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康保裔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2024-07-12

《宋史康保裔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共10篇)

1.《宋史康保裔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领: 代理

B.寻知代州,移深州 知:掌管或做知州

C.会暮,约诘朝合战 诘朝,即诘旦,平明,清晨

D.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 引:拉开弓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A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B.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C.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D.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沙场;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并肩抗敌,直到敌军退去。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5分)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5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

(1)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参考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父康志忠,在讨伐王都时战死。他的父亲康再遇,在跟随太祖征讨李筠时,又死于战场。保裔在周朝屡次立下战功,等到康再遇阵亡,皇上诏令让康保裔代替父亲之职,跟随石守信攻破泽州,又跟随各位将领在石岭关打败契丹,担任登州刺史之职。不久任代州知州,接着调任深州知州,担任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之后,将他召回,因为他能勤勉地赡养年老的母亲,皇上赐给他家上好的酒、茶和米。还发诏令褒奖他,让他担任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举入侵,各位将领与契丹兵在河间作战,康保裔遴选精锐兵力赶赴战场,恰逢天将黑,与诸将约定第二天早晨联合作战。次日黎明时,契丹把康保裔包围了好几重,康保裔的手下劝他换甲衣、骑快马冲出去,保裔说:面临灾难,不可苟且偷生。于是与敌人决战。战斗进行了两天,杀死杀伤敌人很多,踏践起的尘土足有二尺深,手下的士兵兵全都用光了箭,但援兵还是没有来,于是就牺牲在那里。当时皇上的车驾停驻在大名,皇上听到康保裔牺牲的消息,震惊哀悼,停止上朝了两天,并赠予保裔侍中之职。皇上还让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担任六宅使、顺州刺史,让康继彬担任洛苑使。康继英等感谢皇上说曰:我们的父亲父不能在决战中胜利,而是战死了,陛下没有因此而对他的儿女治罪,就是大幸了,但是我们还是承蒙了皇上非同寻常的恩典!于是悲伤流泪,匍匐在地不能起身。皇上伤感地说:你们的父亲是为国而死的.,按赠赏规定,是应该加以厚赏的。回头对侍臣们说:保裔的父亲、祖父都战死在疆场,他自己又在战斗中牺牲,世代代都体现出忠节,非常值得嘉奖。

保裔谨慎厚道,讲究礼节,喜欢结交宾客,善于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没有射不中的。曾经先放置好一把三十支一束的箭,拉满弓射去,那些箭的筈镝接连着落下,人们都钦服他的射术之妙。多次经历战阵,身上带着七十处伤口。曾经借公家的十万钱慰劳军队,他牺牲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上知道这件事后,就又对保裔家优厚赏赐。

正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时,援兵却没有来,只有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与他作策应,他们也遭遇契丹兵并与之作战。康保裔被敌人覆没时,李重贵与张凝赶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杀到寅时,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各位将领多半丢失了自己的部队,只有李重贵与张凝保全部队回到驻地。张凝提议上书报告将士们立功的情况,李重贵深深叹息说:大将都陷于敌阵战死了,我们这些人却想计较功劳,有什么脸面啊!皇帝听说了这事,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2.《宋史赵汝谈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二

赵汝谈,字履常,生而颖悟,年十五,以大父忍补蒋仕郎。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丞相周必大得其文异之,语参知政事施师点曰:“是子他日有大名于世。”调汀州教授。尝从朱熹订疑义十数条,熹嗟异之。佐丞相赵汝愚定大策,汝愚欲骤以词掖处之,力辞去。持祖母服。汝愚去国,其弟汝谠力上疏乞留汝愚、斩侂胄,闻者吐舌。兄弟罹党祸斥去。寻调安庆府教授。丁母忧,免丧,召为太社令。时侂胄用事炽甚,汝谈痛愤,登坛读祝,大呼侂胄名。以参知政事李壁荐,召试馆职,擢正字。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改湖北提举常平,振饥尽力。知温州,作诗勉其族属,皆望风而化。宁宗崩,以哀痛得疾。贺理宗表,力寓劝诫。数丐祠,授江西转运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罢。端平初,以礼部郎官召,改秘书少监。时集议出师,汝谈反覆言不可轻战,而和尤非计。既而三京收复,虽前言用兵不便者亦喜,汝谈独有忧色。未几,洛师败,朝论始服其先见。权吏部侍郎。时朝议履亩称楮,汝谈言非便,迕时宰意。京师军变,宰相乞贬秩,上已允,汝谈奏恐失体,持不可,宰相滋不悦。以言去国,起知婺州,权礼部侍郎。卒以老祈免。及卒,转两官。

