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2024-08-07

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共15篇)

1.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一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意见

(德政发〔2008〕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供销社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6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突出重点,加快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

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创新经营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各级供销社要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消费便捷安全为目的,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县域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源,建设覆盖整个乡村、服务所有农民、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的新型流通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和优化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农资协会的组织协调和供销社农资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网络终端,贴近农民,建设配送、信息、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安全、放心、经济、-1-

优质的农资产品和技术服务。

建立畅通有序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体系。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整合现有供销社农产品流通、加工、仓储资源,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积极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系列化的经济、技术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增加收入。

加快发展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思路,巩固、改造原有网络、设施,整合社会经营网点,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建立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供销社系统内外再生资源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积极构建包括回收、加工利用在内的再生资源现代回收利用网络,大力扶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

(二)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搭建为农民生活服务平台

各级政府要根据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共同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发展。根据村庄、人口分布和农村社区经济活动特点,合理布局选址;立足于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安排服务内容和项目;采用新型经营服务方式,以专业化的经营服务,提高农民社区生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整合注入农村的相关资源,将各部门各系统相关的下乡项目纳入其中;各级政府要设置专项资金,制定政策措施,发挥各方优势,扶持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政府领导、供销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搞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三)建设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平台

各级供销社要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使其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联合发展的平台。鼓励供销社参与农村金融创新,引导、推进农民信用合作。

二、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供销社组织体系

(一)加快基层供销社的改组改造。按照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兼顾发展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基层社布局。通过股份制、破产、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改组改造,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供销社基层组织。

(二)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培育建设新型公司。对社有企业全面推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发展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建立提高农村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其他各类连锁经营公司,以及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投资公司。

(三)加强市、县(市、区)联合社的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本级联合社作为指导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部门,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县级联合社在供销社组织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其经费要按照《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德政发〔2006〕33号)要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县(市、区)供销社机关工作人员及其离退休人员纳入机关事业社会保险范围,要切实保障其组织机构的完整和队伍的稳定。加强各级联合社班子建设,要选拔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同志担任联合社主要负责人;对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的,要及时进行调整。为充分发挥联合社的指导

作用,县(市、区)联合社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征求上一级联合社的意见。

三、强化措施,加大对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

凡国家和省、市对农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供销社。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供销社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一)切实保护供销社的合法权益。供销社的社有资产是在长期的经营服务中积累形成的集体财产,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改变供销社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得侵占或平调供销社的资产。各级政府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应尽可能保留供销社原有经营网点,确需拆迁的,要按“拆一补一”原则或市场价格给予经济补偿。

(二)加大对供销社发展的资金扶持。市政府要根据财力和事业发展需要加大对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各县(市、区)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安排。在市、县(市、区)政府用于发展服务业的专项资金中,要安排支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资金。同时,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

(三)妥善解决供销社土地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优先安排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施建设用地;利用供销社原有土地建设经营服务设施,如需由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经营服务设施的建设;对资不抵债的改制企业,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可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做好供销社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和历史经济包袱处理工作。国家

和地方政府有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安置优惠政策适用于供销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稳妥处理供销社历史经济包袱,对已清理检查的地方政策性亏损挂帐,按照相关政策,明确责任,妥善处理。

四、加强对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供销社的改革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供销社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帮助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供销社工作,结合各自职能,把为农服务项目与供销社建立的新型经营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进农村建设合力。各级供销社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OO八年六月五日

2.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二

1 永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 永州市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民俗文化, 打造了一批像金洞漂流、江永知青文化、江华瑶族风情、冷水滩都市农业、东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乡村旅游品牌, 而祁阳县龙溪李家大院和江永县浦尾女书文化村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上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项目单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区域内的合作、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投资不足、宣传乏力等制约因素。

1.1 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薄弱

1.1.1 交通不便, 可进入性差

目前永州市各乡镇虽然都已通了公路, 但通而不畅, 很多旅游地旅游者都不能直达, 而且由于永州所具有的山丘地形, 对道路和车辆的要求要高一些, 而很多交通线路和交通车辆的质量却不能得到保证, 很多乡村道路也缺乏必要的标识系统, 使旅游者进入旅游地的成本上升,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游客的出游愿望。

1.1.2 景区接待食宿条件有限,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对于永州而言, 其经济相对落后。对旅游的投入非常有限, 因此其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够, 配备不完善。许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 而且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接受。很多旅游地根本就没有医疗和消防设施, 甚至有的地方连水、电、通讯都还不完善。

1.2 发展项目单一,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区域内的合作

目前永州市的乡村旅游还处在比较粗放的初级阶段, 其旅游活动项目集中在观光项目。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地方特色和形象特色, 缺乏文化内涵, 或者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 比如江永上甘棠村, 其富含丰富的风水、宗族、宗教、耕读文化[1], 但是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对其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在整个永州的乡村旅游发展中, 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来贯彻执行, 很多都是盲目的凑热闹, 而且各县之间缺乏应有的合作, 如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都是各自为战, 没有捆绑销售、给予优惠促销等活动。

1.3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 从业人员基本上还是当地的农民, 而农民的文化层次普遍比较低, 也很少进行必要的培训, 有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 导致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意识比较落后, 甚至造成为了经济效益而乱排乱放, 滥砍滥伐, 乱捕滥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1.4 宣传乏力引致投资不足, 市场需求不够

长期以来, 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在内,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掘、利用, 总觉得需要长期、巨额投入, 而短期内难有相应的回报, 没有深刻认识到,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强大的动力。因此对旅游地的宣传不够, 如: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祁剧, 是与花鼓戏齐名的中国南方大戏。20世纪80年代中期, 祁阳县祁剧团创作演出的《孟丽君》被拍成电视剧演播, 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为抢救祁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繁荣祁剧, 把祁剧推向全国创造了转机。但是后来却没有抓住机遇, 扩大其宣传力度, 祁剧不但没有继续辉煌, 反而逐渐凋零。[2]而不少市民由于对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了解或妄自菲薄, 总认为“永州没有什么好耍的”, 在对外交往中不但不宣传永州, 还经常不自觉地贬低永州, 影响了永州对外形象。宣传的乏力以致于无法吸引足够的资金来改善旅游点的设施设备, 很多景点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游客也基本上是仅限于永州市的城市居民和学生市场。

2 对永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2.1 政府介入, 多方筹资, 改善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政府应该转变观念, 抓住国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如可以利用永州靠近广东的地理优势, 通过市场运作方式, 吸引广东以及本地的投资商进行投资, 扩大投资的来源, 加快道路、交通、水、电、医疗、环保设施等的建设, 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可进入条件。同时, 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绿化、美化、净化乡村居住环境, 逐步改善乡村住宿接待条件, 完善休闲娱乐设施。[3]

2.2 科学规划, 有序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 资源特色,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做认真的调查和评价之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 全面规划, 这样才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的失误, 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 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 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邀请高校以及旅游行业的专家为区域内的乡村旅游做整体规划, 有秩序有重点的来进行开发, 走特色化和差异化的道路。如可以开发祁阳金洞漂流—三圣湖, 道县都庞岭探险—湘源高山草原场游牧—地热温泉沐浴等休闲体验型的区域内资源整合的乡村旅游路线。

