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获奖教案(共12篇)
1.林黛玉进贾府获奖教案 篇一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授课教师:苏元德 班级:高二(14)班 时间:2010-12-07 教学目标 :
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
2.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3.理解选文中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如偏僻、便宜、态度、媳妇、形容、老婆、可怜、夸张等。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曹雪芹及我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2.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教学方法 :
1.直观教学法。通过欣赏课件,积累感性知识。
2.讨论、分析法。本文人物各不相同的出场,反映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掌握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教学过程:
一、用谈话法导入新课。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
二、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五回的内容。介绍时,无需细述情节,只讲梗概,重要的是讲清楚与课文有关的地方,使讲解确实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开头的五回,交代了主要人物、社会背景、典型环境,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了充分准备。
三、认字解词。
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小说中的一些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字词举例:
(1)给字正音
敕造 阜盛 绾着 内帏 盥沐
(chì)(fù)(wǎn)(wãi)(guàn)
两靥 忖度 宫绦 嗔视
(yâ)(cǔn)(tāo)(chēn)
(2)解释词语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厮,古代剥削阶级对服杂役的人轻蔑的称呼。
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敛,liǎn,收拢;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憨顽:天真顽皮,憨,hān,朴实天真。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贾宝玉腹中只有杂草,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
纨裤:wán kù,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贵子弟。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
(3)课后练习题四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态度:神态。
像这样的词语,课文中还有,例如:
不经之谈:不合常理。
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红楼梦》的“可怜”有时作“可爱”讲。)
惫懒人物:涎皮赖脸。
四、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情节。相关视频欣赏。
五、分析情节结构。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点拨:本文的情节链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 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
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
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六、鉴赏人物出场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概貌,也落实了重要的字词,同时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看到了浮华背后的堕落,看到了人世百态。
九、布置作业
1.按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个性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的。
2.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林黛玉进贾府获奖教案 篇二
中等学校语文课本选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 出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第三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屡屡遇到学生提问: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究竟多大?要马上清楚地回答出却非易事, 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因为这一问题的说法很多, 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 有人说六岁, 有人说七岁, 有人说九岁, 有人说十岁, 有人说是十一到十三岁, 莫衷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 愿公布出来, 以求教于同行。
我们先来看书中第二回的交代, 作者借雨村之口介绍了林如海及其家世:
今如海年已四十, 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 虽有几房姬妾, 奈他命中无子, 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得一女, 乳名黛玉, 年方五岁。”
这里明确说明黛玉的年龄是五岁, 问题在于:贾雨村说此话的时间究竟是何年?殊难断定。接下来作者又写道:“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 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 守丧尽哀, 遂又将辞馆别图。”由此可知, 黛玉母亲去世之时, 她刚好六岁。黛玉从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 到六岁时母亲去世刚好一年。接下来小说写贾雨村介绍贾敏, 说林黛玉有这样的表现: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 皆念作‘密’字, 每每如是, 写字遇着‘敏’字, 又减一二笔, 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 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 不与近日女子相同, 度其母必不凡, 方得其女, 今知为荣府之孙, 又不足罕矣, 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上月竟亡故了”诸字明确告诉读者:贾敏死了一个月时的黛玉仍然是六岁。第三回写宝玉初见黛玉:“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前文已述, 黛玉五岁起跟着贾雨村读书, 读到六岁时恰好一年, 这与黛玉自己跟宝玉说的“只上了一年学”而贾雨村“辞馆别图”刚好吻合, 由此可见, 黛玉到了贾府的时候, 依然是六岁。贾府众人见她“年貌虽小”, 在家时林如海也叮嘱黛玉“且汝多病, 年又极小”。凡此说明黛玉的年龄是五、六岁。至此, 问题似乎解决了, 其实不然!《八家评批红楼梦》第三回就有眉批点明了小说中的年龄矛盾:“查后文黛玉初入荣府时盖十一岁, 前回云方五六岁。又查宝玉长黛玉一岁, 为十二岁, 前回子兴口中言七八岁。未免矛盾太甚, 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又云:“黛玉入荣府是己酉年秋晚冬初, 查黛玉之死在乙卯年, 为十七岁, 则初入荣府, 黛玉方十一岁也。”又云:“其云‘比我大一岁’者, 即前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之说也。” (1) 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思考:
第一、己卯本、梦稿本写黛玉初见宝玉时回答自己的年龄是“十三岁了”, 这岂不是两相抵牾?对此,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这是“他笔妄加, 谬甚” (2) 。可是周汝昌先生没有拿出证据证明是谁人“妄加”, 因何“妄加”。
第二、《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黛玉向宝钗诉说:“细细算来, 我母亲去世的早, 又无姊妹兄弟, 我今年长了十五岁, …”庚辰本夹批云:“黛玉才十五岁, 记清。” (3) 准此, 则与第二回所写黛玉进贾府时六岁两相抵牾, 因为如果此回书写的时间黛玉是十五岁, 那么黛玉进贾府时当是九岁;如果依黛玉进贾府时六岁计算, 则此时当是十二岁。如果按黛玉进贾府时是十三岁, 那么此时黛玉的年龄当是十九岁!由此看来, 问题多多!
