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精选9篇)
1.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 篇一
谢谢主席,大家好: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但我方不得不指出以下几个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认为电视征婚扩展了征婚渠道,我方承认,扩展渠道也是一个好处,但这就说明了利大于弊吗?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无数的作秀充斥着电视征婚的舞台,这不是以偏概全,而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第二,对方辩友认为,电视征婚更好的解决了剩男剩女的问题。请问对方辩友所谓“更好”的标准和比较对象是立足于何处呢?首先人有一种伪装性,电视征婚要面对社会公众,因此这种伪装性会表现的更明显,这在行为心理学上也已经得到证实。请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征婚者实现了更好的交流吗?
第三,对方辩友认为,电视征婚丰富了百姓的娱乐文化生活。而健康的.娱乐生活应该给观众带来乐趣并有积极的启发性。但现如今多数电视征婚节目只是靠制造噱头来吸引观众眼球,对社会还有不良的价值导向。所以对方辩友这一论点是否合理实在有待商榷。
同时,对方辩友也忽略到,电视征婚节目还涉及到三个主体——电视台、观众和征婚者,我方将以此一一进行论证:
电视台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受市场基础性调节的,这虽然有很大优势,但市场的自发性使电视台为了收视率而要征婚节目吸引眼球,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吸引眼球呢?当然是制造热点,使节目具有争议性。那当这样的节目播出之后,观众对此的态度不管是认同也好,否定也罢,其客观效果都表现为节目收视率高、反响强烈、争议很大。所以,电视台收到这样的客观效果之后,其实它追求收视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作为一个经济实体,电视台也具有趋利性,因此电视台会继续追求更高的收视率而更加制造卖点,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也许大家会说,当弊端暴露出来之后,我们还有政府进行监管啊。不过就征婚节目而言,虽然广电总局做出整改措施,但是难于制定明确的界限而导致监管难的现状。由此观之,征婚节目的弊端是愈演愈烈啊。
电视征婚节目对于征婚者而言又是怎样的互动呢?我们可以用行为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当某一行为的成功率很低,但仍是大众行为的话,说明推动此行为的根本原因不是该行为本身,而另有其他原因。众所周知,电视征婚成功率极低,但还有如此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参与,说明大部分人参与的根本原因不是能征到婚交到友,而是可以上电视。那么,这类人在电视节目上的所作所为不就正可以制造更多话题,更具争议性吗?这难道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吗?
作为主办方的电视台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应具有传播良好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方判断利弊的标准是:主办方电视台有没有违背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而经过刚才的论证得出,目前主流电视征婚节目确实违背了社会责任感。由此观之,我方坚持认为,电视征婚弊大于利。谢谢!
2.火车票实名制利大于弊正方立论 篇二
第一,实名制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改变当前火车票购买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铁路系统是公共资源,火车票实名制规范售票、检票程序,从源头上杜绝购票上的灰色行为,使购票的管理透明度加大,使资源得到公平分配,有利于维护乘客利益。
第二,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黄牛党,缓解购票难问题。火车票实名制的初衷就是要解决售票难、买票难的问题,虽然实名制并不能提高火车的运能,也不能增加火车票的总量,但它能最大限度优化我们的市场,使火车票到达真正需要的人手里,试想当我们买票的时候,没有了黄牛党从中上下其手,那我们买到票的可能性是不是会大大增加呢?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实名制能彻底解决我国铁道部门的所有问题,因为某些高级黄牛可能需要公安部门去解决,我国在提高火车运力方面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实名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第三,实名制有助于应对突发事件,保障铁路安全。随着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人口大流动,诱发社会治安问题的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多,发生在铁路上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也日趋突出。从客观上看,主要有铁路上人财物高度聚散,人员流动便利,治安监控难度大,铁路警力不足等因素。站在防患于未然的角度,由于长期没有实名制,难以及时掌握旅客身份信息,因此在铁路治安上,事前防范工作往往存在着被动滞后的问题。推行实名制,将便于公安机关及时排查混藏在旅客之中的违法犯罪分子。从这个意义上看,推行火车票实名制,无疑是增强社会尤其是铁路治安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3.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 篇三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朋友,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讨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辩题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选秀节目”可分为“为选而秀”如《感动中国》和“为秀而选”如《超级女声》也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如《青年歌手大赛》“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而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认为利大于弊判断的标准在于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是否能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 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基础价值判断能力。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首先它的存在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意义。面对节目所呈现出的多元文化,而作为大学生我们已经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然具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
第二 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满足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加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他们从各种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了思路。《感动中国》《星光大道》《非诚勿扰》等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社会的一个平台,为大学生广泛传播了当代人们的思想,潮流,为大学生提供了寻找自我扩展经验的空间。
第三 节目所体现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可以警醒激励大学生。各种新思想的传播,促使大学生去全面地思考现实中的许多问题。节目参与者为之努力的过程,以及他们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对我们的价值取向给予正确引导。对于正确的部分予以认识、接受;而对于一些节目中良莠不齐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混淆,大学生进行争议和讨论,开阔思维和眼界。从而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不是可以让其“利大于弊”吗?
4.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篇四
一、正反方理论陈词 正方一辩:
老师们,同学们,对方辩友们,你们好!
我方观点是: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以下几点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小学生上网,有助于早期智力开发。
十指与电脑的配合联动,孩子对计算机网络多种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技能和智能,而智力、技能和智能是体现人的素质的三大要素。因此,中小学生上网本身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只要引导和控制得当,确实大有好处。你难道想错过你的智力早期开发吗?
第二,上网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通过网络获取广泛的新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各种知识的整合,因此,素质教育战略很难完善,在许多领域,缺少复合型新人文学者,直接影响各行业的发展。因此,从小培养我们对多种知识的复合,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而且对21世纪的人才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还有,上网人口比例提高,有助于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而这个进程,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上网发E—mail,使我们从小树立电子信函、电子写作的意识,可节省大量木浆纸,提高环保水平;作为祖国的未来的我们,能树立电子商务意识,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学好电脑,还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性。难道你又愿意错过网上拓宽你知识的机会吗?
第三,小学生上网可以知道很多的丰富资源和信息。网络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会越来越先进,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变化,人们可以用电脑运算、精确书写。难道这么好的老师你不想拥有吗?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及时地知道一些最新的新闻;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访遍全国各地的小学,在网络图书馆里查询我们所需要的资料,有了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请求老师指导。这难道不好吗?难道以上的上网好处还不足以证明: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了吗!谢谢!
主持人:是呀,说得太棒了!原来上网有这么多好处呀? 反方代表:不,我方并不这么认为。主持人:
好,有请反方一辩做理论陈词,并做有力反击!反方一辩:
老师们,同学们,对方辩友们,你们好!
刚刚我们一起凝听对方一辩的慷慨陈词,对方辩友仅仅看到小学生上网的一点点好处,可忽略了,对我们小学生来说上网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和伤害!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是弊大于利的!请听以下理由:
第一,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小学生成了小“网虫”,沉迷于上网,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据报载,2002年1月,乌鲁木齐市一名年仅12岁的六年级小学生从爷爷家偷走3900元钱,到网吧玩游戏,22天没回家。长时间地玩游戏,除了导致孩子们不思学习、荒废学业外,对他们身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第二,上网有害视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还有什么比保护心灵的窗户更重要的呢?上网使我们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自从有了网络,我们每天都对着冷冰冰的显示器与鼠标,毫无趣味可言。这样做,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而且长时间地坐在电脑面前接受过多的辐射,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我们尤其不利。
第三,上网玩游戏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玩网络游戏,可使人沉迷其中,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几天几夜不回家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游戏玩到凌晨也不是罕见的事。
第四,上网容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人有千面,网上也有许多不三不四的人。正因为网络的虚拟,才使得我们交友容易被迷惑。长期与这种人打交道,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沾染上坏习气。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呀!。
关于我方坚信的: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这个观点,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双方一号辩友给我们的精彩陈述。现在请双方辩友对一辩友的陈词做补充说明。先请正方二辩先发言。
二、正反方二、三辩友攻辩
1.正方二辩:我方认为上网有利。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是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网络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邓小平爷爷也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小学生上网可以知道很多的丰富资源和信息。远程教育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就拿2003年的非典来说吧,那时候广州、北京一些学校不得不停课。为了实行同步教学,就有人开通了网校。这难道不是网络的好处吗?
2.反方二辩友:大家好!刚刚对方辩友夸夸其谈,列举了许多上网的好处,我方并不否认上网有利,但有利就利大于弊了吗?吸烟能提神,难道就说,吸烟就利大于弊了吗?
我不赞同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方认为过多的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科学家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难道你们愿意孤独和沮丧吗?
3.正方三辩:对方辩友,难道你们没听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吗?难道你能说水不好吗?我们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美国的12岁男孩桑恩在进入网络聊天室时,发现了在芬兰的一位女孩苏姗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网络救出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苏姗,挽回了一条性命。这不要归功于网络吗?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的一些弊,就掀翻人们的成果,这相当于因噎废食。要知道,这是科学家们心血的结晶,是国家的财产。
4.反方三辩:水本身没有不好,但是水里有一只死苍蝇,你还会义无反顾的喝下去吗?当然不会!你明知道网络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你为什么还要上网呢?可是正因为网络的的丰富多彩,有许多小学生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沉溺于虚拟时空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而且有人将大量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没有时间用于学习,与朋友交往,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浪费了,就会逃课,熬通宵,成绩一落千丈。并且小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上网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浪费时间。因此,不得不说上网弊大于利的,谢谢!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我们正反双方辩友是针尖与麦芒,现在请正方辩友做攻辩陈词。先有请正方一辩总结陈词。
三、正反方攻辩总结陈词 正方一辩总结陈词:
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词,真的让人触目惊心。但是我们不难听出,对方辩友说了是:不少的小学生成了小“网虫”,沉迷于上网。这说明小学生成为网虫是极个别的学生,如果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正确引导,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注意上网时间,用眼卫生,上网影响视力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再说网络游戏,其实偶尔的玩一下还可以放松我们的大脑呢!再说,你能否认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捷与方便吗?你能否认网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吗?你又能否认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了吗?不能,对吧?而且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同时,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
所以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主持人:可见正方是内力深厚呀!我们反方可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才行哦!反方一辩总结陈词:
好,请听我们用事实说话吧!我们经过以上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可以看出我方的观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我的总结如下:
一、网络世界对孩子人的强烈诱惑力与网络世界的良莠不齐确实给孩子们的教育带来了较大困难,况且,家长们为了能好好地生存,要应付方方面面的事情,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教育孩子。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他们能顺利地跨过网络这个“坎儿”,家长就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尝试着“驾双”孩子们所需的网络走向,在孩子身上多倾注心血。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看看,这些可怕的事实面前,还不足以表明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了吗?谢谢大家!主持人:让我们赶紧进入精彩的自由辩论吧,我们拭目以待!请正方辩手心宽体胖,思路通畅的汤捷同学先发言!
四、正反方自由辩论
1.正方:亲爱的主席,对方辩友们,你们好!既然对方辩友觉得上网是不好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有哪一位没有上过网呢?既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要带头!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上网不好的话,那为什么你们还要上网呢?我们小学生仅仅是针对找资料、学习这方面来上网,难道这也有错吗?
2.反方:现在因为上网过度而引发的疾病并不少,像“上网综合征”等等,对方辩友对此又如何解释呢?
3.正方:诸如“上网综合征”等等疾病的确是有一些,但是,对方辩友,你们难道没有上过网?你们上过网,又为什么没有得“上网综合征”呢?我们小学生还是有一点自制力的,不会上网过度,因此,这类的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4.反方: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口口声声说上网是为了查资料,那么你们在网上用来查资料的时间究竟占总时间的百分之几呢?!
5.正方:我们上网并不一定是去查一些资料,但是难道游戏就没有好处了吗?不知对方辩友是否玩过一款名为《牧场物语》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你需要自己经营一个牧场。这样从小培养我们的责任感,难道有弊处吗?
6.反方:如果过度沉迷这款游戏的话,不但会占用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时间上网还严重影响我们的视力。这样的上网不但有坏处而且是弊大于利!
7.正方: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人要掌握三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上网、开车和讲外语”。其三种缺一不可。
8.反方:对方辩友请你注意,我们可还是小学生,难道你现在开着汽车上路。交警会同意吗?所以我们小学生的任务应该就是好好学习呀!
这也有力地说明,小学生上网是弊大于利的。
9.正方:既然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那么我们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开始微机课教我们上网呢!
10.反方:我们学习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网上学习。可是小学生上网都是在学习的吗? 11.反方:请问,你们认为我们小学生能控制住自己而不去玩一些小游戏吗?许多小学生往往打着查找资料的旗帜,去玩一些游戏,甚至做一些小学生不应该做的事。因此我方认为,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12.正方:我们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呀,这样我们就不敢玩游戏了,真正让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这样的上网难道你能说小学生上网不是利大于弊的吗?
13.反方:请问──你觉得家长会时时陪着我们吗?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呀!再说现在我们的父母都要工作,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看护着我们呀!所以小学生还是少上网的好!
14.反方:当我们想要玩游戏时,假如家长不让,有些人就可能去偷钱,然后上网吧。这样,我们会误入歧途,我们的前程将毁灭。所以我方认为,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谢谢大家!
主持人:自由辩论果然精彩,让我们听得耳目一新,听来听去,觉得哪一方说得都有道理。看来最后的胜负,要看关键的总结陈词了。先由正方四辩来做最后的陈词,时间3分钟。
五、正反方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总结: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老师、同学大家好!首先,我想针对对方辩词做一些分析。不可否认,对方辩词精彩绝伦,但真理不是修饰而成的,对方辩词中的漏洞依旧清晰可见: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小学生上网如何坏,如何坏!可对小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利处轻描淡写。
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人恭维!其次,我想针对此次辩题做如下分析:
一、我们将成为明天的建设者,我们肩上担负的是托起未来的重任。我们的任务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掌握科学技术。我们的年龄也使我们对新生事物既充满好奇,又缺乏自制力。因此,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师、家长的领导,他们的世界时时处处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保护。
二、网络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面临改革。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更高的科学素质。
当然,我方也不否认网络存在弊端。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利有弊,但正如我方辩友所证明的,如果人们更广泛接触到的是事物有利的一面,我们又怎能说是弊大于利呢?这就像吃鱼一样,我们有时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但我们就不吃鱼了吗?不会。因为鱼刺卡喉咙只是偶尔,如果小心,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小学生上网也一样;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信心地说: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在这里呼吁:不要将我们一网打尽,因为我们是一往情深哪!谢谢!
反方四辩总结:
我在这里不得不再次重申,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方观点:
1.电脑辐射大,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并会对视力,皮肤,手臂,肩膀造成不小的危害。许多小学生是因为长时间上网戴上眼镜,上网时间过久,会患上多种疾病。
2.上网虽然可以便捷地查找到许多资料,但长时间依赖电脑,便会养成不独立思考,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查资料的坏习惯,长时间用电脑打字,便会成为提笔忘字的“文盲”。
3.万一你要是无法抵制网瘾,还有许多诱惑,你会无法自拔.现在可能不会觉得,等觉出来已经晚了。
4.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太大了,小学生的自制力弱,一不留意就会陷入“网络黑洞”便会不分昼夜地玩游戏,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还耽误时间,等察觉出来,已经晚了。
5.网上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例如:暴力,谣言……所以,上网是有害的,以上种种说明,小学生上网弊是大于利的。面对我们的伙伴自投罗网而一往情深,我们也呼吁: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爽爽好时光。谢谢大家!
主持人: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呀!主持人:谢谢,辩友们精彩的发言。
主持人:相信在坐的同学们对小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想一吐为快吧?谁先来说说?
六、全班互动,自由辩论
主持人:随机点拨,我们现在一起来听听评委老师是怎么说的吧!学生评委组:宣布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并简单说明理由!
