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共13篇)(共13篇)
1.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 篇一
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2.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 篇二
化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学生对于核心的化学知识的认识。第二,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在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将化学素养分成实践性和理论性两个方面的素养。
首先, 化学概念具有隐蔽性。虽然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但化学概念和通过生活而得来的直觉概念差别是非常大的。可是人们在没有完全了解化学概念的同时, 也能通过直觉概念和生活经验解决化学问题, 比如人们不明白火的化学概念, 但对于火候和火色的掌握却非常熟悉。而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很难从本质上认识火的化学概念, 具体原因就是因为化学概念具有隐蔽性。其次, 谈化学在众多学科中有着一个独特的地位, 它介于物理和生物之间, 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并且在很多应用和研究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最后,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性特点是, 化学的核心问题是合成物。
二、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探究
虽然在新课改的环境中高中化学应有所转变, 但由于应试教育是没有改变的, 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中还是比较注重考试的, 所以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完全合理。例如对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鉴别问题, 大部分的学生对其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试题中, 停留在表面。
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化学素养就必须转变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 帮助其从化学角度认识世界和形成相应的化学观念。通过培养化学素养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 提高化学的应用能力。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具备充分的化学意识
教师自身要先具备充分的化学意识, 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中才能不自觉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教师先具有了化学意识, 才能够不断思考传统教学中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并且进行逐渐的转变和改进。
2. 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内容重构
在化学素养的背景之下,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并且选择到底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应充分考虑到其生活方面, 并且从观念、态度等方面出发进行化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 能够有效的明确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化学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比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新课标对这个方面有四个教学目标的要求, 对于化学反应和能量教学甚至设立了七个目标, 而通过这诸多的教学目标却并不能直接变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遵守以上的原则, 并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内容重构, 并且寻找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结语
3.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化学史;高中化学;教学
一、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化学史不仅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还是唯物论战胜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过程。它涉及到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观察、实践、提出假说、验证试验、得出结论等,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13世纪,波义耳提出的“燃素说”在理论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原性说”,从此化学摆脱了唯心论的圈制,成为一门学科。18世纪,拉瓦锡推翻了波义耳“燃素说”中唯心部分的内容,建立了氧化学说,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开端。肖莱马——有机化学家说过:化学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发展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充分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正是他敢于批判前人错误的理论、继承他们先进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然后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仅得出已发现元素的性质,还预测出新元素的存在和其大致的化学性质,并由实践加以证明,如此形成了可预见性认识上飞跃。其实,这就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规律”,门捷列夫也是认识到这一点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化学史上理论知识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都充分验证了以实践为第一的认识原理和实事求是的端正态度。
二、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端正的科学态度
化学史中不仅记录着化学发展事件,它还见证了历代科学家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甚至是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因此,化学史能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悠久历史的背景下,再看化学是怎样孕育和发展的,可以发现,一切原以为静止的化学知识理论和规律性质都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这就是把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时,他的几位亲人因此相继献出了生命,而他自己更是多次侥幸逃过,这样为科学甘愿奉献生命的例子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讲解分析化学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清楚看到凡是有所作为的化学家,都必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勇于结合实践,敢于献身科学研究的人,这样就将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
1.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设定的情景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保持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兴奋感和探究心理,把知识当作一种给予的宝贵礼物来接受,让学生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追本溯源地了解其动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持有的严谨科学精神和开放性思想,并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和征服欲,增强他们主动求知的渴望。(1)发现问题。19世纪的欧洲已有许多国家都开始使用煤气来照明,为了便于储运,通常将煤气压缩在桶里,人们都知道桶里是一种油状液体,但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后开始对这种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光是提取这种液体就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最终得到了化学物质苯。然后他着手测定苯的组成,结果发现,其中碳占92.3%,同温同压下,相较于乙炔气体密度,苯蒸汽密度是它的3倍,苯的化学式为C6H6,于是他想: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2)提出假设。启发学生结合“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再比较化学式C6H6和C6H2n+2,写出苯的所有可能结构。(3)结合化学史实验验证。引入理论知识中的凯库勒式。引导问题:苯分子中是不是同时有单键和双键,是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学生根据已学的烯烃和炔烃的相关知识设计验证实验:
实验1:将适量苯分别加入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混合(结果均不褪色)。
实验2:在铁粉的催化下,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并有已知资料显示,苯的一溴代物有且只有一种。
实验3:苯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存在碳碳键,但既不是单键,也不是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2.利用化学史教育学生端正科学态度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雷利发现氢元素的事件来教育学生。雷利工作严谨认真,不肯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别,甚至是几毫克的重量,最终发现了氢元素——这一事件被誉为化学史上“第三位小数的胜利”。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促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研究的专业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严格缜密的思维,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化学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古代的化学工艺:远古的青铜、西汉的造纸、唐代的黑火药、春秋的炼铁、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陶瓷的发明、本草药学等,都证明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英国科学史家曾评论:整个化学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的。
四、结束语
将蕴含丰富教学资源的化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养育,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月新.新课程视域中化学教学的生命关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12):7-9.
