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24-09-24

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6篇)

1.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

三年级数学《可能性四》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10―1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呢?(指2―3名同学举例,其他同学评判,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还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下面就请同学们猜一下三、一班的张晨同学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屏幕出示:大课间活动,三、一班的40名同学在操场上做游戏,有30人在丢手绢,6人在跳绳,4人在踢毽子。张晨是三、一班的学生,她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1:张晨做丢手绢游戏的可能性大,因为……。

生2:……

生3:……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引出并板书课题:可能性的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现象的描述和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首先,看一看同学们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法官。(出示)

1、基本练习

(1)我是小法官。(快速抢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

①一周有七天。

②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吃饭。()

③小明长大后一定能当飞行员。()

④下周一一定是阴天。()

(2)从放5个红球和1个绿球的.口袋中随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指生回答,重点说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2、综合练习

(1)课本110页第8题。

师:掷骰子游戏喜欢吗?请同学们拿出写有1―6这几个数字的骰子来,我们一起玩。

①让生说一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②猜测试验后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③实践、记录、统计。(全班一起掷一次,师参与记录各个面出现的次数。)

④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⑤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差异,如果得不到预期结果,可以再让学生多掷次,增加实验总次数,尽量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概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课本110页第9题。(出示主题图)

师:过元旦的时候,三一班用抽签的形式来决定每位同学所要表演的节目。其中讲故事5张,唱歌3张,跳舞1张。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最有可能表演什么节目?

生:我最有可能表演讲故事。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讲故事的签比较多。

师:谁能用“最有可能”和“最不可能”说一说其它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生:我觉得最有可能抽到唱歌,最不可能抽到跳舞。

(3)课本111页第10题。

师:我这里有4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放有硬币,猜一猜可能在哪个盒子里?(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不能重复选。)

①生猜。

②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③揭示结果。

④说一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得多。(引导学生发现:硬币只能在4个盒子中的1个,有3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比较多猜错的可能性大。)

师:同学们真聪明!考虑问题真全面。接下来老师提高一下难度,有没有信心做好?

2.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全文总共400 个字, 读一遍就知道文意, 可以说是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 没有文字上的障碍。既然学生自己都能读懂, 那还有什么好教的呢? 40 分钟的课堂, 如果教师走上了一条“浅语文”之路, 原地踏步, 没有提升学生的认识, 那么这节课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课。寓言如何浅文深教呢?笔者结合《纪昌学射》的教学, 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紧扣文眼, 悟出“深”意

对于寓意的把握, 是寓言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很容易陷入说教的境地, 而且学生未必能心领神会。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紧扣文眼“成功”, 辐射全文:通过读悟“功夫”, 引出“一万小时定律”, 感受纪昌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 明白恒心与毅力对学习的重要性;紧接着, 聚焦飞卫的语言, 在品读鉴赏中获悉“基本功”的重要性, 从而引出“功到自然成”这一深刻哲理。课文教到此, 学生对于“成”和“功”的关系已经有所感悟, 内化于心, 一切都水到渠成。继而, 再以课文为生发点, 紧扣“成功”主题开展群文阅读, 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 推荐他们大量阅读经典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在同主题阅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从而更深地体会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魅力。

二、品析词语, 培养“深”读

精彩词语是文字作品中的珍珠, 绽放光彩, 辐射全篇。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交融、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 笔者以“抓关键词读悟”为主线展开全文的研读过程:首先紧扣关键词“功夫”, 聚焦词语群“注视”“盯”“睁大”“两年”……深入、丰富地了解人物特点, 促进学生在词语鉴赏中理解寓意;接着通过品析关键词“牢牢地”“紧盯目标”“极小的”“很大的”, 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然后, 紧扣关键词“成功”开展群文阅读, 将本课中习得的“抓关键词读悟”的方法迁移运用, 加以巩固。通过几个环节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深读”的能力。

