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画的教学(精选9篇)
1.浅谈儿童画的教学 篇一
浅谈对儿童画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思考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生命的图像,它应是自由欢快、轻松自然的,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的包袱,它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白,是人类艺术的一种原始感觉。“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儿童画的天地如此宽广。
关键词:儿童画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人是根据形象思维活动的生物,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孩子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眼。他们的世界广大而自由:月亮上能荡秋千;动物可以开音乐会;恐龙从侏罗纪来到现代社会;连老爷爷脸上的皱纹都可以用熨斗熨得年轻……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孩子们的世界广得叫人憧憬,美得让人流连。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尽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方面的重要功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绘画教学中提高儿童绘画的能力,并不是儿童绘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绘画活动是儿童表现个人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情感的活动,在这一时期不必一味的去计较孩子画出了什么,画得好不好,过多的干涉会使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受到限制,使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对他们的绘画多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儿童大胆地进行绘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儿童对绘画产生兴趣。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引导他们,从启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教学中多以添画的形式出现,并以故事的形式引出绘画的主题,在引导儿童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儿童有更多一点的想象空间我尽量把握好示范的度,并用生动有趣地语言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我还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多接触美的事物,用视觉语言感染他们。
儿童作画可不是乱涂鸦,他们的画“画中有话”,如把火红的太阳画成乐呵呵的太阳公公或长满辫子的小姑娘,把房子画在云朵和天空中……可见,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天真纯洁而灵动的情感。试想一下,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绘画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譬如,孩子们都想生活在玩具的世界里,有着童话一样的房屋,讨厌过多的作业负担等等,依据孩子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他们与这些物象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孩子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他们就迫切希望通过画画的表现形式来直抒胸臆,即不断的激发儿童的.情感和作画欲望。
许多孩子画画实际上喜欢照着临摹,觉得画得像了便是好的。作为美术教师,要帮学生有针对性的确定绘画主题,引导他们冲破一条强大的绘画意识的封锁线。教育学家魏书生说过: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成绩多么不好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乏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从儿童画教学的实践经验中可知,必须老师亲自带头,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在观察习惯形成后,应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结构的形体意识,在原始的热情上激发新的求知欲,引导儿童逐步走向感受物体的空间形态发展尝试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心中迫切希望自己的画与客观物体的形象相吻合,即钻进了“像”与“不像”的牛角尖。待儿童的心理、视学感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随着造型训练的深入,儿童的画面已经有了立体空间感。对透视等也有了朦胧的认识,线条也相应的稳定,理性思维在作画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来。但他们仍处于眼高手低的心理矛盾状态中,常常表现在对画面中的某一线条反复的修改。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得法,启迪和提高应重在顺应笔性,贵在陶冶稚趣。教师可限制孩子少用,甚至不用橡皮。使他们想画、敢画而不拘谨。正如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专家坂光彦所说: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儿童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他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随着孩子生活阅历的增多,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孩子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了解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更多更美好的事物,让孩子去捕捉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通过讲评优秀的儿童画作品或通过直接体验优秀作品的创造过程,成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过程。
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他们天生都有表现才能和极强的表现欲,但随着数学中运算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形式运算能力的增强,他们眼中童话的、幻想的世界逐渐变为客观现实的世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一客观世界则需要俱备太多的专业技能,他们是难以达到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这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难以表现画面,致使他们不再热情作画。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能一味地追求基本功。应对孩子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天真、稚拙、淳朴的东西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鼓励声中获得自信,在赞美声中发展和培养勇于创新的个性。
我们应顺应儿童对艺术的认识规律,不断地激发儿童的情感和创作欲望。同时把这些与发展创造力相结合起来,促使儿童学会异想天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启发。使儿童从小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在今后,在每个领域的创造空间里,得以自由地翱翔。
2.浅谈儿童画的教学 篇二
一、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在漫长的钢琴学习中, 动机可以说是一个比任何知识、技术、乐感培养都更重要的学习因素。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的本能, 通过直观判断能够获得成功的任务, 往往能够引起较多的动机状态, 而那种给人感觉难于取得成功的“作业”则使人望而却步。学习需要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制约关系: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成效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孩子在没有成效或很少成效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痛苦和不愉快, 进而产生了不愿意再一次遭受痛苦的愿望。
人首先要有需要, 然后产生动机, 最后产生行为。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有趣而又难办的现象:学习钢琴的需要来自家长, 而钢琴学习活动的主体却是孩子。从行为的角度分析来看:一个行为的需要者和执行者不是同一个人, 这必然会产生动机方面的问题。钢琴学习的需要与目标往往存在于家长头脑中的, 很多孩子往往是在没有对钢琴产生什么需要时就开始钢琴的学习活动。所以, 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来说, 先不要急于叫他上琴弹奏, 而是先听、先看、从听觉上感觉音乐, 思想上接近音乐, 让他去体会美妙的音乐给他带来的享受和快乐, 让他观摩年龄接近的孩子的钢琴课, 激发他的上进心、学琴欲望。从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时结合观看一些获得成功的青少年视频材料, 培养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孩子觉得学琴有很多乐趣、好处, 能获得很多成功的喜悦, 从而把“要我学琴”转化成“我要学琴”。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了好的动机, 就要培养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 只有对音乐产生深厚兴趣, 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 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 又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 只是一味地逼孩子硬学, 结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也曾有所闻。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为了开启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 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1、每天的练琴时间最好严格固定下来, 而且, 不要轻易变动。
这样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 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 练琴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这虽然不等于兴趣, 却可能习惯成自然, 保持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明确目标有时会带来兴趣。
应当让学生明确练琴是为达到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 一两个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只要孩子达到了那一两个要求就要鼓励表扬, 让孩子觉得钢琴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3、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 老师在讲课时可采用“少时多次”的方法, 何为“少时”呢?
