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之我见

2024-10-24

创新意识之我见(精选14篇)

1.创新意识之我见 篇一

档案意识之我见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哲学的观点对档案意识的含义、特点及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以便于更深层次的了解档案意识,为普及和提高档案意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档案意识

Abstract:

Keywords:

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既是历史的原实的真实记录,又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人类历史上,自从产生了档案,也就产生了档案工作,同时也产生了档案意识,但对于档案意识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此种概念是以认识论来对其所做的阐释,较为全面,但没有突出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并且有把认识与意识等同之嫌。

第二:“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客观存在的反映”。此种观点只说明了档案意识的本质,没有表明它是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反映。

第三种:“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信念、知识、理论、技能的总和” 此种是从档案及档案工作认识的层次上来解释,并没有表明与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四种: “参考价值的文件保存起来以备利用的意识”等。此种概念只是从档案的收集与利用方面进行的概括,只是档案意识的一小部分,有以篇概全之嫌,缺乏整体性。

本人以哲学意义上的意识为起点,对档案意识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与指正

一、档案意识的定义。

首先让我们先从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来分析。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大脑、档案及档案工作和社会实践,这三部分中的大脑尤如加工厂,档案及档案工作尤如素材,社会实践尤如动力系统,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以档案及档案工作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大脑为主体的相互制约关系。由此对档案意识的定义形成如下:

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简而言之,指人类大脑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行为及存在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由三部分构成,即 “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的内涵是一致的;“情”指情感,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二、档案意识特点

(一)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反映。

意识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反映,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存在,发展的存在反映。无论其是正确或者错误,都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抽象反映的结果。

(二)主观性。

档案意识作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存在反映,它是人的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及发展的抽象,它是人的大脑绝对抽象的结果。由于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实践的经历不同,其抽象结果也各不相同。既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发展的抽象也不一样。

(三)能动性。

档案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其本质和规律;档案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能够反作用于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错误的档案意识会延缓甚至阻碍档案工作的正常发展。

(四)多元性。

多元性是由档案意识的抽象性决定的,档案意识作为人类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反映,对档案及档案工作所表现的同一现象或者规定,不同的主体对其抽象绝对不同。它随着人类主体对社会实践的深入,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规定的抽象的多元性会逐步的消失。

(五)层次性

档案意识是社会、国家、组织、个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根据抽象事物与反映主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分为感性意识与理性意识。感性意识属于印象型反映,即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进行的完整的实体再现,对客观事物没有进行任何理论抽象加工。理性意识指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规定

有了一定的抽象,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这一层次的档案意识形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相关的理论学习。

三、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区别。

1.概念不同: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档案工作,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先进的、科学,与时俱进的思想、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档案进行的有效管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项系统工作。即包括档案馆(室)的业务工作,也包括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出版等工作.2.所属哲学范畴不同:档案意识是一种抽象事物,是主观世界的结果,具有主观性。档案工作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物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具有客观性。

(二)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档案意识产生,存在,发展的源泉

首先、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离开了档案工作,档案意识也就无法抽象,就是有了档案意识,也是成了无法实践的理论。

其次、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实践的对象。档案意识是否正确抽象档案工作的规律,规定,只能通过档案工作社会实践来证实,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意识。

2.档案意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精神指导。

首先:离开了档案意识,无法形成对档案工作的本质、规律、规定的认识,即档案工作理论,也就无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工作也就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强化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头脑有档案的弦,才能以档案的眼光去看待、对待文件材料,在工作中注意收集、整理文件材料,起草文件时注意符合档案要求、方便存档立卷等。也就是说,档案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档案材料的有效收集,从而越能使形成的档案材料具备及时、准确、完整的特点,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档案工作是否能够随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档案意识是关键,放任自流的档案工作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档案人,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古人的话说得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档案意识修养,提升自己的档案意识,只有档案人对档案意识有了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够以此影响和推动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促进档案事业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融合,体现档案工作的“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参考文献:

①巴思(1998)(意识的认识理论),剑桥大学出版社

②李晖著《提高档案意识,创新档案工作》载于《兰台世界》2006.8理论版

③刘素阁著《档案工作要强化五种意识》载于《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期。

④万承华著《试论档案意识》载于《宝鸡文理学院学院》2006年第4期

⑤《礼记,大学》

2.创新意识之我见 篇二

出精品是时代的要求

从中央领导对报纸宣传的要求上看, 抓精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领导要求新闻部门要把握导向, 提高质量, 多出精品, 加强管理, 建设队伍, 要努力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使之拥有更多的读者。提高质量, 不断推出精品, 这是评价一张报纸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把报纸办得让领导和群众都满意的关键环节。

从报业面临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上看, 抓精品有其紧迫性。当前, 报纸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激烈。广播电视在听觉、视觉上都比报纸生动形象, 节目丰富多彩, 时效性强,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听广播看电视不用花钱, 给报纸带来严峻挑战。同时, 报纸之间的竞争白热化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 竞争相当激烈。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多边的挑战, 报媒只能激流勇进, 否则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

从读者对报纸的要求上看, 提高报纸质量有很大的艰巨性。过去, 新闻媒体较少, 人们看到晚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 晚报上刊登的稿子都有吸引力, 但现在各种报刊都讲求贴近读者, 晚报的一些优势已不再独有, 这样, 读者就希望晚报的稿子有新意、有分量、有含金量。

出精品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 抓精品要有宏观意识。因为, 创精品是对一家报纸综合素质的实实在在的考验。抓精品既要着眼于个别, 更要着眼于整体。换句话说, 抓精品要有“宏观意识”。

