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症护理常规

2024-09-24

中医内科病症护理常规(精选7篇)

1.中医内科病症护理常规 篇一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生活护理

(1)积极提倡戒烟,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保持空气新鲜,加强劳动保护。

(2)加强身体锻炼,可以做保健操、呼吸操、打太极拳。

(3)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漱口,被褥轻软,衣服宽大合身。

6、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作好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7、起居护理

(1)慎起居,适寒暖,以防止外感时邪。

(2)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和温度,空气流通,禁止室内吸烟,防止灰尘和特殊气体的刺激,家庭中尤应避免闻及油烟、煤味。

8、临证(症)施护

(1)风寒束肺咳嗽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9、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END

2.中医内科病症护理常规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为:持续或反复性发作的上腹部不适, 包括恶心、早饱、呕吐、胀气、反酸等症状, 经过临床、影像学、实验室的检查, 排除器质性的病变, 症状累计超过3个月。共选择患者173例, 并将其中符合发病年限、发病次数、病程情况的患者共164例纳入本研究, 年龄分布从29~80岁, 平均年龄54.5岁, 病程都在1~12个月之间, 其中男性78例, 女性86例, 按照随机对照表的分配原则, 将164例患者随机分配到2个组, 其中中医治疗实验组为96例, 西医治疗对照组为68例。

1.2 实验分组

1.2.1 实验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槟榔15g:性温, 味辛、苦, 作用消积食滞、腹脘胀痛;云木香8g:性温, 味辛、苦, 作用理气疏肝、健脾消滞、行气止痛;党参20g:性平, 味甘, 微酸, 作用健脾益肺、补中益气;茯苓20g:性平, 味甘, 作用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厚朴15g:性温, 味辛、苦, 作用降逆平喘、行气消滞;白术20g:性温, 味甘、苦, 作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枳实20g:性寒, 味辛、苦, 作用痞满胀痛、积滞内停;灸甘草12g:性平, 味甘, 作用补脾和胃, 脾胃虚弱;干姜8g:性热, 味辛, 作用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燥湿通脉;麦芽20g:性平, 味甘, 作用健脾开胃, 行气消食;所有配方以水煎服, 1剂/d。同时根据中医针灸理论, 取足三里、中脘、气海行针灸治疗, 配合公孙、内关、阴陵泉行针刺治疗, 1次/d。脾肠甚虚者还给予推拿按摩相关部位, 1次/d, 以外敷药膏敷于脾肠部。

1.2.2 对照组应用西药对症药方

吗丁啉:10mg, 3次/d;雷尼替丁:150mg, 2次/d;维生素B:120mg, 3次/d。以30d为一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及疗效情况。

1.3 治疗标准

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少, 部分症状消失;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并且在2个月内没有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应用t检验, 部分非正态分布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到, 中医实验组的无效治疗为4例 (4.17%) , 有效治疗为58例 (60.42%) , 治愈为34例 (35.42%) , 与西医实验组的无效治疗9例 (13.26%) , 有效治疗40例 (58.82%) , 治愈19例 (27.94%) 比较, 除了在有效治疗一项上, 二者无差异外, 其他三项全部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个结果提示,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在大的治疗方向上相差无几, 但是在彻底治愈疾病的效果上, 中医辨证治疗是优于西医治疗方法的, 而且因为中医治疗的项目细化具体, 故无效治疗一项也是远远少于西医疗法的。

注:#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所有项目比较

3 讨论

脾肠病症是消化系统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症状容易反复, 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西药疗效有限[2], 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中医辨证治疗其核心在于辨证二字, 而“辨”的方向在于全面观察, 并且全面分析以此来求得“证”, 这就是中医辨证治疗的核心所在。

本研究的患者选择全部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和《实用中医内科学》[4]的标准, 均为脾肠症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嗳气不爽、胃痞隐痛、厌食呕吐等。因此脾肠病症的患者, 症结多在胃部[5], 而胃部表现为阳明燥土, 是体内气血之脏腑, 外邪入侵、饮食不调、悲喜多情都能过对胃部造成伤害, 导致积气淤滞, 变生诸症。胃部受损日久, 必然实转虚, 招致气虚胃弱, 又气息不调和, 导致胃痞或者胃胀痛[6]。