三、体味语言, 促其“深”品

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语言表达, 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事情之一, 也是落实对言语作品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全盘吸收的一个原点。本课的寓言语言特色最明显的一点, 就是使用了夸张手法:“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课文运用极其夸张的语言, 表现纪昌下苦功夫练习眼力的效果。教学中, 笔者通过关键词语“相当到家”引出寓言“夸张”的语言特色的品读、仿说, 由体味寓言语言特色入手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 深入文本语言的深处, 使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同时能更多地去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表达方式。

四、引发质疑, 唤起“深”思

读一则寓言故事, 能引发一段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从单向思维方式走向多元思维方式, 这就是寓言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地方。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并组织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本课的教学中, 在体会“基本功”的重要性这一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质疑:“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 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 他会百发百中吗?”“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 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 会成为射箭能手吗?”……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深入文本, 了解寓意, 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不仅提高了质疑能力, 也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

3.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三维目标;情感;价值观;小学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

点。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各种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诠释,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处于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水平,是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新课标中四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记流水账,语言枯燥、单调,不能清除表达内心所想,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

在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没有思维发散和想象的机会,造成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写作。在作文评阅阶段,由于作文量大,看起来耗费精力,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缺乏针对性;在作文讲评阶段,教师容易忽视该阶段的讲解,只是采用范文朗读让学生学习,这样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量不足,作文素材积累不够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写作语言,而事实是教师重视语文教材的讲解,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作业,但忽视学生阅读作业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也忽视阅读作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完成作业教师也不能发现,同时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成绩提高没有明显效果,总之,师生都没有摆正课外阅读的重要位置。

3.阅读、练习、写作相脱节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

阅读是作文写作的基础,练习和写作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而就目前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任务落实不到位,教师在上课更多的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于课下的阅读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学生的作文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写作的机会,由于作文从学生写作到教师评阅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因而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忽视。

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作文能力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小学阶段打好写作基础,为以后初高中的作文奠定有利条件。

1.重视并落实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写作来说,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来激发起写作欲望,是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布置适合的阅读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美句妙词摘抄下来,每节课由一名学生分享给大家他收藏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推荐一本书籍,以及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等,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有话可说。

2.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写作潜力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的短篇作文练习,不拘泥于作文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任思想自由放纵,这样让学生形成了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抽象世界,有利于以后作文的写作。教师还可不定期的开展作文讨论课,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作文写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打好写作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贯彻和落实,例如,在进行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遇到适合作文写作的词或者句子时提醒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学习一下,在教材课后的阅读资料里也可以总结出作文写作的词句,同时,除了教学资源外,来自生活的信息资源更能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个念想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激发起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唐友发.浅谈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材料积累.中外教育研究,2010(8).

[2]易海林.小学中年级习作有效教学初探.快乐阅读,2012(15).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

街小学)

4.三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四

㈠把握教学起点,增加思维含量,感受数学味

学生在每一次数学学习开始之前,并不是一张张依赖教师去描绘的白纸。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已经体验着许多数学,只是这些体验是零散的,混乱的,粗糙的和无序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课上出数学味,将这种感性的认识提升为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上来。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可能性”的现实意义,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将3个抽奖方案一起出示,抛出“如果你是商场老板,你会选哪个方案?为什么?”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对3个方案逐一进行思考,多了思维的含量。数学教学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和人文思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起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㈡灵活处理教材,经历研究过程,体验数学味

探究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

(一)摸球游戏

1.体验:一定、不可能

(1)1号盒全部装白球。

让学生猜--摸--看,得出:盒子里一定是白球;----一定

(不可能摸出黄球)----不可能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定不可能

2.体验:可能

(1)在1号盒加入黄球。

让学生猜--摸--看,得出:盒子里可能摸出白球,可能摸出黄球。----可能

板书:可能

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和“可能”,让学生能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初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㈢精心组织活动,融入数学思考,凸现数学味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无处不数学,无处不围绕主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每次师生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每次活动中都能找到数学思考的成份,巧妙地融数学思考于活动之中,从而凸现数学味。本节课的课始,以摸球比赛作为活动,而透过活动这一载体,意在激趣和启思,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中通过抽奖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体验了可能性,感悟了“小概率现象”。课末的评价,也能融数学思考为一体,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同时,使学生也充分体会了用数学的妙处。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生活常识比较缺乏,口头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这些方面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5.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材分析

