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2024-09-24

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篇一

王岗乡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为搞好我乡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有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经党委研究决定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一、集中住宿管理制度。村官统一在乡政府食宿,统一考勤,解决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生活待遇差异和安全隐患问题,便于村官利益的保障,避免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散、乱和脱节放任现象,杜绝“吃空饷”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便于为他们提供更加及时到位的服务。由于第三批大学生村官待遇较低,经乡党委会研究决定,每月第三批大学生村官按考勤状况发与餐票,在办公室统一领取,月底由办公室与乡机关食堂统一结算。

二、组织引导帮扶制度。积极创造村官深入实践的机会,要求每次乡干部集中活动要参加,干部例会要参加,所驻村每次召开的村两委会、党员、村民代表各层次会议要参加,开展的中心工作要参加,加快他们对村、乡基本情况的熟悉掌握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度。乡党委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出勤出工、工作实绩、工作作风等方面,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激发他们的潜能、为基层工作献计献策。

四、定期汇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例会,汇报工作情况,搭建相互交流平台。另外,年底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和监督。

五、日志考核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由乡党委定期不定期抽查,为村官考核提供依据。

六、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大学生村官每周至少报送1篇信息,每季度至少写1篇工作总结,及时了解和反映工作动态。

七、动态考评制度。不搞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模式,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实行民主测评。日常考核随时进行,主要查看工作日志、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等,突出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并将结果记入档案。年终考评还要与日常考勤相结合,并由村官所在办所分管领导下考评评语,结合以上制度实行民主测评,测评分为三个等次,一、二、三等奖比例为50%、30%、20%。一等奖奖金按机关工作人员奖金兑现,二等奖、三等奖依次递减200元。

八、择优选用制度。对在考核中表现出色的村官,要树立典型,积极推荐,委以重任,对在考核中不称职的要进行组织谈话,限期整改。

王岗乡党政办

2011年9月5日

2.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篇二

1.1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 (含社区) 基层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计划源于江苏省丰县“雏鹰工程”。1999年, 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 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 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 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 学生“村官”, 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 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 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 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 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 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2005年7月,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 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 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从2005年起, 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 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 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 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 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 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 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 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 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 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2010年4月29日, 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 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 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 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2 大学生“村官”制度之现实困境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由于制度不完善不成熟, 在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境。第一、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明确。到目前为止, 法律上没有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身份, 大学生“村官”就像是一个出生了的婴儿但没有“身份证”。很多人都只能把大学生“村官”看作“上级特派员”、“不是公务员的公务员”等。角色模糊, 职责不明确。第二、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 管理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 名为“村官”但不在编制, 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上级借调, 管理主体模糊。没有像公务员那样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导致管理松散, 流于形式。第三、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缺乏实效性。大学生“村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目前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 没有以大学生“村官”的实际需求为嵌入点, 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大学生“村官”难于把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衔接。第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没有客观明确的激励标准,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第五、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一般签订3年的聘任合同。由于制度缺乏连续性, 至于期满后的妥善安置问题, 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大学生“村官”不得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忧虑和操心, 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2 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 由于自身身份的不明确性, 角色的模糊性, 职责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对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基于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及其自身特殊性的分析, 本人认为对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应该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训、激励及其自身职业发展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完整的制度安排。

2.1 考核与管理紧密结合

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管理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绩效考核过程能够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反馈, 考核结果能够反映出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各级党委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加强监督指导, 特别是要把纪律方面作为考核重点, 对违反日常管理规定的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惩罚, 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管理。

2.2 考核与培训紧密结合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园, 血气方刚, 缺乏必要的基层农村事务处理经验。与大学截然不同的农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如何将满腔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积极开展基层农村事务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 各级党委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 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弱点和工作难点, 以考核结果反映出来的弱点和难点作为教育培训的嵌入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提高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2.3 考核与激励紧密结合

考评能够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 起到激励作用。激励是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 通过考评, 为大学生“村官”激励提供一个客观公平的标准。凡是考核结果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应享受发展党员优先, 纳入后备干部优先, 推荐荣誉优先, 提拔任用优先的条件。这样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由于受到肯定和奖励而受到鼓舞, 会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努力。考核结果不好的大学生“村官”会把自己与工作要求和先进分子进行比较, 鞭策自己尽心尽责,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2.4 考核与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目前, 大学生“村官”实行3年聘任制。任期满后, 大学生“村官”面临着重新选择留任、考研、创业等职业发展问题。这是现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但却是大学生“村官”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各级党委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能在“村官”岗位上干得好的大学生要给予留任或提拔, 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考核结果不达标的大学生“村官”, 要支持、鼓励他们创业、考研等, 并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 做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完善后善政策。通过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让大学生“村官”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3 360°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360°绩效考核又称“全方位考核法”, 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 是目前公务员、企业人员等普遍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本人认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应该采用360°绩效考核方法, 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探索。

3.1 以行为导向考核为主, 结果导向考核为辅

大学生“村官”是一种“特殊”群体, 主要处理基层农村事务, 具有公务员的性质。对他们的考核既要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结论性评价, 更要注重对日常工作行为的考核评价。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 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结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虽然, 一般来说, 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素质的人, 能带来较高绩效, 但大量事实证明, 能力、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 并非现实性,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在于他有多强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投身于实际工作中去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努力工作。因此, 绩效考核必须不图虚名, 扎扎实实, 落倒实处, 一步一步去推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行为的考核, 督促他们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一方面, 便于日常监督管理, 另一方面在村民中能够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形象。但是也不是只注重日常过程考核, 也要注重考评结果, 要把考评与大学生“村官”管理、培训、激励及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3.2 考核主体

上级考核。大学生“村官”的上级是乡 (镇) 、村两级党委, 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承担着直接的领导管理与监督责任。对大学生“村官”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绩效目标等实际情况比较熟悉了解。而且在思想上也没有更多的顾忌能比较客观地进行考评。所以在大学生“村官”绩效考评中, 上级考评为主, 其考评分数应占60%-70%。

同级考评。同事与大学生“村官”共同工作, 密切联系, 相互协作, 相互配合, 他们比上级较清楚地了解大学生“村官”, 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比较了解, 但他们在参与考评时, 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 所以同级考评占一定的比例 (10%左右) , 但不应该太多。

村民考评。大学生“村官”直接与村民接触, 村民对其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实际成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对其一言一行有亲身的感受, 而且有独特的观察视角, 但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又容易心存顾忌, 致使考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所以群众考评应占总评的10%左右。

自我考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绩效进行自我考评,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实现自我”为目标的大学生“村官”更显得重要。但在绩效考评中, 由于受到个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其评定结果应在总评中控制在10%左右。

外部人员考评。如农村小学教师等, 外部人员虽然能较客观公正的参与绩效考评, 但他们很可能不了解大学生“村官”的能力、行为和实际工作的情况, 使其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在实际考评中应当慎重考虑。

3.3 考核内容

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个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方法, 结合其特性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德、能、勤、纪四个方面, 德主要是思想道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 能主要是工作能力, 身体状况, 学习能力等方面。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

3.4 绩效沟通与反馈

绩效沟通是日常管理过程的沟通, 又叫绩效辅导。制定完360°绩效考核内容之后, 并不是万事大吉等着绩效的产生。上级要时常对大学生“村官”现场指导, 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基层农村事务中存在的问题, 适时进行沟通和辅导, 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帮助。等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以后, 并不意味着考评工作结束, 绩效考核的目标是要改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 促进他们成长。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完成的日常任务、在岗工作表现情况、达到的工作效果及综合的绩效考核结果, 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政绩档案”, 并将相关内容反馈给大学生村官个人。如果不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大学生“村官”, 考评将失去其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和培训的功能。

摘要: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性的、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制度应该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部分, 但目前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 制约了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激励及其自身职业的发展。从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 试用360°绩效考核方法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 促使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360°绩效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9) :139-140.

