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

2024-06-16

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精选8篇)

1.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 篇一

对当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

随着中国新年的来临,在这个国家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马上就要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了,事关全中国人的切身利益的时政大事自然也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密切注视,时至今天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幸存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十三亿人口大众,至于中国是怎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人们历来就是众说纷纭,但是他终归现在就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已走过了近六十多年的历程,关于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起了中国明清两代皇宫的紫禁城的巍峨和挺拔,那等的气势和磅礴,仿佛就预言和暗示了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大度和气派,这是中国人与其他不同民族和国家显剧的区别,也好像是中国人本身携带的基因迎合了他们自己后来所走的道路和所作出的选择,他们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他们自古一来就秉承和拥有的理想和梦寐,他们始终孜孜以求在不断的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其实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能够单独的独善自身的生存在这颗星球上,因为他们不同寻常的历史和过往他们从来就是被人关注和深深影响着世人的,可以说,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更是一个人类共同深切关注的家园,因为这个国家有着这个国家不同寻常的特质,可以吸引着世人的非凡的特质,那就是他曾经拥有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其实可以从上个世纪的开始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传播直至最终在中国的尘埃落定注定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史就无时不看出世界从来就是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东西方的文化进步从来就是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所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说是从欧洲的前苏联传过来的还不如说是中国自身的文化传承有着这方面的急切的需求进而演化成轰轰烈烈的中国二十世纪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的,应该说这个国家和民族从来就不缺乏理想和浪漫,正是在这一融汇在民族血脉深处的中华民族的元素使他们在二十世纪血与火的考验中经历了惊天骇浪般的浴火重生,他们在极其险恶的条件和环境下要去完成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那就是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辉煌。他们就是这样冒着浓浓的战火,在布满荆棘泥泞地道路上一路艰辛的跋涉了过来,也付出了极其惨痛和巨大的代价,也终归他们迎着理想不断奋勇向前着。这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史,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大陆二十世纪的现代史。

在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历经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今天的习近平主席,有苦有泪,有血有汗,也有过从未有过的欢心和幸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从全面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的崭新的时代,人们从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版本过渡到充满人性和自由的市场经济版本的时代,也许人们对过去还是记忆犹新但是他们还是对现实充满憧憬,他们急切的渴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就这样他们又一步一步的与这个世界逐步的接轨了,迎来了又一轮生命的朝阳,他们开始了全新的市场经济的尝试和大规模的城市社会运动和改造,力争使自己的生存能上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平台,这就是自上世纪以来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国家经济的一个历史上都不多见的辉煌的三十年,全面经济建设的三十年,对此人们从来都是诽誉参半,有的人怀疑,有的人赞誉,其实中国的事情从来都是复杂的深刻的和多变的,人们认识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就形成了你们鲜明的判断的差别,在中国要不要市场经济恐怕就是摆在中国人面前深刻的课题,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进步其实质就始终离不了市场经济的左右和摆布,这个世界没有无源之水,世上万事总有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现今的世人们并没有彻底搞清的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什么是市场,人类的市场,因为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定型着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走向,更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说市场和市场经济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起着关键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去年中国全新的领导班子走上了岗位,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我是感到欣慰和充满期待的,我希望看到这一代领导班子的政治理念和赋予这个国家的蓝图,也就是民众心目中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中国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实在是一副千斤的重担,任重道远。我首先觉得中国历经已是走过了快速的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正在全面完善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和模式,这期间这个国家发生了急剧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理念和思维模式也从过去的单一走向了现在的多元和现代,摆在这个国家当前急切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是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国家事务,国家事务究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着什么样的深切的渊源和关联,进而人们就必须更深刻的认识到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和把握好自己的国家事务,并勇敢深切的加入其中,成为这个组织的富有生命力的一员,国家是要贫穷还是要富裕,人们是要富足安康还是贫弱积病,这就是深刻反映社会民生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社会生态理念,其实我想这一届政府就应该在前几届政府的基础上在真正的民生问题上能切实的把这个国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在一个国家民生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问题,在近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的民生问题,一个政党和一个组织就是为了根本的解决这个历史时代的真真切切的民生的问题才有可能有生存的空间和立足之地,而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凭借中国近现代独有的历史的中国国情才获得了夺取政权的成功,应该说这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底子异常薄弱的古老的帝国,这个古老帝国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艰难洗礼才最终赢得自身的独立和完整因此也付出了极其沉痛的代价,这个国家变得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人们无不是生活在贫困线下日不敷日,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而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也真是在这样的极其艰难的时局下取得了政权的成功,这就是中国实际的国情,所以说解决中国的实际民生维持这个古老帝国的延续和成长进步也是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真正面临的真实的实际任务,归根结底解决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就是这个政权面临的直接首要任务,尽管人们可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但目的和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在这一片曾经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焕发着生命活力的古老的土地上建设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人性关怀富有文明气质和精神的人文国度,这是人们的理想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的目标,中国人在这条道路上艰难的行进了许多年,所以说一个衡量国家的文明和进步的根本标志其实就是这个国家的民生境况的真实体现,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最根本的中心任务,历史进入了新千年,中国的经济建设也走过了几十年的蓬勃发展时期,中国也进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加入了WTO,努力的进行市场经济国家体系,其实这是一条一个国家真正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们只有经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熏陶他们才能真正看清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他们也才能更好的处理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真正的市场是能培养和锻炼和造就一代人的,人们只有在市场的洪流的冲击和激励下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谱写出人生的篇章。