主持人:刚刚同学们精彩的辩论,让我们再一次清楚地认识了网络。小学生上网的利弊,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如果用于聊天、游戏:弊大于利。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小学生学习的工具,让网络为我们小学生成长服务。谢谢大家!
5.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 篇五
自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之日起,人类便开启了计算机技术和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短短23年后,便有了美国的阿帕网问世,作为现代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的出现注定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变的越来越便捷,只要你身处地球上网络信号良好的地带,你便可以在区区几秒内将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发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这样的即时交流方式,必然是两百年前孤身一人来到美洲大陆求学、和母亲通一份家信需要整整一年的容闳先生所无法预见的。但是互联网的“速度”,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
从最早席卷全球的iPhone4,到悄然崛起的.国产品牌小米、华为,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日益加速的城市节奏,使得人们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小碎片。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曾提到:“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显然,早在宋朝,人们就有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意识,更别说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通勤时、饭桌上、睡觉前、甚至是厕上,依靠手机利用起了碎片化的时间,或阅读,或聊天,或了解时事热点。
但当这种现象过了度,其结果也会与目的背道而驰。据统计,今年1至10月,上海市共发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690起,其中由开车接听电话、玩微信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违法行为”引发的死亡事故高达204起,占29、6%。而一直为市民所诟病的“酒后驾车”导致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为19起,仅占2、8%。这类人过度利用细碎时间的行为不仅没有达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的目的,反将自己置于生死一线,忽视了远比碎片时间更长的未来。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明,本该是服务于人类,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的,绝非为了断送自己的幸福,乃至性命。
再反观碎片化时间这件事本身,就真的只有好处吗?郑燮曾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碎片化的阅读时间短而分散,要深入研究文本难度极大。这样对于书中的内容匆匆而过,除了消遣,又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呢?不只是读书,社交也是如此。不同于从前的书信往来以及电话短讯,现在的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朋友圈”这种方式来交流生活,所谓的朋友也只是“点赞之交”,倘若真的遇上了什么麻烦,试问又有几个人会对你伸出援手呢?
6.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 篇六
二辩:陆晶晶同学
三辩:廖仲勤同学
四辩:杨云雷同学坐在我左侧的是反方初一(3)班代表队,他们的立场观点是“追星弊大于利”。一辩:邵志龙同学
二辩:吴婷婷同学
三辩:黄铭燕同学
四辩:杨斌妹同学下面请双方辩手注意,我宣读赛程和规则。
1、开篇立论(1)正方一辩发言:用时3分钟(2)反方一辩发言:用时3分钟
2、攻辩(1)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双方各用时1分钟。(2)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双方各用时1分钟。(3)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双方各用时1分钟。(4)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双方各用时1分钟。(5)在攻辩阶段,各方选手所提问题均不能超过10秒钟。
3、攻辩小结(1)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用时1.5分钟(2)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用时1.5分钟
4、自由辩论双方用时各5分钟
5、总结陈词(1)正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3分钟。(2)反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3分钟。
四、辩论细则
1、时间提示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以语言提醒,用时满时,记时员提醒终止发言。攻辩及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时,记时员以语言提醒,用时满时,记时员提醒终止发言。其它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语言提醒,用时满时,记时员提醒终止发言。记时员提醒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
2、陈词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开篇立论无须在理论的层面上过多纠缠。立论要求逻辑性强,言简意赅。
4、攻辩(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2)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3)每一轮攻辩,辩方可以反问,攻辩双方必须有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如一方用时已满,对方辩手在限时内可以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自由辩论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停顿,按应接着发言的一方用时计算。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供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进行扣分,对于双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7.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 篇七
时
间:2014年5月6日 地
点:189班教室
参会人员:全班同学、全校班主任、老师。主 持 人:宋玥
辩论题目: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辩
手:正方: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反方: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目的:提高同学们语言表达、思维、明辨是非能力,让同学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从而正确使用网络。步
骤:
1、主持人宣布辩论赛开始
主席: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经过大家下去紧张而又精心的准备,我们今天终于迎来了一场辩论赛,他们将辩论的是“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首先让正方辩友提出自己的观点。
2、双方一辩提出观点: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老师,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认为上网利大于弊,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介入我们的生活,如今网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它能让我们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广交朋友,所以我方认为上网利大于弊。
主席:反方一辩提出自己的观点。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各位老师,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观点认为上网弊大于利,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今网上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如:色情、暴力内容、网络欺骗、泄密等,有许多中学生也因网络白白耽误了自己的青春,毁了自己的前途,所以我方认为上网弊大于利.主席:现在让正方二辩陈述观点
3、双方二辩阐述观点
正方:在网上,我们能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最快地查阅到资料,让你无论在哪里,都拥有一个图书馆,同时,玩游戏、听音乐也能放松自己的心情,还能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主席:现在请反方二辩陈述观点
反方:如今,中国的网民5.64亿,可想而知全世界的网民有多少!那些不注重培养自我控制,防范能力的意识和能力的人,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干什么事都有可能出事。网络世界是十分复杂的,在网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安全因素,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让许多未成年人受到影响,游戏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无心学习,还有长期上网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影响,最明显地就是因上网而带上眼镜,另外电脑的辐射对人身也有极大影响,无数事实说明:网络已成为无数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主席;现在进入自由辩论阶段时间。反方三辩开始辩论。
4、自由辩论阶段
正方: 辩手A: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提高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
辩手B: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我们如果学习中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老师讨论解决。
辩手C:网络利于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
辩手D: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上网聊聊天、玩一些游戏,可以把一天比较紧张的大脑放轻松一下。玩游戏,对于熟悉计算机,了解新技术以及对他将来的发展都很有意义。
.................反方: 辩手A:过多的上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卡耐基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辩手B:将大量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没有时间用于学习,与朋友交往,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就会逃课,熬通宵,成绩直线下降。
辩手C:有关专家说,长时间上网,容易把精力,脑力耗到极点,进而诱发一系列诸如经常性头痛,偏头疼,视力损坏,“鼠标手”,“电脑脸”等毛病。
辩手D:青少年上网首先的一大危害就是会影响视力。据统计,经常上网的学生中近视的比例大约占60%。第二大危害就是电脑所释放出来的辐射,具有相当强烈的危害。
.................主席:看来双方都是能言善辩,接下来我们双方的组员们也等不及了也要与对手一争高低,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5、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众A:一个事物有利就一定有弊,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因人而宜。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了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上网有百利而无一害。
观众B:我认为上网的弊大于利,因为互联网上有很多不适宜我们的地方。我们经过讨论总结出了以下几个上网的弊端:上网还有可能引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而且如果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不务正业,荒废学习,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睡眠不足等一些相关的疾病,我还是认为上网弊大于利。
观众C: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单一的生活方式,虚拟的网络生活为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娱乐概念,畅游在Internet国际互联网这个广阔的信息世界里,可以给我们中学生带来感兴趣的话题。
观众D:网络游戏影响我们的正常学习,它会使我们着迷,最后玩物丧志,放弃自己的学业,这就是因为我们青少年还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还需要家长的帮助和辅导,所以青少年上网是弊大于利的。
观众E:上网对于课外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非常有用,这些方面可能是娱乐,可能是交流,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上网能够让我们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像关于大自然的,并不纯粹是为了学习。
观众F:青少年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要说上网可以帮助学习,如果上网真的能帮助你们提高成绩的话,为什么国家还要投入那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完善我国的教育机构呢?即使网上可以学到知识,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每天背着书包来学校上课呢?干脆回家上网自学不是更好吗?省得每年还要家长花上千元来供你们上学。
观众G: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交互性,经常上网的孩子跟不上网的孩子在独立性、自制性、创新性和感情的公开性等方面,有很多很新鲜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都非常有好处。这种时候,传统教育也许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学习的需要,而互联网则可以。这就体现出上网的利大于弊。
主席:谢谢各位辩论,刚才的辩论简直是针尖对锋芒,现在人双方四辩总结观点。
6、双方四辩总结观点
正方:上网的利表现:①必要性。如今是经济知识的时代,未来世界就是网络世界。②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我们可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学到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可以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创造力。③现实性: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建立因特网教室,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因特网知识,推动中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教与知识共享。
反方:上网有许多弊端。比如:有色情、暴力内容、泄密,可能上当受骗,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耽误学业甚至走上犯法犯罪道路。
7、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节紧张而又愉快的政治课。首先:我要感谢同学们,为了搞好这次辩论赛,精心的收集有关资料,为了烘托比赛的气氛,还布置了黑板。还有不少工作人员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8.辩论--核电利大于弊 篇八
第一组正方成员:王栋亮,梅振飞,王圣园,李东旭,孙军,王锦涛,罗晨,肖璇,赵秋霞。
从环境,经济,技术,安全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核电的利大于弊。
环境
核电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
核电是高效、洁净、安全的能源,核电站运行对周围居民的辐射影响,远远低于天然辐射,可以说微乎其微。大亚湾核电基地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0座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核电站的环境放射性水平与运行前的本来数据相比没有发生变化。至于核电站三废处理,据介绍,核电站产生的废物量很少,仅为同等规模火电厂的十万分之一。核电站三废排放的原则是尽量回收,把排放量减至最少。核电站内固体废物完全不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活度较大的液体废物转化成固体废物也不排放。像工作人员淋浴水之类低放射性废水经过处理、检验合格后排放。气体废物经处理和检测合格后向高空排放。发展核电是减少我国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雾霾频发,燃煤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核能属于低碳、密集性能源,以核能发电代替燃煤发电,对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潜在贡献非常明显,同时也是减少我国环境污染的现实有效途径。
从大气污染物排放来看,正常情况下,燃煤发电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而核发电不产生任何大气污染物;从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来看,煤中含有天然存在的原生放射性核素,通过燃煤电厂的烟尘排放到环境中,而核电链向环境排放的气态和液态流出物远低于天然本底水平,产生数量很少的固体废物作封闭处理,没有外排。总的来说,煤电链对公众产生的辐射照射约为核电链的50倍。
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核电站一年仅需补充30吨核燃料而火电厂却要消耗300万吨原煤
2014年,中国核电清洁能源发电量527.66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煤电相比,相当于节约标煤消耗约1747万吨,清洁电力对应减排温室气体约5657万吨,相当于造林15.7万公顷。
中国核电一直坚持绿色建设、绿色运营,采用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生产运营方式,在核电选址、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对放射性物质严格管理,保护厂区周围的生物多样性。
据环境监测机构的长期跟踪监测,2014年,公司各运行核电厂周边地区环境辐射水平仍保持在核电厂建成前环境本底水平,核电厂运行没有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装机容量为100万kW的压水堆核电站,对环境影响显然要小得多。
(1)矿工死亡:年均0.6人,是煤电的1.7%。(2)地表塌陷:2.4亩,是煤电的0.22%。(3)废物占地面积:1.5亩,是煤电的48%。(4矿工尘肺:4.4人,是煤电的20%。(5)排出烟灰:近于零。
(6)有毒金属:核岛中有不高于本底的放射性核素排放。(7)222Rn扩散其排放量约为煤电的1/3。(8)二氧化碳:6~7万t,为煤电的1%。(9)CO:零排放。
(10)SO2和NxOY:零排放。
以上10对数据表明,核能发电属清洁生产。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因此核电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运行、在建核电厂安全风险均处于受控状态
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核安全司一司司长郭承站介绍,除了严格的核电机组运行安全监管之外,国家核安全局对核电机组排放物也进行了严格监管。国家核安全局和企业分别建立了监测体系,对核电厂的气态、液态流出物和核电厂外围环境实行“双轨制”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运行核电厂流出物排放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值。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秦山核电基地、大亚湾/岭澳核电厂、田湾核电厂、红沿河核电厂外围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在当地天然本底水平涨落范围内。核电厂外围各种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历年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2011年3月至12月,国家核安全局会同相关部门对我国大陆运行和在建核电厂进行了综合安全检查。总体结论为:基本满足中国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的要求,具备一定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能力,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安全是有保障的。技术
核电核燃料的原子能非常高,所以发电所需量非常少,大大减少运输成本。
核电不同堆型效率也不同,举几个例子吧(都是理论值): AP1000热功率3400MW,电功率1250MW,效率36.8% 中国实验快堆热功率65.5MW,电功率25MW,效率38.2% 高温气冷堆据说效率可以达到47% 火力发电厂最多大约为40-42%,一般要比核电效率高一些。光伏发电效率:单晶硅19%~21%,多晶硅:16~17%。水电和风电就不说效率了吧,直接机械能转电能。
核电的热效率不高。举例说明: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满功率发电电功率984MW,对应反应堆热功率为2905MW,换算热效率为33.87%。压水堆核电站可能是核电站中热效率最低的堆型;而高温气冷堆可能能做到接近亚临界火电站的效率,但仍比目前流行型号的常规火电站的效率低。
但是:火电站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所释放出的化学能来发电,核电站则利用核燃料的核裂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来发电。核能要比化学能大得多,所以核电站所消耗的核燃料比同样功率的火电厂所消耗的化石燃料少得多。例如,一座百万千瓦的煤电厂每年要消耗约300万吨原煤,而一座同样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约30吨核燃料,后者仅为前者的十万分之一。发展核电可以拉动工业体系转型升级
