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听后感

2024-07-19

作文教学听后感(精选11篇)

1.作文教学听后感 篇一

10月12日在经开区实验小学听市教研室丁丽云老师“教-学-评课堂一体化”讲座,受益匪浅。丁丽云老师在解读目标,评价,教学的关系时说“学习目标是教学与评价的灵魂;教学策略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与过程;而教学评价是策略目标实施与达成的质量监控。

在我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习惯于先教,学生在课堂上学完之后,最后留5-10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反馈验收。我听了讲座之后才知道应该让学生先学,学生在先学之后,针对每位孩子的具体情况会各自发现不同的重难点,所以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后,就应该先设计好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任务,然后根据学生在自学时候遇到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整个课堂是边教边学边评,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最大化,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通过自学,合作,质疑,课堂上的评价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丁丽云老师在讲座中多次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课堂评价功能的发挥,即评价驱动教学,其实质是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来调控和驱动课堂。

那么如何设计课堂评价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听讲座时说老实话我没太听懂,回家后我又认真地学习理解,明白了评价任务,评价标准与学习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知道了设计课堂评价任务应该遵循的依据,评价任务的类型,评价应于目标相匹配,怎样设计评价标准等。教师在设计课堂评价任务时要细化解读目标,使目标指向准确,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适度、精要、有效;不是每个教学活动都要评价,评价是针对目标实施的。那么设计好课堂评价任务后,教师就可以把它实施在课堂中,基本流程分三步。

第一步:呈现评价任务(学习任务)

第二步:执行评价任务(组织学习活动)

第三步:评价学习结果(组织交流与反馈)

课堂评价的运行以学生的表现为基础,构建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的体系。课程内部前后一致,首尾贯通,学习即评价,学评一体,课程不能脱离评价。

评价驱动课堂,让每位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完成你精心设计的课堂评价任务,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上课的幸福。

2.作文教学听后感 篇二

一、写音乐听后感,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它所表达的内容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有表情性的, 人们必须依靠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和理解音乐。中学生思想极其活跃, 感情丰富, 对生活与学习充满无限幻想。优美的音乐能引发他们无尽的想象。我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首先让大家知道,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的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 而应该是多样的。然后,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 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世界中去, 用自己的心, 独立地去感受音乐, 进而唤起他们的无尽遐想。

例如, 我在讲授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在听完全曲、讲解曲式结构之后, 进行了简短的启发:“轻盈、优美的长笛声, 像是在告诉大家春天到了, 我仿佛见到了碧绿的小苗慢慢地破土而出, 青山碧水作幕, 芦林茅屋为景, 一切美好的情缘都融入到这优美浪漫的旋律中。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 写出对乐曲的感想。”学生们仅仅用了几分钟就用文字描述了许多精彩的画面:“柳树在轻轻地摇曳, 好像美丽的女孩在梳理她漂亮的长发, 清澈的河水慢慢地流淌着, 白云下一对恋人坐在河边......”“在碧蓝的天空中, 有一对天鹅把一切哀伤都抛在了蓝天中, 朝着它们的理想飞翔。”有个学生干脆画了一幅彩色的图画。还有的学生描写成蓝天白云下牧人在放牧, 青山绿水间男耕女织, 一幅桃花源般的景色。学生们在美妙的乐曲声中, 编织着绚丽的梦想, 心灵得到了陶冶, 智慧得到了启迪。

二、写音乐听后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中学生正处在成熟时期, 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思想活跃, 但有时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力, 如不加以指导, 很容易成为各种“新潮”音乐的盲目“追星族”。

