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精选7篇)
1.新闻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篇一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8、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我们则认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二、简答
1、文学理论有哪些形态?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2、文学创造过程中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敏锐判断; 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3、如何理解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
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之中。、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进一步外化或传达为文学作品。
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的生成作用,这种形式创造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4、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是再现性。再现性是现实型文学最基本的特征。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镜子说”突出表现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
其二是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5、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①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6、文学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① 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②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③ 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7、如何理解文学的功利性?
文学直接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
① 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
②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8、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
其一,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其特征为:
一、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二、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即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其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是双向运动的。一方面,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另一方面,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总之,这种双向运动就是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三、论述
1、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文学语言是在日常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日常生活语言的发展和提高。
区别: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话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也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
① 文学语言比日常语言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也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往往有限的言语中包含无限的意蕴。例如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竹”,李商隐“寒梅最堪恨”中的“梅”等,其寄寓着深沉强烈的情感和个人象征,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等心理体验。
② 文学话语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新日常言语习惯性反应,更新语言所包容的生动世界。例如王仲题试馆绝句,有“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句,王安石改成“日斜奏赋《长杨》罢”,这里不过将“赋”字词性稍作变化,却使诗句更为经典。
③ 文学语言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景,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即文学语言是一种“舞蹈”的语言,日常生活语言是“走路”的语言。例如:秋天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含义也会不同。卢殷一句“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描绘了秋的萧瑟,流露出凄凉之感,而刘禹锡却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表现在在哪些方面?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① 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诗人在这里把自己的满腔愁绪倾洒到赏秋过程中,这意味着原有的带有现实功利色彩的愁绪被暂时地稀释或化解了,变成了无功利的个人触景生情。不过,这种触景生情实际上在深层有功利目的所在:个人的诗意感怀被提升到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精神高度。
② 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例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人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去实现其有关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并将这种意图隐藏在活的形象的审美直觉中。③ 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例如欧阳修《画眉鸟》中直接传达出诗人对失去自由的画眉鸟的关切情感,但又由此间接地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普遍认识:自由是最重要的。
3、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价值与意义?
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情感源自善恶的判断,而且常常左右着判断。凡是文学创造都存在着情感的表现,也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所描述或表现的人物与事件进行裁判。
① 情感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其一,在文学中所表现的高尚品格常常给人启迪,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塑造了一个为真理而斗争,毫不妥协的英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其二,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他人与社会的功利性。例如沈从文的《边城》,作品通过展示湘西世界人们之间真挚淳朴的感情来呼唤美好善良人性的复归。
② 情感的表现方式体现着文学创造的审美的价值特质。情感在文学中表现为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现。文学作品须真情而非假意,排斥“无病呻吟”,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读者才会产生共鸣。但这种诚挚性与反映生活真实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是来自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是诗人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时,所奋笔创作的不朽的史诗,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深刻感受。
同时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艺术呈现的方式来表达“善”的价值与情感,即把情感寄寓于具体形象的创造之中,并与理性的思索和反省相交融。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诗人借助于抒发对康桥的爱恋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更为真挚、隽永。
4、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①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例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对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的提炼,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李白《蜀道难》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蜀道的雄奇险峻,貌似荒诞,实有客观根据。
② 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那么,怎样使它与真实性统一起来呢?这就要假定得“合情合理”。
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也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管读者面对着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他都可以用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理”加以衡量,如读者觉得合理,就是真实,否则就是不真实。当然,“合理”,有时也意味着合乎理想,凡是合乎读者理想的形象,读者也会认可。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其故事是虚构的,但作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却表达了作者冲破封建束缚,获得自由的美好理想,具有了艺术真实性。
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中写到人能死而复生。总之,文学形象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实现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③ 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例如马致远《天净沙》描写了一幅“现实的画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现象的、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画面,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落魄天涯、羁旅异乡的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这种写法充分显示了文学形象的概括性。④ 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因素。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者通过对她的描写,告诉我们许多仅属于林黛玉的确定特征:她是林姑妈的女儿,宝玉的表妹;她是一个美丽的、聪慧的、纤弱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这些都是确定的。但林黛玉具体怎样的美丽,具有怎样的相貌、怎样的气质神韵,作者的这些描写又是极不确定的。文学形象的这种不确定性,不但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它能够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读者在想象和再创造中获得愉悦。
艺术的辩证法要求通过不确定性的描写来加强文学形象的确定性,从而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中众女儿神态各异、性格不同,都是通过这种辩证描写达到的。
2.新闻写作教程 教案 篇二
教案课程编号:02014
总学时: 34 周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三年级新闻学专业
开课时间:第三学年第六学期使用教材:《新闻写作教程》
授课教师姓名:
第一章消息写作章节课时 2 第一节新闻导语教本次课程主要介绍新闻导语形成、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导语学从第一代导语向第二代导语的发展趋势,导语写作的基本要目求,以及中、西新闻导语的分类。的重点:新闻导语的概念、新闻导语产生的背景、意义以及发教学重点展趋势。及突出讲授时要突出对新闻导语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的总结分方法析,以课堂讲授为主因学生对新闻导语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对新闻导语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认识不深,因此难点是将新闻导语的发展与广阔教学难点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尤其是要对导语发展脉络有总及突破体上的把握。方法突破方法:可从导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介绍新闻导语的出现的历史必然及重大意义。相关、主要参考的素材是《新闻报道方式论》《报纸新闻文体研究内容、新编》《新闻写作教程》等相关书籍著作。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新闻导语一.新闻导语的定义及使命教 1.定义: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以凝练的形式、简洁的文字表述消息的中心内容。2.新闻导语的使命: 1反映新闻的要点和轮廓学 2为新闻定下基调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新闻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1.电报与战争催生了导语过 2.第一代导语 3.第二代导语 4.导语在中国的运用三.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程四.新闻导语的类型及写作特点五.西方导语分类法 1.直接性导语 2.间接性导语教学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新闻导语的相关概念和历史沿革,初步在脑海中构建起对消息导语整体发展脉络的后把握,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将有启示和辅助意义。记第一章消息写作章节课时 2 第二节消息标题和消息头教本次课程主要介绍消息标题的作用,消息标题的构成,虚标学题和实标题的涵义,标题制作的要求和技巧。消息头的种类目以及基本作用有哪些。使学生掌握消息标题在版面和具体消的息中的重要性,了解消息标题相关的基本概念。本节的重点是消息标题的基本构成及作用,尤其要是学生对教学重点实标题、虚标题以及消息标题的具体制作流程和环节有所了及突出解。方法讲授时要突出对对消息标题制作规律的探究。因学生对消息标题的基本构成和重要作用了解不甚清晰,因此难点在对消息标题在报纸版面和具体消息中的作用进行梳教学理性讲解。难点及突破方法:对消息标题作用,从新闻发展的历史渊源以及受突破方法众接收新闻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归纳,从实例分析入手,注意具体标题优劣的对比和标题制作方法的介绍。主要参考的素材是关于消息标题方面的相关论文、著作,以相关及新近报纸上的标题案例。内容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一章消息写作第二节新闻标题与消息头一.新闻标题的构成多行标题一般由主题与辅题构成学辅题又包括引题与副题组成二.实标题与虚标题的关系三.制作新闻标题的原则四.消息头的构成及作用过 1.消息头的类别:讯和电 2.消息头的作用:版权所有的标志;消息体裁的标识;程交代新闻要素;交代新闻来源,有助于读者做出判断。教本次课讲授的是消息标题在报纸版面以及具体消息中的作用,尤其是突出了消息标题在读题时代重要性的进一步凸显。结合具体的实学例分析了三行标题、双行标题以及单行标题的分类,并从虚标题和实标题的概念解读出发,找寻消息标题制作的一般原则和特殊要后求。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理解消息标题的重要,进而掌握相关的制作技巧。记第一章消息写作章节课时 2 第三节消息主体和消息结尾教本次课程主要介绍消息主体和消息结尾的概念、主要作用以及学在写作上应该把握的几个要点,使学生最终了解消息主体和消目息结尾的相关知识,掌握消息主体和消息结尾的具体写作要求。的教学本章的重点是消息主题的具体作用和写作要求以及消息结尾的重点及重要性和常见的消息结尾的方法。突出方法突出方
法为课堂重点讲授分析。教学教学难点是对消息主体写作要求和技巧的分析和理解。难点及突破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配合适当提问。突破方法主要参考的素材是关于消息写作方面的相关论文和著作。相关内容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一章消息写作第三节消息主体与消息结尾一.消息主体二.消息主体的任务 1.对导语中涉及的事实进行补充、解释或阐述 2.补充新鲜事实三.怎样写好消息主体
1、围绕主题进行选材
2、层次段落要分明
3、注意补充新的事实四.消息结尾 1.消息结尾的界定强调即便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其结尾也是存在的,而且也很重要。2.常见的消息结尾方法议论结尾自然结尾呼吁式结尾展望式结尾教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消息主体和消息结尾的基本概念,清晰掌握消息主体和消息结尾的基本写作要求,在脑海中学梳理出对消息主体和消息结尾的基本认识。后记第一章消息写作章节课时 2 第四节消息背景教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背景的涵义,新闻学背景的主要类型、具体作用,尤其是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时候目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注意区分新闻背景和背景新闻。的本章的重点是新闻背景的定义、常见的新闻背景的类型,新闻教学重点背景的具体作用以及运用。及突出突出方法为课堂重点讲授,运用各种实例对新闻背景材料的分方法类和运用技巧进行讲解难点是掌握新闻背景运用的必要性和技巧。教学难点突破方法为可从具体事例入手,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闻背及突破景的完整印象,同时通过具体案例,讲清新闻背景运用中应该方法注意的问题。相关内容主要参考的素材是关于新闻背景材料方面的相关论文和著作。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四节消息背景一.新闻背景二.新闻背景的类型 1.衬托对比性材料 2.注释说明性材料 3.分析解释性材料三.新闻背景的作用四.运用新闻背景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防止新闻背景喧宾夺主 2.运用新闻背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3.注意灵活穿插新闻背景材料五.新闻背景与背景新闻教本次课讲授的是新闻背景的涵义以及新闻背景资料在解释性新闻时学代的重要意义。重点应该在新闻背景资料的运用技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方面。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使学生对新闻背景在信息大爆炸后时代的意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新闻背景运用的一般规律。记第一章消息写作章节课时 2 第五节消息结构教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息常见的结构形式,并且学对每一种结构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的报道对象有所了解,能够目在具体写作中选择合适的新闻结构形式。的本章的重点是消息常见结构类型的介绍,尤其是要讲解清楚倒教学重点金字结构的具体特点,以及这种结构形式对消息文体的独立所及突出具有的意义。方法突出方法为课堂重点讲授。难点是掌握倒金字塔结构的出现对于消息文体乃至新闻文体的教学难点独立具有的意义,以及这一结构形式的具体特点和适用的报道及突破范围。方法突破方法为历史回溯和实例分析的结合。相关内容主要参考的素材是关于消息结构方面的相关论文和著作。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五节消息的结构一.倒金字塔结构产生具体的特点经典案例解析二.时间顺序结构适用范围优势和劣势三.悬念式结构当前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以及悬念式结构的走红这一结构样式对时效性的漠视以及对情节和戏剧性的追逐四.并式列式结构(提要式结构)消息主体部分成并列关系适用于经验性新闻、工作性新闻五.自由结构与新闻散文化趋势追求自由的新闻结构,底线何在?散文式新闻兴起的原因(1)新闻竞争的需要(2)社会发展的需要(3)延续新闻生命的需要
(4)受众心理需要新闻教本次课讲授的是消息常见的结构形式,已经每一种结构形式的优点学和缺点,各自适用范围和操作原则。但是总体上还要给学生强调一下消息写作实用化,淡化体裁意识等现实,尤其要让学生认识到新后闻散文化提法的历史渊源以及这一说法在当下的意义何在。记第一章消息写作章节课时 2 第六节新闻语言教本次课程主要介绍语言学转向的大背景,以及此种背景下,人学们对于语言关注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对新闻语言从概念和目具体特点上进行一定的阐释。的教学重点:新闻语言的概念、特点。重点及讲授时要讲清分析和研究新闻语言的背景和必要性,探索新闻突出方法语言特点形成的原因。因学生对新闻语言概念、提出背景了解认识不深,因此难点是使学生了解 20 世纪以来世界范
