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投资案例分析(10篇)
1.失败投资案例分析 篇一
案例1、格雷厄姆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
案例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已经预见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一贫如洗。
案例3、索罗斯1987年前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放空日本股票,结果惨败,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索罗斯在华尔街评论上鼓吹美国股市会坚挺,日本股市将会崩盘,而结果正好相反:美国股市崩盘了,日本股市却坚挺。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当年损失了32%,与他唱反调的孔逸夫却让科尔基金赢利了70%,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数字,因为当年几乎所有的对冲基金都亏损了。曾不看好科技股,但后却用量子基金高位买入科技股,最后大亏。
案例4、上海一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当初是从中国台湾地区股市1000多点开始进入的,一直做到10000点,入市50万的资金滚到了8000万,其实她在10000点的时候,就把股票全部抛了,手上握有的全是现金。因为担心股市过于疯狂,所以她还是相对比较理智的,最后台湾股市上冲到1点之上,三年多时间增值了160倍,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很惨,在台湾股市由12000点跌到7000点时,已经跌去5000多点了,按道理该反弹了吧,她又进去了,股指又跌掉了5000点,她不得不全部认赔清仓,三年的财富又都化为灰烬。归其原因,我们客观地说,她还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为什么后来又进场了,她当时自己就以为自己是股神了,可以掌控股市,股市不过是她的超级提款机而已。在此,我劝告大家,现在股市好,可能未来股市更好,但是如何清醒的看待股市,如何看待自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案例5、香港有个知名股评曹仁超,1972年香港股灾前1200点看空,结果差点被公司解雇。1973年港股达到1773点后大幅下跌。到1974年跌至400点,老曹躲过大熊,信心百倍。1974年7月港股跌至290点后认为可以捞底,拿全部积蓄50万港币抄底和记洋行,该蓝筹股从1973年股市泡沫的43块一直跌到5.8。老曹全仓买入。结果后来5个月,港股再度跌至150点。和记洋行跌至1.1元。老曹最后斩仓,亏损80%以上。
案例6、徐兴博年近半百,是南京市一家药材公司的普通职工。1992年,我国证券交易市场还刚刚起步,许多单位和个人在这片领域里淘一桶金。徐兴博的确在这里面淘得了第一桶金,凭着丰富的投资经验,不管股市如何涨跌,他总是能及时嗅出大盘行情,事先作出调整,让自己的投资稳定增长。10月,形势急转,而他仍认为能象以前那样安然度过低谷,接受委托资金超过100万元。6月,沪指跌破1000点大关,一夜间回到了前,徐兴博和朋友委托给他炒股的财产,在这次大跌中损失殆尽。
2.失败投资案例分析 篇二
日本将社保基金全部放在原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 (Trust Fund Bureau, 简称TFB) , 然后由该部门根据日本“财投计划”将资金投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这些资金通过购买债券和直接贷款两种形式分配到各个财投机构当中, 并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从日本社保基金运营的效果来看, 它在2001年之前无疑是失败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形成了大量的呆坏账, 给社会保障基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主要的两种投资形式当中, 用于购买国债的资金比重只占到了四分之一, 而直接贷款则占到了四分之三, 占据社保资金总额的绝大部分。据统计, 截止2000年, 日本政府贷款给财投机构的社会保障基金有四分之三是不良贷款, 造成的损失至少有80亿万日元。
2、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出现亏损。日本社保基金大约有五分之一直接投资到资本市场, 这部分基金由年金福祉事业团来承担, 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公司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在1986到2001年期间, 日本年金福祉事业团平均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为4.12%, 而它向资金管理部门贷款的利率平均为4.87%, 投资收益扣除贷款成本后, 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亏损。
3、投资收益存在虚增假象。日本社保基金投资的具体流程是先从社保基金贷出的资金, 又以收入的名义回到社保基金, 在出现亏损的情况下, 社保基金再次用于投资的本金也要靠再次贷款来偿还。在这种状态下, 社保基金表面上像在增加, 但实际上却是“拆东墙补西墙”, 不断陷入“投入——亏损——弥补亏损——再投入”的恶性循环, 社保基金的实际价值在日益减少。
4、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 “财投计划”造成的损失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另外, 在造成大量亏损后, 许多财投机构并没有被关闭, 而是依靠政府出资继续维持运营, 因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消极影响。
二、日本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 政府对社保基金投资干预过多
日本政治具有典型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 因而日本政府对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也是高度集中和严格控制的。在日本社保基金的管理上, 日本一直将其运用于一个单一的政策金融机构。在这一机构的运行过程中, 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 包括最终的决策都是由政府部门决定的。虽然政府的集中管理具有效率高等优点, 但是如果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并且缺乏必要的监督, 就会导致在政府主导下的基金投资不能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 最终出现严重亏损。
(二) 社保基金用于社会投资的比例过高
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目标在于确保受益人的利益, 而社保基金过多地用于社会投资将会导致这一目标的偏离。日本的社保基金投入到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福利领域的比例较高, 这些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长、投资收益率低, 因而导致社保基金在投入后, 难以在短期内收回, 严重影响了社保基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此外, 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日本公共设施建设中还经常出现“烂尾楼”和“豆腐渣”工程, 这不仅没有使公众享受到基础设施方面的福利, 而且还对社保基金造成了变相侵蚀。
(三) 缺乏对社保基金运营管理的监督机制
日本的“财投计划”在确定投资项目时, 没有完备的运行体制, 往往是资金管理部门官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将资金投入到某一项目, 并且这一过程没有任何机构来监督。政府官员往往不是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他们做出的主观判断往往是不够科学的, 这就使得基金很容易被投入到收益差的项目, 甚至被用于政治目的, 这显然不符合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目标。
(四)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作体系存在问题
日本将社保基金大多提供给了具有政府性质的财投机构, 然后由财投机构将基金投入到各个领域。这些财投机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因此, 它们往往不重视基金投资收益, 只是维持收支大体平衡, 这逐渐导致了基金投资出现赤字。此外, 这些财投机构的账户大多都不透明, 它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往往会通过做假账来夸大其资产价值, 这就使得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 当问题被发现时, 已经非常严重了。此外, 这些财投机构在职能上相当于我国的地方政府, 它们一般不能破产, 因此它们产生的债务只能由国民来买单, 进而加重了国民的负担。
三、日本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失败对我国的启示
(一) 适当减少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政治干预
在政府的主导下, 日本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长期侧重于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目标, 为此, 日本政府将大量的年金积金投入到收益较差的公益部门和公共设施建设领域, 逐渐积累形成大量的呆坏账。我国同样也是由政府对社保基金进行直接管理, 在不少领域和环节也存在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预现象。200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社保案就是因为当地政府的过多和不当干预, 将社保基金投资于房地产、铁路等部门, 使得大量社保基金到期无法收回。所以我国应当吸取日本和我国已有的惨痛教训, 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适当减少行政干预, 减少决策失误, 杜绝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现象。
(二) 注重发挥市场在社保基金投资中的作用
日本在反思失败教训后, 在2001年对社保基金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采取“政府集中管理, 市场委托运营”的方式, 实施了一系列的市场化运作措施。例如, 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对基金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进行评估和认定, 并给予受益人投票的权利;建立了以市场化投资为基础的年金资产投资新型管理机制, 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回报。我国可以适当借鉴日本的改革措施, 在社保基金的投资决策、投资组合和风险投资等方面更多地采取一些市场化运作措施,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运营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政府行政权的干预。
(三) 不能将投资于股票作为主要的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
由于日本企业年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比例达到60%, 且基本保持不变, 所以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浮动一直较大, 最高达到过14.37%, 最低却达到过-6.41%。可见将大部分的社保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并不可靠, 这样无法保证基金的安全性。虽然我国目前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的比例限制为不得超过40%, 但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保基金入市是一种必然趋势, 所以我国应该注意这一点, 避免将过多的社保基金投资于股票来实现保值增值。
(四) 减少社保基金在“社会投资”上的应用
纵观各个国家和地区, 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将社保基金用于“社会投资”的情况, 其中发展中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这种倾向更为严重。这些国家进行“社会投资”的动机都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 但这种做法与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本质目标产生了较大偏离。社保基金一旦投入到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公共建设领域, 就会在短期内难以收回, 这必将严重影响到社保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社会保障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命钱, 它的安全性应该放在首位, 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每年会有大量的退休老人需要支取养老金, 如果养老金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 就会严重影响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摒弃了将社保基金用于“社会投资”的做法, 所以我国在选择社保基金投资方向和具体项目时也应当引以为鉴。
(五) 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监督机制
如果缺乏监督机制, 就很难防止社保基金被投向收益率低的项目, 甚至被用于政治和经济增长目的。日本在反思失败教训后, 在2001年的改革中建立了外部监督、专家咨询、信息披露等制度, 加强了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 建立专家咨询和信息披露等制度, 从而使广大民众可以随时了解社保基金投资运行的具体情况, 对基金投资过程进行社会监督, 这对抑制权力滥用, 减少决策失误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中国和日本都属于中央集权制国家, 又同属于东亚文化体系, 在发展社会保障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早, 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这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我国来说, 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应该吸收日本社保基金投资失败的教训,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建立一套安全、高效、合理、健全的基金管理制度, 推动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殿生.日本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经验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 2002年第6期.