先说办报思想的确立。我们办报要坚持党性原则, 突出晚报特色。面向千家万户, 力求雅俗共赏。“坚持党性原则”, 是说晚报虽不是党委机关报, 却仍是党报, 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条决不能动摇。在接受党委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重大问题上, 晚报和日报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说有区别的话, 那只能说晚报不是党委的机关报, 而接受党委的领导应更主动、更自觉。“突出晚报特色”, 是说要使晚报的风格体现在“短、近、广、软”上:“短”就是按新闻规律办事, 稿件要短小精悍;“近”即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广”即报道面要宽, 政治经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花鸟虫鱼……“面向千家万户”, 是说让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职业习性的读者, 都能在版面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力求雅俗共赏”, 是说雅俗要兼备, 有“阳春白雪”, 也有“下里巴人”。当然, 通俗不能庸俗、不能粗俗、不能鄙俗, 不能靠猎奇去耸人听闻, 不能迎合少数读者不健康的趣味, 要贴近生活,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唱出主旋律, 弘扬主旋律。

当然, 强调客观意识绝不意味着放弃微观。对于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栏目和版面, 对于新闻价值较高的报道线索, 一旦发现苗头, 就要抓住不放, 除了精心编辑、尽快发稿外, 还要给予适当的版面突出其强势, 甚至进行连续报道等, 以便进一步扩大战果。

其次, 创精品要有“系统意识”。创精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报社办报思想的确立到报纸风格的定位, 从记者采访出稿到编辑编稿上版, 各道工序都很重要。因此, 报纸创精品, 必须强化“系统意识”。

在这个“系统”中, 记者是基础环节。记者能不能生产出精品, 对于报纸创精品至关重要。新闻是“跑”出来的, 在“跑”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就马上“出击”把新闻抓回来。

在这个系统中, 编辑是关键。没有好的记者就提供不了好稿子, 而有了好稿子没有编辑的精心加工, 也是断然不行的。因此, 一篇精品, 记者、编辑乃至总编辑, 都要层层把关, 要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好处稿, 给精品让出空间。

再次, 判断是否为精品要看具不具备群众意识。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办得怎样, 稿子是不是好稿子、是不是精品, 读者是最后的裁判。在这个问题上, 办报人无论如何不能自以为是, 更不能孤芳自赏。晚报读者中有很大部分是个人征订。每一期报纸、每一块版面都不能让他们失望。新闻作品与工厂产品不同, 它没有一个尺度可以衡量。如果硬要找一个尺子的话, 那个尺子只能是读者、是群众、是老百姓。因此, 报纸要努力为老百姓服务, 和老百姓交流, 请老百姓参与。

报纸为老百姓服务, 具体体现在传播信息、提供知识、反映舆论、调理情绪四个方面。A.要把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东西告诉记者, 尽量扩大信息量;B.要多讲“新话”, 多传播读者想知而未知的信息;C.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都应“事事关心”。反映舆论的作用更不能忽视, 要通过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 来帮助老百姓鼓劲儿、顺气儿, 激发积极的、健康的情绪, 化解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晚报各个版面、各个专栏都要考虑自己独特的读者群, 编辑心中要牢记自己在为谁办报, 哪些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然后再“投其所好”, “看人下菜”, 把服务通过报纸送进他们的家门。

出精品关键在于队伍建设

党对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有着很高的要求。作为思想工作者要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 同时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牢牢地记住一个根本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群众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要敏锐, 头脑要清醒, 旗帜要鲜明, 坚持唯物辩证法, 防止片面性。要议大事、抓大事, 增强全局观念, 要深入调查研究, 善于总结经验, 工作务求实效。要严于律己, 清正廉洁, 刻苦学习, 勤于思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教学氛围;积极性;问题

一、教师要教育好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可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努力去做,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好的环境。首先,自己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在一起,感到无比的快乐,和他们相处要让学生感到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你是真心去爱他们。真诚地去夸奖、赞美、鼓励他们,给他们鼓足干劲去学习,去生活,让他们总感觉到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比如,和学生谈话:“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请你说出你的答案好吗?”“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是太聪明了!”等等。又如,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二、教师要教育好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因为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對学习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学生的创新意识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并在解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一些能够吸引他们新颖别致、耐人寻味的并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各种问题,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良好创新意识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学好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为社会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泉眼岭乡中学)

4.强化四个意识之我见 篇四

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进作用。党员干部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始终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于党的组织之下,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既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又要拥护组织、维护组织、服务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发挥先进作用。

增强底线意识,发挥表率作用。自觉维护组织权威,认真执行党的组织纪律,严格做到守纪律讲规矩。

增强服从意识,发挥带头作用。时刻严明组织纪律,把服从组织原则、执行组织决定作为第一准则,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工作服从大局。

5.邮政速递增强优质服务意识之我见 篇五

国快递业务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每年产值达50亿元,原本在国内快递市场占据老大地位的中国邮政ems,其市场份额在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但四大国际快速巨头的营业额年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速度为王”已不再是衡量快递行业的唯一标尺,提供优质服务成为抢占市场、克敌制胜的惟一法宝,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才能争取和挽留更多的用户,从而增加利润。

