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2024-06-19

建筑法规教学大纲(精选12篇)

1.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篇一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 时 数: 24 大纲执笔人:何冬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结构受力及构件承载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对结构、构件受力情况的分析和平衡状态的研究,学会分析工程结构的受力情况;研究结构、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建立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保证结构、构件在既安全又经济的前提下工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绪 论(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概念;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要点;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

教学难点:结构计算简图。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2)了解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3)了解构件及杆件结构的分类;(4)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5)掌握荷载的分类。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本课程的特点、内容、任务、学习方法。

(二)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静力学公理;常见约束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静力学公理;

(3)掌握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4)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合力投影定理;力矩与力偶的概念;合力矩定理;

教学难点:力矩与力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3)掌握力矩与力偶;

(4)了解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力矩与力偶概念;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

(四)平面任意力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2)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3)掌握物体系的平衡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物体系的平衡计算。

(五)轴向拉伸、压缩与剪切(2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内力、应力概念;剪切与挤压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内力与轴力图;(2)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3)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强度和变形计算;(4)掌握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5)掌握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剪切与挤压计算;理解内力、应力概念;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六)组合变形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难点:斜弯曲、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2)了解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3)了解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七)压杆稳定(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难点: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2)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力;(3)掌握压杆的临界应力;(4)掌握压杆稳定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压杆稳定的概念、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及压杆稳定计算。

(八)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难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2)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九)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单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

教学难点:静定平面刚架、桁架、多跨梁计算。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2)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3)了解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了解静定平面桁架、拱的内力计算。

(十)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图乘法计算位移。

教学难点:虚功原理。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虚功原理;

(2)了解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3)掌握图乘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图乘法计算位移;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十一)力法(2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解超静定梁和超静定刚架。

教学难点:力法解高次超静定刚架、桁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2)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3)掌握力法典型方程;(4)掌握力法解超静定梁;(5)掌握力法解超静定刚架;(6)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桁架;(7)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排架。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典型方程,力法解超静定梁,力法解超静定刚架;力法解超静定桁架、排架。

(十二)位移法(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位移法的基本原理;位移法计算无侧移刚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2)掌握形常数和载常数;(3)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4)掌握位移法典型方程;

(5)了解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6)了解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形常数和载常数,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

三、本课程教学意见

《建筑力学》是一门计算性很强的课程,初学者往往因概念抽象,知识点多、计算量大而感到学习困难,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引导工作:

1、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讲解,尤其对受力分析、力矩、截面法计算梁在受弯时的内力等问题要重点讲解;

2、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过程中要把工程实际中较简单受力问题转化为力学模型;

3、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清楚分析问题的常用方法和分析步骤。

4、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知识水平、教材版本,对部分内容要进行有重点的补充和删减。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

(一)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建筑力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检查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四舍五入取整数)。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平时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组成。其中,作业成绩登记10次:每次总分10分,共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110分钟。

(三)命题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命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覆盖大纲中考核主要知识、技能的大部分;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证明、分析、计算等,但不能少于四种,题量适宜,难度适中。

2、A、B两套试卷,100分制,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梁圣复,《建筑力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2]周国瑾,《建筑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教学参考书

[1]陈永龙,《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李廉锟《结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3]刘寿梅,《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成云,《建筑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5]李永福,《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6]罗奕,《建筑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4月。

2.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篇二

1. 建筑规范的重要性

1.1 对于建筑行业。

建筑规范是国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提供考核建筑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衡量指标,一般主要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这既是相关人员进行设计及施工的主要依据,又是保证建筑能够科学地完成的最基本的基础。

1.2 对于高职学生。

建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五年制建筑工程的所有课程当中。对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生在建筑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有利于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的接轨。因此,如果国家建筑规范更新,那么学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补充新内容、新知识,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轨。

2. 目前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弱。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很多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规范,但是却都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插进去。

2.2 缺乏建筑规范应用方面的教材。

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于空白,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教程。这直接导致建筑专业毕业生尽管进入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够了解,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3 建筑规范教学与建筑工程专业职业训练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课程实训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管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际中,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读图绘图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但是常因过于重视实训而把建筑规范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方法、技巧,但是没有让学生熟悉相应的建筑规范,没有将建筑规范渗透到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训练中。

3. 学生的学习现状

3.1 缺乏自信心。

高职生在接触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虽然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但由于成绩欠佳,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有畏难情绪,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 基础薄弱,学习欲望不强。

高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成绩较差,总是处于班级末尾,学习兴趣不浓。进入高职院校后,有的学生因没有升学压力,不想学习,有的学生虽决心好好学习,但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影响而随波逐流,最终学无所成。

另外,建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被一些专业名词弄得晕头转向。

4. 如何做到注重建筑规范的教学

4.1 课堂内教学。

4.1.1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建筑规范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强调建筑规范阐述。如在教学课程《建筑制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和相关制图标准,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制图基本标准是有据可依的,依据规范才能少犯或不犯不该犯的错误。

4.1.2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规范。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枯燥知识为生动实例,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身边的建筑物,变抽象为形象,与建筑规范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幻灯、投影方式配合教学就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以静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做到及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补充增加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使用这些基本的电教手段外,教师还可尝试用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相配合来开展课堂演示教学。

