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宝宝的6大误区(共15篇)
1.教育宝宝的6大误区 篇一
儿童营养6大误区
幼儿教育:
尽管与前相比,我国儿童营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专家告诫,目前我国儿童对优质蛋白、优质脂肪、矿物质摄入不能达标的比例很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喂养儿童的营养观存在较多误区。
广州市儿童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谭美珍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也越来越重视,“给孩子吃好的”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共识,但吃得好并不一定表明吃得对。现在,家长在儿童喂养方面仍存在较多误区,使儿童形成了偏食、挑食、爱吃零食、不吃早餐、早餐的热能及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营养搭配不合理等不良的饮食习惯。由此,儿童时期容易出现营养问题,包括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各种营养缺乏症、营养过剩和肥胖等。
营养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乃至成年后的身体都有很大影响,年轻的.父母必须避免以下常见的育儿误区―――
误区1:豆制品等于蔬菜
一些家长见孩子不愿意吃青菜,认为豆制品营养价值高,就给孩子吃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这样孩子就不用吃青菜了。事实上,豆制品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可看作荤菜,但如果孩子光吃豆腐,把豆腐当作青菜,就会缺乏维生素和纤维素。许多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是因为一些长条的蔬菜难吞咽又容易塞在牙缝中,感觉不舒服,所以就干脆不吃青菜。家长可以把青菜弄碎,或者做成蔬菜馅的饺子,孩子还是愿意接受的。
误区2:每天早餐牛奶+鸡蛋
很多家长认为牛奶、鸡蛋营养价值高,于是每天给孩子的早餐就是牛奶+鸡蛋,但就不见孩子长得结实。早餐是儿童摄入所需能量和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日三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养质量好的早餐,应该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如果早餐没有像馒头、面条、稀饭、面包等谷类食物,就缺少热量的供应,光是鸡蛋和牛奶高蛋白的物质,孩子不仅吸收不好,而且优质蛋白质用于供应热量,就“大材小用”了。孩子热量不够,长远来说,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误区3:零食喧宾夺主
贪吃零食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突出表现,绝大部分孩子都有这个天性。水果、饼干、糖果、点心、膨化类食品都是他们常吃的零食,但如果抱着零食不放,就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偏爱零食的行为,采取迁就、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用餐无规律,贪零食、厌正食,出现零食喧宾夺主的现象。
当然,零食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对于生长迟缓的孩子,在两餐之间吃点零食,补充体内营养成分,尤其是上学的孩子在两餐之间可以吃一些零食,但数量不宜过量,要选择高营养、糖分合适的食品为宜。
误区4:饮料尽量满足孩子
碳酸饮料、果汁、果冻等现已成为城市儿童消费的主流,有的儿童一天不喝饮料就不行,一方面是喜欢那种甜甜酸酸的口味,另一方面一些广告宣传促销,附送超人小卡片、玩具等可相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上很多家长错误的认识,不少儿童从一两岁开始就养成偏爱饮料的习惯。饭前喝过多的饮料,根本不会好好吃正餐,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近年来,我国肥胖儿童检出率急剧上升,年增长率男童为10%,女童为8.7%,研究证实,这些儿童肥胖与无节制地饮用饮料有关。
误区5:幼儿不喜欢吃肉
不少家长在喂养孩子时,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孩子不爱吃肉,喂到嘴里就往外吐。其实,许多家长并没有留意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吃肉。对幼儿来说,鸡肉、牛肉、猪肉不但难以嚼烂,还会塞牙齿,孩子当然不爱吃。如果家长注意选用鲜嫩的肉,如鱼肉、虾仁、黄鳝等,孩子还是乐意接受的。孩子不吃肉,不少家长就煲汤给孩子喝,以为汤里加了鸡,加了药材如淮山、桂圆、芡实等,还煲了2-3个小时,汤就很有营养了。其实,90%的营养还在肉渣里。要孩子获得营养,还得把肉吃了。
误区6:把洋快餐作奖励
经常吃洋快餐不利于孩子身体发育成长,但每到一处店面,总是大人小孩座无虚席,异常热闹。很多家长总认为洋快餐是营养好的食品,并且作为孩子表现好的奖励。这种奖励,使孩子的胃口越调越高,嘴巴也越吃越刁。快餐属于高能量、高脂肪的食品,常吃易引起孩子肥胖,肠胃功能不好或者体态肥胖的儿童,更不宜吃洋快餐。
2.宝宝排尿的6大常见问题 篇二
受访专家/张思莱
1.宝宝的尿为什么黄黄的?
问:以前,宝宝的尿发黄,我听老人说,这是“上火”,多喝些水就好了。试过几次,效果也确实不错。这次,宝宝的尿又变黄了,我给他喂了很多水,可不知为什么,宝宝的尿色还是不对。
答:正常婴幼儿的尿色为淡黄色,清亮透明,具有轻微的芳香气味。但是如果天气炎热,出汗多,就有可能造成尿少、尿液发黄。这种情况下,如果及时补充水分就会逐渐转为淡黄色。
也有的宝宝是因为服用了一些药物,如呋喃坦丁、痢特灵、核黄素、大黄、非那西汀、牛黄类药物等,或者多食胡萝卜也会造成尿色加深,只要停用这些药物或食品,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尿呈深黄色或黄褐色,并且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孩子精神萎靡倦怠,不思饮食,或者恶心呕吐、腹胀,则要提防病理性黄疸,需要马上去医院就诊。
2.牛奶样的尿有问题吗?
问:前一阵子,每次清晨起床后,妈妈都发现聪聪夜间的尿在尿盆中变得像牛奶一样。孩子近来也没有发现有什么不适,小便时也没有表现出异常。请问,牛奶样的尿是不是有问题呀?
答:在天气较冷的时候,宝宝的尿色有时为乳白色,或者尿时清亮但是待一会儿就会变成乳白色混浊液体。
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吃了某些含有磷酸盐、碳酸盐、草酸盐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如菠菜,加上婴幼儿的肾脏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这些含有磷酸盐、草酸盐和碳酸盐的尿液遇到寒冷往往出现结晶沉淀,形成乳白色混浊的尿。但是将这种尿经过加热或加酸后,结晶消失,尿液仍呈现为清亮。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的尿量较多,或天气温暖时,这些尿酸盐溶解,尿的颜色是正常的。因此只要多喝水,减少含有磷酸盐、碳酸盐、草酸盐的食品摄入,就不会出现乳白色的混浊尿了。如果经过加热或加酸后,尿液仍不能变得清亮,而且伴有其他不适,如腿肿胀,或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则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3.为什么小宝宝也会得尿路感染?
