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发展论文

2024-07-25

电视剧发展论文(共10篇)(共10篇)

1.电视剧发展论文 篇一

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8月25日,全面解读全球电视剧产业最新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剧领天下——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并针对目前电视剧行业发展主要4点特点进行浅析讨论。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本书主编胡占凡,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本书副主编张海潮,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分别就中外电视剧产业的生产创作、观众收视、市场运营等最新研究成果做了专题发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相关领导以及众多业界、学界人士参加了发布会。

part1—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势

作为国内唯一的研究全球电视剧产业的专门著作,本书既有中国视角,又具国际视野;既研究传统电视剧市场,又对新兴的网络电视剧市场给予充分关照。

通过准确权威的统计数据、视角独到的深度分析以及高屋建瓴的综合评述,构建出全球电视剧产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全景图谱,是一本开放性、时效性、权威性、实用性与可读性兼具的高品质著作。

part2—网络电视剧的市场位置是啥?

《剧领天下——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将对网络电视剧的观察与考量提升到与传统电视剧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令人耳目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比如我国当年播出电视剧的66.5%,总计262部,10013集也在通过网络视频媒体传播;又如我国有8家大型视频网站的在播剧集数均超过千部;再如,20网络自制剧生产出现“井喷”,产量由上年的205部增加到379部,增幅85%等等。

再加上对其他相关情况的综合分析,本书得出了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股力量的竞争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的结论,无论是剧目的数量还是质量、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用户数量与选择空间,以及在广告经营与相关产业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过往无法比拟的高度,全行业充满活力,国人尽享电视剧饕餮盛宴。

除此之外,主要统计数据都是出自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获得市场认可的调查机构,特别是一些被第一次统计归纳出来的专项数据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意义。比如我国电视剧播出总量为:电视媒体全年播出120.7万小时,网络媒体在播剧集10814部 ,海外发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如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了约882亿元,其中电视广告约429亿,版权收益约222亿,海外销售约5亿,网络电视剧广告约200亿元,用户付费约25.6亿元等等。

本书的第四个特点是文风比较“接地气”,可读性较强。通过介于学术专著、杂志、研究报告、工具书等文本之间的富于变化的文本结构和生动的文字,本书将丰富的专业内容、实战案列、研究数据转换成尽可能生动的日常表达,使读者能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和播出大国,年我国电视和网络视频市场共生产了电视剧773部,21546集,平均每天生产59集;电视剧占电视收视份额的30%,互联网视频用户为电视剧贡献出了高达3771.82亿次的点击量。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电视剧在视频市场中“定海神针”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加强对电视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

《剧领天下——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为两年一次的连续性行业研究报告,自出版第一部以来,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好评。今年出版的是该系列报告的第三部,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等机构的50余位一流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完成,具有良好的专业品质,对于我国电视剧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投资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等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电视剧发展论文 篇二

当前, 电视剧频道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非常时期, 除电视剧之外, 没有更多更新的节目成为电视剧频道新的收视支撑点。电视剧频道自诞生起经过一个快速、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后, 由于优质电视剧剧目资源的严重匮乏, 在编排上主题化、差异化编排操作没有更多的空间, 电视剧播出前期的推介没有更早、更多、更新的手段, 在节目宣传和推介上容易被模仿, 已没有优势。同质化竞争激烈, 差异化已无优势可言, 电视的收视份额已经饱和, 频道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地面频道的竞争空前激烈, 当电视剧这个锐利的武器不能被电视剧频道充分运用时, 频道收视率便开始下滑, 给频道的经济创收带来严重的危机, 频道持续的发展就有问题。电视剧频道处在一个非常时期, 频道面对的内外环境, 都有很大的压力;创新与突破举步维艰。由于拥有跨市场经营和竞争的手段的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和改版后实力呈强劲态势的郑州台各频道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已占据很大优势, 都对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市场份额构成直接威胁。面对电视剧频道的现状, 作为一名电视剧频道的普通员工, 对电视剧频道的持续发展作一些浅显的思考, 愿这种浅显的思考能激发我们, 共同努力实现频道的持续发展并走向繁荣。

电视剧频道持续发展靠什么?靠的是内容。具有竞争力的内容资源以及能够适应频道传播新的内容形态节目, 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左右电视剧频道发展的关键力量, 同时活动的创新开展对频道品牌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电视剧频道持续的发展目标是在巩固原有的收视优势的基础上, 力争在收视份额上稳中有升, 继续巩固和提升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形象, 保证电视剧频道有优质的内容资源可供宣传推介播出, 来稳定提升收视率, 保持频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频道的持续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掌控优质剧目资源, 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一些电视剧的制作。电视剧频道在发展初期依靠“电视剧”这个具有竞争力的武器而迅速成长起来, 成长至今, 除电视剧之外, 没有更多更新的内容成为电视剧频道新的增长点, 导致电视剧频道撇开电视剧之外没有竞争优势。电视剧是当前各类频道竞争的有力武器, 电视剧在当前电视格局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系到许多频道的生死存亡, 各频道都在打电视剧牌, 电视剧由各个电视台同时播出到首播的竞争到独播的竞争异常激烈, 定制剧的出现让这种竞争更为惨烈。电视剧频道的特点是“质优量大的电视剧”, 配有精美的包装形象, 力求观众始终被频道有“看不完的好故事”而吸引, 给观众一种美好的故事享受。靠电视剧占据“河南第一家庭频道”的收视优势, 要抢占电视剧的优质资源, 摆脱“同质化”危机, 如何开发电视剧资源、保护剧目资源、再生重新利用剧目资源是频道亟待解决的问题。

积极开发新栏目, 重视新栏目持续开发和衍生产品开发, 拓展除电视剧外的节目影响力。由于频道开播时间短,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在自办栏目方面一直没有找到新的适合电视剧频道的栏目内容形态的节目, 自办的《故事聚乐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收视效果。要积极打造一个甚至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栏目, 应该是频道发展的重点。在节目上寻求突破, 要在频道发展除“电视剧”以外内容形态的节目, 是电视剧频道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也是难点之一。创新是当今电视节目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对自办栏目而言, 为获得尽可能多的观众的欢迎, 就要懂得在何时、为何类人群打造什么样的栏目可能成为最优方案。

创新大型活动,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 创新不仅包括栏目的创新, 同时也包括活动的创新。举办大的有影响力的活动, 要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参与, 提高节目的知名度, 加深频道品牌形象。大型活动创新, 是媒体在影响力经济时代提升频道品质的最佳途径, 也是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电视剧频道需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与空间, 要以电视节目和收视市场为导向, 发展适合频道内容形态的节目, 举办大型活动, 找到新的收视支撑点, 确立频道整体开发思路, 明确频道的发展目标, 制定一套适合频道自身发展的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实现电视剧频道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各频道都力求创造和树立频道品牌, 在观众中形成看“某某频道”的收视习惯, 而不仅仅是看单个节目;要求频道形象、频道节目、频道特色以及包括主持人等形成最佳的组合。节目的系统组合不仅与频道形象密不可分, 同时也与广告创收息息相关。所以, 节目的设置与创新必须考虑频道形象, 必须考虑广告创收。也就是说, 一定要有营销的理念, 要从频道营销的角度进行宏观布局、系统整合整个频道。频道的各个节目都在频道品牌的支撑下面对市场竞争, 使所有节目都产生杠杆效应、增值效应、放大效应。当节目之间的水平接近时, 影响收视率高低的往往是频道品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制定和实施以品牌为核心的经营战略, 已成了电视剧频道管理经营的重要任务。一个企业的经营靠品牌, 一个电视媒体的经营同样靠品牌。但频道形象并不等于一两个好的品牌节目。要有战略思考和战术能力, 将品牌的树立和发展作为长远的利益考虑, 品牌竞争是电视竞争完全市场化的标志。电视媒体的经营同其他行业一样, 必须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到服务竞争, 最终过渡到品牌的竞争。有品牌就意味着高质量、高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频道要不断地强化品牌意识, 提高塑造品牌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

