热量(吉焦)*0.03412=实际消耗热量(吨标准煤)

4、汽油:汽油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实际消耗量(万升)*10.74122

汽油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实际消耗量(吨)*1.4714

5、柴油:汽油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实际消耗量(万升)*12.53106

5.员工定性指标的考核标准设计研讨 篇五

整体而言,绩效指标可分为结果性指标和过程驱动性指标,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汇总,越是上级的员工,越是关注其结果性指标,因为企业的中高层员工拥有一定的重新组合资源、流程的权力,可以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多采用结果性指标对该类员工进行考核,对于结果性指标,一般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比较容易进行计算和评估;越是下级的员工,除了个别能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的员工,大部分员工的工作过程严格受控,自由度较小,企业出于提高效率、保障质量的考虑,一般会对工作过程的开展界定相对明确的规则,中基层员工需要在规则、程序的要求下开展具体的工作,因此对该类员工的考核,多会采用过程控制性指标,部分过程控制性指标也可采用量化方式的进行考核,但对大部分的过程控制类指标而言,由于其产出标准并容易直接衡量,而且如果非要加以衡量的话,可能需要投入过大的管理成本,因此一般会采用定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定性指标一般会采用文字性叙述,相对模糊,不同人员由于知识、经验、能力不同,对同一描述可能产出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在具体操作时员工定性评估会产生的较大的偏差,导致绩效考核的失效,基于此,企业管理者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降低定性指标的模糊性并加强其可操作性的定性指标评估方法,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定性指标的评估标准设计进行一定的探讨。

1、明确定性指标评估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管理大师皮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绩效指标正是基于此思想而设立,绩效指标是对企业关键价值活动的衡量,指标的名称、定义决定了指标考核的维度,也决定了当前考核阶段员工应该努力的方向;指标的目标值和考核标准则是用来对员工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对于定量标准,可以在期初设置目标值和考核标准,从而在期末可以比较容易计算出具体的考核得分,由于是采用数据规则,结果一般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但对于定性指标而言,由于很难采用非常明晰的规则来进行考核等级的区分,因而在考核时容易引起不同意见,但不管怎样,定性指标还是对工作开展情况的衡量,只不过其所考核的工作活动成果不太容易衡量或者短期内难以有效衡量,但基于绩效指标设置的初衷,定性指标还是可以从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的,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任何工作都可以从时间、风险、成本、阶段产出等角度来加以衡量(考虑到成本不是工作活动过程的关键衡量要素,因此下表中并未列出)的;从结果评价来看,工作活动的结果可以从产出的质量、数量、成本和风险角度进行衡量。

2、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定性工作的分类

从大的方向讲,定性指标的衡量可以从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两方面进行衡量,不过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划分,在具体的企业绩效管理实务中,企业管理者还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将定性工作活动进行适当的划分,并为这些定性工作活动设定针对性的考核标准,从而确保在企业层面该类工作活动的考核标准是相对一致的,降低未来评估过程因尺度不一而导致的风险,并为具体的评估操作提供便利性,

下表为某一企业中的定性工作的划分示例,其将企业中常见的定性工作按照日常事务性工作、单一技术服务性工作任务、单一项目型工作任务、多个工作任务执行情况、某类政策执行情况、某一职能工作开展情况和团队建设情况划分为7类,并明确了对每一类工作的主要考核维度。

3、设计具体的评估标准

在对企业定性工作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明确各类定性工作的考核标准,设置各个考核等级所对应的行为描述,在具体考核标准的划分上,原则上采用5分制,以3分作为现实目标值,5分作为理想目标值,1分为最低目标值,在针对各个具体指标的考核标准设置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现状,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标准划分方式,可以采用3分制、4分制等相对容易区分的方式,下面以“日常事务性工作”和“多个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两类定性工作为例来说明具体考核等级的设置方式。

1)日常事务性工作

对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其特点是发生频率较高,动作相对简单且有严格的程序、规则要求,工作成效也相对衡量,因此可以从各项事务工作开展的及时性和执行差错情况进行考核,结合这两方面的考量。

2)多个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

对于“多个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结合上表中对定性工作活动的划分,可以看出,其是对多个非常规工作活动的考核,该类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远大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例如专项调研报告的编写或专项财务分析工作等,该类工作任务的产出并没有明确一致的标准,需要具体执行者在工作开展期间需要一定的分析、创造,进而使得该工作的产出满足其客户的需求,同时由于是对多个工作任务的考核,因此可以在综合评价多个工作任务的时间进度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评价。