[2]李永生.刍论大学生村官与现实我国农村善治[J].理论学刊, 2010, (4) .

[3]谢力宁.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2) :43-45.

[4]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制度的实践与思考[EB/OL].

3.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篇三

以创业服务农村,改善农村民生

政策惠村官,创业馈基层。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级集体收入较低,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是制约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大学生村官通过自主创业、引领创业来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是扫清这一障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宿迁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如市、县(区)财政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资金”和“创业专项奖励资金”,由市各银行与江苏省再担保公司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的担保贷款,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消除后顾之忧,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宿迁大学生村官凭借借款投入、分期还本、免除利息、贷款担保等优惠扶持政策创业,以创业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找到了服务农村民生的突破口。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类型多样,既有信息网络科技公司,也有传统农产品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花木加工厂等,不乏突破当地传统产业的新颖创意。通过这些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将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增长了农民的见识,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科技“鸿沟”,帮助农民从新型农业发展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完成向市民的转化。

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不仅能创业,而且善创业。大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挥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农民与村官的理解信任,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营造良好氛围。

以知识支撑发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奉献自我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刻内涵。大学生村官思路活、方法新、效率高,能为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推进注入新活力、添加新动力,为社会管理的蜕变、创新奠定深厚基础。

在工作实践中,宿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引导大学生村官服务百姓,做群众的贴心人。首先,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成为农村工作“百事通”。全县大学生村官通过走访农家田舍,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掌握有别于本地村“两委”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下情上达,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当好村级事务的“服务员”。大学生村官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百姓的利益摆在首位,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真真JEJE把诸如惠农惠民、新农合等政策宣传与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真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用真诚、优质、高效的服务擦亮农村社会管理名片。如通过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管理、征用及村民自治等各类法制讲座与法制宣传,为农村普法工作注入新活力;通过利用不涉及农村传统“熟人社会”利益纠纷的身份特点,积极化解农村干群矛盾;通过排查农村安全隐患、发现信访苗头、调和邻里矛盾、慰问帮扶困难群众,促进农村人际和谐。第三,当好人民群众“办事员”。加快村级台帐自动化、村级网站信息化、村务公开民主化、远程教育受众化等“四化”进程,并以此为依托,为能人大户提供最新种植、养殖技术,帮助联系各类销售渠道,与孤寡老人结对,帮助办理力所能及的实事,开办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班,帮助补习功课,通过一系列好事实事,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据统计,宿迁自2007年通过考核方式选聘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职以来,先后多达1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有益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特长和特殊身份,能够在农村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治违拆违、维护稳定等容易引发矛盾的工作中起到“调解员”和“缓冲带”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其自身接受锻炼、提升能力、快速成为服务新时期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也有利于农村基层社会的长久和谐稳定。

以实践引领新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是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外延。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娱乐等作用,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同样有精神追求。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专业性强、学习适应能力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宿迁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和特长,弥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阵地缺乏、队伍力量弱化的不足。重点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载体搭建、文化氛围营造等4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村官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全市大学生村官依托乡镇文化站、村居广播、远程教育平台、宿城先锋网等平台,紧贴基层实际,组织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村居文化,组织各类理论宣讲团、文艺演出队、文明社区评比活动等,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农村。主动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担当管理员、讲解员,借助书屋阵地对村民进行现代农业、法律常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宣传文明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迷信,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

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为,倡导了文明和谐新乡风,丰富了农村文化内容,也打造了农村文化的靓丽品牌。如王春明、苗圃等大学生村官创办了惠农网、乐农网等信息化为民服务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单小琼、封其兵等大学生村官利用专业优势,整理发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相继打造了沐阳县周圈村古栗林、普善寺、泗洪县“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旅游品牌。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是农村文化建设和文明提升的“生力军”,只要给予足够的舞台,完全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乡土文化的挖掘者,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文化设施的管理者,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作者单位:臧雷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卫国,宿迁市委组织部)

4.平河乡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篇四

为了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管理,使大学生村官能真正融入村支两委工作,切实掌握村情民意,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特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大学生村官考勤及请销假制度

一、大学生村官因事因病请假的,应提前履行请假手续;

二、请假1天以内的,需经乡党政办主任批准;请假1天以上的,需经乡组织书记批准;

三、请假期满后,请假人需及时向批准人销假;

四、村内安排的会议或工作因故不能参加的需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请假;

五、请假超过1天(含1天)者应履行书面手续,并交村里备案。无书面请假手续的,一律按旷工处理,每天罚款20元。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制度

为及时全面掌握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展情况,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决定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制度。

一、乡党委、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检查大学生村官工作记录情况,听取各村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二、各村每月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听取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

三、村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必须由专人负责记录,乡党委、政府不定期对各村的会议召开情况和会议记录进行抽查。

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

一、大学生村官要自觉接受乡党委和村两委的领导和管理;

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自觉履行工作职责;

三、坚持群众路线,树立务实作风,与群众打成一片,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谦虚谨慎,清正廉洁,做到不吃请、不收礼、不忧民、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

五、每半年撰写一份切合乡情、村情的调查报告,年底分别向村两委、村民代表及乡党委述职一次,依法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

六、乡党委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工作能为、出勤出工、工作实绩、工作作风等方面,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激发他们的潜能、为基层工作献计献策。

七、安全管理。由乡党委与村党支部两方共同承担大学生村官的安全责任,确保大学生村官人身安全。

大学生村官督查制度

一、督查内容:各村大学生村官上岗情况、履行职责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工资及各种补助发放情况、乡村对大学生村官管理情况等;

二、实行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乡党委、政府每月底对各村大学生村官工作定期督查一次,其它时间采取随机抽查的办法对各村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三、督查情况以公告形式通报,对无故缺岗的大学生村官,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给予处理。督查情况作为大学生村官年终考评奖惩的依据之一。

大学生村官工作培训考核制度

一、定期汇报。每月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例会,汇报工作情况,搭建相互交流平台。另外,年底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和监督。

二、培训提高。将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与乡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村“两委”班子培训制度相结合,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培训。

三、日志考核。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由乡党委定期不定期抽查,为村官考核提供依据。一是工作日志记录是掌握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情况的重要依据,大学生村官应自觉认真、详实地记好工作日志;二是工作日志的内容主要包括:主要工作(其中每周走访农户不得少于10家)、工作计划、工作进度、工作成效及工作经验总结等;三是乡党委、政府每月检查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

四、信息报送。要求大学生村官每月至少报送1篇信息,每季度至少写1篇工作总结,及时了解和反映工作动态。

5.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篇五

——对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08-2 张阳

【摘要】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由十年前的尝试已经逐步发展为一种成形制度。本文以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为例,从动因视角分析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初衷与现实状况的反差,从各方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探寻原因,认为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必须整合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2007年启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衡东县共选聘了44名大学生任“村官”。其中大专8人,占选聘人数的18%,本科36人,占选聘人数的82%;男性23名,占选聘人数的52%,女性21名,占选聘人数的48%;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20名,占选聘人数的45%。目前在岗26人,其余均已通过招考正常流动。考出的18人中,考录为公务员16人,2人考录为事业单位人员。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在衡东的运行情况,我们走访了县委组织部、人事局、编办等部门,深入城关、甘溪、新塘、霞流、莫井、荣桓、大浦、吴集等乡镇,走访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及其所在乡镇领导、村干部和群众,共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召开座谈会10余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在衡东运行状况与制度设计所期待的结果相距甚远。

