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共12篇)
1.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 篇一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论文摘要】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在管理中的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必须慎重地修养人格,以高尚的品质去感化学生,注重德育渗透。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经验、教训要勤于总结,创新管理办法,注重全程管理,把班组管理得更好。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努力转变观念,从不同角度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认真探寻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坚持做好所有学生的工作,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严格管理
和谐班级
教育改革 德育渗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班主任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有人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此话不无道理。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要面临班级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在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单纯一种教育方式,常常显得不能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个体性格突出的特点。班级就像是一台大戏,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场戏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班主任对待学生既要关心,又得狠心,同时还需要热心,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班级,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技能,同时,有一个较好的品德修养。因此,我在对班级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十分注重德育思想教育的渗透。
一、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有饱满的热情,热衷于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爱心,无论学生表现得好坏,教师都要用一颗爱心去浇灌、去教育,公平、公正对待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子女、弟妹去呵护、关心;让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能够在教师面前流露,并得到安慰。一个老师,有了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神圣的情感,就会平添一种责任,平添一份压力,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材。学生进步了,他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学生有缺点,他会温和的善意地指出。教师对待学生,不是为了贪图将来学生对自己的报答,这无私的情感会净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叫师生关系在平凡之中得到升华。可以说,我们每个老师在内心之中都存有这种美丽的高尚的情感,越是德高望重者,越是对学生宽容,越会在小事情上表现出仁爱的博大的光彩。其次,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含学生的缺点,因为小学生不是很懂事,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正是因为有缺点,我们才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第三,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学习,参与他们的游戏和他们一道成长,共同进步。改变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和谐民主的成长环境,真正做到民主平等。
第四,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培养他们从老师的关爱中认识教师的伟大,从而尊重教师,而不是强行的表面服从。
2、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时时启发和引导同学间的和谐关系,要使同学关系和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多观察了解学生情况;(2)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学生间的矛盾,有矛盾要及时解决,并加以正确的引导;(3)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及时,错在什么地方,该怎么做,一定要维护学生自尊,不能用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处理学生矛盾,结尾不要给学生埋下祸根,使他们产生逆反报复心理,一定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4)要让班级中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都有一颗热爱集体的心,也就建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二、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使班级“分权”合作。这些农村孩子较为单纯,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及班主任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当然,选出的这些班级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三、班级管理重在一个“勤”字。
1、教师要“勤讲规定”,比如对学校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安全十不要》等内容,教师要时常讲,并能过活动或做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2、教师要“勤于发现”。教师对班上学生要勤了解、勤观察,勤于发现班级中哪些学生是核心人物,哪些学生具有号召力,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勤于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对班级有利的应采纳,有机会时利用他们做班上的自我管理人才,班级就会更加活跃。反之这些同学如果捣乱的话,教师也就更麻烦了。
3、教师要“勤于帮助学生”。对班上的学生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帮助,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便于学生的管理。
4、教师要“勤于总结”。教师对班级管理的经验、教训要勤于总结,创新管理办法,把班组管理得更好。
四、培养学生的班级“自我管理”。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不可能当一辈子学生,永远都在教师的管理之下生活成长。再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渐渐产生,教师的一手遮天学生是很反感的。为了达到“不管”的目的,班级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以班委、组长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班主任对他们要经常召开会议,明确他们的任务,教给他们管理方法,这些管理人员要民主选举,同学尊重、信任,这样才能开展工作,对他们的工作好坏可让班上的同学评议,培养民主意识。对班上的管理人员一学期更换一次或两次,让更多的同学都有表现、锻炼的机会,让他们都学会自我管理。
总之,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任何成功的管理不在于教师做的多与少,而恰恰在于能否调动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这就是心理优化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如果我们能坚持师生心理的优化训练,就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班级前进的双赢!班主任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人,也是最容易和学生走近的人,在教育学生方面我们有许多优越的条件,随着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的增多,我们将会莫名其妙地喜欢学生。这很正常,无可厚非,只要不太离谱,学生也应该能够接受。如果说,老师对待学习好,品德好,或者有特长的学生不喜欢,那不符合实际,如果说班主任对调皮捣蛋,无所追求的学生,没有一点讨厌情绪,那这个班主任就是圣人。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爱学生,不因为爱而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喜欢学生,不对他们自甘平庸而放任自流。教师是园丁,不仅仅要用知识,而且要用品德去对学生浇水,施肥,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样才可以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
2.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 篇二
用榜样熏陶学生