第三、黛玉进贾府时的肖像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 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样的肖像描写正好与贾雨村的介绍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 不与凡女子相同”两相合榫, 从这节文字看, 黛玉的“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不像是六岁女孩子的外貌, 倒像是十三岁的肖像。著名红学家朱淡文先生也指出:“作者对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心理和外形描写也说明她此时已是少女。她‘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种心理自非七岁孩童所能有。……形貌风度已迥非女童, 而是芳龄少女了。” (4)
第四、我们还可以从宝玉的年龄来推算黛玉的年龄。《红楼梦》第三回写宝玉“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这样的肖像描写倒符合一个十四五岁的少男, 而不像一个只有七岁的幼童。若此说成立, 则黛玉进贾府的年龄以十三岁的芳龄少女为宜。至于第六回写“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如果按照此时宝玉仅仅八岁来论, 无疑年龄嫌小, 因为一个八岁的幼童能够梦游遗精, 偷试云雨, 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还可以根据宝钗的年龄来推算黛玉的年龄。小说第二十二回写凤姐说道:“昨儿听见老太太说, 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 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 虽不是整生日, 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下面接着写“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 喜他稳重和平, 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 便自己蠲资二十两, 唤了凤姐来, 交与他置酒戏。”这里明确指明宝钗的年龄是十五岁, 这次过生日是宝钗到了贾府以后过的第一个生日, 也就是说, 宝钗是十四岁来的贾府, 宝钗进贾府是在黛玉进贾府的次年, 准此则宝钗十四岁时宝玉十二岁, 黛玉十一岁, 因为宝钗大宝玉两岁, 而宝玉大黛玉一岁, 是知黛玉进贾府时是十一岁。
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矛盾的现象, 不少人做过一系列的解说, 似乎很难让人满意, 不过, 我认为沈治钧先生的解释比较中肯:“这些不同的年龄表述, 在今本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合理的依据, 因而构成了不同的年龄系统。这至少说明, 这些文本矛盾主要不是作者偶尔笔误或抄手讹错造成的, 在成书过程中大观园居民的年龄大趋势是逐步降低, 外围人物的年龄有的做了相应的调整, 有的则未予改动。只是年龄系统就调整了至少三次, 曹雪芹自称曾经‘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并非夸张, 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5) 可以借鉴。
二.王熙凤出场的独特性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之人物出场艺术千变万化, 令人叹服。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更是做了精心别致的安排, 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引人注目的描写手段。作者还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是谁, 这样放诞无礼?”这说明此人的来头不小, 也表明贾母庭帏之肃, 凤姐的恃宠而骄。接着对王熙凤的外貌做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朱唇未启笑先闻”。这一描写既突出了王熙凤的尊贵, 又凸现了王熙凤的独特性格, 活画出王熙凤乃脂粉队里的大将, 敢作敢为的巾帼英雄。
对于王熙凤出场的独特性, 曹雪芹的至亲好友脂砚斋等人早就看了出来, 甲戌本在“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句有夹批云:
第一笔, 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 后文焉得不活挑 (跳) 纸上。此等 (文字) 非仙助即神助, 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又有眉批云:
另磨新墨, 搦锐笔, 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行, 先使闻声, 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 (6)
脂砚斋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金圣叹批《第六才子书》也使用了这个典故。这表明王熙凤的出场非常独特, 大有戏剧表演的艺术效果。护花主人也评道:“王熙凤出来, 另用一副笔墨细细描画, 其风流能干、权诈阴薄气象已活跳纸上, 真是写生妙手。” (7)
总之, 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正面描写, 还利用了贾母的介绍和黛玉的心理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 这样的艺术手法对于刻画王熙凤的独特个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效果, 仔细玩味, 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服旷世奇才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和《红楼梦》独特而高超的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①⑦见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册第58页、第59页、第69页, 第78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9月版。
②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册第186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年4月版。
③⑥见法国陈庆浩编著《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 (增订本) 第592页、第64-65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年8月版。
④见朱淡文《红楼梦论源》第223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6月版。
3.我教《林黛玉进贾府》 篇三
中国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其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的第三回,是一篇传统课文。由于是经典名篇,很多教师都曾精心教授过,所以很难讲出新意。可以结合必修二本专题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把“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获得审美享受。
一、引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文学的艺术形象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欣赏者在读懂语言后,借助于想象才能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阅读者欣赏艺术发挥想象力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其实,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上这节课时,应该力求不用一张图片,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就是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获得的审美享受也在不断加强。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学生身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
三、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在课堂上,还要努力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后半部分,可以引入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竞赛等形式。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学生积极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对形象加以补充丰富进行再创造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各种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需要改进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结束后,许多教师给予了多方面的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通过反思,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名家点评——课外作业。在“教师示范”部分,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内容。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
3.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效。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科学。前半部分的学生活动相对少些,没有达到活力课堂的境界。
4.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四
小说阅读欣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享有极高的名声,它以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及高超的艺术成就而被推为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课文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同时,人物性格的刻画更是小说精彩的乐章。本课研讨人物性格的刻画。
教学目标:
了解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中用描写人物出场、传神的语言等来刻画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小组研讨:作者是如何利用人物出场、传神的语言来刻画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的?