理解现实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的联系。例1以教师的两个问题“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和小精灵的一个问题“小雪会抽到什么?”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学生的回答“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不可能是跳舞”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最后只有一张了,小雪可能会抽到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

二、心得体会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体验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这节课我通过猜一猜引入课题,然后通过玩扑克游戏,墨粉笔的游戏,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玩中学,在玩中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PPT出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生活中的可能性,数学中的可能性,成语中的可能性,故事中的可能性。

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4.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学不足

整节课都是教师引导,没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学。学习生活中的可能性时只是按照我的PPT来学习,如果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找出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就更好了。

四、改进措施

6.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1、能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学过程中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摸球的游戏这一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为其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

3、借助摸牌游戏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并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4、通过练习,让学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通过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7.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写好一个人,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好”到什么程度, 难以合理定位, 通过张化万老师提供的针对同一题目分别出自四、五年级学生之手的两篇范文的对比, 我们便可以清晰看到, 同一习作内容, 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要求。三年级学生曾经写过人, 有教师对三年级学生就提出了写好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是心理活动的要求, 四年级再去指导这些描写, 有必要吗?指导后又有哪些提升呢?事与愿违, 即使到了五年级还是有很多学生写不好人。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是否犯了一个错误——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我这节课来讲, 我在试教时发现, 大部分学生观察视频的时候, 会忽略人物神态、动作的细微变化, 只关注旁人的表现, 稍好一点的会用自己已储备的语言来表达, 不善于用准确、精妙的字词来表达某一动作、神态。正如张化万老师所说, 四年级学生动态观察能力薄弱, 观察点是单一的。可是我们硬要学生细细观察、细细刻画, 都是拔高要求, 勉为其难, 致使写人的作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本着这样的思考, 从确定上课内容到进行展示, 一路下来, 我最深的感受是:习作教学指导要贴近学生思维, 这样才能确保班里的中下学生也能有效吸收习作技法。因为我们开展习作专项能力训练的初衷是为习作教学保底服务, 为大面积提升习作质量保驾护航的, 而不仅仅是培养写作尖子生。为此,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 目标定位要降低。切莫随意拔高教学目标, 高要求会扼杀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潜能。我在这节习作课中不要求学生细细刻画人物的一举一动, 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尊重。我原本设计的本次专项训练的名称是《选择典型事例, 突出人物特点》, 显然“突出人物特点”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偏高了, 这是对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人要求。考虑到这一点后, 我又将专项训练名称改为了《用典型事例写好一个人》, 我认为, 改的不只是个名称, 更是目标定位的下调。

2. 课堂容量要低。课堂容量一旦太满, 就会冲淡教学重点, 学生不易消化吸收。比如我第一次试教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根据学生写事情过程中容易就事论事、丢失主人公的问题, 设计让学生找回事件中丢失的主人公, 再进行合理选材把事例写具体, 继而突显人物品质。试教后发现学生学得比较累, 那么多条“鱼儿”都要抓, 到最后一条也抓不住。

3.教师指导姿态要低。课堂用语中, 教师给学生提要求时、小结学习方法时, 一定要去掉如“典型”“特点”等学术化、概念化的语言。对这些高深莫测的词汇学生会望而生畏。比如我就对两个练习所提要求的语言做了一次改动。原先是冷冰冰的 “根据人物特点, 请选择合理的事例”, 稍作改动后变为“下面哪些事例能表现李老师关爱学生?”这样感觉难度就降低了。

8.四年级英语预习反思 篇八

参考文献:

陈梅.高效课堂下的新型教师角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9.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说出一个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根据条件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定性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联系条件说明可能性的大小。

