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方法论复习题(精选8篇)
1.教育科学方法论复习题 篇一
一、填空: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三种分类方式是:按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的目的分、按研究方法分。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5、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6、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方法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7、教育研究存在经验和理论两个不同层次。
8、教育理论水平是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
9、在研究方法论层面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反思。
10、直观性原则最早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如果要考察300多年来该原则在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上的演变,那么就要用历史研究法;如果要考察当前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有哪些经验以及问题,那么就要用调查法;如果要对贯彻直观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最好是采用实验法。
11、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问题。
12、理论构思的内容一般包括:准确地表述研究的问题、界定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13、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和使用范围、经费预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14、任何科学都是一门历史科学,没有的历史研究,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
15、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16、用历史法研究教育,涉及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历史,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
17、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历史的分析方法是以概念的形态再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特点是丰富性、直观性、具体性。
18、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逻辑的分析方法要求研究必须遵循形式逻辑规范,以它作为定义、推论、判断的一般程序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
19、按照考证的目的分外部评论、内部评论。
20、对不同版本、不同内容或前后进行比较对照的方法是校勘方法。
21、教育现场观察是指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所进行的观察。
22、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划分的。
23、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这是根据观察的方式划分的。
24、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它技术手段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25、依据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26、教育观察设计的第一步是在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好具体的观察内容。
27、教育观察记录中的描述记录可以分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
28、取样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活动取样、事件取样。
29、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
30、观察记录代码系统常用的代码符号有数字型、符号型两种。
31、教育观察的设计是教育观察的实施的前提。
32、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制定观察记录表;训练观察人员。
33、测量层次是斯蒂文斯在1951年创立并被广泛采用。
34、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抽查。
35、按照调查目的的不同,可将教育调查研究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36、现状调查的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作出具体的描述。
37、相关调查的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8、发展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
39、预测调查的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
40、按照调查手段的不同,可把教育调查研究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41、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由指导语、问题、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42、在教育测量中,信度是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3、调查表法具有的两个特点是调查范围较广、规范、简明,便于填写和统计。
44、学业成就测验的编制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审查试题,编制试卷。
45、信度是指可靠性或一致性。
46、1901年梅伊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47、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同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48、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实验设计质量的评鉴标准。
49、教育实验效度的提高主要通过随机设置控制组、设计控制、统计控制等多种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50、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51、教育实验的目标评价是教育实验全过程评价的基础和起点,过程评价是标明实现目标的过程状态,成果评价是对目标达成度的价值判断。
52、教育实验的目标决定着测评体系的建立和测评方法的采用。
53、教育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实验选题的价值判断进行评价,对教育实验假说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对教育实验目标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价。
54、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应具有目的性与一致性。
55、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结构上应具有完备性与独立性。
56、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操作上应具有可比性和可测性。
57、无关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
58、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分析,它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并回答事物有多少。
59、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理论思辨色彩,因而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60、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现象研究的多样性。
61、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62、信息方法是用信息概念和理论来考察研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方法。
63、理论研究具有结构体系的层次性,根据概括体系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64、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65、归纳与演绎是两种基本的逻辑推理模式,也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66、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67、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68、资料分类都应依据同一个分类标准进行。
69、资料分类应依据一定层次进行。
70、资料的审核主要从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审查。
71、定性分析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72、资料的准确性有一个基本要求,一般地说,审核资料的准确性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一致率和吻合率。
73、在定性分析中,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74、在定性分析中,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是一项研究结果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75、资料的有效性是指所收集到的资料与研究课题的一致程度,即资料是否“切题”。
76、定性研究的内在信度主要是用研究的一致性来判定的,这种研究的一致性常用一致同意率来表示。
77、检验定性分析研究中效度的方法有检验法、三角互证法、反馈法、比较法。
78、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
79、分类一般分为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
80、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各个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
81、内在信度是仅在同一条件下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的一致性。
82、常用的统计表包括简单表、双项表、复合表和次数分布表等。
83、表注是对表中内容确需补充说明的部分,表注可以用简短的小号字写在表的下方。
84、集中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等。
85、地位量数包括标准分数和百分等级。
86、等级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
87、积差相关系数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提出的。
88、对于计数资料,一般只适用于百分比、列联相关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89、对于等级计数资料,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和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统计方法。
90、对数据资料从客观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方面进行审核。
91、多元方差分析可以处理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相互关联的数据资料的统计技术。
92、聚类分析根据被聚类事物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93、在聚类分析中事物间关系越亲近越密切,越有可能被聚为一类。
94、等级数据在分析时可用百分比、百分位数、卡方检验、等级相关等方法。