在教学中, 我选择一些旋律优美又有思想性的作品, 让学生写听后感, 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再得到理性上的提高。例如在教授欣赏曲目《长征组歌》时, 我在介绍作品的有关背景之后, 放了《长征组歌》中一段《突破封锁线》合唱的录像, 让学生从乐曲中深切地感受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难和他们大无畏的精神。那富有震撼力的旋律、深切的情感、号角般的歌声, 一次次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当欣赏到由我国男高音歌唱家刘斌领唱《过雪山草地》的录像时, 他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满含激情地跟着唱了起来。临下课时, 我布置了音乐听后感的作业, 并强调说:“苦不苦, 想想长征二万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想同学们深有体会, 红军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我们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要发扬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这节课,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怀着对红军的崇高敬意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来聆听的。也许这种感觉是伴随着音乐存在的, 但精神是永恒的, 让我们把瞬间的感受化作永远的记忆, 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 驰骋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认识自己, 用优美的辞藻、夸张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 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三、写音乐听后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课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教师教学生跟着学唱。由于学生总是处在被动地位, 所以出现了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怪现象。采取写听后感的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记得第一次让高一学生写《国歌》的听后感时, 学生无精打采地说:这有什么好写的, 都唱烂了。结果他们没有按时交作业上来, 而且每班都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抄歌词, 效果不好。后来, 我对部分学生的听后感精挑细选, 每班选出两三篇进行讲评, 并在班上宣读、鼓励、表扬, 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特别是当读到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学生的作品时, 大家都惊呆了, 纷纷为他的认真态度和丰富的想象而鼓掌。当时就有几个学生都要求重写。有一个学生在五分钟里写了一首听过《梁祝》之后的小诗:“草儿青青, 花儿摇摇, 水儿叮咚, 蝶儿飘飘, 叶儿纷飞, 风儿吹吹。亲密爱人, 相伴依依, 沐浴爱河, 化蝶儿去。”其他学生听到后都纷纷效仿, 争先恐后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音乐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3.感恩会听后感作文 篇三

作为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还要学会感恩。对自己感恩,对同学感恩,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学校感恩,对社会感恩,以致对国家感恩!中华民族是敢于负责和感恩的民族。“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这是爱国之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奉献之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感恩之责;责任心与感恩心是密不可分的,感恩有赖与责任的依托,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会有很强的感恩之心!

感恩是人生最大的美德,当你外在的一切一文不值,一颗感恩的心会让你觉得生活并不那么坏,当别人在最痛苦的时候给予恩惠,说不定受帮助的人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感激报答你。其实感恩很简单,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所有的一切;其实感恩很简单,一句真挚的谢谢,一缕阳光的笑容甚过宽阔的蓝天!

人生难得几回搏!现在不搏更待何时!现在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时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们责任在心中,感恩在心中,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

4.教育教学工作交流会听后感 篇四

教育教学工作交流会听后感

20**年*8月**日下午,学校请校领导陈主任讲了关于“教育教学工作交流。”这次交流会使我受益匪浅。听了陈主任的讲话,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也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在这次交流会中,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爱,这是一切善良、崇高、力量、温暖、快乐的创造者。”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用心爱这份事业,你会觉得在爱的滋润中,再苦也是甜的,用心去爱我们的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回报给自己的是那么纯洁,那么高尚的爱。所以有爱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都应该用爱的魅力去创造奇迹!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怎样,自己就要先做到。教育过程中,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情感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不再犯,这一过程需定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努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仍然需要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因为教育者的心态是积极乐观的,而我们所面临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积极信息,并且给他们传递一些正能量。在工作中,老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我们应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们也要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5.作文教学听后感 篇五

早上八点,我和爸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养成教育大会》。我随着郑雅丹老师的《养成教育大会》来到了我从来未到过的内心世界。在那宽阔的操场上将近1000多人在那两个小时中竟鸦雀无声,也许每一个人心情都是一样的。在那一霎那仿佛只有回忆,在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和父母一起的欢乐、痛苦的画面,一点一点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心里有一些辛酸也有一些幸福。泪水不断地在眼中打转儿。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不要流泪,要生存就要把泪擦干。可是,泪水终于抵制不了我对父母的`愧疚。

郑老师讲许多感人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讲:一个读五年级的小男孩,整天去网吧。有一次他两天不回学校,两天不回家,一直待在网吧里不吃不喝。小男孩的爸爸知道后非常着急,就骑着一辆摩托车一家一家网吧地找,找啊找啊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他的儿子。于是爸爸上前拉住他的手,看着儿子布满血丝的眼睛,想叫他回家。但是,小男孩不仅不回家,还把他爸爸的手掰开,又跑了出去。于是爸爸又开始骑着摩托车一家家网吧地找。可是不幸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爸爸的摩托车在十字路口与一辆大卡车相撞,爸爸的摩托车飞到了10米外。就这样爸爸死了。当小男孩知道爸爸没了,非常后悔。

