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刻苦读书的故事

2024-11-14

古代刻苦读书的故事(精选13篇)

1.古代刻苦读书的故事 篇一

古代名人刻苦勤学的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与此同时,他勤奋苦学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现代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华罗庚一辈子从实以终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合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随后,他的长达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国内外的数学界为之震动了。他带领的数学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了。他们为征服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已经扬帆起航,并各有卓越的建树。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成果。

2.两个古代城管的故事 篇二

古代的城管也称“胥”、“卒”,权力大,官员是流动的即流官,城管胥卒却是当地人,所以常常发生胥卒欺负官员的故事——明朝况钟初到苏州当官,上任前明宣德皇帝赐给他一道圣旨,许以“便宜用事之权”,获得这个特许的官员权力很大,但况钟不宣示于人,苏州府的吏胥不知道他有这个核心武器。当地吏胥欺负况钟人生地不熟,做了很多隐瞒况钟,为非作歹的事,有的甚至当面呵斥况钟,况钟被骂得不敢出声。

突然有一天,况钟召开苏州府所有城管队员大会,会上,况钟命设香案,将礼生即文化局负责主持祭祀等典礼的司仪叫来,磕头跪拜,宣读圣旨,随后一个一个地数那些不法胥卒的罪行。数完,“群胥骇服”,况钟当众处死了六个贪污不法的胥吏。经过这一整治,“上下股栗,苏人革面”,苏州的城管不敢胡来了,商贩也老实了。

盖有非常之人,能为非常之举——追溯到大宋,苏东坡被贬到琼州,后调回,暂时居住在阳羡。苏东坡是大诗人,前来慕名拜见的不少,但都是诗友,几乎没有官场上的人,官场上的人害怕跟他来往,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个诗友姓邵,劝苏东坡从此住在阳羡算了,别当官了。苏东坡也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就打算长期住下来。邵某就到处给苏东坡看房子,终于给苏东坡张罗着买了一个带院子的房子。当地也有城管,专门管理城市的交易、秩序等等。邵某到城管处给苏东坡办好了一切手续,把房子收拾好了。但是,刚刚结束贬谪、还未起复的苏东坡是很穷的,搜尽所有积蓄,才勉强凑够了房款。苏东坡挑了个好日子,准备搬进去。

一日,苏东坡与朋友外出游玩,走到一个黄村,听见一户人家的破屋里传出一个老妇人非常伤心的痛哭声。苏东坡说:这家人必定遇到最难受的事儿了,要不然不会这么绝望伤心。

于是苏东坡和朋友就进门询问,一问,才知道,这家人被城管强行驱逐到这儿。老夫人傷心地哭诉:我原来住在城里,家里的房子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都上百年了,可是,我的不孝儿子把房子卖了。苏东坡说:您是长辈,卖房子这种大事,最后需要您点头啊!老妇人抹了一把眼泪,更伤心了,哭着说:我不答应,他竟然勾结城管将我撵出来了,我这不孝的畜牲儿子啊!

苏东坡回头看看邵某,一问才知道,他买的房子正是这老妇人家的旧宅。苏东坡略一思索,即对老妇人说:你家的房子是卖给我了,这样吧,我把它还给你,邵老师还重新装修了一下,都收拾好了,你就明天重新住回去吧。老妇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劲儿掐大腿,看是不是在做梦。苏东坡让人把老妇人的儿子找来,说你明天就把你母亲接回老宅去住。老妇人的儿子低头不说话,苏东坡问:“怎么,你还不愿意?”那儿子说:“钱我都花了很多了,怕城管不答应。”苏东坡就当场把房契烧了,说“这下你放心回去住吧。”

阳羡的城管知道了这事儿,说苏老师这是闹哪样儿啊?那时的城管虽然也有作恶的,不过毕竟还有人能治他们。

3.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篇三

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映月读书(yìng yuè dú shū)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亮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牛角挂书(niú jiǎo guà shū)

把书挂在牛角上抓紧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也丝毫没有察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圆木警枕( yuán mù jǐng zhěn)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牧豕听经(mù shǐ tīng jīng)

豕:猪。放牧猪羊时,停下来听别人讲经。指读书勤奋。

4.古人发奋刻苦读书故事 篇四

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

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5.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篇五

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机械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的等时性和抛物线运动定律,并确定了伽利略原理。在比萨大学学习期间,他非常好奇,经常问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行星不能直线移动”。

