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课堂反思

2024-07-27

不求甚解课堂反思(共10篇)(共10篇)

1.不求甚解课堂反思 篇一

今天学习《不求甚解》一文,说实话教三年级多年,这篇文章是最令自己头疼的。读过多次始终半懂不懂,以前总是匆匆而过,今天该怎样上这节课?

经过读文,决定还是采用逐段剖析式,让生边读边说。简化教学任务:1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结构,找出批驳观点和树立观点。2弄清“不求甚解”含义。3结合具体段落规范论证方法及作用。4结合全文规范写出论证思路。

整节课在逐段读析中还挺顺利,在剖析第二段人们只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句而忽视后半句,进而曲解了“不求甚解”时。引出人们对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后半句“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时学生兴趣很高,这是自己临时所想。没想班内竞有一个学生知道,他当时目光很兴奋。若是由他说出这半句话,对他个人或者全班效果会更好。可是自己却因为赶时间,自己说了出来。自己的课堂还是做不到静下来,慢下来。

在逐段读析之后,结合考试中议论文论证思路不规范的问题,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再读课文,用规范的语言写出论证思路。让其说时好似都会,可一到写上多数学生傻了眼。七分钟过去了,只有三四位同学写的语言规范。

这个结果,大出自己意料。看来语文课的落实还必须到写上。确实不能太高估了学生,今后一定要在课堂内把写落到实处。语文课堂也只有真正落实了写,才会发现学生的收获和不足。

2.不求甚解课堂反思 篇二

一、“不求甚解”不是意境

《不求》一文指出“不求甚解是意境”, 这一论点令人费解。如果说“不求甚解是意境”的话, 那我们就该极力追求这样的意境, 教学中可以完全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正教学只求“不深入理解或是不很明白不很了解都是一种意境”, 何必引导学生去苦苦追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呢?可是, 该文后面又抛出“‘咬文嚼字’, 嚼出意境”和“‘咬文嚼字’, 嚼出情感”两个论点, 这难道没有矛盾吗?

《不求》说“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和短语在语文环境中, 其所代表的图式表象则更丰富更多元, ‘不求甚解’的阅读策略, 正对应着汉语作为表意文字特有的语意结构和叙事方式, 体现了汉语的模糊性与意会性的特征”, 这只能告诉大家, 在处理教材时, 对于一些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或没什么价值的, 或平淡无奇的文本, 不必做深入的精确的探究, 只需进行简略的处理, 或轻描淡写的处置, 就是“灵活处理”———可教可不教。借用该文引用华伟中老师“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的观点来说, 即采用正确的“模糊教学”策略, 但并不能说“不求甚解的阅读策略, 体现了汉语的模糊性与意会性的特征”。因为“意会”必须有“甚解”的前提, 正如佛家修行所追求的“悟”“会心一笑”, 必须具备“诵读、积累”的过程, 有了“根基” (即理解、甚解) , 才能悟道, 才能“会心一笑”。否则, 一切的“不求甚解”的教学策略只能是偷懒之人的漂亮借口。

二、“不求甚解”未必能够实现“求甚解”

《不求》指出“语文有很多东西是可以不求甚解的”, 暂且不说该文在论述这一观点时使用了移花接木的“偷换概念”法, 把谈论“课堂教学”转移到“人生苦短与天下之书浩如烟海”的对比中去的“游离”———偷梁换柱, 单就该文“如此来说,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中‘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论调, 就会让人产生质疑。

《不求》写道:“单看我们的教材, 一个学期四五个月的时间, 一百多天的日子, 师生面对的就是三十来篇课文, 咬文嚼字, 篇篇反复地读, 深入地研究, 还有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教材中的知识, 一篇篇文章被层层分割, 由词到句到段, 还有语法分析、修辞分析, 教师讲得繁琐, 学生听得乏味。”我认为, 当前以这种方式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师根本不存在, 倘若存在的话, 可以确切地说, 这样的教师, 肯定是没有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进行教学研究的人。持有如此观点的教师, 肯定是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策略都不懂!殊不知, 教材上的课文, 编排之时已经进行了单元分类, 教师可根据实情将课文区分为“精读”“简读”“阅读”等几个类型, 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教材之中不乏需要“咬文嚼字、反复地读、深入地研究”的课文, 怎么能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中‘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呢?