6.讲座听后感 篇六

青马一班王立鹏

“受不得屈,做不成事,受得了委屈才能做成事,成熟从不抱怨开始。”听盛老师的讲座,总是让人感触很深。

5月11日,党委宣传部的盛晓明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有关于《新闻写作》的讲座。讲座中,他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写作工作的经历,讲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他说“做好宣传工作,责任非常重要,同学们要有敢担当的品质和勇气,同时更要有担当的能力”。是啊,我们的校训便是“志存高远,责任为先”,一个人没有一点责任心,能做成什么事呢?将来我们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不仅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更要扛起伟大民族复兴的重担,如果大家都没有一点责任心,那么我们民族的前途又将在何方?

盛老师其次谈到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闻写作中,创新就是要凸显特色,有特色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是啊,何止新闻写作如此,我们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要时常问一下自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争优势”,这不仅仅应该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应成为指导我们每个人成长成才的信条。

当谈到奉献时,盛老师希望我们有大局意识,不要去抱怨。是啊,抱怨有什么用,我们抱怨的时候恰恰突显了自己的无能。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我们首先应当去反思自己,改进我们自身的不足,借机去提升自己。巴尔扎克说“困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懦弱者却是万丈深渊”,不错,成功者在危机中看到的是机遇,而失败者感觉到到的则是绝望。

我们要有归零意识,《圣经》上说“上帝要先让谁灭亡,首先先让谁狂妄”,这话一点不假。由归零意识我想到了中国晚清历史上的一位完人——曾国藩。曾国藩能够淡看得失,懂得方圆之术,进退之道。所以才能免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而清代的另一位重臣年羹尧则不晓得此理,为人太过狂妄,连皇上也不看在眼里,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所以我们为人一定要谦卑谨慎,不能太过张狂。无论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我们都要明白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运转,我们不要做历史上的跳梁小丑,搞一出出滑稽的闹剧,贻笑于后世。我们要懂得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一点成绩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所以我们要懂得团结与合作,懂得去感恩,感恩那些给了我们发展平台的老师和同学。

“有时候阻抑你前进脚步的恰恰是你已所取得的成绩”,这句话真如醍醐灌顶,让人恍然大悟。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太去凸显自己个人的功劳和成绩,要懂得合作,懂得将机会让给更多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我们各方面的工作也才能够得以更加顺利的开展。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人际关系四面楚歌,那也取得不了什么大的成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需要借助于外力。而借助于外力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学会吃亏,吃亏是福,只有敢于吃亏的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这也就是傻人有傻福,大智若愚的原因吧!

7.《卡农》听后感 篇七

一曲《卡农》,一把辛酸泪

毛泽西

卡农的作者,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影响了音乐之父巴哈。“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朴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为了庆祝帕海贝尔350周年诞辰,BMG唱片公司特别邀请全世界不同音乐领域的知名乐手、乐团,以15首不同编曲、配器与演奏曲格的《卡农》演出版本,纪念这位音乐家,汇成一张珍贵的“卡农绝赞”!专辑囊括了许多顶尖音乐家和极具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演出版本,更被赋予了电子、吉他独奏、多方乐器演绎等十五种新的生命,专辑收录十首全球首度重新编录版本,加上24bit-96khz的超音质呈现,绝对让听众从头听到尾,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一)亲身感受

Canon(卡农)——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每次听卡农,心里就说不出来的感觉,而且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是两个人,一个追着另一个,一直追不到,直到最后到一起,宁静的忧伤,到底是悲伤,欢喜还是愉悦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真想一直陶醉在这旋律中,不管它,继续去感受“那一段已逝的永不分离那一段变奏不停的追逐,和那一片结束之后的空洞·······”

帕赫贝尔是巴赫的老师,这首最著名的曲子里,一样带着巴洛克时期的虔诚与庄重。即便如此,依然难以抑制曲子里体现的款款深情。众所周知的,这是一首纪念亡妻的曲子。创作之时,他必定承受着深切的怀念和巨大的悲痛。这是足以压垮人精神的重负,而他扛着这样的重负写出了这首全世界最受喜爱的曲子。我们无法解释支持他的那种力量,只好称之为爱情。