当前ems服务意识薄弱,部分员工没有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意识,更没有把服务作为中心工作来考虑;同时ems比较侧重于经营,服务管理相对较弱,对于客户服务管理仍是ems参与市场竞争的短板,一是邮件的跟踪查询手段落后,目前ems的查询系统更多的是关注邮件处理上机率、信息录入准确率、信息录入及时率等问题,客户难以掌握邮件的实时状况,影响ems美誉度;二是不重注客户关系管理,ems缺乏专业分析部门,未能定期分析客户的结构、需求、意见等信息;三是不善于维系客户关系,ems的客户服务中心还只注重于客户的邮件受理要求、处理客户投诉等基本功能,未能充分利用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进行主动的关怀行动,未能系统地、有意识地巩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优质服务追求的是顾客主观感受的满意,通过改善服务的各处理环节,使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相吻合,甚至超越顾客的期待,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主动关怀客户,针对流失的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围绕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对速递产品的满意度、不满意的原因、客户不再致电的原因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开展问卷调查,消除客户的误解与成见。注重对重点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成立vip客服专组,培养出专家型的座席代表,专门负责受理速递vip客户来电,为vip客户提供一站式和私人顾问式服务,提升ems服务品牌。精细控制服务全过程,处理客户意见实行回访制,在接听客户意见后,对于有明文规定的意见马上可以给予明确的答复,争取客户理解,对于那些需要由具体业务部门与客户沟通了解而灵活处理的个性要求,则录入客户意见闭环处理系统并跟进。提高邮政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管理者掌握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更新一般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百日优质服务创新活动”,设立“创新服务网站”,通过用户点评的方式,对服务窗口和服务人员态度进行评价,推动ems服务质量的提升。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标兵”评比活动,激发系统内部优质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建立季度考评、年度考核制度,对“优质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标兵”采取动态管理。

6.“科学—艺术—创新”之我见 篇六

(课程论文)

“科学—艺术—创新”之我见

关键字:科学 艺术 创新 思维 融合 发展

1885年,一位名叫巴尔末的中学教师在研究了H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域的四条谱线后,提出了一个计算氢原子谱线波长λ的经验公式,后来经过里德伯修改,推广为:1/λ=R(1/k2-1/n2)。当k=2,n分别为3、4、5、6时λ即为可见光的四条谱线波长。由此公式可以很明确的断定:当k、n取其他不同值时便可得到不同的λ值。然而,波长为这些λ值的光波存在吗?惊人的是,在随后的近一百年里,各种波长的光波一一被发现„„我惊羡于那位资质并不深的中学教师,能从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归纳出如此之深奥的科学理论,更为那位给出具有如此预见性公式的伟人而深深折服。我不禁要问自己: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预见性和创造力?

也许这就是科学:在不经意中发现世间的奥妙,甚至预测数百年后的科学探究。不得不说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审视和感受它的美感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创造。

科学的本质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的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与模式。有些人认为,科学只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一位科学家的工作无非是绞尽脑汁钻研已有的科学知识,然后苦思冥想地探究现在的科学盲区,最后在两鬓斑白之际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的科学成果。有人甚至无知的以为,选择了科学工作就意味着一生的枯燥乏味。其实不然。科学中也存在着美,甚至可以说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科学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你可以体会到思维火花碰撞的快感,体会到灵感来袭时的喜悦,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震撼„„感受到了科学之美,在攀登科学之峰时,收获的将不只是成果,或许还有一番别致的风景吧。

艺术的美感无疑是被世人所认同的。音乐给人以听觉之快感,景色给人以视觉之快感,文学作品给人以思想之快感„„然而,实际上,科学的美感与艺术的美感是从同一起点发展起来的。自人类文明萌生以来,科学和艺术就在互动中发展,而这种互动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的。有时这种互动表现较为直接,而更多则是间接的、深层次的互动。在科学与艺术互动发展的同时,人的自身机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活力的创造源泉。

再回过头思考一下巴末尔、里德伯的杰出成就。巴末尔无非是研究了几组波长数据再加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便得出了正确的经验公式,这与众多的科学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探究科学知识相比较,可谓是探囊取物。而里德伯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推广,给出了非常精确的计算公式,同时,预测了尚未发现的物质,以至对近百年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指导意义。他们的成就并非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学知识积累以及漫长时间的试验研究之上的,而是在审视了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论断。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紧紧结合,在感悟它的美感之后,发现世间的奥秘。

固然,科学与艺术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的奥妙。艺术则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探索人类感情的奥妙。然而,这些不同也有互相交融渗透的一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科学,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发明创造。

由此想起浙大杰出校友上商战明标榜的一种人生哲学:君子不器,文理一身。是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应该集各种品质于一身。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应该在艺术上有所修为。事实证明,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提出相对论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又是一位优秀小提琴演奏家,他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作品;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又是一名音乐家,其在音乐上的造诣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牛顿也可以说是一位艺术家,他尤其擅长作诗;伽利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诺贝尔终身酷爱文学,曾写过许多诗作、小说和戏剧;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更是集画家、雕塑家、天文学家、武器制造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写得一手好诗,曾写出不少优秀科普著作;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特别热爱音乐。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对诗词歌赋、国画、京剧都有特殊的爱好„„

艺术不仅是科学大师应具备的素质,更是科学创新中所必备的要素。从这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大师身上可发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他们从艺术宝库中获得的营养也就越丰富,他们也更容易创造出优异的科学成果。很多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断定:不论在科学还是在艺术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艺术对科学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艺术对科学大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大影响是艺术作用于科学的基本点。艺术可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爱因斯坦如是说到。他的这段话说明了艺术对于他思想启迪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艺术对于他在科学领域的创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科学家若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形象等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特有的美感、幻想等,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同时,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特别当一个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很可能使他茅塞顿开,接通已经失掉和忽略的线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促使他浮想连翩,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最终做到有所创新。