三、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求甚解”

《不求》后面的论述也反证了文中观点的前后矛盾。文中第二部分写道:“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 对词句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教学在词句方面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必须‘咬文嚼字’, 只有细细揣摩品味这些关键词句, 才能理解‘恰当意义’, 也才能领会其‘表达效果’。”试问, 课堂教学中, 是鼓励学生“在读书中‘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呢, 还是“必须‘咬文嚼字’, 细细揣摩品味这些关键词句”?

诚如该文所述:“文中妙言佳句要品, 不品就少了一种厚度, 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和魅力, 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难得到落实。”可见, 课堂阅读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求甚解”。如此而言, 课堂教学究竟是要强调“求甚解”呢, 还是强调“不求甚解”?

该文指出:“像这样一些重要词句, 如果没有去品味, ‘语语悟其神’, 也是‘不求甚解’而过, 学生将失去训练语感的好机会, 语文丰富的内涵无法得到领会。”纵观当前教材上的课文, 篇篇堪称佳作, 正如文中所言“小学教材所选篇目很多都是名篇佳作”, 教学中我们能够追求“不求甚解”吗?

该文又说:“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 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 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方法不正是“求甚解”吗?

四、“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并非是一种教育智慧

《不求》结尾写道:“‘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考验着一线语文教师驾驭文本的能力, 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如果能游刃有余地运用, 那将是我们语文教学美好而生动的境界。”此言寓意高深, 究竟能不能考验一线语文教师驾驭文本的能力, 难以求证。

细读《不求》, 文中的“咬文嚼字”应该是指通过文本词句去深入钻研探究文本的蕴含, 而“不求甚解”之本意, 应该是指“简略、简单处理, 不作深入探究”, 也即“空灵”法, 犹如佛家语“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之意。可是, 该文作者的确是“咬文嚼字”过甚, 精心选用了“不求甚解”这个词语, 却不知如此一来, 产生了词意解读上的误导与表述上的矛盾。

《不求》开头指出“在重感悟、重体验的语文课改理念下, ‘不求甚解’代表着新的阅读教学观”, 按照该文论点, 只要采取“不求甚解”策略, 就是更好地“求甚解”。倘若“‘不求甚解’法能实现重感悟、重体验”的这一理论成立, 那么佛家所追求的那种“渐修而悟”的修行方法就不需要提倡了, 就没有必要皓首穷经去苦苦寻求以获得感悟了;既然“不求甚解”代表着新的阅读教学观, 那我们就去极力地追求、大胆地运用, 反正做到“不求甚解”的教学, 就是为了更好地“求甚解”, 那么, 教师煞费心思地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解读文本的课堂教学也就没有必要了。

3.不求甚解造句 篇三

2、为了到达精益求精的效果,教师不求甚解,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3、读书最忌讳不求甚解。

4、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5、图书馆里有很多读书不求甚解者。

6、看来经理对这问题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点。

7、很多同学,在学习上总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往往能熟练的背下来,可无法熟练的运用。小明看书总是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好像看完就没事了一样。

8、暑假过后,顶着风吹日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学校,那里的气候干燥如故,一阵风吹来,疲惫消失的无影无踪,走过校门口的时候发现墙上张贴了新的公告,粗枝大叶的我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直奔宿舍而去。

9、他老是对公事不求甚解,处理起来快是快,但总是出差错。

10、你有问题就要问清楚,别老是不求甚解地打马虎眼!

