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1.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可能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起来,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的样子,我内心很高兴!
2.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案例概述
片段 ( 一) : 创设情景, 引出课题
上课铃响后, 数学科代表组织坐窗边的学生把窗帘放下来, 然后把课室的灯关掉, 课室立刻变得黑暗一片. 让全体学生感到匪夷所思, 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 随后我拿出手电筒, 让学生注意观察.
师: (打开手电筒) 手电筒发出的光给我们什么线的形象?
生:射线.
师: ( 把手电筒朝墙上射去) 那现在手电筒发出的光给我们什么线的形象?
生: 线段.
师: ( 把两个手电筒反向放置水平线边示范边追问) 两个反向手电筒发出的光给我们什么线的形象?
生: 直线.
师: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段、射线、直线呢?
生:课室的光管可以看作是线段.
生:笔直的公路是可以看作直线.
生: 教学平台投影仪发出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
师: 很好! 究竟什么是直线、线段、射线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4. 1 线段、射线和直线 ( 揭示课题) . ……
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 一堂课要有一个自然贴切的课堂导入,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这里, 我将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抽象成几何图形, 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中的数学, 引入了课题.
片段 ( 二) : 精心设问, 突出师生互动
师: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请学生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 课件出示) :
以A为端点, 经过点B的射线
连结A, B两点的线段
经过A, B两点的直线
师: 请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线段? ( 课件出示)
生1: 线段可以用表示它的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也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 图中这条线段可以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 也可以记作“线段a”.
师: 把线段如何改变可以得到直线呢?
生2: 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就成为直线 ( 教师课件出示线段向两方的延伸过程) .
师: 直线该怎样表示?
生3: 直线可以用它上面的任意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这条直线可以记作“直线AB”或“直线BA”, 也可以记作“直线a”.
师: 把线段如何改变可以得到射线呢?
生4: 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就成为射线 ( 课件出示线段向一方的延伸过程) .
师: 如何表示射线呢?
(学生思考、交流、汇总)
生5: 射线用表示它的端点和射线上另外一点的两个字母表示. 这条射线可以记作“射线AB” ( 端点字母写在前面) .
师: 能不能记作“射线BA”? “射线AC”? ( 分别用课件出示)
师: 你能谈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学生合作交流, 得出结论)
……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 经过思考形成概念、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这个片段中我以问题作为互动过程的“导火线”, 通过问题的启发让学生建构知识“有路可寻”.
片段 ( 三) : 深入探究, 突出数学活动
师: 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 可以画多少条? ( 出示课件)
生1:无数条.
师: 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 可以画多少条?
生2: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师: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 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生3: 至少需要一枚钉子.
生4: 不对, 至少需要两枚钉子.
生5:至少需要三枚钉子.
师: 那到底需要多少枚呢?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 拿出事先准备的小木条和钉子)
生6 ( 尝试后) : 将一根钉子钉在木条的一端, 不能把木条固定住.
生7 ( 提出疑问) : 假如把木条钉在中间, 就能把木条固定住了.
师: ( 将计就计) 把钉子钉在细木条的中间, 突然一转, 木条飞快地转动起来,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想一想: 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 小组讨论, 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单地说,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 1) “有”表示存在性; ( 2) “只有”表示唯一性.
《新课标》强调, 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 要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 使数学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片段里我用直观、动态的演示, 使学生的目光凝聚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形式、多方位的描述, 既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
师: 学生能例举生活中应用直线基本性质的例子吗?
生:窗帘横杆、跳杆等.
师: 经过刨平的木板上的两个点, 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 而且只能弹出一条这样的墨线, 请说出其理由.
