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2024-09-28

《证明》回顾与思考复习题(11篇)

1.《证明》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篇一

推理与证明+独立性检验复习题一选择题

3A.甲B.乙C.丙D.丁

10.已知直线a,b是异面直线,直线c∥a,那么c与b的位置关系()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已知xR,ax21,b2x2,则a,b中至少有一个不 小

于0”反设正确的是()

A.假设a,b都不大于0B.假设a,b至多有一个大于0

C.假设a,b都大于0D.假设a,b都小于0

2.下列属于相关现象的是()A.利息与利率

B.居民收入与储蓄存款 C.电视机产量与苹果产量

D.某种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

3.已知盒中装有3只螺口与7只卡口灯泡,这些灯泡的外形与功率都相同且灯口向下放着,现需要一只卡口灯泡,电工师傅每次从中任取一只并不放回,则在他第1次抽到的是螺口灯泡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的是卡口灯泡的概率为()

A.310B.2779C.8D.9 4.如图所示,图中有5组数据,去掉组数据后(填字母代号),剩下的4组数据的线性相关性最大()

A.EB.CC.DD.A5、每一吨铸铁成本yc(元)与铸件废品率x%建立的回归方程y

c568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 B.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 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 D.如果废品率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若r0,则x增大时,y也相应增大;②若r0,则x增大时,y也相应增大;③若r1,或r1,则x与y的关系完全对应(有函数关系),在散点图上各个散点均在一条直线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a

2+„+an+

1=1an2

1a

(a≠1)”在验证n=1时,左端计算所得的项为

A.1B.1+aC.1+a+a

2D.1+a+a2+a

38.若一个命题的结论是 “直线l在平面内”,则用反证法证明这个命题时,第一步应作 的假设为()

A.假设直线l//平面B.假设直线l平面于点A

C.假设直线l平面D.假设直线l平面

9.有一天,某城市的珠宝店被盗走了价值数万元的钻石.报案后,经过三个月的侦察,查明作案人肯定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经过审讯,这四个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被盗的那天,我在别的城市,所以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是盗窃犯,三天

前,我看见他在黑市上卖一块钻石.丁:乙同我有仇,有意诬陷我.因为口供不一致,无法判断谁

是罪犯.经过测谎试验知道,这四人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那么你能判断罪犯是

A.一定是异面直线B.一定是相交直线 C.不可能是平行直线D.不可能是相交直线 11.已知a+b+c=2,则ab+bc+ca的值()(A)大于

43(B)小于

43(C)不小于43

(D)不大于

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当n是正奇数时,xn

+yn

能被x+y整除”,在第二步时,正确的证法是()

A.假设n= k(kN*),证明n= k +1命题成立

B.假设n= k(k是正奇数),证明n= k+1命题成立

C.假设n=2 k+1(kN*),证明n= k+1命题成立 D.假设n= k(k是正奇数),证明n= k+2命题成立

13.命题“对于任意角θ,cos4θ-sin4θ=cos2θ”的证明:“cos4θ-sin4θ=(cos2

θ-sin2

θ)(cos2

θ+sin2

θ)=cos2

θ-sin2

θ=cos2θ”过程应用了()

A.分析法B.综合法C.综合法、分析法综合使用D.间接证明法

14.要证:a

2+b2

-1-a2b2

≤0,只要证明()

A.2ab-1-a2b2

≤0B.a2+b2

-1a4+b

42C.a+b2

-1-ab≤0

D.(a-1)(b-1)≥0

15.①已知p

3+q3

=2,求证p+q≤2,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p+q≥2,②已知a,b∈R,|a|+|b|<1,求证方程x2

+ax+b=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方程有一根

x1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即假设|x1|≥1.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①与②的假设都错误 B.①与②的假设都正确 C.①的假设正确;②的假设错误

D.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

16、在对吸烟与患肺病这两个分类变量的计算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随机变量K2的观测值k>6.635,我们有99%的把握说明吸烟与患肺病有关,则若某人

吸烟,那么他有99%的可能患有肺病

B.若由随机变量求出有99%的把握说吸烟与患肺病有关,则在100个吸烟者中必有99个人患有肺病

C.若由随机变量求出有95%的把握说吸烟与患肺病有关,那么有5%的可能性使得推断错误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7、以下关于独立性检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独立性检验依据小概率原理 B.独立性检验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23、列三角形数表

1-----------第一行22-----------第二行343-----------第三行4774-----------第四行 C.样本不同,独立性检验的结论可能有差异

D.独立性检验不是判定两分类变量是否相关的唯一方法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估计“成绩与班级有关系”犯错误的概率约是()

A.0.4B.0.5C.0.75D.0.8

5二 填空题

19用三段论证明f(x)=x

3+sinx(x∈R)为奇函数的大前提是________ 20 已知a,b是不相等的正数,xa

2,yab,则x,y的大小关系是_____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2

<2(n∈N,且n>1),第一步要证的不等式

2n

1三 解答题

22、.已知数列{an}的各项都是正数,且满足:a0=1,an+1=12

an·(4-an)(n∈N).证明:an<an+1<2(n∈N).

51114115

„„„„

„„„„„

假设第n行的第二个数为an(n2,nN*)(1)依次写出第六行的所有数字;

(2)归纳出an1与an的关系式并求出an的通项公式;(3)设anbn1求证:b2b3„bn2

24若两个分类变量X与Y的列联表为:

则“X与Y之间有关系”这个结论出错的可能性为多少?

2.《证明》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篇二

一、关于会计准则性质的几种观点

1、技术手段论。

“技术手段论”认为, 会计准则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 (江金锁, 2005) 。王建新 (2006) 认为, “会计准则制定应以技术性为基础、中立性为原则。会计准则制定要看技术是否可行, 会计环境是否可取, 是否与客观经济条件和实务处理相符, 会计准则制定应尽可能的反应经济现实。”并且认为, 从技术水平上考察会计准则, 他有可能达到“完整、有序、系统和内在统一”。事实上, 美国会计界曾一度热衷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可以说正是该观点的一种延伸。但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原则发展史可以表明, 这一完善的会计准则从未出现。綦好东 (2000) 认为, “将会计准则看成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只是看到了会计准则实施过程所呈现的技术规范这一外在形式, 而没有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及实施结果给予足够的关注。”客观地讲, 技术手段的确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 但会计准则决不单单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规范, 会计准则的完善过程也绝不仅是会计技术水平的提高。因而, 一项“完善的会计准则”或“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也许仅是一种假设的“理想状态”, 或者说是会计准则变革和发展的“方向”或“目标”。

2、经济后果论和政治程序论。

“经济后果论”是与“技术手段论”直接对立的。所谓“经济后果”, 按照泽夫 (1978) 的解释, 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 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关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有一种更通俗的理解, 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日趋提高, 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越来越成为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存在状态 (刘峰, 2003) , 它只能通过会计数据对外表达, 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营成果”, 从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经济后果论”为会计研究领域的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由此,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会计准则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 而被理解为公司利益集团关系的调节器 (曲晓辉, 2003) 。

“政治程序论”是“经济后果论”的进一步延伸。它着眼于准则的制定过程, 并认为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泽夫 (2002) 对准则制定征求意见过程中的‘政治’游说进行了探讨, 他对‘政治’一词的解释是:报表编制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出于自利的考虑或劝说, 可能会损害到投资者或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可见, “政治程序”和“经济后果”二者是内在一致的:正是因为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存在, 才促使各利益集团设法干预准则的制定过程, 最终将准则的制定演变成一种“政治程序”。两者相比较而言, 经济后果是目的, 政治程序是手段。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必须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 以期寻找可获得相关利益集团各方能够接受的准则。在这方面, 发达资本市场上的准则制定过程最为典型。可以说, 这两种观点都能够较好地解释英美模式下的会计准则制定。

3、公共合约论 (契约属性论) 。

谢德仁 (1997) 认为, “会计准则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项关于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綦好东 (2000) 认为, “将会计准则定义为一种公共合约能够更好地解释会计准则制定、实施及实施后果的系统性特征。”王建新 (2006) 进一步指出, “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合约当事人不能完全预见到与合约相关的可能事件出现的情况;也由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和风险规避、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 合约当事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到与交易合约相关的全部信息……合约总是不完全的,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会计行为的合约关系, 同样也是不完全合约”。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察, 合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准则这种合约的不完全性, 是由准则制定者的有限理性、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准则执行机制的不完善性等因素所造成的。无论是在发达国家, 还是在转轨时期不尽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 准则的这种不完全性都是存在的。会计准则的不完全契约属性, 可以解释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曲折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4、制度安排论。

刘峰 (2000) 提出, 会计准则的本质是一项制度安排, 具体来说是一项用来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按照诺斯 (1971) 将制度分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降低风险两种”的观点, 他认为会计准则这项制度安排主要是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同时附带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綦好东 (2000) 也认为, “从本质上讲, 会计制度也是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准则……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 与其他制度安排的重要区别是, 它通过提供会计信息加工的技术标准, 来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搜集、鉴证、利用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 以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实现制度所具有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功能。”另外, 刘峰 (2006) 又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观点, 指出:“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 其本质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会计准则之所以存在, 是为了有助于方便地达成交易契约并使该契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一套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是公司交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准则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公司交易行为的变更……根据Black和Kraakman (1996) 的观点,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能够为公司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职业判断空间以促进交易结构实现的灵活性;二是有效保护外部投资者免受公司内部人 (包括管理人员和大股东) 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利益侵占。”很显然, 他认为会计准则这项制度安排主要是为了服务资本市场发展和保护投资者 (特别是外部投资者) 的目的而存在。将会计准则的性质定义为一种制度安排, 还可以解释准则在制定、执行、变迁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5、其他观点。