也许对他而言,有回忆,有信念,还有上帝天堂和重逢,心有所得,心有所托,便不苦了。寂寞对他而言,只是一座桥,通向理想的彼岸。只是尽管如此,思念仍然是思念。

某人说,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情。当可以作为这首曲子最好的注脚。纷繁复杂的离离合合,时过境迁再回首总变得简化,无非爱了不爱了聚了散了。那些不可言状的心情呢?也许散落了,也许珍藏了,有什么关系呢,都是过去了。也许,我只是一段简单的旋律,你只是一段简单的旋律,在你追我赶纠结不清回环反复中,不知不觉就写成了华美的乐章。幸福是动人的,不幸也同样动人,只是欣赏后者的人很多,都为之深深感动却敬而远之。

在旋律形成的庞大磁场空间里,上演着一出永不落幕的爱恨情仇。音乐穿越

时空的阻隔,任凭年华来去自由,保护着我们青春的容颜不曾老去。当用心去聆听的时候,你也能找到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

我觉得我不刻意去想写了些什么。只是不可抑制的,这首曲子在耳边脑海萦绕;不可抑制的,思绪千回百转在思念;不可抑制的,敲出了这些莫名其妙的文字。

脑海中又响起那旋律,我可以一直听下去...(二)爱到深处,生死相随

Pachelbel(原作者)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也学会了钢琴。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但女孩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Pachelbel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Pachelbel已经走了。当时正值战乱,Pachelbel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说:“好,我等他回来。”就这样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3年多。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Barbara Gabler,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说那就是Pachelbel,但没有人可以对证,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在3天后晚上,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落泪了。

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作者演奏时的意境,难怪卡农成为爱情的千古配音,原

来前面1/3是“I”,中间部分是“Love You”,最后1/3是“Forever”。

(三)艺术魅力无穷

这首很经典的曲子,叫做《卡农(Canon)》。很简单的谱曲,却引得千千万万的人为之痴狂、为之着迷。第一次听的就是Canon in D。

先讲了一下它的历史。卡农小组说:“《Canon in D》原名《Canon and Gigue in D》,由帕赫尔贝尔作于1680-1690年。它其实是一种曲式,数个声部都会依次出现,交叉进行,相互追随,单调的旋律却呈现丰富的感情。悠扬缠绵的旋律,甜蜜而宁静的忧伤,自然感动,它无时无刻地伴随着我们,鼓励着我们,给我们空气、阳光和水份。”

其实,我已经快要把它遗忘了。那天,在某个精品店,看到了小小的音乐盒,木头做的盒子,有点复古;但不是全金属机械机芯,又显得那么功利。老板说,这几个音乐盒只有天空之城的调调了,卡农进货少,已经卖完了。我拿起其中一个,靠近耳朵,轻轻摇动音乐盒的把手,音符就仿佛落地的珠子,一个接一个地蹦了出来,跳跃着跑进耳朵,钻进心里。八音盒的魅力真的很大。

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时,即称为卡农。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因为乐曲优美,表达的像美丽的爱情一样,赋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从乐曲本身来讲,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不过都是练习罢了,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长笛和钢琴的,中提琴和钢琴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赫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因为帕赫贝尔创作的这首卡农非常出色,流传甚广,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那么关于乐曲的起源,作者的创作动机,也给人丰富的联想,出现这个故事也不足为奇。但从帕赫贝尔的生平来讲,这个故事不是真的,也许只是后人编出来的爱情故事罢了。

8.党课听后感 篇八

这次能够参加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

通过这次党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一个集中,三个敢于”,“一个集中”是中国共产党集中了优秀分子;而“三个敢于”是敢于担当:善于解决问题、善于学习:学习,政治能力的提升、善于创新:今天不创新,后天就落后。

这次学习培训加深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使我知道“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全力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历史抉择。听到一些地方的官员贪污,受贿等事迹使我不仅为腐败者的沉沦感到痛心疾首,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仅要明白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还要知道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9.听后感 篇九

