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2024-10-09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精选20篇)

1.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篇一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

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

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1、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

2、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

3、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

4、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

5、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2.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篇二

关键词:深化兴趣,以疑激趣,学贵有疑

历史课堂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教师。知识积累程度、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对学习有驱动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每节课能否有个好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引入情境。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合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合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二、语言生动,激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学科。教师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时,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教师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三、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有疑才有思,有思必有所得。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的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教师要记忆应知应会内容。教师要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讲课提出见解,提出质疑,并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五、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有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就是陈年旧账,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教师要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使学生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将丰富的原材料按教科书的顺序,以章节为线索,配套设计材料解析题。由于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相反,如果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就会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和个性就会受到压抑与扼制。

3.平面构成教学有感 篇三

一、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职专学生年龄小和艺术素质薄弱的特点,直观的图形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联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如:方形、圆形、矩形、梯形、椭圆形等。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准备一些用纸板剪成的方形和圆形两种基本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开始学生并未意识到其他图形的存在,但当把方形和圆形折叠或相加后出现在屏幕上,学生开始联想起来。大部分学生认为许多基本形他们都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来的。在初步了解基本形之间图与底,正与负之后就要了解基本形之间的组和规律,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平面构成形式:重复、近似、群化、渐变、特异、对比等。让学生理解几何学中抽象的点线面到平面构成中具象的点线面,即点的延长是线,线的推移是面。一个苹果在密集构成中可以理解为点,而在对比构成中则是面。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将学生引进了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应用中掌握设计规律是指,把平面构成的一些原理和规律的练习与具有一定实用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假设的实用设计题目,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平面构成的原理和规律与实际设计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对平面构成的原理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例如,用10个大小相同的点进行空间排列和平衡练习。以往的教学方法,点就是点,没有什么特殊变化,现在要求学生把这些点变成具有点的性质的具体形象。形象可以任意设计,但一定要简练概括。单点的形状要明显且方向感弱。如苹果和黄瓜相比较,苹果的点状性质较强,但方向感弱。用这样的方法去练习,就要求学生首先去理解和掌握空间排列和平衡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还要想到与实际设计的联系,去联想到适合于表现的事物和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了创作意识,他们联想到很多事物,如水塘里的荷花、冬天里的漫天飞雪、花坛里开放的鲜花、觅食的蚂蚁等。他们在设计和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设计规律,而且还提高了应用能力和审美意识。现实生活当中的形象并非都是美的,也有不适合的形象和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设计中有选择,有取舍,不断提炼加工,运用到不同的设计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

平面构成的学习,离不开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动手就不可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去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巩固,慢慢提高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如果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出描绘高手,不能培养出设计高手。如果一件设计作品,即使有很好的设计效果,熟练而精确的描绘技法,而没有巧妙的构思,也不可能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学习平面构成,两个能力的培养都是缺一不可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一个设计的过程就是要先了解设计的要求,然后构思,做出若干个设计草图或方案。然后一幅一幅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这几幅中的优秀之处,做出一个最佳设计。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了思维这个主动脉,就没有最佳的设计方案,也就不可能得到好的设计作品。好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美,而要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就是要有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多向的、跳跃的、立体的和开放的思维。在设计中,围绕一个主题,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来表现。在训练中,笔者要求学生一个规律用多个变化形式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设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理解了一个规律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四、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创作

设计需要敢于创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特异构成作业上,要求做形象的大小特异对比练习,一般的学生仅仅想到大瓶和小瓶、大树和小树的对比等,这种设计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超越了作业的要求,设计出一些好的作品。如一个学生用青蛙的大和蝌蚪的小来进行特异对比。在—个排满蝌蚪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大青蛙,把大青蛙和小蝌蚪联系起来,构思很独特。

平面构成课教学要给学生们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个性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作业辅导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作业中的新思路和新创作。要积极地肯定和引导,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在审查学生的设计草图时,要认真、谨慎,尊重他们的创作精神,不轻易用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更不能以自己的审美爱好去衡量学生设计的好坏,而是帮助学生去分析,努力发掘一些连学生自己都忽略的东西。即便这些东西不符合作业要求,也要鼓励他们去发挥,以便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使学生的个性与这门课程的要求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4.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篇四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两首都是好诗。前一首讲修身,后一首讲借势。

一个人在世上坦坦荡荡,胸有丘壑,心容大千,眼收波涛,成大气象,何以故?为有源头活水来。牛人强在管理自己,而不在领导别人。靠权力、依傍武力,看起来挺强大,其实外强中干。

如何能管理好自己呢?无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世界、事物形成认知,这是知识的储备;能够不偏不倚,刚正不阿,实实在在,意诚心正,这是心境的修炼。二者合为心智。诚于心,形于外。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何养?也是内圣外王。

源头活水便是自身。你自己是一个能量场,诚意正心,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能量。

一个人光独善其身也不行,还要兼济天下。一个人能独善其身,并不意味着可以兼济天下。中间有一条鸿沟,这条鸿沟,就得借势而行。

我们经常讲,要顺势而为。什么是势?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势?国家政策是势,资本走向是势,消费潮流是势,文化流行是势。什么是势?势是浩浩荡荡的能量,你顺势而走,你不走,势能也会推着你走。一个人成事,不是他自己多能干,而是取势而为。逆势而行,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不进便退,进了也退。