汝谈天资绝人,沈思高识,自少至老,无一日去书册。笃于伦谊而忘仇怨,御史益祥尝劾之,后汝谈官其乡,益祥愧不敢见,汝谈乃数过之,相得欢甚。所著有《易》、《书》、《诗》、《论语》、《孟子》、《周礼》、《礼记》、《荀子》、《庄子》、《通鉴》、《<杜诗>注》。

(节选自《宋史?赵汝谈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B.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C.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D.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知政事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时是宰相官名,宋代是副宰相官名,设此职以辅佐宰相,也有削弱相权的用意。

B.教授原来是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来成为学官名,在太学传授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儒学等课业,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中国有丰富的丧葬文化,其中一些术语如“持服”指守孝、服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D.“擢”指提升,是我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文中类似的词有“补”“调”“转”等,其中“补”指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调”“转”指一般调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汝谈备受称赞,学识颇为渊博。他的`文章受到丞相周必大的欣赏;考订义理,其学识受朱熹赞叹,他又为《易》、《书》、《诗》等作注,著述颇丰。

B.赵汝谈勤政爱民,遇事不畏强权。他赈济饥民,教化族人,给理宗贺表极尽劝诫之意;为赵汝愚罢官事,他和弟弟上疏陈奏,结果遭党祸被贬斥离京。

C.赵汝谈心怀雅量,富有人伦情谊。他在御史家乡做官,益样因弹劾过他不敢去拜见他,赵汝谈就多次前去拜访,二人关系相处融洽。

D.赵汝谈思想深邃,具有远见卓识。他不是主和派,也不同意轻易开战,朝廷没采纳他的意见,结果虽然收复了三京,不久宋军在洛阳战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丐祠,授江西转运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罢。

(2)京师军变,宰相乞贬秩,上已允,汝谈奏恐失体,持不可,宰相滋不悦。

参考答案

4.C

5.B 在太学传授错。并不专指太学

6.B 他和弟弟上疏陈奏错误,应是他的弟弟赵汝谠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侂胄。

7.(1)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职务,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在职一个月,由于谏言官进言而被罢免。

(2)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政体,坚持认为不可行,宰相更不高兴。

参考译文

赵汝谈,字履常,生来就很聪明,十五岁时,因祖父的恩荫被补官为将士郎。他考中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丞相周必大得到他的文章认为他与众不同,对参知政事施师点说“:此人他日将在世上有名声。”赵汝谈调任汀州教授,改为广德军教授,添差江西安抚司干办公事。他曾跟从朱熹考订有疑问的义理十几条,朱熹赞叹他的学识。

赵汝谈辅佐丞相赵汝愚制定重大的国策。赵汝愚想立即提升他为文学侍从一类的官职,他极力推辞掉。赵汝谈为祖母守孝。赵汝愚被罢官,他的弟弟赵汝谠极力上疏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胄,听说的人都很惊叹。赵汝谈兄弟二人都遭党祸被斥去。不久赵汝谈为安庆府教授,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他遭母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社令。

当时韩胄权倾一时,赵汝谈很痛愤,在登坛读祭文时,他大叫韩胄和陈自强的名字。陈自强不能忍受,另一天指着赵汝谈说“:末位面色白皙的是什么人?”赵汝谈没为此动摇。因为参知政事李壁的荐举,赵汝谈被召试馆职,提拔为正字。这时吴曦反叛,朝廷上下束手无策,有人请求就封吴曦为王,这个人到赵汝谈这来,赵汝谈责问他说:“谁想以吴曦为王,该杀!”这个人脸红了不能答对,就因为言语的错误被罢官,为主管崇道观。