2.3 提高农民素质, 切实落实好培训工作, 增强其法律意识

建设新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 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 而其发展也必需依靠农民。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 包括科技、礼仪、市场、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外面聘请相关方面的人才, 加强其日常管理, 以期能够带动整体水平的上升。另外政府应该介入, 可以定期进行检查其培训的效果, 接待能力是否提升等等, 使培训落到实处。

2.4 增大宣传力度, 注重营销策划

加大宣传力度, 如对祁剧、江华瑶族的歌舞、江永女书等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大型的活动, 宣传片等扩大其影响力, 加强其品牌知名度, 并不是局限在永州境内。另外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促销, 永州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市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 周末工薪阶层, 城市学生和离退休职工, 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策划, 如对大学生市场, 我们可以着重宣传相关的体验旅游产品, 如漂流, 探险等, 而对离退休职工, 我们可以着重宣传如江永的知青文化, 激发其怀旧情结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网站加大信息的共享, 加强区域内的整体营销。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大学生旅游开发与规划创新文集[C].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1]刘沛林.大学生旅游开发与规划创新文集[C].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

[2]李柳森.从云南印象看永州文化旅游宣传[EB/OL].http://www.hntj.gov.cn/sxfx/yzfx/200608010035.htm.[2]李柳森.从云南印象看永州文化旅游宣传[EB/OL].http://www.hntj.gov.cn/sxfx/yzfx/200608010035.htm.

3.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老年人;农村体育

本文旨在对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下江西省抚州市农村老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1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机遇

“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使命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集中体现。农村建设与发展始终贯穿在党的施政理念和策略中。

1.1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并不是全新的提法,早在建国初期1950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提到这一概念。根据中国社会结构的自身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历史,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建设。只是在一段历史时期中,因为要保家卫国提高国防工业水平,农村建设曾一度被忽视。农村对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都做出了伟大的牺牲和贡献。2005年10月,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任务。而农村体育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截至目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

1.2 农村体育运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这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13次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16又是 “十三五”的元年。在十三五计划中,农村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比如扶贫工作,环境改善。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农村地区达到量化标准,让农村地区按计划进入小康社会。使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有机会同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展自己潜能,发挥自己才智,可以实现他们自己的中国梦。体育运动是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2江西省农村的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积极的三农政策影响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已经得取得伟大的发展成果并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2.1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

农村社会环境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与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截止2012年全国通公路的建制村占村总数99.55%,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86.46%。至2015年底,全国有9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其次是通讯手段的升级与完善。从程控电话,无线电话到互联网的接入,将农村地区也纳入了信息高速网中。让农村不再处于天然的屏障之外。

农村的政策环境日趋宽松。2006年1月1日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取消农业税的决议正式实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从此成为历史。同时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起,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极大的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也保障了国家粮食战略安全。

2.2 江西省人口城镇化

江西省是传统的农业省份。农业人口比重较大。2000年,城镇化率为27.67%。因江西省紧邻东部和南部发达省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随着地域优势的发挥,城镇化率增长明显。2010年提高到44.06%。同时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根据江西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目标达到52.8%,城镇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一半。已接近了56.1%的全国水平。按照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结合江西本省的具体情况,预测到2030年,江西省城镇化率将达到62%。到2060年,江西省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5%。

2.3 江西省人口老龄化

与全国形式一样江西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在逐渐加重。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7.6%。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国际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按此标准江西省在201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2031年江西省65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14%。2044年达到峰值20.93%。江西省人口高龄化形势严峻,据预测80岁以上老年人到2060增加到309.06万。

3抚州市农村地区老人体育锻炼情况

3.1 江西农村地区体育意识的嬗变

农村体育意识形态经历了从尚武救国到强身健体的转变。中国近现代史中每次历史的更迭受冲击最直接,感受最深刻的是农民。清末,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农民开始习武以期挽救国难。新文化运动伊始,倡导德育,智育,体育的“三育”观。体育成为个人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方称为真正的健康。建国后,中国继承了之前的积弱积贫,并因为政治原因被欧美大国封锁。体育运动成为“争气扬威”的政治任务。直至今日我们对金牌的迷恋就是这种思想的遗存。改革开放后,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开始。到本世纪,“终身体育”的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农村人,尤其老人也主动加入了体育锻炼的队伍。为了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一种兴趣爱好。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体育运动关系到老人的福祉,社会的安康。

3.2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抚州地处江西东部,下辖一区十县。2010年全市人口391万,65岁及以上老人占6.93%。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老年人出行方便。

老年体育锻炼可以减少预防老年疾病,增强老年人体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太极拳,拳操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老年人中适应性比较广泛。在公园,街道,马路漫步是体质较弱,或行动不便利老年人常选择的方式。民族舞,健身舞是老年女性较钟爱项目。因为身体机能限制,较为剧烈的运动如球类,跑步不适宜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推广。棋牌类运动也是老年人喜爱的娱乐运动项目。在活动中不仅锻炼身体,同时也帮助老年人锻炼思维防止老年痴呆早发,而且还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网络。

调查表明,老年女性体育锻炼参与度超过老年男性。以前职业是农民的体育锻炼参与度要低于技能技术型老人。总体上,从事体力劳动的老人参与度要偏低一些。

4建议:要有效控制老年体育运动的风险

这些项目运动强度不大,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适应性很广。并且大多易学易懂,不需要太多基础都可以参与其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各项指标总体上都会不断退化。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锻炼方式,切忌超量,超强度。

参考文献:

[1]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张晓霞. 江西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西社会科学. 2012,10

[4]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M].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10

4.惠州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培训班开课 篇四

2007-06-29 11:21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新华网广州6月29日电(魏怡兰 卓炬明)日前,由市委农办、市规划建设局、市地震办共同举办的惠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培训班在市规划建设局开班,来自全市各县(区)的130多名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分两期参加培训。

5.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五

2007年09月13日17:42来源:人民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黄业斌在横河办事处河肚村新落成的村办公场所参观党务、村务公开栏。博广视 摄

人民网惠州9月13日电 昨日,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前往博罗县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并为该县新农村建设大学河肚村辅导站的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作专题报告。黄业斌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列部署要求,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惠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训廷,市委常委、秘书长吴卫华,惠州市政协副主席廖锦堂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

黄业斌一行先后考察了麻陂镇塘尾村和位于该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市祥浩实业有限公司,杨侨镇李艺金钱龟养殖场,公庄镇陂头神

村沼气应用情况和官山村新农村建设等,为横河办事处河肚村办公场所启用揭牌并给党员干部群众作专题报告。

重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型扶贫型流通型龙头企业

黄业斌十分关心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在市祥浩实业有限公司,黄业斌指出,农业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重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型、扶贫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在杨侨镇李艺金钱龟养殖场,黄业斌希望该场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研发力度,搞金钱龟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将金钱龟这一产业做强做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黄业斌此行考察的重点。麻陂镇塘尾村和公庄镇官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大力改善了村容村貌,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黄业斌强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以惠民、利民、便民的举措,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加快新农村建设。

在了解了公庄镇陂头神村沼气应用情况后,黄业斌指出,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一举多得,既解决了农户的基本生活用能、改善了环境卫生,又带动了养猪业和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节能减排,应广泛推广。