一些老师认为他有太多的问题,但他从不在乎,也从不问什么时候该问。一旦伽利略知道数学家利奇正在访问比萨,他准备了许多问题咨询利奇。这一次,老师不知疲倦地教,学生们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并深刻掌握了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和体重的理论。

6.古代官吏读书及其他 篇六

中国古代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入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在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同时,为官者通过读书提升了自我的品格,高远者更会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造就、成就了官员,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官员的读书是持续性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刻部稿”(与“讨个小”并列),企盼给后世留下一点雪泥鸿爪。

如果要追询一下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的解诠:第一、这是官员日常行为方式和士大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古代官员的选拔,依靠的是入仕制度,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没有若干年寒窗下读书经历的人、没有对儒家学问有一定造诣的人,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这样一来,习惯使然,但凡有一点读书的天赋,后天又长期熏染于人文知识的气氛和训练,也就养成了他们阅读的习惯,入仕以后也往往离不开书册。在官场,天下太平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则考量官员的标准,不仅要看其政绩,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下。后者是前者的铺垫和补充,很难想象一个有较好政绩的官员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官场的圈子中,出身、门第、谈吐、书法、词章、风度、名望、口碑,等等,都是评价的标准,于是风气所向,读书以及文风的讲究自是水到渠成。而历朝执政理念的儒家学说也是强调包括读书等官员的个人修养的,这与其说是治理天下的理念,倒不如说是中国文化内核之中亟求学会做人的道德伦理要求。所谓家国同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读书无以养成符合朝廷对官员素质要求的条件。《论语》说:为官者,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更给出了士子处世的不二法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凡此,不读书则如何?

第二、是古代制度设计和保障的要求,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要求。中国古代社会在上三代时还是一个世袭血亲的时代,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等级制社会时代。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地提升,讲求偃武修文、附庸风雅(如“周文”和“周礼”)成为制度文明的内容。经过秦始皇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度,朝廷对官员条件的要求有了相对进步性和公平性,德行才学成为其中的标准,以至“唯才是举”、“唯学是举”。到了隋唐,遂成为公开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这种考试制度主要是考察应试者对人文经典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此后不读书者(不好读书者)不能为官成为定例。当然,这种古代士子的读书风气(与科举制度并为传统),其优劣亦并存,它带来对其评判的一定困难,比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曾在《剑桥中国史》中说:士子读书,“这些经书的内容,是士大夫学用孔孟之道后在口头上表述的那套道理和礼节上所用的一部分东西,而在实际行动上则参与结党营私以及有系统的勒索,有组织的敛财(这是官僚阶级的突出之点)”。进而好读书与好官并非能够成为正比,如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好读书不尽然是好官,但劣官则一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此也无它,此类官员的主要兴致不在读书,而是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第三、时代气息和风气所向的特征。中国古代社会以节奏缓慢著称,不过,仔细考察的话,大凡兴衰成败和朝代更迭之际,总会有许多士子热切求索于先人的“间接经验”于书籍,形成某种“读书热”的现象。善于自觉反省的官员尤其如此,乃至形成风气,是之谓“时代意识”和“自我角色认同”,在历史上的转型时期,更是屡见不鲜。这也就是说:古代官员执政,官场的规则和潜规则之外,还依靠于汲取“间接经验”的阅读来给以自己智力资源和支持。

那么,古代官员的阅读,他们读的是些什么书呢?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以及后来的科举制度实施之后,简而言之,就是一部“经书”(“四书五经”),以及由此扩展而来的“四库”(经史子集)。前者应运于政事,后者则成就官员自身修养,如诗文等的陶冶。应当说,古代官员在读书上的热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起过很大作用的,具体到这些“政治家”中的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从韩愈、柳宗元到曾国藩、左宗棠,从范仲淹、苏东坡到林则徐、魏源,可谓不一而足,从中也给我们留下许多不朽的印记。如一部《古文观止》中的《谏逐客书》、《过秦论》、《前后出师表》、《岳阳楼记》、《卖柑者言》等,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读书故事。如北宋寇准罢相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还朝时途经其地,寇准尽东道之谊,临别时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找书来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后来相似的例子,如毛泽东嘱咐许世友四读《红楼梦》等)