主流观点之外, 也存在着一些不甚一致的新鲜观点。宋英惠 (2006) 认为, 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种“均衡博弈规则”。其实质是“产权利益主体为了保护各自的产权利益进行重复博弈而自发演进的结果。”这一观点是从博弈均衡观出发所得出的新鲜观点。但实质上, 它与其他观点是相通的。产权利益主体为了保护各自的产权利益进行重复博弈的过程, 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就是利益主体为了不同的经济后果而干预会计准则的政治化过程。换句话说, 准则的制定过程就是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博弈过程。由此而产生的“博弈均衡规则”实质上体现了“公共合约”的性质。周华、戴德明 (2006) 同样从制度分析入手, 通过考察会计制度的演进, 提出:“会计制度 (广义会计制度) 的本质是财税制度、法律制度、与会计技术体系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会计政策的集合, 是法律制度、财税制度规定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的具体实现程序。在这个意义上, 会计制度可视为民商法和税法的实施规则, 而会计计量技术则是现代会计、法律财政制度之间的结合点。”该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将会计制度的服务对象扩展到资本市场之外, 会计制度的本质是“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的具体实现程序”, 是一种内在遵从于财政税收体制和法律秩序的会计行为规则, 其目标是“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利益分配的均衡”, 从而最终达到“确定经济关系、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和服务经济活动”的宏观目标。正如笔者所言, 该观点所传递的是一种“体现本土价值观的会计理论”, 所倡导的是一种“按照财税法、民商法和会计制度一体化的改革路径来进一步提高会计制度的可用性。”

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德日会计准则 (或法规) 、国际会计准则的性质特征

考察我国会计准则的性质定位之前, 有必要了解几种国外会计准则的性质特征。按照国际会计模式的一般分类 (即英美法系的会计模式和大陆法系的会计模式) ,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会计准则、德日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性质特征。

1、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GAAP) :

介于经济后果论和政治程序论之间。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介于经济后果论和政治程序论之间 (刘峰, 2004) 。“亦即, 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将会对那些受约束的企业产生差异悬殊的经济后果;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下, 那些因此而出现不利后果的企业必然寻求立法者的干预和保护;国会的介入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变成一个政治过程:在指向分散的多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一个所有参与方都能接受和认同的平衡点。”

美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 美国的资本市场是全世界最发达的, 美国的会计准则也是全世界质量最高的会计准则。作为英美法系国家的代表, 美国的会计准则不是法律条文, 而是由一整套会计文告构成的公认会计原则 (GAAP) , 这一公认会计原则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公认性;二是权威性 (曲晓辉, 2004) 。一般认为,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会计职业团体, 其间经历了由会计程序委员会 (CAP) 和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转变, 其准则制定的权威性, 主要来自于权威机构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的支持和认可。根据1934年发布的《证券交易法》, 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 并于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要求SEC负责制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遵循的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1937年SEC授权会计职业团体美国会计师协会 (AIA) 制定会计准则, 而自己却保留了财务报告规则的制定权和对会计准则的最终审查权。SEC的第150号会计系列公告 (ASR150) 指出, 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制定发布的会计准则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其会计处理方法是为证券法所认可的会计方法。由于SEC的支持, 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 和《解释》被会计界视为半官方的准法规。

从准则的法律地位上来讲, 美国的会计准则即不是法律, 也不是法律的具体化;从准则导向上来讲, 美国会计准则应当是一种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 或者至少是一种“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混合体”。民间职业团体的制定模式, 原则性的准则导向, 这些因素似乎决定了美国会计准则较弱的“自我执行”特征, 但是由于美国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高效率的司法体系、适时的政府干预等因素的存在, 依然较好的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履行了准则制定的投资者保护观。

2、法、德、日等国家的会计准则:

法律的具体化。德国会计法规一直由政府制定, 并包含在商法内, 近年来, 商法已被修改, 明确规定德国的上市公司可以选用德国会计规则、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法国的会计规则由国家会计委员会拟订, 交有关政府部门审定, 并体现在商法内;日本企业会计商会 (BADC) 及其前身作为财政部下设的咨询机构, 一直负责制定日本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在成文法国家, 如法国、德国, 相当一部分会计规范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典中, 在这种会计模式下, 会计准则本身是一般法律的一部分, 因而广义的会计准则就具有法律地位。这种会计模式的特点是: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会计规范严重受税法、商法等的制约;真实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被置于次要地位;企业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处理上几乎没有判断权。在会计国际化的浪潮中, 大陆法系会计模式正朝英美会计模式转变 (郭永清, 2003) 。

3、国际会计准则 (I AS) :

明显的“政治程序”特征。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表现出“政治程序”的特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其制定过程常常表现为:世界各国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借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这一平台争夺制定权的博弈 (王建新, 2002) 。从技术层面考察, 国际会计准则有两大特点:“处理重要项目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原则;广阔的被选空间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个局限 (曲晓辉, 2001) ”, 国际会计准则是典型的原则导向会计准则, 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讲, 国际会计准则也只有实行原则导向才能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制度环境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一心想为世界资本市场提供一套“为投资者所信任的全球化的会计准则”, 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IFRS目标, 定位于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信息的决策导向。但是, 国际会计准则从立项阶段主要考虑的就是发达国家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取向, 准则的最终出台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利益斗争的结果。曲晓辉 (2003) 指出:“毋庸讳言, 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发展目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计准则 (IAS) 修订计划等方面, 清楚地表现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为发达资本市场服务的趋向。”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性质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 将我国会计准则定义为一种制度安排, 它不仅仅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还是技术手段与经济功能的综合, 是法制化经济手段的一部分, 是适应我国特殊制度环境的配套性的制度安排。

首先,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 就准则体系的法律定位而言,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法规体系通常由四部分构成:一是法律;二是行政法规;三是部门规章;四是规范性文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 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属于规范性文件。会计准则作为法规体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要求企业必须执行, 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因而在我国, 会计准则不单单是一项公共合约, 它是一项制度安排, 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形式上具有了一般公共合约无法比拟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其次, 会计制度规范在一个经济系统内由政府制定施行而发挥作用, 就是一个会计管制的过程 (马骏, 2005) 。就我国准则体系的内涵而言, 强调的是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同时兼顾了会计记录的要求。显然, 这种管制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的管制, 是对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信息生成过程的管制。会计管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不但是一项技术规范, 它是技术手段与经济管制功能的综合, 是“法制化经济手段的一部分 (冯淑萍, 2004) ”。

再次, 就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直接动因而言, 我国之所以要制定会计准则, 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 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较为彻底的转变, 旧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要求, 要构建新的会计核算规范, 而会计准则是较为恰当的形式; (2) 会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组成成分之一, 理所当然要与其他宏观管理政策相协调、相配套; (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方便引进外资, 也为了我国企业能够走向世界, 我们应该在经济上向国际靠拢。因此, 比照世界上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 制定会计准则, 以取代统一的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刘峰, 2000) 。刘峰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定义为一种“被动的创新”。笔者认为, “被动”二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准则制定的直接动因。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为人为设计的结果, 以准则为指导的会计实务更多地体现为遵循一种“安排”而不是“惯例”。

3.七十年后的回顾与思考 篇三

可谓巧合:出席今天座谈会的三位抗战老兵,都是从山东抗日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少年。我做梦也没想到活到九十岁还能哇啦哇啦表达自己心声,还能著书立说。八十六岁的徐非光同志,九岁就登上群众大会讲台,宣传抗日救国,十一岁参加胶东(山东半岛)八路军战地剧团,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十四岁被吸收为共产党员……他作为一名文艺兵,一路风雨坎坷,一路烽烟弥漫,一路苦辣酸甜,一路歌声不断。今天拖着病弱的身躯,还在唱,还在写。

我与邓友梅同志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遭遇,所以我称他“老师、老弟、老战友”。他十三岁钻过日军的炮楼子,凭着他在天津读小学时学的几句日语,被八路军派进敌人据点去完成侦察任务。我十六岁也钻过日军的炮楼子,是因为十三岁参加少年先锋队,还当过乡大队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有了点儿名气,遭日伪军迫害,先关监狱,后发配满洲充劳工。巧合的是邓友梅十六岁也被抓了劳工。不同的是,我在满洲住的劳工宿舍叫“协和寮”,他在日本国住的劳工宿舍叫“兴亚寮”。我们在根据地被称为“小不点儿”,而在这里被唤作“小半拉子劳工”。劳工就是亡国奴,我们深深地体会了亡国奴的屈辱滋味!但是,屈辱可以迫使一些人屈膝为奴,也可激起仇恨和反抗。我们懂得了民族的尊严,懂得了抗争,懂得了争自由求解放。于是,几经辗转我们先后逃回山东老家上山当了八路军。我在胶东军区,邓友梅在鲁中军区。钻山沟、打游击、反扫荡,我们抗过来了!