不懂势,终日勤劳,累死也没用。有人是误打误撞顺了势,事成了;然后又因为一不小心失了势,事败了。所以取势,明道,优术,都是上乘的学问。势,和气运一般,看不见摸不着,要靠你去抽象地把握。民心所向,便是势;高山滚石,便是势。

艨艟巨舰,在势能推动下,如轻羽鸿毛。靠人力推,你是推不动的,或者说是推着很吃力的。借助了势能,不推,它自己也会走。如果你做的事情,国家希望你成,人民希望你成,资源都向你倾斜,你就借了天下大势。“势”:“执力也”。能借力,便可做弄潮儿;弄潮儿向潮头立,牛的不是弄潮儿,是潮。

5.观书有感]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抽生背诵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回顾上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释诗意、明诗理。这节课我们就按这么几个步骤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朱熹的《观书有感》。(板题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宋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 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 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 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题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三)释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三次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生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那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整体感受,齐读这俩句。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含义。

配乐读

3、背诵这首诗。

(四)明诗理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整首诗没有提到一点和读书有关的,我看这首诗叫《观塘有感》好了。你觉得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究竟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

“天光云影”好比。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

“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探究式:强调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读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

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6.观书有感 篇六

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7.《走向生活》片段教学有感 篇七

《走向生活》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临近课堂尾声,有位学生问:“课文开头写‘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把校报办公室里那块工作人员任务牌看了一遍:科宁斯——采访埃莉诺·罗斯福’。这里为什么要用‘任务牌’布置工作任务呢?这样布置任务行吗?”问题刚提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怎么不行?”有的说:“不行,不行!”听到这两种声音,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抛开预设的教案,走到学生中间组织了一次即兴辩论。

正方:我方认为可以用任务牌布置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科宁斯上次采访哈武德教授的表现很出色,所以让他去一定能成功!

反方:我方认为不可以用任务牌布置工作。科宁斯虽然在上次采访中表现很好,但他毕竟在报社工作才几个月,万一他这次不能成功,对他今后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正方:我方认为领导将任务安排给科宁斯是经过一番思考的。科宁斯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大胆地走向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反方:对方辩友说的是文中的科宁斯,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科宁斯那样幸运,也许有人会因此而胆怯,反而把工作越搞越糟,从此丧失信心……

辩论在激烈地进行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的情境,正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争论的不仅仅是“任务牌”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走向生活”的中心问题。

反思:

课堂教学不一定完美,因为它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我的这个小小案例不是那么精彩,但却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资源,给我很多启发:

1. 贵在发现。

优秀的教学资源往往流淌于不经意间,而发现它则需要教师的智慧。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节外生枝”的自主生成现象,适时地抓住课堂蕴藏的教学资源,大胆地设计,在“解惑设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美丽。

2. 美在倾听。

这里的倾听,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既要听教师讲课还要听同学的发言。当课堂上出现不同声音时我们都应该耐心地倾听,冷静地判断,积极地思维。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唯有倾听,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唯有倾听,教师才能利用好课堂中的“节外生枝”。

3. 智在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接”,可以“抛”,可以“存”,甚至还可以“避”。如何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好课堂脉搏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富有艺术地引导学生思辨。有时我们必须走在学生前面,引导学生;有时又必须走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有时还必须走在学生后面,等待学生的精彩“绽放”。

8.高校速写教学有感 篇八

如今,在各高校均设置艺术专业课程,大部分学生本没有希望考上大学,临时动意,急功近利找捷径,经考前几个月的培训而突破高校禁区,学生有心而无兴趣,不能清醒认识自己,基本功不扎实,无法定位,心里期待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所以,我们面临的是怎样以新的目光、新的方式进行变革的问题。

重塑速写、创新观念

“写”是心、手、眼合一的一种境界。无论是天马行空信手涂鸦抑或是对着对象写生,速写是所有绘画形式中最能直接反映艺术家真实意图的最简单的方式。这种因瞬间产生的激情是无法复制的,因而,王羲之至死也不能重写出同样出色的《兰亭序》。今天,或许很多画家可以不需要画速写,因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借助其他的手段来从事创作,但速写所给予的境界和体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

速写是由线条画出抽象明暗的单色画,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研究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可独立为艺术,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不是单纯的描绘日常所见的形象,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功能。它是以凝固着艺术家审美情趣为观念状态的形象描绘,或者就是一种象征物。事实上速写是一种艺术家自我确认的形象,或者是一种表达方式的练习,它把思维和观察的过程凝结起来,在多数情况下,依靠变形、夸张、摒弃和单纯化的手法,给予单纯的视觉以必要的强调。速写的特性甚至可以说是如何用优美的线条来勾画物体的轮廓,从钢笔、毛笔或铅笔中诞生的形象有时是寥寥数笔的速写,有时是惨淡经营的成果,有的是有意图性的,有的则是自发性的。而且,上个世纪的艺术家又常常故意用线条将轮廓破坏,他们超越了具体的或具象的形象以求真谛,其结果便使形态分裂,产生出片段的混合体,是艺术家自我体验、自我发问,这些内在感似在观觉映像中的结晶。