2.使学生经历摸球、摸牌等活动及其分析过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感受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体验随机事件,感悟随机思想。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感受随机事件的趣味,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兴趣;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发展相互合作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了解随机现象及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每6〜8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准备口袋、红球、黄球和绿球,及红圆片、黄圆片各若干,一张条形黑卡纸(能贴10个红色或黄色圆片,依次在每个位置上写上10个序号);扑克牌6张;每人准备红色和黄色水彩笔;教师准备相应的口袋和球,以及分别标注①和②的2张红圆片、2张黄圆片(表示1号、2号红球,1号、2号黄球)。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可能性 1.学习例1:认识“可能”。

出示口袋(不透明),让学生观察教师放进1个红球和1个黄球。

谈话:这里有一个口袋,里面有1个红球和1个黄球。如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要怎样摸?(板书:任意摸1个)示范:像这样先把口袋掂一掂、抖一抖,或者先用手把球搅拌一下,不看口袋里的球伸手去摸1个出来,叫任意摸出1个。明白了吗?

引导:从这个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会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呢?现在我们就分小组来摸一摸,看看结果会怎样,下面进行小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负责,在你们小组的口袋里放进1个红球和1个黄球;

(2)小组里依次轮流每人任意摸1个,一共摸10次,每次摸后再放回口袋;(3)各人按每次摸到的颜色,用水彩笔在课本上表格里画出圆形,并且按红球或黄球用红圆片、黄圆片按序号整齐地贴在黑色卡纸上;

(4)小组完成后把卡纸交给老师,在小组里观察记录的结果,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把完成的黑卡纸按顺序对应呈现在黑板上。

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每组摸球的情况(指贴出的黑卡纸),第一组每次摸到的是——(教师指卡纸上的球,带领学生一起说出每次的红球或黄球);第二组每次摸到的是——(引导学生集体说出每次什么球)。其余各组呢?大家观察一下,自己说说他们每次摸什么球。

提问:你发现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球是怎样的呢?

观察:如果竖着看每组摸的球,第一次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吗?一定是黄球吗?第几次会摸到红球、第几次会摸到黄球,摸球前会知道吗?

提问:如果老师现在再摸一次(拿口袋做摸球状),结果会是怎样的?(板书: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追问: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交流后再集体说一说)回顾我们摸球的过程,观察摸球的结果,你有什么体会?为什么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小结:口袋里有1个红球、1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事先不知道会摸到什么球,结果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也就是说,每个球都有可能摸出。(板书:可能)

2.引导“试一试”。

(1)观察分析,认识“一定”。出示“试一试”的情境图,提出“试一试”里的问题: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哪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各自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可能是哪个球?你能确定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理解:这个口袋里两个都是红球,如果把它编成1号红球、2号红球,任意摸一个,有几种可能?(贴出表示红球的并标注有①和②的红圆片)不管摸出的是哪个球,一定是哪种球?(板书:一定是红球)指出:口袋里两个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不是这个红球,就是那个红球,所以任意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2)思考解释,认识“不可能”。引导:(教师在口袋里装进2个黄球)如果口袋只放了两个黄球,可能摸出红球吗?为什么?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交流: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可能摸到红球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板书:不可能是红球)追问:那在不可能的背后,也蕴藏着什么可能吗?说说你们的想法。指出:如果把口袋里这两个黄球也编成1号和2号,它们都有可能被摸到。也就是说,任意摸1个,不是1号黄球,就是2号黄球,所以不可能是红球。

3.回顾小结。

回顾:回顾我们上面的三次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 小结:从三次摸球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比如口袋里有红球和黄球,任意摸1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比如口袋里全是红球,任意摸1个,一定——(是红球);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比如口袋里全是黄球,任意摸1个,不可能——(是红球)。不同的球,摸到的结果不一样,但其中也蕴藏着可能,它摸到的可能是其中任何1个球。

二、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1.判断可能的结果。出示例2的4张扑克牌,呈现在黑板上。引导:如果把这4张扑克牌打乱反扣在桌子上,任意摸出1张,可能是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自己先独立思考。交流:可能是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 指出:任意摸一张,每张牌都有可能摸到,摸出的可能是——(红桃A),也可能是——(红桃