古为今用。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这固然是要他们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领导干部的职务所需。舍此无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和政策、管理水平和专业文化素质。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等的学习也在于会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如此才能更好地尽职尽责。然而,如今也有一些不好的风气,有的官员陷于“文山会海”和无聊的应酬客套之中,远离了书香,尽管有所谓“博士群体官员”的现象,“博士”头衔其实与读书毫无关联,有之,也常常表现为浅阅读(时尚的快餐文化)、负阅读(专门汲取书籍中的负面信息和负面“间接经验”,如《厚黑学》等,尤以“官场学”为烈)等等。而后者相比较于完全不读书的官员似更为可怕,因为他们的读书,不是为了志存高远,只是在追求官场亨通和声色犬马的享乐,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其劣者甚至还会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去“创造”一些作品(如“香艳日记”等)被人广泛“阅读”,这在此前的成克杰(有“书法”作品)等的大案中都可以看到。

不久前,由《中国图书商报》与《瞭望东方周刊》共同组织了一次各级党政官员阅读情况的调查,调查涉及官员的阅读习惯、阅读在工作中的作用、阅读书籍的类型、影响阅读的因素、获得阅读信息的渠道、政府机关内部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和频率等,结论是令人不安的。据说,现在影响官员读书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工作忙、应酬多。这能成为理由么?难怪一些媒体呼吁官员应该“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其实,如果论读书的条件和环境,如今官员早已超出古人不知凡几,“学习型政党”的提倡、学习制度的安排、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的学习进修机会,更勿论书海汪洋,学习手段的翻新出奇(传统读书渐由网络读书和手机读书所取代),由此带来的读书便捷使学习效率又高出古人不知凡几。

7.古代寓言故事读书笔记 篇七

“老猎狗”一条老猎狗年轻力壮时从未向森林中任何野兽屈服过,年老后,在一次狩猎中,遇到一头野猪,他勇敢地扑上去咬住野猪的耳朵。由于他的牙齿老化无力,不能牢牢地咬住,野猪逃跑了。主人跑过来后大失所望,痛骂他一顿。年老的猎狗抬起头来说:“主人啊!这不能怪我不行。我的勇敢精神和年轻时是一样的我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从前我的行为受到了你的称赞,现在也不应受到你的责备。”这是说,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蚂蚁与屎壳郎”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这是说,尽管风云变化万千,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

家长心得: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书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8.古代刻苦读书的故事 篇八

屠牛吐拒婚讲得是:齐王要选女婿,选中了一个叫吐的杀牛人,而吐却拒绝了婚事。他的朋友来了,很为吐惋惜。而吐说:“齐王的女儿太丑,如果齐王的女儿很漂亮,会选我这么个杀牛的做女婿吗?”后来他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她果然奇丑无比。

千金买骨讲得是:从前有个国王,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于是各处张贴布告。过了三年,一匹马也没有买到,因此,国王心中很烦恼。国王身边有个侍臣愿意带上一千两黄金替国王买马,国王同意了。侍臣到处奔走,三个月后才有了一点儿线索,可是等他赶到,那匹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五百两黄金,把那匹马的尸骨买了下来,带回去送给国王。国王一看他买回来的是马骨头,非常生气,斥责了很久,但侍臣说:“如今我花了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堆千里马的尸骨,消息传开,天下人都知道您珍惜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把活的千里马给您送来。”果然,不到一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被送到了这个国王的面前。

9.古代官场智库故事 篇九

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最聪明的人,他们适时地谋权、用权、固权、弃权,有着明哲保身、名垂千古的生存智慧。这群人就是古代幕僚,他们整体上可看做是官场智库,一面忠心服务于“主子”,一面出谋划策开启官智,在关键的历史幕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官场智库

幕僚的出现要比幕府早得多,夏商的家臣、周朝的命士都可以称得上是幕僚的滥觞。《史记》中的幕府,是为守边军政大员设置的军事机构,也就是军队临时性办公的营帐,刘邦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由此而来。后来幕府引申为地方大员的官府,幕僚就是幕府军政大员聘用的人才,由幕府主人提供薪酬,并为幕府主人服务,充当着每一个幕府的智库。

幕僚广泛出现是在春秋战国,大国之间为了巩固统治、争霸天下,纷纷招揽人才,一时间“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最有名的当属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四国公子各有食客三千,他们横跨黑白两道,个个身怀绝技,其中尤为后人津津乐道,并被宋朝宰相王安石视为不齿的则是“鸡鸣狗盗”的故事。

鸡鸣狗盗之用,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却在关键时刻发挥其重要作用,所谓用人用其所能,以解主子燃眉之急。