“教师的职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榜样示范是有效发挥德育功能的方法,班主任是授业、解惑者,更是传道者,能率先垂范,深刻领会身教重于言教的哲学意义。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圣人,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高尚的情操、默默的奉献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都会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榜样的示范是无穷的”,对学生的说服力是极大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影响,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那么教师便能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潜伏着某种才能的素质,这种素质犹如火药,为使他燃烧起来,必须有引火星,而教师的榜样就是引火星。”马卡连柯也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与儿童谈话、教育命令他们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不仅是一个班的教育者,对一个班的工作全面负责,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无形的教育效果远远大于有形的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教师要把自己的日常行为作为学生的样板和标准,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影响和感染。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要以严肃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以此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要注重形象,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响后,教师就要站到教室门口;黑板没来得及擦,教师自己动手擦一擦;地上有纸,教师随手捡起;地没有扫,教师带头拿起笤帚……,用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用默默的奉献精神去鼓舞学生,是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体现。我曾经为班上学生卫生习惯不好伤脑筋,而当我拿起工具动手做起来时,顿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立刻跟着干起来,真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做做看。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要教书育人,要挖掘本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教案之中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将其作为各科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进行德育的最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切忌空洞说教、空谈理论,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如低年级课文《小马过河》、《自己去吧》渗透了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引导学生敢于创造;中年级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文《争吵》渗透了学会宽容,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课堂主渠道的渗透是德育的灵魂,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着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励着学生向良好的道德行为方面发展。
用开放的教育去激励学生
班主任要采取民主的方法,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班主任无论是授课还是组织班级活动,都应该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快乐感。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及遵纪守法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他们的自觉性与坚韧性,如组织学生参观、进行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此外,班主任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适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进取,坚定不移地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决定付诸行动,克服所面临的困难。总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民主管理,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
3.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德育;班级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07-01
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教學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又是学生的德育工作。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搞好班级德育工作对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重要。如何搞好班级德育工作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的同仁。特别是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面对当前学生思想十分活跃的特点,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困境。许多教师感叹当今的学生难教难管,这包含了德育工作的许多困惑和尴尬。那么,德育的出路在哪里呢?与时倨进,大胆创新。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布置整洁向上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主要是指教室的自然环境,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级文化中渗透德育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1、窗明几净
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
2、精心设计班训
班训是班级整体精神、目标的体现,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训导、告诫或防范。着重抓青少年的文化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养育和训导。开学半个月之后,我让全班共同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自身目标每人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经过班委的精心选择之后,选择了“文明高雅,乐学善思”这一条,把它做成深红色隶书字体贴在教室后方黑板报上方作为班训。
3、细心布置班级墙壁
在教室左、右面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四幅名言条幅“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等名言名句,从而营造学习的氛围,以此来激励同学们不断地拼搏、进取。在教室的左面墙壁的空白处悬挂一面鲜红的中国国旗,让学生心系祖国。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和学习园地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班级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朗诵比赛二等奖、板报评比三等奖奖、每周班级流动红旗等),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大家热爱班级的情感,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办好班级学习园地
由学习委员负责,班长协调,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开辟一块园地,每月做一次,评比一次,请其他班级的学习委员和班长与本班全体同学共同打分,请的评委与本班同学打分各占五十分,根据结果,给各组分别加操行分,并且总结各组学习园地的特点,在全班交流。
二、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
合理有序的班级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德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建立合理有序的班级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每个班级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全班或部分学生学习规章制度,让学生认识制订制度的目的与意义。任何一个学生如果违反了校纪班规,应让学生对照制度进行反思,找出错误的行为,分析错误的原因,想出弥补的办法,避免再次发生同一错误。
2、大胆实行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我推行 了“班委轮换制”(班干、组长、科代表每学期调整一次,可民主选举,也可毛遂自荐),并建立了相关的自律小组负责制度,做到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月进行班级个人量化评比,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定期的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只有不断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才能加强,班级才能迅速走上正常化轨道,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建设。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大赛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我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班级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队会、故事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生机与活力,使德育工作走出”难”的困境,也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当前的课改精神,给德育工作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 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
[2] 王春晓.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4.班级文化建设德育论文——杨鹏 篇四
平顶山市第六中学杨 鹏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选用不同的“文化”去建设一个班级,会使班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它已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目前,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班级德育工作对课程改革的支撑略显滞后,班级德育工作的改进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立并健全班级文化,让其成为班主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而拓展班级德育工作的渠道,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一. 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 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
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初一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初二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初三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譬如,刚开学时因为我没有特别强调在课余时间也要讲普通话,导致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河南话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因为在班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舆
