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企业管理系统

2024-09-03

如何建立企业管理系统(8篇)

1.如何建立企业管理系统 篇一

如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HR,也难以招到万能的员工。经过层层选拔并不能保证员工能够最有效地完成工作,人们在从事一项新的工作时,往往会有很多疑惑的地方,这些疑惑往往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信心。因此,公司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让员工不断调整知识框架和心理状态,更有效率地进行工作。

员工培训是组织为了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满足培养人才、提升员工职业素质的需求,采用各种办法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培养和训练。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升员工能力,让新员工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对企业有一个全面充分的认识。在培训的过程中,一起培训的员工可以相互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对工作知识及技能的补充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对工作和公司风貌的了解,则可以使员工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消除初来乍到的种种疑虑和不确定,利于企业增强凝聚力和长远发展。

2. 减少员工的流动性。企业培训让员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制度,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度,提高技能的适用度,同时员工对公司及职位的依赖度也提高了,轻易跳槽意味着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增加。

3. 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保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内部员工就好比一个机体的细胞,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老员工虽然掌握的技能多,对公司也比较了解,但是他们一部分会离职,一部分由于能力原因无法完成新的或更高层级的任务。培训就好比细胞再生的催化剂,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年轻化、活力化,让企业可用人才越来越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提升企业经营效益,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培训的主题就是学习,学习企业的文化、价值观,让员工形成共同做事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和相互学习的氛围。培训可以让员工明确一点:只要工作需要,就应该不断学习。

总之,培训是企业成功管理的重要特征,如果企业忽视培训工作,企业将要冒很大的风险。企业成功的秘诀并不在雇佣高潜质的员工,而是让合适的员工知道如何去做合适的事情。

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应先明确培训目的。华恒智信团队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认为,企业培训目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岗位胜任为目的培训。70%-80%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以此为培训目的的,重在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需要,胜任目前岗位。在培训之前,企业应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建立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岗位胜任模型是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个人特征结构,比如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明确了该岗位的工作要求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进行培训,这样培训会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但是以岗位胜任为目的培训往往会忽略员工的其他需求,例如,有些公司在培训的时候往往只从公司利益角度出发,教员工如何把工作做好,却忽略了员工的利益,比如未考虑到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未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感。

第二、提升能力为目的培训。企业为能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希望员工能够一专多能,丰富员工工作内容,此时的培训是以提升员工能力为目的的。企业可以在员工一般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员工所需的技辅助能,并对比专人做与员工一人全部胜任的成本和效益。例如,企业希望接待人员具备沟通能力、开车、懂方言等,如果某一员工同时具备这三种技能,则可能需要三个员工完成的任务一个员工便可胜任,这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很有帮助。但是这些技能的习得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对员工来说一方面增加了学习的成本和压力,另一方面,却也是对自己软实力的丰富和提高。第三、核心能力开发为目的培训。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该类型的培训主要是结合企业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对核心骨干等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以提升骨干员工各方面创新意识为导向的培训。企业在培训的时候应明确什么是该岗位的核心能力,在请在这方面最有经验和见解的人或专业团队来进行培训。核心能力开发为目的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提升能力,顺利完成任务,为企业创造效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但是核心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员工将会不满足工作的现状,对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有的员工甚至离职或跳槽,企业的负担和损失都会加重。

通过专家的研讨,华恒智信团队对企业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企业应明确自身培训目的,目的不同课程设置、投入时间与精力都会有所不同,根据目的进行的设计,培训体系会更适合企业自身情况。

①以岗位胜任为目的的培训,应尽量增加培训频次。公司的业绩要求员工能尽快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初入职员工在信心和稳定性上都不足,增加培训频次可以让员工迅速提高技能,尽快了解公司并创造价值。

②以提升能力为目的的培训,则应建立配套的任职资格模型或能力模型。培训并非漫无目的,而是由极强针对性的,如果随意根据经验和直觉去培训,结果只能是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

③核心能力开发为导向的培训,则应注重高层意识的丰富与拓展。高层意识的人启用的是灵性思维,拥有一流的智慧和超凡的人格,知道的更多、看到的更深,在岗位上的贡献自然也就会更多。

除培训目的不同外,一般培训可以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行为类培训两种,针对不同类型培训,企业在培训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①脑力劳动培训更多是工作角色或思维模式的转化,应侧重增加员工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例如财务类人员进行非财务经理课程的学习培训,改善为目的,重在员工的自我感受与改善。

②体力劳动培训应该让员工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根据工作的需求改进劳动的动作、效率等。例如,开挖掘机的员工除了知道驾驶技巧外,还应该拥有足够的体力去操作机器。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应明确培训目的,应更好地以培训目的为导向进行体系建立,在方法上注意区分脑力及体力两类培训,以更好的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培训体系。

然而,企业的培训体系也不应该一成不变。根据卢音的变革过程理论,组织变革有三个关键的步骤:解冻→改变→再冻结。这个理论放在培训体系上也是一样,没有任何培训体系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企业应该根据公司大发展和员工素质即使对培训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就好像企业的换血再生系统,关系到企业健康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企业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其中最要的是:只有选择合适的培训体系,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

2.如何建立企业管理系统 篇二

1. 观念上的障碍。

在对待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问题上, 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两种偏颇的想法。一种想法是求全、求大。也就是说, 他们认为财务预警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全面的体系, 从范围来说应该包括日常经营管理预警、投资管理预警和筹资管理预警。对他们而言, 仅仅建立其中的一个系统就可能意味着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作业, 更何况一个全面的体系构造?既然做不到全面、完善, 就没有必要在这个体系的某一个方面搞什么预警信息化了。另一种想法是财务预警信息系统无用论。财务本身就是中小企业的核心, 更多的中小企业还是家族式企业, 财务预警与否个别人知道就可以了, 信息化似乎就意味着公开化。但是保密的财务信息怎么能公示预警呢?更何况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 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建立这样的财务预警信息系统。

2. 成本障碍。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困难。我国的中小企业以民营性质为主, 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长期不理想, 没有完全享受到与外资企业或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即便如此, 商业银行通常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 基本以期限短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这样的融资环境和银行贷款方式造成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而我们知道, 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也必然意味着成本的先期增加, 这里的成本增加主要包括人才支出成本增加和软硬件设备成本增加等。从人才支出成本的增加来看, 企业可能面临对现有人员的再培训, 或者重新聘任有能力的人。同时, 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也伴随着计算机硬件和配件的购置, 信息传输线路设备的购置, 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或购置以及软硬件设备的维护费用和日常开支等。资金不足成为中小企业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

3. 财务预警信息化软件障碍。

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适应市场, 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就意味着要配备合适的管理软件。而当前很多管理软件在财务预警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要。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期服务也没有跟上, 信息化方案的效果不理想。这很可能产生如下结果:一是企业自身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功能无法被全面利用;二是在某些财务管理软件中财务预警仅是一带而过, 功能欠缺。

4. 人才和管理模式障碍。

实际上, 大多数中小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长期处在随意性极强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下,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更类似于“救火模式”。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意味着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按操作规程运作一切, 宏观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产品信息等信息库都必须规范。这种规范表示平时的工作除了必要的职业判断外就要像电脑程序那样按部就班。而部分中小企业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的相关财务信息都是由一个人比如企业总负责人或其亲戚等掌握, 他们将各种信息分割以利于自己独自控制。这样财务预警仅仅是一个人的事, 即使建立了财务预警信息系统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任何财务失败都有征兆, 这些征兆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反馈捕捉到。如果财务预警所需的相关信息只由一个人掌握, 那么这种局限性就使得很多财务失败的先期征兆被忽视, 等到企业总负责人发现时可能已经是财务风险的恶化期了, 要采取排警措施就很困难。

5. 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障碍。

外部环境变化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财务预警信息系统要求能对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企业和企业所处行业现状及其变化进行分析。这种基本监测信息可能包括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企业适用税收政策的变化预测、国家相关行业政策的变化预测、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预测分析等宏观信息。而从宏观角度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弱项, 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家”都是从当时的所谓热门行业入手, 但败也败在对这些行业的前景预测不足、没有事先准备上。