2、红桃

3、红桃4),有4种可能。所以在摸牌之前不能确定摸出的是哪一张。

2.认识可能性大小。提问:如果把黑板上4张牌中“红桃4”换成“黑桃4”,(在黑板上换牌)可能摸到哪一张,有几种可能? 想一想,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说说你的想法。引导:现在大家都认为任意摸一张,有4种可能的结果,其中红桃张数多,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小。如果实际摸一摸,结果会怎样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统计摸牌结果,看看能说明什么问题。下面进行小组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1)组长负责,把这4张扑克牌打乱次序后反扣在桌上;(2)小组同学每次任意摸出1张,然后放回,再打乱后继续摸,一共摸40次;

(3)各人把每次摸到牌的花色,画“正”字记录在自己课本上的表里,并统计出结果;

(4)观察记录的数据,小组交流有什么体会。交流各组数据,了解哪种牌摸到的次数多。提问:现在你发现摸到红桃和黑桃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摸牌的结果能说明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指出:实验结果摸到红桃的次数多,说明如果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 可能性大,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小。因为红桃有3张,黑桃只有1张,任意摸一张,有4种可能,其中3种是红桃,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从这里可以看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板书:可能性有大小)

3.体验可能性相等。

提问:如果要让摸到红桃和黑桃可能性一样大,可以怎样放牌?(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认识需要两种牌的张数相等)为什么两种花色的牌张数一样,摸牌的可能性会相等? 指出:因为任意摸一张,每张牌都有可能被摸到,所以当两种牌张数相同时,摸牌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仅有大小,还可能相等。(板书:可能性相等)

4.阅读“你知道吗”。提问:如果让你在这样张数相同的两种牌中任意摸许多次,实际摸到两种牌的次数一定会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摸牌的可能性相等,但实际摸牌时,并不能确定每次摸到的一定是哪种牌,所以实际摸到两种牌的次数并不会完全相同。但随着摸牌次数的增加,摸到两种牌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比如抛硬币,就有许多科学家做过实验

。现在请大家阅读“你知道吗”。学生阅读。提问:比较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你有什么想法?(次数都比较接近)

5.回顾小结。

提问:回顾上面摸牌活动,能说说在摸牌活动中,你又有了什么收获吗?

指出:摸牌时,可能摸出其中的任何一张,但摸之前不能确定摸到哪一张。如果不同花色的牌张数不同,摸到不同花色的可能性就有大小,但如果张数相同,摸到不同花色的可能性就相等。

三、提升可能性的认识 练一练

10.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

在教学《统计》这课时,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是调查某学校的学生最爱看的书的情况,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实例。由此引起学生参与本课学习的兴趣,很自然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后来又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作为调查对象还有学生喜欢的各项体育项目。这些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身边发生的事,他们都很熟悉,所以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一起解决问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这节课主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把收集的数据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把调查的结果写到表格中。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各项数据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学生把收集到得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就会比较简单了。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这节课学生是参考已经填好的统计表设计的统计图,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个较繁琐的过程,需要学生非常细心认真的对待,不能有一点马虎,而且选择记录数据的方式要科学才行,所以这一环节是最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一下本班学生的身高情况,选择自己的记录方式记录数据然后设计统计图。

11.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适当铺垫, 引入故事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译林新版《英语》四 (上) 第一课时story time的教学。文本以对话形式展开, 故事的内容是Yang Ling和Liu Tao到Mike家做客, Mike和Helen分别向他们展示了玩具汽车和贴纸。其中, 本节课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是Howmany... do you have?的问答以及日常交际用语:Can I have a look?Can I have one? Sure.

在故事的引入环节, 教师引出故事的背景:It is Sunday.Liu Tao and Yang Ling are visiting Mike’s house.随后,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内容, 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 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 他们猜想故事中的人物会谈论玩具, 会一起看书, 也可能会一起谈论喜爱的动物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说出真实的语言。以下是学生的对话:

S1:Welcome to my home, Mike.

S2:Thank you.Your home is nice.

S1:Look at my toy dogs.

S2:How lovely.Let’s play!

S1:Great!

