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国家的习俗礼仪(共3篇)
1.各个国家的习俗礼仪 篇一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全)-6 仫佬族:尊老重礼,老人进餐,都由晚辈争着盛给;冬天围炉取暖,让老人坐背风的地方;如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的人都要前往吊唁。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若拒绝邀请,则被视为不礼貌。
羌族:宴席的上座须请老人坐,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饮酒时也必须由最年长的先饮;老人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相迎;路与老人,要侧身让路,如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歌舞时要有老人领头;儿女不得随便说父母的名字。村寨里有人盖房,大家都无偿的去帮忙;遇有婚事,亲友邻居都前往庆贺;遇有丧事,邻里都要帮忙料理,前往吊唁。
布朗族:对远方的来客,总是要热情的用水酒、清茶等予以款待。相互帮助和协作是布朗族的优良传统。村寨里一家有事,大家都要相帮;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要相互拜访,请客吃饭、送礼,以示团结友好。
撒拉族:讲究礼节和馈赠。见人不论相识与否,都要客气的说“色拉姆”(你好吗?);在婚丧、生育、远行看望尊长时,都要送礼;对来客都以丰盛的饭食款待,宴请宾客时,不炒菜,只吃烩的碗菜。
毛南族: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后要亲切搀扶让路。如遇挑担负重者,必替其挑负一程,嘱其慢行。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座,有好吃的,首先要给老人,晚辈要给老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对过路人不论认识与否,必打招呼并邀其进家喝茶、吃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招待热情而有礼貌,客人留宿时,比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帐,让出厢房给客人。谁家有婚丧或建房等事,不需请求,村里各家都会自动出人帮忙。
仡佬族:客人来访,全家人要起立迎接;主人与客人谈话时,如果想从它们之间穿过,必须说声:“对不起,过一下”。村寨中的老人年满60岁时,其子女、亲戚和相邻都要为其祝寿,并杀狗设宴进行庆贺。
2.各个国家的习俗礼仪 篇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它反映着各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地区的公安群众工作,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的意识, 充分认识公安群众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2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2.1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的风俗习惯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 是各族人民历史上相沿已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其风俗习惯一般都具有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形式。行为心理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一定的行为方式体现着民族特定的行为心理。民族风俗中表现出来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 反映的是民族的一定的行为心理, 但这些又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等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一般来说, 民族风俗习惯反映一定的民族心理, 又具有一定物质的或具体的活动形式。因此,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历代长期传承的、广泛流行于社会和全民族的、在一定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产生于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并由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所决定。它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第一, 与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有复杂的地形、多种的气候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无不基于这样的空间范围和自然条件, 并呈现出它的多彩多姿。第二, 最终受各民族生产方式的制约,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 民族风俗习惯也只能从各民族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形成。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各民族的经济产业不同, 社会生产水平各异, 经济条件和经济特点多种多样。由此必然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 表现出各民族的消费、节庆娱乐、喜好禁忌等习俗惯例方面都不尽相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俗习惯成为各民族经济生活的投影和折光。第三, 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都是在各民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至繁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 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成以及婚、丧、礼俗等, 也日益发展形成起来, 久而久之, 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文明程度是不一样的。第四, 与宗教有关, 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在民族风俗习惯中, 生产性节日及习俗的形成往往源于古代的农业祭祀, 反映着人们对岁时节令的了解。但就其意识形态而言, 最初都属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范畴。丧葬习俗方面的宗教色彩, 是最引人注目的。在许多少数民族中, 丧葬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灵魂轮回的崇拜观念。有些民族婚俗的形成与宗教有直接的关系, 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此外, 民族风俗习惯, 既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特别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 往往在他们的风俗习惯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 充分表现了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2.2 民族风俗习惯的分类