3.文艺门中国电视剧海外发展视点 篇三

海外播出之路走了多久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海外播出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虽然现在国内市场电视剧的发展略显惨淡,但中国电视剧在海外的发展势头却相当强劲,这种“墙内开花墙外也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渴望》,这部电视剧在国内引起轰动之后于1993年被赠送给了越南电视台播放。1994年中央电视台在12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家电视台举办了“中国电视周”,共播出了8部16集电视剧。从1992年到1999年,可谓中国电视剧海外播出的拓展期,虽以赠送为主,但为中国电视剧的输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电视剧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繁荣和落败。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提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国家从政策层面大力推动中国电视剧“走出去”,中国电视剧当时在亚洲出现“独大”场面。在2004年,海外电视剧销售价格达到9800万元,当时风靡一时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王朝》《大宅门》《笑傲江湖》都在海外有着不错的影响力。但是随后的两年,受到韩剧异军突起的影响,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遭受重创,播放量甚至只有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销售价格也随之滑落。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剧在制作水准、文化理念传播等方面都一成不变,缺少新鲜感。

2007年之后,除了更优秀的具有针对性的电视剧售卖相对成功外,中外合拍风盛行,知名导演、影视制作公司纷纷放眼海外,如尤小刚导演与俄罗斯的REN-TV电视台合拍了《猎人笔记之谜》,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电视台合拍了《情陷巴塞罗那》等。由于是中外合拍,文化差异、市场销路等问题都被解决,电视剧价格也开始增高,《猎人笔记之谜》更是卖到了12万美元一集,创造历史新高。

又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几近饱和状态,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更是迫在眉睫。有多家影视公司表示,只在国内售卖只能保证不赔本,在国外的售卖才是主要的盈利机会。2011年,一部反映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家庭伦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火遍整个非洲,作为坦桑尼亚译制的第一部中国剧,自然关注度非常高。华录百纳公司的发行人员曹小姐透露:“该片是作为文化交流过去的,是中国走进非洲的一个文化项目。《媳妇的美好时代》作为优秀作品进行交流,这是国家行为,代表了中国的现代生活文化和国家的气质。”然而,如果所有的电视剧的海外发行都要靠这种“国家手段”,那必然是一个死局,所以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公司在不断地探索能与外国市场接轨的电视剧售卖模式。其中,宫廷神剧《甄嬛传》或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出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国内大火的《甄嬛传》播出了一轮又一轮,本身的话题关注度就非常高,再加上为了在美国播出迎合美国观众的审美和口味,还特意重新拍摄了一部分,再重新剪辑,最终,重新剪辑版的《甄嬛传》登上了美国最大的付费网站Netflix。近期大火的《琅琊榜》也在韩国电视台中华TV频道播出,《大好时光》则在国内收获口碑的同时卖到了美国。

海上之路问题多

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中国电视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营销套路:以亚洲市场为主,北美华人频道为辅,并不断发掘非洲、中东及欧美主流市场。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在不断进步,但是想要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还是需要提升。

(1)与主流市场标准不同

中国的电视剧一般都在40集左右,大制作的电视剧作品更有可能到70集,然而,西方国家,甚至是日、韩,都采取季播模式,一季10~13集,主流媒体也会按此排播,中国的电视剧在规格上明显不符合其排播标准。还有就是细节方面,例如电视剧所用配乐的版权问题、电视剧音频轨道问题,都是值得注意的。电视剧往往耗资巨大,如果只是因为技术问题而造成无法售卖到海外,那就得不偿失,也是资源的浪费。有好的故事,但没有符合国际播出标准的作品,想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就要注重细节,细化标准,准确完成。

(2)电视剧内容存在文化差异,不利于传播

中国电视剧在内容方面往往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甚至在国内传播时都会出现南北方“水土不服”的现象,电视剧在海外销售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了解自己文化产品的同时了解国外受众的心理和文化风俗习惯。对于《甄嬛传》为什么能够登陆美国,导演郑晓龙的观点是:首先,剧集是从人性的角度讲故事,“没有说教”;其次,《甄嬛传》反封建反极权,主人公对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不满,追求的是美好的爱情,这一点也与美国的价值观相契合;其三,《甄嬛传》鲜明的中国风格及精良的制作水平,也是它能够登陆美国主流平台的重要因素。找准国际市场的切入点和文化需求点,宣传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加强与国外传媒机构的合作,用海外观众能接受的形式传播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

(3)国内国外播出间隔时间长,错过宣传期

在售卖方面,中国电视剧卖到国外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往往制片方要求国外播出的时间不能早于国内,所以,经常有很多电视剧在国内已经播出结束后很久才开始在国外播出,电视剧的影响力和社会舆论的热度已过,很难再找到新的宣传点。更多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會注意到这点,所以在制作后期就开始售卖,但是由于国内排播不稳定的问题,依旧很难做到国内播出结束后同步到国外播出。近段时间情况稍有好转,像《琅琊榜》《大好时光》这类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好剧可以保证国外的播出,也可以做到国内播出结束后第一时间与海外观众见面。

想要走得远,脚下要踏实

想要提高中国电视剧在海外的营销竞争力,必须做到积极响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在顺应国际文化经济发展潮流的同时做到注重国家整体经济利益,坚持中华文化的特有性,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吸引力。既要“走出去”,又要“走得远”“走得正”。中国电视剧的输出成为完成“中国梦”的重要部分。

(1)深化中国电视剧品牌,重视译制工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语言方面更是各有不同,地方方言的表达也非常多样化,但是走出国门时,就会出现问题,那就是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指由于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同,进口市场的受众很难接受或不能理解出口国的影视文化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产生这个问题的“重灾区”。所以,加紧高质量地完成电视剧的译制工作是中国电视剧开拓国际市场不可或缺的“武器”,把好语言关,实现语言本土化才能获得海外观众的认同。

目前,我国电视剧在海外播出的语言译配形式分为三种:中国港澳台地区、日韩和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以中文原声加当地语言的字幕的播出方式居多;欧美市场除华人频道外,大多需要配音版本;非洲和拉美市场则只要配音版本。所以,做好译制工作,提供多语种的电视剧版本才能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

在深化中国文化名片方面,在电视剧海外售卖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知名导演尤小刚表示:“目前中国电视剧的资本和主要盈利都还在国内市场,比较漫画类型的电视剧在海外市场并没有特别价值,有文化内容、有内涵的电视剧在海外市场才有价值。在参加南非电视节的时候,像《反恐特战队》这样的电视剧就非常受欢迎,因为它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符号。之前我的‘秘史’类作品在国外卖得很好,后来我们又补拍,做了一部从明朝万历皇帝到清朝雍正皇帝的叙事性纪录片,在国外播出,甚至很多博物馆都纷纷收藏,卖得很好,价格也很高。我们目前还都属于消费电视文化、消费戏剧的状态,如果我们更注意塑造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上会更有竞争力。”