6.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障碍。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 但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外部环境的变迁,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因此, 如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 即使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也难以达到财务预警的目的。实践中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 这对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信息系统构成障碍。要知道财务预警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工作人员, 除了要考虑技术性需求外, 还要充分考虑信息源的组织和开发, 信息化对企业现有财务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等。

二、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议

1. 更新观念。

对中小企业而言, 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并不是做无用功, 财务预警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指标为监测标准或目标, 而这正是中小企业最关心的信息。通过这个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可以更为动态地掌握企业自身的运作规律, 及时识别资金管理过程中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信号, 适时发出警报,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同时应摒弃求全、求大的心态, 尽量遵循实用原则和适用原则。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业务相对简单, 业务涉及面没有大企业广泛, 因此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方案应实用, 并且不必过分追求技术先进和功能全面。

2. 加强内部控制, 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中小企业应该强化资金管理, 根据资金预算安排资金, 合理地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能只重钱不重物, 应定期检查、盘点财产, 划分职能时要注意内部牵制;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 尽量避免库存物资积压和减少坏账风险等。

3. 成立专门的企业财务预警信息化协调管理机构。

财务预警信息系统涉及的并非仅是财务部门, 这种系统的信息化很可能导致企业运作模式、业务流程等的变化, 因此从领导到具体操作人员的理解和协调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便很难将从供应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检验部门到财务部门的信息源组织起来。所以建议最好是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组织信息技术支持部门以及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工作小组展开工作。

4. 财务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的选择。

鉴于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主要障碍, 我们应认识到中小企业财务预警模式的选择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复杂, 而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简易的预警模式。简易的程度可依企业管理要求、管理成本等因素而定。可以建立以单变量模式为主的财务失败预警模型。单变量模式分别从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三个方面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来预测财务危机。其包括的预测财务危机的指标有:

单变量模式运用相对简单, 强调流动资产项目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变量指标很有限, 因此其预警指标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投入资金中流动资金多于固定资金, 短期债务的比例大于长期债务的比例。因此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应更多关注短期财务预警模式的建立, 强调分析短期偿债能力, 包括以下指标:

现金流量比率和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是更为关键的两个预警指标。现金流量比率反映本期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足以抵付流动负债的倍数, 该比率将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结合起来, 弥补了静态比率的缺陷。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主要衡量本年度内到期的债务本金及相关现金利息支出可由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偿付的程度。这两个比率都是反映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偿付短期债务的保障性。企业获利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分析仍可用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安全率等指标。需要说明的是, 单变量模式中的指标和这里的短期财务预警分析指标并不冲突, 原因在于:前者并不区分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或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均以总额反映;后者主要从流动性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5. 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初步构建。

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的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包括三大子系统。 (1) 基本监测子系统, 主要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日常经营状况, 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分析、企业适用的税收政策分析、同行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日常经营分析、利率变化趋势预测、市场价格变化预测等。日常经营数据主要是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数据如销售、生产、成本数据等。 (2) 财务警兆识别子系统, 主要是通过警兆 (财务出现困难的征兆) 分析和警度监测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对企业应收账款、存货、成本费用、销售收入、现金流量等的监测。该子系统还可根据警兆的不同分为财务先导预警系统、财务同步预警系统和财务滞后预警系统。财务先导预警主要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分析和财务指标的计算反映财务风险的先期征兆, 如企业出现将短期资金挪做长期用途、企业支付能力下降等;财务同步预警是对导致潜在风险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如债务本息延期支付、过于依赖贷款、应收账款周转率低等;财务滞后预警是再次提示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财务风险进一步恶化的因素, 如无力偿债、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等。财务警兆识别子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模型库、预警指标库、警兆定义库、警度定义库 (包括警情临界值的定义) 等。 (3) 财务排警子系统, 主要是事先准备好的在各种风险条件下的应急排警对策, 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发出财务风险预报不管是潜伏期的、发作期的还是恶化期的, 该子系统都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性对策。

摘要: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预警,信息系统,障碍

参考文献

3.如何建立企业管理系统 篇三

关键词:桥梁;管理养护;信息;检测

中图分类号:U4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087-02

桥梁作为道路系统的关键和控制部位,在现代交通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桥梁建设事业也已经从过去的重建轻养过渡到建养并重,并逐步向以养促建、以养代建的方向发展。桥梁养护需求的增加迫切地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桥梁养护理念、不断地提高桥梁养护技术水平、不断地改进桥梁养护管理手段和方法,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正是解决桥梁养护需求巨大和桥梁养护资金、材料、机械、人力相对缺乏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1桥梁管理养护系统的概念及内容

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是一门新的综合管理技术,它基于桥梁结构工程、病害机理、编码技术和数据监测技术,运用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评价决策方法,对现有桥梁进行登记、评价分析和投资决策。建立桥梁管理养护系统能够较为全面地收集、储存和处理各类桥梁数据资源,通过系统提供的各个模型和功

能的运行,用户可直观地了解现有桥梁的过去、当前和将来若干年内的营运状况,从而合理安排有限的养护资金,及时、经济、有效地对桥梁实施养护和维修,达到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桥梁的营运效能,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的目的。桥梁养护管理作为公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保障桥梁安全、快速、舒适、畅通的基础。其中,成熟的桥梁管养系统对整个公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桥梁管理养护的现状及管理养护系统的必要性

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养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路交通行车的安全与畅通。

(1)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在公路运输上是交通量猛增,运输车辆的载重量加大,公路运输对公路桥梁的通过能力和承载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今的桥梁养护的技术、设备和措施往往跟不上交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养护滞后、报废年限提前。

(2)一些旧桥老化、破损现象日趋严重,许多旧桥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要,现有的全面养护措施无法弥补其严重的破损现况。

(3)相当数量的桥梁,尤其是早期在省道、县道上的桥梁,在修建时,由于资金短缺,设计、施工标准均较低,加之技术管理薄弱,施工质量未能保证,而养护机构放松了养护初期的警觉性,没有及时做养护预防措施,加快了桥梁的老化步伐。

(4)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造成桥梁的自身老化、破损,而实际养护中往往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5)桥梁设计时计算荷载等级低,限制了公路运输的通行能力,加上养护技术跟不上,往往只能坐视不管,从而导致桥梁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

(6)桥梁管护不善。在大自然风霜雨雪的侵蚀作用下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造成桥梁自身老化破损,使得桥梁衰老加快,寿命缩短。

因此,科学地建立并实施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对整个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3如何建立科学的桥梁管理养护系统

3.1建立科学的城市桥梁管理养护计算机信息系统

(1)建立数据采集系统。依靠高效、快速的检测设备。如桥面快速检测设备能检测到桥面平整度、桥面强度、桥面抗滑性能等参数;依靠桥梁机电系统(收费、通信、监控三大系统)自动采集如交通流、收费信息、车型分类、环境和气象等数据。依靠人工手动采集与养护管理相关的数据。静态数据主要是公路桥梁的基本资料,它的采集主要是靠人工输入,也可以靠系统工具从原有的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库中自动导入。

(2)建立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是用专门算法从数据中抽取模式。数据挖掘任务有4项:分类、预测、关联分析、聚类。分类是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技术,建立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预测是对未来未知变量的估测;数据关联分析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关联规则挖掘在数据挖掘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最近几年已被业界所广泛研究;聚类是对记录分组,把相似的记录在一个聚集里。

(3)建立专家系统。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库、推理机和知识库管理系统组成。专家系统和数据挖掘的结合,实现了对决策问题的定性分析,再与数据系统结合,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在此基础上的决策通过处理模块的有机结合便形成科学完整的桥梁管理养护计算机信息系统。

3.2建立完善的数据功能模块

提供不同管理、养护部门需要的关于桥梁的各种数据档案管理子系统,技术状况检测系统,评价及对策子系统,统计查询子系统,重车过桥咨询管理以及各类报表输出等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它们分别实现了静态数据资料及各类文档的管理;野外桥梁调查、检测;桥梁使用性能的评价;简单对策建议、重车过桥咨询以及各类查询统计、报表输出等功能。

