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2024-08-01

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精选10篇)

1.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一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要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是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想及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教育管理高校办学的三件大事是专业课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机制日益僵化,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加之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下降,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工作任务量大大增加,为了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高职教育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O年代。

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

1.1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1.2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学校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到管理制度中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现在学校往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由此导致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不仅不自觉遵守,反而故意去破坏。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去“管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学生着想。

2.2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括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

2.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法治阶梯”教育模式,法治意识

1 传统模式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各个高校把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比起以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法律教育内容的空白, 这确实是一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新跨越。但这种完全依赖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却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第一, 教育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虽然是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但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比较缺乏, 学习动力不足, 由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二,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法治教育是一项法律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 但目前在各大高校中真正聘任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情况还不够普遍, 很多高校的法治教育课主要还是由思政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 这显然是不能满足法治教育需求的。

第三, 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不合理。从内容上来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版) 这本教材只有两章包含法治教育的内容, 而且都以内容概述的方式进行编撰,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和把握。其次, 课时安排也不合理。真正落实到法律制度这个内容的一般为6~8个课时, 在这么稀少的课时里, 一方面授课教师很难把法治教育的精髓讲深讲透, 另一方面, 学生们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当前的法治教育课在很大程度上其实还仅停留在普法宣传的层次上。

造成上述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法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因素, 也有在研究层面, 当前还缺乏可供选择的法治教育新模式的原因。因此在理论层面设计出一个操作性强、预期效果好的法治教育新模式是一项非常紧迫的课题。

2“法治阶梯”教育模式概述

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笔者认为, 新的法治教育模式必须是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启蒙、法治信念的培养与法治意识得到实践的相统一。从法律思维的启蒙到法治信念的培养再到法治意识的实践是一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 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法治阶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里, 课堂教学主要负责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启蒙, 庭审旁听活动负责大学生法治信念的培养, 而校园听证制度则承担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的重任。课堂教学、庭审旁听、校园听证制度这三者虽有分工, 但都是“法治阶梯”教育模式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3“法治阶梯”教育模式的三个要素

3.1 要素之一:法律思维的启蒙——课堂教学

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的思维, 它是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1]。法治教育的目标无意要把每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法律人, 但是至少要在受教育者心中种下法律思维的种子, 从而实现法律思维的启蒙。课堂教学由于具有课程的规范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 因而在启迪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真正要在课堂教学这个阶段完成法律思维的启蒙这个任务, 还需具备一些条件。

(1) 具有充足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如前所述, 数量充足的法律专业教师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由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 因此在配备师资时可以结合实际分步骤进行。对于本身拥有法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言, 尽可能的一步到位, 吸引本校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教师承担法治教育课教学任务。对于其他高校, 可以先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进行, 再逐步过渡到全部由自编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阶段。

(2) 教材需要重新修订, 课时量需要增加。首先要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样, 需要编订一本独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教材, 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次, 该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重点突出以下三块内容:法理学概述、法制史概述及法律部门概述。法治教育课既然是一门学科, 那么在内容编排上必须符合学习论的一般规律, 即必须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才能完成对法治本质的把握, 而法理学和法制史这两门学科恰恰天然地符合了这一需求。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入门知识。法制史则是研究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鸟瞰古今法律全貌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这两门基础性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打开了通向法治教育目标的两扇大门。对于法律部门概述这块内容, 也应该根据法治教育的实际有所侧重, 把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相关法律部门有机地编入教材。

在确定了教材应该重点突破的方向之后, 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具体编写的问题, 这有赖于法理学专家、法制史专家等相关法律学者们的不断实践和尝试。在此, 我们可以尝试性提出几个需要考虑的原则。原则之一:难易适中原则。法治教育的主体与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毕竟是不同的, 因此在不改变教学规律的前提之下, 应充分考虑教材普遍适用的特点。原则之二:课时量适中原则。课时量的设置既不过分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也不应陷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模式。对此, 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参照, 对于一般法学院学生而言, 法理学的课时量在60课时左右, 法制史的课时量在30课时左右。那么对于法治教育课而言, 法理学概述的课时量可以设置在35课时左右, 法制史概述的课时量可以设置在20课时左右, 法律部门概述可以设置在35课时左右。这样总课时在90课时左右, 这90课时可以分配在两个学期里。当然, 这还需要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3) 严格规范考试机制。期末考试制度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考试制度的规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些高校, 期末考试制度是分类别的进行的, 对于专业课执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一律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 而对于一些公共课, 有些高校可能会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这其实是有偏差的, 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知道这门课程的门槛很低甚至没有设置门槛, 那么它就已经丧失了对学生的指引功能, 法治教育的目标更无从谈起。尽管考试制度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 但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阶段里, 严格规范的考试制度将能为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证。

法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实证。大幅度的课堂教学改革, 是否会过分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生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 这些疑问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现举一实例加以佐证。笔者所在的学院, 对2008级38名社会工作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试验。在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5+3的学习模式。即安排5个学期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课时量, 剩余3个学期用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4年以后, 这38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报名参加司法考试, 报名率在68.4%, 当年一次性通过率在7.7%。毕业一年以后, 对这3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表明:有92.1%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3个学期的法学教育, 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84.2%的学生表示, 自己确立起了法律思维, 并认为自己是个法律人了。以上事实说明, 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 两个学期共90个课时的法治教育课是完全可以适应的。