生: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往往教师讲完一节课, 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以后, 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明白, 这些知识有什么实用价值, 以及如何去应用, 这时如果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应用知识, 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这一困惑,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基本性质, 还能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案例的反思与分析
整节课中, 我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开展创造性学习. 课堂上, 我提出问题后, 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动手实践的时间,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授课时, 我适度点拨引导, 耐心倾听, 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学习平台;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演示、归纳、思考,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增强他们学好几何的信心, 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 为了区别线段、射线和直线异同点, 让学生合作学习; 在学习直线的基本性质时, 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直线的基本性质……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的状态中, 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空间. 在司空见惯的实际活动或现象中, 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总结, 就能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 为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实践提供了观察和思考的方法[2].
走出案例后对教学的思考:
1. 我们在上课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预设外的课堂生成, 有有效的也有无效的,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应及时的捕捉、判断并恰当引导、重组, 机智地消除无效生成的影响, 合理的利用有效生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及时修正教学安排, 让生成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 让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实效的课堂教学.
2. 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 感悟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 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 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 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 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 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
参考文献
[1]干冰.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7 (5) :15-16.
3.“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教学反思;直线;射线;线段;故事化;趣味化;生活化;思想化
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讨论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入手,从经验入手,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有亲近感,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具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引入故事化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知识没有太多的联系,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因此,在新课的引入上打破以往单纯复习旧知识的惯例,而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故事引入,并创造性地赋予一定数学元素和配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引思,激趣凝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思维状态,并有所感悟,在体验中学习。
二、组织趣味化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通过龟兔赛跑故事、小虫吃食、图片欣赏、猜谜等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这些趣味性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知识呈现生活化
1.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观察图片(单杠、探照灯、铁轨等)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事例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2.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学习的数学只有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所喜欢,从而避免生硬的说教,通过看地图寻我最短路线,举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工师傅弹墨线,体育教师画笔直的跑道路线,排成一列整齐的队伍等),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过程探究思想化
皮亚杰认为,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本节课设计了借用图钉、纸条代替钉子和本条模拟在墙上固定木条的活动,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和事实的猜想,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中渗透了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在有意义的数学中,建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单位 湖北省大冶市第三中学)
4.小学数学《认识线段》听课反思 篇四
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陈娟老师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新课开始,老师动手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5.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五
二年级甲班
黄桂颖
(第十周)11月2日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48-49页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请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
(2)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
(3)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可以看成线段?(注意讲“边”)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其实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4)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质疑)
(5)谁会把线段从它们身上搬下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为什么?
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线段):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练习巩固
(1)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学生打手势表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号为什么只有2条线段?4号有3条线段,怎么看?)
3.度量线段长度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也会判断了,那么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说说量线段的方法?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怎么验证?(用尺子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呢?同样长的线段我们会觉得竖着放的比较长,那是视觉的误差,小朋友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得量一量,比一比。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了解了什么?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片断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片断二”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片断三”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片断四”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是以学生发展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创设了让学生主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求知欲。
第二,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片断三”和“片断四”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必须大胆放权: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方向,让他自己去前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创造。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6.《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六
实验小学 张露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
一、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拉一拉,初步感知线段。
提问: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毛线,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老师捏住线的俩端,把它拉直。
提问:现在线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直直的)
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请小朋友找找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端点)
师:它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指的又快又好,还有人想上来试一试吗?)
师:请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指名同桌演示)
(2)教师演示变式。
(先弯)提问: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
(老师再向不同的方向、位置、长短展示)边展示边提问: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师总结:我们把线拉直,不管他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线段。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小组讨论一下: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指名汇报)
师:小朋友已经认识了线段,请你来当小判官。(做“想想做做”第1题)
2、找一找、折一折,了解线段的特征。
(1)折一折
师: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我们还可以折出一条一条的线段。
(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追问:为什么?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师:请小朋友折一条和这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折一条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
(指名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比较。)
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2)找一找
师: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拿起一本书,摸一摸书的一条边)我们可以把书的这条直边看成线段。你能找一找这条线段的2个端点吗?(请生指一指)
师:你还能把书的哪条边也看成线段?(请生指一指)它的2个端点在哪? 师:除了可以把书上的边看成线段,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边也看成线段?