我国各民族因分布地区不同,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以及受邻近民族影响的程度不同, 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分类有如下几个方面:
2.2.1 物质文化生活习俗
它包括人们在劳动生产、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活动中的全部习俗。由于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的生存条件, 因此, 这种习俗对于任何民族来说, 是一种能充分反映民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习俗。一般说来, 这类习俗的变化是缓慢的。
2.2.2 社交习俗
这类习俗形成较早。可以说,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 就有了社交习俗。社交习俗大体可以包括见面、称呼、祝贺、请客、通信、拜访等个人或集团交往方面的全部习俗和礼仪。其中每一个习俗的形式各种各样。以见面习俗为例, 各民族大不相同, 有问好的, 有双手合十的, 有握手的, 有亲吻的等。
2.2.3 家庭习俗
家庭习俗包括家庭或家族成员间存在的全部习俗和礼节。它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称谓习俗、辈分习俗、敬老习俗、回避习俗等。一般来说, 以人伦主义为传统文化核心的东方民族的家庭要比西方民族复杂得多。
2.2.4 人生习俗
人生习俗包括人们在整个生命旅途中主要阶段上的全部生活习俗。这种习俗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而且发展、变化相对缓慢。根据内容和行为次序, 又可将人生习俗分为以下几种:降生礼俗、生日礼俗、成人礼俗、结婚礼俗、丧葬礼俗。
2.2.5 岁时节庆习俗
岁时节庆也是民族的重要习俗之一。自古迄今, 大概还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和时令庆祝活动的。岁时节庆习俗, 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生活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果说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家庭习俗和人生习俗只是分别构成这种表现形式局部的话, 那么, 岁时节庆习俗则是这种表现形式的综合, 因为只有岁时节庆习俗才有可能全面或局部地反映民族的历史、经济、物质生活、宗教、道德、审美观、禁忌等各种文化现象。根据岁时节庆习俗的来源、性质, 可初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时令节日、宗教节日、庆丰收节日, 传说、纪念型节日。
2.3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从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 民族风俗习惯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约束性、传统性、敏感性和变异性。
2.3.1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遭遇、社会斗争、宗教信仰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反映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心理特点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表现在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整个民族所特有。可以说,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构成民族差别的重要因素。只要民族的差别还存在, 就必定有反映这种差别的风俗习惯。因此, 民族性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3.2 地域性
地域性指的是表现在地理或乡土之上的特点。就是说,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风俗习惯往往表现出地域性特色。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一方水土, 一方风情”。因此, 就是在同一民族的支系之间, 有些风俗习惯也不相同。然而, 地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似又使几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往往表现出雷同。
2.3.3 约束性
由于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因此, 对一个民族内部的社会生活而言, 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模式与行为准则, 是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 但对全民族公民具有极强的约束力, 对民族社会起着整合作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一些不成文法 (习惯法) , 就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2.3.4 传统性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是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尽管社会形态发生多次变化, 但都一直保留着传统特点, 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历史延续性和稳定性。这不仅反映在居住、服饰方面, 也表现在娱乐、礼仪、节庆等方面。
2.3.5 敏感性