论,学生觉得无所谓,他讲我也讲,也不去督促别人。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处理。在班会与课间进行教育,并时刻提醒。要求学生之间监督,并对屡犯者给予一定处罚。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河南话现象明显好转。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愤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
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 篇五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呈现“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分析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职德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染上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远远超过德育课等文化课的教学时数,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学更是少之更少。某些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不被重视,成为其他主干课程补空的替补学科。
(二)教材方面
德育课的某些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些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章节距离学生很远,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经济政治理论性极强,教师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无聊无趣。教师很难把传统文化与经济学政治学理论融会贯通,达不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方面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德育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课程缺少深入的了解,无法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四)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娇生惯养,自私自利。来到职业学校后,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玩游戏成瘾,甚至打架斗殴,其学习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德育课看成是空讲大道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势必影响教和学的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第二,仁爱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恭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作为中职生,要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第四,理想教育。每个中职生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n中渗透的途径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小故事,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加强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讲堂,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展演等系列活动来加强对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中。如:在全校组织学生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活动。可以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师生同诵一起成长。或者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吟诵,并举行一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让学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古诗文的美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拓宽学生认知结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内涵
在平日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每遇到一个节日,应主动收集一些资料,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民俗等。例如,中秋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材料,如我们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调查取材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不但了解了民族风情,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存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德育教师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还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6.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 篇六
文/齐跃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认为,“德育只适合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什么德育可言呢?”其实不然。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以各种形式时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具有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远大志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丰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二、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一个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其人格魅力就是他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所传授知识。
首先,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以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性格。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为人正直,胸怀宽阔。在他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怀。他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子;有博大深蕴的爱生情结,解得开学生千差万别的心锁;教师能做到正直、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能做到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特点的发展,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这种尊重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学生对教师持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个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的缺陷,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使自己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数学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数学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
(三)、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不畏困难坚持真理的意志品质。数学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为重要特点,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而中学生则习惯于具体思维,思维具有单一化,表面化等倾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帮助学生不断纠正学习中的错误,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养成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
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定义,定理,公式,这些都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发现、总结得到的,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学生往往感受不深,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论证,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教师而言,在布置习题时,必须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不就题论题,可通过一题分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合德育教育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不能费时过多,喧宾夺主,要充分把握好时间,让学生觉得自然、恰当,不冲淡主题。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第二,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课堂交流中,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第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四、结束语
7.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 篇七
1.1 课堂教育