三、师生研讨王熙凤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王熙凤:1、写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放诞无礼、性格泼辣、地位特殊)
2、语言:A、夸黛玉:(巧言令色、八面玲珑、圆滑乖巧)
B、回王夫人:(机变逢迎、果断能干)
四、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王熙凤见黛玉,学生评点。
五、师生研讨贾宝玉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贾宝玉:1、出场前:侧面介绍
A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B黛玉母亲:“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2、语言:A、见黛玉:(痴狂至极、率直任性)
B、给黛玉起表字:(怪人怪语、性格叛逆)
六、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宝黛相会,学生评点。
七、课外作业:(个性化研读题)
说说“凤辣子”的“辣”。写一篇读写笔记。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
(提示:1、声音“辣”2、体态容貌“辣”3、衣着“辣”
5.《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 篇五
本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
1、“硬件”;
2、“软件”;
3、解题。
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实施步骤】
一、贾府的“硬件”
提问: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2、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3、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板书:
1、宏伟的外观。
2、讲究的布局。
3、华贵的陈设。
二、贾府的“软件”
提问: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2、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3、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板书:
1、非凡的服饰。
2、骄矜的气质。
3、烦琐的仪节。
三、解题
提问:至此,我们已经认识了贾府这一环境。我们接下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注解中指出,题目是编者所加。现在我想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们看可以吗?
(学生讨论。)
明确: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宏伟的外观
硬件 讲究的布局
贾府
华贵的陈设 富贵尊荣
非凡的服饰 威严袭人
软件 骄矜的气质
烦琐的仪节
知识连接(复习归纳描写知识)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姿态等等进行描写。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白描式描写。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个简单而明快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抓住特征,几笔勾勒,就活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漫画式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如鲁迅笔下的阿Q:“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鲁迅先生抓住阿Q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幽默色彩的特征──头上的癞疮疤,以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幽默的漫画。
工笔式描写。工笔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如刘绍棠《榆钱饭》中:“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岔上。”这段文字用工笔细描法,把一个“野性”“胆大”饥不择食的“丫姑”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对人物的外貌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过目难忘。
间接式描写。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陌上桑》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行者”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摸着胡子,身心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少年”见到罗敷脱下帽子,只戴纱巾,希望引起姑娘的注意。和罗敷邻里的“耕者”、“锄者”,他们该不是第一次见到罗敷吧,可也因观看罗敷而常常停下活计导致贻误了工时。这几句,没有一词半句直接描绘罗敷的容貌。我们甚至无从知道罗敷是高还是矮,是苗条还是丰满,可我们就是觉得她很美。间接描写十分含蓄,平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6.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六
1.了解文中宝玉、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及刻划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2.学习全文围绕中心事件描写环境,介绍人物的方法。
3.了解《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
【注意释义】
阜(fù)盛:多而兴旺。阜,多;盛,旺。
敕(chì)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嬷嬷(mā·ma):对老年妇女的称呼。
姊(zǐ)妹:姐妹。姊,姐姐。
发丧(sāng):为死者办理丧事。
纳罕(hǎn):诧异,惊奇。
攒(cuán)珠:把珍珠穿起来叫“攒珠”。攒,凑聚。穿起的珍珠被扭绕成各种花样叫“攒珠花”。
绾(wǎn)着: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叫“绾”。文中指风姐头上盘绕着一种长钗。
嫡(dí)亲:血统最接近的亲属。
姬(jī)妾:文中指妾,是男子正房(大老婆)之外娶的偏房(小老婆)。
螭(chī):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中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做装饰。
茗(míng):原指某一种茶叶,现泛指喝的茶。
内帏(wéi):内室,女子的居处。帏,幕帐。
盥(guàn):洗手,洗脸。
懵(měng)懂:糊涂,不明事理。
倭(wō)缎:东洋缎。倭,我国古代对日本国的称呼。
潦(liǎo)倒:颓丧,失意。
纨(wán)袴(kù):富贵人家子弟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后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纨,很细的丝织品,细绢。
蹙(cù):皱眉头。
颦颦(pín):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颦,皱眉。
忖(cǔn)度(duó):推测,揣度。
钗(chāi)钏(chuàn)盥沐:指日常起居事。钗,发饰类。钏,手饰类。盥,洗手,脸。沐,洗澡。
杜撰:没有根据的臆造。
顾盼神飞:左右顾盼,神采飞扬。形容人的眼睛大而有神。
轩峻:高大。
【内容主旨】
一、全文结构
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情节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是第2层,写林黛玉见王熙凤。
7~11段是第3层,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段是第4层,写林黛玉初见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二、人物分析
1.林黛玉
7.由《林黛玉进贾府》透视黛玉命运 篇七
当朋友还项链时, 作品中写道:“佛来思节夫人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对她说:‘你应当早一点还我, 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朋友用完后, 没有及时归还项链, 就忍心用这样的态度不顾对方面子责备朋友, 更何况朋友并未拖多久。从小说中显示的时间算来, 朋友从借项链到还项链至多二十天时间。可是, 她却说“也许”“早该用了”。这一出借的项链, 又不是她唯一的, 即使用, 她有充分选择的范围呀?更何况是朋友借去了。从佛来思节夫人的神情和语言里, 看不出她的宽容和信任, 只能告诉读者她对朋友的苛刻。
既然急用项链, 为什么没有打开盒子检查呢?我们还是从小说中找答案吧。
朋友在弄丢项链的第三天, 写信告诉她不能马上归还, 原因是:项链的搭钩坏了, 正在修理。这个善意的理由被她记得清清楚楚。如果真的如此, 假项链的身份不就被揭穿了吗?所以, 朋友还项链时, 她先是从神情和语言上让朋友感到理屈, 再从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样子。这样一来, 不仅别人看来她是多么的大方, 而且还能掩盖自己内心的紧张。
最后一次是十年后的极乐公园。徐老师说:“她得知玛蒂尔德为归还项链, 变成‘显得老了’的妇人时, 她感动极了, 抓住朋友的双手说:‘我那一挂是假的, 至多值五百法郎。’十年都过去了, 谁也没有怀疑那挂项链的真假, 佛来思节夫人完全可以隐瞒真相, 心安理得, 以假取真, 然而她没有。”徐老师忽视了作者在佛来思节夫人说这句话以前的描写, 我们看看两位朋友见面的经过再说吧。
