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的作文

2024-07-17

寓意的作文(精选13篇)

1.寓意的作文 篇一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名字的背后,一定有一件很有意思的故事和很有意义的寓意。

我的名字叫周子榆,记得小时候,我追问爸爸:“为什么给我取名叫周子榆呢?有名字就有故事,快给我讲一讲吧!”爸爸笑着回答道:“好的,爸爸就告诉你。”

接着,故事就像电影一样向我展开了:原来,当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5个月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去平江出差,傍晚时去山上散步,不知不觉就来到一个古老的道观,道观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道长,爸爸和他聊了很久,离开时爸爸对老道长说,他的孩子还有几个月就要出生了,请求道长赐一个名字。老道长深沉地思索一会儿,在白纸上写下一个“榆”字,对爸爸说,希望他的孩子将来像榆树一样,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做国家的栋梁。爸爸谢过老道长,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到家后爸爸开心地对妈妈说:“老婆,咱家孩子取好名字了,叫周榆!”妈妈一听,“啊,是三国里那个周瑜名字吗?不行!不行!”“不是,不是,是榆树的榆”,爸爸于是把这个“榆”字的故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既然是道长赐,那我们还是要保留这个‘榆’字,不如我们再加一个字,这样就不容易与三国将军‘周瑜’混淆了。”

那加一个什么字呢,爸爸妈妈立马查阅字典,最后决定在“周榆”中间加一个“子”字,子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位,是易经中十二地支之首,有开天辟地之象征。子在五行中属水,所以有墨池的意象,象征文诗才子之气,字画挥毫之乡。于是“周子榆”这个名字就这样诞生了。爷爷还给我的名字写了一首诗:周天任我游,子曰不可丢。榆荫庇世俗,好运乐悠悠。这首诗每一句前面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为“周子榆好”。

听完爸爸告诉我的故事,我深深地震撼了。原来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长辈们的殷殷期盼,每个人都应该喜欢自己的名字,好好珍惜自己的名字。俗话说:“榆树撑天”,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颗高大挺拔、朴实无华的榆树,能撑起整个广阔的蓝天!

2.寓意的作文 篇二

潮州陶瓷装饰艺术的题材和内容,或直接刻画潮州人民的生活及环境,或间接表现潮州人民的观念与愿望,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文化特征。从装饰形式上看,潮州陶瓷有与其他陶瓷产区类似的捏雕、划花、印花、刻花、彩绘等装饰手法,还有与其他陶瓷产区不同的通花瓷和潮彩等,装饰手法、形式极为丰富,尤其是通花瓷,其工艺技术和独特的造型极具地方特色。潮州陶瓷装饰的文化寓意也极为丰富,在宗教信仰、生活追求和反映美好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反映佛教信仰

佛教自西汉之际由印度经中亚西亚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文学、历史、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发展,佛教已逐渐融入中国,成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潮州地区有大批佛教信众,佛教对这一地区的民众生活有极大的影响。

潮州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建开元寺之后,唐代高僧就在潮州聚集徒众开展佛教活动,宣扬佛法,使潮州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传教活动也很快遍布粤东各地。这些佛教活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必然影响到陶瓷的制作与使用,一些跟佛教相关的生活题材和佛教故事在陶瓷上得到大量应用,并直接反映在陶瓷造型和装饰上,出现了大批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与佛教密切相关的纹饰也作为装饰纹样得到大量应用。

潮州陶瓷装饰吸收了佛教艺术的营养,基于广大民众的佛教信仰,大量与佛教相关的纹样通过刻、印、绘、浮雕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在瓷器装饰上,极大地丰富了潮州陶瓷的装饰语言。明代观音立像是其中的代表,观音面相端庄慈祥,颈带宝钿项圈,手执玉如意,赤足立于荷叶莲花丛中。造像生动自然,体现了信众对人世间欢乐、吉祥、幸福生活的祈求与向往。福禄寿像则用绚丽的潮彩装饰,把百姓祈求吉祥如意、福禄寿的美好愿望以具体形象表达出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陶瓷装饰中,潮彩不断演化、不断丰富,最终定型,成为极富地方色彩的陶瓷装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被视为佛门圣花的莲花,也成为陶瓷器物上的流行装饰纹样,莲花多以覆仰姿态出现,象征佛光普照,如意吉祥,应用更加广泛。潮州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佛教文化还体现在僧人等人物题材的广泛运用上,这也是是潮州地区人民崇信佛教的现实写照。

二、表现文人雅士的人格追求

在潮州陶瓷装饰艺术中,反映高雅人格的绘画题材也经常出现。这类题材还与人物、动物等组合、穿插在一起应用,有关人物、动物的装饰题材并不刻意追求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主要目的在于体现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的形式不仅丰富了陶瓷装饰,也扩大了人的审美领域。

潮州陶瓷装饰中对高雅人格与审美追求的反映是典型化的,这类题材十分注意借物抒情,旨在表达一种自在的人格观念。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一题材有很重要的地位,又为世人熟知。梅花清香耐寒,愈冷愈艳,花开得特别早。这一装饰题材主要体现梅花不畏严寒、清肌傲骨的独特个性,表达人们内心孤立傲岸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格;兰花不蔓不枝、淳朴雅致,寄托了一种优雅高洁的情操;竹刚正挺拔、宁折不弯,表现了一种高雅的品格和正直的骨气;被视为花中“隐逸者”的菊花于深秋百花凋落时傲霜雪而开放,表达了一种勇敢的人生精神;而莲花被誉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着清高的品格。