3.2 要素之二:法治信念的培养——庭审旁听

法治信念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法律信念的确立与否与一个社会的教育内容、法制状况、文化特征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2]。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念而言, 庭审旁听活动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1) 庭审旁听活动的几个特质。第一, 旁听主体具有广泛性。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 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外, 其他的案件原则上应该公开审理, 这个规定为大学生参与旁听提供了法律保障。况且法院开庭审理的案件数量比较大, 只要及时做好与相关法院的联系工作, 足以满足学生的旁听需求。第二, 庭审过程的直观性, 有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法治实践体验。亲临庭审现场, 零距离感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的法律推理, 进而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的法治教育。第三, 庭审结果的权威性有利于法律信念的强化。庭审结果最终以判决书的形式体现出来, 法律所赋予判决书的国家强制力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法律权威, 会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法律信念。

(2) 法庭旁听活动的具体实施。旁听前准备:这个阶段主要做好案件主题的筛选、与法院的联络、庭审案情的介绍、法庭争议焦点的解读以及解释所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条文等。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旁听记录, 提示学生哪些是旁听记录的要点。旁听结束后的探讨与总结: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法治教育成果的一个阶段性展现。经过课堂教学的理论洗礼, 学生的法律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启蒙。而通过庭审旁听的体验, 学生可以用撰写旁听报告的形式来检验自己法治教育的学习成果。所以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好旁听报告。

对于旁听的次数, 理论上来讲当然是多多益善, 但是民事、刑事、行政案件最好分别都能组织一次,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民事案件可以多增加一些。总之, 法庭旁听活动能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充分重视、精心组织。

3.3 要素之三:程序正义理念的实践——校园听证制度

正义应当实现, 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方式便是正当的程序。程序正义理念是法治意识的关键要素之一, 它的实践能积极推动法治意识的确立。随着我国社会的推进, 高校行政的法治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3]。高校行政的法治化不但推动了高校管理模式变化, 也将为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程序正义理念的平台。而大学校园听证制度便是这一程序正义平台的具体化, 积极探索、实践校园听证制度, 将能大大强化大学生的程序正义理念, 也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大学校园听证制度, 是指大学行政主体在做出直接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决定时, 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召开听证会, 听取相关各方主体的意见以实现良好治理的一种程序性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程序设计, 赋予学生、教师合理的程序性权利, 鼓励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管理活动, 从而实现良好治理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校园听证制度是我国高校走向校园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用范围上, 它具有广泛性, 包括学校内部奖、惩、贷、助等方面的听证;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涉及全体学生的具体管理行为方面的听证;对校园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制定、修改的听证。在程序上, 它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告知;提出申请;委派听证主持人和监督员;召开听证会;制作听证笔录, 并将听证笔录提交裁决机构。

通过积极行使这些程序性权利, 亲身体验程序正义理念, 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将能得到很大的增强。法治教育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力的延伸。

参考文献

[1]谢晖.法治演讲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90.

[2]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J].学习与探索, 1996 (2) .

3.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培养考察;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D262.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41—02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着一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党员入党前后表现不一样、党员理论素质和思想觉悟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系统完善的党员长效教育培养机制。如何构建学生党员系统化的教育培养机制,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主要问题,是摆在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日趋多样化。随着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更加深入和广泛,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上复杂的社会环境已经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当前,盲目申请入党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同时受到各种社会否面思潮的影响,入党动机日益趋向多样化与复杂化,导致一些学生在入党动机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2.学生对党的认识肤浅,普遍缺乏理想信念。这主要表现在对党的历史与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信仰、实践、继承、发展”的思想深度,面对社会的复杂变化和发展缺少理性,对社会现实把握不准,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不足,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不够强,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而动摇自己原有的信念,在是非之间容易摇摆不定,在关键时刻立场不够坚定,政治信仰尚未形成坚韧性、执着性和稳定性;理想追求世俗、实惠化,道德观念向自我倾斜。

3.基层党组织缺乏系统化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机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的的标准存在争议,通常多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或以在系部帮助老师做工作的情况来衡量,这样便导致了不同的衡量尺度;另外,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党校学习、推优、政审、谈话、评议等过于程序化,甚至流于形式。突出问题就是重发展前的教育、培养、考察,轻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和严格管理,甚至前后都不重视的现象也同样存在,部分学生党员出现了入党前与入党后反差强烈的情况;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和管理缺乏针对性、计划性、系统性、连续性,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究其原因,还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大学生党员培养机制。

二、改进措施

1.建立系统化的培养机制,逐步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大学生入党、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解决这个阶段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系统化教育。而实行系统化教育的关键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理性上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根据党章制定《大学生党员培养手册》,自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宣传党的理论知识,利用周末影院免费播放红色电影等活动,吸引觉悟高的学生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使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发挥老党员带动培养的作用,让积极分子通过党校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平时生活和工作表现中锻炼自己,党支部应针对学生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形成敢于面对自身不足的态度。同时,党支部应建立严格的考核档案,按照明确条件、详细记录、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对其进行跟踪培养,使之达到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将进入重点培养范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记录,作为发展的依据,为党组织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2.明确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严格按照标准发展党员。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和团中央强调:“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对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要进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这表明在发展工作中要对入党积极分子从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日常表现和群众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其中思想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在实际发展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一是看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斗争中要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非观念是否明确;二是看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四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关键时刻个人利益能否服从党的利益,对党忠诚老实;三是看其是否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四是看其能否结合新时期时事政治和个人思想实际向党组织坦诚汇报自己的真实想法,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能否自觉如实地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确保培养时间,不断创新培养机制。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是个系统化的过程,要占用入党积极分子很多课余时间,要想提高党员发展质量,除了积极分子要抽时间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按时提交思想汇报等,培养组织更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党员培养手册》扎实有序的推进党员发展,确保足够的时间接触学生,培养人应和积极分子多交流沟通,积极分子可随时向组织汇报思想动态。