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当天下午,在博罗县新农村建设大学河肚村辅导站,黄业斌为当地近300名党员干部群众作了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报告。

黄业斌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黄业斌强调,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各地各部门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博罗县新农村建设大学的成立,是培养新农民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要创新办学理念、机制、方法和手段,努力办出特色和成效,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6.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六

彭广含

近年来,全市农机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农机法规,以及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兴机富民”战略,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增强农机实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不仅使农民增产增收,改变了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靠天的劳动局面,而且腾出大量劳力支援工业,支援城市建设,为建设济宁“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作出了贡献。

全市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各级农机部门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推动全市农机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跃。

(一)农机资产已成为农民的半壁江山。全市农机总值达到41.8亿元,耕作机械运输机械加工机械等农机总动力697万千瓦,拖拉机9.15万台,联合收获机1.6万台,主要农机拥有量和衡量农机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二)发展结构明显优化。大型机械、配套机具、复式多功能机械和经济作物机械等发展速度加快。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2.3万台,配套机具16.6万台套;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570台,秸秆还田机4100台;小麦联合收获机14645台,总量超过全省小麦联合收获机1/5,保有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00千公顷、346千公顷、281.6千公顷。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水平达到70%。其中,小麦机耕、机播、机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机播由试验示范转向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林牧渔业机械化均实现了大的突破。

(四)农机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机销售、维修、作业三大市场日臻完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达到62万人。(五)农机化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年全市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3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中,农机化为农民实现收入252.3元,贡献率为7%。

全市农机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按照依法治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农机法律法规,取得了丰硕成绩。

(一)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三年累计投入农机化资金10.5亿元,实施农机项目68项,建设千亩以上农机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54处,推广应用各类农机具3.5万台套,农机新技术28项。市政府从2002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连续四年在全市实施了农机化六大创新示范工程。去年以来,我市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1200多万元,实施六百万元以上大项目4个。三年来,我们在小麦、玉米主产区,推广小麦联合收获机380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267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298台,小麦机械化垄作和玉米机械化还田面积分别达到2.9万亩和110万亩。在山区丘陵地区和旱作农业区,推广了小麦膜侧播种机、花生覆膜播种机、薯类收获机和旱作节水机械,实施了秸秆覆盖免耕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水稻重点产区,推广水稻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试验示范了双膜育秧机械。在大蒜主产区,示范推广了大蒜收获、播种机械。在设施农业集中区,推广了田园管理机、电动卷帘机及设施农业设备。在棉花主产区,推广了棉花拔柴机和覆膜播种机。围绕林业生产,推广了打坑机和植保机械。农机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我市自行研制的大蒜收获机、湖藕挖掘机填补省内空白,不对行玉米收获机研制开发成功,科技推广工作形成了重点突出、多项示范、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先进单位。

(二)依法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层层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事故报告、行政问责和责任倒查一系列制度,制定出台了《济宁市重特大农机事故处理预案》,加强了农机安全宣传教育,连续三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集中整治活动”、“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月整治活动”、“百日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有效遏制了农机违章行为。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围绕建设“平安农机”,组织开展了农机“安全村”创建和农机安全“一十百千”示范活动,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市)2个,农机安全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125个,农机安全示范户1365个。今年10月,全省农机安全“十百千万”示范活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业部和省办领导对我市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重视抓好农机安全监理网络建设,形成了市、县、乡、村齐抓共管,农机、公安、安监密切配合的良性机制。深入开展“监理规范化建设年”、“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机牌证管理和机车技术检验,确保了农机安全无事故,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机监理工作先进单位。

(三)加大农机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采取积极措施,抓好农机市场监管。三年来,我们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项整治和打假护农活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130人(次),检查各类农机经营、维修网点4720家,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73810台(件),涉案价值756万元。积极做好农机投诉受理工作,三年共受理农机投诉案件123起,涉案值504.2万元,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7.8万元。深入开展“文明农机经销企业”、“文明农机修配网点”创建、“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农机产品质量服务跟踪调查”等活动,创建“文明农机经销企业”和“文明农机修配网点”130家。切实加强农机维修、经营网点管理,搞好牌证换发,技术检验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5%以上。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展顺利,三年共完成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核9281人。2003、2004年我市被评为全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评为全省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四)积极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中的主力军作用,组织调度农业机械东进西出,南征北战,作业范围覆盖到全国九个省市区,作业领域从“三夏”小麦联合收获、机耕、机播,向三秋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综合利用和冬季农业工程开发扩展,作业面积持续扩大,作业链条不断延伸,济宁农机跨区作业品牌在全国打响,跨区作业收入持续提高。三年全市农机跨区作业累计为农民带来收入7.1亿元,全市75%的农业劳动量、90%的农村运输量和绝大多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均由农业机械承担,农业机械和跨区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农机部门的信赖和支持。市农机局被评为非典防治工作先进单位、2003和2004年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单位。

(五)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近年来,市农机局把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农机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农机产业化的重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机协会的意见》,采取政策扶持、分类指导的方法,积极培育发展以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为主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372个,入社社员8010人,入社动力机械8649台,农机大户696个。发挥济宁农机跨区作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在跨区作业服务组织中组建临时党支部,建立党员机车组,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加强自身建设为农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促工作。实行了党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理论学习、民主决策和监督考核等各项制度,增强了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全局上下出现了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了执法队伍教育整顿,制定了农机监理“十不准”、“十公开”规定和二十条便民服务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执法人员的思想、作风和行为。积极改进服务方式,实行了上门服务、“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方便了人民群众。加强农机系统自身建设。在全市农机系统组织开展了“四比、四创”活动、创建“四型机关”和向农机系统的先进典型朱庆来学习的活动。组织基层农机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市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评议,促进了市局机关建设,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7.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篇七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省一季度共登记企业2万户,同比下降4.2%,首次出现新登记企业增幅下降局面。不过,从逐月情况看,企业户数1、2、3月份同比分别减少36.0%、11.1%和增长16.5%,企业注册资本1、2、3月份分别减少19.4%和增长18.2%、31.1%。相关统计还显示,3月份,私营企业发展突出,全省新登记8080户,注册资本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5.4%,为近两年月度登记数量较高水平。省工商局副局长王天仁认为,这说明新登记各类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同比降幅逐月减小。

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一季度我省新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显示出服务领域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能力。

受益于中央和各级政府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扶持,1至3月,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1.8万户,同比增幅达73.7%,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吸纳从业人员、新增资金数额同比分别增长67.1%和1.1倍。特别是3月份增长呈加速态势,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4万户、吸纳从业人员10.4万人、资金数额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8%、83.7%和1.4倍。

8.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八

现代幼儿园管理中,园所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管理的灵魂,是幼儿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是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能促进园所的内涵发展。一所没有文化的幼儿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要想让园所“基树常青”,必须注重园所特色文化的全面塑造。

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重大。而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党建文化凝心聚力、激励引导的作用,对于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幼儿园乃至社会的创新转型、跨越发展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一、丰富党建文化内容

在我园党组织及积极分子中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我园党员及全体教师的政治素养。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及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培训,每周都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并让每一位教师做好笔记,组织教师练习舞蹈、弹唱、绘画等幼师具备的基本功,营造浓厚的幼儿园文化氛围。

