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形势分析课

2024-08-28

国际贸易形势分析课(精选8篇)

1.国际贸易形势分析课 篇一

国际形势之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2、第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第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朝鲜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钓鱼岛“国有化”**未平,安倍晋三又在外交领域显示其“右翼”特征,当然这与其争取国内的选民有关。日本现在经济下滑,国际地位降低,国民焦虑情绪在增加,“正常化”国家的呼声在增加。然而,美国对其仍然是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只要有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在,日本不至于失控。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中日之间,而在中美之间。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拉拢是并存的,在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之间的外交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第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2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2、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第一、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 结果。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为此美国做了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雁型安全模式”

早在2010年,美国就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以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雁型安全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2011年美国对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主要表现在:不仅美国与各梯队关系加强,而且各梯队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东盟是该会议的领导者。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其目标是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2011年11月)有18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8”峰会。

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的积极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

综上,美国从2010年开始积极重返亚洲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中国周边环境不稳定的最直接因素。第二、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中国自身政策存在一定的失误。过去的“睦邻外交”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弄清楚自己真正“要

什么”;缺乏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外政策如何更有针对性;怎样正确对待美国这个重量级对手,我们的长处是什么,我们的短处是什么.第三、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有些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藩属国、或者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注意、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政治、安全和经济因素是周边国家考虑的因素,显然政治安全资源是更重要的因素,加之中国对周边国家心态的揣摸不够,导致近两年周边环境恶化。

2.国际贸易形势分析课 篇二

一、进口食品贸易情况

(一) 主要进口食品种类及其贸易额

我国进口食品主要有乳品、糖、可可制品、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调味品、发酵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罐头等, 其中占进口食品比重最大的是乳品, 其次是糖。2014年1~9月, 乳品累计进口额56.18亿美元, 占食品进口总额的70.18%, 同比增长74.59%;糖累计进口10.64亿美元, 占13.3%, 同比下降22.39%;可可制品累计进口4.79亿美元, 占5.98%, 同比增长23.9%;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累计进口4.02亿美元, 占5.02%, 同比增长21.16%;调味品、发酵品累计进口2.01亿美元, 占2.51%, 同比增长34.87%;糖果、蜜饯累计进口0.97亿美元, 占1.21%, 同比增长13.83%;方便食品累计进口0.75亿美元, 占0.94%, 同比增长33.62%;罐头累计进口0.69亿美元, 占0.86%, 同比增长22.63%。其中乳品进口占进口食品比重的七成, 且进口速度大幅增长。

(二) 主要进口来源国贸易额及其增速

我国食品主要进口来源国家有新西兰、巴西、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古巴、韩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2014年1~9月, 由新西兰进口食品37.41亿美元, 占食品进口总额的46.74%, 同比增长94.1%;由巴西进口6.53亿美元, 占8.16%, 同比下降22.26%;由美国进口5.83亿美元, 占7.28%, 同比增长22.39%;在主要进口国家中, 新西兰占比最大, 主要进口食品为乳制品, 由巴西进口的食品主要是糖。其中由新西兰的进口呈高速增长, 而由巴西的进口出现负增长。

(三) 主要进口地区的贸易额及其增速

食品进口的主要目的地有天津、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内蒙、江苏、福建等省市。2014年1~9月份进口到天津17.27亿美元, 占食品进口总额的21.57%, 同比增长57.97%;进口到广东15.54亿美元, 占19.42%, 同比增长46.87%;进口到上海15.04亿美元, 占18.79%, 同比增长61.55%;在主要进口省市中除山东、辽宁和江苏长幅较小外, 其他主要省市均出现较高速增长, 其中浙江进口额增长最快, 同比增幅达69.06%。

二、出口食品贸易情况

(一) 主要出口食品种类及其贸易额

我国食品行业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罐头、调味品发酵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可可制品、乳品等。其中罐头出口占食品行业出口总额的35.24%, 其前三季度累计出口额23.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07%;另外调味品发酵品累计出口21.57亿美元, 占32.04%, 同比增长11.96%;糖果、蜜饯累计出口7.73亿美元, 占11.48%, 同比增长11.99%;方便食品累计出口6.12亿美元, 占9.09%, 同比增长4.64%;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累计出口4.21亿美元, 占6.25%, 同比增长3.13%;可可制品累计出口3.14亿美元, 占4.7%, 同比增长26.79%;乳品累计出口0.54亿美元, 占0.81%, 同比增长31.75%;糖累计出口0.29亿美元, 占0.43%, 同比下降8.01%。其中除食糖出口出现了小幅下降外, 其他各主要商品出口均呈稳定增长。

(二) 主要出口目标国 (地区) 贸易额及其增速

我国食品主要出口目的地有日本、美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德国、荷兰等。2014年1~9月, 对日本出口8.03亿美元, 占11.93%, 同比下降1.02%;对美国出口6.81亿美元, 占10.11%, 同比增长0.51%;对香港地区出口5.47亿美元, 占8.13%, 同比增长5.47%;对韩国出口3.47亿美元, 占5.15%, 同比增长31.77%;对马来西亚出口2.51亿美元, 占3.73%, 同比增长11.51%;对菲律宾出口2.47亿美元, 占3.67%, 同比增长11.18%;对俄罗斯联邦出口2.39亿美元, 占3.54%, 同比增长18.05%;由数据中可以看出, 前三季度我国食品行业对美、日市场出口增速缓慢, 对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等市场出口保持平稳或较快速增长。

(三) 主要出口地区的贸易额及其增速

食品出口主要地区有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新疆等。2014年1~9月, 山东累计出口额16.85亿美元, 占全国食品出口比重的25.02%, 同比增长13.67%;其次广东累计出口12.34亿美元, 占18.33%, 同比增长7.94%;福建累计出口7.18亿美元, 占10.67%, 同比增长4.48%, 上述三省出口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的一半以上。同期河南省出口高速增长, 增速达108.41%;新疆出现了负增长。

三、促进食品贸易增长的因素分析

虽然今年我国食品进口增速逐月减缓, 但累计进口额和累计增幅大大高于出口额和出口增幅, 表明我国是重要的食品消费国。

推动我国食品贸易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是我国政府已发布多项财政、金融政策, 尤其对小微企业提供了多项优惠;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 这些都是进一步扩大食品出口的有利条件;

