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2024-11-17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共12篇)(共12篇)

1.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篇一

深化行政和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坚持非禁即入,推行公平待遇原则。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条件,对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实行同等待遇。

二、扩大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电力、电信、公路等垄断行业中的自然垄断业务;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等方式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及政策性住房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务业;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兴办金融机构,设立信用担保公司,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为集团化公司。

三、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市、区县两级财政都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新增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对非公有制企业落实国家和省、市鼓励支持开发高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咨询担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四、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投资担保公司,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对投资担保机构的扶持、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对成功上市的企业予以重奖。

2011年2月17日

2.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篇二

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到一起, 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发展市场经济, 这是以前根本不存在的, 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项创新举措, 从逻辑上讲经济的发展方向虽然发生改变, 但是还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 两者相互结合, 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还分为很多类, 其中以经济创新发展领域为主的经济体制除了扩大再生产之外, 还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规律, 各个体制之间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同时也存在着矛盾性, 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等多种放下, 各个经济体制都有所结合与对立的方面, 都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 也许有些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却没有对经济体制进行创新发展, 当然这也是一种特殊情况, 对于我国就必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作为制度保障, 否则就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了, 市场经济要与特色经济体制相互协调发展, 这才是我国特殊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经济条件需求也就逐渐增大, 尤其是我国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投资、金融、市场分配等都有所抑制, 所以想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要解决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 要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深化机制创新, 要从起点和形式上进行挖掘, 要形成完善的特色经济体制。

二、经济市场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是并存的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今经济的一种趋势, 世界经济贸易不再受地域、文化的限制, 尤其是在特色经济领域, 商品的交换方式、经营模式都开始发生转变, 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化制度与经济已经快速融为一体, 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不再是单一的, 它是与多元化并存的, 在多元化经济中占据着一定地位, 特色经济与其他经济种类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它体现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很多情况下, 一些商品不能以其自身的商品价值来衡量, 主要是看人们对于商品精神方面的追求与认同, 商品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 也在促进着经济消费。所以说特色经济的发展也是未来国际化经济的一种趋势, 人们必须要加强对特色经济的意识和认同, 否则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三、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在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时期, 社会经济体制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生产方式上也较为单一, 全民实行公有制发展, 人们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在农村与城市开展不同的合作经济体制, 农村主要是以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多种形式开展, 而城市就主要以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经济, 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 无论是个体经济、私有经济、还是公有经济, 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会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护, 国家会对各个经济体制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同时也会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 这样就会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健全。而文化创意生产的个体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为突出, 已经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趋势, 增强对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就必须要实现投资主义多元化发展, 要让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进行融合, 实行混合经济所有制发展制度, 要实行多元化股份制度, 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健全, 表现形式多样化发展。

在特色经济体制与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今天, 特色经济体制要避免与其他经济体制进行碰撞、冲击, 要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 相互协调, 进一步增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四、创新市场经济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 也必须要加强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政府要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要建立政府职责体系, 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让经济与政府职能相互协调发展, 实现政府的快速转型, 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对于公共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多, 政府对此要进行调整和安排, 不见得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必须要由政府进行组织安排, 可以由一些非政府和非国有经济组织来承担, 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 满足其共同精神需求, 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公共活动可以由非政府和非国有经济组织来安排, 但是并不代表着政府部门可以不对公共服务进行支出, 而且政府部门对此还要加大支出, 要尽量给予主办单位活动场所的安排, 要给予举办方一些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 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精神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政府要作为群众精神需求的主要支持者。

参考文献

[1]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C].吉林政报·理论专刊, 2008.

3.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篇三

今年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会议,部署开展“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过去一年多来,体改司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综合改革司局,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精心组织制定改革方案,协调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的重点改革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职能、工作作风转变,有力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带来重大机遇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体改司对推进定位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过去,改革更加侧重经济领域,往往是某一领域的改革单兵突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全面展开。