核电工业是现代高科技密集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其发展不但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扩大了我国在核燃料循环、核电装备、核技术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规模,同时有效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涉及材料、机电、电子、仪表、冶金、化工、建筑)整体发展,而且先进的核科学技术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如果按照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态势,每年投资额870亿元,拉动重要相关行业的产出增长为:建筑业约272亿元,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8亿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1亿元,综合技术服务业163亿元,农业154亿元,化学工业154亿元,金融保险业154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7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8亿元。
依托核电项目,核电装备制造国产化、自主化不断推进,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核电涉及工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基本代表了冶金、材料、机械、电子仪器等众多行业最复杂、最前沿技术,对开发设计、冶炼、铸造、热处理、精密制造等生产工艺有极高要求,由此带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
发展核电可以强大国防,保持核威慑力
发展核电是保持和提高我国核工业实力,稳定和壮大核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设我国强大国防、进一步提升核大国地位、和平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强国之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经济
核电的发电成本低,经济性高
核电作为可以大规模运用的工业能源,与煤电、风电、太阳能比较,有明显的经济性优势:与煤电相比,核电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二代改进型机组的含税0.43元/千瓦时电价,都普遍低于电站所在沿海各省煤电标杆电价,体现了核电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核电成本的包容性大,是全成本,即核电的发电成本中除了燃料费、运行维护费、折旧费、财务费用外,还包括了电站退役的处置费用和对乏燃料的后处理费用(后者统一上缴国家财政)。
而煤电的成本中目前有脱硫、脱硝、除尘成本,但没有对二氧化碳的收集、处置费用(如CCS费用*)。这意味着,煤电成本在环保压力下有增长空间,而核电成本没有这个增长压力。
除了零排放有害气体的环保优势外,由于核电使用的燃料少,百万千瓦机组每年仅25~30吨,而煤电要烧煤300万吨,所以燃料开采、运输优势明显。
核电与风电、太阳能相比,单位投资相当,但核电的运行小时数高,每年可以7000小时以上,稳定可靠,是电网的基本负荷。而风电、太阳能每年有效上网小时数为1500~2000,且受自然条件影响日间波动大,电网还需要配备煤电、气电、抽蓄等来均衡波动性(调峰、调相、调频),加大电网运行成本。据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201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欧洲的核电发电成本是光伏发电的1/5.3,风电的1/1.8,使用CCS褐煤发电的1/1.2;中国的核电发电成本是光伏发电的1/4.7,风电的1/2.1。
建核电站除了解决能源问题,它吸引来的巨大投资及经济辐射力比能源更受地方政府的青睐,能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核电建设周期漫长。我国最早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从1983年至今已持续建设近三十年。
能源效益巨大
到2011年10月底,秦山核电站已累计发电405亿千瓦时,相当于少消耗标准煤16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120万吨。对所在地GDP和财政拉动明显。秦山核电站让所在地浙江海盐县从全国落后县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从建设初期的20年来,海盐生产总值(GDP)从3.1亿元提高到110.8亿元,提高了35.6倍,地方财政收入从3519万元提高到3.47亿元,提高了近10倍。
关联产业迅速兴起
海盐已有44家核电直接关联企业,产业门类已涵盖一二三产业,2011年,海盐核电关联企业产值突破40亿元,预计“十二五”末产值将达500亿元。
核电利润非常高
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核电企业整体毛利率近40%,在执行新的全国标杆电价0.43元/千瓦时后,机组发电利润约0.09元/千瓦时,ROE(股东权益收益率)水平近26%。2013年核电行业销售收入达382.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128.43亿元。任浩宁表示:“核电的利润率绝对对得起这个行业的投资,我们经常戏称核电为新能源中的‘印钞机’。因为它的利用率最高,而且发电能力不像其他新能源有间歇性。”
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核电系统利润率达到27%,2007年中广核系统的核电站净利润率达到26%,而相比之下,火电的净利润率不到10%。与火电站相比,核电站的优势还体现在每年的运行小时数可达7000小时,远远高于火电站的4800小时。安全
核电只有按照规章制度,发生事故概率极低,安全性高
1.核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两个重要参数:熔堆概率和大规模放射性外泄概率现在已经降低到十的负五次方和负六次方,也就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从造成伤害来看,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而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亡,主要死于肺癌等疾病。石油生产也存在隐患,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最好的例子;另外有一组数据: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发布报告称,印度近年来快速的工业化已经引发公共健康危机,火电厂造成的污染导致印度每年最多12万人过早死亡
2.核电设备的高规格要求,以及对主控室操作员和高级操作员的严格培训。传统火电等工厂相对来说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不够,易出现事故。3.从职业伤亡的绝对人数和比例上,与传统火电相比较,是极低极低的。4.从核电辐射问题来看核电安全性,可以拿天然本底辐射和正常核电运行工作人员所受辐射计量做对比。有一组数据就是:做一次全身CT扫描,辐射剂量大概是40到50毫西弗,而电厂工作人员五年平均计量上限为20毫西弗,据一些长期运行的电厂数据显示,工作人员实际所受到的辐照计量仅为5毫西弗左右。5.核废料的处理方法: a、玻璃化冷冻保存 b、地质处理 c、海洋处理
9.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 篇九
附加材料全集
目录
1、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交融
2~3
2、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4~6
3、无助的异类的亲戚——评王小强《文明冲突的背后》 7~10
4、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11~12
5、如何认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2~14
6、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5~16
7、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17~19
8、从文化对抗谈汉文明的坚守
20~23
9、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迫在眉睫 24~25
10、近代中国的东西方文明冲突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26~29
11、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30~31
12、“文明冲突”的背后
32~36
13、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网络摘抄总汇 37~56
1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1、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交融
不知从何时起: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已悄悄上了人们的餐桌;众多外国名牌产品成了人们热衷的对象;日本的动漫已成为80后,90后们的最爱;当圣诞节将要来临时,大街小巷的商店都被各种圣诞饰品装饰一新„„你是否注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呢?其实,这些现象背后所展示的就是中外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融。
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即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而外来文化,则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号召下,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扩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那么,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呢?我们应该怎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使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搜索、调查和总结,在几个月的时间中,我们通过做调查等形式得出一些结论,以下就是本组的研究成果。
在外来文化“入侵”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很大关系的。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所以导致了盲目排外。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我们询问一位路人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看法时,他说当他听说韩国要和中国抢端午节,而中国人却对自己的节日不重视,感到非常生气,他个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至于吸收外来文化就没什么必要了。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于是便出现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这种盲目崇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在采访一家服装店的营业员时,她说一般情况下当她向顾客推销外国款式的衣服时成交率较高,这不仅是由于顾客的好奇心,也是消费者认为外国东西比较好的心理所导致的。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吸中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种对待文化的态度既是开放的,2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又是理智的,因此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有了正确的态度,还必须要有具体行动的指导,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在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的。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2.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也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3.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4.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2、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刘 悦
【摘要】: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 文化安全
一、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球化浪潮的涌现,加速了不同文化间交流与融合的步伐,同时也为不同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西方大国借助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权的做法,极大地加剧和凸显了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也使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完全可以和西方文化相媲美。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正在和平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中国在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强大压力和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把中国当作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在理论层次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具体方法上,西方反华势力除了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外,还通过文化教育交流及援助项目、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大规模输出精神文化产品,加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扩张。而中国作为相对被动地接受美国信息的国家,在对抗西方文化的渗透、防范信息霸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美国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薄,崇洋媚外、奴化思想回潮,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抬头。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民族精神被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不言而喻,文化认同的危机、民族精神的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必将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危险的。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始终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巨大压力,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任务依然艰巨。从国内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由于片面地强调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有某种程度的削弱。一些同志仅仅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目的就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4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在催生人们许多新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就整个文化领域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还远远不是社会文化的全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也客观地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提出了挑战。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社会现实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同样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崭新课题。
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为了更好地壮大和弘扬中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国家文化安全万里长城”。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使多元的价值观得到合理的调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从而点燃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在传统的安全观中,国家安全主要指政治军事安全。冷战结束后,“综合安全”的新安全观逐步形成。在这其中,文化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是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着眼于全面增强国家“软实力”,逐步打造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热切参与,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认为:“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外部世界的尊重,获得安全,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健康、开朗、向上、符合时代进取精神的体制,要不断自我完善。”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1.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西方文化以产业形态的强行“市场准入”,构成了我国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维系民族文化的纽带在其剧烈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我国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施文化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就是要在对中国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 5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发展的安全“红线”,尤其是它的早期报警系统。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把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红线之下。
2.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
全方位的文化安全战略的实施,要以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为关键,以文化产业的安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动力。
3.加强法制建设,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我们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安全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法》和其他专业领域性的发展文化产业、解决文化危机问题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1.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当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时,创新能力已构成了这些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也就自然地成为中国构筑和规划21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随着市场准入原则的实施,中国的文化产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树立文化产业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制定各项政策法规,通过适时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与积极作用。
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6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3、无助的异类的亲戚——评王小强《文明冲突的背后》
30年前牺牲在美洲贫瘠山林的切·格瓦拉,由于被认为是唯一没有异化的革命者,也因其浪漫行径与英俊相貌,受到多方面的注目,甚至血统都被人们留意。他生前对此做过有趣的回答。一次是回答一位住在卡萨布兰卡的格瓦拉夫人,一次是写给自己的孩子。对那位与他同姓的夫人,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老实说,我完全不知道我的祖先曾经藏在哪个角落。他们早就一贫如洗地离开了原籍,来到了这里。我不认为你和我是近亲。但是有一个血统的记号:每逢世界上横行不义的时候,你若是愤慨得发抖,那么你就是我的亲戚。„„ 在给孩子们的遗书中他又重复过这些话。那么这就不是随意闲谈,而是他刻意留下的思想。不知为什么,读着王小强新着《文明冲突的背后》一书,脑海里总是浮起这些话。当我想为这部书写点什么的时候,开了头便感到话已说尽。因为事情是那么明白,其实不用添足解释。
检讨苏联东欧解体以来、由伊斯兰世界担当的抗击帝国主义扩张的现象,是一种警世的分析。同时,平等地面对长期被误解的、被漫画为一群乘驼之徒的穆斯林体系;分析出其中丰富的文明因素和社会主义倾向的工作,也许是当代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批判思潮中、进步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没有喧嚣,一个趋势正悄悄形成。一切不愿放弃初衷的人,包括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资本秩序全球化的批判者、被强大的帝国主义压迫年深日久的小国,都向着穆斯林世界转过脸来,带着惊喜、敬佩、和琢磨的神情。
然而这样的思路,对于穆斯林反倒是新鲜的。他们或是底层众生奔波于生计,或是沉溺于自我夜郎自大,几乎丝毫没有意识到 — 自己还扮演着社会主义继承人和资本主义批判者的角色;在苏东阵营土崩瓦解之后,他们举着的褴褛绿旗,居
然标志着反帝营垒的前线。
