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探讨(共11篇)
1.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一
启发式教学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称“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主要分三大类:
一、讨论启发。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实际教学中在这样的课堂中,组织课堂讨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都还比较有限,所以不主张学生自己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引导式的探究和讨论。教师提前设置问题 : ①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应该做什么准备啊?②小蝌蚪找妈妈,它的妈妈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呢?③小蝌蚪最终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进行学习。
二、实验启发。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方法,将实验器具带入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获得最直观的形象体验。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大大的透明的塑料瓶,在里面盛上大概四分之三的水(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得更形象、直观,我在透明的清水中滴入几滴红色墨水,使得水有颜色),然后准备了一些小的石子,上课时,讲到乌鸦往瓶子里面投石子的时候,我就开始演示,当同学们看到随着石子越来越多,红色水位越来越高的时候,小朋友们不由惊呼“乌鸦真聪明!”在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中,体现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和理念。
三、表演启发
例如,在教材《狐假虎威》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搬到课堂中,演绎成一个不错的小短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几个小组,大家合作完成短剧,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有人是导演、有人是演员、有人做头饰、有人念旁白,最后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后,大家汇报演出,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和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2.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二
1 方法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形式。
1.1 案例+提问启发
在健康评估教学中,以案例导入或总结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临床疾病比较感兴趣,教师上课开始时先让学生阅读一例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病例,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明确上课目的;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分析病例并完成思考题,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提供呼吸困难病人的典型病例,请学生找出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病人怎么了?出现了什么情况?”学生根据病例很容易判断该病人发生了呼吸困难。教师继续提问:“该病人存在什么样的护理问题?”学生根据病例当中的病理表现可作出判断。在此教学过程中,充分拓展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能力。
1.2 直观启发
在讲述疾病症状时,只是单纯进行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若让学生观看有关疾病特征的图片、视频或是组织学生去医院见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启发,可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讲授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的典型体征“三凹征”时,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三凹征”出现的部位及在呼吸中出现的时期,引导学生总结“三凹征”的特点。这种以感性认识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性理解、提升和内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3 对比启发
将书本上大段的文字通过声音、图片、表格对比等多种形式运用到健康评估教学中,先让学生区分,然后教师补充总结,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和记忆知识。例如,讲授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类型及特点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听吸气性的喉鸣音和呼气性的哮鸣音,并仔细辨别其出现于呼吸的时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从而对比总结每种类型的特点,对比启发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角色转换式启发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悟并掌握知识。例如,讲授通过会谈法收集健康史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病人及其家属,使学生掌握会谈的方法和技巧,做到学以致用。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学会接触病人、收集资料、了解病情。
1.5 推理式启发
健康评估需要评判性临床思维。例如,讲授体液不足和有体液不足的危险这2个护理诊断时。前者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后者是存在有发展成这种事实的危险因素,从而将这2个护理诊断区分开来。护理诊断不同,采取的护理措施也不同,前者以治疗为主,后者以预防为主,通过推理与分析,学生就能真正掌握这2个护理诊断方法。
2 效果
2.1 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从而更加乐学,学习渐入佳境,课堂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问题能力
这正是健康评估的教学目的。发现问题能力属于创造性思维所要求的能力[1],这种能力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需的。因此,培养和锻炼发现问题能力势必成为护理教学关注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2],为其临床实习及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启发式教学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运用行之有效,是培养创新型高级护理人才的必然选择,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赵风霞, 周菊芝, 李美珍, 等.多媒体启发式护理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12) :3371~3372.
