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2024-08-15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共12篇)

1.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一

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单元

重点:抒情,意象。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诗歌。在具体接触文本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是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

如这个单元所选编的这些名篇佳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或者说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再有就是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除了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之外,还有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还有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还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些可在授课时根据需要处理。

具体操作过程: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出示雨巷课例)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表达与交流)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毕竟还是初始阶段嘛。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2.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二

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可以好好比较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角是林冲, 并非一介武夫, 而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有着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教头———教师!只不过是教习枪棒。他文武双全, “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 不遇明主, 屈沉在小人之下, 受这般腌臜的气”。

漫天风雪, 无尽悲伤, 一壶浊酒, 十分惆怅。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熊熊烈火, 长天茫茫, 壮士心, 英雄泪, 空飞扬!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是别里科夫, 他是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小城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别里科夫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抑郁症, 严重的心理疾病, 还有沙皇专制统治的的白色恐怖。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 因心灵僵化死亡。他的死让全城的人高兴!

陆虞候被杀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他想要置于死地的林教头。作为高太尉府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的陆虞候, 奴性十足, 患软骨病, 挺不起胸, 抬不起头, 整天看“主子”脸色行事。为讨“主子”喜欢, 可谓搜肠刮肚、费尽心机, 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得出来。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得了相思病之后, 陆虞候便千方百计为其出谋划策, 企图逼良为娼。先是设调虎离山计, 将林冲叫出来喝酒, 骗林冲妻子到自家楼上, 让高衙内调戏。然后设卖刀计, 使林冲误闯白虎节堂, 被发配沧州, 并安排押解人员中途结果林冲性命。最后又设火攻计, 趁大雪之夜, 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 虽然没被害死, 但被害得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最终走投无路, 被逼上了梁山。他的死罪有应得!

别里科夫之死案发现场是中学男教师单身宿舍。

陆虞候之死案发现场是沧州城东15里的草料场的东三二里的市井与草料场中间的一座山神庙。

顺便我们再把“别里科夫之父”———契诃夫与本单元最后一课《边城》“翠翠之父”沈从文做个比较:

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总是歌颂过去, 把自己与现实隔开, 禁锢人们的思想生活。契诃夫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超现实又源自现实的形象———谨小慎微, 心惊胆战, 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 诚惶诚恐, 恐恐惧惧上西天。

沈从文也通过翠翠歌颂过去, 歌颂湘西沅水, 那里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原动力。他歌颂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 赞美人性美,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人民也送给他一副对联———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3.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三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和46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建议: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主题单元开篇都设有“导语”用来点明本组的专题,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要点。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似一位长者引领孩子们步入美丽的知识殿堂。因此,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我们的生活象七彩的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读到这里,急着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孩子们浏览整组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槐乡的孩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本单元教学检测命题注重字词的训练,可通过以下类型检测:、选音节:“朝露”、“使劲”、“假的”、“仰望”等。

2、看拼音写词语:重点词“穿戴”、“玩耍”、“居然”、“蝴蝶”、“孔雀”、“顶峰”、“钓鱼”等。

3、辨字组词:同()

要()

瓣()

峰()

铜()

耍()

辫()]锋()

龙()

查()

拢()

察()

4、多音字:

jiǎ

huǎng

hǎo

jià

huang

hào

5、选字填空。

A、今天下午,老师()我们去参观文庙。

B、老师要求我们,穿()要整洁。

c、李小颖()表我们参加了美术小组。

A、要善于观()才能写好作文。

B、老师每天都检()我们的作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课文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板块,以“名人故事”这一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认识19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内容。

3、了解名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不平凡。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2、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3、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热爱求索的品质。

4、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是中年级的起始阶段,尤其是第一、二组课文更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要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了解中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这两组乃至后面一两组课文的教学,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识字写字、词句训练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但在不同年段要求应有所提升。

、继续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学习中;其次应突出难点,注意简洁;(如:第1、2、3、6、7课生字表)第三,到中年级不仅写字还要写词;(例:出示词语表)第四,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字词的巩固成为一个重点,最主要的方法是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如:《小摄影师》)

2、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理解和积累。在理解词句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更要重视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感悟做人之道。

