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资源

2024-07-11

内蒙古文化资源(精选10篇)

1.内蒙古文化资源 篇一

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

1、成吉思汗文化

2、草原游牧文化

3、恐龙之乡文化

4、地区及蒙古民族历史、故事、民歌、典故等

5、文物考古成就类

6、代表性建筑类

7、抽象文化类(敖包相会、男儿三艺、那达慕等)

8、地方曲艺(二人台等)

9、苏鲁定文化

10、草原动物(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草原五畜文化)类

11、草原植物类

12、胡杨等内蒙古特有植物类

13、阿拉善奇石类

14、青铜器文化类

15、民族服饰(鄂尔多斯头戴等生活装饰品)类

16、皮制品、骨制品等蒙古族特有材质制品类

17、阴山岩画类

18、草原歌曲类

19、蒙古族传统生产生活实用器具类

20、昭君文化类

21、自然景观类

22、蒙古民族乐器类

23、蒙古族特有纹饰类

24、蒙古文字(书法)类

25、草原特有原材料类

26、蒙古民族特有文化符号类

27、蒙古民族时尚类

28、蒙古图腾文化类

29、蒙古民族宗教文化(萨满教、藏传佛教等)

30、鄂尔多斯(蒙古)婚礼

31、蒙古元素书画摄影作品

32、蒙古元素影视作品

33、蒙古历史文化相关典籍

34、蒙古元素收藏品、工艺品、民间手工艺品等

35、蒙古族民俗文化(吃、住、行、游、购、娱、文、教、节庆等)

36、其他与蒙古族、草原、游牧相关的文化元素

2.内蒙古文化资源 篇二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 并再次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疆, 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 边境线长达4 221公里, 处于文化边际地带, 尤其承担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

一、深度审视:内蒙古自治区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所谓国家文化安全, 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维护自身文化特性, 有效消除和化解文化风险, 抵御外来文化威胁与侵略, 最终目的是保护自身文化特质的存在与文化模式的延续。抵御外来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关键在于增强文化软实力, 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在发展和壮大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华民族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交融、互相促进, 共同造就出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因此, 只有保护、发展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才能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营造出中华民族多样性、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文化生态环境;只有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 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 才能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民族地区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具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一使命, 要从发展和弘扬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 维护本地区民族文化安全作为基础。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构成看, 蒙古族文化是其核心, 蒙古族文化既包含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 也包含精神文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 而其中的非物质文化, 最能反映蒙古民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因此, 维护内蒙古地区文化安全, 关键是继承和发扬能深刻反映蒙古民族内在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内在品质: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分析

蒙古族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是非物质文化系统相对发达, 文化的表现、传承经常借助于非物质文化形态, 特别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下来。比如工艺美术, 传统手工艺技能, 《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等说唱文学, 长调、呼麦、好力宝、马头琴演奏等传统表演艺术, 那达慕等民俗、节庆活动, 成吉思汗礼仪祭祀等, 此外还包括草原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精神价值乃至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般而言,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文化具有复合性, 文化遗产的品种和类型也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混同一体的。它们以不同方式相互依存、相互浸透, 构成一种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作为产生于民间, 凝聚着群众智慧的宝贵财富,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多元性、混同性等特点。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音乐舞蹈、宗教祭祀、结婚礼俗、体育盛会既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也闪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因为根植于人民的基层生活,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已经不经意间包孕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观念言行中。如八百年的守陵人土尔扈特部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祭祀仪式;民间诗歌对蓝天、碧草、大地、母亲的歌颂, 对羊群、骏马———蒙古族人民的“衣食父母”的赞美;各式各样、美伦美奂的蒙古族服饰, 充满着独特的民族蕴味和草原风情。就连看似简单的各种自制奶食, 也涵盖了饮食习俗、工艺美术、民间信仰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信息。因为这是人民的创造, 必将会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2.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 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并以言传身教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1]。因此,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而言, 具有民族个性的个体———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也因其自身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独特性、原生态性等特征而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具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中, 蒙古族长调民歌, 无疑是最富代表性和最为经典的形式, 集中地反映蒙古族文化的本质追求和个性化的表达模式。换言之, “蒙古族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在长调民歌中有着充分和具体的完美反映与表达。”[2]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 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长调民歌为当代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价值资源—宏大的形式、悠长高远的旋律、自由抒情式的拖腔体等形态特征, 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呼麦艺术, 蒙古族人形象地称之为“人声马头琴”, 音乐界人士则形容其为“天籁之声”。呼麦又名“浩林·潮尔”, 是一种神奇的喉音演唱艺术, 纯粹用人体的发声器官, 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这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神奇美妙的大地自然之音, 呼麦“低如瀑布怒吼, 直冲而下, 高如苍鹰飞鸣, 悠扬致远, 透彻邈邈用心聆听古老而神妙的蒙古族呼麦, 它的旋律和韵味让人仿佛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境中。”[3]呼麦与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并列为蒙古族最典型、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

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性与生态性

蒙古民族有崇拜自然, 探索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 保护环境的深厚传统。无论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 还是思想观念、精神内涵,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都体现出浓厚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特点。

从生产、生活方式看,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是其千百年来选择的生活方式。游牧经济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因素而做出的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生态化的表现。古代蒙古先民结合季节气候变化规律和草场分布状况进行游牧, 使家畜在最佳季节处于最佳草场, 有效实现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最佳结合。这一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能够顺应自然、保护环境, 又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并成为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物质基础。蒙古族的游牧经济, 极其准确地把握了“人畜草”这三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将三者科学有机地协调起来;这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 使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 维护着良好的草原生态平衡。游牧经济有效解决了牧场与牲畜之间的矛盾, 形成特色鲜明的蒙古族游牧文化;游牧文化不仅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智慧, 还使蒙古草原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蒙古民族世世代代在草原生息繁衍、源远流长。

在思想观念方面, 蒙古族文化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性思想, 这种思想, 在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宗教中可见一斑。萨满教是蒙古族的原生宗教, 萨满教相信自然有灵, 对天与地、水火山、日月风、一切动植物的神灵, 都充满着膜拜和敬畏;在自然中人并没有居高临下的特殊性, 人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这种生态学思想是简单、质朴的, 并与我们今天生态哲学界中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观点不谋而合。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有其内在价值, 要求摈弃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 尊重、保护和建设自然,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在这里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以哪个为中心, 或一个对另一个的主宰和统治, 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客观标志。”[4]“萨满教生态环境观中蕴含着人只能适应环境、与环境和谐共生才能维持人类自身生活的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念和生态伦理思想。”[5]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族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宗教, 带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以后, 与蒙古族文化碰撞并结合, 也呈现出蒙古族文化的一些特点。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族人崇尚自然, 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皆有生命, 草原中的大小生命都应受到人的保护和尊重。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蒙古族人形成了诸多禁忌:为了避免损伤草原的肌肤, 严禁在草原上动土挖掘, 更不能乱扔或踩踏山石;夏季忌大规模移牧搬迁, 因夏季是牧草生长的季节, 移牧会带来牲畜对牧草的大面积践踏, 影响牧草生长和其他动植物的生育繁衍;不得随意在草原上挖渠引水, 因为这样会影响草原的自然生态, 造成草原的水土流失;严禁砍伐草原上的树木、践踏花草、折取树木细枝嫩叶, 家用燃料只可取自牛羊粪和捡拾枯枝落叶;夏秋季节进行植物药材采集, 只需叶茎入药的, 禁止连根挖除, 同时注意保护种籽, 使草原不因人的无度索取而受到损害[6]。生活中形成的禁忌, 固然受宗教信仰的影响, 但更多的是人们长期在社会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 它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积淀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因世代相袭而得以延续。表面看来, 这是内在宗教精神的外在表现, 是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感激、畏惧和顺从之情;但实质上, 这是草原民族适应环境、与外在自然和睦相处的具体体现, 是其自发生态意识、环境伦理的根本要求, 是其维护自然环境和谐以促进自身发展的终极理想。