3.3建立全面完善的桥梁现有状况监测系统

本着“防治结合、重在预防、标本兼治”的原则,邀请有关专家和业内有关技术人员召开座谈会,对桥梁现在的技术状况进行集体“会诊”,对桥梁使用的各方面状况进行评价并排序,要按照检测评估后的状况,编制城市桥梁养护维修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向当地政府争取桥梁养护、维修专项经费,以及日常检测的费用。对不同损坏程度的桥梁提出可行性维修方案。

3.4建立和落实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管养队伍

组建精干、高效的工程管理队伍,坚持业主、监理的现场“双旁站”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三不准”制度,即:不经培训不准上路、培训不合格不准上路、带病的人员和车辆不准上路,做到了规范施工、文明施工、安全施工。

3.5建立桥梁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

编制修订各级城市桥梁的应急预案。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管养队伍,配置足够的检测、养护、维修机械设备,建立桥梁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有需要的可实施实时监控,提高桥梁管理的技术含量。

3.6建立城市桥梁大型广告、悬挂物和辅助物管理系统

目前城市桥梁有不少大型广告、悬挂物和辅助物等没有进行审批,桥面上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影响桥梁安全。按国家规定,在城市桥梁上设置大型广告、悬挂物和辅助物的,应当出具相应的风载、荷载实验报告以及原设计单位的技术安全意见,报市政工程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4结束语

桥梁养护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完善桥梁养护管理专业计算机系统和加强桥梁养护管理技术人员对辖区内桥梁的养护管理,也要依靠各方面专业人员通力合作。政府职能部门、市场、公路养护单位,应齐心协力对公路养护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应用深度、广度拓展提出可行性方案,扩大公路桥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雅琴. 桥梁结构分析的广义变分原理—Daubechies条件小波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

2 牛 宏.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建设期风险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9

3 吴泽宁、张文鸽、管新建. 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修正的统计方法[J].系统工程,2002(03)

How Discusses Shallowly to Establish the Science

the Bridg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System

Li Yusheng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portation load, factor and so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fluences,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life reduces day by day, does the security index also along with it drop, how carry on the science to the bridge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ains into the urgent matter, this article goal lies in establishes a complete bridg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venient bridge maintenance managerial technique personnel to the area of jurisdiction in the bridg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imultaneously to advance the bridge Control section’s government affairs computerization, the leadership macro-scientific policy-making to have the positive promotion significance.

4.如何建立企业管理系统 篇四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永久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 已经认识到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它的作用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实 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现实中我们的企业还停留在家庭式管理或是工厂制度阶段。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做出如下论述。

一、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企业制度是工厂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企业并不 具备典型意义上企业的基本特征,企业成为各级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产需脱节企业的浪费严重,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软化、生产效率低下,企业平均主义现象严 重。针对工厂制度的弊端,从 1978年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先后经历扩权让利、利改税、经营承包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四个阶段。从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企业存在的问题,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放权让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机制转换问题,而是从产权组织形式、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都不合理。要真正搞好企业的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必须把改革的思路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路的根本途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是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有两个支柱:一是现代的技术;二是现代化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广义地说,任何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现代企业,然而,绝大多数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典型形式,这是因为公司能比其它企业组织形式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集中统一有权的管理体制,从而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主要是指现代公司,即拥有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公司。其一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部分,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宏观调控,最终都要看企业所作出的反应,只有当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发挥出 应有的作用。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赋予企业应有的企业权利。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企业。其二是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就是适应社会化 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适合企业 集中 巨额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保证企业在所有权与 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它的企业是一种联合许多分散的个人资本成为一个集中的股份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全部法人资产对公司经营行为负债,是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监督机 制,它在确保股东利益的同时又赋予董事会和经理的充分经营决策权,使它在现 代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怎样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根据企业的要求,做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规划,其次,根据企业 的性质及工作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企业制度,比如人事方面的,财务方面的,管理 方面的等。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优势的 经济成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 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 争力和民营经济整体素质。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规模逐渐分化,少数成长为大型企业,而为 数众多的仍然是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因为体制的、传统的等 各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也暴露出自身一些先天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 就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科学 有力的保障。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其治理结构的规范往往是形式上的规范,需要落实到操作层面,真正实现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突破瓶颈,不仅要建立合理的治理制度,而且还要有下一个层面的具体实施的措施,限于中小企业的人力 资源现状,不仅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治理制度,还要设计出匹配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真正将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由理论走入实务。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一直是理论的热点问题,我们注意到,我国学者分别在 这两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也注意到了两个领域的对接,然而,理论与 实务的视角基本定位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中小企业在该领域被忽略了。

中小企业人员少,经营链条短,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应同步着手进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多数中小 企业的经营者疲于应付企业的内外事务,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治理与内部控 制建设。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方案,既 可以优化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不重视企业治理和 管理的局面。因此,进行不同阶段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促进 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经营绩效,对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持久的意义。迄今为止,内部控制理论最权威的阐述是著名的 COSO 报告,该报告提出:内部 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人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 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此种解释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各界和审计人员及专家 学者的普遍认可。狭义的公司内部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 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 系。它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及其相 关机制来实现。

目前,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主对企业治理的完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不足,更多的是短期行为。中小企业的企业治理主要问题包括:股权不明晰,所有权过于集中或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制衡关系;忽视制度化管理,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等等。中小型企业应建立一套符 合本身实际情况的企业治理体系,将国际通用的企业治理惯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良好的企业治理有助于企业发展,使董事会更好地进行决策,高层管理人员 更有效地对公司实施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贯彻落实提 供良好环境,为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治理提供 政策法规保障;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的组织结构,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其次应强化外部监督,明确财政在民营企业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树立财政 监督的权威,提高财政监督的效果。会计报表必须接受社会中介审计的监督,社 会审计应指导民营企业按照会计规范的要求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 度。税务机关要依据相关法规规范民营企业的纳税行为,严格税收管理。使民营 企业认识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 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 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1.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多数中小企 业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董事长和总 经理由一人兼任,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应该 作为所有者产权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 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这种责权不分的企业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 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2.建立多层次内部控制体系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覆盖经济业务流程 环节的,适合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 调 整,不断修订完善控制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动态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 确规定各层次、各项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 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3.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在企业的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 机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做到监督与服务并 重,帮助管理当局对内控系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的程序 和执行的有效性,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4.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任何一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受到决策者和执行者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水平的影响,人是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决定因素,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的 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抓住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抓住本质特征了,工 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抓不住本质特征,工作起来就会不得要领,再三折腾。现代企业特征本质是什么呢?现代企业制度表面特征形形色色,但本质特征独一无二,就是实行经济主权制度,也就是实行所有者负责制制度。通常被认为是典 型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就是实行所有者负责制制度的。相对所有者而言,经营者总是被动者;在这里,平庸和读职是 不能容忍的,因此经营者只能克尽职守尽到责任,除此别无选择。经营者对所有 者负责,那么所有者又将对谁负责呢?所有者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可靠吗? 完全可靠。古语说,不人自害。人对自己最忠诚不二了,每个人都本能地对自己 负责任。这一点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觉到。假如所有者对自己不负 责,那么他就会对经营者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使整个责任制系统在这一环节上出现故障,影响整个责任制度的实在程度。不过我们不必有此忧虑,因为这种 假设是不真实的。这是一种 关于责任的自动化,而非关于机器的自动化。可见,主权是实现责任自动化的基 本手段;而股份制正是因为这种责任的自动化而现代化的。股份制由于实行经济 主权制度而现代化,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持特征实际上就是经济主权制度。经济主权思想应该是根源于责任制度思想的。