针对学生住宿公寓化管理、学生社团的兴盛等情况,为更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可考虑在学生公寓和社团中设立党小组帮助基层党组织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反馈社团中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这可作为党员发展和是否符合预备党员转正的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我们应抓住学生关注网络信息的心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网上,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局部性、相对封闭性的不足。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并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去开展工作,建立学生网上党支部,开展网上论坛,将组织生活和学习讨论会放到网上进行,随时了解党员思想和要求。总之,学会用青年人能接受的方式来宣传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使网络为学生党建服务。

首先,選择政治素质高且热心学生工作的年轻教师担任专职学生党建工作,具体可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定期政治学习,填写和完善党员档案材料等工作。其次,选聘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且理论水平较高的离退休干部担任组织员,严把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最后,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三、总结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系统化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全程化的教育培养和考核档案,有利于促进教育培养对象自觉接受党的基础知识、理想信念和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有利于教育培养和考核制度的落实,使他们形成学习的自觉性,为实现教育培养对象、培养人和党组织三者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育培养工作的长期化、连续化、制度化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德强.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前沿,2007,(5).

[2]黃久龙.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1).

[3]刘卫朋,苑帅民,白慧英.浅谈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才智,2008,(2):56-57.

The discovery of the Training Mode for Colleg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A Dong-li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training mode for colleg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faces many challenges.Therefore,setting up a systematical series of training mode for colleg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will help to realize the regular and institutionalized ideological education,the long-term study and standardizat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system,persistence and self-regulation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process.This paper will also focus on how to guarantee the openness and procedure of the training inspection work,and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jectives of the educational training work.

4.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新模式 篇四

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新模式-互动式管理非公企业党建的核心是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今年,我镇立足于党组织、党员、职工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良性互动、共同提高为内容,探索了“互动式”管理的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动因:我镇工业经济发达,现有非公企业156家,企业党员628人,建有企业党委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27个,组织设置已经达标,党建基础较好。但在实践中我镇非公企业党建也明显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非公企业党建水平,使之和农村党建齐头并进,从而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一些企业中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状况复杂,发挥作用不明显,而传统的工作方法:镇党委→企业党组织→党员,这种科层式、自上而下命令式管理在新形势下又显得单一。三是怎样进一步深化示范点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的骨干作用,促进市级非公企业党建示范镇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基于以上原因,今年镇党委根据人本管理和参与式管理的理念,探索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作用的新方法。做法:⒈召开党务工作者例会。非公企业党建因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又因企业主的思路不同,而各有特点,但企业相互交流甚少。为使企业能相互借鉴,形成良好氛围,我镇实行党务工作者例会制,规定每一季度企业党务工作者参加例会,交流工作。工作中把握三个结合:一是在主题上做到党建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二是形式上采取讨论会与现场会相结合,三在作用上实现推广典型与解疑释惑相结合。通过例会的媒介,示范企业的典型经验得以推广,一些党务工作者的业务得以提高。如浙江雄峰集团党支部书记何建江一直苦于无适当载体开展活动,通过例会学习,把无名集团的“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和五洋集团的“心态教育法”等运用到自己企业后,得到企业主和职工双方的支持,党组织开展活动更顺了。⒉实行党员亮相上岗。让全体党员在员工上岗证中公开亮明党员身份,并相互监督,以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自律意识和示范作用。亮相上岗制同时辅以相关教育和制度约束。教育主要实行心态教育和形象教育,解决有些党员亮相前的心理顾虑。所谓心态教育即针对一些党员存在的“雇工”心态,教育党员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合法经营前提下,个人目标、企业目标、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提高主人翁意识;形象教育则是指教育党员要认识到企业党组织、党员的地位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上级规定的,而取决于党员自身形象,要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在党员亮相后又辅以“12345”的制度约束,即不佩带共产党员上岗证,第一次发现提醒,第二次教育,第三次检讨,第四次记入荣辱档案,第五次民主评议定为不合格。⒊开展结对帮扶。在规模较大、党员较多、组织设置规格较高的企业中推行结对帮扶制。企业建立党委或总支后,党组织的结构一般呈“锥形”结构,即党委(总支)→支部→党小组→党员,管理层次较多,易引起信息失真,对党组织充分了解职工情况及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产生障碍。浙江无名集团采用党员联系一线职工制,使“锥形”结构变成“扁平形”,该公司56名党员共联系198名职工,这些职工主要来自业务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和困难职工三个层面,党员送上印有自己姓名、职务、电话的联系卡,进行结对帮扶活动。这种方法推行后起到帮扶、提质、互促作用:帮扶即帮助贫困职工解忧排难,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思想认识;提质即提高参谋质量,通过党员接触一线职工获得大量的信息,经党组织汇总分析后,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互促则是通过联系业务骨干,党员与职工互相促动。如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金仁木联系23岁的女大学生赵海英,赵海英勤奋好学,今年自营出口业务已做到600多万美元。金仁木为联系对象取得骄人成绩而高兴的同时感到很有压力,在民主生活会上坦率说明年一定要加倍努力,作出成绩,否则就愧对“党员”称号了。⒋组织交互式学习。与灌输式教育不同的是,交互式学习的特点是双向实时交流,互有反馈,以提高党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绩效。浙江无名集团党委书记亲自给员工上党课,谈三个代表与企业发展,党员干部每人上台演讲,每次中层干部会议前先讨论党建工作。浙江稽山集团成立了党建工作办公室,利用新建成近2000平方米,设施完备的党员职工之家,举办各类培训班,读书活动,文体活动,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金光明印象很深的是今年7月的一次党员读书会上,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参加,围绕如何发挥党在非公企业的作用,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使与会者对企业党建有新的认识。交互式学习的推行,提升了党员的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今年浙江稽山集团有25名大中专毕业生郑重地送上入党申请书。⒌实施定期评优。把党员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通过定期评优,使党员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浙江日月首饰集团现有党员23人,大部分担任生产、销售岗位的部门经理,该公司实行了目标上墙、季度评优制。年初每个党员订下工作目标,并在支部活动室上墙公布,然后每一