二、拓展党建文化平台

注重发挥党建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引导作用,努力塑造“奉献型”“负责型”“创新型”党员。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权利与责任、拒腐防变等方面的教育。全体教职工精诚团结,勇于进取,办园规模不断扩大,办园质量及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教师在活动中树典型、找不足,比爱岗、比奉献,提高了教师的高尚师德,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勤恳奋斗的精神。用先进的思想做指引,用优秀的典范树榜样,有力地促进了党员、群众的政治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党建文化内涵

1.建设生活文化,树立幸福理念。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及自身需要,党支部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活动,丰富党员、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了让教师开阔眼界,愉悦心情,对教师进行爱国教育,组织教师观看爱国影片,并参观高台烈士陵园。组织教师参加我县组织的胭脂山登山比赛、元旦环城赛,并组织团支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意志力,奉献爱心。

2.建设学习文化,树立创新理念。总结各具特色的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和内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己任,积极参与,自觉行动。

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市县级骨干教师的评比,参加县级教师百般说课大赛,通过“研、说、思”的集体备课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建设爱心文化,树立和谐理念。对广大党员、群众以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注、人格上关爱,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从而激发战斗力。

如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工程,党支部力所能及地做好送温暖、献爱心工作。对患病教职工及贫困幼儿进行家访,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把温暖和关怀真正送到群众心里。

4.建设廉政文化,树立尚廉理念。引导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读廉政书、看廉政片、上廉政课、做廉政人活动,大力提倡崇尚廉洁的价值理念,积极营造廉洁光荣、贪婪可耻的舆论氛围。

以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为契机,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红色文艺熏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振奋精神,提高职工爱党、爱国、爱民的热情,从而提高崇尚廉洁的价值理念。

9.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九

大荔县城关镇畅家村近年来,在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以规范制度为核心,以公开、公正为宗旨,以严格治“官”为重点,狠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八大管理,十大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村级工作模式,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了干部谋事、干事的廉洁形象,有力地促进该村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发展。

一、以“十大公开”为核心,实现村务工作的透明和公正,彻底杜绝腐败现象产生

在进行村务管理的过程中,村两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管理的核心是公开。将村里的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推出了村务管理的“十公开”:(1)村组财务收入帐目公开;(2)土地及各业承包公开;(3)宅基地审批公开;(4)农民负担公开;(5)水、电费收缴公开;(6)义务工管理公开;(7)计划生育指标公开;(8)扶贫救济公开;(9)公益事业的各种基建公开;(10)干部目标责任及报酬公开。基本做法是:以财务管理为龙头,以土地管理为基础,以义务工管理为途径,以目标管理为机制,以为群众办实事为主旋律,增强工作透明度,从而把“公开”渗透在村务管理的八大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开,在公开监督中强化管理。

一是在村组财务管理上,坚持“两级财务,一级管理,互不平调”的十二字原则,主要把握三个环节:

1、严格执行“会计管帐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帐,审批人中不花钱的原则,坚持收支两条线,收入及时报帐,开支逐级审批”。

2、使用统一票据,定期审计,做到日清月结,季汇总,年公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3、对村组年非生产性开支(招待费)做了严格规定,并列入全年考核内容,节余滚存,超支全罚。从而彻底改变了收支乱顶帐,口袋帐,糊涂帐,抵制了一些村组干部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减少了财务收支的漏洞。

二是在土地管理上,依据《土地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责任田、机动地、庄基道路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1、完善了土地承包合同,复丈面积,插标亮界,明确四至,建立档案(一式三份)。

2、在机动地发包上,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进行,干部群众一视同仁,坚持现金交易,不搞人情担保。

3、在宅基地审批中,由村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规划逐级审批,三榜公布,打桩放线,定点施工,保证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减少了邻里矛盾。

三是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采取了三公开的办法:

1、公开政策,反复给群众宣传我国现行人口政策。

2、公开指标,按照条件,逐级审报,做到该生的有指标,不该生的有措施。

3、公开奖罚,不姑息迁就。多年来该村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受到市、县、乡的多次表彰,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村里还专门制作了村务公开栏,对所规定的公开事项,及时张贴在公

开栏里,接受群众的监督。如对每家每户的水、电费在固定时间月月公布,对村里财务的收支情况,每季结算张榜公布,年终对全年的收支列出明细,向村民公开等。

二、以“八大管理”为主要内容,实现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该村针对村务工作头绪多、事务复杂的实际,把管理工作分成干部管理、财务管理、义务工管理、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学校管理等八大类,以规范性、针对性和民主性为基本思路开展工作。

一是增强管理的规范性。针对八类不同的管理内容,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结合本村实际,相继制定了《畅家村干部管理办法》、《畅家村村务管理办法》、《畅家村义务工管理办法》、《畅家村土地管理办法》、《畅家村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畅家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办法》、《畅家村学校管理办法》、《畅家村自来水管理办法》等八大管理制度。在这些办法和制度中,对机构职责,办事步骤,工作程序,监督办法及奖罚措施都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可以说,这些制度和管理办法已经涵盖了村里事务的方方面面,凡事都可找到相应的规范和制度。

二是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前多年,该村曾有一段时间盗窃、打架斗殴、各种矛盾纠纷频频发生,治安比较混乱,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针对这种状况,着力加强了村级治安管理,首先从抓基层治保、落实防范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其次是针对农村季节性盗窃案件发案突出,村上决定每十户为一组,各选派一人,组建了村级治安巡逻队,坚持昼夜巡逻,开展群防群治,同时还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制定出矛盾隐患定期排查处臵制度,对发生的各类民间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从而有效防止了各种矛盾的激化。现在,该村在解决纠纷中基本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巷,矛盾不上交,杜绝了各类群众上访案件的发生。

三是增强管理的民主性。如该村西太兴组发包土地中有个别人想换组长,以达到自己在承包中沾些便宜的目的,故意煸动群众制造混乱,破坏土地发包,对此问题,一是召开群众大会,组织群众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土地政策,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二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向群众摆事实,讲道理,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土地发包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随后根据这件事,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畅家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办法》,使土地发包、责任田、机动地、宅基地及巷道道路和渠道等管理中更加民主和规范。

三、以严管干部为先导,保证“八大管理,十大公开”的真正落实

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身处农村最基层,两委会干部深深体会到,目前影响农村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些村干部在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上违规违法,搞土政策,一言堂,处事不公,贪污腐败,引起群众不满。因此,村两委一班人认识到,上墙的制度要真正执行,定出的公开要真正落实,非得从干部自身严格做起不可。在该村委会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勤政廉政是当好干部的立身之本,公道正派是当好干部的基本要求”,以此警示村组干部。同时,还经常提醒大家:干部形象就是“牌子”,“牌子”倒子你就啥事都干不成,当干部就要全力维护这个“牌子”。用实际行动为全村群众作出表率。对于干部的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村党支部经常组织村组干部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干部学法,知法,懂法,严格依法办事,避免了执法因人而异和感情用事,保证了执行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二是加强考核监督,做到奖罚分明。村上制定的干部管理制度对干部管理的范围,干部的选拔条件,干部的编制及职数,干部的职责、待遇、考勤办法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民主管理。几年来,先后有5个组7名干部因工作失误给予了扣罚报酬的处罚,对工作不力、不求上进、群众有意见的5名干部及时予以调整,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整齐。