是指上课的时间不要过长。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多动”时期, 过于长时间的教学只能使儿童产生厌恶感。何为“多次”呢?是指老师在教学中要反复的重复上课所讲的内容、加深印象。可以经常把许多学生集中在一起, 让孩子们弹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发挥自己的长处, 使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全对, 但也说明了一定的道理, 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孩子, 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表扬。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回课的作业没有完成好或某些难点没有过关, 立即翻起脸色, 甚至大声训斥一顿。长期下去, 师生关系不融洽, 造成学生的心理恐惧, 害怕老师, 最后失去兴趣, 不愿来上课。
三、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学习内容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点及规律, 这里介绍一种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先询问学生的练琴情况, 然后弹弹手指练习, 音阶琶音等有关基本功的练习, 让手指先活动活动。每次上课, 在肯定原有基础的进步之后, 指出需要提高的方面或不足之处, 在解决主要问题上多花一些时间。让孩子知道练习什么、怎么练, 家长也知道应该怎样辅导孩子。老师适当的示范弹奏, 增加孩子对乐曲的感性认识, 更明确地体会到弹奏要点。每次示范要速度适当, 力求准确, 鲜明吸引人。孩子模仿能力强, 对示范的印象十分深刻, 无意中把教师的习惯动作学去了。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弹奏, 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科学地安排好每节课的时间, 充分利用“黄金时段”。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容易疲劳。教师要抓住最佳时段, 使学生精力最旺盛时进行难点问题解决及新授部分。
给孩子留作业, 要根据能力、速度、练琴时间, 家长工作情况而定。儿童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练习曲比例相对大一些。在既要针对性地留一些不同类型的必弹曲目的同时, 也要适当地弹一些既动听又浅易的浏览小乐曲。
儿童时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 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的每个孩子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一律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 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3.浅谈儿童二胡的启蒙教学 篇三
关键词:儿童 二胡 教学 启蒙
二胡在我国是较为普及的民族乐器,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音色,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引导下,投入的二胡学习的队列中来。然而,一旦开始学习,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就逐渐显现出来,二胡是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尤其是少年儿童,要掌握它的音准、音色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出现了儿童学二胡入门难的现象。少儿时期有其独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因此少儿的二胡教学与成年人会有不同,需要有适合少儿心理的教学方法,那么怎样让儿童在二胡学习中轻松渡过启蒙阶段呢?下面就谈一下笔者在儿童二胡启蒙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因人施教,把好入学选苗关
学习乐器演奏接受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需要学生有潜在的音乐素质,比如:乐感、节奏、手指条件等。不是每一个儿童都适合二胡学习,所以二胡教师在接收儿童入学时要负责任的进行一下甄选面试:让孩子随意唱首儿歌、随老师跟唱几句,模仿一下节奏,看看手指条件。对那些五音不全、节奏感较差、模仿迟钝、手指关节僵硬,小指过短的儿童,老师要向家长说明,委婉拒绝。但生活中好多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不管孩子本身条件如何,硬是要孩子学习二胡,对于不具备学习二胡条件的儿童,因教师碍于情面或图眼前利益也收下了,但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这样的儿童学员往往就会被淘汰下去。人各有所长,不适合学习二胡的儿童,在其他方面还会有更好的造就和发展。具有音乐潜质的儿童,通过系统的二胡学习,会走向二胡艺术的殿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演奏规范和技巧从严把关
为了让从未接触过二胡的少儿少走弯路,规范的教学很重要。
在发音方面,首先是运弓、持琴的方法要正确,重点是右手运弓的要领,解决二胡拉响的问题。其次就是要运弓平直,贴弦力度要恰当,这样才能避免噪音、杂音让二胡发出悦耳的声音。
在音准方面,让学生按要求掌握按弦手型,练琴当中一是要用耳辩听,辨别自己的琴音,与示范曲多对照比较,学二胡之初,对音准的辨别纠正很重要。二是要用眼观看目测指距、把位。三是要对发现的音不准就要及时纠正,不轻易放过每一个不准的音。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听力没有问题,练琴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音准问题很容易解决的。
在节奏方面,对初学儿童来说,在学琴同时进行视唱练耳的学习,对习练的曲目,可以先拍打节奏唱曲谱,等把乐曲的节奏唱熟形成一个“心板”后,再操琴演练,这样对节奏感的培养是非常奏效的,使儿童的二胡教学很快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热情诚恳的鼓励表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二胡教学中,兴趣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对二胡教学中儿童兴趣法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奏中的长处,学会鼓励学生,表扬欣赏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就更能让学生主动地、心情愉悦地投入到长期的二胡习练中。当然表扬鼓励要恰到好处,找准时机拿好分寸,因此,教师在激励表扬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现亮点即时鼓励法
对学生的表扬要找准亮点,该表扬的即时做出表扬,不值得表扬的地方表扬后或许会出现逆反作用。比如,在检查学生的练习曲目作业完成较好时,可以说:“运弓很连贯,左右手配合比上次有很大进步,能看出你课下付出了不少功夫,若把燥音再控制一下那就更好了”,一个“更”字,既肯定了成绩有提出了不足,让学生愉悦之时,心中又有了新的努力目标。
(二)心悦诚服鼓励法
对学生练琴的表现,真心感受到他的进步,带着真诚来鼓励学生,如:“眼看到期末考试了,功课这么紧张,你还能把二胡作业完成的这么好,真的难为你了”,鼓励学生学琴努力的同时,传递到学生内心的是老师的对他的真诚钦佩,缩短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又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练琴而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更大的学琴兴趣。
(三)平和委婉鼓励法
这种方法适合对学生失意之时的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好克服的技术困难或在演奏中出错失利时,尽管此时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但教师要体谅学生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获得成功的心情,“不要泄气,更不要灰心,只要我们再付出努力,会达到我们预期效果的。”鼓励失意学生时,一定要用平和委婉的语气,有同情心,让学生接受失败教训后,会更加努力习练,有信心以后获得更好成绩。
四、家长积极配合,低龄儿童能获更快进步
家长在儿童的二胡教学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家长既可以充当老师的教学助手,又可以充当孩子的学习助手,这个“助手”是有双面性的,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老师在课上讲解的内容,孩子或许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在儿童初学二胡时,家长要做旁听生,帮孩子记好笔记,回家后,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实际上就是对老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帮孩子回味每一曲句的演奏要領,提示孩子应当注意的相关细节,比如,持琴运弓的手型、指法、力度练习等。家长若有不清楚的地方,也要与老师及时沟通,确实把问题搞清楚,课后才能正确有效的指导孩子习练二胡,让孩子在学琴中感动轻松,进步也会飞快。当然,这种方法只适合低龄儿童的启蒙教学,不能长此以往,过了这暂短的启蒙阶段,老师和家长也要培养孩子在练琴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让孩子走出被动学习的状态。
参考文献:
4.浅谈随班就读儿童的课堂教学 篇四
------------------录入时间:2007-6-25 9:23:00 阅读人次:3749
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要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新格局。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享受平等的教育已逐渐被学校、社会、家庭所接受,要真正达到随班就读的效果,就有必要正视和研究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把他们统一于同一教学进程中,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尽量使智力落后儿童赶上正常儿童的学习。
随班就读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习,教师必须针对残疾儿童的个性特点,组织随读课堂教学。在保证正常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让残疾儿童也尽可能提高。如何以普通教材制定出适合弱智儿童学习目标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接受能力,降低教学要求,设计出让他们能理解的问题。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也能体会到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一、随班就读的基本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模式中的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方法等具体行为的总和。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运用有效的外部奖赏,做到淡化分数观念,将奖赏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合理使用惩罚,坚持正面教育,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帮助特殊儿童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培养随班儿童的自尊、自信、兴趣和学习态度,改变“被嫌弃”的角色地位,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喜悦。
2、“近、多、勤、快、常”的教学策略
指:近距离、多提问、勤检查、快订正、常表扬
第一、近距离。一指把随班就读学生尽量安排在班级前部,距离教师最近的地方,有利于教师辅导与帮助。第二、指面对面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课前课后辅导,课前辅导补好旧知识,课后辅导补好缺漏知识。