(2)学习成功经验,了解海外观众要什么

近些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海外售卖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独有形式,不再是当初那种等着买家上门的状态,而是主动拓展海外资源,寻求合作机会。在与海外合作的过程中,在不断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可以多多学习国内比较优秀的作品在海外的销售模式。古装历史剧,尤其是古装历史的正剧一直都是海外营销中较受歡迎的题材,用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及历史故事吸引着海外观众。《楚汉传奇》是近些年来售卖比较优秀的例子,在国内播出时就受到了海外客户的关注,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状态,于是这部剧在海外发行的前期就制订了多层次的营销方案。《楚汉传奇》影响力强,融合了情感、历史、政治、谋略等多样的元素,既有中国特色又不乏世界普遍认同的人性。该剧自2012年下半年进行售卖,连续3年成为销售额较高的电视剧之一,覆盖4大洲的100多个国家,有10多种译制播出版本,是海外营销历史上销售高价的电视剧之一。

关于如何落实“文化认同”、摸清外国人的思路方面,尤小刚导演认为:“中国电视剧想要真正‘走出去’还是要走商业模式道路。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确保我们输出的就是他们想要的。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产出国,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很多电视剧出现雷同抄袭现象,向外输出也略显冷清。国外电视剧观众喜欢中国古装剧也多半是因为猎奇心理,如果拿出去时装剧,那在海外市场就更没有竞争力了。”尤导还认为,大部分的影视制作公司在排片讨论前期就没有把海外发售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一直以“附加值”的状态在考虑海外发售情况,更没有考虑清楚,外国观众想要什么。中国有很多谍战剧、民国剧、战争剧在国内热播,却依旧没办法走出国门,因为外国人根本看不懂中国式的英雄、中国式的战争。所以,在制作初期就在全人类的视野方面深入探讨有普遍性的价值观,会让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发行这条路上走得更宽。

4.电视剧发展论文 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对周边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这一大环境下,电视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更是迅速,并且由于自身的传播性质,对相关产品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1980年进入市场导入阶段,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21世纪之后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长。自来,全国获批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是部数还是集数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20-呈现下降趋势,又出现回升。

20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21亿元,比的16亿元增长了31.25%,可见,电视剧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虽小,但是发展异常迅速。

(二)产业链初步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市场化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阶段的职能也不断清晰,虽然较美、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相对完备,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电视剧产业,此产业链涉及的群体就包括了电视剧制作、电视剧购买方、电视剧播出方、观众、广告商等。

电视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由于受众群体比较广,一般大型的电视剧除了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外,还会带动相关拍摄景点的发展,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仙剑奇侠传》、《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等,都在剧集的热播后迎来游客高峰,这些基地集影视摄制与观光旅游为一身,让游客既可深度体验影视拍摄,又能享受度假休闲乐趣。此外,电视剧的发展还影响了建筑装饰、服装首饰、音像书籍等一系列其他下沿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和壮大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的有力证明。

(三)供求关系不均衡

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供求不均衡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共制作生产电视剧514部12451集,但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总制作量的86.6%和88.4%;共生产电视剧13840集,但有将近7000集没有平台进行播放;年也只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有平台进行播出。随着近两年电视剧产量的减少和国产电视剧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严重。

另外,从电视出现开始,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还保持0.35%-0.55%的增长率,到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增长到97.23%;而电视台个数近几年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电视台个数为368个,到2009年下降为277个,这说明市场对电视剧需求在逐渐减少,同时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1]。

二、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般来说,电视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己的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身的宣传带动效应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剧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会越来越多。首先,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GDP方面。当前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来越来大,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促进就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电视剧产业对人力的需求比较大,这其中包括了各类专业的演艺人员、电视剧制作人员、电视剧拍摄人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再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资源的需求方面,电视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小,其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意和技术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间接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方面,这些产业既包括旅游、服装以及其他电视剧具有宣传效应的产业,还包括书籍出版、游戏等外延产业。

1、旅游业

任何电视剧的拍摄都必须要有一个场景,这些场景不管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现代和还是古旧的,都会因为电视剧的传播而得到宣传。不难想象,一旦某部电视剧热播,观众受到剧集影响想去剧情所在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就会带来相关景点的旅游热潮。另外,电视剧的拍摄,还会带来旅游景点的开发,很多人工搭建的电视剧拍摄场景,后来都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很多没有开发的风景,也会因为电视剧的宣传成为旅游热点。

从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来看,国内旅游人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20的12.12亿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9.0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20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出现下滑,2009年仅为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005年为292.96亿美元,2007年为419.19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为5285.86亿元,2009年增长到10183.69亿元。

近些年电影的迅速发展对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电视业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观众的宣传上,在国际上宣传效应尚不够明显,但是随着电视剧出口的增加,其宣传效应也势必增强。

2、服饰业

电视剧对服装饰物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角色的日常穿着打扮上,剧中角色的一身行头往往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服装样式、饰物品牌等选择,从而影响观众消费倾向。像近年来韩版服装的流行,就是借了韩剧的东风而大行其道。

电视剧除了影响观众对服装饰物的消费倾向,还能促进服装饰物的总体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中的着装风格变化很快,不仅不同部的电视剧风格不同,就连同一部电视剧也有很多种风格,这些风格的变化引起观众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形成观众需求的多样性,进而促进服饰行业的总体需求。

3、书籍、游戏、音像产业

由小说、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会产生相对的反作用力,将小说原着和游戏宣传开来,尤其是当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吸引到大量观众时,这种宣传作用更加明显。很多小说和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前消费群体并不是很广,但是在电视剧热播后,小说和游戏也受到热捧,如最近的热播剧集《步步惊心》,就使得网上同名小说点击率迅速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原来就很受欢迎的书籍和游戏,在电视剧热播后,消费群体会进一步迅速增加,如近几年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就使同名系列游戏在原来火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

此外,电视剧还会带来相应的主题曲等音像产品的热销,同时对电视剧中所用到的其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宣传作用[2]。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电视剧的流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观众的成分,同时与我国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结合,要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与观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2、在国内电视播放平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注重“走出去”,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注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相结合,不仅达到吸引国内观众的目的,同时,为我国电视剧走上国际市场开辟出了道路。

3、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视剧产业的产业链,但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存有很大差距。电视剧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还不够完善,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分工不够细化,这些都为未来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扩大电视剧产业的盈利范围,细化分工,达到提高产品精密度的目的。

5.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篇五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 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调制方式:16QAM);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试播30套数字电视节目(全国第一)。(实际可收44套视音频节目及气象、股票、新闻等;2003年起开始收费,每月37元)。

2003年,上海多个小区开通数字电视试播。同时,国家加快了全国边缘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考察“西新工程”时强调 :坚持抓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是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工程 „„(《文汇报》 2002/2/1)并进一步指出: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努力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方法等方面增强广播影视的影响力,用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到2003年末,全国有广播电台28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电视台320座,教育台62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0508万户。广播覆盖率93.6%,电视覆盖率94.8%。据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栏目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电视频道总量为2094个,新闻、专题、综艺是最受关注的节目类型,2003年收视量分别占总量的15.5%、7.1%和5.8%。