“当前,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性。”体改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相比过去30多年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确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统筹”,即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个方面体制与制度的深度革新,是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二是“系统”,即不是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项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三是“集成”,即不是止步于改进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既有“物理反应”,又有“化学反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体改司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改革与发展相结合、推动部门司局系统形成合力,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新形势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以往。我们要牢牢坚持问题导向,使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防风险。要把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检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针对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新老问题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问题,通过改革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化解潜在风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育和催生发展新动力。”该负责人表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则要“定好位”、“防越位”、“补缺位”。“定好位”,就是要求政府当好国民经济的“掌舵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防越位”,就是把该放的坚决放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补缺位”,就是把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很多该管而没管好的事坚决管好。

“我们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该负责人表示,“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都是改革的重点任务,体改司将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在这些方面主动协调、有所作为。”

转型:

勇于承担全面深化改革新任务

“相对而言,体改司过去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位置感、着力点总觉有限。全面深化改革以后,体改司一下子就像汪洋里的小船找到了方向,心明眼亮,工作任务越来越明确。”该负责人表示。

2014年是体改司任务最多、加班最多、成果最多的一年。2015年体改司的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可以说是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体改司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司局,肩负的责任尤其重大。“我们要加快定位转型,除承担有关改革任务在部门和委内司局层面的统筹协调职能外,还承担着多项重大改革任务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工作任务前所未有地饱满。”该负责人说。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如期完成了中央督办的21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2015年又承担着19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这些改革很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落实好中央部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各项改革,体改司牵头制定了分工方案,明确了各项改革的责任单位,提出改革的预期成果形式和时间进度要求;进一步健全委内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改革联络员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每个司局都明确一位侧重改革的负责人作为联络员,进行不定期会商,及时沟通、研究、协调改革工作。去年下半年,体改司还建立了重点改革任务每日督办碰头会制度,由委领导主持,承担改革任务的司局负责人参加,每天听取进展情况、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推动重点任务日有所进。

“中改办对改革任务的督办,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倒逼机制,很多改革进度明显加快。”该负责人说,体改司将进一步加强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增强推进改革的合力,“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涉的险滩标出来,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

除了综合协调改革推进工作,体改司还承担了大量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和落地实施工作。今年,一方面,要着力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包括:制定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的意见,制定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制定石油天然气、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等;另一方面,要着力抓好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落地,包括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

“2015年,我们要着力增强沟通协调的主动性,经常性地向中央改革办、经济生态组、国办等认真汇报,密切沟通;要把方案制定作为中心环节,注重多目标统筹、多利益兼顾、多方案比较,反复论证、精雕细琢,努力兼顾各方诉求,凝聚各方共识,严格工作程序,确保各环节工作规范进行。”该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加强对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的指导,也是体改司的重要工作内容。体改司组织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三方评估,总结试验区的经验。今年,体改司将着力做好经验推广工作,并在试验区部署一批新的改革任务。同时,体改司将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等试点工作,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改革方案。

制度建设:

为推动改革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现在体改司正是需要‘出活的时候,如何认真思考和谋划自身工作,并体现在行动上,怎么使改革工作落地并开展下去?这需要制度化保障和队伍作风的改变!”该负责人强调。

他认为,抓落实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完善务实高效的改革推进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衔接和协作互动,建立跨部门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联合攻关。要建立改革落实责任制,明确改革落实的责任主体;要出台细化实施方案,着重抓好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特别是要发挥社会舆论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作用。通过精心组织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在体改司全体的共同努力下,全司研究制定了14项工作制度,加上已经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制度,编印了体改司工作手册,涵盖了会议、工作协调、调研、公文办理、岗位责任、借助外脑、纪律建设、信息报送、课题研究、资料传阅、集中学习、业务交流、支部建设等方方面面。

例如,健全日常公文运转机制,提高公文办理质量和效率,要坚持“精简、高效、合规”原则,做到“临近逾期必报告,可能逾期必说明,无故逾期必问责”;健全工作碰头会机制,每周集中研究一次如何推进全司的业务工作,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按计划推进;健全委内改革联络员的工作机制,把会务筹备、会上协调、会后落实等环节都机制化,提高办会效率,提升会议效果;进一步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在部际联席会议会议成员和联络员两个层面,集中研究重大改革、沟通各方情况,协调不同意见。

4.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篇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处理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是()实现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高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打响“破垄”攻坚战 5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总的原则不包括()。