速写按语言、目的等不同归为习作性速写、表现性速写和创作性速写三大类。

所谓习作性速写是指以写实造型为主,以写生手段介入而直接产生的作品,它以个人的造型能力训练为目的,如俄国杰出的肖像画家瓦伦丁·谢洛夫,英国著名画家保罗·荷加斯、凡·代克等,他们都重视速写的客观性。

表现性速写,一般来说,这一类速写具有很明显的个人语言特征,艺术家通过速写的形式在写生过程中将速写当成创作的语言转换手段或模拟,从而促使速写表现语言的丰富,使这类作品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埃贡·席勒等艺术家。

创作性速写主要是指带有一定的观念性、实验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时未必依据模特完成,更多的是通过主观想象完成,也可以说这类速写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的最终作品。创作性速写注重画面的构成感、形式感,强调主观意图视觉的最大呈现。如卓然·姆西克、马琳·杜马斯等的速写都属于创作性速写。

速写是激起创作形式的外在表现

速写在《艺术中形态的生命》一书中这样写道“速写以很少的材料、花费最小劳动和最少手段,而给我们最大充实感和喜悦感,它不需要像油画的涂底或厚凃似的强烈的物质感,也不必重视给油画带来光泽、深度、律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变化,有的只是在充满了光线的白纸上记下的一根线、一个点,它没有必要为技法而苦苦思索,也不会陷入炼金术似的复杂之中,速写乃是精神与精神的直接对话,让人感到充沛的活力和手的魔力,在速写中清清楚楚地显现着人类存在的感情,这样的手甚至驱使任何工具,记录下任何印象,这种诞生出来的印象,乍看似乎奇妙而偶然,但它是从一根小枝、一片羽毛等自然物中引申出来的,这手以不可思议的确信,吸允着自古以来的一切学问知识,还超越了精神的领域,毫不恐惧地利用余香不可能的偶然要素,所以,艺术家的速写本是‘人的手部日记’”。

现在大多数艺术类高校中,速写教学对创新性思维多样性的培养及认知度的价值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速写教学目标目的不明确,培养造型表现技巧和传统素描与创新思维的速写训练混为一谈,长此必将影响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应:1、明确速写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能用视觉语言多角度表达创造意图的必要训练手段,为使学生眼、手、脑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2、要因材施教,强调专业特征,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及学习热情。3、通过不同途径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 语

速写是多层次的,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有着无限种可能。无论何种形式、何种风格、何种文化背景,一件好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愉悦——速度写出“真实”,“真实”表达出美感。在今天,速写教学已经出现轮廓并呈现多样性、多维性、多观性、多觉性的发展态势。有许多院校已总结出相对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进一步梳理,以实现创新的速写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寻找视觉经验抽象转化与传达的形式规律中创造出新的思维产物。我们观看或学习国外优秀速写作品,无论是传统的或非传统意义上的速写,其启发性的图像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创作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学习速写,不仅要学习速写的技能,还要吸取蕴含其中的绘画观念,并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学习速写的全部意义。

9.观书有感精选 篇九

“生命是一把弓,那弓弦是梦想。”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生命是奋斗,是贡献,更是有勇气的去面对生活!

生命是宝贵的。比如:飞蛾被我们抓住了,但它没有放弃,努力的鼓动双翅想逃出去,连小小的昆虫都懂得珍惜生命,何况是我们人呢?比如:香瓜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虽然它知道自己仅仅只能够活几天,但就是因为这样,使它好好地珍惜生命,再比如杏林子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一声声沉稳而有力的心跳,给我们极大的震撼。这所有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们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得贡献,但也可以白白地浪费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果失去了,就不会有第二次,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多少,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是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不仅要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发出最强的光和热,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10.《观书有感》扩写 篇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扩写:

有一座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面镜子一样被打开,远远的看,广阔的水面像玻璃一样平静,水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显得十分的安。

近处看,一无杂质的水面上,清澈的可以一眼望到底,水中鱼儿游动的身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看,它们有的互相撞击,有的互相追逐嬉戏,有的漫无目的的游着,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点缀着这条白玉带。

