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2024-10-04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12篇)

1.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一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2.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二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三

易混点一: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剖析]

鸦片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都是在中同近代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美俄伙同侵略;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训练平台]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主动发动的

B.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D.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这座世界著名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队武器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当

[参考答案]

1.D2.A3.B4.B

易混百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知识剖析]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训练平台]

1.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帝国主义的破坏

C.光绪帝被囚禁

D.封建顽固旧势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1.C2.D3.B4.A5.D

易混点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知识剖析]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

两者的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两者的不同点: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训练平台]

1.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占领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2.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当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2.A3.B4.D

易混点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剖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对象不同:前者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后者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主要任务。③发生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1840年至1919年,后者发生在1919年至1949年。

[训练平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有新旧之分,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不同

C.革命主力军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4.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C2.C3.D4.B

易混点五: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剖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太完善的合作局面。

[训练平台]

1.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中国建同后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同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广泛参加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两党的阶级性质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

1.B2.D3.B

易混点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剖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政治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外,它还具有两面性:有反对外同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依赖关系,这又决定了它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训练平台]

1.19世纪末,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70年代,宁波某资本家创办工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赖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参考答案]

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先进中国人做出的主要贡献。2.简述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二、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2.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3.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二部分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2.文学巨匠鲁迅

3.艺术家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三、先学

四、后教 ⒈科学成就

⑴.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组织修建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⑵.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20世纪20年代,研制出生产纯度达99%的纯白

纯碱,取名为

“红三角”,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⒉新式教育的发端

⑴.中国近代 教育的开端——新式学堂的创办

创办:洋务运动期间,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清政府先后在全国开办30多家新式学堂。(特点:重视外语、科技和军事人才的培养)⑵.近代 中国设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设立:1898年,维新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目的:“广育人才,讲求实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⑶.科举制度的废除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做出规定。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⑴.魏源(地主阶级思想家)代表作:《海国图志》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提出学习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思想,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对传统闭关自守观念的挑战。⑵.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

内容:阐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道理,激发国人变法图强的斗志。

2.文学巨匠鲁迅(弃医从文)

代表作: ⑴.小说:

《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强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取得很高的文学成就,⑵.杂文:

后来由于革命的需要,创造出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空前高度。3.艺术家

⑴.近代 杰出美术大师——徐悲鸿 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创作特点: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把中国画和西洋画融合为一体,创造独特的风格。他主张绘画要描写人民的生活。⑵.人民音乐家——聂耳 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杰出代表,在民族危难时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勇气和信心。此外还有《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30多首歌曲。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这首歌以恢弘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怒吼,极大振奋民族精神,成为不朽乐章。

五、小结

1、詹天佑与 京张铁路

2、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

3、新式教育的发展

(新式教育的开端、科举制度的废除)

1、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图存”

2、文学巨匠鲁迅——《狂人日记》

3、艺术家:

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六、当堂训练习题巩固

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A.京汉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莆铁路

D.京九铁路

2、京张铁路铁路全线通车的时间是()

A.1909年

B.1908年

C.1910年

D.1912年

3、下面有关京张铁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京张铁路是国民政府组织修建的;

B.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C京张铁路的建成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D.京张铁路的建成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4、下面关于侯德榜的说法错误的是()

A.侯德榜是驰名中外的化学家;

B.侯德榜撰写了《纯碱制造》;

C.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D.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5、将西方教育方式引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前后

B.戊戌变法前后

C.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D.辛亥革命前后

6、新式学堂创建于()

A.鸦片战争前后

B.戊戌变法前后

C.洋务运动前后

D.辛亥革命前后

7、京师大学堂是哪一所大学的前身()

A.清华大学B.北京师范大学C.南开大学D北京大学

8、科举制度废止与()

A.1904年

B.1905年

C.1906年

D.1907年

9、《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0、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1、阐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2、下面作品不是鲁迅的是()

A.《狂人日记》 B.《药》 C.孔乙己》 D.《愚公移山》

13、《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A.鲁迅

B.徐悲鸿

C.聂耳

D.冼星海

1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新中国的国歌。这首歌的词作是()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沈从文