综上所述,这类题材不仅呈现出一种自然美,更体现出一种人格的力量,也是民族正气的象征,所以潮州地区人民把它运用在陶瓷装饰中,起到人格化的教化作用。它们也被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寄兴、抒情之际,借以表现主观情趣,其平淡清新的艺术风格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最终成为潮汕文人雅士展示自我高洁品格的最佳题材,并一直流行到现在。

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潮州陶瓷装饰题材有追求平安、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容,是潮汕地区人民追求精神生活的写照。

潮州陶瓷装饰经常运用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题材。如用水仙象征纯洁高尚的爱情,用芭蕉叶象征团结,用松鹤象征延年益寿,用牡丹象征荣华富贵。尤其是牡丹题材,因为它种类丰富、造型饱满、色彩艳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在表现形式上,常以花篮强化其吉祥富贵之意,充分反映了人民追求富贵与渴望长寿、幸福的的吉祥寓意。潮州地处我国南疆,物产丰富,陶瓷装饰中有很多对地方风光、花鸟虫鱼与名胜古迹的描绘,有浓厚的民俗生活气息,表达了潮汕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3.父子对话的寓意 篇三

有一天半夜,突然发大水。村里人都往高处跑,哲学家也跟在村民后面,突然,他发现儿子不见了。等他回来找时,竟发现儿子一个人正往低处跑。哲学家大惊,赶紧将儿子拉了回来。到了安全的高地时,哲学家才惊魂未定地问儿子,都发大水了,别人都往高处跑,你怎么偏偏往低处跑呢?儿子困惑地告诉他,正是听了他的话,什么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嘛。儿子进一步说,看见那么多人往高处跑,心想,他们都是错误的,所以就一个人往低处跑了。哲学家父亲所坚持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还是所谓的真理呢。他以此来教育儿子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让孩子掌握人生要义是重要的。问题就出在,当儿子在现实生活遇到需要用所谓理论来作出判断的时候,在理解父亲话的时候。闹出笑话了。

那么,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就非常清楚了。教,不能教条;学,不能教条。

由此来观照我们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不能只顾一味传授给学生死的知识。而应该教给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当学生遇到“发大水”时才能正确选择逃生的方向。而作为学生来说,如果只死守知识本身,就知道按老师教的去做,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还只按老师说的做,没有独立判断的思想,那么势必就会在“发大水”时跑错方向。

我们当下的教育好象就有点类似于上述父子两人的情形呢。老师、家长甚至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只灌输给学生一点,就是高考中得高分就是成功者。在这一异化了的“真理”面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并深深刻录在脑海中。那你不妨想想,缺乏创造力,没有了个性化,在现实生活中又怎么能有所作为呢?

每年高考后,各地都在热炒“高考状元”,尽管说有许多“不准”,但仍时常看到介绍宣传各级状元的文字。这也没有办法,在高考分数已成为成功“图腾”的社会背景下,一时要改变还相当困难。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因民族成分造假,被北大取消录取资格。近日北大又接到第二例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举报,该考生也是今年被曝光的重庆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之一。有专家就指出,真正害了“何川洋们”的,并不是如今取消录取资格的严格规定,也不仅仅是考生家长的错误行为,还有其背后发生这种现象的制度环境。

前一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4069人(其中“80后”占53.8%,“90后”占20.6%)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2.7%的人肯定高考状元会成为以后的职场佼佼者,34.4%的人持相反态度,62.9%的人表示不好说。而在日前,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我国1977~2008年各地区高考状元的调查也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毕竟现实生活是有许多变数的,而考试得到的知识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就不完全是以分数来说话的了。既然如此,我们就万万不能再迷信考试的分数了。“真理”再好,还需要生活来检验呢。

那么,作为教育者理应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他们学以致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育案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郎朗为自己设想的成名之路就是参加比赛。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少年郎朗对非常看好他的老师格拉夫曼说,自己要努力把所有的成人比赛全部拿下,就像打网球的人拿下大满贯。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说他,只是提醒他,那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最后给他的建议是,好好学习,学尽可能多的新曲目,等待讥会,总有一天,就能一炮打响。老师进一步引导郎朗,当真正学有所长时,或许会被大指挥看中,让你在重要的音乐会上压轴;或许会遇上著名的音乐家突然生病,你可以当个超级替补。郎朗觉得有点像天方夜谭。毕竟在1999年,他还只是第六替补,即便是著名音乐家突然生病,也得前五名替补都生病才轮得上自己啊。但他最后还是调整了自己的专业前行的姿态,按老师讲的做了。而事情竟然真的像老师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了,郎朗当了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的替补,进而一举成名。

4.名字的寓意作文 篇四

我的名字叫吴量,口天吴的吴,前途无量的量,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简单,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听爸爸妈妈说,因为我的姓――吴,爸妈没少翻字典,也没少花心思,可是到了我出生的那天,我的名字还是没有定下来,因为妈妈说叫吴一贯,爸爸说就叫吴一。

20xx年11月20日这一天,我出生了,名字也必须得定下来了,这一天我干爹正好来长沙出差,听说我出生了,在一个饭局上放下酒杯就到医院来看我了,来到医院问我爸妈,我的名字起好没有,爸妈说还定不下来呢!干爹说:“我来起吧,就叫吴量,这男人首先得有酒量,有了酒量饭桌上讲话才硬气。加上吴量这个名字,引申义为气量、肚量、前途无量”。爸妈那会因为也拿不了主意,听了干爹的一番酒话,也觉得很有意思,就这样在我出生的第一个证――出生证明姓名栏,写下了“吴量”二字。