十年未见面, 住在一个城市里的朋友怎么可能不见一次面?如果佛来思节夫人把玛蒂尔德看做朋友, 怎么可能十年不去看望?退一步说, 她们不在一个城市里生活, 她来到朋友生活的城市, 总该去看看吧。十年前, 朋友可是常去拜望她的呀!可惜,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 而是朋友主动地、亲昵地叫她的名字, 并解释自己变老的原因。她听明白后, 才“停下脚步”, 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问:“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从“停下脚步”四个字中, 读者看出一个高贵美丽的妇人傲慢地踱着, 漫不经心地听着旁边一位平民妇人的诉说。这就是她们十年之后见面的情景。常人认为:朋友相遇, 十分惊喜。但是, 这种惊喜全被她的躲之唯恐不及的带着傲慢与不屑一顾的蔑视形象所代替。这样的行为, 不是在歧视朋友又是什么?
脱口说出项链是假的, 是佛来思节夫人诚实的表现吗?笔者以为未必。原因有两个:第一, 朋友还项链时, 她的那些表现;项链在她手里, 十年没有用这挂项链, 就更有力地说明她对朋友的虚假和苛刻。第二, 她说出了真相, 但是项链在她手里, 她会还给朋友吗?如果她是善良的, 那么, 可以采取其他合适的方式让朋友明白真相, 而不是当面告诉实情, 使朋友备受十年艰辛生活后, 再受到精神上的打击。难道佛来思节夫人在作品中没有一点真的表现吗?也不是的。
当确定朋友还的是一挂“钻石”项链时, 她“感动”地“抓”住了朋友的手。从作品中看, 她与朋友的交往, 这一抓才是真实的, 真实地表达出她的不可抑制的激动和得意, 残酷地说出“我那一挂是假的”。
综上分析, 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对朋友苛刻、对友情虚假、对财物吝啬、对朋友态度傲慢并带有炫耀意味的有钱人。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 有妩媚丰美、处事圆滑的薛宝钗, 有风流开朗、娇艳迷人的史湘云, 有文采飞扬、端庄秀丽的贾探春, 有美貌可人的袭人……为什么林黛玉能以她年轻的生命, 动人的真情演绎出千古绝唱?最主要的原因, 是一种悲剧的力量打动了读者, 使读者走进了她的故事, 为她喜, 为她悲。
鲁迅说过: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 也将不能懂得林黛玉, 她是环境、时代的产物。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封建礼教不可能不在林黛玉的精神上打上烙印, 留下鞭痕。林黛玉进贾府, 就如同一只自由的小鸟飞进了牢固的鸟笼, 注定了要孤独一生, 凄婉一生, 挣扎一生, 吟唱一首缠绵动人的恋歌。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 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官僚的父亲, 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 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 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 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 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 再加上母亲的早丧, 使我们又看到, 在她的童年生活中, 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林黛玉这个“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 也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 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一进荣国府, 便想起母亲的遗言:“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这种谨慎的心态, 是她远离家乡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林黛玉无兄弟姐妹, 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又兼聪明秀丽, 颇具才华, 这就形成了日后“孤芳自赏”的性格。但在荣国府这个是非之地, 主子们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 笑里藏刀。表面上道貌岸然, 骨子里却男盗女娼, 就连有些奴婢也是趋炎附势, 奉承拍马, 明争暗斗。林黛玉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里, 不得不“步步留心, 时时提防, 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加之林黛玉无财无势, 体弱多病, 性格中又增添了几分“自卑”的情绪。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她整日以泪洗面。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叫她, 尽管王熙凤称她是天下最标致的人, 这貌似真情流露的言语也无法消除她如同进了牢狱的感觉。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还在她出世之前, 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 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 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 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 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 而且不许哭, 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 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 不久又丧父, 只好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看一看林黛玉的表现。舅母“爱惜赐饭”, 她婉言拒绝;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 她“度其位次, 便不上炕, 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时, 她“十分推让”;贾母问她读什么书, 她答“只刚念了《四书》”, 听贾母说姊妹们“不过认得两个字”, 便发现自己失口, 当宝玉问她时, 便随即改口, 答“些许认得几个字”。一个地位低微, 只有十几岁的姑娘, 来到“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环境中, 无丝毫置身天堂的惊喜, 无一点见到亲人的轻松, 有的只是心事重重, 有的只是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情及随俗为变的心理准备。
初来乍到的黛玉要去拜望两个舅舅, 可她看见的只是象征权威的“荣禧堂”, 却没有看见舅舅的影子。按情理, 舅舅心中该有这远道而来, 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外甥女, 等待她的拜望并安慰她, 让她有如在家里的感觉。这悖情逆理的做法让黛玉感受到舅舅的冷
摘要: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 在国际上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 面对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我国政府提出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细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教育是兴国的最好途径, 所以创新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数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更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中, 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指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导和基础, 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沿阵地。所以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中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其实,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要我们把它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就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和“春风化雨”的效果。教师的教学, 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 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过去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一、重树数学认知, 打破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 结合数学史教育, 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中的发明创造、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中国在国际发明博览会和国际中学生
漠。我们也看到了贾府显赫的地位、森严的制度下淡薄的人情, 这无疑加重了黛玉心中的负荷。
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 她对人坦率纯真, 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 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 亲如姐妹, 情同骨肉, 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 宝钗讥她“得陇望蜀”, 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 黛玉却热诚相接, 并说:“既要作诗, 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但在贾府这样污浊的环境中, 她怎么能被人容纳呢?