4.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 篇四
必修一 引言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
2、能列举一些对化学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面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和关系
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2、能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3、认识实验方案、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
4、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5、学会分离、提纯实验方法;掌握过滤和蒸发、蒸馏和萃取等基本实验操作;
6、学会NH4+、Fe3+、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是度量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并通过物质的量建起宏观和微观量的关系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含义,明确1摩尔的含义:
3、能进行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
4、知道、气体摩尔体积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5、能进行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6、能利用物质的量及其相关关系定量上认识化学反应,并进行简单计算;
7、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了解容量瓶在配制中应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1、能运用元素的观点学习和认识物质。
2、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胶体。
4、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5、能运用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验问题。第二节 离子反应
1、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从微粒观(电离的观点)的视角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所发生的反应。
3、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利用离子反应检验常见离子,如CI-、SO42-、CO32-。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知道可以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5、能列举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存在及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影响。
6、以Fe、Fe2+,Fe3+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1、知道钠的主要物质性质(颜色、状态、硬度)
2、认识钠和水、氧气等物质的化学反应,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能利用钠的化学性质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
4、了解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铝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6、从不锈钢不易锈蚀原理,认识金属性质与金属材料间的密切关系。
7、能列举含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8、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
9、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0、了解检验Fe3+的方法。
11、了解金、银和铜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作为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举例说明含硫元素的物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能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4、通过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与相应性质的关系,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运用从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酸雨的危害和酸雨防治的方法。
6、了解碳、氮、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能举例说明硅在半导工业、二氧化硅在现代通讯业、传统的硅酸盐制品和一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的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1、知道原子核的构成,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ZAX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什么是核素、什么是同位素
3、知道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4、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5、能说出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6、能列举出各主族的常见元素
7、掌握碱金属的性质
8、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认识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次序及卤素单质和化合物的重要用途。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1、初步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掌握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能举例说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的得失电子的能力、化合价)的关系;例如:钠最外层一个电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
3、知道ⅡA族、Ⅴ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中某些元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能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5、知道含有某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与元素原子的电子(或失电子)能力的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6、知道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地质探矿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第三节 化学键
1、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能用简单实例说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3、知道化学键包含离子键和共价键,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
4、学会部分常见物质的电子式:NaOH,KCl,CaCl2,ZnSO4,MgCl2,Cl2,H2,HCl,H2O等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能用简单实例说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建的形成要吸收和释放能量,使化学放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3、能用化学键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4、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以各种形式进行转化。
5、认识化学反应在提供能源方面的作用。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知道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能与铜锌原电池为例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不要求知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度和限度
1、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
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3、了解浓度、湿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通过控制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4、认识在有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是不能转化成产物的。
5、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样性是导致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2、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能写1—4个碳原子烷烃的结构和结构简式。
3、知道烃的组成特点。
4、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写出含4个碳原子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5、了解甲烷的组成和基本结构特点,认识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取代反应)。
6、知道乙烯的化学性质(燃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知道苯的物理性质,知道由于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苯不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不能与溴的氯化碳溶液反应,但能燃烧、能发生取代反应。
8、知道乙烯是石油炼制的主要产物,可以与乙烯为原料制取许多物质。
9、知道煤的干馏,知道苯是煤干馏的重要产物之一。
10、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但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11、只知道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12、能写出乙醇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13、了解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燃烧、与金属钠的反应、在催化条件下可被氧化成醛),并 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4、能举例说明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5、知道乙酸的主要物理性质。
16、能写出乙酸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17、了解乙酸具有酸性,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9、了解酯和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0.、知道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都属于糖类。
21、知道葡萄糖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22、知道淀粉在酸或酶的催化下可以逐步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
23、能写出葡萄糖的结构件事式。
24、知道到蛋白质是一种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氯等元素组成,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5、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水解会生成各种氨基酸。
26、知道蛋白质的性质(盐析、聚沉、显色、便性)。
27、能举出加成、取代、酯化反应的实例(不要求掌握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定义,不要求进行判断)
28、初步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主要特点(由简单的结构单元重复而成)和基本性质(不要求分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9、知道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能列举出几种常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30、认识加聚反应,能写出简单的加聚反应方程式。
31、了解合成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在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32、能列举一些常见的燃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并说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了解海水中重要元素的存在和应用及其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认识综合开发利用是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的必然趋势。
2、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对比。认识镁、溴、碘等物质的性质在提取海水有用物质中的重要应用。
3、了解酸雨防治,无磷洗涤剂的使用,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
4、了解由塑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
5、认识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和新物质的合成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
6、能以氯气的制取为例,理解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7、了解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方法。
8、知道复合材料由基体和增强体组成。
9、能列举几种常见的复合材料及其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五
1. 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
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3.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4. 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 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6.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时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7. 升失氧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
