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精选10篇)
1.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一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预测
政治考试知识点虽然多,但是总有一些考点备受青睐,一些重点难点一直占据考试头筹。但也有热门考点在和都以分析题出现,那么再考的几率也所剩无几。
一、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标准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2)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其具体含义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因此,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就真理的发展而言,其前景是无限的。由于人类依其认识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三,就真理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所以,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其含义有三层: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三,从认识的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真理的属性;其二是指真理的类型。从类型的角度而言,所谓“绝对真理”是指最大限度地接近“完全”、“终极”意义上的真理;而所谓“相对真理”是指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是用前一个含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其―,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换言之,相对之中有绝对,因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而绝对之中有相对,因为任何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其二,从动态上讲,二者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二者的矛盾性表现在:含义不同。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以,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而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只有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即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命题提示:
例如,运用相关原理论述,如何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考查的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原理,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二、实践和认识
1.实践的地位和定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大脑等生理因素对人的认识和才能有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以,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学习和继承他人的间接经验对提高认识非常重要;但归根到底,他人的经验也源于实践。
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在实践中,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其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认识之所以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由实践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其二,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
其三,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其四,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
其五,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最终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4)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命题提示:
例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导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导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也可以用格言、成语、警句为材料,要求论证其包含的哲理。比如“实践出真知”等。
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根据往年真题预测以上两个马原的重要考点。提示,在考前一周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根据自己前期的复习,找出重点考点重点看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祝亲爱的同学们,2013马到成功!
。
2.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马原中考试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广大的考研学子不能掉以轻心,为了能够帮助大家很好的掌握这个考点,考研教育网帮助大家梳理的此考点的重点内容。同时结合历年的真题,希望能够给2015考研学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带来帮助。
一、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形而上学的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表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真题再现】
【1998年理科,第3题,单项选择题】事物内部的肯定方而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3.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三
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0(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走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景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
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以量取胜,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不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Ⅲ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中庸和谐,适可而止,点到为止,“斗而不破”,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度本身有一定的变化空间和延展时间,度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展变化。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当事物发展需要实现新的飞跃、质变和突破时,就要勇于、善于打破旧的限制和旧的平衡。
4.(1)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上挂下联”,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都通过一定的中介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中介、一个成分或一个环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外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唇亡齿寒”与“守株待兔”)等。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强调中国与各国协调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共赢多赢,互利合作,共同发展。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或者破坏事物之间内在的客观联系,或者把自私的主观联系强加于人,结果往往是损人又害己,或者损人不利己。
(3)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存在发展的系统状态。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1+1大于2,反对简单机械分)
第一,系统具有整体性,即整体非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龄”,部分有机的优化整合,远远大于部分简单相加的效果;部分割袭式的破坏内在联系的机械分工,必然大大破坏系统的整体功能,导致“1+1<2”的结果。
第二,系统要求结构的优化和稳定,结构剧烈变化直接损害系统的内在和发展,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改变系统本身的性质,在相对稳定前提下的结构优化又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整体素质与功能。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反映的就是系统的结构优化规律。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方法论,一是强调整体性,“1+1>2”;二是强调结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整体素质与功能;三是主张系统的开放性,封闭会丧失系统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4)事物纵向的联系表现为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①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②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③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恩想abc,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上,a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b用发展眼光看问题c、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即“扬弃”与“批判继承”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搞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要正确认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和拒绝。