宝黛相会无疑是本文中最动人的一笔, 二人似曾相识, 息息相通。黛玉初进贾府, 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 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 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 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而这样一位“绝美”之女, 最后却凄然而死, 这就更增加了这个少女的悲剧色彩。而且, 她的这种“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 这也就预示了她的不幸命运。
宝黛相会是很有传奇色彩的, 因为作者用多情的笔墨描绘了●陈海燕
数学竞赛中的成果, 让学生明白创新能力人皆有之, 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使学生逐步树立创新的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所要认识的虽然是人类已有的知识, 但要认识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仍要经过一个在已知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 是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单靠掌握规定的程序或记住数学公式、定理、法则来完成, 而必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活动,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积极进取、大胆探索、主动参与的精神。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 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 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 善于找出新规律, 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切入点很多, 要多方位思考, 另选突破口, 切忌在原方法上徘徊。否则难以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 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学会创新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力=知识量×发散思维。思维的发散性, 表现在思维过程中, 不受固定解题模式的束缚, 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 寻求变异, 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 是一种不定式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形式,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 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
他们未了的前缘。他们一见如故, 顿生爱意。
这爱情的萌发已注定了它的凋零。无依无靠的林姑娘, 在外祖母的心中也比不上“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的金枝玉叶, 何况在别人的心中呢?离开了仙境, “神瑛侍者”也无力再救“绛珠仙草”, 这便注定了黛玉的孤独抗争, 也加深了她的悲剧命运。从肖像可见黛玉美貌多情, 体弱多病, 有聪颖、悲凉、孤傲的一面, 再加上在贾府她把一切压在心里, 无处也无法诉说, 必然敏感而又多愁善感。感情压抑, 对爱情的无法把握又使她深感凄凉, 正如她以诗自喻:“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艳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最终在“金玉良缘”实现时, 泪枯人干, 香魂飘散, 用年轻的生命喊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不妥协的强音。
《葬花吟》中有这样的诗句: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 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岁闺中知是谁?
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 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 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8.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忙” 篇八
第一种“忙”忙得虚情假意。诸如丫鬟仆妇的忙,王熙凤的忙,诸姊妹的忙。丫鬟仆妇的忙文中共出现两次,林黛玉刚到贾母院前,“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此处的忙,是为了讨好贾母这一贾府中最高统治者,并不是对林黛玉真的关心,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情,带有明显的利己主义气味。同是林黛玉初到一处与人相见,如林黛玉见贾赦时,便只是一句“一时人来回话说”,见贾政时,也只一句“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坐”和一句“又引黛玉出来”,并不见得半个表示热情的“忙”字。究其原因,贾赦贾政出的奴才们用不着讨贾母的好,他们也够不着讨贾母的好。第二次忙是贾母黛玉第二次痛哭,“众人忙都宽慰解释”,何以第一次见面哭时“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第二次就“忙都宽慰解释”呢?第一次如果忙着劝慰不但显不出真心,亦且显出假意,从未见面的祖孙二人一个丧女一个失母,如果不让贾母痛哭发泄,如何显出贾母疼爱女儿及外孙女呢?但是如果第二次再不忙着加以宽慰劝解则明显“没眼色”了。
诸姊妹的忙是在像黛玉引介王熙凤的时候,“只见众姊妹忙都告诉她道”,一个忙字道尽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即便是贾府的小姐们也得捧着讨好着这个凤辣子。
王熙凤的忙有三次,前两次都是初见林黛玉时,假哭之后被贾母责骂,于是“忙转悲为喜道”,这个忙字用的最传神,一个人从痛哭流涕到喜形于色,感情变化如此剧烈,表情改换如此迅速,悲喜交替如此容易,不得不佩服王熙凤心思动得快,邀宠邀得强,伶俐奸诈,多变活泛一至于斯。紧接着就是第二次忙,“又忙携黛玉之手”,此处忙字亦可圈可点,王熙凤如果真心关心林黛玉,必定会在一到来时就先问基本情况及交代仆妇应办之事,此处表现出的亲热,实则是为了弥补刚才不小心引逗贾母伤心事,所以急忙以关心林黛玉继续邀宠于贾母,其实从她一连串的发问而并不等黛玉回答就可看出,那些问题其实是问给贾母听的而不是要真的问林黛玉,心思细腻,可见一斑。第三次忙是林黛玉回至贾母处吃饭,“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既在贾母面前表现出对林黛玉的关心,又给林黛玉周到热情的感觉,在众人面前只有她敢这样做还显示了她地位的不同一般,一箭三雕。
第二种“忙”忙的压抑郁闷。这个忙共有三次,都是贾府中二代人物,邢王二夫人的。林黛玉要拜见大舅贾赦,“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这里的忙很值得玩味,固然有需要陪同黛玉去见贾赦的意图,但是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机会离开贾母这个封建家族的最高权威,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愿意在处处小心谨慎压抑自我的环境里久处,后文提到贾赦不讨贾母欢心即是明证。另外两次忙都是王夫人的,第一次贾母传饭,“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表现的是王夫人对贾母的不敢怠慢,此处的忙不像是忙更像是慌,吃个饭都要如此着慌,心头压抑可想而知。第二次是饭毕,贾母让王夫人等先走,“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在这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之下,表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服从和低眉顺眼。