我知道我的名字寄托了爸爸妈妈和干爹对我的期望,希望我做一个大气,有肚量的男子汉;希望我能有一颗宽容待人的心;希望我的未来能够前途无量。所以一直以来我也是按这个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每次我在和同学和朋友有争吵有矛盾时,我的名字就会提醒我,要我理解对方,宽容对方!也因为我的宽容,我从上学来都被老师和同学评为三好学生,我爱我的名字――吴量。

5.托物寓意的作文 篇五

梅花的`花朵不大,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所剩无几的绿叶衬托着梅花。也许是为了让花朵开得更好,绿叶都把自己应该拥有的养分通通献给了梅花。虽然梅花被称为中国的国花,但是它并不张扬。它只是在寒风中默默地开放,在寒风中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所经历的痛苦,只有它自己知道。

偶然一次,在路旁看见一枝梅花带着花盆被人丢弃。花盆中的泥土大多数都撒掉了,枝干无奈地低头搭拉着。枝上没有多少绿叶,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我不禁这样想:这就是传说中傲立雪中的梅花吗?就这样也可以称为不怕寒风彻骨?一点都看不出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过了几天再经过这儿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枝干上竟然长出了许多花苞!我不由得凑过去看,真的长出了许多白中泛红的花苞!但是显得弱不禁风,我眼前闪过几日前看见的梅花,对比起现在,这可能吗?也许再过几日花苞就会因为受不了寒冷而干枯吧。

又过了几天,我特地去看梅花。当看见了那一片粉红色的花朵,我惊呆了。一株被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梅花树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开放,真让人不敢相信。那株梅花成了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路过的人先是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接着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不得不佩服梅花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意志。

看那一朵朵白中泛红的花朵悄然挂在枝头,闻那缕缕的梅花香味,我深深地被梅花震撼了。谁会知道它的花苞要在寒风中经过多大的努力,才能带伤开放?看那枯瘦的枝条,谁又能相信它能哺育出美丽的梅花呢? 当春天到来,百花齐放的季节,当各种花朵搬出温室时,梅花在角落里却悄悄地凋谢了,它不与百花争芳斗艳,但它为人类献上了新鲜可口的梅子,为人类贡献出自己仅剩的全部力量?? “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残阳;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但屹立在山顶的梅花却是那样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它依旧可以和其他在温室中的花朵比美,而且一点也不比它们差,不是吗? 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吗?没有他们,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想着想着,一股对梅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喜欢天,不是冥冥之中必有天注定的天,而是头顶上这片天空。

天空笼罩着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角落。天空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威武沉雄,如此神秘莫测。抬直头,只见睛前一片空茫,人类的私欲无限,却因目光短浅而无法到达天空之极。平日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和战无不胜,自高自大,这时,在天空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微不足道。天空将人类的矜持和狂妄冲击得荡然无存,人们只有在天空面前显得温训驯,心灵才能得到净化。

看,它掌中亘古的日月,理解它不以明日为荣,不以圆月为耀的胸怀。

看,它怀中的白云,白云的飘浮不定,衬托了天空的坚贞;白云的虚幻缥缈,衬托了天空的永恒;白云的雪白无暇,衬托出天空胸怀的坦荡。

当大地开始干涸,它的眼眶莹莹,似乎感到了生命的疾苦,易感动的眼泪,终于禁不住滴落下来。

有时,天空也会发脾气。枝折花倾,窗破瓦掀,水溢河堤。天空以它的威猛,肆虐,严惩众生的贪得无厌,并以它的冷峻残苛晓谕世人的越轨行径。

常吧世态的人情冷淡,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恨世间虚虚伪外表和客套的交往。当今社会已被金钱与私欲笼罩,人类的心灵已被丑陋的风气所腐蚀,然而天空的博大与脱俗不会因世界罪恶所沾染,反而变得更加空明,坦荡。它让邪恶的人感到惶惶不安,让善良的人感到有所寄托。

常去看天,看天空的伟岸身躯,看天空的宽广。也看它怀中的乌云,看它面前的黑烟,懂得它不以乌云为袍,不以黑烟为巾,总会等到烟消云散后,心中才豁然开朗,面前的不快就如那云烟般消逝。

6.年夜饭的寓意作文400字 篇六

在每年的一晚,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并且长辈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这一夜就叫“除夕夜”。

在除夕夜傍晚,我们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起年夜饭来,桌上有葱油鱼、炒年糕、菜汤水饺、煮汤圆、炒芹菜、鸡肉、咸菜龙虾、红烧牛排、红烧菜头、咸菜小乌贼这十道菜。奶奶指着这些菜说:“葱油鱼代表年年有鱼(余),所以不能吃完要剩一点的.;炒年糕表示年年高升,是好东西;而水饺是一家人吃饭必不可少的食物;煮汤圆代表团团圆圆,一家人能幸福和谐;炒芹菜寓意着人能勤勤恳恳,老实做人;而这咸菜龙虾,因为今年是龙年所以肯定要吃一下龙虾了;这道红烧菜头,想想,菜头,菜头,彩头,彩头,是不是,这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彩头!”随着奶奶地话音刚落,爸爸高兴地说:“为了新一年的顺利,大家一起干杯!”“好,干杯!”爷爷豪爽的说。