而所有配方中, 党参为君药。其性平, 味甘且微酸, 《本草》中有记载: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期胃弱, 用以调补, 甚为平妥。是治疗胃虚气弱的根本药物。而白术为臣药, 性温, 味甘、苦, 《本草》中有:白术, 乃扶植脾胃, 消食除痞之要药, 脾虚不健, 术能补之, 胃虚不纳, 术能助之。所以白术可以用来帮助君药补益脾胃, 改善食少腹胀的情况。而灸甘草是一味使药, 性平, 味甘, 《药性论》称其除腹胀满, 补脾益气, 调和药性。和党参、白术共用, 意在增补益气健脾的功效, 调和所有药物的药性, 故称之为使药。因此本药方的主要目的是补益脾气, 以行气、活血为辅, 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此病的临床特点为脾胃虚寒, 隐隐胃疼, 呕吐、纳差, 其机制为乏于温养, 而致脾虚胃寒, 所以治疗应该以药剂为主, 针灸为辅。而本研究中根据中医针灸理论, 取足三里、中脘、气海行针灸治疗, 配合公孙、内关、阴陵泉行针刺治疗, 脾肠甚虚者还给予推拿按摩相关部位, 以辛、温的中药药膏敷于脾肠部。药针相辅, 内外相兼, 动静相宜, 也很明显的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正因为如此,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 辩证的思想无处不在。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 中医实验组与西医实验组比较, 除了在有效治疗一项上, 二者无差异外, 其他三项全部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个结果提示,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在大的治疗方向上相差无几, 但是在彻底治愈疾病的效果上, 中医辨证治疗是优于西医治疗方法的, 而且因为中医治疗的项目细化具体, 故无效治疗一项也是远远少于西医疗法的。这个结果表明, 中医辨证施诊比起西医单纯的对症治疗, 优点在于调动了患者的诊疗积极性, 结合生物医学、社会、心理等社会资源, 共同服务于中医辨证施诊, 这本身也是辨证思想的延续。

参考文献

[1]Chang FY, 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perspee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Hepatol, 2007, 22 (l) :4-12.

[2]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 2009, 1 (1) :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3:74.

[4]王永炎, 鲁兆麟.实用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98-403.

[5]崔舒展, 胡颖.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1) :3033-3034.

3.从模因角度探索中医病症名翻译 篇三

一、翻译模因论

语言学家一般把模因视为个体间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文化的基本单位。社会交流中的实践要求对文化及其载体模因有所弃扬,而翻译就恰恰适合于此,所以翻译模因产生。将模因与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模因角度解释翻译现象,将翻译过程和有关的术语、观念等命名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例如其中的定义、原则、模式和文化差异等。依照该理论,翻译理论正是在该模因复制传递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对旧模因复制与承载,同时该过程还会产生新模因以适应新情况出现。据此可以认为该过程具有流动可变性,而非静止不变。翻译模因包括两类:“基因型模因”及“表现型模因”,前者揭示了语言间的翻译涉及遗传式的、对等的文字转换,而后者却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形有关,这也是翻译现象多样化的根本所在。虽然它仍与旧模因有关联,可是其表现形式不一,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因为读者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者说因为有着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就要考虑到许多文化、背景、语言等地域因素。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尽相同,它们或是主导其他因素,或是被其他因素所支配,如何来平衡诸因素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需要译者认真考虑,这就要求译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除了较常使用的直译外,涉及意译、略译、译述三种情况及模因现象。