第三种“忙”忙得真情真性。这个忙只有一次,是贾宝玉换衣后见林黛玉时,“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这一揖首先揖出的是贾宝玉容易亲近女儿的本性,其次揖出的是贾宝玉不顾忌封建礼法的叛逆,第三还揖出了他和林黛玉似曾相识的神秘和宿命,揖得真诚,揖得干脆,揖得爽快,揖得酣畅淋漓,揖得不同凡响。
第四种“忙”忙得谨小慎微。这个忙是林黛玉的忙。第一次忙是,见三春,三春被贾母招呼不用上学,来到时,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何以初见贾母及舅母等人时不忙?初见贾母等人时,还未来得及忙,那时如忙,透出来的是林黛玉的怯和拘束,此时的忙透出来的是黛玉的敏感,谨慎,以后要在外祖母家生活,三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姊妹们是一定要处好关系的,加上天生傲气自尊和敏感,“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又怎么会注意不到这一点客居人家小心行事的礼数呢?第二三次忙都是见王熙凤,也是全文唯一一个黛玉为了一个人而忙两次的人。王熙凤还未进屋,“黛玉连忙起身接见”,此处不可忽过,要注意见三春时是三春进屋时,黛玉才起身的,而这个时候王熙凤尚未进屋,黛玉就起身准备迎接了,足见黛玉心思的细腻,思量清楚,如此一个“放诞无礼”的人势必不能得罪,及早起身迎接,好让来人看出自己对她的尊重。第四次忙时见贾赦,来人回话贾赦不在,“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即便是对一个来传话的奴仆,因为代表了贾赦,所以还要忙站起来听。
9.《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案 篇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使用说明】
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 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
3.10分钟当堂训练. 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
【预习热身】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下列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诋毁!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诋毁”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2.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
A. 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3.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继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参考答案:
1.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中语句的理解。
答案:C C项中“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一句有错误,首先贾宝玉并非讨厌所有文章,他只是厌恶用作敲门砖求取功名利禄的四书五经,而对于《西厢记》、《牡丹亭》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美好爱情的书,他是爱不释手的。
2.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作所用手法。
答案:A
3.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的内容的概括评价。
答案:B B项概括有错误。二词并非“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从第二题我们可以知道该词运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因此我们可以作出判断,二词不仅没有对进行批判,反倒对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扬。
(1)选出对“膏粱”理解正确的一项()
A.膏药和高粱
B.肥肉和精米
C.膏药和高粱,指身体不好的人。
D.肥肉和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2)选出对“可怜辜负好韵光,于国于家无望”解释正确的一项()
A.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没有希望。
B.对不起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不存在什么希望。
C.可惜对不起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无指望。
D.可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都无希望。(没有大用处)
(3)对《西江月》二词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江月》二词和对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是课文中对贾宝玉性格描写的三个重点。
B.《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C.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子弟的一个代表,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D.所谓“似傻如狂”,“草莽”,“不通世务”,“偏僻乖张”,实际上是贾宝玉卓然独立,与世俗传统相背离的表现。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比B.对偶C.反语D.借代
参考答案:
(1)D(2)D(3)C(4)B
【焦点讲练】
一.试分析作者描写贾宝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1)王夫人: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2)黛玉: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
(3)两首《西江月》:表明贾宝玉作为封建统治阶级逆子贰臣。
2.外貌描写(出场后的侧面描写):
课文中对宝玉的外貌描写是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出的,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行为描写:
“通灵宝玉”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但他并不看重。现在黛玉也没有,更增加了他的反感。“摔玉”表现了宝玉对所谓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否定,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
4.语言描写:
初见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送完字,又问“可也有玉没有?”,……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二)人物形象小结:
1.强烈的叛逆性格; 2.追求平等自由;3.尊重欣赏女子(女尊); 4.追求爱情自由。
二.试分析作者描写林黛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侧面描写
