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盛世的启示

2024-08-29

汉唐盛世的启示(共6篇)(共6篇)

1.汉唐盛世的启示 篇一

西安汉唐书城

陕西嘉汇汉唐书城总店,地处西安文化腹地小寨,面积达12000余平方米,经营社科、科技、文艺、经管、外语、生活、少儿、音像、学生用书等类别,经营各类别图书约26万种,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图书作为其经营特色和经营优势,年销售书籍数百万册,销售收入数千万元。

我的居所距书城很近,步行仅十分钟。书城共计四层,一层基本上是畅销的人文和社科类的中文书籍,这层书籍的受众面广,内容新且种类齐全。到了二层,就是一些经济、整治、法律、金融、科学、系列丛书等较为专业的图书及各种工具书籍。三层是教育类图书,从高考用、考研用到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用的专业辅导书籍应有尽有,种类齐备,分类明显,查找方便;同时音像制品也在这层辟出三分之一的面积,从科教到娱乐的各种音像制品种类丰富。最顶层则是外文书籍,主要为外国名著及一些优美的外文散文、小品、诗歌等,书籍较为精美,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价格也较高,但语种以英语为主,也有少量的日、韩、法语作品,其他语种的书籍则没有。

根据实地考察,书城经营的书籍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人文、社科类图书极具特色,畅销书更新及时,书籍种类齐全。

2、教育类书籍十分齐全,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受教育者的需要。

3、书城人文氛围浓厚,服务热情周到。

比较分析:与本市的新华书店、图书大厦相比较。

为了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书城提出了“面向西安、服务陕西、辐射西北”的发展思路,并且逐步实施整合自有资源、打造书业连锁的经营思路。书城周围高校较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等都在附近,所以书城是这些学校学生常去买书和资料的地方,这也促成了其在西安的名气,环境优势明显。书城的规模较大,但略逊于西安市的图书大厦,内部布置书架稍嫌挤,使得空间显得狭小了些,但书籍的种类很齐全。尤其是学生用书,高考、考研、外语、教材、工具书等应有尽有,如果你需要的书没有还可以订购;书架的分类详细,顾客可在电脑上查询要找书籍的存货数量和价格;我在导购的推荐下,挑了本畅销书《我们在为谁工作》,感觉书城服务周到热情,同时我发现,如果哪本书没找到还能请导购员帮忙查找,这点是本市的新华书店、图书大厦不具备的所不具备的。同时书城的经营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不但通过互联网进行畅销书的推介、订购,并在商城内开设多功能文化厅,读者俱乐部、茶吧等,形成以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文化MALL。

从整个外部环境分析,由于书城本身的经营理念、企业战略的前瞻性较好,管理理念先进,抓住了顾客的文化需求,故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一定的竞争优势。

2.浅谈汉唐法律儒家化 篇二

一、封建法律史中的儒家思想之起源(汉律儒家化之封建思想史背景)

(一)浅谈汉律之儒家化

1、汉律儒家化之开端

(1)汉律儒家化之历史背景

(2)汉律儒家化之思想背景

2、汉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

(1)立法指导思想之表现

(2)律法方面之表现

(3)司法方面之表现(浅谈春秋决狱)

3、汉律儒家化之历史影响

(二)浅谈唐律之儒家化

1、唐初立法之历史背景

(1)随末唐初的历史背景对立法者之立法思想之影响

(2)汉律秘唐初立法思想之比对,注重民事立法完备(荀子之舟水之说)

2、唐律儒家化之具体表现

(1)立法思想方面

(2)律法之儒家——屈法伸礼以维护家族纲常伦理·家庭财产支配权,连坐制度。

(3)司法之儒家化

3、唐律在秋国法制史上的影响

(1)以礼为立法根据

(2)以礼为定罪量刑标准(上犯下,下犯上)