95、在进行假设检验时,许多参数检验方法需要变量的分布为正态分布。
96、数据资料的描述就是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布形态和数据特征进行刻画的过程。
97、统计表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98、标题在表上居中位置,序号在表的左上方。
99、统计表内不应有空格。
100、统计图一般由标题、图号、图目、图形、图注和图例等项组成。
101、差异量数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最为常用。
102、数据推断总的来说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103、总体参数估计分为两种类型: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04、参数检验包括:Z检验、t检验、F检验。
105、聚类分析是依据事物的数值特征对事物分类的一种方法。
106、作为评价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研究方法的恰当性与新颖性。
107、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式分为:研究者自评、同行专家评价、行政部门评审三种类型。
108、学术论文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六个组成部分。
109、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部分。
110、教育调查报告由题目、摘要、引言、正文、总结以及附录六部分组成。
111、教育实验评价主要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三个领域。
112、教育科学研究的评价,大致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确定总体目标、制定评价标准、选择制作评价工具、收集评价信息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确定评价标准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113、作为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规定包括:问题提出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恰当性、新颖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14、在具体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应该处理好的两个关系是:定量评价与定价评价相结合、通讯评价和会议评价相结合。
二、名词:
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3、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4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或有关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5、发展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6、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7、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8、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9、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10、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11、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14、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15、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6、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
17、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一整套符号系统。
18、教育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9、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让调查对象作答,以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看法的调查。
20、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作答,以搜集调查对象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
21、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22、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23、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24、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述。
25、内在效度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26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27、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28、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29、历史——逻辑方法指摒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30、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
31、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32、效度也叫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是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33、资料分类是指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并为一类的过程。
34、集中量数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
35、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36、点估计就是用一个特定值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37、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区间,表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这一段距离或数据区间称作区间估计的置信区间。
38、研究假设也称备择假设,在检验前,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或者对样本和总体的了解程度对研究结果预选作出一个大致的假设。
39、假设检验研究者通过对虚无假设Hο进行检验,通过拒绝和接受Нο来作出接受和拒绝研究假设H1的决定。
40、小概率事件在检验时,通常把概率小于0.05和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这一概率也称为显著性水平。
41、单因素方差分析又称为方差分析,即利用方差进行F检验,分析与探讨一个因变量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方法。
42、因素分析是从众多研究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因素,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三、简答:
1、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3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
4、研究的创新性。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类分类方式中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分:一是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论;二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运用于多种学科的跨学科领
域的方法论;三是适用于个别具体科学的方法论。
2、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3、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第一种水平是直觉观察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探究原因水平;第三种水平是迁移推广水平;第四种水平是理论研究水平。
5、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
3、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
6、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问题必须有价值;
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7、撰写课题论证报告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的方法,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5、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
8、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作用?
1、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9、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理论构思使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
2、理论构思规范调节着教育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教育科研的科学水平;
3、理论构思制约着研究成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解释。
10、如何评价好的理论构思?一个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科学性。
1、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
2、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3、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
4、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
5、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11、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局限性是什么?
1、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是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2、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很容易造成失误;
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12、如何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古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是总的提法,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史而史,没有价值,研究的目的是从中研究带规律性的东西,探讨历史经验教训,丰富我们的认识。
13、教育观察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或功能?
1、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地观察,从而获得认识该事物的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
2、教育观察研究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14、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
1、确定观察内容;