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具有敏感性。正是由于风俗习惯的敏感性, 当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遭到歧视或侵犯时, 整个民族往往都会作出性质不同的剧烈反应。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对人们如何对待他们的风俗习惯, 普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 任何形式的忽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 往往都会损害民族关系。敏感性是各民族风俗习惯共有的社会特征。
2.3.6 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某一种风俗习惯形成之后, 还会发展和变化, 尽管这种发展和变化相对来说是缓慢的。因为民族风俗习惯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改变, 风俗习惯也会不断地变化。关于风俗习惯发生变化的原因, 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 政治原因。即由历史上战争造成的民族统治和压迫而引起的。第二, 经济原因。经济的发展, 商品的流通, 促成民族风俗习惯的改变。第三, 文化原因。由于民族间文化交流引起民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和变化。
3 公安群众工作中如何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
(1) 树立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的意识, 充分认识公安群众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第一, 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第二,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第三, 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2)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科学观点, 是工人阶级政党观察、处理民族问题, 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 吸收了当时人类学的最新成果, 总结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创立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列宁和斯大林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丰富和发展, 使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原则与中国的民族、社会实际相结合, 丰富、深化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和政策体系。
(3) 大力加强“四学习”、“三尊重”活动。认真学习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政策、民族风俗、民族语言, 以及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看做是对本民族的尊重, 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冒犯, 看做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 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 哪怕是出于开玩笑, 都容易刺激乃至伤害民族感情, 不利于民族团结。
4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4.1 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 有很大部分是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另外, 由于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 这就使得一些风俗习惯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有一个对风俗习惯保持和改革的问题。无论是保持或是改革, 都应尊重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 由少数民族自己决定。我国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给予充分保障。具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5条、刑法第251条、2001年2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和其他有关的地方法规中都作了尊重少数民族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自由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 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 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 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
4.2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风俗年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风俗年节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 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 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风俗年节上的千差万别, 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 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4.3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要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二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经常来往的公共场所, 应设清真饭店和清真伙食。三是对少数民族人犯应当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四是对少数民族的身份证免冠照片问题, 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可以使用不免冠照片等。