(3)以礼注释法律

三、在当今法制社会如何看待汉唐法律儒家化这一历史现象

浅谈汉唐法律儒家化

一、封建法制史中的儒思想想之起源。

儒家思想这一中华文明智慧的明珠产生于先秦的春秋战国之际,其缔造者是历朝历代中国文人膜拜的孔子,当时社会处于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剧烈动荡时期。在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赋神权观念已经动摇,反映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孔子对这些变化嗤之以鼻,希望恢复周代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及其于这种制度而产生的社会秩序。为了这一目的,孔孟推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儒家思想核心,其中“仁”指的是仁爱之心,施于政治便成为仁政,“义”指的是公直、正义;“礼”则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家庭理规范,“智”则指的是智慧及其运用,而“信”则指信用、信誉。该五常及孟子加之以“勇”被后世儒家弟子奉为常理,常理——即不可违反的真理,时时刻刻都要遵循的定理。而在后世从政的儒家学者更是将这种信条施之以政,如“仁政”、“德王天下”更出现了后面的“引礼入法”。但以“礼”做为社会行为规范在那个思想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显然是不实际也不可能的。于是经过战乱过后,秦因其商秧变法而产生的强大国力统一中国脱颖而出,秦统治者所器重的法家思想给其带来了迅速的崛起,但也因其统治的残酷而迅速瓦解,因其统治者倾向于法家思想也同时给儒家思想以——“焚书坑儒”这一重创,到了汉代,经大儒董仲儒,才又将儒家思想重新振作,并成统治者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即以儒家思想做为思想统治之工具。

一)浅谈汉律之儒家化

汉律的儒家化始于汉武帝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开端,也正是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范围之大,历史之久以至其他思想都无可比拟,正是从董仲舒开始,从法律到社会思潮,从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到家庭伦理甚至个人行为无处不及,也由此,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影响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1、汉律儒家化之开端

既然说从汉化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或者说是其统治了中国人的思想及行为,那么儒家思想又是如何达到这一登峰造极之效果的呢?这便是汉儒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并为汉武帝采纳,进而董仲舒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又为汉武帝采纳开始的。

1)汉律儒家化的历史背景

经历了秦朝的苛政和楚汉之争的多年战乱,汉初统治者着重于重建社会生产力,实行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为中心统治,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世大的发展和积攒,而汉初分封的诸侯王也因此而势力强大起来,构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至此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对这种威胁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而单纯依靠法家思想的统治又会引至秦朝灭亡悲剧的重演。据此,统治者急需一种比黄老思想更有力,比法家思想更温柔的手段来施行统治。汉武帝提出“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的诏书,而董仲舒对以《春秋》大一统之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大德施教化,辅之以刑罚,即德主刑辅,为武帝采纳,至此儒家思想重登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2)汉律儒家化的思想背景

汉初七十年,统治者施行以黄老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统治,终于达到了“文景之治”的效果,但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旧有的法律已不足以调解基于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上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各诸侯实力的强大,而又各自为政甚至蠢蠢欲动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威胁更是愈演愈烈;针对这种形势,董仲舒指出了这种思想上的混乱应以儒家经典《春秋》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以儒家礼治思想钳制社会思想和行为。另外,又结合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看到法家思想只能“诛恶”而不能“劝善”的弊端,提出了《春秋繁露·基义》中“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即“德主刑辅”之说。以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董仲舒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为重视的历史,于是将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法家的“三纲”结合,更系统地将“三纲”论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思想赋之以阴阳家神秘化的表述结合起来满足统治的需要。

也就是说董仲舒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结合了法家、阴阳家和道家顺应天意、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将儒家的家庭伦理、理想社会形态纳入了统治思想的范畴,进而在法律上影响了汉律以至历朝历代的立法和人文思想、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进而更使儒家思想法律化、制度化。