7.鸡在唐诗中的寓意 篇七

讽刺朝政:杜荀鹤以“至今鸡犬皆星散, 日落前山独倚门”两句诗, 讽喻唐朝藩镇之乱后, 乡村毫无生气的荒凉景象。

隐喻典故: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发生了藩镇吴元济阴谋叛乱、宰相武元衡被奸臣暗杀的重大事件, 柳宗元写的《古东门行》有“鸡鸣函谷客如雾, 貌同心异不可数”的诗句, 借用“鸡鸣函谷”的典故, 表示出对藩镇割据、叛朝作乱的义愤和声讨。据记载, 孟尝君逃离秦国时, 夜半到函谷关出不去, 关门必须等到天明鸡叫之后才能开。他的食客中有人学鸡叫, 别处的鸡都跟着叫起来, 遂得出关。

叙述地名:“玄武湖中玉漏催, 鸡鸣埭口绣襦回。”这是李商诗含蓄地概括了南朝, 勾勒出陈后主的荒淫生活。

表现羁旅艰辛:温庭筠所写“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鸡声”“人迹”和几个名词构成了一幅羁旅艰辛的图画, 饶有奇趣。

8.《紫色》中的色彩寓意 篇八

关键词:象征色彩寓意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代黑人女性作家从美国文坛崛起,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其中最有影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当代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在作品中毫无疑问地要写黑人,要以美国黑人的生活为揭示和反映的主要对象; 而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更应该反映和刻画女性生活。这样两个特点就锁定她作品的主题特征:黑人女性。

《紫色》这部书信体格式的小说是沃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奠定了沃克成为全美知名作家的地位。书中的女性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对她们的塑造鲜明地表达了沃克对自己同胞姐妹的理解和热爱。

这部长篇小说用紫色作书名,其用意非常巧妙。我们所处的世界中到处充满了绚丽多姿的色彩,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最感性的特征,能给予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美感。

一.耀眼的红色

红色与太阳光和火的颜色相近,太阳和火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火又使生食变为熟食,在远古时代人们十分崇拜太阳和火,所以红色自然成为喜庆、吉利之色。莎格在西丽的生活中便如这闪亮的火苗,燃亮了西丽的生命之火。西丽少女时代便被继父多次强奸,生下的两个孩子也被继父残忍的送走,面对体弱多病又有些精神不正常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西丽无人倾诉这一切,只有写信给上帝。嫁给某某先生后除了承担繁重的家务照顾他的孩子,还被某某先生从精神肉体上双重折磨。尤其是在经历了继父的虐待之后,西丽对于性生活更是恐惧,每次她都安慰自己“我不在那儿” ②。西丽默默的接受一切,从未想过也不会去反抗,直到莎格的出现才改变了西丽的生活。莎格的出场便和耀眼的红色联系在了一起,西丽第一眼看见莎格时就注意到她“穿着红色的线衫,胸前是黑珠子,黑色的帽子闪闪发亮,帽子上插着像鹰羽毛似的东西,一直垂到脸颊的一边”③, 而且,莎格的双颊还搽着“红胭脂”。 后来,当莎格在哈伯的小酒吧間演唱时,人们看到“莎格光亮的黑皮肤紧紧地裹在红色的连衣裙里,脚下蹬着时髦的小红鞋。她那卷曲的头发闪闪发亮” ④。歌德告诉我们,红颜色“传达出一种严肃和尊严的印象,同时又表现出优雅和魅力” ⑤。因此,莎格身上的装束象征着她的尊严和魅力。温伯格认为,红颜色还标志着热情、活跃和激动,女性穿着红色可以代表快乐和幸福。莎格这些年来到处演唱,甚至还到大地方去表演过。不管在哪儿演唱,她都受到白人和黑人的热烈欢迎,她的红装象征着她的个性、尊严和快乐的生活。红色不仅代表了莎格无人可比的独立个性,也暗含了黑人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小说中只有莎格和索菲亚被赋予红装,而正是她们二人最具有反抗斗争精神。索菲亚为了赢得在家中的主动权常和丈夫哈珀相互打的鼻青脸肿,因不愿给市长夫人当佣人而遭受牢狱之灾,她的种种行为无不显示了黑人女性顽强的抗争精神,因此西丽专门为索菲亚做了一条裤子,一只裤腿是红色,另一只是紫色,只有具有独特性格的索菲亚才能穿出这条裤子的韵味,充分地展现出黑人女性敢于斗争的风采。

二.忧郁的蓝色

我国学者王逢鑫教授指出,色彩词可以用来指代事物的特征、人物职业和人物性格。在《紫色》中,沃克也用了各种颜色来暗示主人公西丽在不同阶段下的心境。西丽刚到某某先生家不久,某某先生的妹妹凯特带西丽到商店去为她买衣服。那时她还从来没见过莎格,但她知道某某先生不但喜欢莎格,而且十分尊敬她。作为妻子,西丽当然希望也能得到丈夫这样的尊重。所以一到商店,西丽首先想象莎格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在西丽的脑海中,既然莎格“像女王一样”,她肯定穿着大红大紫的衣服。于是,西丽告诉凯特她想买一件“紫色的衣服,也许紫底带一点点红的” ⑥。不巧的是,她们找遍了整个商店,竟没有看到一件紫色的衣服。这暗示在那个时候,西丽赢得尊严的时机尚未成熟。既然紫色的衣服没有,西丽便想买红色的。红色的衣服商店里倒是有,可是凯特告诉她,某某先生不会出钱让西丽买红衣服穿,因为这种颜色“看上去太鲜艳活泼了” ⑦。显然,凯特的话很有道理,既然红色表示快乐,那就只适合那些生活得快乐的人穿,而西丽在某某先生家的生活与快乐根本无缘,因此她那时若穿上红衣服,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然没有紫色,又不能买红色的,西丽还剩下三种选择:棕色、粟色和蓝色。在这三种颜色中,西丽最终选择了蓝色。