赵汝谈改任湖北提举常平,他尽力赈济饥民。他任温州知州,改为知外宗正,他写诗劝勉自己的族人,族人都按他说的去做。赵汝谈任江西提举常平。宁宗去世,赵汝谈因哀痛而得病。他的贺理宗即位表,极力把劝戒的意思寓在其中。陈硕说“:这是劝谏书。”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闲职,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他推辞没被允许,在职一个月,因受弹劾而被罢免。

端平初年,赵汝谈以礼部郎官的身份被召用,他奏对说:“依靠和任用老成的人,广泛搜集忠心和有才智的人,访求各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征求和采取可行的策略,来整顿所有的弊政,最终成就天下安泰的功业,希望陛下能留心这些。”又说:“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好像很忠心,特别奸邪的人好像很圣明,人君免不了信任并提拔他们。开始看不见什么大过失,时间长了渐渐地就会出现差错,那么辅佐朝政的大臣不能不管,议论的士大夫将不能不说。管的紧,能不怀疑他们侵权?说的多,能不认为他们谋求恩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仅是是非邪正的位置颠倒了,而且进退人才的原则也违背了。”他又说:“外人能堵住我们的耳朵、弄花我们的眼睛、扰乱我们的心,是我们没能做到虚一而静。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用声色引诱我们也不能陷进去,用财物贿赂我们也不能去符合他们,用功名煽动我们也不能动摇,我们既坚强又清廉,谁能干扰我们呢。”赵汝谈改任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当时朝廷决定出兵,赵汝谈反复讲不可轻易开战,但讲和也不是好的计策。不久宋兵收复了三京,即使先前说用兵不利的人也高兴,只有赵汝谈面带忧虑。不久,洛阳兵败,朝中的议论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赵汝谈为权吏部侍郎。当时朝廷决定按亩核算钱,赵汝谈认为不利,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思。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大体,不可行。他起草答诏,认为贬官容易,制定好措施难,宰相更不高兴。赵汝谈因论事离开朝廷,他被重新任用为婺州知州,四次推辞都没允许。赵汝谈最终因年老请求罢官,他去世后,转升两官。

3.《宋史·赵湘传》原文及译文 篇三

原文:

赵湘,字巨源,华州人。进士甲科,历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新繁县。以吏最,命知商州,徙陇州、兴元府,再迁太常博士。上《补政忠言》十篇,召判宗正寺,赐白金二百两。久之,上书言:“元德李太后母育圣躬,请祔太宗庙室。”后用其说。册赵德明,假尚书礼部员外郎,为官告副使。

擢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上言:“汉章帝以《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鞫狱断刑之政,遂定令毋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今季冬诞圣之月而决大辟不废。愿诏有司,自仲冬留大辟弗决,俟孟春临轩阅视,情可矜恻者贷之,他论如法。”真宗曰:“此固善矣,然虑系囚益淹久,吏或因缘为奸尔。”湘又上书请封禅。未几,命管勾南宫北宅事。东封泰山,为东京留守推官,礼成,迁侍御史。升州火,命湘往致祠,兼问民疾苦。还言转运使刘炤弛职不按部,知洪州马景病不任事,皆罢黜之。

纠察刑狱,改尚书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湘又言:“旧制文武常参官日趋朝,并赴待漏院俟禁门辟,今则辰漏上始放外朝,故朝者多后时乃入。望敕正衙门主者察晚至,以惩其慢。若风雨寒暑托病不朝者罪之。”时帝亲制五箴以自儆,湘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制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制宗室座右铭,赐宁王元偓以下并及湘,且谕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祀汾阴,为考制度副使,请如《周官》置土训,录所过州县山川与俗好恶,日上奏御。兼判宗正寺。历三司户部、度支副使。祀太清宫,管勾留司三司事。为盐铁副使,再迁工部郎中、直昭文馆,出知河南府,徙河中府,为京西转运使。又徙凤翔府、延州,迁太常少卿、知襄州。又知应天府,进右谏议大夫,复知河南,为集贤院学士,以疾徙虢州,卒。

译文:

赵湘,字巨源,是华州人。中进士甲科,历任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新繁县县令。在任多有政绩,升任商州知州,调任陇州、兴元府,再调任太常博士。他向皇帝上《补政忠言》十篇,被召判宗正寺,赏赐白银二百两。过了很久,他上书说:“元德李太后生育了皇上,请将李太后的牌位放入供奉太宗的庙室。”后来皇帝采用了他的说法。(宋真宗)册封李德明,赵湘奉命代理尚书礼部员外郎、充副使前往。