8.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9. 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1
10.22.4mol/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 101KP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11.n=m/M;n=V/22.4;n=cmol/L.V(aq)L
12.c(浓溶液)·V(浓溶液) = c(稀溶液)·V(稀溶液)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X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14.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仪器:漏斗。
15.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冷凝管中冷凝水“下进上出”,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16.萃取可用于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主要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不能溶于水,常用四氯化碳,不可使用酒精。
17.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植物油和水。主要仪器:分液漏斗。使用时注意“上倒下放”。
18.蒸发的主要仪器: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19.氢氟酸应存放在塑料瓶中,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
20.氢氧化钠溶液在存放时不能使用玻璃塞。
21.金属钠、钾存放在煤油中
22.氯水存放在棕色瓶中
23.托盘天平精确到0.1g,量筒精确到0.1mL。
24.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25.点燃可燃气体前要验纯。
26.酒精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钠、钾着火用细沙盖灭
27.离子检验
Cl-:
稀HNO3和Ag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和BaCl2;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Fe3+:
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Fe2+:
先加KSCN溶液,再加氯水,先无明显变化,后溶液呈红色,2Fe2++Cl2=2Fe3++2Cl-
NH4+:
NaOH溶液,加热,湿润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 NH4++OH-=NH3↑+H2O
Na+:
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K+:
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
Al3+:
NaOH溶液至过量,先白色沉淀后逐渐溶解
Al3++3OH-=Al(OH)3↓,Al(OH)3+OH—= AlO2—+2H2O
28.钠是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6.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六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7、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8、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9、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0、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1、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3、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4、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苯酚是酚类。
15、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6、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17、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18、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19、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0、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1、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2、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3、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4、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25、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26、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27、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28、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例:乙醇和甲酸。
29、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例:乙烯与环丙烷。
30、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备战高考之如何高效复习化学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科生,参加高考,总分694分,其中化学接近满分,我对化学很有兴趣,希望以自己参加高考的经验帮助正在备战高考并想要在化学上有所突破的同学,取得高考的胜利。谈到高中化学,最大的难点就是知识点的零乱分散复杂,规律性不强,很难做到全方面掌握。但是要想学好化学,还是要尽量理清头绪,如果按照考试考察的方面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关于物质的量,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特别是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原电池与电解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化工流程等,各个方面在考察时会有很大重叠的部分,所以我们按照考察的顺序讲。
首先选择题,理综中化学的选择题共七道:化学与生活的题,这个题建议大家翻一翻选修课本,有一本专门讲化学与生活的,再就是要重视平时做的每一道相关的题,因为化学与生活的题可考察的内容太多太多,我们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刨根究底,那么我们就必须做到把已经遇到的题掌握住,积累下来自己本来不知道的知识点,长期坚持下去,在化学与生活方面才会有信心;物质的量的问题,常常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到一起,比如说单质、元素、核素、同位素等,也可能把容易混淆的特征量放在一起,比如说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等。做好这道题要养成细心的习惯,另外可以自己画原子示意图,把所有要考察的东西都标在上边,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记忆;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在考虑同分异构体时有几点是要想到的,比如结构异构——将同一个官能团在不同的碳上移动,只要碳是不等效的,就会有一种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异构——常见的情况是单羧基酸与等碳个数的酯类和含有一个羟基的醛类或酮类是同分异构、醚类和单羟基醇是同分异构体等;原电池与电解池问题,这类问题通常会结合一些高新技术出题,但是考察的内容仍是固定的,大家要特别留心区分正负极(阴阳极),看体系中两侧究竟是哪种离子在得失电子,一般题中会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或分子的出现,要把它们和两极的反应区分开,再就是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通常不会直接给出,要根据电解产生的气体或生成的固体的质量来换算,在气体这方面要注意选项中是否提到了“标况”,没有提到标况的选项是不可能对的,可以直接排除;反应速率与平衡问题,速率和平衡是高中化学中最难的一部分,不同反应物的系数不同导致的速率的不同、勒夏特列原理的掌握都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光说没有什么用,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在练习中发现这类题的原理所在,知道当浓度、体积、压强、催化剂发生改变时平衡是根据什么移动的,当再次遇见时能够想出这样的解题方法,同时分类总结这一部分出现的几个模型,恒温恒容的容器模型、恒温恒压的容器模型、恒容绝热的容器模型等,每种容器在同一条件发生改变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建议大家在笔记本上单独总结一下,并加上相应的例题。
其次是必做题,理综中化学的必做题为26、27、28三道,前两道一般都是化工生产流程的题,第三道是平衡的题,难点在前两道上,建议大家平时多做一些化工流程的题,特别是某些特定离子的检出与除去、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与作用要特别积累一下,我觉得《疯狂600提分笔记》系列的参考书在这部分的积累是很全的,大家可以当作参考。第三题重点会放在平衡常数和反应速率的计算上,注意反应物的系数来避免速率算错倍数、平衡常数算错幂。总之这三道题的题型基本是固定的,大家练得越多越好,总结的越齐全越好。最后是选作题,选做题包括化工生产、结构、有机化学这三道题,各有利弊。首先大家要确定一个做题的重点,着重突破其中一种类型的题,不出意外就选这道题,同时大家也要有两手准备,再找另一道题当作备用,万一前一种题出得太难了就临时选备用题。在这三道题的选择上,如果你发现自己擅长做化学与生活的题和化工生产的题,对反应流程可以推得很细致,那么可以选化工生产题;如果比较擅长数学、空间思维很好一般选结构更沾光,因为结构题是可以做得很快的;有机题适合联想能力强的,要能够根据很少的条件猜出反应的类型和反应物、产物,在剩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建议大家一般不要选择有机,因为推错一个物质,就会丢很多分。
高考化学选择题秒杀技巧
例题1、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b、3c、4d、5
高考化学选择题快速解题技巧:思维:我们知道87.5%比1小,所以左边系数相加必须大于右边系数相加,满足条件只有a。
例题2、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则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思维:苯环有6个取代位置,四氯苯相当于二氯苯,也是3个
例题3、38.4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标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molb、1.6molc、2.2mold、2.4mol
思维:因为气体有可能是no和no2,正常的解法是,列出两个反应式,然后列方程组计算。其实不必,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全部生成的是no计算出消耗量,假定全部是no2,计算出消耗量,答案就在两个数值之间。选c。或者直接列总方程式计算,也快捷的多。
例题4、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b、大于1.06g,小于2.86g
c、等于2.86gd、大于2.86g
思维:无水na2co3放入溶液会夺取溶液中的水,形成na2co310h2o晶体,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所以被夺走一部分水后必然过饱和,也就会析出更多的晶体,所以晶体质量必然大于na2co310h2o质量,na2co3质量为1.06g,na2co310h2o质量=286_1.06g/106=2.86g
例题5、某烷烃和炔烃的混合气体1l,完全燃烧生成co21.4l,水蒸气1.6l(均同温同压下测得),该混合气体是()
a、乙烷和乙炔b、甲烷和丙炔
c、甲烷和乙炔d、无法判断
思维:用平均值计算:由产物知混合物的平均化学式为c1.4p.2,必然有碳原子数小于1.4的烃,只能为甲烷。得出甲烷后,就能迅速解题,选项c。
例题6、甲、乙两种气态化合物都只含x、y两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可能是()
a、xyb、x2yc、x2y3d、x2y5
7.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与学习策略 篇七
1. 不同化学知识块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依据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 可将相关的知识分为几大块: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基础等。不同知识块的特点差异较大, 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针对其中几块作简单介绍。
1.1 元素化合物部分。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的基础, 必修一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顺序是:结构→性质→用途, 三者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另外, 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多面广, 在典型代表物质的性质的基础之上, 再对同类的物质的性质进行进行推广学习。例如, 在学习碱金属内容时, 学生要先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知识:钠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容易失去, 所以在反应时体现出强还原性, 例如:与非金属的反应, 与水的反应, 等等。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氢离子的反应, 即钠失去电子, 而电子被氢离子得到, 由此可联系钠与酸、碱、盐溶液的反应问题。锂、钾、铯的性质可以根据递变规律来理解和学习。
元素化合物内容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多, 所以学习时应注意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例如:必修一每个专题后面, 都有一个栏目“整理与归纳”, 将本专题所学知识进行网络化归纳, 学习时可以此为主线, 可根据自己能力将网络中的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细化处理, 如此可以明显降低学习的难度。
1.2 有机化学部分。