一、制度设计初衷与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的反差

1、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的困境。

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直接动因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目前农村村级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存在断层现象,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管理模式老套,缺乏活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设计就是想通过引入充满朝气、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激发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因为大学生村官年轻,有活力,掌握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所以认为他们落实到农村基层后,能够优化村级干部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首先,大学生村官学无所用。衡东县26名在岗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可谓五花八门。农村最需要农技类的人才只有1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1人,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专业5人,其他的就是模具设计、英语、语文、物理、法律、经济学等与目前农村发展关联不大或者毫无联系的专业。对所修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程度的调查显示72%的人只是偶尔用到一些,作用不大,15%的人用到一些,13%的人完全用不到。

其次,大学生村官融不进村。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扩大,特别是女大学生村官的增多,各级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把大学生村官主要集中在乡镇住宿和生活。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使大学生村官难以真正下到村里面。有些地方乡镇政府截留大学生为乡镇政府工作,名义是到村任职工作,实际上成了乡镇政府的临时工。还有一部分人住在自己家里,村干部喊他去他才会到村里。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才去村里打个转。甚至还有个别人挂着“村官”的名,从没到过村。大学生村官们不能深入了解农村、农民的情况,很难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更别说起到带领致富,促进发展了。大学生村官日常的工作基本上局限于抄抄写写,看看走走,在问及任职期间是否提出过被采纳的意见时,50%以上的村官从未提出过,其他的人回答不是提出未被采纳就是提出被采纳不多。

再次,干部群众反应冷淡。这次调研我们走访了部分有大学生村官的村镇。我们发现作为接纳方的村委(社区)很少有把大学生当成己方的一员给予充分重视,而是仅仅将他们视为上级相关部门下派到农村的实习人员。有的村干部坦言,大学生任村官都是权宜之计,许多人不满三年就离开了,他们的心思不可能会放在农村,我们有什么重要工作也不敢交给他们。群众对村官更无热情,不少的群众不知道自己村大学生村官的姓名,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大学生村官这回事。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村官考核也是流于形式。虽说有具体的考核方案,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村镇考核人员抱着一种“好好先生”的心态应付了事。

2、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的困惑

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第二个直接动因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许多大学生选择任职村官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按照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规定,大学生村官的聘期一般为1到3年,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仅仅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聘期满后,池中水必须放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主要有这样几条:鼓励续签合同担任村干部、择优选拔到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任公务员、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支持继续学习。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没有一个村官愿意选择续签合同。他们认为一个外乡人担任村干部,要想获得村民的信任是非常困难的;况且目前农村干部每月500--600的工资,也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自主创业需要经验、资金、项目和人脉资源,这些也不是普通大学生所能具备的。这几种选择中,只有考公务员和继续学习是比较可行的,但是竞争相当激烈。

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第三个动因是对待村官的出路上,制定了许多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这也是许多大学生村官选择当村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衡东县启动这项工作以来共选聘44名大学生村官,已经有18名正常流动出去,其中2人考上公务员,2人招聘进事业单位,在岗的26人中又有十多位在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笔试入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人选择从事村官的是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准备。他们都是冲着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的优惠条件去的,任职村官只是他们考公务员的一个台阶,一块“跳板”,或者说是他们的一个“蓄能充电”机会,他们的主要精力也摆在公务员备考上。在调研中,还有不少的村官跟我们抱怨村里的工作太繁琐,以至于没有太多的精力备考。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起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的效果,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村官任用。而制度设计的优惠政策恰恰又造成了这种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困境的原因探析

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初衷与现实的反差问题,实际上是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问题。从哲学角度分析,价值是标志客体存在与主体需要之间能否适应的关系。公共政策的制定也需要考虑政策目标与政策主体需要之间的适应关系,这就是公共政策的价值问题。价值选择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核心问题。在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方面,关键的问题是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判断问题。价值判断主要是指作为结果的价值判断,即对客观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和断定,并且依据判断的结论,制定或者修正公共政策。

大学生村官制度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大学生村官群体。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现实和初衷的反差。

1、中央政府的价值取向

出台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随后又考虑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中央更加认识到大学生村官对于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价值。大学生村官和其他下基层的大学生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更具有长远和战略方面的考虑。因为培养大学生村官熟悉农村情况,经过艰苦环境磨炼后能够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这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党政干部队伍来源结构,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具有非常重大意义。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是一种简单的权宜之计,而是更多地着眼于战略思考。

2、乡镇政府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对于乡镇政府有间接影响。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在村子,而相关的工资、福利等项目也是基本上由上级政府支出和管理的。因此,乡镇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基本上是持中立的态度。当然,在实际工作工,乡镇政府也尽可能利用自己对于村子的影响力,通过借调等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无偿地为乡镇政府工作。

3、村民自治组织的价值判断

村民组织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宗族势力、风土人情复杂,村民不希望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外来人参与到一些地方事务中。同时由于大学生村官非本地村民,村官身份非村民选举产生,大学生村官工资由财政包干,与村民没有直接可见的利益关系,所以他们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非常低的。

4、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价值判断

大学生村官群体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判断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对于这个群体而言,选择到农村任职工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是因为就业困难,想通过到农村锻炼,为将来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积累资本。其二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希望到农村磨练自己,也真正为农村做点事情,带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三是希望在农村寻找创业机会。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解决就业,为考公务员和深造做准备是主要原因。真正想在农村有所作为的微乎其微。这除了大学生村官本身能力不强以外,身份的不确定也是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章第十一条指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大学生村官对带领发展经济也难有热情。同时,由于大学生村官沉不下心在农村发展,自然也就很难找到在农村的创业机会。

大学生村官制度涉及到各种主体之间,他们的价值分析与选择存在着严重的冲突。正是这些价值冲突,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与困惑。因此,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必须整合各种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三、走出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困境的路径选择

要走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困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根源入手,从制度设计的动因角度出发,在整合各种主体的价值取向上寻求破解之道。

1、立足需要,严把准入的“大关口”。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第一动因是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需要应是大学生村官准入的前提条件。首先在考察内容上既重德又重才。即选拔大学生“村官”时既重视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政治面貌、学习状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也要重视专业方面的因素。目前要特别鼓励科、工、贸、农、林等专业大学生担任村官,使国家人才政策扶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互为统一。二对于拟选派“村官”进驻的村子也应摸清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以便科学安排,以实现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村级组织需求,大学生的发展诉求相统一。

2、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的“大舞台”。要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他在农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一是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做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工作,并将此作为机关年度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消除村干部中存在的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是“实习或过度”的狭獈思想,给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乡(镇)村对大学生村官培训教育、帮带支持,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基层工作能力。把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帮扶工作纳入乡镇干部、村干部年终考核范围。三是要特别鼓励大学生村官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类似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并予以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和各项政策扶持,从而使国家的村官制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诉求。

3、提高福利,提供保障的“大网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一套能切实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障其正常生活条件下的待遇制度。目前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实行的是固定工资报酬制度(大专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每月1050元),工资水平严重偏低,仅能满足基本日常生活开支。这种固定工资报酬制度不能真实体现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优与劣,因此,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工资考核制度,通过设立年终考核奖、加入工龄补贴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应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另外,应注意结合社会待遇的提升,主要是指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方面有意识地进行政策倾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人才的正常升迁需求,建立大学生村官晋升制度,如作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重点推荐人选等,以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增强大学生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4、重心前移,构建人才“大战略”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扎得下根,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播者,真正能够优化村级干部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可以重心前移。一是实行村官委培制。可以继续沿用高校招生的委培生制度,根据地方需求,地方政府可以与不同高校委托培训学生。这样,既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学习基础,又有回乡村扎根的社会条件。二是专业定向。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求,就要求大专院校要针对未来村官就业的特点,选择一定的适合村官发展的专业课程,甚至形成特色学校。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有高校的参与,要从社会的需求来构建村官的人才“大战略”。