季度设立生产、销售龙虎榜,依次评出前三名,并记入党员荣辱薄,作为年终评优依据之一。初步成效:非公企业互动式管理法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自上而下命令式管理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⒈有利于党员发挥个体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制度激励,使党组织间、党员间形成平等、自觉、竞争的新格局,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责任心与荣誉感,挖掘了党员潜

力。如日月集团金银饰品的销售共分三大区,每个区负责人都是党员,党员销售龙虎榜的实施,使各区相互竞争,1-10月份销售额达8768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300万元。浙江无名集团就企业发展向党员职工征集金点子,共收到合理化建议300余条。浙江稽山集团党员亮相上岗后,个别党员拖拉懒散的坏习气一扫而光,党员面貌焕然一新。⒉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五洋集团党支部在党员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开展“知工情、暖工心、解工难”活动,使职工对党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浙江雄峰集团近年来异军突起,今年1-11月份自营出口居全县第一位,但该公司隐性党员较多,这些原来国有企业的骨干都不愿把组织关系迁过来,今年随着企业党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有5名隐性党员主动要求迁入企业。据统计,今年全镇共有19名隐性党员的组织关系迁入企业,96名职工打报告申请入党,一些私营企业主也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上了入党申请书。⒊有利于赢得企业主的支持,达到党建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浙江五洋集团老总本人是民建成员,但他非常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企业这几年实现跳跃式发展,今年自营出口预计达3100万美元,比去年增加65.8,同时企业党员队伍也在帮助企业发展中逐渐壮大,由99年的5名发展到17名。党员理性看待企业与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良好形象,使不少企业主逐渐认识到党组织在凝聚人心、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今年又有小轩窗居饰有限公司等3家私营企业申请建立党支部,全镇非公企业党建氛围进一步形成。

5.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五

“师出无名”是民间公益组织长期面临的难题。若以公益组织身份在民政部门注册,不仅名正言顺,在税收、接受捐款和开展活动等方面都有优势,但“有主管单位”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第一关。如果没有成熟的运作经历来证明自己的性质和能力,就很难取得政府职能部门的信任,后者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也不会轻易成为前者的主管单位。很多民间公益组织不得不变通一下,在工商部门以公司身份注册。但以公司名义开展公益工作时,往往瞻前顾后,生怕留下“非法”的话柄,尴尬场面比比皆是。

在湖南长沙,有一家名为“梦创公益”的民间公益组织,同样没有幸运地躲过这一难题。当创始人李磊于2006年8月咬牙辞去湖南涟钢集团的管理工作,埋藏在他心底多年的公益助学梦想并没有因破釜沉舟而成为现实。没有官方人事背景,没有公益组织经历,没有教育工作经验,这位曾经的国企“青年标兵”在进入公益助学领域时成了该领域的“三无人员”。但在一年后的今天,梦创公益的正式注册名称已是“长沙青少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而李磊也似乎与其他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颇有不同,看起来更像一位雄心勃勃的新兴企业家。

从07年初至今,梦创公益已经在湖南湘西地区七所小学开展了持续一年的支教活动。07年春,长沙市大同小学的优秀教师通过梦创公益前往湘西进行教学交流。07年夏,来自长沙市大同小学、育英小学、育才小学的四五十名学生和火星小学的教师代表通过梦创公益参加夏令营。07年秋,长沙市火星小学通过梦创公益举办体验课堂,三位骨干教师赶赴湘西多所小学授课。07年下半年,梦创公益开始为一些热衷公益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公益活动专业策划。显然,对于梦创公益来说,支教只是其长期项目的一部分。这无疑是一个奇迹,解读梦创公益一年来的创新之路,或许可以为正在寻求发展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新的思路。

梦创公益成功举办并已延续一年的湘西支教活动起于两次偶然机遇。2006年12月,他们与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合作,做了一次短期助学活动,即观众熟知的“善行2007湘西支教”。短短一周的活动大获成功,李磊也收获了最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公共关系资源。2007年初,他们非常幸运地得到了长沙市大同小学的支持,该校派出优秀教师随他们赴湘西进行春季教学交流。此举的价值远不仅是拓展了支教活动的内容,而是对长沙市和湘西地区其他学校和教育部门均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这样的成功是暂时的,要保障湘西支教长期延续下去,就要一套成熟的志愿者招募、服务机制。梦创公益的解决方案是“一长多短”:每个支教点都有一位长期志愿者和多位不断轮换的短期志愿者;前者都有工作经验和经济基础,普遍选择在“跳槽”的间隔时间里从事半年左右的公益工作;后者都是在校大学生,支教工作仅持续一两个月,利用实习时间就能参加,对学业和找工作都没有明显影响。