二是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 关税大幅下调, 极大促进了双边食品贸易发展, 东盟现已成为中国食品贸易的第二大伙伴, 而中国与美国、巴西的食品贸易亦依然保持较大规模;

三是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了进出口增长;

四是国内消费者对部分国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缺乏信心, 为食品进口创造了机遇。

四、食品贸易需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食品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食品进出口贸易中需要关注生产成本上升、进口食品安全等四大问题。

首先, 生产成本上升加剧出口企业生存压力。随着食品原材料、能源、运输、环保等价格的上涨, 食品原材料种植、养殖、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涨, 加之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其次, 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 给食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带来诸多困难。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出口的障碍。

再次,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进口食品大量涌入国内, 其安全问题逐步显现。检出的不合格进口食品, 涉及有害生物、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超标以及食品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等, 其中也不乏世界知名品牌食品。

最后, 我国出口食品的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当前在我国食品出口中, 初级产品低附加值出口的比重在增大, 而软饮料、罐头、酒等高附加值食品的出口量在下滑。当前在进口食品中, 初级产品占进口总值的六成以上, 进口增速迅猛, 反映出我国食品内需结构正在发生进一步变化。

五、食品安全问题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过食品安全事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一种食品的安全事件很容易扩散到整个世界范围内, 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 食品贸易中的安全问题也因此成为国际食品贸易关注的焦点, 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实行管制。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在于它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等一系列产品, 覆盖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到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因此往往会使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受到较大损害。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出口国往往会提高对方进口产品的贸易壁垒, 从而引起贸易纠纷甚至贸易战, 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影响正常的贸易关系。可见,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国食品国际贸易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威胁着贸易安全。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 涉及的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 运用于国际贸易中时呈现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因此在当前食品安全国际化的趋势下, 加强国际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各国之间的食品安全标准相互接轨和性能指标的一致性、检测方法和认证体系的互认在保障食品安全、消除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方面至关重要。

六、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世界食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民众需要品质更高、更安全的食品, 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 中国的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注释

3.当前中美贸易形势分析 篇三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美货物贸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致消费需求下降,2008年9月份以后,危机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中美贸易额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滑。

一是进,出口额双双回落。2008年中美贸易明显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从出口情况看,2008年2月份起,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环比呈上升趋势,此情形一直维持至9月份,此后中国对美出口逐月下滑。10~1 2月出口环比降幅分别为4.2%、13.9%和5.8%,从同比看,10月出口增长12.4%,11、12月下降6.1%和4.1%,连续两个月份出现同比下降,这是多年以来罕见的情况。进入2009年,市场普遍预期外贸形势会面临更加严峻的不乐观局面。由于春节因素,1月份的数据对比难免存在一定失真现象,1~2月份的整体数据对比更能反映真实情况。1~2月,中国对美国累计出口290.7亿美元,同比下降16.1%,相比2008年年末,降幅开始增大。

从月度进口数据看,中国自美国各月进口波动幅度较大,无基本规律可循。但从季度数据看,第二季度进口额达到全年最高的212.9亿美元,之后逐季回落,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分别进口208.6亿美元和191.1亿美元,环比下降2.0%和8.4%。各季度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6.3%、22.9%,15.7%和3.4%,增幅逐渐回落。2009年1~2月中国自美进口103.7亿美元,同比下降20.9%。

二是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美贸易延续着一贯的贸易结构,机电产品是中美贸易的主导产品,2008年占中国对美出口的45.0%和自美进口的32.1%。2009年1~2月,机电产品出口130.7亿美元,同比下降15.4%。其中机械设备下降6.2%,降幅较小,而电子和电气产品出口下降24.4%。

另外,中国是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家具玩具、纺织品的主要供应国。即使同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势也不尽相同。纺织品出口基本稳定,1~2月,非针织或非钩编服装出口同比下降9.7%,针织或钩编服装、鞋靴出口同比增长14.5%和0.9%。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提高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另一方面得益于美国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已于2008年底到期。但家具玩具出口不容乐观,1~2月出口29.7亿美元,同比下降232%。

2009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资源性产品大幅减少。1~2月,钢铁仅出口0.7亿美元,同比下降79.0%,出口量价同减,但出口数量的骤减是主要原因,反映出经济下滑对于基础资源需求的减少。同时,铝及制品,铜及制品的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国是美国飞机、仪器设备等产品的主要购买者之一。2009年以来,在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前五位商品中,除电子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下降21.7%和21.8%外,油籽子仁、航空航天器和光学照相医疗设备进口下降较小,同比降幅为5.7%、6.8%和6.9%。

三是中国商品在美进口中占比提升。虽然中美贸易额出现下降,但中国在美国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略有上升。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逐季上升,四个季度分别为14.5%、14.7%、16.8%和18.5%。原因有三,第一,虽然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消费萎缩,但其日常的吃穿用等消费属于刚性需求,并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而发生大的改变;第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积累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消费档次下降,高端消费需求减少,转而向中低端消费转移,给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一些出口空间。

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发展中美贸易关系对于外贸增长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以来全球贸易受到冲击,中国对美出口形势严峻,阻碍贸易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美国经济数据不容乐观,2008年第四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滑6.2%,这也是1982年第一季度GDP下降6.4%以来的最差季度表现。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还在继续,个人消费支出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今却成为拖累经济的一大因素,这种趋势从2008年下半年起愈加明显。延续了上一季度的颓势,第四季度个人消费支出下降4.3%,拖累经济下滑3.01个百分点,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下降22.1%,非耐用消费品下降9.2%。

中国对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服装、鞋靴、家具玩具等日用品。因此,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受消费影响,受投资影响不大,这也是危机最初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时,中国出口未受较大程度影响的原因。中国对美的出口商品中,属于非耐用消费品的比重较大,但也不乏家电之类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品需求下降,必将对中美贸易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二,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存在。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汇率将会继续成为中美经贸领域的核心争端议题。此前,美国抛出中国“汇率操纵论”,谋求通过各种外交途径,使中国在汇率方面做出改变。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依赖中国资本走出困境,自中国进口的占比也有所提高,因此美国仍会对中国继续施压,但应略有缓和。因此,2009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虽有困难,但也是可能的。若为扩大出口,中国被迫宣布人民币贬值,,必将引发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烈冲突。因此,从国家战略考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较为明确的做法。