问:前几天, 1岁的女儿一尿尿就哭。我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尿路感染。以前,我总觉得尿路感染是大人才会得的病,为什么小宝宝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答:小宝宝患尿路感染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宝宝尿后或大便后,没有及时更换尿布或纸尿裤。这些受污染的尿布或纸尿裤很容易孳生细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没有及时清洗小屁股。这是因为男婴大多都有生理性包茎,由于包皮不能上翻,龟头不能外露,冠状沟藏污纳垢,容易造成尿路感染;而女婴因为尿道口距肛门太近,且尿道短,大便很容易污染尿道口,造成感染。
开裆裤也惹祸。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穿开裆裤,孩子的小屁股直接暴露在外面,也是造成孩子尿路感染的原因。
预防尿路感染,妈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每次大小便后要及时清洗小屁股,保持局部干爽和清洁,清洗时不要用有刺激性的洗涤用品。男婴要尽量翻开包皮清洗,然后复原。
尽早让孩子穿上合档裤。
购买一次性尿布和尿裤需要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厂家的产品。建议最好白天使用清洁、柔软的布尿布,有利于及时清理,也有利于孩子及早学会控制大小便。晚上为了孩子的睡眠,减轻家长的疲劳,可以选用纸尿裤。
做到清洗用具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4.他尿尿的次数是不是太多了?
问:近1岁的宝宝,不知是不是因为爱喝水的缘故,他的小便次数特别多,白天半个多小时就一次。带他外出时,纸尿裤隔不了多长时间就得换一个。请问他尿尿的次数是不是太多了?
答:1岁左右的孩子每天一般排尿大约15~16次。经过正确训练1~1岁半可以养成主动控制尿的能力,排尿的次数逐渐减少。近1岁的宝宝还不能够很好地控制排尿,而且孩子又喜欢喝水,所以可能排尿的次数就多。也有可能在气温低的情况下,因寒冷刺激造成每次尿不能排完,断断续续好几次才能尿完,这是正常的。随着孩子的发育,控制排尿的能力增强,宝宝尿尿次数多的情况会逐渐改善。
也有一些孩子会由于情绪紧张引发尿频、尿急(尿次数增加而尿量不增加),大约每15分钟一次,没有尿痛和尿失禁,但这种症状有自限性,可以自愈。
但如果孩子在尿尿次数增多的同时伴有尿痛或尿急,就需要警惕是不是泌尿系统感染,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5.2岁半的孩子总爱憋尿,有问题吗?
问:女儿已经2岁半了,白天因为慌着玩而不肯上厕所,每次都是来不及了才去厕所,因此裤子经常是湿的。和她说了无数遍,可还是依然如此。
答:这么大的孩子,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心,外界的一切总是吸引着他。因此孩子总是玩得“乐不思蜀”,直到憋不住了,才想起上厕所,但是已经晚了。
身体组织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由血液送到肾脏,再经过肾脏的生理作用而成为尿液,通过输尿管和膀胱排出体外。因此泌尿系统在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恒定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憋尿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以下不利影响:
代谢的废物滞留在体内,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膀胱过分的膨胀,时间久了会造成膀胱括约肌麻痹,而失去正常的功能。
由于尿潴留也会引起肾脏的各个部分和输尿管过分充盈,造成肾脏和输尿管的损伤,同时也容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
因此,父母必须纠正孩子憋尿的习惯。如果孩子玩得正高兴,家长在提醒时可以适当给予小小的诱惑,如,你尿尿回来,妈妈陪你玩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如果孩子听从了提醒,妈妈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在其他的家人面前多次用夸奖的语气提起这件事。
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及时小便的好习惯。
6.3岁宝宝还尿床
问:我家宝宝现在3岁。小时候夜里挺好带的,从1岁多起,夜里只尿一次尿就够了,所以不用纸尿裤也很少尿床。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他突然开始尿起床来。
答:3岁宝宝突然频频尿床,不妨从以下的原因查找:
如果近来孩子尿痛、尿急、尿频,应该警惕孩子是不是由尿路感染造成泌尿功能失调。如果是这种情况,当尿路感染治愈后,这个症状就会随之而愈。
另外,也有的孩子是因为某些突发事件引起紧张焦虑、惶恐不安而导致排尿习惯的改变,因此要求家长找出引起孩子焦虑的原因,给予安慰,让孩子心情愉快,尿床也就会自然而愈。
3.教育宝宝的6大误区 篇三
小欣欣出生3个月了。从他生下来以后,妈咪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因为他睡觉不分白天黑夜,什么时候醒来,妈咪都要立刻去照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咪希望欣欣的睡眠也能逐渐规律起来。可当妈咪需要哄他睡觉时,宝贝却怎么也不肯入睡,而当妈咪睡得正甜时,他又“哇哇”地大哭大闹了。就这样,妈咪不得不经常夜里起来给他喂奶、换尿布,甚至陪他玩耍„„这样无规律的睡眠,使妈咪身心疲乏。
事实上,很多妈咪都有这样的困惑,而且都试图用某种方法来规范宝贝的睡眠。但有时候妈咪却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一些错误。那么,妈咪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呢? 1.对刚刚出生的宝贝,过早立睡觉规矩
刚刚出生的宝贝,每天大部分时间在睡觉,睡眠时间大约在18-22小时。随着宝贝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有的妈咪急于让宝贝调整睡眠,希望宝贝白天少睡,晚上多睡,就早早地人为干涉宝贝的睡眠。这样,会使宝贝得不到良好的休息,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成长。
妈咪正确做法:宝贝想睡多久就睡多久
在刚出生的1-2个月内,宝贝需要睡多久就应该让他睡多久,不要人为地过多、过早地加以干扰,这样会对宝贝的身心发育不利。
一般在宝贝2-3个月以后,开始逐渐调整宝贝的睡眠时间,尽量利用宝贝醒着的时间给他喂奶、换尿布和玩耍,帮助他把白天的时间与玩耍、不睡觉联系在一起,晚上的时候让宝贝安安心心睡一个通宵。这样,有利于宝贝的生物钟慢慢形成,逐渐适应白天玩耍,夜晚睡眠的模式。
2.宝贝睡觉时,不让家里出一丁点儿声音
有的家庭在宝贝睡眠的时候,全家人几乎都静止了做事,走路、说话都压低了声音,生怕把宝贝吵醒。时间一长,宝贝习惯于在十分安静的环境中睡眠。只要出现一点儿什么响动,就容易惊醒过来。
妈咪正确做法:家里保持适当的背景声音
在宝贝睡眠的时候,家里的人不必刻意为宝贝营造一种过分安静的环境,其实宝贝一般都具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如果从小就养成在过分安静的环境中睡眠的习惯,那么日后只要一点响动都可能把他们惊醒。
适宜的做法是可以正常地做事、说话、走路,不过要注意声音小一些。让宝贝从出生后就开始习惯于一些家庭背景的声音,也有利于宝贝将来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3.为了让宝贝入睡,就拼命地摇晃宝贝
有的宝贝在睡觉时又哭又闹,妈咪心疼,就抱起来摇一摇,晃一晃,或放在摇篮里摇晃着,哄宝贝入睡。但有时宝贝会越哭越凶,搞得妈咪很烦躁,于是就拼命摇晃宝贝,直到宝贝入睡为止。殊不知,这种办法的潜在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容易引起“婴儿摇晃综合征”。
日前,西班牙格拉那达大学医学院的医务工作人员对一些前去就诊的婴儿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看护人猛烈摇晃婴儿,会导致婴儿脑部损伤,如出现易怒、精神差、抽搐、呕吐、缺乏食欲,严重时可能出现眼部伤害等。但从外表上却很难找到明显症状,就这样被人忽视了。4.宝贝喜欢含着妈咪的奶头入睡,就经常由着他
有的宝贝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喜欢含着妈咪的奶头入睡。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睡觉时奶头含在嘴里,宝贝只要一醒就要吮吸,而这种没有规律的进食方式,容易导致宝贝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消化不良,同时,含奶头睡觉还会影响宝贝的呼吸,可能会因呼吸不畅而睡眠不安。而且,宝贝含着奶头睡觉,溢出的奶水容易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同时还会影响牙床组织正常发育或产生蛀牙。妈咪正确做法:建立入睡常规
美国睡眠医学会最新研究显示:入睡常规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宝贝的睡眠质量,并帮助妈咪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的常规让宝贝能够知道每一步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从而减少环境带给宝贝的压力,同时也让父母变得更有信心,降低精神压力。妈咪可按照以下3步骤来建立宝贝的入睡常规:
1.洗浴。在晚上7点钟吃完最后一顿奶或辅食之后,妈咪开始给宝贝洗浴;
2.按摩。然后,将宝贝放在干净的浴巾上,擦干身体,抹上婴儿按摩膏,给宝贝轻轻按摩全身各个部位;
3.安静活动。半小时以内把宝贝放上床,关闭电灯,妈咪可以给宝贝轻声哼歌,轻柔地摇着宝贝,让宝贝入睡。
提醒妈咪哦!