三、优势拓展:文化产业是弘扬蒙古族非物质文化的有效途径

今天, 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生命形态、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力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性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经济收入、营造民族地区和谐氛围的根本要求, 也是民族文化就弘扬与发展的客观基础与有效途径。换言之, 途径要求, 也就是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地区和谐氛围关键设备什么。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样具体的文化形态, 民族文化可以通过产业化形式来焕发时代生机和展现民族精神内涵。因此, 产业化可视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可通过产业化形态辐射、扩散, 其内在品质与精神实质也可在产业发展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1.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传播战略

“文化产业具有穿越制度框架和文化界限的‘无国界’的形式和能力。”[7]文化渗透一直以来是西方国家实现意识形态侵略的重要方式, 文化产业则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物质载体。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疆的文化前沿, 担负着抵御外来文化威胁与侵略、打造本国文化防线的重要使命。但是, 抵御外来文化, 靠的不是文化上的严防死守, 而是要靠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 发展壮大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现代传媒有力地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 拓展了文化传播渠道, 内蒙古应充分发挥本地区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 不断发展外向型的文化产业, 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份额, 这不仅可以传递自身的文化价值, 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还可以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因此,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和传播网络的投入力度, 尽快建立覆盖全面、传播迅捷、双向交融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实施文化传播战略, 既是内蒙古自治区维护边疆文化安全的客观需要, 也是保护、发展和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要求。

2.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其生产和消费也要遵循市场规律, “通过不断扩大的市场体系和商品逻辑而压倒其他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 从而直接服务于共同价值观的构建。”[8]因此, 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内蒙古文化产业将成为对中国北方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新引擎。打造内蒙古文化产业, 我们应以其精神实质—蒙古族非物质文化为内核, 彰显民族特色, 全面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内蒙古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传统与现代的传播手段和多渠道的营销方式, 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使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市场优势。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与北方周边国家共同价值观的构建, 创造有利于建设面向和平与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最终实现中国北方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总之,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伟大的蒙古族先民留给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只有全面把握其典型特征, 深刻领会其内在精神, 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发展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 才能真正发展和弘扬蒙古族文化, 维护内蒙地区的文化安全, 进而完成维护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090.htm, 2010-05-28.

[2]乔玉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当代价值与意义[J].草原文化研究, 2007, (8) :46-47.

[3]贺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向前冲[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9-03-17 (007) .

[4]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 (7) :8-14.

[5]王紫萱.古代蒙古族生态文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6:32.

[6]韩官却加.青海蒙古族的原始崇拜及生态价值观[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9, (10) :86-91.

[7]丁智才.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的传播能力[J].广西民族研究, 2012, (4) .

3.内蒙古矿业:大笔资源怎么用? 篇三

自200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投入地质勘查资金28.8796亿元,吸引社会投入43.9204亿元,提交了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勘查成果,特别是煤炭新增查明和预查资源储量多达4344.33亿吨。

如此大笔资源,该如何开发利用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苍天茫野下的资源宝藏

截至2007年6月底,内蒙古已查明煤炭资源矿产地445处,查明和预查资源储量6583.40亿吨,煤炭储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气蕴藏储量可观,苏里格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336.52亿立方米,预测远景储量达4万亿立方米;新发现的海拉尔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968.15万吨,已成为我国石油工业新的增长点。查明铁矿产地241处,查明和预查资源储量26.48亿吨。铜、铅、锌、钨等10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增速加快,总计已达2539.45万吨。查明岩金矿产地148处,查明资源储量106.769吨。查明银矿产地92处,查明资源储量21344.79吨,在全国各省区首次跃居第一位。特别是稀土资源得天独厚,誉满中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的90%,居全国和世界首位。同2003年末相比,全区煤炭、铁矿、十种有色金属、金矿和银矿查明及预测资源储量分别增加4344.33亿吨、2.88亿吨、663.05万吨、19.531吨和9523.79吨,分别增长了194.02%、12.20%、35.34%、22.39%和80.57%,增幅居全国的前列。

矿业起飞的“五忧”

尽管有着丰厚的资源优势,但内蒙古矿业经济的发展也面对着一些困扰。

一是起点较低。表现为矿山数量多,规模小,设备和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粗放。二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短,主要以采选为主,后续深加工没有进一步跟进,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受矿产资源分布限制,特别是受水资源的影响更为严重。四是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不高。全区已发现的矿区大多数为普查和预查,不能满足后续开发的要求。五是政策限制。国家的总量控制、环境控制及土地供应等相关调控政策,都将对内蒙古矿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和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互动互补,利用市场推进升级

在种种不利因素下,内蒙古矿业经济要实现后续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既有优势,通过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互补与互动来聚引资源,重视市场对地质勘探和矿业开发中的作用,推动自有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重点有四:

一要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内蒙古矿业资源适合于规模开发,有利于建立资源基地。随着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内蒙古可以承接国际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可以与周边地区形成联动互补,吸引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延伸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形成特色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要搭建与俄、蒙合作的平台。俄罗斯与蒙古国能源矿产、铁矿和有色金属等战略矿产资源丰富。内蒙古不仅与俄、蒙两国有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18个陆路口岸,而且有多年的合作基础。因此,在吸引企业开发区内矿产资源的同时,还必须主动发挥联系纽带作用,加强政府间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提供信息与相关政策服务,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矿产资源。

三要加快创新步伐。重点解决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采选冶、共伴生矿产及矿山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新产品开发和地质环境治理等关键技术,突破环境、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产业的快速聚积和发展。

4.内蒙古百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篇四

公司从成立至现在已经有6年的历史为众多政府部门、国内外大型企事业集团成功策划实施了各类会议、庆典、演出等活动并获得客户的一致好评,和众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内蒙古百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有着完美的创意,不断地革新!至尚礼仪是一个朝气蓬勃并经过多年积累拥有着强大的演艺人力资源及京、呼、包、鄂四个地区的演员互相补给的资源平台。

公司各类演艺人员资源丰富分别掌握五大演艺圈子的人力资源:

A、婚庆、礼仪圈的人力资源

B、夜场演艺圈的人力资源

C、蒙古族接待演艺圈的人力资源

D、各大团体、院校、培训中心、民间艺人的人力资源

E、全国从一线到二、三线各类歌星、影星等艺人资源

内蒙古百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长安金座A座1701

5.内蒙古文化资源 篇五

(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蒙古文化内涵 内蒙古旅游 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位。但是如何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愿就此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大的关注。1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1.1产品开发初级,景点雷同性高

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为草原观光、吃蒙餐、骑马和欣赏民族歌舞,主要集中在观光层次。再加之草原景观在小的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草原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景观建设内容相对少,使得大量景点在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活动内容组织等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甚至有人曾戏称内蒙古草原旅游到哪都是“一片草原,一座包;一条哈达,一碗酒;一首民歌,一块肉;一匹马,外加一堆石头(敖包)。”这使得内蒙古草原吸引力降低,景点之间低水平恶性竞争。改变现有草原旅游的单调性,增加现有产品经济价值需要文化内涵的挖掘。1.2景点小散弱差情况严重

由于草原旅游经营成本低和政府加强草原生态利用方式的政策引导,是的近年来草原旅游景点不断增多,但是目前草原旅游点多且分散,景点规模小。据2003年内蒙古主要草原旅游景区的不完全统计,仅辉腾锡勒(包含多个草原旅游点)达到56万,其他的草原旅游点都在20万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50%。这种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使得内蒙古至今没有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形象的草原旅游区,而且基础设施和管理成本高,管理困难,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隐患。此外,这样局面使得单个景点不具备宣传促销的实力,扩展市场和提高知名度较困难。1.3主要客源市场被分流