4.1.3 专业课程内容须作改进。

目前的专业课涉及建筑规范应用的几乎没有,而且缺乏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规范的热情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建筑规范的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4.1.4 项目教学法中融入建筑规范。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融入建筑规范,引导学生独立根据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为例,我采用项目教学法先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再布置具体项目内容,如住宅平面设计、教学楼平面设计,给出工作任务书,然后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中与此次项目相关的信息编写成设计指导书,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使学生通过实战无形中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堂外教学。

4.2.1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工程专业上常用的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同时将在实际工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的与建筑规范现场实际应用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4.2.2 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而且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建筑规范讲学。

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相关建筑规范讲座,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又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对整体把握建筑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建筑规范是建筑课程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从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旨在阐述如何在建筑课程中进行建筑规范的教学。

关键词: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滕大春.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篇三

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

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

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

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

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

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

在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中,概念推导、公式计算往往是课程的重点。从建筑设计师整个职业培养,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授课理念把建筑专业的结构教学视为土木专业结构教学的简化版,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在现实工作中二者的相互配合,协调创造。不管是从助理建筑师、主创建筑师、主任建筑师等不同的职业阶段,还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设计阶段,具有结构观念往往比了解结构概念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在职业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下,具有结构观念的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的配合是实现优秀建筑设计作品的前提,所以在以建筑结构为代表的理论课程授课理念中,应该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设计观念。这样不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专业本身设计能力的调高,工作素养的锻炼也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艺术类型,建筑设计师工作是一项强调多专业配合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建筑设计专业又具有时间短,重实际的特点。因此,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现实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建筑初步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课程编码:061033 学 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

适应专业:艺术设计

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素描、色彩 执 笔 人:张琴 审 订 人:王志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建筑初步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通过建筑初步课的学习,使学生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含义和属性、建筑历史、建筑设计有一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使初学环境艺术的学生把握住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学习和从事建筑学与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的物质特性方面的知识如建筑结构和材料等,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理解建筑美学基本知识、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掌握建筑及建筑学的真正含义、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建筑剖析和欣赏、环境艺术与建设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 一:绪言:

学习内容:建筑、建筑学的一些主要专业术语,建筑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内容,重点是几种建筑学的观点,难点是如何掌握建筑学的理论与知识去综合分析具体的建筑与建筑环境。

二:建筑的属性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属性及各种属性的含义,建筑的外在意义、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建筑的内在意义,重点是如何从建筑的历史脉络中感性的认识建筑的这些属性,难点是分析产生建筑的不同属性的因素 三:建筑应具备的本质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求,深层的建筑含义,重点是建筑的基本建筑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建筑形式美法则,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的深层含义。

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 四:建筑设计概述 学习内容:建筑设计的分工合作、建筑设计关注的主要内容、理性的设计原则、建筑的功能组合与建筑设计的思考过程;重点和难点是 建筑设计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内部机能与自然条件、人为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完美的建筑作品 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 五:中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古代建筑的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及特征和意义、近现代中国建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重点是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及特征,难点是对中国多元化建筑的理解与把握及其中国未来建筑的走向。六:外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外国建筑溯源、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的变革及其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建筑流派和代表人物与主要作品赏析。重点是对西方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的认识。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分析和赏析、鉴别建筑与建筑环境。

四、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16学时)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16学时)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3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本科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基础课程之后。

六、教学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1、《建筑初步》(统编)田学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书

1、《建筑师常用规范选》上册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室内设计资料集》 张倚缦、郑曙阳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铅笔画全集》 T·Kautzky 编著 胡哲编译 艺术图书公司

5、《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 钟训正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钢笔画大全》 华生·贺普第文化出版公司编著 胡哲编译 大众书局

7、《建筑设计配景图库》(第三版),Ernest Burden 著 白晨曦译 参木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表现法》 Paul Stevenson Oles, AIA 著 黄文生译 六合出版社

9、《建筑绘画及表现图》 彭一刚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建筑模型》 郎世奇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中国建筑画》(各院校专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中国建筑画选》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篇五

一、中职学校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理论脱离现实、轻视实践

建筑施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而一般情况下的课堂教学会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中职学校要重视建筑施工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习的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动手能力差,不愿去实习单位实习。再加上近年来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实习单位也日益贫乏,总体上职业学校建筑施工课程的实习效果很差。

2.教材编制缺乏时效性

建筑施工课程具有时效性,因此教材的内容也应该随着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的出现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建筑施工教材的内容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教材编制滞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材主要是介绍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缺乏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专业介绍;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多为空洞宽泛的理论知识,缺少经典实践案例的引用。

3.教学模式落后陈旧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进行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确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是不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盲目采用多媒体教学,亦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建筑施工课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单纯的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学图片和建筑施工影像,学生很难理解建筑施工的整个流程或施工机械的整个操作过程。(职教论文 )另外,中职学校的教师大都来源于高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到工地进行建筑施工实践的经验,无法细致深入地向学生讲解整个建筑施工过程。

二、中职学校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1.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结合专业课程和施工方向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中职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型人才,要坚持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建筑施工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加强了中职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建筑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建筑行业与中职学校共同教学的新局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土木工程学院要跟建筑行业紧密联系,将教学任务与建筑施工项目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编制教材,为培养专业型人才打造平台,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共赢”。

2.多媒体教学模式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在进行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时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直观、信息量大,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筑施工课程的理论内容空洞宽泛,若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新工艺、新技术图片及动画的播放,形象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在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开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综合考虑了建筑施工课程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建筑施工实践同步进行,建筑施工一线即为教学现场。经过对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的接触,强化了学生课上接受的施工理论,学生对建筑施工的新工艺、新技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中职学校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影响到了建筑行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新时期,中职学校要根据时代和科技发展的特色,将建筑施工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型人才。