对于稍大一些的宝贝(具体多大可视自己宝贝的情况),妈咪可以免去按摩这个环节。只需在洗浴后抹上一些润肤露,然后将宝贝留在他的小床上,让他自己入睡即可。
5.为了方便照顾宝贝,夜里开着灯睡觉
有的新妈咪照顾宝贝不熟练,为了方便,往往将卧室里的灯通宵开着。这样虽然方便了妈咪,可对初来人世的宝贝却很不利。由于宝贝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如果卧室内通宵亮着灯,会影响宝贝适应白昼黑夜的自然规律,导致睡眠时间缩短,干扰正常的新陈代谢,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同时,夜里睡觉开强光灯,还会影响宝贝的视力发育,将来患近视眼的几率要比其他宝贝高。
妈咪正确做法:白天多晒太阳,夜晚关灯入睡
白天时,妈咪不妨经常带宝贝到户外晒晒太阳。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者最近发现,宝贝白天在日光下待的时间越长,晚上睡眠时间会越长,睡眠质量会越好。研究者还认为,让宝贝暴露在日光下,会有助于大脑褪黑素的分泌,而这种物质有利于宝贝建立起平衡的睡眠模式。这样到了夜晚,宝贝感到困倦时关上灯就能安然入眠了。
4.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 篇四
纠正这种误区的简单做法,就是学会把夫妻关系拜到适当的位置。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只要夫妻感情融洽,对他们的爱情结晶自然充满爱心,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来发展身心。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两份爱。还可以给孩子订下规矩:下班后半个小时内不可以打搅爸爸妈妈。结果你会发现,以前越关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难缠,现在把其位置放对了,孩子反而变得礼貌和独立起来。不要给孩子留下他是家里皇帝的印象,要教育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2,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长们望子成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会使孩子生活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甚至产生心理焦虑,不利于健康成长。“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想想,如果家长们都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大官、当科学家、当懂事长、当总经理、当博士等等的话,孩子们个个肩负着怎么样的重担?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破碎的时候,将要承受怎样的心理落差呢?
父母应全面权衡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3,独断专行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托付给孩子来实现,把自己曾受的委屈交给孩子去还,都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些家长可想过孩子的感受?孩子虽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会有自己的梦想。独断专行下教育的孩子,要么心理抵触情绪严重,要么依赖心理过强,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改正这种教育方法。
4,不能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必须考多少分,却从不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能以身作则。这样不仅教育不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和学习到虚伪的不良品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多半会孤独、冷淡,学习、生活懒散,没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望。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尽量做到,否则就别作出过分的要求。
5,对孩子太过“民主”
*从前的家长对孩子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家长则往往过于“民主”。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专制、粗暴,也不唠叨,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结果连必要的辅导和教育都放弃了。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而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于是感到十分失望,丧失了信心,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方向。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不是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讨价还价。当你恳求、交易、威胁、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时,其实就是放任孩子。
6,忽视品德情操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家长们养成了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失误。淹没一切的考试、升学教育,让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几近空白。不重视品德情操培养、只重视考试升学的教育,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体会到成功和快乐,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考试成绩再好但品德发展不良的人会有什么前途呢?