关于师德

曾先生提到:一个人最崇高的地方是能够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地方是爱自己的学生,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能够被学生爱。这也是师爱的准则。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同时,把关爱倾注到整个教学中,善于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每位同学交朋友,多展开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各方面的交流,用爱去赢得每位学生的信赖。爱,包括了教师工作所有的内涵。教师需要多给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的去赞美他们,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范。只要教师能够热爱并且尊重学生,学生能够把老师看作最信任的人,那么师生之间就能够建立起一座桥梁,教育也才能生效。反之,一个不爱别人的人不得爱。作为一名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一个失去学生爱的教师是最不幸的。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启发他的心智,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去感悟另外一个不太理智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水库,教师的心灵是闸门,一旦开展平等的对话,学生的心灵之水将会喷泄而出。没有人指明过教师应该怎么样去做,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教师的每个行为,甚至于每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榜样是最好的教员。曾军良校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这种无形的力量教会了人们许多课本上学生无法得到的知识。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的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鼓励人,他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对于学生来说,眼睛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身边的老师的行为会非常接近。人是奔着希望前进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教育者,是帮助者,是引导者,是开发者,是促进者。教师的职责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教师是万万不能断了学生的希望之路的。教师的话语应字斟句酌,不注意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就要告诉他们人人有希望,个个有发展。

曾先生说到:人活一辈子,先甭说活出光彩,就是活着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糊里糊涂的教一辈子书的人大有人在。我们干工作不怕累,不怕苦,就是怕累得不值,苦得冤枉,怕的就是把宝贵的精力用错了方向。也许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该好好的反思了。

良好的师德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非常重要。所以,每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可以总结为:改善和提高自己。曾军良先生用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做的报告,使人反思,使人进步。

关于读书学习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而且学习的速度只有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才可能是进步者。见不到新东西,目光自然会短浅。克服教师傲慢与霸气的方法是开放,体验一下别人的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意识,多看别人的长处,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名家请教。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阅读。阅读的广度改变你生活的内涵,阅读的深度觉得你思想的高度。且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为64本,平均每人每月读5.3本;犹太民族每个14岁以上的孩子都必须和成人一样,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其次是前苏联,为55本,平均每人每月读4.6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即每人每月读4.2本;而中国――2005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 ;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 “世界读书日”)。搜狐读书网站 2004年社会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还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国民保持阅读习惯的仅占5%。国人不读书,国家难以强盛;教师不读书,教育难以兴旺。尤其处在新课改下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读书显得更为重要。教书的先生都不读书了,想起来就让人吃惊和惶恐不安。以其不读书的形象去影响学生,以其空空如也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以其匮乏的信息去与人交流,以其贫乏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因为不读书,教学没有什么好方法,没有什么新内容,头脑里没有什么新问题,就容易自以为是。见不到新东西,目光自会短浅,言谈举止自然庸俗。

曾校长阐述了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习惯。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要适应明天的社会。如果教师不读书,那一定是教育的致命伤痛。教书先生不读书了,想起来就让人吃惊和惶恐不安。又怎么能去给学生深远的影响?人常常是到了不熟悉的领域,才能估出自己的价值;而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往往会夸大本身。克服傲慢与霸气的办法是开放自我,去体验一下别人的生活。人们因物质而傲慢,因傲慢而更无知。在学生面前傲慢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曾先生说得对:不读书的教师是可怕的。我不能让自己变成“可怕的”,不能让自己变成自大、傲慢型的教师,因此,我要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多学习、多思考、多动手。曾军良教授还说过一句让我震惊的话:“教师因为不读书,教学没有什么好方法,没有什么新内容,头脑里没有什么新问题,就容易自以为是。见不到新东西,目光自会短浅,言谈举止自然庸俗。这样的教师怎能教书育人呢、传道解惑呢?”

当然我们所讲的学习不仅是读书,还有学教学方法、学做人技巧、学怎样与学生相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授业者的重任,对照曾校长的所言所行想想我自己,真正感到了一种作为教育者该有的恐惧,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是很恐惧的,但不去发现自己就如“盲人骑马夜半临池”,虽然感觉不到恐惧,事实却是很恐惧的,我不是盲人,但有

时感觉自己现在的状况近乎盲人,因而,更感觉到学习对于成长的需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让研究成为工作的习惯。我们教师研究的对象除了教材,还应该把学生放在重点位置。学生是不完善的、发展中的独立个体,是需要引导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成为不断进取的人。小才靠智,大才靠德,育人先育德。鉴于此,现代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诊断者、学习指导者、思想与心理的辅导者、教育研究者、组织者、评价者、激励者、教育共同体的协调者。这种角色的转换需要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中,比方说写学习审计,总结自己一年中或者一学期中的收获和思考;比方说写教学日志,记下自己成功与失误,并学会总结经验、归纳教训;比方说写案例剖析,在一定的教育背景下,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然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反思其成效,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此指导以后的工作实践。