分业施策尊重规律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稳中求进 6 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产业素质的亮点是()。增强创新驱动力扩大内需科学发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7()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新农村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打响“破垄”攻坚战突破固化利益格局的羁绊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观 9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总基调是()。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稳中求进科学发展 10 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创新驱动力扩大内需

5.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 篇五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答案:A

A.正确B.错误

2.10年后,中国将有2亿多农民变为市民。正确答案:B

A.正确B.错误

3.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对某些与本国制度不符的管理措施,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正确答案:B

A.正确B.错误

4.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正确答案:A

A.正确B.错误

5.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确答案:B

A.正确B.错误

6.20世纪初90年代初期出现了质疑市场改革的思潮,邓小平南方讲话重申十三大改革思路,力排非议,中央决策层审势度势,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答案:A

A.正确B.错误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依靠土地财政积累。正确答案:A

A.正确B.错误

8.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多元的,而决定性作用是一元的。正确答案:A

A.正确B.错误

9.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正确答案:A

A.正确B.错误

10.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正确答案:B

A.正确B.错误

第二部分:单选题

1.2013年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工作。正确答案:D

A.经济B.社会C.文化D.民生

2.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才能,加快科技创新。正确答案:A

A.企业家B.工人C.高科技人才D.创新型人才

3.()提出市场体系的基本机制就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思路和实践水准,大大提升了一步。正确答案:C

A.十二届三中全会B.十三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四大

4.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确答案:B

A.国家B.人民C.集体D.党的5.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的改革方向不动摇。正确答案:A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C.商品经济D.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6.()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正确答案:C

A.小康社会B.新农村C.城镇化D.和谐社会

7.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正确答案:A

A.城市B.农村C.社会D.环境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正确答案:D

A.坚持科学发展观B.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C.稳中求进D.打响“破垄”攻坚战

9.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正确答案:B

A.处理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B.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C.处理好市场内部的关系D.处理好政府内部的关系

10.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总的原则不包括()。正确答案:B

A.尊重规律B.稳中求进C.分业施策D.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11.在国有企业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面,中国正在面临的艰难抉择不包括()。正确答案:D

A.核心竞争力B.自主创新能力

C.公有制主体地位D.政企分开

12.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实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正确答案:D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B.建设创新型国家

C.可持续发展D.科教兴国

1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正确答案:C

A.打响“破垄”攻坚战B.稳中求进

C.突破固化利益格局的羁绊D.坚持科学发展观

14.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正确答案:B

A.城市B.农村C.个人D.集体

15.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战略性调整。正确答案:B

A.社会结构B.产业结构C.经济结构D.政治结构

16.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的重要概念。正确答案:A

A.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改革开放

17.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继续加强()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正确答案:C

A.商品B.经济适用型C.保障性D.两限型

18.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发挥()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正确答案:B

A.出口B.进口C.投资D.消费

19.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社会责任。正确答案:A

A.大企业B.小微企业C.中小企业D.私营企业

20.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要把解决好()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

动摇。正确答案:D

A.改革、发展、稳定B.城镇化C.民生D.“三农”第三部分:多选题

1.市场经济三大调节机制是指()。正确答案:ABC

A.合理的政府行政B.必要的道德伦理

C.健全的法律法规D.调整产业结构

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正确答案:ABCD

A.集约B.智能C.绿色D.低碳

3.“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包括()。正确答案:ABCD

A.工业化B.信息化C.国际化D.城市化

4.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正确答案:ABCD

A.任务B.总体方案C.路线图D.时间表

5.未来改革的基本要义是()。正确答案:BCD

A.市场化和政府化“双线均衡”B.市场化和公正化“双线均衡”

C.天、地、人“三合一”的产权制度安排D.五环改革

6.改革战略的三个基点是:()。正确答案:BCD

A.跟党走B.见天光C.接地气D.立人本

7.“人本”是指以人的自身发展作为改革导向。其含义包括()。正确答案:ABC

A.“人本” 针对“物本”B.“人本” 针对“官本”

C.“人本” 而非“民粹”D.“人本” 而非“国本”

8.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其中()问题依然突出。正确答案:BCD

A.不稳定B.不平衡C.不协调D.不可持续

9.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三大问题是()。正确答案:BCD

A.住房B.腐败C.分配不公D.公民权利缺乏保障

10.市场经济的四大矛盾是指()。正确答案:ABCD

A.外部性问题B.信息不对称问题

6.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篇六

【本节导引】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事件回放】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