6.(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要建立在现代化大工业的基础上”),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白马非马”)。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
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而且导致思想、文化和政治上的专制与霸权。就方法论而言,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把西方价值观绝对化,夸大为世界唯一的普世价值,完全否认事物存在发展的差别性、多样性、丰富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哲学上就是一种强调绝对同一的错误。教条主义(“削足适履”)也是以思想教条的“绝对同一性”完全否认时间、地点、条件的相对性及其矛盾特殊性,犯的也是“绝对同一性”的哲学错误。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包括对美国外交上“斗而不破”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进步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条件下谋求“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在领土与主权争端中搞“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等,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突出共同点,用淡化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激化矛盾的“斗争哲学”,搞成你死我活的“零和冲突”或者“两败俱伤”。但是事物的质变与飞跃,靠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只有在矛盾斗争中才能突破旧事物、旧秩序的保守束缚和发展局限。所以,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上,一种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夸大斗争性,否定同一性搞斗争哲学;另一种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否定斗争与差别,把同一性夸大为抽象的绝对的同一,或者搞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或者搞思想或意识形态专制,强调用一个价值观改造世界,否定文明多样性与思想观念多样化。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钓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和谐的辩证法,“两极相联”、“一舒为二”、“合二而一”等强调矛盾同一性的矛盾观曾对欧洲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产生过深远影响。马克思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有共同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和“中和”、“中庸”之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对于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家庭的和睦相处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7.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1强调规律客观性、普遍性。2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殊问题与特殊规律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8.矛盾不平衡性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特殊性就是盾种矛盾及篓誉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从而也就是矛盾不平衡性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一方面,“重点论”两点论“为基础,另一方面,”两点论“以”重点论“为依归,又有成绩又看点是”两点论“(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是还要明确成绩和缺点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要有主要区别,那就是”重点论“(反对单兵独进)。更重要的是,由于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总体中各有不同的特性,所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9.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是指用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及其运动的观,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物质及其状况的世界观。
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强调在物质的相互制约、相互影来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形而上学往往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F否认联系对事物发展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
(2)运动发展的规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运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它虽然也承认静止,但是认为静止不过动的特殊存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整个世界都处在不停动发展之中;而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有真正的运动和发展,即使承认化也不过是场所的变更和位置的移动,也就是承认有量变,但否认有的质变、飞跃和发展。
(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4)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虽然内因和外因都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决定性的原因,因而把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的原因归结为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尤其是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它们往往夸大外力的作用。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
10.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第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要统筹兼顾又要抓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方面,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的正确处理,解决好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才能为解决次要矛盾、矛盾次要方面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第三,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第四,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方法。第五,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即共性与个性。第六,”求异“思维(即矛盾斗争性,强调差别斗争性)与求同方法以及”求同“存异的方法。第七,逆向思维与双向调节。第八,换位思考。第九,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第十,适度的方法-强调适可而止(度的概念),防止过犹不及,等等。(单项思维、单相思是认识论;换位思考是辨证论,统筹兼顾是普遍联系;)
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同矛盾决定问题的不同性质,不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在共性的基础上认识个性,通过个性把握共性,是矛盾辩证法的精髓。
马原政经的20个小考点
考点一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考点二 自然经济的特征
(1)自给自足
(2)简单再生产
考点三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劳动者
考点四: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1)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历史范畴
(3)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及其特征
(1)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求
(2)自然属性
(3)永恒范畴
交换价值
(1)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量的比例
(2)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1)对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统一:一般商品两者都有
考点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的源泉是具体劳动和自然物相结合
(3)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2)价值的源泉是抽象劳动
(3)抽象劳动是劳动社会属性
考点六:商品的价值量
(1)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和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3)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考点七: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依据价值等价交换。