我国有许多经济学者都特别强调过改革产权制度、明析产权关系的重要性。其实 产权问题也就是主权问题,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任关系问题;解决产权问题就 是要理顺企业内部责任关系,建立实实在在的责任制度。他们对解决主权或产权 问题的强调并非偶然的,因为在所有问题中,主权问题是最根本的了;如果主权 问题被真正解决了,那么其余问题都将随之迎刃而解。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在哪里都一样,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责任制度,而形式则各式各样.美国的 现代企业制度与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形式上则将因为国情不同而带有地方 色彩.而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带有中国特色,但也是形式多样的,在此不能整齐划一为某 种形式.其实这正是人们利用自己智慧不拘一格进行创新的时候.企业制度与政治制度存在着 一定关系,但是不能因为我国政治制度不同于美国就采取一切不事事的态度.本文作于六年以 前,虽然今天情况有所变化,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调已经确定在股份制上,但是中国的国情决 定了作为最大(股东)股份的国有股将应该实行多元委托经营,而且将主要委托企业职工大会.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即股份制在中国所应该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本文主张实 行多元委托,并且这种多元委托将主要是委托企业职工大会,而且将把懂事或董事会的权力置 于职工大会权力之下,从而建立起真正实在或比较实在的责任制度.因此即使时间过去六年光 景,本文仍有很大发表价值.把懂事或董事会权力置于职工大会权力之下,这是西方民主制度中的权力制衡理念在 中国企业中得到认同的表现.董事会监视会或经理等之间的制衡关系在西方有效,而在我国则 可能无效或效果不佳,因为我国人事关系比较复杂,当事人对公有资本不能恪尽职责.企业的行为倾向与企业产权结构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企业在市场上所进行的 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实质上也是产权的交

一、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入世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使乡镇企业与国有等其他所有类 型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乡镇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要 在竞争中具备优势,必须打破传统的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 业制度,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 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入世的到来,乡镇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加剧的国内市场竞争,还要受到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一些国际企业的巨大威胁,双重压力迫使乡镇企业必须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

(二)乡镇企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农村早期发展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在发展集体农村副业的基础上的社办 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起点低、规模小,可谓“先天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低成本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势已 逐步消失,而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职工素质差、管理不科学等问题愈加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二次创业 期,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强现代营销意识,更新市场思维观念,又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还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

二、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的基础和前提。产权制 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来进行:

(一)明晰产权关系,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一大弊端就是产权关系出现错位,是“人人有份,人 人不问”。乡村农民集体具有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无决策权和收益权,乡村行政组 织具有事实上的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与产权权能相联系的利益风险承担者却是 乡村农民集体。这种错位的、不明晰的产权关系导致权利与义务分离,收益和风险分离.二是资产评估。要防止资产的低评、漏评,应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评 估。三是产权界定。产权界定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尊重历史,平等协商,明确其财产归属,应处理好出资与投资、国家政策行为与投资行为、单 位扶持行为与投资行为三个方面的界限问题。其次就是要建立股份分散化和投资 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二)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行产权流转。这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实上,随着企业兴衰存亡,企业产权是运 动变化的,企业正常的重组、兼并、拍卖等都可在产权市场进行,产权“商品化” 趋势日益明显。这有利于全社会产权构建的合理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也为乡 镇企业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有利时机。乡镇企业,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乡镇企业,应主动将产权变动纳入战略规划中,提高员工产权意识,塑造浓郁的产权创新氛 围,主动朝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企业集团方向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指导和服务。产权制度改革的一大目标就是实现政企分开,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确立企业 法人财产权,使所有权、产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他们放 开手脚,独立负责,自主经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以法人公司制为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法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样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 选择。

根据乡镇企业的现状,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的原则,有步骤、有分别地引导乡镇企业走公司化的道路,切忌“一刀切”。首先,个私制或家族式乡镇企业要充分认识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胆开发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努力留住人才,让贤 放权,实现家族式管理向精英式管理的转变,从而使个私制或家族式乡镇企业走 向“高、大、强” ;其次,把现有的还没有改制的乡镇集体企业逐步改造为农民 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第三,条件成熟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可改制为 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四,股份有 限公司具备上市条件的,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 券交易所上市;第五,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有名特优拳头产品 的企业可组建股份制企业集团。

四、以科学规范化为基本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乡镇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构成的复杂系统,欲使之健康发展、高效优质地运行,企业管理科学规范化则是重要和必要的条件。现以公司制为例,要实现其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领导体制。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组成的领导体制,使公司的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权利制衡,责权 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地保障着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保障决策的正 确执行;防止企业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维护投资人及企业的整体 利益。

(二)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建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的用人 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这是我国乡镇企业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 用的原则,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招聘自己所需人员。(三)完善企业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个人收入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员工的个人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相适应。

(四)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企业劳保制度。劳保制度是劳动保护制度和劳动保险制度的总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保 护制度。

乡镇企业劳动保护应以实现安全生产为重点,认真组织好全面安全管理,即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全过程、全员参加和全部工作的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优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区别企业 品牌和市场手段的分水岭。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的核心思想入手,认识了 核心思想,也就认识了其重要性;我认为至少包括下列三点:

1、有限责任原则。独立 核算,自负盈亏,是市场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就有可能亏损破产,以注册 资本承担有限责任,还给失败者以东山再起之机。

2、多元投资原则。社会法人参股,便于相互监督与相互扶持,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职工与社会居民参股,容易形成企业 经营与社会经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居民,形成社会效益。

3、内在动 力原则。工资所体现的是雇工关系,不利于激发经营者与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让企业经 营者与企业职工 2/3 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工资,而是来自分红,那他们就会拚命。拚命 才干 =企业效益。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人们则有不同的理解。基本有三种意见:

1、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坚持这种理论的 学者认为,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 一是产权明晰,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诚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是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部内容,还得研究。至 少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在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上,构 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决定。我国政府具有两种职能。即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政府应设 立两类机构,一是专司社会经济管理的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机构,专司国有资产 管理职能。按照法律界定的财产界限对国有经济实施科学管理。b 在国有资产专司职能 的基础上,实行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分组监管。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上,通过国家统一所 有,统一投资,以投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明确其产权关系,使公司变为独立的法人经济实 体。在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长期以来,国有资产 经营收支与政府的公共预算混合使用、这就使政企难以分开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 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这些可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theory of business)什 么是有效经营理念的内容,一套经营理念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 识,包括社会及其结构、市场、顾客及科技情况的预见。第二个竞争是对组织特殊使命的基 本认识。例如,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电话公司界定其使命为“让每一美国家庭及公司都拥 有电脑。”第三部分是对完成组织使命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识。1802 年创立的西点军校,即界定其核心竞争力为“培养受人们信任领袖人才的能力”。经营理念必须经常在接受检验中修改丰富。经营理念不是永久不变的。事实证明,有些经营理念功效宏大而持久,可以维持数十年不改动。但时至今日,再继续维持旧有的经营理念已经不行了,大企业尤其如此,企业经营正在 进入一个新时代。

现在企业制度的特征:指导性:

一、指导性:界定企业的经营方向、远景目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并筹 划了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及指导性的措施、对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二、全局性:企业战略立足于未来,通过对国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行业等经营 全局性: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站在系统管理高度,对企业的远景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三、长远性:兼顾短期利益,企业战略着眼于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思考,确立了远景目 长远性,并谋划了实现远景目标的发展轨迹及宏观管理的措施、对策。其次,围绕远景目标,企 业战略必须经历一个持续、长远的奋斗过程,除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外,制定的战略通常不能朝夕令改,具有长效的稳定性。竞争性:

四、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确立了“战略”在经 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面对竞争,企业战略需要进行内外环境分析,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适体的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五、系统性:立足长远发展,企业战略确立了远景目标,并需围绕远景目标设立阶段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同时,根据组织关系,企业战略需由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三个层级构成一体。决策层战略是 企业总体的指导性战略,决定企业经营方针、投 资规模、经营方向和远景目标等战略要素,是战略的核心。一是实现政资分开,即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 能的分离。二是在政府所有权职能中,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同国有资产的营运职能的分离。三是在资 本营运职能中,实现资本金的经营同财产经营的分离。4.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如 “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公司结构的各种形态等。一般而论,规模较大、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企 业,其组织形态趋于复杂。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 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构成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三个:一是企 业的产权制度,是界定和保护参与企业的个人和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和规则;二是企业的组织制度,即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规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调和权责分配的关系;三是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指 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安排,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依据。其 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 权利的安排,三者共同构成了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是法人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 权责明确是组织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政企分开则是这三方面的 基础和前提,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各个环节上。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统一的整体,三个组成部分相互 联系、缺一不可。现代企业的制度特征与治理结构 主题词:公司法人制度 治理结构 内容提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在增强公有制资本控制力的前提下,摆脱单一的所有制标准 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过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问题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定位与特征 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是实质性的。由此确认了企业法人制度:

1、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其法人财产权从 法律上得到确认。

2、国家所有权转换为股权,并依法承担有限责任。

3、股权多元化、分散化使企业的产 权清晰。改造后的企业基本作到了“产权明晰”,但在“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方面,还存在着 问题,影响到改制后的企业效率。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立足于全球范 围来衡量,我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只是公司制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 制度所生出的企业运行机制,才代表了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才 有条件充分、透彻地溶入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圈中。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在高层次水平上适应现代 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关系明确、治理结构 严谨、权责关系对等、筹资渠道广泛、企业规模可 以迅速扩大并能稳定、持久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具备上述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点:

1、股东所有权与基 于公司法人所有权之上的经营权完全分离,经营者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地享有公司法人所有权,股东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对经营者进行任何干预。

2、典型的资合公司特征,低成本的、快捷便利的吸收资本 的渠道,决定了企业能迅速扩大规模进行集约经营。这种以投资或资本为基础的公司不仅可以通过借贷或 发行债券筹集资本,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在短时间内筹集资本,而且只要公司经营得 好还可以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不断发行股票,从而使自己能够形成跳跃发展的态势。

3、股票转移有畅通的 渠道。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投资虽然不能收回,但股票可以自由转让,这种进退自如的融资机制有利于社会 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

4、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企业生命力持久性的特点,考察西方国家现存的、历史 在百年以上的公司大都是股份有限公司。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产权制度及法人治理制度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结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股权结构。以股东投资行为 为基础,传统所有权在公司中转换为股权和公司法人权利,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产权制度的具体表现 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被认为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组建以后有股东会、董事会、执 行机构、监事会组成公司治理结构对其进行治理。公司治理机构的设置和运作就是公司产权的具体体现,它体现出产权的分解和制衡。

一个企业能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治理结构是否有效。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 统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 结构,使公司在法治条件下运行。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职权范围和议事规则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改制中利益再分配引发的巨大阻力,以及法治实施初期对企业调控功能的不到位等诸多因素,使得法人治理结构仍存在着运行中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1、股东大会不能按规定召开; 在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下,股东大会不能有效行使职责。

2、大多数公司因对与会股东的资格作了严格的持 股数限制,且我国对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又没有委托代理制的规定,中、小股东的权益实际受到剥夺。

3、改制企业董事会的董事结构不合理,聘用外部董事的很少,大多数董事是执行董事或在执行层中担任经理、副经理,法人治理的分权和制衡很难实现。

4、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混同公司责任,不能形成激励和制 约;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公司章程、行政法规造成的损失由参与决议的董事负赔偿责任,有待进一步明 确规定。

5、对公司监事会及监事行使监督的职权缺乏进一步的保障。公司监事多为公司职员,受董事会和 经理层的领导,监事不知事 和难以监事现象突出。1998 年 4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成立 了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基准的专门委员会,拟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并于 1999 年 5 月通过,现为世界发达国家一致表示支持。因此,我们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必要对我国企业法人治理机制进 一步完善。

1、要规范公司治理就必须切实保障股东大会有效行使其职责,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改制后的公司应严格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公司成立时,应当重视起对“企业宪法”--公司章程的严格 制定。公司章程是公司的根本,是股东意志的体现。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审议各类报告和任免 董事、监事以及通过董事会解聘不称职的高级管理人员。OECD 理事会通过的上述《原则》,其中一个主要内容表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所有股东,包括小 股东和外国股东受到平等待遇。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补偿。小股东利益得不到保 护,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是突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进和完善投票表决制度则是保护小股东利益和规 范股东大会运行的制度基础。建议实行小股东累积投票制以有效地防止大股东的垄断。

2、法人治理不同于自然人治理的传统企业运作,树立公司运作上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好董事会的文化理念 基础。在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中,公司的经营被董事会及经理层所控制,《公司法》中应明确规定股份公司董 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最低比列,明确外部董事的职责,建立独立的外部董事制度和一套完整的、精细的议事 规则。加强政府导向,建立有效的董事人力市场,提高董事素质,认真遵受竞业禁止义务,不滥用董事职 权,负起对股东的责任感。建立有激励和约束力的董事报酬机制,使董事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联系,从利 益上增强董事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和压力。

3、为防止公司经营者滥用公司所有者的资产,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监督经营者。要建立起公司内 部有效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必须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不受经营者的束缚;监事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此外,应赋予监事会在提议董事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不被 接受时一定范围内的召集权,保证公司行为的规范及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5.如何建立企业质量文化 篇五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质量文化是生产优质名牌产品,塑造企业名牌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建设有鲜明企业特色的期望企业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认识把握内涵,提高对加强企业质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1.把握质量文化内涵

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致力于企业质量绩效建设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质量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包括质量理念,价值观等核心内容的深层的精神文化,物化的表层文化和二者之间的质量行为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是质量文化的灵魂,包括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等四个方面;物化的表层文化,包括企业的质量政策、质量行为准则、质量行为规范等三个方面;质量行为文化由质量文化规范体系及运行机制构成,包括体现企业意志、企业质量格言、企业质量工作系统产品的品牌效应、具有质量文化氛围的标识和工作环境等五个方面。生实际上,质量文化这三个方面是自上而下,由内向外逐层落实,自下而上,由内向外逐层体现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持续地作用于企业质量活动的全过程,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2、充分认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事实上,任何企业产品质量工作都包含了上述质量文化的这

三个层面,只不过我们往往是就质量工作谈质量工作,并没有上升到质量文化这个高度上来有意识,有目的地研究质量工作。质量关系企业的形象、信誉、效益、质量反映企业素质,市场竞争力;品牌是靠质量来保证的,是靠包含优秀的质量文化来支撑的。我们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仅仅能够使顾客满意,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我们讲的质量,实际上是讲全面质量,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包括顾客对商品的质量、价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全面质量集中反映了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商品价值观,建设质量文化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质量观,进一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对商品的质量、价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追求,以市场认可的名牌产品,塑造作用的品牌形象。

事实上,质量文化能够通过从事质量工作的人员的行为,被相关方所感知和传递,从而影响相关方对企业的评价和信任度,影响企业开拓市场的机会和社会影响力;质量文化还能够通过员工的行为改变生产程序,制度以及管理效果,改变产品质量成本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从而对企业的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此外,质量文化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自身潜力的发掘,员工们会在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中自觉地于质量管理活动,并且积极完成各项质量标准。因此,许多企业开展建设文化,加强质

量管理活动。

从管理历史来看,企业质量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可以说,企业质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产品,也是企业宝贵的无型资产感。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内部提高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从外部树立以质量为根本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凡是成功企业的背后,无不有质量文化的支撑和贡献。

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推进作用文化建设

1、塑魂

质量方针、理念、价值观、道德观是企业质量文化的灵魂,塑造质量文化之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见懈地培育。一要强化质量意思,坚持“质量第一”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观念。二要树立有企业特色的质量理念和质量价值观。三要强化 企业员工的质量道德观,培育严谨细实的作风。事实上质量观念是企业以经营者到员工意思的客观存在,质量观念决定质量水平,应当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让员工能够从质量文化角度审视质量工作,使质量文化能够被员工理解和接受,容易研制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2、把质量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为此,企业一要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质量政策,鼓励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成熟技术和先进的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保证产品质量,打造一个个市场

认可的省、市名牌及至中国名牌,二要把培育先进的质量纳入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应当以先进的质量文化提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提升品牌形象的诚信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

3、完善质量体系及运行体系

事实上,质量文化是具体体现在质量工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之中,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品质决定生存,细节决定成败”,企业应当以自身实际出发,以先进的质量理念和质量价值观为指导,健全、完善全面质量制度,工作体系及其“竞争、评价、监督、激励”运行。