围内的语言学大转向以及新闻教学难点语言受到关注的具体语境。注意将新闻语言的特点归纳放在和及突破文学、史传等语言的运用进行对比和梳理。方法突破方式:可从具体事例分析入手,并结合定义分析,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闻语言概念、特点的完整印象。相关内容新闻语言的相关著作和论文。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六节新闻语言当代社会的语言学转向以及人们对语言的关注。重点介绍分析一下形式主义美学、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对于语言的认识。学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各司其职的现状。一.新闻语言它以使用者的民族规范化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过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1.意义明确的解释性语言,应避免含混和夸张 2.新闻语言要准确程 3.防止陌生化,务求通俗易懂 4.少用形容词和修饰性成分教本次课程主要介绍新闻语言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对新闻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术领域和具体背景,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新学闻语言的概念、特点以及进行新闻语言研究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记第二章分类新闻写作章节课时 2 第一节消息的类型教要求学生熟悉目前国内流行的几种新闻分类方法,了解事件性学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区别,以及按照新闻的写作手法对消息目所进行的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对消息分类的完整印象。的教学本次课重点介绍不同的消息分类方法,最终目的确立学生对消重点及息写作的类型意识。突出方法突出方法为逻辑分析和概述为主的重点讲授。本次课难点是使学生熟悉当前各种新闻分类的具体方法,尤其教学难点是要对中、西不同的分类体系有所了解。及突破突破方法为对实例的重点讲授,并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方法消息分类的基本情况。相关内容关于消息分类的相关著作和论文。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一节消息的类型一.按消息篇幅的长短分类二.按新闻事件的性质分类学 1.事件性新闻 2.非事件性新闻三.按报道的具体内容分类四.按新闻发生的区域范围分类过五.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分类
1.动态消息 2.综合消息 3.新闻述评程 4.新闻特写六.目前国内使用的是混合分类法教学本次课讲授了中西常见的消息分类,特别强调了当前消息分类中交叉分类的情况。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可以对常见的消息分类使用产后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记第二章分类新闻写作章节第二节动态消息课时 2 第三节综合消息教要求学生在熟悉目前国内流行的几种新闻分类方法,重点掌握学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各自的特点以及写作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目生对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的基本写法有所了解。的教学本次课重点介绍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的写作要求。重点及突出方法为逻辑分析和实例展示的重点讲授,组织学生分析会突出方法议新闻报道在我国的改革前景。本次课难点是使学生突破对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的简单界定,教学难点掌握其写作中的相关环节。及突破突破方法为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各类消息的写作的基本方法情况。相关内容关于消息分类写作的相关著作和论文。素材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二节动态消息一.动态消息的界定二.动态消息的范围三.动态消息的写作要求学第三节综合消息一.综合消息的界定二.综合消息的特点 1.由若干不同的事实组成,又称为组合性新闻过 2.一般不强调时效性 3.大多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三.常用的综合方式 1.横断面综合程 2.纵深度综合 3.纵横交叉式综合四.综合消息的写作要求教本次课讲授了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综合消息的学结构和写作应该作为重点。注意组织学生就会议新闻报道在我国的改革前景进行讨论,将动态消息的写作放在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去后探讨。记第三章通讯写作章节课时 2 第一节通讯的由来与发展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通讯体裁的形成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通讯体裁的特点。的教学本次课重点介绍通讯体裁在中国的形成历史,通过历史的线性重点及梳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由中国特色的这种新闻央视。突出方法突出方法为逻辑分析和历史概述为主的重点讲授。本次课难点是在纵向使学生熟悉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形成、发展教学难点的相关历史,熟悉不同时期通讯所呈现的特点。及突破突破方法为对实例的重点讲授,并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方法通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特点背后的时代风采。相关内容关于通讯写作的相关著作和论文。素材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教第一节通讯的由来与发展一.通讯的定义学二.通讯的由来
3.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篇三
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了了解和获得新闻事实而进行的情况搜集和调查探究活动 新闻采访的目的:为新闻报道服务,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服务 新闻采访的实质: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专业性、及时性、突发性、广泛性、艰辛性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思想性、时效性、简明性
广义的记者: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新闻出版者等。
狭义的记者:出外采访的人
19世纪初期,随着近代报纸的创刊,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
记者的职责1、2、采写新闻:面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难度大的报道任务时,记者应责无旁贷,奋勇当先,千方百计的去完成采访任务。
反映情况:不是公开的新闻报道,而是特指记者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一些不宜作公开报道,但对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写成“内参“的形式上报。
3、做群众工作
采访者的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1、记者对客观实际的了解和把握能力
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新闻业务技能的娴熟运用能力)
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敏锐发现新闻线索、迅速地挖掘新闻素材、及时地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的表现:
一、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二、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三、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1、2、3、4、迅速遇见可能出现的新闻的能力
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引起受众反响程度的能力
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的能力
5、迅速判断透过一般现象挖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重要新闻的能力
新闻价值:指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能否成为可以进行传播的新闻尺度。
新闻价值包含的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冲突性、异常性。
掌握的基本原则:新闻价值的各个要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件只是报道的参考系数,我们在世纪操作中要学会综合观察与利用。
报道思想: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策划报道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这一指导思想的大致设想,有时也成为报道意图。
如何形成和明确报道思想1、2、吃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从中把握报道思想 从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中捕捉、获取报道思想
3、参与社会实践,从所听所闻获取报道思想
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的作用:
1、2、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了决策依据
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1、2、3、4、5、6、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
各种会议、领导讲话以及有关部门工作信息和简报 通过受众、亲友提供 通过其他媒体渠道获知 记者的耳闻目睹和日常积累
其他渠道:新闻线人、新闻通讯员提供及热线电话、读者来信
采访计划或采访策划方案应包括:1、2、3、4、报道思想:对近期报道思想要了解,这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
采访目的:采访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采访?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会怎么样?本次采访的要求是怎样的?
采访对象、范围:要采访的中心人物是谁?还要采访哪些相关人物?采访顺序怎样安排?如何确定采访的地区、范围、部门? 采访时间:选择最有利于采访的时间和时限要求。5、6、7、采访的实施:选用何种采访方法(方式),如观察、访问、座谈会、体验式采访、隐性采访,或是几种方式相结合。
报道方式: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对刊(播)发的要求,如放在哪个版面、栏目,采写周期,写多少字
采访内容:开列调查纲目,记者在采访前,应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列出较为详细的调查纲目,有事还需要把这个纲目送给被采访者,让他们了解记者要采访的问题,在思想上和材料上有所准备。开列提问提纲,就是准备问题,问题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有概括的。
8、相关采访条件的准备:如交通食宿的安排、采访设备的准备以及经费的预算
9、其他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
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以一种什么样的外在形式,与被采访独享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外在关系来进行采访工作的。
采访方式:由于新闻事件的性质不同、被采访对象的情况不同而决定的记者采访活动的不同类型。
采访方式:隐形采访、异地采访、交叉采访、立体采访、巡回采访、蹲点采访、体验采访
提问: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提问的方法:单刀直入、迂回包抄、穷追不舍、引导启发、反面激问、求教探寻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地讲,记者用眼睛采访)
现场观察的方法
1、观察与提问相结合2、概览与细察相结合3、观察与思考相结合4、定点与步移相结合5、眼看与全感相结合6、公开观察与隐蔽观察相结合
新闻主题:新闻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新闻事实所要表达的记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思想。
既要反映新闻事实,又要表明记者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主题确立的原则:确定主题的最佳性、注意主题的独创性、增强主题的针对性
新闻主题提炼的方法:追根溯源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
新闻语言: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消息的结构:消息写作中材料选择、段落安排的特定方式与方法。
消息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以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按哦爱或布局的方式。
二、消息的构成,即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构成,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岛屿、主题、背景、结尾几部分
消息的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 消息的构造成分
消息的标题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导受、导向、美化和序化
消息标题的种类主要包括:主题、引题和副题
消息头:一般是指消息头那几个以不同字体或加括号区别于内文的字。
新闻导语:消息中开头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最主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的部分。
以表达方式区分导语的种类: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议论型导语、对比型导语
动态消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它迅速、快捷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新情况、新事物、新变化、新问题、新成就、新动向、新气象、新趋势。动态消息可以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也可以报道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以及与大众社会相关的千变万化。动态消息的特点:新、短、快、活、强
经验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报道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二、报道能推进工作的经验
三、报道最新鲜独创的经验
四、报道用事实说明的经验
人物消息概述
报道人物的世纪和活动的新闻题材。人物消息里面的人物要具有新闻价值,可以是名人、大人物,表现公众人物的新闻,也可以是凡人、小人物,表现普通人引发的新闻。可以是去的重大成就、获得突出成绩的人,也可以是在某一方面做出不同凡响之举的默默无闻的人,也可以是怪人、奇人,甚至可以是反面人物。
人物消息的特点:
1、2、人是主角,以写人为主,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篇幅短小
3、内容集中
4、强调时效
人物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生动传神
二、个性鲜明
三、突出重点
社会消息:以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自然现象以及生活情趣为报道对象的新闻题材。一般被称为社会新闻,也被称为“软新闻”。
社会消息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具有贴近性;受众范围宽,具有广泛性;相关资讯多,具有知识性;传播效果好,具有趣味性;报道灾害快,具有突发性;唱正气歌,具有引导性
社会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小事多留心,着眼百姓生活。
二、热点不会比,反映民众诉求。
三、格调要提升,抵制虚假低俗。
四、出击应迅速,报好突发事件。
五、形式须灵活,写出情趣感情。
通讯:一种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发生(成长)经过及结果(经验)的新闻体裁。
1870年,王韬在国外游历时写的《普法观战记》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通讯。1912年,《申报》特地为黄远生开辟“北京通信”专栏,后人称为政治通讯。
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如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
通讯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详细、具体、深入、生动,更灵活、多样化,更有感染力。
一、内容的扩展性
二、时效的适度性
三、结构的灵活性
四、手法的多样性
五、人称的丰富性
林外通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通讯标题不用多行题,有事出现副题,前面加破折号;通讯发稿时,不加“本报讯”。
人物通讯:一种详尽报道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报道正面新闻任务的先进事迹,反映任务的成长经历,展现精神风貌,对人们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也报道中间人物或有争议的人物,甚至是后进人物与反面任务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行为动机,挖掘思想根源,对人们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人物通讯分为两类:
1、2、报道个人的,以一个典型人物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 报道群体的,以几个人甚至一个先进人物群体为报道对象
人物通讯的特点:形象性、生动性、时代性、典型性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1、突出写人,把人写活
2、精心选材,合理布局
事件通讯:较详尽地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
注意选择典型事件,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引出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事件通讯的特点:典型性、重要性、深刻性、全面性、政策性
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1、2、3、突出重点写好事 深入挖掘写透彻 如临其境细描绘
4、掌握分寸讲政策
风貌通讯:着重记叙社会风貌、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体裁。也叫概貌通讯、旅行通讯。报刊上常见的是巡礼、见闻、游记三种。
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求::1、2、3、求“特”,写出特点 求“变”,写出变化 求“新”,写出新意
4、求“趣”,写出情趣
特写: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特征的片段、场面或瞬间,进行“放大”、“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体裁。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旅行特写、速写等。特写的特点:题材特别、内容特别、表现特别
特写的写作要求:
1、观察要细致化2、3、4、选材要集中化 篇幅要精萃化 角度要奇异化
5、表达要艺术化
专访:记者带着问题对特定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物专访: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题纪实访问的通讯体裁;又称为人物访问记,属于纪实性报道。
专访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第一人称,可以用问答式,也可以用自述式。
人物专访一般都有特定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选择的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可以是罪人、犯人、有问题的人,专访的问题多是回答和解决社会和让你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人物专访的三要素:人物、现场、谈话
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
1、选准专访对象
2、准确把握时机
3、合理安排观察
4、注重谈话纪实
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主题的深刻性
二、题材的重大性
三、报道的整合性
四、体裁的多样性
五、效果的显著性
调查性报道: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魏主要方式,揭示部位人知的新闻试试的深度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探究性、质疑性、独立性、重大性、风险性
解释性报道:通过大量使用新闻别经材料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和分析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解释性报道是分析性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文体,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的报纸上占有重大的比重。解释性报道的特点:1、2、3、充分使用背景材料,用事实“解释”事实
突出“为什么”这一要素,着重点在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事实蕴含意义 连续报道:新闻媒介对受众关注的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典型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报道。连续报道又称为追踪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不断地及时报道,每一次报道的递进,都构成连续报道的片段,直到最后完整地呈现事件。一般至少需要3篇,特别适用于突发性事件。连续报道的特点:1、2、3、报道力度大,报道声势强 报道时空跨度大,报道时效性强 每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
4、体裁的多样性,问题的灵活性
系列报道:在同一个大主题下,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不同视角、侧重点的分篇、持续的新闻报道方式