从微观层面看,汇率不稳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最为担忧的问题,已经成为部分企业利润流失、经营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去年3月份的7.04左右升至今年3月份的6.85附近,经历了去年12月份的动荡,此后相对稳定在6.80~6.85的区间。人民币大起大落或者大幅升值对于当今的外贸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市场预期下,开展经营活动,符合企业利益。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月17日美国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有一条购买国货条款。此条款在酝酿中和推出以后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单从这一条款看,并没有明显违反wTO的相关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公共设施建设若要获得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援,所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范围仅适用于政府采购,且《政府采购协议》成员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

家豁免采用。中国尚未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因此无法享受豁免。不过之前美国已有类似的法案,中国输美的钢材多用于民用建筑,因此条款对于中国钢材的影响不大。

但关键是在日益萧条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这一条款的出台易助长贸易保护主义。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产物,常常在经济低迷或遇到危机时更加强烈。购买美国货条款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意味着贸易保护有可能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演变。不仅是美国,欧盟、印度等也存在着公开或变相的保护措施。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出口依存度也高,虽然扩大内需已成为各界共识,但由于国内各种基本的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内需不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外贸仍然肩负着“保增长”的重任。如果放任贸易保护风潮盛行,中国外贸受损将很严重。

第四,买家信用下降,经营风险加大。由于银行紧缩信贷,美国买家从银行的融资变得异常困难,运营状况或支付能力出现问题。一向被中国企业认为是优质客户的美国采购商,初步显现信用危机。

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贸易领域的纠纷较以前明显增加,其中的情况很多,也比较复杂。一种是买家不付款。据调查,多数进口方不付款的案件中均存在各类争议。争议主要存在于产品与合同要求不符、供货数量有误、交货时间延迟、不正当竞争和侵权纠纷等方面。这里面不能排除买家寻找各种理由,以期延迟付款或不付款。一种是买家破产。买家在提货以后宣布破产,由于中国企业无优先偿债权,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对于前一种情况,出口企业在订立合同、履行合同方面要比以前更加细致,并提高警惕,通过各种途径,对国际买家的经营状况、财产状况和信用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而一旦出现后一种情况,企业要积极应对,运用法律手段尽量争取自身利益,将损失降至最低。

4.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篇四

作业要求: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年级专业: 工商110

1学生姓名: 郭楠楠

学 号: 201117910128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摘要: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对权力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关键词:政治本质、多极化趋势、安全挑战、和平崛起

一、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为了追求权力与实力

几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以黎以乱局为例。以色列的精确制导武器与先秦时期的冷兵器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以军侵黎与古代历史上大国入侵小国的军事冲突却无本质区别,国际社会一直没有形成垄断全部军事力量的中央政府,因此国家间发生战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强者战胜弱者的概率远大于弱者战胜强者,而战胜方又必将是战后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础,仍是国际社会的行为法则。[1]友好与敌对之间的分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存在一个模糊的区域,在此区域中,政府很难判断一种脆弱的友好关系是否已让位于敌对关系,反之亦然。即便是在最为友好的国家之间,通常也存在一种潜在冲突,它有可能突然被激活。[2]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中法关系上。

所以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

二、当今社会的政治局势

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割据基本上处于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无一能够与其比肩,造成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定时期,但大国间正发生着力量消长的变化,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

1、国际关系新变化

美国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奉行狂妄的单边主义,妄图长期独霸全球。2004年8月宣布了进行全球部署大调整计划,力图在新形势下加强控制,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与安全。表面上看,美国霸气十足,不可一世,但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后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美国内心缺乏足够自信。“9.11”时间给美国敲了一响悲惨的警钟,而对伊拉克的战争,不仅没有增加美国的安全感,反而危机四伏,安全缺乏保证。美国人民大选中最终选择了布什,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悍然发动了“打伊倒萨”战争,如意算盘是按照美国的“自由民主”改造伊拉克,进而以此规模改造中东,牢固控制中东地区以及石油资源。[3]但事与愿违。“多强”中最大的变化是欧盟的第五次扩大,虽然欧盟内部的“磨合”尚需较长时日,提高一体化的程度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其要害是内部还存在各种分歧,不能处处事事用“一个声音讲话。”但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庞大的“超级国家联盟“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还有中国的发展,俄罗斯的复兴势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以及对大国地位的强烈追求,都是影响大国关系格局的新因素。印度、巴西、南非等十来个国家,虽非传统概念上的强国,但他们的发展也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以上各种变化,是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这种软硬势力的相对此消彼长,表明多边主义是一种客观现实,无疑将对单边主义的行经形成不同程度的遏止,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国际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布什在纪念“9.11事件”五周年的集会上说“今天的美国比五年前更加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嘲弄。各种迹象表明,无论国际范围还是在美国本土,攻击或威胁这个超级大国的势力(及其人数),最近的这些年不断增多,美国变得更加不安全了。[4]的确,在当今社会,威胁国际安全的因素还存在很多。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也持续紧张,冲突此起彼伏;非传统威胁也有增无减。与地区热点问题相比,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则更是任重道远。此外,世界还遭受着其他类别的安全威胁。04年的禽流感、印尼大海啸,07年的美国飓风,乃至当今中国的汶川地震以及印度的风灾,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丧生,造成了各种损失更是无法估计。但是这些严峻形式与冷战时期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拿冷战时期两极对抗格局为例。冷战时期是美国与苏联的东西方阵营对抗的两极格局,而后冷战时期的是美国(及其盟友)和主要是伊斯兰世界的强硬反美势力(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对抗势头。冷战的特点之一是它是在国家层面展开,盟友也是国家的行为体。而目前新的对抗趋势,既有国家之间的摩擦,也有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如“基地”组织等其他蒙面敌人与美国的抗争。

3、中日钓鱼之争

钓鱼岛问题之所以出现当前的复杂局面,日本是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美国也难辞其咎。首先,日本趁中日甲午战争于1895年窃取了钓鱼诸岛,制造了钓鱼岛问题。其次,二战后,日美两国于1951年和1971年分别以“交由美国托管”和“归还冲绳”名义,两次将中国的钓鱼诸岛私相授受,埋下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种子。第三,美国先是单方面宣称日本拥有对于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继而公然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使中日钓鱼岛争端进一步复杂化。在过去100余年间,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野心。但日本企图将中国的钓鱼岛主权据为己有,并拿美日安保条约当护身符,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其一,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历史脉络十分清晰、连贯,日本的强词夺理根本无法撼动大量历史事实以及《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的庄严规定。即使在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发生最为激烈的交锋时,美方也多次声明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