电视是以新闻与娱乐为主的传播媒体,也与教育息息相关。电视以其方便简炼的“浅交互”而将继续占领传播领域的大市场。

另一种分法: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三分法: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回顾这一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或者说,能够在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几乎与竞争并没有什么关系: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

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二、“栏(节)目”时代:有竞争但不充分的阶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1993年5月1日早晨7:20,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其中包括“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聚焦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等子栏目。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时刻》启示下开播每期13分钟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还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

1996年3月16日,由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出台,自此中国老百姓才开始真正认识什么叫谈话类节目,但是此类刚加盟的电视“新军”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新宠。因为制作方便、花费成本小,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继而纷纷推出自己的谈话节目。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时事直通车》、《相聚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等节目令内地观众耳目一新。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从形式到内容,《宏志班》呈现出独特的形貌。1997年7月13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横空出世,开中国大陆综艺节目之先河,迅速在全国观众和电视台中刮起一股“快乐旋风”,成为“电视湘军”崛起的标志性栏目。节目内容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相声和少部分事先录制的花絮。1998年

7月16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一炮走红。它的开播,首开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之先河,似一股清风迎面拂来,令人耳目一新,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国内首档互动式益智类节目《幸运52》。

2000年5月,国内第一档大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拉开序幕。随后,《走进香格里拉》(全国100家电视台联手打造)、《完美假期》(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等“真人秀”节目纷纷亮相,广西电视台甚至将“真人秀”做成了每周一期的固定播出栏目《挑战星期四》。

7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第二档益智性游戏节目《开心词典》,此后全国电视掀起一股“益智”风潮。这是个栏目化的时代,人们对电视的概念从“台”转化为了“栏目”,在普通电视观众的交谈中,“昨天,中央台播了什么”,变成了“昨晚《实话实说》说的是什么?”。在电

视运行管理上,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引入制片人概念以来,制片人制度逐步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运行体系中竞相采用的管理制度模式。应该承认,与节目生产相关的人、财、物支配权集于制片人一身,有效地调动了栏目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栏目的活力蓬勃,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品牌栏目。

三、“频道”时代:竞争相对充分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电视进入频道化时代,在我看来,由两个现象所导致的:

1、省级卫视上星:

仅仅在20年以前,省级卫视对于中国人还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不到本省区的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部分省级台的节目通过卫星进行传送。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省级卫视。中国第一批上星的仅有5家电视台,云南和贵州两省共用同一个转发器,合称云贵台,由于两家电视台隔日使用卫星频道,这意味着当时的观众根本无法保证连续每天收看同一电视连续剧。即使是这样,观众们已经很满足了,精神食粮的的匮乏大大的吊着国内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胃口,一时间,经济并不发达的云贵反而凭借着“地理优势”,把自己的电视品牌首先送上卫星。先期上星卫视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星产生的各种影响力成为了省台上星的催化剂,随着地方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崛起和扩大,山东、四川、浙江这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于是进入90年代的卫星电视时代。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卫星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截止1999年,国内31个省级电视台已经悉数上星,一时间,一个数目庞大的卫星电视群,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概念——省级卫视,出现在中国电视媒体的版图上。

省级电视台上星的前后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国内恰恰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媒体发展的高峰期,国家对传媒行业经营的政策有所宽松,卫星电视的发展和省级卫视的崛起逐渐打破了以往“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旧电视格局,并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三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2、有线电视发展:

中国的有线电视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4年至1983年--随着开路电视节目的增多,共用天线出现在各个居民楼上或平房的屋顶上。这一阶段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共用天线阶段。该阶段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五-六套电视节目。

1983年至1990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于1983年批准北京燕山石化1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同时以1985年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为标志,有线电视跨出了共用天线阶段,步入了有线电视的网络发展阶段。当时的有线电视大多为区域性或企业性的闭路系统,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闭路电视阶段。该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为主的企业或城域网络,采用邻频传输方式,传输的节目套数一般在十套左右。有的地方开始应用光缆作远程传输。

从1990年11月2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中国有线电视进入到了规范和法制的发展轨道。随着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陆续批准建立有线电视台,中国的有线电视真正走上正轨。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正向网络产业化改造的方向发展。

有线电视的发展,让老百姓接受更多的电视频道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省级电视的上星又使得老百姓接受更多电视频道在内容上有了保障。最新的数据显示,城乡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收看到23.7个频道。城市平均可以接受到24.5个频道,农村可以接受到10.8个频道。电视频道的数量增加,对中国电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用。中国电视观众开始“当家作主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电视的竞争时代正式开始了。

“鱼和豆腐”的笑话

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著名传播学者张同道教授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模式研究”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城市居民一天消磨在电视机前的时光为3小时左右,过度观看者则高达5至6小时。调查发现,电视和音响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行为之中,打开并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并不一定聚精会神。电视已经成为生活的背景,成为客厅或卧室器具构成的一部分,编织为人们的无意识活动。从总体上看,约有97%的受访者在看电视时有伴随行为,主要行为是:吃东西、聊天、打电话、看书报杂志、做家务等,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并不是正餐,无法充饥,仅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除了世界杯或热播电视剧,人们不会说“今晚我要回家看电视”,但如果看电影或话剧则可以声明,“今晚有事,去看一场电影/话剧。”看电视并不是人们心中的一件事,有无皆可。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获得信息。电视节目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是越来越难了。看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背景,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无意识行动,人们在看电视时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而就算选定了一个节目,他(她)大概也只能看10分钟左右„„

观众在一台大屏幕电视机前,从七点左右开始选择频道,也许到十一点半上床,还没有清清楚楚看好一个节目,还没有拿定主意,甚至于还没有把全部频道看一遍,用电视机的功能而言还没有“扫描”完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只言片语,莫名其妙,山重水复,眼花缭乱,精疲力竭,哈欠连天,迷迷糊糊,关机了事!

马雨农:中国电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中以生产为核心的“台”的观念在市场上趋于淡化,买方市场中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观念逐步强化。观众手上原来被称为“遥控器”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频道选择器”,我们只有以频道为单位来履行我们的宣传功能、娱乐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并实施经营。与此同时,现在的市场已不是靠统货取胜的市场,而是“个性产品”或“特色服务”大行其道的市场。我们已经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了“频道时代”,现在一个节目,一档栏目已很难撑起一个电视频道。惟有一个个的版块、一个个相关联或相同主题的节目、栏目,才能让“这一个”频道在众多频道中凸现出来,这意味着频道的专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6.电视剧发展论文 篇六

早在2008年9月,初入长虹的我就在想能不能将电视产品与PPLIVE进行整合,产品+内容资源+服务,这也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潮流,满足用户的产品体验,无疑是个绝好的想法,一年过去了,TCL首先推出了MITV,市场反应极为良好,怎奈与我当时的预期一样,这种产品涉及到的版权风险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你看,在上市1个多月之后,炸弹终于爆炸,终端受阻,高层下课。

紧接着,长虹在TCL的MITV之后与PPS合作,推出新一代网络电视,其功能比MITV实用丰富许多,可刚上市便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侵权,一级城市的市场导入立即陷入停顿,而某些二三级城市,想必不会顾及这方面问题,继续相关产品的营销推广,这是有风险的,也不是明智的。

怎样做一个好的产品呢?