11、在过去一週内,我不求甚解地听了一些课,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12、教师告诉我们,如果基础部分不求甚解,日后会很麻烦。

13、他这个人喜欢吹毛求疵咬文嚼字,虽然他相信开卷有益,但读起书来却只会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

14、这种精密技术工业,怎能容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做事态度

15、你学数学都不求甚解,难怪同一类型的题目老是算错。

16、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样,技艺也是层出不穷的,但这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17、这种做事不求甚解的作风,正是阻碍工业技术升级的主因。

18、陶渊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19、若读书纯粹为应付考试而不求甚解,将来是不会有成就的。

20、对待英语课,他总是厌烦至极,每次作业总是不求甚解的去完成。

21、以前我读文章不求甚解,经常看上一遍两遍还是对里边的人物关系中心思想迷惑不解,之后我学会了用心去读,精读细读,带着问题读,最终能够在看一遍后就恍然大悟了。

22、这是需要精读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随意浏览

23、教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完成了,完成之后没有多少收获。

24、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25、学习数学,不能只记公式或不求甚解,我们应当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多练习,多琢磨,才能透彻掌握。

26、爸爸说我虽然天天看书,但从不做笔记,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

27、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28、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29、我仅有三天时间能在图书馆,为了多看一些,每本书都只能翻翻,真是不求甚解。

4.《不求甚解》说课稿 篇四

师:(放《孙悟空大闹天宫》电视剧的一个片断)同学们曾经喜欢看《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吗?(连问三个学生)

生1:曾经喜欢看,但现在我更喜欢看一些情感丰富的作品。

生2:这个电视剧可以说百看不厌,我现在还喜欢。

生3:我小时候喜欢过。

师:喜欢看是应该的。我们来听唐僧念的一段佛经:(投影)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无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请一个学生读一遍)

师:读懂了吗?

生1:有些读不懂。

生2:曲折的情节,神奇的想像。

生3: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憨厚可爱都值得欣赏。

生4:还有唐僧的可怜兮兮。

师:这些正是《西游记》的精华。只要我们略过我们不想看且不必要看的部分,我们仍然能够把整本《西游记》读得津津有味。这中间包含着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不求甚解”。(板书)

师:“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人查过字典?

生: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师:这个词在这篇课文中是“原指”的意思还是“现指”的意思?

(学生有的说是“原指”,有的说是“现指”)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阅读文章,为文章标上段落号,并找到这个词最早的出处。

师:请同学们读出自己找到的句子。

(学生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重其前提

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好(hǎo)读书还是好(hào)读书?

生:应当是好(hào)读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下文不是有吗?

师:那请你读一读好吗?

生:“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师:你读的这一段话说的是喜不喜欢读书的问题,于是你推断“好读书”中的“好”字读hào,是吧。这一段是强调“好读书”很重要,文章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同学能根据本段内容作出解释吗?

生:因为“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师:你找得很准确。这几句话都是从反面来说的,用的是“如果不……,就……”。有没有同学能从正面来说,即用“只有喜欢读书,才……”(投影)句式来说呢?

(学生思考了大约2分钟)

生1:只有喜欢读书,才能用心去理解书中的道理,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去理解一篇文章,才能谈“甚解”,才能谈是否读每一篇文章都要全面深刻理解。

师:还有没有人补充?

生2:只有喜欢读书,才能谈读书的方法。所以作者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3、学其方法

5.不求甚解作文300字 篇五

陶渊明,晋代诗人,喜欢随其自然。

他穷得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冬天还穿着单衣,却怡然自乐,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当过一个小县令。一次郡守派人来视察。县吏提醒他要去迎接,他正在饮酒赏菊,有些不情愿。县吏又提醒他要穿官服,系冠带,不可违了体统。陶渊明长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呢?”就辞官回家了。

他家有七八间草屋,门前有五棵柳树,他就自称“五柳先生”。

他喜欢读书,但不抠字眼,只要领会意思就可以了(“不求甚解”)。他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写的诗就象他的`为人,平淡、自然,如同天成。

6.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篇六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赶快读书吧!

八、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九、作业: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七、板书设计:(见上)

八、作业: 练习册

九、教学反思:

十、补充内容:(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3)名人读书的趣事:

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7.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不求甚解 篇七

英仕生下来就叫英仕,既不随父姓,亦不随母姓,在户口登记的时候办理人员问名字的时候,答曰“英仕”,这名字也就定下来了。

英仕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也十分的好学,总是对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感兴趣。那个时候英仕尚小,还未入学,总是缠着大人问“为什么彩虹是七种颜色的”,或者是“为什么秋天叶子黄了会掉下来”等等。大人们被他问得不耐烦的时候就总说“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于是英仕特像长大,想长大以后做一个大科学家,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而大人们听了,大笑道:“好!好志气!英仕以后就做个大科学家!”