其二,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是,中国人民决不允许钓鱼岛主权旁落。钓鱼岛问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日本如果以为有了什么靠山,有了什么护身符,胆敢在钓鱼岛问题上升级,必将自食其果。在中国人民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意志和决心面前,美日安保条约不是日本窃取钓鱼岛主权的护身符。

4、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29年持续地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关联;中国持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势力与各国平等互利合作,不单追求中方利益,而是立主双赢,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不断为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支援其他国家,充分发挥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疑虑与敌视。中国发展在世界上存在正反两种反响,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大。[5] 三:结语

大国间有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也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大国之间的相互摩擦、争斗、协调、合作的复杂关系状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也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而且随着国际各种力量的均衡化发展,必然使国际关系更加稳定。所以,虽然国际间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是为了追求各自的权力与利益,但随着和平发展主题的深入人心,大多数国家或组织还是会遵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为现在各国在国际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状态,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就无法谋求长期的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权利。而且,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会加快世界的和平发展。因此,可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现在的世界各国正在逐步建立一个共荣圈,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较以往的国际政治,当今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2006年08月03日

5.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篇五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的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60%以上靠出口来拉动,而出口又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每年创造GDP增长的两个百分点。当下,中国的世界工厂并未当好,还受没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很低、工人待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制约。

(二)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对外贸易依存过高

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仅难以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2008年以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但是效果仍然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355亿元,同比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91亿元,增长17.4%。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从40%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66.2%,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0447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与汇率摩擦不断加剧。2005年7月汇改后的三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达21%,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又升值3.1%左右,美元连续贬值使我国外汇资产风险不断深化。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过高,导致我国资源环境低效率消耗,大量资源和加工利润流失,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产业安全令人担忧。

(三)资产泡沫继续发展,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

自2010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特别是自三季度以来,已连续5个月高出3%的警戒线,11月份同比上涨5.1%,涨幅创28个月新高,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本轮物价上涨的“推手”,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供求紧张原因。从国外因素看,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在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流动性存量始终十分充裕,随着国内经济转暖,通货膨胀很快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从供求因素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转型政策,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此外,极端气候对食品价格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从本轮物价上涨的情况看,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前几轮通货膨胀涨幅小,但治理的难度可能更大,形势可能更严峻。主要原因是转型性涨价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各国宽松货币政策一时也不会退出,以后一段时期,我国可能面临持续较大的通胀压力。

(四)资源短缺已成“瓶颈”,粗放发展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以上,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不可否认的是,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高消耗、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从总体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11%,产出只占世界的3%,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的能源生产难以满足整个经济的需要。能源的需求缺口虽然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但这种做法的不确定性很大,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大。以石油为例,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一旦石油危机重现,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环保意识淡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通过对中国7大水系412个观察点的抽样调查,受到污染的水面高达58%;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了16个;30%的农田由于遭受酸雨的影响而减产。有资料表明,在过去高速发展的3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GDP总量的10%。1.新兴国家有哪些啊?

答: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印尼、墨西哥等

2.俄罗斯也是发展中国家吗?

参考:理解今天的俄罗斯,就必须评估其这20年的发展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渴望加入富裕的民主国家俱乐部,但在接下来10年的坠落过程反而使俄罗斯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既没有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也没有创造经济发展奇迹。

3.中国现在处在的转型期是从什么向什么的转型?

参考:社会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4.日本按文章里写的,不是处境很危险,这样的一个国家岂不是可能瞬间就瓦解了? 参考:日本的财政赤字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是最高的,据最新的统计,日本财政赤字在今年年底要达到200%多,日本本身的财政赤字就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国债恐怕会对国家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日本的国债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个人储蓄率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所以政府发行国债不是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担忧,但是现在个人储蓄率由于日本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不好,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日本在西方国家当中也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日本的财政赤字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可能危机感不是那么严重,但是由于日本不断的追加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叠加起来可能未来日本的财政赤字也会出现隐忧。

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是近10几年来开始显现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国库非常的丰润,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度很少,1990年到94年日本政府甚至没有发行国债。但随着9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崩溃,税收收入大幅减少,日本每年新发行的国债额度开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加上经济危机、社会老龄化以及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逐年增加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国债一直在逐年累积。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数据,截至2009财年,日本国债总额已增至将近88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万亿元左右,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的数据,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9%,位列于发达国家的前列。目前,由于日本国债的持有者90%以上来自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日本政府仍然具有偿还国债的能力,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对日本的信用程度给出过低的评价。但日本国内的很多经济界人士对日本财政赤字问题仍然充满担心,认为长此以往这将导致日本面临财政崩溃的局面。

5.汇率是怎么回事?什么因素可以引起汇率变化?政策施加(比如直接说人民币的汇率要定为多少多少)有用吗? 参考:

(一)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看,国际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构成外汇交易的基础,因此它们也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元在国际经济市场上长期处于下降的状况,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断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续出现巨额顺差。仅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贸易部分来看,当一国进口增加而产生逆差时,该国对外国货币产生额外的需求,这时,在外汇市场就会引起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当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与外汇供给的增长,本币汇率就会上升。货膨胀率的差异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主要而又有规律性的因素。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说是根据其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的。因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就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也会下跌。当然如果对方国家也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幅度恰好一致,两者就会相互抵消,两国货币间的名义汇率可以不受影响,然而这种情况毕竟少见,一般来说,两国通货膨胀率是不一样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货币汇率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为它的影响往往要通过一些经济机制体现出来商品劳务贸易机制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出口商品劳务的国内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劳务的国际价格,从而削弱了该国商品,劳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影响出口和外汇收入。相反,在进口方面,假设汇率不发生变化,通货膨胀会使进口商品的利润增加,刺激进口和外汇支出的增加,从而不利于该国经常项目状况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必然使该国实际利息率(即名义利息率减去通货膨胀率)降低,这样,用该国货币所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下降,导致各国投资者把资本移向国外,不利于该国的资本项目状况心理预期渠道一国持续发生通货膨胀,会影响市场上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心理,继而有可能产生外汇市场参加者有汇惜售,待价而沽,无汇抢购的现象,进而对外汇汇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为弥补财政赤字一国政府可采取4种措施:一是通过提高税率来增加财政收入,如果这样,会降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个人消费需求减少,同时税率提高会降低企业投资利润率而导致投资积极性下降,投资需求减少,导致资本品,消费品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进而导致汇率升值;二是减少政府公共支出,这样会通过乘数效应使该国国民收入减少,减少进口需求,促使汇率升值;三是增发货币,这样将引发通货膨胀,由前所述,将导致该国货币汇率贬值;四是发行国债,从长期看这将导致更大幅度的物价上涨,也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下降。在这4种措施中,各国政府比较有可能选择的是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因为发行国债最不容易在本国居民中带来对抗情绪,相反由于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收益高,风险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投资机会,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因此在各国财政出现赤字时,其货币汇率往往是看贬的外汇储备的高低一国中央银行所持有外汇储备充足与否反映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稳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汇储备的高低对该国货币稳定起主要作用。外汇储备太少,往往会影响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从而引发贬值;相反外汇储备充足,往往该国货币汇率也较坚挺。例如:1995年3月到4月中旬国际外汇市场爆发美元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克林顿政府为缓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动用了200亿美元的总统外汇平准基金,动摇了外汇市场对美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信心。