中国人喜欢蓝色的大海和天空,蓝色给人一种宁静、深邃和清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蓝色”在汉语中并没有太多的联想含义。而英语中“blue”却有着很多联想含义,代表着王族与高贵、忠贞与正义、忧郁。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西丽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情绪自然很低落,双关语blue最恰当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境。歌德说,蓝色是表示“激动和休眠之间的冲突” ⑧的一种色彩。一方面,西丽第一次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她渴望穿上与莎格同样颜色的衣服;另一方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西丽可以选择,但某某先生不许她穿的颜色,她就不能买,所以她实际上并没有自由选择权。残酷的现实使她无法再激动,只能让希望回复到休眠状态。可见歌德关于蓝颜色的论断多么精辟,沃克匠心独运,让西丽选择蓝色又多么符合她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和谐的紫色

紫色的物理成分显然和单色不同,融合了红色和蓝色的深沉、含蓄、靓丽、柔和、高雅等特性,但比它们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紫色,虽然是以红和蓝混合而成,属间色,但在古人眼中,也是一种了不得的颜色,国内外对紫色的崇尚和赞誉都是一致的。在日本,自7世纪以来紫色就是高贵的象征。古代日本采用律令制任命官吏时,用颜色表示级别的高低,最高官阶用紫色表示。古代罗马人也有同样的审美观。罗马的法律明文规定只有达官贵族才能穿紫色的衣服,其余人如果穿紫色衣服就要处以死刑。人们用紫色比喻王权、王位或神权,就连皇后生孩子也应在墙壁是紫色的房间里。因此英语里才有了born to the purple(出身皇室),to be raised to the purple(被任命为红衣主教)等说法。在中国,紫色颜料是从一种地衣类植物中提取的,价格昂贵,只有当官的才能穿紫色绸衣,所谓“满朝朱紫贵”。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人们有理由说紫色象征着祥瑞、高贵、神秘,是最特别的、最有魅力的、最神秘的颜色。

紫色往往与灵性、精神相联系。它是描述人们寻求精神自我的颜色。《紫色》中主人公西丽就是在经历了忍受,抗争,到经济独立的过程才赢得了自己的精神完整,人格独立。世上共存的男女两性如同紫色包含着红色和蓝色一样,二者的融合才是沃克具有和谐特征的妇女主义,因此在小说的结尾已不再是某某先生的阿尔伯特将自己亲手雕刻的紫色青蛙送给了西丽,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西丽的价值观,认为她和自己有着同样平的生活,享有与他同等的权利。

通过以上对于色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艾丽斯.沃克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女性心理的独特分析,以特有的女性视角观察周边的事物,以不同于别的黑人女性作家的声音叙事,用全新的女性意识构思,从而创造了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群体。正是这些独特的女性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与现实斗争,通过姐妹情谊的相互帮助,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最终取得了精神的独立,从而达到了人格的完整,赢得了男性的承认与尊重,建立了男女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也正是沃克想要达到的理想的女性生存状态,更是其妇女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

注释

5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1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6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p.97

7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p.85

④ 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p.90

⑤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7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⑥ 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p.60

⑦ 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p. 61

⑧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201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参考文献

1.艾丽斯•沃克[美].《紫颜色》.陶洁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

2.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贝尔•胡克斯[美].《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7.张海瑛.《从艾丽丝•沃克的<紫色>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兰州学刊.2000年.第4期

8.刘国枝.《上帝的性别与肤色——爱丽丝•沃克<紫色>的宗教意识解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总第70期)

9.王军.《走出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的樊篱——评爱丽丝•沃克的<紫颜色>》.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王镇.《<紫色>的理想》.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9卷

11.王聚元.《古诗文中服装色彩的文化底蕴》.语文学刊.1999年.第3期

9.寓意类材料作文教案 篇九

训练目标:读懂寓言类材料,联系社会、人生,悟出一定的道理,从而准确立意。教学时数:指导两课时,训练与讲评自主安排。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与传统主教练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示例引路,导练归纳。教学步骤:

一、了解概念。

“寓意类”材料作文,即命题者把想法、观点寄寓在一个很形象的故事或寓言中,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由于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等特点,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会偏题。把握这类作文的主旨,需要我们先要“披文”才能“入里”,先概括“故事现象”再抽象出本质。

一般寓意类作文有两种,一种是把一种道理寓于一种现象之中,有时也叫现象类供料作文,如09年安徽的高考作文就是把道理寓于“弯道超越”这个形象的现象中,要求考生从总抽象出社会理念;另一类是寓言、漫画类的寓意作文(另设课案),这种材料作文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讽刺批判为主,表达方式很含蓄。这里主要想就文字供料寓意类作文谈谈如何准确把握主旨。

二、方法导析:

“寓意类”材料作文主旨概括四步法:

例一:(09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到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理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的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嘎嘎嘎。”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松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啊,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写出自己的立意,说明这样立意的理由。