内蒙古草原旅游面临周边市场激烈竞争,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草原旅游地对内蒙古草原旅游构成有效竞争,同时近年来相邻的蒙古国草原旅游也异军突起,分流内蒙古主要的海外客源市场。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想生存与求胜就必须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行差异化开发,提升自己的竞争力。1.4现有旅游活动不能满足游客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的文化含量。据内蒙古旅游局2003年游客调查显示[29],到内蒙古之前游客最想看到的是草原风光,其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58.26%,但旅游者游完后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风情,其比重占43.23%,还有部分游客认为文化表现不足,反映出单纯的草原观光和简单的民俗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全面文化内涵的提升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草原和草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草原的环境创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只有依附于草原才有生命力。旅游者在观光之后必然想进一步的感受草原文化。1.5担负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重任

草原生态系统本来较脆弱,由于草原景观的均一性,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常合为一体并占据草原核心区,使得旅游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旅游作为草原资源消耗利用的有效替代方式,同时也是有效宣传地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窗口。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和地区都不可替代的,其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雕塑绘画、民族工艺、节庆游乐、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仪式、集市贸易、建筑形式,乃至服饰饮食、待客礼仪等都各有特色。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呼吁着在草原旅游开发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通过旅游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综上所述,改变草原旅游现存问题,迫切需要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塑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独特卖点,提升草原旅游的品质 2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开发 2.1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草原牧业文化,蒙古族文化是典型代表。同时,内蒙古民族文化又具有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草原牧业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从基本形态上来说属于草原牧业文化,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草原牧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蒙古族文化是草原牧业文化的典型代表,理应成为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内蒙古是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不仅各民族间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2.2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的局限性

作为旅游资源,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游牧文化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决定了草原游牧民族很少像汉族那样留下很多地面建筑和遗存。虽然在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但如果按照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打分,就会发现现今所存的大多数遗迹或因体量规模过小,或因已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利用资源,或者说是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所剩下的很少一部分虽可利用,但也因点小线长,而使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在所有的遗存中既没有像秦陵兵马俑那样的遗存,也没有像敦煌莫高窟那样的遗迹,更没有像北京故宫那样的建筑遗留。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址如果作为学术研究或考古研究尚可,而作为旅游景观则无多大吸引力。这种情况就使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一方面是缺少应有的载体,精神的东西多,物化的东西少,精神文化难以物化成旅游产品。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可开发的资源。2.3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注意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有所选择,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内蒙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别具特色的民俗。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为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能或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必须有所选择。首先,要开发的产品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在内容的取舍上,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去粗取精,存优汰劣,着力弘扬各族的优秀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草原文明的优秀文化。但是,由于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就不能不具有两重性,存在着优秀和落后之分。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发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内蒙古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不利于民族的进步,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选择那些先进的优秀文化,着重展示内蒙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展示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这种开发与展示让世人了解到内蒙古各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世界。特别是通过对草原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开发展示,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中所呈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各族民俗与历史文化,从而增进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所要开发的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各民族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开发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必须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不能想当然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内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本民族的特点,是民族心理特征和心理感情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充分尊重内蒙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从开发形式到开发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的深刻精神文化内涵,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认同,不能想当然,凭空杜撰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否则,就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从而影响民族团结。2.4要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可参与性

开发历史文化产品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要有历史根据,不能捕风捉影或凭空杜撰,必须能给游客提供正确的知识。开发民俗文化要符合现代审美观念,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坚持文化性、民间性和参与性原则,不能一味求“俗”求“异”。在表现手法上要现代,特别是要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氛围,调动起游人参与的兴趣,让游客产生真实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要引导游人用现代审美观审视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让现代人在今天仍能感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2.5要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必须具有旅游价值

一些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一定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不能用学术价值来衡量或代替旅游价值。有些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可以开发成为专项旅游产品,但却很难开发成大众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审慎对待。

2.6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内蒙古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但最具特色和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则有蒙古族民俗、达斡尔族民俗、鄂温克族民俗、鄂伦春族民俗。在蒙古族民俗中,按地域特点又可分为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察哈尔民俗等。在内容选择上,应重点开发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经济民俗(如牧业习俗、狩猎习俗、居住习俗、服饰餐饮习俗等)、社会民俗(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信仰民俗(如宗教文化、禁忌习俗等)、游艺民俗(如口承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俗)等;在历史文化方面,重点应该选择远古人类遗存、匈奴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契丹辽文化、西夏和金文化、蒙元文化。第六,所要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可转化性,必须能够转化成为旅游产品。不能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或想当然。2.7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

要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不能只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不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三者兼顾,高度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回报。2.8要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要给人一个整体文化环境印象。从纵的方面从古到今,从匈奴、东胡、鲜卑开始,一直到蒙古族的形成、发展和现状,都要有脉络清晰的体现,使游人在游览、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从而对内蒙古现在各民族的族源、发展、演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横向方面,除了重点展示蒙古族文化外,还要兼及内蒙古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别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让游人从对各相关民族文化的对比中,体会到各族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际状况。2.9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流播过程是一个对外开放,对外运动的发展过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和流播过程中,总会引起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关键是看这种变化是否已被本民族的大多数人所认可。过分拘泥,会使一些民族文化退回到初始形态。

总之,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处理好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和选择,注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3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层次 3.1文化内涵提升层次结构的构建

结构层次提升的适宜性分析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现遗存下来的地表遗迹很少或因体量规模过小而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如何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旅游中体现出来,就需要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到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于可开发的资源,特别要注重节庆、事件和创造性。遵循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保持独创性、原始性,市场性,可持续性原则,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构建了结构层次。该层次结构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使内蒙古草原具有文化价值,形成的独特卖点;(2)吸引大量旅游者来内蒙古旅游,切身感受草原文化:(3)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4)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使草原旅游成为内蒙古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文化产品建设、专项文化产品挖掘、精髓文化突显和文化形象树立,这五个层次内在互相关联,发挥整体优势。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建设,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发掘同时也在进行文化积累。第二层次的大众产品的建设有助于第三层次专项文化产品的祭奠,专项旅游产品也可以逐渐发展为大众产品。第一二三层次在第四层次的指导下进行。下面几个层次都有助于文化形象的形成,同时也在文化形象的统领之下。这种结构的建设,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挖掘和提升草原文化内涵,同时可以较好的展现草原文化。3.2各个层次开发内容

第一层次:营造整体文化氛围营造草原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是内蒙古草原旅游景观塑造最基础的工作。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提升内蒙古草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本,吸引其它商业活动的进行。第一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除了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外,重点要展示以下几种内蒙古草原的文化形式:(1)饮食文化。手扒肉、烤全羊、羊背子、风干牛肉等各种肉食品和奶豆腐、奶皮、奶酒、奶油、黄油、白油等各种奶食品反映了草原上畜牧业为主的生活。这些特色饮食具有驱寒、活血、强身、壮骨等多方面的食疗效果,品尝当地特色餐饮成为旅游者旅游经历中的重要形式。(2)民俗风情。独特的剃发礼、骑马仪式、婚姻仪式、人生礼仪以及渗透在草原人行为心理中各种文化,成为最直接最广泛感染旅游者并愿意体验的内容。(3)服饰文化。适合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蒙古族衣冠服饰,寓审美和实用于一身又具有独特性。蒙古袍、腰带、帽子、答忽、蒙古靴、褡裢、鼻烟壶、蒙古刀等都可进行展示或体验。(4)节庆活动。那达慕大会、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避暑节、吉祥节等都可以反映内蒙古草原特色,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第五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同时,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