上述两个例子只是对企业设置定性指标考核标准的简单说明,只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概念上的指导,企业在具体设置的定性指标考核标准时,还需要结合企业各类工作任务当前开展的现实情况进行一些细化的工作,例如明确各个考核等级所具体对应的次数,以使最终的考核更有针对性,更便于操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定性指标所考核的本来就是相对难以有效衡量的工作任务,因此在考核标准上也不宜过度追求“量化”,量化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绩效考核操作,但是过于追求量化则容易失去绩效指标设置的本身意义,例如即使明确了每个考核标准所对应的差错次数,但由于每次工作任务的不确定程度不一,员工在消除不确定性所投入的资源、时间、精力也不一样,完成按照次数来进行绩效评价则意味着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忽略了这种投入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有失公正,因此对于定性指标,必须要明白,采用行为描述或者尽量量化的考核标准设置是为了降低评估标准的模糊性,消除评估时可能产出的较大偏差,便于评估操作,而不是为了追求其量化表达。

6.检测标准指标 篇六

1、给水硬度

2、给水氯根

3、给水pH4、给水氧含量(小于6吨锅炉不用)

5、锅水总碱度

6、锅水pH7、锅水氯根

8、锅水磷酸根

9、锅水亚硫酸根

具体指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l576—2001代替GBl576—1996

工业锅炉水质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锅炉运行时的水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额定出口蒸汽压力小于等于

2.5MPa,以水为介质的固定式蒸汽锅炉和汽水两用锅炉也适用于以水为介质的固定式承压热水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

二、水质标准

1、蒸汽锅炉和汽水两用锅炉的给水一般应采用锅外化学水处理,水质应符合表1规定表1

项目给水锅水

额定蒸汽压力, MPa ≤1.0 >1.0 >1.6 ≤1.0 >1.0 >1.6

≤1.6≤2.5≤1.6 ≤2.5

悬浮物,mg/L ≤5 ≤5 ≤5

总硬度,mmol/L1)≤0.03 ≤0.03 ≤0.03

总碱度,mmol/L2)无过热器6-26 6-24 6-16

有过热器≤14 ≤12

pH(25℃)≥7 ≥7 ≥7 10-12 10-12 10-12

溶解氧,mg/L3)≤0.1 ≤0.1 ≤0.05

溶解固形物,mg/L4)无过热器<4000 <3500 <3000

有过热器<3000 <2500

SO2-3,mg/L4)10-30 10-30

PO3-4,mg/L10-30 10-30

相对碱度游离NaOH/溶解固形物)5)<0.2 <0.2

含油量,mg/L ≤2 ≤2 ≤2

含铁量,mg/L6)≤0.3 ≤0.3 ≤0.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1-10批准2001-10-01实施

表1(完)

1)硬度mmol/L的基本单元为c(1/2Ca2+、1/2Mg2+),下同。

2)碱度mmo1/L的基本单元为c(OH-、1/2CO2-

3、HC03-),下同。

对蒸汽品质要求不高,且不带过热器的锅炉,使用单位在报当地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同意后,碱度指标上限值可适当放宽。

3)当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6t/h时应除氧,额定蒸发量小于6t/h的锅炉如发现局部腐蚀时,给水应采取除氧措施,对 于供汽轮机用汽的锅炉给水含氧量应小于等于0.05mg/L。

4)如测定溶解固形物有困难时,可采用测定电导率或氯离子(C1-)的方法来间接控制,但溶解固形物与电导率或与氯离 子(Cl-)的比值关系应根据试验确定。并应定期复试和修正此比值关系。

5)全焊接结构锅炉相对碱度可不控制。

6)仅限燃油、燃气锅炉

2、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2t/h,且额定蒸汽压力小于等于1.0MPa的蒸汽锅炉和汽水两用锅炉(如对汽、水品质无特殊要求)也可采用锅内加药处理。但必须对锅炉的结垢、腐蚀和水质加强监督,认真做好加药、排污和清洗工作,其水质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项目 给水 锅炉水

悬浮物,mg/L ≤20

总硬度,mmol/l ≤4

总碱度,mmol/l8-26

pH(25℃)≥7 10-12

溶解固形物,mg/L<5000、承压热水锅炉给水应进行锅外水处理,对于额定功率小于等于4.2MW非管架式承压的热水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可采用锅内加药处理,但必须对锅炉的结垢、腐蚀和水质加强监督,认真做好加药工作,其水质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项 目 锅内加药处理 锅外化学处理