2、汉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董仲舒的观点被汉武帝所接受,董仲舒也因而晋身于统治阶层中较高的位置,进而对立法、司法有着重大影响,也因此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和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在立法指导思想方面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的君权神授思想,将皇权神化,认为皇帝是百姓与上苍的中介,或者说代理,可以代天行赏或行罚。皇帝的至尊权威不受任何侵犯,否则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最严厉的刑罚。凡是侵害皇帝个人和皇权统治的行为均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均构成“死罪”,如“欺漫”、“诋欺”、“诬”、“废格沮事”、“诽谤”甚至“腹诽”和“阿党”,“通行饮食”、“见之故纵”等罪名,有一些是对皇权统治构成危胁的罪名但更多的是对皇帝个人权威的法律保护,即皇帝个人代表了国家意志。这与以后儒家强调皇帝的权威是分不开的,而董仲舒则利用神化将其合法化。本来法律是用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儒家化的汉律则首先赋予皇帝特殊的人格,不受任何限制。其至尊地位,在法律上规定任何侵犯皇帝言行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的罪行,甚至心理活动都不可以,如“腹诽”罪即在心里诽谤朝政,大臣颜异因此而被杀。这正是儒家重视内在修养这一特点在立法上的表现,儒家思想中的“八目”相当重视内在修养,而儒家化后的汉律也将心理因素做为犯罪与否和犯的是什么罪的依据。针对保护皇权的法律就更是如此。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德主刑辅”之思想,法律教育互补说,而非单纯的惩罚目的说,也据此减刑了许多肉刑,使犯罪者得以改过机会,而非将其处死做为处罚目的。他主张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把犯罪苗头从心理上消灭掉。而刑罚只是辅助之作用,而不象秦朝统治以刑罚多、刑罚重,一味强调“刑以杀为威”,并且以刑罚做为目的而忽视教育的作用,这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吸取了秦朝残酷统治的历史教训,结合西汉初年统治阶层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取其中间位置的德主而刑辅,即不单纯采取法家单纯的苛刑重典不近人情的惩罚目的学说,又不单纯的以教育为唯一方式,而是采取了儒家所谓中庸之说有主有辅,而孔子的刑罚教育目的学说在这里发挥了极大作用。孔子的认为教育以德礼教化百姓,便可达到“礼仪之邦”无为而治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斗筲之性”的人则刑罚,而这种人只占少数,因此以德礼教育为主,刑罚为辅即可将统治推向仁政,因此在汉朝的立法上比秦朝更倾向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和家庭伦理观念的约束。其思想实质便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这便引出了——礼律融合,三纲五常的尊卑思想指导立法或者说是指导了法律的价值取向。

“三纲”二字最早见于《韩非子》这一法家著作,而“三纲五常”连用则是在董仲舒之后的《白虎通义》中。不过对“三纲五常”作全面、系统论述的还是董仲舒,可以看得出董仲舒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了法家、阴阳家及道家之说,并为之所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及“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又说“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而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君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基于这种思想指导在立法过程中很多汉律的条文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根源,也使“三纲”除了做为一种道德规范外,更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至此个人、家庭、社会与政治统治从行为规范到法律制度形成了内在的统一。

而“五常”之道是董仲舒在汉武帝一次策问中提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他说:“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王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可见“三纲”是用以约束臣民,而“五常”则延及范围包括君主,以礼区分社会等级的尊卑制度和行为标准,而“仁、义、礼、智、信”则是整个社会的伦理本位和道德价值标准,其中君主的表率作用亦不乏其中。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一句话可以体现出其思想所在:“夫仁人者,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利者、盗之本也”《春秋繁露·天道施》。“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不能义者,利败之也。”可见董仲舒是以重道义,轻功利的思想来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统治者讲求仁政,而对百姓施以德教、礼教,淡化功利之心。至此,由董仲舒根据儒家思想构建的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便初现其雏形。

(2)在律法方面的表现,董仲舒提出了德主刑辅的统治思想,除德教方面,更在法律条文方面表现出了礼律融合,将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直接地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来。赋予了汉代法律以儒家化的价值取向,更以儒家的道德规范定了汉朝臣民的行为规范。

A、首先是刑事立法方面

a、在刑事立法的原则上,就已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与现代不同,汉朝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年龄与现代大有区别,它将年龄划分为三段,即幼年、成年、老年,只有成年而未步入老年的人才负有刑事责任能力,而根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而七、八岁或以下的孩童又稚气未脱不明世事,皆无刑事责任能力。因此,汉律彼有“矜老和怜幼”之意,这正是儒家思想理想化社会状态的法律价值观的体现。

b、“亲亲得相首匿”,这一原则最早出自于孔子的儒家经典《论浯·子路》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汉宣帝地节四年诏(汉律的一种法律形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闻’”,规定了卑幼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儒家的家庭、宗族伦理观念在这里以法律原则的形式得以明确表达,并且在直至清朝的,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法典中得以继承。他抛弃了法家“一断于法”的观点。而是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这一递进的关系中从个人与家庭的伦理纲常关系直接演变成了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法律手段。可见儒家思想对汉律影响之深,对封建法制史影响之久远。

c、“先告自除其罪”,这有些象现代法律中的自首情节,但不尽同,现代自首情节只做为一个可减免的酌定情节,不至于因自首而免除刑罚,但在汉律中先告自免其罪原则就带有儒家注重内省内修的成份,这也反映了儒家参与立法所导致的法律价