2、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训练观察人员。
15、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1、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
2、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3、编制观察记录表;
4、记录观察资料;
5、分析资料。
16、简述教育现场观察的主要特点?
1、在自然场景下观察自然发生的行为或事件;
2、观察者可以直接感受被观察者的情感及情绪;
3、所获资料是丰富、直观、全面的;
4、可借助于现场的感受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
17、教育调查研究一般都应遵循哪些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8、问卷调查中问题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语义清楚;
2、语句简洁;
3、面向对象;
4、价值中立;
5、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2.教育科学方法论复习题 篇二
一、夯实基础、整体把握, 构建知识体系
近几年来, 中考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不仅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还考查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 夯实基础知识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观点进行准确的记忆, 做到全面、牢固、熟练。同时, 要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各课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把关键性的知识归纳起来, 使其条理化、系统化、逻辑化。
二、关注热点、关注生活、精讲精练
与其他学科相比, 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时政性特别强, 其中, 相当一部分主观题都是以时政热点知识为背景材料。因此, 教师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和研究时政热点问题, 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关心国内、国际大事, 让鲜活的材料进入课堂, 实现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的交融。另外, 还要教给学生方法, 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同时分门别类进行训练, 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三、关注学生、提升能力
首先, 备考的关键是抓住学生, 要树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意识, 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多给学生做的时间。其次, 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把教材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去背, 丰富答题语言, 使答题语言规范化、术语化。课堂上, 要让学生多说、多讲, 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 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探究题, 由于题型开放、灵活, 因此,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以及和学生自身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 教给学生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明白材料在说什么, 找出关键词, 提取有用的信息, 知道问题在问什么, 问题的特殊指向是什么, 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知识, 找准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从而提高学生准确审题、把握题意、处理材料与知识联系的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回归课本、轻装上阵
中考最终是以“本”为主, 在中考前用课本来加深对考点的记忆和理解是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题海, 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回归主干。在考前还要指导学生整理手中资料, 对于一些重要的资料要分类整理, 如:模拟试卷类、热点专题类、专项解题试题类、基础知识类等。这样既突出了考前复习的重点, 又便于学生在临考复习时短时间内查找资料。
3.掌握数学复习方法 科学应对高考 篇三
关键词:基础 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进入高三,由单纯新授课转变到复习课,由单元知识的测验转化到全面知识的考查,通过全面细致地复习,强化训练,进而以平静的心态,高水平的能力,在高考中力争取得好成绩,发挥出自己水平。然而,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如何提高整体复习效益是高中数学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目前,高考中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还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和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分章节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不断总结和归纳,同时,还要求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其它资料只能作为辅助材料。历年高考都强调以课本为依据;课本中结论,定理与性质,都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几年高考题目中,常常以课本定义,定理变换模式,加以判断;以课本的例题,习题变换条件,加以求解与证明。所以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从课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中、低档题目,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背景新颖的主观试题和应用题,比如构建和谐社会,神舟七号上天等等,也有可能进入数学应用题,另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10分钟课本,这样能及时调动内容,以适应由基础复习单向训练转向综合训练的题目控制能力,再说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一方面可以巩固课本知识,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信心,不断鼓励自我战胜困难,起到一定效果。
二、以“题”促思,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及通性通法
随着高考对能力的要求,除了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外,还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集中体现在四大数学思想方法上,即 :①函数与方程的思想②数形结合思想③分类讨论思想④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下,在高三数学复习中,要特别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讲练结合,巩固基础。复习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独立思考和演练,以练带讲,以讲导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落实 “三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例如在不等式的解法一章,首先强调化归思想,即所有的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再强调等价转化,即常说到的等价组,包括函数定义域,运算的等价性等等。这样将所有的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统一在一起便于学生很好地掌握。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还特别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它属于“一捅就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说高考最重视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将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可以编制出很多精彩的试题。这些问题考查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也体现了考试中心提出的“应更多地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题目,从学科的整体意义、思想含义上考虑问题”的思想。
三、重视课后作业,以“练”为重,规范书写???
高三阶段,要特别重视课后作业。适量作业,能巩固基础,加强规范,提高成绩。布置作业旨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成绩,在复习中的练习不仅能帮助熟悉所学的知识,帮助理解所学的概念、定理,发觉知识深层的内涵,而且可以锻炼思维,规范解题格式。适量作业还可以兼顾优、良、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狠抓“三基”落实,巩固数学基础知识。?高三学生还应认真学习高考试卷,重视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中档题重视其解题格式,得分点的处理,计算准确性;难题重视熟悉知识点的得分。
四、以“错”纠错,查漏补缺
这里说的“错”,是指把平时做作业中的错误收集起来。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多数有用的经验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发现了错误及时研究改正,并总结经验以免再犯,时间长了就知道做题的时候有哪些方面应引起注意,出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如果平时做题出错较多,就需要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注,然后把试卷保存好,每过一段时间,就把“改错本”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看一看。在看参考书时,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做一道题你从不同角度想出5种方法,与做5道同类型的题用的时间可能差不多,前者的效果肯定比后者要好得多。高考碰到平时做过的题的可能性不大,而解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大纲,都会在平时复习中遇到,关键是要能触类旁通。
五、以“考”学考,提高应试技能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平时考试的试题要精选,要注意试题的新颖性、典型性,难度、梯度和计算量适中。一般说来,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然后认真、仔细读题、审题,细心算题,规范答题。其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讲究快速、准确。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当然应试的策略要因人而异,比如基础好的学生做填空、选择题可以控制在45分钟左右,基础较差的可能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主要是看怎样处理效果最好。每次考完后,学生自己都应认真总结,专心听老师讲评:①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②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③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④同学们在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哪些属于知识上、逻辑上、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原因?