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科学发展的主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学创新 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作用,创新本身也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创新过程通常是“先猜测,后论证”,但在猜测中又有以前的论证作基础,而 在论证中又需要新的猜测。其对应的方法是:科学假设和逻辑演绎。“先猜测,后论证”,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猜测”通常要应用直觉思维,科学的猜测绝不是没有根据“乱猜测”,必定有以前的知识作基础;“论证”通常要应用多种逻辑方法,到底应用那一种逻辑方法,这又需要有新的猜测,新的尝试。对于这样一种创新方式,它的根本还是基于艺术之上的。一个人所猜测的结论或结果实际上是有形可依的,这源于他的艺术积累和对事物形态的基本认识。否则无据可依,猜出的东西也未必有什么科学价值。此外,创新还可以通过“先形象,后抽象”来进行,在形象中以以前的抽象作基础,而在抽象中又需要新的形象。对应的方法是建模方法和原理方法。由形象到抽象这一过程正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直接引申出来的。另一种创新方式“先直觉,后逻辑”更是直接采用艺术创作手段,把难以描述甚至难以想象的事物形象化,再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需要一个人有很强的“直觉”。“直觉”是以一个人的整个知识作背景的迅速认知,是洞察,是顿悟,是灵感。这体现了艺术对于科学创新的巨大作用。

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操作思维,情感思维,交往思维,以及四种思维模式整合起来的“系统思维”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可以说是科学创新之翼。人们已愈来愈多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将艺术作为创新的灵魂。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学家和中国青年学者参加,而且每次会议都邀请画家根据会议的科学主题发挥作画。这绝非仅为追求一种用绘画手段描绘科学特定领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个更深奥地意境中进行科学和艺术间的对话。这些作品闪耀着艺术家的思想火花,又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高艺术的修养也是在为科技进步投资。

科学在发展,人类进步的空间依旧广阔。科技的进步已离不开创新的驱动,这就促使我们要不断汲取艺术的营养合成创新的元素,为科学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之我见 篇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比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机制了。教师要真正做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一)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既有知识的交流, 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 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 能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唤起学生亢奋、愉快的心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对学生要多鼓励和赞扬

我认为, 真诚的赞扬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学习差的学生, 更要积极鼓励和赞扬, 让他们产生精神动力。一个期待的眼神, 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 一个手势, 一个笑脸, 一下轻轻地抚摸, 都会使学生感到温馨, 增强“我还有希望”的信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不要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动作、表情, 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二、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主体。

(一) 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尽可能安排学生参加实际操作, 如拼摆、测量、画图、制作、实验等。在实际操作中, 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使学生的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协调起来, 从而获得发展。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知识”时, 我就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摸一摸等一系列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中学、学中想、想中记, 把枯燥的难以记忆的几何概念, 融于动手操作中, 既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我们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师唱主角, 学生唱配角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三、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课程, 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考方法,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一步。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可分二步:

(一) 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对类似知识的比较, 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只有这样, 才能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其规律。如教学完“正反比例的意义”后, 让学生通过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 对这两个慨念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对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在判断两个量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时也就不容易出错了。

(二) 使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

以往在教学中, 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多数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的, 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概括, 而是由教师把现成的法则、定义告诉学生, 这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习, 不利于理解消化。因此, 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概括。如在讲“小数的性质”时, 我先出示了两幅投影片, 一幅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 表示其中的30份, 让学生写出这个小数是0.30, 另一幅也是一个同样大的正方形, 把它平均分成10份, 表示其中的3份是0.3, 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0.30和0.3同样大, 即0.30=0.3, 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是去掉一个0;从右往左看是添了一个0, 但是小数的大小不变,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要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低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能够复述课本的内容。到中年级, 能够看懂数学课本, 初步领会到课本的内容。高年级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根据教师的思路去理解课本内容。

(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如我在教学“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时, 因为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 比较零碎, 不易于记忆, 学完这一单元后, 我就让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整理出来, 使之条理清晰, 便于学生掌握。

8.提高公民纳税意识之我见 篇八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主要采用列举的方法探讨了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税收遵从度,构建和谐的税收关系。

关键词:纳税;意识;原因;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税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仍然不高,现实生活中偷逃税款现象仍旧频繁发生。这样的现实既造成了国家税收政策法规难以顺利贯彻落实,又提高了税收征收管理的成本。如何正确的引导并加以改变,提升公民整体纳税意识是各级税务机关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的现状

近些年,国家税务总局网站陆续发布了关于纳税意识的网上调查问卷,在参与网上问卷调查的人当中,认为目前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差的和纳税意识一般的占了整个调查人数的80%以上,而仅仅只有不到两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国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高或者较高。上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纳税人大部分仍然存在着不愿意纳税的心理,其纳税义务意识和依法纳税的积极性不强。

二、纳税人纳税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

1、税法宣传定位不准,力度不够。纳税人了解税法,懂得税法,能够确定自己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应该纳什么税,如何纳税,这是纳税意识形成的基础。就当下我国的情况,纳税人了解税法的途径主要靠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但目前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普遍停留在就宣传而宣传的表面工作上,有的宣传手段停留在一些表面文章上,类似作秀,只注意开展宣传活动与否,而不关心宣传的实际效果。

2、纳税人主观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追求的最终目标,但税收三原则中的无偿性决定了政府获得税收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二者初衷明显相悖。考虑到全国背景下公民纳税意识基础依然薄弱,税收违法成本仍旧过低,纳税人从主观上来讲就倾向于少缴甚至是不缴税。

3、客观上税务机关由于税收监控手段有限以及税务管理存在盲区促使偷逃税款的行为不断产生。目前税务机关税源监控部门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但计算机运用的网络涵盖面窄,没有与银行、财政、工商、公安等部门做到横向联网,未能实现信息共享。税务机关出于征税成本的考虑,不可能对每一个纳税人全部生产经营情况全部进行掌握,这就带来了征纳双方在内部信息上的不对称。