15、同学们,本单元的历史人物,你敬佩的是哪

一位呢?请说出敬佩的理由。练一练

徐悲鸿

《黄河大合唱》

鲁迅

《愚公移山》 冼星海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

5.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_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6.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六

案解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

.正文的授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②三大板块:由全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一、野心——由来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谈观感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把印象最深的一幕叙述出来,并谈谈感想,彼此进行交流。

结合“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进行,教师可把在学生叙述过程中不重复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等学生讲完,黑板上就留下列强罄竹难书的罪恶写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完后归纳成简单语句,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和“亚罗号事”——英法的两个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0多万平方公里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3.金田起义(4.永安建制

7.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②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演示图片,教师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时代特征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的一条原理,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①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的教育改革;②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变革。

教师小结,引出新课:中国人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当中,想生存、发展下去,只能自强以适应社会的改变,那杰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举制自隋朝就一直是我国的选官制度,设疑:晚清的八股取士制度能否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晚清政府迫于形势,迈出近代教育改革第一步,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幻灯片展示:

《北大未名湖》《北大校门一角》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置疑: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为什么创办新式学堂,启动新式教育?它新在何处?

2、展示讨论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①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②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对《奏定学堂章程》给一个明确的评价。科举制废除时间?

3、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展示问题: ①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②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设疑:《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4、教师小结:

民国时期,正值国家多难之秋,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手中的笔作武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那么除了我们刚刚了解的以外,这一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及代表作品呢?

5、指导学生制作表格:

展示《民国时期文艺成就》表格,作为小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这一时期的文化有着怎样的主旋律? 教师进行组织、指导。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强化记忆。

板书设计: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一、新式教育开端

1.新式学堂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2.新式教育评价与科举制度的废除

8.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八

案分析部编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教案)第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马神甫事”)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教案)第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有条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教案)第2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回答:18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0多万平方千米。

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堂总结

9.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九

一、课程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轮船、火车、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史实。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曲折发展的状况。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讨论式和讲故事的方法完成教学,开展研究性质的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果。准备一些图片资料,以投影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通过对张謇、詹天佑事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派开办的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状元实业家”。难点:评价洋务运动。

10.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掌握雅典著名的改革家梭伦、伯里克利及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希腊文明的起源及城邦繁荣的状况。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阅读插图,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认识奴隶制民主的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了解希腊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史实,理解古希腊文明是奴隶制文明;

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从形成到繁荣过程中的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对学生进行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的繁荣。

二、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教学过程: 由奥运会的来历导入

一、古希腊的繁荣

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临海、多山 2.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国家机构:奴隶制共和国 爱琴文明的历史地位 3.斯巴达和雅典 1)斯巴达:地理位置

居民组成 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及阶级状况 国家机构:奴隶制王国 2)雅典:地理位置→经济状况 居民组成:雅典公民、奴隶和外邦人。出现时间、地点、线形文字及迷宫

4、古希腊的繁荣 提问、讨论、理解:

公元前5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的时期。表现为:一是奴隶制的繁荣。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当时奴隶数量众多,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语)。二是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商业发达,各种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国际贸易中心。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四是文化的繁荣。雅典思想文化活跃,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戏剧活动兴盛,创作了大量流传于世的悲剧和喜剧作品。雕塑和建筑艺术成就巨大。这一切,使雅典成为希腊世界最先进的城邦。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繁荣时期城邦政治知道的基本情况

明确:绝大多数城邦废除了国王,实现共和,一些城邦建立了公民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主国家。

2、梭伦改革

学生阅读,明确:梭伦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主要的民主权利机关。

3、伯里克利改革

学生阅读,理解:改革的目的、内容及结果

4、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由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和“贝壳放逐法”构成,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一个有公民权的男子都有参加五百人会议的机会。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是为雅典的奴隶制经济、奴隶主服务的,规定只有男子才有公民权,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即使享有公民权的人,也不可能经常参加政治活动,实际上真正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人是不多的。据当时粗略的估计,雅典的奴隶达三十六万五千人左右,外邦人和无产者约四万五千人,自由公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约九万人。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总结:

关键词:爱琴文明、城邦、梭伦改革、民主政治 作业:学习目标

第2课 古代罗马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罗马共和国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记住恺撒、屋大维及其相关的史实; 3

知道布匿战争;了解罗马奴隶制发达的状况和斯巴达克起义;理解古代罗马国家的奴隶制性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概述斯巴达克起义的过程和起义奴隶的英勇斗争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罗马社会经济繁荣的史实,认识广大奴隶为社会经济繁荣所作的贡献,对学生进行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育;通过学习斯巴达克起义,使学生认识到奴隶起义具有正义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古代罗马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罗马国家的演变过程、罗马奴隶制。

二、难点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古代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的改革、希腊的文化、商业中心、亚历山大帝国。从意大利半岛的地形特征导入。

一.罗马共和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罗马城的来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材料)公元前509年建立奴隶制共和国。2.罗马共和国的征服和扩张 1)对意大利的统一 2)布匿战争

3)对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征服

3、。罗马的共和制度 国家机构:执政官、元老院

4.罗马奴隶制的高度发展:奴隶使用的普遍和奴隶地位的低下 5.斯巴达克起义:时间:前73年,经过

历史意义: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二.罗马帝国 1.罗马帝国的建立

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建立者:屋大维 时间:公元前27年 2.帝国前期的繁荣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我国称之为“大秦”帝国繁荣状况

三.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原因:罗马奴隶制的危机、日耳曼人的入侵 分裂: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两部分、首都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

历史影响:标志 巩固小结

古罗马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按以上条目板书 教学札记:

第3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记住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5世纪叫世纪西欧和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6

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 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

二、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封建等级制度

1.读书,列表: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结合地图)

法国:西法兰克→法兰西

德国:东法兰克→德意志

意大利:意大利王国

英国:英吉利王国 2.阅读教材,理解

1)欧洲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 2)欧洲封建等级制度采取什么形式? 3)西欧封建庄园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回答,明确

第一,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第二,等级制度是由于实行采邑制形成的。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即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下,臣下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下属又将土地再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不同爵位的封建主等级。各封建主之间以主臣关系依次隶从,构成一座封建等级金字塔。各级土地分封都要举行“臣服礼”的仪式。

第三,西欧封建庄园。西欧封建庄园是随着9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而形成的,兴盛于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到资本主义萌芽的9世纪一14世纪。它既是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封建主实现其封建剥削的基本组织,它既是封建大地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又是封建社会最基层的政治组织。

教材插图《西欧庄园情景图》作了生动的展现。指导学生看插图)。

二、教会的统治

提问:罗马教皇国是怎样形成的?

“丕平献土”阅读、讨论:为什么我们把欧洲中古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指导学生归纳要点

1.政治上:教会是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3.思想文化上:教会推行愚民政策。

结论:“黑暗时代”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根本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根本原因:学生答出)→产品增多→对外交流增多...............→手工者、商人聚集(讲述法)2.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3.城市和商业兴起的影响(学生齐读)

积极影响(促进贸易)、消极影响(刺激战争)(分析)四.拜占廷帝国的败落(阅读部分)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简介帝国首都的富庶、建筑物、帝国向封建社会转化。

巩固小结

(提问)⒈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时间⒉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⒊西欧封建社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⒋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和封建地主

11.八年级上册历史试题 篇十一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17小题,1—10题每小题1分;11—17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右图导致了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也发达

2.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的一份公告:“……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库页岛

C.甲午中日战争——台湾

D.郑成功收复台湾——钓鱼岛

3.《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这段文字叙述的应是

A.英军攻陷南京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义和团攻占南京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4.右边是毛泽东对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5.“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6.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李同学就“1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A.“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

B.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

C.大街上有剪去长辫、穿中山装的男子

D.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

7.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A.传统儒家思想

B.维新变法思想

C.民主革命思想

D.民主和科学

8.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爱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A、发动武昌起义

B.领导南昌起义

C.发动秋收起义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1.一位记者赞叹道:“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千里跃进大别山

12.抗战老兵张步风在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秋天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拔了多少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拔掉了多少据点,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张老所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3.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图片展。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的是