6.《建筑设计[Ⅰ]》教学大纲 篇六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 :Architecture Design 课程编号:02040818 开课教研室 :建筑设计教研室 授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先修课程: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Ⅱ] 执

人 :蔡雅冰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重点锻炼学生的空间组合能力,培养建筑设计的环境意识,掌握设计的基本过程及所需的基础能力。

2、知识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建筑设计意识,以及加强对表现方法的运用。

3、能力要求:

(1)熟练掌握草图表现的要求与能力。(2)掌握设计的基本过程及所需的基础能力。(3)锻炼空间组织能力,加强建筑设计的环境意识。

(4)根据掌握不同的建筑性质,合理划分功能分区的能力的培养。(5)初步掌握对公共建筑内不同人流、物流流线的分析及基本设定方式。(6)加强对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的掌控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单项设计

小住宅——我的家

(1)教学内容:单项设计是由二~三个主要功能空间组合而成的,属于建筑分解训练,单项设计是从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即建筑设计入门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类型的由浅入深开端,是由一维、二维到三维空间训练的一维创作设计阶段。

(2)基本要求:熟悉建筑空间的基本组成,学习对建筑空间的解析,培养建筑设计意识。深入掌握徒手草图的构思与表现方法,掌握图解思维的技巧。

2、单元空间设计

(一)校园冷热饮厅

(1)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由平面到立面的空间概念,是继单项设计思维训练的延伸与扩展,是在简单的建筑中将建筑语言综合运用的训练。

(2)基本要求:熟悉建筑空间的基本组成,学会对建筑空间的解析,培养建筑设计意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学

数 :56学时 学

数 :3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识。深入掌握徒手草图的构思与表现方法,掌握图解思维的技巧。

3、单元空间设计

(二)水上书画斋

(1)教学内容:单元空间设计中包括了多个功能相同的空间及多个不同功能的空间的组合,即建筑由单项转向复杂的空间组合的国度,建筑类型由浅入深,功能分区由一元向多元转化的三维空间的训练。

(2)基本要求:熟悉功能分区域空间组合的方法及室内、外空间的环境设计,培养环境意识。深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基本的表现手段。

四、学时数的安排:

1、单项设计

小住宅——我的家 学

时:4周*4学时/周=16学时 教学阶段:

(1)讲解任务书、设计基础知识及要求查找相关材料

(4学时)(2)设计一草、现场参观

(4学时)(3)二草

功能、形式修改

(4学时)(4)三草

绘制正式图

(4学时)

2、单元空间设计

(一)校园冷热饮厅 学

时:5周*4学时/周=20学时 教学阶段:

(4学时)

(2)平面定案,二草出图并修改(立面图)

(8学时)(3)调整平立面设计,进行环境设计(总平面)

(4学时)(4)绘制工具草、成图上板、交成果图。

(4学时)

3、单元空间设计

(二)水上书画斋

时:5周*4学时/周+1个设计周=20学时+1个设计周 教学阶段:

(1)讲解任务书,现场勘察地段、查找相关资料

(4学时)(2)交一草

平面定案

(4学时)(3)交二草

立面设计

方案定案

(4学时)(4)交三草

剖面设计及环境、室内设计

(4学时)(5)工具草

设计版面及工具制图

(4学时)(6)绘制正式图、上板、成果图

(1个设计周)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单项设计

小住宅——我的家 《教学指导书》

(自编)(1)讲解任务书,现场勘察地段、查找相关资料、一草出图并修改(平面图)

《世界小住宅》

《世界建筑空间设计.住宅空间》 《城市住宅》 《建筑设计资料集》

《国外小住宅室内外设计资料集》 《居住建筑》

《当代别墅与小住宅》 《建筑设计配景图库》 《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

2、单元空间设计

《教学指导书》

(自编)《建筑设计资料集》 《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 《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建筑设计配景图库》 《餐饮建筑设计》

六、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设计占80%。

七、大纲说明:

1.在课上,应对设计题目中所要求的内容、设计所用方法及项目特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随时答疑。

2.在设计过程中,应对每一个个案设计在课上进行辅导,并修改草图。

3.在课上学生自述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教师最后给予讲评,再此过程中应逐渐培养学生对方案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及范图展示等,让学生对建筑有立体的观感,加强学生平面与立体关系的对照能力。

5.课后及时对学生设计加以讲评,对易出现的错误加以重点分析与强调。6.课程作业量与质的要求:(1)单项设计

小住宅——我的家

图纸:300*500mm草图纸,徒手铅笔草图线型绘制: 内容:平面图

1:50 简要设计说明与技术经济指标(2)单元空间设计

图纸:单元空间设计

(一)420*594 白图纸

单色线条制图(墨线)单元空间设计

(二)500*700 水彩纸

铅笔水彩渲染表现 内容:总平面图:

1:500 各层平面图:1:100 立面图:

1:100(二个)

剖面图:

1:100(单元空间设计二)透视图:

7.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篇七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整合,建筑技术,教学体系

0 引言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包括建筑保温与防潮、隔热与通风、日照与遮阳、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吸声与隔声、噪声控制与音质设计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 是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和控制的重要内容。要成为一名好的建筑设计师, 还需全面掌握建筑物理知识, 才能很好地解决建筑中的物理环境问题, 创造出高品质的建筑作品。