王小强著作的第一个意义,是它能帮助穆斯林读者摆脱盲目,认识自己的位置。
7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历史同样可供启发。
对史前古代的远溯,已经不能成为说服西方的道德劝诫了。没有人愿意听:是西亚的大小麦、是黄河的粟黍和长江的水稻、还有中美洲的玉米 — 这诸大文明的水源灌溉出了今天的富足。列强牢记的祇
是彻底消灭东方的强盛基因,他们记着东方对西方的文化优势,记着东方曾经沿
地中海与西方的争雄。
中国的媚洋,正因其从未有过对西方的胜利。一度给西方以谈虎色变的教训和永远的心理压力、甚至在一个时代使西方在文化上亦步亦趋的,并非中国,而是另一个异类的世界 — 前有先知缔造的阿拉伯,后有奥斯曼
土耳其。随着古代的落幕,西方列强便奉侵略与殖民的主义以行霸道。而就连穆斯林世界也未必意识到:由于他们的失败,东方被撕去了屏障,随后开始的殖民
主义的世纪,至今仍未完结。
事情演变至今,已是一场狼和羊的文明冲突。出于凶险的心理,赶尽杀绝正未有穷期。诸如反恐安全,不过是欲加之罪的笨拙托词。威胁的手段开始粉墨登场:逼迫下的一方“自肃”、威胁下的武器核查、都毫无耻意地成为日常茶饭。像野蛮和史前时代一样,今日的战争定义是掠夺财富。兼之媒体的帮凶,多数人的沉默,世界的新秩序建立起来了,祇是呈着一副凶相。
王小强著作的第二个意义,是它捅破了新衣,直言道出了现实的本相。
我想,穆斯林的读者会感激王小强的工作。因为对他们来说,天下大势其实一目了然,美国的司马昭之心早已路人皆知;但他们觉得世界在“看杀”穆斯林的苦难,在孤军苦战中他们伤感和易怒。是的,最恐怖的乃是正义的缄默,最可悲的是公众对不义横行的承认,最使人绝望的 — 是人对正义的放弃和不信任。王小强的这本书告诉他们不必那么悲观,正义并没有死,它广泛存在于这无情世界,存在于穆斯林的内外。
8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这种亲近感也会促进穆斯林的思考。因为这本书的很多细节,都值得穆斯林读者吟味。包括它独特的、未必完全赞同 — 鏖战于前沿的穆斯林全部观点的独立态度。强求他人接受自己的全部观点和话语,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应该成为一种禁忌。在渴望他人尊重的同时,必须实践对他人立场的尊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抗争新十字军、包括帮凶的媒体与智识阶级的斗争,一定也是一场荡涤自己的革命。
如所有著作一样,王小强此书依然有一些瑕疵。叙述和引证,还存在若干失实和不妥;用语选择的调侃口吻,也以节制为佳。由于这是针对伊斯兰的发言,而伊斯兰信仰乃是第三世界穆斯林心中的、不能退却的最后底线,差之毫厘便易招致相悖的后果,所以字句都要斟酌慎重。
前不久媒体在纪念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逝世,我因此读了一些她的书摘发言,也作文议论了“左派的傲慢”。她尖锐地指出美国在阿布格莱布的虐俘是“施刑”,但她对阿富汗、伊拉克的轻率用语,同样也令尊敬她的读者瞠目。有时她毫不在意也抽向淋漓伤口一记鞭子,没有意识到那也是一种小小的施刑。
所以,有了注视的视角也许还不够,或许我们今天该坚决一些地站到某一个位置上。如同当年插队当农民、后来回城后又常常沉思的一样 — 是某种与民众站得最近的位置。那是一种紧紧地贴近着民众、但却很难对人解释的感觉。不同于知识分子的流行方式,王小强在独自的路上获得了难得的视角。我虽然主观地盼他独木桥上再进一步 — 但成熟的他用不着我的劝诱。
伊斯兰(Al-islām)一语的含义,即和平,不仅是这种信仰的名称也是它的目的。在21世纪出人意料地如此开幕以来,穆斯林一面吟味着自己的本来初衷,一面眺望着路上,想看见能与之将心比心的朋友。无疑他们已经深深感到了:积重难返的痼疾病灶,是今日灾难的一半原因。他们中愈来愈多的人达到了一点共同的认识:若想粉碎新的帝国主义和新十字军的围剿,首先要清除自身的缺点和污脏 — 这一内部的
9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革命,也包括批判无视他者的僵化教条主义。如鲁迅的比喻:生逢乱世的、穆斯林的良知,必须“横站着身子”侧姿战斗。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们追求诤友之交,那种身旁有人严厉驳难但又推心置腹的幻想,是非常温暖的。如果在抗争的路上他们能获得多数人的同行,如果他们能获得救助也伸出援手,那么他们走上的,其实就是Tarigat Allah,“真主的道路”。
长久以来,人们都以为E·萨依德是个穆斯林。因为他是殖民主义东方话语体系的克星、是巴勒斯坦人民主权的辩护者、是第三世界的理论旗手。而事实上萨依德虽出生在耶路撒冷,却并非出生在穆斯林家庭。不是血统的动机、是凛然的大义使他毕生为异类、包括为穆斯林世界呼吁与阐释。他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既扫荡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更讨伐着横行的霸权主义。每当我独自咀嚼其中意味,都陷入强烈的激动。
这样就还要回到格瓦拉。数十年过去了,祇能承认,还是格瓦拉的语言最传神。他说:他一族的血统记号,是每逢出现不义就愤慨得发抖 — 在某种意义上,格瓦拉的话是萨依德的先导。确实,民族和亲戚,就应该如此划分。我懂了格瓦拉的魅力为什么经久不衰,他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留意着他人苦痛而生活的人。
其实这是一件简单的事。祇是由于精英们都选择了不吃亏的阳关大路,所以实践它,需要罕见的学识和勇气。在河这边,人们早就放弃了幻想和等待,已经很难看见谁还在翘首盼望。这时路上出现了人影 — 也许我看花了眼,但这确是王小强新着给人的印象。对岸突然亮起一道焰火,沉默的人感到了喜悦。那个影子的背后会有更多的人跟上来么?人们彼此问着,心里又点燃了希望。
10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4、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
11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面对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欧美,韩日等外来文化并不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韩剧,动漫,大片,劲舞等何以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当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我们看到,孟母教子已经千年,传统文化太久没有质的飞跃和创新,外来文化可以借鉴,当做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连接起来的引线。事实证明谁创新得好,谁就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也是我们坚持传统文化同时创新的动力。
综上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让我们在正确面对的同时,创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12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5、如何认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这是针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必然要求。
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认识。
一是,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由于文化因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既是深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故保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总体安全的高度出发,对文化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实施对外文化扩张和渗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贯做法。目前,西方国家正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一切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
三是利用互联网强化“文化入侵”。互联网开放、共享、多向和
13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交叉的特点,导致各国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国民的控制力趋于下降。美国近年一直凭借自身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控制世界文化资源作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中国现在无论是网民还是入网电脑的数量,都已居于世界前列,因而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
为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我们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保持高度的警惕,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14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6、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面对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欧美,韩日等外来文化并不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韩剧,动漫,大片,劲舞等何以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当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我们看到,孟母教子已经千年,传统文化太久没有质的飞跃和创新,外来文化可以借鉴,当做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连接
15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起来的引线。事实证明谁创新得好,谁就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也是我们坚持传统文化同时创新的动力。
综上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让我们在正确面对的同时,创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16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7、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势不可挡地席卷整个世界,各国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有经济发展、军事装备、科技进步、领土和地域扩张等所构成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而文化感染力、价值感召力、道德影响力、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外交说服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竞争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使国际社会综合国力间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
国际文化交流既是促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各国实现本国外交策略的重要工具。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际文化交流的这种功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21世纪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文化的多元性,而这些多元文化中对人们生活冲击最大的就是外来文化,它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影响着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和所有的人。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而且这种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快,各种文化思潮也随之而来,由此带来了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美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美国文化,现在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影视、服饰、价值观和婚姻等。例如街头,随处可见身穿欧美、日韩嘻哈风格服饰,耳朵上戴着超大式的耳塞,边走边哼;或顶着爆炸头,戴满金属饰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麦当劳、尊宝批萨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音像店里,摇滚、嘻哈等流行音乐被放在最显眼的架子上,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被遗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电影院里好莱坞大片风头最劲,其惊险的镜头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飙升;如今的节日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的隆重程度已经赶上了春节。
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17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餐饮业大量进军中国,冲击了中国的餐饮业,部分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影响最大的是快餐,这种饮食方式符合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麦当劳在神洲遍地开花。中国的快餐也就应运而生,一改中国人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由于美国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在有关婚姻的问题上种种观念变得更为开放,社会的容忍度明显地增大了,离婚率、一夜情等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在吸取外来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时候也应该时刻警惕自己时刻注意。外来文化冲击使人们出现了求新和崇洋趋势,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使传统的道德行面临扭曲变形的危机,也使人们的政治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但凡事都是有其有弊的一面,也有其利的一面的。所不同的是敝与利谁多谁少,至此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去看待美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首先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不必惊呼狼来了,而是要看到其中那些东西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取其精华来服务于我们。只要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这就是利大于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外来文化的本身有其优劣之分,我们从来都是应该去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因此,不能用错误引进民族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来判定外来文化本身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利弊大小。
现在让我为大家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吧!在文艺复兴的欧洲,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使欧洲复兴成为可能。优秀的意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具有高度英格兰民族性的莎士比亚。而中国呢,曾经与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遗产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的中国人却在此后的闭关自守中备尝落后挨打的教训。当我们今天再一次站在世纪之交的广阔舞台上,回顾几个世纪的世界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时候,我们惊叹外来文化带来民族文化怎样的崛起和飞跃,我们相信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够
18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突飞猛进,我们也同样将相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强自信和历史价值的最佳体现。所以面对美国文化我们应该取其利而弃其弊,为我所用。
综上,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种种影响,我们除了学习正确的去看待,更重要的,我们应当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形成忧患意识,清楚的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清楚的认识到竞争的残酷和激烈。我们的表现,可谓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外来文化传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相信,经历过外来文化洗礼的民族文化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会迈进一个新的腾飞的阶段。
19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8、从文化对抗谈汉文明的坚守
我们经常将美国文化解释为外向型文化,说白了就是进攻性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民族社会,作为中国人,总是抱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我们说到中美文化的不同,同时也说两个民族的性格有差异,说到美国,那是开放,说到中国,那是内敛,然后从文化渊源上去找原因,认为儒家文化的特点就是这样,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或者说,中国人的行动准则多少有谦牧自守的传统大国观,渗透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敛意味。
当一种文明处于扩张期时,他的民族性格理所当然地是张扬和自信的,反过来,则是畏缩或者隐忍的,就像官宦人家的孩子,总是在跋扈中透着单纯,小户家的丫头,总是在谦卑中露着拘谨。以此来理解如今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仅此足够。和面子文化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其实是无法从历史文献上去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的,但我至少不相信中国人从来就是这小户人家的脾性。人可以内敛,那得看什么时候,人也可以谦虚,那得看对什么人。至少美国人在十七世纪面对大英帝国的时候,他们还做不出如今的单纯样,许多时候,想单纯还得有点本钱。单纯的背后是自信。要自信就得了解自己是什么角,当你知道自己是老大时,还瞎操什么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琢磨去吧,这样你就有资格单纯。
文化的弱势,使得一些人过分关心外国人的规矩,也过分关注同胞在国外的表现。吃饭嗓门大,那是没教养;不喜欢排队,是没文化;买东西花钱,是暴发户;骑牛照相,是不知天高地厚;课堂不发言,是没勇气;要代表亚洲,是厚颜无耻。左也不好,右也不对,那谁,你说我手应该放哪!横竖里外都不是人,搞得咱人出国都不知道咋办了。看起来搞笑的话题,其实并不轻松。批评来自于国内,来自于华人世界,来自那些自认为懂别人规矩的香蕉人,他们看老外怎么都顺眼,看同胞怎么都不得劲,哭着喊着要接轨,要靠拢。那华人做的,真个一个小姐身份丫鬟命似地,恨不得马上退了这身黄皮,直接来个脱亚入欧才好。
当一个民族,沿着别人的规矩去重塑自己的人格时,那种过程是如何的痛苦,那种悲哀是如何沉重。当我们反过来,为我们的畏缩的性格从文明源头上去寻找理由,而且还美其名曰为“内敛”时,我们又是怎样的无奈。难道我们的民族历史就不曾有过单纯得骄傲的时刻?当一种文明收缩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他的民族品格就会变得变态和自虐。那些自认为懂规矩的人,不正是这种状况的现世写照吗?他们对外人是那样的宽容,对同胞是那样的苛刻。仿佛一举一动都会丢掉他的面子。仿佛他那脆弱的面子,就等于中国的千年文化,无论面对西方人还是西方的文化,他们内心深处如同刀刻的自卑与奴性表露无疑。
其实西方社会,不过也就是蛮族皈依文明的产物,公元四世纪,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日耳曼人建立起来了一大批区域性国家。这就是现代西方人的祖先。西方民族的品性,从血缘上继承了蛮族的进攻性,也秉承了帝国的纪律性,还继承基督单一神教的排它性。所谓的普世价值,在这里都能找到它的祖宗。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走上了扩张,西方文明才开始向全球乃至东方扩张。最后主要是通过英美的嘴脸,展现在中华文明的面前。这种文化,骨子里就是扩张的,是自以为是的。
在此我们不去妄评西方人的民族品格,我只想说明,当一种文明在在空前扩张时,其对他带来的压力不单是政治军事上的。在当今,人们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将英语作为全民教育项目,将子女放在英美读书,动辄两句英文单词,同时还为有一张类似西方人的混血面孔而暗自庆幸,这些,都来因缘于对异族文化的崇拜。在追逐浮利和时髦的表象下,掩饰着对本土文明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文化的坚守,是困难的,尤其是对一个杵着西方文明的拐杖重新站起来的重病人,有时,我们甚至分不清什么是拐杖,什么是自己的双腿。
20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一个种族失去了文明,就只能流于蛮荒,流于蛮荒,就只能被历史抛弃。我们之所以坚守汉族文明,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才可以得到庇护,传说中的三代贤王走下黄士高原,汉人仅用了一千年的时间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所过之处,野蛮被转变成了文明。这种文明培育出了统一的语言和汉人社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王朝。在这个文明的庇护之下,我华夏土地广袤,人丁兴旺,文学昌盛,科学发达,在其间三千年多数时间里,汉民族都堪称为世界的典范。
从唐宋开始,世界上其他的竞争者就被中国远远抛下。然而蒙古人来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不得不重走唐宋已经走过的路。等到中国的文明好不容易又排到了世界前列时,满清人又来了,中国竟然成了东亚病夫!而等赶走了满清这个人渣集团不到一百年,中国就变得生机勃勃了。
在此,我有理由相信,在几千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汉族文明是自信的,汉民族的品格是张扬的,同时也坚信,大多数时间里,所谓的“内敛”与“谦虚”是别人的事情。
中国近代文明的堕落原因不在汉文明的本身,而来自于异族的征服与破坏。