[2]郑秉文, 房连泉, 王新梅.日本社保基金“东亚化“投资的惨痛教训[J].国际经济评论, 2005年第5期月.
3.心理懒惰令人投资失败 篇三
在牛市行情中,很多投资者的交投非常活跃,账户每天都打开好几次。而在熊市中,大多被深度套牢,自然懒得去理会。 “鸵鸟埋在沙里”,是为了避免心理创伤,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股票操作不顺最易形成“心理懒惰”。
身边有这么一个大婶,是个大户,曾经亏损不少。2年前一气之下,割掉绝大部分仓位,买了一个港口股,以二块五左右的价格买入。买入后该股一度盘整了数月,之后大盘不佳,一度下挫到2块一带。后来在市场炒作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一度上涨到2.6,之后盘整跌到2.2,之后热点再次来袭,又到2.8,但该这位大婶一笔操作都没有。目前价格2.3元左右。这笔交易值得回顾:因为亏损,而割掉调仓换股,无可厚非。只是买入的时候没有注意策略,比如分批。满仓也可以,只是适度的止损位置也非常重要,一度亏损25%,说明没有在10%止损的意识,更高级别的时间止损意识更是没有。后期上涨,应该去适度关注市场热点的延续性,一旦发现不对头,起码要适度减仓操作。之后保本和略有盈利,也没有去操作。心理的惰性,使得一笔本可略有盈利的交易,变成了鸡肋。可能生活中这位大婶很忙,但也有朋友提醒她,她也只是想想而已,懒得去操作。从机会成本而言,2年时间,如果买理财产品或者银行利息之类的,可能收益更好。
做股票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拒绝心理上的懒惰。因为行动来自潜意识。股市的专业投资者是否懒惰也可扪心自问:作为技术投资者,每天看多少张图表?作为基本面分析投资者,每天看多少财务报表或者研究报告?作为主题投资者,每天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事件或热点掌握多少?资本市场是一个斗智斗勇的地方,特别是A股目前的低迷状况,天道酬勤,诚不欺人。
“停止亏损,让利润奔跑”的理念是不是心理懒惰就能成就的呢?个人认为不是,恰恰相反,密切的跟踪趋势,顺应趋势才是盈利的关键。心理懒惰的人做不到这一点。即便趋势变化了,也没有发觉,盈利最终会变成亏损。
4.投资失败怎么调整心态 篇四
投资失败怎么调整心态
第一、获利是需要在进场之前做很多研究准备工作。
很多的投资者一旦多次获利之后,他们就会变得对于交易掉以轻心,就会有了飘飘然的心态,那么在操作中就会开始频繁随意起来,所以接下来的几笔亏损就会让他们无法应付以导致巨大的亏损。甚至是连盈利与老本都亏回去,所以在连续获利之后,要控制节奏给自己的空仓放假,散心,调整勉励下状态。
第二、遭遇重大挫折或损失的时心中会很难受的。
大部分的股民在遭受重大的亏损的时候,是希望能够立即扳回来的,所以仓位就会越做越大,想要一举挽回亏损,可是一旦你这么做的话,那么就等等于是注定你要失败了。因为在偏执的情况下一般人会很难做出理智最佳的判断,所以投资者应当立即建仓出局,病不是在于赚多少钱来弥补亏损,而是在于重拾自己对交易的信心与节奏。
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的股民会在遭受重大挫折后暂时地失去信心,不敢交易或者即使遇到大好行情也只敢以极小的仓位去做,这样对于手握大资金的人而言,就算盈利十几个点也只是蝇头小利。
对此投资者应该做的就是,在面对重大损失,先分析客观原因以及个人操作上的可优化之处,对于不可避免的系统性风险,可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苛责程度,不至于在心理上加重负担,降低信心。而对于个人无纪律无原则性的操作则需要严格规范自己,杜绝摔倒在同一个地方。
第三、最容易亏损的交易都是源于冲动。
从事交易最具有破坏力的错误,那就是过分的俄冲动。任何人在制定交易的时候都应该根据既定的交易信号与策略来进行,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仓促改变交易策略,因此,不要冲动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重要事情。
第四、操作错了造成亏损就应该赶紧清仓退出。
只哟保持本金的和势力,你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第五、要强调的是从事交易必须学会控制风险,你要在交易前做最坏的打算。
必须学会仓位控制,学会试仓,把每笔交易的可能亏损控制在总资金的1%-2%之间。你得在有胜算的时候才出手,常胜将军都是先胜而后战。
第六、无论盈亏都要保持心里平静,每天坚持分析每一笔交易。
这个过程要求你对于好的交易思考成功的原因,对于不好的交易就要学会自我检讨了,补习在平常就非常在意自己的每一笔交易,只有这样坚持下去,你才能够达到交易自如的状态。
[投资失败怎么调整心态]
5.蓝田失败案例分析 篇五
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
(一)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
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要,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是法制经济,造假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二)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误入歧途
按照常规,蓝田的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入歧途。最后,蓝田的真实业绩水平不断下滑,只能靠造假来维持生计。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公司内涵,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同时,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正确处理与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多地干预企业行为,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注册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造假行为得逞
如前所述,蓝田的造假丑闻的曝光,不是来自于对蓝田进行常年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是来自于业外人士,这着实让人吃惊。其实,蓝田主要是通过虚假交易或事项来“创造利润”,其造假手法非常简单。注册会计师只要认真执行性复核程序,便可以轻易发现蓝田的造假问题,但是,注册会计师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会计账目非常混乱,按理说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表示意见的,但是,对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发表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其执业水平之低,责任意识之弱,令人叹息!由于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行为,致使许多对其进行贷款的银行受牵连,国家资财遭受重大损失。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在任何时候,我们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决不能放松,尤其是作为证券市场“守护神”的注册会计师,要敢于坚持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以减少审计失当的风险。同时,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健全其质量控制机制,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道德水准,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四)、投资者非理性、热衷于炒作股票,导致其自欺欺人
股市投资风险高、变化快。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包括各专业银行),应该对其投资对象进行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比较,决不能一味听信谣言。只有做到谨慎投资,才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虽然证券监管相关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应该健全财务报告披露与审计制度,由此上市公司的一些大问题是可以得到揭露的,但是,对于某些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业务复杂,经营风险高,注册会计师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发现问题。因此,作为理性投资者,应该多方获取上市公司的情况,诸如其行业特点、市场发展前景等等,从而鉴别和警惕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股市交易行为,盲目炒作的因素更盛于理性的行为,比如很多股市交易者并不关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只要股价能上去,他们便失去理性,最后往往是本钱赔个精光,而蓝田造假一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此,我们的启示是:作为投资者,应时刻关注投资风险,要理性思考、谨慎投资,以减少各种风险损失。
6.蓝田公司失败案例分析 篇六
“蓝田”的全称为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沈阳市三家企业。蓝田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其产品主要销往洪湖、武汉、荆沙、宜昌、岳阳等地区,产品市场覆盖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北五大区域。
蓝田的发展:
(一)上市前的简要回顾
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募集资金,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经过4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 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 绍,1993-1995年,蓝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 元、23686.5万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二)上市后的造假事实
1996年5月,蓝田增发新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8.3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其资金投向包括:投资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投资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投资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投资4986万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等。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 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 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 “中国农业第一股”。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 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问题包括:
(1)蓝田已无力还债。2000年蓝田的 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 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2)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 ;(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是同业平均值的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约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而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统 计,蓝田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高达约2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农业银行9亿多元人民币。蓝田存 在造假嫌疑的消息一经公开,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个专业银行纷纷停止了对其贷款支持,蓝田由此深陷泥潭。
如表所示:蓝田1999~2001年连续三年业绩“变脸”为亏损,蓝田造假奇闻主要有:
1、“金鸭子”的童话。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吃小鱼和草根,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300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1倍以上),而且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
纯利为0.4元),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等于生产两台彩电”,相当于“金鸭子”。
2、“野莲汁、野藕汁”的传说。在造假案曝光之前,蓝田公司声称,野莲汁和野藕汁(只见广告不见产品)一年中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个亿,而当调查人员亲临蓝田生产野莲汁野藕汁的基地时,却只见车间铁门紧锁,透过窗户可以隐约看见,偌大的厂房空无一人,从设备上蒙的灰尘看,应该有好些日子没开工了,由此可以断定,所谓“野莲汁和野藕汁”的传说,纯属谣言。
3、“无氧鱼”的故事。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但是,据瞿家湾镇一位村民介绍:“蓝田根本赚不了这么多 钱!每口塘是17亩水面,养鱼能产出7、8万元,即使加上养鸭的收入,每亩水面的产出也很难突破1万元。每亩2、3万元的收入根本是天方夜谭。” 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三、四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 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做得到,而蓝田股份的鱼苗,堪称世界“无氧鱼”系列。