“诏书六条”,其第一条便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西汉统治者也颁布过“限田令”,这在物质条件上——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充分保护了统治者的权力,也按照社会阶层的不同,限之以不等的土地,使不同阶层按法律只能拥有不等限量的地,在身份地位显示出其伦理观,即荀子所提出的“礼者、贵践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一方面,统治者拥有最大量的土地,而以下各阶层都只能拥有少量土地,另一方面将各阶层都禁锢于其土地上(汉律规定诸侯不可擅自离开封地,否则即构成严重的犯罪)。并以儒家思想法律化来使这种封建伦理观制度化,以便统治者的地位世世代代,稳固地延续下去。汉律在债权方面也有一些规定,如买卖依契约,借贷取息限制和过期债务不偿还则要受惩罚,土地租佃的制度,其大体是保护贵族,地产阶级的权利,但就汉律关于所有权立法的整体而言,是对帝王绝对保护,对贵族、地主阶级保护、限制并重,平民阶层就只有服务于统治阶层的管理,在财产制度上汉律依然是按照儒家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与之在财产制度方面的立法比较,汉代身份法律制度方面更趋细化和完整而究其原因,也多是将儒家的伦理纲常观点制度化,道德法律化的表现。

首先汉律划分了社会等级制度,第一是特权阶层,即皇室亲属均封为贵族,军功爵位制,官吏等级制,在特权阶层内也细化,分化不同地位。而根据“官当”、“议请”制度,则特权阶层的人犯罪可以免受刑罚,汉律对特权阶层中个人拥有何等级的特权,如何拥有该特权均有详细的规定。如皇子封为国王,国王之子封为列侯。按照军功大小不同可分为二十等爵位,爵位也可以钱粮换取;官吏按职位高低赋以不等的俸禄,平民可以通过学习或辟举的途径成为官吏;而犯罪也会使爵位、官职受到削减。就好象《荀子·王制》中所说的“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为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可见,在社会等级制度上,汉律是照搬儒家学说的“礼制”。而家庭制度上更是“三纲、五常”之道为核心,将封建宗法下的家庭伦理引入法律。“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家长制在汉代家庭法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汉律中对家长不孝或触犯父权者,如殴打杀害家长,告发尊长犯罪、甚至在为尊长服丧期间与人通奸即属大逆不道,要处以极刑,而家长殴打晚辈则一般不受法律管辖。在婚姻立法方面汉律规定了“一夫一 妻多妾制”,皇帝就是这一制度的典型,而妻子不可多夫,汉律虽无明文禁止离婚,但以汉律中“七出、三不去”的弃妻原则和《白虎通·嫁娶篇》中“夫有恶行,妻不得去”,“地无去天之义,夫虽有恶,不得去也”和《后汉书》中“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可见汉律是依儒家“三纲”中“夫为妻纲”严重倾向于保护夫权,只要不“乱妻妾位”便可大量蓄妾。男女之间在婚姻家庭权利上得不到真正的平等,妇女只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而没有独立的个人权利,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属品。在继承方面,除身份王位的继承外,财产的继承与现代区别不大。

可见,汉律在民商法律中倾向于宗法家庭立法,重视伦理纲常的制度化家庭化,道德法律化,而轻视了商业秩序的制度化、规范化,这与儒家重义而轻利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3)在司法制度方面

汉代司法制度已拥有较完备的司法机构和诉讼程序,但在诉讼方面有几点较明显的封建礼教色彩。

①重大疑难宗件的最后裁决权,由皇帝独揽,特别是涉及“先请”宗件则一律奏请皇帝,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的董氏儒家思想又次体现出来。

②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卑幼不可告发尊长,否则以不孝论处,则体现了父为子纲的伦理观,在这里,伦理纲常、礼制大于法律。正如《荀子·劝学》中“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和“礼义制而制法度”(《荀子·性恶》)所指的礼——法关系思想。