英仕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父母自然就把他送入了学堂,他们还希望家里出个“大科学家”呢。英仕十分勤奋,在学校很听老师的话,但就是改不了一个毛病。英仕小时候的问题还没解决,便缠着老师问“为什么秋天叶子黄了会掉下来”等等。老师早已被他缠得不耐烦,说了一句“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便拂袖离去。于是英仕在书海中找啊找啊,终于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叶儿从书上飘下来了”。就这样吗?英仕显然是不满足于这个“答案”的,于是他继续在书海中畅游,乐此不疲。

直到一份改革文件的下达,英仕才不那么快乐了。那是一份教育改革的文件,文件上说从今以后高中文理不分科了,什么都要学。英仕一听甚为高兴,那好啊,多学一点知识嘛。可惜事违人愿,看到月考成绩下来时,英仕傻眼了,怎么会这样呢,英仕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原来由于文理不分科后什么都要学就不可能深究,略略懂懂就好,老师也知识讲一些基础知识以对付考试,而英仕却一味的深究,完全不按考试的模式来,因此门门红灯高挂。英仕很郁闷,想不通。这时他的同桌拿出语文书递给他,他看了,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什么意思呢?他细细地读了一遍看到“不求甚解”有一个红色的批注——略懂!哦,我明白了!于是,老师一如既往的照本宣科,而英仕,也随波逐流,只求“略懂”了,因而在第二次月考的时候得了年级第一!老师同学们都大跌眼镜。而这个成绩也一直保持到高考。

高考完了,成绩出来了,870分(总分900分),全省状元,清华高校,专业任选。这下可愁了,我每一科都是略懂,选什么好呢?纠结啊!

最终英仕报考了什么专业不得而知,只知晓他大学毕业后就做了一个普通的公务员,然后结婚,生子。

英仕的妻子,正是当年英仕的高中同桌——交渝,高中成绩也是十分好的,仅次于英仕,不过现在还是和英仕一样在一家公司档一个小小的公务员。

两个都单身很久了,彼此又有那么一点意思,又是高中同学,还算熟络,总之一来二往,英仕和交渝就喜结连理了,没过多久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名叫“第恁儿”的,和英仕、交渝一样,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因为英仕和交渝都觉得,他们结合的产物就应该叫第恁儿!

第恁儿也是极聪明的`孩子,也喜欢缠着大人东问西问的,一如当年的英仕一样,也许就是因为太过一样了吧,第恁儿走的也是当年英仕的路,一步步的为了迎合教育和考试走向自我毁灭或说是自我抹杀的道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家三口还是和谐的生活着,没有什么大风大浪。

一日,英仕在家听到第恁儿读《五柳先生传》,读到“不求甚解”时,英仕猛地惊醒了,当年自己就是被这个“不求甚解”给害了,自己的“大科学家”梦也给毁了,不行,不能让儿子也给毁了,正欲开口,不料一时气血攻心,猛地吐了两口血,大叫着“不求甚解”,身亡了。火化的时候,眼睛怎么睁得老大,怎么抚也闭不了。

第恁儿想到英仕的临终遗言——“不求甚解”,遂谨遵父命,什么都只求略懂,想来英仕真的是如何也不能瞑目了吧。

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去,第恁儿为表孝顺制定了一个世代家规。名为——不求甚解。

后记

8.不求甚解课堂反思 篇八

作者:东莞市东坑丽晶小学603班 熊智博 指导老师(熊仁伟)***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名叫《跟伟人学品格》的书,这本书记录了许多名人的故事,非常的励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爷爷在北山小学刻苦读书的事,在他刻苦求学的事迹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正的含义。

他家到学校要走好几里土路,下雨天时,坑坑洼洼的,尤其是下大雨,行走极不方便。当别的同学都选择不去的时候,他依然冒雨前行。中午因为不能回家,他妈给他两个铜板,让他在学校里买着吃,可他却忍饥挨饿,一直坚持到放学,他妈都被他的节俭和刻苦打动了。

我也被邓爷爷打动了,正是因为他能吃苦,所以他可以在旧社会挺过各种生死难关,最终当上了最高领导人,这一切都和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分不开,可以说是刻苦的品质造就了伟大的领袖,也可以说所有的伟大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吃的苦中苦。

外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从小被认为是一个“笨蛋”,但是他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他会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你看,不正是因为他这样吃苦,才成了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吗?