蓝田失败的原因分析:
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
(一)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
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 装。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企业要发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 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律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 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 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 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造假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二)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发展误入歧途
按照常规,蓝田的问题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 受巨额损失。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 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入歧途。最后,蓝田的真实业绩水平不断下滑,只 能靠造假来维持生计。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公司内涵,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同时,作为地 方政府,应该正确处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多地干预企业行为,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造假行为得逞
如前所述,蓝田的造假丑闻的曝光,不是来自于对蓝田进行常年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是来自于业外人士,这着实让人吃惊。其实,蓝田主要是通过虚假交易 或事项来“创造利润”,其造假手法非常简单。注册会计师只要认真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便可以轻易发
现蓝田的造假问题,但是,注册会计师却没有查出任何问 题。事后发现,蓝田的会计账目非常混乱,按理说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表示意见的,但是,对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发表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其执业水平之 低,责任意识之弱,令人叹息!由于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行为,致使许多对其进行贷款的银行受牵连,国家资财遭受重大损失。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在任何时 候,我们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决不能放松,尤其是作为证券市场“守护神”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要敢于坚持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以减少审计失当的风 险。同时,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健全其质量控制机制,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道德水准,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四)、投资者非理性、热衷于炒作股票,导致其自欺欺人
7.失败投资案例分析 篇七
关键词:SRS算法开关,MLB负载均衡,资源分配
1 问题描述
澄迈老城技工学校学生公寓A栋1-HLW-1小区在2016年4月16日12时突发RRC接入性劣化, 后续某些时段劣化严重, 趋势如图1所示。
2 原因分析
澄迈老城技工学校学生公寓A栋1-HLW-1覆盖校园场景, 通常影响此类覆盖场景小区的原因有:长期/突发外部干扰、故障告警、突发/长期高负荷。
(1) 干扰分析。如果每PRB上干扰噪声平均值>-105 d Bm, 确认小区存在上行干扰;提取指标劣化前后干扰值, 且后台跟踪干扰检测, 无干扰。
(2) 告警分析。查询小区该时间段内无影响性能的告警。
(3) 高负荷分析。小区的最大用户数大于200, 属于高负荷;查询指标劣化时间段的小区最大用户数, 部分时段最大用户数达到200以上, 与RRC建立失败次数存在正相关性。
查询小区RRC建立失败原因值, 主要因为SRS资源分配失败而导致RRC连接建立失败的次数、资源分配失败而导致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 初步判断为高负荷引起的RRC建立成功率劣化。
3 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 造成RRC接入性恶化的主要原因:突发高负荷, 导致指标劣化。
首先优化解决可能由于高负荷原因导致RRC建立恶化, 实施下发大话务场景参数, 针对由于SRS资源分配失败而导致RRC连接建立的次数和资源分配失败而导致RRC连接建立失败。
(1) 优化下发参数如下:
SRS功控策略:MOD CELLPCALGO:LOCALCELLI D=1, SRSPCSTRATEGY=SRSPC_SINR_BASED;
SRS算法开关:MOD CELLALGOSWITCH:SRSAL GOSWITCH=Srs Subframe Recf Switch-1;
SRS功控开关:MOD CELLALGOSWITCH:LOCALC ELLID=1, ULPCALGOSWITCH=Srs Pc Switch-0;
SRS周期自适应开关:MOD CELLSRSADAPTIVECFG:LOCALCELLID=1, SRSPERIODADAPTIVE=ON。
(2) 由于小区存在双载波, 澄迈老城技工学校学生公寓A栋1-HLW-2小区, 可通过优化MLB异频负载均衡算法参数, 加快辅载波的业务分流, 进行业务分担。
负载均衡最大切换出用户数由5修改为15;
基于负载的异频RSRP触发门限由-90修改为-104。
MLB参数调整后, 2载波分流效果明显, 如图3所示。
4 优化效果
经过调整后提取近3天小时级指标, 优化对比如图4所示:随用户数增多 (小区内的最大用户数达到300) , RRC建立成功率未见明显劣化。
MLB参数调整后, 2载波分流效果明显 (提取11:00—14:00高负荷时段, 澄迈老城技工学校学生公寓A栋1-HLW-2的用户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确定因高负荷原因导致RRC接入性恶化。
5 结语
实时监控全网性能指标, 定期分析全网的高负荷小区, 及时进行软硬件扩容和大话务参数下发;对于存在长期高负荷小区, 除了软硬件扩容之外, 需做好小区间的业务分流和大话务参数的下发, 并定期核查高负荷小区的大话务参数是否设置不合理。
参考文献
8.刘晓人投资互联网注定要失败 篇八
刘晓人在业内颇有名气。早在三年前,他也如今日这般火了一把。当时他是作为国内本土风投业界的开创者,顶着“天使大哥”“民间创投第一人”“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等名号一夜成名。某知名门户网站今年初制作的一个名为“2009最受尊敬的创业天使——最佳天使投资人奖候选名单”的创业专题里,至今还挂着刘晓人招牌式的笑容。
众所周知,天使投资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一个专业的天使投资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丰富的管理经验、强大的人脉、大量闲置资金等等。撇开这些条件不说,单说刘晓人对所投互联网领域的认知就决定了他注定翻船,借用巴菲特的话:“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刘晓人一直对外宣称他的投资不问技术,专看人。从这一点上看,他本人视野的局限性和被鼓吹起来的声名就难成正比。
那么,刘晓人到底和互联网有什么渊源?在红鼎创投的投资清单上,有蚂蚁网、爱尚网、中国民间资本网、互联网实验室、青铜网络和茶易小铺茶叶连锁店等多个投资案例。看起来,刘晓人好像对互联网充满狂热,孜孜以求。然而,刘晓人自首事件一出,他投资互联网的谎言即被戳穿。方兴东声称自己的互联网实验室并未拿到红鼎创投的投资。随后,多位互联网人士纷纷出来澄清,以撇清关系。甚至有爆料者透露“包括茶易小铺、青铜网络、中国民间资本网,实际上都是由刘晓人自己创立,并非红鼎创投的投资项目。”
其实,通过网络搜索“青铜网络”和“中国民间资本网”,仔细分析招聘启事和黄页即可得出结论,两者共用同一网站(目前均已无法显示),是一家公司两张皮,且公司均位于红鼎投资所在的百脑汇。可见,刘晓人所谓的高科技热情没有给互联网带来实际的推动作用。而他纯粹是因为看到投资IT的浙江同乡们纷纷获得巨大收益,才决定染指“高科技”的。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是这么说的:刘晓人要给一家网站投钱,人家问投美金还是人民币,投入民币就不要给了。这给他极大的刺激,于是他质问自己:“我们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国外控股的,为什么没有我们自己控股的公司?”为此,他决定“要用人民币,在中国的舞台上跟老外的美元共舞”。这些豪言壮语看起来颇有些爱国英雄的风范,引发了一些投资人的共鸣。
刘晓人决定投资互联网后,积极参加了一次“中国互联网民间投资大会”,认识了一些互联网人士,就算是进入了互联网投资圈。有些人听过刘晓人的豪言壮语,觉得他的创业经历和相貌跟马云相似,就将他比作“另一个马云”,刘晓人知道后自信地说:“可能以后杭州出了第二个马云就是我。”他是用互联网将马云跟自己扯在一块的。他自言:“每天起床不刷牙,先把电脑打开,看看有什么新闻。我要做互联网,我要做中国天使投资中的一员。”刘晓人本人算“半文盲”,他在新浪为他开的博客上坦言自己文化不高,打字很慢很慢,有时一边打一边翻字典。所以,不懂互联网的刘晓人曾经遭到很多互联网创始人的冷遇。随着后来投资了蚂蚁网,还和互联网实验室签了合同,虽然之后没有什么大的投资动作,名声却日隆。也正是这些虚华的吹捧,让他取得众多同乡的信任,纷纷心甘情愿地成了他非法集资的“债权人”。
刘晓人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只是初中毕业,他的投资生涯开始于与朋友开饭馆、办厂子。朋友经常找他借钱,次数多了,他发现返还利息和股份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要生意,于是专注投资,甚至进入自己并不了解的互联网。
投资互联网无可厚非,但是,刘晓人把投资互联网等同于开饭馆、办厂子,却并未深入考察过互联网,没领会这种在中国兴起只有十年的产业其实是充满风险,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的产业,这就注定了他将遭遇“南墙”。
涉足互联网的人前赴后继,且不说成功了的,所有在互联网这个池子扑腾,企图分一杯羹的人,又有多少没有高学历、过硬的技术以及专业的管理理念?当外界给红鼎创投戴上“国内最早”这顶高帽时,刘晓人还颇为自得地说,“别人都讲投资专业知识,我只讲个人理想。”他说自己看项目的时候基本不看技术,只看人。可笑的是,这种不专业的说法居然还一直为推崇他的人们津津乐道,仿佛这难得的率真也是成功者的个性,仿佛这种以人脉为纽带的资本关系是中国特色。
不可否认,一个做鸡血石起家的商人能够进入互联网领域投资,还是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而且刘晓人最初还是很有进军投资界雄心的,他甚至也想做一个全国性的资本运营平台出来,也就是以投资的名义实为自创的网站中国民间资本网。而今再看他的网站和网络公司,本质还是打着互联网高科技的幌子,走了挂创投名义做高利贷的老套路,一旦遭遇了金融危机,这种毫无防御能力的赚钱方式自然经不起考验,资金链一断,结局就是惨败。毫不客气地说,刘晓人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互联网盲目热情的局外人。
在中国,互联网投资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但任何投资都一定要有成型的投资体系,包括自己的投资团队、投资分析体系、投资管理体系以及退出回报体系等。光是靠着表白自己的爱国激情、创业理想和哥们义气这些口号,不专业,不严谨,甚至用非法手段集资,遭遇失败只是迟早的事。
触犯法律者,自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渴望资本暴力的民间财主们也要吸取教训,想有多大收益,就要冒多大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互联网创业者们融资前更需要调查一下投资人的背景和资金来源,以免创业不成,反受牵连。
9.早教失败与成功案例分析 篇九
(1,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心理不健康要改变可不容易)。生活技能是一定要掌握的,早期教育应该以培养兴趣及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为主。早教不应该是知识的教育,应该是从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去教育。知识可以通过书籍超前掌握,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却必须亲力而为。但是,由于智力的超前发展,导致“神童”们很难跟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经验的欠缺,是所有早慧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几乎所有早教神童最后归于平庸的原因都与此有关,这最终导致他们事业平平甚至家庭生活的不幸。
早期教育不应当只是智商的培养,影响一个人一生 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性格、处世的态度...,也是通常所说的情商。有的家长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报了很多的兴趣班,什么英语、绘画、珠算,几乎能报的都报了,如果把早教这样理解,实在是太偏了。一个人能考上名校不一定说明这个人很成功、幸福、开心,很多成功人仕并非是考试能者,而是性格、处世、观察力、学习能力、自信......,他们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与人相处友好,难道你不觉得他们幸福吗
2,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在教育孩子,其实你都在教育他,不论是言语上,还是身教上,只不过是效果不一样而已。所谓的早教,可以认为是把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变为有意识教育。
能让孩子感知到的信息都在对孩子进行着教育。积极的信息会引导孩子积极地成长,消积的信息则会引导孩子消积地成长。发现消极的信息需要我们积极的疏导,这就是早教者的作用!