(2)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主要作用
积极部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自发调节收入分配
消极部分:导致垄断、两级分化、资源浪费
考点八:价值形式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扩大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本质:一般等价物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考点九:劳动力成为商品
基本条件
(1)有人身自由,能独立出卖劳动
(2)一无所有,无任何生产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其家属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支出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考点十:所有权和所有制的关系
(1)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
考点十一: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劳: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劳: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考点十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购买生产力那部分资本C
(2)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那部分资本V
考点十三:剩余价值率M’
(1)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M/V
(2)商品价值的构成:C+V+M
考点十四: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1)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考点十五: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技术构成
(2)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有机构成C/V 考点十六:产业资本循环
(1)经历的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2)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关系: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考点十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考点十八:资本主义经历的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两个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考点十九;区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考点二十: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考点二十一:经济全球化表现形式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猛的原因
(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跨国公司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经济全球化后果
发达国家
(1)发言权增大
(2)控制国际组织
(3)是主要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
(1)引资就业
(2)市场贸易
(3)参与全球化进程
消极后果
(1)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
(2)南北差距拉大
(3)治理危机
(4)依赖别国
考研政治马原必考的八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次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首先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最后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量变质变
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事物的量和质统一于度中。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七、肯定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需要经过否定之否定。这一原理要求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而要坚持辩证的否定。
八、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四
政治核心考案:近10年真题考点总结之马原(1)
学科介绍: 试卷结构:
近10年的政治真题中马原知识点大约占比24%;一般四道单选题、五道多选题、一道分析题。学习建议:
本学科知识点内容抽象、晦涩难懂,是考研政治难点所在。学习建议如下:
① 本学科学习需要多遍反复、深入理解,因此不适宜突出学习。建议考生提早复习(通常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习时间在6个月以上)。
② 本学科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多,更多的在于吸收运用。建议考生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多练习历年真题及有关习题,熟悉命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学科知识框架图:
绪论:
考点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考点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考点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五
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
律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考点1 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1.历史观
(1)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2)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的回答划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唯心史观
(1)定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②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点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哲学派别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
3.唯物史观
(1)定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考点2 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
(1)定义: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2题考查过)
2.社会意识
(1)定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构成:①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和承担着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包括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点拨:社会意识形式包含社会意识形态,考生不要混淆。
考点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原理内容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考点4 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生产力水平是生产力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2)生产力性质是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3)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趋势。
(4)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2.生产力的结构
(1)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②劳动对象。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
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点拨:科学技术并不属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考生不要混淆。
考点5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点拨:社会关系包含生产关系,两者不可混同。
2.生产关系的结构
(1)狭义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3)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考点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否适合,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考点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
(3)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
考点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经济基础
(1)定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3)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
(1)定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构成
①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思想是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