后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他上书说:“汉章帝以《月令》冬至之后有顺应天道助生阳气的文书,而没有审讯判刑的`政令,于是确定下令不要在十一月、十二月上报死囚(名单)。现今十二月是圣上诞生的月份,而执行死刑不停止。希望下诏给有关部门,自十一月留下死刑不要执行,等到第二年正月皇帝亲自审阅查看,对情节可怜悯恻隐的予以宽恕,其他的严格按法律规定执行。”真宗说:“这固然好啊,然而(我)担心关押囚犯更长久,有的官吏会因此做奸诈的事吧。”赵湘又上书请皇帝封禅。不久,皇帝命他管南宫北宅事。皇帝东封泰山时,赵湘为东京留守推官,封禅事毕,升为侍御史。升州发生火灾,(皇帝)命赵湘前往祭神,同时考察民间疾苦。(赵湘)回朝上奏说转运使刘炤失职不能照章办事,洪州知州马景有病不能理事,朝廷遂将二人罢黜。

他奉命纠察刑狱,改任尚书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管理杂事。赵湘又上奏说:“旧制度日常参朝的文武官员每日上朝,在待漏院等候禁门打开,现在辰时才开禁门放外面的臣子朝见,就有大臣上朝很晚。希望皇帝下令让各衙门主官察看迟到的大臣,惩治他们的懈怠。对因风雨寒暑托病不上朝的,就治他们的罪。”当时皇帝为自己写了五条箴言作座右铭,赵湘便奏言皇帝:“宗室的风气教化是根本,应当有箴言来教诲勉励,希望皇上特制铭文赐给南北宅邸的宗室。”皇帝很高兴,将宗室祖传戒规制成座右铭,赐给宁王元偓等,并特赐赵湘,且谕告他说:“你和皇室同姓,所以特赐于你。”

4.《宋史忠义一》原文阅读及译文 篇四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D.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5分)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5分)

参考答案

4.C

5.C

“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这一说法错,因为根据后面的解释,大理寺仅是“复审机关”,审判是刑部之责。

6.D.

“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的人是王从政,而不是赵师旦。

7.(1)恰逢夜幕降临,敌贼稍微有些退却,赵师旦告诉他的妻子说,把我的州印拿来你佩戴在身上,让妻子背着儿子藏匿起来。

(“会”、“却”、“语”、“匿”各1分,句意1分)

(2)天刚刚亮,敌贼攻打城墙越来越急,身边的人请求他稍微躲避一下,赵师旦说:“作战而死与被敌贼杀戮而死有什么区别呢?”

(“迟明”、“左右”、“少”、“何如”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使赵稹的侄儿,他的容貌仪表俊美,身高六尺。少年时学习了很多书籍历史,对刑名之学尤其刻意研究。利用找赵稹的荫庇,试用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自己作出决断处理,管理不能取得百姓的一文钱,东西扔在路上,没有人敢拿走。他因此被举荐改任大理寺丞,知彭城县,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攻破邕州,顺江东下,赵师旦派人去侦察敌情,手下回来报告说:“各州守臣都丢弃城池逃跑了。”赵师旦斥责他说:“你也想让我逃跑。”于是进行大规模搜索,抓捕到三个间谍,斩了他们来示众。这时乱贼已经逼近城下,赵师旦只有三百名士兵,打开城门迎战,杀了几十人。正好天黑下来,敌贼稍微退却了一点。告诉他的妻子,拿出州里的大印佩在她的身上,让她背着自己的儿子藏匿起来,说:“明天敌贼一定大举来到,我知道抵抗不住,但是不能离去,你留在这里,死了对我也没有什么益处。”随即和监押马贵部署士兵固守州城。招呼马贵一同吃饭。马贵吃不下去,唯独赵师旦还像平时一样吃得饱饱的;到了晚上,马贵躺在那里不能安然入睡,赵师旦一躺下就鼾声大作。黎明时,敌贼攻击城池更加紧急,左右的随从都请他稍微躲避一下,他说:“你们是愿意战死呢还是愿意被杀死呢?”众人都说:“愿意为国家而死。”直到城池被攻破没有一个逃走。箭射完了,和马贵一起回来,靠着大堂面坐。侬智高指挥士兵叫嚷着争相进来,威胁赵师旦。赵师旦大声斥骂:“饿獠,朝廷有什么事情对不起你们,竟敢谋反呢!如果天子发出守兵交战,你们就没有活着下来的了。”侬智高大怒,把他与马贵一同杀害了。敌贼离去之后,州里的人为他建庙。事情平息之后,他被赠为光禄少卿,赐他母亲王氏为长安县太君和帽子披肩,录用他的子弟和侄子三人做官。赵师旦遇害的时候,年龄才四十二岁。他的灵柩经过江山县,江山的百姓迎接赵师旦的灵柩,在路上哭祭他,连绵几百里都不断断绝。