第二层次:建设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大众性文化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市场范围较广,是文化宣传的主体部分,主要开发的产品有:(1)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蒙古族民歌和马头琴、火不思、头管、四胡、乌力格尔、好来宝等都应该开发出来,让游客感受草原歌舞音乐,学习和体验当地文化精品。文化形象的树立、精髓文化的突显、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的挖掘、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形象引导、精品指导产品开发整体氛围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2)游艺竞技文化旅游。由于蒙古族长期在自然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和各种凶猛野兽的斗争,使他们重视力气,形成独特的竞技文化。竞技文化也生动地展示出草原文化重视人的活性元素,崇尚力量。草原上的博克比赛、摔跤、赛马、射箭、赛骆驼、掷布鲁、踢乌兰红、鹿棋、布木格、蒙古象棋、马术等,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3)文化观光旅游。草原上民俗博物馆、石刻、石像、建筑、岩画等都可以进行观光。牛马等五畜及其他动物造型的雕塑、刺绣、帐毡艺术、手工制蒙古袍等也都可以让游客欣赏观光。

第三层次:开发专项文化产品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覆盖面小,形式也存在一定局限,但品质较高,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高,收益较高,对提升地区形象有重要影响,是文化内涵提升的持续发展支撑。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本文建议开发如下文化旅游专项产品:(1)宗教旅游。宗教在内蒙古草原景观及居民生活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从早期的萨满教到后来的藏传佛教,都深刻地渗透在牧民的思想意识和物质景观中。另一方面,从内蒙古现存的地面文化遗存主要是塔、召庙等宗教景观。因此,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器物、景观的宗教影响可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内蒙古的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汇宗寺、贝子庙、五当召、百灵庙等都可以开展宗教旅游。(2)祭祀旅游。旅游者到先人事迹的发生地、墓地或后来修建的纪念地和特殊事件发生地进行旅游,并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内蒙古草原旅游具有开展祭祀旅游的丰富资源。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阿巴嘎旗的成吉思宝格都山、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正蓝旗的元上都、众多的成吉思汗栓马桩、敖包等都可开展祭祀旅游,尤其针对热爱蒙古文化的文化旅游者。(3)科考旅游。在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区域,可以设计开发专业科学考察旅游,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退化草场的考察。在一些历史遗迹地、人类活动和事件发生地可开展历史考察旅游,如包头的阿善遗址、赤峰的红山遗址、呼和浩特市的大窑文化遗址、阴山岩画等地。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旅游者的科学素质较高。(4)怀旧旅游。前往与本人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特殊联系的地点参观探访。曾有大批知识青年在此下乡和孕育出大批人才,并以草原博大的胸怀感染过很多人的内蒙古草原有发展怀旧旅游的广阔前景,目前经有少量旅游者出现,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引导。

第四层次:提炼精髓文化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关系的生态哲学,此种哲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平衡。这种生态文化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应该重点体现,并可以渗透到大众旅游产品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体现:(1)祭祀文化。自古“长生天”就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对象和一切权力的来源。蒙古可汗们的诏书里,开头就用“长生天底气力”一语,因此人人敬天畏天,而不敢做背天之事。此外蒙古族认为经常带来灾害的山川、河流、日、月、风、雨、雷等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志,从而产生对它的崇拜,同时也对先祖的魂灵进行崇拜。因此出现了祭敖包、祭祖先、祭祀自然界独特的山石等,并且有狼、鹿、天鹅等图腾崇拜。祭祀文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祭祀文化的开发可以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深入认识草原。(2)马文化。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不同于羊、牛等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成为牧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誉,马增加了人的高度,也提高了人的速度,马形成了蒙古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蒙古人喜马、爱马,生活中贯穿着大量与马有关的事物:不吃马肉,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将马的口、鼻、天门涂抹黄油,剪掉马的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念咒语等,剪马鬃时的马鬃节,游艺中的赛马、跑马、走马,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礼仪——骑马礼,成人后受到尊重的套马、驯马能手,工艺美术中以马为主题的雕刻艺术在蒙古族民间十分盛行,传说故事中各种与马有关的传说,《小黄马》等传唱广泛的与马有关的曲目,“浑善达克”、“马鬃山”等很多和马有关的地名„。(3)酒文化。酒在内蒙古草原的重要性可以归结为“酒以祛病,酒以成礼,酒以忘忧,酒以增信”。酒可以在草原上驱寒祛病;婚丧嫁娶、祭祀天地、结盟宣誓、结交朋友都以酒为礼;酒可以使人消除在茫茫草原上的孤独感和渺小感,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忧愁;酒可以增加自信、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内蒙古草原号称“无歌不成席,无酒不成宴”,酒在内蒙古草原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是蒙古族表达自己深情厚意的工具。献哈达、敬酒的风俗和习惯、酒的喝法、酒歌都体现了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的热情豪放的天性,对自然的敬畏,对客人的尊重和集体凝聚力。

第五层次:凝练文化形象通过精心设计使文化形象反映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树立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形象,并通过形象的引导使游客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笔者初步设计为“人地和谐天堂,蒙古文化圣地”,其的理念有“内蒙古草原——人地和谐之地”、“内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的故乡”、“内蒙古草原——蒙古文化起源发展之地”。提升结构指导下的地域文化开发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不仅要在纵向层次上全面整合开发,而且要在区域层面上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具体的文化开发内容,从而才能实现区域与产品的差异化开发,避免低水平重复,吸引旅游者,实现文化内涵的真正提升。

主要旅游资源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化、阴山岩画、葛根塔拉、敕勒川巴拉根河草原(游牧部落)、元上都与金莲川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呼和诺尔、巴彦胡硕草原、辉特扎哈淖尔草原。

主要文化产品:荒漠草原科考旅游、鄂尔多斯、乌拉特婚礼表演、成吉思汗陵观光宗教旅游、博克表演游艺旅游、民族服装表演、草原知青怀旧旅游、蒙古民俗体验旅游、科考探秘旅游、太庙观光祭祀旅游、科尔沁蒙古族风情、安代舞表演、敖包相会体验游。

主要民间演艺蛮汉调、地方长调等呼麦、地方长调等萨满舞、地方长调等重要节庆活动、成陵祭奠、鄂尔多斯那达慕、昭君文化节、锡林郭勒那达慕、博克大赛、祭湖活动、阿尔山圣水节、地方那达慕、服饰展示鄂尔多斯服装展示等察哈尔服装展示等巴尔虎服装展示等,名人文化成吉思汗、俺答汗、王昭君等,成吉思汗、别里古台、忽必烈等,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人地和谐天堂古文蒙化地圣祀文祭化马文化酒文化宗教旅游、祭祀旅游、科考旅游、怀旧旅游、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游艺竞技文化旅游、文化观光旅游、节庆活动、风俗风情、服饰文化、标识解说、人居环境、饮食文化、文化及相关文化旅游产品形象精髓文化专项产品大众产品营造气氛。

4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

当海内外旅游者把目光从喧嚣的都市转移到辽阔的内蒙古时,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文化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挖掘性。

旅游者通过旅游,最想了解的是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体会蒙古民族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越是土的,越有生命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如同陕西有兵马俑,湖南有湘西,海南有大海一样,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最具特色的品牌。蒙古民族的草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蒙古高原一年140天左右的青草期,决定了草原是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也决定了蒙古族文化的独树一帜。

蒙古族文化在内蒙古旅游文化氛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构成了今天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明洪流。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游牧文明,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著名数学家明安图,著名作家尹扎纳希,元世祖忽必烈,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这些民族英杰对中国和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过重要作用。而现在,那达慕和蒙古族歌舞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众所周知,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那达慕本身就是草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那达慕除了保留赛马、摔跤、射箭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越来越开放,已逐渐增加了经贸、信息、招商、文艺演出等活动。蒙古族歌舞是蒙古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风靡全世界,多次在国内、国际舞台上获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力、苍白的,内蒙古幅员辽阔,在这片少数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的土地上有无数未解之谜。内蒙古文化犹如一块大磁石,吸引着游客来品味、探险、解密。当人们看多了江南旖旎的风光后,他们更期待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视觉和心理审美,内蒙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一些海内外游客都普遍认为,是成吉思汗陵、昭君墓、马头琴、呼麦„„这些“文化特产”吸引他们到内蒙古一游。喝奶茶、吃手扒肉、听蒙古歌、看文化历史遗址成为游客对内蒙古一游的最大期待。5结语

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草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建设大众文化产品、开发专项文化产品、提炼精髓文化、凝练文化形象五个层次的开发结构。本文不仅是对于草原旅游文化内涵内容与层次的系统构建,不仅是草原旅游研究的深入与系统构建,而且对草原旅游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赵雪.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滩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1994,14(4):86-91.