5、广泛宣传,营造重视的“大氛围”。要通过各类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大学生制度的重要意义,把大学生村官制度与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并成为农村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各政策主体的共识。要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克服狭隘的封闭意识和地方主义思想,具有五湖四海、举贤用能宽阔胸襟,营造欢迎大学生村官入村驻点的真诚,并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村官融入当地的经济、政治生活当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教育大学生尊重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尽快熟悉当地的语言、风俗,努力学习农村所需的知识、技术,主动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领路人、农民情感的贴心人、农村建设的当家人。

6.X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发 篇六

关于印发《XX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

现将《XX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XX县XX镇委员会

2010年3月30日

XX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为规范大学生村官管理,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特制定大学生管理制度。

一、加强日常管理。镇党委、各村级组织要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大学生村官规范开展工作。

1、原则上食宿地点设在任职村;家距任职村3公里以内的可在家食宿;确因在任职村住宿不能保障安全、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以内的,可在乡镇机关食宿。

2、大学生村官要按照工作职责主动开展工作,保证周一至周五每天8小时的在村工作时间;大学生村官办公室要保持整洁,工作学习资料齐全,工作气息浓厚。

3、大学生村官要主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时事政治、上级有关文件以及农业科技等知识。

4、大学生村官要建立和完善到村任职工作日志,对每天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度、成效和入户情况等详细记录。乡镇帮扶人员要不定期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记录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将此项工作情况列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5、大学生村官每年要撰写工作报告,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年底向所任职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广大党员及乡镇党委进行述职,接受村民代表和广大党员的评议。

6、大学生村官要及时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整理成工作信息上报区委组织部,每人每季度至少报送1篇信息,展示工作成果,推广工作经验。

7、大学生村官的党、团组织关系转到所在行政村,按规定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并按党章、团章有关规定缴纳党、团费。

8、如出现大学生村官辞职、辞退、解除合同、调整、流失等变动,乡镇党委要及时填写《人员变动表》,并报区委组织部备案。

二、重大事项汇报。大学生村官如遇重大事项,应按照组织程序,逐级上报,以便及时研究解决。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种名义的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以及接受媒体采访等活动,要按照规定上报区委组织部批准。

三、召开工作例会。区委组织部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检查工作日志,听取各乡镇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各乡镇每月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工作例会要由专人负责记录,区委组织部将不定期对各乡镇的会议召开情况和会议记录进行抽查。

四、实施工作月报。大学生村官每月28号(遇节假日顺延)前向乡镇党委和区委组织部做一次书面工作述职,内容包括本人一月来的工作情况,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月报内容要系统详实,意见建议要符合实际,反映问题要清晰明确;月报一式三份,报区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各一份,本人留存一份。

7.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篇七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适时提出, 并非简单的主观臆想, 而是在多重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价值意义, 并不是根据某一理论、国家文件或者某一国家领导人的作为、某一学者的学说作出判断, 而是根据这项制度的十几年的实践发展作出判断。

一、有利于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的骨干力量;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需要一代又一代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接班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人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人才使用和评价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一) 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储备重要力量

从党政后备干部培养的途径看,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 沿承了中国党政后备干部来自基层一线的优良传统。“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 这个路子对, 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 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4]重视从基层培养锻炼干部, 这样干部才能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重任, 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紧跟党的步伐。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党政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是从学校门进入机关门的干部, 从工人、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干部越来越少。据2007年底中组部对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四川、陕西6个省市8 580名35岁以下的公务员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 党政机关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很多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 而且机关层次越高, 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就越少[5]。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生产实践, 他们能够“贴近实际, 贴近村民, 贴近生活”, 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后备人才培养, 有利于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从人才培养规律来看, 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涌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主力军, 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站在把握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无疑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生村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参与生产实践, 符合人才培养标准。“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6]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 一改中国人事制度常态模式即由从学校门直接到岗模式, 在农村基层锻炼实践中, 力求实现“知识与劳动相结合”, 形成优良品质, 聘期结束后, 他们将分流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 为各行各业输送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承担着巩固社会主义千秋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而是在尘世间粗糙的物质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而劳动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的形式。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再次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而如今农村陷入经济发展凹地,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作支撑以提高农村生产力。而市场经济盛行,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的庞大的留守群体“386 191部队”, “空巢”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 搭起了人才逆向流入农村的桥梁, 弥补了农村人才资源缺乏的不足。

作为新时期劳动者, 大学生村官掌握新技术, 学习能力强, 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社会有机体论”可知,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它们互为条件, 互相影响, 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社会有机体。因此, 除了经济基础外, 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 也是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 大学生村官在围绕提高“两委”班子的工作效率的同时, 还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大胆实践。可见大学生村官积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努力, 他们的参与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从根本上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三、有利于实现青年成长的人生价值

青年曾被马克思喻为“人民生命的源泉”[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8], 可青年的人生成长向来不会一帆风顺, 人生路上荆棘丛生。实践是唯物史观最显著的特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 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因此, 对于青年的培养, 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践。这项制度实施给广大青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契机。

(一) 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梦”是当今世中国最能充分凝聚共识、体现人心所向、催生强烈奋斗动力的共同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9]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 才能顾及其他。大学生惊慌失措地走出校门踏入社会, 就业形势严峻, 未充分就业, 人生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不具备, 圆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年人生价值的有效结合, 吸引了有志青年到农村实践, 为广大青年搭建了施展抱负、大胆圆梦的实践平台。

(二)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 需要青年自身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强调,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大学生村官作为现实的人, 作为实践主体, 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 拥有在基层贡献能量、提升社会力、挖掘潜在力的独特优势和难得机遇, 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 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可以不断修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磨练意志中成长成才,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我们相信, 随着一批批、一代代大学生介入农村, 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 农村基层人才高地的构建指日可待。农村一线摸爬滚打式的艰苦历练, 必将会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5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6.

[5]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选择[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2:7.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368.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 2012-11-19.

[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

8.大学生如何做好村官 篇八

【摘要】通过对基层老干部的拜访、考察,了解基层领导的I作职能,分析当代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以便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走进农村基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服务建设领导素质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17-02

汉语词汇中,“领导”一词有多重含义,有时指领导活动、领导过程和领导功能(leading leadership);有时指领导者(1eader);有时兼而有之。美国著名领导学家约翰·科特认为:“‘领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有时领导指的是有助于引导和动员人们的行为和(或)思想的过程;另一些场合中,它指的是处于正式领导的一群人,希望他们起着这个词前一种含义中所指的作用。”

基层领导。也就是工作直接面对群众的一线工作者。作为基层领导的村官,他们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面对的是棘手的人和事,触及的是矛盾的焦点。而大学生村官又有别于我们所谓的村官。从大学生里选派优秀的毕业生学生干部(或优秀毕业生)来担任村书记,就要探讨大学生村官和村官的不同之处?大学生担任村官,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应该如何进行这些方面能力的学习与提高?因为他们活动的目的就是带动人民群众脱离贫困,奔向富裕的小康生活,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村官即村书记。泛指农村的干部,他往往是村委会进行民主选举产生的。候选人往往生活在农村基层或在基层有一定时间的工作阅历。对农村基层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大学生村官有别于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

大学生村官首先是大学生,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学校这样一个有别于社会的环境,即使他们在校做过学生干部,也有别于所谓的真正的村官。学生干部面对和领导的是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有别于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的思想、文化及对社会的认知度要远远高于农民,便于领导和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相对大学生来说有点守旧,而且他们大部分人和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受教育的程度和内容也有差异。因此,现在计划将来从事村官工作的学生干部(包括非学生干部)应该努力去了解大学生村官和村官的不同之处,了解大学里的学生工作和村委会基层工作的异同点,针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行全方位的学习,积累关于基层领导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国以人兴,政以才制,千秋大业在于用人。国家选用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也是国家为今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知识型领导人才。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任职,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铸造他们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胡锦涛主席曾在基层工作多年,他在担任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时,经常实地考察,了解基层实际情况,而且一干就是11年。电真空器件专业毕业的吴邦国,分别在上海电子管三厂、电子元件工业公司、电真空器件公司担任过领导。温家宝总理年轻时,在甘肃从事了10年的地质勘查技术工作。