②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点拨:政治法律思想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考生不要混淆。
③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考点9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新增考点)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1.国家的起源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国家的实质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3.国家的消亡
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考点1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8题考过)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第二,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方向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从服务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控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第三,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6.考研政治终极冲刺 马原难点突破 篇六
2014考研政治终极冲刺 马原难点突破
第一,在主观题部分,“马原”原理、术语要牢记。在“马原”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原理,还有很多相关术语,切不可用日常用语代替;对马原的复习,要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三个问题理清思路。例如,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方法论上的不同表现,国家政体和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等。要真正理解这些术语属于所代表的含义,才能在做题时候得心应手。另外,在马原中,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辩证法才是我们真正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一开始就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层面,都是客观物质所决定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这些原理、术语,并将它应用到主观题上,抓住隐藏在材料中的真意,高度概括出题中的原理性知识点,并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解答,才能取到主观题高分。
第二,在客观题部分,马原的题干一般具有迷惑性。从历年真题的题目设计来看,经常以生活中常见事项、名人名言等来出题,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更高的理解答题能力,正确看出题中之义。如2013年真题通过“羊吃草”考查辩证法的因果联系,2012年通过一道数学题考查质变与量变的关系,2011年通过粉笔的优选问题考查辩证法的“度”的`方法论意义等等。可见,近几年的命题角度越来越新颖,非常巧妙地将哲学原理蕴含其中,不仅考查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还考查了基本的读题、审题能力,对同学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攻克“马原”客观题难题,我们建议同学们多多练习,通过真题来摸索出考查哲学原理的出题模式以及重点考查的知识点,通过模拟练习来丰富自己的阅题经验,见识更多的出题形式,从而强化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答题技巧,开拓思路,一举攻克客观题。
7.考研政治 马原复习读薄用精 篇七
考研政治的考试内容会涉及五个科目,每个科目都有其特点。马原属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性的严谨。作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分析能力的典型学科,其基本概念、原理、范畴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至体系,均为命题者命制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题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反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测试学的角度看,只要我们对该学科的关键原理加以梳理,并分析近年来试卷结构,不难看出,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思路,即:掌握宏观框架+认知三点+熟记重点原理+历年真题练习。如此,方能实现对教材“读薄用精”、事半功倍的复习目的。
1.掌握宏观框架
事实上,每一章以及每一节的标题构成了整个政治学科知识点的整体框架,这个框架基本上是由基本概念搭建起来的。所以同学们浏览完第一遍后,合上书本自己回顾一下这些框架,看看自己是否能搭建起这个框架,如果能,那证明总体上领会了这些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可以展开下面的复习计划。如果不能,也不要着急,本来原理就是需要领会的,在回顾过程中遇到“卡壳”时回到书本重新领会,直到顺利搭建完这个框架为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争取用自己的话将领会的内容表述出来,说出来也可以,写出来也可以,其中写的过程正好能够锻炼将来在考场上的答题能力。
2.认知三点
从对近年来考研政治试卷结构分析看,整体可以分为已考点、为考点和新增考点,而已考点则占据本学科试卷结构的大半江山。同学们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进入这一轮复习的考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已经有了较为扎实地掌握,此时应侧重于知识点的深化理解和系统把握。思考已考点和为考点,即通过对已考点及历年真题的思考,分析其今后命题的角度;未考点即相对于以前考纲而言的未考点和相对于新编教材中的未考点。对相对于以前考纲而言的.未考点,应着重于思考其有无继续命题的知识点;对相对于新编教材中的未考点,应重点加以认知。这是命题的重点。重点记忆重要的已考点和未考点。通过熟练的认知,夯实基础,而不是仅仅在技巧下功夫。如此,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熟记重点原理
复习政治有一个必要的步骤,在考纲出来后,大家要在通读教材或辅导资料时,对照考纲进行知识点的标记。如何标记知识点和做好笔记,是有技巧的。不能习惯性地标注所有的相关段落,要突出重点、难点,以不同的色笔划线以作区别,同时要以知识点为重点做详略不同的笔记,不能只抄写原理。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还应该制作简单的图表,比如理论框架和知识细节,都可以在笔记中体现。
4.历年真题练习
现正值暑假,同学们可以需要熟悉一下真题的风格和难度。这有利于寻找与真题接近的模拟题。做模拟题的时间最好是按照考试正常时间进行,严格要求。因为接近于真题的模拟题都属于市面上模拟题中的精品,因此要好好珍惜,首先,同学们要对近的真题进行分析和把握,可先在规定时间内做历年真题,然后认真分析出错的题目,仔细找出原因。
8.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八
硕士研究生政治考试刚刚落下帷幕,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为了辅助考生更好复习,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的命题规律进行分析,旨在提供最有效的复习方法。
马原理部分依旧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考生最关心的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将如何命题,在今后的复习中如何根据其特点展开复习,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20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特点和命题规律分析
马原理部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实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作为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和一分为二的方法,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髓和主要标志。
从一般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辨证唯物论)、“世界怎么样”(唯物辩证法)、“怎样认识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三个主要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上,不仅指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更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有其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从分析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开始,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抛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和作用。只有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深刻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新,特别是重点阐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命题规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考察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范畴、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是整个政治理论的基础,它们的特点是理论的内涵小,外延大,考题最灵活。从考研的出题来看,这门课程考查的特点鲜明:基本概念,原理和范畴众多,理论联系现实紧密,突出考查学员的应用分析能力。
1.基础性强DD侧重基础知识点的考查
“哲学”和“政经”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它们主要考两个问题:一是概念,二是观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利益和社会形态的阐述,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基本观点,二是重要依据。均将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综合性强――考查考点与考点的相互联系