阵阵徐徐的风吹来,水面上的一道道的波纹缓缓的移动着,好像一个老人在慢慢的蹒跚在平平的路上。

天空中变化万千的浮云与五光十色的光彩,在“垂柳夹岸水平铺”的水面上倒映着它们的影子,清晰而精致,似水彩画一般。在水面上慢慢的晃动着。

11.《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有感 篇十一

一、巧用《几何画板》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用传统手段教数学缺乏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数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和抽象的。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惧怕和厌恶。这种情绪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动态变化功能,能以浓缩的形态给学生提供数学背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亲手操作,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形,原本不明白或不甚明白的概念等变得一目了然。当我们使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绘制各种函数的图像,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反复观察幻术图像的特点特点,进而得出图像的性质,使原本静止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情绪高涨,专注、渴求和欣喜的神情挂在脸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原来是神奇!” 、“想不到数学还真有趣”……极大程度的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感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中做数学,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如学生学习“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走进微机室,让学生自己使用《几何画板》,构造出∠ABC的平分线BE。然后让学生度量出∠ABE和∠CBE的值。学生拖动点A改变角的大小,观察度量值的变化,领会角平分线的概念。接着做出角的两边的垂线ER和ES,度量出点E到垂足的距离。学生用鼠标在角平分线上任意拖动点E,观察度量值,不难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

学生动手在操作中学数学、“做数学”,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变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为老师组织学习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自己的经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达到让学生“做”数学的目的。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学生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三、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揭示“数形结合”的变化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几何画板》为“数形结合”创造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同时,还可以解决学生难以绘制的图形,而且可以演示图形的动态变化,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真正做到“以形助数”,“用数解形”。

如在“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性质”一节中,函数图像的性质一直是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文字语言说明。通过《几何画板》学生只需用鼠标上下移动点a、h、k,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的变化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在a、h、k的变化过程中加深了对二次函数图像理解,学生很容易得出性质,常规难点迎刃而解。

四、利用《几何画板》,由静变动,动态展示教学内容

“动态”是《几何画板》的最大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在传统数学教学中,黑板上的图形是永远静止不动的,它掩盖了几何实质,常规教学中要讲授动态问题(如各省市中考试题中的动态问题)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使用《几何画板》后,许多内容变静为动,学生在“动”中思考,在动中求知,培养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动态思考能力,解决了讲解这类问题的最大难点。学生还可以随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五、不要生硬使用《几何画板》,舍本逐末

《几何画板》与初中数学教学,其主体还是数学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应以实现数学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还生硬地使用《几何画板》。

12.教材中语文园地教学有感 篇十二

果不其然, 例字一打出来, 一只只小手已经举起, 甚至有迫不及待主动说出答案的。周围的小朋友一看: “难倒只有你知道答案吗?”“七嘴八舌”的效果马上呈现。

很好, 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等着吧, 小家伙们。

师:汉字是有生命的, 它的音、形、义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要想和它真正交上朋友, 就要全面地了解它。不但要了解它怎么读, 就是———字音, 还要知道它怎么写, 这是———字形, 更要去思考, 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就要了解它的———字义。

(师手势提醒, 生齐答)

师:你瞧!静下心来思考的你, 已经在学习全面地去看问题了。那现在, 就请你静下心来, 去看看大屏幕上这些字, 从原来的字到新字, 它们的音、形、义有什么变化?

(再次手势提醒, 要考虑三个方面。从表情来看, 有一部分孩子显得没有方向, 这个时候, 正是自己去想办法, 完成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会有点无措, 但是不妨给他们时间。)

师: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了, 那现在这样, 我们分别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 说说自己的发现。我们最容易发现的是———

生:字形!

师:好, 请同学来说说, 你发现从旧字到新字, 字形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现原来的字加一加变成了新字。

师:很好!那请你再仔细看看, 它究竟加的是什么啊?

(师有意在大屏幕上提醒了一处)

生:加偏旁!

师:同意吗?

(生齐答)

师:瞧, 只要仔细去观察, 你就能发现这个规律!多能干, 现在, 你能完成地告诉我们字形变化的规律吗?

生:旧字加上偏旁, 变成了新字。

师:通关成功!第二关, 字音的变化, 你发现了吗?

生:加偏旁之后, 字音不变, 有的声调变。

师:就是说, 字音基本不变。第二关也顺利通关!还有哪部分没有考虑?

(生思考片刻)

生:新字的意思和偏旁有关。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 一部分表示字音, 一部分表示———

生: (迫不及待地争着说) 这些都是形声字。

师:相信现在再跟这些新的生字朋友打招呼时, 你会感到格外熟悉了。我们一起来!

师:你还认识了很多很多能够这样变化的生字朋友呢, 想想看, 动手写下来。

师:老师再请一些新朋友来, 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 大胆地和他们交交朋友吗?

师:你瞧, 根据我们已经认识的生字, 通过分析音、形、义, 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生字。通过今天的学习, 相信孩子们对于我们的文字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 不妨主动和你的生字朋友聊聊天, 更全面地了解它, 并且通过一个字, 认识更多和它有关的生字。

坦白的说,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发言, 相信大家七嘴八舌地也能将这三个方面说全, 因为其实是我们早已熟悉的识字方法, 但是对于二下的学生来说, 应该开始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 或者说, 要教给他们受益长久的方法, 因此我们的目的就提升为:通过引导, 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思维方式, 首先看问题要有整体观, 能够在明确整体、全面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其次, 思维要有序;相信在这两点基础之后, 深入思考, 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很多时候, 我们教孩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而有些时候, 我们通过教会孩子“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培养其全面、有序、深入的思维方式。

13.观书有感及意思 篇十三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14.朱熹观书有感 篇十四

阳光明媚,空气新鲜,人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许多。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发现前方是个小池塘。池塘边长满金黄的油菜花,好似可爱的娃娃露出它们的小脸蛋。一棵棵油菜花紧挨在一起,形成一片油菜花田。从天空中往下看,就像是一片黄色的海洋,十分壮观。蜜蜂在油菜花间飞来飞去,又开始新一天忙碌的工作,可真是勤劳!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不动,那毛绒绒、胖圆圆的身体,多么可爱!