给水 锅水 给水 锅水

悬浮物,mg/L ≤20≤5

总硬度,mmol/L ≤6≤0.6

PH(25℃)1)≥7 10-12 ≥7

溶解氧,mg/L2)≤0.1

含油量,mg/L ≤2≤2

1)通过补加药剂使锅水pH值控制在10一12。

2)额定功率大于等于4.2MW的承压热水锅炉给水应除氧,额定功率小于4.2MW的承压热水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给水应尽量除氧。

4、直流(贯流)锅炉给水应采用锅外化学水处理,其水质按表1中额定蒸汽压力为大于

1.6Mpa、小 于等于2.5Mpa的标准执行。

5、余热锅炉及电热锅炉的水质指标应符合同类型、同参数锅炉的要求。

6、水质检验方法应按附录A(标准的附录)执行。

7.地沟油鉴别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篇七

1 地沟油分类及危害概述

地沟油属于餐饮业废弃油脂。广义的地沟油包括3类:①从宾馆、酒楼的烹调残油、残渣剩菜、餐具洗涤水等流入地沟,经过地沟隔油池的渣水分离、捞取油腻漂浮物,再通过加热脱水、脱色、除臭等工序精炼而成的地沟油;②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③在高温下反复用于煎炸食品,发生氧化、水解、聚合等裂变反应,不可再继续食用的煎炸老油。

地沟油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成分,不可食用,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地沟油在提炼前,大量细菌的繁殖,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被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与肝细胞癌变呈正相关性,对肝炎病毒的诱发具有叠加效应[1]。②地沟油与洗涤用水接触,含有洗涤剂成分,洗涤剂具有生殖毒性[2],它能增加前列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及降低人类精子质量。③地沟油在聚集、加工、提炼过程中与金属管道、废旧铁桶、地下污泥接触,铅铁等金属严重超标。铅会引起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等。④地沟油中游离脂肪酸破坏内表皮选择性屏障功能,加速富含胆固醇脂蛋白残余物透过并进入动脉管壁引起脂质沉淀,促进动脉硬化、导致血栓形成、增加患心脏病危险性。⑤油脂尤其是煎炸老油加工过程中原有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含量大大降低,一些微量营养成分如维生素A、D、K和类胡萝卜素等均被严重破坏。食用这种油脂会出现必需脂肪酸缺乏的中毒现象及脂溶性维生素和核黄素缺乏现象[3]。

2 地沟油鉴别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常规检测指标

主要依据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分析方法对地沟油的感官、水分含量、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碘值等进行测定[4]。

2.1.1 感官检验

主要看油的透明度、色泽和闻气味。未精炼的地沟油色泽暗淡混浊,略显暗红色,有强烈的酸腐气味,黏度较大,经脱色和脱臭处理后,其感官指标基本符合食用油标准。

2.1.2 水分含量测定

通常地沟油的水分含量>1%,食用油水分含量则<0.2%,因此,根据水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对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地沟油进行鉴别[5]。

2.1.3 酸价

油脂的酸价是指中和l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地沟油发生腐败和氧化变质等使酸价大幅升高,潘剑宇等[6]研究发现,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的酸价大于130 mg/g,通常食用油的酸价≤3,两者相差较大,可作为鉴别废油脂的重要特征指标之一。

2.1.4 羰基价和过氧化值

羰基价是油脂酸败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醛酮类物质。油脂氧化值与油脂的新鲜度和酸败程度有关,测定过氧化值可鉴别废油脂。随着油脂的不断氧化,过氧化值逐渐上升。

2.1.5 碘值

碘值是在规定条件下1 kg油脂发生加成反应所需碘的质量(g),反映油脂的不饱和程度。煎炸老油在煎炸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分解和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大减少,碘值明显降低。张璇等[7]研究证实测定碘值可鉴别煎炸老油,但不能鉴别地沟油。

地沟油经碱炼、脱水、脱色和脱臭精炼工艺使酸价、水分、感官等指标符合国家食用油卫生标准。油脂加热后过氧化值比加热前更低(易遇热分解),因此常规性检测指标只能判定油脂优劣,无法判定是否为地沟油。

2.2 特异性检测指标

特征性检测指标主要围绕地沟油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外源性物质的污染和内源性物质的变化作为检测思路。

2.2.1 外源性物质的污染

从地沟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地沟油受到了很多外源性物质的污染:食盐、味精、污水管道、加工工具等金属污染;餐具洗涤剂污染;各种动物油脂混入。