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只有大量的知识背景,大量的教育改革的背景,教师才能有创造力,教育也才能如春起之苗,日新月异。决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学习的速度小于社会前进的速度,就会成为失败者;学习的速度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才有可能是进步者。教师应作真人。真人不是完人,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他可以知识不丰但必须有学而不倦的求知精神。

当我们还怀揣着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现身边的人都已经走远,远到只能望其项背!创新需要智慧,我们的智慧在哪里?它已被懈怠懒惰所幽闭!打开门窗吧,放阳光进来,让阳光激活它,让智慧迸发出绚丽的光芒。

关于合作学习

讲座中提到让课堂充满智慧让我印象深刻。为改革传统的“说教”、“静听”的课堂教学,力求把枯燥的内容阐述得生动、明白,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智慧型方式。教育名家也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的探索求知活动为主线。就这一点,我结合自己在课堂中的实践现状,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其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然而,在实 践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却出现了滥用合作学习的现象,一些教师常常将“交 流”与“合作”混为一谈,以至于一提到合作学习,就让学生“团团围坐,分 组交流,出现组内个别学生滔滔不绝,其他学生充当”收音机“;或者七嘴七 舌、各执一辞,而没有小组的一致意见。课堂看似热闹,而实效不大,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未真正体现出来。

要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我认为应注重以下 几点: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什么意义”。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之初,就应该给学生讲明,“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观念,自觉主动地参 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共同取得并分享合作学习成果,共享与共创 相随!

其次,让学生明白怎样合作学习。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国外学者认为“教师不能只是把学

生放在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合作,应当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合作技巧等 方面指导学生”。“学生需要有在社会背景下合作工作意味着什么的意识,需 要学习这样做的技巧”,“合作技巧需要直接授予”。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1、学会倾听,彼此尊重。认真仔细倾听同组同学的意见,是合作学习得 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学生善于倾听、吸收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汲取他人的新 颖观点,支持自己的灵感,懂得彼此尊重。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意 志、品质等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2、学会讨论,共同探究。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 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 方法,讨论是听、说、思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讨论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在讨论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 炼,个性得到张扬。可以采用答辩、对辩、反问、反驳的方法,让学生摆事 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探究、争论的竞赛场,时时透露出 生机与活力。

3、方法多样,量力而行。课堂合作学习如果总是以讨论的形式出现,老 是“涛声依旧”,学生难免感到厌倦。针对不同的内容,合作的方法可以灵活 多样。如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等,但在运用这些方法 时,组内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量力而行。否则,发挥不了群体作战的优势!

再次,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及师生合作学习这 三种组织形式。个体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中介,是让全体同学参 与实践活动的保证。操作流程一般设计为: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和谐组织,是实现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和谐统一的重要保障。

最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太难的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 手,失去兴趣和信心;太容易的又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只有那些“跳起 来摘到桃子”的内容,才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产生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师一定 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才能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 培养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享受到合作的学习的快乐!课堂合作学习既是学生 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的过程,又是学生被肯定被欣赏的过程,是智慧产生 的根源所在。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深思,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吸引学生,让学生的 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同步发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教师展示自己的地方。获取同样的成绩,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获取,不提倡老师灌输。每一位教师要将自己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落实到底。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多一份“油然而生”的痴迷,多一份 “纯粹忘我”的投入,多一份“理想主义”的疯狂,多一份内心的沉静与高贵气质的沉淀。智慧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人”字的一撇伸向过去,积累经验,注重反思;“人”字的一捺指向未来,拥抱理想。教育活动是一项创新活动,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曾军良先生的报告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梦中人。对照曾校长的所言所行想想我自己,真正感到了一种作为教育者该有的恐惧,因而,更感觉到学习对于成长的需要,在往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努力学习,争取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10.用电安全-听后感 篇十