历史上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蛮族,都曾经对文明社会发起过冲击;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蒙古和满清的带来的冲击毫无疑问是最为严重的。他们至少摧毁了当时全世界最发达和最先进的文明社会,如果说蒙古人的征服,使得古典中国从国家意义上不复存在的话,那么,满人入关,则使得中华社会几乎从根子上堕落了。
满清是个文字都没有的野蛮部落,当窃取了华夏的社会以后,印入这些野蛮人骨髓中的自卑,让他们疯狂破坏华夏文明。他们对文明破坏的如此彻底,使得中华从世界的顶峰一直跌落到谷底。以至于中国人从“勤劳善良”,变成了“贪婪懒惰”的代名词;
满清的历史,除了屠杀就是愚昧。满清入关后把近两亿汉人屠杀到了四千万,通过这种绝世屠杀给汉人带来沉重的奴性,以至于在赶走了满清后的一百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在许多人身上找到奴才的卑影。他们还一次又一次发动文字狱,还编写四库全书,宣布华夏只有三千本书是可以存在地。导致无数的文献被湮灭,都不知道汉人祖先到底都创造过什么,在这帮杂碎和他们的贱种讴歌所谓的“盛世”时,我们甚至都找不到足够地具体理由来反驳。汉族社会,已经被摧残而堕落到这个地步,以致它都几乎无法靠本身地文明力量复苏了,它最后不得不靠从外来文明中汲取营养才能再次站立起来。
或许你可以认为蛮族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文明社会的磨练,但文明并不总是能战胜蛮荒,就如日耳曼人攻陷罗马,蒙古人消灭宋朝一样。建立一个文明,需要几千年智慧的积累,而摧毁一个文明社会,或许仅仅需要蛮力,因为即使是最伟大的文明社会,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强大无比。相对于古埃及文明的失落,古罗马帝国沦陷,印度和伊斯兰社会的分裂,汉文明尚算幸运。我们把元蒙赶出了中原,继后又将满人消灭在中华的机体之内,我们不必否认被蛮族征服的历史,三千年下来,至少汉民族作为种群得以延续下来,至少汉文明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没有离开他的种族载体。至少作为汉文明的社会组织体系,国家和疆域,目前还顽强地保护着我们汉人,使之继续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仅此一点,汉文明还是可以独步天下的。
但要驱除蛮族统治二百年给来来的奴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的问题,从蛮族统治中走出来的那帮奴才,其实早就被打断了脊梁。正如鲁迅说的,很多人头上的辫子剪了,心里的辫子却没有剪,一天到晚总有人非要去找什么劣根性。自怨自艾地把汉人几千年强盛骄傲的祖先说成是懦弱的民族,把汉人千百面年下来的精英文化说成是腐儒文化。在在肆虐媒体的清宫戏里,把满人奴酋描绘得“仁义无双,天下无敌”,或者说那些华夏的死敌曾给中国带来过什么“康乾盛世”。这种人自诩为宽容,实际就是奴才了。
同时正是这些蛮族奴才和他们的徒子徒孙,在面对西方的新殖民文化时,他们的转身又是如此的迅速华丽,他们质疑自己的语言,文化,人种,和习俗,同时也包括由历史和亿 21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万平民选择的社会制度。这种心态,其实是对文明的背叛。
事实是,无论蛮族的破坏,还是奴才们的诋毁,曾经被摧残得支离破碎的汉文明依然保留了他坚忍的底蕴。汉民族依然透过他的精英们找回了他曾有的残存的血性。当我们回忆起75年前的长征时,并不想在意识形态方面有所表达,我想阐述的只是一个民族足以傲视人类的奇迹。
那只军队在强敌环顾,在自然环境和自身条件最恶劣的情况下,一年中徒步攻击前进一万六千多公里,日均前进40多公里,极限攻击速度达到日均100公里,越过18座山脉,强渡24条河流,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翻过空气稀薄的雪山,几乎每天都要作战。即使这样,他们的行军速度也超越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军队,超越了斯巴达战士,超越了古罗马军团,超越了蒙古铁骑,也超越人类所有忍耐的极限。
也许他们的经历在肉体上是痛苦的,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悲壮的。有人说汉人的精神世界是世俗的,而在那一刻,却又是神圣的。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战斗。长征和土地革命都是历史的选择,而就其精神内涵,则是汉族文明史上不绝如缕的对生命价值和权利追求的根本体现。
孔子曾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难道是颜回喜欢过简陋的生活吗?那为什么在人不堪其忧的时候,颜回还能乐在其中呢?是因为他心中有义,有更高的理想。
易经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出了天与人的关系,讲出了人的自觉和努力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那坚忍的力量蓬勃而来,卧薪尝胆,前赴后继又义无反顾。汉民族的这种大勇无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文明的宝贵财富。
如果没有长征,我们民族则没有机会来检阅我们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分精神财富,可能就不会有1950年的立国之战,就不会有80年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作为文明载体的国家复兴,我们的文明,也许就真的沉沦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万劫不复了。
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写了本书,叫“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他想说明的未来世界矛盾冲突的根源,意思大概是人类基于文明的矛盾将会会大于国家层面的矛盾。同时他暗指基督文明在未来最大的敌人将有可能来自于东方的儒家文明。
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对抗,相对于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斗争,我们应该更加在意当面对基督文明时,汉文明所彰显出的精神品格。
应该说,以单一神教教义为价值基础的西方文明,是具有强烈侵略性的文明。在我们放弃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观同时,发现自己一夜回到了温和保守的文化状态,而原来的在铁幕压力下,所谓温文尔雅的西方,却是变得如此激进。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随着苏联倒下,基督文明的攻击性在一段时间达到了高潮,颠覆和演变其实并不仅仅简单地针对意识形态,同时也针对整个汉族文明。西方寄希望在国家层面消灭对手的同时,也永久消灭来自异类文明层面的隐患。在他们看来,一个在制度上西化的国家才是值得亲近的国家,一个说英语的文明才是一个安全的文明。
文明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如果将他比喻成一个圆圈,那么作为最外延部分的生产技术是不具备太大识别意义的,第二层是语言文化和艺术,就打上了种族和地域的标签,第三层则是种族,国家和制度,这是文明的骨骼,就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了,最后一层由宗教价值,哲学世界观,世俗生活方式三方面构成。这是一个文明最坚固的核心堡垒,这使得一旦国家体制被摧毁以后,文明尚能延续。古代蛮族对文明社会的征服,在更大程度上是国家种族意义上的征服,在文化,语言和核心价值方面,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继承,最后以至于他们本身,也演化为这个文明的一部分,这就是所 22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谓的民族融合。
而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争夺,已经是十分清楚了。基督社会,从来没有今天的这般强大和广泛,从西方到东方,从梵蒂冈的天主教廷到第一岛链的所谓香蕉子民,从语言和文化,从国家和制度,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一口通吃的巨大胃口。诚然,作为国家种族的层面的崛起,我们获益于对西方世界的开放,但是这并不意味这我们文明的前途就一定是对某一种外来文明的皈依。
如果说,这个地球上其它文明更多的是具有宗教意义上的内涵,那么,中华文明所持有的则是哲学意义上的内涵。汉族文明社会具有双重文化品格,既由上层精英坚持的理性主义和平民阶层世俗实用主义,从哲学讲上都是唯物的。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儒家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说,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所以当正道在心。
中国人说和谐,是指天人合一。中国人信仰的是某种正确的法则,就是宇宙间的客观规律,中国人称之为“天道”。在中国,人们不喜欢也不需要一个“人格化的神”。
实际上,理性主义、世俗主义都是宗教的死敌,而这些东西就被深埋的汉民族文化的骨子里。作为汉民族的哲学思想是人本的,作为为汉民族的道德价值观,是坚忍和进取的,作为世俗文化,汉族的百姓的精神架构是理性和现实的,这使得汉文明本身对先进的文化并不排斥,汉文明近代的落后从根本上缘于异族的征服,所以,当汉人一旦驱除了蛮族统治以后,中国社会就迅速完成了体制和文化上的改造,快速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中华文明的世俗实用精神,使得中国百姓对外来文明的表层部分的吸收非常迅速。但从种族和精英道德层面,从哲学价值范畴,中华文明是无神的文明,这使得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其他所有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使得这个文明具有人类历史上最为坚固的特性。
文明的扩张,本身就不是从单一层面来进行的,穆斯林依靠的是他那顽固的,孜孜不倦的人口渗透。基督世界依靠的不单是国家和种族占领,还有文化,语言,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围剿。对于美国来说,当我们羡慕它时,那是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文明的诱惑,当我们憎恨它时,是因为感受到了那个机体对我们的排斥。即使你选择融入一种异族文明,那种既诱惑又排斥的滋味一定不是甜蜜的。上升到整个民族,如果你要选择按照别人的价值重塑自己的内在品格,那种痛苦将会一直持续到几百年以后。为此你可以参考黑人在美国社会的融入史,其中的种族艰辛和生灵涂炭则不是浅薄之辈能想象的。
我们坚守我们的文明,在于坚守我们的语言文字,在于坚守我们的种族和国家制度,也在于坚守我们的哲学价值和世俗社会法则。汉族文明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汉文明也是这世界上最坚韧和进取的文明。这种坚忍和进取使我们足以抵挡任何所谓“神圣”。
这个文明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其中的多数时候,我们领先全世界。即使在国家被摧毁,种族被压迫的前提下,这个文明仍然会保持着他强大的张力,保护着她的子民,摧狂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极危,安全地渡过历史的长河。
23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9、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迫在眉睫
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让人难以觉察地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强大作用。先进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能够激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愤图强、蓬勃向上。
冷战后,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趋向于高度综合,已不局限于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金融、资源、科技、信息、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而且彼此关联,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以及文化广泛深人地渗透到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使各国愈来愈把文化安全摆上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臵。
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展先进文化、维护文化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一是少数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我国所带来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抱着“冷战思维”不放,与各种反华势力勾结在一起,制定了推翻共产党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表。其中,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称之为“极权主义”,目标只有一个:搞乱我们的思想,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是信息传播网络化带来的挑战。文化的网络化,给我国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广阔的领域、途径和手段,但另一方面,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也通过网络途径侵入和传播。据预测,到2002年,我国网民达到610O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络市场,特别是青少年上网人数急速攀升,并且约有30%的青少年网民访问过不健康网站。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弱化了人们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不良信息的泛滥和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和失范,进而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网络所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边界,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传统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我国相对被动地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信息,在对抗文化渗透、防范信息霸权方面还显得比较被动,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 “集体失语”现象。
三是西方文化产业化优势带来的挑战。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文化的产业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文化扩张政策或保护主义政策,在各种贸易谈判中,千方百计要求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放文化市场。有资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80%。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总产量仅占世界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总体占有
24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率达到80%。据1998年《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文化产品。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90%的媒体,他们利用这种霸权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对那些违逆他们意志的国家和民族加以妖魔化。
指出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并不是说要重回闭关锁国、禁锢思想的老路,而是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立足中国实际,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文化体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针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予以保障。
第二,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尊重文化产品的商品特性,充分发挥市场在配臵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市场。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良性互动,创造出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具佳的优秀作品,满足不同层次人员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强化品牌意识,推出一批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市场发展潜力的名牌节目、图书、影视作品,推出一批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范、具有健康、积极、向上形象的文艺界明星,引导社会观念和文化潮流,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明星就是市场,明星就是价值,明星就是导向。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凝聚发展先进文化的各种力量。
第三,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民族文化产品和普通群众喜闻乐见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把优秀的文化产品传播到基层、传播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可及性和普惠性。要把青少年作为文化产品消费的重点人群,开发适合青少年认知能力和特点的文化产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抵制腐朽、色情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和侵蚀。
25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10、近代中国的东西方文明冲突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般来说从1848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都是一段国家饱受欺凌和爱国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而从1949年至今,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加复兴的历史模式。因此,近代中国始终有一个词汇贯穿着整个过程,那就是探索。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天朝大国的梦靥中惊醒过来后,中国社会的所有的支撑脊梁们,都统统为这个民族而进行过探索。地主,农民,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官僚,工人,知识分子······这些探索或悲或喜,或激进或稳当,其背后都是离不开一个核心内容——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是的,近代中国其实也就是一部外来文明与本族文明交相冲突进而互相融合衍生的产物。
一,东西方文明差异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西方哲学,尤其是德意志哲学,是讲究逻辑与思辩的。的确,西方的思想体系确实是一个庞大的思辩力量展示。而许多人因此而诟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的光辉,是一个感性的社会。这明确体现在中国社会更多的用伦理道德去规范社会的秩序而不是法律,用实用原则来诠释科学而不是理论研究,中国哲学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社会学等等。这是东西方文明在文化的最高层次——哲学领域的最大差别。“西方哲学之所以思辩,那是因为它强调概念的区分,把世界分成主体,客体。从而派生出研究主体的本体论,研究客体的形而上学,以及研究主客体认识关系的认识论”。而在以儒家思想所引领社会正统文化的中国社会看来,根本就不屑于去研究这样的东西。儒家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东方文明积极倡导个人的入世,并且谆谆教导中国百姓处世之道,怎样融入社会的洪流而又得到个人价值的最大满足。在这样的文化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差别本身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一种中庸的方法论才是最高的哲学。中国社会讲究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主体与客体的合二为一,在中国哲学看来区分主客体的概念的思辩都是不需要的。儒家所代表的这种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是个体融入社会,既使最后个体被消灭,但他的精神也归入到了中国文化奔腾不息的长河中。
第二,东西方政治理念的差别。自从西方近代化浪潮以来,民主和法治以一种极为迅猛的姿态向整个世界卷来。自从1848年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甚至直至今日,民主和法治始终是困扰中国社会的阴霾。问题是,其实民主和法治也是有其文化根源性的。中国社会过早的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彻底扼杀的民主和法治思想的萌发。西方的民主和法治思想启蒙并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就凭空产生的,相反,是在奴隶社会中迅速成长。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代孕育了大量民主和法治思想。但是,纵观中国古代社会,民主与法治和中国不沾任何边际。早期西周时代,有过两位大臣共同摄政的历史,但是春秋时代,战争已经使得中国民主和法治思想的一星火苗也全部熄灭,无论是孟子的所谓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还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都仅仅是维护君权的一种方法而已,不是真正的民主与法治。而中国社会所代表的东方文明的政治理念,恰恰是站在属于西方非主流政治思想代表柏拉图的一边,与西方主流观点彻底背道而驰,那就是把人治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至。中国文化强调了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提出了为政者所需要的一切优良品格,教导君主需要取信于民,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必须处理好与人民
26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的关系。这些思想的确是将人治的理论完善充分。用伦理纲常去规范人民,用仁爱德政来规范君主,构造出了一幅完美的社会画卷。这也是西方的政治学家们所无法想象的。意大利的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所著的《君主论》中教导君主治国的理念也远远不如中国社会的政治智慧中来得合理和精辟。这样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于柏拉图需要哲学王的人治观点,因为中国的思想家们为整个国家设计的这种运行方法已经将哲学王全社会化了,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哲学王的社会。儒家思想怀着一种慈悲和仁爱的普世之情站在为政者的角度上来道出自己的理念。于是,在最理想的中国古代盛世社会中,专制显得不是冷酷无情的,而是温暖且合理的。人治也不再具备随意性和独裁性的缺点,而是处处有规范和礼仪尺度的。