2.2.1.1 基于金属污染电导率的测定

地沟油与食盐,味精、地下金属管道、废旧铁桶等接触,金属离子严重超标,尤其是钠、铁离子超标显著。此外,餐饮业废油脂在酸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小分子极性物质,与各种金属离子一起影响油脂的导电性。结果显示合格食用植物油电导率较低,都在10 μs/cm以下;而潲水油电导率较大,在100 μs/cm以上,最高可达173.4 μs/cm,是菜籽毛油的3倍,是大豆色拉油的11倍,猪油的28倍[8,9]。

2.2.1.2 基于金属污染钠离子含量的测定

氯化钠、谷氨酸钠是食品烹调时最常用调味成分,可随食物残渣残留于煎炸废油、潲水油等废弃油脂内,使普通油与废弃油中氯化钠和谷氨酸钠含量有显著差异。黄道平等[10,11]在泔水油中检出平均钠离子含量高达9.4 ppm,远远高于合格食用油。对其进行检测可推断可疑油脂样品是否有过用于食物烹调或食品加工历史。

2.2.1.3 基于餐具洗涤剂污染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合格食用油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而地沟油是从餐饮业餐具洗涤系统中收集,且与地下生活污水接触,含有大量洗涤剂烷基苯磺酸钠,浓度为25 mg/kg[12]。

2.2.1.4 基于各种动物油脂混入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地沟油成分复杂,在回收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有动物油脂。动物脂肪中普遍含有大量胆固醇,猪油、猪板油和牛油中胆固醇含量分别为0.75、1.01和1.45 mg/g,而在植物油中一般不含胆固醇,植物油中主要含有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多种植物甾醇。研究显示大豆油、菜籽油中胆固醇的含量均为0.031 mg/g,而纯地沟油中胆固醇含量为0.429 mg/g[13,14]。

2.2.2 内源性物质性质的变化

地沟油是二次用油,在其酸败、煎炸过程中碘值、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含量等内在性质会发生改变。

2.2.2.1 基于酸败醛酮类变化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GC-MS联用测定地沟油中挥发性成分[15,16],发现样品油中含有16种挥发性有害成分,其中15种为脂肪烃,1种为己醛。而己醛是油脂氧化变质二级产物,可以当作判别地沟油一个重要依据。

2.2.2.2 基于酸败醛酮类变化薄层色谱法

研究发现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的薄层色谱有明显的拖尾斑,而食用植物油则没有。拖尾斑成分经柱色谱分离并进行红外分析,发现位于1 715~1 705 cm-1之间有一羰基峰属于醛、酮类羰基,常见市售食用植物油的羰基伸缩峰位于1 735~1 750 cm-1之间,属于酯类的羰基。结果表明,潲水油、煎炸老油的拖尾成分是合格食用油所不含的醛、酮类化合物[17,18]。

2.2.2.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每种食用油都有其特征脂肪酸图谱,脂肪酸相对含量一定。地沟油是一个混合油体系,含有多种动植物油脂。对掺伪地沟油的食用油体系来说,此种食用油的脂肪酸相对组成被打乱,通过与其正常的脂肪酸图谱对比,可判断是否掺伪[19]。

2.2.2.4 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主要是根据分子中C-H和C-O键在中红外光谱区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不同,利用傅利叶红外光谱仪,检测不同食用油在3 100~2 800 cm-1和180~1 000 cm-1的数据,可利用光谱信息对油型进行判断[20]。

2.2.2.5 其他先进方法

荧光PCR和核磁共振[21]等先进检验技术也不断应用于地沟油鉴别判断。

3 结语

8.检测标准指标 篇八

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见表1)。

二、新《标准》结构指标的特点

新《标准》在选择测试项目和方法时,首先考虑到测量与评价结果必须客观可靠,减少误差;其次新《标准》的评价指标有效度高、系统性强,测试项目的选择和测试目标的相一致程度较高;再者就是新《标准》指标选择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强,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另外新《标准》标准化程度高且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项目选择上十分注意和国际通用指标相衔接,有利于研究和比较。修订后的新《标准》增加了备选项目,能够方便不同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三、新《标准》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解析

1.新标准测试对象分组、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

新《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共划分了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组别,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并对各测试项目所占权重重新进行了调整。从表2初中以上组的新老《标准》测试项目权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对反映耐力指标项目的权重给予了一定的提高,以促进学生重视耐力素质的提高,对反映速度和运动能力的权重进行了下调,是近年来学生速度素质有所提高所致,这些调整具有一定教育和导向作用(见表2)。

2.评价等级结构的调整

新《标准》规定: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分~89分为良好,60分~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因病或残疾的学生免予执行本标准。

新《标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在体现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也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

3.测试项目解析

新《标准》测试项目主要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四个方面,各测试项目设置都有其预期的目标。