第二、多提问。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模仿同学或书上的话和练习,回答简单的问题,使他们学会知识。
第三、勤检查。阶段性测试,比其他学生放低要求,加强平时对学习信心、态度、习惯、纪律、成绩等方面的检查。肯定成绩,鼓励进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快订正,对随班就读学生要求做基本题。先做模仿题,基本会以后再做基本题,有错及时纠正、订正。
第五、常表扬。坚信随班就读学生的进步,要多表扬,勤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多接近他们,多注意、多观察、多谈心、多关心、多帮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细微的变化与进步。
3、优化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全班的、分组和个别的三种,最优化的教学形式是要求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把各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在实际上不降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采取有区别的帮助方法。个别化教学正是符合这种要求的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既能有效地补救班级教学的弊端,又能顾及智力落后儿童的个体差异。这种方法在随班就读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是:以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为主。分组学习,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拓宽学习的范围;在分组和个别辅导时,除了教师的积极指导外,还可以发动同伴对随班就读儿童参与补救,他们年龄相当,心理发展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更容易相互沟通,相互接纳,也侧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所以,在学生中培养骨干,成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是优化随班就读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随班就读常用的教学模式
1、“点面结合”教学模式
该模式“点”(随班就读学生)处理的教学环节:让随班就读学生获得成功。
(1)目标恰当——给以成功的期望:教学目标处于随班就读生的最近发展区,严格有分寸。
(2)提供机会——给以成功的机会:对随班就读学生有适当提问,板演和练习的机会,恰当照顾、提问、板演和练习的内容能够切合随读生的实际水平,对提问、板演、和练习中的困难给以适当铺垫、辅助。
(3)及时反馈——给以成功的体验:在提问、板演、练习中及时了解、反馈、矫正、补救、填补教学不足,充分利用提问、板演、和练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同学间的互补和合作。
2、“合作伙伴”教学模式
“伙伴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功能
(1)提醒功能:如思想开小差时,提醒集中注意。
(2)提示功能:如答不出问题时,提示问题答案。
(3)互助功能:如在共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互相互补不足。
(4)新旧联系:预习指导,帮助背诵、默写、查字典、配对阅读、朗读纠正等。
(5)传授新知:发言时的提醒、补充、更正、讨论时的质疑、引导、互磋等。
(6)复习巩固:练习的讨论、互查、答疑、作业的批改、订正等。
三、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与技巧,对当堂所学的新课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训练,使他们当堂消化和巩固知识。此时正常生与随班生同时进行练习,对于随班就读学生不能扔下不管,他们所做的练习与正常生相同之处是基本题,这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主要看全班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时重点放在随班生身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补救后再巩固做基本题。备课时要设计好专供随班生使用的习题,统一教材不做统一要求。通过强化训练环节促进随班生智能进一步提高,如在学习带分数加减法时,正常生做带分数加减法计算,随班生做同分母加减法简单计算。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对随班生除亲自辅导外,还要给他们安排一名小帮手,做到正常生和随班生都有发展。
四、适度评价、及时鼓励
儿童长期受到来自社会的冷落、歧视,甚至嘲弄,入学后,由于接受知识能力差,还要经受学习失败的打击,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如自尊心、自信心受损,进取心不够,自制力差等。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表现得畏缩、压抑、自感落后,但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的赞许需求强烈,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鼓励和肯定。
Bioom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那他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就会提高。如果他感到能力不足,那他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开始厌恶自己。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运算符号,一步正确的计算,甚至纪律好、认真听课,都要及时在班上表扬,有时在来一点物质奖励,如一块橡皮,一支铅笔等,以此慢慢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此外,注意创设让随班就读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或板演时选取简单的内容让他们来完成,使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成功——表扬——喜悦——学习”的良好心理循环,调动学习的内动力。
以上实践证明,一定要给随班就读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激趣促学,诱导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产生“我也行、我能行”的自信心。这样,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把学习转化为乐趣,同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身心缺陷得到一定补偿,使他们真正的做到既随班又就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认同、友爱的学习氛围,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和及时的表扬的鼓励,相信一定能逐步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成绩,最终实现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社会化教育的双重目的。
5.浅谈儿童钢琴启蒙教学 篇五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新世纪,中国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今天,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全国性的社会教育园地已经形成,钢琴在全世界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成为儿童学龄前教育的首选乐器,科学家们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学习钢琴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学习钢琴不但能使十个手指尖受到刺激,而且能使脑、眼、手、却、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长期训练使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听辨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所以说,学钢琴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是不无道理的。同时,长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孩子的性格、趣味、教养都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我国的钢琴普及教育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起来的,学习钢琴的儿童正逐渐增加,而学龄也日益提前,这一方面推动着钢琴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我想浅谈一下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学琴的第一步
“启蒙”意为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故亦将“启蒙”称为“入门”。在钢琴学习阶段的划分问题上,有人将启蒙教学归入“初级阶段”,有人将启蒙教学单列为一个阶段,后者意在突出强调启蒙教学的重要性,以期引起人闪的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调:“程度深的教不了,一点不会的还不好教吗?”“先找个老师学了再说,以后再换个好老师。”在有些人看来启蒙教学是从零开始,是最无关紧要、最简单不过的事了。恰恰相反,钢琴启蒙教学犹如盖建高楼大厦,要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结实,或者打歪了,楼是盖不高的,即使勉强盖上去了,迟早也会裂塌。钢琴教学中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首先是能否使学生热爱钢琴艺术,继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负责任的启蒙教学会误导学生和家长,以至于因“先入为主”而养成许多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习惯和方法。今后即使遇到好老师,也难以纠正过来,往往不得不半途而废。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教学对象多为学龄前儿童,一般以五周岁左右开始学琴为宜。年龄太小,柔软的手指难以适应;年龄太大,则会错过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自然年龄的大小仅仅是参考的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生理、心理的适应程度,考察他们的智力发育情况和音乐素质情况。开始学习钢琴的孩子至少应当能分辨左右手、五个手指,能数十个以上的数,手的条件以松、大、掌宽、指长为好。作为一般学习,无须过于苛求,但对于指关节过于软弱的孩子,略为推迟上琴的时间更有利于学习。对于孩子音乐素质的考察,可以通过让孩子表演节目来进行。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都会反映出孩子的节奏感、音乐感。再通过模拟钢琴或人声发出的音高,模拟拍打各种节奏组等方法测试孩子的音乐听觉、记忆力和模仿力。对于已经具备基本条件的孩子,在上琴前先要做些准备工作。一要让孩子聆听和感受钢琴演奏的音乐,让孩子跟着琴声摇动身体,跟着琴声唱他们熟悉的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钢琴亲近起来,成为朋友;二要设计各种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键盘、学习识谱。五周岁上下的孩子通过几节音标掌握最基本的识谱知识是很容易做到的,掌握了识谱知识就排除了上琴看谱弹奏的障碍;三要在正式上琴学习前,创造机会让孩子观看同龄人的表演,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第一步是从学习正确的弹奏姿势开始,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坐的姿势。演奏者坐的位置要对准钢琴正中(钢琴钥匙眼或d’与e’键缝),座位高低以小臂与键盘同一水平,座位前后以肘弯略大于直角为宜。双脚置于踏板前,脚下垫物以膝弯不小于直角为宜。上身要端正自然,微微前倾,肩背放松,座位只坐三分之一,要感觉到臀部和脚对身体重心的支撑。演奏者手的姿势应当自然呈圆形,掌关节撑起,指关节突出,手指弯曲的程度因手指长短而各异,手腕自然放平,肘部松开。在对孩子进行教学时,则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比如让孩子们想象双手各抓了一只十分可爱的小虫子,既不能把它捏死,又不能让它逃走。于是就将小手握成内空外圆的形状,然后把小虫子放到键盘上,让它们出来玩耍。继而将4个手指(2-5)慢慢松开,直到指尖对准键盘,这时就找到了弹琴的基本手型。