战争年代,战地少年政治早熟,这是共产党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民族抗日战争的成果。

一九四六年春天,新四军北上,成立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我和邓友梅同在山东临沂见到陈毅军长。解放战争,部队过江,我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邓友梅在政治部文工团,徐非光随七兵团进军浙江。战争年代我们三人从未见过面,但幸运的是,我们同是陈毅司令员麾下的普通一兵。邓友梅写过散文《我们的军长》,我也写过散文《初见陈毅军长》。我们对我们的军长、对最高统帅毛泽东怀有深深的感情,是毛泽东领导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革命摇篮的培育,战火烽烟的熏陶,我们由小学生成长为作家。我们学习、畅谈、交流、作为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我们不约而同的在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土地不足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军队也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可它为什么敢于侵略我们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中国?

上世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极力维护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制度,独裁专制,蒋家天下。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政治腐败,领袖无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一句话:“落后”。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应牢记这个历史教训。

第二,我们思考的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哪些力量?

台湾的马英九先生说“是国民党军队打赢了抗日战争”。这显然是无知枉说,不以为耻!

70年过去了,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三百六十万烈士们用头颅和鲜血换来的,是广大的爱国的兵、农、工、学、商和海外侨胞“一齐来救亡”取得的,国民党军队中也不乏精忠报国之士。还有苏美等同盟国的援助。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

我们应该深刻探讨的是:为什么说是中国共产党起了“砥柱中流”的作用?

一是,是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抢占东三省”,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反对日本侵略者,并指示满洲省委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先后派遣优秀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忠等同志奔赴东北组建抗日联军,以后发展到十一个军三万多人,与马占山的“义勇军”和十几个地方抗日武装组织十几万人,浴血抗战,奋勇杀敌,作出重大牺牲,也给日本关东军以严重杀伤。在满洲省委领导下,东北战场十四年枪声不断,直至日本投降。

二是,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妥善处理“西安事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蒋介石亲临西安,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强迫张、杨对万里长征刚到陕北的工农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并拒绝张学良“打回老家去”的请求。张、杨一怒之下扣押蒋介石十三天。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抗日救国大业为重,周恩来与宋美龄、宋子文谈判,逼蒋停止反共,联红抗日,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是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是自觉的;而蒋政府的抗战是从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开始的,是被迫的。这是中国抗战史上一大特点,也是蒋政府的一大耻辱!

三是,中国共产党从“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始终坚持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社团和个人组成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抗战。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连续发表三十五篇文章,著名的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战争与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批判国民党内的“速胜论”和“亡国论”,指导着全国的抗日战争,通过“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取得抗日战争的的最后胜利,证明毛泽东的英明预见。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规模战役二十二次,大小战斗七千余次,毙伤日军86万,自己也付出惨重代价……。但从一九三八年以后,日本连续三次声明“不再以国民党为敌”,从此蒋介石基本停止对日军的正面作战,把三百万中央军调往大后方保存实力。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始终坚持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依靠小米加步枪与日寇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抵御在华日军的百分之六十四,伪军百分之九十五,消灭日伪军一百七十余万,从日伪军手中夺回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拥有一亿人口的十九块根据地,有力牵制了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并使自己由五点三万工农红军发展成拥有100万正规军,二百万民兵,一百二十一万党员的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原因就是共产党始终坚持军民一体抗战到底。

nlc202309032045

还必须指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是分作三派的:

以冯玉祥、傅作义、张治中、李宗仁、蔡廷锴、张学良、杨虎城、张自忠等爱国将领为代表的抗战派——他们战功卓著,永载史册。

以蒋介石、何应钦、阎锡山为代表的妥协派,他们又抗日,又反共;抗日是被迫的,反共是真心的,蒋介石的三次“反共高潮”足以证明。蒋介石也爱国但他爱的是蒋家一统天下的“党国”,而不是中华“民国”。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南京雨花台埋葬的不只是被日本侵略军屠杀的三十万同胞,还有被蒋介石反动派屠杀的十万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

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他公开声明“中国要亡,宁亡于日,不亡于共。”他们的“曲线救国”论(即先投降后救国)导致几千万国民党的党、政、军、警、宪官员和“愚民”变成汉奸,帮助日军残害自己的同胞!内奸多于侵略军,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唯中国有的一大传奇,是国民党的又一大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

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向历史发问:拥有三百万正规军的三军统帅蒋委员长,如果真心抗日,他完全可以再打几个像台儿庄那样的胜仗,再消灭几十万日军;如果中国没有那么多汉奸帮助日军作战,抗日战争何需十四年?!

事实证明: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到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蒋介石、汪精卫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消灭共产党的问题上是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劳动人民痛苦的基础上。但是他们都没想到,中国共产党会从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的五十七个党员发展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都失败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应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危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历史。二战以前世界上有六大帝国主义,二战以后只剩下一个完整的帝国主义,就是美国。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逐步成为发展中国家。但是列宁说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点并没有过时;不同的是,过去的帝国主义侵略为了占领,而今天的美国只能侵略无力占领。一位西方历史学家预言:今后欧洲再发生大的战争没有可能;而在亚洲大有可能,战争的因素就在日本。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后台就是美国。美国打造“全球化同盟”,牵制中国,以实现它独霸亚洲,横行世界的野心,需要日本打先锋。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作为甲级战犯岸信介的外孙子,他要继承祖业,实现军国主义复辟:不顾世界舆论和日本人民的反对,顽固地否定侵略历史,扩军备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帮助下已拥有一支超过战前规模的现代化军队,并扬言要建设“能先发制人”的装备,争取出国作战权。拉拢周边国家,背靠美国,敌对中国。

一个民族如果忘记本民族屈辱的历史、忘记战争的危险,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卑微的民族;一个公民,如果忘记本民族屈辱的历史,他就不可能成为爱国者。当今的中国如果把日本军国主义复辟视为“外患”,那么,不断滋生的贪污腐败分子便是“内忧”,还有一批所谓知识分子正在宣扬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论”。显然,一旦国际风云突变,他们就是汪氏接班人。

抗战精神雄魂千古,气壮山河,可歌可泣;抗战故事深沉厚重,积淀丰富。仍待文艺工作者深挖细描,千古传承。

爱国主义者不是天生的,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是侵略者和统治者逼出来的;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需要教育再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爱国”。爱国主义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但必须强调,党爱民,民才能爱国,民爱国,国家就会富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帝国主义宣告: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九一八”时代的中国,也不是“抗美援朝”时代的中国;而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大中国”。

成善一:90岁抗战老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煤炭部干部。发表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百余篇。出版文集《活着,不要辜负生命》《活着,要有点精神》。

4.《证明》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篇四

时间:45分钟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用反证法证明: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有理数根,那么a,b,c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用反证法证明时,下列假设正确的是()

A.假设a,b,c都是偶数

B.假设a,b,c都不是偶数

C.假设a,b,c至多有一个偶数

D.假设a,b,c至多有两个偶数

解析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为“都不是”.故选B.答案 B

2.要证a2+b2-1-a2b2≤0,只要证明()

A.2ab-1-a2b2≤0

a+b2C.2-1-a2b2≤044a+bB.a2+b2-1-2≤0 D.(a2-1)(b2-1)≥0 解析 a2+b2-1-a2b2≤0⇔(a2-1)(b2-1)≥0.答案 D

3.(2014·临沂模拟)若P=aa+7,Qa+3+a+4(a≥0),则P,Q的大小关系()

A.P>Q

C.P

解析 假设P答案 C

4.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单调递减,若x1+x2>0,则f(x1)+f(x2)的值()

A.恒为负值

C.恒为正值B.恒等于零 D.无法确定正负

解析 由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单调递减,可知f(x)是R上的单调递减函数,由x1+x2>0,可知x1>-x2,f(x1)

5.不相等的三个正数a,b,c成等差数列,并且x是a,b的等比中项,y是b,c的等比中项,则x2,b2,y2三数()

A.成等比数列而非等差数列

B.成等差数列而非等比数列

C.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

D.既非等差数列又非等比数列

a+c=2b,①2由已知条件,可得x=ab,②

y2=bc,③解析

2xa=b,由②③得y2c=b 代入①,x2y2得b+b2b,即x2+y2=2b2.故x2,b2,y2成等差数列,故选B.答案 B

yyzzxx6.(2014·济南模拟)设x,y,z>0,则三个数xzxyzy()

A.都大于2

C.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B.至少有一个大于2 D.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yyz解析 假设这三个数都小于2,则三个数之和小于6,又x+zx

zxxyxyzzx+y+zy=x+y+zy+x+z≥2+2+2=6,与假设矛盾,故这

三个数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另取x=y=z=1,可排除A、B.答案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cd7.已知三个不等式①ab>0;a>b③bc>ad.以其中两个作条件,余下一个作结论,则可组成________个正确命题.

解析 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答案 3

8.在等比数列{an}和等差数列{bn}中,a1=b1>0,a3=b3>0,a1≠a3,则a5和b5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解析 方法1:设公比为q,公差为d,则a3=a1q2,b3=b1+2d=a1+2d,故由a3=b3,得2d=a1(q2-1).