为了吸引志愿者,梦创公益也在事实上采取了一些“实在”的措施,包括与长沙市一些小学合作,将支教经历等同于在该小学的实习经历,为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提供实习证明。虽然和国家对官方计划志愿者的政策补助(如公务员考试上的政策倾斜)相比,这些措施诱惑较小,但志愿者参与他们“一长多短”的代价也比参加官方计划动辄一两年的风险要小得多。李磊甚至大胆设想与企业合作,把湘西支教作为企业人才储备、人才培训的一部分,让企业将招募来的新员工送来支教并从中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表现合格即可录用。

在过去一年的摸索中,梦创公益找到两个颇为微妙的角色。一方面,梦创公益的合作方长沙市和远在湘西的小学都是公办的,但公办学校之间直接交往时,往往面临一些细节的事务性的麻烦。比如一所学校向另一所提出需求,但后者也有自己的考量,不是每次都想帮就帮,却又不好拒绝,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梦创公益这个媒介,两方不直接接触,必要时由媒介来拒绝,合情合理,不得罪人。在“教育资源公益中介”的全新模式下,梦创公益帮助公办学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传递。

另一方面,在国内,至今没有专业的公益活动策划机构,专门为政府职能部门和大型企业策划公益活动。对于这些部门和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完善的策划来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就很容易出现“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甚至成为“作秀”的话柄。但若与民间公益组织合作,这些部门和企业也有顾虑。确实有些民间组织打着公益招牌做坏事,如果不幸与这样的组织合作,负面影响很大。在过去一年,梦创公益已经通过与各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合作,成功证明了自己的性质和能力,教育系统下的长沙市岳麓区素质教育基地、雨花区素质教育基地均已成为他们的合作单位。教育资源公益中介和公益活动专业策划都是纯粹的公益项目,不考虑收益。但从客观上说,教学交流可以为所有支教点积累师资力量和指导技术,公益活动专业策划则可以带来政府职能部门的肯定,减少未来开展活动的障碍,两者都为梦创公益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非物质基础。

经粗略估算,梦创公益07年的现金花费大约为20万,全部来自李磊个人。现在条件已经成熟,07年摸索下来的各项工作都要开展下去,经费显然成为第一难题。”又是一个偶然机会下的意外启发。07年夏,来自长沙市大同小学、育英小学、育才小学的数十名学生和火星小学的教师代表参加梦创公益组织的夏令营,赶赴湘西一周后,再与当地同龄学生一起来到长沙的素质教育基地封闭训练一周。长沙方面的每位学生都要支付1700元,即承担他本人和一位湘西同龄学生的往返路费、食宿费和其他杂费。这次经费预算不很成功,梦创公益为活动倒贴上万元,但他们很快意识到,类似这样的素质教育服务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既合法又合理的创收方式。随着素质教育被社会进一步重视,这一服务的潜力相当大。

所有资源都是现成的,现成的学校,现成的老师,现成的支教点,大量潜在的生源,梦创公益所做的仅仅是将现成的公益资源整合起来。相比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一些户外培训服务,梦创公益更强调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对公益资源的反馈和贡献。青少年素质教育服务本身就为纯粹的公益项目提供经济支持,但这还不够,一方面,这种教育要求长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帮助远在湘西的同龄人,学会做负社会责任的人。另一方面,这种教育又为湘西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认知城市文化的平台,让他们从长沙的素质教育基地带走在边远地区从未有过的知识和观念。

一个遵循商业运作并兼顾公益事业的机构雏形已经浮现,人们已不难看到教育资源公益中介、公益活动专业策划、青少年素质教育服务等新兴的跨越商业与公益的服务,而这些服务所带来的利润将作为纯公益项目民间支教的经费来源。在当前市场经济空前繁荣、公益事业尚不成熟的客观环境下,这种不排斥商业运作的民间公益组织运营方式,或许可以成为更多正在寻求正当名分和经济支持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修改社团管理条例释放草根力量,《中国青年报》

6.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六

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模式你知多少?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是指——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 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 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 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 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 2 月 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二)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

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会学合作;学会负责。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正在山区放羊的孩子,问:“你放羊干什么?”“放羊挣钱。”“挣钱干什么?”“挣钱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娶媳妇生娃。”“生娃干什么?”“生娃放羊。”你放羊干什么?”“放羊挣钱。”“挣钱干什么?”“挣钱娶媳妇。”„„这就是山区的老人用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们上的生存课。城市里的人们可能会把挣钱、娶媳妇、生孩子、培养博士当做他们的生存理念。作为一个教师,他的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他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到他对教育的意义的理解,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也影响到他对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有没有明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历史是发展的,思想是流动的。教育是要发生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改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教育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是技术、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是对教育要有独立的见解,对教育工作有理想,有对教育工作的长久独立的思考,持久的追求,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换频道(强者的制胜理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一段就把什么才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讲清楚了(这是最新的提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1世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培养新一代人的责任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生活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奥巴马版”美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每一个美国儿童都应享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我们必须做得更好。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以实现新的目标,即到202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占人口的比例居世界首位。我们必须提高对学生的期望、对学校的期望以及对我们自身的期望;我们必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从高中毕业,并做好升入大学或开始职业生涯的准备。