—听后感 听了用电安全知识讲座后,颇有感触: 首先了解了一些用电安全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教室和家里都有插座,不要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不触摸裸露在外的线头,因为这样会引起触电,会带来伤害,严重的,会危及生命的。发现有裸露在外的线头要及时请电工或家里朋人处理,不要动手。还有,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发现电器周围漏水时,要暂时停止使用,并且立即请专业人员做绝缘处理,等漏水排除后,再恢复使用。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如浴室)下使用电器,更不要让电器被水淋湿、受潮或在水中浸泡,以免漏电,造成人身伤亡。再有就是灯泡或电吹风等电器在使用中会发出高热,应注意将它们远离棉布等易燃物,防止发生火灾,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烫伤。不要在蚊帐内使用高热光源的电器,不可在衣柜内装设电灯,人离开时,一定要关闭电源。不要在一个多口插座上同时使用多个电器。使用插座的地方要保持干燥,并不要将插座放在金属管道上。电线延长线上不可经由地毯或挂有易燃物的墙上,也不可搭在铁床上,以免引起触电。在使用电器时,插头务必插牢,紧密接触,不要松动,以免生热。电器使用完毕要及时拔掉电源插头,拔电源插头时要捏紧插头部位,不要用力拉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层破损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在使用电器过程中造成跳

闸,一定首先要拔掉电源插头,然后请修理人员查明跳闸原因,并检查电器故障问题,而后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使用,以确保安全。

遇到雷雨气,要停止使用电脑、电视机,并拔下室外天线插头,防止遭受雷击,电器使用中,容易受潮,受腐蚀而损坏,重新使用前需要认真检查。购买电器产品时,要选择有质量认定的产品,要及时淘汰老化的电器,严禁电器超期负荷。

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并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家用电器用途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有的比较复杂。一般的家用电器应当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对危险性较大的电器则不要自己独自使用。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电吹风机、电饭锅、电熨斗、电暖器等电器在使用中会发出高热,应注意将它们远离纸张、棉布等易燃物品,防止发生火灾;同时,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烫伤。电风扇的扇叶、洗衣机的脱水筒等在工作时是高速旋转的,不能用手或者其他物品去触摸,以防止受伤。电器长期搁置不用,容易受潮、受腐蚀而损坏,重新使用前

需要认真检查。购买家用电器时,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合格产品。然后对生命有了一些感悟:

生命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它承载着人类的理想,承载着人类所有的感情。我们总是能听见人们抱怨生命太短暂,犹如昙花一现,便愈珍贵也愈显得脆弱。近几年,电视、报纸上总是不停有播报哪里发生事故、死伤多少人等等,我们无法体会当那些人面临死亡、失去生命的那一瞬间转过什么想法或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恐惧,但活着的我们能感受到一个生命突然从世间消失的恐慌感,没有人会预料到下一秒要发生什么,生命在不确定中摇摆,此刻你还在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许突然就再也看不见它。对于生命,我们从未停止探索,只为能够让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注意安全”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指标,事实上,当你将安全作为一个指标来完成时,你已经忽略了对你生命的关爱!

天天与“电老虎”打交道,翻开厚厚的《典型案例汇编》,我们看到的事故中的生命,在承受了危险与鲜血之后,只存在于一张张薄薄的纸上,谁还能记得这些生命当时的鲜活?安全之于我们每个人有多么重要,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注意安全”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指标,只有把安全真正地放在心上,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避免伤亡的降临。我们这个企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青年人,正是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候,我们不能奢求生活在没有意外的社会里,但通过努力就能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莫当儿戏!”让“安全”生活在你的每个角落,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危险系数小的人生里,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保护。同志们,“智者是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这是我们电力人耳熟能详的安全格言,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让我们认真反思,吸取教训,制定措施,以“三查六防”为重点,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明确职责,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从自身抓起,从每一个岗位抓起,进一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不断修正自己的不安全行为,使“我要安全”的警钟时时敲响于心,才能真正达到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不发生人身死亡和恶性误操作事故、不发生重特大设备损坏事故的企业安全生产目标。