二、中医疾病

名称有其独特的分类习惯和医学命名方式,这一点不同于西医,而且还涉及中国古代道、儒、法等诸家哲学思想。其命名标准和方式颇多,中医典籍《内经》最早以病机、病位、病因等进行分类,分为內感疾病和外伤疾病两大类。而伤寒理论则根据病因、病机等将疾病分为杂病、伤寒两大类,并且沿用至今。从临床角度看,內感疾病是按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进行病症分类,有以病因命名的,有病机立名的,有以病位命名的等多种情况;外感疾病包括,卫气营血、三焦病证,分别按六经、三焦的病理变化、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进行病症归类。中医病症名的翻译同时又要求译者要有较深的古汉语知识,尤其是对古今同义字、古今同形异义字、古修辞等要有较深的研究。因为中医病名好多都来自中医典籍,其含义文字晦涩难懂,许多病症涉及五行、阴阳等理论,与现代汉语含义大相径庭,不能望文生义,例如“风水”“消渴”等。中医独特的理论模式使得其病症命名方式独具一格,这种命名方式有着其强大理论及实践为依据。中医理论是在古人长期的、反复的实践的基础之上,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并沿用至今,所以说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悠久。在这一点上,它与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西医有显著区别。

三、模因论关照下的中医病症名

鉴于翻译模因涉及两种类型:“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中医病症名翻译也应该包括两种情况。

1.翻译模因论中的基因型模因的存在,就要求翻译时,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信息的等效转换。因此,此类形式的中医病症名翻译也要相应地考虑等效因素,尽量采用目标语中的对等形式,这就要求运用借用西医、直译、音译+注释以体现等值转换。首先,借用西医适合以下情况:①中西医病名意思大致相同,例如癫疾madness and convulsions、痢疾dysentery、痄腮mumps、顿咳whooping cough、风湿wind-damp、善忘amnesia、消渴drinking and urine、腹胀abdominal distension; ②翻译为症状,如咳血hemoptysis、温病warm disease、痈肿Ulcers and swelling。其次,含义接近中西医病名,只是在少数情况下不能等同使用,以通用为目的,可以使用直译策略。以“风火眼”为例,它在西医中一般表示红眼病,另外又指日光性眼炎,所以把它翻译成wind fireeye。 “消渴”是又一个例子,中医中它本指糖尿病和尿崩症等,因此,译成consumptive thirst,“脱证”,并不是指非得达到休克shock的程度,因此翻译成collapse syndrome。还有某些法定传染病,中西医病名相同,但实质不同,也可直译,以“霍乱”为例,在中医学中指所有的上吐下泻、心腹绞痛的病候,而在西医中霍乱仅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再次,在翻译特殊中医病症名称时,音译是解决问题最好途径,例如病症名称“疝”和“痹”,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其译文都会冗长繁琐,不便于行文,只有音义成shan symptoms和bi symptoms,再加上必要注解才比较理想。

2.模因论中的表现型模因,要求翻译转化过程进行从源语到目标语的一种横向复制与扩展,表现形式多样化,涉及以下翻译方法:①意译,以“伤风”为例,因其是感冒轻症,所以翻译成mild common cold,一定记住不能翻译成wind affection,另外,寒厥cold limbs中的“厥”,表示四肢寒冷, 没有神志上的昏厥,因此不用syncope,该意译成cold limbs。②略译,如男子阳痿(impotence in men),阳痿当然发生在男子,所以in men多余。搔伤(scratching injury),而scratch=mark,cut,injury or sound made by scratching(抓伤),所以injury 是多余的,光scratch 一词就行。发枯(dry and withered hair),wither=become dry,再加上dry 岂不重复,故dry 可以省去。③译述,翻译叙述,如“痱”,可采用音译+释义的方法译为fei, a kind of wind disease; “消中”,可采用音译+释义的方法译为xiao zhong disease, manifesting in polyphagia and polyuria.

四、结论

中医病症名翻译的辩证法则是不求绝对统一,只求大意相通。因此,作为文化载体的模因在翻译领域的复制与传播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模仿、传播不失为一种策略。随着中西医之间的交流的增加,只要中外译者齐心协力,中医的翻译就会进入一全新的局面,并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作出更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2]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 王朝辉、林 岩、陈淑芬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

4.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试题 篇四

【病情观察】

1.注意体温的变化及呼吸形态。

2.注意有无并发症症状,如头痛,耳鸣,胀涕等。

【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min。.