9.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九
对于考研的政治科目来说,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掌握程度决定考生考研的成败,但是很多考生并不明白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点。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在此根据教学大纲,为2012年的考研同学们归纳概括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哲学部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2012年的考生需要掌握以下67个知识点:按照哲学的逻辑体系,可以细化成四个部分为大家进行详细整理。
一、唯物论部分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9、物质与运动;
10、运动与静止;
11、物 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15、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 动作用;
16、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
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9、规律及其客观性;20、现象和本质;
21、必然性和偶然性;
22、原 因和结果;
23、可能和现实;
2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 系;
27、对立统一规律;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3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 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三、认识论部分
33、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6、中国传统哲 学中的知行观;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40、真理及其客观性;
41、检验真 理的实践标准;
42、价值;
4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4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四、唯物史观部分
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7、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48、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49、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5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51、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52、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 构成要素;
5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5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5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56、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57、文明与文明形态;
58、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5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61、社会发展的动力;6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6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4、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5、社会发展和人 的活动的关系;66、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67、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2012年考研的同学们在复习初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大家通读实用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原理性的记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硕士研究生的考试中,政治是所有学科、所有学校的必考公共课,如果和另两门考研公共课英语、数学相比较而言的话,政治如果复习得当的话是比较容易通过短时间的复习获得高分的课程,这个特点是考研政治从学科比较角度来看的明显特点。
政治共有5门课程需要复习,工作量大,任务较重。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建议2012年的考生,要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马原重点复习,其他理解记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政治考研的 基础,在基础阶段的开始进行复习。万学海文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把握,力求记得清楚、理解得透彻。在此基础上,提 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理论性很强,考生在此门学科上依然要下功夫。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更多的依然要求考生以记忆为主,在复习的中间阶段进行知识、背景等掌握。毛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考查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求学生把历史大事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复习。形势与政策 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要求考生按照大纲的范围把时事和知识联系起来掌握,万学海文建议大家在复习阶段后期进行。
结合考试大纲,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考研大 纲通常于八月末、九月初公布,从近几年大纲的比较来看,大纲通常变化不大,2012年大纲仍然会在暑期末公布,并且总体上来估计依然不会有大的变化。考试 要求考到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 济和政治这样五门课程,大的结构不会发生太多的变化。但不排除在每门课里具体的考点会有个别的调整。
从2011考研政治的特点来看,考研政治的命题主要是联系知识点紧密结合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比如今年哲学分析题考了环保问题、毛中特和近现代史分
析题都因建党90周年而出在党的问题。2010年近现代史分析题也是结合当年大事——建国60周年出题。可见近几年考试的命题重点、考研政治的命题规律突出了和时事政治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建议2012考生在复习考研政治时要关注全年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善于将其与考纲中知识点结合。
另一方面从近年考研真题来看,考研出现明显的学科交叉考查和跨章节知识点考查两个特点。所以2012考生在复习时仍要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打通学习,注重考点与考点的内在关系,这是考试的重点。在2011年的考研中,考试的题型有三种: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分析题。多项选择题和分析题甚至部分单选题都不是孤立来出题的,均考察考点与考点的关系,如近现代史部分分析题第二问历时性的考查了大量章节,这两点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
考研政治复习时间安排
很多同学都说复习政治不需要太多时间,采取在考前一个月集中背诵的方式,这种复习方式是有问题的。万学海文考研辅导专家建议2012年的考生政治的复习不要太早,但也不能太晚。毕竟考研政治涉及学科庞大,涉及时政大事较多,并且近年来考研政治对理解能力的要求加强,比如其中马原理部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很多学科需要较强的知识背景,需要平时的知识积累,比如近现代史部分需要考生本身对历史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才能形成历史脉络,才能在考试时遇到历时性问题时不慌不乱。
整个考研的复习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每个阶段我们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从春季开始,重点复习的应该是外语,有的同学还要复习数学,从暑假开始,在继续复习英语和数学的基础上,暑假这段时间重点放在考研政治的复习上。从九月份开始复习的重点应该是专业课,外语、数学和政治也要抓,但是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复习上。所以说对于考研政治的复习来说,从暑假开始全面启动复习,这样的时间比较合适。
2012考生在复习考研政治时首先应该做一个全年或半年的复习规划。万学海文辅导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规划里,总体来说应该把自己的政治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精力的同学可以从春季开学开始,每周抽出一点时间先从大体上了解考研政治,进入基础阶段的复习。
第二阶段,暑假开始,进入基础强化复习阶段。同学们在基础强化复习阶段,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权威的教材为基础,来精读教材内容,并配合研究相关教材同步习题。要知道考研从整体上来讲是不会超出考纲范围的。在复习教材时,同学们要有计划有步骤阅读手中权威教材三次以上,以达到知识点吃通、吃透的目的。教材复习的遍数越多,你考的分数越高,这是一个规律。
第三阶段到了秋季,考研新大纲已经出来了,我们会总结新旧大纲的变化,并做归纳呈现给同学们,考生可以依照新大纲对政治的复习进行巩固,重点突出 的掌握知识点,这阶段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在复习专业课的同时也要每天抽出时间复习政治,不可让已经掌握的知识生疏。
第四阶段就是冲刺阶段,考前的复习考生要注意时事政治的复习,以及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备考试出到任何考点不慌不乱。
总之,考研政治的复习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希望2012年的考生们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顺利的复习!