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设计上满足需求,质量上经得起用户考验,成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生命周期能够得到有效设计和体现,上下游产业链完善且稳固,还有就是,需要与当今最流行(并非最先进)的技术完美融合,这样的产品是时尚的、实用的、时效的,因此也是有利润的。

谈及产业链,硬件上,电视产品的上游便是屏组、芯片、组件,中间是设计制造,下游是终端市场,而产品本身的软件链条涉及上游的嵌入式的软件提供、内容提供合作商、相关所有权授权许可,中间的产品设计,下游是用户的产品体验(这是最被忽视和最容易产生错觉的一环)。产业链的完善和稳固的最终结果便是――产品设计理念先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市场被有效拓展,用户普遍接受,终极结果便是盈利的最大化和持久化。不过,产业链条的完善和稳固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期间必然经历错误、反复甚至倒退,现在的网络电视产品便是如此,

一款好的产品,一款走在市场前端的产品,忽略的恰恰是用户的产品体验。

问题随之而来――网络电视产品本身不就是为了达到用户美好的产品体验而设计的吗?回答这个问题,先看一下整个电视产品的产业链吧。

硬件上,厂商对产业链的认识程度已经是前所未有的提高了,上下游的谈判合作不断开展,产品成本逐渐得到控制,产品设计制造也在向时尚、实用、和实效发展,但是涉及到产品本身的“软件”方面就不尽人意了。通过此次网络电视**我们就可以看到,上游的嵌入式的软件提供、内容提供合作商、相关所有权授权许可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甚至理解,厂家想当然的认为与某个软件商合作便足够,在版权及内容合法性问题上要么是未曾想过,或者是抱着侥幸心理,毕竟,中国的盗版之风蔚然,甚至被某些国人引以自豪,这个问题在这次**中得到充分体现,而这个问题正是未考虑用户的产品体验造成的――你给客户一个产品,产品本来可以得到美好的体验,但在设计之初却未考虑到相关使用和风险问题,用户该享受的功能得不到享受,这不正是忽视用户体验的绝好证明吗?

风险已经产生,责任也需承担,不过换个思路,这也许是好事。目前要做的不是对此事的扯皮和推诿,是积极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仍是围绕着用户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仍与软件合作商合作,对目前涉及到的合作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进而与内容版权所有者进行有效谈判,考虑如何合作而不是如何逃避,在规避部分风险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用户造成的负面影响。

换句话说“网络电视,做还是要做,但要考虑如何去做”。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网络电视的命运,更是关系到电视产业的命运。

7.大数据时代下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 篇七

1 大数据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

大数据即超大规模的信息数据, 大数据的发展将使观众获得新的认知与新的价值。大数据语境下, 电视观众的收视数据规模扩大, 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比重也不断增大, 且整体数据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收视数据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推动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优化。

大数据时代, 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中平台运营环节产生了的巨大变革, 其最突出的表现即“制播分离”后, “制”与“播”的地位趋于等同。这无疑给予了制作环节更为平等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促进了电视剧价值实现途径的多元化。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运营商、媒介提供商与传播设备提供商也趋于多样化, 移动电视、电视台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等应运而生。运营环节的变化, 进一步提升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价值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资金流与信息流平衡发展, 电视剧产业竞争力随之增强。大数据语境下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架构如下图1所示。

在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电视台的营销平台逐步成为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焦点。生产制作环节若无法实现其应有增值, 必将阻碍电视剧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而信息流对于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流程覆盖的不完整, 将直接导致信息的滞后反馈甚至信息缺失, 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实现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升及电视剧整合营销的优化。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 将使观众、广告商和消费者, 即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终端的诉求得以最大限度的反馈到价值链的源头。

2 电视剧产业在大数据时代呈现的新态势

观众诉求已成为影响大数据时代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出发点。雷蒙·威廉斯在对电视剧文化产业的研究中指出, 观众对于电视剧的预先期望带动了整个电视剧产业的科技发展, 即电视剧产业是观众的期望与科技发展共同形成的产物。

大数据背景下, 媒体运用的AIDMAS营销心理模式是使观众从获取宣传资料到满意收看, 完成动态式地心理引导过程, 并将其顺序化模式化的一种法则。AIDMAS营销心理模式即注意 (Attention) 、兴趣 (Interestng) 、渴望 (Desire) 、记忆 (Memory) 、行动 (Action) 、满意 (Satisfy) 六大循环, 以核心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电视剧的商业价值是在被观众欣赏并认可之后才得以发挥的, 只有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的制作与营销决策, 才能促使电视剧制作与营销环节获得更优效益。

大数据深入应用的同时, 也推动了电视受众在思想观念与精神需求层面的升华, 其价值取向呈现出空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速度、层次得到了全面优化, 这必将对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大数据综合了文字、图像、评论等非结构化数据, 并通过深入分析以了解观众的主观态度, 在电视剧全媒体传播盛行的情境下, 有助于从业者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收视情况。

同时, 丰富的资源汲取使目标群体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互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因而, 在电视剧营销上, 电视人应依靠敏锐而清醒的市场分析予以应对, 准确把握不同目标受众在剧本题材、演员阵容、制作水准等方面的需求特征, 进而深入挖掘不同类型观众的相应诉求, 旨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 制定兼具文化与经济价值的电视媒体发展策略。

3 大数据时代下的电视剧产业创新

3.1 以市场诉求为核心的定制剧制作

“制播分离”的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功, 实力雄厚的电视台为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培养受众群, 开始了“定制剧”的探索, 以谋求自我品牌的创建。近年来, 诸多省级电视台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 尝试自制剧、定制剧的制作和播出,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 电视剧产业链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电视台从电视剧立项制作之初, 即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 以市场诉求为核心, 以观众喜好为原则, 力求实现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合力共赢。大数据技术在进行电视剧观众消费行为研究的过程中, 提炼决定观众决策的核心要素。我们不仅要获取用户的基本消费行为, 更应重点关注受众在收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欲望和体验, 把握用户的真实心理需求。

于电视台而言, 需要解决自制剧、定制剧的预算资金, 拍摄风格、题材类型, 演员阵容, 整合营销推广等一系列难题, 最终实现收视效益和广告吸纳的最大化。相对于以前仅凭经验规划的模式, 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 有利于从业者设计出更合理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方案。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录入数据库, 再进行特定推算整合分析, 即可为从业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运营分析。这种探索革新对于电视剧产业的价值不容小觑。

3.2 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精准营销

大数据为电视剧营销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用户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全面掌握用户对电视剧品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模式。大数据对于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由观众的价值观、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自身素养、使用经历和社会口碑等元素形成的庞大数据库。大量信息经过深入挖掘及科学归纳, 并通过可视化技术形象地呈现出来。精准营销是当前营销的一大趋势。大数据的分享和挖掘, 给电视剧的精准营销带来契机———在集合线上线下数据并对受众进行全方位洞察的基础上, 以数据驱动方式来推荐适合的内容产品与推送广告, 实施精耕细作式的定向营销, 以此有效提升受众的良好体验和满意度。

依托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精准营销的实现方式之一即实现与受众的参与式互动, 如将观众即时的精彩短信评说点评出现在屏幕下方, 电视剧剧情内容有奖竞猜等。该活动目的在于拓展潜在观众以全面优化营销效益。而互动式的营销模式, 也有助于电视剧剧场品牌的构建。鲜明的品牌定位, 将最大限度的吸引目标受众。互动参与活动推动品牌形象的树立, 品牌形象的价值的提升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这一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了收视及商业效果的双赢。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来临, 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深远影响在传统媒介日益显现。大数据给予观众更自由的收视选择, 同时也为从业者开辟了全新的深入了解受众诉求的方式, 随着信息更有效更直观的反馈, 电视剧产业价值链随之变革。大数据语境下, 电视剧产业发展呈现的以目标受众诉求为出发点的新态势, 因而以市场诉求为核心的定制剧制作与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精准营销逐步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岳利杰, 景怡瑄, 臧铭初.大数据语境下的电视媒体发展研究[J].华章, 2014, (3) .