这是一则典型的寓意类的供料作文,要把握出材料的核心。

首先第一步是明对象。——几个对象?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何者是主要的?何者

是次要的?此则材料中有五个对象,兔子、狗、松鼠、青蛙和仙鹤,兔子在文中是主要的对象,狗是次要的,松鼠是陪衬兔子的,而青蛙和仙鹤是评论者,是对兔子的行为进行评价的。按照记叙文常规,我们应该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兔子和评价者”,主要对象是关键,“评价者”是核心,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把握了此则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第二步看结果——这些对象做了什么,出现了什么结果,带来了什么问题或者好处。兔子会跑,是冠军,而不会游泳,虽学而不会,结果是很苦恼,而青蛙和仙鹤对这个事情有肯定也有否定。至于其他就是狗和小龟学会游泳增加了一种生存的本领。

第三步是导原因——从结果中去推导原因:把握材料核心的关键一步,应该是理性的,有时供料中会有所体现,有的供料作文没有提示。比如此则材料就设置了青蛙和仙鹤这个对象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原因,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探究,要知道每一条原因应该都是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核心,材料作文中讲角度就是这个要求。就这则材料而言,原因有几条:第一原因是兔子先天的缺点是改变不了,不能违背规律;第二原因是要学会充分发挥优势;第三原因是学会生存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能只是限定一种模式等等。

第四步联人事——把这种核心原因上升推及到普遍,也就是要从物上升到人的高度,即人应该怎样,那么这则材料的主旨才真正抓住了。所以这则材料的主旨最后就应该是——每个人都是各有优势的,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出他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发展长处;同时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我们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做违背规律的事情;但可以培养人的多种适应的手段,也就是达到避短的目的。

总结:先“披文”后“入里”、先“结果”后‘“原因”、先“具体”后“一般”、先“个性”后“共性”、先“个人”后“社会”的认识事物规律的步骤,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这个步骤,我们对寓意类供料作文的核心主旨的把握也会变得很容易的。

三、具体演练,并及时总结出相关方法。可分工合作。

①【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明对象,看结果,导原因,联人事。还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句的作用。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而该关键句的关键词是“别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

立意:懂得借力;善用人者得天下;因你闪亮而闪亮;善假于物;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等等。

小结:抓关键。这里的关键既指关键词也指关键句,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做到准确立意。

②【例】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这则材料没有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需要我们分析层次、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写一个卖草帽的老人,利用猴子善于模仿的特性智取了被猴子拿走的草帽;第二层写他的孙子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依旧采用他爷爷的做法,结果出人意料,受到了众猴的嘲笑。材料的中心可以概括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立意:要批判地继承;经验主义要不得;要进行创新等等。

小结:巧概括。有些寓意类材料,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几乎找不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这时就要通过分析层次、筛选信息、提炼整合等方法巧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①②例总结:㈠、明中心。

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㈡、找对象。

寓意类材料作文对象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一般说来,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 ⑴单一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往往只有一个,只要围绕这个对象分析其主要的行为及原因就可以提炼出立意。

③【例】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材料的对象就是蜗牛,主要行为:想东游泰山,但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后来想南下长江,又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在草丛之中。

立意:确立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执着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等等。⑵多个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首先要依次找出材料中的对象;其次要细致分析每个对象的主要行为及原因;然后准确提炼立意;最后要根据材料叙述重点把握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④【例】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这则材料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鲸,主要行为:穷追不舍,浑然不觉,进入险境无法动弹,结果是面对死亡;一个是沙丁鱼,主要行为:逃命,冲向海滩,获得机会,结果是成功逃生。

从不同对象出发,有以下立意:

鲸: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等等。

沙丁鱼:用智慧战胜强敌;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等等。

㈢、析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由果溯因提炼立意通常是比较实用的方法。⑴一果多因

这类材料情节单一,从结果推求原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止一种,每一种原因都可以成为立意方向。

⑤【例】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分析:材料的结果是“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大树对小虫的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立意: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一是小虫不停的攻击。

立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咬定目标不放松等等。⑵多果多因

这类材料,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层次繁复,内涵丰富,首先必须清晰地梳理出各种因果关系;然后提炼立意;最后确定适合写作的最佳角度。

⑥【例】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

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

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非常多: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结果也比较复杂,每个结果都有对应的原因。

结果一:上帝把翅膀给了鹰,鹰用翅膀飞翔。原因:鹰需要翅膀。

结果二:上帝把翅膀给了鸵鸟,鸵鸟从没派过用场。原因:鸵鸟不需要翅膀,有了反而成为累赘。

结果三:上帝把翅膀给了企鹅,企鹅却把翅膀变成了鳍。原因:企鹅需要的是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翅膀对它来说也没有用。

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立意: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

结果四:人没有翅膀却能飞行。原因:可以用灵魂飞翔。

意: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不依赖别人的恩赐;路是人走出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

结果五(基本符合题意类):上帝给了鹰、鸵鸟、企鹅翅膀,却没有给人翅膀。原因:有偏爱之心。

意: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

㈣、看褒贬

有的寓意类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种现象时,明显地流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等等,在审题立意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导致偏题。⑴情感倾向惟一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明朗,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稍加分析即可知道,一般没有多重理解。

⑦【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从“总想”、“所谓”、“最终”等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对朱平曼显然持否定态度,如果认为朱平曼为了学成技艺,不惜代价,顽强执着,永不言弃,因而大加宣扬、赞颂,那就偏题了。

以下立意都符合要求:盲目空想者一事无成;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等等。

⑵情感倾向多维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不是一味赞扬,也不是一味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⑧【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材料中的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材料借助牧羊人的话表明了对乌鸦的态度。

立意: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量力而行;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忘乎所以;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等等。

但是材料中又说乌鸦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一情感倾向又主要借助于孩子的话来表明。