其实市场和市场经济也是可以认知的,可以把握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当然就是广大民众的生存境况和质量,而决系民生质量的有人文精神的,有物质的,而企业这个世界近现代社会直接催生的人们物质利益和精神财富的诞生地就值得引起高度的关注,对企业的认知和认识就决定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真实的水平,这也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所以说在现今的特定历史时期对于企业的专业的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必须对企业家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要给他们足够的合理的生存空间,必须建立起完整的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合理的规划和体系,要建立起系统的企业学学科体系,要使全体社会的人们对这个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要使企业家群体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席之地得到人们赞同和认可,使人们真正正确的认识这个事物和接受这个事物,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想这可能是这一届政府必须要完整的任务。在当今中国有几个关键性的字眼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民生,法制,和国家安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是否觉得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是适意的,是理想的,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和富有生命性的,这是最起决定性的要素,一个国家的真正的实力就是从这里体现出来的,所以说当今的中国要想在世界真正的立足成为一个实力强盛的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就必须有几个关键性的要素要抓住,而其中特别要抓住的就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生命力的来源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一个国家使人们有了归属感认同感,使人们有了希望,就不愁这个国家会灭亡会消失,其实这也才是一个国家的真实涵义,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拼什么?其实都是在拼人,拼人的生存,拼人的生存质量和质地,而其他都不过是人们为了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在中国也要紧紧抓住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改善和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以此为目的和出发点在全社会进行全民素质的提高,要让全民了解和熟悉他们自己的国家事务,使能够在国家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有长足的进展,能真正展现出国家实力。

这是我对这个国家的一些思考,也是对这个国家的希翼,我衷心的希望能看到一个充满自由人性和生命活力的东方大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衷心的希望世界的人们会以热忱和友好的目光来注视着这个东方大国的崛起,人们会以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家园来翘首以盼,这个国家就真正成功了。

2.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 篇二

关键词:民国与建国初期,艺术环境,代表人物,中国画

一、中国画的概念

当代有两种观点:一是笔墨论:一直以来, 很多艺术家对传统国画抱有极强的热情, 要求守住中国画的底线。黄宾虹就“中国画舍笔墨无其他”从而认为“说笔墨等于零, 就等于说中国画等于零”。二是媒介论:完全抛弃中国画的概念, 仅仅将笔墨看作一种媒介, 不需要将其与民族性联系在一起, 而大可以在创作中融入其他媒材或进行更自由的创造。

二、民国时期的艺术环境

民国是有别于清王朝的民主政府, 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帝王统治。随着清王朝和整个帝制的灭亡, 依附于皇家贵族的院体绘画走向了衰落, 社会变革的加剧和城市文化的兴起也削弱了文人画的根基。

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当时支持引入西方思想文化求得中国现代化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人士, 把中国画看成“老古董”, 认为其应同“孔家店”等所有传统文化一并打倒。这种由政治文化人物延伸至绘画的批评, 使很多艺术家积极寻求改良中国画的道路。但也不乏有些艺术家仍然坚持传统的道路。他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改革派”“融合派”“传统派”。

三、代表人物

1. 徐悲鸿

徐悲鸿认为“中国画学之颓废, 至今日已极矣”1, 他不满明清正统派的绘画脱离了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也不满野逸派的绘画为写意而脱离了物象的真实性。所以他提出《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古法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 不佳者改之, 未足者增之, 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通过引进西洋写实画, 从创作方法上强调现实主义和具体技法上达到写实主义, 坚持以写实为绘画艺术的唯一准则。在教学上, 他更是强调“素描为一切造型”, 将西方素描的技法、观念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加以表现, 形成一种全新的中国画风貌, 造型准确, “致广大”而“尽精微”, 积极改革中国画。

2. 林风眠

林风眠虽然也主张融合中西, 但是他并不以写实为原则, 对中国画的写意传统也并不简单地持否定态度。从这一点上说, 林风眠的态度是折中的。在他看来“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 结果倾向于写实一方面;东方艺术是以描写印象为主, 结果倾向于写意一方面……前一种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外, 后一种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内, 方法不同而表现在外部之形式, 因趋相异, 因相异而各有所长短, 东西艺术之所以应沟通调和便是这个缘故”2。他将马蒂斯的线描画移到水墨宣纸上, 又在民间瓷画流美光润的笔线和萧条淡泊的意境中吸取营养, 践行他“调和中西”的目标:“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 而期形式之发达, 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要, 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

3. 潘天寿

潘天寿是坚定的传统拥护者, 他曾说道“中国的绘画, 实处东方绘画体系中最高水平的地位, 应该‘当仁不让’……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 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向。”3他取浙派山水的强悍而去其荒率, 用金石派花鸟画的凝重而弃其温厚, 要八大的奇崛而不要其轻狂, 凝造了奇雄博大的风格。他用他的艺术表明, 以“中和”为美的原则的传统绘画可以通过艺术家的汰选和整合呈现新的形态。在教育方面, 他仍坚持传统本位, 主张中、西绘画及其教育应拉开距离, 各走各的路。他的这些主张和实践为捍卫中国画的独立和纯洁做出了贡献。