系列报道适用于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现象与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惊醒的一系列报道,报道篇数不少于3篇。
组成系列报道的多个报道都是独立的,他们没有外在的联系,却有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要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之下,实现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系列报的的特点:1、2、3、主题的集中性 内容的广播性 报的的计划性
4、文体的一致性
调查性报道:
1、确立调查目标,表明质疑态度
2、把关键性追问作为“子标题”
3、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和细节
4、注重结构安排
5、突出平衡性原则,注重展现观点的交锋
解释性报道写作的操作要点:
1、采用逻辑关系结构全文
2、围绕“为什么”追根溯源,深入挖掘,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3、广泛收集背景素材,大量占有材料
4、用事实解释事实
连续报道:
1、每篇相对独立,但要有内在联系,注意平衡性和整体性
2、每篇在报道新的新闻事实时,要适当交代背景或适当回顾
3、要突出之前未曾报道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4、要善始善终,切忌虎头蛇尾
系列报道:
1、选择好体裁,开掘好主题
2、分解若干子题,划分报道角度
3、单片追求个体影响,整体形成集聚效应
4、注重典型清洁,抓住生动细节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快捷性、及时性
2、现场的实证性
3、受众接收的随意性
电视新闻专题是指运用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和报道技巧对新近变动的事实所做的较完整、较系统、较深入地及时报道。类似于报纸、广播新闻中的通讯。电视新闻专题题材广泛、多样化,大多围绕社会上的重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选材,针对事实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使观众产生思想上的震动和感情上的共鸣。
网络新闻: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近变动 和对正在变动的事实的变动评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交互性、及时性、丰富性、多元性
多媒体写作:网络新闻写作最显著的表现形式P298
“华尔街日报体”: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基本特征: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开头,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题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人物的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融合型记者也叫多技能记者、超级记者、全能记者、移动记者、背包记者。融合型记者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融合型记者的要求:
1、合理的知识结构
2、超强的职业能力
3、过硬的技能水平
4.艺术理论教程教案 篇四
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学说 一.几种主要学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
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
游戏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人类的过剩精力通过艺术得以发泄,呈现为一种无目的、无功利的游戏特征。
巫术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观念。
劳动实践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第二节
史前艺术
1、史前艺术的概念:指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的艺术。
2、史前艺术的美学特征
①正面性:正面的,身体僵直地向上,四肢固定在从头部伸展出来的平面上。②对称性:塑像、画像或面具都左右对称。
③构图的外形原则:人体是由身体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程式累加而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拥有独立的功能。第三节 艺术发展规律
1、平衡与不平衡:平衡: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这是二者的平衡关系,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表现为:
①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题材和艺术主题。
②社会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艺术观念。
③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艺术形式。
不平衡:艺术并不与文明的一般进程取得同步的发展,这就是不平衡关系,表现为:
①有些艺术样式只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
②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总是呈正比例。
2、继承与创新
继承: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本体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艺术里的民族精神。艺术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继承艺术传统首先首先是继承艺术里的民族精神。
②艺术传统:艺术传统指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积累的艺术经验,包括艺术风格、创作方法、主题与题材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内涵。
③艺术继承原则:艺术遗产应该批判性地继承,继承的是创造精神,是艺术不死的灵魂而不是复制与抄袭。
④艺术继承的两种危险倾向:复古主义(认为古代的是最好的,不应改变)和虚无主义。(否定艺术遗产,拒绝继承)。
第二章
艺术种类
第一节、艺术分类与艺术样式的演变
1、人们根据不同的观照角度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存在形式: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建筑
时空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②根据感知方式:视觉艺术——雕塑、绘画、建筑
听觉艺术——音乐
视听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想像艺术——文学
③根据媒介方式:造型艺术——雕塑、绘画、建筑、舞蹈、影视
音响艺术——音乐
语言艺术——文学 任何一种艺术分类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第二节、主要艺术种类
1、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绘画词汇--线条、色彩、构图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2、雕塑:以形体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特点是最宜于表现有崇高理想的正面形象,宜于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进行欣赏和领悟。直接感染和陶冶激发观赏者的心灵。
3、舞蹈:以规范化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和抒情性
4、音乐:以节奏、旋律、和声和复合声组成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宽泛的、含蓄的情感,起伏跌宕的情绪。
5、建筑:以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情调、韵律和气氛。
6、工艺:以实用的造型、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或烘托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趣味等。
7、书法:以点画运动和用笔、用墨等在整体结构中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和意蕴。特点为:1)、书为心画。是人的精神表现。2)、书肇于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3)、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
8、摄影:以真实、优美的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纪实性是其审美特征。
9、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演员的表演是其美的特征。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形体动作、语言、演唱等手段来塑造舞台形象,表演剧情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动地再现和反映社会生活。
10、电影:也是综合艺术,它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以荧幕形象广泛的反映生活。它的审美特征在于蒙太奇手段的运用。
11、电视:是指电视传播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文学专题节目,电视综艺节目,音乐电视等。
12、文学:其特点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描写现实、表达思想的广阔可能性。
第三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它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是社会、自然生活与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融汇。
题材:
①是呈现在艺术作品里的社会自然生活。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又融入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是艺术主题的载体。
②题材对艺术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③题材选择上就透视了明确的政治态度和阶级情感
④题材并不能决定主题,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却是艺术家的态度和思考。
主题:也叫主旨、中心思想,它是艺术作品吕蕴藏的主要思想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这里的思想内涵并不是现成的思想而是艺术家对社会自然生活的独立思考。 ①任何作品都有主题,但主题不一定就 是一种明确的思想,它来自于艺术家对题材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思考,隐迹于艺术作品的形象之中,可能是一种思想,也可能是一种意趣、一种情感经验、一种美学发现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玄思妙想等,艺术主题和艺术家的人生经验、美学趣味、生活际遇以及性格特征等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新的艺术主题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为丰富是一种新的质的拓展。
③艺术主题往往不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它具有模糊性与形而上的美学品质。 ④艺术主题的丰富性与深厚度是伟大作品的条件。
细节:是艺术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动作、生活场景与情境的精确描绘,它是完成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富于包孕性细节揭示艺术的内蕴。艺术是由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情节:一般出现在传统叙事作品里,影视等艺术样式也常常以情节构成作品的主体,推动故事发展。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用以完成艺术表达的独特媒介。
①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由此形成了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与独特性。②艺术语言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③艺术语言也有创生、发展与衰落、更新的过程。
④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艺术语言是感性的、审美的,科学语言是理性的、实用的。艺术语言拥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包含着主观情感和美学倾向,它的功能不是说明,而是表现;科学语言一般是用理性的抽象语言来说明一件事情,表述是客观的,不夹杂主观感情,它的功能是说明而不是表现。
2、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第三节、典型与意境
1、典型:使之艺术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
2、意境:所谓艺术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同时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3、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共同之处:
⒈ 同属于美学范畴。
⒉ 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⒊ 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理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不同之处:
⒈ 各自的含义不同。
⒉ 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⒊ 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
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⒋ 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第四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艺术创作过程
1、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一般分为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两种形式。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
2、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艺术家的想象,感情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形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3、艺术传达: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第二节 艺术创作心理
灵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式思维状态,是创作的发现与飞跃,常常伴随着迷狂情感。灵感的特征是突如其来、稍纵即逝、高度亢奋。灵感是长期思考、勤奋工作的结果。直觉: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家往往具有发现的目光,穿越逻辑之网直达事物的中心,提练出独特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象。
第五章
艺术家
第一节、艺术家的身份
1、非职业艺术家: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艺术家都是非职业艺术家,他们不是以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但他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出现的人数和作品的丰富性,都超过了职业艺术家。原始艺术家、民间艺术家大多是非职业艺术家。
2、职业艺术家:他们以艺术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艺术作品大多是为艺术品的购买者创作的,通过艺术市场进入艺术消费系统。
3、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艺术家是艺术美的创造者与情感代言人,是个人与民族心灵的记录者与表达者,反过来又塑造着民族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艺术家的价值就越大,地位就越高。第三节 艺术家的修养
1、艺术技巧:是在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经验的积累,通过对艺术经验的继承可以迅速掌握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完成艺术创作的最终手段。艺术技巧发展到今天,逐渐走向专业化与复杂化,要求艺术家必须掌握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样式的艺术技巧,才能熟练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中。艺术技巧是不断发展的。
2、文化修养:艺术家要想创造出真正的作品,不仅需要艺术技巧,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并不等同于学者的专门研究,而更像一个杂家,因为研究与创作终究不是一回事。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也并不都来自于书本。文化修养越深厚,艺术之路越宽阔。第四节、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1、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艺术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
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是指艺术家在艺术活动里所呈现的原创性,在艺术作品里就表现为独创性,它可以表现在情感内涵的发现,常常是新的思想、情感、气质、精神或人生经验。也可以表现为形式美学的创造,更多地呈现在艺术家的艺术风格里,这是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是艺术家的灵魂。
第六章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一节 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艺术风格既是一种个人风格,也可以是集体风格,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阶级风格等。只有成熟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有自己的风格。
2、艺术风格特性
(1)独特性:独特性是艺术风格的灵魂,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在于它为艺术史提供了新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出现,使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人类艺术更为绚烂多彩。
(2)稳定性:稳定性是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性,一种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主体风格的大致相近。
(3)多样性:指个体艺术家在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所创造的多种艺术风格,更是指艺术风格本身的多样性。第二节
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流派:指艺术史上一些思想观念、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随着艺术史的推进而生成的。
2、艺术流派的命名方式:
以艺术大师的名字来命名
以艺术流派或艺术家所产生的地区命名。
以艺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主题或艺术题材命名。
以艺术流派诞生的杂志、社团、图书或特定的活动和标志来命名。
3、艺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是两种方式自觉的与自发的。
自觉的艺术流派:指艺术思想与艺术趣味相近的艺术家自觉结合在一起,成立组织,发表宣言,创办杂志,宣传自己的艺术思想与美学主张,为了达到目的,还与其他组织论战。
自发的艺术流派:指艺术家在创作时并未意识到要创立艺术流派,没有艺术宣言或组织,有些同一流派的艺术家甚至都不认识。但是,由于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美学主张与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自然形成了艺术流派。
4、艺术流派之间的竞争是艺术发展所必须的。繁荣的艺术时代绝不是独家艺术流派的一枝独秀,而是众多艺术流派的万花争妍。
5、艺术思潮指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发生在艺术领域里的重要美**流和创作倾向。
6、艺术风格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学特征,艺术流派指艺术风格相近的艺术家集团,而艺术思潮则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潮流。艺术流派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但艺术风格并不就是一个艺术流派,更不是一种艺术思潮。一个艺术流派可能成为一种艺术思潮,但是,一种艺术思潮常常包含多种艺术流派与艺术风格。
第七章 艺术接受
1、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
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复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家与艺术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观众的审美再创造。2、艺术鉴赏的素质——艺术鉴赏力
艺术鉴赏力就是进行艺术鉴赏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天赋的因素,更是后天培育的结果。艺术鉴赏力首先是指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其次,艺术鉴赏力要求观众既需要健全的主体精神,又需要丰富的艺术知识。再则,艺术鉴赏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艺术鉴赏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文化修养。