(1)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似蹙非蹙:多愁善感;
罥烟眉:眉黛如一抹轻烟,清、淡、秀;
含情目:多情;愁情生妩媚(风韵),病体生娇怯(情态)。
两靥愁、一身病:体弱多病;
闲静……行动……:姣花照水——柔情媚态,弱柳扶风——婀娜之美。超尘脱俗的空灵。
心较比干多一窍:脂砚斋评:多一窍固是好,然则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是也。心思细密,想的太多。性格决定命运(悲剧之源)。
病如西子胜三分:美比西施;病态美(清新脱俗、铅华洗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表现其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2)众人眼中的黛玉
……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怯懦不胜……
(3)熙凤眼中的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
2.黛玉的心理描写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3.语言描写
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去”黛玉回答“舅母爱惜辞饭,原不应辞……”
贾母和宝玉问其读何书的不同回答(“刚念了四书”“ 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充分表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的敏感、谨慎、细心、多疑的性格特点。
4.行动描写
吃饭时“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拜访时“曲曲折折走了很多路”
(二)人物形象小结
1.气质脱俗,美貌多情; 2.弱不禁风,多愁善感;
3.孤高自尊,行为谨慎; 4.敏感细心,生性多疑。
【当堂练习】
下面是《红楼梦》里的最精彩情节之一“宝黛初会”,读后回答问题。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1.宝黛初会时,黛玉“便大吃一惊”,宝玉是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与原著中的那一情节相照应?
【解析】这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的运用。第一回中写到过“木石前盟”,也就是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所说的前世“未了的孽缘”。
【答案】木石前盟。
2.“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对与宝黛的描写,所用手法有何不同?体现了人物的什么不同特点?
【解析】高明的作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是与要表现的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相契合的。抓住宝黛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这道题就不难破解。
【答案】(1)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写动作是“见”,这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与黛玉的性格身份特点相同特点。而写宝玉是侧重语言和动作,“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符合宝玉无拘无束,率真人性的性格。
3.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C )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解析】在这一节中,黛玉的形象是从宝玉的观察角度去写的。宝玉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纯真任性,C项与宝玉性格特点最吻合。
【答案】(1)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写动作是“见”,这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与黛玉的性格身份特点相同特点。而写宝玉是侧重语言和动作,“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符合宝玉无拘无束,率真人性的性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
2.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说说哪个回答是如实回答,这前后矛盾的说法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何思想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打量交谈送字摔玉
2.(1)与黛玉的名有联系 (2)和黛玉的神态(眉尖若蹙)有联系
3.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子读书,觉得自己有不谦之嫌,觉自己的回答有些失口,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她寄人篱下那种小心谨慎的态度。
4.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
5.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6.追于人人平等,不愿与众不同的民主思想意识。
【课后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宝玉)待细看过黛玉形容,便对贾母说见过黛玉。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1.熙凤和宝玉在见到黛玉后,都提了三个问题。从描写技巧看同属语言描写,但却表现了人物的
不同性格特点,那是因为作者在具体描写时做了怎样不同的处理?
(1).宝玉的性格特点是率真任性。他问了三个问题,却是一问一顿,必定要等到妹妹的回答,这是真心的关怀,是真纯;得知妹妹无字而后送字,并杜撰理由,大发议论,还是真纯:亲切和睦,尽在其中。而摔玉事件更集中反映了宝玉天真率直性格,他认为玉的“通灵”要择“人之高下”,自己比不上这神仙似的妹妹,不配拥有这玉。这一举动机心全无,决非矫揉作态,而是率性而为,平等待人,真纯自然。
(2).熙凤则不然。她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她都没等人家回答呢!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以及询问婆子们的两句话和接着下的一道命令,令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诋毁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
10.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十
一、教学要点:
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具体步骤
导入: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的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作业:
1、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11.林黛玉进贾府获奖教案 篇十一
阅读文学作品,不要动辄就想“深刻理解”。因为是否深刻,那是见仁见智的。但是,由于作品对象的特点,我们走进作品却可以有共同的思路。比如,我们理解《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注意她在怎样“看”,又在被别人怎样“看”。
林黛玉这次进贾府,不是来玩几天,而是来投奔母亲的娘家,也就是寄在外祖母篱下。因此,对即将生活的环境和朝夕相处的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非常注意观察。加以她自幼聪慧,眼光本来就在一般人之上,因此,她的观察格外细致,格外深透。