4.教育科学方法论复习题 篇四
第一轮复习之后,大家应该能够自己把这些图画出来,或者把它画得更详细,第二轮之后,就要求对图中的每一个点能够展开分析,而第三轮之后,我们应该可以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解答综合性试题。
宏观经济学相对微观部分来说,整体知识内容较少,但是分支较多,我用的那本复习资料“河海大学856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精编”将它分为了以下八个部分,这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都属于重点内容,各位同学可以对宏观、微观经济学整体框架做一图解。具体的答题技巧,建议如下两点:
第一,正确的答题思路。虽然西经的试题偏重于文字性内容,但设身处地地,我们站在评卷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肯定是希望花费最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给出一个最公正的分数,那么,如果是单单的几页文字叙述,只会让老师越看越头疼,很难抓住重点。所以,什么样的答案最简洁,同时又最有说服力,这就是数学语言的表达。
我们在解答西经试题时,大致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首先,如果能够找到数学公式的话,先写数学语言,然后,就是二维图形,用图形来描述问题(初级西方经济学中,好多问题都可以用图形说明的),最后,才是文字表述。这样,在改卷的过程中,老师很可能看到你正确的数学式子和图形,直接就把分给你了,你写的文字只不过是对这些东西的描述罢了,没什么技术含量。这也要求,大家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多加注意书中的公式和图形。
第二,合理的时间分配。考研时,西经试题的题量还是相当大的,几乎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我们要不停地书写,
备考资料
因此,必须在拿到试卷后,仔细地分析试题分布,将时间合理地分配开来。以免在前面比较简单的小题部分耗费大量的时间,耽误后面重要的简答和论述题的解答。
此外,一位成功考取中央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同学分享,“考研在我眼中就是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这在考试的试卷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十年磨一剑”固然可喜,但是若是因为“剑利而招不对”就着实可惜了。因此在考研战场上除了基础牢,难点通外,还需要有着应万变的答题技巧。
注意答题技巧的细节,可以让你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起初,经济类的题目对于我这样一个工科生来说很是头疼,因为对于很多题目,我能理解它的意思,却难以表达。我习惯了工科的那种言简意赅的逻辑思维,比如一道计算题,我只能列一个公式代入数值算一个结果,而不会想到加上很多语言文字的描述。但后来发现,每类题目都有每类题目的答题规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与说明,但是每类题目都有约定俗成的答题规范,你做到了,老师自然能给你高分。这也是我在复习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答题技巧。
对于名词解释,首先,要详细描述它的含义,然后要解释它相关的性质,有图的配上图形,有公式的配上公式,然后跟它相关的你能想到的都写上,尽量多写。
对于简答题,首先答出题目中涉及的名词解释,然后再对问题本身作答,回答问题时要尽量详细,有图形或公式说明更好,只要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和结论都要写上。最好是分条描述,即写上标号,这样老师看得清楚,也显得你思路清晰,回答得有条理。
对于计算题,先要把涉及的相关原理和公式写出来,并对公式做适当的解释,然后对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进行解释,并联系题目进行赋值,最后得出结果,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对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
5.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的复习方法 篇五
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订一个复习计划,某一科的复习时间相对集中。复习时尽量减少干扰,保证有安静环境以集中注意力。
要做好复习前的准备工作。平时要利用零星时间,把与复习有关的书、笔记、作业试卷、参考题准备好,以便复习时综合比较,避免浪费时间。
认真做好复习笔记。在复习中应及时把自己思考总结出的完整而系统的知识记下尽量简明,有的可用图表。汇总起来,就是编织的知识之网。由厚厚一本书变成薄薄几页纸上的东西,既起到提纲挈领又有利于下次复习,强化记忆的作用。
用回忆法进行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问题时,最好先独立想一想再看书;在复习每第二个章节时,最好先把前面的回忆一下。在全面复习完后,最好把整个的知识点在脑中过一次电影。
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再做些题目练一练。做题时应先回忆解题思路。做题应围 绕复习的中心选题,题目宜精不宜多,应注意题目的类型和综合性。
康伟是位自考生,已经自考四年了,他很想加快自考的进程,然而每天晚上他一拿起书本复习,上眼皮就和下眼皮打架,困得要死。然而只要一坐在电视机旁,就马上生龙活虎,一点儿困意都没有了。
温书往往很单调,很乏味,伤脑筋,耗精力,十分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感。有两个“秘方”,可解除上述这种疲劳。
一是切除“懒根”。狠一点没关系,对自己实行强迫性的“劳动改造”。如今晚要温10页书,做20道题,那么就一定要完成。否则,罚自己20个俯卧撑,或者更重的“刑罚”,罚到自己懒意全消。
二是适当调剂一下心理。一件自己厌恶的事,天天强迫自己去做,容易产生心理的抵触。所以你应试图说服自己温书如何重要,并在脑中展现自己美好的前景。还可以试图改变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复习更有乐趣。比如自己考考自己,来点刺激,也可自己扮成老师,用讲解的形式来温习;还可把复习的内容用卡拉 OK的形式唱出来,或者来一段评书。
学习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会儿,听听音乐,散散步,看点有趣的书,甚至嗑嗑瓜子也无碍。
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自己制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放些背景音乐,收拾干净书房,让你的精神也为之振奋起来。
科学研究证明:考试前的一两天不宜再重复已复习过的东西。因为重复复习,会在考生心理上产生不良效应,紧张状态下的强行突击记忆的东西会对保持或回忆以前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因此,考试的前一天,应当舒舒服服地睡个午觉,出去玩,听听音乐,看场电影,松弛一下,这样做对第二天考出好成绩是有利的。
你想增进记忆力吗?现介绍一种后颈按摩法,只要经常做,就可收到解除大脑疲劳,增进记忆力的效果。
在后颈的颈窝外侧的发际处,有一个叫“天柱”的穴位。再稍微向上一点,又有一个叫“风池”的穴位。按摩这两个穴位可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使脑功能增进,而且对于头疼,也有治疗效果。
按摩方法,将两手指交合起来,连同掌部一起放在后颈处,用姆指的第一关节均匀地上下轻揉这两个穴位。按摩时要抬起下巴,脑袋后仰,效果才会明显。按摩五秒钟,间歇二秒,如此反复五到十次,头脑就会感到舒畅。
6.电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参考题 篇六
二、填空题
1、科学技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_.认识功能_______,第二是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是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3)是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3、测量的类型包括_观察测量, 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4、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材料 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是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第二是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观;第三是强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6、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
7、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标准量具
对物体进行测量。
8、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__.科学、能力方法______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9、为了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1)关心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2)_ 为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_______;(3)父母参与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
10、评价者事先明确观察行为和事件的类型,等候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作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是
自然观察
评价方式。
11、教师在指导与实施散步活动时,制定的活动计划,要___粗而灵活_____。
12、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 整合性
要求而设计的。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意义是:(1)评价是控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2)评价是_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_______;(3)评价是改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依据。
14、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__经验知识________和理论知识。
15、__文学艺术______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
16、科学教育中的“_社会资源_______”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7、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_物力资源_______、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
18、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__家庭中______接受科学教育。