3、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也是艺术生产的重要活动。它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伴随着艺术诞生而出现,拥有久远的历史。在艺术作品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批评是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艺术批评的性质与功能
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理论为指导,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进行分析、总结、评价的活动。 艺术批评以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对象。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一个环节。
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等艺术学其他学科一样,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5、社会历史批评: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
6、心理学批评:指借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艺术作品原型、真实意图与内在架构的一种批评方法。
7、艺术消费对于艺术的影响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消费为艺术家摆脱经济依赖、争取人格独立提供了平台,艺术家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作品生活,获得创作自由。
对于受众而言,艺术消费丰富了精神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使平凡的日子过得色彩斑斓。
艺术消费刺激了艺术生产,也改变了艺术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创作过程,艺术个性削弱,感官刺激和程式套路强化,复制成为艺术的常规策略。
艺术消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把艺术从权力的怀抱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把艺术推给金钱。
第九章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
艺术功能
1、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三个方面:
• 审美娱乐: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达到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审美娱乐功能是一个宽阔的领域。• 审美认识:指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获得的对社会、自然、人生以及哲学、宗教等方面的认识。
• 审美教育功能:指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情感或倾向等方面的影响。
2、艺术的实用功能也不可忽略。
3、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审美认识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割裂。其中,审美娱乐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没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艺术的本性在于审美特征,失去了审美价值也就失去了艺术存在的支点。所以,艺术的社会功能必须尊重艺术的审美特性。第二节
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只有在艺术里,人类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艺术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美育的中心是艺术教育。2、艺术教育与艺术人生
狭义艺术教育:指专门艺术人才的培养。
广义的艺术教育指大众艺术教育。他们不以谋生作为艺术手段,而以艺术培育美的心灵,提高自身素质。
3、艺术教育包括的三个方面
5.大学军事理论教程重点总结 篇五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它从政治范畴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论思想,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
七、武经七书的含义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简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八、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主要内容:1.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思想,是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有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一、现代战略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战争准备的筹划和指导,既指导战争力量的使用,又指导战争力量的建设,是对既定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方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来战争的知道规律,正确判断战争爆发及其发展概貌和特点,确定战略总方针,拟定战争计划和实施的原则;是规定战略展开和战争初期作战的指导原则以及全部武装力量的战略使用方法。特征: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实用性
十二、国际战略形式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状、特点:当今世界战略格局正处于转换和调整的过渡时期,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之间的关系在重新组合中不断进行调整;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都在进行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增强以经济和科技未基础的综合国力;军控和裁军谈判连获突破性进展,但军备斗争仍在提高质量和发展高级是兵器方面展开竞争;大战危险更趋减小,战争趋势向着高技术局部战争方向转变
发展趋势:联合国的作用与日俱增;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势头正在上升;各种国际和地区安全机制逐步完善。
十三、简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中国军队胜利的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分别描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十四、论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和长期的; 2.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3.俄罗斯对我国安全有着长远的影响。
4.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领洋权益的争议。
十五、军事高技术概念和分类
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的,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强化国防实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术。具体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分类:1.军事基础高技术(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信息技术,军用核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军用定向能技术)2.军事应用高技术
十六、精确制导的概念
以各种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跟踪、相关跟踪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导武器精确命中目标的技术。
十七、电子对抗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定义:电子对抗是指采用各种措施、行动(比如利用电磁能或定向能)以攻击、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的斗争。主要内容:无线电通信干扰,雷达对抗,光电对抗
十八、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破坏敌方作战指挥,掩护突防和攻击,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夺取战争主动权
手段: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十九、航天技术定义及在军事上的应用
定义: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空间技术。
在军事上的应用:1.军事航天运输系统;2。军事卫星(军事侦查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军事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3.军用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空间站,载人飞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义及其优点
定义:激光通信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称作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空间激光通信。
优点:信息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保密性能好,设备体积小,质量轻。二
十一、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改进和完善现有武器装备,使其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激光测距机和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通信)2.形成和发展新概念的武器装备 二
十二、激光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
1.技术方面(1)破坏机理问题(2)能量需求问题(3)定点追踪问题 2.应用方面(1)大气传输问题(2)对抗措施问题(3)条件限制问题 二
十三、简述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1.侦检。侦检,即侦察和检验。就是利用各种侦察技术手段,从敌方的某些迹象和各种异常情况中,力图及时准确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编制,装备,发射基地,使用企图,袭击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时采取各种有效防护措施,揭露或粉碎敌人的阴谋,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
2.防护。有效的防护,是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杀伤破坏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对人员的防护,则是战场上的首要任务。具体防护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体防护(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进行个人防护(3)药物防护。
3.消毒。根据染毒种类,性质和受染成度,分别采用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进行消毒。对人员的消毒,通常是先扫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尘土,然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脱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战剂染毒,除对受染人员洗消隔离外,还要迅速封闭疫区,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护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战斗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群众性的自救互救与有组织的抢救相结合的办法,减少死亡,保证作战和工作的正常进行。二
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种: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二
十五、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
1.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杀伤破坏效应复杂严重;2.使用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视不同目的来选择;3.杀伤破坏范围大;4.有延缓、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很大。二
十六、军队指挥自动化的基本内涵
军队指挥自动化,就是以军事科技为基础,在军队指挥系统中,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技术设备,组成各种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工作 快速化与决策工作科学化,以提高军队指挥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战斗力。
二十七、军事指挥自动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1.指挥自动化能够确保指挥员做出快速反应;2.指挥自动化能确保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全程控制;3.指挥自动化能确保指挥员进行高效指挥;4.指挥自动化能确保联合作战诸军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二
十八、军事指挥自动化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基本组成:1.硬件设备(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信设备,探测器,显示设备)2.软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各类人员
功能:信息收集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信息显示功能,信息监控功能,指令执行功能。二
十九、C4I系统简介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系统,即C4I系统。实际上,C4I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技术装备的军用信息系统,是国家和各级指挥人员对武装力量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实施指挥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军事情报搜集、传递、处理自动化,保障对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三
十、信息化战争的概述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胁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取得信息上的优势,以保障在物质空间实现局部或全局的优势,并将战争附带杀伤破坏减至最低限度。三
十一、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多样化特点
1.战场空间呈现多维化(1)陆地,海洋,空中仍将是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2)太空战场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第四维有形战场(3)无形的电子信息对抗充斥于有形战场空间。
2.作战力量形成一体化(1)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2)作战力量一体化依赖横向一体化技术(3)作战力量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
3.战争过程趋于短暂化(1)战争目的有限(2)战争消耗巨大(3)战争时间短暂。4.作战行动体现实时化
(1)战场信息获取实时化(2)战场感知实时化(3)指挥控制实时化 5.作战样式趋向多样化
网电一体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样式;情报战,心理战和实体精确摧毁等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6.作战效果实现精确化
(1)目标选择的精确性;(2)作战力量使用的精确性;(3)对目标打击的精确性。三
十二、信息化战争作战基本形式
1.精确战;2.网络战;3.电子战;4.情报战;5.心理战。三
十三、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2.极高的科学文化素质;3.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4.开拓性的创新素质;5.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三
十四、论述大学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力军作用
1.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也会对未来产生直接影响;
2.随着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大学生应自觉融入到武装力量建设体系中,从而保证武装力量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军政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关系到国家的而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关系到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打牢基础。三
十五、观察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标尺
1.国家利益的关系状况(拓展安全和经济利益)2.国际权力结构(相互抑制和制约)3.价值观的异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
十六、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1.世界总的发展趋势;2.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他们在世界上的影响;3.各个大国对外基本政策的选择。三
十七、试述对军训的认识和体会 1.国防含义和类型?
含义:所谓国防,就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类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扩张型。2.国防历史主要启示?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盛的基础。(2)政治清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4)军事技术优劣对国防成败具有重要影响。3.新中国国防主要成就?
(1)捍卫和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2)建立和完善国防领导体制。(3)铸就一支现代化强大军队。(4)创立了国防科技和工业体系。(5)国防后备力量不断发展壮大。4.我国现行国防政策要点?
(1)维护安全统一,保卫核心利益。(2)全民自卫,独立自主巩固国防。(3)积极防御,防御和反击相结合。(4)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5)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5.国防义务的含义?公民应承担的国防义务主要有哪些?
含义: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组织在国防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
接受国防教育,保护国防设施,保守国防秘密,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依法服兵役等。6.我国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服现役、服预备役、学生军事训练。7.论述如何加强培养公民的国防观念。(1)增强忧患意识。(2)尚武意识。
(3)高度的责任意识。
8.目前我国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由哪些力量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卫部队,黄金、水电、交通和森林部队,边防、消防和警卫部队)、民兵。
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各有哪些主要兵种组成?
陆军: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海军: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兵、陆战队。空军:航空兵、地面防空兵、空降兵、雷达兵、通信兵、电子对抗兵。
第二炮兵: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保障部队、院校、科研机构。
10.第二炮兵的使命是什么?
第二炮兵是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它是我国反对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遂行核反击任务的主要力量。
11.什么是国防动员?其特点是什么?
含义:国家出于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转入战争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特点:目的的政治性、主体的权威性、对象的广泛性、手段的计划性、行为的强制性、准备的前置性、实施的快捷性。
12.国防动员的地位作用是什么?(1)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2)国防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3)国防动员是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3.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
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政治动员。14.国防动员的实施程序是什么?