3.《高等土力学》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三
关键词:高等土力学 启发式教学 地基承载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高校硕士生的不断扩招,在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为?同本科生教育一样,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也發生了很大的改变,毕业后能留在高校任教并从事科研的学生减少。同时科研单位也因体制改革,使得许多科研人员开始被迫从事工程项目的实践活动。其中有一部分毕业生直接到了生产第一线,另外还有一部分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因此在进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不能不考虑如下两个问题:1.如何定位硕士研究生未来的发展方向?2.社会对毕业硕士生有何要求?这是新形势下进行研究生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从国家层面可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这种方法对于定位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还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从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备的表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指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发现不足之处,如某种技术工作精度不高,或者还有其他可以改良该技术的方法,等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自学新知识、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建立物理或数学或数值模型,并进行求解的能力。表达能力是将上述研究过程准确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高等土力学的特点
《高等土力学》作为矿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等众多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与工程实践紧密相连,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比如,我国幅员辽阔,土质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类特殊土对工程影响广泛,有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软土地基沉降和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湿陷性黄土遇水的超限沉降问题,膨胀土的遇水膨胀和力学特性劣化等问题。又如岩石的非均质、非连续、各项异性、非线性等特征对岩石工程破坏的影响,等等。若硕士研究生拘泥于个别书本理论,只了解一些表面现象而认识不到岩土工程材料的特殊性,就会影响其毕业后所从事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能力,导致无法体现出其所受到的高于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训练优势。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启发式教学模式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讲授《高等土力学》不仅应讲授基本的理论框架体系,还应结合教师自身的现场工程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和应用技术成果。为此,我们制定了启发式教学流程。
首先我们为学生分析了近年来毕业生的去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技术素质的要求。硕士毕业生除了能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以外,还应能够发现常规工作中的不足,并能用新的方法去完善和改良这些不足。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以便让上司和业主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将关于土力学方面的权威学术期刊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查询资料和分析文献。
以地基承载力内容作为实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
(一)地基承载力的工程背景。从我们身边出发,从学生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周围建筑物出发,可引出这些建筑物设计施工中的地基基础问题。如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点位布设、地基土层成层分布的特点、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特征、地基持力层的选定方法、基础形式选择方法、基础底面尺寸确定方法、基础高度确定方法和基础底板配筋等,介绍国际著名建筑物如比萨斜塔等的地基承载能力及地基沉降计算和监测问题。
(二)从理论上总结地基承载力的力学实质,介绍不同年代学者对地基承载力问题的研究,介绍因实际工程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理论解的各种修正。
(三)结合理论研究成果,从试验方法、工程经验多个角度阐述地基承载力问题的目前研究水平,从工程实践中进一步凝练相应的前沿科学问题,如土的非均质和地基破坏的概率问题、随机有限元方法中的参数随机赋值问题、极限塑性理论方法中的问题、多种荷载(弯矩、剪力、轴力)联合作用下的地基承载力及地基承载力包络面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某一或若干问题上进行深入探究。
(四)为学生解决相关课题提供指导,包括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国内外学术期刊、代表性论著、主要研究机构、代表性研究人员、研究现状调研方法、课题解决的基本思路等。结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指导学生采取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计算等方式解决相关课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组织专题学术讨论会,引导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学生气氛,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
四、结语
以河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达到了如下目标:
(一)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培养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工程意识。
(三)培养了学生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思路,锻炼了表达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龚晓南.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2000(2).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教研课题,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研课题
作者简介:
4.启发式教学新探 篇四
摘 要: 启发式教学一直是教学方法中耳熟能详的概念,是古今中外都十分提倡与推崇的教学方式。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内涵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本文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对启发式教学新的看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默会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为何”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教育家孔子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提到了有关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初露端倪,当时的教育家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启发与引导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中国,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使用的“产婆术”、“问答法”也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虽然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所不同,但是对我国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启发式教学,最通俗的解释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但是我认为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不仅仅是这样,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先不要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也不要启发他。“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也就是说“启发”,就是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使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思考的层面上,要引导还未想明白的学生想明白、想透彻,其次从表达的层面上,帮助想透彻的学生表达得更准确。从这个角度解释可以使得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具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维诱导层面。
二、“为何”启发式教学
(一)“灌输式教学”的影响。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的发展中,启发式教学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它的提出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那么为什么启发式教育思想能拥有延续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往往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无法正确地施行。无论是哪一个年代,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某种思想的盛行一定是因为其对立面的思想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程度,因此急需另一种新的思想取代它。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灌输式教学的存在为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我们从教育的源头开始分析,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就如同原始人的发展与进步一样,他们从自然现象中学会用火来生存,学会捕猎,发展语言,创造文字,都是因为他们善于思考,能够结合自己的生存需要进行发明与创造,说明人天生其实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开始出现,其实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掌握知识的人不过是直接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知识的分享与传承,逐渐的人们习惯了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人们即使不用自己思考,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们开始习惯于接受,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弱化,与此同时创造力逐渐下降,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时一些有着先见之明的思想家们开始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便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有时候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犯错纠正,在犯错再纠正中发展起来的。启发式教学自孔子以来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是随着科举的兴起,教育逐渐走上了歧途,学生开始死记硬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开展教育,到今天为止,高考制度,应试教育,教师还是习惯于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那么如今的启发式教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二)培养思维,锻炼表达。