四、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艺术环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艺、艺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工农兵服务”“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等文艺政策下, 林风眠等主张融合中西艺术被认为属于资产阶级, 潘天寿等坚持传统艺术被认为属于封建主义, 仅有徐悲鸿等改革中国画艺术因为坚持现实主义和写实艺术, 所以适合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得以更加有力地推广开去, 成为实际上的中国画标准样式, 以及包括中国画在内的美术教育的标准模式。但由于这一极左的政治艺术观点在不久后开展的反右运动中, 戏剧性地被划为“民族虚无主义”的右派言论。政治的批判落实到艺术的批评, 中国画于是获得官方的承认, 并相继成立了“北京 (中国) 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和“江苏省国画院”三大国家级的中国画机构, 使得传统的中国画获得一线生机。这个时期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以美术学院为基地的写实主义的中西融合派”和“以中国画院为基地的衍变派”。

五、代表人物

1. 李可染

李可染部分接受了徐悲鸿以素描为根基的写实观念, 新中国建国初期将毛泽东“深入生活”的号召和传统“师法造化”的思想结合为一, 以西方对景写生的方法改造传统山水画。他创造了一种把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合而为一的方法, 适当表现逆光, 强调形似、深入描绘的同时也求取笔墨的力度和韵味, 抛掉传统山水画的既定程式和荒寒境界, 而代之以富于真实感的现世自然场景、人为场景和入世精神的山水画新风格。在教育方面, 李可染还总结了一套从写生到创作的山水教学方法, 在美术院校和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应在真山水中重新找寻自然美、以刻画自然本身的生命力和丰富感为主导倾向, 与强调心理空间和程式化形式意趣的古近山水画拉开了距离, 身体力行, 积极寻求美术学院中国画的中西融合之路。

2. 傅抱石

傅抱石当时担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他组织画院集体旅行写生, 足迹遍及各地, 行程数万里, 影响巨大, 收获丰硕。他们直接以描绘革命圣地或工农兵移山造海、改天换地的生活场景为能事, 使传统的山水画来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虽内容增加了新内容, 论其笔墨风格, 仍恪守传统中国画的写意路数, 这正是所谓“结体因时而变, 用笔千古不易”。他在自己撰写的《中国画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中国画的笔墨技巧需要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墨色成为绘画中极为重要的造型手段, 这是中国绘画独特之处……中国画家应该确立这样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画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4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中国画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画院艺术家从中国画内部、传统中探求中国画发展之道。

社会文化的转型会导致生活形态的变化, 而绘画艺术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 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嬗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 最终影响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形态样式。中国画艺术每经历一次新的文化语境, 都会遭遇历史性转型, 并在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中, 开始探究自身的发展之路。每次转型都会有“主张改革”和“坚持传统”两种声音,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观点, 中国画得以更新、坚持、发展, 直至成为历史。

注释

11 .邵琦, 孙海燕编, 《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8页.

22 .林风眠著.《艺术丛论》, 正中书局, 1936年版, 第13页.

33 .邵琦, 孙海燕编《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24页.

3.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 篇三

张洁/主编

2015年1月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关于周边安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系列报告秉承研究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宏观总结周边安全整体形势,重点分析热点问题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并对下年度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进而通过学术积累探索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制定中国的周边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在2014年,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大国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凸显;二是中日关系持续处于“冰河期”,虽然年底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但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解决;三是俄罗斯被迫转向亚太,加快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四是印度新政府对华实施经济上合作、战略上平衡的双轨政策,中印合作关系稳定而有限度。

海上安全仍然是周边形势中的聚焦点。一方面,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仍处于对峙中,中韩在黄海海域出现低烈度的渔业执法纠纷,南海摩擦多方位爆发,共同构成影响地区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地区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的一系列新观念的提出、新协议的签署以及新共识的达成,为中国构建新的海洋秩序丰富了内容,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一项对外大战略,已经从倡议的提出步入到务实的推进阶段。这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战略,但首先在经济合作领域发力,它以互联互通为支撑基础,以周边国家为起点和重点,在2014年,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对此,周边国家反应不一,有积极欢迎或参与的,有怀疑与观望的,也有抵制甚至是破坏的。

综合安全与经济双维度的发展,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引领与塑造周边的能力与意愿显著提升,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经济战略、以掌控海上问题为核心的安全战略双轨并行,中国周边大战略呼之欲出。这是本年度周边安全形势最突出的特征。

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美日及其同盟体系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挤压;二是管控海上安全、构建海洋新秩序;三是推进“一带一路”要面对的相关的外部压力。对此,中国应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对内制定详细计划,对外积极宣介。“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取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取决于寻求与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和战略对接,也取决于大国间的博弈与合作。

本评估报告共分为四个版块,包括总篇、“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

总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阐述,包括战略定位、内涵和实施路径等;二是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首先回应了上年度“评估”对2014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预测,其次对比研究了中国周边四组大国关系的变化与特点,分析了南海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发展的新动向,再次,重点归纳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现状、主要大国和各次区域对“一带一路”的回应、战略对接以及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对2015年的周边安全形势作出了预判。