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效率往往较高,成功的概率也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很快乐、充实。
7,只重视分数,忽视技能
*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失误造就出来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学习,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十分欠缺。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8,误导孩子不负责任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被板凳拌倒了,家长赶紧跑过来,打板凳,安抚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使孩子学会抱怨他人、不负责任。对待这样的情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成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比如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寻找原因,承担责任。其实很多事情家长是不必急着出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比如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担丢三拉四的后果。多承担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9,自以为孩子幸福
*很多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肯定感觉很幸福。但幸福不幸福,难道不是只有孩子自己说了算吗?据调查,孩子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最不开心:
(1)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
(2)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许拍球、卫生间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子住。
(3)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培训班。
安全感、交往、自由都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吃穿再好也不会感到幸福。孩子总会有自己的小烦恼,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调整情绪,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0,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5.6经开局五德教育大讨论活动总结 篇五
为了全面提升区局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此次“五德”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紧扣市局“五德”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结合我局税收工作实际,区局于七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两天组织开展了一次“五德”教育大讨论活动。
在十五日下午1:30分我们在区局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全体干部参加的“五德”座谈会和道德行为评议会,座谈会要求每名干部都围绕“五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五德”教育从自身出发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两个内容展开座谈讨论。区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斌同志首先发言,他从“品德”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理解,综合的阐述了"五德”的含义和“五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分别对“五德”的每一项内容进行了分析理解。随后,班子的其他成员也分别对“五德”的重要意义和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进行了交流,大家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抒发情感、表露心声,更坚定了为国税事业修身养德、立足本职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努力推动和谐国税建设。随后我们对区局每名干部的“五德”道德行为进行综合评议,发放了个人“五德”民主评议表,并最终汇总,引导全体干部增强职业意识、履行
职业责任、强化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提高职业技能,全面提高整体的执法形象、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十六日上午9:00时我们在区局六楼会议室聘请了市委党校经干调研室主任薛男对“五德”教育进行授课,她利用演示课件对关于什么是道德、“五德”内容和“五德”建设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讲解,使广大干部真正的进一步理解“五德”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更好地去把握自身、改进作风、优化服务,以全面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为动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优质的环境、更加热情的态度立足本职工作,为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6.教育宝宝的6大误区 篇六
对于小孩子尿床一直是让父母们头疼的问题,有的小孩子甚至会持续到上小学,对于孩子的这一现象到底是正常呢还是病呢?这一问题也让家长感到困惑与烦躁,如果孩子很大了还一直尿床,那就是一种儿童疾病了,以下就是儿科专家列出的关于孩子尿床的9大误区,请家长们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
误区一:尿床是因为孩子懒得起来上厕所。
事实是: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偶尔尿床是正常的,与懒得上厕所无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膀胱容积还不够大,而且膀胱和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也还有限,很难在膀胱满了时,及时叫醒大脑去上厕所。
误区二:尿床是因为入睡前喝水太多了。
事实是:在入睡前两个小时喝水确实会加重尿床,但这并不是尿床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限制孩子的睡前饮水量,可以减少夜里尿床的总量和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
误区三:尿床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上厕所。
事实是: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要为此惩罚孩子,也不必自责。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收拾床单,这会培养他的责任感。
误区四:尿床是精神压力造成的。
事实是:大部分尿床都不是精神压力造成的,尿床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发育缓慢,容量小,以及遗传因素等。还有些孩子只是睡得太沉,没有感觉到尿意而已。
误区五:男孩比女孩容易尿床。
事实是:研究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女孩并没有发育上的优势。只不过,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会早些教女孩使用便盆,而男孩则晚一点。
误区六:总尿床的孩子有病。
事实是:6岁以下孩子尿床没有特定原因,不能说有病。但如果孩子已经超过6个月没尿过床,突然又开始了,家长不妨带孩子检查一下,因为尿路感染、糖尿病、膀胱异常和寄生虫等问题都会导致儿童突然尿床。
误区七:罚上几次,就不尿床了。
事实是:孩子对尿床完全无能为力,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不打呼噜,也不能要求孩子不尿床,惩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觉得对不起你。
误区八:服用药物可以让孩子停止尿床。
事实是:尿床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药物,而是父母的耐心和孩子的成长。如果你怀疑孩子尿床是一种病态表现,那么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九: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
事实是:这句话基本正确。对待一个不到6岁的尿床孩子,父母只能等待他长大。不过更好的方法是,平时睡觉给他垫块尿布,等到孩子自己厌倦了尿布,他就有动力学会不尿床了。
孩子的尿床不全是病,但是根据科学的验证,孩子尿床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等引起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所以在此提醒家长,对于孩子尿床现象还是及早治疗为好!
宝宝最怕的5种抗生素
目前普遍推崇母乳喂养,但有些抗菌药能通过母乳危害宝宝健康。乳儿最怕的常用抗菌药有以下五种:
氯霉素: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的功能,引起宝宝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另外,由于乳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从乳汁中摄入的氯霉素不能很好地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而导致中毒,可引起婴儿拒食、呕吐、呼吸不规则、皮肤青紫(灰婴综合征)等。
磺胺:经乳汁进入宝宝体内的磺胺类药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能影响脑组织而造成脑核黄疸。另外,磺胺类药物还可能使婴儿产生过敏反应。
呋喃妥因:呋喃妥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含呋喃妥因的乳汁可使缺乏G6PD的乳儿发生溶血性贫血。
异烟肼:异烟肼的乳汁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乳汁中的异烟肼进入乳儿体内后与维生素B结合而从尿液中排出,可造成乳儿缺乏维生素B。
甲硝唑:甲硝唑的乳汁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甲硝唑使乳汁产生金属味而使乳儿食量减少、拒乳。此外甲硝唑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及产生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
7.冬季喂养宝宝避免误区 篇七
・冬天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干燥,宝宝体内水分流失较多,因此建议妈妈为宝宝选购奶粉时应看清楚配方成分,选择不含棕榈油、全脂奶粉和乳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使宝宝更容易消化吸收,避免上火。同时,家长应当学会正确喂养观念,走出宝宝喂养的误区。
误区一:喂宝宝咀嚼过的`食物分析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的肠胃功能还不成熟,因此以为给宝宝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
指正:人体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婴幼儿喂养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婴幼儿。
建议:给宝宝喂食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避免病菌传染。
误区二:过早停止母乳喂养分析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优质代乳品品种繁多。家长应该了解,再好的代乳品也达不到母乳中所含营养的比例标准。
建议:提倡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误区三:新鲜牛奶比奶粉好分析
新鲜牛奶因为含酪蛋白太高,挥发性脂肪酸多,易引起肠道过敏、消化不良。其实有些奶粉易引起大便干燥的主要原因是:奶粉中添加的棕榈油容易与肠道内钙质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不溶性钙质,影响钙质吸收,造成排便困难。
建议:避免直接用鲜奶喂养。若担心宝宝喝奶粉上火可选用精制植物油的配方奶。
误区四:吃得越多越健康分析
一次或多次超量喂食,造成婴儿胃肠道负担过重,以致食物在胃肠内消化吸收障碍,很容易引起过食性腹泻。
8.宝宝饮食观念十个误区 篇八
幼儿教育:
误区1:早餐食谱单一
早餐是儿童摄取所需能量和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日三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调查显示,每天吃早餐的儿童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且年龄越小,比例越高。在食用早餐的儿童中,有一半存在安排不科学、食品种类单一、营养成分不均衡的现象,只有3成左右的父母在准备早餐时,注意了营养搭配。
误区2:孩子不喜欢吃这个,我就给他吃那个
孩子对新的食物会有拒绝,年轻妈妈要不断地尝试给他吃。如果宝宝今天不吃鸡蛋,明天你就不给他吃了,那样的话,宝宝就以为这是拒绝的最好办法,以后,他不但如此对待鸡蛋,而且还会拒绝其它食物。正确的做法是,今天宝宝不想吃炒鸡蛋,明天年轻妈妈就变换着蒸鸡蛋羹给他吃,要不断地进行尝试,直到他接受。
误区3:不好好吃饭就吃开胃药
孩子不吃饭,带他去医院,医生总是给开胃药。医生是不是常常建议妈妈给孩子服用开胃药?的确常常开出处方。但是,调整好孩子的饮食主要应从进食习惯入手,而不能单纯地依赖开胃药。饮食习惯是一种行为,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对宝宝有非常大的影响。
误区4:饮料成生活必需品
碳酸饮料、果汁、果冻、酸奶等已成为儿童消费的主流。不少儿童从一两岁开始就养成偏爱饮料的习惯。专家发现,过多地摄入果汁、碳酸饮料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儿童的肥胖与无节制地饮用饮料有关。专家提醒父母切莫掉以轻心。
误区5:保健品的营养最丰富
任何药物及保健品都有针对性,不会所有的孩子都适用。一般而言,如果一种保健品是通过正规的厂家生产的,它肯定有科学论证,经过临床、实验等阶段,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可是,要讲到效果,那就因人而异了。如果一个孩子各方面饮食比较均衡的话,一般来说就不需要特别补充什么营养素了。但是,现在家庭条件都很好,适当补充一些也未尚不可。
孩子吃得太少,就得多给他添加额外营养素吗?