有机化学知识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必修二的基础之上,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教材中重点介绍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醛、酸、酯、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结构、性质、应用、制备等内容。学习时应把握以下几条线索: (1) 官能团对物质的性质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对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就抓住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关键。 (2) 常见的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等。每种反应类型, 又包含很多的反应情况, 例如取代反应包括:烷烃的卤代, 苯的卤代与硝化、磺化, 酚的溴代, 醇与卤化氢的反应, 醇的酸化, 醇分子间脱水成醚, 醇与酸的酯化反应, 酯的水解, 蛋白质的水解, 等等。 (3) 化学反应条件 (如:卤素光照, 溴与催化剂, 浓硫酸加热, 等等) , 从反应条件上就可以推测出反应类型, 例如, 溴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脂肪烃上的取代反应, 而液溴在铁粉催化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溴水在常温下可以与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发生加成反应, 等等。 (4)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例如: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等物质间的转化) 。 (5) 有关重要的实验 (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醇制乙烯、银镜反应、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酚醛树脂的制备等实验) 。 (6) 有机化学试题常见的两种题型 (一是选择题, 一般是给出一个或几个新型的物质的结构, 来考查:判断分子式, 判断共线共面问题, 同分异构体书写, 化学反应类型, 与Br2、H2、NaOH反应时最大用量的计算, 等等;二是有机合成推断题, 往往以一个物质的合成路线为载体, 来考查:分子式推断, 官能团的判断,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同分异构体尤其是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合成路线的设计等类型) 。
1.3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部分。
在必修二的基础之上,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教材中重点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电化学知识, 等等) ;化学平衡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 平衡的建立与特点, 平衡的移动规律, 等等)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知识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盐类的水解, 沉淀溶解平衡规律, 等等) 。学习时理解原理、理解规律非常重要, 可以将规律“模型化”, 例如学习原电池相关知识, 可以锌—铜—硫酸原电池为模型来研究, 可按以下思路思考:构成条件→工作原理→电子流向→电极反应→相关计算与应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把握电化学高考易考知识点:电极的判断,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溶液pH值的变化, 电子得失相关的计算, 等等。原电池与电解池知识综合应用, 则可选择铅蓄电池为模型, 弄清原理、总结规律, 结合考点进行变式训练。
必修内容是选修内容的基础, 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拓展与延深。所以, 要学好化学, 在高一的时候必须打好基础, 以后才能更好地发展。
2. 优化学习环节,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的一般环节为:预习→课堂→作业→复习→考试, 为提高每个环节的学习效率, 可以参考以下一些做法。
2.1 课前预习的做法: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通过课前的预习, 可以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 自己有哪些疑惑。带着问题去听课, 就容易使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避免盲目性。注意:预习不必面面俱到、搞得太细, 否则不仅会浪费时间, 而且有可能上课听讲时有所松懈, 反而降低学习效果。
2.2 课堂学习的做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上要善于听课、认真观察、注重理解、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例如, 课堂演示实验, 细心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 可以与老师交流探讨, 另外还应注意老师的实验操作步骤, 思考实验设计的原理, 多问几个“为什么”。化学试题讲评不仅要听解题思路与方法, 而且要注重规范解题步骤。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 书上有的简单记, 书上没有的重点记, 记难点、记疑点。协调好记与听时间, 不能只听不记, 也不能只记漏听, 顾此失彼。
2.3 课后复习做法:回顾课堂、规范作业。
常有学生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 可是做作业时总出错。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理解。因为只有反复多次理解记忆知识点, 才能真正掌握牢固, 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新课学完之后作业之前, 结合课堂笔记, 让课堂所学内容在脑海里“放电影”, 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主线, 发现有疑惑的知识点, 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时, 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 可以引起相关知识的再学习、再思考。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 有些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先复习相关知识, 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 事倍功半。作业上尽量避免题海战术, 对于典型例题应反复研究、多方推敲、触类旁通, 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2.4 合理使用教学案。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使用“教学案”进行教学, 使用教学案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进行预习、课堂听讲和复习巩固, 明显地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案编写一般包含以下几块内容: (1) 考纲要求 (学习目标) ; (2) 双基回顾; (3) 经典例题; (4) 课堂练习; (5) 课后习题。“考纲要求”是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与重难点, 要学什么, 使学生在学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双基回顾”不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以填空的形式体现出来,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把与本节课新授内容相关的知识作一个总结归纳, 使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连续性、系统性。“经典例题”是指精选有代表性的试题, 尤其是高考题与名校的模拟题, 力求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 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教学案先学, 教师检查、批改,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堂上结合教学案内容, 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师生共同探究, 可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开放性, 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率。
8.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 篇八
关键词: 高中化学;初高中知识;衔接
一、前言
高中化学教学和初中化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高中化学的知识的难度,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问题,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做好知识衔接教学工作。
二、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差异性的认识
初中化学课程是启蒙性质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纵观整个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初中化学教材语言通俗易懂,循循善诱,亲切委婉,辅以很多实物图片和趣味性实验,紧密联系生活实践,重在介绍引导各种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并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
而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化学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而高一新生刚从初三过来,认知特点并没有多大改变,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上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上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特别是新课标淡化的“双基”,在相应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深入系统地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衔接
初中化学属于公民素质教育,教材内容是科学的、有序的、但并不追求严密和系统完整。而高中知识则以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论为主干,教学中以学生初中所学到的知识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把知识由点而发展成知识层面,进一步注重于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
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是有机整体,许多难点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例如:“氧化还原”概念,从初始认识(有氧参加)到初级认识(有化合价变化)到本质认识(有电子转移)再到实际应用(原电池、电解池),一步步深化。初中化学已删除的内容,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应在高中化学相应的篇章上出现,不必提前补充。如元素的存在状态、电解质及电离的基本概念。高中入学初应重点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补充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略加深化学计算的内容,介绍有关“差量法”的运算方法。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台阶,又分散了难点,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进度、能力要求上体现出可接受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四、初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新课标。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新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受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作为一名教师,正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仔细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第三,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对脑子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难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学生的知识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要想让高中新生快速的适应高中知识的特点,提高学习的效果,就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 林耀.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4)
2 梁彦卿.初中—高中学段衔接化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5)
9.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九
(1):银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轻:密度小,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
(3)低:熔点和沸点低,熔点97.81℃,沸点882.9℃;
(4)小: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5)导: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加热或点燃: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3.钠的保存及用途
(1)钠的保存: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因此,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由于ρ(Na)>ρ(煤油),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2)钠的用途:
①钠钾合金(室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②制备Na2O2。
③作为强还原剂制备某些稀有金属。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名 称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状态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与H2O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条件在常温时,钠与O2反应燃烧或加热时,钠与O2反应
用途——呼吸面罩、潜水艇的供氧剂,漂剂
高中化学关于钠的所有知识点钠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9.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10.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11. 制取漂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2.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13.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10.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 篇十
1、低价态的还原性:
6feo+o2===2fe3o4
feo+4hno3===fe(no3)3+no2+2h2o
2、氧化性:
na2o2+2na===2na2o
(此反应用于制备na2o)
mgo,al2o3几乎没有氧化性,很难被还原为mg,al.一般通过电解制mg和al.