3、数一数,体会线段的特征。
(出示图)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2”)。
(指名操作: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每一条边的2个端点)
4、画一画,理解线段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小朋友还能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
师: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生:直尺
师: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为什么?
生:沿着书、文具盒、铅笔的边画或者是用尺子画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交流线段的画法与步骤)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师:老师把小朋友的画法编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儿歌)
5、连一连,强化线段的特征。
师:学了这么多,比比看谁是最心灵手巧的人。
(1)师:给你2点,你能连接这2点画出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完成课本60页第3题。老师也来画一画(课件演示)
师:连接这2点还能画出另外的线段吗?
(2)(出示第4题)(再出示)师:“每两点”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真好,每两点就是指(电脑出示问题)画画看。生:能画3条,是三角形。
(3)师:(出示4个点)4个点你还能像这样连一连吗?连完之后数数一共能画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你画的和他一样吗?
(针对学生的画法)启发: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三、全课小结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连接5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特点:
1、线段是直的2、线段有俩个端点
3、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先想想然后动手把桌子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教师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段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 上完这节课的反思:
7.《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七
一、活用教材, 灵活教法、学法,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 活用教材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对于那些有开放性的知识, 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体现生活化的部分比较多, 很多生活中的素材都与角有关, 比如自行车的三角形架涉及角, 钓鱼时鱼竿和地面之间形成了角等等。因此, 在上课开始, 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物, 从中找到有关角的素材,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中感悟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间, 和我们密不可分。这样引入,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 把数学教材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 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 并借此开始探究, 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教材是死的, 师生在用教材时可以灵活, 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应留有余地, 给学生自我拓展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者, 主体是学生, 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 自己搜集相关信息,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教材上的知识点, 只要学生自己能学懂学通的, 教师坚决不讲, 对于学生理解有点困难的知识点,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制作学具的,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课外探究,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也是对教材的有效延伸。
另外, 灵活运用教材上的课堂训练题目, 教师应精选例题、习题, 进行科学取舍, 每节课都应扎扎实实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上练习题很少, 层次性也较差, 题型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边讲边补充, 边练边总结, 做到讲练结合。尤其是经典题型, 更应随学随练, 做到有针对性训练, 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打造高效课堂。
2. 灵活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我始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尽量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 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里有角的存在, 观察身边的物品。这样启发,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发表见解。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借机提问:“你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角, 你知道角的概念吗?角有哪些特点?怎么分类你们知道吗?”这样提问, 学生纷纷讨论起来, 七嘴八舌话“角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基本把相关知识点找得差不多。这样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有效落实, 学生爱学、想学、会学,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 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3. 灵活学法
方法是学习的助推剂, 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情境, 亲自体验数学过程, 及时分析总结, 这样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比如, 在《角的初步知识》教学时, 我特意安排学生自己制作不同大小的角的学具, 上课时自己展示角有关概念, 让学生自己边讲边演示, 哪个是边, 哪个是角, 那个是顶点;什么样的角是锐角, 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什么样的角是平角或周角。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有无关系时, 我叫学生制作多个边长不等的角, 让学生亲自探究, 从中发现问题,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 解决教学难点, 增加信息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题材宜多样化, 显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 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放大效果, 增加了学生观察的直观性;通过动画展示, 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尤其是题型变换, 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展示变换过程, 能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比如, 利用flash课件演示有关角的形成, 用ppt幻灯片比较角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 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节课的教学, 我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包括题型的选择, 学生活动的设计,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问题探究的设置等。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发挥得不是那么理想, 该探究的深度不够, 思路不是很广。或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不够, 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使数学教学越来越科学化、实用化。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9-26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07-03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07-24
67的认识教学反思11-11
《认识整时》的教学反思07-13
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07-15
《认识小数》的复习教学反思09-0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13
《球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