这些观点需要纠正,将希望寄托在另外添加补充剂上,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让孩子从饮食中合理地吸收营素,不能将补充儿童型的保健品作为依赖对象,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加强孩子进食能力上非常重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误区6:孩子病了,别给他吃了
禁食是一种陈旧的观念。《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故事,喝点粥,饿两顿,病自然就会好了。但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可取。除非宝宝本身平衡功能被打乱,对油腻的.食物产生反感,否则的话,不能因宝宝发烧、腹泻而对他禁食,只给他喝些粥之类的。因为此时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只有增加营养才能使他尽快恢复健康,这时期的父母千万不应特别限制宝宝饮食,只要宝宝自己有进食的欲望,做父母的还是应该满足他。
误区7:孩子是过敏体质,迁就一下吧
过敏体质的宝宝最常见的表现为:吃了某些食物后皮肤会发东西,严重的甚至还会引发哮喘。
直接接触宝宝的年轻妈妈,应该密切注意观察,是不是真的对某类食物过敏?比如,有的宝宝喝牛奶会腹泻(正常饮用量),那么,妈妈可以考虑换一种牌子的产品或是改用低脂奶。有的宝宝对海鲜过敏,那么就绝对不能给宝宝吃海鲜,虽然海鲜的营养非常丰富。
建议到医院确认并进行一些脱敏治疗,但这仅限于比较单一的过敏现象。一些大的医院都有过敏方面的测试(皮肤划试或打针对过敏源的测试)。
误区8:零食喧宾夺主
贪吃零食,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突出表现,绝大部分孩子都有这个天性。水果、饼干、糖果、点心及膨化类食品等都是他们常吃的零食。有些父母对孩子偏爱零食的行为,采取迁就、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用餐无规律,贪零食、厌正食,出现以零食代替主食的现象。专家指出,零食不是不能吃,但一是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正餐食欲;二是注意品种选择,以高营养、低糖食品为宜;三是时间要合适,应在两餐之间,睡前不可吃零食。
误区9:让孩子什么都吃,真难
吸收知识,了解人体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以便合理地搭配宝宝的饮食;愉快餐饮,吃饭时懂得调节宝宝的轻松心情,学会称赞食物;提高烹调水平,色、香、味俱全,使宝宝胃口大开;以身作则,不偏食,不挑食,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误区10:快餐调高胃口
9.带宝宝串门,开发6大潜能 篇九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宝宝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只有春节的时候爸爸妈妈才放假,才有时间带自己东逛逛西转转,带宝宝串门不但让孩子喜悦快乐,而且还能开发宝宝的六大潜能。
1空间智能——我现在哪儿
带宝宝串门意味着从一个地点位移到另一个地点,这就涉及到空间方位的变化以及宝宝对这种变化的感知,宝宝的空间智能从中得到锻炼。空间智能是把握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与物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例如物体或物体之间的大小、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和距离(如远近)等,宝宝主要凭借自己的视觉、听觉、动觉和平衡觉来获得空间智能,串门将充分调动宝宝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活动。
因为串门需要宝宝走动、奔跑、跳跃,需要乘坐自行车、汽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这些活动和运动经历让宝宝的眼睛、耳朵、胳膊、小腿还有相应的内脏器官经受方位空间的变化,大脑在整合这些变化信息的过程中开发了空间智能,成为宝宝以后适应各种生活、游戏和学习要求的基本能力。
2观察智能——这个世界真精彩
带宝宝串门相当于宝宝的感官在旅行,会看到、听到和触摸到不同的事物。
对于经常在家不出远门的宝宝来说,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颖的、好奇的,他无时无刻不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大自然,从中发展自己的自然观察智能。这是以一种大自然的各种生命或非生命形式为观察对象的智能,主要指敏感地分辨各种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探索和把握自然物的内在规律以及对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宝宝的眼睛更加善于捕捉,双手更加善于探索,心灵更加善于感悟,思维更加善于创新。
3语言智能——我知道你们在说什么
0~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宝宝能说会道,表达能力强,讨人喜欢,所到之处很快成为串门的核心人物;有的妈妈则担心自己的宝宝还不太会说话,甚至不敢在人多的时候说话,怎么发展语言能力呢?妈妈的这种担心是把语言能力仅限于语言表达能力了,除此以外,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理解能力。串门的时候,宝宝虽然嘴巴不说话,但是耳朵在听人说话,大脑在分析周围的语言信息,这是理解和积累语言素材的过程。
串门时大家说话特别多,丰富的语言刺激环境使宝宝储藏了大量的话言信息,待有朝一日宝宝开“金口”的时候,说出的话必然是“妙语连珠”,连妈妈都难以相信宝宝什么时候学会说这么有水平的话,这可是宝宝在串门时悄悄地做的“功课”哟。
母婴TIPS
串门的时候妈妈要做好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宝宝摸摸这儿摸摸那儿,会把小手和衣服搞脏,妈妈不要限制宝宝的探索欲望,而是带好纸巾和换洗衣服,及时为宝宝清理和换洗,使宝宝串门既干干净净又发展观察智能。
4交往智能——交个朋友吧
串门是人气最聚集的时候,是宝宝发展人际交往智能的大好时机人际交往智能包括宝宝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的体察与判断,例如情绪、愿望、意图等等,并以此决定采取适宜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纸上谈兵”,必须亲临实践才能获得发展,对于平时主要在封闭单元楼房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
串门的时候,家长还会发现宝宝的表现与平时在家不一样,有的宝宝显得很胆小,有的宝宝是人来疯,有的宝宝则故意对抗不听话,有的宝宝不能与小伙伴和平相处一
家长不要觉得串门的时候,宝宝因为不会交往而给自己惹麻烦,就限制宝宝串门,实际上。这些现象都说明宝宝的交往能力需要加强锻炼。
宝宝在交往冲突中才会发现原来别人与自己可以不一样,他还特别希望别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他就在内心里琢磨:这是自己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适应自己,用什么办法达到相互适应,这些问题激活了宝贝的人际交往思维与技能,他所尝试的方法必然有不成熟之处,而这正是需要家长介入和帮助的时候,所以家长带领宝宝正视冲突,并积极地想办法分析和解决冲突,这是宝宝人际交往智能得到提升的“黄金时刻”。
5数学智能——数学我有几颗糖果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现象,串门的时候数学信息更加集中首先是时间概念。对于宝宝来说,他先学会理解“小时间”,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星期、月份,然后才学会理解“大时间”,例如年。时间概念比较抽象,宝宝必须借助在一定时间内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才能建立,因为宝宝有了穿新衣、看烟花、给长辈拜年、获得压岁钱等标志性的过年符号而对年有了理解与记忆,这可是年才经历一次的数学学习机会,只有亲身参与一年又一年的丰富活动,他才培养出“年”的概念。
此外,数学智能还表现在数数、计算、比较、对应、分类、推理以及认识事物的基本特征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串门的时候,宝宝会看到和吃到不同形状、颜色、硬度、味道和包装的糖,并会自觉地比较哪种糖大,分类和归纳出最好吃的糖,还会数数自己喜欢的糖还有几个,要不要藏在口袋里留着以后吃,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宝宝在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智能。
6文明礼貌——我是小绅士
过年串门的时候,文明礼貌是一件大事,因为它是宝宝形象与魅力的大展示,礼貌待人的宝宝尤其光彩照人。宝宝没有礼貌,感觉最丢面子的是家长
妈妈带着青青串门。“青青穿得好漂亮呀,谁给你买的?”阿姨蹲下来,热情地与青青打招呼。“当然是妈妈买的喽!”妈妈接过阿姨的话,青青怔怔地看着阿姨,并没有笑,突然伸手抓一把她的头发,“哎哟——”阿姨大叫一声。妈妈“啪”得一声打了青青的屁股,青青大哭起来一场聚会还没开始就尴尬不堪:一个失态大叫,一个恼羞成怒,一个哇哇大哭,其实起因就一点:礼貌教育没到位。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宝宝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串门之前更要具体指导和反复强调宝宝掌握礼貌言行,懂得过年的礼节礼仪,学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小绅士、小淑女!