事实上,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体系是紧密结合的。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改变了生产技术体系,也对于之密切关联,决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及效益形成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如果想在国际争得一席之地,贯彻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ISO9000系列标准,打好质量基础,是企业发展和深化全面质量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4、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的客观存在,只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每个企业必须始终把握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企业企业质量文化。

5、建设质量文化的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

搞好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首先要求经营者不断更新观念,将先进的质量意思贯穿到企业的战略、计划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之中,与此同时,要身体力行,给员工树立榜样,不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

6.中小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 篇六

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职工的行为价值观念。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职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企业的发展,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企业的职工。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注重在更高层次上挖掘人的潜力和潜能。海尔现象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都陷入类似的尴尬——领导言必文化,但是他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应该形成怎样的企业文化甚至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其实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不客气的说,很多企业领导本来就“没文化”,至少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真正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

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是很难的,就国内的现状而言,我认为要想建立成功的企业文化必须过这几关:

1.价值观的转变。现在国内的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集体观念淡薄,人人都想突出自己,强调个性。这对建立一个团结的企业气氛是不太有利的。在这里不是否定个性,而是如何在共性的条件下,发展个性。这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一个挑战。

2.如何摆脱“东施效颦”的做法。国内很多的企业也都是很重视企业文化的,但如何针对自身的特点,建立特有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问题。很多的企业是一种“人家有,我也要有”的态度。在这里举一个例子,上海的文峰文祥到我们那里开分店的时候,每天的早上员工起来做早操,唱《团结就是力量》,很是轰动一时。可后来也没了下文了。

3.如何留住员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强。这对建立企业文化无疑是不利的。你想啊,一个整天想着何时加薪,何时跳槽的员工,怎么会是一个好员工呢?而且,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面临着裁员的局面。裁员可以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但也会使人心流失。当年联想的一篇《公司不是家》就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合理、人性的安排被裁人员,当然开除的就另当别论了。

4.领导层的决心。文化的积累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时间的沉淀。这就对领导层提出了一个关于耐心的问题。现在猴急的人太多,真正安下心来搞文化的人少啊。那么,对于刚步入正轨的中小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呢?

个人认为首先需要进行企业文化特质的诊断。通常我们会发现,同类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有其共性,例如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文化、国企的官僚文化和派系文化(企业文化并非全是正面的)、军工企业的爱国和保密文化,等等。这是因为同类企业有其管理方式、人员构成、业务模式等共性因素,因此,要着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各种特征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行企业文化特质的诊断,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在该行业的产业链中的位置等,例如同位IT行业,产品研发与生产型企业将有很大的差异性)特点、老板的综合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性格特征、思维习惯、主要的观点理念,等等)、高层领导构成情况、员工人员构成情况(学历情况、部门分布比例、在职时间等等)、已有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梳理(企业宗旨、主要的理念、发展战略、远景和愿景、企业已有的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文化载体…)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企业文化现状和特质,为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事实上,对于具有半年以上在职工作时间的中层及以上的管理者来说,这些信息应该掌握。)中国的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近20年来成长起来的,因此有很大的独特性,普遍规模比较小、管理不够规范、人治色彩浓烈。因此,很多人认为民营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即老板的行事风格、理念等决定了企业的文化特点。事实上也是如此,只不过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高层领导的行事风格理念等在企业的逐层传递中会发生变形,从而形成一些部门文化、小团队文化等亚文化现象,这种亚文化又会对整个公司的文化发生影响。最终形成复杂的、具有该企业特点的独特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中间发挥积极干涉、引导、规范的作用。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一个缺乏规范管理制度的企业如何奢谈文化?文化是软性的东西,必须有硬性的制度保障,而且制度应该视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该集团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一些制度尚欠缺或不够完善、或者已经不合时宜(部分继承原母集团公司的制度体系)。为此,集团组织主要的职能部门开展了为期超过半年的制度重建工作。通过完善集团统一的制度并强化实施,加强了集团的统一管理和集团主要职能部门的权威和管理规范性。制度只是死的文字条款,而如何有效执行才是关键,该项工作取得集团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因而为后期的推行减少了阻力。同时,由于完善的制度从而逐渐改变过去的人治色彩,公司各项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特别是在研发和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完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个人认为就是企业的经营宗旨/使命、管理理念、人才理念、企业口号、企业发展远景和愿景,等等。其重要性有如世界观之于个人人生的发展一样。这些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总体指导思想。这些内容需要企业老板等核心高层与企业文化建设主导部门或第三方(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共同完善这些内容,将老板的经营思路、理念、价值观、品德修养等正面的东西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高度概括提炼出符合企业特点、发展要求的核心文化理念。这是一项非常抽象、高难度的工作。

三、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形成一个体系,我们反对文化的教条化,但是必须形成一个文字表述的、可内部学习传播的、持续发挥影响、多维度全方位的文化体系。

由于很多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其不规范性甚至不合理性,要完善企业文化体系,需要对已有的文化进行梳理、引导、引申和规范。

例如,在这个集团公司中长期形成了老板对犯错中高层(以及其他高层对企业中层管理

人员)进行高额罚金处罚的习惯,这种处罚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个人色彩,极不规范。为此,将罚款与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同时融合进员工责任文化中,在不违反劳动法的条件下使其更加规范有“法”可依。

类似的还有,集团高层领导对员工奖励也有随意性,可能因为你提了一句很有见地的话而受到嘉奖、表扬,年终评奖缺乏标准和透明,导致高额的奖励并不能获得应有示范效应,并没有有效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为此,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让员工明确如何积极表现来争取表彰,同时通过评奖、颁奖等相关活动及配合的宣传营造争做先进、学习先进、奖励先进的氛围,奖励优秀先进员工的示范效应彰显。公司高层多次对生重病或家庭有困难的员工给予经济支持,在512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救助员工家属,我们将企业的这些行动进行梳理,认为可以建立独具特色并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的“员工关爱文化”,将这些偶发性的行动上升到企业的文化层面,通过组建内部爱心基金和相关“民间”组织,在集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一个企业“爱心平台”,通过配合企业内部宣传和不定期活动来让每个员工深刻感受到公司的温暖和关爱。

类似地,例如结合质量制度实施的质量生命文化、配合保密教育树立“保密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等意识,对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进行企业文化内容的规范和文字化,形成成体系的企业文化文字描述。为长期持续开展企业文化提供指导规范。

此外,企业文化体系还包括建立企业文化品牌、宣传平台、企业VIS等。例如根据集团口号提炼出的企业内刊名称就高度融合了企业核心文化内涵,成功地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集团文化品牌,并将这个名字作为年终集团优秀员工授奖的“名称”,进一步发挥品牌的效力并更深化了品牌的内涵;同时,利用内刊的强大文化宣传作用,创立了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特色的栏目品牌,形成长期的宣传平台。此外,集团下属企业要创建新的企业品牌,本人独立主导了该项工作,成功地将集团的文化内涵、企业愿景、产品特点等揉进了品牌中,有利于强化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及企业文化的长期传承;针对社会和员工关爱的文化,设立了“爱心飞扬”基金品牌及图标;将企业年终员工表彰常规化和规范化,形成了一个奖励“先进”的文化“品牌”;将团拜活动打造成集团内部的一个全员期待、融合高度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定期组织内部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开展的自主技术及业务培训,建立了企业学习文化平台……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较系统的企业文化品牌/平台体系,与前面谈到的构成多维的全方位文化体系。

四、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地

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和生命力,必须避免教条化的“文化制度”。例如在该集团的工作中,我们将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与质量文化理念关联起来,将保密制度的实施与企业保密文化关联起来,通过宣传、口号和日常管理等多种方式,将制度在员工中形成一种自主养成,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工作氛围。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贯彻必须获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中层的理解、基层的认同,才能有效实施,相反,将没有任何生命力。

企业文化的落地还包括文化建设的落地——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引导、规范和制定企业的文化体系。很多第三方咨询公司在帮助企业做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时,落地是很大的问题。