[2]吕春燕, 李荣, 王志强.大数据电视产业以动制动的起点[J].今传媒, 2014, (7) .

[3]李春梅, 蒋宏.数字媒体时代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重构[J].新闻界, 2008, (1) .

[4]呙娜.我国电视剧产业链结构及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8.

[5]钟大年 (主编) .香港内地传媒比较[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196.

[6]侯晨亮.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下的中国电视剧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电视剧《钱多多嫁人记》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 2012.

[7]刘加会, 史果.韩剧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以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J].新闻前哨, 2014.

[8]王艳, 何静.论当前电视剧营销新理念[J].电影文学, 2008.

8.电视剧发展论文 篇八

电视剧《武林外传》剧照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繁荣起来的中国电视剧,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尽管电视剧制作有时呈现出工业化生产的特征,但是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工业产品,它以审美的方式、文化的内涵传达特定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一定的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是指“在内容与形式等各个层面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及与其发展的适合、接近和一致。”(曾鸿、王静:《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浅谈》,载《当代电视》2005年2期)一部电视剧取得高收视率,一方面是因为制作精良或者内容出奇制胜,更重要的是因为其表现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了观众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应有的大众传播的导向性责任。

当代多元的文化发展,导致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提出:“在当今中国社会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多元并存,使我国当代文化真正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彭吉象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因此将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这种分类方法同样适用于电视剧文化分类,以下按照不同电视剧文化分别探讨多元的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

一、主流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现代的主流电视剧,即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电视剧的立意大都是从当前的国策、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导向的重大主题上繁衍出来的,起到指导人生的作用。主旋律电视剧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潮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基调昂扬,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例如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大量的献礼题材电视剧是此类电视剧的代表,《解放》、《开国前夜》、《苍天》、《监察局长》等。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这类电视剧在90年代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后来由于在形式上灌输说教,一度被大众冷落,通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使主旋律电视剧也尽量大众化,向大众接受心理靠拢。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策略是采取艺术地表现主题的方式,既有严肃的思考,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期完成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塑造的功能。

二、精英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精英文化的电视剧,在数量众多的中国电视剧中,是极少见的。在电视剧艺术的探索中,一度也有这样的作品,但是很快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特性凸现出来,这样的电视剧虽然可以成为研究电视剧的典型教材,但是却不符合大众和电视的收视习惯。《我的团长我的团》是近年精英文化的代表,观众评论其“企图承载教化色彩”、“感觉像坐在小剧场看实验话剧”,过于先锋派的叙事方式令大多观众表示无法接受。相反专家学者却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对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评价两极分化明显,正说明了精英文化在大众化、泛娱乐时代的尴尬。电视剧创作应该追求精英文化,追求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道德批判,但不是用极端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精英文化才是正确的。理解和继承精英文化的评判精神对电视剧创作精品是有帮助的,尤其是精英文化的精品意识,应当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创作准则。

三、大众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大众文化在今天被理解为娱乐文化,所以大众文化电视剧即是以娱乐观众为主要目的电视剧,大部分电视剧都是大众文化电视剧,它们填充了观众的休闲娱乐空间,放松观众身心。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娱乐型的电视剧是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对于主流文化价值取向而言,大众文化电视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众施以最迅速、最广泛的价值观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其娱乐化倾向过于严重,向市场妥协而丧失了艺术品格。当一种题材无意间火了之后,一窝蜂地跟拍效应,就是大众文化倾向最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电视剧将是电视剧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不论题材也好,手法也罢,对于此类电视剧的研究应该深入到文化价值的最深层面——精神内核。因其在创作上最灵活、最靠近市场需求,所以应该将对市场需求的导向问题也纳入到电视剧创作者的思考范畴中。中国电视文化不断向大众通俗文化转型,在这时代更应该注重一种道德理性精神的回归,培养大众的责任心和道德感。

四、外来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这里的外来文化电视剧指的是深受国外文化影响,模仿国外电视剧拍摄的电视剧。很显然,在拍摄此类电视剧时,其文化价值取向从开始就不是中国的,但是碍于表现内容是中国的,于是在原作基础上做出中国式的修改。这几年中国电视剧深受美剧、韩剧影响,跟风之作数量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太成功的嫁接,不中不洋,例如《丑女无敌》、《回家的诱惑》等。这类电视剧往往只将国外的故事挪到了中国,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非中国化,缺乏真实性基础,其价值取向并不真正是中国的,以至于其传扬的是外国文化而非中国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大众媒体的强大力量,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又带来世界文化同质化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一部分电视剧创作者迷失在外来文化中,误以为电视剧创作可以将外国电视剧从形式到内容全盘接受,所以拍摄了上面提到了外来文化电视剧。这种电视剧通过炒作等手段,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吸引部分受众,但是其文化价值取向的水土不服,只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电视剧创作者要正确面对全球化,深入思考中国电视剧所应秉持的文化立场,以创作表现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故事内容,紧随时代精神,把握优良传统文化,用优质的电视剧回馈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

五、地域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地域文化电视剧是指按照具有鲜明特色地域文化的地区进行分类,甚至一个市或者县也可以发掘自己的地方文化。这主要是指电视剧的本土化,以地域文化为受众认知基础的文化策略,包含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习俗、语言乃至思维方式。如上海方言电视剧《孽债》、《老娘舅》等,四川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傻儿师长》等。很多地区都将创作地方文化电视剧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宣传手段。然而电视剧本土化不等于文化复古,也不能过于传统化。如何对这类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引导,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做到细致而不狭隘,吐故纳新,在反映地方真实文化的基础上,宣扬全局观、科学观,将地方文化价值取向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此类电视剧首要思考的。

六、民间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民间文化“是相对官方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由众多普通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形态。它往往更多地释放出下层民众的情绪,与民风、习俗、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王玉玮:《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民间化倾向探析》,载《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4期)民间文化电视剧的代表是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仍然保留在农村中,例如电视剧《刘老根》,描写了东北农村的文化习俗,既在新旧思想的冲突中推进改革思想,又宣扬了东北的二人转艺术。民间文化电视剧,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保留了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碰撞、融合过程。然而民间文化同样也有藏污纳垢的一面,不乏存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因此在真实反映民间生活的同时,要用主流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其加以引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七、后现代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后现代文化本身并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所以即使有所表现,也往往是隐藏在电视剧中,一闪而过。若是电视剧打算通篇以后现代文化为核心,则会选择荒诞的艺术形式。例如《武林外传》,其打破时空及传统的表演方式,采用情景喜剧的篇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告诉观众故事是荒诞的。但是后现代文化并不代表就是违背道德、扭曲的文化,相反,后现代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人物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仍是真善美。这种后现代的电视剧形式很符合当代青年人的审美情趣,除了《武林外传》一炮而红外,《魔幻手机》这部后现代魔幻电视剧,在2008年中央八套的收视率排名第一,足见此类电视剧的魅力。