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美国许多大学都将基础教育放在首位,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系多元化,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二是机制灵活、自由、充满选择性;三是教育理念全人化。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道德教育。当普通教育课程与主修专业的课题相结合之后,学生们就能够以新的视角思考一些文化和社会问题。当学生懂得主修专业的内涵之后,他们的人生有了一个新起点,从而真正去关心和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更好的理解社会价值观。显然,通过这种德育渗透方式进行专业教育,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1.2 生活指导
生活指导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1908年,F.别申茨和希思首先发起生活指导运动,此后比亚斯又由此推广到精神卫生运动,从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深入到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相结合,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美国学校的生活指导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即关注学生的作为个体的需要和追求自我完善。这就需要学生与指导人员保持长期密切的关系。(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美国教育以强调个性和独立性而著称,人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放在首位。生活指导旨在发展帮助学生,使学生的潜力、能力和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给学生以非强制性的援助。美国大学的生活指导基于这样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一是靠自己自身的努力;二是必须要有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选择性的建议,来完善学生的人生。(4)指导领域比较广泛。种类众多的生活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课程专业选择指导、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基本涉及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立场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1.3 校园活动
(1)由校方发起的活动。管理学校事务的部门负责主管课外活动,组织,设计各类活动则由学生主任来进行。美国的多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课外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这已经成为学校进行德育渗透的最有效途径。
(2)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美国高校同时很重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他们将学生会称为“学生政府”,政府的“总统”通过选举产生。法律规定“学生政府”有权自己管理经费,学校无权干涉。“学生政府”主办各种学术活动,各种各样的演讲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这些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4 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在美国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体现在学生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另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主要包括:反对战争、维护宪法、保护环境、反对种族歧视等。政治运动的德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些活动反映了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志愿者公益活动、环保活动、纪念活动和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社(下转第103页)(上接第68页)会服务活动,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得到积累,开阔了视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提升。
1.5 宗教
1963年,美国大法官阿瑟·戈德伯格在裁决校内祈祷问题时阐明了以下观点:“无论是政府,还是本法庭,既不能也不该忽视一个事实:我国大多数人信仰和崇敬上帝,我国法律上、政治上以及个人的许多价值观念起源于宗教教义。”阿瑟·戈德伯格的这些话说明了宗教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指出,学生们必须接受宗教教育,以此理解宗教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美国的大学也从未间断过对大学生的宗教教育。
2 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这种德育模式,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渗透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德育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以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要目的,科学的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设和谐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十七大的重要精神,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和谐文化基因的莘莘学子。
第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德育教育不仅要通过深入的思想教育,还必须辅之必要的规范性、约束性的管理教育,德育教育要“软约束”和“硬约束”有机结合,双向渗透。学校制度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约束,这是大学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美国高校的制度文化处处体现出文关怀,它将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人本管理理念融入其中,以顺应时代要求,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形成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动机、激情和思维的创新,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一是要创新观念,树立和强调时代意识、科技意识和阵地意识。二是要创新内容,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既体现出时代特点,又要反映出社会要求和发展趋势,更要结合师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为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拓展搭建平台。
第四,坚持实践性。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特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组织各种活动,以此丰富、完善和发展自我。同时教师及其他指导人员应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校内文化活动延伸到校外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目标。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渗透功能,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本文以美国为例,研究美国大学中的校园文化的德育渗透功能,并提出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校园文化,德育渗透,启示
参考文献
[1]周兆龙.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2]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7(8).
[3]孙谨.当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4]金瑾如.中美高校若干特点比较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9).
8.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 篇八
一、实施生态德育是新世纪的需要,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需要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仍然盛行的今天,生态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启蒙,通过文化启蒙教育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渗入公众的心灵。实践证明,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生态文化建设,这已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二、生态德育将为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方向保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这是深入研究国际形势和充分研究中国国情的结果。但是,也应看到,道德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应用,可能使人变成它的附属品,使人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及其成果而丧失独立自主性,并给人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生态恶果,从而使人畏首畏尾,丧失继续发展的信心,进而有可能在更深刻的层面上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保证,使科学缺少人文性。生态德育的意义就在于,它试图引导人们在研制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仍是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问题,只是其视野更开阔、更远大,关心的利益更长远,教人不仅为自己的眼前利益着想,而且为他人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换言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就是关心我们人类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整体。“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得到生态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三、渗透生态德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德育工作要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能够促使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兴趣品味。
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如何渗透“生态德育”呢?