欣赏完田间的油菜花,我又把目光转回池塘。这个池塘不大,目测应该只有半亩,呈方块形状。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方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水草、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水中的天空蓝悠悠的,像刚刚被清水洗过一样,天空中飘着几朵云,云的形状各不相同,一会儿聚集在一起,一会儿飘散开来。云朵和天光都映在这方池塘中,景色格外明丽,让我看后心旷神怡!

15.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篇十五

一、借鉴优秀版画作品, 取长补短

版画创作, 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上创作课, 最困难的是不知道画什么, 很容易使创作平庸、概念化。为此, 首先要引导学生如何借鉴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 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借鉴、吸收、继承前人的优秀艺术成果, 也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审美追求及艺术修养创作出体现时代气息、与众不同的新作品, 在当代的审美价值中体现版画的精神内涵和学术品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还要有广阔的国际美术视野。并从平时的观察、体验当中感悟生活, 了解生活, 捕捉形象, 确定题材, 形成个性鲜明的创作构思。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理解和评价, 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比如“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版画) 作品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故乡的风景》这幅画, 作者吴静秋通过描绘故乡北国祥和而又奇瑰的情景, 又经过对具体物象审美理性的情感升华, 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 让人有一中返朴归真, 自然和谐之美。从中能启发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 无论人物、风景或静物只要对此产生审美感受并能打动人心的, 通过创作构思、艺术提炼都可以入画,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刘大为主席曾说:“美术反映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更多地关注和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 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 在艺术风格的探讨和艺术技巧方面, 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版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 培养学生常画生活速写或影像记录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 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平时速写或照片收集中萌生的。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归纳和独立思考, 通过归纳—整理—选择—构思—提炼—创作这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样在“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版画) 作品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扎西和他的羊》这幅画, 作者徐匡通过描绘川西阿坝草原上藏民扎西放牧这一特定情景, 经过对画面进行极富生机的灰色调处理, 使作品富有微妙灵动的意味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使人享受挚真至尚, 自然和谐之美。徐匡老师也曾说:“要抓住适合你造型艺术表现的这种形式特点去观察生活, 去收集素材, 那就不一样了。”其实, 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同步发展的, 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的想象, 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平时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并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感悟生活, 表现当今广大城乡日益富裕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 以及在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的新题材、新人物、新情感和新的精神风貌。

与时倶进,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他们积极进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多利用时间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明确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用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审美感受, 这里所提的真情实感并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记录, 而是作者审美理性的情感升华, 这样创作的主动性就会提升, 绘画表现的欲望也会更强烈。因此, 毕业班版画方向的创作教学中,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以云南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版画教研组为例, 办学特色主要突现地域性民族美术特点, 创作主要围绕“那美术”。所以, 学生艺术实践必须要深入到广阔的壮乡苗领, 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奇瑰的喀斯特地貌, 并在艺术实践中, 发现美、创造美, 努力表现人文气息、社会风貌、时代精神, 进而不断创作新的表现题材和艺术形式。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征, 又具有时代精神、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的优秀版画作品。

三、注重创作构思,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版画创作中艺术构思是重要环节, 要设法激发每个人特有的艺术灵感, 帮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创作素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 力求构思完美。据我所知, 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偏向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例, 以及对亲情的歌颂和对爱情的追求。此类题材朴实而真切, 要用心体会其中的意义, 从平凡事物中立意, 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再如“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版画) 作品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独木之舟》这幅画, 作者康宁通过描绘漂浮于汪洋之中奋力划舟的众生百态, 试图传达普世的哲理。又经过对媒介、题材、形式语言的大胆构思, 使作品具有妙趣横生、自然天成的神韵之美, 在感受作品意味的同时提升审美品格。以此为例, 在创作中如何选材、立意、构思, 从题材到主题、从内容到形式、从生活到艺术这一系列的反复推敲, 不断探究。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 实际也是自身的创作理念不断升华、技术语言不断提炼的过程。版画创作要注重生命体验、理性追求与技艺探索, 创作中既要注重精神文化内涵, 又要追求技艺的精湛。构思内容上的“精”和技术技巧的“精”, 同样重要。在版画创作中, 观念和技术的相对完美结合才能出好作品, 不要貌似创作, 实际制作, 艺术成分少、技术成分多。作品徒有形式美感, 但精神内涵不足, 无法引起共鸣, 打动人心。

其实, 版画创作贵在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再现生活到表现生活, 物我交融的追求及语境探索, 提炼构思, 把主观思绪和时代气息相融合, 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情趣。

摘要:文章认为, 由版画技法练习课向创作课过渡是版画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而在创作课中, 则要践行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要求学生感受生活形象, 进行创作构思, 提炼艺术形象的实践过程, 并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 丰富的生活感受及当代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版画创作课,教学,借鉴优秀作品,感受生活,注重构思,提炼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谭权书.木刻教程新编[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10月北京第1版.