fe2o3+3h2===2fe+3h2o (制还原铁粉)
fe3o4+4h2===3fe+4h2o
3、与水的作用: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此反应分两步:na2o2+2h2o===2naoh+h2o2 ;
2h2o2===2h2o+o2. h2o2的制备可利用类似的反应:
bao2+h2so4(稀)===baso4+h2o2)
mgo+h2o===mg(oh)2 (缓慢反应)
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
na2o+so3===na2so4
na2o+co2===na2co3
na2o+2hcl===2nacl+h2o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h2so4(冷,稀)===na2so4+h2o2
mgo+so3===mgso4
mgo+h2so4===mgso4+h2o
al2o3+3h2so4===al2(so4)3+3h2o
(al2o3是两性氧化物:
al2o3+2naoh===2naalo2+h2o)
feo+2hcl===fecl2+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g)===fe2s3+3h2o
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高考化学公式实验常见公式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2NaOH=Fe(OH)2↓+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2H2O+O2=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Fe2O3+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6NH3?H2O=2Al(OH)3↓+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Al2O3+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Fe=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Cl2=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CaO高温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2HCl=2NaCl+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3Cl2点燃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Cl2点燃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Cl2点燃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光照2HCl+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
40、漂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H2O+CO2=CaCO3↓+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H2O≈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O2放电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O2=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O2催化剂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H2O=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2H2SO4(浓)△CuSO4+2H2O+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H2O+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
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NH3↑+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NaOH△NH3↑+NaNO3+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H2点燃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2NaOH△2NH3↑+Na2SO4+2H2O
59、SO2+CaO=CaSO3
60、SO2+2NaOH=Na2SO3+H2O
61、SO2+Ca(OH)2=CaSO3↓+H2O
62、SO2+Cl2+2H2O=2HCl+H2SO4
63、SO2+2H2S=3S+2H2O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最易考离子方程式汇总
一、离子反应常见类型: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例:Ag++Cl-=AgCl↓2H++CO32- =CO2↑+H2O
2、置换反应型:例:Zn+2H+=Zn2++H2 ↑ Cl2+2I-=2Cl-+I2
3、盐类水解型:例:NH4++H2O==NH3·H2O+H+ CH3COO-+H2O ==CH3COOH+0H-
4、复杂的氧化还原型:例:MnO4-+5Fe2++8H+=5Fe3++Mn2++4H2O 另外还有生成物中有络合物时的离子反应等。
二、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
1、只能将强电解质(指溶于水中的强电解质)写出离子形式,其它(包括难溶强电解质)一律写成分子形式。如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a2++CO2↑+H2O 因此熟记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强电解质能溶于水是写好离子方程式的基础和关键。
2、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书写离子方程式。如铜与浓H2SO4的反应,浓H2SO4与相应固体物质取HCI、HF、HNO3的反应,以及Ca(OH)2与NH4Cl制取NH3的反应。
3、碱性氧化物虽然是强电解质,但它只能用化学方程式写在离子方程式中。如CuO与盐酸的反应:CuO+2H+=Cu2++H2O
4、有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对于弱酸酸式根离子不能拆成H+和酸根阴离子(HSO4-除外)。 如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HCO3-+OH-=CO32-+H2O不能写成:H++OH-=H2O
5、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首先写好参加反应的离子,然后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再用观察配平并补齐其它物质即可;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先写好发生水解的离子,然后确定产物,再配平并补足水分子即可。
6、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即离子方程式不仅要配平原子个数,还要配平离子电荷数和得失电子数。如在FeCl2溶液中通入Cl2,其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Fe2++Cl2=Fe3++2Cl-,因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应写成:2Fe2++Cl2=Fe3++2Cl-。
11.分析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所谓知识结构化主要指将所学知识划分为不同部分,并将其有机的在头脑中组织成知识组块,进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在一定刺激下唯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方可被激活,才能方便学习者在需要应用时成功提取。而教学策略重点研究对象即“如何教”的问题,它涉及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也就是能够有利于既定教学目标实现的工作方式。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化是首要任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便是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策略。
一、引导学生绘制化学概念图
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是前提和基础。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不甚了解,势必加大学习基础知识的难度。因此,基于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正确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至关重要,作为全新教学策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其实所谓的概念图就是利用具体事例说明概念间意义的联系,再以科学命题形式将基本概念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图。通常一个概念图包括概念、命题、层级结构及交叉连接。概念图绘制即在方框或圆圈内写上部分相关概念,通过箭头或直线将其连接起来,同时把概念间关系标注在线上。概念图中核心概念在最上面或中心层,具体概念在下层或外围,它是根据由内之外或自上向下演绎及归纳概念的一种思考方式。例:《物质的分类》(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概念图:
而基于这一基础可在学习《电解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后,从另一角度分类化合物绘制以下概念图:
虽然上述概念图极为简易,但就学生而言却有助于他们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由于在判断具体物质究竟是弱电解质还是强电介质或是非电解质还是电解质过程中,学生极易将盐酸类化合物视为其一,或是将铜、碳类可导电的单质视为其一,而此类错误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学生未能清楚认识到上述概念是针对化合物、纯净物,但只要学生清楚绘制出概念图,便能实现对这一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又例:《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绘制如下概念图:
并且实践教学中还可变形此概念图如下式:
通过变形促进学生对物质量桥梁的作用加深认识,进而同时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并且连等此公式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四个基本公式以及其相互间的换算。
二、整体性教学策略
化学学科各个知识点间必然存在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其绝非相互独立存在的。所以孤立进行新课教学不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完成知识结构化,因此在原有知识系统中纳入新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丰富十分必要
整体性教学在有机物概念教学中也极为关键,由于学生容易混淆有机物概念,因此为有效比较其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可采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调节自身知识结构,可有效的促进新旧概念的有机联系,进而形成全新的更合理、全面的良好知识结构。例:比较醚类结构与醇类结构、乙炔性质与乙炼性质、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缩合与聚合等概念,可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这些概念。同时也可比较有机物化学性质、组成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有机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下表为乙炔、甲烷、乙稀物理性质的具体比较:
同时某些有机物概念间既可以分类又能形成相应的从属关系。如下图径的分类所示,由此可见,在区分有机物概念区别与联系时,利用比较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有机物分子的主要化学性质直接取决于有机物分子的官能团,所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进而预测有机物分子所具备的主要化学性质。可先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典型官能团具备的主要性质,例:双键、三键主要性质为加成反应;羟基可与伯醇发生消去反应并生成碳碳双键,其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可生成氢气;水解酯基生成羧基;氢气与羰基反应生成羟基;醇羟基脱水形成醚;醛由羧基酸性后还原;醛基与氢气反应生成羟基,其与眼镜反应氧化成羧基。
同时,引导学生归纳与官能团连接的羟基其性质会受影响,如氢氧化钠与酚羟基发生反应可生成水,碳酸鈉与酚羟基发生反应可生成碳酸氢钠,但醇羟基却无法发生上述反应。再如以下乙醇结构式,通过结构式可看出其分子结构中官能团为羟基,因此基于不同条件下乙醇分子将分别发生四处断键。当学生清楚了解到这些特征后,便能快速正确的写出醇类物质化学反应。并且随着对更多官能团结构了解后,学生在日后学习中更能有效的迁移重组所学知识,进而加深有机化学的学习程度。
而要想认识整体的有机化学,其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除的分析有机物知识间转化关系和联系,从而建构结构化有机物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有机物知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通俗来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重组有机物知识点,并将其以概念图形式展示出来,进而形成联系紧密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化网络。例利用箭头将炔烃、烯烃、烷烃、卤代烃转化过程连城直线,再利用箭头将醇、酸、酯、醚等与各种烃之间的关联联系到一起,进而形成链烃与其衍生物相互联系转化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图。
四、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至关重要,高中化学教师应在不断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不断研究新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整体性教学等各方面,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图。
参考文献:
1、苏育才、 陈晓清,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现状及优化策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04期
12.高中有机化学谱图知识及应用 篇十二
一、质谱图
1. 谱图原理
质谱分析本是一种物理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 生成不同质荷比的带正电荷的离子, 经加速电场的作用, 形成离子束, 进入质量分析器; 在质量分析器中, 再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 将它们分别聚焦而得到质谱图.