[2]卫智军,杨静,韩国栋.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J].内蒙古草业,1999,3:24-27. [3]任志远,宋保平,张红.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中国沙漠,2000,20(1):86-71.

[5]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05-120.

[6][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4:90-93.

[9] 甄芳洁,袁学文,陈建成.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04,19(2):144-148.

[10] 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前沿,2002,10:145-147.

[11]董笑梅,徐静.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42-44.

[12]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13]马林.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65-71. [14]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12-117.

[1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28-131.

[16]周宇.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财金学院学报,2004,1:103-104. [17]王玉海.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2):3-7.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 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6.内蒙古文化资源 篇六

为贯彻内蒙古自治区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总体部署,打造内蒙古足球文化特色品牌,促进足球与草原文化和鄂尔多斯市“大旅游”的融合发展,提高群众对足球的认知和热情,10月1日至7日,“内蒙古首届草原足球文化旅游节”将在鄂尔多斯市体育中心隆重举行。

据了解,本次足球文化旅游节是继今年8月份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圆满举办之后,又一项重大的体育文化旅游活动。由鄂尔多斯市体育局、鄂尔多斯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鄂尔多斯市旅游局、鄂尔多斯市教育局牵头主办。

足球文化旅游节以足球邀请赛、足球嘉年华、足球宝贝大赛为主题。缤纷呈现“最美草原”手机摄影大赛、足球车展、足球美食节、我与足球作文大赛暨足球协会形象代言人选拔等12项精彩赛事活动。

7.内蒙古资源网规划与设计 篇七

关键词:内蒙古资源网,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服务

0引言

近年来, 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在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 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并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把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将来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在此形势下, 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发展网络经济, 推进资源宣传、资源服务, 建设集资讯、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旅游、资源交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是大势所趋。2011年, 笔者参与了由政府主导的内蒙古资源网项目的建设工作, 结合自治区提出的建设要求, 从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安全设计、资源交易接口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规划了系统平台, 力争从技术层面确保内蒙古资源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1建设意义

内蒙古资源网的开发建设, 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具有着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弥补自治区电子商务“空白”。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大区, 尽管201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幅位列全国第二, 但基本上处于小、散、弱状态。乌兰察布及鄂尔多斯市分别建立了农副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和煤炭电子交易市场, 可成交量却很小, 至今自治区仍没有上规模、权威性的电子商务网站, 在大宗物资贸易、旅游、文化、日用品销售等方面, 电子商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 内蒙古资源网的开发建设, 将在宣传内蒙古文化、提高内蒙古知名度、推动自治区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营造阳光透明的交易环境。传统交易及购物需要有经营及交易场所、大量的工作人员, 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需要限定工作时间。而电子交易与网络购物克服了传统交易及购物的缺陷, 没有时间、空间、地域限制, 使企业或者个人可以实现跨时空交易及购物, 有效汇集物流、金融流、信息流、业务流,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同时, 结合网络的特点, 各种交易实现阳光化操作、透明式服务, 为客户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3) 助推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网建成后, 近期以兴和庙梁物流园为支点, 依托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 将市场定位于国内主要的煤炭资源交易市场和“无水港”, 助推自治区产煤大区向煤炭物流大区发展。资源网建设将进一步向经济、文化、历史、旅游、文献等资源领域发展, 可以面向世界宣传内蒙古的历史、人文、经济、文化、旅游及自然资源, 为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

2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由负载均衡系统、反向代理系统、Web服务器系统、分布式存储系统、底层服务系统、数据库集群系统等构成, 如图1所示。

3功能设计

内蒙古资源网是集资源交易、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 全面建成后将构建资讯、旅游、文献、草原商城、大宗物资交易等五大版块, 内容主要包括13个模块。

(1) 资讯版块。

资讯版块涵盖了煤炭、焦炭、化工品、矿产品、农产品、钢铁等内蒙古主要资源物资资讯。

(2) 旅游版块。

旅游版块在介绍内蒙古风景及名胜古迹的基础上, 全面宣传内蒙古各盟市、旗县的发展现状、历史、文化背景等, 同时为有旅游意向的客户开展旅游电子商务业务。

(3) 文献版块。

文献版块从历史、文化、新闻期刊等几个方面, 以电子文献方式, 追溯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

(4) 草原商城。

着重以内蒙古风俗、文化、特产等产品为基点, 全面覆盖国内知名品牌产品, 力争将草原商城打造为国内B2C知名网络购物商城。

(5) 交易版块。

交易版块充分利用内蒙古煤炭、煤化工、化工、冶金等产业优势, 开办大宗物资电子交易, 力争短期内成为国内大型煤炭电子交易平台。

13个模块主要包括资源资讯、资源行情、资源生产供应信息、指数中心、港口动态、物流服务、交易中心、客服中心、会员中心、会展信息、草原商城、内蒙古文献、草原之星旅游等。

4业务模型及流程设计

内蒙古资源网五大版块针对各自需求, 面向不同的客户,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与流程, 如图2、图3所示。

5系统安全设计

充分合理地利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提供的所有安全机制及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功能, 对数据进行定时备份和恢复,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为了确保交易系统内部交易安全、电子支付安全、外部边界安全和网站安全, 交易系统安全主要由交易安全接入子系统、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子系统、LVS负载均衡器、安全管理与控制平台组成。实现交易中心交易的用户行为审计, 强制访问控制, 限制对核心系统的访问, 确保交易系统不被非法访问。因此, 系统规划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制定平台的整体安全体系。

5.1网络系统安全

内蒙古资源网将在具有广阔的地域性、结构开放性、易于隐匿特点的互连网中提供与客户进行业务交流的窗口, 包含多种交易模式, 利用软、硬件结合的计算机技术, 实现平台主机安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密码、防火墙、安全审计、系统漏洞检测、黑客屏蔽等多种安全访问策略。网络规划将采用企业网与互联网双网结合的方式来保障资源网系统安全。

5.2商务交易安全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 (S-HTTP) :依靠密钥对的加密来保障Web站点间交易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安全套接层协议 (SSL) :提供加密、认证服务和报文的完整性。

安全交易技术协议 (STT) : STT将认证和解密在浏览器中分离开, 用以提高安全控制能力。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SET,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用于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5.3数据安全

数据访问采用应用成熟的三层架构, 同时建立良好的数据库备份机制和应用程序更新备份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安全。

5.4用户访问安全

系统设计中针对常见的Web服务漏洞如XSS跨站脚本攻击、SQL注入攻击、上传文件漏洞等制定专门的策略, 防止被黑客利用。此外, 对Cookie等敏感数据进行加密, 对涉及在线支付功能的网上商城, 采用带极权证书的HTTPS来访问。

5.5备份与容灾

内蒙古资源网作为一个综合性网站, 收集了大量的资源资讯, 包括内蒙古境内所有的旅游景区景点、内蒙古历史文献、资源交易等大量数据以及资源交易等敏感信息, 一旦遭到破坏或丢失, 则损失惨重, 所以制的备份方案, 定期执行备份显得非常重要。同时, 做好最坏的打算以应对灾难性事件, 为此内蒙古资源网设计利用双通道实现三地跨地区异地数据同步及应用漂移接管方案。采用不同的网络运营商, 在呼和浩特、包头、乌海三地实现数据灾备, 实现包括应用、中间件和数据库系统的快速容灾切换, 保障数据不被丢失。