3,有句老话是“有心裁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早教者不应该总是求一个结果,这样,心态是不会好的。只要你有所期望,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带给他的压力。过度压力会让孩子自然选择逃避,就是厌学。孩子是需要尊重的,只有真心喜欢去做这件事情才会有无穷的动力
一篇文章中看到说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教育方式好,但她母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遇到一个听话的孩子.没有孩子生来就是不听话的,主要还是看家长如何引导,刘亦婷为什么听话?因为妈妈总有能吸引她注意力的知识来教她。
反方:但刘亦婷成长的过程,似乎是一个工业产品被设计、生产的过程,面面俱到之中独独看不到孩子的自主发展和选择。在家长的“计划”下,我们看到,刘亦婷即便从哈佛毕业,也几乎没有独立的学习动机,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什么乐趣。其对专业的选择也是被动的而无自己独立性的思考和判断。刘亦婷从小的理想是像安徒生爷爷那样为人类做贡献,她在中学时选择了文科,而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却选择了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应用数学。当《羊城晚报》的记者问刘亦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发现刘亦婷的回答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从国内念完高中的学生直接来到哈佛,英文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是中学才开始学英文的。”她说,“到高中的时候,你可以把英文说得对,但是要说得好,说得自然,用美国人的习惯方式来表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刘亦婷把自己选择理科放弃文科的原因归因于英语水平问题。实际上非常牵强。我猜测她选择枯燥的应用数学专业的原因是这样的。大家知道,哈佛大学一般在新生入学的头一年是不分专业的,而到二年级才分专业,刘亦婷在大学一年级的表现如何呢?我们在刘亦婷的书中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亮点。这很容易理解,刘亦婷长期以来缺乏对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也缺乏这方面的思考,所以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必然是笨拙的。她被迫选择异常枯燥的应用数学,不仅是语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知道刘亦婷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还要混沌到何时?而19岁的比尔盖茨自己已明确电脑个人化的人生目标并毅然决定从哈佛大学休学
休谟说过,“在争取幸福的问题上,求知欲比追求财富的欲望是更加可取的。”但是,我们的求知欲早就被考上大学这个目标抑制住了。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仅要压抑求知欲,还要压抑一切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而考上大学之后呢?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出国或者读研究生。接着,又是一连串让人窒息压抑的考试。
英国小说家马里亚特·F说过,“除非你亲自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的确,许多事情只有在做、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擅长。而我们的许多家长却并不给孩子这个机会。他们往往未卜先知地为孩子设计了一切。
4,5岁即可测智商。不能光看孩子的一门专长或特长来判断是否超常,要从知识面、记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综合智力因素来判断。比如说,有些孩子3岁时能背诵很多唐诗宋词,还有些孩子很小就能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显得比其他孩子要“超常”,但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而获得的,如果只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不能表明该孩子智力超常。不能只凭考试或测智商来判定“超常”;要从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判断、检验和鉴别。不仅要看智力因素,还要看非智力因素。通常情况下,超常儿童和一般儿童相比,有以下不同的特征:
(1)好奇心强;(2)兴趣广泛;(3)善于提问;(4)做事专注;(5)思维敏捷;(6)阅读能力强;(7)记忆力好;(8)有毅力;
(9)勇于尝试;(10)愿意思考事物的关联;(11)不愿意接受太多的帮助;(12)不愿意做“填充时间”的事;(13)喜欢搜集各类信息;(14)喜欢与年长的孩子为伍;(15)发展指标总是提前达到。
如果一个孩子同时具备了上述特征的绝大部分,而不是其中的一两项,那么大致可以认为,这个孩子不同于一般儿童,具有“超常”的潜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应当注意运用不同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注意观察和判断孩子的潜质。
我们认为,孩子的智力能不能超常,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第二个因素是优生的程度;第三个因素是后天的培养。
遗传的因素,主要是与父母亲的智商有关。从遗传学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父母亲聪明,孩子聪明的可能性就大。有的专家通过研究,说孩子的聪明程度取决于母亲,但也有的专家说主要取决于父亲。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上一代父母亲的智商对孩子的聪明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优生的程度,主要与父母亲的身体状况、怀孕的时机、母亲在孕期的保健以及胎教等因素有关。优生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壮,而且更聪明。
后天的培养,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孩子能够产生影响的无非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环境因素。对婴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来自家庭的教育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早期教育最为关键。如果孩子没有智力缺陷,通过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早期开发又是进行超常教育的基础。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无论是提前上大学的少年大学生,还是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能力的孩子,他们的成功都与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家庭是对孩子实施早期开发教育不可替代的场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是神童的摇篮。一般说来,家长在培养超常儿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孩子的能力有切合实际的认识,太高或太低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经常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任何学习都要由浅入深、系统地进行,只能加快进度,不能指望跳跃和省略,否则将来还要再补课;
(4)不要过度安排孩子学习课程,给孩子留出玩耍和游戏的时间,让孩子保留童真;
(5)不能只关注孩子具有特长的方面,要让孩子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特别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
(6)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活动,注意锻炼身体;
(7)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孩子的能力,特别是当孩子在场的时候;
(8)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指望孩子处处领先,早出成就。
近一百年来,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通过双生子实验以及脑核磁共振等研究方法,逐渐达成了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这些神童的大脑结构的确跟普通儿童不同,他们的神奇能力至少有一半因素可以归结为先天因素。另一半因素根据美国天才儿童研究专家温纳的研究结果是环境所造就,比如,这些神童的家长能提供一个激发孩子潜力的环境,诸如大量藏书,在孩子小时候就念故事给他们听,带他们去博物馆参观或听音乐会等。此外,他们不向孩子发号施令,允许孩子有高度的自主性。实际上,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0到18岁的全程教育,或许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幸福指数。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即便小的时候不受约束,到了社会上也会遇到残酷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也许生存技能的获得要比自由任性更加重要些。我们承认人造神童有其合理性,成功案例:
一、早期识字,有良好阅读习惯比较重要。但必须七岁之前字卡要大(否则孩子眼球未发育到位易累不爱学),同时一次不能超20分钟,一天不能超三次,五岁内需用游戏方式;一天之内识字不是学习和生活重点;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回头看看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也就是说,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1、19世纪初,德国卡尔.威特早期教育,4岁阅读,8岁懂德,意,法,英,拉丁文和希腊文,9岁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博士学位,16岁任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反方:老卡尔·威特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广度,根基不深但面面俱到,很容易达到让人“惊叹”的效果。由于他的目的是让小威特吸引富豪们的眼球,这种的做法也许就那时而言有其高明之处,“神童秀”成功了,不管怎么说,有大富豪肯出钱让小威特读大学。而老威特自己也著书立说《卡尔威特的教育》,成为一代教育名流。而对今天的家长来说,借鉴这种教学方法需慎之又慎,除非你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放卫星,出名,做秀。卡尔·威特教学法的后果就是卡尔·威特一直到18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直到留学意大利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但丁研究很感兴趣。不过,他的可悲之处在于,即便找到了自己兴趣也身不由己,无法投入其中。(详及《失败的早教, 不幸的人生::成年之后的卡尔威特>)由于老卡尔最为反感的一种人就是研究文学、语言这类学问的学者,老卡尔听说卡尔威特在研究但丁,盛怒不已,认为他正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浪费自己的时间。卡尔·威特只得从事自己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法学研究。这样的经历跟我国许多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简直如出一辙。
2、本世纪初,美国斯特娜夫人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1岁背诗,识字,2岁写日记,3岁写诗,4岁写世界语剧本,5岁讲8国语言,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反方:斯特娜夫人的“神童”也成功了,不管怎么说,斯特娜夫人成了当时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她开了出版公司,四处演讲推销自己的各种书籍《斯特那夫人自然教育法》、教具,真可以称作名利双收。而小维尼则更加典型。给母亲做了20余年的教育模特,成年后最终留下一句“对于儿童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当作证明某种教育理念的工具”之后便销声匿迹。虽然她没有当面与母亲决裂,但在母亲去世后的当年,她便选择了逃之夭夭,永远告别了母亲为她安排的命运和生活。这样的选择不难让我们推测,其实在她内心深处,早已与母亲决裂。此时她刚刚28岁,一个天才就此夭折。她在逃走前曾反思道:“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3、《卡尔威特真相》一书的五个主人公比较一下大家可以看到,五个人里成就最大的是9岁进入大学的大科学家维纳和穆勒,而无论是老威纳还是老穆勒,对孩子都没有强调知识灌输,也没有让孩子到处做秀。进一步比较老穆勒和老卡尔·威特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老穆勒强调孩子知识的深度,强调基础,这种学习根基扎得深,但短时期内看不出惊人的效果,当然,老穆勒也没有急着让孩子出人头地。13岁的维纳在哈佛就遇到了出名后这种困扰。维纳视力差劲,走路不稳,有书写困难的问题,读大学时维纳没有伙伴一起玩,他只好到小学生中去找,《纽约时报》等媒体发表大块文章,指称这些神童生活低能,缺乏社交能力。当然,如果是成年人,也许会对这种报道一笑置之,但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维纳,这种质疑让他难以接受,心理接近崩溃。而幸亏父亲站出来以打官司作为支持,维纳才度过危机。
4、美国著名神童西迪斯,出生后不久开始识字,小床周围挂上各种英文字母,大人每天指给他看,念给他听,他6个月就能示意识字,3岁时流利读写。6岁上小学,入学那天早上读一年级,中午母亲去接他时已经读三年级。当年获得小学毕业证书,11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据此老西迪斯写了《俗物与天才》 反方:西迪斯是有史以来智商测量分数最高的天才。十一岁就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开办高级数学的讲座。可在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下,他几近心理崩溃,最后走上了与媒体和社会对抗的道路。他的父亲热衷与媒体论战,却对西迪斯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以至于西迪斯由于精神崩溃,不得不退学回家疗养。最终,一事无成,28岁时放弃数学学业、46岁时死于脑溢血,英年早逝。
神童的脆弱不仅在心智不成熟上,他们也有着一些固有的缺陷。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们在给你超常记忆力,思维力的同时,也会给你一些其他麻烦。像维纳和西迪斯等神童都有书写困难的问题,维纳视力差劲,走路不稳,西迪斯有坐巴士闲逛的怪癖,同时,很多神童往往性格自闭,不合群,难以与人正常交往。这些缺陷和不足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名人”来说,就会成为被人嘲笑的把柄,谁让你有名呢?人们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在一个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谁能保证他不会出现一丝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人抓住,在媒体前无限放大,在大众的喧哗与狂欢中,谁能保证孩子不会因压力而走向崩溃?
5、英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幼时刚会说话就开始识字,母亲又教他各种知识,10岁上大学,在校还优学金奖。
6、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读的主要以诗歌形式写成的文章,8岁时竟同法,德,意,拉丁语,和希腊语5种文字。
7、列宁5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她还发挥自己特长教列宁学外语和音乐。
8、从少年数学家到电波之父的英国麦克斯韦,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写字,算术和背赞美诗了,童年即能大量阅读。
9、达尔文四五岁时识字,读儿歌,又常到花园的“绿色课堂”学动植物。
10、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早期识字,10随博览群书,并学天文地理。
11、唐初四杰之一王勃,6岁会“属问,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写《汉书注<指瑕>》。15随写《滕王阁序》名声大振。骆宾王6岁写《咏鹅》诗。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是随观百家”。
12、诗圣杜甫,说话前就开始识字,“七龄思即壮,开口诵凤凰”写《凤凰》诗。
13、白居易3岁前就能识字,6岁显露诗才,9虽通声律,13随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的千古名篇。
14、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是3岁开始识字读经文的,6岁后熟读和抄写四书五经,学识渊博。
15、被誉为“怪才”的梁启超,4岁精读四书,6岁读完五经,11岁考上秀才,闻名遐迩。
16、我国现代名人中,也有很多。气象学家竺可桢,2岁识字,5岁上小学。
17、徐悲鸿早期识字,6岁读《论语》。
18、鲁迅早期识字,5岁起开始过博览群书的生活。
19、郭沫若3岁识字,常常口诵经文。七岁回作诗,对句。20、巴金5岁就与哥哥姐姐上私塾,晚上回家读母亲抄录的《百香词谱》,这是巴金最早读的文艺作品。
21、日本的三伦光岗,11岁翻译了《詹天佑传》,是世界上最小的翻译家。
22、荷兰的比秀姑娜,11岁出国采访,是世界上最小的新闻记者。
23、控制论创始人维娜,3岁会读能写,4岁阅读大量专著,7岁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12岁上大。他的两个妹妹也使早期识字阅读的,12,14虽分别考入大学深造。
24、10岁进入大学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11岁进入哈佛大学的西迪斯,二、早教是从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去教育,不以识字,有良好阅读习惯为主
(1)、6岁开始作曲的莫扎特
(2)、砸缸的司马光、(3)、当宰相的甘罗
(4)、田晓菲,13岁独自出版了两部诗集,14岁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
国外也有不少例子
(5)、美国的威廉·詹姆斯·塞德兹,7岁上小学,8岁上中学,11岁上大学,15岁大学毕业,而后又取得了博士学位。
(6)、国际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伽罗华(Evariste Galois, 1811~1832),15岁才接触数学,可他只用了6年时间就发表了有关“群论”的数学论文,70年后才被其他数学家看懂。
(7)英国默西塞德郡有一个6岁的盲人女孩叫马妮·莱恩,音乐界把她看作“音乐神童”,因为双眼皆盲的她在一岁时就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了弹钢琴,并且任何曲子她只要听一遍,就能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完整弹下来。
(8)越南有一个叫阮玉山的神童也是自发的显示出了超人的能力。他3岁时就喜欢看父母在自制的棋盘上下国际象棋,而且还缠着他们要学下棋。经不起儿子的死缠烂打,玉山的父母终于答应了。出乎父母意料的是,玉山没有把国际象棋当成玩具。他不仅知道如何在做工粗糙的棋盘上摆棋子,而且还把在一旁观战时总结出的许多复杂走法熟记于心。一个月后,阮玉山轻松地击败了父亲,一年后,他开始参加全国国际象棋比赛,与许多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孩子对局。7岁时,他击败了所有的少儿选手。现在,阮玉山已经是越南年龄最小的全国冠军,而且将是未来的国际象棋大师。玉山的父母是教师,两人的月薪加起来还不足100美元,他们解释不清在其他地方并无过人之处的儿子为什么会是国际象棋“神童”。他的父亲只好把这归结为一种天赋,因为没有人能教会一个普通的3岁孩子像玉山这样下棋。玉山自己也说,他感觉掌握国际象棋中的玄妙技法就如同学嚼泡泡糖一样再自然不过了,他说自己只是看到棋盘上的局面,然后就知道该怎么走了。
(9)匈牙利人拉兹罗·波尔加的试验也证实了长期工作记忆的功能是天才水平表现的基础。当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宜参加激烈的国际象棋比赛时,经过严格的心理训练,波尔加夫妇成功地将其3个女儿培训成3个具备世界级水平的国际象棋冠军,而经过最严密训练的第三个女儿,则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超级大师。由于孩子独特的个性、成长环境与经济条件,每个家庭的教育实践都应该是独特的。曾经有人让波尔加的父亲按照他当初使用过的方法复制出更多的国际象棋冠军。老波尔加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并非是他的方法不可行,而是经济学上的“成本”问题。首先,他需要成年累月与被培养的孩子相处,事无巨细地安排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对下棋产生兴趣,而他又不可能强迫孩子去学。诸如此类的困难只要有一样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培养便可能前功尽弃。这样高昂的培养成本,试想哪个家长能够负担得起学费呢?