若孟尝君只养一些鸡鸣狗盗之士,估计也难成大器。在孟尝君的幕僚当中,不乏有远见的谋略家。孟尝君有次派一个叫冯谖(音“宣”)的幕僚去薛地收债,冯谖问:“债收回来,给您买点什么呢?”孟尝君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点什么吧。”哪知冯谖一到薛地就免掉了债户的债务,并当众烧毁了全部债据。冯谖回去后,孟尝君十分不满,责怪他:“我门下食客三千,都入不敷出,你还烧毁我的契约,你不给我解释解释吗?”冯谖回道:“您让我买您家中缺少的东西,我看什么都不缺,要缺就只有仁义,我就替您买回来了。”一年后,齐王罢黜了孟尝君的国相职务,他被迫回到封地——薛,结果受到当地百姓的夹道欢迎,他这才明白冯谖的良苦用心。这就是“薛国市义”的故事。孟尝君在冯谖等一批幕僚的辅佐下,政治事业经久不衰,他自己也因此成为“战国四公子”中尚能够善终的一位。

主僚关系

两汉时期的幕僚多为地方长官聘用的专门管理人才,像“长史”“参军”“主簿”等等。长史主要是帮助长官处理府内事务,参军的任务主要是谋划军事行动,而主簿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负责文书管理工作。这些人一般深居幕府主人身后,参与机密,与幕府主人关系很是密切,称得上是自己人。

东晋的郗超就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他精明强干,很能揣摩桓温的心思,是第一个劝桓温称帝的人,也是他最亲密的幕僚。史载有次东晋士族谢安与王坦之一起拜会桓温,桓温为了更好地研究他们的态度,就令郗超躲在帷幕外面偷偷记录他们的谈话。谁知道刚记到一半,一股风吹动了帘子,使郗超在光天化日下暴露在了谢安等人的面前。桓温与郗超尴尬不已,而谢安却笑着说:“郗生真乃入幕之宾矣!”

桓温与郗超可谓幕主与幕僚关系亲密的一个典型案例。但也有幕僚由于过于聪明,功劳太大,结果忤了幕府主人的心意,不免结局悲惨。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最终引刘邦疑忌被杀。而杨修也是悲剧之一。

杨修自小好学,曾在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担任郎中。后被曹操聘为丞相府主簿,负责文书工作。他很有才华,但为人恃才傲物,数犯曹操忌讳。史载:“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曹操担心有人暗中谋害自己,便吩咐左右,说自己梦中喜欢杀人,睡觉时不要靠近。有一次白天,曹操睡觉时被子落地,近身侍者慌忙将被子捡起来帮其盖上,不料曹操拔剑杀人后又上床睡觉。醒来时假装惊讶,问谁杀了他的侍者,并痛哭安排厚葬。人们都以为曹操梦中果真杀人,只有杨修知其本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得知后对杨修愈加厌恶,再加上杨修参与夺嫡事件,曹操对杨修忍无可忍,终于在出征途中,借“鸡肋”一事,将其杀害。

所谓“伴君如伴虎”,幕僚仰仗主人提拔才得以较快地实现抱负与个人价值,若关系处理不当则可能引来祸害。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话可谓道出了官场中的潜规则。在封建官场上,很难做到“功成身退”。几千年的封建史,围绕一个“权”字演绎了无数的人间惨剧。因此,见好就收,急流勇退,不过于明白、不干涉主子心意、装装糊涂,不失为幕僚生存的一大智慧。

绍兴师爷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官制上的一大变革,从此大批中下层出身的读书人被录用为各级官员。但是通过这种途径当官的人毕竟是少数,被科举淘汰的很大一部分则是有一定文化,但并无功名的读书人。这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为了生计或是所谓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在各个幕府间奔波游走。

明中晚期以后,在各级衙门活跃着这样一批幕僚。他们由地方主官聘请协助处理各种事务: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稿、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这一批幕僚,有个通称——师爷。而这些师爷又以绍兴籍为多(因为绍兴落第读书人学习法律的较多),史上有“无徽不成商,无绍不成衙”之称。绍兴师爷分布于各级官衙,在清朝曾达到鼎盛,几乎包揽了基层全部的政务。在绍兴师爷当中有位被公认为师爷鼻祖的人物,他就是雍正年间的邬思道。

邬思道在做河东总督田文镜师爷的时候,正值雍正帝打击“舅舅”隆科多之时,但由于担心被人冠上兔死狗烹的骂名,所以一直不敢下手。邬思道窥探到雍正帝的这一隐秘心思,就替田文镜草拟奏章,上书弹劾隆科多。隆科多由此获罪,为雍正解决了心腹大患,而邬思道的名字也被雍正牢牢记在心里。后来,田文镜上奏请安折子时,雍正甚至直接写下批语询问:“朕安,邬先生安否?”邬思道所受礼遇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他被绍兴籍师爷公认为祖师爷。