6网络及硬件配置

内蒙古资源网作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 覆盖面广, 涉及内容多, 面向各类不同层次与需求的人群, 因此网络通道、网络安全、数据存储等方面的设计十分重要。本着实用、稳定、高效、成熟的原则, 网络及硬件配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6.1数据库服务器集群

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数据库构建采用数据库集群技术Oracle 11g RAC, 既保证了故障容错和无缝切换的高可用性, 又通过并行技术提高了应用响应时间, 同时还有很好的可伸缩性, 保障网站的不间断数据服务。

6.2应用服务器负载均衡

内蒙古资源网所包括的内容繁多, 业务面广, 随着各个核心部分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量的快速增长, 单一的应用服务器响应会越来越慢, 无法处理高负荷访问和大量并发请求。因此, 设计使用应用服务器负载均衡, 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 提高客户体验。

6.3集中式网络存储 (NAS) 的配置

内蒙古资源网涵盖旅游、文献、商城模块, 包含大量的旅游图片、文献书籍等信息, 内容信息量巨大, 消耗资源多, 数据备份与同步不便。因此, 采用网络存储 (NAS) 来实现这些文件信息的存储, 让应用服务器直接访问NAS, 既降低硬件设备的配置成本, 又省去数据同步时间, 同时可降低提供页面访问请求的服务器系统压力, 优化网站资源配置, 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提升网站性能, 改善用户体验, 并降低运营成本。

7平台性能优化设计

7.1服务器数据缓存技术

内蒙古资源网设计的新闻内容、旅游内容、书籍内容等, 都是用户需要频繁访问、但访问的数据不会发生变化的内容信息。因此, 采用服务器缓存技术来加速服务器响应时间、减轻应用负载、减少数据库的压力, 可显著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 从而提升网站性能。

(1) 页面级缓存。

将动态页面直接生成静态页面放在服务器端进行页面缓存, 同时结合网页片段缓存技术, 将部分页面的部分内容进行缓存。

(2) 数据缓存。

将缓存数据存放在服务器的内存空间中进行内存缓存, 或者将缓存数据存放在服务器的硬盘空间中进行文件缓存。采用比较有名且比较成熟的数据缓存框架memcached来进行数据缓存。

(3) 数据库缓存。

系统规划采用Oracle数据库, 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对表建立高速缓存, 提高对经常访问的数据的访问速度。

7.2HTML静态化与信息发布系统CMS

内蒙古资源网规划设计的资讯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如果采用内容信息动态生成显示, 则会对网站服务器产生不小的压力。充分考虑系统响应速度及用户浏览体验, 尽可能使页面采用静态Html页面来实现, 使用单独的信息发布系统CMS, 通过信息发布系统来管理资讯, 实现资讯信息录入后自动生成静态页面, 通过模板自定义实现界面复杂的前台页面 。浏览器只需要直接下载Html文件即可浏览数据, 避免了大量的数据库访问请求, 大大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 同时也提高了网站的安全性。

8结语

本文围绕内蒙古资源网网站系统建设, 从多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网站建设架构需要考虑与设计的因素, 为网站建设做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并搭建了系统架构。

参考文献

[1]蒋毅.基于J2EE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与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3.

[2]贾冲.业务平台集群技术应用[C]//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 2011.

8.内蒙古文化资源 篇八

产业结构新布局

当年,内蒙古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偏远的代名词,有人曾经问呼和浩特市副市长赵江涛,是不是坐完飞机下来后还要骑马?

今天,标着蒙文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内蒙古街头格外醒目,虽然地处内陆,但是内蒙古的开放姿态却是“沿海风范”。louis vuitton、金门高粱酒与当地特有的成吉思汗军粮(一种风干牛肉)和牧区奶酪一起静候买主。这里地广人稀,乘车驶离市区,到处可见搭着脚手架的楼盘,显然,除了大片的草原,这里有着房地产商最宠爱的空间。

“东林西土、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是内蒙古的区域特色。数据显示,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超过7000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981亿吨,居中国第一位。

“挖煤、卖煤、粗加工”一度是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爆炸式快速增长之后,这一模式使得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份由政府新闻办提供的蓝皮资料显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内蒙古2012年的主要工作之一,而“非资源型产业”,则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热门词汇。

其实,为了避免资源诅咒的“怪圈”,布局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早在2005年前后,内蒙古就提出了改变“一煤独大”格局,发展非煤产业的战略方向。那时煤炭产业刚刚井喷,人们一度对这样的提法感到诧异。

见盛观衰,未雨绸缪,走可持续性发展,2011年3月15日,内蒙古对煤炭企业进行新一轮兼并重组,要求到2013年底,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企业全部退出市场,全区煤炭生产企业缩减到80~100家。即使像呼和浩特这样的首府城市,煤企名额也只有一个。中国煤炭之都鄂尔多斯煤企数量控制在40个以内。

2012年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年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适度控制煤炭生产总规模,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词句。未来4年,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增长速度将放缓。

煤炭收益分配也成为当前内蒙古政府的关注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资源税改革向内蒙古推进,鼓励央企在蒙分支机构本地注册、税收本地化。有人计算,如果按煤炭价格的5%征收资源税,仅此一项,每年将会为内蒙古增加50亿财政收入。

瞄准新的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如何找准新的增长空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挂着这样的标语,“我们的目标很高,我们必须奔跑”。在内蒙古工业园区,所到之处,时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紧迫感。

“2011年,我们卖出了2000多辆奥迪车!”鄂尔多斯德奥鑫汽车有限公司的孙宇雷告诉记者。

孙宇雷所在的公司坐落在占地20平方公里的铜川汽车博览园中,园区投资300亿人民币,辐射中国西部多个省区。2012年,虽然鄂尔多斯车市销售量下降,但是,在铜川汽车博览园,只要是本地企业的销售店,政府在放贷上优先增加宽松政策。

奥迪公司是中国豪华车销售的领军者,它需要中国市场帮助其实现在2015年超越宝马公司跃居全球第一的目标。与其他省市奥迪买家多为“公款”不同,孙宇雷透露,当地的买家多是私人家庭。风行一时的说法是,“中国好车看内蒙,内蒙好车看鄂尔多斯”,鄂市汽车消费现状由此可见一斑。为了满足需求,距离这家奥迪专卖店30公里,另一家新店正在开张准备中。

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鄂尔多斯的富裕程度让中国人乍舌。当年,这个名叫伊克昭盟的地方,只是一个10多万人口的小县城,一度被描述为“点灯靠油,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娱乐靠酒”。本世纪以来,因为资源优势,鄂尔多斯的经济总量10年增长了17倍,一举将呼和浩特和包头抛在身后,成为内蒙古“一哥”。它在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探索,也成为整个内蒙古发展的风向标。如今,这里人均GDP已经超过香港,位列中国第一。用当地一位官员的话来说,“鄂尔多斯的财政收入,呼市和包头加起来也不如它多!”