又∵a1≠a3,∴q2≠1.∴a5-b5=a1q4-(a1+4d)

=a1q4-[a1+2a1(q2-1)]

=a1(q2-1)2>0.∴a5>b5.方法2:∵在等比数列{an}中,a1≠a3,∴公比不为1.∴a1≠a5.又∵a1=b1,a3=b3,a5=a3q2>0(q为公比),b1+b5a1+a5b1+a5∴b3=2a3a1a5<22.∴a5>b5.答案 a5>b5

9.已知点An(n,an)为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Bn(n,bn)为函数y=x图象上的点,其中n∈N*,设cn=an-bn,则cn与cn+1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

解析 an=n+1,bn=n.方法1:cn=n+1-n=

数,∴cn+1<cn.方法2:cn+1n+1+1-(n+1),cn=n+1-n,n+1-nn+1+1+n+1c∴=>1.cn+1n+1+1-n+1n+1+n

∴cn>cn+1.答案 cn>cn+1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0.已知a>0证明 221随n的增大而减小,为减函n+1+n11aa-2≥a+a2.211a+a2≥aa-2.1a+a+2≥a+a2.212,a+2a+a2≥a2∵a>0,故只要证 

1即a2+a从而只要证111a2+a+4≥a2+2+a+22a+a+2,11a+a2a+a,2121212只要证4aa≥2a+2+a,即a+a≥2,

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11.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若f(c)=0,且00.1(1)证明:af(x)的一个零点;

1(2)试用反证法证明ac.证明(1)∵f(x)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f(x)=0有两个不等实根x1,x2.∵f(c)=0,∴x1=c是f(x)=0的根,c11又x1x2=ax2=a(ac),11∴af(x)=0的一个根,即a是函数f(x)的一个零点.

11(2)假设ac,又a,由00,1知fa>0与11fa=0矛盾,∴ac,

11又∵ac,∴a>c.12112.(1)求证:当a>1时,不等式a+aa+a成立; 3

(2)要使上述不等式成立,能否将条件“a>1”适当放宽?若能,请

放宽条件,并简述理由;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请你根据(1)(2)的结果,写出一个更为一般的结论,且予以证明.

111解(1)证明:a3+a-a2-a=aa-1)(a5-1),1∵a>1,∴a(a-1)(a5-1)>0,故原不等式成立.

(2)能将条件“a>1”适当放宽.理由如下:当a≠1时,(a-1)与(a5

1-1)同符号,所以(a-1)(a-1)>0,只需a>0且a≠1就能使a(a-1)(a55

-1)>0,故条件可以放宽为a>0且a≠1.(3)根据(1)(2)的结果,可推知:

1n1若a>0且a≠1,m>n>0,则有a+a>a+a.m

证明如下:

111am-an+aaan(am-n-1)-a(am-n-1)

5.几何证明与计算习题精选(二) 篇五

(二)2007、1【目标要求】

掌握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能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角相等,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能应用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两个锐角互余,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0°角所对的直角边斜边的一半及其逆定理),以及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解题指导】 例1如图1,已知在△ABC中,点M是边BC的中点,MD⊥AB于点D,ME⊥AC于点E,且MD=ME.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拓展与引申(1)本题的条件不变,还可证明MD等于AB边的高的一半.(2)如果在△ABC中,AB=AC,点M是BC边的任意一点,MD⊥AB于点D,ME⊥AC于点E,这两个条件不变,可证明MD+ME等于AB边上的高.

(3)如图2,在等边△ABC中,P为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点,那么P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个定值等于等边△ABC高.

例2 如图3,在△ABC中,AB=AC,D、E是AB及AC延长线上的点,连结DE交BC于F,若F是DE的中点,求证:BD=CE.

拓展与引申当点D为AB的中点时,可证明点F是BC的四等分点.

初二数学第1页

(图1)

C

(图2)

C

(图3)

例3如图4,在△ABC中,AF平分∠BAC,BF⊥AF于F,CE⊥AF于E,点D是BC的中点.求证DE=DF=

(AB-AC).

2(图4)

B

例4 如图5,已知△ABC中,AB=AC,点D在BC边上,∠DAC=90°.(1)(2)

当∠B=30°时,求证:BD=当BD=

CD; 2

CD时,∠B是否一定为30°? 2

如果一定,请给出证明;如果不一定,请说明理由.(图5)

例5 如图6, 等边△ABC的边长为1, 点D、E分别在AB、BC边上,DE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点F、G在AC边上,DF//BC,EG//AB, 设AF=x,CG=y.(1)求y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x

(2)试问以AF、FG、GC的长为三边的长能否构成直角三

角形?请说明理由.

C

(图6)

拓展与引申 如图7,在Rt△ABC中,点D、E分别在AB、BC边上,DE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点F、G在AC边上,DF//BC,EG//AB, 试问以AF、FG、GC的长为三边的长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图7)

初二数学第2页

【作业】A组

1.填空题(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α度,那么底角等于度.(2)在ΔABC中,AB=AC=5cm,∠B=60°,那么BC=cm.(3)在ΔABC中,AB=AC=13cm,BC=10cm,那么ΔABC的面积等于cm2.(4)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度数之比是4∶5,那么较大的一个锐角等于度.(5)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中线,CE是角平分线,∠A=25°.那么∠DCE=________°

(6)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等于a,那么它的高等于. 2.选择题

(1)用以下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是().

(A)6cm,8cm,10cm(B)5cm,12cm,13cm(C)7cm,11cm,15cm(D)8cm,15cm,17cm

(2)在Rt△ABC中,∠ACB=90°,CD、CM分别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和中线,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CD=∠B(B)∠MCD =∠ACD(C)∠ACD=∠BCM(D)∠ACM=∠BCD(3)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能够分割为两个小的等腰三角形,那么顶角不可能是().

(A)36º(B)72º

(C)90º(D)108º

D 3.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落在 点E处,BE与AD相交于点F.求证:△BDF是等腰三角形.

C

4.已知,在矩形ABCD中,AB=4cm,BC=8cm,以点A

为圆心,AD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E.求∠CDE的度数.

第4题5.在△ABC中,AB=AC,∠B和∠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求证:点D在边BC的垂直平分线上.

C

第5题 6.求证: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E

7.如图,已知Rt△ABC中,AB=AC,CE垂直∠B的平分线BD,垂足为点E.求证:BD=2CE. B C

(第7题)

初二数学第3页

B组

1.填空题(1)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和6,那么周长等于.

(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夹的角为45°,那么顶

角为度.

(3)如图,在ΔABC中,BC=5 cm,BP、CP分别是△ABC和△

ACB的平分线,点D、E在BC边上,且PD//AB,PE//AC,那么ΔPDE第1(3)题的周长是_______ cm..

(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9cm,斜边上的中线长为A 2cm,那么两条直角边长的和为cm.

(5)在Rt△ABC中,斜边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边AC于点M,如果∠B=55°,那么∠CBM度.

E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那么这个B D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_____度.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BCD=90°,C

∠ADC=50°,点E是对角线BD的中点.求∠CAE的度数.

第2题

3.在直角坐标平面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的坐标为(2,5),点C的坐标为(-1,8),试判断△ABC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A

4.如图,已知∠ABD=∠ADB,∠ABC=∠ADC,BE=DC.试比

较∠DCB+2∠ACB与180度的大小. C

5.如图,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过点C任意

画一条与斜边相交的直线,分别过点A、B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和点E.求证:DE=AD-BE.

C B

第5题

6.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90°,过点C作直线l(直线l不经过点A和点B),过点A作AD⊥l,垂足为点D,过点B作BE⊥l,垂足为点E,试探索DE、AD、BE长度之间的关系.

6.《证明》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篇六

【考纲要求】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基础知识】

1.分析法:从原因推导到结果的思维方法.2.综合法:从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法.3.反证法:判定非q为假,推出q为真的方法.[来源:Z。xx。k.Com]

应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⑴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⑵做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定;⑶由假定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⑷间接证明命题为真.4.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集合,如果⑴证明起始命题p1成立;⑵在假设pk成立的前提上,推出pk+1也成立,那么可以断定,{pn}对一切正整数成立.5.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6.数学归纳法的步骤:(1)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2)证明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则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由(1)(2)得原命题成立

【例题精讲】

例1已知a,b,c是互不相等的实数.

求证:由y=ax+2bx+c,y=bx+2cx+a和y=cx+2ax+b确定的三条抛物线至少有一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证明:假设题设中的函数确定的三条抛物线都不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任何一条抛物线与x轴没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由y=ax+2bx+c,222

2y=bx2+2cx+a,y=cx2+2ax+b,得Δ1=(2b)-4ac≤0,Δ2=(2c)-4ab≤0,[来源:学科网]

Δ3=(2a)-4bc≤0.上述三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得,4b+4c+4a-4ac-4ab-4bc≤0,∴2a+2b+2c-2ab-2bc-2ca≤0,∴(a-b)+(b-c)+(c-a)≤0,∴a=b=c,这与题设a,b,c互不相等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从而命题得证.

111例2已知a>0,-1, 1+a>.ba1-b 222222222222

1【证明】 证法一:由已知->1及a>0,可知b>0,ba

要证1+a>

1-b可证1+a·1-b>1,a-b11

即证1+a-b-ab>1,这只需证a-b-ab>01,即1,abba

而这正是已知条件,以上各步均可逆推,所以原不等式得证.