提供优质教育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平、公正社会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我们将难以实现我们的最高理想。如果我们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

(三)当今最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程体现出的教学理念有:

1.生活性——(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就会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这就是最先进、最根本的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一字之差,千里之遥。(美国的教育理念是面向每一个孩子,不管你在心理或生理上是否有残疾,你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所以当我们去学校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孩子。美国尤其强调个性化教育,而非整体性的发展。中国可能通过老师的教获得一致的答案,而在美国大家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参与甚至争吵获得个性化发展。每个人强调自己的不同,而且以标新立异于他人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服装,发型。老师会鼓励他们的选择并且会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选择,学生非常乐意的去做这件事情。这也许是美国发展很快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冒险、创新、尝试一切新鲜的事情。而作为教师,在美国,不是老师决定要教什么,而是决定于学生要学什么。如果一个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静静地听,接受,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老师也是最不好教师的表现,好的教师应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找不到,也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知道努力的方向)

(四)当今中国先进的教学新模式

总的思路: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

人民网报道,在北京某校某班举行了一场英语公开课。有英美教育专家听课,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教室里寂静无声,按照中国的比喻叫做针落下都能听到声音。老师教态从容,语言精练,板书工整,条理井然,老师提问简洁,学生回答踊跃。整堂教学重点突出,程序清晰,按照我国一贯的评课标准,那真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下课铃声响了。执教的特级教师露出了满脸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更是兴奋,教出了我国课堂教学的最高水平。外国教育专家显露出惊讶的眼神,中方人员特别自豪!故作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外国同行出乎意外的提问,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高兴劲没有了,只觉得脸红。中国的教学就是如此,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条条是道,再把嚼过的馍耐心地喂给学生,叫做满堂灌或填鸭式。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这又是值得深思的事情。柳斌在《天津教研网》上撰文指出,孩子上学,美国的父母交代孩子,上课的时候给老师多提几个问题。中国的父母交代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两种文化,一种孩子提问,一种孩子听话。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我国教学方式和方法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而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里,在课堂上,老师会更注重启发学生提问,会让学生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积累和思考,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我国,有老师讲:“古人造字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卡’字,‘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不就‘卡’在那儿了吗?再如‘忐忑’二字,‘心上心下’跳个不停:多形象呀!”学生:“也不一定吧?例如‘斧’字,能解释为‘父亲只有一斤重’吗?再如‘爹’字,难道‘父亲多’就成了‘爹’吗?”老师非常生气:“简直是强词夺理!”有老师教《愚公移山》,当学生提出 “可以不移山”时,老师就制止,因为它与课文主题思想不一致。当课后别人问为什么不移山时,学生说“打隧道比挖山好”。围上来的好多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说:“移民比打隧道还好。”有的说:“挖掉两座山,破坏了生态平衡。”学生这些思想的火花多么宝贵,为什么不允许人家提问呢?你要引导到“愚公移山”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同时也要允许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要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育的一个最大的弊端是只重记忆知识,不重能力培养;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固有思维模式,不重创新思维。这样的教育状况与我们面临的当代社会状况是不和谐的。现在有人提出了一值得我们重视的观点:正在进行的课改,实际上是在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中国教育教学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西方教育,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观察、思考、收集信息、使用资料的能力等。他们对学生比较放任,不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们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如今,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针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这一情况寻找解决的办法;美国前总统布什也签署了名为“不让一个落后”的教育改革方案,旨在解决美国中小学不太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考核,学生放任有余而约束不足等问题。可见,有机地整合中美教育教学取向,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不少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便是其中的代表。大家之所以将这些学校的“模式”奉为圭臬,就是因为这些“模式”吸取东西方教育的长处,找到的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最佳教学模式。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何谓高效课堂?我的理解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高效课堂要符合三个“量”:

(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

(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2)心动,思维在动;(3)神动,思想在动。

我们的课堂要符合两个目标:

(1)教学的需要;(2)学生的需要。

上面的三“标准”、三个“量”、三“动”和两个“目标”,揭示了高效课堂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

在如何构筑高效课堂方面,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目前存在的“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内容泛化、教学过程形式化和教师使命缺失”的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四满”(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四虚假”(虚假的自由、虚假的合作、虚假的探究、虚假的渗透)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1)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的问题)(2)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学方法)(3)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学评价)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提高的“三种能力”:设计教学能力,实施教育能力,评价教学能力。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标准。构筑高效课堂的方法:

1、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2、构建道德课堂;

3、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4、实现“五个”转变(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

5、解读课标,整合教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

6、以生为本,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

21世纪的课堂教学有三个境界,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摒弃“教师带教材走向学生”的旧路,努力跨越“教师带学生走向教材”的泥泞,积极探索“学生带教材走向教材”的新途。

绿色生态课堂,如同自然环境,绿色课堂需要建设和改造,但更需要保护和回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当今中国有哪些最先进的、符合高效课堂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山东杜朗口中学崔其升校长劈掉讲台,创造“预习、讨论、展示、反馈”四步教学模式,使一个将要被砍掉的农村落后初中一跃成为中国教育的“小岗村”、新课改先进典型。每年几乎全部考入县一中。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农村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试成绩居倒数之列,如今,杜郎口镇中学用了8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这种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具体讲:

⑴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⑵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目标、生成本课重、难点,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⑶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无任何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的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使用课桌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平面。在展示环节中,几乎全部学生都有板演的机会(展示学习内容、互评互改等);教室内的黑板不够,连地板、走廊都利用起来。分组交流讨论确有实效;说唱演等形式无所不有。