(1)进行动员决策(2)发布动员令(3)充实动员机构(4)修订动员计划(4)落实动员计划 15.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的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
16.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分为哪几个历史时期?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孕育萌生——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逐步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后续发展——秦至前清时期的军事思想 17.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成果有哪些?(1)对战争本质的理性思考(2)完整系统的治军之道(3)谋深计远的全胜之策
(4)丰富多彩的作战理论 18.什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19.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行程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1)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2)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止,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3)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
20.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1)战争观和军事问题的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3)人民战争思想(4)人民战争战略战术(5)国防建设理论
核心内容: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我党进行革命战争的根本指导路线。21.什么是积极防御?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把防御和进攻辩证统一起来,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以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挫败敌人进攻的防御。
基本精神:从自卫的、后发制人的立场出发,在敌强我弱总形势下,将战略防御和战役进攻紧密结合起来,以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抗击敌人,不断消灭和消耗敌人,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夺取战略主动权,并适时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彻底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2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军事理论的基础,在中国当代军事思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国情和军情,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中国新时期国防及军队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历史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1)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2)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3)军
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4)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5)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6)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7)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国防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
23.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从国际关系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思考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2)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战斗力很强的人民军队(4)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立足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5)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6)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7)确立科技强军战略,进一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8)集中力量把我军武器装备特别是“杀手锏”装备搞上去
(9)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10)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跨越性发展(11)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路子(12)依法从严治军
(13)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 24.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主要内容? “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5.坚持在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1)树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观念(2)完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3)健全法规和政策,是国防建设于今年国际建设协调发展并纳入法制的轨道 26.什么是国际战略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27.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2)欧盟实力影响日益扩大(3)俄罗斯意欲重振大国地位(4)日本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步伐加快(5)中国综合国力稳定上升(6)地区大国不断壮大(7)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28.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国际战略格局继续由一超多强向多极演变(2)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3)全球反恐形势仍然严峻(4)热点问题将会持续升温 29.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含义是什么?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的安全状况与态势。30.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是和平与稳定。
表现:(1)我国与一些大国的关系得到改善(2)我国与领国的友好关系顺利发展(3)我国周边“ 热点”问题逐渐降温
31.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隐患?
(1)军事强国对我国安全环境存在长期影响(2)周边热点地区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3)边界和海权争议易引起争端(4)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影响我国统一大业 32.如何应对挑战,构建良好的安全环境?
(1)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确保长治久安(2)以积极的政治和外交解决各种利益冲突(3)重视思想教育,防止渗透与和平演变(4)加强国防建设,提高我军的实战能力和威慑能力 33.什么是非传统安全威胁?其特点是什么?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和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特点:跨国性、突发性、多样性、互动性。
34.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是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的根本原因。(2)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扩大的国际背景。
(3)传统的国际安全机制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致使非传统安全威胁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4)世界各国内部缺乏相关的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也是造成非传统安全威胁扩散和蔓延的重要因素。35.国家安全主要受到那些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
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疾病蔓延、金融安全、资源安全、跨国犯罪、武器扩散、非法移民、海盗、洗钱。36.如何有效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1)更新安全观念,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念
(2)注重借鉴有益经验,加大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理论研究(3)紧密结合国情,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4)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搞好军民联合应急演练 37.美国现行军事战略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保护、防范、战胜”军事战略
实质:利用军事力量确保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防止出现在军事上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国家集团,为其称霸世界服务。
38.俄罗斯武装力量有哪几部分组成?
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战略火箭兵,独立航天兵,国防部机关、院校、直属部队,文职人员,内卫军,边防军。
39.日本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对“专守防卫”政策调整的要点是什么?(1)强调当前世界形势中存在着许多“不明朗、不确定”因素(2)继续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3)调整战略防御重点,全面推行积极的外向型防卫政策(4)积极参与世界安全事务,扩大日本在世界军事领域的影响 40.印度“最低限度有效核威慑战略”的内容是什么?
(1)关于核力量建设构想,计划在未来30年内耗资7000亿卢布,建立一支由陆基机动弹道导弹、空军中远程攻击机和空中对地导弹、海军核动力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2)关于核力量指挥控制机构,成立战略指挥机构,包括国家指挥部、军事战略指挥部、综合情报机构、国家指挥中心、武器研制和生产综合机构及通信基础设施等,以确保核力量的指挥、控制和安全储存。战略核力量的最终指挥权有总理或其制定的接班人严格控制。
(3)关于核力量使用原则,称印度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只用于对侵略者进行惩罚性报复,给对方造成无法承受的重创。(这个题也太多了,囧,不能考吧,适当背一两句就行了)41.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创新性、风险性、渗透性、增效性。42.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军用信息技术(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用能源技术(太阳能、氢能、核能)、军事海洋技术、军事生物技术 43.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在发展目标上强调保持武器系统在质量上的优势(2)在发展内容上重视综合性、系统性(3)在发展水平上向各种“极限”逼近
(4)在发展模式上注重成果的转移和扩散 44.军事高技术在军事领域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1)促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提高武器杀伤效能,提高武器系统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2)促进军事理论的发展(作战基础理论、战场控制权理论、作战样式理论)
(3)深刻影响军事行动的各个环节(侦查判断准,指挥控制及时高效,机动速度快)
45.什么是精确制导武器?主要分为哪两大类?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导弹;精确制导弹药(精确制导炮弹、炸弹)46.精确制导武器主要有哪些制导方式? 自主制导、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复合制导 47.精确制导武器有哪些主要特点? 高技术、高精度、高效能
48.精确制导武器对作战有哪些影响?(1)成为现代战场的主要打击武器(2)使作战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3)成为改变军事力量对比的杠杆 49.航天器主要分为哪几类? 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 50.军事卫星按用途分为哪几类?
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
51.目前有哪些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生产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卫星导航系统都是些什么系统? 美国 全球定位系统
俄罗斯 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中国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欧盟 “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52.什么是指挥信息系统?
指挥信息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其他作战信息保障功能的军事信息技术。53.指挥信息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指挥控制分系统、情报分系统、通信分系统、信息对抗分系统、综合保障系统。54.指挥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信息功能(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检索、信息显示)、计算功能、决策功能(作战决策、军事专家系统、作战模拟)、监控功能 55.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在功能上,向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在规划上,强调系统的一体化,更加注重信息安全
(3)在使用上,提高系统的多种能力,向深海和外层空间发展(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抗毁和生存能力、向海洋和外层空间发展)56.什么是新概念武器?
新概念武器是相对于传统武器而言的,是利用新原理、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思路、新结构开发的,在工作原理、杀伤效应、作战方式等方面与传统武器有显著不同的创新性武器的总称。57.新概念武器有哪些特点? 创新性、时代性、奇效性、风险性。
58.新概念武器包括哪几类?
新概念能量武器、新概念信息武器。新概念生化武器、新概念环境武器。59.新概念武器在作战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作战行动隐蔽,作战领域广泛,作战效能奇特。60.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内容:武器装备的新飞跃,军事理论的新发展,编制体制的新变化,作战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质是军事系统的信息化变革。
表现:信息技术是变革的支柱技术,信息能力成为军事能力的核心,信息战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信息化建设将是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61.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国安全和国防建设的影响是什么?(1)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失衡,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压力增大。(2)各国军备竞赛加剧,我国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
(3)周边国家通过新军事变革实力有所增强,对我国安全环境产生一定影响。62.结合个人认识谈谈如何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1)要有紧迫感,危机感(2)要把推进军事变革作为国家行为(3)走中国特色变革之路(4)人才培养是关键 63.什么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化士兵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六维空间,利用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64.信息化战争有哪些基本特征?
(1)传统战争的界限模糊化(战争的目的发生异化,战争行动边缘化,战争主体多元化,战争层次趋同化)
(2)信息资源主导化(3)武器装备信息化(4)作战空间超大多维化(向全球、太空、信息发展)(5)战争行动可控化(控制打击目标,控制战争的规模和时间)(6)交战行动非接触化 65.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空间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网络空间 电磁空间 心理空间
66.什么是单兵数字化装备?它有哪些部分组成?