正如第一部分所分析的,“启发”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要引导学生想明白、想得更透彻,其次是帮助想透彻的学生表达得更准确。从浅思到深思,再从深思到准确表达,从脑中所想转化为口中所讲。思考是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大脑活动,说话也是每个正常人每天沟通交流的必要表达,对于学生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生是不会思考不会说话表达的,那么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教育的作用又怎样体现,那便是在从思考转化为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启发式教学,究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思考,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这两者是不能分开、合二为一的。会思考而不能准确表达,个人的观点就不会被他人所了解,空有理论而不能付诸实践;若只有表达而没有深刻的思考,那么一切实践就只能浮于表面。因此,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对于思想不够深刻的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引导他们向更深的知识点不断挖掘,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得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刻、细腻、有价值。就如同在矿井中挖掘矿石,学生的经验有限,认为前面的路不通了,目前挖到的矿石已经很珍贵,但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从而开拓出一条新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矿石。另一方面,对于有思想却不能准确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经验,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语言,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就如同在挖掘矿石的过程中已经找到许多珍贵的矿石,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走出矿井,这时教师就会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通过指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出路,使他们找到的珍贵矿石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可。
(三)默会知识。
启发式教学并不单纯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或简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启发式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获取更多的默会知识。一般而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接触到两类知识:第一类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_或者形容出来的,显性的、明确的知识,如概念、历史事实、文言常识等;第二类是默会知识,很难通过文字记录或者语言表达传递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对于事物的理解力、判断力、领悟力。虽然默会知识具有不可言说性和隐蔽性,但是这种知识同样是可以在后天学习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很可能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默会知识的获取。课堂上,学生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想、说、做,思考、表达、操作,其实“做”更多的是“想”和“说”的具体表现,“想”和“说”明显更加重要,需要教师引导的正是学生“想”和“说”的能力。学校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思维能够得到锻炼,从浅显走向深刻,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从词不达意逐渐走向准确流畅。我们接受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书本上那些已有的、固定的、显性的、直白的文字知识,更多的是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的默会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表达等一些隐性的、内在的素养,从而促使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们之所以再次将目光投射到启发式教学的主张之上,正是因为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体,填鸭式授课,过于在乎高分,追求表面的成绩,忽视默会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表达单一,除了死记硬背、刷题做题外一无所长,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显得更加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培养表达,提高素质与修养,这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是在解救学生,让他们从学习机器成长为真正会深刻思考、能准确表达的人,不仅仅是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显性的知识,更多的是引导他们意识到默会知识的存在,并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默会知识,提升他们内在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即使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学习与生活,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的影响。
三、“如何”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主体是学生,一切都要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而不能仅仅是教师为了完成启发式教学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有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适当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毕竟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主导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基础上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主体对象学生的感受与想法,那么引导就无从谈起。就如同医生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如果他都不了解病人的病情,那么怎么能够引导病人的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呢?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
第一个方面,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必须要制订一个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在刚刚接手新班级时就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思维状况及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行摸底考察,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并根据考察结果制订适当的教学引导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地进行复查、比较,及时调整策略,尤其要注意每个学生发展情况的特殊性,毕竟每个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使用相同的引导方式,必要时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教师的引导才能够更加准确。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唯有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并不是两个冲突的存在,两者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主导者重在方向的引导,主体者重于参与学习的对象,如同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教师如同船长,控制着航行的方向,使之不偏离航道,避免危险的发生,保证乘客的安全;而学生则是乘客,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所要乘坐的船只,对于自己要去的地方有着自主选择权。在航行的过程中,乘客们可以通过与船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但是船长的引导作用仅限于航行的过程,一旦下了船,今后的路还需要这些乘客们自己去选择。所谓教师主导正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发向发展,但是学习终究还是学生的事情,他们的未来只有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才能决定。因此,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坐标。