目前我国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低, 不受重视, 与建筑设计课程相分离的现象。传统的课堂集中授课方式, 重点讲述基础概念和理论, 强调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与学生已有的形象性思维不相适应, 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不能结合实践。在教学改革中, 试行将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打破自身学科的界限, 形成教学内容交叉、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课程, 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其次,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 在教师主导下自由学习和协同学习[2]。

1 调整教学组织, 注重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指出:“技术是一种解放的力量。人类经数千年的积累, 终于使科技在近百年来释放了空前的能量。科教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的应用, 创造了20世纪特有的建筑形式。如今, 我们仍然处在利用技术的力量和潜能的进程中”。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整合要改进建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重视技术类课程的学习, 使整合教学实施有效。

1.1 整合教学的指导原则[3]

1) 以先进合理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建筑物理与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 使原来相独立的知识要素互相渗透、互相补充。2) 采取易于实施的教学模式。建筑物理课程通常采用集中授课方式, 设计类课程则采用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方式, 要结合两类课程的特征进行课程的设计。3) 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相融合。建筑物理课程重在知识的传授, 设计类课程重在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课程整合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 通过整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4) 基础条件好, 易于实施。课程的整合要结合师资力量、学生素养和教学方式等情况, 保证课程整合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能持续发展。

1.2 整合教学的实施要求[4]

根据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计划做出相应调整, 逐步建立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体系, 遵循优良的教学传统, 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新的课程体系对两类课程的整合教学有三方面要求:首先, 课程体系符合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 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 遵循理论、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其次, 打破原有独立的课程界限, 组建新的课程群, 技术类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之间相互融合贯通。最后, 组织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 完备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学生学习、运用技术知识和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使独立的课程教学为联动的课程教学。

1.3 分阶段的课程体系

根据建筑学专业各个年级的教学任务, 建筑物理与设计类课程的整合范围及程度有所区分。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只在局部整合, 重点考虑建筑与结构内容的整合教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知识, 整合的程度要求解决设计作品有良好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四年级学生要求在两类课程上更加全面的整合, 解决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物理设备等内容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 一年级学生可开设建筑概论、建筑技术概论等基础教育课程, 介绍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 并作技术层面的剖析, 建立初步的技术观念, 了解建筑设计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二、三年级的学生加强建筑结构、材料、物理、构造知识的学习以及资料的搜集与积累, 这些知识运用的程度将决定其最终设计效果的实现性。四、五年级的学生可布置一些大型的设计类题目、以建筑技术为专题的设计内容, 培养学生对于建筑技术的运用及创新能力。

2 更新教材内容, 介绍新技术、新材料, 拓宽知识面

随着国内外建筑物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传统教材的许多内容已不满足当前的需要。如大进深的房间如何将自然光尽可能多地引入;厅堂音质设计时电声系统的应用;建筑保温、隔热设计中的热环境因素影响。随着建筑技术的更新, 源于新技术产生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 任课教师需及时获取最新科技信息, 更新充实教材内容, 介绍新的设计规范、设计思想、新技术、新材料, 反映建筑物理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3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建筑物理三个篇章中都含有基本原理性知识, 传热传湿理论、光的度量、采光系数以及声音的计量, 通常是采用物理阐述和数学推导的方式进行讲解, 与建筑学学生已有的形象性思维不相适应, 其理解过程比较艰涩, 接受程度也有限, 他们普遍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认为这种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无关紧要[5]。

3.1 多媒体、案例型的教学方式

在基本理论知识、设计的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 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 克服了传统教学情景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一些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学生更易理解、掌握, 又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扩大视野, 在短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新知识。

建筑物理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促进两类课程的融合。以往的传统教学是直接灌输学习内容, 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 实现学习内容的传递, 避免单纯的教师讲授, 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思考, 发现案例中的技术特色。有效帮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和老师的点评反馈, 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节能保温构造的讲解中引入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列举各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尤其是Trombe墙体的运用。通过自然通风措施对建筑进行防热, 选用著名设计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银行总部大楼、伦佐·皮亚诺设计的Tjibaou文化中心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自然采光方面选用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安藤忠雄代表作之一的光之教堂作为案例体会自然光渲染空间的作用。

3.2 在实验中增强主观感受

传统的建筑物理实验是以实验室基本测量为主, 重在培养学生对概念、测量原理的掌握, 以及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技术。这种实验课安排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巩固, 而对建筑物理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微乎其微。实验教学的设计中, 实验项目的选择最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通过实验过程验证所学理论, 形成抽象概念的主观印象。例如, 在光环境的实验教学中, 鼓励学生自主对各种室内环境进行照度和亮度方面的测试, 分析光环境设计的质量。在热环境实验中, 引导学生进行墙体温度测试、室内外温度、气流速度的测试, 更好地了解热环境因素、传热理论。在声学教学实验中, 通过实验来验证和体会不同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 通过测量隔墙的隔声量来研究不同材料或构造的隔声效果等。

建筑物理实验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成功典例, 如贝聿铭将建筑声学理论及实践运用到法国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中, 采用具有吸声特性的金属网架结构, 解决了金字塔下大厅空间的声场问题。我国科学家在玻恩议会大厅的声学改造工程中, 应用有机玻璃微穿孔板, 构成透明的议会大厅, 解决了室内声聚焦问题, 形成良好的声场分布。

3.3 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探索性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 建筑内部的热传递与采光计算比较繁琐, 可采用计算机建模的方法让学生形象记忆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可利用“ECOTECT”软件建模, 模拟不同的外界条件和内在设置下, 建筑内部的声、光、热环境, 具有简单明了又形象易懂的优点, 是目前建筑界在生态节能建筑设计中普遍采用的软件[6]。

4 结语

为改变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效率低, 不受学生重视, 与建筑设计课程相分离的现象, 实施新的课程教学改革, 试行将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整合, 使两类课程关联互动, 融合贯通。采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使学生系统地、深入地理解建筑物理的各知识点, 并能主动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物理[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陈仲林.建筑物理多媒体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3) :124-126.