(1)身体形态项目

近年来多项监测和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在持续出现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同时,还有许多学生偏瘦和过于消瘦,这两种状况同样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新老《标准》均选用“身高与标准体重”指标进行身体形态的评定,说明其有效性较高,在当前学生体重偏重和肥胖率居高不下的形式下,新《标准》身高与标准体重的评价权重反而普遍下降,主要是因为设计者要采取鼓励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2)身体机能项目

新《标准》主要采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以及台阶实验来测试受试者的机能状况。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呼出的气体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项目锻炼可以明显提高肺活量水平。考虑到身高、体重、胸围对肺活量的影响,所以在测试肺活量时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来进行评定。

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主要用于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水平。测试者在固定时间(3分钟)内完成固定的负荷时,动用心输出量潜力越多,心跳频率(脉搏)越快,指数越低,心功能水平也越低,反之越高。

(3)身体素质项目

①速度

新《标准》速度素质测试主要采用短跑项目50米跑和25米×2往返跑来完成,50米跑是国际上通用的速度素质测试项目,25米2往返跑是50米跑的替代项目,主要是供没有50米跑场地的学校选用。速度反映的是人体的爆发力、灵敏、力量、反应等综合素质,速度快的人中枢神系统和肌肉调节的能力较强,速度素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素质。

②爆发力

新《标准》用立定跳远来测试人体的爆发力,立定跳远作为锻炼下肢力量和跳跃能力的练习方法经常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采用,其练习和测试时方法简便、场地要求簡单、锻炼效果突出。

③柔韧

新《标准》用坐位体前屈来测试人体的柔韧性,柔韧素质对提高人体协调能力、伸展能力、女性生育能力、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柔韧素质锻炼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等伤害。

④握力与握力体重指数

握力测试可以直接反映上肢和身体的整体力量,测试方法简便、快捷,所以从小学5年级开始到大学都采用握力测试来反映力量素质水平。由于体重对握力有明显的影响,为了公平起见,新《标准》采用了握力体重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方法为:握力体重指数=握力÷体重(公斤)×100

⑤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新《标准》用以测试小学三~六年级男女学生和初中、高中、大学女生腹肌力量和耐力的测评项目,腹肌是女生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

⑥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测试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常用项目。新《标准》加入引体向上项目主要是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加强肩臂力量的锻炼,制止我国青少年肩臂力量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

⑦耐力

新《标准》设置了小学五、六年级400米跑与50米×8往返跑,在初中以上各年级设置了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作为耐力素质的测试项目,用来评价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素质之一,而长跑测试既可以反映肌肉耐力,又可以反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测试方法简单易行,中长跑练习还可以作为提高身体耐力素质的锻炼手段,通过测试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长跑锻炼,发展体能,增强耐力,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4)运动能力项目

投沙包、跳绳、踢毽子以及球类项目是新增加的反映人体运动能力的测试项目,也是在学生中开展非常广泛的运动项目,它们主要反映人体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

四、新《标准》测试项目选择与评价指标及运用

1.新《标准》测试项目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的测试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各类选测项目每年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在测试前确定并公布,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各年级组别的测试项目必须保持在4~6项之间。见表3。

小学1~4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五、六年级与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这样设置主要是身高、体重与选测选目都具有相关性,有些还组成相关指数作为评价指标。

对选测的项目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概括了身体形态、素质、机能、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可供测试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选择。

2.新《标准》测试指标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测试指标选择和运用有严格的规定,既有必测指标也有选测指标,如初中至大学各个年级的评价指标共有5项,其中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为必测指标,选评的项目有3项,分别为从耐力指标中选1项,从力量指标中选1项,从速度或球类项目中选1项,用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状况。

综上所述,新《标准》指标体系中包含了身体形态、机能指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人体体质健康结构中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人体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新《标准》各项测试项目结构合理、测试数据客观可靠,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2007.

[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2007.

[3] 季克异,继承·发展·开拓·创新“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2007(03).

[4] 郝忠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体育教学,2007(03).