2. 谱图分析
在质谱图中, 横坐标是质荷比, 而纵坐标表示离子的强度, 一般用相对丰度表示, 即以最强峰 ( 基峰) 为100, 其他的峰则以此为标准, 确定其相对强度. 横坐标代表的是分子离子峰及碎片峰, 这有助于判断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可能的主要结构, 质谱图中质荷比最大值就是样品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纵坐标代表的是分子碎片的稳定程度, 这有助于你判断碎片相近的物质区分, 比如可以通过质谱图直接判断二甲苯的三种构型, 就是利用这个方法.
例1图1是某有机物A的质谱图, 你能确定A的相对分子质量吗?
解析: 从有机物A的质谱图上可以看出, 质荷比最大的M+为72, 故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
二、红外光谱图
1. 谱图原理
在有机物分子中, 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的状态, 其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 所以, 用红外光照射有机物分子时, 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可发生振动吸收, 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 就得到红外光谱图, 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 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 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2. 谱图分析
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 ( λ) 或波数 ( σ) 为横坐标, 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用透光率 ( T%) 或者吸光度 ( A) 为纵坐标, 表示吸收强度, 吸收强度与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 红外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 可以用来鉴别未知物.
例2有机物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 其红外光谱图如图2.
B的结构简式为_____.
解析: 由B的红外光谱图可知: 可能为醚, 且分子中有两个对称—CH3、两个对称—CH2, 结合相对分子质量为74可初步确定其结构简式为: CH3CH2OCH2CH3.
三、核磁共振氢谱
1. 谱图原理
氢原子具有磁性, 如电磁波照射氢原子核, 它能通过共振吸收电磁波能量, 发生跃迁. 用核磁共振仪可以记录到有关信号, 处在不同环境中的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不同, 在图谱上出现的位置也不同, 各种氢原子的这种差异被称为化学位移. 利用化学位移, 峰面积和积分值以及耦合常数等信息, 进而推测其在碳骨架上的位置.
2. 谱图分析
横坐标为化学位移, 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 而显示出不同的吸收峰, 峰与峰之间的差距被称作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的大小, 可采用一个标准化合物为原点, 测出峰与原点的距离, 就是该峰的化学位移, 现在一般采用 ( CH3) 4Si ( 四甲基硅烷TMS) 为标准化合物, 其化学位移值为0. 纵坐标为吸收强度. 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 特征峰的数目反映了有机分子中氢原子化学环境的种类; 不同特征峰的强度比 ( 及特征峰的面积比) 反映了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的数目比.
例3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100的有机物C, 既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又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还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完全燃烧只生成CO3和H2O. 经分析其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 21%. 经核磁共振检测发现C的氢谱如图3.
C的结构简式为____.
解析: 100×37.21% ÷16 =2.33, C中最多含2个氧原子, 由题意可知C中含羧基、碳碳双键, 从图3可看出该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个吸收峰, 峰面积之比为1∶2∶3, 所以有机物分子中有3种氢原子, 且数目之比为1∶2∶3. 综合上述信息可确定C的结构简式为:
例4为了测定某有机物A的结构, 做如下实验:
1将2. 3 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 生成0. 1 mol CO3和2. 7 g水;
2用质谱仪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 得如图4 ( 1) 所示的质谱图;
3用核磁共振仪处理该化合物, 得到如图 4 ( 2) 所示图谱, 图中三个峰的面积之比是1∶2∶3.
4用红外光谱仪处理该化合物, 得到如图 4 ( 3) 所示图谱.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
(2) 有机物A的实验式是________.
(3) 能否根据A的实验式确定A的分子式_____ ( 填“能”或“不能”) , 若能, 则A的分子式是_____ ( 若不能, 则此空不填) .
(4) 写出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_______.
解析: ( 1) 在A的质谱图中, 最大质荷比为46, 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是46.
( 2) 在2.3 g该有机物中:
n ( C) = 0. 1 mol
m ( C) = 0. 1 mol × 12 g·mol- 1= 1. 2 g
m ( O) = 2.3g-1.2g-0.3g=0.8g
则 n (C) :n (H) :n (O) =0.1 mol∶0.3mol:0.05mol =2∶6∶1, A的实验式是C2H6O.
( 3) 因为实验式是C2H6O的有机物中, 氢原子数已经达到饱和, 所以其实验式即为分子式.
( 4) A有如下两种可能的结构: CH3OCH3或CH3CH2OH;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三个峰, 而且三个峰的面积之比是1∶2∶3, 根据图4 ( 3) 知, A中含有C—H、C—O、O—H, 显然A为乙醇.