(1)抓内容精彩之处,例: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在精彩之处边读边想,帮助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2)抓关键性的词语运用之处,例:

《奇怪的大石头》

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思考: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哪一个字?然后抓住“孤零零”和“严严实实”等关键词语进行品读,理解石头之“奇”、石头之“巨”。

(3)抓课文留白之处,富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移情体验,转换角色,在此基础上朗读,会越读越美妙。

3、与“学习伙伴”交朋友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出现的“学习伙伴”的形式,到三年级上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内部或结尾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和“学习伙伴”交朋友,逐步学会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果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好学习伙伴,与学习伙伴交朋友,从小就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勾画旁批等读书习惯,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伙伴”除了利于学生学习外,还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备课上课的着力点,提高教学效益。

本单元教学检测命题在注重字词掌握应用的同时注重句子的理解应用,重点是字词的理解应用,句子的积累。可通过以下类型检测:

、看拼音写词语:“散步”、“胸脯”、“准备”、“著名”、“考试”、“旅游”等。

2、辨字组词:

郊()

诚()

底()

侧()

胶()

城()

低()

测()

悄()

坑()

推()

梢()

抗()

准()

3、多音字。

Lèi

juàn

cáng

Lěi

juǎn

zàng

4、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欢快————

()

()——————仔细————

()

5、我会补充。

聪明在于

,在于

。(列宁)

世上无难事。

(毛泽东)

书籍是。

(高尔基)

6、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2)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

。”

(3)“

”男孩肯定的说。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导语中就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的要求,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风筝》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和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学目标:、认识2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内容。

3、发现秋天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学词、理解句子。

2、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建议:

本组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本单元的教学中,可围绕“美好的秋天”这一主题,把整个单元综合起来,设计“欣赏——感受——描绘”的教学活动:先结合学习《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在朗读与欣赏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创编活动:“秋天的雨,是(有)

”“秋天的雨把

给了

,”“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在

”等等;再结合学习《风筝》,开展秋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快乐;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句,画秋天的景物,进行以秋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10课《风筝》的摘抄训练:“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还有11课《秋天的雨》的朗读背诵训练:“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二是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像10课的选做题、11课“学习伙伴”的提示语,都是这方面的引导。老师们一旦加强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就会发现很多引导机会,比如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可以引导积累表示颜色的词等等。

最后要精心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本单元教学检测趋势:注重字词的训练,加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检测类型为:

、看拼音写词语。

“佳节”

“异乡”

“遍地”

“希望”

“拼命”

“磨坊”

“菠萝”

2、组词。

忆()

遍()

遥()

扬()

亿()

篇()

摇()

杨()

油()

斗()

良()

邮()

抖()

粮()

3、填恰当的词。

()的田野

()的秋风

()的菊花

()的柿子

甜甜地()

匆匆地()

认真地()

好奇地()

4、本单元学了两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默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

5、我的丰富词语库。

(红)

火红、、、。

(蓝)

宝蓝、、、。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秋天的雨,是

;秋天的雨,有

;秋天的雨,藏着。

4.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四

单元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让我们荡起双桨》、《每逢佳节倍思亲》、《古诗两首》、习作

1、练习1。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诗”为主,无论是诗歌体裁还是散文,文章中都透露出浓浓的“诗”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诗歌,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挚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本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呈现,文与诗相映衬。通过古诗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古诗两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清代诗人袁枚的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池上》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所见》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这三篇文章都是立足于文章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为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课。2.学习本单元22个生字,只识不写生字14个,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6.会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2.学写作文,会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单元课时安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2课时; 《让我们荡起双桨》