1及a>0,可知1>b>0,ba11

∵->1,ba

∴a-b-ab>0,1+a-b-ab>1,(1+a)(1-b)>1.由a>0,1-b>0,得1+a1-b>1,即1+a>.1-b

[来源:学_科_网]20.2【基础精练】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a>b,那么a>b”时,假设的内容应是()

3A.a=b

33B.a<

3333D.a=b或a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强化训练

3333

C.a=b且a

2.下列条件:①ab>0,②ab<0,③a>0,b>0,④a<0,b<0,其中能使+≥2成立的条件

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3.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A.(a*b)*a=aB.[a*(b*a)]*(a*b)=a C.b*(b*b)=bD.(a*b)*[b*(a*b)]=b

4.设a、b、c是互不相等的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A.|a-b|≤|a-c|+|b-c|C.|a-b|+

a-b

2B.a+≥a+baab

aa

D.a+3a+1a+2-a

5.已知函数f(x)=ax+2a+1,当x∈[-1,1]时,f(x)有正值也有负值,则实数a的取值

范围为________. 6.如果函数f(x)的定义域为R,对于m,n∈R,恒有f(m+n)=f(m)+f(n)-6,且f(-1)

是不小于5的正整数,当x>1时,f(x)<0.那么具有这种性质的函数f(x)=________.(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函数即可)

7.如下图,在杨辉三角形中,从上往下数共有n(n∈N)行,在这些数中非1的数字之和是

________________.11 121 1331 14641 „„[来源:学|科|网]

8.试证:当n∈N时,f(n)=

39.如右图所示,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PO⊥底面ABCD,E是PC的中点,求证:平面PAC⊥

平面BDE.10.已知数列{an}的前n项的和Sn满足Sn=2an-3n(n∈N).

(1)求证{an+3}为等比数列,并求{an}的通项公式;

(2)数列{an}是否存在三项使它们按原顺序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拓展提高】

1.如图,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1)若平面ABCD⊥平面DCEF,求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与BN是两条异面直线.

*

*

2n+

2

-8n-9能被64整除.

【基础精练参考答案】

5.-1

f(1)·f(-1)<0,∴(a+2a+1)·(2a-a+1)<0.∴-11时,f(x)<0,∴a<0且f(1)=a+6≤0.∴a≤-6(a∈Z).∴a=-6,-7,-8„都符合要求. 7.2-2n解析:所有数字之和Sn=2+2+2+„+2

n

-1)=2-2n.n

n-

1=2-1,除掉1的和2-1-(2n

nn

8.证明:证法一:(1)当n=1时,f(1)=64,命题显然成立.(2)假设当n=k(k∈N,k≥1)时,f(k)=3当n=k+1时,由于

32(k+1)+2*

2k+2

-8k-9能被64整除.

-8(k+1)-

9=9(3

2k+2

-8k-9)+9·8k+9·9-8(k+1)-9=9(3

2k+2

-8k-9)+64(k+1),即f(k+1)=9f(k)+64(k+1),∴n=k+1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1)、(2)可知,对于任意n∈N,命题都成立. 证法二:(1)当n=1时f(1)=64 命题显然成立.

(2)假设当n=k(k∈N,k≥1)时,f(k)=3由归纳假设,设3将

32k+

22k+2

*

2k+2

*

-8k-9能被64整除.

-8k-9=64m(m为大于1的自然数),=64m+8k+9代入到f(k+1)中得

f(k+1)=9(64m+8k+9)-8(k+1)-9=64(9m+k+1),∴n=k+1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1)(2)知,对于任意n∈N,命题都成立. 9.证明:∵PO⊥底面ABCD,∴PO⊥BD.又∵O是正方形的中心,∴BD⊥AC.∵PO∩AC=0,∴BD⊥平面PAC,又BD⊂平面BDE,所以平面PAC⊥平面BDE.10.证明:(1)∵Sn=2an-3n(n∈N),∴a1=S1=2a1-3,∴a1=3.又由

Sn=2an-3n,

*

*

Sn+1=2an+1-3(n+1)

n

得an+1=Sn+1-Sn=2an+1-2an-3,[来源:学§科§网

Z§X§X§K]

∴an+1+3=2(an+3),∴{an+3}是首项为a1+3=6,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来源:Zxxk.Com] ∴an+3=6×2

n-

1,即an=3(2-1).

(2)解答:假设数列{an}中存在三项ar,as,at(rs

r

t

s+1

=2+2,∴2

rts+1-r

=1+2

t-r

(*)

∵r、s、t均为正整数且r

列。[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拓展提高参考答案】

解:(1)取CD的中点G,连结MG、NG.设正方形ABCD、DCEF的边长为2,则MG⊥CD,MG=2,NG2.因为平面ABCD⊥平面DCEF,所以MG⊥平面DCEF.可得∠MNG是MN与平面DCEF所成的角.

因为MN6,所以sin∠MNG=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

(2)证明:假设直线ME与BN共面,则AB⊂平面MBEN,且平面MBEN与平面DCEF交于

EN.由已知,两正方形不共面,故AB⊄平面DCEF.又AB∥CD,所以AB∥平面DCEF.而EN为平面MBEN与平面DCEF的交线,所以AB∥EN.又AB∥CD∥EF,所以EN∥EF,这与EN∩EF=E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7.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篇七

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

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是必须了解的, 只有了解其发展的历程, 才能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企业会计的核心理念, 并能在改革中不断的进行拓展, 从而实现了工作的全面探索模式。本文主要是通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段为基础, 对企业会计改革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众所周知, 我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施改革开放的主要标志, 自那时起,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逐步迎来了发展高潮。企业会计改革不断取得发展的高潮, 展示出了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壮观丽景。在这一时间段, 我们的企业会计改革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 也逐步揭示了企业会计改革历程和工作流程, 其中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 即1993年, 当时随着两制的实施使得会计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第二各阶段即为2001年, 当时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会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第三个阶段为2006年至今, 其主要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的推出为企业发展和商业发展带来了法律依据。

1993年的“两则”和“两制”颁布之前, 有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例如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这些措施都相对分散, 是不够的系统, 而且施行范围上是局限的, 因此它可以被视为部分的改革和尝试性改革。这些早期的改革措施, 后来专注于“两制”。在这时我国才准确的实施会计全面性的管理控制定位, 清晰的理论性和配置文件的统一性, 从此我国有了正式的技术标准在我们的企业会计方面。

二、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思考

在06年, 我国公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与颁布使得我国为我国会计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06年会计准则的制定中, 主要是针对01年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探讨, 同时对于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定位, 使得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基层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 对于维护我国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保障公民利益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也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与01年的会计准则相比, 06年的会计准则更加完善, 先进性与科学性更加突出。

2006年制定的新的《会计准则》整体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在新会计标准的制定下, 其涉及到多种新的指导方针和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 在工作中基本上包含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撞见了诸多的所有重大事故和会计活动模式, 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模式涵盖了迄今为止我国企业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所有的重大事项和核心问题, 其涵盖面积广泛、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此特性表现在目前工作中其主要的含义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 企业经济活动更为广泛, 对市场经济的掌握要求更加熟练。新会计准则自2006年颁布以来, 成为我国一个最基本的系统模式, 是完整企业会计工作标准的关键, 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会计工作建设的和新成果。

其次,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本质。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我国企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趋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以投资者服务的经济决策为目标, 按照国际会计管理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标准, 会计准则不仅使自己变得更科学, 更符合国际规范, 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信息提供者的刚性约束, 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 为市民作出理性的决策, 从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并提供一个更好的制度保障。

提出了“趋同只是第一步, 等效才是目标”的目标定位。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国际趋同。在目标提出之初, 设计工作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服务投资经营决策为主要目标, 按照轨迹会计管理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策略给予相应的支持与理解, 从而使其不仅自身更加的科学、完善, 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加强对信息提供者的硬性约束, 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决策者的理性决策与判断。

其三, 创新会计准则内涵。2006年准则的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 同时兼顾会计记录的要求, 创造了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近, 又不完全一致, 带有中国特色的准则内涵。在会计准则中明确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原则与标准, 是各国会计准则通行的做法, 但以何种方式规范会计记录, 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中摸索的问题。

三、总结

企业会计改革要符合国情, 顺应民意, 并紧跟国际会计发展的步伐, 做到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让我国的会计发展, 能很好地存进企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身为一名会计人员,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巧, 熟悉领会心的准则体系, 才能在工作中以做出出色的业绩, 为企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到设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也促使会计工作形成一种复杂、系统的工作模式。本文仅对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间段我国会计工作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在目前社会发展中, 企业会计已成为现代化会计工作的核心, 是体现现代会计的基础平台, 也是对改革开放以及未来企业会计发展变化研究的关键, 熟练的掌握这一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掌握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脉络。

8.关于室内乐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八

中国的室内乐创作,至少有四代多为专业院校毕业的作曲家们,对这种“舶来”的体裁做出了不小的贡献②。

在中国早期的室内乐创作中,谭小麟(1911—1948)的三首作品:为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二重奏》(写于1943年),为大提琴和竖琴而作的《浪漫曲》(写于1944年),为小、中、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写于1945年),均充盈着室内乐精致内敛的风格。其构思紧密,结构严谨,在深入把握他的授业恩师欣德米特体系的基础上,追求鲜明的个性与厚重隽永的民族韵味。

一生都在中华民族丰富的音乐遗产中寻宝的马思聪(1912—1987)于1945年创作的《钢琴弦乐五重奏》,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这部以他熟悉的家乡的民歌《白字调》为主题元素发展成六个乐章的大型变奏曲,其和声、对位、曲式等均注意摆脱西方传统技法的制约,积极探寻中国民族音乐的风韵。

1947年,还是青年学生的桑桐(1923—2011)为小提琴、钢琴而作的二重奏《夜景》——应属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首自由无调性的室内乐作品。在三个并列段落只有67小节的音乐篇章中,渲染着苍茫夜色、夜莺哀鸣之中一位诗人的伤悲之情。其“旋律”的写作,“和弦”的叠置,彰显作曲家对西方现代音乐语言驾驭的能力和尽心于民族风格展现的思考。