11.作文教学听后感 篇十一

一、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1、在字词的理解与运用中,把握二者和谐统一的点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字词的教学。字的教学没有在字音上作机械认读,没有对词意进行孤立讲解,而是先让学生想象相关画面,形象地感知;接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如铜梁的《乡下人家》一课中,“探”字的理解,学生领悟到用词的妙处,感受到了竹笋生长时的活泼,可爱。在学习词语时,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领下,不仅读得情趣盎然,记住了词语,更感受到了课文中景物的优美和人物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积累词语;最后让学生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如万州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学生感受到写出了花的形和色。尤其对“应接不瑕”一词的理解,先从“瑕”理解入手,理解文中的意思,再联系生活中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如此赋于过程以情趣性,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理解了包含的意蕴,心智亦受到启迪。在这里,融字词的理解与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对课文大意的概括与人物形象的感知为一炉,立体推进,步步深入,有厚度,有力度,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突现二者和谐统一的线

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品味、讨论,领悟作者的写法,在文中走一个来回。如秀山《生命生命》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还有开县《山峡情》抓住“细如丝,柔如锦,牵动儿女思乡情。洁如玉,白如银,恰似儿女思乡情”反复品读析赏词句,领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度

学一篇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而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咀嚼文本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渝北区的《桥》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课文运用的烘托、悬念的表达方法,学习场景、人物的描写方法。

4、在积累与表达中,形成二者和谐统一的面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积累,可以帮助理解;通过表达,可以提高运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时,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大环境,并提供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扩展、积累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渝中区的《乡下人家》对“探”用换词的方式进行词语的积累。奉节的《一面五星红旗》抄写文中感人的句子。课堂练笔,能将情感、感悟沉淀下来,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为语言实践的能力。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书面表达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尖,在书面表达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抒发感受,产生情怀,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如沙区的《伯牙绝弦》在课中让学生练习写如果你是伯牙或子期,会说些什么;涪陵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用填空的形式进行练笔。

5、在情感的孕育与释放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是情感因素很强的课程,课堂上教师比较注重情感的铺垫孕育,熏陶感染,使学生学习理解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经历入情——悟情——抒情的情感过程,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渗透,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丰满了文本的情感,在“言”的理解积累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朗读的时空,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悟情,我们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时时回荡在赛课场内。如开县的《三峡情》、万州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流露和抒发。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课少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

二、能较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教为学服务,顺学而导。

我们看到,赛课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好地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如指导学生书写姹紫嫣红中的“嫣”字;彭水《学弈》一课,针对学生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字音、读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教师确定了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学习文言文的困难,确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2、“预设”为“生成”服务

教师能比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以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序来展开教学的程序,对教案的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如铜梁的《乡下人家》,整个教学程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序来进行的。

3、教在学生的所需上。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指导,讲解在学生所需上,才是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如渝中《乡下人家》教师引用诗句来了解“向晚”一词的出处,学生是需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实效有较大提高。

1、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16节课参赛课中,泛语文,非语文活动少了,语文实践活动多了。语文学科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每节课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都比较扎实,都能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基础上或理解重点词语,或品读佳句片段,或领悟表达方法,或情感熏陶感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奉节《一面五星红旗》抓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词句训练;潼南《燕子专列》抓字词句的练习理解,方法的指导。

2、年段特点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卖木雕的少年》、《生命生命》、《山峡情》等课落实“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到位,效果较好。

高段目标阅读教学的目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如《桥》、《夹竹桃 》比较鲜明的突出了年段的特点,具有实效性。

3、教学过程朴实而具特色。

铜梁的《乡下人家》“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最后将主要内容概括成一首小诗,有新意,有创意。万州《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4、课内外结合,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课上,不少教师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丰富语言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大足《卖木雕的少年》理解“栩栩如生”除了形容木雕,还可以形容什么?(生回答:还可以形容铜梁龙、邱少云雕像等)当然,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也还存在着值得研讨的问题,主要有:

一、年段目标把握还不太准确。

有的课目标定位比较低,没有充分体现落实本年段的学习目标。有的课又有超标的现象,难度大,学生学而生畏,学习所获不大。

二、教与学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摆正。

有的课教师太强势,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心理的压抑;有的课教师代替学生理解,甚至把词语嚼碎了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如“诸葛亮神不神那?妙不妙那?”,套学生答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教师内涵和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对课文的情感、意蕴把握不深刻,情感的抒发不能有感而发,比较矫情;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尤其对学生的课堂生成不能利用和提升;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或极度夸张,如: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是小博士等;或调侃对学生不尊重。如:这段还在讲这玩意?这不是在逛街。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讨解决。

上一篇:焊接结构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新五暑假课后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