2011年考研政 治真题中,毛中特和近现代史纲要考察知识点的角度和方向与2010年真题完全相符合,两部分的知识点在同一道大题中出现,体现了学科知识点的交叉。去年考 的是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遗志,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考题出现了中国共产 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以后内容知识点的贯穿。这一点,2012年考研的同学们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要加以关注。
下面,万学海文考研政治辅导专家们以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第35题为例给2012年考研的同学们加以说明:
材料1
成思危,著名经济学家,原民建中央主席,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谈到我国政党制度,他深有体会地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 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共事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要大合唱,就要有指 挥,这个指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海外有评论说中国的民主党派人士在政府任职多是“坐虚位”、“无实权”,成思危说,这 不符合实际情况,中国的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在担任化工部副部长的时候,我对自己负责范围内的工作是完全有权作出决策的。作为全国人大常会副委员 长,我负责证券法、农村金融的执法检查。我和中共党籍的副委员长一样,也是独当一面的。”
材料2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共有18.7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常委员副委员长6人,省级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35人。2人分别担任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部长。2007年有18人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领导职务副职。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内容不断充实,程序逐步规范。据统计,1990年至200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召开或委托有关 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就有287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或出席的就有85次。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向中共中央、国务 院及有关方面提出建议26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如关于三峡工程、耕地保护、两岸“三通”、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沿线发展、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等方面提出的建议,得 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材料
1、材料2摘编自《光明日报》
由上题可见,毛中特的材料题正在逐渐改变风格,回归到基本问题上来。毛中特这道题设置了两问:(1)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10.马原论文 大学生恋爱矛盾与分析 篇十
大学恋爱的基础
心理上:
步入大学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没有了晚上九点前必须回家的约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在心理上无论男生、女生都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也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关心,更希望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象的肯定。生活中:
大学不是高中在自己的家附近,大学很多学子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家人在身边感到孤独,谈一场恋爱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相互慰藉,可以减少孤身在外背井离乡的孤独冷寂,在心灵上得到安慰,保持身心愉快,生活也更有激情,学习更有动力,在爱人的注视下,任何困难都有勇气去克服,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潜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大学恋爱的现状
一、普遍及公共化
走进校园,随时可见携手漫步的男女,草坪上或坐或躺的恋人,教室或食堂嘻嘻哈哈的情侣„„人人网上有学生调侃“每个大学都给恋爱的人准备了一个湖”,联想到我们华中农业大学有一个湖心亭,初进大学就被前辈告知它是情侣的胜地,也许是树多较隐蔽,方便他们恩恩爱爱。男生、女生宿舍楼下也总有一批批准时踩点的同志在树下等人,虽然大多是男生,但也有一些女生比较开放的来男生寝室楼下等着,总能看见女生在楼下等着于是我们总能看到楼下上演男女搂搂抱抱难舍难分的情节。当事人可以如此放得开,反而让我们这些无辜的过路者尴尬不已。
二、迅速和局部公开化