2课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习作1

3课时; 练习1

5.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五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春天在哪里》《笋芽儿》《有趣的作业》《古诗两首》和语文百花园一本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由诗歌《春天在哪里》、童话故事《笋芽》、故事《有趣的作业》和古诗词《小池》、《咏柳》及一个《语文百花园》构成。每一篇课文都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动人与勃勃的生机。春天的足迹悄悄来到,踏出春天的色彩、奏出春天的声音、唤来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春天的物、迷人的景象、醉人的风光„„学生在这一组精心编排的浓浓春意中怎会不生起对春天的感叹,怎能不激起对大自然的眷恋?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照顾到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还将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认字写字:能够认识汉字36个,会写27个。能够读准字音,运用所学过的识字、写字方法和有关知识掌握会写字的字形,了解字意。进一步了解同音字的特点并练习区分同音字。学习“厂、里”两个偏旁部首,注意独体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变化。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春天在哪里》、《古诗两首》(《小池》、《咏柳》)。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初步尝试通过比较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词语使用的准确、生动、形象。

4.学习“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写话。进一步学习观察图画,有顺序地、完整地把图上的景物说清楚,并初步学习把内容说具体。

5.积累关于“笑”的词语、增强积累的意识,学习积累的方法。丰富语言。

6.在教材创设的综合实践的时空中,多方面感受春天、了解家乡、用多种方式赞美家乡。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能够认识汉字36个,会写27个。能够读准字音,运用所学过的识字、写字方法和有关知识掌握会写字的字形,了解字意。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春天在哪里》、《古诗两首》(《小池》、《咏柳》)。

教学难点;

学习“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写话。进一步学习观察图画,有顺序地、完整地把图上的景物说清楚,并初步学习把内容说具体。

2感受春天、了解家乡、用多种方式赞美家乡。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思路

进入本单元学习的学生对于春天并不陌生,课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和事情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情感。在阅读课文中他们对春天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自然界的好奇之心也会得到增强。

对于本单元的课文,学生会有比较浓厚的朗读情趣。特别是《春天在哪里》、《笋芽》、《有趣的作业》,充满了童真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分角色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展示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

识字写字方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因此他们更喜欢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但是一些难点需要老师点拨、强化。如“换”的右下不是“央”撇不能出头;“探”右上容易写成宝盖头;“柳”容易丢撇;“野”易加撇;“暖”左边易写成“目”,右边易写成“爱”;“醒”的“酉”里边容易丢横;“敲”右边易写成“支”。另外,有些同音字、形近字,学生容易混淆。如:“换、唤”;“敲、悄”等。

6.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六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7.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组元,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写命运乖舛而勇于抗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的写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神童沦落为俗子„„总之,这些课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教学目标。

1、了解成长足迹;促成成长意识;正确看待经历;勇敢面对挑战。

2、结合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引起情感共鸣。

3、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5、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A

一、了解背景,导入课文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花夕拾》时的思想 感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或学生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 找出过渡段。初步感知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 书屋中的生活不同的感受。

三、抓住重点,研读品赏

1、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问题。(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2)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2、速读“美女蛇”的故事,思考问题。(1)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给大家讲故事。(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3、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师生共同赏析一系列动词的妙处。

4、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5、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有怎样的感受?(2)

你怎样认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区别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四、联系生活,领会主题

1、学生自由讨论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不给正确答案。

2、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作业1)

3、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等,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作业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B

一、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 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 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 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板 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可选取重点章节,播放录音磁带或由教师范读。教师 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 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昕受能力,感知内 容。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

三、默读思考,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研读课文,提取信息,形成观点。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3)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4)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2、课堂讨论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深入研讨,质疑问难(生成问题)

1、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可能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价值)

(1)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2)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3)“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4)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5)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与前面作者对先生的评价矛盾吗???

?

2、围绕问题,深入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3、解答问题,提炼方法。(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4、拓展延伸,情感体验。(阅读交流,共享成果)

五、梳理总结,反思体会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 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 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爸爸的花儿落了》设计A ▲设计理念教学此文,应本着新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康成长 与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来谈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父亲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2、把握文中父亲的思想性格。

3、理解标题的双关意义。

4、学习插叙的叙事方法。(能力拓展,可不涉及)▲学习重点、难点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及朴实中蕴涵真挚感情 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了多少年后才逐步体会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就写出了课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挚的父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读读)

1、你了解作者吗?(让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不必多讲)

2、学生朗读课文(读时发现不理解的字词自行解决或同桌交流解决)。

3、简要复述课文。(主要事件复述清楚即可。)

4、了解叙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三、读懂亲情(议议)