近年来火爆的穿越题材电视剧,与网络剧(包括改编源自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的电视剧)天生带有后现代的特点,“它所构建的必然是一个超现实的虚构社会,它并不是创新型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的再循环,不可避免带有媚俗的特性。”(刘菁:《论穿越题材作品的后现代性》,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6期)

在电视剧产业大发展的时刻,重视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立足点,并且要将对文化价值导向性的重视扩展到每一种电视剧类型中。“媒介承担着传递人类文化的责任,媒介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会对大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中国电视》,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10页)今天,单集制作费用超过一百万的大制作电视剧越来越多,可以说电视剧创作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有了更好的创作精品的物质保证。在这个时候,需要创作者保持清醒的认识,认清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

真正的优秀文化应该是一种身心和谐的审美文化,优秀的电视剧能以“真实”为艺术创作基础,以建构时代的、民族的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为己任,传播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一部《士兵突击》,其意义不仅在于开拓了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表现范围,更重要的是它表现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对当代青年人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一句“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令无数青年人猛醒,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这样优秀的电视剧很难得。创作者认识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差异,所以需要相对应的文化价值取向观念去引导,这部电视剧的文化价值取向科学地适应了时代的价值要求,弘扬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使中国电视剧重新认真的态度对待个体的描写,此后电视剧无疑以更细致的眼光发掘了以生命个体为主表现的题材,使一向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人民成为新的重点表现内容。

9.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 篇九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一、民生新闻概况

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国内学者各有不同的表述,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知识,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和社区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广播电视频道覆盖的城市为主要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济为主要新闻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主要是把“民生、民情、民意”作为主要关注焦点,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的麻烦事、稀罕事、烦心事等,通过栏目记者的现场调查、采访、取证等方式,经过后期制作,而在广播电视报道出来的一种新闻电视栏目。

二、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困难

(一)超大体量所产生的尴尬。

之前,很多电视媒体过分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也为了追求市场效应,许多民生新闻栏目以凶杀、暴力、抢劫、灾难等社会负面题材扩大影响和关注,然而这些题材的新闻不会每天都有。

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号召,大量减少广告,民生新闻更是超大体量,作为新闻媒体又该怎么办?每天报道哪家水管爆裂,哪家煤气漏气,哪家被盗等等,即便是这些,每天又有多少呢?这么大的篇幅栏目,为了补充题材空缺,总不至于报道哪家吃了什么奇怪的饭之类的吧?那样的话,就成了人们的笑话,估计也会增加关注度,不过是负面的。

究其原因,出现这个尴尬现象的原因是媒体竞争压力大、栏目记者为了生存其职位竞争压力也大所致。

(二)有求必应的尴尬。

我国很多省台民生新闻栏目,其定位是民生新闻首先要做到是“硬”,即新闻事实要“硬”,再就是记者在对待难处理、难采访、难曝光问题时,要采取“硬”的态度,就是硬曝光的办法。

我们知道,媒体记者如果想硬曝光的话,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危险,鉴于此,该电视台想了很多办法。

不乏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联手的办法,比如说跟当地的一些政府的热线联手,12369、12315等,都是他们联合的热线。

等等跟他们联合。

说到底就是,栏目记者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了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新闻“110”了,有求必应,有应必果,这个果也是对百姓负责人的结果,纵观媒体此举,我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更为妥善和科学的方法。

(三)节目自身发展缺陷。

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和考证,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自身发展有诸多缺陷和不尽人意的地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新闻内容过于琐碎,把焦点过分地放在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上。

二是民生新闻过度庸俗化和娱乐化。

电视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有的时候在编排新闻类栏目是可以体现幽默和娱乐化,使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上了新闻类栏目报道,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电视栏目的品质和层次,最关键的是体现不出自己新闻类栏目的特点,极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三是节目内容和形式偏于单一。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是栏目策划创新陷入僵局,好像遇到了瓶颈似的,显得没有创意和新鲜劲,总觉得无力与贫乏。

四是过分重视收视率。

很多电视台过分追求收视率,要求栏目在制作时必须赢得大家的眼球,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且其收视率和员工的薪水挂钩,这样一来,很多记者和编辑就会想出大量的.应对办法,难免会出现报道不实和偏颇现象,这样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电视栏目人才队伍不专业。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真正的企业竞争现在就是人才的竞争,拼的就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及综合素质,谁占据优势谁就会胜出。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不客观,尤其是一些地方新闻媒体,在这一方面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是人才的泛滥和不专业,很多是年轻应届毕业生,还有甚者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积累,把他们推到关键位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报道出来的新闻质量和层次可想而知。

三、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政策支持与监督。

民生新闻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要得益于党和政府打造合理的温暖的宣传环境。

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民生类电视栏目,不论从资金扶持还是政策倾斜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在我国现在大力提倡改善民生的环境下,相信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二)品牌打造策略。

品牌战略是每个新闻媒体必抓的环节,电视新闻媒体更是不能例外,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打造一个或多个品牌栏目,使其成为该电视台的招牌节目和标志性节目,这样一来,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带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人才战略。

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各大新闻媒体的主要竞争形式,电视新闻媒体也不例外,笔者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增加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的招聘,对一些经验足、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才可以不惜重金进行“挖掘”、招揽于自己麾下,这对于自己栏目的发展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四)差异化策略:特色产品受欢迎。

民生新闻栏目红火的同时,民生新闻大战也愈演愈烈,各电视台为了生存或获得好的收视率而采取种种不同的策略。

做观众喜欢的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来赢得市场就是其中一招。

一是方言说新闻,强调地域特色;二是增加电视评论,满足受众消费心理;三是编排上要不拘一格。

总之,还有很多发展策略如技术策略、协作战略等,由于篇幅关系在这不一一列举。

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况,继而介绍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困难,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我国相关科研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云明,易前良.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J].当代传播,,02.

[2]尧弘.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记者,,06.