第二个方面,就教学的不同阶段而言,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目的有所变化。以语文教学为例,小学生刚刚接触到有关语文的知识,还需要时间慢慢消化与吸收,因此这一时期的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为接下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阶段的启发式教学需要更多地借助提问的方式实现,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教师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毕竟小学时期学生的知识有限,单向的引导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对于语文学习他们产生了自己的体会,这一时期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语文学习有更多的想法与体会。因此这一时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启发使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也要开始关注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高中阶段,主要是一个升华时期,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让他们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得自身的相关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一阶段不仅要启发学生说出答案,或者他们自己的想法,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调动他们各个方面的主动性。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贯穿每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各个阶段学生的特性、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从而开展最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其实与素质教育一样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就如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质疑一样,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一直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灌输式教学的危害,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灌输式教学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尤其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相较而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比较抽象,实施方法不够统一,评价方式不够明确,教师在实施中往往会走入误区,反而对教学造成更大的伤害。中国的教育其实一直处在改革与探索之中,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未见成效,这是有原因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当一种政策或者新的教学方式出台之后,大家纷纷趋之若鹜,不论好坏,不管前因后果,直接拿来使用,甚至都不明白这种教育方法真正的内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于在乎表面和形式,这就使得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纷纷受到批判,然后被抛弃,那些旧观念又重新站上教育的舞台。作为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平常心,面对新事物要看清方向,不能一味埋头向前,有时候观念和方法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操作者、实践者们的理解和实施。理论与实践总是会存在差异,但是只要保持理智,坚持对的,那么教育一定会向前发展。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永远正确,只有相信自己的内心及见到的事实真相。教学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不同的理解与定义,实施的过程也是具有个人特殊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使用怎样的方法都应当擦亮双眼,只有对学生好的才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做的,无论何时,学生的成长才是成功教学最有效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5.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五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要在他们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 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设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的过程中获得的, 而不是靠消极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所能获得的。把启发式教学法这一教学思想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学生解决经过他们自己努力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为此, 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用略读的方法去阅读课文, 一般要略读两次, 第一次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对文章内容有个粗略了解, 第二次的目的是跳越与文章主题无关或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信息和段落而抓住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和段落, 并把这些有关信息摘要记下。在课内讨论时,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改变碰到一个单词查一个单词、抓了单词放了句子的不良学习方法,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判断并掌握处于不同的上 下文中多义词的意义。以fare 词为例, 它在以下三句中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意义: 1.Fare, please, the bus conductor said.句中fare 的释义车票。
2.We join them, obtaining a plate of snacks.This is not the usual disco fare.We have been issued a sort of Pink Napoleon pastry, a scoop of black caviare on a pastry puff and a glass of chocolate milk.句中fare 指伙食
3.If he does indeed step down as prime minister next year-and many Singaporeans are beginning to wonder how will this island fare? 句中fare 释为发展进展, 是动词。
大多数学生虽然熟悉fare 在第一句中的意义, 却不能判断它在第二、第三句中的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在第二句中fare 一词前后出现的几个词组, 如a plate of snacks, Pink Napoleon pastry, caviare, pastry puff, chocolate milk.从上下文中, 学生领悟了fare 在句中的词义。在理解第三句中fare 一词时, 以提问形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幅多年来为人民所信任的国家领导人一旦离任, 人民担心的景象。于是学生们便将fare 理解为go, get on。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潜在能力, 就能在学习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猜词义外, 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预测。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会从文章的信号中去预测文章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在再往下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去证实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而达到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在文章前,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让他们用自己的话猜测文章内容, 做到对文章可能传递的信息心中有数。通常, 学生们在这一阶段都能开动脑筋, 思想活跃, 各抒己见, 而教师则对学生所作的推测暂不加评论, 对他们的英语表达也只注意流畅程度, 而不是精确度。一些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假设被排斥后, 与文章内容一致的假设则将成为对文章的最后理解储存在记忆里。事实证明, 推测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的有效手段, 因为它暗示学生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并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可能出现的理解方面的障碍, 从而加速了理解过程, 提高了阅读速度。
6.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 篇六
刘焱
(安徽省固镇县连站中学,安徽 固镇233700)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课本知识,不能再当唱独角戏的演员了,而是要当“导演”,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认真观察、有序实验、积极思考。要交给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思维,以达到掌握学习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内因,形成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现实的成分之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必须从兴趣开始。例如,我在教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一节内容时,课前我准备了质量相同的几个物体:一个小木块、一只瘪的废旧牙膏袋、一只气鼓鼓的废旧牙膏袋。开始,向学生介绍传说中关于死海的神话故事,并强调这个故事与新课的内容——浮力有关。然后,让一学生到演示台上把小木块和瘪的牙膏袋放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并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木块浮在水面上而牙膏袋深入水底。”再问原因,学生答:“牙膏袋是金属,密度大,而木块密度小。”让学生把气鼓鼓的牙膏袋也放入水中,结果发现也肖在水面。学生对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对自己分析的结果产生了怀疑,又对解开最终结果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连平时调皮淘气的学生都能集中精力听课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迪学生思维、引导思路、发展智力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完成观察→思维→想象、识记→理解→记忆、分析→概括→综合直到提取信息解决问题这样三个层次的思维过程,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说理,理清思路,使问题简单化。例如,在夏季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常常会感到灯泡的光线很暗,有的日光灯不能起动正常发光。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线索:灯光暗→支路电压低→干路损耗电压增大(假设干路总电压不变)→干路电流增大→总电阻减小→支路增加→用电器增多。然后要求学生反向思考。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大部分同学都能落实到并联电路中的支路电压与支路的多少有关的问题上。老师总结为“对于同一干路来说,支路增加越多,支路电压越低。”老师再问学生为什么在炎热夏季的晚上家里电扇转得特别慢?为什么在中午家里做饭的时候,如果附近有人使用电炉,常会出现停电事故?这类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都能回答得较为轻松,达到引导思路的目的。