[3]魏宏杨, 王雪松, 孙雁.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整合策略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2) :67-69.

[4]王培辉, 许勇铁.建筑学专业的设计与技术类课程整合探索[J].福建建筑, 2009, 137 (11) :144-146.

[5]胡华, 石磊.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2) :112-113.

8.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建筑专业;表现技法;教学;现状;对策

在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建筑表现技法》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建筑设计》专业课的配课,是为表达建筑设计服务的。较好的表现技法让建筑设计的效果图在视觉上可以更加逼真、震撼,充满说服力,对建筑设计的表达具有推动作用。在设计工作中,较好的表现技法对设计人员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电脑效果图以其清晰度、仿真性、精细度的种种优点大大冲击了手绘效果图[1],但手绘比电脑作图拥有更快捷、更方便的优点。但在目前的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计划与进度、教学方法与内容,以及课时量的安排等问题,存在着以下的现状与问题。

一、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一般的综合性院校,技法课的教学计划排课不紧凑,理论课排课较分散。在教学观摩中发现,在只有8次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第一次课程内容为基础认识、第二次为课堂练习,第一次的课堂只是对绘画材料认识完毕,学生对真正的用笔技巧一窍不通的时候,如何进行第二次的课堂练习?这样的安排计划,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实践,需要学生系统学习了关于钢笔和马克笔的运用理论后,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综合性的多种技法练习。

(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违背了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建筑表现是为建筑设计服务的[2]。大多综合性院校,将《建筑表现技法》与《建筑设计》课程同时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但技法课教学进度晚于建筑设计课程。某高校进度表所示,技法课程第6周还徘徊在对色彩的理论认识中,但设计课程第6周为建筑设计专用周,设计周要求学生用表现技法对自己的建筑设计作业进行排版上色,需对建筑效果图进行钢笔马克笔的运用。这就产生了课程矛盾,技法课还未安排对色彩的学习,建筑设计课程已要求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色彩表现,并进行考核。这就对学生不公平,也违背了“建筑表现技法是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课时比例分配突显其弱势

在文献调查中发现,早在2008年有 “课时量不足,忽视实践环节的培养[3]” 观点的提出;2012年有文章提出“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4]”的观点。但至今为止,各类综合性院校对《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课时并未更改。在大纲中,技法课还是作为辅助《建筑设计》专业课的配课。

例如某高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同一学期中,设计课程占96学时,共14周,占一个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技法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只有32课时,一次4个学时,分8周进行。课时太短,而技法课程需学习线条、色彩和快题设计等表现技法。其中色彩学习章节还需安排马克笔、彩铅、水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学习。但如此短暂的总课时,每个环节所需的课时远远达不到让学生从生疏用笔到熟练掌握绘图技巧的目的。而课时比例分配会让学生更加重视建筑设计这类专业课,以至于学生愿意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作業,忽视了技法课对专业课学习的辅助作用。

二、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解决对策

(一)修改教学计划,增加课程实践,酌情增加课时量

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应紧凑安排。以32课时,分8次课为例。理论课与课堂练习的课程内容安排修改如下:

1、要求老师对手绘材料做介绍,观赏名家优秀手绘案例,观看手绘步骤。

2、进行钢笔、马克笔、水彩等应用技巧的理论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解决办法;甚至讲到理论重点处,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

3、在理论课后留相应作业。分为理论课作业和手绘作业两部分。理论课作业:抄书,对技法理论进行抄写。只有对基础理论的熟记与掌握,才能达到后期实践的熟练与变通。

4、学生对表现技法有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后,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书本教材中对问题的认知、理解、记忆;实践课则注重深入社会,体验过程,培养创新能力[5]。到教室以外的环境进行写生练习,让学生面对实景进行现场构图、选取透视角度、合理安排画面;并让学生对构筑物周边环境进行设计,练习如何取舍主体建筑周围多余的景观与植物。

通过修改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理论、临摹、实践,循循渐进的掌握建筑表现技法。并对培养计划进行修改,酌情增加课时量。

(二)修改教学进度表,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遵循建筑表现技法是辅佐建筑设计的初衷。将技法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并结合大一暑假的城市建筑认知实习,在实习的途中可以进行技法的实践练习。或将课程安排提前,在学生对钢笔、马克笔等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行建筑设计课程的第一个设计周的安排,让学生对绘制建筑效果图更自信,效果更突出,卷面表现和分数更合情合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对教学方法的具体建议

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充足时间对素描、色彩进行美术基础课的学习,美术功底薄弱。教师不能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上课,而应在理论学习之后,手绘训练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让学生针对范画进行临摹,从中分析学生对理论掌握的运用程度,以及对表现技法课程的认知程度,从而对学生手绘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总结

针对目前综合性院校建筑类专业的特殊性,着重分析《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行上课,用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实践,杜绝盲目的临摹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联系;并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手绘和设计能力,探索一条适合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彦汐.手绘教学的意义及步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134-135.