1、提问: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选代表交流。)

2、小结。(也可以让学生做)

这一节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中爸爸的性格,那么课文什么地方最感动你,并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四、品味文章语言(谈谈)

1、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涵真挚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话对“我”影响最大,为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本文写爸爸的花的内容很少,但课题却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什么?你能另拟一个题目吗?试一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另拟题时,要引导学生对所拟题目进行分析,找出优点及不足,老师不能随便否定或肯定。)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同学们,我们的父

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样教导过 我们,甚至象文中的爸爸那样打过我们吧,但我们 以前却不理解,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了新的认识吗? 请大家谈谈。(小组交流,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让 部分同学在班上谈谈。)推荐作业⑴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⑵自拟题目写一篇反映自己成长经历的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设计B ▲设计思路 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知晓背景、感知内容;然 后让学生说起来,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 生品起来,探究技法、习得语感;最后让学生记下 来,积累心得。力求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 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教学过程 过程一:听一段故事

一、激情导入 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 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屏 幕展示《城南旧事》相关资料,配合《送别》音 乐,创设氛围。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2、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挈全文,请看课后习题一,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学生很容易完成)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

③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爸爸去世。过程二:说一些感受

1、说一说爸爸 探究人物形象――重点研读文章第2―

29、33― 34、39―53段,力求以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 言行举止为依据,说说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最后大屏幕展示)2.述说自身感受――用“爸爸,我想对你说„„”的 句式,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话。(课堂练习)过程三:说一说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2、以“英子,你真是好样的。„„”打头,说一段 话。

3、归纳主题。过程四:品一处妙笔

请同学们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析文章妙要。

过程五:品味父爱,感受亲情

1、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相关片段。

8.高一英语新教材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八

省前中提供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argue solution classical sorrow survive share cast deserted adventure scared…

be fond of in order to hunt for care about…

2. Review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3.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4.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Everyday English:

1) Talk about friends

2) Practice talking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

3) Learn to make apologies

2.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3. Grammar: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Methods:

1. Explanation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 languages in the passage.

2. Fast reading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3. Question and answer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with the whole passage.

Teaching Aids:

1. tape recorder

2. multimedia

Teaching Procedures

Section 1

Step1. Lead-in ( warm up)

It’s the first time for you to leave your family to live all alone. And everything around you are strange, the strange school, the strange classmates, the strange teachers and so on. Most of you do not get used to the life here, especially some girls, they maybe cry at night, they miss their father, mother, sisters, brothers …, because they feel alone.

Question: What do you need when you feel alone?

Warm up

Most of you think that you need friends to talk, to care about each other when you feel alone. But not all friends are good, some of them maybe do harm to you. So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Brainstorm:

You have talked much about good friends, and I think I will be one of your good friends, of course, I am not the smartest, but I am helpful; I am not the strongest, but I am kind; I am not the most handsome, but I am gentle. OK! I have described myself, your new friend. Now it’s your turn to describe yourselves and one of your good friends.

Step2. Listening

Good friends are helpful, they can bring you happiness, but sometimes they will

bring you some trouble too, because you can’t agree with each other on everything, so, of course, you will argue with them. Now let’s listen to this kind of argument between two friend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what they are arguing about. And how do you think to solve their problem?

1. Listen to the tape.

2. Finish the questions.

3. Notes to the listening:

1) What’s the big deal?

2) What’s up?

Step3. Speaking

1. Speaking

From this material you maybe feel it important to choose people to make friends with, if there are to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you, you will argue more against each other. Now, there are six persons for you to choose, the following is their information, please read it carefully and think who could be your friends and tell me your reason for your decisions.

2. Discussion

What quality of good friends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3. Make up dialogues

Situation1: You meet a new classmate,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him/ her.

Situation2: Two friends are arguing, because the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something.

Step4. Language points

1. A good friend is someone who makes me happy.

make sb. / sth. +a. make sb. / sth. + n.

make sb. / sth. + pp. make sb. / sth. + do sth.

e.g. 1) We will make our country richer and stronger.

2) We make him our monitor.

3) He tried to speak clearly to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4) Don’t make him drink too much.