“基本奏法”包括最基本的三种方法,非连音(non legato)、连音(legato)和跳音(staccato)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良好的读谱习惯”指得是边看谱边弹奏,眼睛兼顾乐谱和键盘,看谱和弹奏要有时间差,眼睛视谱要有提前量,读谱要严格做到五个不错(音不错、节奏不错、指法不错、奏法不错、表情不错)。钢琴演奏的基本姿势的养成,基本奏法的学习和良好的读谱习惯的培养又是独立练琴能力的基本条件;而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练琴能力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抽象艺术和听觉的训练,让学生在启蒙之初就懂得练习的目的是演奏音乐、表现音乐,懂得用耳朵去听辨音乐、检验音乐。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随着我国钢琴普及教育的发展,引进和编写的启蒙教材越来越丰富,一方面为启蒙教学提供了参考、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材选择的难度。教材对于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始儿童启蒙教学前,教师先要做好教材的准备工作。在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五线谱入门类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门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姆森浅易钢琴教程》1-5册是从中央C开始入门,同时学习高低音谱表,逐步向高、低音扩展。多音入门法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亦称为多调性入门法,是让儿音掌握五线谱中“线”与“间”之间与“键”和“键”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C大调音阶的局限去熟悉十二个调性的不同单位和键盘。这类入门法的教材在国内尚未普及。此外,还有音程入门法和各种综合入门法等。在选择儿童钢琴启蒙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某一入门法的特点和局限,更要全面衡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当然,在正确选择优秀的教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样使用教材,包括各种教材的横向搭配。适时加入《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以加强连音奏法的训练,加入《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尽早开始视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训练。在第三册中大量的世界名曲将大大拓宽孩子的音乐视野,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完成第一阶段非连音奏法后,便可以适时开始对孩子实施基本功训练--手指练习。基本功的训练要靠积累,所以要及早开始。基本功训练比较枯燥乏味,故要少而精。李斐岚编写的《儿童钢琴手指练习》吸取了国外众多钢琴手指练习的精华,结合了中国儿童生理和智力上的特点:在使用中,只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练习,长期坚持,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家长的配合与辅导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孩子的天赋与勤奋;二是教师的水平和态度;三是家长的配合与辅导。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教师不但要教好学生,还要指导家长合理地辅导和默契地配合。家长正确的配合和辅导,首先来自父母对孩子学习钢琴的正确认识。在孩子开始学琴前,父母双方应当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一个主张学钢琴,一个主张学舞蹈,一旦学起来双方就会矛盾激化,让孩子无所适从。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还要对学习钢琴有个明确的认识。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琴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即便是确有天赋的孩子,也不能在刚刚接受启蒙教学时就立下当钢琴家的目标,操之过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结果得到的往往是相反的效果。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但这样的帮助既不能是喂饭式的包办代替,也不能是巴掌加尺子的强迫威逼。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免得上琴后再出现喝水、上厕所等干扰,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练习时不断反复强调,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练习重点,练习目标,切不可简单地规定弹多少,否则充其量只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高。家长要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研究具体解决的办法。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要给予鼓励,并指出改进了某些不足可以更好。
四、幼儿练琴的原则
对于儿童练琴的安排,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将练琴时间固定安排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时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保证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5周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故每次练习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每天安排两至三次,“少吃多餐”便于“消化”。
(三)每次练琴要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目标,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几个小时,要有质有量。
(四)坚持天天练琴不间断。钢琴学习要靠积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持之以恒中养成。做到每天练琴,从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品质。
五、对儿童授课八忌
(一)忌程式化,每次上课总是从手指练习到音阶琶音,练习曲、乐曲,令孩子感受到单调,乏味。实际上,孩子及家长为了提高上课质量,都会在上课前想尽办法练上一两遍。因此,课上完全可以让孩子先弹最喜欢最自信的曲子,让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教师,认真表演。课中穿插一些用故事讲解乐曲,跟琴歌唱,使上课变得多样化,趣味化。
(二)忌一错就打断演奏,孩子的弹奏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当孩子弹奏中一出现错误,教师马上就打断演奏,指出问题,使本来想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现一番的幼小心灵受到挫伤,几次下来就会使孩子对演奏失去信心和表现欲望,甚至产生不满情绪。教师应当让他们像表演一样,充满信心,完整自如地弹完一曲,然后再作评论。
(三)忌一味批评训斥,对于幼童的心理,一味的批评训斥只会使他们产生恐惧感,失去自信心,把教师放到对立面去。与其说:“怎么搞得,复习的功课还弹错?”不如说:“今天比上次有进步,如果把这些错改过来就更好了。”后者会让孩子感到教师是和他站在一起,鼓励他进步的,产生亲近感。
(四)忌面面俱到,对于学生弹奏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弹奏方法上的问题和弹奏曲目中的问题,简单地归纳一下,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次课后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五)忌只讲不练,对于学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除了及时,明确地指出外,还应当让孩子当场练一练,在实践中体会和认识错误与正确的不同之处。对于课后的具体练习方法、也应当让孩子在课堂上做一做,基本掌握之后才能保证一周练习的效率。
(六)忌填鸭式灌注,当发现错误后,教师应当指出在某一段落,某一声部或某一只手弹奏的部分有某一类的错误。然后启发学生再弹一遍,认真看谱,仔细倾听,自己去找出错误来。或者采取比较的方法,教师弹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让孩子在比较中找出问题对于新授课题,也应当以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去推理,寻找答案。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培养和发展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极为得要。
(七)忌布置作业简单化,对于启蒙教学阶段的幼儿,不但要范奏,而且要指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练习方法。教师的范奏应当以练习和演奏两种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既能让学生听到新课弹好以后是什么样的,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慢速范奏中真正了解新课,消除畏难的心理。
(八)忌长时间授课,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有限,4岁左右的孩子约10分钟,5岁左右约20分钟,6岁左右防半小时。对幼儿授课的时间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
六、注意音乐感的培养 所谓音乐感,简单地说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我们说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的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学习钢琴最终目的是要用琴声去表达音乐。因此音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进仍要念念不忘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对于孩子音乐感的培养重点要放在层次感和节奏感两方面,音乐的层次包括横向进行中的层次和纵向声部构建的层次两侧面,要选择不同的作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节奏感的培养特别要抓好节奏的准确、统一和节奏的自然强弹,这是培养节奏感的基础。除了在教学和练习中加以注意外,还应当给孩子欣赏优秀的演奏、演唱的机会,包括演奏家,歌唱家灌制的唱片,和现场演出。尽管有些作品对他们来说无法理解,但他们会在不断的熏陶中感受音乐的美,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是一条纽带,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想要真正学好钢琴,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面融洽结合才能实现共同目标!