19、区角活动中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是关键,在设计材料和设备时,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新颖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_丰富性_______、材料的探索性。
20、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_启蒙性_的________要求。
21、_访谈法_______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22、在选择饲养的内容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宜死亡的小动物,其根据是
学前儿童年龄小,操作技能差________。
23、科学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的活动包括讨论活动_操作_______活动、发现活动三种。
24、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_识字教育_______紧密结合。
25、以类为单元组合教材,加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是采用了__单元_____方式选编科学教育内容。
26、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__科学性_____的要求。
27、组织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和__整合性__原则。
28、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__教师_______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29、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__分类游戏______和运动性游戏。
30、学前儿童的认识常常不符合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
_幼稚/天真_______理论。
31、运用图像记录的方法要在学前儿童_获得大量感性经验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
32、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_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_______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3、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_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_______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34、_问题测试_______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3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二是对_对学前儿童发展_______的评价。
36、美国的“2061________”,这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全面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三、选择题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C、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D)。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3、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B)。
A、观察核对
B、行为核对
C、观察评价
D、行为评价
4、下列主要内容中,不属于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的内容是(C)。
A、季节
B、常见动物
C、风土人情
D、常见植物
5、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A)。
A、非正式量具测量
B、正式量具测量
C、观察测量
D、普通测量
6、“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D、5~6岁
7、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是(C)。
A、观察法
B、问卷法
C、实验法
D、作品分析法
8、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B)。
A、乌龟、金鱼、娇凤、蝌蚪
B、乌龟、金鱼、蝌蚪、蚕
C、蛇、金鱼、泥鳅、蝌蚪
D、乌龟、甲鱼、娇凤、蚕
9、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B)。
A、加涅
B、皮亚杰
C、布鲁纳
D、布鲁姆
10、“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
A、法国
B、美国
C、中国
D、德国
1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区角活动的是(D)。
A、美工区活动
B、音乐区活动
C、科学区活动
D、远足活动
12、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发生在(B)。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13、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D)。
A、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
B、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14、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A A、挑选分类)。
1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
A、活动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B、目的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
C、形象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
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16、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B)。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孔子
17、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的是(C、维果茨基)。
18、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
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B、个别性、潜移默化性、开放性、灵活性
C、亲密性、开放性、潜移默化性、灵活性
D、潜移默化性、联系性、随机性、灵活性
19、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C)。
A、督导——反馈系统
B、评价——督导系统
C、反馈——校正系统
D、校正——督导系统
20、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B、同治)年间。
21、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者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作出评定的方式是(A、观察法)。
22、“自然”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是由谁提出的(D)。
A、雷震清
B、陶行知
C、张雪门
D、陈鹤琴
23、在创编科学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D)。
A、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科学性
B、规则性、趣味性、科学性、开放性
C、开放性、科学性、趣味性、整合性
D、科学性、规则性、趣味性、活动性
24、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幼儿园园地(C)。
A、种植园
B、饲养角
C、自然角
D、气象角
25、把一堆物品放在一起进行分类:黄瓜、罗卜都是蔬菜,苹果、红枣、梨都不是蔬菜,这是(B)。
A、挑选分类
B、二元分类
C、感知分类
D、多元分类
26、各年龄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比较物体明显不同点的要求应主要放在(C)。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7、幼儿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C)。
A、简单性问题
B、操作性问题
C、理论性问题
D、直白性问题
28、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D)。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9、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30、“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哪一个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D)。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31、调查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是(B)。
A、情景观察
B、自然观察
C、自然评价
D、情景评价
32、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5-6岁年龄班的要求是(D)。
A、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
B、比较物体的不同点
C、比较物体的相同点
D、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3、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是(D)。
A、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B、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
C、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D、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34、下列科学活动中,属于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是(D)。
A、制作玩具
B、制作昆虫标本
C、观察蚂蚁搬家
D、观察大雾天气
35、下列评价中,不属于对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的是(B)。
A、学前儿童科学知识、经验的评价
B、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
C、学前儿童科学方法及能力的评价
D、学前儿童科学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四、问答题