③“春秋决狱”这是儒家思想引入汉律的典型代表,它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无法律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要旨是,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动机,并以其动机有无恶意做为定罪量刑的首要条件,而首犯、从犯、已遂、未遂只是次要条件,桓宽在《盐铁论·刑德》中说:“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合于法者诛。”则“心”、“志”成为定罪依据。《荀子·王制》中说:“故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劝学》中双提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在《荀子·性恶》中更提到:“礼义制而制法度”和《荀子·修身》中的“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荀子在很早就提出了以礼法并用,以礼制法,以礼治事(政),可是荀子的主张并未被最高统治者采纳,直到董仲舒揉合各家所长,该思想才为统治者所用,因此,董仲舒成为社会管理阶层后大行其道,不但引礼入律,还礼律并用,甚至以礼代法,并注有《春秋决事比》,“比”是汉代的一种法律形式,类似判例法,以及《春秋决狱》232事,除此之外还有《春秋决狱辑佚》十三条,《春秋断狱》(东汉应劭所作)及《汉书·艺文志》中的“公平董仲舒诒狱”十六篇,看来以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学者大量引用儒家经典断狱。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精华》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又说:“循三纲之纪,通八端之理,乃可谓善。”可见汉代在司法断案在无律可引时便完全以儒家思想定夺。

另外,在汉代盛行私人注律,而注律的人,多为儒家门徒,由西汉的杜周、杜延年父子的“大杜律”“小杜律”到东汉的叔孙宣、郭令卿、郑玄等“诸儒章句十有余家”,而私人注律如合符统治者要求,则被用以断案。

可见汉律儒家化之程度颇为广泛而深入,由立法思想到法律条文和法律条文解释;由社会等级身份阶层到家庭关系,由行为规范到思想道德指南,甚至无律可循也要引以断案。

3、汉律儒化之历史影响

汉律儒家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礼法并用,只是礼法何重何轻根据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有所不同,① 结合和针对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如仁、义、礼、智、信、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并且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形成一套新的,适合我国传统和社会现实互相有机结合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以这一道德体系为社会主义法制化服务。形成一套即尊重中国传统道德习惯,又适应社会现状的价值观体系。

② 在立法和司法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上述的价值观体系,一方面尊重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习惯,另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做到既不丢弃传统道德习惯这一法的渊源,又与处于国际社会中国共产党存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③ 应当持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否则,腐朽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我们的视角。不要因为法条的过时或者思想更新得滞后而全盘否定,而是如何客观地看待和改进、更新,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集众家所长而为我所用。

④ 法律和道德,一个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底线,一个作为人们行为近乎上限的指引;一个注重社会现实性,一个颇具思想性;二者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应彻底割裂;应当互相作用互为补充,即本文的结论——结合儒家思想这一传统道德习惯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现状以指引人民的道德思想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法制这一行为规范体系。即——以德育人,依法治事。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1、《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2、《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曾宪义主编

3、《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叶孝信主编

4、《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蒲坚主编

5、《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2月版韦政通

6、《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李宗桂

7、《大学·中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8、《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沈宗灵主编

9、《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12月版韦政通

10、《孟子》……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三年级小记者活动:梦回汉唐 篇三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我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美好,因为今天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小记者活动了。

下午,全校小记者们兴高采烈地“飞”到了四楼会议室。一进门,一位身穿粉色汉服的老师立刻吸引了我,她是那么美,就像从古画中走出来的仙子一般,灵气又可人。我们迅速入座,以“汉唐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小记者活动正式开始了。

第一个环节是介绍“唐城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布局、馆藏文化以及它的影响,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我对这座博物馆有了深刻的了解,这是一座建立于1979年,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博物馆内有石刻、陶器、瓷器、铜器、字画等300余件文物藏品。你们知道吗?就是这样一座能够领略汉唐古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竟然坐落在我美丽的家乡――扬州,这让我感到分外自豪!