一、基本功练习
钢琴演奏技艺性很强,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纯技术训练,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叫做基本功练习。初学者往拄最不喜欢弹这种练习,在他们看来这些练习既繁难又枯燥,对它们的重要性认识很不够。他们不知道一个打算正规学习钢琴的人,在开始阶段如果缺乏这种扎实的训练的话,当他跨入中级程度后不久就必然遇到一种无法逾越的困难,使他无法再提高一步;他们也没有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常常听说一些已经成名的演奏家还天天坚持这种“枯燥”的练习。这方面的教材,常用的有《哈农钢琴练指法》和勃拉姆斯的《钢琴基本练习5l首》、辟什那的《60首练习曲》等。
二、练习曲 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钢琴技巧,每首练习曲都有训练某种应用技巧的明确目际。不少练习曲有一定的音乐形象,旋律也较优美、动听。车尔尼写过大量的由浅入深的练习曲,我们常用的有作品599、849、299、740号等。它们都是经过长期实践考验并已成为钢琴教学中的必修教材。由法国钢琴家比洛所选编的克拉莫的《60首钢琴练习曲》,由陶西克编注、克列曼蒂的《钢琴练习曲选29首》又称“名手之道”也都是很有用的练习曲。至于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等人写的音乐会练习则已不仅用来练习技术,它们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都是音乐会中常见的曲目。
三、复调音乐作品
钢琴文献中有许多复调音乐作品,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就必须训练学生具备良好多声部听觉以及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进一步训练学生掌握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风格,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在复调音乐中,最集中、最有效的教材是赋格曲,而德国著名音乐家、复调大师巴赫所写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册),是优秀的音乐文献。也是钢琴复调音乐的优秀教材。巴赫写的《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赋格曲以及《创意曲集》都是学习复调音乐很好的中级教材。
四、大型作品
为了培养学习演奏大型作品的能力,能够表现比较丰富多样和较深刻的内容,获得逻辑思维和结构组织的能力,一般都要求学生弹奏相当数量的奏鸣曲,因为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奏鸣曲是一切大型作品的基础。在初级阶段,教师往往选用克勒所编的《小奏鸣曲集》为学生打下了基础,逐渐加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柏特的奏鸣曲,尤其是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
6.浅谈儿童画的教学 篇六
【内容摘要】水墨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在 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用重要地位。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为切入点,通过名作欣赏趣味性联想和巧妙性的提款和创新绘画题材等方法。将水墨画的美术特色与少儿教学美术规律相结合,使儿童更易于掌握水墨画画中的笔墨技法。努力使孩子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
【关键词】儿童 水墨画
笔墨技法
小学美术教育
一、前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画最重要的莫过于笔上水分的掌握,同时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让学生达成,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而是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从而就会更加热爱水墨画。在水墨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由于文化历史的影响及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为主,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学生也将在课后把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干净,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外乎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些教师因此而不愿涉足其中。(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4)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改变现有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应该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
二、正文
1、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目标
(1)刘淑娟《幼儿水墨画教学初探》中提出:“主要采用轻方法重想象的指导思想” 我非常认可。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用自己的主观愿望来代替客观事物。幼儿作品多数不是画自己所见的,而是画记住的印象或外界刺激的感应物。多数幼儿会把小动物画成简单的符号形式。教师应先示范,让幼儿仔细观察,引导幼儿认真的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让幼儿在生宣上随意的画,比赛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幼儿观察和想象的能力同步增长。在策略上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产生好奇的心理,觉得水墨画好玩,教幼儿不必特意强调用笔的方法,让他们知道浓墨、淡墨和枯墨即可。感受自然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的乐趣。在生活的乐趣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好奇心、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的人。
(2)张运河在《儿童水墨画教学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应激发儿童的学画兴趣”在进行入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趣味行的演示,在宣纸上进行简单的作画,一只可爱的熊猫就诞生了,学生会惊叹水墨画的神奇。跃跃欲试。如果老师说什么画什么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我觉得这在教学中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2、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方法
(1)陈玲《对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思考》中说:“把游戏变成基本功”比如点的练习课设计成《来种小豆豆》。线的练习课设计成《随着线条来跳舞》。面的练习课设计为《画图形,想东西》。让儿童在游戏中体会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中锋线,侧锋面的技法。这种在游戏中学习基本功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儿童兴趣浓厚,更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生动又有趣的画面。同时通过墨色在宣纸上的渗透,晕,产生特有的效果,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的见解是:传统的小学的水墨画教学内容为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水墨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画故事》、《戏剧人物》、《动物的脸》等,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梅兰菊竹、花草虫鱼等。
(2)李晓艳的《儿童水墨教学初探——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一文中提出:“巧妙示范,学生范画”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的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一幅画。主题画面由学生来完成,比如在《小麻雀》一课中,要求学生观察麻雀的特点。让大家来谈一谈讲一讲。根据学生的描述来作示范。画得好的同学可以请他们在黑板上范画,并且把这些同学轮换着分到各组,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我觉得尚欠缺的是学生害羞,不善于表现自己。这时就要勤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喜悦,增强信心。还提出“善于借鉴,鼓励创新”在水墨画教学中,避免以传统题材《芥子园画谱》内的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传授给学生,应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去表现万事万物。只要有创造性的体现即使画面是“乱七八糟”“一塌胡涂”也是优秀之作。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应运用毛笔的游戏实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得“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游戏结束后,互相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的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及提高运用、表现能力。使其明白了:太花是因为笔上水太多,太干是因为毛笔蘸水太少的道理。在教学中,不能具体教学生“按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做”,即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总体要求自己探索实践,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即“不教而教、”“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思路
(3)黄少伟《论中国当前的水墨画教学模式》中提出:“音乐教学”这一点值得倡导。因为在音乐教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舒缓课堂气氛。我觉得还可以利用范例,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大小不同、显现及未显现而已。为了给学生提供挖掘自身潜能的环境与机会,我提出以观察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因为观察能力是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基础,人们观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更重要的是用脑子。潘天寿在画论中谈到:“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关在房间里闭门造车,是画不好画的。要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所谓‘读书万卷,行万里路’,指的就是要加强学识修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教学中长期实施的教学目标,而通过水墨画教学在观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对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起重要作用。在水墨画教学中,学生在尝试“各种笔墨技巧”的练习后,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观察为主线,搜集创作素材,探究笔墨技法。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熊猫”这一课,老师对熊猫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熊猫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熊猫各不相同,发火的熊猫用红色。也可用各种颜色,如在画熊猫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技巧等,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国画的基本知识。总而言之,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又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儿童的水墨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
(4)郝蕾蕾的《给学生一片尽情挥洒的水墨天空》中提出:“好玩的工具材料”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具有和毛笔同样功能的作画工具。学生发现棉签棒,鹅毛,小树枝还有自己的手指。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体味其中的乐趣。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水墨画教学讲究墨的浓淡干湿的运用。教师可以把这些技法技法的学习变成一个个游戏,把“滴,吹,撒,抹” 等贯穿在游戏之中。游戏激趣,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
3、儿童水墨画能力的培养