一、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通过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课等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学习等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欢庆》一课时,结合国庆节这一节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环境教育的课堂渗透工作,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只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环保教育因素,备课不忘环保教育渗透,讲课强调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提出各种切实可行又力所能及的措施,使教有所指,学有所得。
二、各项活动的开展,是道德养成、深化生态德育的有效手段
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珍爱生命等教育。因为活动中往往有同伴的榜样作用,有他们生活中的影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其实现的教育效果可想而之。
三、在班级文化中深化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里的同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同学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也就是班级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它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观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对它有利的素材。有效地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班级文化,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9.音乐德育渗透总结-德育 篇九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发展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所以,我自从教小学的音乐教育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建立学生的正确审美取向入手,提高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渗透。
(一)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教育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二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美妙事物的挚爱之情,如校园情、家乡情战争易近族情。
(二)建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终身学习的愿望的建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康复习惯,二是培养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
(三)陶冶高尚情操
高尚情操的陶冶主要经由进程引导学生感想感染不同种类的音乐美来实现。具体地说,一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阳刚美与阴柔美,二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朴素美与华丽美,三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高雅美与俚俗美,四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基本美与辅助美。
(四)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内容入手,经由进程《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音乐作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二是从形式入手,经由进程合唱、合奏等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表现性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理解多元文化
10.各学科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篇十
无锡市广勤路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实验意义:
按照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以及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为落实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为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探索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德育工作体系,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作为根本目标,以促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坚持以“以德育德,以智育智” “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思路,培养锻炼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学校工作提供导向、动力和保证,实现德育现代化,我校围绕“各学科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确定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德育工作,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
1. 研究目标:探索在小学教育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的途径原则及方 式方法,积累和丰富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的各种成功经验。
2. 实践目标: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整体主动发展。
三、实验内容及措施:
1. 探索小学教育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践经验总结,探索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2. 探索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理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观念。
(2)探索各学科中渗透的目标,评价模式。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在评价各学科教学质量时,不仅要看学科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3)探索各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根据课题的思想理论提出“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研究”的课堂教学实施设想,对实验老师提出基本要求和规范;其次,实验老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探索各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方法。
——利用德育阵地,抓好养成教育。我们经过探索,开拓了一条“提出养成教育要求——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养成教育质量”的途径:
第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低、中、高制定了养成教育的条例要求。低年级:
1、学习生活自理,养成良好习惯;
2、讲究个人卫生,增强自身素质。中年级:
1、坚持天天锻炼,提高健康水平;
2、学会自我控制,合理安排劳逸;
3、认真学法守法,善于自我保护。高年级:
1、增强自主意识,学做生活主人;
2、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3、学会自我调节,争当生活强者。