新中国建立以来,吴祖强(1927—)作于1957年的《弦乐四重奏》,为西方传统的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奏鸣套曲。虽然作品的结构框架,主题的发展手法,多声部的写作技术,均显露欧洲传统作曲技法的明显影响,但民族化的主题写作,四个乐章音高组织均建立在五声性调式的框架之中的深遂思考,致使此部结构形式严谨、传统技法娴熟、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室内乐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新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日趋健康,室内乐的创作,精品不断。1981年,黄安伦(1949—)写出了他的《第一钢琴三重奏》。以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热情明朗的主部主题,两个缓缓道来的颇具塞北地区民族韵味的副部主题;慢板的第二乐章,两个跌宕起伏的乐思,既有冥思中的幻想,又有高潮中的呐喊;结构为回旋奏鸣曲式中的第三乐章,主部主题的温馨纯朴,副部主题的活力明快……纵观全曲,结构严谨、发展有机、音响丰满、风格浓郁、色彩艳丽、旋律感人,配器思维老道娴熟,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显现作曲家“扎根民族土壤,借鉴西方技术,反映时代的心声”的不懈追求③。

1982年,谭盾(1957—)完成了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这部标题源自《诗经》,以西方传统的奏鸣套曲原则结构而成的乐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构架在奏鸣曲式之中的“风”意味深邃;第二乐章,架构在三部曲式之中的“雅”意味高洁;第三乐章,架构在变奏曲式之中的“颂”意味辉煌。此部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上对古琴曲结构形式的汲取,还是旋律写作上民族韵味的寻觅,非三度叠置的横生纵的和声语言以及对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等民乐特有技法的移植,在使西方传统的四重奏的音响得以丰润的同时,也彰显了浓郁的中华民族音乐的韵味和作曲家的创作个性。

1982年,周龙(1953—)以他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引起了乐坛的瞩目。这部根据柳宗元的诗作《渔翁》的意境,以古琴名曲《渔歌》的音乐材料为“音源”,遵循着“起承转合”“变奏”“循环”传统的结构原则为曲式架构。乐曲虽使用西洋传统的弦乐四重奏的演奏方式,却精心着力于对古琴音响特征及演奏手法的模拟和创新;而从乐曲的旋法、节奏的使用、调性的布局、多声部的写作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古为今用”——对中国传统音乐经典内涵的精心把握,“洋为中用”——对西方现代较为丰富的音乐语汇和技法恰当运用的功力。

1983年,徐纪星(1960—)为高胡、钢琴与打击乐而写的重奏曲《观花山壁画有感》,以其技法新颖、民族风格浓郁而令乐坛瞩目。1984年,辛勤耕耘乐坛一生的丁善德(1911—1995),又以他的作品《C大调钢琴三重奏》为中国的室内乐创作增光添彩。同年,瞿小松(1952—)为混合室内乐队而作的《MONG DONG》问世。这部单乐章的作品,由中西合璧的乐器及人声混合奏出。乐曲由人声清唱伊始,精心探索非常态的人声和乐器非常规的演奏,以寻觅异样的音色,去“试图追求一种原始的境界”,“体现原始人类同自然浑然无间的宁静”,祈盼“人类与大自然之间重建和谐协调(的)关系”④。乐曲在音流的起伏跌宕、织体的疏密开合、音色的浓淡相间中呈示、组合、对比、发展,将其结构在有七个部分之多的多段体之中。此曲以其别致的乐队编制,新颖独到的乐器技法的探索,大幅度的音响涨落,多变的节奏节拍组合,奇异斑斓的色彩对比,质朴纯真的自然情怀和豪放粗犷的气息,涌动其作品的“新潮”。

刘庄(1932—2011)是中国乐坛上的一朵雅洁馥郁的奇葩,这位以对音乐的挚爱、笔耕不辍的女性作曲家,仅就室内乐体裁“重量级”的作品而言,就有多部内涵深邃、意境高远、技法精准、结构严谨,尽现中西合璧、古今文化魅力的精品,特别是其中的《酒狂》,为乐坛同仁所交口称赞。

1998年,姚恒璐(1951—)为低音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二重奏》是一首以十二音序列的技法完成的室内乐作品,其颇具中国五声性风格的音响特征的序列设计,以逆行倒影形式构成的两个六声组之间的“全对称”式的布局,将音乐依次展现于行板、柔板、富于生气而活泼的快板的三个乐章之中。作品在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辉映中,体现着作者的“精品意识”。

1989年,已写有颇具影响的《弦乐四重奏》的贾达群(1955—)又推出了他的管乐七重奏《时间的对位》。这部从整体到局部都体现出高度的时间与节奏的控制性,彰显严谨的数理逻辑法则,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特征的作品,虽然是音乐与数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紧密结合体现其高度数理性逻辑的产物,但由于曲作者的出色驾驭,使其“数以载乐,智以言情”。 ⑤

1995年,郭文景(1956—)的铙钹三重奏《戏》问世。作曲家以“极限写作”的创作理念,将一直处于武场音乐“配角”的噪音乐器铙钹的音色和演奏技法予以深入的挖掘和极致的发挥,将其提升为这部室内乐的主角。在曲作者的精心设计下,三付大小不一、相对音高不同的铙钹,以不同位置的35种之多的演奏法的击打而获得不同的音高和音色;三位演奏员用自然的嗓音喊叫,模仿出从戏曲中提炼出的富于角色性格特征的六种人物的声腔、语态的“唱念”。全曲以“快、快、慢、快、慢、快”的速度结构而成的六个乐章,在铙钹击打出的不同“音高”、音色,不同“声部”节奏出神入化的错落分割中,编织出一幅逻辑顺畅、经纬分明、多线条的三重奏的异彩纷呈的篇章。

1995年,高为杰(1938—)首次使用自创的“非八度周期人工音阶”为六位民乐演奏家而作的《韶Ⅱ》问世。其“而发”的“有感”源于传说产生于舜时期的乐舞曲《韶》,这个被后世用作理想的艺术之代称的《韶》,致使高先生浮想联翩,借题发挥,用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赞颂,对古乐的膜拜与敬畏。此部乐曲,作曲家采取了特定的音阶循环方式,以古筝结构化的定弦为其基本音高材料,运用移位、延伸、点描、变奏等手法,将乐曲架构于一个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1997年,温德青(1958—)创作的颇具可听性的个性鲜明的《小白菜:为二胡与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变奏曲》问世。这部以中、西弦乐为器皿,将国人最为熟知的《小白菜》为主料,在精工文火中煨制出了一道滋味浓郁的室内乐佳肴。这部乐曲是将民歌《小白菜》的原型的6个小节,依次裁截分割成为前6个变奏的主导乐思的基因,运用“固定音程”的技法予以变奏发展而成。整部作品结构严谨、织体丰富、旋律流畅、节奏别致,速度、力度布局精心,声部写作功力不凡,不失为一部韵味浓郁、气质现代的佳作。

2003年,徐孟东(1954—)推出了他为16位演奏家及三种人声吟诵而作的《惊梦》。《惊梦》系汤显祖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一出经典段落——将难谴的春情托之于梦,讴歌着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作曲家择取了功深熔琢、启收讲究的极富特色的吟诵念白作为贯通全曲的基本音乐元素,在音乐发展中予以得体的时空重组。在二、三部对位手法的娴熟运用中架构起共时态形式;精巧对位的人声诵吟与木管、弦乐、打击乐和低音乐器多层次微复调织体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情绪、情感、音响、音色和组织结构,系一部彰显着中西方文化底蕴的厚重积淀、颇具创意和深度的佳作。

纵观上述的精品佳作,笔者认为至少可在如下方面可圈可点:

一、从题材而言,皆是历经作者自己心灵涤荡之后的所言之物,是一些富有良知和艺术理想,有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音乐才俊们的真情之作。他们从直接或间接、宏观或微观的角度,以笔管和血管相通、琴弦与心弦相连的涓涓音流,汇入到“主旋律”的洪流之中,展现其对“中国梦”的追求和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

二、从写作技法而言,皆是些从内容的表现、形象的塑造出发,以体现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对音乐民族化和艺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为己任,对中外传统和现代的技法均有所积极的探索之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一些肯定、留恋 “常态”的作曲家,还在契而不舍地在传统的作曲技术园地中辛勤耕耘,深入挖掘提炼其中的精髓,在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而面对着迎面扑来的西方现代作曲技术——诸多新的音高系统及组织方式的运用,序列音乐、先锋音乐、实验音乐、音色音乐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给音乐创作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技法,在经这些才俊们的认真学习和艰实掌握其内涵后,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从音乐表现的需要出发,游刃有余地融合其技法,随心所欲并恰当地运用其各种手段,在勿忘中华音乐传统老根、充分继承并延展着传统音乐元素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个性和东方美学品位的当代新音乐。

三、从写作技法细化的角度,上述精品尚有如下的优异表现:

1.从音乐结构而言,这些精品均能从充盈的内容表现、丰富的形象塑造出发,结合它的音乐变化发展需要,“随物赋形”择选其适当的曲式构架,以凸显音乐形象美和结构美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能“大车空载”,也不要“小车超载”。