3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学习物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进一步思考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分析物理结果。例如,在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及课堂演示实验的同时,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的点滴及心得,时间一长,自然就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感生电流的方向,椤次定律”一节的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首先在观察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对实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这一高度概括的规律。另外,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所用实验器材的型号、规格、构造、作用及说明书等,掌握器材各部分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采用边教边实验及问答的方式,逐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性,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等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实验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严格规范操作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积极开动脑筋,对实验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并要求其他同学作记录。对于学生实验,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不要被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束缚了手脚,另外寻找新的实验方法,大胆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实验器材,指导学生遵守实验仪器的使用规则,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脑到;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规律,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即使学生学会了获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实验的目的,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七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迅速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在这过程当中,信息系统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如:火车电话订票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成绩查询系统等。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基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Visual Foxpr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工具,它直接面向数据库开发,具有功能强大,数据处理速度快,用户界面良好,易于学习和使用等特点。许多高校都将Visual Foxpro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经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均开设这门课。这些学生学习Visual Foxpro重在应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是Visual Foxpro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难点。学完这门课学生最终能自己做出一个简单的系统,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根据这门课的特性,我们应该潜讲理论重点讲应用,多给学生上机和操作的机会。在教学思路上,也要摒弃传统式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本着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引,本文以表单制作为例,进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启发式教学模式由三部分构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这三部分之间是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可见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一堂课的开始,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节课讲什么内容。而要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来听课。他们之前学习的表、查询、视图,程序等内容都比较枯燥,无聊;而表单的制作则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可以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继续深入学习的很好的催化剂。将提前制作好的漂亮的表单运行给学生看(如图1)。该表单实现了三种效果,第一种仅显示文字“我们很好!”,第二种使“我们非常好!”实现走马灯效果,第三种使“我们神采飞扬!”实现闪烁效果。用三个命令按钮分别实现“停止”、“继续”和“退出”功能。
演示表单的时候,学生都看地非常认真,没有任何人讲话,很好奇的眼神望着屏幕,那种眼神仿佛就在质疑:这个是用Visua Foxpro做出来的吗?演示完后,下面就像开锅了一样,叽叽喳喳的,不用紧张,他们只是在交流刚才的感受而已。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激发出来,这个时候接受新知识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大约一分钟后,开始进入表单的学习。起初,学生都觉得这个他们做不到。然后我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学习完今天的内容,你们也可以做出这样漂亮的表单来。这句话让他们顿时来了精神,顺势给他们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将表单退出到编辑状态(如图2),让他们自己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该表单包含了哪些什么控件;2)这些控件都实现了什么功能;3)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2.2 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后,才有可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吸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
在前面提问的基础上,用当前的表单作为实例,讲解表单的概念,什么叫控件,控件的分类以及Visual Foxpro中包含哪些控件等等。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相当不错。当听完相关内容,他们可以回答你提出的前两个问题时,他们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了,觉得这件事还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并且想进一步知道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这些功能。
肯定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该表单包含了标签、命令按钮和计时器三类控件;标签用于显示文本;三个命令按钮分别实现“停止”、“继续”和“退出”功能;Timer1控制Label2实现走马灯效果;Timer2控制Label3实现闪烁效果。现在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不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教他们去思考该怎么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把创建的表单看作是要完成的一个项目,采用项目管理中项目分解结构(WBS)的方法,进行项目分解:目标→任务→工作→活动。WBS是指将复杂的项目分解为一系列明确定义的活动。WBS的分解方式有七种,这里采用按项目的功能分解方式。从项目的目标开始,逐级分解项目工作,将任务逐步细化到具体的小活动,直到认为项目工作已经充分地得到定义。
表单制作过程分解如下:
根据上图,从整体到部分给学生分析表单的构成,以及各部分要实现的功能,让他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工作。分析的时候,学生仿佛听懂了,但是一说到操作却又好像无从下手。那么对于实践部分,我采用自下而上的逆向方法,由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实现的控件着手,建立学生的信心,接着再做较难的控件,逐步达到目标。
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标签入手,插入控件,修改属性;接着插入命令按钮和计时器,保存运行,他们发现除了标签有文字显示外其他效果都没实现,他们又开始着急了,这是介绍方法的好时机,此时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以大大提高接受知识的效率。
乘此机会给他们介绍事件、方法的概念、对象调用的方法以及控件实现相应的功能要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等等。介绍完相关内容并举例演示后,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上机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问题,这是他们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下面的环节便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2.3 小组讨论
学生实践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机房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实践情况,观察学生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会卡在什么环节,对学生碰到的问题分类,如果是大部分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采用全班统一讲解的方式,如果是小部分的,就局部指导。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先不预解答,将已经做好的表单代码发给他们,让他们对照着参考答案,去分析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按提前分好的小组进行内部讨论,相互学习指点,找出问题所在,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在他们明白正解后,要求他们用另外的方法去实现同样的功能,给他们留有思考的空间。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同学们互相学习,学习他人已经掌握而自己尚没有弄懂得知识,同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大家分享,从而提高所有参与者的水平和能力。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在Visual Foxpro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更提高了同学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雁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毓珠.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刘凡馨,夏邦贵,李恬.Visual FoxPro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篇八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思考中学习,达到真正的爱学、会学、乐学、想学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观。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教学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好教学法,才能做到教法有创新。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要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很大程度上與教师的主导方式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在课堂中进行诱导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成为我们教师长期努力的方向和基本任务。