以上列举的党的忠诚领导者,哪一个不是从基层做起的?可以看出,真正的领导者有一个共同的素质,那就是敢于、愿意在基层工作,而且也能在基层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从基层做起,这样才能磨练大学生,塑造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村官是一名领导者,应具备相应的领导素质,何谓领导素质?所谓“领导素质”就是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内在素质,即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以及这些素质综合而形成的领导能力;其次,它还指这种领导能力的现实状态、发展程度。这就是国家为什么选派大学生这样一个知识性群体到基层工作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对“大学生当村干部是大材小用”的观点的否定。基层工作的动态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总结各种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领导艺术水平、领导素质和领导才能。

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哪些领导素质,以及今后怎样发展这种素质,以备将来担任重要职务,更好的服务社会呢。

首先,大学生村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指一个人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义务和所享有的政治权利的理解、把握、反应和见诸行动等素质的综合,是一个人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必须具备的个体特质,是高度政治化的结果。

对一名大学生村官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领导的性质和方向,是行政领导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保持思想上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树立牢固的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村官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古人云:“德不重不能服众。无德不以使民。”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道德修养不仅影响到领导者的个人人格素质,而且也会影响到领导者与他人及外界环境的关系:决定着领导者的决策有益于社会和广大群众,而不是利于个人一己私利。当然,政治素质还包括政治理论、政治阅历、政治艺术、政治修养等;道德素质也包括廉洁从政、爱岗敬业、严以律己等。

大学生应该了解,一旦担任村官一职。就要从党风、政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制建设,强化公众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决策村委会的事务时,在领导决策活动中,大学生还应了解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影响着领导的行为和过程。领导者应根据环境的变动适时的利用好环境,抵制不良因素并改造环境,从而明确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这样,既可以保持传统的优秀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又可以接受并吸收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价值观念。

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培养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刻领会党的精神,服从党的领导,把握时代命脉,把握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同时也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锻炼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9.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篇九

发布时间:2012-05-15 16:1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200次 选择字号【 字体:大 中 小 】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推进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将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是各级党组织都应当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来安县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际,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希望,这些成果,对今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能有所启示。

一、全县大学生村官队伍现状

自2008年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以来,全县共选聘三批大学生“村官”28 名。男性14名,女性14名,名占50%;年龄最大26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24.3岁;本科学历24人,占85.7%,大专学历4人,占14.3%;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10人、占35.7%,村委会主任助理18人、占64.3%。2010年,有4名村官考取公务员,即将脱离工作岗位。

大学生村干部的任职,给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在基层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经济建设员,也是党建活动的组织员和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员。他们懂得运用科学技术,思维活跃,敢于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展示出热情上进的良好风貌。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大学生村官人地生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开展工作无从下手的问题,我们注重通过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润物无声的指导,从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待遇入手,着力在培养、管理和帮扶上下功夫,努力为选聘生练就本领、锻炼成长、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一是紧贴实际贴心安排,让选聘生“下得去”。一是任前培训。考虑到选聘生刚跨出大学校门,不熟悉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县委组织部对他们进行了岗前培训,组织他们集中学习了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还专门召开了选聘生和村支部书记座谈会,为选聘生尽快熟悉掌握农村情况,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尽快融入基层夯实基础。二是合理分配。在任职村的确定上,我们遵循“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的原则,精心挑选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村级班子有力、距离乡镇政府较近的村,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特长以及自身意愿,方便选聘生的工作和生活。三是明确职务。结合选聘生的具体条件,合理安排其职务,是中共正式党员的安排其担任村书记助理,是预备党员或非党员的安排其担任村主任助理,并明确了具体的岗位职责。

二是构建关爱帮扶机制,让选聘生“呆得住”。一是落实政策待遇。县委组织部积极与县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联系,为选聘生核定了工作和生活补贴,及时发放安家费,核定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标准,认真落实了各项政策待遇,确保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截止目前,我县8名选聘生工资均实现了按时足额打卡发放,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均参照公务员标准足额补齐到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时缴入专户,并分别为每人办理了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卡(本)。同时,按照最高标准为每名选聘生办理两份意外伤害险。

二是实行“四个一”培养模式。为促进大学生“村官”全面融入基层,了解农村,在选聘生在村工作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每周参加一次乡镇干部例会,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到乡镇党政办、计生办、信访室、服务中心和民政科轮流跟班学习、参与工作,每月参加一次乡镇青年干部学习班,每月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或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三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选聘生“干得好”。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干事有劲头、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县委组织部将他们纳入全县农村“人才库”,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档案,同时,建立了作汇报制定、走访督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例会交流制度、请销假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评选表彰制度等十项工作制度,创造一种鼓励、关心、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良好环境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2+1”结对帮带制度。每个乡镇、每个选聘村确定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选聘生。明确选派干部为选聘生的第一帮带人,负责对选聘生传、帮、带,将好的工作方法与经验传授给选聘生。在工作上,为选聘生引路子、出点子、传经验,教方法;在生活上,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帮助选聘生尽快熟悉村情,提高能力。三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建立“来安村官协会”和QQ群,方便村官相互交流,县委组织部安排专人加入该群,及时收集村官意见和建议。同时,利用来安大学生村官论坛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积极为选聘生提供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经常交流思想和工作经验,探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同时,通过县先锋网站和信息平台定期向选聘生发布农村实用技术、创业政策、农村市场动态等有价值的信息,鼓励选聘生自主创业,带领所在村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着眼于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和合力,我们确定专人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创业富民活动的通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依托任职村开展基地创业和在岗创业。协调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参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信息、技术等问题。今年9月,我们又联合县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解决资金难问题。

三、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们在大学生村官培育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步伐的加快、人员数量的增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1、思想根基“夯得不实”。关于选择村官职业的动机,应该说渴望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占了多数。但不可否认,有的大学生则冲着“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酌情加分、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而来,只是把到农村任职作为曲线就业的“跳板”,他们在严峻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被迫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因而表现出工作不安心,不敬业,混日子,时刻准备“跳槽”。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一旦时机成熟,就可能“孔雀东南飞”,卷铺盖走人。部分 “村官”表示,自己选择“村官”是为了先就业再择业,是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而并不是自己的初衷,做“村官”是为了争取公考加分的优惠政策,还有的则表现出对城市工作的向往和渴望。我们最近对全县28名村官3年届满后工作趋向进行了问卷调查,82.2%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10.7%选择了创业,7.1%想考研。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角色分工“定位模糊”。部分大学生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他们在村两委副职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因为年纪轻、阅历浅,没有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大学生村干部的社会知识和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书生气太浓,干工作局限于“跑龙套”、“打打杂”,遇到复杂问题往往茫然无措、束手无策,缺乏独挡一面解决矛盾和驾驭局面的能力。跟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其他村干部相比,他们虽然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扎实,有一定的政策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与农村工作的现实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干部群众对他们缺少信任,开展工作比较被动,缺乏应有的身份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心理调适“水土不服”。作为“80后”的大学生村官,由无忧无虑的大学校园一步踏进矛盾复杂的广阔农村,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等等,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态。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理想抱负与农村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人在到村工作后心理产生了落差。在工作上,大学生“村官”主要是配合村支部书记和主任开展工作,没有实现“要我干”和“我要干”的转变。近年来,多数“村官”把现在工作岗位当作考取公务员的“中转站”,一门心思复习“赶考”。这些不良心态严重削弱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农村工作“本领恐慌”。我县的2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8人是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9人,农学专业仅1人,“学非所用”现象非常突出,无论是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带领群众发展项目,都难以发挥作用。这不仅削弱了“村官”的工作热情,而且影响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为了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我们采取“派、调、带”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锻炼,但由于刚走出校园,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能力建设,弥补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是今后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5、干事创业“动力不足”。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出台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优惠政策,为他们创业搭建了一席之台,但从目前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还没有创业。究其原因,一是到村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忙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事务,无暇考虑创业问题;二是存在着创业资金短缺、实践经验不足、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由于项目难选,大学生村官对自主创业有想法却苦于无法实施,创业是有心无力。少数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存在质疑和观望情绪,对其创业行动不支持、不帮助,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积极性。同时,任职期满何去何从方向未定,离任后项目如何解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培育好、管理好、使用好这支队伍,让他们在发展农村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严格选拔准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多数大学生村干部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脱节,导致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大学生村干部较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改革大学生村干部选任方式,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从根本上改变“来的不需要”和“学的用不上”的问题。选聘前,要对农村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按需选人。要加强对大学生入村工作动机的考察和了解,选择一批从内心志愿扎根农村一线打拼的大学生,真正把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进来,坚决杜绝那些滥竽充数、心猿意马的“镀金者”掺杂进来。在今后招录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应该有明确比例要求,选用一批农村最需要的具有农林牧渔专业知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人才;懂村镇建设知识、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懂经济、懂法律、懂市场营销知识,符合发展农村产业、打造农村品牌需求的人才,使大学生村官学有所用,人尽其才。