二、提供语言感受, 整体输入, 理解故事大意

在学生预测故事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看动画, 在整体情境中感受语言, 并获取故事中的主要信息: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教师利用教材中配套的动画,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故事大意, 并在看动画的过程中理清故事主要信息:Mike has toy cars.Yang Ling has stickers.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 如, 用眼、用耳、用脑、用心等感受故事的情景和内容。学生在多种感受中, 积极地接收各种信息, 逐渐形成通过整体接受事实、领会故事概要的能力, 根据感受到的相关信息猜测、推断生疏词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聆听、积极思索发现等积极学习的形象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三、借助文本情境, 学习故事

1.形象阅读, 发展学生思维

形象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将阅读材料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特别是与学生自身的经历、知识、观点联系起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授第一幅图对话时,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想象Liu Tao会怎样介绍自己的玩具汽车, 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思考如何表达, 学生生成的句子如下:

S1:Liu Tao, Look at my toy cars.

S2:Liu Tao, I have some toy cars.Let’s play.

S3:Look, they’re my toy cars.

S4:Come and have a look, my toy cars are here.

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句子及时板书, 并继续引导学生想象Mike会怎样赞美Liu Tao的玩具汽车。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意义表达, 如, Wow.How nice! How beautiful! I like your toy cars.

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 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对话, 虽然孩子们自己编的对话没有教材中的完美和生动, 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预测文本内容, 并验证自己的预测。而阅读过程也逐渐从枯燥的“字面阅读”过渡到形象的“图片阅读”, 给中年级的课堂增加了一抹色彩。

2.自主阅读, 品味故事

阅读英语故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能力。故事本身作为一种阅读素材, 有利于给学生英语的感受, 培养他们理解英语的能力, 并在阅读中获得英语体验, 扩大词汇量, 学习、巩固新的语言现象。同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欣赏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自主阅读, 获取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YangLing和Helen的对话, 并在故事文本中找出:HowmanystickersdoesYang Linghave?学生通过结合图片阅读故事的方法, 找到问题的答案, 并通过看图, 点一点图片中sticker的数量, 理解了fifteen的含义,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音的指导。

4.自主阅读, 体会人物情感

学生阅读的过程, 不仅是学习新知的过程, 更是体会人物内心、体验情感的过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 体验情感, 并获得情感的提升。

12.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 师:农夫“不可能等到兔子”,也“可能会再捡到兔子”,那你们认为哪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大一些呢? 生:„„ 师:农夫是否能等到兔子,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大有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应用可能性来决定输赢或者先后顺序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一)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第一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3.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师引导:第二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生打开卡片,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所以一般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6.师小结:当我们说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可能是朗诵的时候,我们完全靠猜,也就是说可能事件不能确定。(板书:不能确定)而第二次和第三次不可能和一定这两件事大家能完全确定。(板书:完全确定)

(二)1.出示课件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全是红色的球,一个盒子里有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的球。问题: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球?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第二个盒子里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2.请同学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并动手摸一摸验证结果。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2.3.4.5.判断事件是否可能 练习十一第一题 练习十一第二题 练习十一第三题 练习十一第四题

四、课堂总结

回顾这节课,谈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老师寄语

六、板书设计

可能性

可能

(不能确定)不可能

一定

13.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我努力使教学结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注重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改革主要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能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业余时间,他们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班长在教学中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他经常和我讨论教学,互相倾听,这也使我很快就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确轨道。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我将总结这学期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我很幸运本学期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普通的“普通课”,如何把握课堂,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一直有一种感触。如何准确、严格地运用数学语言,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与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14.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和智慧, 必须通过自身的感悟才能获得。尽管教师通过接受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技能训练能够获得一些知识, 但大量的知识仍然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3]。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 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教师不断反思, 因为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才能促使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审视、质疑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提高教学能力。

1 反思性学习的涵义

反思性学习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 并能以独立及合作的方式, 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对自己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解释、分析和改进,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学习过程。对于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教师是反思性学习的主体

教学本身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形式, 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具有主体性的实践者。教师处于教学实践环境中, 比其他外部研究者更了解教学的复杂性, 更能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能从经验入手, 更好地解决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完成教学任务。