第二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报告选取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四个国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亚太战略、对华关系以及对 “一带一路”的看法与回应。

第三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报告分别考察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四个次区域,一方面是保持研究的延续性,对各次区域在2014年度的安全形势进行总结,二是评估了区域内各国、尤其是重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回应、战略对接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四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报告选择了三个功能性议题,即非传统安全、南海问题、投资的环境整治风险,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4.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篇四

一个国家的外部环境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国家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每个国家所不能避免的课题。因而,作为一名中国人,关注并研究讨论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位于亚太地区中心位置,周边陆上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北亚毗连相接,海上濒临西太平洋地区。这种地理上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发生全方位的地缘关系。同时,中国是陆海兼备的东方大国。因此,我国的周边环境错综复杂:

(一)我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而且多陆海强邻,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有15个(原来是12个,苏联解体后多了3个),从东向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芭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陆地边界线总长22000千米。海疆线长大约32000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6500千米,有海岛7100个,与我国相邻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4680000平方千米。

(二)我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中国的周边国家人口大国有:印度:10.3亿;印度尼西亚:2.15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6亿 ;巴基斯坦:1.48亿;孟加拉:1.31亿;此外,还有越难、菲律宾、泰国、韩国和缅甸等国,其人口都为4000万~7000万,也是人口相对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其他一些国家,总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社会关系复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各国所奉行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不同。

(三)我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大量尖端科技、先进武器和核武器的世界大国;日本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印度是一个人口仅次于我国的人口大国,并在南亚次大陆举足轻重;印度尼西亚在东南亚地位不断上升;美国是一个比其他国家对我国更有影响的大国。

基于以上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周边安全面临诸多问题:

(一)祖国统一面临挑战

近年来,台湾海峡地区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台分裂势力也越来越嚣张。再加上我国与周边邻国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领土、领海方面的争端,国际敌对势力也借机制造事端,使祖国统一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二)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在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与海上8个邻国均有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问题之争。

1、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

东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大部深度超过1000米,坡度很陡,形成西部大陆架和东部岛架的天然分界。但日本却提出以东海中心线为界,企图占去我2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

钓鱼岛群岛位于台湾东北约

120海里处,由数个岛屿与岛礁组成,面积3.64平方千米。公元1403年以前,钓鱼岛即被中国人发现并命名,明朝把钓鱼岛正式划入了中国的海防范围。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2、南海海域及南海诸岛的争议

南沙群岛历来是我国的领土。70

年代前,南海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南海提出争议。世界上18个主要国家出版的 198种地图都把南海列入中国版图的范围。但自发现南海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后,周边国家开始窥视这一海域。争端即起,并且越演越烈。70年代后,菲律宾率先侵入,接着马来西亚、越南、文莱侵入。

除此之外,中国在东海、黄海与周边一些国家在海域划分上的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

(三)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中印两国存在大片领土争端,争议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大小8块,均在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我方一侧。在东段,争议面积约 9万平方公里,现在被印度控制,称为“阿鲁纳恰尔邦”。在中段,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除个别地区外,均为印控制。在西段,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除巴里加斯地区约450平方公里被印军侵占外,其余在我国控制下。

(四),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境内外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操纵,唆使下,置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不顾,为迎合某些西方大国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采取政治斗争与暴力对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构筑中国和平稳定的大周边环境是我们应该讨论的课题:

(一),更积极倡导与推动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应当是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法制化。这有利于塑造对中国有利的软环境。

(二),有所不为才有所为。

在国际上的诱惑甚多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我外交的取向越来越关注,中国必须要有选择性,体现「自我约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需要把握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三),扩大共有利益,寻求利益的重叠。

寻求利益的重叠可以减少因大国的崛起与发展带来的对地区秩序的震荡或冲击。

(四),构筑「东亚认同共同体」。

以经济为主要手段拓展空间,积极参与东亚一体化建设。东亚的一体化可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战略空间。塑造中国国际环境的重点将是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消除中国威胁的根本是东亚区域一体化。

5.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篇五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11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的新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2011年中国航空母舰进行海试,引起周国家和地区不安,美国积极参与介入南海地区,使安全局势趋于紧张。表现在:印度扩军,妄想称霸南亚,从而给中国造成威胁;越南就南海问题提出抗议;美国在新加坡布置近海舰,围堵中国;2011年中菲摩擦不断,海上对峙形势严峻;此外,台湾声称对南海地区拥有主权,使南海形势更加复杂。面对种种矛盾,中国周边国家提高警惕和关注,把应对中国崛起作为重要课题和挑战。

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天安舰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事的边缘。2011年10月9日上午,朝鲜官方媒体称朝鲜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朝核问题阴云不散,李明博政府对朝依旧采取“战略攻势”,态度强硬。因而,给中国东北部造成不安定因素。

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政冷经热是中日关系的长久现象。2006年至2011年以来,中日贸易总额呈持续增长状态,中国一直是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对象。但是在政治上,日本政府积极强化美日同盟,对中国采取防卫态势,如日本加强对西南地区的防卫,重点部署海上力量,加强情报收集与警戒监视活动。日本地震接受救援的亲疏顺序为美国—英法澳韩—东南亚国家—俄印蒙古,这种顺序使远交近攻策略显露无疑。