[2]孙黎.版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3]李小明, 张鸣.云南版画丛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4]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16.小学语文教学有感 篇十六

一、平淡致静。教师要做到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不讲奢糜,不求浮华。然而平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平淡之中,有时也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有时也会峰回路转,有曲径通幽,有柳暗花明。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如苏轼所言“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平淡为真,返于自然,归于纯净。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贵在一个“爱”字。爱教育、爱学生、爱学习,这是老师对待事业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要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要爱工作,爱学生,爱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是一个鼓舞者,激励者,爱会使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特别是现在的留守儿童非常多,他们没有了父母的爱,所以教师的爱显得尤为重要,一句问候,一句提醒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亲热,莫大的关怀。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对你产生仰慕之情,从而努力的学习。

三、注重一个“宽”字。无论哪一方面的内容都要懂一些,特别是新课程提出要求多学科的整合就体现了这一点。如能充分利用学科资源的整合或学科教师的力量来上课,那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提高综合业务能力也很重要,说好普通话,写一手规范字儿,写好文章等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在一个“用”字。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中发现问题,边反思、边学习、边求教,在实践中取得了成绩,就总结成功的经验,及时地写下自己思想的轨迹,并提升到指导教学的高度上。如我们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先生应用了一些描写手法把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课后,我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描写手法应用到小练笔上来描写自己的小伙伴,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内所学的知识,而教师通过学生地练习来反思自己地教学,以便为后面地教学作铺垫。再好的东西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好坏。

17.观书有感500字 篇十七

欢迎阅读《作文:观书有感》,“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初二作文”,请随时关注!

书,是一个古老而有现代化的名词。书,可以使人变的聪明。书,是医治无知的可口良药。书,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书,同时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就在这层层的台阶上,流下了自己的脚印。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一书了。

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人,他忠厚老实、身体健壮、精神坚韧,仿佛就是来自沙漠的骆驼一般书,是一个古老而有现代化的名词。书,可以使人变的聪明。书,是医治无知的可口良药。书,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书,同时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就在这层层的台阶上,流下了自己的脚印。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一书了。 来自:作文大全 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人,他忠厚老实、身体健壮、精神坚韧,仿佛就是来自沙漠的骆驼一般,来到北平(北京)后,他就像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一样,选择了一个普通的职业——拉洋车。虽然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职业了,但也是十分艰辛的,祥子起先买不起车,便租了一辆破车去练一练腿脚,第一天没有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生意不错,但是却把脚脖子跑的像瓠子似的,脚脖子过了几天便全好了,可是祥子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车厂主刘四,一直打着祥子赚来的钱的主意,几天问祥子要一次车费,每一次都要了很多钱。祥子见如此,便计划着去买上一辆黄包车,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省茶里省,攒了三年,好不容易买来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却在不久之后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便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虎妞用自己的钱给祥子买来的,虽然心里不踏实,但是毕竟不用再去车厂租车了。可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好又把车子卖掉去安葬虎妞。经历了这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小说的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了。 来源:作文网 zw.liuxue86.com 通过老舍先生对老北京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的叙述,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然而,这一切都以成为了往事,如今的我们,生长在温饱的社会中,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但是我们仍然要像先辈们那样,拿出自己的力量与勇气,努力学习,继续推动着祖国走向更加的繁荣与富强!

18.观书有感朱熹 篇十八

当然也有人认为,半亩方塘是实指,说在福建尤溪南溪书院就有个半亩塘,因为朱熹也曾在这读过书,他的父亲朱松就曾经写过这个地方,“清晓方塘开一境。”,半亩方塘的一鉴,古代以史为鉴,以人为鉴,鉴就是作镜子解,所以从朱松到朱熹都曾提到方塘一鉴,方塘一镜,所以尤溪南溪书院就认为这个方塘、半亩方塘朱熹所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更有名的一种说法,说的是朱熹在庆元二年也就是11的时候,来到江西的南城和南丰一带,说他特别关心当地的教育和教化,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社仓是当时的赈灾义举。还同时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据说朱熹离开之后,村民就将原来的这个村子蛤蟆窝村改名为源头村了。民国的时候更设了活水乡,来纪念这段事情。当时叫活水乡源头村。一则纪念,二则朱熹观书有感的文化品牌给确定了下来。所以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9.学习《声乐教学艺术论》有感 篇十九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方法,歌唱基本要素,内心听觉,声乐表演

一、声乐教学

(一)不同演唱方式的教学

1. 美声演唱

美声歌唱在采用真声及纯假声的演唱方法上增加气息量以支持丰满的共鸣和明亮的音色,同时也加强了咬字的力度使声音传的更远。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在美声演唱教学过程中,练声时可学牛叫(ma ma mi ma ma),来达到练声效果。