2、加大政策宣传,增强大学生“村官”的策动力。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广泛支持、全员参与的大氛围,让社会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让基层干部自觉接受大学生“村官”,让广大群众信任支持大学生“村官”,是保障大学生“村官”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的基础条件。一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引导。着眼于让大学生“村官”及时了解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对开展工作的政策要求,依托县委党校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好“阵地课堂”,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集中学习;依托网上党支部建设好“网络课堂”,通过开辟大学生“村官”专栏,宣传中央政策、介绍先进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开展互动交流,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网上学习。二要强化对镇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宣传引导。在利用好宣传栏和明白纸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突出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用,使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推进这项工作的意义,热情参与,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打开局面。三要及时总结宣传大学生“村官”典型事迹。通过大学生“村官”自荐、村“两委”推荐和镇党委评荐等多种途径发现那些扎实肯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大学生“村官”,营造组织重视、社会关心、个人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推动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

3、加强抓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的战斗力。农村工作有明显的乡土特征,需要有一套入乡随俗的工作方法,更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技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大学生“村官”培训计划,科学整合县委党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社会实践基地、远程教育网等优势资源,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全面了解中央、省、市的政策精神,学习全国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正确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解除疑惑顾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理想和信念,正确面对农村交通不便、居住简陋、就医上学难等实际问题,树立敢吃苦、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把农村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二要加强政策理论培训。在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政策精神的同时,采取集中办班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土地管理、计生服务、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制度,熟练运用政策理论指导实践工作。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三要加强农村工作技能培训。把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重点,通过邀请农村干部中的“土专家”和“大能人”走上讲台现身说法,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处理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熟悉网络的优势,借助网上党支部、远程教育网、手机党建报等平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灵活多样的“自助餐”。通过开展“村官”讲坛、辩论赛、网上论坛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选学、互动交流、共同提高。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4、开展实践锻炼,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创造力。对大学生“村官”,既要明确岗位、促其履职,又要用其所长、尽其所能,更要统筹兼顾、多岗锻炼,为他们寻找工作切入点和展现自身闪光点提供机会,激发工作创造力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定职责明方向,交任务压担子。立足基层实际,明确岗位职责,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理论优势,当好党建工作联络员、社会稳定维护员;发挥技能优势,当好科技知识传播员、远程教育指导员;发挥异地工作优势,当好作风建设监督员、项目引进服务员;发挥信息优势,当好“三农”政策宣传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员。二要结对子强联系,重培养塑人才。要建立镇党委成员培养、村支部书记帮带的“2+1”等模式的联系培养机制,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有人管、有人带、有人帮。镇村干部要定期了解掌握所联系帮带培养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动态,及时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帮助进步。三要能信任敢放手,助提高促成长。对开展计生服务、惠农政策宣传、调解矛盾纠纷等一些繁难复杂工作,要敢于“放手”,让大学生“村官”挑大梁、担大任,激励他们主动与群众打交道、与农民交朋友,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提高独立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5、注重考核管理,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内驱力。

一是规范“管”的模式。进一步明确细化组织人事部门、乡镇、村各自的具体管理职责和“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规范“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流转、考核等,防止乡镇机关抽调大学生长期顶岗使大学生成为乡镇的编外干部或临时工,以及“大学生村官”脱管、缺岗、怠岗,不能积极发挥作用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档案,将管理考核过程中形成的考核材料、工作实绩验证材料等,统一整理归入考核档案,为聘期届满考核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制、月报告制、季汇报制、提醒诫勉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岗位承诺制等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开展定期工作交流,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交流、半年一研讨、一年一总结,保证组织上能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大学生“村官”能在交流中明得失、知不足、学经验。二是畅通“诉”的渠道。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共同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日常工作交流和思想沟通,及时做好思想引导,为“大学生村官”们打气鼓劲。阶段性地进行巡访,帮助指导和解决一些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大学生村官”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稳定情绪,安心农村和社区工作。三是管理与监督结合,确保大学生“村官”“会干事”、“不出事”。坚持分级管理、目标管理、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县、镇、村三级管理职责,由县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宏观管理,由镇党委、政府和村 “两委”具体负责日常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制、月报告制、季汇报制、提醒诫勉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岗位承诺制等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开展定期工作交流,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交流、半年一研讨、一年一总结,保证组织上能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大学生“村官”能在交流中明得失、知不足、学经验。四是引人与留人结合,确保大学生“村官”“干成事”、“干大事”。要强化人文关怀,积极营造“大学生‘村官’之家”的温馨环境,从接转组织人事关系、落实工资福利待遇等环节入手,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和切身利益问题;要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险政策,畅通“出口”,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保证他们安心工作、舒心工作、尽心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挂职锻炼,给他们压担子、定任务,接触并熟悉乡镇基层工作,在乡镇实际工作中磨炼并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基层后备干部”转化。同时,认真执行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时,注重招录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公务员”转化。(中共来安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10.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报告 篇十

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干部,是新的条件下的新生事物,我镇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和使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在“留得住”上动脑筋、“管得活”上想办法、“用得好”上下功夫,为大学生村官发挥才华、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村官转变角色

1、抓“细节”,促工作安心。一是在生活上帮助。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与机关事业人员同等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到镇里办理公事可以在镇食堂享受免费午餐,赵堂村还为该村大学生村官配备了自行车。二是在思想上关心。镇领导多次深入到村看望大学生村官,与其谈心交流,指导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三是工作上支持。在各村,为大学生村官安排了办公室,配备了办公设施,方便开展工作。

2、抓“培训”,促能力提高。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多层次的培训。一是组织岗前培训。举办培训班,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管理区书记、先进村村干部等进行讲课,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实行为期一个月的部门跟班锻炼,使他们及时熟悉机关工作流程,为入村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积极参加全县统一的学习参观,还组织他们 1

到我镇典型村、龙头企业参观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内化成个人能力。三是例会培训,要求他们每周一参加机关干部例会,在明确上级指示和镇级重点工作后,在专门会议室召开工作例会,通过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讨论发展思路,破解工作难题,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四是潜能培训,我镇通过各类集中活动月、征文、演讲等多种方式,充分摸清大学生村官的才能,组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团,根据专业和特长将14名村官编为策划组、组织组、宣传组三个小组,以组织具体活动的形式服务镇中心工作,以开展竞赛德方式使他们扬长避短、相互学习、全面成长。