1、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前儿童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经验的获得。脱离了科学经验的概念学习是不可行的,科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基础,科学经验影响着初级科学概念的内涵,并有效地丰富和发展着学前儿童的初级科学概念。相反,如果只是重视科学经验的获得,而忽视科学概念的形成,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在科学学习中,不能迁就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不能满足于感知表面现象,而要努力引导学前儿童整理零散的知识经验,促进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逐渐提高概念水平,促进学前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3、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4、简述在观察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1)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2)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4)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5、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据;(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什么?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
7、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3)科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8、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科学教育材料?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9、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全面性与整体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社会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性。
10、请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在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1)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者;(2)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促进者;(3)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4)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者;(5)教师首先是个研究者。
11、散步活动实施与指导的要点是什么?.制定活动计划,要粗而灵活;明确散步的概念;明确散步的目的;在散步时进行随机教育。
12、“做中学”的基本环节是什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环节。
13、简述区角活动的实施与指导?(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2)应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3)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4)指导学前儿童遵守活动规则。
14、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特点?家庭科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性(2)家庭科学教育的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
15、请谈谈你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理解?《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教育目标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一)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1)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2)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三)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1)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2)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16、什么是“STS”教育?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哪些?“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特点: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
17、举例说明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原则:(1)地方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2)遵循地方性的要求,就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季节性原则:(1)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遵循季节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18、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19、什么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范围包括哪几个方面?.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社会资源的范围可分为下列四个方面:(1)自然资源,(2)物力资源,(3)组织资源,(4)人力资源。
20、简述科学玩具与游戏的运用?(1)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
(2)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2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1)选择适合的社会资源
选择时,要充分地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
(2)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
选择时,应以能启发学前儿童思考的社会资源为佳,不仅如此,所选择的社会资源还要能引导学前儿童扩大、延续学习的,也就是选择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不仅在本次教学中起到作用,而且能因此而诱发孩子再次探索的兴趣,或再次观察的愿望,这样才能真正对孩子学习科学有利。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6.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
7.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11.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12.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1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4.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5.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7.教育科学方法论复习题 篇七
一、以生为本,更新复习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精神,教师要认识到,复习即思考,在复习课上,应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再现和梳理,但复习并不是让学生重复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而是要使之提升和完成知识的发展和转化。不是让学生锻炼记忆能力,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事实中得以深化,让学生的能力在现象中得以提高,同时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尽可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进而影响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能少讲的一定少讲,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习、复习。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总之,要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通过复习使学生有新的收获,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及向课外延伸。做到基础知识要扎实,基本能力训练要落实。还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复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复习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立足教材,有机整合复习内容
教师要始终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复习中应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作为重点,同时还应注意各课书后的练习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切忌在组织复习时,丢开课本,否则只能事倍功半。一般而言,语文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 纵向地梳理课本知识; (2) 横向地复习各个知识点; (3) 讲练结合复习评估。要做到充分彻底地复习小学语文,必须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节语文课,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复习策略比较有效:
第一轮复习的策略是兼顾全面,落实教学要求。首先,将教学内容系统化。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对复习内容分层、分类、分项,抓住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再把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其次,根据整理出来的知识,设置专题性学习。