如今,飞机、汽车、光伏材料、LED光电、云计算等非资源型产业相继在内蒙古各个园区安营扎寨或崭露头角,传统优势产业牧业和后起之秀风电是两个颇为重要的领域。非资源型产业产值达到工业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刚刚通车的京沪高铁,60%的钢轨产自内蒙古。

在新型能源方面,国内的巨大市场不可小觑。而内蒙古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仅次于西藏,居中国第二位。

在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公司采访时,首席营运官沈维铭告诉记者,“中国西部偏远地区,电力等基础还不够健全,完全可以考虑发展光伏太阳能发电,一来清洁,二来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要求极少。”他说,“中国的能源市场需要不断深化。日本政府在去年福岛核泄漏时间之后,就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及利用,中国也不应该落后。”

蒙港合作主推云计算

此次采访,虽然赶上了内蒙古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北奔重汽副总经理苏日图却笑言:“这也是内蒙特色。”

在巴彦淖尔,当地人说,如果没有风沙,巴彦淖尔的水和麦子就不会那么好。巴盟是中国优质面粉生产基地,盛产富硒的保健面粉,得益的正是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如今,阴山下很少见到牛羊,一望无际的旷野为内蒙古打造各类现代园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内蒙古的火电、风电装机容量在中国名列前茅,但由于电力输送能力建设滞后,造成了“窝电”的尴尬。据当地人介绍,目前内蒙古每年约有800亿度电找不到“出路”。

政府正在倾力打造的“云计算中心”有望改变这一格局。前不久在香港举办的内蒙古经贸活动周,云计算是一大亮点。

据介绍,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几万甚至几千万台计算器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可以让人体验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

由自治区政府制定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十二五”期末,100万平方米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将力争建成。

2011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大型电信集团相继落户内蒙古,数百亿云计算发展计划进入实施高峰期。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曾经表示,在内蒙古建设亚洲云计算中心,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云计算项目已经开始陆续动工。虽然产业中心尚未落成,但是,在朔风中看到它在宣传板上的完美雏形,很多记者跑上去按动快门。

9.内蒙古文化资源 篇九

“我也是,我也是!要不是这个文化‘超市’,我也拿不了满分呢!”„„

这是发生在内蒙古某集团的一幕,自开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以来,这个公司充分发挥大型LED显示屏的优势作用,对“上墙”内容日更新、版面风格周维护、板块结构月规划,并结合公司实际和职工的文化需求,做定时、定点的引导和提示。

“亲们,一季度考试结束了,请注意查看自己的成绩!”、“温馨提示!明起降温,请注意保暖—”„„活泼的语言、贴心的话儿、动态的图文,以及根据内容精心设计的版面,不仅吸引了职工们的视线,也令前来办事的人员赞不绝口。这种看似平常的LED大屏幕,在这里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起到了很好的视觉引导作用。

每日新闻滚动播报,内容简明扼要,从铁路局工作动态、多元中心营销链条、集团公司发展方向到企业干部贯标、职教培训、品牌文化和福利发放等等,职工可以利用乘电梯上下班、等车时间掌握到更多的信息。

10.蒙古贞文化——饮食、节庆 篇十

长期以来,阜新境内的蒙古族在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中,部族之间相互融合。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积淀了独特的蒙古族地域文化,即蒙古贞文化(因蒙古贞部落而得名)。

历史上包括今天阜蒙县和阜新市区大部分在内的蒙古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兴衰、交融的大舞台。十六世纪中叶直到十七世纪上叶,原驻牧于河套地区的蒙古贞和土默特部落一路辗转向东迁移,最终蒙古贞部落脚于今阜新地区。从清初到民国,统治蒙古贞部的官方行政机构一直是“土默特左翼旗”。1902年,热河都统奏请增设阜新县,“阜新”之名由此而来。

翻开史籍、地图便可清晰发现,阜新地处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最前沿,明代,一道长城横亘海棠山南;清代,柳条边外的这片土地又被清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加以保护。无论长城、柳条边,统治者的意愿不但没有隔断交流,这里反倒成了各民族文化沟通的紧密纽带。因此,草原的、农耕的;历史的、现代的;民族的、宗教的……多元的文化共同在这里交融、碰撞,逐渐形成了炫彩斑斓而又独具特色的蒙古贞地域文化。

蒙古贞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民族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系支撑。一是民族语言体系。二是文化艺术体系。三是风味饮食体系。四是民风民俗体系。五是信仰体系。六是民族医药体系。七是文化立法体系。

蒙古贞文化绵延几百年不衰,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首先是鲜明的农耕文化特点。相对于“蒙古族大文化”而言,阜新蒙古族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农耕文化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当地蒙古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变迁。

仅从艺术形式上看,短调民歌、安代舞、蒙古剧等,都是阜新地区特有或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奠定蒙古贞“歌的海洋”称誉的短调民歌,与草原地区的蒙古长调对比特点鲜明,《达古拉》、《达亚波日》等短调民歌久唱不衰。从饮食习俗上看,阜新蒙古族特色饮食很好地表现了当地蒙古族群众从以肉食为主向以粮菜为主的转变,蒙古馅饼、荞面系列饮食就是很好的例证。从祭祀内容上看,祭“商什”树、祭石磙子等习俗的产生,也与农耕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次是鲜明的藏传佛教文化特点。蒙古贞文化和与其伴生的藏传佛教文化,在长期的相互影响中共生共荣,形成了阜新蒙古族的地域特色。蒙古贞文化的宗教特点表现在文学艺术、民族歌舞、民间祭祀、民族医药、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离开当地的蒙古族文化谈藏传佛教或抛开藏传佛教谈阜新蒙古族文化,都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

辽宁地区蒙古族在由游牧转向定居、畜牧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影响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逐步发生了某些变化。

1、蒙古贞风味饮食体系

阜新蒙古族进入农耕时期后,饮食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既有别于其他民族又有别于草原蒙古族饮食习惯的风味饮食体系。

据一位专门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回忆,阜新蒙古族饮食风味食品达50种,其中有蒙古族馅饼、手把羊肉、猫耳朵汤、牛犊子汤、喇嘛炖肉、喇嘛糕等。(1)喇嘛糕:阜新蒙古族的一种300多年前独创的糕点,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2)喇嘛炖肉: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当时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多年来,它传至民间,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喇嘛炖肉已成了蒙古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3)蒙族馅饼:上等当地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4)手把羊肉

“手把肉”多指 “手把羊肉”。“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做“手把肉”是挑选膘肥肉嫩的两龄羊,采用传统方法宰杀,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净手后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割、挖、剔、片,蘸芝麻盐食用。可以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羊肉”。“手把羊肉”制作过程简单明快,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醇香味美,极具民族特色。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5)牛犊子汤

牛犊汤又叫“芝麻汤”,蒙语叫“图古勒”,是蒙古族人爱吃的别有风味的食品。当家中所养母牛生犊时,全家吃芝麻汤以示喜庆和祝愿六畜兴旺,因此命名为“牛犊汤”。

制法:将和成的养面擀成薄片切成小方块,在开水中煮熟捞出,再将芝麻酱和水烧成浓汤加入面片搅匀食用。(6)猫耳朵汤

猫耳朵汤是阜新当地的特色美食,风味鲜美,老少咸宜。(7)全羊汤

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内蒙古风味汤菜,俗称羊杂碎。用羊头、蹄、下水为主料,加辅料煮制而成。

将羊头、蹄、羊肚、心肝肠等下水洗干净,锅内加清水入主料及调味品煮炖,煮至香味溢出,骨肉分离。锅内加羊油烧热,用葱蒜辣椒炝锅,添入原汤和调味品,待烧开后下入主料,煮至汤浓味醇时即成,配白焙子、香菜食用。

此汤味鲜、香辣、浓醇、不膻,深受群众欢迎。

这些风味食品突出地体现了阜新蒙古族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中,既顺应环境,又传承传统的饮食文化特点。

2、蒙古贞民风民俗体系。

阜新蒙古族民风淳朴、民俗众多。以祭祀和节庆习俗看,既有蒙古族祭天、祭敖包、祭火神等习俗,又有祭“商什”树、祭石磙子等习俗;既有传统的春节、清明节、那达慕等传统节日,又有添仓节、洗海澡等新的节庆习俗。(1)蒙古族祭天

蒙古族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过去最重要的是祭天,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祭天”蒙古语叫“腾格里”。藏族最早信奉萨满教,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最高主宰,它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一切,也操纵着人类的命运。它赋于人们各种权力,也能给人们各种灾难。