(二)心理预期因素在外汇市场上,人们买进还是卖出某种货币,同交易者对今后情况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当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的汇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时,他们为了避免损失或获取额外的好处,便会大量地抛出这种货币,而当他们预料某种货币今后可能上涨时,则会大量地买进这种货币。国际间一些外汇专家甚至认为,外汇交易者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现在已是决定这种货币市场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在这种预期心理的支配下,转瞬之间就会诱发资金的大规模运动。由于外汇交易者预期心理的形成大体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状况,政府经济改革,国际政治形势及一些突发事件等很复杂的因素。因此,预期心理不但对汇率的变动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带有捉摸不定,十分易变的特点。

(三)信息因素现代外汇市场由于通讯设施高度发达,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接和交易技术的日益完善,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因此,市场上出现的任何微小的盈利机会,都会立刻引起资金大规模的国际移动,因而会迅速使这种盈利机会归于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先获得有关能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心理的“新闻”或信息,谁就有可能趁其他市场参加者尚未了解实情之前立即做出反应从而获得盈利。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预期心理对汇率具有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外汇市场对政府所公布的“新闻”的反应,也不仅取决于这些“新闻”本身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更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在预料之中,或者是“好于”还是“坏于”所预料的情况。

总之,信息因素在外汇市场日趋发达的情况下,对汇率变动已具有相当微妙而强烈的影响四)政府干预因素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各国政府(央行)为稳定外汇市场,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的途径主要有四种:①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②调整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③在国际范围内发表表态性言论以影响市场心理;④与其他国家联合,进行直接干预或通过政策协调进行间接干预等。这种干预有时规模和声势很大,往往几天内就有可能向市场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当然相比较目前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的外汇市场来说,这还仅仅是杯水车薪,但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干预尤其是国际联合干预可影响整个市场的心理预期,进而使汇率走势发生逆转。因此,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在不少情况下,它对汇率的短期波动有很大影响按在干预汇市时是否同时采取其它金融政策,央行的干预一般被划分为冲销式和非冲销式干预。非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不采取其他金融政策与之配合,即不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反之,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的同时,采取其他金融政策工具与之配合,例如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向操作,以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6.贸易季度形势分析会通知 篇六

各位常务理事、在京理事、团体会员单位、企业家代表: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的“季度形势分析会”定于204月25日在_________举办。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外经贸合作也在同步提升,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高水平引进来,而且要大规模“走出去”,主动“走出去”参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在海外布局研发中心,培育品牌、技术、质量、营销渠道等综合优势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企业“走出去”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金融的`支持。因此学会“年季度形势分析会”主题是“创新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与金融支持”。我们将邀请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及大专院校的学者、教授参与研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在京理事、在京各团体会员单位2名代表,企业家代表。

二、会务费用:参会人员免收会务费和当日午餐费,往返交通和食宿费用自理。

三、会议时间:2015年4月25日(星期六)全天

四、会议地点:___________

五、参会人员持会议通知进入________。

六、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团体会员单位请于4月15日前报名发至:

联系人: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

企业家代表报名发至: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

七、交通路线:

___________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7.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的路径分析 篇七

一、孔子学院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汉语热”持续升温。2002年, 中国已经开始酝酿借鉴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经验在海外设立于语言推广机构。2003年, 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命名为“孔子学院”。之所以以中国儒家文化始祖孔子的名字命名, 是因为古老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积累和沉淀之后, 已经被大众认可接受。“孔子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导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为贵, 和而不同”, 将孔子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品牌,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截至2013年底, 全球五大洲已经建立了440多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 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在国家汉办的网站上还推出了网络孔子学院专栏, 以多样的形式为汉语爱好者提供学习资料, 丰富汉语国际推广的教学方式。孔子学院的性质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 增进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设立的组织, 它的正规性、系统性可以得到保证, 覆盖范围涉及全世界、也是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机构。其以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权威认证的特点吸引着全世界想学习汉语的人来此学习, 因而在汉语国际推广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学院通过派遣国内教师到海外教学, 吸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了积极影响, 加速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作为中国推广汉语的主要机构, 孔子学院借推广语言宣传中国文化, 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 也是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先锋。

语言永远只是载体, 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才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真正目的, 两国的交流需要一架桥, 孔子学院就是世界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 2011年10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享有咨询地位的合作关系, 主要由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的人士及相关机构组成。其宗旨是促进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 加强世界各国汉语与研究者之间、机构之间的联系,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会秘书处设立在孔子学院总部, 在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 组织参与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等学术活动, 推动国际汉语教学交流与合作, 为国际汉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为研究汉语、教授汉语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里的学者不仅包括了中国的学者, 还包括了国外研究汉语的爱好者, 对于汉语推广的一线人员的培训、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汉语桥”工程

1.“汉语桥”中文比赛

“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原本只是针对大学生举办的。从2002年至今每年一届已经举办13届, 共吸引了近四十万外国选手参加汉语比赛, 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每年的比赛, 当地的主要华文报纸都会对比赛进行全面的报道, 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2014年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于7月16日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举行, 来自世界87个国家110个赛区的126选手参加本次比赛, 借助他们的展示, 可以让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 消除中西方文化的隔阂, 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正如“汉语桥”的名字一样, “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已经成为外国友人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走向中国的桥梁, 也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发展、走向世界的桥梁。