再看看班上的卢同学,当中午空闲时,其他人都在外面玩,而他在写今天晚上的练习题,看到他刻苦学习、争分夺秒的背影,我在想:难怪他这么优秀,他的优秀是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呀!

看完邓爷爷和很多伟人的故事,我开始告诉自己: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把吃苦当成磨炼意志的机会。因为我相信——那些成功的人大都是能吃苦的人!

【教师评语】

写读后感,重在抓住自己的“感点”来写,小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的结尾,就亮出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感点。接下来,作者概括作品内容、列举爱因斯坦的事例、还有列举自己班级的事例,都能够很好的紧扣“感点”,使文章中心突显。最后结尾又做到了前后照应,文章结构紧凑,实属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要学就学“点金术 ” ——读《点石成金的故事》有感

作者:东莞市东坑丽晶小学403班 尧可轩 指导老师(熊仁伟)*** 今天,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短小又富有哲理的故事,里面有个故事,讲的是有位神仙在弟子的“毕业典礼”上,他把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变成了一块块的金子,让徒弟拿去当盘缠,可有一个徒弟,站在原地不动,他走过来问,你为什么不要金子?原来这个徒弟想学他的“点金术”,这位神仙,立马高兴地把这个徒弟带到一旁,把点金术教给了他。开始时,我没有看懂,没弄明白其中“点金术”是什么,再读第二遍的时候,我霎时弄懂了,原来“点金术”在故事里,指的是将石子变成金子的能力。我立马想到了今天上午的事情。

今天在学校的时侯,老师正在讲题,可是我只顾着抄答案,老师忽然问我这道题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过了半天,我连半个字也没说出。老师又叫了一个比我优秀的同学,这个同学立即把为什么这样做的方法道明白了。当时我觉得羞愧极了,唉,我不就是拿了“金子”就走的人吗?而那个同学,不就是学到了“点金术”的人吗?

读了《点石成金的故事》,我明白了,学习就要学方法、学思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教师评语】

写读后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很长的篇幅去写有关书里的情节。本文小作者把握得非常好,内容归纳言简意赅,并由此内容点出了自己的思考,本文的重点是小作者联系当天发生的事例,进一步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此处内容是重点,小作者能够把此项进行详写,使得全文显得饱满充实。总之,读得很深入,写得很真实。

希望就是力量

——读《辛巴达航海的故事》有感

作者:东莞市东坑丽晶小学403班 曾烁涛 指导老师(熊仁伟)*** 中午有四十分钟,是我学校阅读的时间,我看了一篇外国作品,名叫《辛巴达航海的故事》。那个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我,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希望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

里面的主人公是辛巴达,他的父亲,留给他很多的钱,他天天都在挥霍,等他没有钱的时候,连朋友都离开他,落魄的辛巴达就想去轻生,他来到海边,发现有很多人都在航海,航海还有来往做生意的船支,那一瞬间,他好像已经看到希望了,于是,他没有选择轻生,故事的最后,他又成为了富翁,过着舒适的生活。我在想,如果他没有因为看到船只而心生活下去的希望的话,他怎么可能东山再起呢?可见,心生希望,对于一个想选择死亡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有力量啊!

我还想到一篇课文,说的是,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关系非常好,一次地震,他的儿子被困在倒塌的房子底下,故事中的儿子,一直坚持了38个小时,最后被人们救出来了,事后他坚定地说:“我相信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是的,如果他没有对爸爸存有希望的话,他就不可能在黑暗中坚持那么么久,可见,心怀希望,对于一个处在黑暗中的人来说,也是多么能给人力量啊!