古代,蒙古族祭天先要树起神竿,蒙语叫“玛尼杆”,高约4-5米、粗0.2米,多用桦木、松木。杆顶上安有铁制的长(神)。祭祀时,在蒙古包前,先要树起二根神竿,二根之间扯起一条绳,挂红、黄、监、白、绿五面彩旗,有的挂上经幡,绣上六字真言的梵文。把干净的肉挂在竿上,然后洒马奶、谷物等,对天祝颂,祈祷所求之事,由年长者作为上帝的旨意而传达给群众。后来萨满教崛起,祭天活动由萨满主持,他们祭天的供品有乳制品和肉制品,摆在供桌上,直接上供祭天。这项活动,由男萨满(波)率领,呼叫天的祷词,众人相合。古代蒙古族祭天无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四月、八月、十二月等月份。

元代,祭天为国俗,封建帝王每年都会与蒙古诸王“躬天”。在《蒙鞑备录》里记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说:“无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 蒙古族平时也要对天神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每次宴请,举杯祝酒、食肉都要先敬天,然后才能吃喝。蒙古人认为天有天神,赋于生命的;地有地神,它是保佑人畜平安的。天神、地神,都被格外地受到尊崇。后来一般人家都在农历年三十夜里举行祭天仪式。(2)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音译,意思为堆子。这是一种祭祀的场所,开始于清代。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者砂土堆积而成,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包形基座,大小规格不一,多为一个。包上竖起若干木幡杆,挂缀五彩绸、布条和经幡。敖包原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以后逐渐演成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敖包一般都设在各路口的交叉点,一些缓坡上,山岗上。除了路过的行人进行日常祭祀外,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旧时,蒙古族各盟、旗、区和寺庙等都有公用的敖包。并没有掌管敖包的机构,在一些殷富的家庭里,设有自家的敖包。

蒙古族祭敖包是很真诚的,按照习惯,平时,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口念:“俺、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向敖包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有的还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有的剪下马鬓、马尾系在敖包顶的幡杆上。住在敖包附近的牧民,挤完奶或早晨喝第一杯茶之前,要朝敖包的方向洒几点奶或茶,以表示敬意。

蒙古族祭敖包,其缘由可能和古时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有关。在传说《化铁出山》中,说他们的祖先居于额尔古纳山中,后来迁到草原上。他们离开自己的发祥地,但不忘祖宗,用石块垒起敖包,呈现同状,象征祖籍的山岳以此为祭祀的对象。有的蒙古人把敖包解释为“灵魂之山”。后来祭敖包演绎为祭祀诸神的场所。

当今的敖包文化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和十三,蒙古族人在用石头堆积起来的圣坛前有秩序地进行敖包祭祀活动,祈福苍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紧接的“那达慕大会”更是五彩纷呈,赛马、摔跤、射箭、歌舞、敖包相会等。

现在的敖包文化节有祭祀敖包、歌会、那达慕大会和地方特色美食展等组成部分。祭祀敖包时,诵祭词、上香、献哈达、摆供品、绕敖包、添吉祥石,然后分享圣果及肉粥。歌会上表演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及舞蹈,如蒙古族歌曲、安代舞、摔跤舞等。那达慕大会上有赛马、射箭、摔跤等蒙古族好汉三技和赛驴、拔河等其他民族体育项目。地方美食有蒙古族馅饼、喇嘛炖肉、全羊汤、关山驴肉等。(3)祭火

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过去蒙古人吃饭前首先要用奶酒敬火;现在则要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活动。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进行一年最后一次祭火——祭祀“火池”,蒙语叫“好蓬”。在“火池”(农业时期是“祭灶”)前烧香,供牛羊肉、黄油、奶皮、糖果之类,并敬送诸神上天。不仅是崇拜的火神,也是同支族系的象征,每逢年节、娶亲、嫁女都到直系或近系的家族“火池”上供礼拜。(4)祭星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午夜举行。待星辰满天时,院庭西北角放一张供桌,上面摆上香炉,点着草香,燃明佛灯(蒙语“珠兰”),用熟羊肉做供品(后也有其他食品代替)。全家面向北斗七星跪拜祈福,以求光明吉祥。(5)祭“商什”树

“商什”——是古蒙古语,意为“独棵有神灵的大树”。根据萨满教“万物皆有灵”的学说,蒙古人选择离剧主地较近的枝繁叶茂的独棵大树作为“商什”,举行祭祀活动。“商什”的树神为榆树、山榆树、枫树或柳树等。

蒙古人信奉商什树始于母系氏族社会。认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商什树是大地母亲的化身,大地母亲向她的子孙们无私地奉献着生命之源,衣食之源。祭祀商什树就是在祭祀母亲,从而得到祖先的庇佑。人们赞颂商什树是:“上梢能摩天,根系达四海、叶茂光亮,枝杈连天地”的神树。

古代蒙古人有在商什树前作重大决定和遇到危难的时候到商什树前祈求长生天救助的习惯。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打了败仗,困苦万分,他来到一棵商什树前祈求长生天救助时,随着一声巨响,长生天把一柄黑色苏勒德降到了商什树上。从此成吉思汗便拥有了神奇的武器和战无不胜的旗帜。随着这些神奇的故事在草原上传幡,蒙古人对商什树更加崇拜信仰了。商什树南方树根部位,一般都有一尊石佛,人们称为“商什包尔罕”,意为“商什神”。“商什神”是“圣母”的化身也是“药师佛”的化身,其法力无边。“商什神”时刻关注着信众,保佑着信众们的平安幸福。蒙古贞方言中亦称“商什树”为“奶奶恩毛都”意为“圣母树”。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年蒙古贞地区1000多个蒙古族自然屯中每个屯子至少有一棵商什树。

商什树一般在每年农历4月16日举行祭祀仪式。祭祀日前,由屯中老人会(额布格德因楚格拉),向屯中各户筹集祭祀的和品,打扫场地,装饰商什树。祭祀日会屯总动员、杀猪宰羊、搭“忙金”大锅煮肉粥。仪式开始后,人们在供桌上摆放供品,祭祀人盛上一碗肉粥用筷子往石佛和装扮者额头、脸、嘴等部位涂抹粥和猪油等物。随后,祭祀人烧香点烛,敬酒诵祭词。祭词的大意是“仁慈的商什神啊!春时节到了,请把各种灾害收回吧,请及时布云降雨,滋润农田牧草,让我们安心生产”。

祭祀商什树的民俗来源于蒙古族原始信仰——萨满教,认为“万物皆有灵”。祭祀商什树,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六畜兴旺、儿孙满堂、社会稳定、生活幸福。祭祀商什树,是蒙古族一顶古老的民俗文化。(5)祭石磙子

祈求磙子来年磙来万石粮。秋季打粮谷时,先举行祭磙子仪式,祭祀时还要顺口说一套“祭祀打场磙子词”。(6)春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农历腊月伊始,人们便忙于杀猪、宰羊、做粘饽饽、制作奶酪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进行一年最后一次祭火——祭祀“火池”。彰武县苏鲁克蒙古人则是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除夕,即农历腊月三十。白天,上祖茔祭祖。晚饭,全家团圆吃年三十的喜庆饭——“勃和勒都纳”(蒙语,意即手把肉)。年夜,“腾格里德木里格”(蒙语,祭天),接喜神,吃饺子,鸣鞭炮,通宵达旦欢庆。拜年,大年初一首先向自家老人磕头跪拜求祝福。而对他人,虽是长者一般不实行跪拜,只是施以屈膝下蹲礼。少数人现在仍带“哈达”走家串拜。老人们用吉祥语言为晚辈人祝愿。(7)清明节

祭扫祖坟,每年清明佳节,农村居住的蒙古族男子都到祖坟祭祖填坟,将携带的供品,连同纸钱一并烧焚,以表后辈人的祭祀、怀念之情。(8)那达慕

“那达慕”为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每年或隔年都要举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技传播等内容。(9)添仓节

上一篇:我印象中的表姐作文下一篇:上传 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