三、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建议

1、加强有针对性的税法宣传。

提高纳税意识,要求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创造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税务机关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扩大宣传面。宣传首先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不同心理,针对偷、欠、抗、骗税的税务违法实例,联系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进行指导性宣传和动员性宣传,使其明白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和违法成本的高昂。其次宣传要点面结合,既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或通过举办大型活动等方式,做好面上宣传,又要通过做好对纳税模范户的表彰奖励以及对违法案件的曝光宣传,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办税人员进行税法和税务知识的培训,对一些抗税钉子户,除依法进行税务行政处理外,仍要上门做好教育感化工作等一系列点上的宣传。

2、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要为纳税人提供文明优质的服务。

税务机关要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提高税务干部的整体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要尊重、保障纳税人的各种权利,做好办税一条龙服务,及时了解情况,分析服务效果,随时帮助纳税人解决困难,为税收征管打好基础;要有目的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跟踪纳税人进行调查,了解每一工作环节中纳税人的真实情况,以不断改进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行风建设要常抓不懈,监督机制要切实有效,杜绝税收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3、合理制订税收计划,提高财政收支的透明度。

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在对全市税源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基础上,结合上年度财税数据,综合考虑经济发展、GDP增长水平等因素,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

建议每年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上公布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財政收支情况的报告,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让纳税人切实感受到自己微薄的税款服务于社会,增强纳税人纳税的自觉性。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4、加强政府部门间合作,形成治税合力。

政府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控管是通过各个职能部门来实现的,加强政府部门间合作,有利于改变税务机关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大兵团作战优势。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各涉税部门(工商、银行、海关、公安等)各自应承担对税收的职责,建立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具体协调解决部门合作中问题的协调联动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做到涉税部门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例如与银行联网可以通过银行账号资金往来的变动及时发现可能隐匿的涉税收入,对于涉嫌税收犯罪的情况提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公安税务两部门协同办案,既可以保证执法过程的连续性,又能够保证执法效果,最大程度挽回涉税损失等。

5、继续深化税制改革,优化征管体制。

要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要简化税种,利于奉行,这样既有利于纳税人遵从,又有利于减少税收环节,降低税收成本;要加快费改税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政府部门要配合税务机关严格贯彻执行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尽量避免区域间、行业间、同类企业间的税负不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目前同一级税务机关内部同时负责征管和稽查两项工作,受人为因素影响,稽查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建议将各税务分局、县局征管与稽查机构分离。稽查工作只包括选案、检查、审理三个环节,补缴入库环节划入征管工作,这样可提高结案速度,既减少人情影响,又有利于稽查人员集中精力查处案件。稽查中,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征管指标,根据纳税人依法主动纳税情况的好坏进行分类,对纳税状况好、税负水平正常的尽量减少检查次数;对纳税状况差的要经常检查,以查促管,促使纳税人主动提高其纳税意识。

6、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避免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

要加强网络覆盖面积,实现工商、税务、银行、房产、土地、邮政、电信的广域实时网络,实现涉税信息共享,保证征管信息能实时通联和准确传递,便于及时对纳税人的申报进行监控。要加强社会监督网络的建设,建立群众踊跃举报偷逃税行为的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电话、短信、网络举报相辅相成,对举报者重奖,让偷逃税者处于无处藏身的境地。

7、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税法执行的权威性是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法律保障。税务部门要强化税收法律的刚性原则。针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干扰执法的障碍和阻力,要做到努力排除,真正实现依法办事。对依法守法的纳税人要维护其合法权益,对偷、逃、骗税的纳税人必须准确界定和裁量,对其行为和危害后果进行依法处理。对逃避缴纳税款者要课以重罚,对抗税者要依法严惩,决不手软。建议协调工商、银行等部门在本辖区内逐步建立企业及个人信用制度作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实行这一制度可以抑制偷逃税等违法行为,维护经济秩序,特别是对个人所得税这个隐性收入无法准确掌握和控制的最难执行的税种具有长远的意义。

9.创新会计监管模式之我见. 篇九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会计监管是一个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应,会计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以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监管模式进行了分析: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

[关键词]会计

监管

模式

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英明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会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开展会计监管工作,才能全面贯彻落实《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摆在财政部门会计监管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具体到会计工作方面,就是要求城乡会计工作协调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协调发展等。目前,财政部门给行政事业单位传达会计政策的渠道十分畅通,给企业传达会计政策却很困难。这并不是说财政机关工作不努力,关键是现在企业情况变化太快,而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连企业的名称、地址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把有关会计工作的文件发到他们手中。企业不了解会计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就无从谈起。虽然通过继续教育活动,会计人员也能了解一部分会计政策,但一年一次毕竟周期太长。况且有些企业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他们根本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因此,财政部门应借鉴税务部门举办税收政策发布会的成功经验,定期开展会计政策发布活动。税收政策发布会是企业乐于参加的会议,财政部门完全可以借助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发布会这个平台,及时向企业发布会计政策。

其次,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以来,我国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会计监管人员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对全面加强会计监管十分不利。本来依照《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对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督促各单位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制度。可是个别单位却法制观念淡薄,对执法单位查处力度大的工作比较重视,查处力度小的工作则不重视。因而,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充实会计监管人员,建立会计执法督察队,专门负责单位会计执法情况检查工作,由过去每年抽查部分单位改为全面督察,实现会计监管经常化。财政部门一旦加大对单位违犯《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单位的违法成本就会显著增加。那么,他们就会因此而增强执行会计法规的自觉性,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全面进步。