自2001年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至2012年8月,国务院已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再次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取消或下放管理层级的机关内部事项和涉密事项13项。【主体内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把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三)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二)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

政府职能转变要注重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二)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三)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三)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四)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一)放宽投资准入

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

(二)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三)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延伸阅读】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该文件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了多个方面的举措,包括: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区域创新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该方案指出:完善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改革重点锁定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

7.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篇七

一、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一、二、三线城市经济的影响

我国自2011实施“十二五”计划以来, 一线城市经济总量仍占我国经济的大部分。竞争激烈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几个城市之间。前年广州紧随上海和北京, 位列第三, 深圳和天津分列第四和第五, 不过三个城市之间的差距都很小, 相差只有数百亿元。作为一线城市, 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优势, 例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港口城市等。对于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这对加快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何加快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靠拢的步伐,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化改革或将进一步深入。三中全会此次选择了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进而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基础。下一步, 中国将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清除市场壁垒,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以加快二、三线城市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山东省近几年经济稳步发展。全省全年GDP超5万亿, 占全国GDP总量的1/9。仅次于广东和江苏, 是中国第三大经济强省。目前山东省形成了“一群一圈一带”的空间结构, 形成了三个不同资源、区位和发展基础条件的城市群体 (带) 山东旅游业发达, 全年游客接待量超3.5亿人次, 居全国首位。此次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引作用

1. 山东经济发展的目前状况

去年1月~4月份, 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工业生产略有加快, 重点产品产量低位增长。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房屋销售状况良好。消费市场总体稳定, 消费升级类产品旺销。外贸形势有所好转, 日韩市场出口出现回暖。财政收支增速加快, 税收比重有所提升。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中长期贷款份额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行1月~4月份,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购进价格下降0.5%, 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

2. 山东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弊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奠定了山东作为全国沿海经济大省的历史地位, 使山东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全国较早地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 仍存在制约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经济形势过于保守。济南、青岛无疑是山东省内的“宠儿”。而大规模地发展工业经济, 使得包括济南、青岛和淄博在内的许多城市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3. 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 山东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分别在济南、青岛、淄博举行宣讲报告会, 全面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牵引, 进一步推动发展升级。要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结合山东省实际努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水平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下, 进一步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 实现各项改革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

三、结论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判断, 在改革重新出发的关键时刻, 中国共产党再次选择了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形势发展的良好背景下, 特别是对山东省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一方面, 将不断以本省经济向一线城市靠拢;另一方面, 立足于本省经济发展形式不变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以求实现经济大繁荣。无论怎样, 此次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对山东省还是全国大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8.经济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篇八

会上,10个省市有关负责同志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大家表示,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要一手抓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新举措出台,一手抓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现将大会交流材料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打好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硬仗

河北省立足实际,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压减产能取得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产能4106万吨,共关停拆除高炉87座、转炉及电炉94座,有冶炼能力的企业由148家减至109家。

一、坚持政府推动

一是抓好任务落实。省政府与有关设区市政府签订责任书,把压减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将化解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和装备,明确时间节点、任务要求。省委、省政府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地方党政领导亲自协调调度,各有关部门协作攻坚,推动任务如期完成。二是开展专项行动。在做好摸底调查和舆论引导的基础上,先后2次组织实施全省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行动,共拆除23家企业的26座高炉、19座转炉,形成化解产能的强烈社会氛围。三是提高化解标准。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排放和能耗标准,将国家确定的钢铁等行业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实施城市,由4个设区市扩大到6个设区市和2个省直管市。在全国率先将钢铁落后产能高炉淘汰标准由国家规定的400立方米及以下提高到450立方米及以下,转炉淘汰标准由30吨及以下提高到40吨及以下。目前,河北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类的钢铁产能基本已经出清。

二、严控新增产能

一是严把新增关口。省政府制定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从项目备案、土地供应、能评和环评审批、新增授信额度等各个关口,加强对钢铁项目监督把关。“十二五”以来,全省没有备案过任何新增钢铁产能项目。二是严厉违规问责。2012年对71个违规在建钢铁项目进行了严肃处理,2013年对两个违规高炉项目涉及的9名责任人进行了行政问责,违规现象在全省得到有效遏制。