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美国认为中国发展航母严重危及其亚太利益,因而督促国会增加军费开支,保持对中国的军事优势。从地缘角度看,美国正在加速从东亚到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一旦完成,环形包围圈将构建完毕。

5、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频发;拉登被击毙,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增加了中国反恐和打击分裂主义的压力;湄公河事件凸显航道安全的重要性;2011年9月3日缅甸叫停密松水电站建设等等。

二、雁型安全模式的升级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首先,美国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升级,积极与中国周边国家建立同盟关系,由最初的美日同盟、美韩同盟增加到美菲、泰同盟和美澳同盟。在雁型模式中,雁首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与印尼、印度、泰国的同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雁式的梯队,加强彼此间合作,笼罩在中国上方,共同应对中国崛起。表现在:日菲发表南海安全合作联合声明;日越签署海洋战略安保协议等;美日韩军事三边体制成型等。

其次,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TPP协议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了亚太经贸版图,使APEC出现分裂现象,在军事、贸易、军事、政治上形成对中国的全面包围。

最后,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如果维持平衡,将推进东亚合作进程,建立稳定多边框架;如果失去平衡,将形成集团阵营对抗,导致激烈内部倾轧。同时,美国将利用议题改变峰会定位,南海问题将面临多边压力,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将受到削弱,影响东亚合作进程。

三、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

1、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越菲对于南海主权的争夺表面上是主权的争端,但实质上是中美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持对立态度,以各种手段干预中国主权问题,这是中美政治关系一直存在的一大隐患。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与军事竞争加剧,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同盟,以另一种形式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包围与威胁。经济上,美国与中国贸易摩擦不断,在石油等能源资源上与中国积极竞争,阻碍中国的崛起。而中国面对美国的威胁,也不甘示弱,在政治、经济、科技上与美国积极竞争,加强与俄罗斯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与军事合作,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等高端科技,使中美竞争更加激烈。

2、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中国成为美国2012年选举的重要议题,给中国外交带来压力和挑战;朝鲜领导人更替以及韩国大选,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带来新变化;越南阿基诺三世上台后,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对于南海主权的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缅甸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新举措使中缅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这些政府换届导致国家内外政策调整,可能给地区安全形势带来新的挑战。

3、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威胁,中国政府要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等级秩序,建立均衡的地区秩序,增强中美战略互信与合作,维持地区稳定,容纳美国利益,扩展中国利益,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4、强化安全意识,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国家战略利益在拓展,国家安全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逐渐扩展,如加强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的维护,强调人类安全的重要意义等。鉴于此,中国国际战略应强调有所作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在实践上,中国应主要采取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安全模式,强调加强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在军事战略层面,秉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要求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军队建设上,要由数量密集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中国国家安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这是国家利益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否确保国家安全的基本标尺。当然,随着安全综合性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国际合作,通过国际战略的实施维护国家安全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6.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篇六

中国对朝鲜半岛安全的作用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dimensions)来决定:第一是中国因素,即中国外交的总体方针和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目标,以及和中国外交决策相关的主要国内因素;第二是国际因素,即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政策;第三是中国因素和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多年来,在美苏冷战体制主导下,尽管朝鲜半岛位于中国的“卧榻之侧”,但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一般采取尽量不介入的政策,或者说中国一般只在直接涉及到自身重大利益时才做出反应。即使当年卷入朝鲜战争,也是因为美国威胁到中国自身的安全而迫使中国做出的军事反应。中国从来没有、无意、同时也不具备实力把朝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从朝鲜半岛淡出,中国与朝鲜仍保持传统关系,中国在半岛的地位相对提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关系日益发展,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但直到20世纪末,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仍奉行不主动介入的政策(如在第一次朝核危机时就是如此)。2002年10月朝核危机再起,美朝对抗升级,半岛形势日趋危急。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保证中国自身的发展进程不受到破坏,中国在几方当事国的提议下开始介入调解。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中国在北京发起并主持了五轮“六方会谈”,充当朝核危机的主要调解人。这是中国几十年来罕见的外交举措,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①以下主要从中国处理与半岛问题主要当事国的关系角度,对中国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看法

二、中朝关系:保持必要的平衡

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平衡政策首先表现为保持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传统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和朝鲜劳动党的历史关系,中国和朝鲜两国在朝鲜战争中并肩作战并且是停战协议的共同签字方,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互助条约,1980年代后,两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选择了不同道路。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半岛形势和国际环境的改变,两国政治和安全利益的共同需要也有所变化。但是,相对于两国各自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言,中朝关系仍然具有某种特殊性。究其原因,有多少缘于历史的联系,又有多少是缘于现实的考虑,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在中国的东北亚和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圈子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朝关系所面临的新问题。然而,从政策层面上考虑,主流的观点是:保持中朝之间这种传统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与朝鲜的状况直接相关。1990年代之后,朝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入十分困难时期,又面临严重的孤立状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不安全感。对一个国家而言,面对这种不利的形势必然要做出反应,如何行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些国家一味地希望朝鲜能在外部压力下发生变化,改弦易辙。②然而,鉴于半岛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下所形成的有关各方相互间严重不信任,要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鲜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完全寄希望于对方的善意,是很困难的。事实上,朝鲜在对外界作出一定的改善关系努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采取加强自身军事对抗能力(包括显示其敢于抗衡的意志)的行动。第一次朝核危机以及后来的导弹危机,在相当意义上都是处于弱势的朝鲜不甘示弱而采取的变被动为主动的行动。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朝鲜的政策和作为,朝鲜的抉择并非不可理喻,而是基于其对半岛冷战体制和自身不利处境的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自己的行事逻辑。