单兵数字化装备是士兵在数字化战场上的个人装备,又叫信息士兵系统。
6.新闻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篇六
柏拉图
理式论
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属于文学本体论范畴。
柏拉图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式的世界。“理式”即真理,是绝对存在,理式是万物的模型,万物是它的摹本,现实是对理式的模仿,文艺又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式”文艺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理智的迷狂 这是柏拉图在“灵感说”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灵感是通过“自力”获得的而不是通过凭附神力。无论迷狂,回忆还是灵感都是理性的存在方式。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即“理智的迷狂”。
亚里士多德
《诗学》中悲剧的界定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诗学》中的悲剧说
1.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的特性---对行动的模仿)
2.悲剧是借由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的主角---过失说)
3.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而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悲剧的作用---陶冶说)
贺拉斯
《诗艺》的主要思想
1.继承了古希腊模仿说的传统
2.提出了古典主义的诗学原则(借鉴原则,合式原则)
3.阐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功用
4.强调了诗人的基本修养(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加强人格修养,强调天才与苦练相结合,端正创作态度)
寓教于乐
这是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是关于文艺特点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的概括。教,是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教的具体功效是指崇尚美德,俭朴,正义,秩序,法律。教是目的,乐是手段。欣赏者总是审美体验中得到陶冶与教化。
寓教于乐揭示了文艺的本质特征,一书中包含的普遍性,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即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与统一。
郎加纳斯
《论崇高》的主要思想
1.首次从审美的范畴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2.艺术作品应当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
3.强调作家的想象对艺术创作的重大作用
4.提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普遍永恒的标准
《论崇高》的重要作用
1.对17,18世纪的欧洲文艺思想产生过重大作用,受古典主义者青被睐又为浪漫主义文学
与批评提供了武器。
2.郎拉加斯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实践,都标志着一代风气的转变。
布瓦洛
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内涵
新古典主义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艺术理论。它发源于17世纪的法国,而布瓦洛《诗的艺术》正是这种思潮和理论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其特征表现在∶崇尚理性,主张摹仿自然,拥护王权,鼓吹规范化。
新古典主义诗学原则
1.膜拜理性原则
2.模仿自然原则
3.崇尚古典原则
4.劝戒惩罚的道德原则(尊爱道德原则)
填空
柏拉图追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文艺对话集》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主要在《诗学》中阐发,创建了一个关于史诗和戏剧的理论体系。
罗马古典主义时代的文艺理论以贺拉斯的《诗艺》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为代表。
《论崇高》从审美范畴提出了崇高与风格两个概念,首次把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来考察。(诗人必须先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有崇高的风格。)
西欧公元4世纪--13 世纪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7世纪,源于意大利,先驱是但丁。重要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雅典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时代(公元前443—前429)
在“理想国”中,认得灵魂分为理智,意志,情欲三部分,分别对应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
柏拉图在早期写了一部美论《大希庇阿斯篇》。提出了美的本体,并与美的事物做出了截然区分。
7.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以及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当代文学理论的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形态
教学难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大基石;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课时)基本概念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叫做文学学。它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经历了一个从混沌到逐渐明晰的划分历程。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与文艺学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
1、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同:两者都是以最基本的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要分析阐述具体作家作品的诸多方面,作出公正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异:两者的方法不同。批评基本上是静态的,针对个别作品,或以某个作品作家某个创作倾向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却要着眼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考察来龙去脉,发展流变,历史的继承与沿革。
2、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的是研究文学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因此它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不同。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个别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思潮,或者说并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文学现象,而是要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普遍的艺术规律。比如文学批评规律,作品构成规律,文学发展的规律,阅读鉴赏的规律等。
他们之间的联系:文学理论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观点原理和方法。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材料和方法。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方面构成的。
世界 ↗↙
↖↘ 读者
作家 ↖↘
↗↙
作品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变过程和反馈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理论所规定的四个方面的任务 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单社会生活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2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3文学作品作为本文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本文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接受论。4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其他活动有不同之处,而从总体 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的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构成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实践性、有一定的价值趋向。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多种视角进行研究,故文学理论的形态也是多元化的。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本章思考题】
1基本概念 文艺学 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课时)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从历史角度回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具有下列三个基石
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充分实现,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
2、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3、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从经济角度,把依存性具体落实到生产操作和生产消费之上)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其次,必须以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来指导。
二、中国特色 强调中国本土特色
三、当代性
【本章思考题】
1、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编 文学活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重点理解文学活动区别其它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质,从而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难点: 区别生活活动与文学活动;了解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片面性;如何理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3课时)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按照第一章的观点,文学活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一、世界
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二、作者
三、作品。如作品的形式。
四、读者。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的重要作用。
五、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文学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它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交换关系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特性使得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文学与经济基础具有间接的联系。故属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过剩精力”的发泄。劳动说。(这是根本原因的解释)
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提供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制约了早期文学活动的形式。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随着经济而发展,但并不完全同步。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学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4课时)
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
一、关于文学的几种概念
1、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2、狭义文学: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一速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二、文学作为文化。作为审美。作为惯例的各种表现。通过文学多层面的分析,我们得出文学最为合理的概念: 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是一般的意识形态,也是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节主要介绍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文学是一般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二、文学与话语。
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话语。
三、文学与社会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
四、文学与反映。
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总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自然和社会)形成的一种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美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指其是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虽然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但它仍具有社会功利性。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审美形象
理性:蕴涵理性因素。可以引导人们进入理性境界。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第四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话语蕴藉
蕴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含义(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蕴藉性质。(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话语 话语蕴藉 文学
什么是话语蕴藉?请结合有关作品加以说明。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2课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工人阶级和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
三、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珍品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沟通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米民族新文学。
【本章思考题】
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问题。
第三编 文学创造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能从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高度,理解和掌握文学创造的性质特征、过程和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是艺术生产;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内涵的理解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3课时)
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两者之间的关系 1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存。
2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1)两者并非绝对同步。(2)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它观念性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 2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它是富有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艺术生产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4课时)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是将透过自己独特的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创造物。
三、创作动机
获取一种动力。有远景、近景、主导非主导几种。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的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心理机制如下 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描法。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想象与联想。
想象的三种形式(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无物想象为有物。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它具有三条规律
(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具有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的特点。
知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中直觉具有两个作用(1)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由此出发,可能构建一部作品。
(2)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理智与情感。
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突出和简化。
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变形和陌生化。
变形有如下几种方法(1)扩大法和缩小法(2)粘合法(3)漫画法。(4)夸张法(5)幻事法
陌生化:对熟悉的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来表现。
变形和陌生化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艺术效应,区别:如果说变形重在“改变”事物常形来创造的话,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描写出来,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首次见到挂钟时的描写,就使用了陌生化手法。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2)注意词语提炼与技巧的运动(3)即兴与推敲很有学问。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艺术构思 灵感 陌生化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第八章 文学创造原则
第八章 文学创造原则(3课时)
艺术真实和艺术概括
一、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它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二、艺术概括。
主要方法(1)在广泛占有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
(2)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同时融入其他生活素材。
第二节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一、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涵者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和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比如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等。情感把握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素
诚挚性,比如鲁迅作品对中国国民的深切关注。高尚性。
二、形式创造。
注意形式与内容的互动关系。
原则(1)从内容出发选择和创造形式。比如《边城》由于主人公是一位简单的女子,所以作品的叙事形式简单恬淡。
(2)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比如《简爱》的叙述方式,用第一人成的形式表现主人公的成长。重视形式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艺术真实
艺术概括 艺术形式
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科学真实和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第四编 文学作品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其中包括作品的样式及特征,作品的形式及构成层次,作品的风格,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的特征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教学难点: 理解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4课时)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二是采用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三、象征型文学
它是一种侧重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征。
四、几种文学类型的比较:联系与区别。
(1)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或侧重主观,或侧重客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现象的抽象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概念。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和含蓄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 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一、诗歌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于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跳跃性(2)凝练性(3)节奏、韵律性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
二、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刻画,贾府的兴衰变化,以及对贾府的环境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小说的特点。
三、剧本
1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比如曹禺的《雷雨》,在一天的时间内,反映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剧本与小说的联系与区别: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和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两者有如下不同之处。小说在反映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深入细致
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
四、散文和报告文学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发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题材。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现实型文学 诗
小说
剧本 散文
报告文学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形态和文学对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形态和文学对象的理想形态(4课时)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本文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话语层、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话语层面。其特点表现在内指性,心理蕴涵性及具有阻拒性。
文学形象层面。它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真实与假定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包括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味层。
文学典型
一、定义。
文学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突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特征性。比如阿Q.文学典型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也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典型环境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貌,它是特定的这一个)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2、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它的态度的变化。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
在当前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曾经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典型形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中,仍然需要典型,而且要与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反映伟大的时代。
文学意境
意境-----抒情性文学
意境的定义: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 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他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其实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文学才具有,在中国的文学、绘画等中,意境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与范畴。文学意境的三个特征。[1]情景交融。
在具体作品中,情与景交融的三种表现:
A:景中藏情。即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风格极为含蓄。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全不见情,但“一切景语皆情语”。
B:情中见景。作家往往直抒胸臆,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如《月下独酌》,本来只有自己,李白却能对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载歌载舞,似热闹无限。孤独寂寞与痛苦,似被冲淡了,实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独自忍受,不提一字故乡。李白并非不知故乡有妻儿的牵挂,李白也并非铁石心肠不思念妻儿。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尝。可见,非至最失意之时,诗人不会抒发还乡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乡的温暖。
C:情景并茂式。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送别之前,写了这一段深秋景物,显得凄婉忧伤。情与景完美的结合。