不论从前是否恋爱过,进入大学后,经过军训且熟悉了全班新同学,一些学生竟然就可以建立恋爱关系了,不排除一见钟情的,但此现象的广泛性着实令人惊叹,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例子,所谓“班对”。如此短期的相处就让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且非“地下操作”,认识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关系,包括其班主任。只是不清楚他们的父母是否知道。可能受中学的影响,感情生活都是隐瞒于家人的,何况也是才进入大学不久。
三、随意和短期化
两人还未彼此了解清楚就开始恋爱,过后往往又由于各种原因而分手,关系维持时间不长,心理修复一段时间就又能投入新的恋情,择偶观不定,于是我们常看到某人一年内屡换对象。大多数人都投入了真感情,但却并未投入责任心,于是“闪恋”顺理成章。毕竟没有以结婚为前提,恋爱变得不那么庄重,总以为会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分手也不会太在意。
四、盲目与被动化
大学同学不乏抱着找对象的心理广结人缘的,有些许跟风和攀比意味,毕竟看到周围的情侣携手漫步心里很是酸楚,每次过光棍节都特别悲凉,所以总盼着找对象,有的甚至对爱情不算明晰。还有些往往当事人不是很在意,而其周围的人却很是焦急地怂恿和介绍对象,家长也踊跃准备着给其搞相亲,所以就是先试着交往然后算恋爱了。
五、性格与个性
女生恋爱比例较男生高,因为女生身心成熟早,且占校生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女生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而一般是男生主动,只要她们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
六、目的与追求
有些大学生他们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出现了公式化恋爱,表面“相敬如宾”,最后和谐分手,时间长的可以维持到毕业。
大学恋爱矛盾分析
一、男生的不成熟与责任的矛盾
男生的心理年龄总比女生要小个两三岁,心理年龄是什么?正统的解释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女生普遍生理发育早,相应的心理也成熟的比较早,我们从网上得到结论很是震惊啊,男女要想身体状态相当,那么男人的年龄应该是女孩的1.2857倍。也就是说,20岁的女人,和25岁的男人相当,也就是说在上大学时男生的心理年龄较女生小3-4岁,所以在女生看来多多少少有些幼稚,现在他们可能冲动,做有些事全凭冲动不计后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感情付出,想不起来要对别人的感情负相应的责任,这种矛盾往往导致了女生心力交瘁,像老妈子一样照顾自己那不成熟的男朋友„„
二、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女生不免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幻想情节,认为现实中的恋爱就应该该像小说里面一样,贴心的男主角,每天一起上课,在楼下痴痴的等着你,帮你买热乎乎的包子,一个小节日可以收到的大捧玫瑰花。可是现实总不是这样的,他也有课要上,所以早餐你要自己买;他有自己的学生工作要忙,不能总陪你;他现在靠的也是父母的钱,没钱给你买昂贵的玫瑰花。当这一切和小说背道而驰后,你还会坚持这是你要的爱情么?那么,既然我们还在校园里,放下你的小姐脾气吧,稍稍温和一点,你的男朋友还不懂得如何让你满足,小小的要求可以提出来,相信只要他能做得到,他一定会尽力去做,而你一定要在此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他,这样,满足感多一点,幸福就多一点。
三、恋爱带来的甜蜜于失恋带来的伤痛之间的矛盾
失恋是损失吗? 恋爱总有付出,一旦当你失恋,你曾经的付出将很难收回,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付出。调查显示:90%的同学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恋爱是认真付出的,67%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为此次恋爱失败而深受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并不十分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失恋对其造成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失恋造成的心理阴影期的影响尚属正常,但是有些大学生并不能正确对待失恋,他们失恋后所面临的则更为严重。其中最不能接受的莫过于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失恋本身就意味着一份感情的结束,而它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持久的,因此,失恋亦可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既害怕失败又希望有好结果
在爱情路上迷茫的年轻人喜欢“想太多”,尤其是有过情伤的人。我们都会害怕付出得太多然后跌得太狠,又怕错过了幸福最后自己后悔。一方面害怕失败,不喜欢处于被动状态,于是想将自己的心悬于爱情和学业间保持稳定,以防失恋让自己一蹶不振,认为“不投入太多就不会失去太多”;一方面又希望能有好的结果,怕自己的胡思乱想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逼走”,于是劝自己努力相信眼前,努力为未来奋斗。可是未来的事谁知道呢?能走到最后当然好,若是“抛锚”了就又多了一个伤心人。所以,对于这类型的人,尤其是感情细腻的女生,往往处于心理矛盾态,时不时自我纠结,让对方也无奈。
五、恋爱花费与大学生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每年情人节也跟着成为众多情侣的“情人劫”。受困者主要是男生,因为男生自身的些许大男子主义,出去吃饭逛街一般是自己主动掏钱,不然面子上过不去,但接下来就得省吃俭用苛刻自己了。就目前女生的成长的转变来看,她们也想尝试做主导,开始请客买单,或给男友买礼物送惊喜,另带其爱逛街买日常用品的开销,男女方都存在一定烦恼。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除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会自力更生。看来昂贵的 “恋爱消费” 最终还得家长来买单。有专家分析指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高,而这一切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消费自然是高了些。大学爱情高消费已不是个人问题,已衍生成了高校学子的爱情观、消费观的普遍问题。