第二个环节是场内互动,老师拿来许多襟飘带舞的汉服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件汉服,我们选几位上来试穿一下!”话音刚落,大伙儿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几位幸运的同学满怀欣喜地走上台,迫不及待地换上了衣襟相连、袖子宽大的.汉服。一个个立刻像换了个人,如古人一般温文尔雅了,在场的同学无不投去羡慕的眼神,虽然我没有穿上,却也觉得自己似乎也融入到这古典的气氛中了。

接下来是有奖问答,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唐城遗址博物馆”定制的风筝开始提问:“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呀?”大家纷纷举起手,“叫我!”“老师,我知道!”“我会,我会!”……全场沸腾了,一个个你争我抢,踊跃答题。知识问答将小记者活动推向了高潮,现场欢呼声掌声不断。

4.盛世的反义词有哪些 篇四

反义词:乱世、衰世、太平

乱世 luànshì(1) [troubled times] 骚乱、不太平的世道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乱世英雄《乱世佳人》(2) (《飘》的`电影译名)

衰世 shuāishì[an overripe time] 衰落的时代;衰乱的时代

太平tàipíng[peace and tranquility] 社会安定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盛世词典解释

词语拼音:shèng shì

词语解释:

盛世 shèngshì

[flourishing age] 安定兴盛的时代

5.百度:互联网老大的盛世危机 篇五

百度:互联网老大的盛世危机

。知名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然利用手中职权,霸道地修改搜索结果。这样的百度,还能够走多远?

占据国内大部分搜索市场份额的百度,尽管在资本市场上拥有漂亮的成绩,却没有能给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搜索模式和竞争方式却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灰色影响。

谷歌使用不同的背景色来区别付费广告,百度则我行我素;百度为讨好广告客户,付费广告的结果常常占满第一个页码。百度的这种做法,导致中国受教育程度更高、经验更丰富的城市互联网用户疏远百度。马克.纳塔金(MarkNatkin)说,谷歌面临更多的国际关注,必须要负责,从纯商业角度来说,本土搜索引擎百度显然更随意,但人们的耐心终究是有限度的。

百度挥刀自宫,只为跑的更快?

进入九月,互联网上发生的好几个“重大事故”都和百度相关,其中包括多家网站屏蔽百度,吕伯望发布的正望咨询搜索报告,以及传闻三鹿300万搞定百度。把这几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百度这个互联网巨头正在决绝地挥刀自宫,走向窄门。众所周知,在马拉松比赛中,跑的最快往往跑不到终点,要怎样才能跑到终点?一开始要慢慢跑,在距离终点一定位置的时候――突然发力,并跑出猎豹的速度,这样才能达到终点。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百度也在跑马拉松,在赢利方面――百度现在是成功的公司,但百度距离“百度帝国”还很遥远。那么,百度在为更快的成就“百度帝国”这一过程中,付出沉重的 “自宫”代价!“自宫”后的百度,的确武功更高深、也跑的更快了。但是,在我们冷静的观望之后,会发现,百度不是在奔向百度所希望的终点,百度正在飞快的跑向窄门。

百度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百度自己的定位上――搜索引擎竞价广告业务缺乏监管,导致搜索结果完全被金钱左右。在竞价排名这个盈利模式的助推下,百度将自身的公正、客观给淡化。三鹿三百万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让众多网民“看清百度”。可以为金钱欺骗大众?那么在未来,百度不担心被大众遗弃?百度将如何保住中文搜索引擎老大的位置?

竞价排行,是指搜索引擎竞价广告排行。据了解,由于缺少监管,目前不法商家或假冒者通过投放竞价广告,可以获得更有利的搜索排名,并因此为消费者以及守法商家带来损失。由于缺乏监管,搜索结果往往被金钱左右。这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不法商家或假冒者通过投放竞价广告,可以获得更有利的搜索排名,并因此给消费者以及守法商家带来损失。

:天极网指责百度篡改搜索结果

209月7日,天极网接到用户投诉,百度搜索将天极软件搜索结果自动跳转到天空网站。这天空网站和百度的渊源是:天空网站最初是一个个人网站,创建于,主要提供软件下载业务。年,百度重金将其吞并,希望对百度的流量提升有所帮助。

天极网一高层说,接到投诉后,随即在百度上键入‘天极搜索’4个字,排在第一位的搜索结果却是天空网站而非天极,此外通过百度搜索进入的天极网站上,也添加了天空网站的链接。那么,很显然,天极的搜索结果被人修改,而具备这种能力的只有百度。

天极网很快发表声明,称百度将“天极下载”、“天极软件下载”、“天极软件站”、“天极软件网”等关键词指向其收购的天空下载网站的错误存在多处。天极网在搜索中同时“惊讶”发现,“百度搜索存在多处将其他下载站点流量转移到其旗下天空网站的情况。”