(1)彭文芳《浅谈中国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中指出:用笔,用线,用水,用色,构图,抓形,创新,等能力。握笔高低不受成法的拘束,要随意变化,中锋侧锋要交替使用,画出线来要有变化。鼓励大胆画线,熟悉国画工具,分焦,浓,淡,墨色画线三个要点。用墨有“焦,浓,淡”三个层次即可。用色以淡淡的固有色为主,特殊情况下则任其发挥。造型方面把生活中的形象提炼成意象的视觉符号,并能随意表现出来,把客观事物经过一番艺术概况,夸张,使其变得简约,含蓄,传神。构图要饱满,主题形象要突出,前后要有主次,左右要用呼应。创新有方法与内容上的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尊重他们的个性,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又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2)郝蕾蕾的《给学生一片尽情挥洒的水墨天空》说:融入生活,孕育创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给学生创造一片水墨天空,水墨画教学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创新技法和材料,引导学生在水墨游戏中大胆创作。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便能将自己内心的情意抒发出来。“情意性”展现才是学生内心深处思想、意愿的真正表达。因此,水墨绘画融入“情意性”教学相当重要,我运用水墨画配诗句,水墨画配故事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抒发情意提供方便。
四、总结
上述研究者都注重顺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代替旧的教学观念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完善儿童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我认为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应诗文相结合。中国的文人墨客太多精通书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配上一幅优美的画。让学生将成语故事画成水墨绘本,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绘画冲动,更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与历史渊源,于文化素养。当前水墨画教学,主要依据古代水墨画的绘画思想,即“临摹---写生---创作”模式。中国水墨画将何处何存?上述研究者解决了怎样教的问题,让我有所思的是怎样将儿童教好?怎样让儿童明白线条流畅之美,笔墨的层次,用笔的变化等。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蕾蕾.给学生一片尽情挥洒的水墨天空---小学水墨画教学探析.期刊文章[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25
[2]陈玲.对儿童水墨画教学的研究.期刊文章[J].科教新报.2011-02-25
[3]董新海.儿童水墨教学初探——张扬个性放飞心灵.期刊文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5
[4]黄少伟.论中国当前的水墨画教学模式.期刊文章[J]大众文艺.2009-06-25’
[5] 陈辉.当代水墨画的语言表现.期刊文章[J].装饰.2003-09-01
7.浅谈儿童声乐教学 篇七
一、儿童发声器官的生理特征
儿童发声器官包括呼吸器官, 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呼吸器官即“源”动力, 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 (又称横膈膜) 、腹肌等组成。歌唱时吸气动作很快, 呼气动作很慢。一首歌曲的演唱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完成。发音器官, 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吸气时两片声带分离, 声门开启。发声时, 两声带靠拢闭合成细裂状。不发声时, 声带前端维持相连, 而后端分开, 两片声带成三角形, 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的运作大部分是靠声带附近的喉内肌的相互牵引而成。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 由于音高的不同, 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 并相互协调配合好, 才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咬字吐字器官 (即语言器官) 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歌唱时, 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 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 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1]
幼儿期 (四岁-六岁) , 他们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或不到一半, 胸腔很小, 呼吸较浅, 多用头腔共鸣, 因此发声时听起来声音响亮、甜美而透明, 稚嫩的嗓音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到了学龄初期 (六、七岁-十一、十二岁) 稚嫩的幼童声音逐渐消失。这个阶段的儿童, 男女孩咽喉区大小是类似的, 高低音域也没有很大的改变, 喉腔较窄, 声门窄而短, 声带短小而柔弱、细薄、不够坚韧, 因此声调较成人高, 声音稚嫩清脆、明亮。
二、儿童的音色特点
儿童音色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童声音色特点:2岁~5岁, 也称为幼声, 其声音单薄, 气息短浅。 (2) 中期童声音色特点:6岁~10岁, 音域一般在是童声的最佳歌唱时期。其音色清脆、明亮, 最富有特色。 (3) 晚期童声音色特点:11岁~12岁 (未变声) 是童声歌唱较为成熟的时期, 嗓音变得相对结实有力。经过正规训练的少儿音域能达到两个八度 (a--a2) ,
三、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心理特征
(一) 儿童的心理特征
幼儿时期, 感知觉、听觉、语言已经建立。记忆范围和记忆广度有所增长, 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到5-6岁, 有意识记忆突然发展。想象力丰富, 情绪的自控能力逐渐增长。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兴趣容易转移, 意志力不够强, 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是他们的普遍特征。到了学龄初期, 儿童大脑结构和机能得发展, 神经系统已进一步完善, 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感知觉进一步发展。无意识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进一步发展。具有具体的形象记忆, 抽象记忆逐渐增长。思维方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具有荣誉感和羞耻感。情绪的表达由外显转到内隐。[2]
(二) 音乐心理特征
幼儿时期, 可以将歌曲的片段进行模仿唱, 能感知节奏。5、6岁, 能理解和分辨音的长短、强弱、速度的快慢。各种美好动听的音乐旋律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 他们会用直接唱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所以说“儿童好歌”。学龄初期 (7—12岁未变声前) , 随着音乐课的开展, 唱歌成为了一种学习活动, 对旋律、节奏、歌词有意识学习。7-9岁的儿童正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 对音乐可以用像和不像来评价;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 (gordon) 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在九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是因为在早期培养的音乐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后期教育所无法超越的。9-13岁, 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 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征的知觉敏感性。舒特-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了这一时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7-8岁, 有鉴赏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能力;8-9岁, 在歌唱和演奏乐器时, 节奏感比过去好一些;9-10岁, 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 逐步具有旋律感。能感受两声部旋律;10-11岁, 和声观念建立, 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美国道罗西-麦克唐 (Dorothy-Mcdonald) 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以后, 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 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 是不能有实质型的改变和提高的。[3]因此,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说, 7岁是进行声乐训练的最佳时期。
四、儿童的声乐教学
(一) 低龄儿童---趣味式教学方法。
6岁-8岁的儿童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 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歌唱的基础--呼吸和发声练习。教学时, 要用生动十分简洁的语言或动作手势, 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形象化, 使学生产生兴趣, 喜欢学声乐。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 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 开口就唱, 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更体会不到。那么我们在对其进行呼吸训练时, 可以拿一个气球, 让学生把气球吹圆, 动作做完后问学生吹气球的时候你的腰部有什么变化?再让学生把气球里的气放掉后问学生会听到什么声音?然后告诉学生:吸气时要把嘴张开, 口和鼻同时吸气, 把气吸到刚才使劲的腰部, 腰部像一个圆气球。呼气时要模仿刚才听到的长长的“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看谁把气息吐得时间长。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又练习了歌唱呼吸的控制性与持久性。在发声训练中可以问学生:是小鸭子的叫声好听还是小鸟的叫声好听?这样使他们学会了辨别声音的对错, 很快树立了歌唱的声音概念。在练声曲的选择方面除了进行a、o、u、e等母音的训练以外, 可以选一些儿童歌曲里某一句作为发声练习。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
(二) 小学中期儿童与小学晚期儿童---三位一体式教学
9岁—11、12岁 (未变声前) 是儿童歌唱的黄金时期。这时期, 声带能力、歌唱的音域、旋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语言等能力共同发展, 思维方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开始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上的满足。声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 采用歌唱、舞蹈、表演三为一体式教学方法综合训练。声乐是表演艺术, 发声方法只是歌唱表演的基础, 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 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一切重要的音乐, 无论创作于何时, 其表现力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音调给人的感受, 而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之一, 就是帮助人们对这个方面的音乐影响力更加敏感……无论用什么类型的音乐, 无论是什么活动---唱歌、演奏、作曲、听赏等等---音乐学习必须包括对感性水平的审美反应力的某种关注。[4]因此, 这一阶段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教会他们理解歌词及音乐, 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使他们不但“唱好歌”还要“会唱歌”。使学生达到能够辨别歌唱时声音的对与错,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能够辨别力度、音色、速度、风格、情感的变化。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让他们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歌唱技能的同时, 还可以培养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 有利于长时间地持续学习和发展声乐歌唱艺术。
曲目可以选择音域在b—f2的具有一定风格型的歌曲, 演唱曲目可以选择全国少儿卡拉ok歌曲大赛歌曲集中儿童组和少年组的歌曲。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教育出版社。
[2]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P143。
8.浅谈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的效应 篇八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识字;阅读