六、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矛盾
青年的感慨:异性朋友间,无论是谁谈了恋爱,注定会变得疏远。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异性朋友,甚至知己或死党。但一旦某一方(以男生为例)恋爱了,他当然会花大把的时间享受二人世界,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了,打电话给他时也经常占线,因为他在和女友煲电话粥。你们交流渐渐少了,因为他的心思都在恋爱上,他有什么话也都对女友说了,也许他还是会联系你,并且往往是需要你的帮助,比如请教你女生的喜好,他想给女友买礼物等等。被剩下的那一个会首先发现关系的疏远。假使你说他“重色轻友”,你也只是以开玩笑的语气,毕竟作为好友的你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争什么。当事人心里有数的话,也不好平衡,“一视同仁”又怕女友吃醋。遇到十足不好处理的关系,异性知己就要成炮灰了。关系铁的就默默地做朋友的后盾吧,要是那家伙被甩了,还是需要你去安慰。
总结:
L代表Listen(倾听),O代表Only(唯一),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宽恕),大学思修课本里对爱情进行了定义,“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为了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行为习惯。
恋爱对大学生有影响是肯定的。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于是两个人可以互相鼓励和进步,一起为未来奋进;恋爱还能提高青年的交际能力,为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基础。但是把握不好的话就是负面影响。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小两口整天腻在一起,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导致多门课程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可能造成爱情悲剧,如报纸上常出现的,伤害对方,自杀,精神分裂,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等等。故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就近来讲,我的周围就遍地恋爱中和准备恋爱的同学。有的看起来啥都没想,只沉醉在热恋中;另一面,我们都知道因为恋爱而荒废学业是极不理智的,于是又有想得太多的。脑袋里装了太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社会道理,会深深影响自己的爱情观、择偶观,且心理背负过多,在爱情中也不能坦然,对未来的忧思也会感染到对方,于是恋爱变得不那么快乐。这也是不成熟的,考虑久远是没错,但若仅仅只是“考虑”而不明确自己现在要做什么又有何用呢? 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负责任才会真正带来爱情的幸福。所以,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是为自己负责。恋爱也是一把双刃剑,总是有利有弊,有矛盾也会有解决的办法,有开心也有难过。忽然想起来一首小诗: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我微笑。在然后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可是既然上天让我在我最美丽的年华里遇见了那个最美好的你,不管正确与否,不管我们以后会不会在一起,都全心全意好好恋爱一场吧,只愿应了那句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能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能带动自己为未来拼搏的那个人才有资格拥有你的爱情,所以现在,请让自己也变成能与对方般配的人吧,在未来的某一天再相逢。
大学恋爱的建议: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是沿着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这类学生基本具备成熟的人格,能够理性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双方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自控能力,有共同的理想抱负、价值观念,把事业的成功作为爱情持久的目标,不仅仅把恋爱看成人生的快乐。恋爱应该促使双方进步和成长。
2、懂得爱情是一种互相理解尊重。理解对方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彼此没有束缚感,且爱情的感觉到后来会越来越缓和,理解和信任是两个人坚持走下去的基础。所谓“男女朋友”,当然还是有“朋友”的特质,偶尔小打小闹但非无理取闹。这个世界,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理由对你好,恋爱中的两人是平等的,仅有一方付出的爱情迟早会倾塌。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推荐阅读:
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10-01
考研政治复习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06-20
考研政治马原强化资料-真理的检验标准09-25
考研政治冲刺 辩证法考点概括09-13
2015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考点梳理专题09-02
政治马原哲学08-12
北大马原考研试题06-27
马原考研十年真题08-08
考研大连考点考场查询08-28
政治必修二考点总结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