三、打好压减组合拳

一是综合施策。制定了鼓励产能退出和异地转移、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钢铁去产能“34条”等10多项配套政策措施,逐步推动压减产能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法律、市场、行政手段相结合转变。二是加大财政奖补。在省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共安排淘汰落后和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专项资金12亿元,任务集中的市县财政也拿出资金对压减产能进行奖补。三是用好差别价格政策。对能耗、电耗、水耗、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钢铁企业,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实施超能耗限额惩罚性电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并将征收和使用权限下放,鼓励各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加大环保、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实施力度,提高企业违规排放、超标排放成本,倒逼过剩产能退出。

四、推动结构调整

一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国有钢铁企业的整合重组工作已经完成,首钢、河钢两大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民营钢铁企业整合重组进展顺利,邯郸武安市首批将8家整合成2家,峰峰矿区将7家整合成1家,唐山丰南区将10家整合成1家,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二是促进企业合理迁移。以减量调整为前提,推动首钢京唐二期、唐山渤海钢铁搬迁、石钢搬迁、武安围城钢铁搬迁等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重大项目实施,实现钢铁产能向沿海临港和资源富集地转移。三是实现过剩产能“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示范省建设,为企业搭建政策服务、融资支持、风险防范和项目对接公共平台,鼓励钢铁企业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样板。目前一批合作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五、做好职工安置

9.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意义 篇九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其表现主要有:

一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调节方式上,排斥市场手段对经济的调节。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使我们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理论认识:

1979年11月,邓小平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对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大次代表大会肯定了这种构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末,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他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否则,我们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上新的台阶,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0.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

1.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2.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

3.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改革的重点和任务

(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相关工作。(市编办、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落实部门三定方案,实现审批事项“一门式”受理、“阳光式”操作、“一站式”审批。积极构建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构筑服务城市大建设的.基建审批服务新体系。(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

(三)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区属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加快推进县属企业改革,稳妥处置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市国资委,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策划和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加强银企合作、央企合作,推动直接融资,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市发改委、市金融办、蚌埠银监分局负责)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振兴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城乡统筹,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长效机制。(市发改委、市农委负责)

(六)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市创新办牵头)

(七)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突出产业招商和专题招商,组织重大招商活动。建立健全招商网络,提高招商能力。做好招商服务和项目实施。(市招商局牵头)

(八)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大力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产业,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市商务局牵头)

(九)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推进集体用地征收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加快土地流转办法的制定,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建设。(市国土局牵头)

(十)加快林业改革发展。以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为重点,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林权保护,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国有场圃改革,推进森林资源流转,促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扩大林业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发展林业,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市林业局牵头)

(十一)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做好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办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市人社局牵头)

(十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医药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财力保障和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医改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医改办牵头)

(十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市教育局牵头)

(十四)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积极推进国有演艺团体和电台电视台资源重组。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促进政、事、企分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文化品牌。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文广新局牵头)

三、工作保障

XX年是全面完成“xx”规划目标任务和谋划“xx”规划的关键之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承担改革任务的各部门、单位对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要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做到职责清晰、分工合理。

市发改委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做到年初提出工作要点,年中进行工作调度,年底要督促检查各项改革进展和落实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11.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篇十一

一、各方面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一批拟取消和下放的52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全面启动。至此,新一届政府已分五批取消下放343项行政审批事项和39个子项,一批直接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被取消下放。对目前仍在实施的审批事项,建立清单制度并在网上公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从今年3月1日起在全国推开。

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出台了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等办法,简化项目单位申报内容和核准机关审查内容,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国务院已批复国家铁路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的示范性项目。

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预算公开,中央政府预算和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最底层的“项”级科目。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次编入预算草案并向全国人大报告。中央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比例提高到13%。在10个省市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涉及发债规模共1092亿元,占今年全部地方债的27.3%。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由2013年的220个压缩到150个左右,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由2013年的56.7%提高到58.2%。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今年以来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先后纳入试点。简化增值税税率,将6%和4%两档税率统一调整为3%,政策实施后将每年减轻税负240亿元。自今年1月1日起,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实施范围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提高到10万元,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长至2016年底。