2.“汉语桥”夏令营活动

“汉语桥”夏令营活动伴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展开已经经历了10年, 参与的学生范围也包括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与大洋洲。夏令营活动邀请世界各地中小学生来华旅游, 同学们不仅学习汉语、参加中国文化讲座, 还深入中国学校与家庭, 与中国学生和市民面对面交流, 亲身体验中国日常生活, 弥补了由于缺少语言环境, 不爱或者不好意思说汉语的缺陷。

2007年7月15日, 国家汉办首次组织了“汉语桥———国际学生夏令营”这一大规模的国际学生夏令营活动, 参加夏令营的各国青少年都是汉语学习中的优秀学生。他们首先在北京参加汉语学习, 体验中国文化, 参观博物馆, 游览名胜古迹, 而后奔赴全国17个省市参加各地举办的学习交流活动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 体验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此次夏令营活动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 也丰富和运用自己的学习收获,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汉语水平。

3.“汉语桥”校长访华团

“汉语桥”校长访华团是邀请世界各个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官员对中国进行短期的访问, 旨在加深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促进各地学校开设汉语课程, 推动建立中外学校交流平台, 开展汉语教学活动, 借校长之眼推广中华文化。

四、各种展演讲座等文化宣传活动

汉语的推广不仅仅是国家汉办的工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 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也都有推广汉语的义务和责任。官方的国际推广宣传必不可少, 但容易被心有叵测者借题发挥, 民间的汉语国际推广会相对容易被接受。无论是民间艺术、民俗宣传团出访, 还是教育系统组织的宣传活动, 只要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使汉语变得生动, 能引起受众群体的兴趣, 就是成功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可以借助中国佳节时日的优势, 选择中医养生、书法绘画、戏剧唐诗等经典特色, 推广中国汉字, 宣传中国文化。

五、网络宣传推广

汉语国际推广可以通过人际媒介传播, 也可以通过图书印刷品传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网络传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中国已经建立了多个汉语国际推广的网站, 包括国家汉办网、汉语学习网、国家对外汉语网等, 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互联网凭借着其成本低、投入少、方便快捷的而成效明显的优势成为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

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制定后, “走进来”模式转变为“走出去”模式的汉语国际推广, 但并不是说就完全停止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培养。语言学习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会快速的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现在, 国内很多大学都已经将招收外国留学生或者与国外合作学校互换学生作为学校未来国际交流发展的重点。很多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系统的学习汉语之后, 选择继续留在中国深造或者工作, 也推动了两国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在世界各国发展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 汉语国际推广的路径不可能再采用单一的形式, 从学习者的年龄上看, 要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从学习者的地区分布看, 要符合不同国家的发展国情, 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宣传形式上看, 要采用实践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双模式, 从宣传方向上看, 既要借助于中国官方的力量, 又要有民间机构的支持, 同时还缺少不了国外汉语爱好者或对中华文化认同者的宣传影响。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未来发展中, 我们还需集思广益, 总结经验, 探索出更多更适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新路径。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要做到覆盖全世界, 就必须有全方位、易被世界人民接受的途径。在世界历史上某些语言的输出是依靠强制力进行的, 宣传以和为贵的中国汉语推广必然不会采用这种方法。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推广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会被别有用心者指责为文化侵略或意识形态输出。在新形势下, 汉语国际推广采用“走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 形成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

8.国际贸易形势分析课 篇八

[关键词] 俄罗斯;能源贸易;格局

[中图分类号] F5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4-0085-06

自2014年3月份起,俄罗斯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俄乌关系的不断恶化,以及俄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致使美国与欧盟先后对俄罗斯发动了几轮制裁;制裁导致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加之,国际油价下挫,投资者以及民众的信心丧失,卢布暴跌,资本外逃,俄罗斯经济走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面对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局,油气收入占国家经济巨大比重,且深陷西方制裁困境的俄罗斯将如何调整其油气贸易区域结构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俄罗斯油气贸易格局

(一)俄罗斯油气出口地域格局

本世纪初开始,石油工业陷入低迷的俄罗斯能源出口量迅速恢复。2001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额仅为518.6亿美元,2007年则已飙升至3073.7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出口额的10.88%,俄罗斯俨然已经逐步恢复了其能源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能源出口空间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在俄罗斯能源出口贸易中,其对欧洲的能源出口基本上占到俄罗斯油气出口的70~80%左右,其次是亚洲,俄罗斯向亚太出口的能源量从2001年的2.82%到2014年的25.02%,其它地区则占有出口比重很少。

(二)俄罗斯油气贸易通道格局

世界油气贸易的运输方式主要有轮船与管道运输,受制于俄罗斯的特殊地理位置,海运在俄罗斯的贸易通道格局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对于大陆腹地所开采的石油与天然气,管道运送方式更为经济。

俄罗斯出口石油中的绝大部分经“友谊”石油管道、波罗的海管道运输系统、萨马拉—新罗西斯克管道、里海财团管道、敖德萨—布罗迪管道、萨姆松—杰伊汗管道运往欧洲与独联体国家。已建成“北极光”、“蓝流”、“北流”、“兄弟”、“联盟”、“亚马尔—欧洲”等多条天然气管道,承担着每年向独联体成员国、欧盟成员国等30多个国家出口天然气的几乎全部的运载任务。

管道是人为建立的贸易联系通道,贸易联系需求催生了管道的建立。管道一旦建立后,既定的贸易联系就很容易继续下去。欧洲与俄罗斯的贸易联系中管道的流向起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运输方式规划了贸易流的地域方向。

(三)地缘政治与俄罗斯能源外交格局

俄罗斯是石油地缘战略实施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苏联解体后,面对美国主导下的地缘遏制,普京政府也在精心谋划自身的地缘战略。回归欧洲是俄罗斯一直以来的诉求,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很难以欧盟成员国身份回归欧洲。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希望而且竭力借助于石油,特别是借助于俄欧之间石油管道密切其与欧洲的联系,使其在欧洲的影响力增强。同时,俄罗斯政府也意识到,俄远东地区欲摆脱贫困,必须融入经济迅猛发展的亚太地区,而且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系到俄罗斯这一广袤地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前景。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超越国家的地缘经济地位。如果认识不到自身在东北亚的位置,俄罗斯不仅可能会在经济利益上遭受损失,在政治上也未必是好事。

因此,以“博弈全球、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为总体思路的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不但为俄罗斯带来了经济利益,增强了其地缘政治影响力,而且在客观上形成了以欧洲为主体的俄罗斯能源贸易格局的同时,其亚洲份额也不断提升。