9.检测标准指标 篇九

项 目 指 标 一 级 学 校 管 理(25)

评 价 标 准 二 级

评 分 自评分

评价分

由校长、有关

绿色学处、团队、学校创建科教师、学生领导小代表等组成,组(5)有分工和职责

有近期三年创建规划创建规划和年

和学度计划(5)

年、学期落实计划

每学期召开2-3研究落实制度 次环境

教育等(5)

会议,有定期研究、检查、总结等制度

对创建与环境教育等经费落实情况有经费(3)保证,教学资料建设有成效

有有关的书面计划、总结等,有关档案资料有有关

会议记(3)

录和工作检查记录,有各项相关成果的记

参加培训(4)

教 育 活 动 过 程(25)

基础型课程(8)

校长、教导主任、有关教师参加市、区县或本校的专题培训

学校开设有齐全的相关专题教育,专题教

育(5)

全体学生均接

受环境等专题教育

各学科均注意

渗透环境等教育,主渠道学

拓展型课程(4)研究(探究)型课程(4)

科有渗透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的资料结累

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学校课

程,有教材和

教案,有15%以上学生参加

有环境类学生

社团、活动内

容落实;学生环境

教研活动(4)

研究课题占一定比例; 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

有环境教育等综合性教研组织,能定期开展有关教研活动;或主渠道学科有专题性教研活动安排

绿 色 宣 传 围绕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等每学期举办讲

主题活座,组织参观动(5)等活动参与者

(15)

科普宣传(5)

社区活动(5)

每学期出绿色主题校报2--3期,有班报响应,有绿色主题广播和网站

组织师生参加市、区县、街道的环保绿色

多,有多次全校性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

校 园 环 境(15)

环境整洁(5)

活动;自觉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监督社区污染并有一定效果

学校可绿化地均得到绿化,校园绿学生参加护绿化(5)率达100%

校园洁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达标,厕所干净无臭味,卫生无死

污染控制(5)

续上表

教 育

角; 垃圾能分类统一处理

对学校自身产生的污染源已有效控制,学生能参加校内有关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等意识(5)

校级领导都明确

绿色学校有关要

求,主动宣传;

成 果(20)

教师有一定的论文、经验;学生解答有关问卷效果好

有关获奖成果(5)

积极参加市、区县有关环境类竞赛,团体或个人获奖情况有明显提高

获区县的“绿色学校”,绿色学校示范作用(5)对外有一定的示范性和

影响力

师生遵守“七不”规范;学校符合“无烟学校”条件;学校保护环境、爱护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蔚然成风

主要特色:

环保行为(5)

特 色 加 分(5分)

总 分

注:各指标下括号内的数字为该项的满分数,具体评分根据有关标准。评委意见:

上海市绿色学校推荐评审表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邮政编码

区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区教育局、环保局)意见、签章:

市 评 审 意 见

评委签名:

年 月 日

市主管部门意见、签章:

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 2005年4月制

绿 色 学 校 申 报 表

年 月 日报

校长姓

联系电

学校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申 报 材 料 目 录

其他说明: 校长签名: 年 月 日

10.电线电缆质量检测的几个重要指标 篇十

电线电缆的检测一向是国标电线电缆里面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电线电缆企业内部的质检部门越高级,那么,这个企业出产的电线电缆质量就越好,越值得信赖。而第三方的质检部门越严格,就越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电线电缆的重要指标,这都是衡量电线电缆最关键的指标点。

1、导线直流电阻的测量:

电线电缆的导电线芯主要传输电能或电信号。导线的电阻是其电气性能的主要指标,在交流电压作用时线芯电阻由于集肤效应、邻近效应面比直流电压作用时大,但在电眼频率为50Hz时两者相差很小,现在标准规定那个均只能要求检测线芯的直流电阻或电阻率是否超过标准中的规定的值,通过此项的检查可以发现生产工艺中的某些缺陷:如导线断裂或其中部分单线断裂;导线截面不符合标准;产品的长度不正确等。对电力电缆,还可检查其是否会影响电线电缆产品的运行中允许载流量。对导体直流电阻的测量有单臂直流电阻法和双臂直流电桥法,后者的准确度较前者高一些。测试步骤也较前者复杂。

2、绝缘电阻的测试:

绝缘电阻式反映电线电缆产品绝缘特性的重要指标,它与该产品的耐电强度,介质损耗,以及绝缘材料在工作状态下的逐渐劣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对于通信电缆,线间绝缘电阻过低还会增大回路衰减、回路间的串音及在导电线芯上进行远距离供电泄露等,因此都要求绝缘电阻应高于规定值。测定绝缘电阻可以发现工艺中的缺陷,如绝缘干燥不透或护套损伤受潮;绝缘受到污染和有导电杂质混入;各种原因引起的绝缘层开裂等。在电线、电缆的运行中,经常要检测绝缘电阻和泄漏电流,以此作为是否能够继续安全运行的主要依据。目前电线电缆绝缘电阻的测量,除了用欧姆计(摇表)外,常用的有检流计比较法高阻计法(电压——电流法)。

3、电容及损耗因数的测量:

电缆加上交流电压,就有电流流过,当电压的幅值和频率一定时,电容电流的大小是正比于电缆的电容(Cx)。对于超高压电缆,这种电容的电流可能达到与额定电流可以相比的数值,成为限制电缆容量和传输距离的重要因素。因此电缆的电容也是电缆的主要的电性能参数之一。在交流电场中,电缆中的绝缘体由于泄露电流和各种极化存在,会形成介质损耗,以介质损耗因数或损耗角正切值(TANδ)来表示,它不但浪费电能,而且会使介质(绝缘体)发热,加速绝缘老化,因此TANδ也是电缆主要参数之一。通过电容和损耗因数的测量可以发现绝缘受潮,绝缘层和屏蔽层脱落等各种绝缘劣化现象,因此无论在电缆制造或电缆运行中都有进行电容和TANδ的测量。对高压电缆,Cx和TANδ的测量都在其工作条件下,即工频高压下进行的,通常使用的都是高压西林电桥,今年来也有开始使用电流比变压器电桥。

4、绝缘强度试验: 电线电缆的绝缘强度是指绝缘结构和绝缘材料承受电场作用而不发生击穿破坏的能力,为了检查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能安全运行,所有绝缘类型的电线电缆一般都要进行绝缘强度试验。绝缘强度试验可分为耐压试验和击穿试验。耐电压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对试品施加一定的电压,在经历一定时间后,以是否发生击穿作为判断试品是否合格的标准。时间的电压一般高于该试品的额定工作电压,具体电压值和耐压时间,产品标准中均有规定,通过耐压试验可以考验产品在工作电压下运行的可靠性和发现绝缘中的严重缺陷,也可发现生产工艺的一些缺点,如:绝缘有严重外部损伤,导体上有使电场急剧畸变的严重缺陷;绝缘在生产中有穿透性缺陷或大的导电杂质等。击穿试验是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升高电压直到试品发生击穿为止,测量击穿场强或击穿电压。通过击穿试验可以考核电缆承受电压的能力与工作电压之间的安全裕度。击穿场强时电缆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电缆在运行中一般承受的是交流电压,但在直流输电系统中及某些特殊场合也有承受直流电压的,对于高电压电缆还可能要遭受大气电压(雷电)和操作过电压的袭击。因此,按实验电压波形的不同,可以分为1.交流(工频)电压、2.直流电压、3冲击电压三种绝缘强度试验。

5、局部放电测量:

对于充油电缆基本上没有局部发电;油纸电缆即使有局部放电,通常也是很微弱的如几个PC,因此这些电缆在出厂试验中可以不测局部放电。对于挤塑电缆,不但产生局部放电的可能性大,而且局部放电对塑料、橡皮的破坏也比较严重,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工作场强的提高,这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因此对高压挤塑电缆,在出厂试验中都要做局部放电测量。局部放电的测量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放电产生的瞬时电荷交换,测量放电脉冲(电测法);也可根据放电时产生的超声波,测量其电压(声测法);还可根据放电产生的光,测量光的强度(光测法)。对于电缆基本上都是采用电测法。

6、老化及稳定性试验:

11.检测标准指标 篇十一

摘要:建立一套适合教学型院校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对教学型院校的特征、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改进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的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与综合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社会各界的领军人物、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比,教学型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面广量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1教学型院校的特征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分类及高等学校分类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才凸显出来,有关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大家公认这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不能不及时予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中,大家比较认同的分类方法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科综合性强,学术水平高,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多,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研究人才和研究型成果的需求,主要面向全国。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为主,招收少量博士生,重视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国家大经济区域及部分特殊行业。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本科生教学为主,强调学校规模效益和专业规模效益,其发展战略选择是拓宽专业而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主要面向本省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多样化高层次职业岗位需要,主要面向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本文讨论的教学型院校主要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公办的有一定办学传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这两类,不包括民办独立学院。

下面我们从基础性特征、制度性特征和产出性特征三方面来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较,分析教学型院校所具有的实质性的特点。

基础性特征主要是关于学生、学者和知识方面的特征。学生方面,从整体而言,教学型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智力成绩在各省学生高考成绩的10%至30%区间段内,高考成绩最好的10%范围内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应被研究型大学录取。以江苏为例,江苏省是一个教育大省,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26 030人,高校录取人数为384 944人,录取率为73%,其中本科录取192 524入,专科192 420人,本科生录取率为36.6%:2008年全省共有考生507 544人,全部招生计划中,本科有195 998人,占38.62%:专科有189674人,占37.37%。本科里面有一部分还是独立学院(本三)的学生。考虑到不同省份情况和招生人数的差异,教学型院校学生的录取成绩应在高考学生智力成绩最好的30%之上。学者方面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区别比较明显,只有一半以下的主要学科门类或者是个别主要学科可能拥有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能参加国际最高学术水平交流、合作的学者群,以及支撑这个学者群的、学科结构完整、学术层次合理的合作团队。如果一所院校一半以上的主要学科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那就是研究型大学。在知识方面教学型院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精英学术思想的大众化,科学原理的技术化,技术成果的实用化。实用成果的市场化,而研究型大学更关注的是科学前沿的发现和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