晚清以来,清朝内忧外患,各封疆大吏自辟僚属,曾出现了四大幕府,即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幕府。而其中尤以曾国藩幕府为最。曾国藩幕府是在太平天国兴起以后,清朝让出一部分地方实权的情况下形成的。曾国藩幕府的办事机构,按其职能可分为秘书班子——负责起草各类文告,处理重要事务,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曾担任该职;思想文化机构——主要是负责编书、洋务等任务。此外还有军事情报机构、司法机构、善后机构等。在这批机构及其幕僚的努力下,曾国藩一度成为晚清最有实权的地方大员。而曾幕府中的许多幕僚也陆续被委以重任,成为政府统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这些幕僚中官至督抚者就有26人,而其中与曾国藩同时为督抚者一度达14人之多。至于道府州县官、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等更不知凡几。

作为古代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幕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战乱年代, 这些幕僚往往成为各方诸侯争夺天下的重要谋士;而在承平年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则是辅助各级官员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古代幕僚的群体智慧折射出智库的重要作用,在当代同样如此。智库的建立往往不应分阶层,而应广开言路,用人之所能。

——摘自《人民文摘》

10.勉励刻苦读书的名言 篇十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 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5)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6) 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7)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佚名

8)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9)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10) 我从未知道过有什么苦恼是不能为一小时的读书所排遣的。——孟德斯鸠

11) 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12)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13)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14)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5)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16) 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17)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18)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

19)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1.劝勉刻苦读书的名言 篇十一

2) 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W.哈兹里特

3) 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4)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5)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6)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7)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8)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9)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0)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11)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2)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3)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4)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16)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17)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18) 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9)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12.表示读书很刻苦的成语 篇十二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书很刻苦的成语,欢迎借鉴!

1、悬梁刺股:刻苦学习。

2、万签插架:书籍极多。

3、枕中鸿宝:泛指珍秘的书籍。

4、蠹简遗编:泛指残存的书籍。

5、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

6、萤窗雪案:为勤学苦读的典实。

7、十载寒窗:载:年。指长期苦读。

8、凿楹纳书:指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9、书囊无底: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10、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1、目不窥园: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2、勤学苦练:勤奋、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13、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抱负。

14、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15、豕亥鱼鲁: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16、滴露研朱:滴水研磨朱砂。指用朱笔评校书籍。

17、充栋盈车:堆满屋子,装满车。书籍很多。

18、勤勤恳恳:勤劳踏实。也勤恳的`样子。

19、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读书刻苦。

20、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抓紧时间。

21、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专心埋头苦读。

22、披古通今:披:翻阅;通:通晓。阅读通晓古今书籍。

23、残编裂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

24、坑儒焚书: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25、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勤奋地工作或学习。

26、凿壁偷光:凿穿墙壁引过光线。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27、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十分勤奋。

28、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29、坐以待旦:待,等待;旦,天亮。坐着等天亮。多勤恳。

30、牛角挂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31、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勤奋。

32、据经引传:据:依据;引:援引。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33、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34、援经据典:援:援引;据:依据。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35、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勤奋好学。

36、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37、引经据礼:引:援引;据:依据。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38、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39、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40、囊萤映雪: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照明读书。勤学苦读。

41、程门立雪: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42、马中关五:犹言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43、胜读十年书: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思想上收益极大。

44、悬梁刺股: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发奋刻苦学习。

45、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

46、邪书僻传:淫邪不正的书籍,冷僻怪异的传记。指内容荒诞不经的书籍。

47、充栋折轴:书籍堆满屋子,用车搬动时压断了车轴。书籍极为丰富。

48、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学问渊博。

49、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50、充栋汗牛:指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藏书或著述之富。

51、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家贫读书刻苦。

52、磨穿铁砚:磨穿了铁铸的砚台。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也笔墨功夫之深。

53、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鞭策自己,勤奋不懈。

54、夙夜匪懈: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55、手不释卷:看书入迷,手都不舍得放下书,勤奋好学。释:放下;卷:指书籍。

56、舛讹百出: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57、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家贫而读书刻苦。

58、断编残简: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59、积案盈箱:案:桌;盈:满。堆满书桌,塞满书箱。书籍、文稿、卷宗等非常多。

13.古代读书感人小故事 篇十三

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

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古代读书感人小故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

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

上一篇:党员承诺书向我看齐下一篇:挂职教师工作总结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