金融体制改革有序展开。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扩大了同业存单发行主体范围,放开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银行柜台汇率报价区间由2%扩大至3%。公布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标志着我国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优先股试点正式启动。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放宽了创业板首发财务准入指标,简化了发行条件,拓展了市场服务覆盖面。扩大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范围,有效拓展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价格改革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先后放开了种子、桑蚕茧、两碱外工业用盐等商品价格和电信业务、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房地产咨询服务等服务价格,建立了更加灵敏反映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的价格机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式,放开了医保目录中低价药品价格。放松铁路运价管制,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上限管理,向社会发出了运价市场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积极信号。出台了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指导意见,要求2015年底前所有通气城市均建立起居民用气阶梯气价制度,已实施地区高峰用气需求增速明显减缓。开始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发布2014年棉花、大豆目标价格,出台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方案。

此外,在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相关改革措施也在扎实有序推进。

二、多项重大改革方案或试点安排有序推出

出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三项: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按照总体方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6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好这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政策制度改革。一是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二是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由各地根据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安排,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三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集聚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创造有利条件。

出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推进这项改革,对于降低公务运行成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公务用车改革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中央和国家机关力争2014年底前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在2015年底前完成。

启动国有企业改革重大试点。7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具体是:一是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二是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三是在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四是在国资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中央企业中选择2到3家开展派驻纪检组试点。

三、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措施的推进实施,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激发了市场活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的实施,既有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激活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也提高了政府履职效率,有力促进了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继续快于投资整体增长,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1%,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继续上升,上半年达到65.1%,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3月1日起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审批程序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有效降低了创业成本,促进社会创业潜力充分释放。3—6月全国共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440.06万户,同比增长20.48%,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大幅增长66.85%;1—6月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增加1303.46万人,同比增长3.88倍。价格改革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实施,也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价格环境。放开一批过去由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促进市场竞争、释放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建立大豆、棉花目标价格制度,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稳定了市场预期,合理引导了农民种植,缩小了国内外价差,社会各方面普遍给予积极评价。

二是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升级。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通过优化税制、缓解重复征税,为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税制环境,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据统计,自2012年1月1日营改增试点启动至今年5月份,试点纳税人整体减税面超过90%,其中小规模纳税人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全国累计减税超过2500亿元,其中今年前5个月减税675亿元;去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连续6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上半年服务业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投资2.2和5.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再如,放开电信业务资费后,电信企业推出了更加适应用户需求、更加便宜的资费套餐,拉低了电信资费水平,促进了信息消费。此外,简并增值税征收率将每年减轻企业税负240亿元,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实施范围,将有效减轻小微企业税负,这都将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保障和改善了民生。社会事业领域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综合改革、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各项举措的落实,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发挥积极作用,相关领域社会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比例,可以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的实施,既促进了资源节约使用,也有效保障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随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高度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和大气污染等环境形势总体稳定趋好,一些突出问题得到初步控制,对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提供了保障。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和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一招。新形势下,我们将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出各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改革举措,切实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聚神、聚力抓好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12.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篇十二

中国模式, 已经为世界关注。

“十二五”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如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仅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 更需要有极大的智慧。

作为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 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参与研究和衔接国家发改委系统内各司局及国家其它有关方面拟订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重大问题的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 不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很多政策的制定者之一。

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孔泾源司长。

《财经界》:“十二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面临怎样的形势?如何理解“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孔泾源:“十二五”时期, 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更趋复杂。无论以历史的眼光还是从近中期看, 改革对于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 对于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新部署, 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适应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的新形势, 必须加快改革。从人均GDP、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就业结构等各项经济指标看, 我国正加快实现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在这一阶段, 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大幅增长, 高端消费规模迅速增加, 亟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加快开放高端产业与服务业, 迅速提升供给能力, 及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第二, 适应内需集约型发展的新要求, 必须加快改革。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囿于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 我们采取的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外延增长模式, 重点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数量和规模。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 从沿海地区到内地逐步扩大对外开放, 依靠税收优惠等政策和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吸引外资, 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为我国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但不可否认, 这种发展方式, 总体而言是延续了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路子, 导致资源能源不可支撑, 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尤其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 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粗放型增长模式更加难以为继, 迫切需要我们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科技等体制改革,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及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现由外需粗放型增长向内需集约型发展、内外部经济平衡发展转变。