5.《宋史傅尧俞传》原文及译文 篇五

原文:

傅尧俞,字钦之。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日:“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时英宗初躬庶政,犹谦让任大臣,尧俞言:“大臣之言是,陛下偶以为然而行之可也;审其非矣,从而徇之,则人主之柄安在?愿君臣之际,是是非非,毋相面从。总览众议,无所适莫,则威柄归陛下矣。”尝因论事,英宗日:“卿何不言蔡襄?”对曰:“若襄有罪,陛下何不自正典刑,安用臣言?”英宗曰:“欲使台谏言,以公议出之。”对日:“若付之公议,臣但见襄办山陵事有功,不见其罪。臣身为谏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日:“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安石愠之。

哲宗立,自知明州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奏言:“人才有能有不能,如使臣补阙拾遗以辅盛德,明善正失以平庶政,举直措枉以正大臣,臣虽不才,敢不尽力。若使窥人阴私,抉人细故,则非臣所能,亦非臣之志也。”御史张舜民以言事罢诏尧俞要举御史尧俞封还诏书请留舜民不听即以尧俞为吏部侍邓尧不可遂以龙图阁待制知陈州。

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论事君前,略无回隐,退与人言,不复有矜异色。初,自谏官补郡,众疑法令有未安者,必有所不从,尧俞一切遵之,曰:“君主素其位而行,谏官有言责也,为郡知守法而已。”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辨。司马光尝谓河南邵雍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于钦之见焉。”雍日:“钦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温,是为难尔。”(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译文:

傅尧俞,字钦之。十岁就能够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科举考试。石介每次拜访,他都未尝不在家读书,石介说:“你这么年轻就专注于科举考试,不把游戏作为娱乐,是为什么呢?”傅尧俞回答:“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没有别的原因啊。”石介大为赞叹,认为他非同寻常。

当时,宋英宗刚刚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对大臣还是很谦让,甚至是放任。傅尧俞进言:“如果大臣说的是对的,陛下遇到认为对的实行就可以了;如果确定他是错的,还是顺从他,那么皇上的权威在哪里呢?希望君臣之间,能够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不要当面顺从。如果能够全面掌握大家的观点,没有厚薄之分,那么皇上就会有权威了。”傅尧俞一次进言时,英宗说:“你怎么不弹劾蔡襄啊?”傅尧俞回答:“如果蔡襄有罪,皇上为什么不自己按照法律予以处置,还要臣下弹劾呢?”英宗说:“想让你们谏官弹劾,用公议处置他。”傅尧俞说:“如果交付公众来评判,臣下只看到蔡襄营造皇陵有大功,却没有看到他有罪。臣下身为谏官,让臣按照皇上的旨意进谏言事,臣不敢遵命。”

宋神宗登基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傅尧俞奉调进京。王安石一向和他关系很好,正在推行新法,就对他说:“满朝都对新法议论纷纷,我等你好久了,将把你以待制的身份安排

在谏院任职。”傅尧俞说:“世人都认为推行新法不妥当,如果我在谏院任职,定当极力陈述我的意见。”王安石很恼怒。

宋哲宗继位,傅尧俞从明州知州调任秘书少监兼侍讲,升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他上奏章说:“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假如让我拾遗补缺来辅助皇上的大德,彰显善良,纠正过失,处理好各种政务,举荐正直,罢黜奸邪来规范朝臣,我虽然才疏学浅,但怎敢不尽心尽力而为?如果让我窥探别人的隐私,揭发别人微小的过错,实在不是我能够做到的,也不是我想做的。”御史张舜民因为进谏被罢官,皇上下诏让傅尧俞再举荐一位御史,尧俞封还诏书,请求留用张舜民。哲宗不采纳,就任命尧俞担任吏部侍郎,尧俞不答应,就被贬官以龙图阁待制的身份任陈州知州。