5) He is made to study by his parents, because he is not into studies

too much.

much too.

2. 他讲得太快了。

He spoke much too fast.

Tom昨天喝的酒太多了,我也是。

Tom drank too much wine yesterday, so did I.

3. Tom昨天没喝酒,我也没有。

Tom didn’t drink wine yesterday, neither / nor do I.

表示前面的情况也适合于下面时可以用so / neither / nor引起一个倒装来表示,其结构为so / neither / nor + 情态动词/帮助动词/ be + 主语

Tom昨天喝酒了,但喝得不多,我也是。

Tom drank wine yesterday, but he didn’t drank too much.

﹡如果表示前面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也适合于另一个人或物时,则用:

So it is / was with… 或 It is / was the same with…

﹡so / neither / nor 引起的倒装句其放在主语前面的助动词、情态动词或系动词应与前一句保持一致(人称和数作适当调整)。

﹡句中如用否定的派生词,后句使用so.

e.g. 1) I dislike coffee, so does she.

2) She is unmarried, so am I.

﹡如果下文表示的是对上文的肯定或赞成,则仅需把so放于句首,其后用正常语序。

e.g. ---- He came to school late yesterday.

---- So he did.

4. argue

argue (vi.) + with sb. about / over sth.

e.g. 1) They are arguing with their classmates about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Step5. Practice ( consolidation )

1. ---- I hear Bill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 Yes, __________, and_________.

A. he does; so like me B. he is; either do I

C. so he does; so do I D. He does so, so am I

2. ---- Do you know which team won the game?

---- I don’t know, _____________.

A. nor do I care B. nor I care

C. neither will I D. I don’t care, too

3. These math problem are _______ difficult for me. Can you please help me out?

A. much too B. too much

C. very much D. very

Homework

1.Review what we have learned.

9.单元教学设计与教材处理 篇九

单元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决定了对单元教学的教材处理必须突破单篇教学各自为阵的格局, 在教材整体思路的背景下, 围绕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目标, 将单篇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视野, 全面系统地处理教材, 设计教学。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供教师参考。

第一, 阅读全书

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教师只有阅读全书, 才能把握整本教材的指导思想、整体学习要求、不同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 要注意整册教材的课文教学如何与单元习作相联系, 实现教材的习作训练目标。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 (上) 一共有8次习作。习作1:写自己的见闻, “让人明白就行”。习作2:写“我的自画像”, 建议“把自画像和习作一起粘贴在班级的壁报上”。习作3:给教材提供的画面添上几种动物 (画或贴都行) , 然后写出画中的景物。习作4:走出校园, 观察秋景, 发现自己感兴趣或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习作5: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习作6: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习作7:自选动物玩具, 编故事。习作8:写出课本中提供的五个诗句各出自哪首诗, 诗的作者是谁, 是哪个朝代的人, 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从中“选择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 并把学习收获写出来。纵观整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大多是要求说明事物, 并不要求学生写“立意深刻”“分析评价”的文章。所以在各单元的教学设计中, 就要有意识地强化课文是如何“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物”的;在课堂训练中, 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就要在“清楚明白”上下大功夫。

第二, 阅读整个单元, 了解单元主题或提示

语文教科书单元主题的表述形式有所不同, 单元提示或明或暗。但没有明确的单元主题描述、没有明确的单元教学提示的教科书并不意味着没有单元主题。这类教科书的单元主题需要教师在阅读和分析整个单元的基础上, 归纳出单元的主题, 为设计教学打基础。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 (上) 第三单元为例来说明。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一本男孩必读的书》。单元后边的学习活动表意为“我读书, 我快乐”, 之后的练习3则要求学生诵读与感悟《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纵观整个单元, 无论是课文还是单元活动、练习, 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成功”, 本单元的主题其实就是“成功”。教师只有阅读整个单元, 才能准确把握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 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

第三, 分析单篇, 把握基础, 思考单篇教学怎样服务于单元主题

把握了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 教师就要细致地进行单篇课文的备课。单篇备课要突出单元主题, 夯实语文基础。对于课文中关键句子、词语的学习应高度重视, 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实践机会;要打破“课后练习课后做”的套路, 将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抄写尽可能在课堂上实践, 让学生当堂巩固, 教师“当堂补救”。单篇教学服务于单元主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课文时, 不宜面面俱到。