2.室内乐的体裁,基于多声织体的写作。其音乐内部结构由多和音、多节奏、多线条、多音色组成。可有主调音乐为主、但又不可缺失丰富的复调音乐因素的深度参与;可有几个各自独立的旋律声部有机结合的复调音乐的表现。而其织体的编织,可在有调、多调、泛调、无调的空间中自由动作,但万变不离“音乐表现”之宗。

3.声部脉胳缜密明晰、富于个性,织体编排经纬有序,起伏得当。并不追求个别声部的肆意挥洒,而刻意于各个旋律线条间的紧密结合。淡化“自我”,强调“我们”。横线、纵点,对称、均衡,整体呈现出一种声部顺畅、节奏分明的线性和声和精心对位的良好面貌。注意扬声部之美奂,抑音响之噪恶。

4.充分了解、潜心挖掘所用各种乐器的表现性能、音色特点、音区色彩的变异,强化“配器”意识。协调好所用乐器在不同音区、力度中的色彩交融、共鸣、化合、嬗变。着意常规乐器法之外的空间,潜心寻觅非常规演奏法所带来的新颖音色的表现,以拓展音色表现的空间。

5.注意发挥室内乐易于表现多种性能——风俗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可能,充分展现其描绘意境,刻画心理的功能。

6.时刻注意给演奏者创造出不断相互交流的机会,如此才能使演奏者之间做到从技术交流到音乐交流再到心灵的交流,才能进入默契无间、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地,才能展现出室内乐体裁的巨大魅力。

在对上述精品佳作赏析的同时,笔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些音乐才俊们共同的创作理念:一位心中装有听众的作曲家,应该期盼着他的作品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并得到层面不同的理解,既或是些“自律论”表现较强的作品,在充分展示形式美的同时,也摆脱不了内容——情感意念的浸透,才能体现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他们怀着尽快地将中国的音乐与世界“接轨”,用现代音乐技术向世界介绍中国音乐文化的良好愿望,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箴言于心,力求更深层次的融合。

同时,他们也时刻警惕避免陷入音乐创作中的怪圈:在向西方现代技术“俯首称臣”的同时忘记了“以我为主”;在所谓的现代意识、现代技法的张扬喧嚣中,摆出一付强加于人的架式;有些作品包括专业音乐人士听后,也会有“一头雾水”、甚至“备受折磨”之感;轻视甚至无视音乐艺术应具有的特质,陷入“伪现代”“伪当代”“伪音乐”的泥潭之中;有的曲作者打着创新的旗号,“过度、过快、过滥的‘创新,已导致大量产生‘山寨版创作,甚至‘毒音乐……”⑥;有的曲作者不愿“接地气”,热衷于空中楼阁的“无限瞎(遐)想”,甚至麻木于无病呻吟,乐趣于孤芳自赏的漩涡和泡沫之中……。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怪异不等于新颖,荒诞不等于别致,传统技法与简单低下,现代技法与复杂高上并不是等同关系,何况技法创新并不被视为艺术创新的全部……这些观念,应成为前进中的有艺术理想、有职业操守的作曲家(者)们的共识。

① 指“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

② 由于笔者的艺术视野较窄,特别是篇幅所限,文中所例举的精品只能是挂一漏万的少数,并只能予以“关键词”式的简述。

③ 明言《中国新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689页。

④ 罗忠镕《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

⑤ 吴春福《数以载乐,智以言情——析贾达群〈时间的对位〉之结构手法》,《音乐研究》2006年1期,目录。

⑥ 李吉提《在融合中稳定发展》,《人民音乐》2013年第3期。

方智诺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顾问,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9.世纪之交的回顾与思考 篇九

[作者] 丁培忠/内蒙古教育厅教研室

[内容]

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教育的优秀传统,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探索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涉及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上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可能在这里一一罗列,只能选主要的列举如下:

(一)语文是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达成共识,应当说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学界取得的重要成果。

语文既然是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那么,语文这个工具的运用必然伴随着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论断。笔者认为,“人文性”只是“工具性”的自然延伸,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因为,所谓“人文性”,是指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实,如果语文不是工具,它就不可能充当文化的载体,也就不可能起到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标志是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于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本世纪曾有过多次大的争论。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争论基本上停息。因为大家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或曰“特有的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训练”的思想,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多次使用过“训练”这个概念。六十年代初,他更明确地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见,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语文训练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训练过程。无论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是积累语言的训练,都必然是把语言形式和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的。语言训练一旦离开思想光辉的辐射,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一堆苍白、冰冷的符号。

近年来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它所针对的是削弱听说读写训练的两种倾向:一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讲解、分析毫无意义的问答上,挤掉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二是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语文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统一发展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过程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借助语言表达。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统一,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语文训练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训练成败的关键。

语文训练中的“训”指的是教师的设计、指导、启发、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练”指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想练、会练、练好。离开学生的“练”,“训”就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以“训”导“练”,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六)语文训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语文训练既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又要注意许多最基本的内容(如字词)在任何一个训练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

这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不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语文基础,简单划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两个重点,是不足取的;一旦划分阶段,就把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绝对化,也会严重影响语文训练的成效。

(七)语文训练的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这种能力就是语文学科的自学能力。最终目标,不是到“最终”才培养,必须从语文学科的启蒙阶段就要开始。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既是语文训练的落脚点,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适宜于自学的一门学科,语文这个工具也必须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当然,自学的要求随年级的不同可以有所不同,自学的因素随年级的升高应当逐步增加。即使是一年级学生,只要学会了拼音,就可以借助拼音阅读,借助拼音识字。

(八)语文训练的主渠道是课堂,但课堂不是语文训练唯一的渠道。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九)发挥汉语拼音在语文训练中的多种功能,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发展学生语言,是语文训练启蒙阶段的一项创造。

学汉语和识汉字的矛盾,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利用拼音帮助阅读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这对拼音教学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如何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尽快过拼音关,成了一个新的难题。不过,在没有更理想的办法之前,这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十)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的作文。小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它不同于成人的写作,更不同于文艺创作。因此,对小学生的作文,一不能要求过高,二要敢于放手,三要培植兴趣,四要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解脱出来。

既然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完成任务的基本途径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已经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而且将这些认识写入国家的法规性文件教学大纲之中,那么,为什么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比比皆是,而语文教学总是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呢?

原因很多,也很复杂,这里只能列举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的成果尚未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认识。

教学“大纲”是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并在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的概括,它基本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按道理讲,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十分熟悉教学“大纲”,透彻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但事实上,真正熟悉教学“大纲”的为数不多,比较深透地理解“大纲’精神的为数更少。因此,目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大纲”,使“大纲”的基本观点、重要规定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之中。

(二)应试教育机制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实践。

这是长期以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钱梦龙先生曾慨叹:“现在语文课内教的.一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基本上不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当前不少教师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而现在某些颇为风行的试题模式又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除了用于对付考试外,实际上都是些基本无用的“应考语文”。(参见《人民教育》第2期《飞红点翠写春光――访特级教师钱梦龙》)这里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讲的,可小学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状况呢?能把责任仅仅推到老师们头上吗?我认为不能。老师们之所以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是应试教育的机制迫使他们做出的选择。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燃眉之急。

(三)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我们还没有作过深入的、实事求是的探讨,而理论上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导致实践中的巨大失误。

无论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语文教学中都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这里仅列举几点,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理论界的深入研究。

1.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问题。

在这方面,流行的说法是: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识字、积词,记住了若干句子、片段或诗文等,那我们可以赞同“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诊断;但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的知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迄今为止,编入课本的那些语修逻文的知识,基本上是语言学家、文章学家研究出来的属于原理定则、常识概念的东西,是一种静态描述的学科知识。这类知识对语文有用,但无大用,可是我们却一直说它是基础。说一个学生基础没打好,就是指的这些知识没学好吗?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的所有语文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吗?显然不是”。(引自第1期《课程.教材.教法》陈日亮先生的文章)

那么,语文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呢?“获得运用工具的技能,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知识为基础,由知识到技能;另一种是直接传授,由技能到技能,知识起辅助作用。我认为语文属于后者。”(引自19第7期《课程.教材.教法》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学生学习本民族语文,多数情况是‘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而不是相反。就拿幼儿园儿童来说,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已经会说不少互相连贯的话,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是不断实践、不断学习大人说话的结果,而不是先学习知识再转化能力的结果。”(引自《文汇报》年12月9日孙光萱等《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语文学习规律谈》)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一些同志的论述,并不是要全面否定语文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是想从中引出下述结论:

第一,笼统地讲“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符合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有些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到底具体有哪些语文知识是基础,尚需认真研究。

第三,语文的有些理论知识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它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章知识等。

第四,有些语文知识,既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没有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如文学常识等。

作这样的分析,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在教学中的不少微效劳动就是由于大讲一些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造成的。

本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讲语法、修辞的理论知识,不涉及名词术语、可我们不少老师却在课堂上大讲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区还在考这些知识。

2.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

我这里说的课堂教学,指的是课本的教学。

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引自《叶圣陶语文论集》第3页)正因如此,一些优秀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在课内和课外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然而,从大范围来看,多数学校、多数教师除了课本之外,基本上不指导学生读书读报,这可以说是学生语文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而我们却把看课本之外的书看作可有可无。原因何在呢?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把语文教学等同于语文课本的教学。不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等于语文课本的教学的观念,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到比较理想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10.整式的加减回顾与思考 篇十