第二轮复习的策略是有的放矢,查漏补缺。教师应根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了解,把学生分成存在不同问题的几类,再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曾在一次期末复习中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存在问题,一类是阅读存在问题,另一类是作文存在问题。针对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分类进行复习,基础知识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基础知识,阅读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阅读,作文存在问题的专门练习作文。有的学生可能不止存在一类问题,这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类别。这种方式的复习最好安排在对整册教材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且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乏味,况且学生学习中某一类问题的存在也不是长期的。这种针对性的复习很实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比如作文专题复习,由于按照教学计划一个学期学生所写作文一般有8篇,在复习阶段,如果老师再让学生写,一方面一学期学过的内容在这短短的复习阶段再练习一次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都是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复习阶段对于作文的复习,可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片段仿写重于全文写作,可让学生通过片段仿写的方式以求达到写作提高的目的。二是讲评重于写作,在讲评的过程中,找到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对照以下问题对号入座,切实改正,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1) 忽略题眼,抓不到文章的要点; (2) 内容贫乏,不充实,缺少真情实感; (3) 题材不新,材料老生常谈,毫无创意; (4) 详略不当,不分详写和略写,草草了事; (5) 言不及义,写了一大堆流水账,中心不明; (6) 叙述平直,情节太平淡,不生动; (7) 描写平淡,不能表现出人物特征; (8) 杂乱无章,交待不明确,结构不清晰; (9) 立场模糊,自相矛盾; (10) 字体潦草,卷面脏乱差。
三、优化方法,促进自主合作复习
1. 指导学法,引导提高。
(1)学法的指导。“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获得知识,还应该获得能力。且复习课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容量大、密度高、时间紧、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有知识都再学一遍。因此,在复习阶段,老师更应当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具体的复习。以背书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等方法。比如让学生背《草原》一课,学生感到很为难。这时,因势利导,让背书背得好的学生淡谈自己的经验,然后,让其他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大家在这几个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了“理序法”这种背书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背书,效率就高多了。
(2)学法的引导。许多学习习惯好、学习悟性高的学生,已经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但是有的方法还不完善,有的运用上还不自如。老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引导,让他们自主完善学习方法,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大有裨益。
2. 方法多样,重在实效。
复习课不仅是让孩子复习知识,掌握、巩固、弥补新授课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其更大的空间应该是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感受其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的一种风景,感受复习课新的魅力,充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必须积极设计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
(1)情境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有趣、生动的画面,结合寓言、故事多样化呈现学习素材,创设开放的情境,将复习主题寓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中比较适用,比如一年级的拼音复习课就可以设置“字母王国大探险”等情境,让学生在探险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地达到复习的目的。
(2)竞赛法。设置竞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词语的复习上,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复习,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听写,听写的是自己认为很容易写错的字词,然后比一比,看谁掌握得好。改变统一由老师组织听写的单一模式,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参与性就更高了。另外,加入了竞赛,学生都想超越对方,会更用心地寻找自己认为容易写错的字词,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很好地巩固了一遍;同时在对方给自己听写的时候,又很好地巩固了一遍。这比老师统一组织听写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更好地达到巩固的效果。
(3)合作法。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进行句子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帮助造出最出色的句子,这样集众人智慧共同达到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根据学生的求胜心理,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引入竞赛因素,激活自主复习。比如背书,这是学生复习起来感觉最烦琐的内容。老师就可以采用合作一竞赛法来进行。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背熟,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组背得好,背得有感情;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可以提高学习要求,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比如让各合作小组推荐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学习内容的意义或价值,等等。
3. 及时评估,深化巩固。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评估。首先,这种评估应以鼓励为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其次,评估能迅速反馈复习课的缺陷及学生各方面的不足,让老师的教学能得以及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当做试题是语文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灵活多样多角度地训练思维能力。例如,字词方面,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抄写,第二步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第三步,让学生做练习等。其次,要有一定的数量做保证,因为“熟能生巧”,同时要有所侧重地精练,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比如说,有的练习可让学生自己讨论完成即可,有的练习可适当选择学生做错较多的题目讲,有的练习可从头讲到尾等。另外,训练的方法多样,可先讲后练,给出规律,学生把握标准练,也可边讲边练,以解答疑难,反复实践,还可先练后讲,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
四、跟踪信息,创新练习形式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考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考试试题不断呈现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精神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试题结构多样化,相对稳定,日趋科学,并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试题分量加大,新题型层出不穷,拓宽了学生展现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如画配诗、编对联、写建议、说推荐理由、成语替换、加批注、写摘录、拟标语或宣传语、谈感受、推荐名著、设想描绘、尝试评价或感受评价、想象描写、学习卡片等多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期终考试试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跟踪并收集信息,创新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以生为本,科学指导,优化方法,切实提高复习实效。
摘要:教师必须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 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充分发挥复习课温故知新的作用。文章结合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实践, 从以生为本, 更新复习教学观念;立足教材, 有机整合复习内容;优化方法, 促进自主合作复习;跟踪信息, 创新练习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提高复习教学效果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复习教学,以生为本,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邱衍霖.语文毕业总复习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青年教师, 2006, (2) .
[2]隆武山.小学毕业班语文总复习“善导”策略[J].吉林教育, 2009, (32) .
[3]杨克源, 胡助金.浅谈小学语文期末复习[J].小学教学研究, 2009, (6) .
[4]孙丽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建议[J].黑龙江教育, 2010, (6) .