10.教育宝宝的6大误区 篇十
误区1: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
现在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宝宝喂养时很多妈妈的第一选择还是母乳喂养,但是有一部分妈妈却陷入了另一个误区:认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儿科专家指出,当母乳喂养4-6个月的时候,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婴幼儿在6个月后就开始添加辅食很重要。添加换乳期食品不仅可以补充宝宝营养,还能让宝宝学会吞咽、咀嚼,锻炼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宝宝甚至一岁还没有添加任何食品,非常不对。
误区2:母乳没有奶粉浓稠 认为牛奶比母乳更好
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是最好最有营养的食物,选择母乳喂养的宝宝的抗病能力会更强,因为在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种疾病的抗体;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营养较全面、充分,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健康;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方便、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的妈妈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误区3:用鲜奶代替配方奶粉喂养2岁以内的宝宝
鲜奶虽然很新鲜,但是它和母乳相比,无论牛奶还是羊奶都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说鲜奶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于宝宝消化;鲜奶中的蛋白质、钙、钠、钾等的高含量与宝宝未成熟的肾脏能力不相适应。因此,2岁以内的宝宝最好选用配方奶粉,尽量不用鲜奶。
误区4:对宝宝免疫力的补充是阶段性的
宝宝在婴儿期的免疫力本身就很低,所以父母要注意给宝宝补充免疫力。给宝宝补充免疫力时要注意选对时机,而且必须持续,不能轻易中断。免疫力好的宝宝会很少生病,其他各方面表现都好。宝宝免疫力补充的最佳时期是6个月~3岁。如果这个时候过于大意,会对宝宝将来的健康造成影响。但如果问题一出现,往往就意味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因此,需要在宝宝免疫力提升的关键期给予他足够的免疫营养,不要等到宝宝生病后再来干着急。
11.6个月的宝宝有什么特点 篇十一
生疏感萌生了
6月龄婴儿对外界事物越发感兴趣了,看到爸爸妈妈,会高兴地笑,手舞足蹈的,看到陌生的人,尤其是陌生的男人,会害怕地把头藏到妈妈的怀里,甚至哭闹。生疏的人不再容易把宝宝从妈妈怀中抱走了。但如果用吃的、玩具、到户外玩等方法引逗婴儿,他还是会高兴地让你抱过来的。这时宝宝已经有性格了,有的宝宝就是不让陌生人抱,有的见到陌生人照样笑,很快就会和陌生人玩起来。认生与否,与宝宝的聪明程度没有关系。
因害怕而哭
这么大的婴儿,学会了害怕某些现象,睡眠时会突然哭闹(父母往往称为“受惊吓”)。婴儿会把白天遇到的不愉快或让他害怕的事,做到梦里了,梦见白天发生的“可怕”场景,就突然尖叫或大声哭喊起来。如果宝宝在白天连续经历“害怕”的刺激,就可能成为“夜哭郎”。让婴儿听到怪声,看到吓人的电视画面,看到爸爸妈妈吵架,摔东西,户外活动时小狗对着婴儿吠叫,扎针等等刺激,都有可能变成宝宝晚上的梦魇。因此,爸爸妈妈或看护人,要尽量避免宝宝受到不良刺激。
会伸手够东西
6月龄宝宝,眼神更加灵活,如果把玩具弄掉了,他会转着头到处寻找;会伸手够东西或从别人手里接过东西。这时的宝宝仍然不知道什么能放到嘴里,什么不能放到嘴里,所以总是把手里的东西放到嘴里吸吮或啃咬
脚尖蹬地
肢体活动能力增强,脚和腿的力量更大了,让宝宝站在你的腿上,会感到小脚丫蹬得你有些痛,
资料
宝宝会用脚尖蹬地了,身体不停地蹦来蹦去。但比较安静和内向的宝宝,可能会较少蹦跳。
用嘴啃小脚丫
宝宝喜欢热闹,人越多越好哄了。喜欢坐着或站着蹦,不再喜欢躺着了。坐的时间很短,还需要大人扶着。自己坐着会像虾米似的,头扎到脚丫上,喜欢用嘴啃脚丫。就是在躺着时,也会用手把脚丫抱到面前。妈妈喂奶时,也可能会抱着小脚丫。
吃奶时对声响特别敏感
吃奶时,会因为外界有什么声响或什么人说话而停止吃奶,把头转过去,看个究竟。妈妈不要认为宝宝不好好吃奶,其实这正是宝宝对外界反应能力增强的表现。要尽量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吃奶,养成宝宝认真吃奶的习惯,以免以后吃饭不认真。
大便发生变化
12.6个好办法,宝宝情商大飞跃 篇十二
但是专家认为:正是在这个阶断,在孩子发展、完善他们的情绪的时候,
是教他们如何管理、控制情绪的最佳时机。
自从身份变为“母亲”后,年幼的孩子是不是就让你重新明白了什么叫做“情绪”?