二、启发式教学理念的运用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事实证明,如果事先就没有对眼前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意义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善思能动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就如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要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英语学习中,要把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要做到中西方文化相结合,既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又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目前使用教材的教学主题很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趣味性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用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多向学生传导以用助学、学以致用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科学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做到“授人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应做到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直接参与探索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开发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课堂上还要抓好问题的创设,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举手发言,教师扮演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少自问自答。当前太多的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这不是教育体制的原因,而是教学方式的问题。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们满堂灌、题海苦战的教学方式却成了课堂教学的常态,这一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老师细心研究和终身探索。何不尝试采用一种先讲后练,然后师生一起总结的教学方式呢。
(三)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和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作业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基础为主,引导其完成稍高于自身水平的内容,保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帮助,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慢慢增加学习难度,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缩小成绩差这个“尾巴”就是一大提高。
三、常用的启发引导方式
(一)装糊涂的启发式。装糊涂,实际上就是欲言又止。在关键问题上,教师假装糊涂或反应迟缓的暗示,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补充、抢答,吸引注意力、启迪思维,使学生能自觉地思考、解决问题,不自主地说出问题的答案。有时我对学生的回答,还会追问“是真的吗?”“肯定吗?”这样可让多数学生立刻反思自己的答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连续启发式。这里说的连续启发式,不仅仅是指整篇文章启发一环扣一环,还是对一个问题的连续提问,俗称步步逼近法,它是使学生思维拓宽和加深的一个途径。实践证明,学生确实是很感兴趣并愿意进行师生互动的。
(三)选择启发式。选择启发式比较简洁、明快,容易切中学生要害,把握要领,它适用于分析结束时,用“是这样还是那样”的选择方式来启发。
(四)类比与对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习得的。然而语言又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语言中的习惯用语与用法会打上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烙印。特别是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在教学中我会适当地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哪些是相同点,哪些是不同点,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归纳要点,加深印象,透彻理解。这一方法尤其适合于英语生词的讲解、习惯用语教学或知识点的类比总结。
9.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九
浅谈启发式教学理论对孔子教学思想的传承
摘要
启发式教学是现代多元教学思想的结合点、交汇点,可以说,现代许多教学思想,都可以在启发式教学思想中找到它的原型。国内外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境教育等,在不同方面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关键字:启发式教学
孔子教学思想
传承 正文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基本观点
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启发式教学与最早的注入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表现出如下的基本观点: 教学目的观:
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相统一。
全面发展是启发式教学目的的内容指向。它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突出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的陶冶。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儒家的孔老夫子,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后,对自己的学生也实施类似的教学模式,他倡导对学生因才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性情和品格,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算得上是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
主动发展是启发式教学目的的工具指向。主动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能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出来,并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古时在正常的情况下,知识和才能就象征着地位。因此作为儒家经典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才成了社会的风尚。人才的培养一定是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导向的。想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发展,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就必须从思想上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这一点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教育案例之一黄冈中学做到了最全面的继承。2
教学过程观:
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
(1)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
孔子强调的“愤悱”与“启发”,是从学与交的交互作用来阐述教学的动力源泉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还是知识学习“困窘”状况的发生,都与教师教的外因有着直接的联系。
(2)
教学过程是解决至于不知矛盾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以往的教学理论界已经取得了普遍的共识。教学认识过程索要接军的矛盾,包含着由“不知到知”、“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完全确切的知到比较确切的知”的过程,这是教学索要解决的几个
基本认识问题。
(3)
教学过程是知情意完满人格协调发展的过程。
“愤悱”的内涵意蕴,既阐明了教学的认知因素,又肯定了教学过程是在知情意、真善美的协调统一中获得发展的。这不仅充分体现在“愤悱”的教学思想中,而且体现在它所倡导的“好学”﹑“乐学”的思想中。在知情意的发展中,认知因素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情意因素起着动力的调节作用。因此说,启发式教学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是知情意的统一。
(4)
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的过程,而且是实践探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不仅要重视间接经验的认识过程,而且要注重实践、体验的活动。
(5)
教学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
启发式教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即注重学法指导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6)
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
通过知识传授发展学生能力是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又一基本规律。启发式教学过程不仅强调知识传授过程,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发展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
教学对象观:
学生具有发展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存在着差异性。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身心发展的未成熟状态,客观上决定学生是一个潜在的主体,它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依存性、受动性和模仿性,另一方面具有潜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是现代启发式教学对象的又一基本特点。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认知能力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情感、动机、行为习惯等非智力、个性等方面,即人的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教师观: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同时也是积极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启发式教学的高标准、高难度,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多元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加工者和转换者,教师是一个自觉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为胜任教育者的工作,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知识观:
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倡导者们认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创造的能力。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因此,知识应为学生思考、感情、行动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必须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产生较大的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我们在总结、提炼已有的启发式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四阶段”课堂结构模式。一般来说,一堂设计完整的启发式教学课应该包含连续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温故导新,提出问题。
学生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时会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有想法这是主动学习的
表现,老师也应该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才会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一直延续。除此之外老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同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便用较短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了旧知识,紧接着,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从温故导入新知。
第二阶段:
讨论分析,阅读探究。
把问题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问题本生做一番讨论和分析,而不是立即寻找问题的答案,当所有的学生对问题本身有了清晰的印象后,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应部分的具体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带着前一阶段提出的问题,自己反复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内容,独立寻找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将探究结果,即每位同学对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阶段:
交流比较总结概括。
当多数同学根据对教材的阅读已经探究出答案时,教师宣布停止阅读,让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探究结果,进行相互交流,并比较答案异同。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第四阶段:
练习巩固,反复强化。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获得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还未达成预定状态,易于和其他知识混淆,易于遗忘。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最后阶段还要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
最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肯定起到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目的。当学生做过练习之后,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答案,并对学生进行指导。中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的机会很多。因此,教师的及时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尤为的重要。在这样的教学理论和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良好的保持下来,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理论对老祖宗“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思想的良好传承。
参考文献:
教师资格考试指导纲要
主编
刘洁
林森
10.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篇十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是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获得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和独立发展自己意识的迫切愿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结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实际问题,数学应用,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学生离开学校后能继续学习,保持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逐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如何进行有效开展启发式教学呢?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呢?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1、预设启发情境。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产生的时候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表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的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景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捕捉启发时机。在授课过程中,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动,课堂气氛会不断活跃,这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
例如:我在回忆三角形全等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小三角板,进行互相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我同时告诉大家,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
赞可夫曾经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起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一些教师只知结合教材,判断课后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再怎么样合并同类项。实际上,我们在讲完同类项知识时,可这样提问启发:生活中大家看到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情形?教师再提这样的问题:50人与30元为什么不能加在一起?50元与30元为什么能够相加?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加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从中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章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甲、乙2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了3球,在客场以1:3输了2球,那么2场累计甲队净胜1球。若我们规定赢球数为“正”,输球数为“负”,你能把上述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然后再写净胜球数和相应的算式。分析归纳:赢了再赢,则赢得更多,如3+2=5;输了再输,则输得更多,如(-3)+(-2)=-5,即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两个负数相加和为负数,并把绝对值相加;赢得多,输得少,如3+(-2)=1或赢得少,输得多,如(-3)+2=-1,即当两个加数符号不同时,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加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加数的绝对值;其中一场是平局,如(-3)+0=-3或3+0=3,即任何数与0相加仍得任何数;两场输赢的球数一样多,如(-3)+3=0,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加数和为0。其实就是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然后归纳出其法则。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一个教学过程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不断分析、不断解决,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中。
三、训练多样化,一题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1、游戏中学习知识,突破难点,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为了训练学生的互动,在读完多项式升降幂排列后,完成游戏:将事先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写在一块硬纸板上,抽几名学生上讲台一人一张面向其余同学,再抽一名学生上来指挥,使他们手中的单项式组成这个多项式,按某字母升幂排列,这样做,学生兴趣浓,交换某些项时,符号也随之交换,因为符号是学生易错的地方,再抽一名学生把这个结果记在黑板上面,老师评价。然后再抽一组同学按此游戏方式完成降幂排列。这样在游戏中学习了知识,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胆识,组织能力。
2、变式训练,将知识延伸并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课改背景下,题海战术已经被广大教师摒弃,因此变式训练的功用显得十分突出。变式训练就是多角度、多思路地从不同的方面改变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则的应用情境,让学生理解其最本质的东西。它是基于学生熟悉问题的背景,是对问题的现象和本质的延伸与拓展,是师生共同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层次化、灵活化、巧妙化、多样化。因此变式训练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如图7,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高为10cm(A、B两点分别是圆柱最大矩形截面两角上的点),蚂蚁从A点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沿过点A的一条母线剪开得到侧面展开图(如图8)后,容易求出最短路程就是圆柱侧面展开图中线段AB的长度,待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将习题进行变式,提出下列问题:
(1)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时为什么要将圆柱展开?
(2)如果半径和高均为6cm,最短路程又是多少?
(3)如果将点B移到点A的正上方(如图9),最短路线是哪一条?
(4)如果从点A绕圆柱表面一周建一悬梯到达点B,则悬梯的最短长度是多少?
(5)在(4)中,为了减小坡度,点A需绕圆柱两周到达点B,则悬梯的最短长度又是多少?