第二,寻求各种途径,开展养成教育。首先,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思品学科教学之中,使养成教育立体化。思想品德课教师明确,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联系学生实际,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养成教育的实践是学生优良品德、习惯和能力的主要实现方式;强调思想品德课与晨会课,文体活动课等相结合、相配套,对学生作分项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养成教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把养成教育融化在少先队活动之中,使养成教育具体化。我们结合班队课、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如“怎样的行为才规范”主题讨论会;“学规范、用规范、益终生”,“打开社会之门”,“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小学会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争当劳动小能手”、“巧手献社会”、“创文明班级”的大中队主题活动。再次,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使养成教育人格化。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明确,抓养成教育就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从教师的自我养成、自我完善做起,并为人师表,才能昭示学生,使榜样的力量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善于评估总结,提高养成教育质量。首先,在学生中全面开展了“学雷锋,守规范,人人争戴十朵花”(文明花、守纪花、友爱花、清洁花、爱校花、劳动花、文艺花、体育花、学习花、进步花)的竞赛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表现要及时反馈,不断总结,完善,并逐步提出更高的训练要求。例如,在抓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卫生行为上治理脏,在纪律上治理乱,使学生有个干净的环境,良好的秩序。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化、美化校园的要求,经过训练,取得较大的成效后,我们又提出思想道德上更高的要求。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养成教育的质量得到保证,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五点要求:①、教师要注重言教、身教、心教。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③、教师要因人、因心、因时施教。④、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给予引导、疏通、带路。⑤、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是:第一、在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班队会中对学生实施团体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我们的办法是:第一,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如学习“小数”时,可以从商品标价的认识引入。学习“百分数”时,可以从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百分比这一新闻报道的内容来引入新课。第二,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太阳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葛洲坝工程、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第三,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第四,结合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1.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来源于实践,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法”时,设计一组读万以内数的练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很快准确读出。随后又出示:我国领土面积9 600 000平方千米,我国人口1 200 000 000人……学生读不出来了。这时指出:生活中有些实际数目是很大的,只有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样不仅自然引出了课题,而且还使学生懂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启发学生逐步懂得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运用教具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知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一样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同样利用演示后得出:当梯形的上底变成零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形与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音乐教材中会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的办法是:第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第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是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第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第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第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第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将德育内容内化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一组文章,教育学生体会家庭成员的深厚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组文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为祖国振兴而读书的精神;学习《枣核》这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教读《生命的意义》这类课文,提高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识,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这样结合,学生读其文,感其行,教其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 营造“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的环境氛围。
(1)优化校园班级的物质环境。根据学生学习和情感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体现学生参与创造,积极向上等特点。
(2)优化班级学生的心理环境。培养班级集体成员之间互动、互爱、互学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使之能促进每个成员积极奋发。
4. 提高教师素质,开发教师教育潜能的研究。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更新观念,提高自我教育,开发自身潜能的意识,通过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开课观摩、理论学习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自我认识、自我提高、不断完善。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1. 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得到了转变。
通过实验,学校培养锻炼了一支教师骨干队伍,他们大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获省、市、区等各级各类荣誉20多人次,有30余篇文章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刊物发表,优秀课参加市级及四城区会课均获好评。
2. 课堂教学效果、教育质量得到优化。
根据小学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轻松和谐教学氛围的创设,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注重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思想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渗透,师生共同追求教学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教学质量。
3. 学生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得到提高。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组织纪律性的加强,自我管理意识的建立,提高了班级德育工作的整体效应。班中班风、学风大大改观,积极向上、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热爱家乡等热情普遍较高,好人好事不胜枚举,被评为校优秀集体。
11.浅析班级文化建构下的价值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价值;渗透
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琐、复杂,除了常规的教学工作和班务管理以外,我们还有很多的突发事件要处理。而如何在繁忙的班级管理事务中提升我们的教育价值,是需要每个班主任带着爱心和智慧去践行的。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管理经验,谈谈班级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建构过程中的价值。