三、6岁后早教延续-学校及超常教育
自1978年以来,中科大在合肥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后,随后几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重点院校也开办了少年班,加上中科大,共有13所高校开办。目前,只剩下中科大、西安交大两个学校还在开办少年班,其他高校都停止了少年班的招生。另有20所中学和一些小学相继开展了超常少儿教育研究,这些学校在大范围内有组织地成批选拔天才少儿,对他们进行集中、系统和严格的特殊培养和教育。
1、北京育民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创办于1995年。我校和北京八中共同承担《小学-中学智力超常儿童鉴别与教育一体化实验研究》的重点科研课题,在实验中学校始终贯彻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超常教育理念;两个辩证统一的鉴别和教育原则;三个和谐发展的成长方针;四条课程实施的策略。此项实验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已成功招收了七届学生。这些学生品学兼优,兴趣广泛,发展全面受到中、高等学校的好评。其中第一、二届中已有大部分学生走进了国家一流大学的校门。2000年被确定为“超常教育研究基地”,目前又成为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认定的首批“超常人才教育实践基地”。曾多次登上国际论坛,在中外超常儿童实验研究机构中享有较高声誉。《走在成功的路上》一书集中反映了育民小学超常教育探索的历程和成果。
2、北京育才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创办于2005年。目前最大孩子上小学4年级。
3、北京八中超常儿童实验班::
八中的老师介绍说,少儿班的学生,100%考上大学,99%上的是重点大学,有的16岁就留学,成为美国名牌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有的22岁就已博士生毕业,成为北京大学的讲师。(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6>)
4、北京人大附中实验班::(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7>)“人大附中现象”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在社会上影响极大。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更是这焦点中的焦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已在京发布,它将有助于我们来解读——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共八本,反映的是八位人大附中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他们是被誉为“中国舒马赫”的中国车手程丛夫、学苑“怪才”潘思塑、有“明天小小科学家”之称的发明之星吴天际、艺术少年杨迪、剑桥学子肖盾、数万高中生选出的“世纪少女”杨夏男、校园“黑客”候晓迪、绘画才子王羽熙。八位学生禀赋各异,都是在人大附中这个校园里接受了不同常规的教育方式,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让他们心理孕育着自己的美好梦想。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恰恰是这套丛书要传达的教育理念。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陪伴他们的教师和家长是怎样教育、引导他们的?他们又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从这八本书中读者可以找到最真实最生动最满意的答案。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行动的;可以看到学校是如何为每个学生的梦想搭建舞台的;可以看到这些学生的父母与众不同的家教智慧;可以看到教育专家们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以及他们的家长、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思索。这套丛书对于家长来说,将教会他们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这8个孩子的成长、成才,都首先得益于父母早期的善于发现,得益于父母不以“不务正业、瞎折腾”为由的粗暴干涉。换个眼光,换个思路,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身上看到潜能的火花,使孩子获得自信与快乐,创造教育的奇迹。这套丛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教给他们如何引导、发展孩子的潜能。当初中的侯晓迪数学竞赛失利后,表示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时,他的老师却说:“我倒觉得你不应该这么想。我建议你最好根据自身情况,换个地方站起来,只要最终能登上山顶,从哪个坡上有什么分别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侯晓迪转攻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于是,有了后来的发起成立学校网络安全社,与专家合写关于网络安全的书,在伦敦国际青年论坛上获过奖。这样的故事在丛书中俯拾即是,它告诉我们何为尊重学生个性,何为因材施教。这套丛书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将让他们感悟一种新的成功价值观:成功的含义是多元化的,而成功的实质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在热爱的领域充分发挥潜力,获得超常发展。成长或成功的途径和意义,不是让自己为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截长短补,只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由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和党委书记王珉珠主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卓晴君、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苾雯指点并点评,人大附中数十位老师参与,人大附中体验成长中心精心策划,历时两年创作完成。
5、天津耀华中学实验班
6、江苏耀华中学实验班里看到,一群只有十二、三岁,脸上还带着稚嫩表情的孩子正在学习高中代数,脖子上都还系着红领巾。“我并不认为他们都是天才,他们只是早慧,只有通过努力他们才能成功。”耀华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晶老师说。实验班的孩子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恰恰相反,他们许多方面的素质都是很优秀的。学校多年来获得的科技创新奖多数都是出自实验班学生之手。记者在苏州耀华中学实验班的楼道里,看到了实验班学生的美术作品,很难想象,这群只有12岁,最大不超过16岁的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中,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完成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1)、实验班有个叫蔡龙的学生,从实验班毕业后考入了北大化学系,随后又考入哈佛大学,他本人就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学生
7、东北育才中学超常实验班::
8、中科大少年班:(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2-5>)
自1978年中科大成立第一届“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共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前16届毕业生(1983-1998年)共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尤其是从1981-1987年,考取中美合招赴美研究生共45人,其中夺得全国总分前5名的有7人。80级少年班学生28人,全部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在毕业的前十届学生中,有38%的同学提前1-2年考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达到100%,有的三年学完年大学全部课程,有的五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科大少年班还培养出了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1岁)、最小的研究生(15岁)、最年轻博士(23岁)、副教授(26岁)、教授(30岁)。少年班的优秀毕业生正在国内外学术科研和经济领域中崭露头角,出色的成绩令世界瞩目。事实上,在有了27年的历史之后,少年班已经不再招收像谢彦波那样小的低龄大学生。一般来说,少年班成员只比一般大学生小两三岁左右。另外,少年班不再对外宣传学生,也不再把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当作目标。1978年的少年班同学现在一半以上在国外。有人认为,若以世俗标准如金钱、地位之类论,少年班的绝大多数是成功者;若以科学家的培养目标论,少年班不能算成功。因为多数人已经改行。
●职业选择:据不完全统计,约20%的学生选择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有93人拥有国内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授;在北大、清华、中国科大、复旦四所大学担任教授的有近20人。
●活跃领域:有超过70%的少年班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其中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约35%.●学术成就:在国际学术前沿,有18人在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任正教授,有多人获得国际知名大奖。国际工商、金融等领域也有中科大少年班学生。
●两个优异班级:1986级,29名学生,后来取得博士学位的有18人、硕士9人。1987级,学生43人,博士24人、硕士13人,其中有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部副总裁李俊凌与“哈佛美女教授”庄小葳等。“神童70%以上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其中父母是中小学教师的占多数。”班主任说:“中小学老师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如何‘早期诱发’,启迪智力,特别重视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位班主任批评说:“很多家长对教育的功能不了解,一味望子成龙,违背了教育规律。“理想远大,对在尖端科学领域赶超国际一流水平有一种紧迫感,是少年班毕业生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经有关专家测试分析,中科大少年大学生的智商在120-127之间,可见中科大少年班招的并非什么“神童”,而是“早慧”或智力优秀的儿童。贺教授认为,超常人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前者只占其中的20%,而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占到了80%。超常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优异者或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一项优异一项中等偏上者它不是全纳式的普通教育。天才儿童最终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卓越人才。相反,一些没有机会到学校参加超常班的孩子,懂得教育的家长通过对孩子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一样可以成为超常人才。
9、陕西交大少年班(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8>)
“从这几年少年班的报名录取的情况看,陕西报名不踊跃。”西安交大招生办副主任宋红霞说,录取的少年班学生中,来自河南的最多,有时达到20多个,而陕西每年考上少年班的不超过5个。宋红霞分析了少年班里陕西学生少的原因,认为陕西尤其是西安的纯初中不多,大多数都是里面有高中也有初中,很多高中不愿意把优秀的学生送到少年班。宋红霞说:“优秀的学生在自己的学校读高中之后,可以考入北大、清华等学校,这样自己学校高考的升学率就会提高,如果提前送到少年班,无疑是在减少自己学校的升学率。”据了解,西安交大少年班2009将面对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山西等20个省市招生,招生名额也将扩大到100名。少年班全部以学校推荐的形式报名,不接受个人单独报名。被录取后,预科阶段是每年4950元的学费,预科结束后进入本科阶段则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收费标准收费,与其他大学生的收费一样。少年班最初招的是年龄小于15周岁的高