五、企业文化宣传平台

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规范管理、引导和宣传,因此建立有效的宣传平台非常重要,将文化的正面影响最大化、持续化。前面也谈到了企业内刊的作用,除了各种会议的正式宣传外,内刊是一个有效的正规宣传平台,能发挥持续性影响。同样,前面提到的企业团拜会、各种活动也是文化建设的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些平台,组织部门需要将文化理念巧妙地贯穿其中,例如体育竞技活动中建立团队荣誉感、提高团队融合度,等。当然长期下来,这些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企业内部文化品牌。

上面简单谈及一点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点滴的启发作用。

鉴于这里绝大部分都是企业高层、自主创业者或者部门主管,基本上不会直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因此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们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自主适应企业文化。适者生存,对于职场来说也是如此,这其中就有对企业文化的适应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加盟一家新企业的职场人士来说更是如此。要求你快速熟悉企业的文化(这里面就包括企业管理制度、领导的形式风格、团队特点、同事关系等),并主动适应。对于公司高层或主管来说,也存在适应企业文化的问题,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特点也会改变,特别是有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例如引进企业文化咨询公司的方案)希望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或改善企业文化的企业,公司高层领导和主管都必须经过企业文化建设的培训和洗脑,改变不能适应的工作方式和风格。例如前面谈到的领导随意奖罚的问题,在相关办法出台后,领导必须自律,才能真正建立起新的风气。以企业文化体系来规范每个人,否则将流于形式或口号而已。

2.改变企业/团队文化。如果你是公司高层,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好坏是你的责任,也从侧面能反映出你的能力和风格;如果你是部门主管,这个部门的工作氛围很差、绩效低下,你难辞其咎。因此,作为公司高层领导或部门主管,你必须去引导并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文化,你同样可以利用行面的类似方式来改善企业文化的建设。希望每个管理者能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团队建设工作不足,改善并营造最佳的团队氛围或企业文化。

7.如何建立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篇七

1 主要防范策略

1.1 物理措施。

物理安全策略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接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 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非法活动的发生。

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是物理安全策略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的主要防护措施有两类:

其一是对传导发射的保护。主要采取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性能良好的滤波器, 减小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耦合。

其二是对辐射的防护。由于设备中的计算机处理机、显示器有较强的电磁辐射, 如不采用屏蔽或干扰, 就会使秘密通过电磁辐射而造成泄露, 根据保密等级, 可采用在全室或关键设备局部使用电磁屏蔽房, 选用低辐射设备或者使用相关干扰的电磁信号中分析出有效信号。

1.2 环境保密措施。

系统中的物理安全保密是指系统的环境、计算机房、数据工作区、处理区、数据存贮区、介质存放的安全保密措施, 以确保系统在对信息的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和使用过程中, 秘密不至于泄露。

计算机房周围应在有围墙或栅栏等防止非法进入的设施, 建筑物周围应有足够照明度的照明设施, 以防夜间非法侵入, 外部容易接近的窗口应采取防范措施, 如使用钢化玻璃、铁窗等, 无人值守的地方应设有报警设备, 机房内部设计应有利于出入控制和分区控制, 计算中心机要部门的外部不应设置标明系统及有关设备所在位置的标志。

1.3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 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下面分述各种访问控制策略。

1.3.1 入网访问控制。

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 同时也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准许他们从哪台工作部入网。用户入网访问控制通常分为三步: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三道关卡中只要任何一关未过, 该用户便不能进入网络。对网络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是防止非法访问的第一道防线。用户注册时首先输入用户名和口令, 服务器将验证所输入的用户名是否合法。如果验证合法, 才继续验证用户输入的口令, 否则, 用户将被拒之于网络之外。用户口令是用户入网的关键所在, 必须经过加密, 加密的方法很多,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基于单向函数的口令加密、基于测试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公钥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的口令加密等。经过上述方法加密的口令, 即使是系统管理员也难以破解它。用户还可采用一次性用户口令, 也可用便携式验证器来验证用户身份。用户名和口令验证有效之后, 再进一步履行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

1.3.2 网络的权限控制。

网络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以及用户可以执行的操作。

1.3.3 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

首先, 应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尽可能地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其次, 用户最好不要随便使用来路不明的程序。

1.3.4 安全的信息传播。

网络本身就不是一种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网络上的任何信息都是经重要中介网站分段传送至目地地的。由于网络信息的传输并无固定路径, 而是取决于网络的流量状况, 且通过哪些中介网站亦能难以查证, 因此, 任何中介站点均可能拦截、读取, 甚至破坏和篡改封包的信息。所以应该利用加密技术确保安全的信息传输。

1.4 网络服务器安全策略。

网络服务器的设立与状态的设定相当复杂, 而一台设置错误的服务器将对网络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例如, 当系统管理员配置网络服务器时, 若只考虑高层使用者的特权与方便, 而忽略整个系统的安全需要, 将造成难以弥补的安全漏洞。

1.5 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安全策略大多数

公司高度依赖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一道防线。防火墙通常设置于某一台作为网间连接器的服务器上, 由许多程序组成, 主要是用来保护私有网络系统不受外来者的威胁。一般而言, 操作系统堪称是任何应用的基础, 最常见的Windows-NT或Unix即使通过防火墙与安全传输协议也难以保证100%的安全。

1.6 网络安全管理。

在网络安全中, 除了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之外, 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网络安全管理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和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2 应用安全防范技术

2.1 防毒软件。

基本上, 防毒解决方案的做法有五种:信息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端、客户端防毒软件、防毒网关以及网站上的在线扫毒软件。

2.2 防火墙。

“防火墙”它实际上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合, 在网络网关服务器上运作, 在内部网与公共网络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 保护私有网络资源免受其他网络使用者的擅用或侵入。

2.3 密码技术。采用密码技术对信息加密, 是最常用的有效的安全保护手段。

2.4 虚拟专有网络 (VPN) 。

相对于专属于某公司的私有网络或是租用的专线, VPN是架设于公价电信网络之上的私有信息网络, 其保密方式是使用权用信道协议及相关的安全程序。

2.5 安全检测和监控监测。

采取预先主动的方式, 对客户端和网络的各层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安全检测, 以发现和避免系统受到攻击伤害。

3 建立安全的计算机网络。

综上所述, 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立绝对安全的计算机网络是不可能的, 只能建立起来可以有效的进行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要达到此目的, 须经常适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经常使用安全扫描工具。

增强内部网络与系统的安全防护性能和抗破坏能力, 加强网络和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能。

3.2 使用防火墙系统可以防止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未授权访问, 共同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对外安全屏蔽。

3.3 聘请网络安全顾问、跟踪网络安全技术。

聘请网络安全专家作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顾问, 同时, 系统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要经常上一些著名网络组织的信息主页, 了解最新技术动态, 获取系统和网络安全软件。

3.4 对系统进行定期备份。当系统数据丢失或受到破坏而需要彻底恢复时, 备份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温雪梅

摘要: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及防范措施进行了阐述。

8.如何建立企业邮局 篇八

由于资金的限制,在中小型企业中,企业邮件服务器不太可能采用大型网络中的专用服务器,通常是采用一台高性能PC机,条件好的可能专门配置一台入门级服务器担当。在软件系统选择上,早期通常采用MS mail方案,目前许多企业选择的是微软的Exchange Server+Outlook(包括Outlook Express)方案。但由于这种方案配置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外部邮件收发代理方面,所以通常被应用于企业内部邮件的通信管理,外部邮件通常是通过共享上网的方式由用户自己管理,这对于一些不允许用户上网的企业来说就比较麻烦,因为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有相应的互联网应用权限。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通常选择配置相对简单的第三方邮件服务器软件,如VisNetic MailServer 、WebEasyMail、Magic Winmail、CMailServer等。为了使读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分别对这两种邮局系统的构建作简单介绍。在第三方邮件服务器软件中,笔者试用过几个,认为我国遥志软件公司的CMailServer更为简单,在下面的方案介绍中先以ExchangeServer为代表进行介绍。

微软的ExchangeServer功能相当强大,对系统硬件要求也较高,同时它又是一款传统的邮件服务器软件。它主要应用于中、大型企业中,在小型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更信任微软公司。下面就以微软的ExchangeServer 2000为例向大家介绍这种邮件服务器配置方案。要注意的是由于它的功能非常强大,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可能进行全面介绍,只对基本的方案配置进行介绍。