再次,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近两年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尽管跳出了单位当出纳的“小圈子”,但公开程度仍然非常有限,在预防和治理腐败方面的作用还不理想。因为单位发生的财务收支业务,一般只是在业务经办当事人、单位理财小组、会计、单位领导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人员中公开。从许多经济犯罪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财务收支涉及的人员与环节越少,发生舞弊行为的概率就越高。所以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计集中核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应广泛实行会计信息公开制度。如今集体所有制的农村都实行了财务公开,全民所有制的行政事业单位不涉密会计信息在单位进行公开,更是理所当然。单位的经费开支公开后,不仅能减少单位的矛盾,而且能还那些遵纪守法的领导一个清白。那些违法违纪开支,由于害怕群众监督,自然就会收敛止步。既能节约单位的经费开支,又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何乐而不为?此外,部分单位实行的法人代表“一支笔”财务审批办法不符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门应出台文件禁止此类现象。

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会计工作者是开展会计工作的中坚力量,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会计监管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会计监管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至少两年举办一次会计双先表彰活动;二是现在每年继续教育的时间太短,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每年选派部分优秀会计人员到有关高校培训3—6个月,下决心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实务,又有一定理论调研水平的会计专业带头人;三是要设立会计工作者协会,为会计工作者加强交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行业自律提供一个平台;四是会计工作实践性很强,财政部门要评定设立一批会计实务操作示范基地,对这些单位可以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仅有平面教材,而且还有活生生的“立体”教材。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参考文献:

10.创新意识之我见 篇十

一、课前谈话,尝试语用

教学片段一:

师:吾姓罗,名蓉,云南昆明人氏,爱旅游,好读书,乃教师是也。同学们能否说说,我的姓名、住址、爱好、职业是什么吗?

生:您叫罗蓉,是云南昆明人,喜欢旅游和读书,职业是老师。

师: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介绍一下自己吗?

生1:吾姓王,名东,云南芒市人氏,爱运动,好读书,乃学生是也。

生2:吾姓林,名宏宇,云南芒市人氏,爱唱歌,好跳舞,乃学生是也。

思考:通过带有简单的文言文意味的课前谈话,让学生感到新鲜,并在老师的自我介绍中,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用词,如人氏、乃等,同时还了解到老师的姓名、职业、爱好等。使学生能仿照这样的句式介绍自己,既做到学以致用,也使学生感到文言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奥,为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学习,感受语用

教学片段二:

师:在读的时候,同学们认为哪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注意?

生1:“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字,很容易读错。

生2:“应声答曰”中的“曰”字的字音容易和“日”混在一起。

生3:我在读的时候,发现“为设果”的“为”字是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wèi”。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写在学习单上。

师: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同学们都读准了吗?

生:我知道,是“应声答曰”的“应”字。

师:对,知道为什么读yìnɡ吗?因为“应声答曰”的意思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请同学们把字音注在书上。

师:我们在读多音字时,是根据它的意思来正确选择它的读音的,现在来读两遍(为设果、应声答曰),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思考:教学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些字的读音难读。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现“为”和“应”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和意思需要特别注意。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在读多音字时,就是要根据字的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这样,既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多音字的读音,又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多音字读音的方法。

教学片段三:

师: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的方法是一样的,请同学们谈谈平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1:我在理解古诗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家长。

生2:我遇到不理解的文字就上网查资料。

生3:我是看课文后面的注释。

生4:有时候看看古诗的插图,也能猜出古诗的意思。

……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根据同学们说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1.借助图片、注释来理解;2.查阅资料和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杨氏之子》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中有些词挺难理解。你们可以借助注释,再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看能不能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课件出示一些难理解的词的意思)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解决。(学生交流、反馈。)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小组内没解决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学生回答略。)

思考: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学生已经学习过古诗,已经能够理解诗句意思。因此,教师要把理解诗句的意思与理解古文的意思有机地联系起来,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在一些难懂的地方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交流理解古文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三、感悟“聪慧”,学会语用

教学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文言文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找一找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慧?

生1:课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这句来写的。

生2:从杨氏子听到孔君平的话马上就能做出回答,可以看出他很聪明。

生3:从杨氏子能够听出来孔君平是和他开玩笑,并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立刻做出反应,回答孔君平的问题,看出他很聪明。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生1:杨氏子回答得很快。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慧,你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回答很妙,可以和同桌同学讨论讨论。

生2:从“未闻”一词可以看出,因为杨氏子没有直接说出来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而是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说得就比较好听。

生3:我还从“夫子”一词看出杨氏子很有礼貌,很尊敬长者。

生4:我也是从“未闻”一词,看出杨氏子说话很委婉,回答很巧妙。

思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艺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借助对人物语言的揣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受杨氏之子的风趣和机智、幽默与委婉,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的艺术来自于智慧。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教学片段五: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来者是梅君平、黄君平,杨氏子又会如何回答呢?谁来替他回答?