第一、习惯养成的布置与渗透
小学阶段是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将会让孩子一辈子收益,无论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班主任都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得到渗透和培养。而在班级文化的建构和布置之中,我们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把我们所需要达成的习惯养成进行布置和落实,可以以月为单位,以班级文化布置中的一个板块设为“习惯养成角”,比如就餐习惯,我们可以达成以下四点的布置和渗透。
1.我们可以结合《江苏省未成年文明礼仪基本要求》中的“餐饮之礼”,从餐饮时的坐相、吃相,到公共就餐的礼仪等等,通过班级社团活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宣传、渗透。让学生知道相应的注意点。
2.老师和学生一起采集平时就餐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让学生自己来对平时餐饮中的良好习惯点赞。
3.采集自己生活中的餐饮好习惯,制作成图片、宣传标语布置在“习惯角”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布置材料的采集、整理、筛选、修饰等环节中,感受良好习惯宣传、布置、点缀的过程,从背景渲染的角度感化学生的行为。
4.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每年都有相应的布置,并实现逐一渗透、逐一提升的效果。
第二、榜样示范的宣传与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这个榜样就来自我们学生身边的话,更能起到榜样示范在学生团队中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表现的不仅仅是被表扬的榜样个体,而是榜样示范下的品质、精神。这种品质和精神正是我们班级正能量的精髓所在,也是班级文化需要宣传和引领的。笔者认为,在榜样示范的宣传和引领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达成以下三个要求:
1.人人都可以成为榜样之星。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班级的榜样之星,榜样之星的选定不能依托于学生的文化成绩,而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所在。我们采用榜样之星的示范目的是为了用放大镜来放大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因为榜样示范的存在而促使学生更努力的践行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优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多元化的正能量榜样宣传。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渗透的德育元素有太多太多,因此,我们要在班级文化布置的过程中挖掘多种正能量、多种榜样形象。比如餐饮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助人为乐之星。让每种正能量都能在班级文化布置中有所展现,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班级中正能量的浓烈。
3.定期更换各阶段榜样示范。为了让榜样示范作用在班级文化建构中起到持续有效的示范和引领,我们要定期更换榜样对象,比如一周一次的每周榜样之星评比,就可以评比出一周最出色的学生。并且为了激励部分学困生,我们还要设立进步之星等等。以此来促使正能量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优秀作品的展示与辐射
学生的才艺展示是班级文化的一个亮点,能引领班级学生沿着一个正确的、理想的方向展开公平、合理、科学、向上的竞争。学生的各种才华都可以在优秀作品展示区得到展示,并用自己的作品辐射其他同学,引领其他同学的一同参与、努力。而且这个作品的展示是多元化的,比如学生的书法作品、美术作品、手工作品、摄影作品、满分作文等等。我们能采集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展示可以达成以下几个效果:
1.激励学生的不断努力。优秀作品的展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能帮助被展示的同学树立更大的自信心,并激励他们的不断前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的不断前进。
2.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不同阶段的作品展示,能清晰的描写出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看到自己付出后的收获,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幸福,促使学生不断幸福、快乐的成长,让成长和进步同步。
3.促使学生的交流共进。作品的展示可以提升作品本身的展示面,通过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欣赏、点评、交流、学习,这个过程无论对被展示的学生还是参与欣赏交流的学生,都是一种交流共进的机会,能促使大家在相应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进步,能有效促使学生合作竞争意识的提升。
第四、审美素养的实践与提升
笔者在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所有的班级文化布置和建构的过程都是由学生来设计、取材、布置、点缀的,学生在整个班级文化的布置和建构过程中经历了多个环节的思考、分析、动脑、动手、交流等等,学生在这个经历的过程中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实践、真体验、真收获。比如班级中的“小花园”,每个孩子都带来自己喜欢的小盆景,并在上面做好说明介绍,而且自发的定期给这些美丽的小植物浇水、采光,学生的这些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幸福。除此之外,班级文化布置需要达成很多细节要求,比如整体的美观性、协调性、统一性,我激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做,并善于和老师、同学、学长们交流请教,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提升。
班级文化的建构和布置其价值是无限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智慧、激情、师爱通过我们的教育行为渗透给学生,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构和布置之中,让学生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
12.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 篇十二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地域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 中职德育课程在整个中职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 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中职德育课堂中, 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德育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乏味, 教学形式单调, 课堂气氛枯燥沉闷, 教师缺乏激情, 学生缺少热情等现象。因此, 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 实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目标, 是当前摆在每一位中职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将地域文化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堂中, 是提升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将就所在的地域——广州, 结合人教出版社《职业道德及法律》这门课程为例, 谈谈渗透地域文化以提升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一、将地域文化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堂中的依据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年修订) 》“德育原则”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 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 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情感体验”从哪里来?毫无疑问, 学生所生活的那块土地给予了他们最多的情感体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 尤其是道德教育。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 因此,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 社会生活是整合其他两种生活的关键。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而无论哪种生活的物质载体毫无疑问就是它所发生的地域, 这个地域所具有的文化必将影响到生活在这个地域上的人。基于此, 将地域文化渗透至德育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操作意义, 无论是对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还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将地域文化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堂中的实践