[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如在眼前,是比较实的部分。虚境----见于言外。实境是逼真的景、形、境,而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永,余韵无穷。[3]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就有许多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鸟鸣涧》一诗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该诗重要的是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这个“人”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4意境的分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意象-----表意型作品
二、观念意象。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形象。(文学意象都是观念意象)
它可以分两类:第一种是立意简单而明确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比如中国人过去新年要在门上贴门神,英雄佩带大红花,此外还有红双喜、五角星、十字架等等。
第二种是高级的观念意象,也就是审美意象。他是“一种理性观念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
比如麦尔维尔笔下的白鲸。
三、审美意象的概念: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他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与典型、意境一样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为了追求审美意象,文学家不惜以荒诞的幻象以求意念真实的表达,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实现最佳的意象组合。
四、审美意象的特征:(他是在文学作品中,审美理想表达充分的意象)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哲理性。
意象中象是表意之象,所以,意是本质,也就是要说明某种观念与哲理。形象只是载体。如《变形记》本质说明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象征性。
象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意义,二是意义的表现。我们直接看到的是外在呈现的 形象(意义包含在内),但这种形象是特殊的,即我们不能直接就它自身来看,而是要就它所包含暗示的一种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是判断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意象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影射性”、象征性,有更深层的意义。比如,《凤凰涅磐》中凤凰集香木自焚以再生,就象征中国的新生,是一个象征意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是仅仅是一只神猴,而是作家自由理想的象征。)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荒诞性。
荒诞性是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荒诞性并不等于荒唐可笑,荒诞性往往是一个外表,在内在它往往同内在的真实性、深层的哲理性紧密相连)荒诞的表现:
(1)形象上的荒诞性。《变形记》。格里高理变成了大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的思维。
(2)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等待戈多》、《秃头歌女》。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介入。
审美意象的创造是由抽象到具象的。即先有观念,然后寻找最适合的形象。这种选择需要作家哲理的眼光,作者为了表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极度冷漠的显示,经过思考,选择了夫妻对面不相识这样一个事件。卡夫卡选择了大甲虫。多脚、厚厚的甲壳,甲壳本是甲虫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自卫本能长期进化的结果,正好与资本主义社会重重打击下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相对应)。
五、文学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它的特征在于有故事情节,故常见于叙事性作品。比如《等待戈多》中流浪汉戈戈、迪迪。《车站》
符号式意象。它指没有故事情节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他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分为两类,一是抽象式符号形式,二是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他们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如舒婷的橡树。
六、审美意象与典型、意境的不同。1侧重点不同。2形象的重要性方面不同。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形象只不过是意义或理想的载体,形象并不就是它本身,而是另有所指。如孙悟空、凤凰涅磐。但是在典型中,形象本身就是他们自身,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是吻合的,不可分的。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就是他们自身,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意境也是如此。所描写的都是实情实景,并无象征寓意,形象就是形象本身。
3、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同。典型和意境的艺术思维方式都是从具象到具象,而象征意象的思维方式却是从抽象到具象。
4、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在形象形态上也是不同的。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人心营构之象”,已经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的形象形态,一般需要与生活形态和自然形态一致,即必须遵循“逼肖自然”的法则。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典型 特征化 意境 意象
2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什么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3课时)
话语-------沟通功能1描述外在事物------叙述事实为主的倾向------叙事类型
沟通功能2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表现情感意念为主----抒情类型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本章重点:分析 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即文学话语的叙事功能在叙事性作品中的表现)
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特定叙述活动的产物,因而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也 就是叙事这种活动全过程的分析。
将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1)分析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2)分析叙述话语的特征-----分析话语形式(3)分析叙说活动作为活动的特征----叙述动作分析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叙事理论西方与东方:(1)传统的叙事理论:A西方 侧重于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B中国。相对于西方,中国的叙事性作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诗歌等抒情性作品发达,叙述性作品如汉代的史传、六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直到明朝,小说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比较成熟的小说,自明代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
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的代表是古典叙事理论和现实主义叙事观念。在传统的叙事活动中,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故事的内容,这是因为故是内容传统上具有实际功用。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英雄传奇等故事具有纪录民族的历史传播社会的价值观念等功用,因而他们比较侧重叙事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是否真实可信,作品是否表达了正确合理的思想意义或道德观念等。他们主要关注的:叙事文学表现的生活内容---后人总结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2)现代叙事理论: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叙事理论: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的研究思路转向了从许多叙事文本中寻找共同的东西,而不是像传统的叙事研究者那样研究一部作品的独特意义。他对俄罗斯民间一百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具有7个范围的31个功能。后来在列维的传播下达到了法国学术界。这种叙事理论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同 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把故事的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叙事的涵义和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比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
我国的神话中也有一部分属于叙事性质的神话,比如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此后,还有比如说著名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圣经》都包含着许多故事。讲故事,就是叙事,它是所有叙事性文学的共同特征。
叙事的简单定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 用话语 虚构 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后果。(它不同于抒情性和表意性文学的特点在于叙事着重表现的是外在的社会存在)(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它是动态的,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是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价值在于揭示社会运动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与一般话语不同。文学不等同于历史。也不等同于科学。
它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文学话语之中,不能也不必要按照话语之外的资料来进行验证,可以说有自己的空间,对它的要求判断只能看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它是虚构的。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就与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要产生审美效果,就必须使得作品与客观现实产生一定的距离,按照小说中世界的逻辑去思考。所以,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过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是直接联系着现实,但是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现实。比如《西游记》《红楼梦》。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性质
(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比如神话、英雄传奇。
(2)从叙事的方式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
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即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
叙述话语。----如何叙述故事内容,比如依照什么次序进行叙述,怎样处理叙述故事内容的轻重,哪些部分该进行场景的详述,乃至停顿叙述,哪些部分可以用概略叙述一笔带过,甚至干脆省略,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叙述等。
叙述动作----研究叙述话语的具体叙述状态----叙述者是以怎样的态度或表情对着什么人进行叙述的。叙述者怎样进行叙述的具体动作,当然在叙事作品中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叙述的声音中间接地推知叙述者的态度以及叙述动作的参与者—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1)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祝福》中祥林嫂逃婚、改嫁、捐门槛。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A:核心事件。比如《阿Q正传》中阿Q闹革命。B: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比如阿Q第一次进城,兜售城里的商品。
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 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叙事作品中的情节(1)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事件在发展中展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比如《祝福》(《老人与海》)中的情节。
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动因,同情节相比较是第一位的。
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过程发生的推力。
比如在以才子佳人为主题的小说中,主要出现的几个行动元。再比如以某项任务为结构线索的作品,比如《西游记》可以很明确的分出几个行动元。行动的执行者(唐僧师徒)-----帮助者(如观音)-----反对者(妖魔鬼怪)。角色。人物除了行动,还要具有鲜明的性格(个性及共性)。(典型)
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场景。(如《老人与海》《祝福》)
二、结构
(1)表层结构。《竞选州长》几个叙述句1提名竞选州长
2、遭到攻击
3、退出竞选
(平衡---失衡----再平衡)
(2)深层结构。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1)行动的可能性(2)变为现实(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改善过程----得到改善《窈窕淑女》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恶化过程(或没有)-----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 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我国古代的传记文学、传奇、话本等叙事作品普遍采用这种叙述模式。比如古代说书人、章回小说“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顺叙讲求因果逻辑的清晰。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按照顺叙方式讲述的如《简爱》、《苔丝》。在中国的戏剧如《茶馆》。小说如《棋王》《孩子王》等等,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B:逆时序(倒叙、插叙)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祝福》、《呼啸山庄》。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处:逐步丰富、立体。(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故事时长主要是从1795-1832年。《芙蓉镇》的故事时长是从1963-1979年。《百年孤独》的时长是百年。叙述速度=故事时长/本文时长
省略: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的时间不作叙述便跳过去。比如《芙蓉镇》中从胡玉音生下孩子小军后,直接跳到8年后的四人帮倒台。《茶馆》中的时间跳跃:从清末到民国到抗战,再到解放。此时由于本文时长为0,故叙述速度是无限大。休止:这是另一个极端。此时故事进展为0,时间没有变化,故故事时长为0,叙述速度也为0。
中间过渡状态。场景:本文时长与故事时长一致。相当于话剧中的场景被完全纪录。
概括: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或交待。比如《芙蓉镇》中的这样一段描写:“秦书田和胡玉音两个五类分子,每天清早罚扫青石板街,已经有两三个年头了,两人起的很早,他们一般都是从街心朝两头扫,一人扫一半。”(3)叙述频率。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1事件的重复:比如《西游记》孙悟空打妖魔鬼怪,如祥林嫂“我真傻”的讲述----事件类型的重复;2话语 的重复,反复讲同一类事件,比如《罗生门》《英雄》)视角(聚焦)
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人决定)
第三人称叙事。“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限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大于人物)多是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他们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再同一个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也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比如《美国的悲剧》《苔丝》《阿Q正传》《悲惨世界》。
第一人称。比如《简爱》《棋王》《尘埃落定》《干校六记》等。一种自己亲身经历,另一种以第一人称进行评价。第二人称:主要是戏剧作品。
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化。比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第四节 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对虚构的内容而言,如何讲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叙述的态度。叙述态度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叙述者和接受者。1叙述者(叙述者并不一定等于作者)[对叙述者的认识] 第一人称:日本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叙述者是一只猫。显然不是作者本人。鲁迅非常喜欢第一人称叙事,但是《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我,作为叙述者,显然不是作者本人。《祝福》《故乡》等作品也不能完全说是鲁迅。作品中有虚构的成分。《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者我,显然是虚构的。
2、叙述者与声音
声音:用什么语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不同叙述风格的表现手段。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表现不同,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在研究叙述声音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把叙述者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两类。
A: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比较传统的具有讲述故事风格的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能或多或少地听到。最典型的情况是叙述者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出场的第一人称叙述。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主语的存在而被读者注意到。到因为不是主要人物,所以这个“我”所说的话,常常与故事本身的进展无关,尤其是当这个“我”离开故事发表评论或议论时,叙述者的声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B:隐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况。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最典型的例子是剧本。剧本除了少数提示外,故事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进行的。由于几乎完全没有叙述者的语言,因而找不到叙述者存在的政局。有的小说也采用叙述者的语言,即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叙述故事,叙述者的讲述行为被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似乎不存在叙述者。但是“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而是说叙述者处于一种“隐在”即不在场的状态。只要有故事,就有叙述者,只是这时候,读者不容易发现而已。(2)冲突。A在经典的叙事文学中,叙述者的声音与人物的声音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来自同一个叙述者的安排)但是B在现代作品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矛盾情况。(人物的自我反思)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叙述。-----复调叙述。
叙述者的声音是理智的,充满理性的:“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慢地,仿佛犹豫不决地向K桥那边走去”。(p2)叙述者和接受者
潜在读者(接受者):古代话本和拟话本出现的“看官”。隐含的接受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读者和隐含的接受者都是指作品文本的阅读、接受者。但是两者之间有重要区别。这是所说的读者是指在作品完成和发表后,实际存在的阅读或者聆听、观赏作品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隐含的接受者则是存在于作品文本的叙述动作中的虚拟的接受者。叙述者讲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也就是说讲述活动必然要有接受叙述语言的对象。这种关系在传统的叙事活动如说话艺人的“说话”行为中表现得很鲜明。即使是作为书面文学独资进行的叙述语言创作,作者作为叙述者在 叙述时心目中也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
在有的叙述中,叙述者会明确地将接受者指明。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叙述者没有任何面向接受者的表示。这只是表明不同的叙述者对接收者的态度不同,并不意味着有的叙述者不是面对接收者进行叙述的。不同的叙述者对接受者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叙述者希望接受者当作一无所知的路人,有的则希望接受者能像朋友那样更多地理解、同情自己。不论如何,这些接受者都是由叙述者设定的,是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这些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都是叙述者心目中理想的接受者。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期待自己的语言被理解,而真正的、完全的理解只能发生在叙述者自己设定的这种隐含的理想接受者的接受中。(读者与隐含接受者的关系:读者去靠近隐含的接受者)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行动元与角色
情节
2、情节和事件的关系如何?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3课时)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一)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与叙事的差别:抒情侧重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 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向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二)1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侧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也以抒情写意为主。
2分类:最主要的抒情诗。与西方相比,中国诗歌更侧重于抒情为主,西方哲理性、思辩性。(最典型)早在春秋时代“赋诗言志”便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它包括如
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的《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
情诗: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性作品中,它抒发的感情作为热烈。《诗经》中的《诗.周南.关睢》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
哀诗:也称挽歌。用来吊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如楚辞中德《国殇》,《诗经》中的《黄鸟》等。
田园诗:如晋代诗人陶渊明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被后人称为“田园”诗派。如《饮酒》、《归园田居》。
山水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抒发作者情思的诗歌。晋代诗人谢灵运首开山水诗风。它所描绘的名山大川、湖光水色等,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涂抹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浸透着作者所寄托的情思,并留下时代的或阶级的印记。古代的山水诗,由于诗人不满现实,大都表现出寂然幽静的情趣和消极遁世的思想,也有的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激情。山水诗的写作,要情调高昂,体现出时代的精神,使读者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古代的如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讽刺诗:高尔基的 讽刺诗《市侩颂》。苏轼的如《李氏园》、《荔枝叹》。戏曲:元代成熟起来的元杂剧,具有抒情的特点,无论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是关汉卿的《窦娥冤》还是白朴的《梧桐雨》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和社会 自我色彩
(2)意识形态性。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四、抒情与宣泄(宣泄是抒情的一个侧面,但不是全部)(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意识的控制和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抒情不是完全的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部分)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话语与抒情内容的关系:两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和画面形象之中,不可分离。读者直接读到的是抒情话语,通过抒情话语才得以体悟抒情内容。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的区别
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它强调画面层和声音层的象征功能,强调呈现情感运动的形式。(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画面成为主观化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诗人为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常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甚至打破已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为富有表现性的抒情话语)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一)声音与情感(1)诗与乐(2)声调与情调
双声:(声母相同)辗转反侧要有音乐美,使人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祖先们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了。早在《诗经》时代,他们就创造、使用了很多双声叠韵词(又叫联绵词)。双声,便是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辗转、参差、踌躇”等。叠韵,指的是两字的韵母相同,如“燕婉、窈窕、绸缪”等。
象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叠音:如李清照《声声慢》上片(3)情感与节奏
画面的节奏、声音的节奏、情感运动的节奏
(二)情与景
1诗与画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一)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如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景,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触景而生的情,是“报与桃花一处开”。实际上,诗人咏菊喻志,表达了自己如果获得政权,就会给劳苦大众带来温暖的春天这一主旨。