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微软的这款ExchangeServer 2000是第一款直接面对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的邮件服务器软件,所以它安装后与Windows 2000 Server配合非常紧密,并且有许多服务是由Windows 2000 Server内置,而不另外提供。这方面相对以前版本有较大提高,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软件的容量(这一点可以从其安装程序从原来的2张碟减少为现在的1张碟看出);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服务器的负荷。但它的安装需要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此先介绍一些必备的安装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保Windows 2000网络中已有域控制器(如果是单服务器,则所安装的Windows 2000 Server计算机必须先配置为域控制器),安装了Active Directory(活动目录),并且要求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中已安装了SP1以上补丁程序。

确保域控制器已安装了IIS组件中的NNTP(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网络新闻传输协议)和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两种服务。当然也少不了IIS服务的其它选项,最好是全选其中各项。

登录安装帐户必须拥有修改根域的配置容器的权限,通常具有这种权限的用户是在“Enterprise Admins”、“Domain Admins”和“Schema Admins”三个组中的一个。

还需添加和配置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字系统)和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e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这两种服务。

最后要注意的是,Exchange 2000 Server的安装过程很长(通常需要2~3个小时左右),要有思想准备,并且为了防止安装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比如停电)的发生而造成前功尽弃,请事先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为了节省篇幅,ExchangeServer 2000的安装过程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安装完后它没有像ExchangeServer 5.5及以前版本那样有一长串程序菜单项,在ExchangeServer 2000安装后,在“程序”菜单中只有很少的4项,如图1所示。

在图中的4个菜单项中主要应用的只有两个,即“Active Directory Users and Computers”和“SystemMan-ager”,前者主要用于邮件服务器的用户和计算机管理,而后者用于邮件服务器系统的管理。

除了开始菜单中的选项外,Exchange 2000 Server安装成功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在“服务”选项中也包括了相关服务,其中包括在安装Exchange 2000 Server前所装上的Windows 2000自带的“Simple Mail Transport Protocol”(SMTP)服务,并均处于“已启动”状态。

2. Exchange 2000 Server的设置

利用ExchangeServer 2000建立企业邮局的主要难点就在于邮件服务器的配置。为了更清楚地向大家介绍其具体配置方法,下面分步予以介绍。

ExchangeServer 2000可使用Windows 2000系统的用户库作为自己的用户库,不过并非所有用户都自动拥有相应信箱,还需为所需的用户一个个建立信箱才行。对于新添加的用户,其邮箱可在用户帐户创建时一起自动生成,这一点将在后面具体介绍。已有用户的邮箱建立步骤如下:

第1步,打开“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或Exchange 的程序项“Active Directory Users and Computers”(因为Exchange已与Windows 2000 Server的活动目录集成在一起),在“Users”项的需建立邮箱的用户上单击鼠标右键,然后在快捷菜单中选择“Exchange Tasks”(安装后Exchange后才有)选项,如图2所示。

第2步,选择了“Exchange Task”选项后即弹出Exchange Task向导欢迎对话框,直接单击“下一步”按钮,即弹出如图3所示对话框(注:如果用户已建立了邮箱,则此对话框中所显示的选项是不同的,不再是创建邮箱之类的,而是删除、移去邮箱之类的选项)。

第3步,选择“Create Mailbox”(建立邮箱)选项,继续单击“下一步”按钮,出现如图4所示对话框,在这个对话框中只需配置邮箱的用户别名(Alias),至于服务器(Server)和邮箱存储位置(Mailbox Store)可按系统默认。

第4步,单击“下一步”按钮,系统自动创建用户邮箱,完成后即弹出如图5所示的向导完成对话框。在这个对话框中显示了刚才所创建的用户邮箱信息,单击“完成”按钮即完成整个用户邮箱创建过程。

用户邮箱创建好后,在其属性对话框中会新添加两个标签项,即“Exchange General”和“E-mail Addresses”,“Exchange Features”标签项在安装ExchangeServer 2000安装后即已添加。如图6所示。

以上过程是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中已有用户邮箱的建立过程,对于新建用户可以在用户帐户创建过程自动创建,只需在如图7所示的用户帐户创建向导对话框选中“Create an Exchange mailbox”复选项即可。具体的创建过程在此不再详叙。

下面介绍另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客户端Outlook 的配置。

3.客户端Outlook的配置

因为与Exchange配置使用的邮件软件通常是微软的Outlook(也可以是Outlook Express),所以有必要对其客户端配置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现以Outlook XP为例进行介绍。

第1步,在第一次运行Outlook XP或新添加邮箱帐户时,都会要求选择电子邮件帐户类型,如图8所示。

这里因为采用ExchangeServer作为企业邮件服务器,所以应选择第一个单选项。

第2步,单击“下一步”按钮后出现如图9所示对话框。在这个对话框要求输入用户邮箱的Exchange服务器名称和邮箱名称(注:用户名一定要是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中已创建的帐户,可通过单击后面的“检查姓名”按钮进行验证)。

第3步,单击“下一步”按钮出现如图10所示对话框。此对话框可全部采用系统默认设置,直接单击“完成”按钮完成新邮件帐户的创建工作。

通过以上的设置,客户端就可以通过Outlook XP收企业内部电子邮件了。但是发邮件还不行,发邮件时会出现“由于服务器拒绝接受发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这封邮件无法发送”之类错误提示,还须进一步对邮件服务器进行必要的配置。

第4步,打开“System Manager”Exchange安装菜单项,进入Exchange的系统管理程序界面。按如图11所示依次展开Servers中各选项,最后选择明细列表中的“Default SMTP Virtual Server”(默认的SMTP虚拟服务器)项,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

第5步,选择“属性”快捷菜单后,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Access”(存取)标签项,然后单击“Access Control”(存取控制)域中的“Authentication”(鉴别)按钮来进行存取属性设置,如图12所示。

第6步,单击“Authentication”按钮后即出现如图13所示对话框,选中“Anonymous Access”(匿名存取)复选项,设置成使用SMTP服务器时不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进行验证。然后单击“OK”按钮即可生效。现在就可正常利用Outlook XP进行全面的邮件接收和发送了。

4.用IE浏览器收发邮件

Exchange Server从5.5版起就支持“Exchange Outlook Web Access”(Outlook的Web方式的存取)功能了。它允许用户通过IE(3.02版本或更高)或Netscape等支持Java及Frame(框架)的浏览器,利用和Outlook类似的Web界面来进行邮件的收发等操作。它的条件是服务器要确认已安装了IIS组件。具体配置方法如下:

第1步,要保证每个客户端都能用浏览器访问邮件收发的Web页,须在服务器的IIS管理器中作好相应设置。在IIS管理器中的“默认Web站点”选项上单击鼠标右键,然后选择“属性”选项,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Web站点”标签项将“IP地址”一栏选为本机的IP地址,最后单击“确定”保存退出即可。如图14所示。

第2步,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邮件服务器地址(邮件服务器地址),就是服务器的IP地址,再加上Exchange在IIS上的虚拟目录,格式为“http://邮件服务器IP地址/exchange”,如笔者的邮件服务器IP地址为“192.168.0.1”,则HTTP地址为http://192.168.0.1/exchange,在IE地址栏中输入以上地址后即出现密码提示框,如图15所示。在“用户名”和“密码”及“域”处输入相应信息,再单击“确定”登录,要注意所输入的用户信息一定要在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存在。

第3步,登录成功之后,即可进入此用户专用的Web界面。它的界面及各个项目均和Outlook极为相似,因为你得到的就是Outlook的基于Web的客户端。如图16所示显示的是笔者系统管理员帐户自发的一封内部邮件。

第4步,进入Web Outlook界面后即可如Outlook一样轻松收发邮件、查看日历、日程安排等事项,如要写新邮件,只需单击如图16所示的“新建”按钮,在下拉列表中的“邮件”选项,打开新邮件撰写界面,如图17所示。注意的是,这里的收件人是指在ExchangeServer中已创建的帐户,而不是外部邮件帐户。

上一篇:班级简报模板免费下一篇:中外合资企业投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