(一) 准确提炼本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打上了深刻的地域烙印, 具有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其中“地域”, 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范围可大可小。“文化”, 可以是单要素的, 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以广州为例, 它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从秦朝开始, 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 广州还是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有“千年商都”之称, 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广府文化的兴盛之地。此外,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 广州外国人士众多, 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 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大城市。悠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沉淀使广州具备以下几种显著的地域文化:
1.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悠久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汉族分支构成。通过对岭南先民遗址出土的材料分析, 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性文化。受靠近大海和亚热带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岭南文化的源头为海洋文化和农业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不断对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兼收并蓄, 最终使岭南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2.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广府民系的文化, 在珠三角通行的粤语及其衍生的文化现象是其标志性特征, 广府文化可以看做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 但它与岭南文化的其他分支相比又具有更独特的个性和重大的影响力, 所以可以单独列出。
广府文化的特点就是务实、乐观、包容。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容易接受各种新事物, 敢于学习、借鉴和接受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并将之与传统文化进行恰当的融合。广府人还具备很强的探索和尝试精神, 视野宽广, 思路开阔, 有超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 聪明、能干, 精细, 创造了珠三角多样化农业商品经济。
3.侨乡文化
受地理条件和传统习俗的影响, 广东有着得天独厚的华侨文化基础, 目前是中国华侨人数最多的省份, 因此形成了特有的有典型意义的侨乡文化。广府侨乡分为广州侨乡、江门侨乡、中山侨乡等, 与广府文化一样, 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另一个分支, 与岭南文化相辅相成, 既有交叉又可互补, 可以追寻出很多的研究内容。
侨乡文化承袭了岭南文化新旧兼容的特点, 又具有自身的主动学习与接纳的特征。它即守卫着传统, 历史底蕴和民族性在骨子里是根深蒂固的, 但又不会固步自封, 而是吸收着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点, 只要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 侨乡文化都乐于接受, 即使无法吸收或接受的, 侨乡文化也没有狭隘地将其视为异己, 极度排斥, 而是选择了尊重与共存, 这就形成了侨乡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此外, 受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侨乡与其他地区相比, 重商意识浓厚, 竞争观念强烈, 敢于打破一亩三分地的约束, 敢冒险, 善创新, 乐创业。
(二) 将地域文化与课本内容适时衔接
在准确提炼了本地域文化的内涵后, 教师首先要将其与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对应起来, 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就笔者的实践来看, 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采用:
1.开门见山, 直接插入
如在讲授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时候, 其中一个重点章节就是“青春拒绝犯罪”, 未成年人受其特定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自尊心增强又容易冲动, 这就很容易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而在广府文化中, “乐观”、“包容”是其重要组成要素, 如果学生能继承先辈们的这个优良传统, 对于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 笔者通过课堂小辩论的形式, 因势利导, 选择了“广州中职生继承了乐观包容的广府文化”和“广州中职生遗失了乐观包容的广府文化”这个特定的话题, 让学生充分辩论, 教师加以引导,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将本课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
2.因势利导, 间接引入
如在讲授第十二课《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的时候, 如何“公平竞争, 合法经营”, 如何“保证产品质量”, 作为侨乡文化的继承者的学生如何从侨乡文化中蕴含的商品经济意识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 相信他们会有很多话说。所以, 笔者采用了专题演讲会的形式, 在德育课堂上, 结合教学内容, 确定“我看XX成功之道” (向学生指定XX必须为广州成功的商业侨胞) 等几个将有利于将侨乡文化与本课内容结合的话题, 让学生事先充分准备, 然后安排上课时间进行演讲比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 既在活动中落实相关了德育课程的内容, 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升华了他们的思想认识, 形式新颖, 内容由学生的生活而来, 他们也有话可说, 有感可悟, 学习效果远远比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枯燥的灌输要好得多。
3.循循善诱, 纵横深入
如在讲授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的时候, 书本将职业道德高度凝练为了爱岗敬业、诚信、公道、服务、奉献、反对职业腐败等, 但职业道德有着更大的范畴, 教师在讲授本课时, 可以书本中职业道德的内容入手, 循循善诱, 充分启发, 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横深入, 挖掘出职业道德更多的内涵, 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 就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 将岭南文化中务实、创新引入其中。通过岭南知名人士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 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等, 因为务实和创新而获取成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 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让德育课与生活结合, 使学生乐于接受, 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大德育观”视野下, 将地域文化渗透至德育课程教学中, 以教材本身为切入点, 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 循循善诱的引导, 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放飞思绪, 展示自我, 是实现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能够为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年修订) 》.
【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班级建设的灵魂:班级文化06-12
班级文化的建设标语12-15
班级文化建设的标语06-14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划07-10
班级文化建设系列之班级公约10-26
班级文化墙内容06-20
班级文化建设06-21
班级文化布置资料08-06
四年级班级文化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