出示:1.梅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

2.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

生1: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生2:儿应声答曰:“未闻梅子是夫子家果。”

生3: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鹿是夫子家禽。”

生4:儿应声答曰:“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5:儿应声答曰:“未闻黄金是夫子家矿。”

……

思考:古文教学要避免忽略语言的表达形式,过于挖掘人文内涵。教师在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聪慧的环节教学中,让学生仿创“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句式训练,使学生在笑声朗朗之中应声而答,充分体会到古文语言的精妙,既迁移运用了古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11.创新意识之我见 篇十一

1 尊重学生, 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是指: (1) 必须感到自己被承认, 必须受到别人的信任, 这样他就抛弃了羞怯和虚伪而自由的存在。 (2) 必须避免消极和谴责式评价, 这种评价使人产生被威胁感。 (3) 在努力争取创造力时必须感到自己被他人理解。老师尊重学生则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为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 为鼓励学生多发问, 应该做到答错了允许重答, 答的不完整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 没想好的允许再想, 不同的意见可以争论, 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只要学生提出思考后的不同意见, 都应该及时鼓励, 并投以赞许的目光。特别是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时, 我们应该当即表扬, 并把问题提到全班同学面前, 让大家讨论。这样当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后就能消除恐惧、害羞的心理, 就能增强学生问的勇气和信心。

2 放飞学生心灵, 使学生感到心理自由

爱因斯坦说过:“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棵脆弱的幼苗, 它除了需要鼓励外, 还要有自由, 要是没有自由, 它不可避免的要夭折”,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心理自由是指表达思维和感觉的自由, 塑造自我的自由。要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 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感到提出自己独到的问题是自由而又安全的。为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尽量减少对学生质疑和思维的限制, 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 给予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不进行挑剔, 使学生消除顾虑, 获得质疑的安全感, 敢于接连不断而又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3 发挥化学学科特征, 激发问的好奇心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其学科特征非常突出。从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与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考察, 都凸现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认识特点。化学上的规律、理论都源于实验并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 离开了实验就不成其为化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化学教育要靠实验育人, 可以说, 学习化学不做实验是学不懂化学的。从教学思想上看, 这是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的。而恰恰是化学实验中有着诸多问题素材。为此, 我们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喷泉实验、钠与水反应实验等。

4 唤醒问的意识, 使学生想问

“思源于疑”, 也就是说思维离不开问题, 离开问题, 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但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不喜欢学生提问, 学生也没必要提问, 只是等待结论就可以了, 或者是问“这道题怎么做?”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必须唤起学生问的意识, 让学生知道问的好处和重要性, 使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罔”, 进而使他们产生问的冲动。为了让学生知道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 我们发动学生寻找关于提问、怀疑的名言、名例, 最终学生们找到了很多, 例如名言有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都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名例有门捷列夫怀疑当时所测得原子量数据, 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凯库勒—在睡觉中梦到碳原子像蛇一样漫天飞舞, 突然舌头咬住了蛇尾激发了他想到碳原子可以形成环状, 从而提出了苯结构即凯库勒式……, 我们趁机给他们配上一个好名字“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5 传授问的技巧, 使学生会问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提问能力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 提问方法。因此, 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为此, 我们总结出如下提问策略: (1) 模仿法:针对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差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 如模仿教师课前给出的预习提纲、课堂上的提问清单, 自己列出新内容的预习纲要。 (2) 联想法:对于密切联系的章节、内容、知识点, 将它们环环相扣连在一起思考, 以便发现问题、揭示规律。 (3) 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和科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用方向法、追问法、发散法、因果法、比较法等方法。

总而言之,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使学生会学、好学、乐学的重要因素。这恰好符合新课程理念, 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摘要: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自觉而能动地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逻辑期待能, 而且也正是“问题”不断推动着科学研究“进程”。因此, 可以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当代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强调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愈来愈深深化的问题, 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鉴于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式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我见 篇十二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业就是开创新事业,是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的体现。人们通常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一家企业,事实上,具有创业精神与技能对任何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公共企业还是私营企业、盈利还是非盈利、地方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至关重要。换言之,创业活动并不局限于新企业的创建,成熟企业、事业单位都存在或需要创业精神与活动。创业的本质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而对机会的追寻,是将不同的资源组合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着其关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大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3、是大学生这个学习阶段、年龄阶段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更是空前增大。而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逐步形成了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变为自主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迎接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也获得一些知识技术优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扬,使他们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怎样认识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如何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教育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中国的人口那么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相对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理念,从就业走向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就业的机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满足更多的求职者。

个性,或称为个性特质,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一个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去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一个人的创新品质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等,大学生这是拥有这个重要品质的群体。创业需要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常被视作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选定目标城市的时候,找准位置,找对方向。大学生应该做好自我职业规划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握住这大好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力争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为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想做的而又能做的,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俗所说的“职业规划”。对现在“不包分配”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所准备。职业规划强调的是,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规划。

很多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心态浮躁,眼高手低,没有清晰地认清自己的能力,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在没有足够的积累之前盲目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结果血本无归,其实可以先就业、再创业。先就业、再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本职工作无法完成,谈何创业,在自己岗位上创业无风险,无成本。任何人在职场,其一生都离不开创业,没有创造就不会有基业,没有岗位又何谈创业和基业,做不好本职工作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创业的机会,更何谈成就。所以岗位创业是毕业大学生的一条不错的出路。

从我自身出发,我觉得在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面前,生存是一个很艰巨也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如何能活下去,这才是毕业大学生最先应该关心的事。于我而言,我会选择岗位创业,毕业后先选择就业,找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这份工作自己不一定多么喜欢,只是在一个特定阶段的一个过渡而已,在这个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学习工作经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为自己以后的创业积蓄能量,养活自己的同事得到充电时间。

我觉得沈航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与实践方面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学校作为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科院校,我们的管理也更趋于军事化。在严格管理的背后同样存在着缺乏活力,缺少人性化的缺点,教育体制上也略显呆板与滞后。大学生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创新思维能力是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为人的一切创新都来源于思维的创新。创新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包括逻辑思维训练和非逻辑思维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习惯。充足理由律是划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一个根本标准,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养成没有充足理由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养成由充足理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