据此又有新的立意:要有勇气挑战自己;要勇于尝试等等。

还可以综合牧羊人和小孩子的话理解材料的情感倾向,辩证立意: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等等。

㈤、求异同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多则寓意类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必须对材料进行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恰当的立意。⑴求同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首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⑨【例】

材料一: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仙人掌会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材料二:同样恶劣的环境,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

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为多则寓意类的材料作文。第一则写仙人掌在不利的环境中卷起叶片以求在大漠中生存下去;第二则写沙漠大黄伸展叶片从而开出了娇艳的花朵。虽然仙人掌和大黄面对干旱的沙漠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

立意:适者(智者)生存;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了(变坏了)的环境等等。

⑵求异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首先也要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个相异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仍以上述那两则材料为例,我们还可以运用求异的方法立意。为了能够生存,面对同样的不利环境,仙人掌和大黄求生的方法不一样。

一个是内敛,以守为攻。

立 意: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要收起自己的锋芒,这是生存的智慧。

一个是外放,以攻为守。

立 意:在恶劣的环境中,就是要挑战极限,这是生命的怒放。

但单就一面立意,会让人觉得只关注了材料的一部分,有基本偏离题意之嫌。最好还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宁内敛不外放;能外放不内敛;该内敛时则内敛,该外放时则外放等等。

四、课堂总结:

以上方法有时用其中的一种即能奏效,有时需要多管齐下,一切得从材料实际出发,因材制宜,因文生法。审题立意时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写作时还要联系自己以及社会现实生活,而不能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切合材料意旨、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的作文!

五、练习:见下课时(续)。

第二课时

训练目的:选用或综合运用上节课所总结的方法,审读下列作文材料,拟出恰当的立意。训练见容: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大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螃蟹的角度思考: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立意: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从青蛙的角度思考: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

立意: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

例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完成作文。(故事类)

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洛伦兹变换方程便是他的杰作。然而,当发现这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时,他茫然了,因为那是经典,不容臵疑。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走到这里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洛伦兹:迷信权威,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爱因斯坦:适当的怀疑是智者的火炬。

例3.2014湖北卷(故事类)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故事类,一事多解、引申关系。

【关键词】位置 风景 攀登

【思路点拨】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尤其要注意最后一段,来到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这不仅是写实,还有隐喻、所指。

立意角度有:

①从游客在山脚、山腰、山顶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风景的角度,可围绕“风景无处不在,只要有心”“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风景”立意;

②从游客到达山顶后感触的不同的角度,可围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风景本身无好坏之分”立意;

③从游客不断的攀登,来到山顶后的所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角度,可围绕“站在最高处”“追求,才有不同的风景”“目标实现时与理想的差别”立意。

实战演练:(2015湖北卷,向下一轮关系型作文训练过渡。)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评:

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是则情景类材料作文。一则百来字的短文,竟能呈现出一幅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优美画卷。确实不容易!喷泉之所以能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不语的聚集。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使考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语言简明生动,文字简明扼要,相关要素对比鲜明,寓意也比较显明,不存在阅读和理解的障碍,便于考生快速进入试题情境和写作状态。试题在凸显可写性的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防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模式的泛滥,能够更为有效地落实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

立意:

“蓄积”与“喷涌”的关系虽然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比如:“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属于正确的立意。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

从个人的角度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人成功了,这个人的成功就好像水从地下喷涌出清泉,没有看到这个人成功之后付出多少汗水。一个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我们看到中国发展经济建设起来,我们挺和谐的。我们没有看到为了今天的达成,我们做出多少大的努力,人们付出多少大的牺牲,我们多么兢兢业业,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基本的要求。

10.借物寓意作文500字蜡烛 篇十

在人们的眼里蜡烛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普普通通的,没有任何的意义。但在我的眼里,它并不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它身上的品质、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蜡烛它通体洁白,耸立在那儿,不停地燃烧着,好像一个小人儿穿着洁白的衣服站在那儿不停地哭泣着。

前不久,我家停电了,整栋楼黑糊糊的,伸手不见五指,怪可怕的,我的家庭作业还没写完呢!怎么办?我连忙找蜡烛,于是我打开打火机找蜡烛,可平时不常用到的蜡烛,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最后还是要到商店去买。蜡烛用它微弱的.光帮我照亮了作业本,让我顺利地写完了作业。

看着点燃的蜡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没有想到,平时我们一贯瞧不起的蜡烛,在我们停电的时候,帮我们照明了一切,蜡烛仍然在不停的燃烧,在这漆黑的夜晚放射出明亮光芒。蜡烛的一生是短暂的,可是它那品德的高尚,它那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总是燃烧自己,把光明带给人间,带给每一个人。我再也不敢瞧不起,这一支支蜡烛了。

11.寓意祥瑞的花鸟画 篇十一

与其它门类的画相比,花鸟画除了展示大自然的美以外,其中物象还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是人类对大自然中的物象长期观察、体验之后,对其品格有了深切的感悟,将其与人类的思想情感相关联,以之代替人类情感语言的产物。

这里,我想讲讲有祥瑞寓意的花鸟画。

花鸟画表达最多的吉祥寓意是“富、贵、寿、喜”,其“富”指的是财富、丰收,“贵”指得是权力、功名,“寿”指的是平安、延年,“喜”指的是友情、婚姻、多子多孙。表达的方式有三:一是以物象本身的形象来表达,二是借物象名称的谐音来表达,三是在画面不能完全表达寓意时以文字加以补充说明。