[2] 任君.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684.

[3] 屈梅.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创新思路[J].内江科技,2008,29(10):76-76,100.

[4] 喻明红.城市规划专业《规划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46-47,278.

[5] 张荔.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89-90,128.

9.《农村政策法规》教学大纲 篇九

第一部分 大纲编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对象

《农村政策法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也是农科各专业的选修课。

二、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农村政策法规》课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结构为基本依据,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为基本内容。

教材分六章,分别讲述农业基本法律制度、农业土地承包法律制度、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制度、农村社会生活法律制度、农村事务管理法律制度。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两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具体的考核内容。识记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领会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所给定的问题有完整、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媒体

本课程文字教材为《农村政策法规》,主编为中国农业大学任大鹏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后附有2张VCD,主讲老师中国农业大学任大鹏教授介绍如何学习本课程以及各章重点难点提示的。

本课程计划制作录像课程和IP课程。录像课程系统讲授文字教材的教学内容;IP课程对教学重点作专题讲座。

本课程将提供网上辅导,帮助理解和掌握文字教材内容。在县级电大,为你提供上网条件,你可以在那里上网,给老师发邮件提问题,下载或浏览网上辅导、使用IP课件、查找学习参考资料等。

第二部分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农业基本法律制度(20学时)

教学要求:

1.识记

农业法的概念;农业法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领会

农业法的调整范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和特点;农业法与农业政策的关系;农业法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的基本规定和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的内容;《农业法》关于农民权益保护的主要制度和〈农业法〉关于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

第一节 农业法概述

一、农业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农业法的基本原则

四、农业法与农业政策

五、我国农业立法沿革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稳定以家庭承包为主动地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符合农业生产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内容

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节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法律制度

一、农业生产法律制度

二、农产品流通法律制度

第五节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一、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概述

二、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收入

三、农业支持保护的其他制度

第六节 农民权益保护

一、农民权益保护概述

二、农民权益保护的具体制度

第七节 农业资源法律制度

一、农业资源法律制度概述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第二章 农业土地承包法律制度(15学时)

1.识记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适用范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承包方和发包方的权利、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内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其他方式的承包的特点。

2.领会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农村土地承包的原则;承包期内不得收回承包地的原则和不得调整承包的原则;流转的原则;其他方式承包的流转与家庭承包流转之间的区别。

第一节 农业土地承包法概述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适用范围

三、农村土地承包的形式

四、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一、保护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

二、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三、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衔接二轮承包,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第三节 家庭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四、农民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登记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与出租

七、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九、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第四节 其他方式的承包

一、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的承包的区别

二、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

三、“四荒”承包治理

四、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三章 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15学时)

1.识记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耕地的概念;森林的种类;〈森林法〉关于植树造林和森林采伐的法律规定;草原的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草畜平衡制度的含义;我国的渔业生产方针。

2.领会

耕地保护的主要制度;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权流转制度;我国森林保护的主要制度;草原承包制度的主要内容;养殖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渔业法〉关于渔业捕捞的主要制度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自然资源的保护

第二节 耕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一、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二、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

三、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四、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五、保护土地与节约用地

六、开发未利用土地

第三节 森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一、森林保护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

二、森林经营与管理

三、森林保护

四、植树造林

五、森林采伐

第四节 草原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一、〈草原法〉的调整范围

二、草原利用方针

三、草原权属

四、草原规划

五、草原建设

六、草原利用

七、草原保护

第五节 渔业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一、适用范围

二、渔业生产方针

三、渔业养殖

四、渔业捕捞

五、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 第四章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制度(10学时)

1.识记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行政策和法律规定。

2.领会

城乡关系失衡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负面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含义;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城乡就业制度改革的重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统筹城乡经济的主要政策措施;农业税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概述

一、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提出

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

三、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

一、平等的社会政策

二、经济政策

第三节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

一、基本法律

二、地方性专门法规与行政规章

第五章 农村社会生活法律制度(15学时)

1.识记

民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民事法律行为;物权的特点,所有权的内容,共有的种类;债权的特点;人身权的特点和种类;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离婚的条件;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继承。

2.领会

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有关民事主体的规定;代理制度;财产所有权的取得、转移和消灭;相邻关系;债的发生、债的履行、债的转移和消灭,债的担保;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家庭关系及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处理;遗产的范围和继承权的取得、放弃和丧失。

第一节 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制度(民法通则)

一、民法概述

二、民事主体

三、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四、物权

五、债权

六、人身权

七、民事责任

第二节 农村婚姻家庭关系法律制度(婚姻法)

一、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二、结婚

三、家庭关系

四、离婚

第三节 农村继承关系法律制度(继承法)

一、财产继承概述

二、继承法的概念和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三、遗产继承的种类 第六章 农村事务管理法律制度(15学时)

1.识记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条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征;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

2.领会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方针和政策;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村土地管理

一、土地基本国策

二、土地权属制度

三、土地管理

四、农用地专用审批

五、土地征收制度

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第二节 农村义务教育

一、发展农村教育、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意义

二、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三、义务教育的实施与保障

四、法律责任

第三节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一、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控制人口的意义