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其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儿童诗教学延伸到课外,推进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中, 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一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不长,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既要严格训练,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用儿童诗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形式。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学期初重视入学教育,期待目标的迅速达成。一般情况下,入学教育往往是用两节课引导一年级新生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明理之后就是一个长期的关注、矫正、监督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常常借助不断重复讲解、说教来教育学生,作用自然有,却总是缺少一种美的感觉。此时,选择一些教育意味浓厚的儿童诗来朗诵朗诵,则既可达到纠错的目的,亦可积累精妙的语言,一箭双雕。比如通过学习《写字姿势歌》、《读书姿势歌》来帮助学生纠正读写姿势,养成习惯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读书时,请注意:眼离书本一尺远,脚放平,背挺直,胸离桌子一拳头,书本稳稳拿手中,还要稍稍向外斜。条条要求牢牢记,还要天天坚持练。”这样的儿歌不仅对读书姿势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容易识记,在每次训练时,学生可以对照儿歌自行检查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从而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二、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属于儿童诗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爱读、想读,在读中、在情趣中轻松地识记生字,建立音、形、义的联系。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识字6》“二木林,三木森,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二人从, 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学生在读儿歌中很快识记了生字“林、森、 从、众”。教师从儿歌中受到启发,也创作了许多识字小诗,如:“二口吕,三口品, 两个吕字一竖穿,冰糖葫芦一串串。”在这首小诗里,学生认识了“吕、品、串”等字。再如小诗:“二月朋,日月明,月字中间加一竖,学习起来要用功。”学生很快记住了“朋、明、用”三个字。这样的识字不仅有趣,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率。看图读童诗也是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论文格式。如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和《识字7》,我是通过表现笔、灶、尖、歪、尾、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再读朗朗上口的儿歌《粗心的小画家》,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而且增添了趣味,巩固了识字效果,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低年级大量的识字教学任务要靠 “随文识字”来完成,这符合“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是为了阅读”的整体观和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识字教学原则。与识字内容相应的语境儿歌押韵上口,便于记诵,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学习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提高了阅读水平,同时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个性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如在练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读的能力,还获得了摄影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等,除了显性的作用,那些隐性的作用也许更大。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三、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语文实践活动
课内外结合是儿童诗走向全体学生的途径。从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看, 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儿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都是童诗作品,教师除教材的教学工作外,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工作。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儿童诗从课内引向课外。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赏读圣野、金波、柯岩、鲁兵等名家的童诗,可以推荐订阅《小朋友》、《幼儿文学报》、《儿童诗》、《小星星》等富含童趣童话童诗的报刊,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读诗角定期更换,也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班级诗歌节,举行诗歌仿编擂台赛、与好书交朋友等活动。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儿童诗清新活泼,质朴纯真,朗朗上口,散发着真、善、美的气息。
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诗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作者:王尚
文
2 《语文教育论集》作者:叶圣陶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
9.浅谈儿童画的教学 篇九
宝山培智学校
姚惠忠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校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更是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并不快乐,他们也有许多学习、交往、行为规范养成方面的烦恼,却经常遭到任课老师的忽视。帮助特殊学生乐于学习,寻找快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开展这一工作呢?近几年来,在我区进行的一系列特殊教育教研活动中,大力提倡游戏活动辅助学习,提倡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游戏活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成效明显,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实践和借鉴依据。我们以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为载体进行特殊学生的数学教育。主要措施如下:(1)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心理;(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能力。
一、案例与反思
对于数学课,如果教师还是用课本上的例题与复习导入的老方法,虽然可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已很难吸引孩子们,尤其是特殊学生,更难以将一个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内化到他们的心中。如何让他们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喜欢数学,这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案例
顾*,男,11岁,是我班一轻度弱智学生。平常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做作业了,只要他在上课时不扰乱课堂秩序,各任科教师已感激不尽。那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行程应用题》。这可是典型的传统应用题。
来到教室,孩子们已经在等我了。呵,只见孩子们的课桌上有小轿车,有摩托车,还可看到顾*拿了辆坦克趴在课桌上。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已经读出,他们已将一辆辆小车发动起来了。“孩子们,请将你的车,缓缓的向对方开去。当你们两车相遇到一起时,请停下来,打个招呼。” 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有孩子拿起小车一下子冲到了对面,有孩子的车与同桌狠狠地撞在了一起,更多的孩子只是在嬉戏中找到一点玩的快乐,哪里还听得我所说的“缓缓”二字。好不容易待教室里静了下来,我问孩子们:“驾驶员同志们,感觉怎样?”
“乱死了,顾*将我的车都撞翻了。开车要没有秩序,像我们这样,要出很多事故的。”汪静奕有点不满了。
看来,这样一个乱糟糟的情境,在孩子们的心中,也引发出关于秩序的话题。
“那么我们就按规则来,谁违反规则,可是要亮红灯的。”我对孩子们说。
“请各位师傅倒车,将车停到指定位置。”孩子们很安静地将车停在课桌左右两侧的边沿。“同时出发,向对方开去。”
“相遇后,停下来,与对方握个手。”
“调头,再将车开回原处。刚才向对方开去,叫相对而行,那么现在这样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去,用数学的语言又该如何说呢?”有孩子说叫相反而行,有孩子说相背而行„„其实这意思都差不多,已说到位了。我是不需要再为了所谓的规范而将孩子们又拉到课本的言语表述中的。
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已理解了相对、相背、同时出发、相遇等抽象的词语。小车又由孩子们驾驶着开往更好的生活情境。“左侧的同学每小时行30千米,右侧的同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相遇,准备出发。” 这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已应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发展隐于其中了。
“出发,一小时。说一说,这一小时你行了几千米,你们共行了几千米?”这可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不过我选择了手举得高高的顾*来回答,他的回答很正确,语言表达也不错,同学们都为他鼓掌。顾*笑咧了嘴。“驾驶员同志们,我们再出发„„停,又行了一小时。”我说了一声“停”,孩子们手中的小车又纷纷向前跳了一大步。就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操作中跳跃起来吧,我想。
“告诉同桌,这时你已行了几小时,行了几千米,你们两人共行了几千米?”
孩子们便又停下车,纷纷交流起来。当然,孩子们此时,已很自觉地找到了两种计算路程和的方法。当孩子们的小车相遇在一起的时候,那相遇的快乐写满了孩子们的脸上。通过这样的操作,路程、时间、速度和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而随着这音符跳动的,是数学素养的生成与知识的真正建构。
课堂进入到应用环节,按课本的知识点出示的一道道习题,对于别的孩子来说已变得特别的简单,做起那些题目来,似入无人之境。但对于顾*来说,却又变成了一种折磨。
究竟是什么使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今天会成为一件令人厌倦的事情?这极大的引起了学校领导和我们高段数学教研组教师的注意和思索。经调查我们发现,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三条“鸿沟”难以逾越:学习方面,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交往方面,从“不会交往”转化为“会交往”。行为规范养成方面,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这极大的阻碍了特殊学生在学校里“愉快的学习生活”。
(二)反思
特殊学生的学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小学以“考”为中心,要考的多教,不考的不教,学习目标的单一化,这使许多教师片面的追求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形式单一,布置大量简单机械的作业,而学生较喜欢的形式,如游戏被认为是分散学生经历,野了学生的心思。除偶尔开展的一些体育游戏,游戏几乎在小学里、在少先队活动里绝迹。教学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直接扼杀了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特殊学生的低学习力也使他们无法在课堂上时刻集中思想,注意力易分散,个别教师往往强制要求特殊学生“认真”听课。他们往往在教师的被动灌输下摆一副“要我学”的应付模样。
特殊学生的交往
在小学里,学生必须学会独立与老师、同学交往。这与他们在幼儿园的交往是不同的,因为这是孩子们真正学习的开始,他们的身上有了学习任务,他们会因为学习、行为、生活上的各种原因,独自与老师打交道,有可能接受批评,遇到教学手段简单粗暴的老师会因为接触到批评、不公、困惑等,害怕与老师交往。同时,孩子也有了离开老师视线的时间。一下课,他们必须独立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各种问题、矛盾。这使有些特殊学生出现“不会交往”的烦恼。
特殊学生的行为
在入学前,孩子们是自由自在的。但在小学里,老师总是硬性规定他们必须遵守许多规范。比如,不能迟到早退,每天要戴红领巾,戴安全帽;上课要把手放好,脚并拢,头抬高,背挺直,不能看窗外,不能做小动作;下课要文明休息,不能在教室、走廊奔跑喊叫等等,稍不留神,名字就会出现在监督岗的批评栏里,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特殊学生的行为由“他律”难以转化为“自律”,令人苦恼。
综上所述的几点,真实的存在与每个特殊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给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学习交往、遵守行为规范,是他们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那么,怎样消减特殊学生由此形成的压力,找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因素呢?对此,我校特教教研组进行了思考:我们认识到,教师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是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改变单调的形式,以儿童喜欢的“游戏”介入学生学习、交往、规范形成的教育教学。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以游戏为载体对小学高段特殊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尝试。
二、理论依据