首先,她在注意观察环境。还在轿中,她就“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看到“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她还注意到区分外祖的长房的“宁国府”与舅父的“荣国府”。然后,她很注意贾府的布局。当邢夫人带着她来到贾赦院,“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她甚至很注意室内陈设。来到贾政院,她仔细看了正室的大匾、案上的古铜鼎和对联。到了王夫人日常居坐宴息的东房,她能很快判断出炕上的位次不是该她坐的,“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其次,她更注意观察人物和人物间的关系。“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和三春见面,她很快看出三人之间的区别。王熙凤一出场,黛玉马上注意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息,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就连她在二舅母屋里喝茶时,还在“一面打量这些丫鬟们”呢。当然,林黛玉观察得最为她。细致的还是贾宝玉。黛玉见到宝玉第一眼“便吃一大惊”(宝玉一见黛玉,却是一笑),黛玉是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宝玉看罢却是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的描写就像两峰对峙,双水分流,把两个人都写活了。
黛玉没有停留在观察上。她还在不断考虑怎样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对贾母、王熙凤,她做得很有礼貌;对邢夫人、王夫人,她很注意地搞平衡;对三春姐妹,她很小心地藏锋芒。所以,她明明“念了《四书》”,可当知道三春读书不多后,再面对宝玉的问题“妹妹可曾读书”时,回答的就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连多年养成的饭后过一时再饮茶的习惯,因不合这里的规矩,也马上改了过来。
至于贾府上上下下如何看林黛玉,大家可以学着以这样的方式来分析一下。
12.林黛玉进贾府获奖教案 篇十二
一.为林黛玉作映衬与比较。《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自然是重要人物, 贾氏三姐作用之一就是映衬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去世以后, 为什么会投亲寄居贾府?就是因为她在家“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姊女兄弟扶持”, 在外祖母一再致下, 方来贾府“依靠外祖母及舅氏三姐妹”因此可以说, 形貌俊美, 性情淑静的贾氏三姐妹的出场, 虽然“只见其形, 不闻其声”, 也正是为黛玉进贾府原委作了铺垫与说明。其次, 描绘“三春”的美貌与表现林黛玉的美貌作了比较。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 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番夸赞之辞, 是突现林黛玉之美的。但是, 如果没有前文的对“三春”美貌的描写, 王熙凤的这番话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读者也会感到突兀了。由此可见, 对只见其形的“三春”美貌的描写, 作为林黛玉美貌的比较之笔, 是必不可少的。再次, 为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作铺垫。林黛玉进贾府的基本心态是“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心态, 固然是其寄人篱下的心理反映, 但我们从另一角度再深究一下, 这又何尝不是伦理道德, 特别是大家闺秀之道的教化所造成的?而在恪守闺秀之道方面, “三春”便是典范的了。我们看文中“用餐”一段的描写, 便看明白:“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命王夫人坐了, 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在此, 林黛玉和“三春”的矜持谦恭是何其相似!仔细揣摩, 贾氏三姐妹这一群体形象, 用来映衬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 是颇有深义的。
二.为王熙凤作陪衬与烘托。王熙凤是一个强势的女人, 事事处处要高人一等, 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机会当然也不会放过。作者在这一章节中用贾氏三姐妹作为陪衬, 很好地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因为王熙凤与贾氏三姐妹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地位, 作为辈份相同的姑嫂, 她们本应是地位平等的。然而王熙凤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 她精明能干, 惯于玩弄权术, 善于阿谀奉承, 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 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 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的性格天生泼泼辣辣, 风风火火, 人称“凤辣子”。作者要突现王熙凤的这种特殊身分和性格, 以贾氏三姐妹为陪衬, 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妙笔。“三春”出场后, 作者虽对其形貌也作了较为细致的描绘, 然而对其语言描写几无点墨。三姐妹除了必需的与黛玉“见了礼, 互相厮认过”之外, 便不多言, 恭肃严整地侍坐在贾母身旁, 真可谓“只见其形, 不闻其声”。而王熙则恰恰相反, 她是“未见其人, 闻其声”。“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只一句话就看出了她的性格。见了黛玉, 王熙凤妙语连珠, 极尽巧舌快嘴、左右逢源、长于机变之能事, 王熙凤的特殊身份及泼辣性格, 便显得十分鲜明突出。
三.为贾宝玉作反衬与对比。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 贾氏三姐妹作为反衬理所当然。贾宝玉是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他反对封建束缚, 蔑视世俗,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作者要刻画这样一个叛逆形象, 当然需要用循规蹈矩的贾氏三姐妹作反衬与对比。贾氏三姐妹不苟言笑, 矜持庄重, 就连在自己老祖母居室用餐, 也要告座而就位;而贾宝玉则处处表现得无拘无束, 随意胡言乱语, 疯疯狂狂, 连通灵宝玉都敢在贾母面前一摔, 吓得众人一拥挣着去拾。贾氏三姐妹与贾宝玉, 同为贾府兄妹,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 接受相同的教育和熏陶, 一同识字, 一同玩耍, 一同做许许多多的事情, 本应有太多的相同点, 事实却相反, 他们性格迥异:一是驯服安分, 一是离经叛道, 两相对比, 相互衬托, 如此描写人物, 便使得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分外鲜明, 主要人物的特点得到了突出。
【林黛玉进贾府获奖教案】推荐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案例06-26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07-09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09-23
林黛玉诗词06-26
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06-20
历史将记住林黛玉作文06-28
关于写林黛玉的作文07-27
林黛玉性格悲剧的分析08-24
我的林黛玉好友作文09-13
林黛玉不喜欢南宋诗人陆游作品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