二、计划生育的方针和政策

三、各地计划生育条例的基本规定

第四节 村民自治制度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现实意义

二、村民自治的性质和特征

三、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

10.《居住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居住建筑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居住建筑设计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二、课程编码:0208077

三、学时与学分:40/2.5

四、先修课程:设计初步等设计类基础课程

五、课程性质:必修

六、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以设计图纸作为设计研究和表达的工具。熟练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方法,例如对总体环境的把握,对建筑功能的分配,对平面布局的理解,对方案的综合深入等,并树立一些相对完整的建筑设计方法和观念、形成初步的建筑技术概念。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讲授基本的建筑原理知识、理念,学习研究、欣赏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集中讲授有关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设计(SOHO)的基本概念、类型划分、特征、设计形式,了解古今中外住宅设计的发展进程,学会运用物质技术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立意新颖的作品。并能脱离抄绘阶段进入实质的设计阶段,为以后的各类设计打下基础。

七、适用学科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八、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 导论:导论(2学时)

【内容】

怎样认识建筑,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建筑和环境。

【基本要求】

(1)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知识;(2)掌握建筑设计的入门手段。【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知识;

难点:建筑空间。

第二章 住宅建筑设计(4学时)

【内容】

住宅的类型、套型设计,别墅的形态、特征,别墅的设计要点,SOHO型住宅 的概念、设计特色

【基本要求】

(1)了解住宅设计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2)掌握SOHO型住宅的设计要素,设计方法等知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住宅设计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难点:别墅的形态、特征,别墅的设计要点。第三章 设计规范(4学时)

【内容】

住宅的平、立、剖面特点及设计原则,各种与制图相关的规范。

【基本要求】

能熟练掌握各种建筑设计规范,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重点与难点】

重点:住宅的平、立、剖面特点;

难点:各种建筑设计规范。第四章 作品赏析(2学时)

【内容】

各种优秀作品赏析。

【基本要求】

开阔眼界,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开阔眼界;

难点: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第五章 课程设计(28学时)

【内容】

进行设计草图、正图阶段。

【基本要求】

通过草图的不断修正,完成正图;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住宅建筑设计草图的不断修正;

难点:设计草图修正。

九、使用教材、讲义与参考资料

教材:《住宅建筑设计》,刘文军、付瑶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7-01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第二版 朱昌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建筑设计资料集》3,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06-02 《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旸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十、课程考试

考核方式:快题考试(闭卷)

评分方式:平时成绩占40%,快题考试占60%

修订人:赵婕 审定人:罗维安

11.建筑制图教学改革探讨 篇十一

摘要: 建筑制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制图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应紧扣制图技能培养这条主线,从职业岗位出发优化教学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项目以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改变重绘图知识轻制图能力与行业脱节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制图;职业技能;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培养适应建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分析和研究就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建筑制图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建筑制图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建筑制图课程在中等职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建筑制图》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沿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基础差,难以理解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空间几何知识非常薄弱。《建筑制图》课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对画法几何中较复杂的内容更是难以理解,加上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具、模型和挂图,使得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2.建筑制图学科体系的划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筑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开在其他专业课之前。学习《建筑制图》时,学生根本不具备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的要求和原理也不了解。现有的建筑制图学科体系课程,仅仅简单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并且符合视图选择、尺寸标注,那是比较困难的。结果造成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时,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

3.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严重脱节。

现代工程制图要求出图快、精度高、效益好,必须采用计算机绘图。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也将是否能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从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几个部分。如果不分主次地讲解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知识掌握

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不能有效结合,造成教与做严重脱节。

二、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建筑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工程实践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让学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提高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1.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优化教学体系。

提高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重构教学内容是关键。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就业方向是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相关的设计部门,从事绘图、施工、监理等工作,因此识图和绘图的技能是他们上岗就业必备的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要求主要涉及制图和读图两个层面。

在读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较快地读懂一套图纸,理解图纸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查阅技术规范、标准的方法;(3)能用索引符号查找相关标准图集。

在制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制图软件,如 AUT0CAD、天正建筑等;(2)熟悉制图规范,制图表达准确,尺寸标注清楚合理,文字书写规范;(3)具备一定的徒手绘图能力;(4)能在理解方案或效果图的基础上绘制施工图。

结合用人单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笔者重新构建了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划分为五个模块:(1)建筑制图基本知识;(2)投影基础;(3)识读建筑施工图;(4)绘制建筑施工图;(5)建筑设计软件应用。

2.根据职业技能要求设计实训项目。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一线从事施工、技术、质检、资料、试验等岗位工作的技能为目标,根据岗位(群)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会同企业技术人员精心设计了教学项目。通过选择来自校企合作企业真实的建筑施工图为载体,以读、绘为目的,基于典型任务工作过程,依照该套施工图生成的先后顺序,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规律,将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转化为三类学习性任务:建筑图样认识与表达——建筑施工图图样识读——建筑施工图样绘制。并将每一类学习性任务按照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规律开发成教学模块和学习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三、采取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培养职业技能

建筑制图课程以培养制图和识图职业能力为目的。为此,依据施工企业技术人员、质检员等岗位工作的内容要求设计实训项目,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1.开展项目法教学。

“项目教学法” 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项目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习者通过完成项目,达到一定的目标,促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设计,努力促使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力求简单、容易理解,项目的成果必须是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作业结果,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

2.创造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根据所讲项目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时时刻刻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否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几何体投影时,模型演示是几何作图教学的主要方法,对分析形体结构,加强感性认识,形成空间概念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形体的剖析,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形象的表达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讨论会、座谈会、模拟“图纸会审”等方式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力。