一、高二学生,后来是年龄小于15周岁的高
一、初三学生,2004年起,招生范围开始改为年龄小于15周岁的初中应届毕业生。
10、家庭教育:
(1)、数学神童王大可
王大可14岁考上北大研究生,成为北大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大可的父亲发现他是神童纯属偶然。由于大可小时候容易感冒,医生让他尽量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迟一点上学。由于推迟上学,大可在家呆着没事干,父亲就指导他在家学数学。大可六岁时学完了小学数学,七岁时学完了初中数学,八岁时学完了高中数学,用当年高考数学试题测试获得146分(满分150分)。九岁时父母送他到学校上一年级,由于学校教的东西都会,大可感到没有一点意思,渐渐对学校失去兴趣。后来父亲了解到自考这条路,就让大可就在家自学。历经五年寒暑,大可拿下了含金量很高的自考数学本科,接着在14岁考上了北大数学系的研究生。
正是因为神童出名的巨大副作用,明智的父母避之惟恐不及。他的老爸是怎样做的呢?绝对的低调,拒绝几乎所有的采访,记者有几次想近距离“接触”一下王大可都被婉拒。大可的父亲很清楚,大可需要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做学问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做秀。
(2)、张炘炀 父子2007年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书店频频亮相,原来,他们正在推销一本《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炀培养纪实》书。王大可八岁时高考数学自测是146分,而张炘炀十岁时数学高考成绩是81分。从这个角度说,最有资格写“神奇的学习”的应该王大可的老爸。具体到张炘炀到例子,由于他记忆力超常,所以可以加大学习的任务量,而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的方法无法复制。正因为有天赋的存在,所以适合于神童的教育方法就不适合普通孩子。美国教育家Eric Jensen有一本书叫《不同的脑,不同的学习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应该根据不同儿童脑的发育和工作机理角度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坚决反对神童或者其他成功者的家长以孩子的名义为他人打造教育模板,这是一贯的观点。
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张父却不愿意承认,他声称:张炘炀的学习方法可以复制,只要是正常孩子用他的方法都能提前数年进入大学诸如此类。可是,只要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根本不行。心理学上有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之说,每个人的记忆回路是不同的,有的孩子看似很笨,可是你用不同的方法诱导,只要打通了他的记忆回路他也会开窍。正是这个道理,个性化教学才在教育发达国家成为主流。否则的话,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只要张父这类教育专家编个统一教材就可以了,这不一下子解决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好不夸张地说,不用张炘炀的记忆力,只要是聪明程度中等偏上的学生把12年基础教育的知识压缩,瞄准高考这个目标备考,提前三、四年拿下一个二本一点没问题。武汉有个聂姓的孩子就是如此,13岁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很多地方流行高二参加高考,很多聪明学生也能轻松考上大学,甚至能够考上北大。
希望张炘炀的父亲能够仔细考虑一下后神童时代张炘炀的教育方法,人生是一场长跑,开头领先未必最后夺冠。就目前来说,炘炀同学已经被你剥夺了社会化的机会,让一个孩子与比他大10岁的学生一起参加军训我看不出对这孩子有什么好处,相反有一种滑稽和心酸。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的,有些知识也是老师和父母永远无法教给孩子的。你怎样弥补孩子的这块欠缺?这些都是新的挑战。我想,你最应该写书,而且不会受到质疑的时机是在张炘炀真正成才,获得社会的认可的时候。你的书的确写的有点急,有点早。为何不像大可的父亲那样沉住气呢?
10、正常学习途径
10.审计失败分析 篇十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1702)
四大中国2005年流年不利,继普华永道中天被财政部勒令整改外,德勤华永又被审计署通报批评,笔者整理了四大中国近年来的四起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并作了点评,发现四大整改态度借得学习。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黄山旅游(600054/900942):普华永道(2005年,财政部发现)2005年4月20日,该公司发布《关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说明及其影响的公告》称:
一、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因及说明
1、根据《财政部关于对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调查结果及处理决定的通知》(财监[2005]13号),本公司2002至2004的会计信息存在以下会计差错:
2002年,本公司为避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委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银行贷款3700万元并汇入黄山市万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黄山市远卓投资管理公司帐户,由两公司购买本公司拥有的黄山市体育馆及股份大道广告经营权,本公司又将收到的转让款归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而构成不当资产交易。
2002年本公司投入4400万元用于证券投资,截至2004年3月全部股票处臵后,实际亏损18,522,716.76元。本公司2002年、2003年未如实核算和反映该证券投资及损益情况。
2、根据《关于黄山风景区索道价格的批复》(黄价字[2000]第114号)及其相关说明,本公司下属索道票价从2000年起涨价,2002至2004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与本公司对此索道涨价收益归属权的理解存在歧义,故本公司一直将该涨价收入暂列为“其他应付款”。现经与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商议,明确此涨价收益权应归属于本公司。
二、会计差错更正及其影响
会计差错的内容及金额如下:
序号 会计差错内容 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2002年未计广告权损失-37,000,0002002年多计生活服务费 5,400,000 3 2002年多计天海吊桥庵道路摊销 4,000,0002002年未计股票投资损失-20,726,073 5 2002年少计索道票收入 19,765,47
2002年少计所得税费用-6,533,142 2002影响净利润的合计数-35,093,742 1 2003年多计生活服务费 5,400,000 2003年多计天海吊桥庵道路摊销 4,000,0002003年少计股票投资收益 231,415 2003年少计索道票收入 10,108,695 2003影响净利润的合计数 19,740,110 本公司2004对上述会计差错进行了更正,并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了2002及2003的会计报表。公司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追溯调整情况如下:调增 2002年末资产9,955,805元,调增2002年末负债45,049,547元,调减2002年末的留存收益 35,093,742元(其中未分配利润27,951,530元,盈余公积7,142,212元);调增2003年末资产5,804,034元,调增2003年末负债21,157,666元,调减2003年末的留存收益 15,353,632元(其中:未分配利润8,211,420元,盈余公积7,142,212元)。
点评:黄山旅游2004年报显示,2002年净利润调整前是5649万元,调整后是2793万元;2003年净利润调整前是-6121万元,调整后是-4147万元。很明显,该公司2002年有故意隐瞒亏损之嫌,包括故意少计广告权损失3700万元和少计股票投资损失2073万元,这个差错不管是从金额或性质都是非常严重的;但由于该问题属财务欺诈,审计师未能发现如此重大造假是否要承担审计责任,笔者不敢下结论;但如果对货币资金流水严加核对,或者还是能发现财务欺诈现实的,笔者不清楚财政部是靠举报还是自行发现这
两大造假事实的。
据2005年7月28日发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十一号)称:财政部及相关专员办依法对8户上市公司、8家会计师事务所和23名注册会计师做出了处理处罚,这里面有一家事务所就是普华永道中天被责令整改,八家上市公司有两家是普华审计的,除了黄山旅游,还有京东方。从发现的七家违规上市公司情节(有一家找不到)看,黄山旅游性质最严重,也是11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标志性的成果。
实际上,黄山旅游可能还存在其他资产安全问题,02年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26135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1089万元;03年末货币资金余额18906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283万元;0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0104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3333万元;2005年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2940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1293万元,历年来定期存款都没有作质押之用;而与此同时,2005年半年报还挂着“其它应付款”10673万元,这些欠款多为欠关联方,为何关联方不向黄山旅游索取欠款,还是黄山旅游有意隐瞒利润?黄山旅游为何2002、2003年都多计生活服务费540万元,是不是为了冲抵大股东3700万元的损失,还是基于其他原因?黄山旅游账面上是很有钱,还有3个多亿,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法抵制”诱惑,特别是在黄山以及安徽这样的不发达地区。如此巨额闲置的金钱面前极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笔者最担心的是这3个多亿资产的安全。
京东方((000725/200725):普华永道(2005年,财政部发现)该公司2005年发布《关于二00三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关于对部分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检查的通知》(财监[2004]61号),财政部组织驻广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组对本公司2003年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延伸检查,并向本公司下发《财政部关于对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3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论及处理决定的通知》(财监[2005]12号,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本公司已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内控水平,并对2003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及追溯调整,有关内容如下:
1、更正及追溯调整公司真空电器事业部因在核算成本时未采用计划成本法分摊差异而在2003多结转的成本3,588,875.03元。
真空电器事业部在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由于对产品成本差异的分摊方法运用不恰当,导致2003多结转成本3,588,875.03元。
2、更正及追溯调整公司下属韩国全资子公司BOE Hydis技术株式会社(以下简称“BOE Hydis”)将应属当期损益性支出的借款辅助费用分期摊销而在2003少计的财务费用26,802,273.00元。