13.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 篇十三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 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
酸
碱
盐
„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 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2.单线桥法(从失→得)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 = 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 = 元素得电子总数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
2.拆:(可简单认为 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拆)3.删
4.查(遵循: 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二、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5.、三、摩尔质量
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2、数学表达式:
四、物质的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表达式:Vm= ;单位:L•mol-1 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
五、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10-9m 〉、胶体(10-9~10-7m)浊液(大于10-7m)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方程式 NaCl == Na+ + Cl-H2SO4 == 2H+ + SO42-NaOH == Na+ + OH-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物质的量的浓度 C(B)= n(B)/V(溶液)2.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配制: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具体步骤:
(1)计算:固体物质计算所需质量,液体物质计算所需体积;
(2)称量(量取):固体用天平,液体用量筒;(3)溶解(稀释):将固体(溶液)转移至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稀释),冷却到室温;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有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适当规格的)容量瓶中:(5)洗涤:有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到容量瓶;(6)定容: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7)摇匀:将容量瓶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玻尔 量子力学 年代 1803 1904 1911 1913 1926 依据 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 发现电子 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谱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 含核模型 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3)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二、原子的构成
表示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负极 正极
二、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1.颜色:黄绿色2.气味:刺激性气味3.状态:气态4.毒性:有毒5.密度:比空气大 6.溶解性:溶于水(1 : 2)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2.Cl2与非金属反应
3.Cl2与碱的反应
氯气 + 碱 → 次氯酸盐 + 金属氯化物 + 水
氯水
成分 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还有ClO-、OH-)氯水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结论:溶液中有Cl-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 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二、溴、碘的提取
溴和碘的化学性质 元素非金属性(氧化性)强弱顺序:Cl > Br > I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橙黄色 2KBr+Cl2=2KCl+Br2 氯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 +Cl2=2KCl+I2 溴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Br2=2KBr+I2 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 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3.熔、沸点:液态溴易挥发,碘受热易升华
4.溶解性:Cl2溶于水,Br2和I2难溶于水;Br2和I2易溶于汽油、酒精、苯、CCl4等有机溶剂。
I2的检验:试剂:淀粉溶液 现象:溶液变蓝色 Br-、I-的检验:
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产生浅黄色沉淀(含Br-);黄色沉淀(含I-)例:NaBr + AgNO3 = AgBr↓ + NaNO3 NaI + AgNO3 = AgI↓+ NaNO3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化学性质
1、与O2、Cl2、S等非金属的反应 4Na + O2 === 2Na2O(白色)
2Na + O2 === Na2O2(淡黄色固体)2Na + Cl2 === 2NaCl(产生白烟)
2Na + S === Na2S(火星四射,甚至发生爆炸)
2、与水的反应
2Na + 2H2O === 2NaOH + H2↑(浮、溶、游、红)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Na2CO3的性质(水溶液呈碱性)
(1)与碱反应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2)与盐反应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3)与CO2反应: Na2CO3 + CO2 + H2O ===2NaHCO3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
三、镁的提取及应用 镁的提取
海水 母液 MgCl2
a 溶液 贝壳 石灰乳 CaCO3 === CaO + CO2↑
CaO + H2O ===Ca(OH)2(石灰乳)Ca(OH)2 + MgCl2 ===Mg(OH)2↓+ CaCl2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MgCl2 === Mg + Cl2↑ 物理性质
镁是银白色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质地柔软,熔点较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化学性质
1、与空气的反应
2Mg + O2 === 2MgO 3Mg + N2 ===2Mg2N3 2Mg + CO2 === 2MgO + C
2、与水的反应
Mg+2H2O === Mg(OH)2+H2↑
3、与酸的反应 Mg + H2SO4 === MgSO4 + H2↑ 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①溶解:Al2O3+2NaOH === 2NaAlO2+H2O ②过滤:除去杂质
③酸化:NaAlO2+CO2+2H2O === Al(OH)3↓+NaHCO3 ④过滤: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2Al(OH)3 ======= 4Al+3O2↑
铝合金特点:
1、密度小
2、强度高
3、塑性好
4、制造工艺简单
5、成本低
6、抗腐蚀力强
四、铝的化学性质
(1)与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2)与碱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第一步:2Al+6H2O= 2Al(OH)3+3H2↑
第二步:Al(OH)3+NaOH=NaAlO2+2H2O ★ 总方程式: 2Al+2NaOH+6H2O=2NaAlO2+ 4H2O +3H2↑
(3)钝化: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4)铝热反应:
2Al + Fe2O3 === 2Fe + Al2O3 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FeO、Fe3O4、V2O5、Cr2O3、MnO2)组成的混合物。
三、铝的氢氧化物(两性)
(1)与酸的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与碱的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的制备:
H2O 铝盐(AlCl3)Al(OH)3↓ 偏铝酸盐(NaAlO2)往Al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先有白色沉淀产生,后消失; 往NaOH溶液中滴入AlCl3溶液:先无明显现象,后有沉淀产生。第二单元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
高炉炼铁(1)制取CO:C+O2 === CO2,CO2+C ===CO(2)还原(炼铁原理):Fe2O3 + 3CO === 2Fe + 3CO2(3)除SiO2: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炼铜: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2.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3.生物炼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铁的化学性质:铁是较活泼的金属(或中等活泼金属)表现为还原性。铁 铜
(1)与非金属反应
①铁生锈(铁在潮湿空气中被腐蚀生成Fe2O3)②2Fe+3Cl2 === 2FeCl3
③2Fe+3Br2 === 2FeBr3 还原性:Fe2+>Br ④3Fe+2O2 === Fe3O4(2价Fe占,2价Fe占2/3)Cu +O2 === 2CuO Cu + Cl2=== CuCl2 2Cu + S === Cu2S(2)与酸反应 ①非强氧性的酸:Fe + 2H+ == Fe2+ + H2↑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 a.常温下钝化(浓H2SO4、浓HNO3用铁制容器盛装)b.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Fe(Ⅲ)①非强氧性的酸: 不反应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u(Ⅱ)
(3)与盐溶液反应(1)Fe + Cu2+ == Fe2+ + Cu(2)Fe + 2Fe3+ == 3Fe2+ Cu + 2Ag+=2Ag + Cu2+ Cu + 2Fe3+=2Fe2+ + Cu2+(实验现象:铜粉溶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Fe3+的检验:(黄棕色)实验①:向FeCl3 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Fe3++3SCN- Fe(SCN)3 实验②:向FeCl3溶液加入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Fe3++2OH- Fe(OH)3↓ Fe2+的检验:(浅绿色)实验:向FeCl2溶液加入NaOH溶液。
Fe2++2OH- Fe(OH)2↓(白色/浅绿色)4Fe(OH)2+O2+2H2O 4Fe(OH)3(红褐色)