9月9日,天极网在《电脑报》上刊登整版广告,要求百度就恶意操纵搜索结果、欺骗网友进行道歉,

9月18日下午,天极网正式起诉百度公司,诉讼理由为“不正当竞争”,而诉讼要求则包括修改错误、公开道歉以及经济赔偿等。天极网副总裁范锋表示,百度公司的这种行为,不仅违背行业基本规范和道德,也给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界造成深远的恶劣影响,天极网正式起诉百度,意在通过法律手段,向这种“互联网丑闻”做坚决斗争。

2006年:百度“邮件门”事件

2006年,百度品牌总监王东发给CEO李彦宏和副总裁梁冬的一封内部邮件不慎泄露。百度很快陷入被指“操纵搜索结果”的问责中。邮件门事件在百度内部以及业内造成重大影响。

随后,王东离职,这使得大家纷纷怀疑王东是因为邮件门事件,而“被迫离职”。

在网上流传的这封王东的邮件中则称,因为过去新浪对百度的负面报道过多,百度调低了搜索新浪内容的权重;不过近段时间以来,“新浪科技频道对百度的支持还是有目共睹的”,“而搜狐又是对百度那么多负面报道”,所以“如今情况有所变化”。“中午我约请该频道(新浪科技频道)负责的编辑郭开森吃饭,”王东在邮件中特别提到,“季度末频道负责人(如郭)的考核一部分也是以PV(浏览量)为主的,因此恰当时候给郭的支持,会比一般情况下的作用大。”因此,王向李彦宏和梁冬请示,是否可以“恢复新浪的正常权重而将搜狐调低?”

“邮件门”事件在网上曝光后没几天,王东就从百度离职。只是,百度新闻发言人徐继业“喋喋不休”地声明“王东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发展”,不是被邮件事件连累。但愿真的是这样。

:大众搬场与百度的是非恩怨

上海“大众搬场状告百度”的案情显示:

在百度上输入“大众搬场”4个字,跳出来的信息不下9.8万条,按照常理,大众搬场公司应该对这个搜索结果很高兴。但排名靠前的多为“李鬼”,其中标榜“大众搬场”的链接网站除了大众交通旗下的1家是真的,其余全是“李鬼”。多个“李鬼”链接网站的网页均以与大众搬场相同或近似的法人名称招揽、经营搬场物流业务,并擅自使用大众搬场拥有排他许可使用权的“大众”注册商标。被百度忽略的是,假冒大众搬场的经营者均未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登记,不具有经营相关业务和进行广告宣传的主体资格。

上海大众交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杨国平有诉不完的苦水:假“大众搬场”不但侵占了市场,抢夺了业务,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真“大众”的信誉,每天接到的投诉电话达几十甚至上百。无奈之下,205月9日,上海大众搬场物流有限公司向上海二中院提起诉讼,状告百度网站侵犯商标权。大众搬场认为,百度网站上的上述内容给其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注册商标排他许可使用权和法人名称权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

百度的“竞价排名”是一种企业推广项目,任何单位、个人只要交纳推广费,就可获得咨询、开户、管理、关键词访问报告4项专业服务,意味着可以在关键词栏内标注“大众搬场”。据悉,在“搬场”栏排第一位的某假冒公司年付费高达十数万元。

6.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篇六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

2、能力培养:①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②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③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3、思想认识:①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②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③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明初谁七次下西洋?(郑和)首航带了多少人去?(27800人)远航以前的朝代有这样的规模吗?没有。这说明朝是否强盛?(强盛)

2、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什么政策?闭关政策。虽是闭关中国是否有产品卖出去?有。这说明清朝的手工业发不发达?发达。

课前导入:

以上都说明了明清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将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框题,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进入新课:

一、明清经济发展(板书)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板书、提问)

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板书)清前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是?