BOE Hydis为收购韩国TFT-LCD业务向韩国外换银行等举借银团借款,发生利息之外的辅助费用(Facility Agent Fee, SecurityAgent Fee, Arrangement Fee)4,963,000千韩元,BOE Hydis将其作为财务费用入帐,进行审计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将该项费用抵减借款金额,并按实际利率法在贷款期限内进行摊销。
公司报表审计时未按《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调整,造成公司国内报告合并会计报表利润多计26,802,273.00元,但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境外财务报告不受影响。
3、更正及追溯调整公司因2003年未按权益法核算对子公司北京星城臵业有限公司的投资而虚增的长期投资18,423,633.04元,多计的投资收益18,423,633.04元。
未按权益法核算的原因:该公司经营范围是房地产的出售及管理,非公司主营业务。为专注于发展显示产业,公司决定对所持该公司股权进行变现处理。
基于对预出售的合作公司的理解,公司在2003以前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的相关规定,对上述投资采用了成本法核算。因该股权变现进展缓慢,在2003未能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考虑到该公司净资产变化对合并报表的影响,公司2003年将对其的投资曾改为权益法核算(分别调减2003年长期投资及投资收益18,423,633.04元)但在年报审计时调回原处理方法。
4、更正及追溯调整公司2003年因未按联营公司深圳市众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审计后的2003会计报表进行权益法核算而虚增的长期投资5,051,682.92元,多计的投资收益5,051,682.92元。
由于公司2003年审计时间的安排,基于对该公司历年管理层报表及审计报告之间未发生过重大审计调整的理解,在尚未取得该公司的审计报告时,根据其管理层出具的报表进行了权益法核算。而公司年报后发现该公司的审计报告做出重大会计差错的调整,公司随即在2004年二季度进行了相关会计处理,对其提取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33万元。按照相关规定该项调整应该在2003进行更正。
5、更正及追溯调整对公司2003年已转让、但仍作为自有物业反映在“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星科大厦的有关会计处理,按照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将扣除相应成本费用及税金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并按规定作相应披露。
经公司第三届十五次董事会(2003年8月21日)、二00三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2003年10月8日)审议通过,公司将星科大厦以82,699,939.00元价格向关联方转让。
公司在2003年年报过程中仅注意到由于房产配套机电系统尚不具备使用条件,双方同意在验收合格后办理转让手续,基于此仍将该项资产作为自有资产反映在“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中,但因管理疏漏未发现产权的过户和变更,因而未及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二、其他会计差错更正及原因说明
在本公司自查整改过程中,发现漏记2003年12月29日收到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20000万元借款,本次调整调增2003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和长期应付款各20000万元。
上述会计差错更正调减本公司2003利润46,688,713.93元,根据2000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奖励基金的提案》的决议,同时应调减公司2003按照原审定净利润的10%提取计入管理费用的奖励基金4,668,871.39元,相应调增2003年12月31日对北京智能科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其他应收款4,668,871.39元。
三、对2003公司及合并会计报表的影响
更正上述会计差错后,相应调减公司及合并2003净利润42,019,842.54元,调减2003年12月31日留存收益42,019,842.54元,其中,未分配利润调减25,211,905.52
元,盈余公积调减16,807,937.02元。
点评:据京东方2004年报披露,2003年净利润调整前是40329万元,调整后是36116万元;总资产调整前是120.57亿元,调整后是122.57亿元。从审计重要性水平看,京东方2003会计差错已构成重大会计差错,但由于京东方规模较大,净利较高,这个差错性质也不非常严重,因为从公告内容看,大都是属于对境内外会计准则理解差异导致的。外界一看差错这么多,就怀疑京东方出了什么大问题;京东方可能有大问题,但以上披露的会计差错实际上都是小问题,无关大局。
古井贡(000596/200596):德勤(2004年,财政部发现)2005年6月30日,该公司发布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事项公告称:公司长期以来采用公司与子公司亳州古井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合并申报的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合并纳税”)。但根据财政部驻安徽省财政检察专员办事处在2005年3月对公司2002至2004合并纳税有关情况的检查结论,公司与销售公司以往采用合并纳税的做法不符合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根据税务机关的通知,销售公司需要缴纳2002及2003少缴的企业所得税分别为人民币42,249,684元和人民币63,946,850元,因此公司需要对2003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上述追溯事项的累积影响数人民币106,196,534元,主要调整及影响情况如下:
单位:人民币元 追溯调整具体情况:
股东权益增加(减少)
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2003年1月1日
未追溯调整前余额
257,481,707 147,281,286 合并纳税事项调整
(33,799,748)(8,449,936)2003年1月1日追溯调整后余额
223,681,959 138,831,350 2003年12月31日
未追溯调整前余额
273,826,104 151,367,386 合并纳税事项调整
(93,660,498)(12,536,036)2003年12月31日追溯调整后余额
180,165,606 138,831,350 上述追溯调整对2002和2003净利润总额的具体影响如下:
2002
2003 合并纳税事项调减
42,249,684
63,946,850
点评:这就是著名的古井贡偷税案的结论,受此影响,该公司03年净利润由盈利2043万元变为亏损4352万元,由于该公司2004年巨亏17944万元,古井贡一下子沦为* ST古井,古井贡已成为纳税筹划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审计署在2005年9月28日的第四号公告称:1996年以来,安徽某上市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 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这个事情德勤是“已查明未报告”,但就事情本身而言性质是相当严重的,但中国目前特殊的转轨环境,合理不合法现象太普遍,这种事情当地政府及税务部门也是很清楚的,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一天监管部门突然变脸了,那你就得承担违法责任。
锦州港(600190/900952):毕马威(2002年,财政部发现)
锦州港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两次公布造假事实,第一次是在2002年10月28日,合并报表调整内容如下:
1.调减1996-2000主营业务收入367,183,689元,相应调减流转税税金及附加8,398,676元。其中:按主营业务收入的3%计算的“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7,588,173元;按营业税的7%计算的“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531,172元;“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279,331元。
按追溯调整法调整会计报表的期初“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项目。
2.调减1997-2000应计入财务费用而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额49,450,000元,计入损益。
3.补计2000的累计折旧7,800,000元计入损益。相应调减固定资产净值。按追溯调整法调整会计报表“累计折旧”的期初数。
4.调减资产及损益:①调减2001年末应收账款余额88,123,307元;②调减2001年末其他应收款余额2,150,000元;③调减2001年末固定资产余额56,646,295元;④调减2001年末在建工程余额284,992,011元;⑤调减2001年末累计折旧余额1,676,941元。⑥调减2000及以前增加的在建工程后,顺次调减2001资本化利息15,277,924元;以上数字分别调整会计报表“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原价”、“在建工程”、“累计折旧”等项目。
5.对以上内容进行追溯调整并延伸调整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和留存收益科目。
①调减应交企业所得税46,714,706元;②调减盈余公积93,188,322元,其中:法定盈余公积金38,292,129元,公益金19,146,064元,任意盈余公积金35,750,129元。
③调减期初未分配利润289,732,968元。
6.以上数字分别调整会计报表“应交税金”、“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
第二次是在2003年2月1发日,合并报表调整内容如下:
1、调减1998年至2000虚增收入9,859,069元。
由于公司清查的范围和时间有所延伸,查阅了1994年至2000年的会计凭证,认为虚增收入共48744万元,《处罚决定》认定数据为36718万元,两者相差12026万元。
公司于1998年实施1997年及以前利润的分配方案时,应对各个法人股东单位(含国家股)派发的11040万元并未真正支付现金。上述因虚增收入而虚列股利11040万元冲减虚增收入后,只对其余虚增收入9895906元进行了调减。
2、调减虚列帐面货币资金38582249元;
3、调减虚列在建工程8147255**元;
4、调整1997年及以前应计入费用或损失而计入其他应收款的23487915元,计入公司的净资产中。
5、调整以虚增货币资金冲减的其他应收款36870435元。
6、关于涉税项目的调整
①对公司第一次调整方案中涉税项目进行调整。
第一次调整中,冲减了应交流转税税金及附加8398676元,其中:营业税7588173元;城建税531172元;教育费附加279331元。冲减应交企业所得税46714706元,以上涉税项目共计55113382元。因第一次调整方案尚未得到财政部的批复,有关涉税项目的调整也尚未得到主管税务部门的确认。因此,在本次调整中将在第一次调整中进行的上述调整予以更改,冲减公司的净资产。
②本次调整中涉税项目的处理
本次调整虚增的主营业务收入9859069元,按规定税率计算的流转税及附加327571元。其中:按主营业务收入的3%计算的营业税295773元;按营业税的7%计算的城建税20704元;教育费附加8873元;地方教育费2221元。应交企业所得税1429725%=(*元,以上税金共计1757296元,未冲减应交税金处理,冲减公司净资产。
③上述两项共计56870678元。公司将向国家财政、税务部门申请退回因多计收入而多交纳的税金,将依据国家财政、税务部门批复进行适应调整。
7、对以上内容进行追溯调整,调整相应的留存收益科目。
①调减盈余公积22115094元,其中:法定盈余公积金8846038元,公益金4423018$+&>元,任意盈余公积金8846038元。
②调减期初未分配利润66345272=(元。
8、进行上述调整使公司净资产减少88460366元。
以上数字分别调整会计报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
点评:锦州港不管是造假金额还是性质都是非常严重的,毕马威没有发现浮在水面上的造假,自然是难辞其咎。
四大犯错之后的态度值得学习,证监会监管有待加强
【失败投资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外卖失败案例12-18
收购谈判失败案例分析06-18
电话营销失败案例分析08-29
众筹失败案例10-10
审计失败案例的启示08-14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12-09
失败的课堂教学案例08-18
科隆电器审计失败案例研究01-18
人力资源管理失败案例01-29
大学生创业成功失败案例分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