结论:诚实的调解人

中国对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政策目标,以及中国享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的角色定位就是充当“诚实的调解人”。中国是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签字国之一,是与朝鲜半岛接壤的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是第一次朝核危机时四方会谈的一方。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立场和政策目标包含了美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各方的主要关切。

主要当事国美朝之间极端不信任,双方不能展开正常的直接对话,是中国出面扮演这一角色的重要原因,也是“六方会谈”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的主要困难。中国认为,尽管美朝双方的立场严重对立,但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六方会谈”就是努力发现和挖掘这些共同点,并争取使之成为建立信任、扩大共识的过程。因此,保持对话、使会谈进程能继续下去是基本的要求。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但此后,日本并为对钓鱼岛死心,多次制造事端,意图霸占我钓鱼岛。直到现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仍是中日关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二、钓鱼岛的政治及战略价值

钓鱼岛列岛虽然都是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但日方对其行动的步骤近年来不断升级,除了政治原因之外,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钓鱼岛主权之争政治原因

中国的目的:恢复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在世界舞台展现一个大国崛起的姿态。强力表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信号。日本的目的:以钓鱼岛为契机,表明日本与大国争雄的决心,努力达到恢复政治大国目的,不惜与中国剑拔弩张,也有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尽力给中国发展环境制造麻烦。美国介人的原因,一方面,是维护日美同盟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盟友的姿态;另一方面,借此问题来遏制、要挟自己的潜在对手中国,让其处于一种不安定的周边环境,从而影响中国的崛起。(二)钓鱼岛的战略价值

1、钓鱼岛列岛及其周围海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

2、钓鱼岛群岛在海洋划界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两国如按中间线划分,那么钓鱼岛主权归属哪一方将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日本一些官员曾透露:日本如果失去钓鱼岛和北方四岛,日本管辖海域将减少110万平方公里以上。

3、钓鱼岛直接或潜在的军事价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日本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其内陆的任何一个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这种不利的自然地形和相对短浅的防御纵深,使日本在战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空中与海上袭击。

钓鱼岛在地图上是一个难以标出的小点,而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无非是看中了其庞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以及未来潜在的战略意义等。

文献:直击我国海洋岛屿争端纠纷

刘自立 王景贤 陈志坚

海洋岛屿与国防

当前,我国与周边濒海国家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逐步表面化。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邻国凯觑,有些水域存在争议,有的已经被他国圈占多年。南海地区海洋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共有六国七方直接卷人南海海域和岛屿争端,已经呈现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

我国东海的岛屿数量占全国的58%,在东海应归我管辖的约5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日本与我国重叠海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东海海域发现海底石油蕴藏,东海海洋权益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尽管2000年6月中日“东海大陆架渔业协定”生效,双方在有序管理渔业资源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但东海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中最大的岛屿主权问题是钓鱼岛列岛主权的争议。钓鱼岛距离我国的台湾岛东北端120海里。无论是从法理,还是从历史依据上看,钓鱼岛无可争议地属于我国,但是,日本一直企图把钓鱼岛据为己有。最近,日本政府又搞了一个所谓的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日本国民“租借”钓鱼岛的花招,以年租金2256万日元长期“租借”钓鱼岛及附近的南小岛、北小岛。如果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可以和我国划分东海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诸岛,都存在着争议,其中又以南海群岛的主权问题最为严重。中国在南海群岛中只控制着8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其他岛礁基本上已被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瓜分殆尽,而且被大肆开采。南海群岛是属于我国的领土,从历史上、法理上、管理上,我国都有充分的证据。我国主张和平解决南海群岛问题,由有关各方在尊重国际法、国际海洋法基础上解决争端。但上述国家仍向所侵占的岛屿派兵、移民,加紧修建灯塔、渔港和简易机场,并非法进行勘察、绘图,大肆开发岛屿周围海域的油气资源,企图造成“有效控制”的既成事实,以取得这些岛屿的主权。目前,我国海洋岛屿争端纷起,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岛屿归属形成的争端、海域划界、海洋资源争夺和海上优势地位的争夺等方面,尤其是南海岛屿之争已趋白热化,各方互不相让。这些矛盾若处理和控制不当,就会演变成海上冲突。为有效解决岛屿及海域的划界及主权问题,避免冲突的发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海洋防卫建设。

刘玲松

浅议美越军事合作升温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军情与防务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我国南沙群岛岛礁以及海域被东南亚周边国家侵占,资源遭到大量掠夺。而近几年南海紧张局势更是逐渐趋于白热化。越南是东盟国家中唯一提出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在南沙占领岛礁最多,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威胁最大的国家。在越南动作频频的背后隐约可见美国的影子,近年来美国与越南的关系发展迅速,尤其是两国军事关系不断升温,给本已错综复杂的南海局势平添了几分紧张因素。