三、钢铁的腐蚀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一、硅酸盐矿物、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和信息材料的介绍
1.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居第二位。(约占地壳质量的四分之一);无游离态,化合态主要存在形式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2.硅酸盐的结构:
(1)硅酸盐的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比较方便。硅酸盐结构稳定,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2)氧化物形式书写的规律:
①各元素写成相应的氧化物,元素的价态保持不变。
②顺序按先金属后非金属,金属元素中按金属活动顺序表依次排列,中间用“•”间隔。③注意改写后应与原来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比不变。
3.Na2SiO3的性质:Na2SiO3易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建筑行业的黏合剂,也用于木材的防腐和防火。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如下:
(1)水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测),通CO2有白色沉淀: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白色胶状沉淀),离子方程式:SiO32- + CO2 + H2O == CO32- + H2SiO3↓。硅酸受热分解:H2SiO3 H2O + SiO2,原硅酸和硅酸都是难溶于水的弱酸,酸性:H2CO3强于H4SiO4或H2SiO3。(2)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离子方程式:SiO32- + 2H+ == H2SiO3↓.(3)硅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2SiO3 + 2NaOH == Na2SiO3 + 2H2O.离子方程式:H2SiO3 + 2OH- ==SiO32- +2H2O。4.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主要原料 产品主要成分
普通玻璃 石英、纯碱、石灰石 Na2SiO3、CaSiO3、SiO2(物质的量比为1:1:4)普通水泥 黏土、石灰石、少量石膏 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 陶瓷 黏土、石英沙 成分复杂主要是硅酸盐
制玻璃的主要反应: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SiO2 + CaCO3 CaSiO3 + CO2↑.二、硅单质
1.性质:(1)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熔沸点高,硬度大,难溶于溶剂。(2)化学性质:常温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性质稳定。Si +2F2 == SiF4(气态), Si + 4HF == SiF4 +2 H2, Si +2NaOH + H2O == Na2SiO3 +2H2↑,(Si +2NaOH + 4H2O == Na2SiO3 +2H2↑+ 3H2O.)3.硅的用途:(1)用于制造硅芯片、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2)制造太阳能;(3)制造合金,如含硅4%(质量分数)的钢导磁性好制造变压器的铁芯;含硅15%(质量分数)的钢有良好的耐酸性等。4.工业生产硅:
制粗硅:SiO2 + 2C Si + 2CO 制纯硅:Si + 2Cl2 SiCl4(液态)SiCl4 + 2H2 Si + 4HCl 三、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1.SiO2在自然界中有较纯的水晶、含有少量杂质的石英和普遍存在的沙。自然界的二氧化硅又称硅石。
2.SiO2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难溶于溶剂(水)的固体。
3.SiO2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
SiO2 + 2F2 == SiF4 + O2 , SiO2 + 4HF == SiF4 + 2H2O(雕刻玻璃的反应),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实验室装碱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的原因).加热高温:SiO2 + 2C Si +2 CO, 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 SiO2 + CaCO3 CaSiO3 + CO2↑,SiO2 + CaO CaSiO3.4.SiO2的用途:制石英玻璃,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制钟表部件;可制耐磨材料;用于玻璃的生产;在光学仪器、电子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和防治 : 1.含硫燃料(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涉及到的反应有:
2SO2 + O2 2SO3 SO3 + H2O = H2SO4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2.防治措施:
①从根本上防治酸雨—开发、使用能代替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氢能、核能、太阳能)②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如煤的液化和煤的气化)③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二、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
* 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SO2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⑴SO2是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SO2 + Ca(OH)2 = CaSO3↓+ H2O;CaSO3 + SO2 + H2O = Ca(HSO3)2 SO2 + 2NaOH = Na2SO3 + H2O(实验室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尾气)* 减少燃煤过程中SO2的排放(钙基固硫法)
CaCO3 CaO + CO2↑;CaO + SO2 = CaSO3 SO2 + Ca(OH)2 = CaSO3 + H2O 2CaSO3 + O2 = 2CaSO4 ⑵SO2具有漂白性:常用于实验室对SO2气体的检验 漂白原理类型
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
②强氧化型:HClO、O3、H2、Na2O2等强氧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 ③化合型:SO2漂白——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⑶SO2具有还原性
2SO2 + O2 2SO3 SO2 + X2 + 2H2O = 2HX + H2SO4
三、接触法制硫酸
流程 设备 反应
生成二氧化硫 沸腾炉 S + O2 SO2 或4FeS2 + 11O2 2Fe2O3 + 8SO2 SO2接触氧化 接触室 2SO2 + O2 2SO3 SO3的吸收 吸收塔 SO3 + H2O = H2SO4 * 为了防止形成酸雾,提高SO3的吸收率,常用浓硫酸来吸收SO3得到发烟硫酸
四、硫酸的性质及其应用
1.硫酸的酸性:硫酸是二元强酸 H2SO4 = 2H+ + SO42-(具有酸的5点通性)
如: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硫酸用于酸洗除锈 2.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作干燥剂
3.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将H、O按照2∶1的比例从物质中夺取出来,浓硫酸用作许多有机反应的脱水剂和催化剂。4.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Cu + 2H2SO4(浓)CuS O4 + SO2↑+ 2H2O
浓硫酸可以将许多金属氧化:金属 + 浓硫酸 → 硫酸盐 + SO2↑+ H2O
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由+6价的S引起,而稀硫酸的氧化性由H+引起(只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前面的金属)。C + 2H2SO4(浓)CO2↑+ 2SO2↑+ 2H2O
二、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1.不同价态的硫的化合物
-2价:H2S、Na2S、FeS;+4价:SO2、H2SO3、Na2SO3 +6价:SO3、H2SO4、Na2SO4、BaSO4、CaSO4、FeSO4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2 0 +4 +6 S S S S
SO42-离子的检验:SO42- + Ba2+ = BaSO4↓
取少量待测液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途径一:雷雨发庄稼 N2+O2===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途径二:生物固氮
途径三:合成氨 N2+3H2=======2NH3(1)、环境问题是如何出现的?(1)、人类不当使用科学技术的结果(2)、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极力追求商业利润
(3)、克服环境问题有哪些途径?(3)、治理,使用新技术,改变生活方式,环境意识教育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1.工业上合成氨 N2+3H2=======2NH3 2.实验室制取氨气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氨气的性质
:氨气易溶于水,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但成本低。氨水应在阴凉处保存。雨天、烈日下不宜施用氨态氮肥。与酸的反应 NH3 +HCl===NH4Cl(产生白烟)2NH3+H2SO4===(NH4)2SO4 盐:固态,易分解,易溶于水,与碱反应,产生 而挥发。比 易于保存和运输,但成本更高。Cl-不被植物吸收,在土壤中积累,影响植物生长。不能在碱性土壤中使用,不能雨天使用。NH4Cl===NH3↑+HCl↑(加热分解NH4Cl晶体)喷泉实验:(1).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2).溶液变红色的原因?(3).喷泉的发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三、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具有挥发性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见光或加热会分解释放出 气体 4HNO3==4NO2↑+ O2↑+2H2O(2)强氧化性
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绝大多数金属及许多非金属单质能与硝酸反应.。浓 :
C+4HNO3==CO2↑+ 4NO2↑+2H2O 一般生成 气体。稀 : 一般生成 气体。另外,(1)
适用:固+液 气体。方法最为简便。后者反应更剧烈,应对浓硝酸的滴加予以控制。(2)C+4HNO3==CO2↑+4NO2↑+2H2O 4HNO3==4NO2↑+ O2↑+2H2O
【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归纳08-03
高中化学知识点大总结11-07
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09-03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9-09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07-01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颜色07-31
高中化学化学键笔记09-18
教学随笔高中化学06-11
高中化学总结归纳08-11
高中化学实验课题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