2.保证病人适当休息,病情较重或年老者应卧床休息。

3.多饮水,饮水量视病人体温,出汗及气候情况而异。给予清淡,易消化,含丰富的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

4.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给予物理降温。高热时按医嘱使用解热镇痛片。【内科常规护理措施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内科常规护理措施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出汗多的病人要及时更换衣物,做好皮肤的清洁护理。

5.寒战时,要注意保暖。

6.按医嘱用药。

【健康指导】

1.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2.保持充足的营养、休息、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3.忌烟。

4.坚持冷水洗脸,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肺炎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5.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篇五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五、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九、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十一、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十二、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五、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6.中医内科病症护理常规 篇六

1.定义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哮指喉间哮鸣,喘指呼吸气促。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2.发病情况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好发于春秋两季,秉承遗传或为过敏体质。遇气候骤变,寒温失常而引发。鱼腥发物、花粉、绒毛及特殊气味也可诱发。

3.小儿哮喘较之成人哮喘有其特点

本病在小儿各个年龄阶段皆可发病,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最为多见。重视预防,治疗及时,年长后能够痊愈;发作频繁,长期不愈者,则可成为终身痼疾。

【病因病机】

病因

1. 内因:伏痰内蕴。与素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2. 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嗜食甜、咸、腥、辣等。

病机

小儿时期,肺脾肾三脏常虚。肺虚失于气化,脾虚失于运化,肾虚失于摄纳,水液代谢失常,伏痰留饮内蓄;外邪乘虚而入,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逆痰动而为哮喘。

【诊 断】

1. 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鼻痒、喷嚏、流涕、咳嗽等先兆症状。发时气急、

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

2. 有诱发因素,如气候骤变,感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 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如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性啰音。

4. 可有婴儿时期湿疹病史或者家族哮喘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寒热辨虚实

治疗原则 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故以攻邪为先;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则以扶正为要。攻邪有散寒、清热、涤痰、降气之分;扶正有养肺、健脾、益肾之别。临证需审证择之。

分型论治

1.发作期

⑴寒性哮喘

【症状】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面色晦滞,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7.中医内科病症护理常规 篇七

1 抗生素滥用现状

我国已成为抗生素使用大国。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 有10种是抗生素类药, 住院病人抗生素的使用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 (国外一般在15%~30%) 。WH0的最新资料也显示, 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 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各种抗生素的占58%, 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抗生素在国内药店的销售收入中平均占到27%的比重, 整个抗生素市场规模几乎占用药份额的40%。在我国,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比例高达45%~50%[1]。

抗生素滥用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 使不良反应增加, 而且会加重病人经济负担, 对有限的药物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10年左右时间, 而一代耐药菌株的产生只需2年的时间。如今抗生素滥用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滥用抗生素将使人类回到无抗生素可用的时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抗生素滥用的形势日益严峻, 各种滥用现象层出不穷,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遭受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怎样防止抗生素滥用上去, 好好反思一下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各种原因, 多关注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 滥用的原因和中医药理论在防止滥用方面的应用

造成抗生素滥用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不乏多个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驱动;抗生素从生产到患者消费, 中间有多个环节, 包括厂家、药店、医院以及这三者间的医药代理、医托等, 都是最终要从患者使用抗生素类药品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上述四种利益群体都有意愿且有能力对患者施加影响, 煽动患者使用抗生素类药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患者使用抗生素, 甚至滥用抗生素;当然滥用现象的出现, 也不可避免地渗入了患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如患者由于对抗生素缺乏了解, 主观上容易忽视抗生素滥用的危害等。这些都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讨论涉及中医药理论范畴的抗生素滥用原因:

(1) 无指征滥用抗生素。 不根据细菌特点选择相应敏感抗菌药, 会造成选药不当, 抗菌药疗效不佳;频繁更换抗菌药, 还会引起患者体内菌群失调, 发生二重感染等严重后果,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同时也造成了医院耐药菌株的生成。

(2) 对抗生素不良反应重视不够。 由于抗生素的种类繁多, 适用范围广泛, 用量较大, 加之我国对抗生素的使用目前还没有制订统一的原则和指引, 造成应用抗生素药物潜在的不安全隐患。事实上, 加强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监测在现阶段的临床上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

(3) 抗生素的使用没有计划且疗程过长、剂量不规范。 药物有其常用量, 剂量增加时, 疗效可适当提高, 但毒性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加重。有的药物剂量增加, 疗效并不提高。

(4) 存在不合理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现象。 联合应用抗生素, 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临床没有明确指征者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 不合理的联用不仅不能增加疗效, 反而会, 增加产生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机会。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3]。

上述几个原因, 涉及到病症辨证、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和产生耐药性等问题, 西医在应用抗生素药品方面存在上述问题, 而中医药治疗则在这些方面有较大优势:首先, 中医药治疗注重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强调治病必求之于本, 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病症, 上述由于病症辨证方面原因造成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在中医论治方面出现较少;其次, 中医药在治疗上注重平衡体内阴阳, 药物应用上强调君臣佐使的搭配, 采用复方治疗, 针对多病症和多病因, 疗效较好, 其毒性较小, 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再次, 中医药治疗注重顾护正气, 提倡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强调人体正气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不像西医运用抗生素攻伐, 损伤人体正气。“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黄帝内经》, 古人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 强调未病先防的思想。在当前抗生素滥用的严峻形势下, 这个思想无疑是现阶段和以后工作的指导方针。对于如何运用中医药知识防止抗生素滥用, 将在下一部分里详尽列出。

3 中医药的具体应用

3.1 运用中医理论辨证使用抗生素

李务贞、张玲楚等[4]选取中西医诊断明确、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住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6l例, 从中医的角度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发现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为主治疗呼吸道感染, 中医辨证属实症型组疗效显著优于虚症型组。而实症型组中属实热型组的疗效又显著忧于实寒症型组 (P<0.01) , 而虚症型中气虚组和阴虚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P>0.05) 。这说明中医治病应首辨寒热虚实的理论, 对用西药治疗疾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于提高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有一定作用。

3.2 中医药治疗由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病症

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病人身体虚弱, 抵抗能力下降, 对各种危险的致病细菌都无抵抗力, 甚至是对普通致病细菌也失去了抑制性;此时, 西医束手无策, 除了给予隔离治疗, 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措施之外, 别无他法;但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耐药细菌的出现等更严重后果。而中医药对付这种情况则有独特的理解和更有效的方法:

(1) 中草药能有效改善由于抗生素滥用造成的病患机体抵抗力不足、体内毒素充斥的症状。 据实验研究 (应用生物传感技术) 和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对内毒素的拮抗作用明显, 如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地丁、大黄、黄连、败酱草、穿心莲、青蒿素、丹参素、水牛角等。

(2) 由内毒素引起的脓毒症、MODS在中医的理论中属温病卫气营血的范畴[5]。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清热解毒, 益气解毒, 通腑泻毒”, 这一认识与现代医学的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相符合。传统的中医中药治疗类似脓毒症的各种热症的有清热解毒、回阳救逆和开闭固脱类方剂、成药等。现代研究与应用有保元汤、益气活血方 (丹参、当归、黄芪、益母草、川芎) , 参麦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热毒青注射液、热毒平、热炎宁、复方大青叶合剂等。

(3) 积极研究和运用中医药治疗原先依靠抗生素治疗的各种病症, 从源头上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这样也就从源头上减少了医生和患者滥用抗生素的机会, 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纠纷和医生饭碗等问题, 从根源上消除了对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推动作用。这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防止抗生素滥用的重点。

以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例:

上呼吸道感染是很常见的一类疾病, 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类药物是最容易被错误使用的 (因这类药物在我国很多地方的药店不用处方就可以购买到, 而民众往往有“抗生素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一切感冒”的错误认识) 。上呼吸道感染根据病因不同, 临床表现有:

(1)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临床特征为起病急、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鼻塞等。

(2) 病毒性咽炎和喉炎:临床特征为咽痛、发痒、勺热感、咳嗽较轻;急性喉炎临床特征为声嘶、咽痛、可有咳嗽、发热等。

(3)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畏寒, 咽痛等, 其他症状不明显。

中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只要辨证准确, 效果是比较显著的。根据辨证不同, 可分为:

(1) 风热犯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代表方为银翘散, 中成药有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片、维C银翘片。

(2) 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为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中成药有小柴胡冲剂。

(3) 暑湿袭表证:常见于夏季, 头晕胀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胸闷泛恶、舌苔薄腻、脉濡数。代表方为新加香薷饮, 中成药有藿香正气丸。

当然, 要使患者放弃西医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转而使用中医药治疗, 提高中医药疗效是根本;只有疗效上去了, 病人才有信心采用中医药的办法治疗;也才有机会通过服用中医药的方法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了对抗生素的滥用, 真正发挥中医药的强大作用。

4 展望

(1)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中医药理论会更加深入人心, 中医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对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和滥用将起到更大作用。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治疗各种疾患效果的肯定, 和中医药各种防治疾病的理论的深入人心, 中医药会更加深入到更加广泛的人群, 人们会更加重视运用中医药来为自身预防、治疗、养生服务, 而这些将反过来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 也将有效减少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出现。

(2) 对西医药物进行中医药理论方面的中药性味研究。现今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在于中医理论发掘, 中医辨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 中药有效成分和药性药理的研究, 中药给药途径的创新等方面;而对西医药物进行中医药理论方面的中药性味的研究也是一个方向, 此种观点在不少学者的文章中提及[4]。这些研究包括抗生素类药物的中药性味研究在内, 对于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和方药组合以及对中医药以偏纠偏与调和阴阳的治疗原则的应用都将起到推动作用。这些研究还将对治疗由于抗生素滥用而引起的病患, 特别是如何应用中药方剂来进行治疗将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3) 按中医学天人一体的理论, 人类应与自然合谐相处, 这种观点将被更多的人接受。 当今世界, 面临严重的抗生素滥用现状和引发的各种致病、致命耐药细菌的威胁;这是多方面因素联合所致, 包括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人类的活动和向自然一味的索取,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与环境的严重对立, 使得人类失去了一大片安静和谐优美的乐土;人类的惟利是图, 为了经济利益, 不顾药物药理作用的规律, 滥用各种抗生素类药物, 造成各种诸如耐药性细菌的出现而无药可用等严重后果…… 人类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下人和自然的关系, 要使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中医早就注意到了这些方面, 中医学提倡天人合一提倡,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要求“医者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框架, 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面对当前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伴随着中医药应用的新发展, 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措施必将在防止抗生素滥用的战场上发挥生力军作为, 中医药事业在新时期必将焕发新的活力, 为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发挥作用, 进而为全世界人们的健康贡献力量。

摘要:目前, 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在我国,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滥用的问题日益突出, 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 并且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因此, 研究如何防治抗生素滥用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在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病证及查找替代治疗方案方面有重要作用, 其研究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现实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滥用原因,中医药

参考文献

[1]杜青云, 张铭穷, 黄纯, 等.抗生素滥用与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管理, 1997, 13 (6) :330.

[2]胡霞敏.抗菌药, 保持距离[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

[3]熊慧瑜, 徐峰.抗生素滥用问题大追踪[J].学术论坛——中国处方药, 2003, (12) :54~57.

[4]李务贞, 张玲楚.中医辨证使用抗生素的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 1996, 17 (12) :835~836

[5]张昭文.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是减少和预防抗生素的使用与滥用的有效途径[J].中华中西医学, 2005, 3 (7) :81~82.

上一篇:评价老师的词语下一篇:论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