第四, 研究课文学习与单元写作训练的关系

要准确地把握整册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的要求, 了解每次作文训练与教材中单元主题的关系, 从而考虑在单元教学中怎样围绕主题, 利用课文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写作。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 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由三篇课文、一次习作、一个练习组成。三篇课文分别是:《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习作要求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 看谁能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三篇课文涉及的内容都是介绍现代科技有关知识。猛一看, 似乎单元主题与习作要求风马牛不相及, 但细细琢磨就会发现, 三篇课文在介绍现代科技时, 都用了“对话”的方式——《石头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小稻秧脱险记》是物与物之间的对话, 《航天飞机》是“飞机”与虚拟的“智慧老人”之间的对话。在写法上, 同是对话, 但对话主体不一样, 这样, 就可从三个角度启发学生如何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事物。如果教师把握了三篇课文的特点, 又把握了习作的要求, 就能有意识地在课文教学中突出“对话”的特点和方式,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还能怎样设计对话”。同时, 合理整合课外资源, 将课外用对话方式介绍事物的文章引入课堂, 可加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对话”写法和角度的理解。有了这样的铺垫和准备, 学生在本单元习作时, 自然会借鉴课文中对话的方式, 或两种文具对话, 或文具与学生对话, 或文具与老师对话……这样的语文教学, 由于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因此专门的、枯燥的“写作指导”被“扎实的课文学习”所取代, 既节约了教学时间, 又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了习作。

第五, 合理调整和整合教材内容

依据文章的主题, 教师备课时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 (上) 第三单元为例。《小草和大树》可以与练习3中《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对比阅读, 引导学生感悟成功的不易, 也可以在教学《一个男孩必读的书》之前, 先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处理单元后的图书阅读活动, 为课文学习和理解打下良好基础。

10.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解读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一册第一单元。我说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 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建立1米和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量较长的物体。

4、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并能分辨线段。

二、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特点:

本单元主要包括3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第二部分是认识厘米、米和用厘米和米量,第三部分是线段的认识以及用尺子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长度单位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采用直接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评价建议

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

教师评价分为:课堂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探究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评价)与测试。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习直角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窗框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数学广角》的排列,两张数字卡片通过调换位子能摆出不同的两位数,这一现象就和语文学科的反序词很相似。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11.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十一

夏永

○目标要求

1.了解诗歌这一文学体裁。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知识结构

◎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要求以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思想,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诗歌的特点是:最凝炼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音乐性。诗歌的特点可归纳为:调试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诗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按产生的时代分为:

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

近代诗:律诗

古典诗歌绝句小令

词曲散曲

杂剧套数

现代诗歌新诗

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的诗

除此之外,诗歌还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抒情诗

按表达方式叙事诗

哲理诗

格律诗

按有无格律自由诗

散文诗

民歌

按来源

文人作品

◎新诗的鉴赏与阅读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这是公木先生对新诗特征的调试概括。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中国的新诗诞生后,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代表。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换言之,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诗歌的阅读鉴赏有两个层次:

首先,是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

其次,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3.新诗鉴赏三步曲

(1)品读节奏美

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2)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的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把情感化为可以古籍的形象符号、情感客观的对应物就是意象。

(3)欣赏主题美

○命题方向

诗歌的考查通常在基础知识部分,包括:

1.文体常识,包括阐述题、排序题、填词题。

2.诗词鉴赏。

3.作家、作品,包括作品类型。

【例】(2000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析】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是不恰当的。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殉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的,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过,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

2.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2.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十二

为了让学生真正习得“联系实际”这一方法, 并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 笔者对六年级上册四单元教材进行了整合, 单元整合的总体设计为: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读进去, 想开去”的方法或途径, 接着在教学略读课文时, 以文带文, 练习运用, 并结合课外拓展阅读进行方法的练习和运用, 然后在《看漫画写习作》的教学中, 迁移这一方法, 变为“看进去, 想开去”, 再次巩固运用。这样分步走, 逐步养成“想开去”这一习惯, 并培养起“想开去”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真正能深入思考。