3、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健全“四对一”帮带模式。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都确定镇班子成员、镇直部门负责人、管理区干部、村支部书记四人帮带小组,向他们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解决工作难题,全面提高面向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帮带情况纳入帮扶干部工作目标管理。班子成员为“思想导师”,每月定期约谈,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等,帮助健康成长;镇直部门负责人为“理论导师”,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管理区书记为“生活导师”,具体负责指导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帮助解决生活难题;村党支部书记为“工作导师”,引导参与村级事务,提高农村工作能力。

二、健全机制,实行大学生村官规范管理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镇党委制定出台了《xx镇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考勤考核、述职评议、抽查检查、轮岗锻炼申报制等8项日常管理制度,并分为三个层面严格落实。一是镇级管理。镇组织室制定2名组织干事专项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负责对他们的考勤抽查、教育培育和管理监督,建立了大学生村官考核档案,定期约谈村干部,听取所在村领导的反映和建议,并对大学生村官们提出针对性意见。二是村级管理。对平时工作,由所在村进行重点管理,特别是在上下班时间、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请销假制度方面,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并从严要求。三是自我管理。成立了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团,从内部推选两名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担任团长,探索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业的新模式。组团以来,创业团已成功完成了到服务敬老院、三八节演讲、农村基础设施调查、钢球协会建立等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和筹办,使大生村官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团体,真正成为了大学生村官的自我管理组织。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建立“两级”考核体系。一是村级考核,支部书记做好平时督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按月汇总后报到镇组织室。二是镇级考核,镇组织室制定了《xx镇大学生村干部百分考核办法》,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季度和考核。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座谈了解、民主测评和实地查看等方式,镇组织室成员、村

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进行测评打分,对其作出综合鉴定、全面掌握。

3、建立激励关爱机制。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年终奖惩和三年期满后续聘、解聘或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设立加分奖项,事迹或经验被县级以上认可并得以推广的,撰写信息在县级以上报刊、媒体等发表的,带头确立一个致富项目或者引进项目、资金的,被评为县以上优秀工作者的,均可获得5—20分不等的加分,激励大学生村官比学赶超、争先进位。

三、搭建平台,发挥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1、大学生村官成为村级组织的新鲜血液。镇党委通过推行大学生村官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助理制度,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村干部“土生土长”的“体内循环”的传统模式,同时改善了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高,接受事务能力强,他们积极宣传、解答农村工作相关政策和措施,做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员、农村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党的政策的解说员,提升村“两委”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提高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学生村官成为提升村级班子管理水平的“新鲜血液”。

2、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强村富民的“中间力量”。镇党委通过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开展“扎根农村、青春创业”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农村带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领办、创办加工项目,成立新经济社会组织等。在日常的工作中,引导他们结合客观实际,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发挥所长,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改善基础设施、抓好安全生产、帮助农民就业、加强技术指导、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努力工作,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大学生村官徐贯强到我镇住山村任职后,不畏艰苦、立足本职,先后参与了村级土地管理、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中去,目前已成为该村村两委的骨干力量。他们大都一村多岗,在远程教育、党的建设、计划生育、新村规划、农业产业、民生项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大学生村官热现象解析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价值观

1 大学生村官热产生的原因

(1)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新农村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新农村建设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是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具有现代知识、思想与眼光的青年人才,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程度相对低下。现有的城乡差别造成农村和城市之间人才的单向流动,大量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教育使自己向城市流动,跳出“农门”,脱离乡土,造成了农村知识人才的流失。同时,在我国很多地区,农村青壮者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在家里,造成空心村现象,这是农村发展滞后的潜在原因之一。若不解决农村人才的单向流动,不实现人才的“回流”,包括高科技农业、现代决策管理等层面的新农村建设就难以真正落实和获得持续发展。

不少农村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很多村干部既不能将国家农业政策落实到位,也不能在农业科技推广、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有所进展。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到位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呈全球一体化趋势,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农业、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将前所未有地感到紧迫。大学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以简捷、高效、科学、实用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大学生农村干部制度正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2) 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然而,由于近几年大学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问题,这其中主要是非自愿性失业。大学生择业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头脑获得期望的工作和报酬,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去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他们的就业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我国目前有35509个乡镇、6401390个村委会,按照每个村委会村干部5名计算,共需要农村干部3200万人。因此,积极鼓励大学生主动到基层就业,担任村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3)优厚的大学生村官政策。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精神,各地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大学生村官优厚待遇。以首都北京为例,北京市明确规定: 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 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 元, 第二年平均每人每月2500 元, 第三年平均每人每月3000 元, 而这待遇措施远高于北京大学课题组调查的本科毕业生1549 元的起薪标准;并规定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 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 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 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 经有关部门批准, 可转为北京市户口; 在校期间已通过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 笔试合格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3 年合同期满后的6 个月, 合同到期如用人单位需要, 经面试合格, 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 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的, 在“村官”岗位上工作的年限记入工龄; 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 入学考试总分加10 分, 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年合同期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 可推荐免试入学, 等等。这些规定, 充分体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 极大调动了北京高校毕业生以及京外院校北京生源毕业生报名投身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政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吸引了众多的大学生到广阔的农村去一显身手,而出台了一些列的优厚政策。大学生村官热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2 大学生村官热背后的问题

(1)某些大学生怀着功利心态,投机心理,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

这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观,也是大学生村官政策遇到的最大难题。政府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大多数人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服务新农村的信念来担任村官的,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是为了回避紧张的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权宜之计,这种情况在大学生村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某些大学生村官怀着功利的心态和投机的心理,只是看中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为自己“镀金”,为今后进入城市发展“加码”,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了“曲线回城” 的“跳板”。 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为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发展着想,不计划着怎样干出一番事业、怎么带领村民致富,而是整天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2)农村基层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不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对原有的村干部队伍形成一定的冲击,在给他们带来了危机感,使不少当地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抢自己饭碗的”。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说三道四,不帮忙反添乱。也有一部分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门,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不了解农村情况,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不指望他们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必要给他们指派什么重要任务。部分群众对大学生当村官也不理解,认为他们从大学又回到农村,肯定是各方面都不行,在城里呆不下去的人,因此对大学生村官另眼看待,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

(3)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工作实践中的应有魄力。

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工作热情高,自我价值体现的意愿较强,有想干、愿干、干好的意愿,但由于初出校门,接触农村的时间不长.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问题经验缺乏,问题暴露的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群体事件时掣肘因素较多,加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缺乏,家族性、血缘性、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异常复杂的新环境,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很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应对。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还不够大。

(4)大学生村官农村法规政策掌握得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主要是考虑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自身师资、培养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的客观条件,不可能从农村需要出发安排专业、培养学生,因此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农村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真正需要的农村法规政策却所学甚少。农村工作比较复杂,涉及面广、量大,各类涉农的法律、法规众多,农民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参政议事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因此,大学生村官虽然专业知识比较牢固,但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却有点“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3 应对措施

3.1 大学生自身角度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村官思想观念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人生价值观出现了重大偏差。因此大学生村官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心系祖国、服务乡村的信念,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村官这份工作。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投身到这一空前伟大的工程中去,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的人才。大学生村官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大学生要把理想信念和社会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认识到服务基层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村官这份工作的意义。

(3)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早就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不仅要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也要对农村、农民有一个新的认识。找准角色定位,正视现实,热爱农村基层工作,紧密联系农民、依靠农民,乐于服务基层、甘于奉献基层。同时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来选择村官这一职业,不能因为工作难找就“饥不择食”,更不能把担任村官当成为自己牟私利的工具。