13.信用社创新服务之我见 篇十三

对于银行业特殊的业务种类,我们的服务往往就代表着一个金融机构的全部。服务的优良即代表着一个金融机构的口碑高低。

普遍认为我们农村信用社网点虽多,因为面对储户群体多样(为农村办粮补取低保排队影响存取款速度)、窗口环境有好有差、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审批贷款流程简便与否等等使客户心中的“首选银行”评比中的信用社处于劣势。无论是传统意义的窗口柜台内等客户走过来的服务,还是走出去的想存贷户之所想的主动推销服务,占主导的还是我们的金融产品的“服务”二字。所以如何使信用社的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理念进行创新,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做好沟通,“沟”和“通”。沟渠的沟,通是畅通的通。对于已出现的客户,往往最初的接触双方有着厚厚的防范心理没有做好沟通的渠。我们怀疑客户的存贷能力,而客户又害怕银行的是否手续方便。而有了沟渠了解对方后,却不去通畅这个过程,是顺利的办理存贷款手续或是其他种种。问题往往就出现了。在与客户建立合作意向以后,最好的沟通者,不是最强的否定者,而是最好的肯定者。他能在两个完全不相及的看法中,找到一个小小的共同点,然后强调那一点、赞美对方的那一点,再一步步把客户的需求具体化,银行的存贷优点放大化,达到沟通的目的。

其次,能言不善辩。沟通即需要成本,也需要效果。往往我们的营销人员在客户出现不合理需求时因不是过错的一方,所以便理直气

壮地跟客户争辩,我们的金融产品就是这样我们贷户要求就是这么高等,往往客户因为脸面上过不去恶言相向,造成矛盾。这时就要做到能言不善辩:即使你能肯定客户百分之百是错的,但是一旦客户坚持他们没有错时,那么你不妨耐心地去倾听,给他们发泄和抱怨的机会,等他们平静下来后,再推心置腹地给予同情和合理的答复,这不但可以消除客户的抱怨,还能赢得客户,使他们最终成为咱们的忠诚客户。

最后,要做到“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这句话是六小龄童悟评《西游记》悟空一角。这句话放在我们营销服务领域,我仍觉得适用。放平我们的心态,做好每一“变”面对客户各种各样的“难”。第一“变”----做好第一印象 :人们怎么看待一个人决定了他们倾向于怎样回应那个人。这相当简单。如果营销员工粗着嗓门,板着脸,态度恶劣,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是不友善的,让自己不舒服肯定下次都不愿意再来。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20到30秒的时间里。第二“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你种的是玉米,收成的也是玉米,如果你种的是杂草,收成的也是杂草。客户服务也不例外……播种友好、客气、及时的服务,你将会赢得尊重、忠诚和繁荣的大丰收。丰收定律还涉及到乘法效应。一粒种子可以产出三到四个麦穗,每个上面都有很多麦粒。这又是乘法效应之“变”。预知的“难”不可知,但这样的“变”有很多。

前面我所提到的情况都是传统意义的窗口柜台内服务的情况,那么走出去的营销员工也可以说客户的离开都是因为金融产品不合理,都是客户本身存在问题。如果我们信用社想把服务营销做好也该反

思,如果在柜台交易过程中一味认定是客户的问题自身从中不做任何总结和改进工作,对它不予以关注的话,即使主动面对客户的同时它同样会变成一个大问题。那服务就不会变得越来越好,只能越来越糟。

当营销服务出现问题后如何的反思,先讲一个故事:日本有这样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因为操作工人放错了制造板,造成部件不能用,总领导要求由设计人员承担错误。我纳闷怎么把责任推到设计人员的头上呢?而故事中的设计人员也一口承认自己的设计有问题,说自己的设计应该想到这些问题才对。最后问题是这么解决的:重新改装制造板,改装后,就算工人放错方向也进不到模具里面去,只有放对方向才能继续下一道工序,从而彻底解决了会出现的失误。

当我们在赞赏日本人效率的同时,我深感惭愧,正常思维下像这样的错误,对操作工人一番教育,最多重罚了之。这个公司面对这种错误,他们会把这种责任一查到底。错不要紧,但必须弄明白这事究竟错在哪,找出源头,万错皆有源,才能彻底解决。这就是一个创新理念问题,我们处理的是表面,而故事中的日本人处理的是问题的根本。

14.创新之我见 篇十四

一、创新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中国清朝乾隆时期,国富民强,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可是同时也潜伏着一些新的历史危机,然而清朝统治者在以后近一个世纪里没有针对新矛盾改革创新,仍然遵循“祖宗家法”,从而走向穷途末路。成为世界列强的“俎上之肉”。使中华民族遭受重大灾难。与之相反,同时期的日本却实施了明治维新,国力强盛起来,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由此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生力。

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从过去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成为一个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是富有创新能力的弄潮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意性地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的繁荣富强,注入了新的动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当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形式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作为党的新思路,进一步体现了我党领导集体的创新意识,使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昌盛不衰。

作为改革开放的现代人,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创新观念,从工作实际为出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自主创新,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二、自主创新是继承、借鉴、学习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越是民族的东西也越是世界的。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正是自己的闪光点。由此可见,创新不是简单的照搬,也不是简单的放弃,而是兴利除弊,在继承、借鉴、学习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我们不能因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抹杀自己优秀的东西,也不能因继承而墨守成规。任何发展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任何改革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抛弃过时的,创造新鲜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受到重大挫折后,意识到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放弃了城市,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创造了万里长征的壮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同样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紧迫,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提上重要日程。在新的更高发展平台上,每位创新者应该总结以往创新经验,事实求是地评估现在,立足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规划未来,让创新继往开来。

三、创新需要勇气和胆略

上一篇:机械制造专业应届生求职信写作下一篇:广州市力宇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员工管理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