三是从治理吃喝风这个顽症入手,依靠强硬的制度“卡死”干部向集体伸手的暗道。村上明确规定,所有干部一律不准染指财务,即“三个一”:所有村组干部与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手续;组上与村民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手续;村组干部不准在外记一分钱的吃喝帐。严格的管理和约束,造就了一个过硬的班子,干部公道正派,不贪不沾,不大吃大喝,从而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两委会成了群众的开心锁和联心桥,村里的各项管理和制度也更加容易落实。

10.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十

●发展现代农业,在路径选择上既要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要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既要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较快速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又要鼓励农民自主择业、分工分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突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功能,实现经济效益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相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发展生产是首要任务。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部署,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合理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从全球范围考察,现代农业的早期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一种是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又使农业机械主导和生物技术主导两种模式相互交织,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物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选择和培育出了新型品种资源,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在更广阔的领域提供了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从我国的实际看,单一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都很难完全适应各种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广大,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技术应用、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构成等差别很大的现实,既要考虑农业资源不足与国民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又要考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和区域性、结构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可能,在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上既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

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杂交水稻、超级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棉花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节约了耕地、水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到48%。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200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4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已分别达到48.9%、28.8%和20.4%。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克服了农业劳动力局部短缺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中试转化能力薄弱,推广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应用覆盖面有限。农机产品价格偏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仍依靠手工和畜力劳动,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应用非常欠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其三,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根据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和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的特点,扩大农业机械的作业和服务区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四,提供更多的农机具补贴。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鼓励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措施,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考虑两个前提:一是国民经济增长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提供多少机会;二是农村劳动力具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就业需求扩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最重要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间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较快速度,通过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特别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工业在国际以及区域间的转移,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需要把握几项原则:一是分工分业原则。促进农民职业上的分化和转变,优化配置劳动者与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比较优势原则。在大范围发挥比较优势,可以增大就业容量。比如,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三是替代性原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与城市劳动力就业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替代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集中就业的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是城市劳动力不愿或很少就业的领域。农村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既有利于充分就业,又促进城市发展、方便城市生活。四是自主择业原则。农民自主择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基本前提。要赋予农民自主安排劳动时间、自主选择生产和经营项目、自由择业的权利。

人力资本是获取就业岗位的必要前提,也是影响劳动力收入的长期因素。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充分就业,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在提升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应突出几个重点: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四是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2005年,国家投资建成农村水泥路、柏油路17.6万公里,超过1949年—2002年的建成总量,使全国99.6%的乡镇、9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得到改善,电网改造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350亿元。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公共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但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2003年底,全国有效排灌面积仅8.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5.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5.42亿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量巨大。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个百分点,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据财政部统计,按照2003年改造1亩中低产田需投资382元的标准计算,尚需改造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要投资3000多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水、石油、煤等自然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转变发展模式,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相协调,意义十分重大。

11.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十一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辖区内有两个农村镇、一个街道办,即乐山镇、永春镇和富锋街道办。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随调研组到永春镇实地调研了基础教育有关情况,现将所发现的问题及相应思考

一、朝阳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率偏低

我区共有14所村小,数量多,分布广,教育资源闲置,难以形成规模化办学。以永春镇为例,该镇现有7个村,5所小学,1所初中。这种村村有学校的不合理布局,导致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分散,甚至是浪费,难以集中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生育高峰的退去,我区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一些村小无法设置独立班,教师难以配置,学校各项活动开展困难。以永春镇莲花小学为例,该校现有6个年级81名学生,其中1年级、2年级和5年级每年级学生总数不足10人,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比较、参照、竞争,缺乏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同时由于教师多班上课、跨学年上课、跨学科上课,难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我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农村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较大

这集中反映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从全区情况来看,城区学校好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好于一般村小,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实现校舍楼房化,永春镇5所小学包括中心校全部是地房,只有60中学是楼房;二是设施配备水平偏低且不足。永春镇中心校图书室的数量标准符合省颁标准,但图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60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按照省里“新三室”的配备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区师资得不到有效补充,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永春镇中心校自2003年以来没有进过新教师。为弥补师资不足,今年永春镇政府出资5万余元聘请了9名代课教师,虽然暂时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首先是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其中永春镇中心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6岁。其次是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受师资限制,各镇小学英语课开设质量令人堪忧。永春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都为非专业教师,中心校尚且如此,村小英语教师任教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四)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是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做好控辍工作,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较为严重,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涉及到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涉及到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按照省里初中年辍学率不超过3%的要求,我区农村中学的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区委、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控辍保学工作做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上日程,落到实处。

那么,制约我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 历史原因。

包括永春镇在内的几个乡镇原来隶属郊区,原来的教育基础就比较薄弱。划归朝阳区以来,尽管政府在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和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倾斜,但是总体来讲,还是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

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3. 农村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

4.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大的农村教育支撑,而强大的农村教育需要优质的师资队伍来保证,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是导致农村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

针对我区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建议从政府导向入手,强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建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促进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确保农村教育发展的必要投入

1. 强化政府责任,依法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增长”的要求,逐步提高区财政总支出中农村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确保区财政农村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确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建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2. 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更多的各级各类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推进我区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和重组。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农村教育,多方筹措资金和教学仪器设备,共同为农村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 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实现我区“一镇一校”或“一镇两校”的工作目标。建议区教育局、各乡镇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对全区已制定的布局调整方案重新审视,修订完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农村现状,包括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的因素;结合当地教育现状,包括现有在校学生、未入学儿童、计划生育新增婴儿等情况,科学地预测当地未来人口发展情况和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注重科学论证,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长远性和实效性,并将学校布局调整纳入乡镇、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并结合实施。另外,建议区教育局会同各乡镇对全区撤校并点之后的校产闲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在全面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总的原则是变“闲”为用,以避免资产的流失与浪费。

2. 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校舍楼房化,设施标准化,加快我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三)统筹教师资源,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 建议区里认真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从根本上逐步解决教师缺少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经费,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培训部与中、小教部的指导培训作用,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与服务。

12.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关系,调适

新农村建设以来, 国家支农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乡村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 乡镇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化, 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 从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本文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调适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关系的新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行村民自治前,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事实上是乡镇政府的辅助机构或派出机构, 二者具有明显的行政依附关系。实行村民自治后, 乡村关系从行政隶属型向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转变, 从行政支配型向民主合作型转变, 适应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乡村关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以兰州市为例, 其共辖三县五区, 有785个行政村, 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格局, 启动新农村建设后, 迅速做出了“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试点“三位一体”的建设总体部署, 共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和扶持发展村152个, 其中省级示范村9个, 市级示范村50个, 省部联建点3个, 市级扶持发展村10个, 县区级试点示范村88个, 覆盖面接近总行政村的20%。共整合资金超过了6.8亿元、群众自筹超过了2.04亿元, 实施产业化项目60多项、基础设施建设97项, 建成村民活动文化中心40个、标准化卫生所36个, 新建农村新型住宅678户、10.17万平方米。如此巨大的投入, 从总体上促进了乡村关系的和谐发展, 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不协调现象, 主要有:

(一) 乡镇组织与村级组织的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化

农业税取消后, 乡镇与村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大为减少, 乡村关系曾一度变得很松散。但自新农村建设以来, 随着各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各村普遍主动加强与乡镇的联系, 共同向上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试点、要项目、要资金, 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笔者对兰州市部分乡镇长 (25人) 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18人认为乡村关系趋向紧密, 5人认为关系趋向紧密但冲突日趋增多, 只有2人认为变化不大。

(二) 乡镇组织与村级组织围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博弈竞争日趋激烈

农村公共产品的合理供给具有降低发展成本、引导社会转型、增加农民福利和稳定农村社会等重要功能。但从现实角度而言, 因财力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农村都有大规模的投入。就兰州市而言, 虽然财力相对其它地区较为雄厚, 但新农村建设试点也只能达到20%左右。因此, 不仅各乡镇在向上争取建设试点和项目方面产生激烈竞争, 而且乡镇内部各行政村之间也在激烈竞争, 在每个项目执行中围绕乡镇和村各自承担的任务而展开多重反复博弈。博弈的实质是乡镇和村都力求付出成本最小化, 获取收益最大化。村委会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在博弈初期可能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对抗策略。但随着博弈的反复进行, 乡镇一般在博弈中逐渐占据上风, 使村委会由最初的一定程度对抗转向服从。但这种博弈有时会因为农民承担过多、村委会压力过大而使矛盾激化, 严重者导致一些新农村建设项目执行中断。

(三) 一些乡镇为完成目标任务采用多种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控制

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乡镇的强力主导和各村的大力配合, 这使乡镇产生了对村级组织加强控制的强烈动机。调查中发现一些乡镇通过采取选举安排、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成员相互兼职、下派驻村干部、“村财乡管”等措施加强控制, 对此村干部明确反对, 村民则喜忧参半, 但乡镇却积极拥护。笔者对兰州市部分乡镇长 (25名) 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76%的人赞成村党支部与村委员会负责人“一肩挑”, 只有24%的人认为不应兼任;对部分乡镇干部 (66人) 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33%的干部认为应加强“村财乡管”, 但也有24%的干部认为应逐步取消, 有9%的干部认为应立即取消。

(四) 一些富裕村出现了“过度自治化”倾向

过度自治化是指村自治组织擅自做出不属于村自治范围的决定, 不愿接受乡镇的指导。这显然违背了村民自治的初衷, 也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行造成障碍。据笔者调查, 在城郊一些富裕村, 出现了其因经济实力雄厚而不配合乡镇工作的倾向;对乡镇推行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利的执行, 有的进行对抗, 有向村民随意增加收费或摊派等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影响乡村关系和谐发展的制度经济因素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关系出现一些不协调现象实质上反映为乡镇的行政控制与村级组织自治权之间的矛盾, 它客观上表现在乡村, 但根源在于有关的制度安排。

(一) 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乡村关系失调的根本原因

新农村建设是在村民自治和取消农业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国家 (主要是宏观利益) 和广大农民从该政策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由于缺乏配套改革, 乡镇在执行中因为财力不足而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现实中, 上级政府往往将各项任务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责任书, 以此作为评价、考核政绩的依据, 从而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村自治组织及村民等都是追求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乡镇承担过多的职能迫使其不断加强对村的渗透、影响和控制, 由此产生出许多矛盾。乡镇之所以这样做, 理由很简单, 若仅仅依靠法律所规定的指导或协商方式, 是很难支配村民自治组织的, 更无力从村民那里汲取实现目标任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 乡镇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实际来源渠道不同是乡村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

从本质上讲, 我国国家性质决定了无论乡镇政权还是村民自治组织, 其权力最终来源只能是人民, 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但由于形成的具体渠道不同, 实际表现也千差万别。乡镇组织是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政治体系的基础部分, 它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上级组织, 因而他们必然会“眼睛向上”, 更主要地贯彻上级的意图。实行村民自治以后, 村委会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其权力直接来源于全体村民, 因而它必须以村民利益为主。不同的权力来源, 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利益诉求。基于对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考虑, 使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多地考虑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而民选的村官则必须尽量处理好乡镇与村民的利益关系。一旦村民的利益与乡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理性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决定着村委会或因维护村民利益而得罪乡镇组织、或者依附于乡镇而获取特殊预期净收益。

(三) 村民自治组织扮演双重角色是乡村关系冲突的又一深层根源

村民自治组织实际上扮演着两个不同角色:一方面, 村民通过由自己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来控制社区资源, 其必须代表村民意愿, 以为村民服务来换取村民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 乡镇的许多工作都要通过村贯彻实施, 村民自治组织实际上又承担着某些行政职能。因此, 村委会扮演着既要代表乡镇政府, 又要代表村民的“双重角色”, 而这双重角色的相互冲突和失衡恰恰是乡村关系冲突的又一深层根源。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决定这两种角色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迅速推进的背景下, 这两种角色所分别体现的村民意志与乡镇行政意志的冲突则是大量和经常的, 必然会有一些暂时不被理解或支持的任务和要求, 要通过村去组织执行, 因此发生冲突是难免的, 关键在于是否可控。

(四) 现行体制下乡镇财政经费紧缺是乡村关系不协调的直接原因

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和变化的基础。无论宏观考察还是微观调查都表明, 当前我国许多乡镇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 这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乡村关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可以从财政紧缺的环境和压力中得到最直接的解释。乡镇财政收入由税收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构成。在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执行的并不规范的情况下, 巨大的财政压力迫使乡镇政府将权力的触角延伸到村委会, 采用各种办法从村庄汲取收入, 这与国家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相违背, 自然会受到村委会和村民的强烈抵制, 乡村关系由此而紧张。

三、新农村建设中调适乡镇组织与村级组织关系的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的乡村关系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变迁以初始制度选择为起点, 以制度的报酬递增为自我强化基础。因此, 对影响乡村关系的初始制度进行创新, 使受益主体覆盖面扩大并促进其报酬递增, 成为解决当前乡村关系不协调的关键措施。

(一) 改变乡村的权力授予方式, 对初始制度条件进行有效创新

通过改革使乡镇与村级组织的权力授予方式保持一致, 逐渐在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权力制度矩阵, 将有利于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关系, 为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的自我强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初始制度条件。

1.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领导干部由村民直选的制度。

因为村委会是由村民直接选举的, 如果乡镇领导干部也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则可使乡镇领导干部从过去的以对上负责为主, 转化为对上与对下负责相结合, 甚至在上级决策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下, 以对下负责为主。同时, 应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额度较大的差额选举;应严格执行任期制, 在任期内未经党代会、人代会罢免或本人辞职不得调走, 这样可强化任期责任意识, 为形成稳定的乡村关系奠定基础。

2. 稳步推进乡镇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对接。

目前, 乡镇权力结构是过分集中,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功能实现得并不充分, 对乡镇行政的制约力并不强。为此, 要把乡镇人大与村民自治组织对接, 使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通过选举成为乡镇人大代表, 使村民愿望在乡镇人大充分得以表达, 并强化对乡镇的监督, 从而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 做出更符合乡村实际的包括新农村建设在内的各项决策。

(二) 改革权力配置和政绩考核方式, 改善乡镇在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收益预期