二、2014年以来俄罗斯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形势

2014年普京政府深陷乌克兰危机,面临着美欧制裁、国际油价暴跌、卢布贬值与资本逃离等困境。2015年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某些问题得以缓解,但是很多问题的后续效应也正在逐步显现。

(一)北约、欧盟与俄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争端持续

经历三次北约东扩,乌克兰成为俄罗斯西部的地缘政治的支轴国家。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拥有5200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自然而然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的资本。美欧当然知道乌克兰在决定俄罗斯未来走向上的意义,“……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自然会成为一个帝国”。

基于乌克兰的地缘轴心国家的位置,未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首要外交战略目标决不会仅限于安全领域,而是要努力实现与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的一体化。俄罗斯会继续以天然气问题向乌克兰施压,利用乌克兰内部的纷争控制乌克兰,并将通过全面合作加强与乌克兰的联系;对乌克兰来说,加入欧盟与北约一直是其国际外交的重要目标,尤其在克里米亚争端之后,乌克兰已经无可挽回地偏向西方;因乌克兰在决定俄罗斯未来走向上的意义,乌克兰无疑是美国有效制衡俄罗斯再次成为欧亚帝国的重要力量。基于各方的立场,美欧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存在。

在乌克兰问题上,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将保持强硬态度,美俄关系甚至可能恶化。但是,鉴于欧盟对俄罗斯严重的能源依赖,以及内部分歧,所以短时间内,乌克兰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的可能性不大。

(二)能源供过于求与国际油价持续走低

国际市场上油价波动的最关键因素是石油供求所决定的基本面与地缘政治形势。

1.石油供给的基本面

2014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供过于求的特征十分明显,供给过剩直接导致了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下跌。尽管油价下跌,且各能源机构预期2015年世界能源需求只会小幅上涨或是基本不变,但OPEC国家与非OPEC国家增加供给的势头不减。据2015年国际能源署发布的3月份《石油市场月度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2月全球石油产量达到9404万桶/日,比上年同期高130万桶/日。

(1)非OPEC国家供给

2015年2月全球石油产量中,5731万桶/日为非OPEC国家产量,非OPEC国家供应量日均比上年同期高140万桶/日。目前,美国与俄罗斯是非OPEC国家中的主要石油出口国。2014年美国原油产出更是创1900年以来最高值,年增长率达16%,为1940年以来最大增幅。

美国原油产量飙升,破坏了国际原油市场的均衡,且生产扩张的同时,美国进口规模缩减,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13年的32%,降至2014年的26%。尽管目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低位运行,但美国的能源部门表示,2015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继续维持8%以上的增幅。作为非OPEC的国家,俄罗斯争夺市场份额的意图也极为明显。

(2)OPEC国际的供给

2014年美俄等非OPEC国家增产的同时,部分OPEC国家也大幅增加产量。如利比亚的石油产量从2014年6月份的24万桶/日上升到10月的86万桶/日。在缺乏其它产油国配合与认可的情况下,一直扮演“机动产油国”的沙特阿拉伯亦不愿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凭一己之力调节市场平衡,所以尽管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的委内瑞拉和伊朗主张削减产量,沙特阿拉伯仍决定保持生产指标不变。

在能源需求基本保持平稳,而非OPEC与OPEC石油生产增加的条件下,石油市场的供过于求显而易见。尽管有解释称美国原油产出激增源于水力分裂法的进步,但也有解释称美国原油激增的目的在于打击国际市场油价,更有人将美国石油产量的扩张和沙特石油政策的改变解释为美国与沙特联手对俄罗斯与叙利亚、伊朗的“经济斩首”。如果该说法正确,油价下跌可能是短期行为。否则会如哈立德·法利赫(KhalidAl-Falih)所说,“供应与需求关系和经济原则统治着市场。现今的石油产能过剩需要时间调节”。

2.地缘政治

目前,影响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主要为也门局势与伊朗问题。

(1)也门局势

也门不是主要的产油国,但亚丁湾是波斯湾油轮开往地中海和北非石油由地中海经红海开往亚洲国家的必经之地。2015年3月,也门的紧张态势使得原油市场油价大幅跳涨,一度上涨7%。但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已经陷入买方市场,进口国能很容易地在全球市场找到替代供应者。所以也门局面没能导致国际原油市场持续的上涨趋势,同时原油市场真正的风险在于地缘局势冲突升级致使原油贸易通道受阻。然而,亚丁湾和曼德海峡早已被西方海军重兵布防,运输中断的可能性在近期仍相当低。

(2)伊朗制裁

伊朗拥有全球已探明原油储备的9%。2015年4月2日,伊朗和国际六方就伊朗核计划达成框架协议,框架协议规定在6月30日前达成最终协议。如果最终协议中伊朗的制裁被放松或解除,伊朗石油将重返国际原油市场,为国际市场注入100万桶/天的供应量,那么几乎相当于现在国际市场的130万桶/天的供应过剩量。不过,伊朗要恢复制裁之前的生产水平还需要一些时间。

(三)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持续低迷

首先是俄罗斯经济增长停滞。欧美联合制裁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行,使俄罗斯出口收入降低,投资与消费需求下降,失业率增加。2014年末,世行对俄季度经济报告显示,其对俄罗斯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接近于零。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分析师比尔吉特·汉兹尔指出,在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降低和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得到改善的条件下,俄罗斯2016年的经济会实现增长,但增幅仅有0.5%,同时汉兹尔也指出,俄罗斯未来经济实现增长主要将依靠出口。

其次是俄罗斯经济结构畸形问题凸显。应该看到,俄罗斯卢布和股市的暴跌也源于俄罗斯经济结构的自身问题。

从俄罗斯经济结构上看,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时期畸形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过于偏“重”,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虽然近年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为俄罗斯经济带来了高增长率,但经济高速增长没能带动产业结构的明显升级,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过度依赖能源贸易也是俄罗斯经济结构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石油出口占俄罗斯全部出口额的31%,因此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俄罗斯经济。

三、新形势下俄罗斯的油气贸易结构调整

石油贸易地域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是各种政治与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俄罗斯能源战略烙有世情、国情、行情与人情的印记。经济危机等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影响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