合适的制度环境是高质量的“教学型”院校成长的保证。在院校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教学型院校为了保证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其制度应该有一种亲和力。各级政府参与教学型院校管理的程度较高,学校也更能接近社会和市场,注重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而研究型大学则需要更大的学术自由和更松散的组织结构。更尊重个性和宽容失败的管理机制,需要政府一定管理下的自治,大学与社会也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更加注重大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才的选拔性。在院校内部管理方面,教学型院校的常规运行主要是由校领导通过校级职能部处进行科层制驱动,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以学术标准和非学术标准并重。

从产出性特征来看,课程是区别不同院校的实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型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行业特性和岗位针对性,有区域或院校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大量的是行业或区域的专业人才和骨干。教学型院校产出的知识往往是已有知识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新技术、新方法,其科研成果也主要为行业和区域发展服务。以江南大学为例,江南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轻工特色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先后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机织原理》、《食品工艺学》、《现代教育技术》、《图形设计》、《食品化学》、《发酵工艺及设备》等,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服务于轻纺等行业,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日用化工、创意设计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校科研成果非常注重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2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教学型院校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本科院校中。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普通高校(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479所。去除几十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院校应该有1050所左右,与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基本持平。

从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来看,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07.66万人,在校生2 021.02万人,按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8 679人计算,教学型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应达到九百多万人,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数的近半壁江山。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教学型院校的贡献功不可没。

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学型院校比较复杂。从办学的时间上看,有办学几十年的老学校,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有合并后转为本科院校的;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看,虽然都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但是有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与专科生混合培养或只培养本科生等三种情况;从学校的学科覆盖面看,有的是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学院:从办学规模看,有几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几千人的学院;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看,有教育部直属院校、各省市区属院校(占多

数)、中心城市属院校、各厅局属院校等;从区域分布和差别看,教学型院校区域分布最广泛,中心城市、边远地区都有教学型本科教育存在,不仅办学条件差别较大,而且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从招生质量上看,有的超过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有的还不如专科学校,有的生源很好,有的降分也难以完成计划。如此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二、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不同类型的学校体现出不同的办学层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同。以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是单一的“内适质量”,即只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要全面考虑学术标准、社会需求标准和个体发展需要。

1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换言之即教学型院校要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也需要学校一定的办学条件和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教学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广量大层次多,培养大量的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的特征,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高的要求。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少量的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大量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有明显的区别。

2教学型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

很多人担心高等教育的扩招必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这是用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结果。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的质量,质量标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质量应该分层次地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因此质量标准不应是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可以用同一质量标准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

内适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实行精英教育,对学术性标准比较重视,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次之,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性水平要求较高,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博、精深,有的还推行本硕连读的基地班培养模式,如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外适质量标准。主要指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教学型院校不同的专业都提出了社会对此项专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如江南大学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酿酒方向)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在酿酒技术与工程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能从事酿酒工厂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要求毕业生“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投资业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个适质量标准。即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教学型高校不仅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有具体的要求,也要促进入的全面和谐发展,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等等,通过学校对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使毕业生需求得到满足,价值得到增值,将来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完善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推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具体的评价: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再加上特色项目,这是一级指标,再分成19项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具体评价学校。对于今后评价体系的变化,我们提出如下改革的建议:

(1)要强调教学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有恰当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评价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2)要突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学型院校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体现其外适性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社会对学校和毕业生的评价作参考。这样也有利于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3)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型院校的师生比可能没有研究型大学高。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在教学方面的精力投入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4)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是质量的主体,将大学生就读经验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控依据并将其整合到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去,对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的有重要意义。未来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需要通过大学生就读经验的数据和信息来研究学生在大学里的收获和产出,并作为探索大学教育实践有效性的主要标准。

(5)要重视教学条件的利用。高等学校要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高等教育资源,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创造出尽可能多的高等教育产品。

(6)要加强对专业和课程的评估。除了水平评估外,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著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各学校要定期组织对课程和专业的评估,以加强对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专业质量保证等方面的了解和监督。

上一篇:积极正能量的唯美句子下一篇:六下百分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