第三, 适应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新趋势, 必须加快改革。当前, 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7.5%, 并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按此速度, 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 达到52%左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后, 中国将首次总体上进入城市社会, 由此将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适应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包括改革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供, 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 等等。

第四, 适应我国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新课题, 必须加快改革。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统计口径, 人均国民收入936~1145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其中936~370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3706~1145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1145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按此口径, 新世纪初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00美元左右, 我国已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从国际经验看, 从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 将面对许多全新的难题, 应对得当, 就能顺利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应对不当, 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如何避免陷入这个困境,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 必须加快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居民收入的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就需要在一系列领域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第五, 适应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新格局, 必须加快改革。2010年, 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坚持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但也必须看到, 我国的国际责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主要有:一是世界经济平衡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实施内需发展战略, 实现内外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无论是对外贸易, 还是对外投资, 都要考虑国际环境和其对所在国的影响。甚至在制定国内经济政策时, 也需要考虑国际效应。二是绿色经济发展责任。我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二氧化碳排放已与美国相仿, 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很大。我们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又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 负起绿色经济发展的责任。三是科技创新引领责任。如果不在自主创新上有新建树的话, 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由大而强”的路既走不好, 也走不远。四是国际安全维护责任。要采取积极措施, 保障我国的产业、金融乃至整体国民经济安全, 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过程中拓展有利的发展空间。要承担或履行这些责任, 都离不开体制机制或制度创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鲜明地指出,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 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主要原因。早在1995年,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 其中之一就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管转变发展方式 (增长方式) 已经提出多年, 但进展比较缓慢。之所以如此,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各方面的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 改革攻坚仍处于关键时期。

总之, 不加快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 就不可能真正形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利益导向和政策体系, 就不可能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 就不可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所在。

《财经界》:什么是“改革的顶层设计”?为什么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孔泾源:所谓“顶层设计”, 专家学者可能见仁见智, 但从改革实践的角度看, 主要是:第一, 就改革的“方向”看, 就是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明确改革的方向、路径和步骤, 依次推进, 有序衔接。有的改革很难一步到位, 但方向必须正确, 决不走弯路, 甚至走错路, 决不使今天的制度设计成为明天改革的障碍。第二, 就改革的“方式”看, 就是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自上而下地进行。渐进式改革本质上是“一把手工程”, 需要中央的统筹规划和总体指导。第三, 就改革的“方面”看, 就是要明确改革的重点任务, 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 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一个时点, 为什么要强调“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我理解,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这是解决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复杂问题的需要。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国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用30多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带来了大量新矛盾新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 都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出“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新要求, 正是基于对我国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改革任务的艰巨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第二, 这是应对新形势下改革面临诸多重要变化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向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转变;二是从新旧体制转轨, 向全面完善新体制转变;三是从以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 向全面提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转变;四是从建立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 向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转变;五是从奠定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向全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总体看, 新形势下改革的重点、对象、环境、动力、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改革的关键性、系统性、风险性明显增强。在此形势下, 必须“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第三, 这是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统筹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需要。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进程当中,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并且还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国家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 国内改革与国际形势的联系空前紧密。在此形势下, 必须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全球视野出发, “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第四, 这是完成“十二五”时期改革攻坚任务的需要。《建议》和《纲要》对“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改革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必须看到,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任务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目前, 旧体制改革不彻底遗留的老问题, 与新体制发育不健全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 利益格局更加复杂, 利益调整更加艰难, 社会矛盾和风险进入高发期, 协调各方面利益和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更大, 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一些事关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改革任务, 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 涉及面宽, 利益调整深刻, 推进难度很大。只有“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才有可能“啃”下这些“硬骨头”, 全面完成《建议》和《纲要》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

《财经界》: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 到2020年, 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 “十二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主要任务有哪些?