二,东西方文明差异的两大问题在传统中国的表现和不同的选择后果
中国的近现代始终是这两大问题的纠葛。一方面,西方的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崇尚理性的信仰,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以及人性解放的浪潮一波一波的涌入这个古老的大地;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家们在近代史上也无时无刻不在根据西方的各种政治理念来重新设计着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个权力运行模式。而纵观整个近现代史,基本是以下几种文化潮流与本族的文化发生过冲突:
㈠ 西方科学技术思想
这是进入中国最早也是最快的思想潮流,从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我们国门之日起,西方的科技就深深地震动了整个中国社会。中国社会以经验为主,服务小农经济的实用主义科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以近现代社会中医西医之争,骑射火器之争,实验理论之争等等最为激烈。”中国古代通常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万物的运行和以道教活动来代替自然科学实验。西方的经典力学和有机化学理论却使得西方自己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于是传入中国后也必对中国的生产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从林则徐,魏源倡导师夷长计以制夷以来,包括洋务运动,资政新篇,新文化运动和现代的改革开放,都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重要内容的,这些运动有成功有失败,但大多对中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㈡近代英德日模式思潮
英德日模式有两个类型,一种为英国模式,主要以霍布斯和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启蒙思想家的理念为准绳,直接表现形式则是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后英国实行的虚位君主立宪制度。而德日模式则以德国宪法和日本宪法所确立起来的二元君主立宪制为典型代表。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尤为推崇英德日的国家模式,而一部分人选择将国家改良成英国式的,大部分人则以中国晚清社会民情角度出发,选择了德日式的为国家改良范本。表现形式就是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是这种思潮的最激烈的实践表现,然而其结果众所周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但最终还是酿成了一场悲剧。不得不提的是,在本世纪初,清政府的预备仿行宪政,也是一个运用这种模式的尝试,但是以当时的危急形势和统治者提出新政的出发点来看,不免是一场闹剧罢了。
㈢欧美民主自由宪政思想
这种思想堪称贯穿整个近现代史的最大的来自西方的文明思潮,这种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实行民主宪政制度,在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上倡导自由和人权。是近代直接爆发于法国启蒙运动,现代在美国发扬光大的号称普
27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世原则的思想。这种文明模式与中国传统文明的冲突也是最激烈最持久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国民政府自身的一系列实践,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些运动也无不是这种西方思想的指引和影响。但是在一系列的激烈的实践中,所有企图照搬这种模式的政治文化运动,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直至近日,仍然有许多知识分子企图在中国社会实行此种方案。其实,正如施杜里希所说:“如果不懂得如何去适应中国思想特征所显露出的那种中国精神根深蒂固的特殊性,那么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意识形态会在中国存在下去”。
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移植到中国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例子,但是,这种成功也是有惨痛教训的。来源于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丰富的工人运动素材中,马克思主义近乎完美的诠释了未来的构想,这样的理想成为一切世界上被压迫人民的信念。而传入中国后,近代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抉择,也是历史和国情的必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最终得到了中国最普通民众的任何。然而,成功也是惨痛的。的确,任何一种外来意识形态都是需要适应和改造的,为了适应中国文化所最本质的东西。由于照搬苏式斯大林模式,以及1956年后中国的突然向左的选择,我们的民族为这种行为付出了惨痛的教训。而直到改革开放的成功,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融入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既是现代中国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许为这种西方来的文化找到了真正的落脚点。
三,解决东西方文明冲突和模式选择问题的现代性结论
感受到如此之多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东西方之冲突。实际上,中国融入西方,或是西方融入中国始终是一对矛盾。尽管我们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希望前者,但是中国人的最深处的想法却永远是一种大国心态,我们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民族复兴,最终是希望后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因次,面对众多的西方思想,在当代中国,就少了几份狂热和不清醒,更多了一份理智和成熟。而解决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模式选择问题也有一些结论: 首先要力避所有失败经验。自从邓小平以来,我国领导人在改革问题上反复强调探索,而30年的探索还将要继续,但结论似乎有的了,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和民众认可程度,也证明了这一点。的确,西方的民主自由的价值也并非能覆盖在一切价值之上,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而台湾的经验以及周边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泰国等国的“乱象”则是照搬西方制度的恶果。因此,力避所有失败经验是面对西方文明思潮的最要结论。
其次要抓住中国社会的基础。不管是何种思想,何种意识形态,都不能漠视中国社会的最基础诉求。无论是多么美好的文明模式,一旦脱离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真正渴望,都是徒劳。当年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行宪国大,似乎都和最普通的民众没有任何关系。漠视中国社会基础的西方理论都将在中国遭到滑铁卢式的惨败。社会的变革必须以对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为根本前提,丰衣足食与生活安定是中国社会最为基础的诉求,任何制度都不能脱离,这就是结论所在。
最后既是要把握中国传统文明的精神。中华文明中的中庸意识,处世之道,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人治的优点等等,都可以做为现代社会的典范。有些方面是解决东方社会对西方模式的不适应症的良药。所以,28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在西方文化与我们的冲突中,是不可能去忽略这么一些传统中最优秀的部分的。企图用西方思想去推翻这些传统文明,都会以悲剧告终。因此,把握中国传统文明的精神是解决冲突的最根本之道。
四,总结
在当代,就是要将传统文明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力避所有失败经验,吸收西方可转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以最普通民众做为改革的效果考量,这也许就是一代一代政治家们的努力所得出的最终总结和感受。
29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11、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给全球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同时带去了机遇和挑战。这种集迅速融合和优胜劣汰于一体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它自己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式,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为己所用是中国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人们分为了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现在的中国人普遍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他们认为,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外来文化过量,导致许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过时”的手艺,使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传;快餐文化有害健康;青少年不加选择地接受了太多的有害元素,无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外来文化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助力,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这两种选择虽然都有合理的理由,但却过于极端,外来文化有优劣之分,对它们的选择过程十分复杂,我们不能单纯的对其作出判断。
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由此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由于外部文化的大量输入,必然导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冲撞与融合,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演进史上,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 ,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30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要以正确的文化心态,从容应付外来文化的挑战。应该在吸收其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的本土化多元化的关系,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必须实现本土化。
第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第三,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尤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第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 ,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吸纳,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是推动各国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因。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们只以良好的文化心态,以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积极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才能从容应对外部文化尤其是强势文化的挑战,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1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12、“文明冲突”的背后
(前言:摘抄的这些文字,并没有征得王小强先生的同意就贴在网上,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先生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的思考。如果大家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意向,建议读王先生的原著。假若有谁在未征得王小强先生的同意后,就把这些文字用于商业用途,其侵权的后果全部由其自己负责。
在下在一些条目后面,加了一点“附记”,用蓝色字与王小强先生的正文相区别。)
序言部分:
“昔越王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论天下事。”(辛弃疾语,南怀瑾总序引)
“„„但是有一个血统的记号,每逢世界上横行不义的时候,你若是愤慨得发抖,那么你就是我的亲戚。”(切·格瓦拉语,张承志序《无助的异类的亲戚》引)
事情演变至今,已是一场狼和羊的文明的冲突。出于凶险的心理,赶尽杀绝正未有穷期。诸如反恐安全,不过是欲加之罪的笨拙托词。
——张承志序《无助的异类的亲戚》
像野蛮和史前时代一样,今日的战争定义是掠夺财富。兼之媒体的帮凶,多数人的沉默,世界的新秩序建立起来了。只是呈着一副凶相。
——张承志序《无助的异类的亲戚》
最恐怖的事乃是正义的缄默,最可悲的是公众对不义横行的承认,最使人绝望的——是人对正义的放弃和不信任。
——张承志序《无助的异类的亲戚》
32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伊斯兰教倡导的“圣战”(Jihad)只不过是穆斯林实现公平和正义的一种手段。
——张文木序《大风起兮云飞扬》
第一章
历史的终结
公平和效率,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的主题。(第12页)
相比较而言,同是趋人向善的宗教,基督教重现实,佛教讲因果报应,后起的伊斯兰教两世并重,更强调用出世的精神入世。(第14页)
(附记:基督教有“原罪”之说,提倡用忏悔来洗刷罪孽,争取得赎“原罪”,灵魂直达天堂;佛教的因果报应是世人心头的道德标杆;《古兰经》宣扬的是“一神论”,世间万物都是由唯一的神“安拉”创造的,终身信奉安拉和《古兰经》的穆斯林【遵行天启诫命而不断净化自己的信徒就是一名穆斯林——《伊斯兰教史》2006版,金宜久主编】,在“末日审判”到来时,可以进入天堂,而自私贪婪的,要堕入地狱。)
高举为无产者、为人民从政的道义的旗帜,穆罕默德率领一伙志同道合的同志,从繁华腐败的商业都市——麦加迁徙到落后淳朴的麦地那,与游牧经商的原始部落相匹配,组织成教、政、军、民、学浑然一体的“乌玛”共同体,用超越血缘种族、超越阶级国家、超越民族人种的平等理念相互激励,团结奋进,迅速开拓一片新天地,又从农村包围城市,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第15页)
(附记:“麦加”的名称发源于南阿拉伯语的“麦库赖伯”【意为“圣地”】。“乌玛”一词源自苏美尔语。在古代阿拉伯铭文中,它意指伦理和宗教的共同体,或者具有某种身份和特征的人群共同体。用意广泛,但主要是指由宗教纽带结合在一起的人群共同体。公元622年,穆斯林分批由麦加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纪元由此开始。——《伊斯兰教史》。)
伊斯兰教“五功”:祈祷、礼拜、天课、斋月、朝圣,招招强调建立平等正义的现实社会。(第18页)
(附记:天课即法定的施舍。除伊斯兰教以外,没有任何宗教把捐赠施舍规定为法律义务。)
33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伊斯兰是在根本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承认私有制和贫富差别的。“伊斯兰教认为世界的一切财富都属于真主”。现实中,人们只是通过社会分工,分头管理真主~社会的财富。(第19页)
(附记:《古兰经》认为,追求财富的欲望是麦加社会产生罪恶的渊薮,对财富的信赖是导致道德沦丧的原因。——《伊斯兰教史》)
优待资本,虐待劳工,成为世界新潮流。空前规模和速度的两极分化,是不请自来的全球化社会结果。(第25页)
社会主义迫使资本主义注重公平,资本主义迫使社会主义追求效率。这个历史(作者指“两大阵营对垒”的“冷战时期”)一旦终结,资本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天经地义。唯利是图推动物欲横流,物欲横流引发信仰危机,信仰危机强化唯利是图。离开了理想和信仰的道德约束,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自然成为谋私利的最佳捷径。(第25-26页)
(附记:这看上去好似说的阿拉伯国家,实际描绘的是全世界。)第二章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伊斯兰认为,世间一切经济问题,都是由于人的无穷欲望与有限物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一旦人们具备了伊斯兰教义所要求的诚实、公正、承担社会责任和利他主义品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切矛盾都不难解决。(第49页)
(附记: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一切精神和伦理问题最后的依据,保留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伊斯兰教史》)
伊斯兰的所谓“圣战”,不仅是对外改造社会,更重要的是对内斗争和“批修”,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修身养性,净化灵魂,与自己行为上、思想里不符合教义的私心杂念作斗争。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是一场更艰难、更持久、更广泛、更深刻的“圣战”。(第49页)
(附记:“吉哈德【Jihad】”的本意是为主道而“奋斗”,包括为传播伊斯兰教作出一切努力。圣战的殉道者可以立即升入天国,不必等待审判日。——《伊斯兰教史》)
34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要通过伊斯兰圣战首先在一个伊斯兰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再向其他伊斯兰国家和社会发展,然后走向世界。让伊斯兰担负起世界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先锋和领导。
“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讲,反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斗争是生死存亡的斗争,它要比一个共产党员反对资本主义斗争严峻得多,尖锐得多。因此我们必须完全彻底根除资本主义道德,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制度。”
——P51引毛杜迪:《伊斯兰觉醒与文明对抗.》
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绝非简单宗教意义上的怀旧复古,具有反对资本主义的强大的现实意义。(第53页)
(附记:当今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共产主义更是遥遥无期。仍没有向资本主义低下高傲的头颅的,恐怕只有穆斯林了。也许他们才是当今和以后一段时间内拯救世界的力量,虽然他们自身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派系之争、政教合一、男女地位相差悬殊等等。但是,至少他们还在战斗着,还在为了那纯洁的理想而努力。)
唯利是图席卷乾坤,社会进步的历史终结,连《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都收回了,只剩下最后一本《古兰经》还在继续嘟囔:
一切为了不致使财富只在你们富人中间流通。(第55页)
第三章
少数人提前超级现代化
在普遍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引进西方教科书式的自由放任发展模式,经常带来速度更快、程度更极端的贫富分化和难以遏制的腐败奢靡,与西方老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具有若干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的显著特征。(第64页)
(附记:作者用四条来论述了他的观点:第一,少数人暴富和少数城市率先现代化;第二,财富聚集多而产业发展少;第三,自然而然的是贫富严重的两极分化;第四,城市化超前和廉价服务业大发展。)
西方的工业化导致世界其他地区的非工业化。西方的强大,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以军工为龙头的制造业的强大。(第67页)
(附记:本书继续说:“几乎所有重要的技术开发都是从军工转移到民用产品。”——第69页)
35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在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中,军工永远是技术进步的最尖端,制造业从来构成综合国力的骨干。(第68页)
实践证明,发展GNP、GDP都不是硬道理。真正的硬道理是发展军工为龙头的制造业。(第69页)
(附记:这从一方面可以证实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崇尚战争侵略的原因。不断更新军备的同时,新技术可以投入到制造业,带动经济迅猛发展;发展的经济又可以支持军工的发展和侵略——这就是极致的正反馈。)
城市繁华和农村贫困的两极分化,形成就业结构的两极分化。一头与国际发达接轨,高薪聘请少数外籍专家和“海归”,经营国内人才玩不转的超级现代化;一头与农村贫困接轨,低薪雇佣无限供给的简单廉价劳动力,从事低档劳动密集型的建设和服务。(第73页)
(附记:当今咱们国家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和年薪百万、千万的“精英”之间,何尝不也是这种关系呢?)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资源再分配出来的少数富人,暴富的速度和程度,超过西方靠生产过程剥工人致富的产业资本家。(第75页)
(附记:作者在这里引用了香港《信报》2003年6月24日叶春生、麦可明的文章《周正毅——是民企巨富还是金融大骗》,这篇文章说到大陆巨富的特征有“启动资金少”、“文化水平较低”、“发家速度极快”等,并说到,比较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家如此的资金积累需要几十年甚至三代人的努力。——就想到了“黄*光*裕案”,可见国内的资产大鳄,有多少的资本是真正“干干净净”的呢?)
36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13、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网络摘抄总汇
在如今的大世界中,全球早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来了。外来文化如果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肯
定的来说,外来文化确实让我国改变了许多,让我们学到了不少。更加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了外来文化的重要性。外来文化既然有好的一
方面,其不利的一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但总的作用和效果来说,利确实大于弊。