6.《宋史康保裔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六

原文:

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于是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矼首至光世军中,谕之曰:“贼众我寡,合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讲和”二字,饬厉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馆伴使,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今难以专论。”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吴表臣。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今陛下询于搢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益坚,何忧此敌。”未几,丁父忧。免丧,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艰以卒。

(选自《宋史·魏矼传》,有删改)

译文:

7.《宋史康保裔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七

原文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人。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颐曰:“子有母在。”焞归告其母,母曰:“吾知汝以善养,不知汝以禄养。”于是终身不就举。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朱震引疾告去,时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于是召安国,俾以内祠兼侍读,而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资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荐焞自代。上指奏牍曰:“震亦荐焞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费力尔。”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又移书秦桧言:“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自治之要,内则进君子而远小人,外则赏当功而罚当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强,勿以小智孑义而图大功,不胜幸甚。”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

秦桧当国,得求去之疏,遂不复留。十二年,卒。

当是时,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颐尝以“鲁”许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终身不就举就:参加B、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舁:抬着

C、趣起之趣:兴味D、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弟:通“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辟三畏斋以居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内则进君子而远小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而君幸于赵王

D、颐尝以“鲁”许之臣之壮也,犹不如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4分)

⑵震亦荐焞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费力尔。(4分)

11、程颐因何对尹焞寄托了极高的.希望?请引用原文并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答案】C【解析】趣:急促

9、【答案】A【解析】A、连词,表目的关系;B、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介词,向/介词,被;D、代词,指尹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参考答案】(1)程颐死后,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没有悼念丧者或慰问病者的事就不出门,士大夫们都推崇仰慕他。(关键词:既、吊、户、宗)

(2)朱震也推荐尹焞代替自己资善堂的职务,只是尹焞稍微有点耳聋,恐怕教育诸儿感到吃力。(关键词:亦、但、聩、恐)

11、【参考答案】“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无论学问修养还是实践上均胜人一筹。

12、【参考答案】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

【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代都是洛阳人。年少时师事程颐,曾参加进士考试,打开试题,上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哎,这样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侍禄吗!”没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程颐说:“你有母亲在。”尹焞回去禀告他的母亲,母亲说:“我指望你安分守己来赡养我,但不指望你当官用俸禄来孝顺我。”从此他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程颐死后,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没有悼念丧者或慰问病者的事就不出门,士大夫们都推崇仰慕他。

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说尹焞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不想留下他,赐号为和靖处士。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死而复生,弟子们将他抬着放到山谷中才免于一死。绍兴四年,停留在涪州,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充任崇政殿说书,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奉召到涪州亲自请行。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

朱震称病求去,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于是召来胡安国,让他担任内祠之职兼任侍读,又上章举荐尹焞,称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洲的守臣迅速将他送到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急速起用他,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资善堂翊善朱震病情加重,推举尹焞代替自己资善堂的职务,皇帝指着奏书说:“朱震也推荐尹焞代替自己资善堂的职务,只是尹焞稍微有点耳聋,恐怕教育诸儿感到吃力。”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礼部侍郎兼侍讲,这是金派遣张通古、萧哲前来议和,尹焞上疏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的上策,是自己图治。自己图治的要领,在内要进用君子并且罢黜小人,对外要赏赐应当奖赏的人并且惩罚应当治罪的人,使皇帝的孝悌之心通达于神明,贤明的道德造就国家安定强盛,不要用琐屑细小的智慧和道义来图谋大的功业,那么将不胜幸运。”他的上疏和信都未获回报,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

秦桧执掌国政,得到了尹焞求去的上疏,于是不再挽留。十二年,尹焞去世。

8.《宋史康保裔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八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洒泣流涕也。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书数上,皆不报。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旌孝行 旌:表彰B.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 辟:征召