回顾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由数到式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改进认识方式,数学思想发生飞跃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实际问题的作用,结合实际问题回忆、再现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以及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等,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逐步让学生养成善于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整式的加减运算是本章主要内容,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它们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应该在复习时加以重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在本节课中本着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在突出整式加减运算变式训练的基础上,适当重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加强了用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同时注意渗透模型化和数学整体思想.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及其有关概念,准确确定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次数;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熟练地进行整式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与思考,帮助学生梳理本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重点:

回顾归纳本章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认识数学模型思想.教学难点: 用式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学生的符号意识.三、教学过程分析

活动1 实例引入 活动内容

投影:例

老师的想法:若光明中学七年级五班50名同学,想参加元旦长跑活动的同学就举手.当举手的人数和没有举手的人数之差是一个奇数时,全班就不参加;如果是偶数,全班就参加元旦长跑活动.议一议:老师的想法是什么呢?请用本章知识说说看.活动方式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派代表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并在投影上出示解题过程.例

解:设举手的有x人,依题意得

x-(50-x)

= x-50+x =2x-50 所以……

活动效果: 由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了本节回顾与思考课的主线。学生解决问题时可能有举出特例或具体数值来说明理由,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培养数感。

活动2 知识回顾 活动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本章知识.活动方式

1.学生自主找出关于例的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本章知识点.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的概念、法则等,并经历再认与再现有关知识的过程.投影:ⅰ请分别找出黑板上的多项式,并指出其次数和项数.ⅱ黑板上有四次四项式吗?若有,请指出;若没有,请举一例.ⅲ黑板上的多项式都是按某一个字母的降幂排列吗? 3.弄清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的由来和依据.4.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并形成本章知识结构图:

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中亲历复习的全过程,建立本章知识体系。利用课堂生成的代数式进行复习回顾,纠错,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进行教学,极大的尊重的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活动3 技能升级 活动内容

例1.计算: 2x3-2xy+2(x3 + xy-6).例2.求10(a-b²)+2(a-b²)-9(a-b²)的值,其中a=1,b=2.1例3.求m26mn[3m22(m22mn)1]的值,其中m1,n.2活动方式

1.独立练习, 三学生演板.2.先让学生相互交换自主发现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批改黑板上的解题.3.明晰解题过程中每步的依据(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并指出解题的注意事项.4.注意:同学们不一定能用整体的思想化简例2,教师注意指出这种思想;

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练习答题情况.活动效果:在进行了一章知识的回顾后,利用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效果较好。

活动4 体会建模 活动内容

投影:例4

鼓楼商场的运动服每套标价a元,运动鞋每双标价b元,实际购买时都是按标价九折付款;该商场又制定了更优惠的买二送一方式,即按标价购买两套运动服时可赠一双运动鞋.光明中学七年级五班50名同学每人需要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第一种购买方案: 按打九折的方式直接购买50套运动服和50双运动鞋.(1)还有其他购买方案吗?若有,用含a,b的式表示其中一种应支付的金额;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2)当a=200,b=100时,如何购买更省钱? 与第一种购买方案比较,能省多少钱? 活动方式

1.引导读题寻找思路(知道还有很多促销方式可利用), 教师投影展示一种方式:(1)解:还可以先购买50套运动服获赠25双运动鞋,再购买25双鞋.所需费用为:50a+25b×90%=50a+22.5b.2.对问题(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推选代表说明解题过程和理由.投影:(2)解:显然,在买相同数量的运动服和运动鞋时,先用买二送一再用打九折方式购买更省钱.故可得,50a+22.5b最省钱.直接打九折所需费用为:(50a+50b)×90%.把a=200,b=100分别代入得: 50a+22.5b =50×200+22.5×100 =12250(元).(50a+50b)×90%=(50×200 +50×100)×90%=13500(元).所以能省1250元.活动效果: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加强了用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同时注意渗透模型化和数学整体思想,利以这个题目,串联复习了列代数式,代数式求值,方案比较等等,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5:变式练习活动内容

投影:光明中学七年级在一次列队跑步训练时,肖诸葛一直站在队列的最后一排.肖诸葛以 100米/分的速度从操场跑到校门用了m分钟, 他接着跑到人民广场后,再以150米/分的速度跑了(m+8)分钟就结束了跑步训练;校门距离人民广场n米远.用含m, n的式表示肖诸葛这次跑步训练总共所跑的路程.活动方式

学生分别做,再交换检查,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并做出反馈.投影:提示:跑步路程分为三段;

结果为:100m+n+150(m+8)或者250m+n+1200(米).活动效果:利用列代数式、整式化简的知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活动6:探究与思考 活动内容

投影:光明中学七年级在一次列队跑步训练时,肖诸葛发现当同学按3人一行、5人一行和7人一行组成队列时,最后一行都只有他一个人,而七年级学生的总数为500多人.跑步结束后,肖诸葛说我知道今天参加跑步训练的同学的准确人数.请你说明他是怎样得到准确人数的.活动方式

1.学生独立思考,口述解题思路.2.教师可视情况:

①提示:当同学按3人一排组成队列时,可设除肖诸葛之外的同学所排列的行数为x; ②揭示:使之认识 “韩信点兵”问题(将网页上相关资料展示),知道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活动效果:本题作为探究与思考题,旨在让学生经历数学的文化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7:小结与作业 活动内容

1.回忆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让学生反思并提出还需要弄清的问题.3.作业:必做题:复习题

第5题

第9题,第13题

选做题:完成探究思考题

活动方式

采取师生交流、共同回顾的形式.活动效果:分层作业,尊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串联起本章的所有知识,是一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高效复习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对本章的所有知识进行了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的运算,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还是有欠缺的。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探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1.一条清晰的情境线,串联本章知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1.《证明》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回顾;国际协调;现状分析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日益成为各国企业深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一背景下,过分强调会计国家化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会计国际化需求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工作成绩斐然,但任务的复杂性意味着未来较长时间内它仍将是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历史回顾

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工作始于改革开放,鉴于会计环境的差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步协调阶段(78-91年):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端,会计环境的转变要求会计工作做出相应调整。79年起,我国逐步借鉴国际惯例,81年,开始国外会计著作及准则的翻译、出版工作,并结合国情尝试制定会计制度。88年,会计准则研究组成立,负责国际准则的研究及国内准则的制定,后期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快速发展阶段(92-00年):92年,“两则”、“两制”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工作的重要里程碑。93年,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财政部与体改委联合颁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自97年起,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我国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同年,我国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观察员的身份正式加入世界会计师联合会,为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00年,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情,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制度》。

不断完善阶段(01年至今):01年4月,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到会计国际协调的工作中来。11月,WTO的加入为会计成果的借鉴交流提供了机会。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制度》之后,06年还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工作仍未停止。

二、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工作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成绩

1.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财政部92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及13项会计制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准则与制度并行的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准则以当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为蓝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记账方法、报表体系等,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正式开始。近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及《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会计国际协调全面推进。06年正式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解决了会计理念、原则和方法等深层次问题,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实质趋同。而趋同“路线图”的发布,则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向全球高质量的统一会计准则迈进。

2.兼顾国情与国际惯例

(1)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绝对保密转为逐步公开,并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全过程作了规定。

(2)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从仅强调合法性转为兼顾合法性、有用性、可靠性及相关性。

(3)会计和税务的关系方面:从会计制度服从于税法转为实行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与税法适当分离。

(4)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并积极贯彻国际通行的稳健性原则。

3.国际会计活动的参与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活动,力求国际会计指南、文献及惯例能够较多体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目前正在响应G20高峰会议的号召,全面参与全球会计准则制定,加快了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

(二)问题

1.实质性差异的存在

二者差异中典型的是对关联方的界定,我国准则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而国际会计准则则规定,凡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均为关联方。这一差异源于我国目前受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仍占相当比重,若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界定,很多并无投资纽带关系的企业也会成为关联方,显然,此时完全披露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低

公允价值计量能及时确认变动损益,更准确反映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波动,明确企业财务状况。但从我国经济环境来看,有效市场的缺乏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若仅为获得相关性而忽视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也不能产生更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可能导致利润操纵。

3.会计实务国际化缓慢

相对于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相对缓慢。专业判断的局限性、准则的不健全以及相应经济法规的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会计准则实施的质量,也意味着会计实务国际化是更为艰巨长远的任务。

三、建议

1.正视实质性差异

实质性差异源于中国特色与国际化间的矛盾,这一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但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国际开放机制发挥作用,尽可能化解差异。同时,主动与经济背景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合作,借助区域力量扩大话语权,提高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使这些差异得到充分理解和认可。

2.审慎使用公允价值

结合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或项目,注意追踪使用效果,并针对应用障碍,颁布具体指南或解释公告予以指导和规范;对于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密切关注相关环境的变化,逐步放宽限制条件,使计量属性的使用更接近国际惯例;而对于无法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可通过表内历史成本确认,表外公允价值补充披露的方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重视制度间的关联互补

要确保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不仅需要高质量会计标准,而且必须使其与相关法规相协调,加强彼此的关联性。对于会计准则中与国情不相适应的问题,及时在指南或公告中补充解释,发挥联动功效。

总之,会计的国际协调要求我们正确对待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处理好国际化与中国特色间的关系。做到在国际层面上,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互助,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而在国内层面上,尽快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法律法规,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孟顺.谈中国会计的国际化[J].会计研究,2002(1):32-34

[2]陈文浩,巩方舟.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1):86-92

[3]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4(1):3-8

[4]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J].会计研究,2001(9):9-15

上一篇:社区青少年暑假活动计划下一篇:自考保险学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