3.2 社会政策角度

(1)明确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相关政策。

首先要对大学生村官明确定位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村级干部,吃的是财政饭,但又不是公务员。针对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陷入尴尬境地的教训。应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其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盼头,安心扎根农村建功立业。为此,可以尝试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公务员管理系列,用统一规范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其角色定位。其次要对大学生村官明确职责定位。主要负责什么、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使之有职有权,要职责明确,功过分明,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当奖则奖,当罚则罚。奖勤罚懒,鼓励先进,形成比学赶帮、取长补短、争当先进的社会环境。

(2)帮助大学生村官 做好工作规划,使其尽快准确定位。

可以参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推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规划,使其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向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工作规划应当包括两部分: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首先在大学生村官到村基层报到工作时就为其设计长期的工作规划,提出每年的工作目标,让大学生村官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接着让大学生村官根据长期整体规划为自己具体设计每一年的短期规划。北京市丰台区大井村就尝试了为大学生村官做职业规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加强培训,使其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

大学生村官大多来自城市,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是一直在校读书,对农村工作的了解有限,对自己在农村工作中的定位并不清晰,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村官在知识、能力、心态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真正了解农村的工作,从而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在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培训,以保证知识、理念等方面的更新。

4 结语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政府正是以战略的眼光选中了大学生这一素质高,知识新,能力强的群体,委以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大学生村官只有明确了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带领广大的农村地区走向繁荣,同时,农村基层和整个社会都应当继续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40142.

[2]耿相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8,(10):2124.

[3]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437.

12.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篇十二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 (含社区)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根据美国学者舒尔茨的观点, 人力资本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人力资本是所有资源里面最核心的第一资源, 二是人力资本的形成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一个地区的发展, 人力资本是核心要素。舒尔茨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者之一, 他认为资本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 而且应该包括作为劳动力的人。所以, 引进新生产要素, 不仅要引进物的要素, 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 大学生村官就是具有了这样条件的人力资本。大学生村官是特殊的人力资源, 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尽管自1999年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时代进入“大众化”时代, 但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形成过程, 是经过了较长时间、较大资本投入的人力资源, 他们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 有着专业的理论文化知识, 也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 思维活跃、视野开阔, 相对于一般人力资源具有相对明显的价值优势。

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概念, 迄今为止尚无定论, 笔者从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角度, 认为大学生村官工作是指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依据大学生村官开发与管理的目标, 对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的统计、规划、投资、成本收益核算、培训、使用、保障、研究和发展等一系列的组织、决策等活动和事务的总和。大学生村官工作不是单一的目标、技术、方法措施, 而是具有不同性质、特点的系统整体。

2 大学生村官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队伍是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 只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和有效管理, 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潜能开发、技能提高、融入农村和奉献社会, 才能促进政策目标、地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近年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 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扎实、有效的开展, 为广大农村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村官人才, 对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 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从现实来看, 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影响深远的社会系统过程, 大学生村官工作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开发与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当然, 由于该工作实施时间还不长, 大学生村官的开发与管理还面临诸多的难题, 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薪资待遇较低、培训、考核、激励、奖惩等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和落实, 大学生村官自身精神、物质诉求与农村环境不相适应、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困境等。认真探究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趋势, 搞好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成为我们的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3 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开发与管理的困境

3.1 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角色定位的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意味着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虽然依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可安排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 即担任所谓的大学生村官, 但是因为户籍问题, 这些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另外, 他们也不是公务员的身份, 无法通过担任“大学生村官”成为公务员队伍的一员。这种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 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

3.2 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的薪酬福利待遇比较低

大部分乡镇或村给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办公和住房条件都比较简陋, 缺乏现代化的办公用品, 生活待遇也很低。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月工资在800元左右。笔者在与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中了解到, 这样的待遇连基本的生活都解决不了, 尤其是那些在异地任职的村官, 整天为生活发愁, 因而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 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作水平及时发放;聘用期间, 按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 参加相应社会保险。但是, 在实践中, 由于受不同地理、经济条件的影响, 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差别比较大, 尽管组织部门重视程度一直很高, 但在乡镇一级, 许多政策不能落实, 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待遇相对比较低, 奖金与工资的发放没有同工作质量、实际效果挂钩, 而且也没有建立明确的工资增长制度, 大学生村官工作缺乏积极性。

3.3 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

从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机制来看, 岗前培训制度已逐步完善, 但是相应的在岗培训仍处于无序的状态, 缺乏连续性, 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明确的培训计划、科学的培训体系。

3.4 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的绩效考核制度较为不完善

当前, 各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评仅仅停留在传统人事考评层面, 重结果不重过程, 往往是有关单位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判断与评估, 事后给予一个简略的评价。总体来说, 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工作内容比较空泛, 考核组往往作为评判者和旁观者, 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局限于表面现象, 考核工作缺乏考核目标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的过程控制, 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和忠诚度。

3.5 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不明晰

党中央给大学生村官安排了五条发展路径, 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考研深造、另行择业。但在政策层面, 国家没有明确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于基层公务员或基层公务员后备力量予以选拔、培养。然而,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双敏教授的问卷调查显示, 大约有71%的大学生村官打算考录公务员。尽管党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做了大致的政策导向, 但并没有具体的细节规定, 况且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 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部分大学生村官为了迫切改变自身的身份、经济待遇, 不惜挑灯夜战, 把主要时间都放在了备考公务员上。

4 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的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4.1 明确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的身份

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不确定, 意味着没有任何的法律和政策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因此, 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身份是当务之急, 是大学生村官模式制度化的基本前提。

4.2 提高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的薪资福利待遇

薪资福利不仅体现大学生村官经济生活改善的程度, 而且还是评判村官个人价值的一个相对客观的经济尺度, 进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工作绩效以及更替的频率。要想有效地激励大学生村官, 应对大学生村官的薪酬支付原则、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构成进行动态管理, 而且其薪资和福利必须具有竞争性、公平性和灵活性, 并易于管理和实施。

4.3 科学、系统、连续地培训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

立足农村实际, 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长效机制, 对提升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 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级组织和部门应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并通过政策规定保证其获得培训的权利。培训工作的起点由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目标确定, 为保证培训的效果, 还必须对培训的必要性和内容作出评估, 一边为培训类型、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的选择提供基础, 由此形成可操作的培训计划。为增进培训的有效性, 还需要创新培训形式, 开发多元化的培训技术, 丰富培训内容和评估培训项目。此外, 培训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有效实施。

4.4 完善大学生村官人才的绩效考核机制

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管理应该是一个管理过程, 通过协议, 达成关于绩效目标、标准和所需能量的统一框架, 然后通过沟通和反馈, 使管理者对大学生村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引导, 通过有关组织和大学生村官的共同努力实现绩效管理目标, 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村官的潜能, 最终提升其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它包括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等多种程序, 而非阶段性的绩效考核评估, 它是大学生村官和有关组织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村官绩效管理实质上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对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和地方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4.5 提高大学生村官人才的职业生涯明晰度

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投入、奉献精神和归属感, 不仅仅是依靠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较高的薪酬和福利水平来维系的, 更重要的则是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发展的条件, 使大学生村官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管理就是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其工作兴趣和潜质, 实现其职业成长的一种手段, 激励并开发大学生村官的全部潜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机会。而引导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与实施大学生村官的晋升、交流调配和流动政策, 则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推行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开发和管理对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论述了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性及意义的基础上, 深刻阐述了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困境及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人才开发,人才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兆萍.大学生村官工作:内涵与体系[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1) .

[2]梁雪姣, 肖湘雄.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现代管理, 2012 (2) .

[3]门杰.大学生村官成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上一篇:通讯稿--高力国际检查消防设施下一篇:小学科学教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