A.南湖游船开天地

B.八一枪声建军队

C.遵义会议扭乾坤

D.井冈会师创新路

14.下列图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其中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重庆谈判

15.某学校网站开辟“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以下两张图片。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B.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D.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16.“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民谣最能够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国民政府的腐败失去民心

17.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诗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④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地名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小明是个热爱学习历史的学生,同时又是一个旅游爱好者。通过历史课上有关地名的描述,暑假小明决定进行旅游,以下是小明走过的路。(12分)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南京条约》

(1)

上海是中国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也是小明出行的第一站,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有哪些?写出我国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名称。(4分)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

这场战争签订条约的地点是小明的第二站,小明去的地点是?该地点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历史事件?(2分)

材料三: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3)

材料三是小明去的第三站,说出该地点发生的事件及该事件后中国人民进行哪些探索?写出在哪次战役期间,该地点获得了和平解放?(4分)

(4)

以上是小明暑假游览的地方,他采取实地考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说说还有哪些学习历史的方法?(2分)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东北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1936年8月牺牲前留下的家书

(1)

材料一中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三省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英雄部队。东北三省沦陷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事变?这一事变有什么影响?(2分)

(2)

材料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写给妻子的家书

(2)材料二中左权将军所在的八路军改编之前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该部队改编主要受1936年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信中提到的“百团大战”的指挥着是谁?信中提到的“延安”在抗战期间曾经召开过党的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取得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5分)

材料三:国民革命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1942年5月绝笔家书

(3)

材料三中的“国民革命军”的组建和哪一军校有关?这支军队在1926参加过什么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抗战期间,在李宗仁指挥下又参加过什么战役?(3分)

(4)

请结合材料,说说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2分)

参考答案

1-17

CCDCC

BDBBD

CCCDC

CD

二、非选择题

18.(1)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2分)《申报》;(1分)中共一大(1分)

(2)南京(1分);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大屠杀(任意一点一分)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分)平津战役(1分)

(4)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任意两点两分,言之有理即可)(2分)

19.(1)九一八事变(1分);标志局部抗战爆发(1分)

(2)红军(1分);西安事变(1分);彭德怀(1分);中共七大(1分)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分)

(3)黄埔军校(1分);北伐战争(1分)台儿庄战役(1分);

12.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 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

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 3.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4.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5.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 ?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设计理念:【关注现实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关注学生的兴趣,激趣导学】

二、新课探究: 1.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2.(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 3.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大胆判断: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为什么? 4.学生活动:体会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并就老师的问题作出判断,回答。5.设计理念:【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6.(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7.1.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历史

8.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从我们学过的近代史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历史事件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9.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

10.设计理念:【检查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认识现状有所了解,以便加以引导。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

11.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及原因

12.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甲午战争前后企业发展表格

13.学生活动:分析表格,得出历史结论,认识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并探究其原因。14.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允许民间办厂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15.教师活动:布置阅读教材导入框内容及第一段课文状元实业家──张謇。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去开办大生纱厂?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6.学生活动:阅读、分析、回答。

17.设计理念:【通过张謇创办实业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识到 “实业救国”思想也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8.(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9.教师活动(置疑):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哪个时期?分析书中统计表,探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快的原因? 20.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

21.设计理念:【注重通过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直观地认识历史】 22.(四)受挫、破产时期

23.教师活动:(1)置疑:大生纱厂结局如何?为什么? 24.(2)布置阅读课本小字材料: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兴衰。25.(3)出示投影片:陈启源办厂**;四大家族与荣氏企业。26.学生活动:分析历史资料,回答问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发展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船头挂英国旗,船尾挂龙旗,反映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有软弱的一面。

小结:导致近代民族工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由于软弱、妥协,最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师活动(置疑):我们已经纵向了解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你能一句话概括一下发展的特征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设计理念:【承上启下,带出相关问题,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活动:分析书中所给的3幅照片,说说民族工业在行业发展上的特征。打开彩色地图,分析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域特点。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

四、出谋划策活动:

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2.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

洋务运动

甲午战后

一战期间

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发展原因

发展原因

上一篇: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下一篇:体育赛事承办转委托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