2、康乾盛世(板书)

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板书:农业、对外贸易、商业),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板书)

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板书)解释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贸易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

商业:形成商帮、农村变成市镇和市镇的发展。(板书)解释商帮,是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商人为了对付市场竞争而组成的商人组织。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中国就有六个。

以上都说明了中国明中期到清前期的强盛,中国在当时仍属头等的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近代化是指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板书)封建社会是以什么业为主?(农业)封建社会之后产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它又是以什么业为主?(工业)。近代化就是指农业向工业过渡的阶段。明清时期近代化萌发的那些方面呢?课本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社会方面、观念方面、思想方面)请学生回答问题。

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已有一部分不务农了。有的做佣人,有的在官府做事,有的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都说明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为什么会把这一现象作为一个近代化因素呢?封建社会人们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土地能随身带走吗?不能。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人们祖祖辈辈都只能在这块土地的住,不能离开。而工业社会,就象现在,你在公司做得不高兴了,你可不可以离开?当然可以。这就是工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大。

观念: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分别解释士农工商,提出商人的地位已超过农工。

思想: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从课本的小字来分析。

这些方面的变化,都说明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从农业向工业演进的趋向。在前两框题中我们说了明清时期的强盛,那么在强盛的背后有没有危机呢?有。好,我们进入第三框题。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看录像,思考问题:19世纪的中国和19世纪的西方都在干些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总结:

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同时向外扩张殖民地。

中国:紧闭国门、重农抑商、大兴文字狱,鄙视科学技术,强化专制主义。

特别利用课本的“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来讲述说明英俄等国在我国附近的殖民扩张,也就说明了当时的清朝面临怎样的危机。

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是否就放弃打开中国的国门呢?没有。英国用什么来打开中国的国门呢?鸦片。

看一段清朝时英国走私鸦片入中国的纪实片,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史实,了解鸦片是一种什么东西。现在鸦片等同一类的东西统称为什么?毒品。毒品的主要种类有那些?吸毒品后当毒瘾上来时,会有什么症状?流眼泪,流口水。抱着头撞墙壁。全身的象蚂蚁咬一样,最后大小便失禁。让学生想象出的毒瘾上来时的恶心,从心中对毒品产生厌恶。同时强调正是由于这鸦片和清政府的各种政策,使中国从自古以来的世界上的头等强国沦落为挨打、受侮的国家。

小结:从三个框题,说明中国由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称为____。

2、明清前期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盛世时期,中国的贸易出口值超过进口值,称为__差。3、19世纪初,中国的商业及城镇建设也很迅速,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__个。此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变化,__的社会地位上升。但这些都遭到统治者的压制。

4、明清时期,___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的货币之一。

二、简要归纳明清时期的主要危机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的是()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分析 题目中的四部作品是明清时期的著名古典小说,要求归类,给的内容限制是“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解答时既可以从肯定入手,也可以从否定入手,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要以对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作为基础。A项《红楼梦》就是通过对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B项《水浒传》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反封建思想跃然纸上。C项《西游记》更是借一个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来反映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可见,只有D项《三国演义》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它主要是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答案 D

例2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都有丰富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B.都描绘人间的爱情故事

C.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D.都有反封建思想

答案:D。该题意在考查考生比较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共同点”,题项摆出类似点,经辨析可知:A、B、C三项不具备同点之意,“反封建思想”是共同点。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 ②()→康乾盛世

A.顺治帝

B.乾隆帝

C.光武帝

D.隋文帝

2.清朝前期,下列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高产作物是()

A.甘薯

B.棉花

C.玉米

D.双季稻

3.清朝前期,成为全国性的贸易市场的城市是()

A.南京

B.广州

C.北京

D.上海

4.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

A.农民贫阻,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民族资本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控制

C.政府限制商品买卖

D.统治者控制专卖权,阻碍生产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康熙采取的发展农业的措施中包括()

A.奖励垦荒屯田

B.严禁土地兼并

C.重视兴修水利

D.多次减免租税

2.清朝前期已经成为商品的经济作物是()

A.棉花

B.甘蔗

C.粟

D.烟草

3.清朝前期,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A.云南的采矿业

B.四川的制盐业

C.台湾的制糖业

D.北京的采煤业

三、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五、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个画面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经济现象?

②这种经济现象比前一朝代有什么不同,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A

二、1.ACD 2.ABD 3.ABCD

三、1.40% 3.6 2.顺治 云南 南京 广州

四、①闭关政策。

②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③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与世隔绝,也妨碍了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五、①清朝初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上一篇:2022年三年级丙班班队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供电公司第XX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