(二)寓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景中含情。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对鸣声诱人的黄鹂没有感觉,偏偏只爱涧边幽草,加上水急舟横、无人问津的郊野渡口景物描写,凸显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这种情景关系中,透露了诗人想有所作为而不得,思欲归隐而不能的矛盾痛苦,表达了诗人只好不进不退、无所作为的无奈。
(三)直抒胸臆。作者在诗歌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人登台远眺,见苍茫的天空和空旷的原野,油然而生天地悠久,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慨叹;俯仰 今古,瞻望未来,表达了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
(四)缘情设景。是指诗人或词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在诗人或词人笔下,这一景物也含有某种感情的色彩。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意思是说花上溅滴愁人的泪;“鸟惊心”,意思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春天花开鸟鸣,本该使人欣喜愉快,但由于身处战乱,家人离散,花容并不能稍抑人的悲怀,鸟鸣却更增加人的愁思。诗句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色彩。(五)情景交融。诗词或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或通过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暗示感情,或化景物成情思。如屈原《涉江》中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的是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恋国都关怀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1比喻和象征
2、倒装和歧义
3、夸张和对比 4借代和用典
二、抒情角色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2借景抒情 3代言的抒情方式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抒情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3课时)
风格界定
1风格
在现实生活中,风格一般指的是人的作风、风度以及由之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行为特点。比如说这个人的风格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而这个人的风格是细致缜密、有条不紊等。
在文学活动中的风格通常指的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格调风貌也涉及到时代、民族、地域、流派以及文体自身。2风格的本质
一个论断:风格即人。(分析)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 整体 话语特色。
二、文学风格和创作个性
个性:日常个性和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关于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东西。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主要表现在个性气质、人格精深、艺术情趣、审美追求、文学才能等。当它一旦付诸创作实践 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一方面,它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文学风格形成的创作主体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创作个性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我们可以从作品所显示的风貌格调,大致判断出作家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试述作家创作个性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它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馆、审美趣味、艺术能力以及气质禀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作家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对作家的个性和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时代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比如俞平伯和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8月的同题散文。(个性对风格的影响)
三、风格和话语情境(风格是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
话语情境是指本文中由词语(表现的第一要素)、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
(1)风格与词语(直观感受:格调、色彩、气势和节奏)
这种格调并不是某一句话,而是作品的全部语言显示的总体的格调。鲁迅的严峻犀利又含蓄幽默;老舍善于运用北京口语,王朔的调侃风格。2风格与题材选择
不同体裁的作品要求不同的风格。比如议论文与记叙文、诗歌与散文。3风格与结构安排
不同的作者根据特定的生活内容和所要表现的主题与作家的审美趣味选择不同的结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低俗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复合式意识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儒林外史》采用的串联式,《三国演义》多线索与主线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王朔的《浮出海面》 4风格与形象创造
a 风格与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边城》《活着》《芙蓉镇》/题材处理:三个王昭君。
B风格与人物塑造。(人物塑造体现一定的生活本质和社会面貌,还要体现作家的感情愿望和风格特点)
特别喜欢写某一类人,比如叶辛的知青。/不同不同 C 风格与环境描写。喜欢详细还是简略。四风格的特性
无论何种风格,只要称作风格,那么就都具有这样的特性。1风格的独创性。金庸/王朔/海明威 2稳定性
3多样性。总体而言的。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形成多样。
风格的形态
一、文学风格千姿百态,但是可以归类。风格的常见 简约和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简约和繁丰(简约是力求语词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其特点是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简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俭省,富有言外之意。其弊端在于易于导致不明的晦涩。海明威
繁丰不是不节约词句,任意衍说,而是内容充实、词藻丰富、描述详尽、篇幅较大。弊端在于容易流于冗长。
2、刚健与柔婉(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具有阳刚之美。)
柔婉是柔和优美的风格形态。柔婉的作品,内在和美,外表秀丽,抒情表意曲折委婉,具有阴柔之美,给人娴静和谐的感受。李清照。
3、平淡与绚烂(平淡是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风格形态。平淡的作品特点是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实悠远的感受
绚烂是大量使用辞藻,富丽的风格形态。这种作品往往追求繁华奇艳、色彩绚烂。[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小名尤子。因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所作《子虚赋》、《上林赋》为其代表作。词采富丽,绘声绘色。
4、谨严与疏放(谨严是指构思严密、文笔精细/疏放是指不加雕琢、率意挥写的风格形态。)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文学风格
2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3风格具有哪些特征。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特点,文学接受过程的阶段与规律,以及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和标准等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批评
教学难点:理解几个基本概念:期待视野、填空、对话与兴味;理解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概念的内涵与区别。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3课时)
1文学接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与狭义:以时间划分):广义的文学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是近代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 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重要性:从观念形态到物化形态,使得文学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大机器迅猛发展,文学作品可以被大量机械复制的背景下,文学发生重大的变化(1)高雅文学(纯文学)和大众文学(或称俗文学)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更显著(2)新的大众传媒如广播、电影、电视的出现也使得文学消费呈现新的特色。
名词解释:(重要)
1高雅文学: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以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高雅文学有时又称作“纯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通俗文学:它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往往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1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学生产是狭义的文学生产,即指作家的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的生产和出版从而将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物化为文学读物的物化生产,如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等等的制作,文学传播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文学消费主要指读者的阅读。
2文学传播活动。(涉及到观念形态----物化为一定的形态,涉及到出版发行)历史回顾: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口头文学---口口相传; 印刷术----手工印刷----大机器生产的大量机械复制,它开始意味着作品与作者的分离,然后要听命于新的主人。文学书刊---声像作品)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接受范围。从特权到平民。(印刷购买—视听传播-----文盲)3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重点)
a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作品
(2)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大众传媒发展后,文学消费包括文字也包括影像)
(3)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生产着新的消费者。社会导向作用,比如50年代的消费者和 现在的消费者)
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1)首先,文学作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实现(2)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方式比如读者对言情小说的需求于是被大量类似地复制出来。由于需求的不同,比如大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需求不同,生产的规模也不一样。(3)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历史回顾:文学消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偏离。古代:街坊传播/宫廷传播。现代:大机器复制导致消费者的分布广泛。到底是谁在购买?购买中价格的如何确定? A文学消费作为一般商品消费的属性。商品,那么就要涉及到如何销售的问题。文化市场/艺术家发行量,签名售书促销/出版社千方百计出版畅销书。/文化工业)B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再生产属性:强调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问题: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商品属性。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问题: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
回顾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审美或纯商品的东西。古今中外文学接受史也表明,文学消费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消遣,尽管它要经由个人发生。文学消费和接受总是或隐或显地、或强或弱地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有关。文学消费和接受的实质,是通过艺术娱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和再生产特定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当然,在文学生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意形不同。
功能:(1)模式1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如反动文人。(2)为被统治阶级服务。如高尔基的《母亲》。(3)中立。
一般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效果之中,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的艺术感受力,进而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力。(如美国神话)
四、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
问题: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两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于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化、经济、时间空间/除了阅读能力外,更注重个人的气质、年龄、职业、经历等,哪些人接受了文学作品?)。4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1文学接受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发现文学作品中的这些部分并接受之)
认识价值:了解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
审美价值:情感体验、情感态度唤起。正反两方面,唤起真善美。形式美。文化阐释价值:民俗学、宗教学、哲学(比如现代主义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1952~)商州、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文学接受的整体性 文学接受的主体:作为认识者、审美者和文化阐释者的读者。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高雅文学 大众文学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是什么。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3课时)
文学接受的产生
期待视野
1定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很常见)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
文体期待。在电影中有类型片,比如看武侠片要刺激、激烈。恐怖片越刺激越好。在戏曲中有程式,在文学中同样有许多固定的文体对应某种程式,比如童话,比如词,读者阅读一篇词,诗歌,读者往往有所期待。形象期待。
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阅读武侠小说,其中的主人公一定是玉树林风,潇洒俊朗。
经典改编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新的改编经典现身荧屏,每每谈及也总有新意。近期荧屏上蜂拥而至的所谓翻拍“红色经典”,又引发了对经典改编的不同争论。是与非,功与过,改与不改,如何改,都需要艺术家切实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人们期待视野中的经典和改编后的经典不可避免会有距离,一旦距离过大,也必然会带来误读,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对受众的伤害。而只有当人的期待视野和改编经典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尺度时,人对于改编的接受才处于一个最大值。意蕴期待。希望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2期待视野的形成。
相关因素(1)世界观、人生观。(2)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3)特定的生理机制。
从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个人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集体期待视野则是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比如才子佳人小说的流行、目前商战小说的走红、情感类小说的再度走俏。接受动机:
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育动机 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接受效果问题的分析:鲁迅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设置了隐含读者。(1)创作动机决定(2)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3)选材及文体的特点。(行业小说)现实的读者与隐含读者的关系。对应或偏离、丰富。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理解与误解
正解与误解(读者的前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等构成对话关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存在不同与偏差)与本义相同是正解//与本义发生偏差则是误解 误解又分为(1)正误(2)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 作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解看上去切合实际,令人信服。(事例:海明威/)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顺向适应:从头知道尾(言情小说/类型电影);定向联想 [往往创造性弱] 逆向适应:往往具有创造性。富有艺术魅力。(出人意料)
但是完全出乎读者意料则可能出现“完全遇挫”的情况。(极端个人化、结果往往很难实现预期目的)事例:对红色经典的改造如《沙家浜》另外如现代主义作品别人看不懂。
所以,真正赢得读者的作品应该是既有顺向适应又有逆向适应,把握好两者的分寸。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第三个阶段)
共鸣(高山流水:知音 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际遇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具有对话点)
原因(1)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平凡的世界》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作品发表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引起巨大反响,(2)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和作品中人物经验的相同或相似。《渴望》(3)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净化
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 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领悟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一种更高境界,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与之形成共鸣、达到净化后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和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读好书有这样的收获,豁然开朗。秦王:而此刻秦王明知刺客在前竟背对无名转身悟字,悟无名带来的残剑的字,一个八尺“剑”字。“我悟到了,琴棋书画剑本是相通,只是通往人生境界的途经而已。此字已达到最高境界,就是无剑,就是天下!”大敌当前反促成秦王悟字。“想不到我唯一的知己竟是我通缉的罪犯!”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即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达到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三月不知肉味)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期待视野 正误与反误
2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3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3学时)
第一节 文学批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接受
(一)文学批评与创造的关系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造有着密切关系
1、文学创造及其作品是批评的前提与目标,文学批评的理论背景与价值取向,对作品具有筛选作用,从而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有个体性,而文学批评则是要将个体化的创作经验上升为一种文学的经验。
(二)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接受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与文学接受有着密切关系。
1、就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批评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接受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
2、从层次间分工协作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鉴赏性接受 批评性接受
二、批评的意识形态性
(一)批评对象:作品是意识形态话语,批评是意识形态价值评价。
(二)批评效能:
1、批评话语必然体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
2、对思潮、运动的评价是意识形态论争。
3、扶持文学新人,发挥其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
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一)伦理批评
又叫道德批评,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主张将文学和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伦理批评的基本特征:
1、历史的久远性
2、多样性
3、差异性或敌对性
(二)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历史功用和历史意义。
孟子:“知人论世” 丹纳:“种族、环境、时代” 社会—历史批评的特征
1、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2、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3、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其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其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其三,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关系。
(三)审美批评
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认为美是文学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审美批评的特征
1、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它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现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
2、具有“超功利性”。
3、经常是一种形象或形式的直觉批评。
(四)心理批评
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心理批评的运作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4、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五)语言批评
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要从本文去寻求而无需从外部力量加以说明。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结构及其在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象征性。与语言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象征主义。
二、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1、论文
当代最常见的文学批评文体样式。
2、点评:
古代常见的一种批评文体。强调在阅读作品时的感悟与随想。金圣叹“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 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点评 2)《第六才子书王实甫西厢记》点评
3、以诗论诗体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评四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陶潜
4、随笔:
王蒙“欲读书结”:“欲读书者,处于未读书、不读书之狼狈处境而粉饰之也。……不学而不甘无术,便把浅层次的感想见解写出来,求教于善读书多读书者。”
5、序跋;
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序:“诗教观”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社)
6、评传体、书信体、对话体
1)评传体:古今中外作家评传
2)书信体:贺拉斯:《诗艺——给皮索父子的信》
单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神曲》主题:“四义说”
3)对话体: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王朝闻《雕塑谈》《透与隔》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一)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黑格尔《美学》“美学与历史的统一”
2、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讲话》:
“不涉及审美的历史的批评,不涉及历史的审美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3、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致拉萨尔》(1859.5.18)
(二)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
1、美学原则:遵循艺术规律,揭示审美价值: 艺术标准
2、历史原则:反映历史真实,坚持“知人论世”:思想标准
3、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标准的定义:
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依据,它是一定时代的人们用以衡量文学作品思想上、艺术上有无价值或价值高低的尺度。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一)思想标准
1、高度的真实性:作品与社会生活
2、进步的倾向性:作品与作家意识
3、情感的健康性:作品对读者影响
【新闻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文学理论教程10-17
军事理论教程期末复习09-05
室内设计师理论教程09-25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07-19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08-17
自考 金融理论与实务 2011版 名词解释第六章 货币市场09-24
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07-13
新闻宣传中心新闻培训会06-21
重大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新闻稿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