第一阶段, 搜集整理信息, 并通过课外语文活动——挑战30秒初步学习表达观点, 为“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做准备。

针对单元的环保主题, 首先可以引导孩子们搜集大量的环保资料:新闻、故事、数据、名言、图片、视频等, 并要求学生每天挑一则信息给家长讲讲, 特别要求讲完后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寻找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和理由能说到30秒以上。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资源, 将家长从孩子学习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请家长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把有价值的评价发到班级群中与家长们分享, 引导他们更有针对性地评价孩子说的内容。这样, 孩子们学着围绕一个观点表达自己的意思, 开始是努力说满30秒, 后来不觉间已超过40秒、一分钟甚至滔滔不绝说上几分钟。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突飞猛进。一位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进步:看问题更全面, 更深入了。

随后, 教师将搜集的多篇环保文章编辑成册, 推荐学生阅读, 在首页上提出阅读方法和建议, 并在每篇文章后提出具体要求。接下来, 教师还推荐学生阅读难度稍高的环保书籍《寂静的春天》, 并提高“挑战30秒”活动的难度。这一阶段的“挑战30秒”比前一个阶段要求更有条理性。通这两个阶段的反复练习, 学生们进步显著, 说话不再东拉西扯, 不仅能清楚表达一个观点, 而且还为后面的学习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为“想开去”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材料仓库, 在需要的时候能信手拈来。

第二阶段, 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激活储备资源, 探索“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品读“资源本来可以再生”这一段, 学生最初谈到的感受是:人类太不应该了, 本来这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可人类却破坏了它们, 害得人类自己受到严重威胁。显而易见, 这样的感受是就句子解句子, 思考并没有深入下去。这是大多数孩子的通病。此时, 教师就及时给予了恰当点拨:如果我们能联系读到过的故事、看到的新闻和图片、视频等来谈自己的感受, 就能思考得更深入。比如你看到“滥用化学品”“生态灾难”等, 你会想到什么呢?让孩子们说说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前期储备的知识和信息就会立刻被激活, 有人可以联系“随意毁坏”想到了哭泣的热带雨林, 有人联系“滥用化学品”想到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里谈到的滥用农药现象, 有人根据“生态灾难”想到了《淮河岸边的癌症村》, 有人看着“严重威胁”想到了最近学生流鼻血停课的新闻事件。有个孩子说:“听了同学们说的这么多, 我的三观彻底被颠覆了, 以前我觉得人类是高智商的动物, 现在觉得人类简直就是病毒!”这样, 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水到渠成。教师不断地鼓励孩子们想开去的同时也帮助孩子们总结归纳出可操作的方法:你想到了课外书里的事件, 想开去了;你想到了新闻事件, 想开了;你想到了非洲的热带雨林, 想到国外去了, 也想开了……就这样, 学生们会逐渐发现原来“想开去”可以有这么多的途径和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接着, 在学习略读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时, 学生们和老师还可以继续一起探索“想开去”的途径方法, 并不断地练习运用, 达到巩固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孩子们从不知如何表达观点到观点鲜明;从不知道怎么“想开去”到能自如地引用成语、名言、俗语以及运用各种脱口而出的数据、事例来阐述观点, “深入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三阶段, 将“想开去”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在掌握了一些“想开去”的办法后, 便可以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在笔者执教的一堂习作课——《看漫画写作文》中, 首先引导孩子们抓住“点睛之笔”将漫画看进去, 看出漫画背后画家的意图, 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激活孩子们储备得满满的“知识仓库”, 让他们从不同角度, 不同途径“想开去”, 再抓住最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写下来。比如:从伐木人的表情想开去想到了人类的自私贪婪;从漫画家画的榆木脑袋想开去想到了人类的愚昧无知;从被砍倒的树木想到了动物的家园被毁, 动物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惨状;从啄木鸟啄伐木工人脑袋里的贪婪之虫想到了唤醒人类的良知……因为有了之前一系列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孩子们的现场习作充分展示出了他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上一篇:写给同学班长的表扬信下一篇:主要手机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