在唐朝时期,我国的繁荣昌盛是众所周知的,在史上还留下了佳话。但在清朝末期,我国的国力是大大的衰退啊!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啊,其因政府的腐败无能,科学技术那就更加不用说了。闭关锁国阻止文化与外界的交流。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看着自己以前的祖先的业
绩,还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是井底下的一只小蛙。而在当时其他的国家纷纷到先进的国家去学习,去奋斗,而减少了自己国家的损失也
赶上了一个新的世界。而我国却只能任其他强大和先进的国家来凌辱和侵略,甚至推毁了我国著名的圆明园搞的现在还要去看搞什么拍卖会。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国与别的国家互通有无,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况,我国也许会成为正真的第一国。
在当今的中国谁都知道,我们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领袖毛泽东,他的丰功伟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他靠的 是什么,他的思想是谁影响的啊,他的成功是靠的是什么啊。还不是那马克思和恩克思的巨作影响他,指导他吗?不妨你们想一想,如果当时马
列主义没有传到中国,我想我国早已是四分五裂了,或者根本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而你们的父母有的早就死了,或者成为奴隶,甚至遭到更
加的惨不忍睹。幸亏有马列主义给中国送来了新的希望,新的黎明,中国才能摆脱那个奴隶制度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才会有我们的今天。
不说远了,就拿现在来说一下吧!以前的无知,或者可以说你们还小不懂事,但那些已经不重要了。现在把地球搞得乱七八糟的。也许是种
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吧!你看现在不是非典,就是禽流感,现在还有一个甲型H1N1流感的。哎,看着这些东西我这样渺小的人都觉得心痛
,何况你们那政府高官,或者有钱的富商啊,肯定也会觉得可惜吧!想想这些全部都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情啊!以前是什么空气污染,水污
染等等一些,虽然这些有了一点好转,但接下来的却是那么多恐怖.面对这些情况你还会无动
37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于衷吗?这些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国家所能控制的,而是
全球性的.如果置之不理或者还想以前一样搞什么AA制度话,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更快的接受恐怖和灭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用一个家园.说
到底我们都是连在一起的.为了我们,为了下一代,为了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共同的努力,共同的学习和交流.我们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有利的价值.再说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世界变的更加的和平化,更加的美好.总结上面的来说,我们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我们.更何况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各国的共同努力.外来文化根本就推进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更加有利全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如果真的说外来文化弊大于利,那么我劝你到井底去问那只青蛙为什么只能看到那蓝蓝的天空,而却见不到那一览众山小的高峰了,为什么只能闻到那发腐了的气味,而忘记了自己头上旁边的鲜花怒放的美丽了.人活着就是要创造更多的有用价值,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的温馨
参考讲义
(一)一、犹太教
1、犹太民族的诞生
民族:闪米特人,游牧民族,主神耶和华
此时迁至两河流域下游的乌尔王国,是迦勒底人的领域
公元前20世纪,酋长塔拉,长子亚伯拉罕打破了多神崇拜,只崇拜耶和华 引发迦勒底人的仇视,亚伯拉罕继任酋长,带领希伯来人进行了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进入到古巴勒斯坦,是迦南人的土地。
他们称这些远来的人为——希伯来人,即“渡河”而来的百姓。
他们此时是半牧半农,因其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亚伯拉罕一方面带领大家向迦南人学习,一方面要防止被同化,亚伯拉罕创立了一神信仰,奉耶和华为万能的神主,将希伯来人视为耶和华的“选民”,与他们订立了“圣经”,耶和华向他们赐神并保护他们。这是犹太教最初的神学观念。
2、犹太人到埃及
后来相传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力大过人,梦中与天神角力获胜,被赐名“以色列”,后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后迦南发生旱灾,雅各带以色列人迁到埃及(尼罗河附近的歌珊地区)。此时的埃及奉行拜物教,崇拜多神,同以色列人的信仰格格不入,相互冲突。
希伯来人定居后人口激增,埃及人由情绪上的厌恶变为忧虑自己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法老采纳智囊团的建议迫害希伯来人。摩西的传奇身世。
法老最后让摩西带领希伯来人离开埃及。
3、出埃及
离开埃及的这一天被定为犹太人的“逾越节”。他们在摩西的带领下,越过红海,前往巴勒斯坦。
*为保持以色列人的行动上的一致性,摩西创立了“十诫”。十条法律:
38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有别的神 不许雕刻和崇拜任何偶像 不许妄称耶和华的尊名 要以安息日为圣日 要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伪证陷害良民 不要贪图他人的一切” 人心不统一,事业未成。
公元前1237年,摩西逝世,未满八十。
4、以色列人定居巴勒斯坦 摩西死后,以色列人在其忠实助手约书亚的带领下踏上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和当地人迦南人、腓勒斯丁人进行了许多战斗,夺取了土地并定居。他们学习农耕技术,进入了农业社会。他们逐渐分化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犹太民族从亚伯拉罕到摩西的这段历史并无文字记载,因此历史学家们是根据《旧约》圣经中的宗教传奇并结合各阶段社会历史背景编写出来的。
现存历史的文献资料第一次提到以色列人,是在埃及发掘出的“以色列石碑”上,碑文明文记载了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美尼普塔即位后第三年中发兵平息以色列人叛乱的史实。约书亚死后,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内部混战了三百年。
后大士师撒母耳摄政推举扫罗任以色列王国的君主(第一任)定都耶路撒冷。
大卫王
所罗门
罗波安
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民族大分裂,北:以色列王国,南:犹太王国。巴勒斯坦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东西方列强加强对外扩张。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侵入北以色列,把近十万以色列人作为俘虏带回,以后,以色列人又进入了一个长期放逐的时代。
南犹太王国继续存在了136年,新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上万人沦为囚犯,此次事件被称为“巴比伦之囚”事件,从此,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安居乐业的时代终结。经过巴比伦之囚事件,犹太人的耶和华从民族神变为宇宙神。与此同时,人民生活困苦,呼吁“救世主”,引导他们摆脱苦难。这样,一神论思想突破了地域限制和圣殿中心论进一步发展。
灭掉犹太王国50年后,波斯又灭掉了巴比伦,犹太人称为波斯皇帝的臣民,这个民族度过了200多年较为自由的生活。
波斯王朝为了巩固帝制,复兴犹太教,一神论迎合其统治要求。自此产生了犹太教圣经《旧约》。
5、欧洲人的统治
希腊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军的带领下洗劫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光复故国的梦想再度落空。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一分为二,犹太人《圣经》被译为希腊文,犹太学者把古希腊哲学思想注入圣经经典,发展了犹太教神学。
希腊人的民族奴役政策下,犹太祭司率五个儿子领导了民族起义。
39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马卡比起义,胜利后解放了耶路撒冷,建都形成了一个犹太教神权政体马卡比王国。存在了100多年。
其后,罗马帝国东征,占领了巴勒斯坦,民族斗争持续了近200年。
公元132年,罗马暴君哈德良血腥屠杀犹太人并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犹太人自此亡国。人民渴望天国降临人间,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中,派生出一个新的宗教——基督教。与此同时,犹太教分裂为四大派:撒都该派(元老派),法利赛派(宗教与王权勾结),艾沙尼派(悲观妥协,期望天国救世主弥赛亚的降临),奋锐派(下层群众,狂热宣传救世主弥赛亚即将降临,这是基督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6、犹太人的大流亡
公元135年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绝大多数离开本土向世界各地流散。他们分散在英法德意西班牙等国。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利用宗教矛盾,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特别是11世纪和12世纪,“十字军时期”,基督教徒可以在大街上任意杀害过路的犹太人。犹太人中以经商和借贷为业,在欧洲内陆产生了犹太资产者,称为资产阶级,其中涌现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先去分子。(——西化)
在西班牙他们受到阿拉伯人的善待,丰富和发展了犹太教神学。15世纪末,基督教清除异端,把西班牙的油田人全部赶出去。(——东方文化)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各国效仿法国,对犹太人实行“解放”,还给他们自由,到19世纪中期,大多数国家解放了犹太人,承认他们为自由平等的公民。“新自由主义”带来了希伯来学术和文艺复兴运动。
而此时,波兰、沙俄疯狂屠杀犹太人,造成了1882年犹太民族历史上最大的迁徙浪潮,这是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运动的开始,逃往美国的最多,约600万人次,因此到近代以后,美国称为犹太教的一个主要中心,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大本营。宗教改革,摩西?曼德松被称为“摩西第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著名犹太教神学家,提倡“新理性主义”,强调犹太教的一切信条都必须得到“理性”的解释,否则不予接受。实质上是把犹太教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世俗世界的现实基础上。他的思想称为当时犹太教正统改革派的行动指南。
7、回归的热切期望
犹太复国主义不是一般的民族主义,也不是普通的宗教狂,而是一种狂热的种族主义。向巴勒斯坦回迁定居,口号是“回到锡安山(是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圣山)去”。引出了“锡安主义”,也就是“犹太复国主义”。英国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利用犹太复国主义实施对于阿拉伯的侵略,与此同时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因此犹太人移居至巴勒斯坦,侵占了阿拉伯人的大片土地,导致阿拉伯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起义波澜壮阔。
二战后,联合国主张分治,以色列国成立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但是阿拉伯国家并未按照规定建立,造成了新的悲剧。
8、犹太教的经典
希伯来文的《旧约》分为四大部分,法律、历史、诗篇和预言,共三十九卷九百二十九章。其中关于亚当、夏娃的故事,上帝七天创始的故事、诺亚方舟的故事成为经典,而法典中关于洪水的故事则是犹太教成员是上帝特选的子民的论证。按旧约编制的犹太经典包括:圣法经(全套的法律条例),圣法传(解释)。参考讲义
(二)1、耶稣传奇
40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公元前37年,大希律王在屋大维的支持下当上了巴勒斯坦犹太国的君主。其政治统治暴率,在亚洲西部扩张,对犹太人实行残酷的种族奴役。犹太人发生分化:上层,富裕,与统治权力相互勾结
下层,灾难深重,起义不断
拿撒勒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在附近的迦拿村的犹太祭司奥姆兰的女儿玛利亚同木匠约瑟结婚,做梦怀孕“童贞女受孕”生子——耶稣。而其堂姐伊莉莎白同犹太祭司撒迦利亚结婚,梦中得子,是上帝应许的“弥赛亚先锋”——约翰。
耶稣在希伯来文字中与“约书亚”是同一个词,意指“上帝拯救”。
背景:耶稣出生前,屋大维大权独揽,将共和国改为帝国,称为罗马大帝国第一代皇帝,为了对外扩张,必须摊派各种苛捐杂税,要求各邦国臣民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前往原籍注册人口纳人丁税。
按规定,约瑟必须回到南方的故乡伯利恒去进行人口登记,而玛利亚此时已经临近生产期。12月底,到达伯利恒时城里所有的空房都被先到的人占用了,而玛利亚快生了。一个善良的马夫为她找到一间低矮破旧的马棚,半夜,耶稣降生了。
这一天是公元前6年12月25日夜,后来成为世界基督教徒的“圣诞节”。一个黄昏,来自波斯的几位东方博士因在天上看到新星,他们推算出一位新的犹太人之王在此诞生,并赶到伯利恒,他们一眼就认出了玛利亚手中怀抱的婴儿就是万民的“救主”,必在将来称为犹太人之王,于是他们对小耶稣顶礼膜拜,并献上珍贵的礼物。几位东方博士游历巴勒斯坦将这个传闻广为传布,大希律王深为忧虑,他下令杀掉伯利恒地区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婴。约瑟和玛利亚抱着不满百天的婴儿向南出逃。他们在埃及躲藏。半年后,大希律王病死,杀人令解除,一家三口回到拿撒勒。大希律王和屋大维是先后死去的,而耶稣也渐渐长大了。
约瑟因没有足够的钱送孩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圣殿学习,就自己教他摩西十诫。耶稣12岁时,按照犹太人的传统,父母必须带他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耶稣很想去参观圣殿,但是却非常失望,大庭里的叫卖和兑换银钱的商人让他不满,而正堂里大法官们冗长而暧昧的说教也让他难以接受。耶稣认为自己是有责任改变这一切的。3年后,约瑟去世,耶稣跟随母亲去外婆家住,同时也做木工活。安息日他向祭司学习各种法律教条,他也在会堂中向祈祷者讲解摩西教律。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简单易懂,富有感情,很多人尊奉他为先师并跟随他。
而约翰此时已经登上巴勒斯坦宗教斗争的历史舞台。他反对奢华,淡薄名利,注重修行和祈祷,坚定信仰神主耶和华的标志。
约翰的讲解深刻,言辞火热,许多劳苦大众认为他就是先知,并猜想他就是基督。约翰说:“有一位能力比我大的人要来了,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洗礼。” 耶稣闻讯后也离开家乡到约旦河边拜见了先知约翰,并接受了洗礼。
之后耶稣在灵魂上得到启示:必须依赖真理和仁爱得到人心,决不向世俗邪恶势力妥协。当年他再度前往圣殿,他夺下鞭子把献祭出售的牲口赶出了大庭,掀翻了钱柜,清洁了圣殿。但这个行为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而树敌,最后他在追随者的保护下回到家乡加利利布道,之后他放弃职业,迁居到迦百农的小渔村并和自己童年好友在一起生活。大的叫做彼得,小的叫做安德列,两兄弟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他们成为耶稣最早的两个忠实门徒。耶稣的布道赐福给所有人,不分贵贱,主张顺从和忍耐,要求博爱、和平。耶稣阐明他所创立的新教的教义,划清了与犹太教教义的区别。
犹太教强调“法制”
新教主张的基本信条是“博爱” 这一思想迎合了中下层群众的期望。
41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耶稣为传播思想让他的十二个门徒到各地去传播思想和主张,他们告诉世人,耶稣就是救世主。
此时,约翰别希律王处死。约翰看不惯国王同弟媳发生性关系并纳她为妾,这在信奉耶和华的犹太人看来就是叛逆教规的丑行,结果约翰多次痛骂其德性败坏,最后被杀害。这让耶稣更加深信改革者面前的道路是无比艰辛的。
当时在罗马帝国政治危机的影响下,巴勒斯坦犹太教内部发生了公开分裂,在斗争中,法利赛派上层权贵与罗马统治者勾结迫害耶稣信徒,在宗教上限制他们的思想自由。耶稣决心去耶路撒冷向宗教权贵宣战。
这是“初闹圣殿”的三年之后,这也是耶稣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城。他骑着毛驴,追随者们前呼后拥高唱赞歌,引来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他们紧跟在队伍前后呼喊耶稣的名字。此次又大闹圣殿,并抓住机会向大众布道,有无数听众追随他也有人叫“抓住他打死他”。随着其影响的扩大,法利赛派非常担心这会发展成为反对罗马帝国和宗教特权层的革命。十二门徒中的犹大出卖了耶稣,价值是30块银元。耶稣明知犹大会出卖他,但是作为“先知”,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是“受难的弥赛亚”必走之路,因此他就泰然处之了。
他与门徒共进最后一顿晚餐。当晚除彼得外,其他门徒都睡着了。彼得为保护耶稣同士兵搏斗,最后两人一起被抓。第二日的审讯由大祭司该亚主持耶稣对问题的回答与辩驳让该亚无言以对,最后最高参议会直接将之定罪为“渎神、反叛”,总督比拉多特受贿后对之实行死刑,并执行磔刑(钉死在十字架上)。五名罗马士兵负责行刑,他们将耶稣押出总督府,扒掉他身上的衣服,给他换上紫色的袍子,用荆棘编了一个“王冠”,又拿一根苇杆放在他的右手,将他扮成国王,然后又向他吐唾沫,用苇杆抽他,戏弄和侮辱他,最后换上褴褛的衣服行刑。耶稣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结束了一生悲惨的经历,死时年仅36岁。相传他3天后复活,40天后升天而去。
2、基督教的产生 公元1世纪间,在犹太民族反抗罗马统治的激烈斗争中,从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区的艾沙尼派中分化出一个新派别,叫拿撒勒派。主要成员是贫困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不满于犹太教权贵和罗马统治者强权,但又不主张积极反抗,而选择坐等“弥赛亚”降临。
在宗教方面,他们内部财产共有,集体劳动,共聚共餐,是一个严密的宗教社团,加入者严格禁欲不结婚成家。主张忠顺、博爱、和平和公正,相信“末日”和“天国”,并广为宣传。斗争中,拿撒勒派同罗马统治者和犹太教上层权贵矛盾日益激化,致使这一教派中许多人遭到钉十字架的酷刑。剩下的人被逐出犹太会堂,他们逐渐形成新的教派。公元1世纪末,发展成为最初的基督教。因此,拿撒勒派被认为是早期(原始)基督教的先驱。阿?罗伯逊在《基督教的起源》一书中认为,《新约圣经》中的“拿撒勒人耶稣”可能就是这个拿撒勒派的领袖。
据《新约》记载,耶稣死后,他的门徒四散逃亡后发觉并未被当局追捕,又重聚耶路撒冷。他们深信耶稣复活后被上帝接去天国,不久将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并建立“永恒的天国”。后彼得被传为“耶稣的圣徒”。他是一个伟大的传教士,奔走于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和埃及各地,形成了“彼得派”。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为上千人。财产共有互济互助,后被罗马当局镇压转入地下,但这已然使得基督教在西亚和埃及广为传播。
在耶稣幼年时代,一位犹太富商的儿子名叫扫罗,其父加入罗马国籍成为政府差役,被授予“罗马公民”的荣誉称号,扫罗也改名为罗马人的名字——保罗。
保罗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法利赛派的忠实信徒,最后他接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
保罗经过28年的努力将基督教从当初小小的犹太教支派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新的世界宗教。
他一生最伟大的功绩在于用文字确定了基督教的教义,编成《新约》,这部圣经的二十七章 42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中有十四章是保罗编写的。
早期的基督徒作为犹太民族的一分子义无反顾的加入了犹太大起义,但是罗马大军攻陷了耶路撒冷烧毁了圣殿并镇压了起义。大批义士被屠杀让基督徒认为“世界末日”已经降临,并宣布“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于是基督教完全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独立的宗教。他们有自己的崇拜形象——基督耶稣,经典——新约,组织——早期教会。所以,从公元1世纪末到4世纪初近三百年的基督教被称为早期基督教,又称为原始基督教。
3、基督教的变迁
公元173年,小亚细亚兴起了以门它农为首的弥赛亚运动。以《启示录》为宗旨,预言战争来临,新耶路撒冷将出现。而罗马统治者的镇压掀起了各地运动的发展。公元3世纪后期,罗马政府对基督徒时而安抚时而镇压。
公元260年,罗马皇帝加里安努宣布基督教合法,发还其财产准许其活动。
公元284年,德克里先登基,先安抚后镇压,没收财产销毁经书,禁止集会,直到305年皇帝退位结束。
公元4世纪,教会上层人士努力争取罗马政府的承认和保护,而罗马帝国的统治内忧外患,也无力对付这支新生力量。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正式宣布皈依基督教。第二年六月,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发布《米兰赦令》在法律上承认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合法拥有财产。自此结束了对基督徒的迫害,恢复了其信仰与和平。
十年后,君士坦丁战胜李锡尼,统一了罗马东西部分,规定政府官员主要由基督徒担任。其后,历任罗马皇帝都扶持和利用基督教,而基督教也利用政府力量压倒了罗马宗教。公元375年,皇帝革拉宣布罗马皇帝不再担任神庙祭司并禁止人民献祭。公元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诏令全国,正式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国教,是唯一合法的宗教,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献祭。
此后统治阶级进行了三项改革:控制基督教运动的领导权(贵族入教);教会职业化和特权化(经济权力);篡改教义(现世——后世,消除不公——平等、博爱,皇权——神化)。后新教义:
三位一体:上帝——圣父;基督耶稣——圣子;教会——圣灵。
创世说:上帝万能;此世为上帝安排前定的;人类无条件接受和服从。原罪说:人类祖先原罪;现世的惩罚和恶报;赎罪——天国(地狱)。
4、中世纪基督教
8世纪中叶,西欧建立了最大的封疆王国——查理大帝国。罗马教会参与了这一进程,为了报答教皇,把意大利半岛拉文纳至罗马的大片土地赠送给教皇,自此有了教皇国。(相互利用)
欧洲封建主阶级用了250年,用封建皇权主义改造了基督教,形成系统的基督教神学,经院哲学——《神学大全》,托马斯?阿奎那,论证“教权高于一切”。其后欧洲各国基本上都经历了神权与君权的争夺斗争。
后随着封建经济力量的发展,西欧各国皇权加强,教皇势力受到排挤,14世纪,教皇同法国国王的斗争大败,教皇被国王禁闭于城堡整整70年,自此“教权至上”理论破产。
5、改革运动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抬头,对人的兴趣超越了对神的兴趣,对现世的兴趣超越了对天国的兴趣,同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16世纪教皇利奥10世以建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敛财发放和出售“赦罪符”,按价赎买即可免罪。