4.4 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姻习俗, 这种婚姻习俗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婚姻家庭习俗, 包括婚姻原则、婚姻形式、婚姻年龄、财产继承等风俗习惯, 都有每个民族各自的特点, 有些已经带有习惯的性质, 不仅是个人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而且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在总的原则下, 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和生育方面享有相应的自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5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 制定变通规定。”
4.5 舆论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创作,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艺创作事业的繁荣, 少数民族的文艺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新闻报道、小说、影视等大量出现, 一方面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 也在一些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 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作了不恰当的评述, 有的丑化了少数民族形象, 有的仍沿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某些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语言、称谓。这些现象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 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 在个别地方, 甚至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 影响了民族团结。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侮辱、歧视少数民族的内容, 情节恶劣, 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4.6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我国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中央有关部委和有的民族自治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如1979年2月民政部、国家民委发布的《不要强迫回族实行火葬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少数民族实行土葬或火葬, 是一个风俗习惯问题, 对这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 应当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 绝不能强迫。”
参考文献
[1]张希贤.群众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3.俄罗斯人的日常礼仪和习俗 篇三
关键词:俄罗斯;礼节;习俗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49—02
俄罗斯人性格豪放、开朗,喜欢谈笑,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俄罗斯人很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礼节,他们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习惯方式。对于初学俄语的人来说,如果不掌握俄语礼仪等习惯,在同俄罗斯人交往时会时常因此而失礼,甚至闹出笑话。了解一些俄罗斯人的礼仪与习俗,对在俄罗斯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有很大帮助。
一、俄罗斯人的礼仪
良好的文化素质使俄罗斯人非常重视人的仪表,举止。在社交生活中,俄罗斯人总是站有站相,坐有坐姿。站立时保持身体正直。等候人不论时间长短,都不蹲在地上,也不席地而坐。同时,他们在社交场合还忌讳剔牙等不良动作。
1.服饰礼仪。俄罗斯大都讲究仪表,注重服饰。习惯衣冠楚楚,衣扣要扣得完整。现在,俄罗斯人的服饰一直在追赶世界潮流。男子多穿西服,戴呢帽,冬天则罩长外衣,戴皮帽。女子穿连衣裙,西服上衣或西服裙,秋冬两季戴呢帽或皮帽,罩长大衣,夏天系花头巾。
2.相见礼仪 。俄罗斯人养成了注重礼貌的良好习惯。与自己的亲人、同事、学生、邻居、熟人等每天见面时,总要相互问好并道:“你好”、“早安”、“日安”或“晚安”。言谈中“对不起”、“请”、“谢谢”时常“挂在嘴边”。问候时要面向对方,态度友好。
3.握手 。俄罗斯人一般的见面礼是握手,但要注意,握手时要脱手套站直或上体微前倾。不能用力摇对方的手。在遇到上级或长辈时,不能先伸手。一般与不熟悉的人握手,只能轻轻地握。用力握手表示亲近的关系。遇到妇女时,也要等对方先伸手。一般不与初次见面的妇女握手,而是鞠躬。很多人互相握手时,忌形成十字交叉形。
4.亲吻。久别的新朋好友相见时,常用亲吻拥抱礼,但对不同人员,在不同场合,所施的吻礼也有一定的区别:在比较隆重的场合,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三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5.待客。俄罗斯人用“面包加盐”的方式迎接贵宾,以表示最高的礼节和最热烈的欢迎。一般将大圆面包放在铺有绣花面巾的托盘上,面包上面放一撮盐,由少女献给尊贵的客人。
6.交谈礼仪。通常情况下,俄罗斯人在寒喧、交谈时,对人的外表、装束,身段和风度都可以夸奖,面对人的身体状况不能恭维,这习惯正好与中国人不同。在俄罗斯,几乎听不到诸如:“你身体真好”、“你真健康、不生毛病”这些恭维话,因为在俄罗斯人的习惯中,这类话是不准说的,人们觉得说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交谈中,常以“您”字表示尊敬和客气。
7.女士优先。 俄罗斯人对妇女颇为尊敬。“女士优先”在俄罗斯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修养好的标志。在公共场合里,男士往往自觉地充当“护花使者”,为女士开门,让座、让行乃至披外衣等。不尊重妇女,到处都会遭以白眼。
8.送礼礼仪 。俄罗斯人很讲究送礼,最好的礼物是鲜花,俄罗斯人酷爱鲜花,无论生日、节日,还是平常做客,都离不开鲜花。鲜花的数量有讲究,平时送花一定要单数,双数是给死人献花。送花一般不送黄色的花,黄色被认为是背叛分手的象征。三八“妇女节”时,给女友送相思花;送给男人的花一般是高茎、颜色艳丽的大花;对方有人去世时,要送双数的鲜花,可以送康乃馨或郁金香。俄罗斯人一般不拒绝礼物,而是表示感谢。同时习惯当时就打开礼物,并当着客人的面称赞一番。