前一秒钟,他们还会高兴得就像一位统治全世界的国王,而下一分钟,他们却又会像愤怒的小公牛一样,大发脾气,还把玩具四处乱扔。
许多父母都会发现自己很难去适应孩子们这种变化无常的情绪。但是专家相信:正是在这个阶断,在孩子发展、完善他们的情绪的时候,是教他们如何管理、控制情绪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温暖的家是孩子们最安全的城堡,那么家庭也就是孩子们学习情绪控制的最佳地点,他们不会因此而受伤。
在美国心理学家John Gottman的新书《提高孩子的情感和智力》(《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里,他提到:当父母帮助孩子理解和控制各种情绪,比如“愤怒”、“受挫”、“困惑”等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情商,通常我们称之为EQ。
一个高EQ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抚平紧张的心绪,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我们身边,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具备较高的情商,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情商呢?《母子健康》会将专家们的一些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利用这一系列的“情感训练”,你就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分析情感,管理情绪。
1、倾听Baby
当孩子对你讲他们的感觉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留神倾听,同时,应该用脸上的表情,身体的语言来回应孩子,让他能看出来你在听他讲话。
如果有一段时间,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或者照顾生病的老母亲,而让孩子感觉被冷落,那么你一定要亲口问问孩子:你现在到底有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孩子承认自己感觉被冷落,你应该说:“你是对的,妈妈最近太忙了,都没顾上你。”然后,你还应该举一些你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你非常理解他现在的感受,比如告诉孩子当你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带妹妹出去玩而不带你时,你有多伤心——用类似这样的方法,能够让你的孩子明白原来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不开心、受挫的情绪,然后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度过这种情绪。
2、给情绪起名字
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以及他们通常都不太明白“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因此孩子们经常会在形容自己情绪的时候碰到一些麻烦。
因此,你可以鼓励孩子建立一个自己的情绪词汇表,让他们学会给自己的各种情绪贴上标签。
比如,当他因为不能去公园玩而不开心的时候,你就可以问他:“现在,你是不是感觉难过?”那么下一次,当孩子再用“难过”这个词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会是一种类似不能去公园时的情绪了。
同时,你还应该告诉孩子两种对立的情绪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举个例子,当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他可以既很兴奋又很害怕。
如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但是你的孩子看上去却有点难过、伤心的话,那么作为母亲,就应该坐来下,好好想想到底是什么东西困扰着他?最近,你们是不是搬家了?你和先生是不是吵过嘴?如果你最终都不能确定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当孩子自己玩耍的时候,你应该观察他,并仔细倾听他在自言自语些什么。如果他把一个平时最喜欢的洋娃娃四处乱摔,你大概就应该明白那可能是因他对你不满意了。
3、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作为母亲,你永远不应该说“这个小家伙发脾气简直毫无道理”这样的话。要知道,如果你的孩子发疯,把积木到处乱扔,那会是因为他不能成功地搭出一个他想要的城堡——对于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啊。每当这种时候,你可以说:“城堡做不出来,真是件难过的事情,对不对?”——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情绪,是管理情绪、控制情绪的前提。
4、不要隐瞒事实
当孩子听说自己明天要去看医生的时候,他当然一定会感到难过、害怕。在这种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他感到自己其实已经为看病做好准备了。父母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害怕?看病的时候,医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为什么他一定要去看病?看病会持续多长时间?等等;同时,你还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妈妈也有很多害怕的时候,比如去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或者是去拔牙的时候——这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原来妈妈也会害怕啊。
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能够让孩子确立信心,他们会感觉自己应该能够度过那一段“可怕”的时光。
5、用技巧解决问题
当孩子与你顶嘴,或者和小朋友吵架的时候,应该首先让他明白清晰的规矩,然后再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你可以说:“我知道你非常难过,因为那个小姐姐总是把你的积木碰倒,但是你不能打她。那么,在你生气的时候,你能做什么呢?”
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可以给他一些选择。比如像专家建议的那样,当孩子感觉自己生气了的时候,可以教他们一一检查自己的身体,就好像是做个游戏:先摸摸肚子,再摸摸腮帮子,然后握紧拳头看看它们是不是能握得很紧,最后深呼吸——这一套动作做下来,怒气也差不多跑光了。或者,你也可以教孩子用很强烈的语气把怒气发泄出来,比如:“你这样做,气死我了!”——让孩子们明白生气是件正常的事情,应该发泄出来,只要他们不因为自己生气而伤害别人就行了。
6、关注你自己的情绪
一些父母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把负面的情绪压抑或者隐藏起来,然后还试着去分享孩子们的不愉快。但是,情绪并不是想藏就可以藏得一点痕迹也没有的,那些在你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你的真实的情绪,只会让你的孩子感到更加困惑。
13.提高宝宝免疫力 应避开六大误区 篇十三
宝宝抵抗力低,很容易生病,做妈妈的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提高宝宝的抵抗力,妈妈们不惜尝试各种办法。实际上,不少看似正确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下面就和我们一起看看哪些误区需要避开!
1.滥用抗生素
宝宝病了,妈妈们很是心疼,为了让宝宝快点好起来有些妈妈会选择给宝宝吃抗生素,这样做是不对的。抗生素在杀死病毒的同时,还可以杀灭掉体内的有益菌,从而就降低了防病作用。另外,如果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的话,细菌会产生耐药性,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免疫力是人体与疾病斗争中锻炼和提高的,滥用抗生素就等于剥夺了提高免疫力的机会。2.过于干净
讲究卫生是必要的,但是不可过于干净。如果宝宝生长在相对干净且微生物较少的环境中,那么机体产生的抗体就会减少,反而更容易生病。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多接触动物等等,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3.睡眠不良
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睡眠充足了,抵抗力才不会那么差劲。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新生宝宝每天大约睡16-20小时;1-3个月宝宝每天16小时左右;4-12个月宝宝14-15小时;1-3岁宝宝12-13小时。不是单一的睡得多就是好,睡眠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给宝宝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是关键。
4.运动不足或过度
运动可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身体强壮抵抗力才会强。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运动。宝宝要按照各年龄段进行运动,千万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这样只会让宝宝身体吃不消。5.营养不足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的,宝宝免疫系统的形成需要营养物质做基础,营养不足势必导致免疫力低下,免疫功能降低。母乳是6个月以下宝宝的最佳食品,其中含有各种宝宝需要的营养素和多种免疫细胞和抗体,帮助宝宝免受疾病的侵袭。因此,纯母乳喂养应该满6个月。此后虽然添加了辅食,但仍应坚持母乳喂养至少到宝宝1岁。
6.情绪紧张压力大
14.宝宝烧伤烫伤护理误区 篇十四
误区1:在伤口上涂黄油或油脂有利于恢复。
正确指导:这种方法并不能帮助康复,反而容易吸附灰尘,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误区2:在伤口放冰或冰水,给宝宝伤口降温。
正确指导:用自来水处理伤口最好,冰或冰水能引起冻伤,并损坏组织,恶化伤势。
误区3:向伤口吹气或碰触伤口可以缓解宝宝的不适。
正确指导:这样做可能会污染伤口,并引起感染。
误区4:被烧烫伤后一点儿都不痛表示烫得不重,没事。
正确指导:伤口疼痛的感觉越小,反而表示伤势越重。开水或明火首先损伤到的是皮肤表皮,再到皮肤中层,痛觉神经破坏了才会感觉不到疼痛。如果宝宝觉得一点儿都不痛,可能烧伤已经损伤到深层的组织了。
误区5:烧、烫伤后可以立即用酱油涂,能止痛。
正确指导:酱油含有盐类,会使创面细胞脱水收缩,加重损伤。其次,酱油并不是无菌的,如果不进一步处理,则有可能引起感染。
误区6:如果烧、烫伤后产生水泡要挑破。
正确指导:开水烫伤形成的水平是无菌的,表皮没有破损,此时如果水泡不是很大,是不需要挑破的,这样可以保持皮肤的完整,细菌不易侵入,不易发生感染。
误区7:夏天烧、烫伤了不能包扎,会“捂坏”。
正确指导:保护创面不被细菌侵入是最重要的,通过无菌敷料的包扎正是起到这种保护作用,同时,敷料能够吸收创面渗出的组织液。
误区8:烧、烫伤病人如果有脱水就应喝水补充。
15.6大营养素宝宝炎夏须恶补 篇十五
夏天其实是最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季节。高温会让宝宝们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消化、神经、循环、内分泌等都发生显著的变化。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的结果就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夏季,宝宝们最需要补充的6大营养素:
1 精力不佳,不良坐姿?call 蛋白质
每每您的孩子因为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而遭到你训斥的时候,您是否意识到这其实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您的失职?恰恰是由于您对膳食中蛋白质的疏忽而造成的!