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是捷克人,约翰?胡司,他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反对“赦罪符”,后被天 43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主教会宗教裁判所审判并被处以火刑。之后爆发了15世纪最大的农民起义,史称“胡司战争”。
16世纪上半期,宗教改革的首倡者马丁?路德,批判教廷,改革宗教的九十五条论纲《意见书》用拉丁文写出贴在维丁堡教堂大门上,提出二十七点改革方案。主张“信仰可以获救”,成立“廉价教会”,读经自由,消减苛捐杂税。教皇开除路德的教籍,最终路德与教皇决裂。
宗教改革运动内部分裂,温和派(市民,小贵族)——路德温和派;
激进派(农民,平民)下层僧侣,托马斯?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后被镇压。
16世纪中期,加尔文派,继承路德,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建立民主教会和“先定说”。主张共和化和民主化,进行清教运动,要求纯洁教会。
后英国清教运动分裂为长老派——保守温和,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
独立派——每个教派独立自主直通上帝,左翼中层新贵族和中小资产阶级,后农民加入。
加尔文派简化了仪式却未改变信仰。
6、近代基督教
伴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的原始积累和海外扩张,基督教由欧洲传遍世界各地。圣经换土地
7、经典、组织和礼仪
《新约》四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
教义: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和天堂地狱说。
基督教拥有自己的组织系统,即教阶制。其中天主教比较严密,东正教和新教较为宽容。天主教:罗马教廷,教皇终身制,死后由红衣主教团以三分之二多数选举,向许多国家派遣大使,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又推举和被推举为教皇的权利,下为首席主教,再下为总主教(教省的负责人),下为神甫,再下为修士和修女。
东正教:五个教区(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莫斯科),10个自治教会,相对独立。牧首(不行使全面管理权)下为都主教(主教),下为总主教,下为主教,下为神甫。
新教:主要由牧师(有的设主教),下设传道员(义工、执事、长老)。仪式:圣洗(注水洗礼和浸礼);坚振(主教按手印和敷油礼);告解(忏悔);圣餐(仪式叫做弥撒);终傅(临终时擦圣油);圣职(教会对神职人员授职仪式);婚配(教堂婚礼,神甫主持)。
新教的仪式简单,洗礼和圣餐必不可少,以摩西十诫为教规。节日:圣诞节(12月25日);
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圣灵降临节(每年复活节后第五十天,纪念耶稣门徒领受圣灵的节日)。
参考讲义
(三)1、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
阿拉伯人的起源复杂而且难以确定,他们的种族集团以诺亚的儿子之一塞姆命名,我们称之为闪米特人。他们居住于稀疏的绿洲之上,生活自给自足。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动作迅速和毅力坚强。他们生活在家族里,为家族而生活,完全忠实并献身于他们的家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氏族。
阿拉伯人因为生活环境酷烈,他们想要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他们有斯巴达克式的生活理想,44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富有想象力,热爱自己拥有的一切:女人、骆驼、马、剑、荣誉,也热爱自己的语言。他们的部落制度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忠诚,但是分歧一旦出现就难以排解,酿成巨大而长期的战争,也刺激了个人主义发展。他们的个人品格包括勇于战斗,善于忍受不幸,顽强报复,扶弱抑强等。他们不存在长子继承制的法律制度,优秀者可以被举荐成带头人,但是这样又孕育了内乱,削弱了国家。
势力强大的奴隶主发动战争夺取土地和牧场并赐给本部落的贵族,他们演变为新兴的封建领主。
公元6世纪前,阿拉伯半岛是欧亚非三洲的水路交通要道,是沟通三大洲的商道和商品集散地。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波斯语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争夺也门爆发战争,使阿拉伯人的红海商道遭到破坏,东西方的中转贸易开始衰落。公元525年至628年,东罗马帝国同波斯帝国间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性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波斯人另辟了一条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的东西商路,即“丝绸之路”,红海商道自此萧条,南阿拉伯人商队贸易面临危机,也加深了阿拉伯社会的经济危机。人民渴望神主解除生活的痛苦,封建领主要求建立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要求意识形态上的一神教——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阿拉伯人原来的宗教是精灵崇拜,早期他们崇拜树木、石头和存在于其中的精灵,礼拜仪式主要是供奉祭品,通过这种仪式,神就和礼拜的部落结成血缘,变成该部落的神,每个部落都奉祀自己的神,但同时也承认别的部落的神在管界内的权力。人们有朝圣的传统,时常去麦加朝觐。节日时沙漠是禁止战斗的。后来,有三位女神的地位高于其他神:命运女神司纳特
金星
维纳斯
月亮女神拉特 他们接受宿命论(无忧无虑接受生活),同时也追求生活品质。麦加城中古莱氏人崇拜的一尊主神叫“安拉”,是宇宙的主宰。
在此基础上,产生阿拉伯人由多神教向一神教过渡的“哈尼夫”教。犹太教的传播是伊斯兰教产生的主要外部思想来源,但是犹太教僵化的教条和繁琐而严格的教律使崇尚生活的阿拉伯人难以接受,而且犹太人的种族优越感、狭隘以及犹太富商的狡诈也使阿拉伯人反感。
公元4世纪后,基督教传入阿拉伯半岛,教义中宣扬“驯服”、“仁慈”、“忍耐”也适应了阿拉伯封建阶级奴役人民的政治需要,是伊斯兰教产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思想条件。但是这些基督教徒分属不同的教会,他们之间常常发生纷争,这一行为又为渴望团结的阿拉伯人所厌恶。而基督教的深奥、神秘的教义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同阿拉伯人的思想水平和社会现实不相适应。
阿拉伯人渴望出现一种新的不太拘泥于教条与仪式的更高的一神教,奉“安拉”为唯一的神——“哈尼夫”教。这是伊斯兰教产生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2、伊斯兰教的产生
据《古兰经》记载,公元前20世纪时,由伊拉克南部的乌尔迁到巴勒斯坦迦南之乡的易卜拉欣同妻子莎莱,年近半百仍不育子。后来易卜拉欣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埃及女仆哈吉尔为妾。不久,哈吉尔就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实玛利。可是第二年莎莱便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伊萨。这样一来,易卜拉欣家庭中便产生了矛盾,莎莱对哈吉尔母子嫉妒并厌恶,最后易屈从妻子将哈吉尔母子赶出家门。伊实玛利长到十二岁那年,易卜拉欣梦中领受神的旨意要杀死这个孩子向神献祭,后来宰杀了羊来献祭。伊斯兰教一年中一个重大的节日“宰牲节”便源于此。之后易卜拉欣按照神的 45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旨意去麦加,他们父子建造了一座祭神的庙宇,即“神的住所”——天房,人们按照这个建筑物的形状称它为“克尔白”(阿拉伯语为“立方体”)。
这就是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精神中心——麦加天方克尔白圣殿的前身。伊斯兰教传说伊实玛利成年后同麦加附近一个游牧部落的女子成婚,最后形成一个倔强、彪悍的沙漠民族——阿拉伯人。
阿拉伯史书称“北部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伊实玛利”。
公元6世纪后半期,麦加城东一户古莱氏的小商人家庭,父子6人,父亲年过7旬,长子阿卜杜拉24岁,已同祖海尔部落一名门淑女成婚。公元570年,阿卜杜拉从叙利亚经商返回途中,在麦地那的岳父家生了一场急病后不幸死去。妻子阿米娜不久便于悲痛中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人称赞”的孩子。(生日为3月12日,全世界的穆斯林将这一天定为穆圣诞辰节,举行隆重的纪念)
阿米娜是一位善良并受过教育的阿拉伯女子,她在麦地那城接触过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她常给儿子讲述有关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的故事。穆罕默德6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80岁的爷爷也去世了,叔父艾布?塔利布收养。后来他成长为一个有思想且彬彬有礼的青年,18岁时便博得了同辈人的尊敬,他们亲切地称他为“阿明”(诚实的人)。叔父的子女很多,他和穆罕默德牧羊的收入不能维持家庭生活。
25岁时他被雇为赫底彻的代理人,带领驼队去叙利亚经商。他来到布苏拉同基督徒僧侣进行接触,探讨教义,在思想上确立了一神教信仰的基础,他开始冥想神秘的“后世”和“天国”。凭着自己的精明,首次行商他便为赫底彻赚了一笔前所未有的财富,取得了女主人的欢心,后来又发展为倾心爱慕。后两人结婚,穆罕默德称为新兴商业贵族的政治代表。从25岁到40岁这15年间,是穆创立伊斯兰教的准备时期。妻子是开放的女性,她同穆的结合促进了穆社会地位并为他创立事业提供了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条件。婚后,他们生活幸福美满,先后生下三男三女,不幸的是三个儿子都幼年夭折。然而并未影响穆罕默德完成创立伊斯兰教的伟大事业。他认为生活不能这样,在这种突然的虚度和毫无意义的循环之外一定有更大的智慧和更大的宇宙,他决定投入苦行主义的怀抱中,寻找一个僻静之处求得解救之道。
三年后,悟道:永恒真理,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是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万物都属于安拉,一切都顺从他。这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信条。穆代表阿拉伯社会新兴封建阶级的政治利益,附会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在妻子和堂兄的帮助下,通过“接受真主启示”的神秘安排,以先知自命,打出宗教革命的旗帜,创立了伊斯兰教,把古莱人的部落主神安拉奉为他的宗教独一无二的真主。他的宗教宣扬一切顺从安拉,名曰伊斯兰,信教者即归顺者,称穆斯林。穆的宗教一经创立,马上开始了他在麦加的传教活动,这一年是公元61年。
3、早期伊斯兰教的传播
穆罕默德的传教从家庭内部开始,妻子第一个皈依,并用财力和社会关系全力支持他。第二人是堂兄阿里,此后是家奴被收为义子。穆罕默德提出“宽宏”“和平”“安宁”与禁止高利贷,反映出新兴商业贵族阶级的需要,于是有一批商人首先入教。后有富商加入并壮大了秘密传教中心。他们秘密结社并祈祷。
麦加城内多神教信仰者奴隶主贵族藐视穆斯林并视为异端。穆于613年在麦加公开传教,并得到妻子和叔父的全力支持。贵族统治者担心自己的地位动摇,他们开始残害穆斯林,包括穆本人。与此同时,留在麦加城的教徒们得到一个新的教友,一位极其富有的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后古莱氏全体贵族召集会议要消灭伊斯兰运动。他们对穆及信徒实行经济封锁,不许他们呆在家中也不给他们吃东西。穆带领大家去麦加附近的山里存身,坚持了三年,最后解除封锁回到麦加城。在城边传来噩耗,妻子和叔父因为备受折磨而相继离世。这一年是公元 46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620年,伊斯兰教历史上称为“悲痛之年”。穆坚持在麦加传道,每年都从麦地那来一批阿拉伯人参加一年一度的聚会,由于没有偏见和部落竞争,他们能够公正地听受宣讲并回去传达教义。后穆逃往麦地那,他们逃亡的那一年被定为伊斯兰教元年,这个小镇被称为“先知的城市”,“光明的麦地那”,这次迁徙运动被称为“希吉拉”。
麦地那邀请穆是要求他具有非凡的政治魄力,能替他们排忧解难,带来安定秩序。所以,穆由一名宗教先知变成一位教主和社会集团的领袖。他用平等、博爱、宽容的精神,正确处理了同异教徒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各民族、部落及不同信仰者之间的隔阂和分歧。他以伊斯兰教为旗帜,在麦地那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封建神权国家,称为教主和开国领袖。他利用伊斯兰教律,制定法律,处理国内各种复杂问题,社会秩序趋向稳定,经济上复苏。创立了主要的宗教仪式,穆斯林开始严格地履行净洗、念功、拜功、聚礼和斋戒等宗教仪式。建成库巴清真寺。巧妙处理同犹太人的关系,把亚伯拉罕一神教中某些交易纳入伊斯兰教,并沿用犹太教某些宗教仪式,吸引犹太人,适当限制犹太教的影响,改变信徒们的朝拜习惯。起初沿用犹太人宗教习惯,向北的耶路撒冷方向改为向南麦加“克尔白”神庙朝拜。行动目标:麦加,向外扩张,夺取土地与商路,组织圣战。最终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了麦加,公元630年穆罕默德被拥戴为先知国王,向所有的部落派出传教师。63岁的穆罕默德完成了真主的使命,预感到去见安拉的日子渐进。公元632年,即运动崛起的第10个年头的三月,他率10万圣徒去麦加朝觐。3个月后,6月8日,与世长辞。留下《古兰经》和《圣训》。
4、哈里法时代
穆的去世使他倾注毕生心血的事业——阿拉伯半岛在宗教和政治上的统一陷入危机。女婿阿里以近亲身份要求即位元首,而祖辈居住在此的人们渴望独自统治:但是二者都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实现目的,最后由艾卡?伯克尔任“哈里发”,率军北上作战胜利平息了叛乱。他继续东进。其继位者欧默尔即位后,穆斯林继续东进,直到伊朗本土。公元642年,击败波斯人,灭掉波斯帝国,同时向北非扩张,攻陷开罗,占领尼罗河流域。欧默尔在位10年,国内局势稳定,但是他统治下的波斯人充满了民族仇恨。公元644年,欧默尔被刺客杀害,之后鄂斯曼即位ie,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先后同先知的大女儿拉吉亚、次女乌姆克丽结婚。但是他大搞家族统治,为了统一《古兰经》,焚毁了大量经书。公元655年,埃及爆发大起义,打进鄂斯曼宅邸,杀死了他。之后阿里即位,迁都库法。内部矛盾重重,因为阿里用人不当,形成了三大派系,公元661年,阿里被刺客杀死。最后三大派系中的逊尼派代表阿拉伯封建贵族利益,掌握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大权,至此,伊斯兰教的第一阶段——共和国时期宣告结束。阿里去世后,哈里发不再举荐。当政的穆阿维叶宣布自己为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临终前任命儿子叶基德一世为继承人,哈里发职能转为君主权力的附属物。
5、四大王朝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废除了哈里发选举制度,代之以王朝世袭制度,强化了国家的封建统治机器,继续进行“伊斯兰远征”。
后倭马亚王朝时代,阿拉伯文明传入欧洲,伴随阿拉伯人大举对外扩张,伊斯兰教在亚非欧广为传播,发展问哦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
阿巴斯王朝,仿照波斯封建主建立了其统治办法,政教合一,公元1258年,蒙古人西征途中攻入巴格达摧毁了阿拉伯封建帝国的专制统治。
马木鲁克王朝于1250年建立,持续了200多年,1517年为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
蒙古人13世纪的西征没有消灭伊斯兰教,反而扩大了它的势力范围,使其在东南亚和中国广为传播。
6、近代的伊斯兰教
47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奥斯曼土耳其封建帝国的开国皇帝奥斯曼立逊尼派伊斯兰教为国教,被尊为世界穆斯林的“哈里法”,称为伊斯兰教的最高教首,政教合一,军事封建专制。1805年,阿里宣布埃及独立。
二十世纪末,阿拉伯半岛的沙特封建家族夺取了汉志和哈萨地区,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国,是保守的封建穆斯林王朝。
在当代,由于国内石油经济的高度发展,国内财富剧增,沙特阿拉伯称为超级石油大国。它在中东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19年,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了土耳其伊斯兰共和国。二战后,亚非两洲先后出现许多新生的伊斯兰共和国,形成了共四十多个国家的伊斯兰世界,形成伊斯兰会议组织,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美苏在1941年8月金兵伊朗,立巴列维为伊朗国王,后巴列维于1979年1月16日踏上“永久出国”之路,2月12日,霍梅尼宣布接管王国政府的权力,成立伊斯兰革命临时政府,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7、教派运动
8、经典和礼仪 《古兰经》
教义: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教徒的功课:念、礼、斋、课、朝。念:念出声来。
礼:礼拜,每日五次礼拜,方向为麦加的克尔白圣殿。斋:斋月。课:缴纳天课。
朝:朝觐,一年一次去麦加,个人为小朝,集体为大朝;巡游克尔白,亲吻黑石。伊斯兰教的很多清规戒律。(略)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其他。场所:清真寺
参考讲义
(四)佛教(略)宗教在世界各地
1、亚洲宗教
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和印度教、道教、神道教、锡克教、耆那教、犹太教、袄教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发源地。
2、非洲宗教
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基督教和当地传统宗教。
3、美洲宗教
当地传统宗教日趋衰落,加入了基督教,还有将基督教和古老信仰结合的混合性宗教。
4、大洋洲宗教
各地的基督教徒分属不同的教派组织,而一部分亚洲的移民传承了亚洲各宗教信仰,基督教并未完全取代当地传统宗教。
5、欧洲宗教
以基督教为主,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包括古希腊宗教和古罗马宗教,还有伊斯兰教及别的宗教。
一、您认为为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利多还是弊多?(希望您从两个方面回答,因 48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为这个问题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部分,也请您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您对目前传统文化的现状怎么看?是否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抱乐观态度?
三、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普通民众(尤其在青年学生很普遍)以超高的热情关注外来文化,而传统文化则鲜少有人问津,在传承方面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更别提提高弘扬,您对这种状态怎么看?
四、因为我们课题研究范围局限在长沙市,可能情况与您所在的发达城市有所不同。长沙市尽管各方面发展较快,但是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存在许多不足,能否根据您所在城市的城市文化对长沙市教、科、文、卫的发展提出改良建议。
五、传统文化面临如此困境,政府也有一定责任,我认为政府在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与发展方面起一定导向作用,请问您认为政府该如何做?
六、有些地方政府斥巨资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为了城市规划的美观经常拆除大量民宅、民居,甚至包括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谭嗣同故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请问您对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七、我们曾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过相关言论:一些大都市的孩子吃着麦当劳,说着流利的英语,却经常闹出不知司马迁等何许人也的笑话。当然他们大都是受到了家长意志的影响。请问您对家长们的这种思想及做法怎么看待。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面对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欧美,韩日等外来文化并不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韩剧,动漫,大片,劲舞等何以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当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我们看到,孟母教子已经千年,传统文化太久没有质的飞跃和创新,外来文化可以借鉴,当做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连接起来的引线。事实证明谁创新得好,49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附加材料全集
谁就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也是我们坚持传统文化同时创新的动力。
综上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让我们在正确面对的同时,创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说这个话题的话最好是以事例来说明问题,尤其是要多涉及到近代的一些革命家、学者、哲人的事迹。
可以把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分析发生这类事件的根本原因作为铺陈手段,这样,就显得很有说服力——毕竟是真实的血腥的历史。可以从中国近代林则徐、李鸿章说起,他们是很重要的奠基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就是从这个时候提出来的。
同时,还包括近代近代的一些作家、哲人、学者等为例,来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的巨大碰撞,同时,通过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伟人来举例说明。如:杜威的学生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作家残雪大胆拚弃中国传统文化而师承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的经验等等等。
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既要吸取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腐朽的文化。1。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2。外国的圣诞节甚至比中国的春节人气还高,外来文化是双刃剑,我国应大力宣传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吸取借鉴外来文化.建议年轻人多读名著学习传统文化,如:开设文学社团,增加课本中对文言文的学习量等
喀喇汗伊斯兰王朝对于阗佛教王国的“圣战”
从西元前1世纪到9世纪末10 世纪初,到伊 斯 兰教传入新疆之间的一千多年,佛教在新疆处于绝对优势,可以说10世纪以前,新疆就是一片佛国,几乎人人都信仰佛教。
西元7世纪初,伊 斯 兰教兴于阿拉伯半岛。9世纪初,伊 斯 兰教在中亚地区已得到了广泛传播。9世纪中期,政治中心在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所灭,回鹘诸部纷纷迁离蒙古草原。其中一支西迁到了天山北路,以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西迁的回鹘部落进入新疆的喀什,联合其他突厥部落建立喀喇汗王朝。西迁的两支回鹘人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进入新疆后许多人改信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