制度变迁的报酬递增和受益群体的规模大小对制度变迁走向良性循环是极其关键的。要着力改变乡镇“责大权小财少”状况, 促进乡村制度变迁受益面的扩大和报酬的递增。

1. 理顺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的事权关系。

新农村建设任务自上而下安排, 形成一系列指标任务体系, 其中有许多是乡镇政府自身难以克服、难以完成的, 这是当前造成乡村关系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县区政府要进一步下放权力, 明晰权力边界, 改变乡镇缺权、少权状况;要改革县 (区) 直部门在乡镇的分支机构, 对与乡镇工作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分支机构应尽可能下放人、财、物等权力, 由乡镇自主管理;对那些业务性较强、与“条条”联系较为密切、尚不能完全脱离县直部门管理的机构, 应实行“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管理。总之使乡镇政府拥有的权力与其履行的职能相对称, 从而为理顺乡村关系创造条件。

2. 改革财税体制, 切实增强乡镇财政能力。

一些新农村建设任务规划多、实施难, 许多半途而废, 大多因财力无法保证。乡村关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可以从乡镇财政紧张的环境和压力中得到部分解释。改善乡级财政状况是改善乡村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中央和地方的税种分摊机制, 适当将一部分税源广、易收的税种收入分给乡镇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增加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县级财政要完全承担乡村基础教育及其相应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 减轻乡镇负担;坚持量入为出原则, 严格乡镇财政预算平衡约束, 大力压缩办公经费, 减少不合理开支, 坚决杜绝为追求政绩而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和乱集资收费行为。通过改革, 使乡镇财政成为一级真正的财政主体, 避免由于乡财政陷入危机而向村级组织和村民转嫁负担的现象出现。

3. 改革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革完善科学的乡镇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创造良好环境, 使其不再为GDP增长而向村委会安排发展任务;要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 以人为本, 突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教育水平、村民素质、人居条件、发展环境等指标, 将其落实到乡镇长期发展规划中, 不因领导干部的变动而变化;要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 使那些心系农村、踏实苦干的干部得到褒奖, 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 从而在乡村形成真正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浓厚风气, 以此来推动乡村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苗霖.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乡村治理模式重构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 (4) .

13.大力发展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十三

一、发展沼气的重要意义

沼气不同于柴和煤,是一种可再生、绿色、优质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主要成份是甲烷,比空气轻,不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燃烧,火焰为蓝色,燃烧值高,是有机质在厌氧条件下,经沼气细菌分解而产生的。发展沼气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一是可改变农村燃料结构。建一个沼气池,每天可产气1.5m3,能满足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生活需用。同时沼气还可以应用于贮粮灭虫、瓜果保鲜等。二是可提高肥效。粪尿经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肥效明显提高,可以用于进行叶面追肥,特别适合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防治虫害,同时还可用于喂猪、喂鱼。沼渣可用于种磨菇、养鱼。三是可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从卫生效益来讲,建沼气池后,人、畜粪尿自流入池,减少了蚊蝇滋生场所,粪尿发酵后,得到了无害化处理,绝大部分虫卵、病菌死亡,蚊蝇减少,同时农村兴建沼气池,可作为纽带,把改水、改厕、改栏、改浴结合起来,能使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促使环境卫生大为改观,有益于农民的身心健康。从能源效益来讲,可以缓解农村能源供需矛盾。从经济效益来讲,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建沼气池当年投资,次年可收回成本,建一个沼气池,可以使用20年以上。从生态效益来讲,可以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品质。从社会效益来讲,可以改善农村卫生,减轻劳动强度,带动养殖业,促进种植业。

二、我市沼气建设发展的现状和目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迅速,分别在蔡子池、水东江、灶市街、仁义、余庆、坛下、大和圩、永济等乡镇办事处20余个村新建了沼气池,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农民群众把沼气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要求建沼气池的农户越来越多。我市现有经过国家培训,获得国家颁证的沼气施工技术员57名,建沼气池的成功率、合格率都可达到100。当前,我市发展沼气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工作,自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就将沼气建设列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沼气建设的力度。2004,我市争取了省小型公益项目资金,今年正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市委、市政府决定,14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沼气入户率不少于30。在“十一五”期间,全市要新建沼气池1.3万个,其中2006年要新建1500个。

三、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发展

14.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十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阐明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今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目标任

务和具体措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农民健康安全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于今年3月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又在**专门召开了由省、市、县三级领导同志参加的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全省的农村卫生工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都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且邀请了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来***参加会议。会上,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卫生部部长***及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都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深刻分析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查找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今后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结合前一个阶段对国家、省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会议、文件精神的学习,卫生局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当前我县的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对当前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清晰。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及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房屋、设备配套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力度,确保农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切实加强全县农村卫生工作。

一、当前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要求,地方政府对卫生工作投入的增长比率不能低于同经济增长比率,但我县自实行县级医疗单位财政定额补助、乡镇医疗单位财政差额补助以来,财政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基本没有增长,甚至部分乡镇有下降趋势。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投入,乡镇卫生院上划工作正在筹备。在乡镇卫生院上划后,这个问题可望得到解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设备简陋。我县有一部分乡镇卫生院至今仍未达到国家最低建设标准,有一半以上的村卫生所未能做到“三室一房”分设,面积狭小、设备简陋的问题十分突出,诊疗条件非常落后。

三是农村卫生人才匮乏。近10年来,我县没有本科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5年来全县14所卫生院共补充卫生技术人员不到30名,而调离、退休人员达到40多人。由于多种原因,我县有些乡村医生也放弃了乡村医疗工作外出打工,与2000年底相比,全县乡村医生数减少30多人。另外,乡镇卫生院中本科、大专学历和中级职称人数很少,无执业资格、低职称者所占的比例较大。

四是我县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仍有近1/3的患病农民不能及时就诊治疗。有1/4以上的农村家庭靠借债支付医药费。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这一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五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近两年来国家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给予了足够重视和资金支持,我县也抢抓机遇,在县级医疗单位急救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一定量的工作,新建了县医院传染病区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并增添了部分医疗设备。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很不足。再加上对近年来对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乡村医生误工补贴不能发放,甚至部分乡镇对乡村医生的村组义务劳动也不能予以免除,致使他们对搞好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对保持全县预防保健工作取得的成效、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一定难度。

六是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由于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卫生人员缺乏等原因,作为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开展群众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支付健康教育成本,仅靠每年几次的集中宣传教育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县农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二、全县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力争完成村卫生所的建设和改造任务,县乡村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设备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到2015年,全县村级卫生所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并逐渐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

2、预防保健工作:到2010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2.5/十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3‰以内,传染病疫情报告达到95以上,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9以上,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8,儿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全县新法接生率达到100,彻底消除新生儿破伤风,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95以上;到2015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十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100,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100。儿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均达到100,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97以上。

3、健康教育:到2010年,全县农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达到80以上,到2015年,达到95以上。

4、农村卫生队伍建设:5年内,重点培养50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100名技术骨干,到2010年,使全县60以上农村卫生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每所乡镇卫生院有3-5名医务人员在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到2015年,80的农村卫生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全县农村卫生人员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5、农村医疗保障:力争在2007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全县农民群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在2015年前,全县农民群众参合率要达到100。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健康水平达到和城镇居民同等水平。