这样的例子,我在生活生活中也经历过,考试没有考好的时候,回到家里,妈妈就会说:“你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没有关系,总结经验,下次一定有希望考好,加油!”听完之后,我心中没有的担忧,反倒变得积极起来,变得心中充满了希望。可见,失望的时候,如果有人给你希望,你的心里会滋生多么积极的力量啊!

最后,我要说,希望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一个人如果心中多了一份希望,就会多一份坚持、多一份力量。

【教师评语】

小作者的读后感,感点非常鲜明。篇幅很长的故事,小作者能够截取突出自己感点的部分,可见作者有明确的写作目标意识。更加难得的是,每当叙述完事例之后,都有紧跟表达感受的语句,丰富了表达的同时,还增强了读后感的可读性,更突显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度性。文章的结尾,总结了自己的感受,很好了收束了全文,进一步突出了主题。

朋友之交,重在诚信 ——读《去年的树》有感

作者:东莞市东坑丽晶小学401班 李朝旭 指导老师(熊仁伟)*** 最近,我读了一篇童话故事,它的名字叫《去年的树》,童话的主人公是一只鸟和一棵树,它们是好朋友。鸟儿每天给树唱歌,树每天听鸟儿唱歌,过了很久,鸟儿要飞到南方,他答应明年给唱树歌之后就飞走了。在第二年的春天的时候,鸟儿又飞回来了,但他没有找到树,他又去问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终于在一盏煤油灯里,找到了大树,可怜的大树被加工成了产品。

我非常佩服大树和小鸟之间的友情,因为小鸟守信,并没有食言。虽然它一开始就知道树死了,可还是费尽心思,要完成去年它们彼此的约定。

信守诺言,这样的朋友我也有一个。那一天我约他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但我一到图书馆就下起了雨,我以为好朋友不会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来了,并且成了落汤鸡,我对朋友说:“如果下雨就不用来了,我不会怪你。”没想到朋友说:“不行,我说到就做到,不能让你等到失望。”我听了非常感动,心里想,这一个朋友我一定要珍惜。

我还看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是朋友,他们一起获得了很多的钱,本该共同分享财富,可其中一个朋友想独吞,却被发现了,最后朋友也没得做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所以,我深深体会到了,诚信是非常重要的。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促使我相信——朋友之间,友谊这座大厦能建多高,完全取决于诚信。可以说,诚信是坚固的基石,没有诚信的话,两个人的友谊不可能走得很远。

9.不求上进检讨书 篇九

我检讨自己的的自由散漫与不求上进。

记得初一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就一针见血地评价我:随遇而安,没有积极性与上进心。我承认,我就像是一只树懒,不愿动作,不求远大。因为我总是想着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它短暂而需要绽放光彩。可惜,我把这“乐”字理解错误,我以为是对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肤浅追求,而实际上截然相反,“乐”在于成功时的豁然开朗,在于奋斗过程中的努力,在于对未来的一种渴望,一种不懈。这就要求我不得不改掉我的懒惰,这是我想改了很多年却一直未曾成功的事情。

有那么一句话,生存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途径不仅一种。我现在觉得这句话真他妈的说得好极了——额,好吧这根本不是哪个伟人说的什么鬼话,它是我自己编的。我没有希望过它能成为什么警世箴言,但起码能给我这个现在半死不活的人指明一条方向,当然,它必须能供给我饭吃。不过此时我得检讨自己的贪图享逸。说真的,我荒废了两年的时间来玩乐,最后一年还是个半吊子,这样就必然导致我今日的失败。

我检讨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我觉得挺对不起一些人。我的同学,我的好友,我的兄弟姐妹,我的老师,我的父母。在最后一年的时候,我的好友j和l总是在督促与帮助我,她们给我信心与坚定;我的同学t,y都在鼓励我,为我加油;我的老师在很严格又很温柔地教导我。我辜负了她们,也辜负了自己。这么多年我是白过了。我甚至觉得我是在浪费娘是,浪费时间,也在浪费感情。

10.《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十

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

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

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难点: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提示】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  抠kōu

【词语积累】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前后贯通 观其大略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上一篇:小学变色龙教学设计下一篇:七月与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