9.餐饮礼仪。俄罗斯人很注重餐台设计,讲究陈设的艺术性,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使人有好的心情,增进食欲。用餐之时,俄罗斯人多用刀叉。他们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让其直立于杯中。通常,他们吃饭时只用盘子,而不用碗。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10. 称呼。俄罗斯的姓名包括三个部分,依次为名、父称、姓。女人结婚后一般随男人姓,有的保留原姓。在俄罗斯人当中,不同的场合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称呼。在正示公文中要写全称,非正式文件中一般名字和父称写缩写。表示有礼貌和亲近关系时,用名和父称。平时长辈对晚辈或同辈朋友之间只称名字。在隆重的场合或进行严肃谈话时,用大名,平时一般用小名,表示亲近时用爱称。对已婚妇女必须用大名和父名,以示尊重。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
二、俄罗斯人的习俗
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因此俄罗斯人在居住、生活习惯和忌讳等方面的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
1.居住。俄罗斯人喜欢住木屋,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栏围着,院内有菜园。
俄式传统民宅中的炉子(печка),条凳(лавка)和上座(передний угол)别具一格。炉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东西和烧饭,上面还可以躺人。条凳固定在墙边,供数人合坐,上座是农舍里最重要的地方,专供贵客使用。它的上面是供圣像之处。
现在,这种俄式传统木屋在俄罗斯农村仍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农民住进了2~4户的2层住宅,配有公共设施,每户居民有一片宅边地,可以种植瓜果蔬菜。
城市里,居民的住房非常紧张。近年来,为了合理使用土地,适应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势,修建了一批以12~19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区。小区有食品店、邮电部、储蓄所、幼儿园、学校、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别墅也是俄罗斯人喜爱去的地方。所谓别墅(дача)是俄罗斯人的郊外私人住宅。苏联时期,市政府为每个干部职工提供0.06公顷的郊外土地供建别墅用。这种在地多人少的地理环境下出台的政策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建筑。俄式别墅一般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林边、水旁。建造别墅的地区多由国家划定,并提供输电。人们习惯上把这些地方称为别墅村。俄式别墅多为木结构的房屋,有大有小,小的只有十几平方米,大的有套间,一般内部陈设简单,方便搬动。外部涂着鲜艳夺目的色彩,饰有各种图案。
夏天,每逢周末,俄罗斯人开着小轿车或乘坐郊区电气列车来别墅度假。轻松、闲适的别墅生活解除了快节奏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和不适。他们还在别墅的园地里种菜。既可放松身心,又可弥补城市供应的不足。夏天一过,这里便一片宁静,别墅主人只是偶尔去看看,冬天,这些别墅是闲置的。苏联解体后,经济萧条,生活困难,居民在别墅的菜园里种植土豆,以供全年食用。另外,有些老人把市内的住房出租收费,以解生活之难,而自己则住在简陋的别墅里。
2.黑澡堂(чёрная баня)。俄罗斯人爱洗澡。城市里往往有许多公共浴室。莫斯科最大、最有名、历史最悠久的浴室是“桑杜尼”浴池(Сандуны)。
在俄罗斯的农村里,人们爱洗蒸汽浴。他们认为蒸汽浴能健身、消除疲劳,还能治病。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北方和西伯利亚各民族居住区,黑澡堂是民间常见的浴室。这种澡堂一般盖在住房旁的院角里,以木结构居多,夏天用作储藏室。为了保暖,澡堂里的炉子没有烟囱,木柴燃烧冒出的黑烟散发在澡堂里,时间一长,澡堂的板壁和屋顶都被熏成黑色,故称之为黑澡堂。
3.迷信和忌讳。俄罗斯民族的迷信和忌讳也颇具特色。如:颜色。俄罗斯人认为各种颜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按照俄罗斯人的观念,红色象征美丽、吉祥和喜庆,因此把红色和自己喜欢的人或物联系起来,如“红场”、“红颜少女”等;绿色象征和平和希望;蓝色象征忠诚和信任;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至于黄色则象征忧伤、离别、背叛和发疯,所以年轻的情侣或情人间忌讳送如黄色的玫瑰花等黄色物品。黑色象征着肃穆和不祥,因此俄罗斯人讨厌黑猫。他们在路上遇到黑猫时,会停下脚步让别人先过去或绕道而行。
4.动物。俄罗斯人把马视为能驱除邪恶,给人带来好运气的动物。从前,农民在屋脊上钉上一块马颅骨,现在改成马头形木雕饰物,希望它保佑自己及家人四季平安。他们认为马掌有降妖的魔力,要是在地上发现一块马掌,他们一定会把它拾起带回家,钉在大门口或墙上。俄罗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胆小无能的动物,如兔子从面前跑过是不祥之兆。根据俄罗斯人的观点,公鸡有巨大的魔力,它的叫声能赶走凶神、夜鬼和幽灵。因此在一些农村里,农民们用木雕的公鸡装饰房梁,用以避邪。俄罗斯人认为,梦到公鸡是吉兆。在俄罗斯人的眼里,布谷鸟象征忧伤的女人,是死亡的先知,是凶兆;而笨手笨脚的熊则是他们的吉祥物,被称为“森林之王”、“美食家”等。
5.数字。俄罗斯人和其他西方人一样,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在基督教的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正好排13位。他们厌恶666这个数字,因为在圣经中这是魔鬼的代号。他们常用7这个数字,认为7象征幸福和成功,有些新婚夫妇在婚礼后乘坐彩车要经过7座桥才心满意足,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对7的喜爱程度。
参考文献:
[1]程恩庆,等.俄罗斯联邦国情概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惠萍.俄罗斯人的作客习俗[J].中外文化交流,1993,(2).
[3]金钢.俄罗斯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D].济南:山东大学,2007.
【各个国家的习俗礼仪】推荐阅读:
格列佛游记各个国家的概括11-07
表达简历的各个层次09-20
儿童智力发展的各个阶段07-09
5g风口下各个行业的创业项目11-05
各个部门管理制度08-15
学校各个部室管理制度09-17
Linux下各个文件目录及其作用09-02
2022亚运会各个分会场介绍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