C.亦易罢矣 罢:停止D.必蒙宽宥 宥:宽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巍悉心照料身患痼疾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居住,粗茶淡饭,守孝三年。

B.高巍上疏建议抑制工商业,慎重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得到太祖的赞许和采纳。

C.在削藩一事上,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这一建议得到惠帝的首肯。

D.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南归,拒守济南,等到京城失守,他就在驿站中自缢殉国。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3分)

(2)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3分)

(3)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3分)

9.第四段中高巍是从哪些方面为燕王分析胜败之机的?(4分)

参考答案

6.C(罢:通“疲”,疲惫)

7.C(应是“应为“仿效贾谊和主父偃的策略,而反对用晁错的办法”)

8.⑴不久因为处理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被判死罪。(3分 得分点:寻;称旨;被动句。)

⑵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削弱他们的力量。(3分,得分点:治安;建;少,形容词作动词)

⑶用是祸是福的道理来说服他,拿爱亲人的情谊来感动他。(3分,得分点:晓;亲亲;状语后置)

9.君臣之义,骨肉之情,力量对比,人心向背。(4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高巍,是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文章。母亲萧氏有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身边侍奉,一直到母亲年老也没有一点懈怠。母亲去世,高巍吃粗食,在墓旁筑室居住三年。明太祖洪武年间,表彰他的孝行,以太学生的身份任用他担任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的职务。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又分条陈奏抑制工商业、谨慎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等事情。明太祖称赞并采纳他的建议。不久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受到惩处。减免死罪,被发配戍守贵州关索岭。皇上特别恩准允许由弟侄代替服役,说:“这是表彰孝子啊。”

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疏请求辞官还乡。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奉诏征召高巍。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正议论削夺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说:“贾谊说过:‘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广泛建立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力量。’现在为何不效法他的用意?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在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在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北方。像这样,那么藩王的权势,不去削夺却自然削弱了。”奏本呈上,明惠帝点头称许。

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从李景隆出师,参谋协助军中事务。高巍又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国。披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用是祸是福的道理让他明白,拿亲爱亲人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回到藩国。”明惠帝认为他的话英勇豪迈,答应了他。

高巍到燕国,称说:太祖归天,天子继位,施行革新的政策,天下人敬爱拥戴。想不到大王你公然和朝廷决裂,带领自己的军队,对抗天子之师,我不知道大王你是何用意。现在朝廷的各位大臣,文臣智慧聚集,武将勇气奋发,坚持公道,仰仗道义,以顺乎天意人心的力量讨伐逆时而动的贰臣。胜败的机会显明了然如指掌。况且大王你统率的将士,算来不超过三十万。凭一个诸侯国有限的军队来对抗天子的军队,也容易精疲力竭。大王你和天子,在道义上是君臣,在血缘上是亲人,尚且生出隔阂嫌隙。何况三十万异姓的军士能确保他们和你同心协力,为殿下你拼死效力吗?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要为大王你洒下眼泪。希望大王你相信我的建议,上表谢罪,重新修复亲近友好的关系。朝廷明察大王你没有别的意图,大王你一定能受到宽恕。太祖在天之灵也可以安心了。

9.《元史·郭侃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九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以功授总把。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又西至报答国。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侃兵至。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其将纣答儿遁去,侃追之,至暮,诸军欲顿舍,侃不听,又行十余里,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处水深数尺。明日,获纣答儿,斩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将住石致书请降,左右以住石之请为信然,易之不为备,侃曰:“欺敌者亡,军机多诈,若中彼计,耻莫大焉。”乃严备以待。住石果来邀我师,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钓鱼山,会宪宗崩,乃还邓,开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后皆如其策,中统三年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反。史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曰:“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帝然之,赐尚衣弓矢。驰至徐,斩杲哥。赐金符,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遂迁他官,侃亦调同知滕州。七年,改白马令,僧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又平之。帝以侃习于军务,擢为万户。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侃行军有纪律,野爨露宿,虽风雨不入民舍,所至兴学课农,吏民畏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B.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 下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 尽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 华言王也

C.丁巳 正月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 华言王也

D.丁巳 正月至兀里儿城 伏兵 下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 尽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宪宗崩”即元宪宗死了。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崩”从周代始指帝王和王后的死。