2. 民族演唱

民族传统唱法源远流长,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明亮、靠前。多用局部共鸣,在民族演唱教学过程中,练声时可学羊叫(me),来达到练声效果。

3. 通俗演唱

通俗唱法一般以轻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可使用真声带加共鸣的方法来演唱。

三种演唱方式虽在发声方法、共鸣区、表演方式等地方有差异,但它们还是有几点共同点:气息、共鸣、咬字清晰。不管用什么方式演唱,气息的支撑是很重要的。

(二)歌唱的基本要素

1.“内心听觉”

(1)“内心听觉”的定义

“内心听觉”应用与教学与实践,强调内心的感知听到自我所发歌声的真实而且与外界听众的感受合拍的音质效果。人们听取外界的声音,是真真切切的明亮、圆润的声音。相反,当自身唱歌时,自我所听到的声音就不是通过耳廓和外耳道了,此时体内的发声是通过气息振动的共鸣声先使咽鼓管咽口开放,声音通过咽鼓管进入鼓窒从而引起鼓膜振动。这样一种在体内产生的声音,自身的听觉感知不是太灵敏,比起听取外界的声音,此时听觉上往往感觉到声音稍暗、位置稍后的声音。

由于不了解内心听觉与外界听觉的区别,有些演唱者在演唱时,自己听起来很满意,可是外界听到的声音就非常亮、非常尖。这是因为别人听自己说话的声音音量是自己听到的两倍大。

(2)“内心听觉”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要素。以下从三种现象来辨析:

(1)稍闷——指的是“内心听觉”的“闷”。为了避免学生的“闷”,教师需要非常耐心、形象、生动地把自然、舒适的闷声,和故意、挤压的闷声作对比并示范演唱。从而使学生从听觉上提高了认识、判断对、错的能力,具备了准确的听辨力。

(2)稍暗——指的是“内心听觉”的“暗”。当掌握了“内心听觉”的规律之后演唱者感觉到自己的声音比听外界声音暗点的时候,外界听到的声音却十分明亮、圆润。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内心听觉”的演唱规律。

(3)稍远——指的是“内心听觉”的声音位置较远。有“内心听觉”唱歌的人,当其演唱最正确、最舒服的时候,他所听到自己的声音位置不是在嘴边或者前面,而是在后方向。此时,教师可示范不带“内心听觉”的发声、带“内心听觉”的发声作比较。

2. 共鸣

学习唱歌和教唱歌的人都知道人体有五个共鸣腔体,即头腔、鼻腔、口腔、喉腔、咽腔、胸腔。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训练共鸣的方法:

(1)打哈欠法

这种方法非常普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声乐教学中,边读字边打哈欠,能使学生感受咽腔的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支撑,还能感受到胸腔以及鼻腔的共鸣。

(2)抬笑肌法

这种方法在民歌、童声中更为常用。抬笑肌法会使人感到声音变的更亮、更薄,少了胸腔声。其真正作用是为了将上颚抬起,使声音有更多的共鸣,音色更明亮、圆润。

(三)歌唱弊端的纠错方法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较常出现又难解决的问题有:高音挤撑、低音下不去、气息不足、鼻音重、读字包声等。针对这些问题,以下有几个解决办法:

1. 高音挤撑

高音对初学者来说是有点困难的,男、女高音唱不上去的时候,常常会通过“挤压声音”、“喊”来达到高音效果。通过挤压、喊得高音,不仅尖锐、刺耳,还会伤害演唱者的嗓子。

高音上不去的原因在于演唱者在高音加气息的时候,加了声音的力量。此时,除了通过采用比喻、范唱等方法进行引导外,还可以用“摇头带声法”来解决。演唱者在唱歌前,边朗诵边慢摇脖子,通过放松喉肌来演唱高音。

2. 低音下不去

演唱者在演唱低音区时,低音下不去,因漏气而失去明亮的音色。

(1)此时可以对低音发虚的演唱者进行情感上的教学,通过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投入满腔的激情,以情带声,融情入声。

(2)当演唱者低音下不去时,把颏舌肌往下压。当颏舌肌下压的时候,胸腔打开,此时,低音明亮、有力。

3. 气息不足

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往往第一句气息最足,第二、第三句的气息就一句比一句短。偷换口气,又会破坏句子的完整性,坚持到底,却句末声音发虚。这是因为演唱者不会正确地运用气息。除了在讲明气息的同时,应指导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追求声音的自然、饱满、顺畅,从而达到气息自然到位的良好效果。

4. 读字包音

这一问题经常出现在“打开喉咙”、“声音往后唱”的演唱者身上。有些演唱者想通过“打开喉咙”、“声音往后唱”来使音色更浑厚。由于喉咙打得太开,反而咬字不清,歌词含糊。对此,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对演唱者提起打开喉咙,只提正常朗诵状态下带上哼鸣的歌唱。还可以告诉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保持朗诵状态,借朗诵的情绪力量将元音吸入腔体,只要唱响即可。