(一)现代教育认为,游戏是超越儿童生活中一切水平的、包罗万象的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说游戏就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更重要的学习。在游戏中,儿童不是在做无用的事,他们是专心致志、兴致勃勃的在做着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也在探究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同时显露着他们的本性。甚至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童年应以游戏的时间来度量。剥夺了儿童的游戏,就是剥夺了儿童的童年。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就要给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五种价值:身体上的价值,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筋骨肌肉,发展儿童的知觉和运动能力。智慧上的价值,游戏使儿童学得知识,培养了注意力,锻炼了想象力,发展了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交往上的价值,儿童在游戏中建立了人际关系,培养团体意识,学会如何比赛竞争、如何合作共处。游戏中交往的需要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减少了在团体中打开敌视情形,增加了和谐气氛。道德上的价值,儿童从游戏中学习规则,学习公正、诚实、信用、自律和输赢之间应有的风度。治疗上的价值,游戏是儿童的愿望与目的得到实现,使他们得到快乐。游戏可以帮助儿童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内在的情绪,可以松弛或减少精神的压抑。也使儿童过剩的精力得到合理的发泄,不致精神紧张或脾气急躁。
(三)特殊学生在小学的数学教育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特殊学生,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学生人格的形成、行为的养成,帮助特殊学生获取数学的初步认知,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
如结合小数乘法的知识设计的“超市大赢家”。活动的主题是模拟超市购物,有售货员与顾客的角色。在购物的过程中,就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有顾客间又有营业员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活动时要灵活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要妥善地处理在购物中遇到的偶然事件(如找零)。借此,培养特殊学生的灵活性、主动性,培养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从而培养特殊学生进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这一游戏包含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其中 师生互动——交往的范例
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彼此要尊重对方的人格。教师也是一个参与者,首先,他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尊重,树立了特殊学生交往的自信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言行、态度也成了特殊学生学习的范例。
生生互动——交往的尝试
有了师生交往的范例,生生之间课堂人际交往也就有了方向。例如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亲切,说话有礼貌,学生在游戏中的交流自然也是这样。这种尝试将影响他们的真实交往。学生之间的课堂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生间的交往活动,不仅可以加强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可以自觉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大大扩充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活动内容以及个性。
2.游戏介入课后人际交往
课后人际交往是特殊学生在学校中的又一重头戏,虽然也有师生交往,但更多的是同伴交往。这时候的交往基本脱离了老师的视线,没有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合,也没有了特定的情景,是学生之间独立的交往,也是更真实的交往,可以说是交往的实践。
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具体的游戏,最多就是互相追逐、打闹。我们选择了许多适合课间做的游戏,让他们在课间进行。比如:“抱成团”,组织者说出一个一位数,大家以这个一位数的个数抱成一团,如果抱的个数出错,就算失败,在边上观看,以此渗透“倍数”的思想。又如:打24点,拿出扑克牌,利用四则运算的方法计算出24,提高特殊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些游戏都需要较多人参与,并且都有一定的规则,孩子们在游戏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孩子们在游戏中需要有合作,有语言的交流,也会产生不愉快的经历。但慢慢地,他们也会改变自己的处事态度,学会交往技巧。
(三)在游戏中培养特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能力
学校的规范是制定成文的,学生必须遵守的,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规范的养成,有一个过程,空洞的说教往往事倍功半,严厉的批评和禁止也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有时甚至出现潘多拉效应——愈禁愈为。怎样促使学生把要求、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我们尝试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游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认知——内化——自控。
游戏——感性认知
特殊学生情感思维比较感性,在游戏中学习规范,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明白,接受所说的道理,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并自觉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教育学生不能走进花坛,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设计了游戏《花草树木的对话》,通过角色表演,知道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随便采摘,他们会伤心,会落泪。最后总结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特殊学生在行动中加以贯彻。
游戏——实践内化
特殊学生对规范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需要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新基础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所感受到的道理,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促使儿童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和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游戏正是一种最好的形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讲一讲、做一做、演一演,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教育学生和他人交往要文明礼貌,孩子们已经知道说话要用礼貌用语,但怎样用呢?游戏《做客》,就需要他们实际运用了。当孩子看到亲戚时,要打招呼,亲戚给红包时,要说“谢谢”,离开时要说“再见,谢谢款待”等。
游戏——强化自控
特殊学生对规范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内化后,也会出现反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二是虽然在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规范形成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控能力训练。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
例如,游戏《熊与木头人》,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使特殊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锻炼,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适当减轻一天来紧张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在音乐声中,学生边念歌词(小鸟喳喳叫,小兔蹦蹦跳。我们小学生,也往树林跑。采上几朵花,再把舞来跳,要是大熊走过来,千万别乱跑。赶快装成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当音乐突然停止的时候,学生必须自由造型并保持不动。坚持不动才能胜利,游戏中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训练了他们的自控能力。
三、效果与思考
(一)效果
1.特殊学生的心理面貌得到极大改观
通过调查,我们欣喜的发现特殊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活动心理均表现良好。从整体上看,我校特殊学生较爱学习,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自信心等大幅度提高。⑴学习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游戏的介入,孩子们比以前更喜欢他们的老师,更喜欢学习了。课堂上,他们神情专注,变得爱动脑,爱发言了。对于我班的顾*,老师针对他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的现状,特别设计了游戏《传口令》、《走迷宫》、《九个点的连接》等,训练他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平时在进行教学游戏时他能积极参与,在学习上有了一些进步,对教师的提问有了想法。
⑵交往方面
有许多学生原来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说话声音都听不见。现在,他们也挺起了自信的胸膛,自如的与老师交往。同学之间少了“拔刀相见”,多的是“和平建交”。甚至连原先不愿意和人交往的也在游戏中和他人建立了友谊。
⑶行为规范养成方面
特殊学生的忘性特别大,且自控力差。但是,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遵守校纪校规,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不能在教室里、走廊上横冲直撞,为什么不能走花坛,为什么不能打人、骂人„„下课时,教室里安静了,同学之间的活动文明了。课堂上,也少了老师由于学生不遵守纪律而生气的呵斥声。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优化
研究的实践,有效的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成效有 ⑴研究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花更多精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素养。在研究中,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游戏和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进行游戏的收集、编排、选择、实施。同时,教师们还必须在游戏中时刻关注特殊学生的情绪的变化、游戏的效果„„自然,随着研究的进行,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⑵教师能主动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主动加强行为调控。教师行为更多趋向于自觉遵循教育政策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更讲为人师表的行为规范。教师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大大加强了学生心理的正向发展效应。学生对教师的外显行为的感受亲切,师生间心理距离拉得更近,教师的合理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能。
教师素质的提高,心理和行为的优化,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良好发展。
(二)思考
⑴完善教师人格,优化教师行为。
学生的快乐很多源自教师的行为,首先,教师必须有完善、健康的人格,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其次,教师必须在交往中给予特殊学生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优化自己的行为。教师完善的人格,优化行为是教师进行教育辅导的必备条件。
⑵了解学生,给予所需。
真正的了解特殊学生,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求知兴趣是特殊学生快乐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让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在活动中要注意多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给予调整。
⑶继续研究,不断完善。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研究有许多欠缺,如学生心理的变化是微妙的,游戏辅导的成效很难量化,只能用简单的观测评估来验证它的效果,这是不太成熟的一点,有待继续研究,不断完善。
【浅谈儿童画的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10-02
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09-17
浅谈儿童教育游戏的意义论文06-23
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09-17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09-22
浅谈体育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0-11
创意儿童画教学10-08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09-16
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11-11
儿童数学教学论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