孔泾源:“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按照“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力争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主要目标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基本建立, 政府职能切实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基本理顺,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基本建成;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基本确立,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基本完成, 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有利于经济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稳定的收入分配机制基本形成,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建立,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主要任务是: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型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推进和深化铁路、盐业、电力、电信、石油、公路、民航和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改革,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在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优化政府结构和职能责任、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提高政府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 优化税制结构和税权配置, 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四是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体制,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显著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以水、电、油、气、矿为重点,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环保收费制度, 更好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 更好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六是加快医药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切实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创新提供方式, 放开经营性社会服务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形成责任清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社会事业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以工资制度改革为重点, 规范初次分配关系,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财税调节和社会保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 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八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财经界》: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孔泾源: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多个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 与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重要关系, 甚至可以说根子在于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因此,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第一, 通过深化改革, 推进需求结构调整。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长期失衡, 投资率持续上升, 2000—2009年, 由35.3%升至47.7%, 其中2003—2009年连续7年均在40%以上;而消费率持续下降, 最终消费率由62.3%下降到48%, 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1%。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2000~2007年,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1.4%下降到39.7%, 下降11.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由65.5%下降到57.5%, 下降8个百分点。二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居民预防性储蓄较多, 家庭储蓄率从19.9%上升到22.2%。三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资源性产品、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 导致投资需求过于旺盛。因此, 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 通过深化改革,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 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0~2010年, 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5.1%下降到10.2%的同时, 第二产业占比从45.9%上升到46.8% (其中工业由40.3%略减为40.2%) , 第三产业占比从39%上升到43.0%。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资源性产品、生产要素价格偏低, 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财税体制不够合理, 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够匹配, 现行税制中地方政府的财源过于依靠第二产业, 同时第三产业综合税负较重, 准入和监管也较严。因此, 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等改革。

第三, 通过深化改革, 推进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重要特征。从要素投入角度看, 其主要原因, 是由于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 现代企业制度所应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同时, 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健全。因此, 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根本上说, 必须依靠深化经济以及科技、教育等体制的改革。

第四, 通过深化改革,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确立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 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战略性调整中发展壮大, 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2.7%、91.8%和64.2%;在石油加工和煤炭采选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71.6%和60.2%;在交通运输设备、冶金、有色金属行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31%~48.3%之间。另一方面, 非公有制经济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上均取得显著进展, 目前创造了我国60%左右的GDP、50%左右的税收、75%以上的就业岗位。但必须指出, 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任务远未完成, 国有经济的战线仍然过长、过宽, 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 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同时, 要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 切实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结构优化, 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财经界》:“十二五”时期, 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和能力建设, 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孔泾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明确, 要“坚持民生优先, 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 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引入竞争机制, 扩大购买服务, 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此外, 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 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 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 要着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一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质量,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三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四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特别是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六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财经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在“十二五”时期,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何种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

孔泾源: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 通过局部试验取得全局经验, 是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有效方式。面对新时期的改革发展任务, 2005年以来, 国家从改革发展战略全局出发,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后批准设立了十个区域、五种类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十个区域”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市、沈阳经济区、山西省和义乌市;“五种类型”分别是开发开放、统筹城乡、“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资源型经济转型) , 目的是通过部分地区的先行试点, 为推动全国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

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对于新时期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保障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先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总体部署, 有效实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战略;有利于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率先突破, 示范和带动面上的改革工作;有利于以改革促发展, 推动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生动实践,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安排部署“十二五”时期改革重点任务时, 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作用,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率先突破, 为加快改革攻坚, 推进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财经界》:如何进一步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 防止一些改革因部门利益的掣肘而“变形走样”?

孔泾源:改革是全社会的事业, 需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发展改革系统专司经济体制改革的同志, 没有“三头六臂”, 更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加强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各方协同, 形成整体合力, 才能推动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 对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指导和推进改革,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机构进行了大量探索, 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主要有:一是以研究、制定和发布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年度改革意见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总体指导;二是以推进部分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以点带面;三是以扎实做好重点领域专项改革工作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重点突破;四是以建立横纵向的改革协同推进机制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统筹协调;五是以投资安排、项目审核、价格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抓手, 探索以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体制改革;六是以加强改革的督促检查为主要抓手, 确保改革落到实处;七是以完善改革工作流程为主要抓手, 把改革工作的职责、程序、保障、激励措施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我们要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上一篇:海尔大客户销售管理下一篇: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