(四)现场点评演唱的方法

(一)点评者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歌手表情

声乐是情感与声音、旋律、语言等相结合的艺术。点评者要为演唱者着想,并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点评者应尽量了解演唱者们学习声乐的程度。例如,对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演唱者,点评过程中可以多用专业术语。对业余、自学成材的演唱者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点评。

2. 点评者“演员化”

点评者在着装上要做到端庄整洁,行为上要做到举止大气、同行谦和。

(二)点评者须避免的问题

1. 评委进入比赛场地,就是进入了“敏感场合”,所以要避免与参赛选手交谈,避免“走后门”的误会。

2. 对参赛选手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应详细地归纳每个演唱者的优、缺点。

二、声乐表演

声乐表演不仅是听觉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作为一名演唱者,不但需要掌握熟练的歌唱技能,还需要融台风、表情、手势、服饰等艺术表现与其相配合,才能使观众得到听觉和视觉的满足,起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

以下列举几点在演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上台前,服装要简洁、大方、得体,尽量不用项链、其他装饰物品;

2.上台的时候,演唱者注意不要把裙子拎到能看到鞋子;

3.上台后,观众鼓掌时,上前一步鞠躬、微笑以示感谢;

4.演唱前,轻微低头,酝酿情绪;

5.演唱时,身体一半朝着观众,一半朝着钢伴;

6.演唱结束后,鞠躬并在心里默默说,唱得不好,请多关照;

7.演唱结束后,观众鼓掌,把三分之一的掌声给钢伴,然后再用目光和微笑致以感谢。

三、结语

通过学习《声乐教学艺术论》,从丽君老师的细心讲解和言传身教中,体会到了声乐教学、声乐表演的一些非常实用的知识和深入的声乐教学方法。还懂得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人要懂得谦虚、懂得感恩。

参考文献

[1]巩丽美.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文教资料,2007,01.

[2]许燕.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高教论坛,2006,04.

[3]夏敏.实习支教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现代企业教育,2013,16.

20.教学《牛津初中英语》有感 篇二十

关键词:初中;英语;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65-01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颁布了,新的教材也踏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首先在苏州地区和南京市区进行了使用,一轮下来,教材在2012年在原有基础上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继而在全省全面铺开。作为教改实验区的老师,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要准备的事情可真不少:要改变以往已成习惯的教学模式;要采取师生互动和讨论的形式上课;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不均衡发展等。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2012版到目前为止已经使用完整的一轮了,从当初的激动难抑,有些束手无策,到今天的静如止水。对新教材的评价应该说是客观、公正、理性了。翻开新教材,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绚烂多彩的英语世界,这里有精美的卡通漫画,有主题鲜明的单元文章,还有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切均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发挥领域。相比以前的教材,这一套书她一改过去的沉重和单调,有追求,更有创新,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轻松自由的教学

新教材前五册各设了八个单元,在数量上较以前增加了两个单元,在9年级下册还是开设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按有各不相同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使教师能够避免传统的说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时,每位施教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把教学顺序进行自主的调整。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时,因为Unit 1,Unit 2和 Unit 3的语法都是讲现在完成时,我就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先把三个单元的语法进行了整合,从易到难,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专门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对一个全新的语法结构进行消化理解,从而更好地吸收并以有效学习呈现。这样的改动纯粹是个人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自由了许多,不必拘泥于形式了。

二、文章话题的生活化

《牛津初中英语》的单元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这些话题符合学生年龄及其心理特征。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介绍自己;理解一些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节日,比如西方的万圣节和中国的农历春节;了解了当今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话题:时装表演、自己做时装设计师等;还有当今全球各国都在关注的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学生对于这些不同知识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这些内容也充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Good manners”这一单元时,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英国的一些礼仪如就餐礼仪等,真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三、心旷神怡的活动

《牛津初中英语》每一册的每一个单元均有一个Integrated Skills(综合技能)和Task(任务板块),讲听、说、读、写揉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每次活动都给学生良好的实践机会。如“This is me!”是学生认识了很多同学,也更了解了自己;“Sunshine for all”&“International charities”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社会上的其他落实群体,积极投身到一些慈善活动中去,特别是为像希望工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捐献爱心,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Friends”是学生清楚朋友之间应当坦诚相待,要相互帮助,拥有一些好的个人品质。这些活动学生都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地合作学习,学到了英语知识,加强了使用英语的能力,锻炼了口语交际,培养了探索精神,充实了写作内容,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四、真实美好的情感

新教材强调学生要有感而发,要勇于抒发真情,让学生真正走入课堂,勇于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并且与大家共享,于是他们觉得上英语课真实、美好。比如在教学Reading“ORBIS”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加入你作为一名非常出色的眼科医生,你会放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待遇去投身“ORBIS”吗?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社会现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表示人活着处理追求物质需要外,更需要精神支柱,社会的进步要每一个社会人尽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新教材强调师生互动、协作,通过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师生间心理距离拉近了,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和谐相处的益友,教师平等、主动地参与到学生之间,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就建立起一个相互接纳、宽容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课堂是美好的,成功是可望也可及的。

上一篇:大学会计专业的自我评价下一篇:重点专科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