三、近期的主要工作

为了按期达到上述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近期我们将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引卫生项目,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对于农村卫生工作投入加大的机遇,进一步争取卫生建设项目,完成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和改造任务。计划2006至2007年重点完成的有:县人民医院住院楼扩建,新天、南古中心卫生院和丰乐乡卫生院的改、扩建。对于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卫生局及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争取之中,将在今后的5年内分期分批完成。在设备配置方面,即将到位的有价值20万元的县医院救治能力建设配套设备。另外,还将重点争取对乡镇卫生院的配套设备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执法监督车辆及办公设施。

(二)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政府已于4月上旬向市政府递交了我县争取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报告。今年,卫生局在将着力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整顿、人员培训、新农合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并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今年下半年在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争引中央及省、市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进一步解决我县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

(三)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水平。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乡村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认真抓好结核病防治、“降消”等预防保健业务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扎实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学历教育、进修深造、业务培训等多种有效的方式,认真扎实地提高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县、乡医务人员主要是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集中培训,乡村医生主要是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目前,我县第一批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工作已正式启动,92名乡村医生将在12个乡镇卫生院教学点利用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制作研发的视频教学系统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毕业后将取得普通中等教育学历。

(五)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开展卫生示范乡(镇)、村、户和卫生模范单位创建活动,争取上级对农村改水、改厕的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以集中宣传、分散教育等有效形式,抓好对农村群众的健康教育工作。

15.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篇十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位的任务是要把农村经济很好地发展起来, 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1 种植结构调整

郭连乡地处禹州市东北部, 资源缺乏, 经济基础较差,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近年来, 该乡依据自身条件, 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调农、兴工、活商”的发展思路。

1.1 种植结构的调整

该乡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采取“政府交学费, 农民学科技”的办法, 先后组织全乡29个行政村的150余名群众到山东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 该乡聘请市、县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10多期, 使2万多人次的群众接受了培训。该乡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 大力发展畜牧业, 使广大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2 订单式农业生产

该乡党委、乡政府领导调整农业结构, 大搞“订单农业”, 使乡里优质高产农业种植面积很快扩大到17000亩, 种植品种涉及小麦、中药材等5个品种, 收到了良好效益。为搞好示范带动, 该乡对技术含量较高、风险相对较大的致富项目, 采取了村干部先试种, 成功后扩大发展规模的方式进行推广。2004年, 该乡与兆丰种业公司、许昌药材公司等单位签定了订单种植10000亩的合同, 小麦回收价高出市场价的10%。为减少农民开支, 增加收入, 该乡采取统一免费机耕, 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麦收结束后, 群众尝到了甜头, 全乡农民仅此一项就增收300万元

1.3 农业科学化的种植方式使区域优势的进一步发展

郭连乡农民有种植蔬菜和发展食用菌的传统, 乡政府专门成立了蔬菜、食用菌开发等技术协会, 聘请南阳西峡3名蔬菜、两名食用菌专家为技术顾问, 为菜农举办技术讲座, 培训菜农6000多人次。目前, 全乡已建成食用菌温室300多座, 大小拱棚500多个, 形成了以太和、武庄为中心的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去年底, 这些基地被省科委命名为科技示范村。

1.4 引进新的品种

全乡新建养猪场30个, 成为漯河双汇集团和我市田园公司的生猪饲养点;新建养鸡场50个, 加盟广东温氏集团;新建养鸭场8个, 和四川两家饲养公司挂上了钩;新发展养羊户10家, 直接加盟奥豫农牧公司;发展养牛户12户, 和禹州市回民实业家高国平建立了供销关系, 推出的“禹香牛肉”享誉全国。

2 外出务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 进入城镇或企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两种类型:一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再有就是从农村转移到乡镇。

2.1 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即离土离乡, 向外输出

由于劳务信息不畅, 该乡农村劳动力在选择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职业上, 大都带有盲目性、跟随性, 转移流动的过程大都依赖传统的血缘和亲缘以及天然的地缘联系, 依靠“三缘”关系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的一大特点。由于转移劳动力文化层次低, 大多是初中毕业, 就业选择范围狭小, 大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险、重等体力活, 行业也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这三大行业中。

2.2 从农村转移到乡镇既离土不离乡, 就地安置

就地安置是相对于向外输出, 也就是依靠发展本地经济, 扩大的就业岗位,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也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一条有效途径。禹州市郭连乡充分发挥近效区位优势, 围绕服务志、城市需要, 走活了城效型经济“一盘棋”。郭连乡农民有种植蔬菜和发展食用菌的传统, 他们紧紧抓住“菜篮子”。他们早晨进城销售新鲜蔬菜, 中午回家中管理菜棚。目前全乡已建成大小拱棚300多个, 形成了以张涧为中心反季节蔬菜基地和以武庄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依托豫01省道和长禹公路横穿郭连乡全境的优势, 千方百计发展运输业致富, 他们有的拉建筑材料买卖, 有的为企业主搞运输。目前全乡已拥有各种货运、客运300多辆, 运输专业户260家。郭连乡环绕禹州城东半部, 许多农民掂起泥抹、瓦刀投身于城市建筑市场, 成立建筑公司或建筑队20个, 从业人员1000多人。他们早上吃罢饭进城打小工, 晚上又返回家园。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外出务工的成本, 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而且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而本地经济的发展, 又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3 政府行为

目前, 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 解决农村的发展, 农民的增收, 建设新农村, 是远远不够的。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综合的事情, 不像以前是单个项目,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一个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的宏伟的工程。

政府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只减少农民的负担, 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就的怎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积极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我想政府要做的也就一是提供稳定的农业土地政策;二是建立和健全服务体系。

3.1 稳定的土地政策

当前, 在政策面上, 既要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又要逐步加大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调整现行农村土地政策,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包括继续坚持农村土地由农民以户为主承包经营的制度, 保持长期不变;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 加速土地流转, 在有条件的地方, 逐步实现承包主体的多元化, 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的组合担当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承包制, 推行社会化竞争承包制, 加速农业规模化进程, 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以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 取得其应有的股权和红利收入。这样, 可以促进一部分先富起来和在城市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不再依赖土地, 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与土地使用的集约化。

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宜搞“一刀切”, 要因地制宜, 平原地区适合搞规模、机械化就不应分田到户, 反之, 丘陵和山区则可以搞联产承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项继权也认为, 不少人担心土地私有会导致农民丧失保障, 但农民的保障不一定非要靠土地, 恰恰是现在土地不能给农民保障, 征地导致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国家应该用市场的手段, 使农民从土地出让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作为他们进城寻求生存的资金;同时要大力打破城乡分治的格局, 推进城市化进程, 使进城农民工真正稳定下来成为城市居民。

3.2 建立和健全的服务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应当是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 保证公平竞争的条件, 同时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要由政府来提供。市场不完善的地方要靠政府来监管, 仅靠政府自身监督是不够的, 必须引进社会监督、公共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等等这样一系列机制。该乡镇政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

1、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2、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

3、积极推进城镇化, 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4、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 始终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郭连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通过种植结构调整, 外出务工, 政府稳定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收效颇好。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半年工作总结和下步工作计划下一篇:高三英语作文练习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