人体大部分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皮肤、肌肉、内脏、毛发、指甲、大脑甚至骨骼等等都是由蛋白质所构成的。蛋白质充分,才能维持细胞正常的功能与新陈代谢。强壮而营养充足的肌肉,自然会使身体挺拔健壮,如果肌肉得不到所需的养分,便会失去弹性,像旧轮胎一样松松垮垮,姿势很不好看。而倦怠乏力、容易疲劳、精力不佳也是因蛋白质摄取不足或吸收不佳所造成的。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组织蛋白的分解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增加10%~15%,每天的摄入量最好能达到100克左右,所以要及时补充蛋白质。
那么,宝宝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质才合适呢?
1~6岁的宝宝每天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35~55克。譬如3岁的宝宝每天需要45克的蛋白质,除主食外还应包括1~2个鸡蛋、一袋奶、一杯酸奶、二两肉或鱼、一两豆腐。多选用鸡蛋、牛奶、豆类以及鱼肉类等优质蛋白质。
2 容易热感冒,抵抗力下降?call 维生素A
维生素A使宝宝拥有健康的头发、光滑的皮肤;能够保护肺部、咽喉部、口腔和鼻黏膜;可以摧毁病毒和病菌,具有防止多种感染、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天气炎热,宝宝活动量大,往往爱跑一身汗,很容易出现热伤风,所以给宝宝多摄取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帮助宝宝预防感冒、咳嗽、发烧等呼吸道感染。
炎炎夏日,妈妈们很喜欢给宝宝喝一些酸梅汤、苹果汁、番茄汁等酸甜味的饮料,而这时宝宝們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漱口的习惯,这样就很容易损害牙齿,而维生素A既可以强壮骨骼,又能保护宝宝牙齿的象牙质与珐琅质不受损伤。
此外,维生素A的补充,对宝宝的视力发育和保护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是最明智的选择,像动物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中维生素A含量很高,菠菜、苋菜、椰菜等绿叶蔬菜以及胡萝卜、红薯、柑橘、芒果、哈密瓜、杏等黄色和橙黄色的蔬菜水果也是很好的维生素A的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膳食中要保证有脂肪才能很好地被吸收。
3 烦躁不堪,脾气暴躁,不长个?call 钙、锌
夏天一到,许多宝宝喜欢拿饮料当水喝,什么可乐、雪碧、冰红茶等爱不释手,可是饮料中的碳酸会“夺走”宝宝所吃进去的食物中的钙质,形成不溶性的碳酸钙,从而影响到钙的吸收利用。
此外,宝宝过多地摄入汉堡包、比萨饼、肉类、动物肝脏、炸薯条等含磷多的食物,会使磷的摄入量远远超过钙的10倍以上,钙磷比例严重失衡(正常钙∶磷=2∶1)。过多的磷会把体内的钙“赶”出体外,导致钙流失,引起缺钙。宝宝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爱哭闹、夜间易惊醒、脾气暴躁、龋齿、近视等钙缺症状。
锌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是宝宝体内的“交通警察”,能促进宝宝大脑发育,通过提高智力的敏感度来提高学习能力。中国学龄前儿童锌缺乏发病率高达50~60%,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
所以,妈妈们平时不光要多给宝宝吃些牡蛎、蛤肉、煮熟的燕麦片,其他海产品、动物内脏、坚果和豆类等含锌丰富的食物也要多吃些;还要讲究方法、讲究营养搭配,主食尽量“杂”,养成吃粗粮的好习惯,吃得愈精细,锌损失得就愈多。
4食欲不振,挑食厌食?call 维生素B1
为什么夏天一到,宝宝们常常会觉得食欲不振?因为维生素B1大量流失了。
夏天喝大量的水和冷饮,而且流汗也多,容易把维生素B1冲出体外。在体内,维生素B1以辅酶形式参与糖的分解代谢,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B1的需要量相应增多,且婴幼儿抵抗力较差易患疾病,致使维生素B1的吸收受到障碍。如果维生素B1缺乏,容易导致小孩子患“脚气病”。此病多发生在3至6个月吃母乳的婴儿身上。如果母乳量不足或未及时添加辅食,即可使婴儿得此病。得了“脚气病”的孩子,容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有时腹痛、轻泻或便秘、腹胀、全身水肿等症状,需积极治疗。
维生素B1最丰富的来源是谷类,主要存在于种子的外皮和胚芽中,如米糠和麸皮中含量很丰富,在酵母菌中含量也极丰富。瘦肉、白菜和芹菜、莴笋叶中含量也较丰富,应当充分利用。
5 对抗日晒,抵抗紫外线?call 维生素E
在夏天,强烈的日照威胁着宝宝柔嫩的皮肤,补充维生素E至关重要。宝宝不需要像成年女性那样吃维生素E片来补充,只需要从天然的食物中摄取即可。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果蔬、坚果、瘦肉、乳类、蛋类、压榨植物油等,夏天可多吃一点。
果蔬包括猕猴桃、菠菜、卷心菜、甘蓝、莴苣、甘薯、山药;坚果包括杏仁、榛子和胡桃;压榨植物油包括向日葵籽、芝麻、玉米、橄榄、花生、山茶等。此外,红花、大豆、棉籽、小麦胚芽、鱼肝油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E,含量最为丰富的是小麦胚芽。
6容易中暑?call 钠、钾
【教育宝宝的6大误区】推荐阅读:
宝宝教育误区包括哪些07-30
老人喂养宝宝避免11个误区11-18
宝宝情商教育工具有哪些10-26
1岁以下宝宝如何教育12-09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图形宝宝11-16
6个月宝宝的潜能开发内容有哪些09-17
宝宝吃什么补钙?6种补钙蔬果推荐06-25
中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误区07-03
关于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