美越军事合作升温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1便于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加强对南海地区的渗透2促使越南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利用美国的力量抗衡中国3南海局势进一步被国际化,中国按自身意愿解决南海问题难度加大。4增加了南海问题中的“军事色彩”,解决南海问题将面临更多障碍。

车德军

试析美日印介入南海争端问题

东南亚之窗》2011年第3期(总第17期)南海争端原本是中国和争端国家的双边问题,但出于各自 的利益,一方面美国、日本、印度积极介入,另一方面南海周边国家也愿意拉拢美、日、印的介入,使得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难度大大增加。美日印介入南海争端的新动态

(一)美国继续推行其“重返亚洲”战略,持续关注南海局势,与菲越等国军事互动频繁。

(二)日本积极加强与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关系,从日本本国利益出发,倾向于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以求制衡中国。三)印度加快推进其“东进”战略转移,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与越南联合对抗中国。

王春阳

从钓鱼岛主权问题看中美日三边关系

崔立如

7.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 篇七

一、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主要因素

我认为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因素主要应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是社会贫富悬殊引发的心理失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贫富差距拉大, 一夜暴富的现象增多。而普通职工的工作比较辛苦, 收入一般, 甚至个别职工盲目攀比, 造成心理失衡。这种现象严重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二是下岗分流带来的负面影响。油田按中石化的要求进行减员分流, 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 这使得部分职工家庭收入下降, 对生活前景的忧虑很大。三是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不正之风盛行, “吃、拿、卡、要、送”现象在职工身边时有发生, 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严重抵消着正面教育的效果。

2、企业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一, 个别领导决策失误给单位造成损失, 引起干部职工的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的消除, 单靠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奏效。其二, 用人失察留下负面影响。用好一个人带动一大片, 用错一个人打击一大片。有的不重视群众公论, 用人不当, 不仅给工作造成损失, 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3、奖罚失当引发的不良情绪。该罚的不罚, 该奖的不奖, 造成严重不良影响。4、形象不佳形成的逆反心理。个别干部习惯于吃吃喝喝、吹吹拍拍, 群众威信低, 自身形象差。群众对其人格不认可, 必然对其言行产生逆反。

3、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问题需要认真克服。

首先, 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论调:一是“无用”论。有的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 调动职工积极性主要靠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大。二是“无为”论。随着对机构、人员的精简, 不少政工干部滋生了消极情绪, 认为在政工岗位上已经无所作为。三是“无关”论。一些行政干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其次, 内容上的问题。一是反映上级安排的教育内容多, 基层根本就落实不了。二是反映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有距离, 针对性不强。三是反映有的理论本身已经不能说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不能消除职工思想上的困惑。再次, 方法上的问题。一是形式单调。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作报告、读报纸、出黑板报上, 对职工思想教育不注意区别层次对象。二是方法陈旧。一些政工干部工作方法少而旧,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有的权威性, 只会讲道理, 办不了实事。三是手段落后。不注意研究职工的心理需求, 职工喜欢的教育手段跟不上, 习惯于我说你听, 对占领网络阵地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不够重视。最后, 作风上的问题。一是存在提的口号多, 要求多, 应付上面的多, 落实到班组的少的现象。二是照抄照转, 缺乏创造性的工作。三是干部深入基层不够, 对职工的思想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不够。

二、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 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其一, 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 紧扣主题进行宣传教育。要注重结合实际工作,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学习。其二, 重点做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思想工作。当前职工的思想问题, 多数产生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变化中。改革引发了许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如有的职工怕改革改到自己头上, 改少了收入, 改没了岗位等。其三, 注重开展好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各种活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的吸引力。随着职工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把如何满足职工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作为重要课题认真对待。

2、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探索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其一, 形象示范, 人格感召的方法。干部形象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增强形象意识, 做群众眼中既廉又干还正的好干部, 以自身形象的感召力来带动和影响职工群众。其二, 典型引路, 党员带动的方法。党委要把培养、选树、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作为带动职工、培育队伍的重要途径。用先进典型推动工作、激励职工, 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职工, 形成了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其三, 厂务公开, 阳光操作的方法。职工对企业的关心表现之一是参与意识的增强, 什么事情都想弄个明白, 提点建议。在敏感问题上实行阳光操作;在出台重要政策时, 要反复征询职工意见, 尽量使政策更加公平合理, 充分体现职工群众的意愿。这些做法, 都能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其四, 加强形势任务教育, 实行目标激励的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十分注重加强形势任务教育, 让职工看到本单位发展的前景, 职工才有跟你向前奔的劲头, 才能有效地运用企业发展目标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和文化含量。

其一,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不仅可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手段, 而且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其二,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职工思想实际, 富有时代特色。其三, 提高企业内部的文化品位。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今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努力营造团结、和谐、文明、向上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引导职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企业目标结合起来。

三、今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1、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强不强, 体现了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体现企业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和作风。

2、要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引导职工敢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变化和矛盾, 要敢于否定以往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和做法, 树立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积极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

8.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 篇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3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3年8月发出调查问卷10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2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26.1%和73.9%;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21.2%、50.2%和28.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5.3%。本报告综合反映调查中了解到的企业经营者对去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

宏观经济走势明显升温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30.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较“热”,比重比上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为1995年调查以来的最高值。宏观经济走势明显升温主要表现在:

1、投资强势增长,出口持续攀升,消费不足缓解。从投资需求看,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均占一半以上,分别比上年增加11和19个百分点。

从消费需求看,2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消费需求“较旺”或“很旺”,比上年增加8.6个百分点;30.8%认为“合适”,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46.1%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上年减少14.7个百分点。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32.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比上年增加13.9个百分点;28.2%认为“合适”,比上年增加6.8个百分点;39.4%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上年减少20.7个百分点。

2、“非典”冲击影响有限,“加入世贸”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3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对企业生产经营“没有影响”,比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6月初组织的“非典”对企业影响专项调查增加了25个百分点;11%认为“非典”对企业有“正面影响”;认为负面影响“很大”或“较大”的只有30.7%,比2003年6月初的专项调查结果减少了20个百分点。从外商订货情况看,仅有1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海外客商未履行原有订货合同或将订货转移。

关于“加入世贸”对企业的影响,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竞争加剧”,远高于选择其他各选项的比重;其次,42.9%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促进技术升级”,25%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推动规模扩大”;此外,20.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产品(服务)“品种增加”,15.6%选择了“出口增加”。同时,也有19%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流失”和“效益下滑”。由此可见,“加入世贸”对企业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加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规模扩大和产品结构调整。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3、保持汇率稳定对稳定企业出口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设计了“假设人民币汇率升值10%,估计对贵企业出口的影响程度如何?”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如果汇率升值,60%以上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1、企业经营总体趋好,但企业间差异明显。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状况“良好”、四成左右认为“一般”、10.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徘徊在20~25个百分点的水平,显示良好的企业景气状况。

在总体趋好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呈现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好于国有企业,但差距在缩小。

2、企业产销两旺、盈利面有所扩大。调查结果显示,6.6%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84.8%处于正常运作状态;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的比重,则从1998~1999年的20%左右、2000~2002年的12%左右降到2003年的8.6%。

关于企业的销售情况,56.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销售量增加,明显高于2001年的18.5个百分点和2002年的27.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主导产品(服务)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认为“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仅占11%。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的需求。

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1、企业订货情况良好。6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7.4%认为“高于正常水平”,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为21.7%。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6个百分点。

2、未来投资意愿增强。59.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下期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6.2%认为“不变”,14.6%认为将“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4.6个百分点。

3、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39.3%的企业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5.2%认为“不变”,5.5%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8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

1、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68.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环境比上年“好转”,仅2.8%认为“恶化”,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所取得的成效。

关于生态环境,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比上年“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3.6个百分点。

2、政府办事效率提高。41.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办事效率比上年“有所提高”,比认为“降低”的多30.4个百分点。

3、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关于地方保护现象,25.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上年有所“好转”,59.7%认为“未变”,14.9%认为“恶化”。

关于不合理费用摊派,35.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上年有所“好转”,51.3%认为“未变”,13.6%认为“恶化”。

关于对企业所在地区市场秩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的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44.3%的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分别为15.1%和16.2%。

4、就业压力较大。5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普通员工“富余”,42%认为“饱和”,6.3%认为“短缺”。调查表明,目前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改革成效明显,重点有待突破

根据当前的改革形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垄断性行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改革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尤其是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产权制度改革等所取得的成效评价较高(见表1)。

1、简化手续、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关于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80.4%)、“坚持依法行政”(74.3%)和“政务分开、信息透明”(61.8%)。这三项的选择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在这三方面取得突破拥有较强的期待。

对于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的其他选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按比重大小依次为:“推进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33.2%)、“增加公益性投资”(31.5%)、“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29.8%)、“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2.3%)和“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职能和权责”(18.9%)。

2、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关于国有企业的出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1%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表示其企业“已经出售”或“正在出售”,33.7%表示打算出售,明确表示不打算出售的为60.2%.

关于国有企业出售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56.4%)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已经”或“打算”将企业出售给股份制企业,其他出售对象的比重依次为“本企业职工”(43.9%)、“本企业经理层”(35.8%)、私营企业(34.6%)和外资企业(31.5%)。

从企业的并购方来看,调查结果显示,8.8%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其企业“已经”或“打算兼并”国有企业,24%表示打算兼并,67.2%表示不打算兼并。

3、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重在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排在第一位的是“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比重为74%,其中国有企业选择比重更是高达81.1%,比其他选项比重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企业经营者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即如何充分调动经营者个人的积极性、规范经营者行为,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选择比重超过一半的选项还有三项,依次是:“重组改制、结构调整” (58.3%)、“建立市场经济的选人用人机制”(58.1%)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53.4%)。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除了用好人,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还在于企业改制。

4、垄断性行业改革亟待突破。调查结果显示,19.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46.4%认为“效果一般”,34.1%认为“尚未见效”。认为此项改革“尚未见效”的比重在所有改革评价中是最高的,一方面说明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比较强烈的希望(见表1)。

效果很好效果较好效果一般尚未见效

政府职能转变3.933.149.213.8

垄断性行业改革1.617.946.434.1

产权制度改革4.336.046.912.8

金融体制改革1.825.751.121.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645.042.57.9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19.154.824.1

上一篇:经济对策下一篇:我的父亲母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