1.2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的经验为基础

教师的反思是一种意识活动, 教师的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讲受到观念、意识的支配, 反思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的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 从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的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不断充实自己, 提升专业水平。

1.3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人独立和群体合作的结合, 是个性化或社会化的统一

反思是个性化的意识活动, 但这并不排斥与其他人员的协作, 这种协作包括师生间、同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教师与专家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中提高认识水平。

1.4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将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对行动、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 从教学实践中寻找教学理论本质, 从而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1.5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反思性学习是教师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反思促进教师不断质疑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使自己在能力、技巧等方面有所提高, 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所以, 反思性学习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

1.6 教师反思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不断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用审慎的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洞察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从本质上追求更合理、更合乎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

2 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必然性

2.1 时代的迫切要求

学校是培养人才、创造人才的地方, 国家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 教育也必须紧把时代的脉搏, 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涌现, 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树立终身学习、以科研促教学的观念和意识,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2 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师要发展, 其动力不仅来源于生存需要, 还来源于社会的需要。教师这一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职业, 会让教师不断在现有状况与理想之间进行反思, 在此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2.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

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能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行为 (如写教学日记、观摩教学、征求意见等) , 为专业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提高教师反思性能力的同时可激发教师专业潜能, 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经验和技能, 改变教学行为。在反思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环境、学生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 不断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思考与判断, 形成自己的理论;另外, 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与探讨,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地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专业水平。

3 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可能性

3.1 政策支持

我国教育改革为教师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使得教师在教学决策、管理、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上有了很大自主权, 这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3.2 位置优先

教师位于教学第一线, 时刻能感受到教学情境的变化。最佳的研究位置与机会为反思观念、行为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必须放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审视与研究。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是课程的主动设计者, 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教学, 成为不断反思的实践者, 通过反思性学习增强研究能力, 提高专业水平。

3.3 时空保证

一般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忙、教学任务重, 在学校不但要完成教学工作, 还要承担一些管理任务。但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是相辅相成、共生互补的关系, 两者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后进行反思, 则会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消除困惑, 减少无效劳动。从这个角度讲, 反思性学习不是增加教师负担, 而是解放教师。另外, 教师反思性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并不需要更多的设施, 只需对教学情境进行观察分析就可以完成。

4 体育教师反思性学习的实施

4.1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1) 坚定反思信念。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职业只有专业化, 才会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4]。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反思性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 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 才能真正成为反思性学习的典范。 (2) 提高自身素质。体育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爱教、献身事业的决心, 刻苦勤奋、严谨治学的态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热情,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3) 拓宽自身知识面。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涵义, 加强职业修养, 积极拓宽知识面。自身知识结构是在广博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5], 其中表层是体育专业学科知识, 中层为指导性知识, 最深层为方法论知识。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深入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 了解知识间的联系, 明白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 使施教过程更具合理性。 (4) 熟练自身技能。体育是一门艺术,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 逼真的示范, 合理的场地布置和队列调动, 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以生动、活泼的练习来展示体育技能[5]。 (5) 培养自身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 还要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教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4.2 各级领导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 教学管理者、学校领导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使体育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性学习。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制订可行的计划和激励措施, 树立典型、奖励先进, 提高教师各方面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尽可能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特点设计科学的培训教育周期[6]。可采用邀请专家讲学、派出进修等方法, 使体育教师掌握专业前沿知识, 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体育教学。

4.3 科学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有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全面评价体育教师能力的方法, 可以从师德、科研、教学、运动训练等多方面进行。要在发现教师优点时及时肯定;在宽松的工作氛围中, 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反思性学习是社会发展与教师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能力。当然, 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经验, 更要有理性的思考,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立.关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 2001, (6) :6~7.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Schon D.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1987.

[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 2002-01-03.

[5]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15.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五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16.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六

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例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描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采用动手活动,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处理最后一道题在检测导结时,后一道题创设题,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上一篇:文化苦旅人物赏析下一篇: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识类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