简言之:主要经验为――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二)江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简介

1、、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2、教学策略:① 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②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流程如下:(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效果: ①洋思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学校,学生水平与基础较差。然而凡是在洋思经过三年自学训练的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很快,平均每年80%学生升入省级重点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中、差生。②记者跟踪调查表明,升入高中的洋思学生,后劲很大,他们自学能力比别人强。自主能力比别人好,课间操认真,起睡正常,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③洋思学生课堂特别紧张,课下很宽松,每天6:00起床,晨炼30分钟,早7:00~7:30看新闻,课后没有作业,中午休息1小时,晚9:30熄灯。下午无作业,自习时间,复习与预习,预习到位,课堂效率高,作业当堂完成,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洋思的蔡林森校长。创立“每节课教师只讲四分钟”论,使一个原来三流生源、三流师资、三流设备的农村弱校而一跃成为全国名校。

(三)江苏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先按年级分学科分课时分解给各个科任教师进行备课,然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查好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并有学科带头人把关定稿,形成讲学稿。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按讲学稿的要求,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讲学稿所列练习题,老师收阅后(有时学生分三个小组由组长进行批阅并把整理情况上报给任课教师),课堂上学生展示讲学稿完成情况。师生集思广益,教师点拨,解疑释惑,突破难点,归纳规律,进一步纠错并完成讲学稿全部内容,对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不再讲。学生存好讲学稿以备复习之用。

7.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七

关键词: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仅凭教师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直面矛盾, 认真分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做的原因, 对症下药, 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一、利用管理制度,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为了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 教师应根据新《学生手册》的规定, 及时修改、完善原有院系学生管理制度。利用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有关请假、卫生、纪律、安全、违纪处理、综合测评等方面, 做更加细致的规定和说明。通过这些制度给学生的日常行为划一个框, 只要不出框就行;这些制度也使我们在处理琐碎事情时“有法可依”, 使复杂的事情容易处理, 让同学们心悦诚服。通过制定详细的制度, 有利于让同学们养成遵守纪律观念, 倡导良好的学风。

二、抓好三支队伍, 引导、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生的日常管理, 仅仅靠辅导员是不够的, 我们应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自己管理自己, 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作用。坚持“能者上, 庸者下”的原则, 结合内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通过举办“经管系升国旗仪式”“夏季合理饮食”“安全、文明、卫生教育月”等主题活动, 使经管系“自律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火车头, 为了统一班干部的思想, 使他们能主动工作,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做学习的模范, 做遵守纪律的模范, 我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 教育他们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事事以身作则、言出必行, 齐心协力维护集体利益, 对下阶段的工作出谋献策, 提出设想。开展“学生党员民主评议”, 让学生党员增强责任意识, 争做品学兼优、励志成才的典范, 塑造起自己的先进性形象, 使党员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通过量化考核,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制定班级工作量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老师了解各班级的基本情况, 促使各个班级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日常管理中, 针对各班级的早检、卫生、纪律、宿舍管理、校园文明、食堂文明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 (以下简称“我系”) 学生宿舍数量多、分布广, 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充分利用“自律会”做好监督、考核工作, 做到“小问题及时解决, 大问题及时反馈”。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党性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真正做到“一个党员, 一面旗帜”, 在学生党员宿舍中针对精神面貌、卫生、纪律、学风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出“优秀学生党员宿舍”, 悬挂小红旗, 并在“学生党员民主评议”中给予加分。

四、开展先进表彰活动, 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学院统一安排, 按照学生手册中《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测评细则》的规定, 结合我系相关规定, 对我系3000多名同学进行综合测评。以评选、表彰先进为契机, 加强学生荣辱观教育, 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五、关注特殊学生, 确保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管理中对贫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1) 在心理上要给予劝慰, 多与其交流, 帮助正确认识贫困。 (2)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适当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 提供一个使其展现自我特长的平台。依据各自的特长提供相应的为大家服务的工作岗位, 挖掘自身的潜能, 使其树立起自信心。 (4) 正确引导周围的学生, 提供一个尊重、平等、宽松的环境, 使其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着关爱的大家庭。

以上措施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了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构建“和谐经管, 文明经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同时, 为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郝瑞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 (4) .

8.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前言: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是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新时期,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中的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系统且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迫切的需要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职业指导机制。

1.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对于职业指导重视程度较低

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问题。高校中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只是因对大学生就业,暂行性较强。而良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启发和引导,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该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就业理念。然后在很多高校中,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仅在大四教学中开设课程,并且该部分的课程属于选修课程,在实际就业指导上意义不大。同时高校在大一新生中并没有开设与之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的模式下,高校职业指导质量较差,对高校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

1.2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

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并非是单一的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解读与教学,而是从学生就业心理、创业行为等多个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比较少,教师在就业实践活动开展中,对于学生的了解比较少,难以发挥出课程优势。为了提升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水平,需要在高校中建立一支以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指导的组织,从而在该组织中建立健全科学、系统、有效的职业指导培训制度。

1.3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传统

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职业指导,其教育模式比较传统,难以应对学生在实际求职与创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在求职以及创业环节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心理障碍最为明显,传统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不能关注到大学生心理指导问题。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方式,需要从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开始,拓宽职业指导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大学生的决策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