8.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篇八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科学方法 教育 创新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所积累并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策,我们称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能使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譬如观察、归纳、演绎、实验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化为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利。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以“辩证指导、主题学习”为要点,以“有机渗透、巧妙点拨”为手段;而学生应该以“亲身体验、切实领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教学有机渗透、学生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过程中运用来实现的。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原则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为宗旨,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构建起学生学习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加之教师的引导,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创建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思想是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来构建所学知识,依托教学改革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和亲历探索活动,把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学生体验有效地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科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问题驱动原则;(3)合作学习原则。
二、初中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依托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应以创新为基础,从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改进。
1.改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性与创新性。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认同了学习目标,才能根据目标来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科学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其次,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根据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每节课中各个学习内容的类型。一般地,科学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同属于知识技能型目标,其侧重点在于学习结果;而情感价值目标是一种体验性目标,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根据学习结果而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我们按照各类目标自身达成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更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第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技能差距制定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改进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设计体现在五个方面:(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谋求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2)科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知识环节都必须真实可信,学习内容要融入科学要素。(3)教学设计需注意与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等各个环节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激发其研究的兴趣。(4)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实践性与探究性。(5)注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来解决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再从中选取最优途径,使之养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一切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明确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2)要把握住教学的切入点,善于发掘学习点,运用科学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来探究科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知识”转化为主动的“会学知识”,彻底改进教学方法。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运用
1.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机渗透、点拨,揭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得有长久的持续性和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细节之中去,其规律特别体现在与理论、概念等有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理论巧妙地点拨与适时地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功》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电功的概念和熟练掌握其计算公式是一个教学难点,该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与电功相关的因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即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电压强度、通电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这个假设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用合理的步骤来验证。实验验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合理地进行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手段来实现的,在验证这一假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变量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操作。由于初中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实验方法,在如何正确地进行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电功与电压强度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时有必要对通电时间与电压进行控制,让通电时间与电压保持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并且在干路只联接一个开关。在验证电压与电功的关系时,学生已认识到必须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的相同,因此,又需要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电功做功多少可以从小灯泡的明亮度来了解,因为电流越大,做功越多,由电能所转化的光能和热能也越多,因此灯泡就越亮。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操作,结合教师适时地指导,最后总结出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验证了提出的假设。教师围绕实验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观察与理解渗透科学方法,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2.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科学方法
通过教学研究我们发现,教学方法触及到以下四种情形时,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实验操作情境、良好的社会情境、良好的情绪情境以及智力思考情境。其中实验操作情境指的是加强学生动手活动与亲身体验的学习计划。从信息论观点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对学生而言只包含了一个信息源,而让学生直接与客体接触,对学生来说就出现了多个信息源。多方面地接触信息源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应尽可能多安排学生参与动手活动与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科学方法内在的意义。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会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若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迪。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演示中,学生观察实验的方式往往是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很少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从水蒸气产生情况、是否有气泡冒出、温度计指示数变化、是否有声音发出等方面去观察,注意对比水沸腾之前和沸腾之后所产生变化的情况。由两种情况的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譬如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而沸腾时却由小变大、沸腾前水会发声而沸腾时没有声音等。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的比较观察,有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才能有效地减少观察的不细致、不完整或缺乏目的性。在科学观察中,学生能透过实验现象真正领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课程资源是来介绍科学观察教育的,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等。教师要做的便是善于发现并有效运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训练的有效资源。通过一定程度的科学训练,使学生从中了解进行科学观察的正确方法与好处。
3.与习题教学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迁移、运用,训练科学方法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习题教学,尤其是在等效替代、极端假设等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演示、练习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觉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习题教学中采用等效替代法的情况。例题:取KCl与KBr的混合物3.78克,将其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再取足量的AgNO3溶液加入混合物溶液中,使其产生沉淀,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得到6.63克沉淀物,求此混合物中所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看到此题后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很繁杂,其中未知数也多,但是在解题训练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便好解决。相同点是混合物与沉淀是都没有水,不同点是质量上的不同,KCl和KBr混合物溶液中含有K、Cl、Br三种元素,而AgNO3溶液中含有Ag、Cl、Br三种元素。所以两者之间质量不同是因为K元素全部替换为Ag元素。这样就很容易发现质量关系为39份K元素替换为108份Ag元素,增加质量是108-39=69份,题目中已知增加的实际质量为6.63-3.78=2.85克,因此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应该为2.85×39/69=1.61克。此题解题中运用了替代法,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使解题过程更容易理解,看得更清楚。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是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引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才能促使其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科学学习的理解。因此,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使其不断地积累经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其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M](《初中科学》2004.4)
2.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梓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004)
4.詹伟琴《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华南师范大学 2009.8)
5.赵新祥《初中科学教学“高效轻负”的实践与探索》(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2010.NO.29)
【教育科学方法论复习题】推荐阅读:
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11-29
教育学专业科目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0-01
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09-03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教育10-12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09-21
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申请方法09-20
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的有效方法07-05
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08-25
科学素质教育物理06-13
河北省教育科学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