10.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 篇十

2008-05-26 11:30:21来源:

2007年3月1日起,美国全面禁售模拟电视机,要求今后所销售的25英寸以上电视必须集数字接收和显示于一体,内置符合美国ATSC电视制式的调谐和解码组件。它使美国政府主导的强制数字转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模拟电视机的退场是所有向数字转换的国家迟早都会面临的问题,美国的先行将为随后进入数字转换的国家积累一些可供参考或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数字电视进程

美国发展数字电视受两大动因驱动,一是频率危机,二是财政赤字。美国电视数字化的政策方向是通过数字转换释放更多的频率资源,通过拍卖频率获取的收入弥补财政上的亏空。

美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2年。当时的美国广播联盟为阻止广播电视频率的重新分配,防止这些频率落到移动通信运营商等机构手中,以需要为今后发展高清电视预留频率资源为由,提出了发展数字电视的口号。这一阶段主要从事了大量的前期调研、论证和启动工作。

第二阶段是建设阶段。1992年,克林顿政府为促进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把数字电视作为美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信法》,确立了数字电视标准,制定时间进度表,拉开地面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序幕。

第三阶段是推广阶段,从1998年至2001年。这个阶段美国的频率危机再次爆发。一方面市场产生了对新的商业无线数据服务的迫切需求,这需要频率资源;另一方面,在“9·11”恐怖袭击后,美国为增强国土安全,也需要为消防、医疗和警方等公务紧急部门提供频率资源。这两个因素直接推动了美国紧锣密鼓的数字化进程。

第四阶段是普及阶段,从2001年至2006年。这一阶段,由于电视提供了更多的新服务,如交互电视、视频点播、高速互联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远程教育和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信息服务,数字电视渗透率开始上涨,数字家庭比例开始上升,多数播出机构开始数字化运作,数字电视市场接近成熟。

第五阶段是转换阶段,从2007年开始,一直将持续到200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日程表,按部就班地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强制转换。

为强制实施数字转换,美国政府综合各方反映制定了日程表并不断调整。有关法案规定:2005年7月1日后,美国市场上36寸以上的电视机均需内置解码器;2006年7月1日后,25-35英寸的电视机也须内置解码器;2007年3月1日,所有大于25英寸的电视机必须内置解码器,7月1日后,13英寸以上的电视机必须全部内置解码器。2009年2月17日,美国将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播出。

美国发展数字电视的思路和策略

1.做好宣传推介活动,消除用户疑虑,提高数字电视的家庭拥有率

对于数字电视,美国人看法不一。虽然多数公民都购买数字机顶盒,或更换电视机,或升级天线,但仍有不少人不愿意被迫掏钱参与政府主导的数字革命。

为了消除用户疑惑,美国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美国全国有线与电信协会、美国邦联通信委员会和国家广

播协会等机构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宣传美国的数字政策和转换中的费用补贴政策,并建立了三个介绍数字电视的官方网站、配合宣传。美国消费电子协会也在户外广告牌、公交广告和各大电视台上播放数字教育公益广告,制作供学校使用的专题教育课件,并广泛散发介绍数字电视的多语种小册子,以使消费者早日接受DTV。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说服许多人更换了电视机,从而提高了数字电视机的家庭拥有率。

为在2007年进一步做好教育活动,美国国会拨付500万美元专款用于数字电视的专项教育。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也在其2008年预算草案中划拨150万美元用于数字电视教育。

2.政府积极主导数字过渡计划,建立对数字电视的新兴治理体制

美国政府在法律保障、财政支持、技术标准、资源分配、设备设计、转换时间、电视内容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政策,放松了行为管制、结构规制,采取多种产业政策,通过媒介企业的巨型化、市场结构的多层化、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收益结构的混合化、内容流通的多渠道化、公共服务的分担化来解决数字化转换过程中的巨额投入以及潜在的市场风险,抑制垄断、促进竞争。这些措施积极地推动了美国的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3.以高清电视和多频道服务为切入点,激发受众的有效视听需求

美国的数字电视进程长期以来一直与高清电视和多频道服务的发展并轨进行。目前,美国90%的电视台都制作高清节目,播出节目中也有55%是高清电视节目,其中黄金时段播出的高清电视节目占到85%。位居前列的高清电视频道有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探索频道、娱乐体育频道、福克斯广播公司、家庭影院、全国广播公司、表演时代和时代华纳TNT电视网。日渐增多的高清节目有效激发了受众的视听需求。2006年高清晰电视机在美国电视机市场的销售超过模拟信号电视的发货量。高清晰电视的发货量超过了1200万部,在美国数字电视市场的比例上升到了85%。

4.以有线和卫星电视的数字化来带动地面电视的数字化

美国电视产业结构由地面、卫星和有线三大块组成,美国法律规定,卫星和有线必须转播地面电视,因此,美国70%的视听者是通过有线电视网或卫星电视网收看地面电视节目的。美国选择以有线和卫星电视的数字化来带动地面电视的数字化策略。

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利益集团掣肘政策出台

电视数字化牵扯到通信业和广播业为数众多的内容产业、平台产业、网络产业集团。虽然美国国会在1997年就设定了地面电视的数字化目标,但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各个利益集团、共和民主两党、参众两院都在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互不相让。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的博弈严重阻碍了数字电视的进程,致使许多政策、法律和法规难以出台,即便出台也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2.弱势群体获得的政府补贴偏少

尽管近年来数字电视机价格已经降至原来的一半,但仍高出模拟电视机许多。这打消了许多人更换电视机的念头,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和低工资者。虽然美国也曾设想动用国库补贴这部分人群,但由于遭遇严重的预算危机,财力不足。为此,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2月8日签署了《2005年赤字削减法案》,其中一项规定将地面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的期限从《1996年电信法》原定的2006年12月31日推迟到2009年2月17日。该法案还规定为机顶盒的补贴费总额只有15亿美元,按申请先后处理,发完为止,预计只能补贴1600万户,远不能满足美国地面电视

家庭(2000万)和有线电视家庭(6500万)的需要。如果美国不采取措施改善杯水车薪的补贴局面,在2009年,美国的数字转换期限仍可能推迟。

3.数字电视节目匮乏

目前全美还没有几家数字电视节目库,可供播出的数字式节目仍然少之又少。其次,采用数字技术需要花大力气对所有员工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再培训,而目前这项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再次,由于多次翻录导致损害录像效果,偷录盗版者猖狂行动,以致影视节目制作机构不愿意向地面数字电视台供应优质节目。这些都导致美国公众没有积极性将模拟电视机升级换代,致使数字电视机普及率长期停步不前。

经验和启示

1.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平衡各方利益

在推动电视数字化过程中,政府不仅要面对消费者,还要面向经营者。政府的角色在于根据本国的社会价值取向,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通过制订各项法律和政策,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帮助各平台运营商根据各自优势和特点,找准市场定位,采取最适合自身的经营策略和收费体系,最终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目的。

2.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对观众来说,模拟或者数字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看到赏心悦目的节目和丰富的内容。因此,发展内容产业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逐步放松行为管制、结构规制,继续鼓励系统内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制作更多的精品节目;另一方面,要为系统外的内容创作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多渠道多层次节目流通市场的形成和跨媒体、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宽松环境。为此,应当对目前的制播体制进行改革,降低节目制作的门槛,限制播出机构节目制作的比例,鼓励节目制作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还要注意加强对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数字内容的网络化使用、著作权信息的保护、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等一系列新问题纳入监管。

3.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促成三网融合美国的实践表明,数字化造成了通信业与广播电视业在内容生产、传输方式、信息终端、服务模式、运营主体几个层面上出现的纵向融合。与这一融合趋势相伴随的是,以内容产业、平台产业、网络产业为核心而出现的横向分离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就陆续放松了多个方面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业的整体转型,为广播电视数字化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这对我国通信和广电的条块分隔管理的现状而言,尤为重要。电视数字化必然要求通信和广电的三网融合,以此培育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产业链,使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和发行商、传输平台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这条产业链上都能找到适当的位置,为数字电视转换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数据

上一篇:简短母亲生日祝福语下一篇:上任仪式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