2.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模式的创新对策

2.1提升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养成大学生职业意识,需要从高校职业教育引导方面实现大学生职业教育。首先高校需要高度重视职业引导教育,将与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入到大一至大三基础知识教学中。其次,职业指导需要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灌输,在大四阶段为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实践。以实践活动巩固学生职业能力。最后,高校将大学生指导教育课程与企业相互衔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为大学生进入到企业中提供良好的基础。此外,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工作需要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以微课的形式、新媒体公众号形式,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最新的职业指导信息,开通学生与教师沟通和公共沟通群。教师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捕捉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

2.2制定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是职业指导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实现职业指导教育的创新,制定以职业规划三步曲。第一,教师向学生介绍用人单位对于求职大学生的招聘需求;大学生需要从个人素质能力角度出发,分析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并且希望招聘来的员工能够帮助企业达到的目标。调整大学生心态,不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最后损失惨重的是企业。第二,对企业阶段性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用人需求不同,因此大学生需要了解企业的阶段性发展需求,并且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升职。第三,了解企业战略发展需求。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树立是保障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学生对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了解,能够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托,制定发展战略,使得自己个人的劳动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在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发展[4]。

2.3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教育

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重点。在社会工作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对于学进行就业压力疏导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学生的现状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向学生提供在就业时面临的心理困扰咨询,切实为学生环节心理上的压力;第二,心理教育资源提供。要想实现学生的优质心理辅导,需要需要高校具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资源,从学生思想以及心理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在校园中开设就业心理辅导专栏,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行学生就业问题在线预约心理辅导教师,然后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避免学生与教师面对面接触时产生心理障碍;第三,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素质,能够应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5]。

3.结论

综上,在本文中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问题。高校对于职业指导重视程度较低,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以及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传统。新时期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创新需要提升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并对大学生职业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参考文献:

[1]商光美.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6:115-118.

[2]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高翠欣.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4]谢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价值观教育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9.湖北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 篇九

湖北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

近日,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成立后的首次沙龙活动,在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举行。

为了深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该省建立省校两级创业俱乐部,打造省、市、校三级服务体系,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各高校成立了校级俱乐部,在全省形成了分级联动、整体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省级俱乐部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沙龙,每周举办一次创新创业经验交流、项目推介、实践体验等活动;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创业导师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等组成“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专家库”,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指导。目前,该省已有120所高校成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10.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篇十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认真细致的分析学生的知识接受特点和接受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欲望,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因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政治教学经验,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学方式与教师的人文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变革创新,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课程教学改革

中学政治教育

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交流互动方面,他们的主体意识变的越来越强烈。对于新事物,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他们更情愿通过个人的努力,运用现代化的媒介工具去学习了解这些内容。那么,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其学习效率,以达到课程内容的有效传授呢?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寻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在中学政治课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的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个人的主导作用,强调知识的单向传输与说教,偏重认知,注重说理,忽视践行,整个教育过程变成了自己的语言独白和单向说教,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教育者这种居高临下的角色地位,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这几乎把学生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没有主观思维能力的“人”,一种被动地接受先进道德“容器”。即使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把这些理论牢记在心,可这种记忆也是非常短暂的,而且对其思想也不会产生一定的触动效果,甚至还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这样的教育是非常不成功的。

因此,随着中学生知识接受心理以及国家教育方针的转变,政治教师要慢慢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首先从心里上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突破“管”与“被管”的界限,从以前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变成中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尤其是关系到一些政治事件、政治理论这种比较开放性的话题时,教师更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充分表达个人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知识性的引导与问题解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而且还构建了一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中学政治教师要深入简出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

总所周知,中学政治课主要是关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的理论教育,这其中既有许多内容是关于中学生社会道德的教育,也有许多是关于国家政治体制、大政方针的教育。这些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免显得有些僵硬与直板,甚至不少内容还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如何深入简出的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升华成学生个人的东西成为广大政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素养。

根据本人多年的政治课教学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毕竟我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政治事件或者国际上的一些政治活动,他们也是怀着极大的热情的。另外,现代社会中新的形势、新的内容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问题、新现象不断涌现,并且不断渗透、冲击到教育之中。要想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就必须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正确地、辩证地、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政治理论、政治原理去分析、解答这些事件,不但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去积极探索,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比如,当我讲到国家性质时说:“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全国劳动人民的利益。”那么我举的例子就是“三峡工程”活动,具体分析了它的起因、资金来源以及对于社会的利益等等,然后把这些事件与国外的一些活动进行比较,因此体现出我国政府的利益出发点是为人民谋福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与思想认识,提高对所学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度,用正确的力量武装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高度统一。

三、中学政治教师还必须富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担当着知识传授、授业解惑的重任,而且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养都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像中学政治这样的课程内容,即使是从纯职业的角度来说,其教学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塑造与思想的培养,因此,中学政治教师的责任就显得越发的重大。面对活泼好动、思想多变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而且还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和人格完善的人。在日常生活或教学活动中,他们不但要能够以身作则,树立一个良好的师长形象,而且还要具备一种尊重人的素养,用人性化的态度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落实人文关怀的逻辑前提,也是师生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总之,中学政治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还是人格的完善都将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要根据新课改的具体方针政策,采取措施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入简出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传授学生知识。

参考文献:

1、周良金,《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政治教师角色转换》,《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四期

2、李定平,《探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2010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苏星运

河南偃师人

1954年12月生

中学一级

本科学历

偃师府店二中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 中学政治

地址: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二中

邮编:471924

上一篇:工程质量管理规程下一篇:忘不了的感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