C.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

D.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层,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泛指高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侃深受巫相史天泽的器重。年幼时被留在史家教养;徐州总管李杲哥谋反时,史天泽又推荐他出征平叛。但后来,随着史天泽兵权被解除,他也受到牵连。

B.郭侃一生征战,功勋赫赫。他破伯撒于新卫州,败金兵于阔伯台;降伏火者纳失儿、忽里算滩;西征报答国,俘获封答儿;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平定西域。

C.郭侃带兵有方,很有智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野餐露宿,从不骚扰百姓;在追击封答儿时,他一度拒绝诸军顿舍的要求;在西征天房时,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D.郭侃富有政治远见,重视教育和农业生产。元世祖即位后,他上疏皇帝,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条主张,后均被采纳、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5分)

⑵ 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5分)

参考答案

4.B 【解析】注意抓住句中表示时间(丁巳正月)、地点(兀里儿城)、人物(郭侃及海牙算滩)的关键词,理清句中主要事件(郭侃伏兵杀敌,海牙算滩投降)。

5.D 【解析】此指元代的一种官职,俗称“万夫之长”,而非“万户侯”。

6.B 【解析】“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确;根据原文,住石先是诈降,后被打败,并无“逼降”之说。

7.(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语意通顺2分;“破”含被动意味,“被攻破”,1分;“扼”意为“阻拦”, 1分;“诣”意为“往、到”,1分。)

(2)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墙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语意通顺2分;“资粮”意为“钱粮”,1分;“环”意为“包围”,1分;“计日”,数着日子,意为“很快”,1分。)

【参考译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时受丞相史天泽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二十岁即任百户,勇猛而有谋略。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将伯撒再度攻取卫州,郭侃奋力抵抗,在新卫州破金军四万。渡过黄河,袭击金朝皇帝,行至归德, 在阏伯台大败金军,随即跟从速不台攻打汴京西门,金元帅崔立降,凭借军功被授予总把之职。丙辰年(元宪宗六年,1256),元朝大军抵达乞都卜。乞都卜城筑在担寒山上,必须用悬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夹城围攻,还是不能攻下。郭侃架起大炮轰击,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丁巳年(宪宗七年,1257)正月,进至兀里儿城,埋伏军队,下令听到锣声就发起进攻。敌兵果真到来,伏兵出动,杀尽了敌兵,海牙算滩投降。算滩,就是汉语的“王”。郭侃进军到乞石迷部,忽里算滩投降。又西至报答国。报答是西域大国,土地方圆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代,拥有几十万精兵。郭侃大军到来,打败报答国七万军队,屠其西城,又攻破东城。东城宫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军点火焚烧,香气在百里外都可以闻见。东西两城间有大河,郭侃预先建造浮桥以防敌军逃跑。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他手下的.将领纣答儿逃走,郭侃领军追击他,到了晚上,各支军队想要驻扎休息,郭侃不允许,又行军十多里才停下。晚上下起了暴雨,先前所要驻扎的地方积水好几尺深。第二天,俘获了纣答儿,处死了他,攻克三百余城。

又向西行进三千里,到达天房,天房将军住石送来书信请求投降,身边的人都把住石的请降当做是真的,轻视他们不作防备。郭侃说:“轻敌的人定会灭亡,军事机谋多有欺骗,如果中了他的计,没有比这更耻辱了。”于是严加防备来等待。住石果真半路截击我军,郭侃与他大战,大败敌军,巴儿算滩投降,攻下一百八十五座城。西域平定。郭侃至钓鱼山报捷,恰逢宪宗驾崩,于是他回到邓州,开垦屯田,设立防御工事。

元世祖即位,郭侃上疏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件事,后来朝廷都按照他的策略施行。中统三年(1262)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起兵反叛。史天泽荐举郭侃(去平定),世祖询问作战方略,(郭侃)说:“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墙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数着日子就可以捉拿。”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赐给尚衣弓箭。郭侃奔赴徐州,斩杀李杲哥。朝廷赐给他金符,任命他为徐、邳二州总管。

10.《宋史范纯粹传》原文及译文 篇十

宋史 原文: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因,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始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译文:

上一篇:英语书信作文句型:感谢信下一篇:第五章复习化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