这样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使问题层递拔高,学生要想正确解答出来,必然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正确地空间想象以及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问题(4)、(5)虽然较难,但问题(4)可仿照原题的思路解出,而问题(5)可以将其转化为问题(4)来解决。
四、数学应用化,适应社会,享受学习乐趣。
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因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开展实践活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相似的例子,相似图形的性质在实际中应用也很多,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来解决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物体长度的问题(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解决,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这样学生培养养成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数学应用在其它学科之中,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和其他各种文化是相互融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因此,我将其它学科与数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
艺术课参与教学,使数学课堂更精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与黄金分割、黄金比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赞叹《蒙娜丽莎》之美的同时,深深感到这美却来之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密切联系方差等知识决定射击选手谁参加比赛。物理中的电功率问题、压力、压强、速度问题、密度问题和杠杆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结合起来。化学中溶液配制问题也是数学问题。真的可以说,在数学中,科学身影无处不在。从以上来看,学科综合不仅开辟了数学新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与其他学科综合是大势所趋,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数学思想 数学建模
一、引言
启发式教学是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判断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高等数学是高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科,但很难学,不少学生有厌学情绪,认为高等数学没有实用价值。作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科学抽象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的概念,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不断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传统教学是一种继承型的教学: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不够。启发式教学中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最佳的学。好的学法依靠启发式教法来指导,启发式教法则依靠好的学法来升华。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发,通過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结构平衡,激发他们新的认知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向前发展。
三、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施行启发式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和内涵的理解。有不少的教育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如美国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原苏联达尼洛夫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德国瓦·根舍因首创,克拉夫基深入阐述了范例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提出了暗示教学法;还有程序教学法,探索-研讨教学法等。本文对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对知识的疑问,对书本的疑问都是认识新事物,了解新知识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是问题教学法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预设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由讨论代替常规讲解,由互动取代“填鸭式”教学,这是问题式教学法的宗旨。
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深化问题。相应的组织形式为: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应用、反思小结。下面以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及其应用”一章第一小节“导数的基本概念”为例说明此过程。
第一步,设计一个实际背景:大家在看网球比赛时,解说员说某运动员发球速度达到每小时280公里,再如某排球运动员扣球瞬间的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于是提出实际问题:请问这个速度是怎么得到的?这样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挥想象。
第二步,自主学习探索分析:按照我们中学所掌握的知识可知,在一段路程下的平均速度可用公式,其中表示位移改变量,它是时间的函数,是在这一段位移下时间的改变量。但我们要求某一个瞬间的速度,学生马上反映到是不是应该运用前一章的极限思想来处理呢?即:。这样就把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求极限的问题了。
第三步,合作学习,引出概念:通过一个几何学上的具体问题来说明,如何求切线的斜率,它也可转化为两个微量之比的极限的形式。于是我们可以总结:这种两个微量之比的极限形式在客观世界中存在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对它专门来研究。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导数的定义。同学们举一反三,发现身边确实存在大量这样的问题。
第四步,巩固概念,深化计算:由导数的定义可以计算得到一些常见函数的求导结果。将它们转化为一些重要的结论在以后的应用中就可以直接使用。
第五步,反思小节,深化问题:通过导数的定义,再深入研究是否任何一个函数都存在导数,可导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通过极限知识的回顾,便能得到可导的必要条件。
2.思维教学法
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而不是解题的技巧。技巧只能教会学生做有限的题目,而数学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应尽量就某一概念讲全、讲透,使之转变为学生信手拈来的道理。用这样的道理指导解题就游刃有余了。树立“思想重于技巧”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要轻易放过,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面对信息多变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等待者和提升者。教学中应采取鼓励态度,鼓励学生把自己零星的想法说出来,哪怕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讨论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必须敏锐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要学的和是不学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并有价值的,老师都会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讨论。时间一久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简言之,就是要把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实用”教学法
作为师者,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应用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数学是门抽象的学科,它研讨的不是现实中的物质对象,它只是一堆抽象空洞的符号推来演去,很难使人了解它是干什么的。这使很多学生有了学数学没用的观念。若在课堂上只是把课本上的定义、定理、证明照本宣科地平铺直述,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如果能把这些概念的历史和价值讲授给学生,并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这些知识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都能运用它解决类似的问题。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在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建模意识的培养,就能使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科学与其他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紧密相关,数学思想几乎进入到了所有领域,数学的应用特性显得更加突出。在教学中应跟上当前教改的步伐,大胆探索教改新思路,引导创新,注重实践。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子厚,石先军高等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意义的模糊分析.大学数学,2005,21(5): 7-11.
[2]王访,邹锐标.高等数学课堂案例教学刍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4):66- 67.
【启发式教学探讨】推荐阅读:
启发式教学09-11
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08-15
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11-07
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06
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08-21
启发心灵的书09-15
我得到了启发小学作文08-13
《老人与海》启发600字08-29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学生心得启发06-17
工会工作对我的启发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