3.现场教学和工地实习活动相结合。

中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后续的专业课服务,而且也直接影响将来的工作生产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更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制图教学在识图能力的教学中,给学生准备周边建筑的图纸实例,安排学生到正在施工的工地现场,观察工程图纸实例,让学生在真情实境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让学生深切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增加感性认识。在制图能力培养时,可以结合我们身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物的实例来复制图纸和从图书馆借到的相关的标准图集来教学,还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参观教学,到图纸所涉及的现场参观。这样图物对照,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快速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设计院、晒图社参观,让学生对图纸的设计和晒制过程有深刻的了解。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它可以把图形、图象、动画、音乐和语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利用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和多样化,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能用动画演示复杂三维与二维相互转化过程,为学生建立空间立体的概念,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空间向平面转化的一系列抽象问题。

四、改革评价方式引导职业技能的培养

建筑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本课程,它体现知识与技能的交融。评价方式改革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和教学内容改革相呼应。评价方式应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复合式、全程式、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实行平时作业、卷面考试、上机操作、课程设计、职业资格证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实践证明,这种综合的考试体系有利于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五、结论

《建筑制图》课程改革的依据是职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建筑制图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改革实践要明确几点:培养目标定位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综合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保证,教学考试方法的改革必须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相呼应。重视制图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谢坚.关于土木建筑图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9).

[2]周章添.高职学院《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3] 刘靖,朱平. 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陈玲玲.就业导向与高职高专图学课程教学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4,(3).

[5]李静,许卫华. 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5,31(9) :145-146.

12.建筑法规教学大纲 篇十二

目前,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规模化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应用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不断地走向深入。而且, 其从业人数也迅速增加。巨大的市场人员需求, 促使建筑电气专业不断建设, 不断向前发展。

就目前高等建筑职业院校建筑电气安装专业的从业方向分析, 其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工程施工企业、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部门。在这些企业, 学生所从事的主要是电气工程的施工、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电气设施的维修保养等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不但对设计图纸清楚透析, 还必须对电气工程的施工, 包括施工设计、施工组织等程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当然更需要对施工所使用的设备和产品有深入的了解。因此, 学生在学校就需要通过实训和实验全面学习工程管理和设备、产品的安装调试技术。

2 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安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不久, 且许多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发展而来的。其基础设较为薄弱, 尤其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更是无法跟高等院校相比。许多院校仍然靠以前的一两个普通电工实验室来办电气专业, 这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 建筑电气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 不但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 更是建筑技术、电工技术、电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的综合体现。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和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又迈向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想与市场接轨, 培养市场所急需人才, 其实验室的建设必须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因此,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想办好建筑电气安装专业, 必须建设好如下的实验室。

2.1 建筑电器实验室

将用于建筑中的电器设备:空调机组 (模型) 、电梯 (模型) 、高低压配电柜、给排水系统、照明配电系统等, 组建成一个实验室, 以完成对建筑电器的实验、实训、设计等课程。

2.2 楼宇自控实验室

实现对楼宇电器设备的集散控制, 此实验的建设应和建筑电器实验室结合, 利用建筑电器实验室的设备, 实现楼宇自控实验室的建设。

2.3 消防自动化实验室

由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喷淋系统等组成, 完全实现楼宇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功能, 满足消防自动的实验要求。

2.4 安防自动化实验室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组成的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实验室, 满足安防实验要求。

2.5 通讯实验室

由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组成, 满足建筑综合布线条的实验要求。

3 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实验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独立、全面、完整的智能化系统, 它的设计应充分满足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要求, 因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3.1 实验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现代楼宇最先进的系统

建筑电气系统发展迅速, 不但包含的子系统众多, 而且新产品不断涌现。因此, 实验教学系统应全面完整的反映现代楼宇智能化系统发展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系统设计应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同时满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要求

实验是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验课, 掌握了解设备的性能特点, 一次仅几个学时而已。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则需要通过设计训练来达到学生掌握设备应用技能的教学过程, 可能安排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其教学目的显然不同。通过安排实验和设计, 在能充分发挥设备作用的同时, 既能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学到不同的应用知识, 又可使教学内容不发生冲突。

3.3 系统设计应满足不同专业的应用要求

建筑电气专业无疑是实验教学的服务对象, 但系统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但应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 同时应考虑其它相关专业如暖通、给排水等专业的教学实验要求;也应该考虑到服务社会, 为社会相关企业培训相关人才的实验要求。

3.4 充分利用社会相关公司或单位的已有设备, 降低投资成本

智能大厦或小区已非常普遍, 相关公司或单位已具有现场实习实验条件, 如何有效的利用社会上已有的系统设备资源为教学服务, 以成立相应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 使教学与使用相结合, 减少投资, 是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 实验、实训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划分

建筑电气每个子系统都有其特定的设备组成与系统功能, 组成系统的每一个设备, 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学习的重点。因此, 配合理论教学进行的实验、实训和设计等课程, 其重点不同与教学并各有侧重。

实验课把重点放在系统设备的结构组成、性能参数、硬件维修、工作原理等各方面, 较为合适。

实训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各系统的组成、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安装、调试等方面。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应以现有的系统为参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设计应用于建筑中的电气系统, 并要求他们将设计的方案通过组装成实际的系统, 实现预先要求的结果来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上一篇:教师学习院士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音乐《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