(一)稳定欧洲市场

如前文所讲,回归欧洲是俄罗斯一直以来的诉求。但在目前回归无望的情况下,俄罗斯会借助于石油地缘政治与外交手段,增强其在欧盟的影响力,所以俄罗斯在油气贸易格局调整中不会放弃将欧盟作为其能源出口的最主要市场。

首先是恩威并举应对乌克兰。目前无论是基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意义,还是乌克兰在俄罗斯能源出口中的通道作用,俄罗斯都不会与乌克兰彻底决裂。表2中展示了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俄乌天然气贸易的波动,也诠释了俄罗斯对乌克兰问题的基本方针,即俄罗斯不会放弃乌克兰。

就2014年4月份俄罗斯提高对乌克兰出口的天然气价格而言,一方面让乌克兰认识到与俄罗斯决裂的后果,另一方面增加了欧盟援助乌克兰的财政负担,使欧盟内部分歧进一步拉大;同时也加剧了俄乌纠纷可能导致对欧洲天然气供应中断的恐慌,软化欧盟制裁俄罗斯的立场,使欧盟在有关乌克兰问题的多边会谈上与美国保持距离。

其次是有节制地应对制裁。乌克兰事件对俄罗斯欧盟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造成了巨大破坏,也让俄罗斯意识到密切经济关系并不一定能促进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在处理乌克兰危机中,为确保过境天然气稳定输送,俄罗斯总统普京积极呼吁与俄有天然气贸易的欧洲18国,以期双方就稳定乌克兰经济展开积极的对话。但战略空间被压缩直接涉及国家安全问题,这是俄罗斯的底线,俄罗斯不会退缩。面对来自欧美的第三次制裁和欧洲各国对普京倡导积极对话的消极反应,普京政府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2014年6月6日,俄对乌克兰实行预付款供气机制;而且俄罗斯也声称如果乌克兰截留过境天然气,俄罗斯将采取制裁措施,欧盟也应当承担有关后果;同时出台反制裁措施。

而事实上,无论是全面禁止从美欧进口食品,还是禁止乌克兰中转航班飞越本国领空,俄罗斯的反经济制裁措施都没有触及双方的底线——油气贸易。

再次是精心布局俄欧管道。掌控管道始终是俄罗斯油气贸易布局中的主要部分。俄罗斯主导的“南溪”项目是要摆脱出口欧洲天然气对过境乌克兰的依赖,尽管该项目已经停建,但依然可以体现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态度。

对于欧洲北部,俄罗斯意图从黑海海底铺设“土耳其线”管道延伸到西欧,直达德国,不再绕陆路经过邻国乌克兰。“土耳其线”是俄罗斯“南溪”的替代品,经土耳其线俄罗斯天然气可经黑海海底输往土耳其,以及过境土耳其运往欧洲中部,年承载量可达630亿立方米。俄罗斯石油公司亦筹划从加里宁格勒直接输气到德国。

最后是积极拉拢欧洲盟友。在欧盟成员国中,匈牙利、保加利亚与希腊为亲俄国家,不可否认,核电、天然气是这些国家走近俄罗斯的主要原因。

近来,俄罗斯为谋能源利益,动作频频,其中包括为匈牙利提供更灵活的供气合同,帮助匈牙利建立核电站、会晤希腊领导人等等。

2015年4月8日,普京与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在莫斯科举行会晤,加强两国在贸易、投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俄欧关系问题也是双方会谈的主要议题。俄罗斯方面表示,希腊有可能成为欧洲能源的分拨中心。希腊期望建设土耳其线的分支,这个分支的建立可以使希腊从天然气过境中获利,并能为保障本国和整个地区的能源供应提供一定筹码;同时也可以改善希腊与土耳其间的关系。

(二)开拓亚太市场

根据国际能源署预计,世界能源贸易中心正在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所以,《2035战略》强调了亚太等新兴能源市场对俄罗斯的意义,同时俄乌危机导致了俄罗斯与欧洲能源市场关系的恶化,也坚定了俄罗斯开拓亚太能源市场的决心。

首先是强化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有预测显示中国是东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市场,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在2020年达到2500亿立方米。

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含俄经东线向中国提供天然气、两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合作、高铁领域合作等39项协议和备忘录的签署,被认为是莫斯科为应对西方制裁并保持经济增长而将重心转向亚洲政策的最新成果。2015年4月初,俄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曾表示,俄中正为普京访问中国筹备一系列能源合同,涉及“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沿东线对华供气、联合开发萨哈林和东西伯利亚矿床项目、扩大对华海上输送石油项目、加快天津炼油厂和石化综合体项目,以及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煤田和贝加尔边区煤田的开发。

其次是深化与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深化与日本和韩国的合作是俄方有效应对西方对俄制裁的手段。目前,日本的油气公司已经同俄方签署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合同的主要条款协议,协议约定俄方自2019年始对日供应225万吨/年液化天然气。俄韩双方在俄滨海边疆区建造运送液化气船的造船厂项目也已在筹划中;俄韩双方还将连接跨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和跨朝鲜半岛铁路线,修建从“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穿越海底通向韩国的天然气管线。

再次是增加与印度和伊朗的能源合作。印度是继中国之后第2大石油天然气需求国,具有能源市场潜力。寻求加强与印度的能源合作是俄罗斯能源战略向亚洲转移的重要一步。

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在2014年3月出访了印度。谢钦建议俄印合作实施北极大陆架能源项目,及向印出口远东液化气等。2014年12月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会晤。其中将建立能源合作关系,为两项西伯利亚油田合约铺路,并规划连结两国的第一条管线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俄罗斯的种种外交努力均彰显了普京政府积极调整俄罗斯石油输出战略,把目光投向亚洲东部的日本和中国,以及位于南亚的印度的决心。

集中力量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合作,无疑是俄开拓市场、抗衡西方制裁最有效的途径。

最后是拓展与越南的能源合作。2015年4月6日,梅德韦杰夫展开对越南的首次正式访问,在梅德韦杰夫访问期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越南国油(PetroVietnam)签署了海上石油勘探备忘录,油气合作开发区域包括越南海域以及俄北部伯朝拉海域、北极油气区块。积极吸引越南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开发是对俄越传统合作模式的突破。另外,俄气和越南国油还签署了榕桔炼油厂收购框架合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计划收购榕桔炼油厂49%的股权。收购将于2016年完成。目前俄罗斯正在帮助越南建设越南的首座核电站,该核电站将于2020年投产。

四、结语

上一篇:宣教交警事迹材料下一篇:不作为慢作为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