为了能快捷地表达美好愿望和内心的真挚情感,人类给大自然中的许多动植物都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如牡丹象征富贵荣华,繁荣昌盛;荷花象征清白廉洁、洁身自好;菊花象征坚贞顽强、有节操、有骨气、益寿延年;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傲骨铮铮;兰花象征高雅贤德;并蒂莲、鸳鸯象征夫妻恩爱;山茶花象征春光灿漫;竹象征坚忍不拔、虚心有节、节节高升;松柏象征昌盛、坚强、长寿;桃子、仙鹤、白头乌象征长寿;橘子、荔枝象征吉利;石榴象征繁荣昌盛、朝气蓬勃、后继有人;枇杷象征富贵;鲤鱼象征成功、富裕;羊象征吉祥;鹿象征福禄寿;喜鹊象征喜气临门;鸽子象征和平……。

花鸟画家们将这些具有不同寓意的物象巧妙组合,并将这种寓意通过通借、谐音等文学艺术手法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的美好愿望。如:用山茶花和绶鸟组画,表达“春光长寿”之意;用石头和公鸡组画,表达“室上大吉”之意;用蝈和菊组画,表达“官居一品”之意;用莲和鱼组画,表达“连年有余”之意;用牡丹和白头翁组画,表达“富贵白头”之意;用喜鹊和梅花组画,表达“喜上眉梢”之意;用菊和石榴组画,表达“富贵多子”之意;用蝙蝠和桃组画,表达“福寿延年”之意;用猫和蝴蝶组画,表达“耄耆长寿”之意……

这些蕴含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出现在花鸟画里,人们一看便能理解其中涵义,因此,很受世人青睐。人们都喜欢选择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相对应的吉祥画儿挂在自家,赠予朋友,以增添吉祥的氛围。

我在《古芬阁书画记》中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宋画院以五伦图试士,人多作人物,惟一士画凤凰取君臣相乐之意,画鹤取其子和之意,鸳鸯喻夫妇,鹊钨喻兄弟,莺鹂喻朋友,遂擢为上第。”花鸟画富有的独特语言,还能助仕途得意呢。

花鸟画,作为表达人类心语的载体,其“意寄物形祈瑞祥”的思想,既丰富了花乌画的内容,也拓展了花鸟画的意境。

宋微宗赵佶有两幅传世珍品:一是绘有一只华贵的锦鸡立于芙蓉枝上,寓意“荣华富贵、锦上添花”的《芙蓉锦鸡图》。画中重点刻划了锦鸡的雍容华贵和芙蓉的艳丽姿质,全图在富贵意趣中不失清雅的格调。一是绘有20只形态各异的白鹤翱翔于宫阙之上,寓意大宋王朝永远吉祥如意、万年长久的《瑞鹤图》。白鹤自古以来有仙鹤之美誉,它们围绕着皇宫飞翔,祥瑞之意更加明显。

宋·李迪的《枫鹰雉鸡图》,绘雄鹰飞身捕捉雉鸡,表达“英(鹰)雄得志(雉)”之意。

宋·陈居中的《四羊图》中,描绘四只嬉戏的山羊,寓意“喜气洋洋”。

还有赋予梅、兰、竹、菊以人格的力量、道德的情操,表达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的“四君子”图;赋予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的梅、竹、松以高尚的人格,并以此借喻忠贞的友谊的“岁寒三友”图。

当代画家用荷花和螃蟹组画,表达“和(荷)谐(蟹)社会”之意,很有新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在他的粉彩瓷板画《子归母怀图》中,以国花牡丹为主体,让香港特区的区花紫荆花簇拥其间,寓意“子”(紫)归“母”(牡)怀,深刻体现了“海内兄弟盼统一,紫归牡怀共繁荣”的主题。

张松茂与妻子徐亚凤(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共同创作的粉彩瓷板画《中华春晖》,以雍容华贵的牡丹象征繁荣昌盛的祖国,以傲雪凌霜的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以6只在花丛中飞翔的春燕代表新中国60周年。整幅画面喜庆、高贵。

张松茂与徐亚凤为2010年在广州(羊城)举行的亚运会共同创作的礼品瓷《百羊尊》,绘45只羊嬉戏在苍松翠柏、青山绿水之间,蕴含亚洲45个参赛国和地区共建和谐亚洲的美好意愿;盛开的16朵木棉花,寓意第16届亚运会盛况空前,圆满成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和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蓝国华,为庆祝祖国60华诞,共同创作粉珐彩瓷瓶《祖国万岁》,以6朵牡丹和梅、万年青来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祝福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花鸟作为吉祥纹饰,从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祈求个人的富、贵、寿、喜,到表达国家的太平安康、盛世辉煌,祈福国家的繁荣昌盛,画意越来越大气了。

为什么寓意祥瑞的花乌画能让画者、观者都如此地厚爱它呢?其原因在于,花鸟画以比、兴的手法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愿望,而这种手法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俗,它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让人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试想想,画者以笔墨倾泻完内心的情感之后,那心情是多么的畅快。

再想想,不论是自已,还是朋友,若在恰当的时候得到了一幅用语言表达不尽的寓意祥瑞的画作时,是多么的欣喜。

12.用儿童的方式揭示故事的寓意 篇十二

一、朗读表演———以《自相矛盾》为例

师:有的寓言故事, 我们在读的时候, 就忍不住想演一演故事中的人物。比如读《自相矛盾》时, 我就很想演那个楚国卖矛、盾的人, 你有这样的想法吗?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要演好这个角色, 关键是要注意两处话语一个造型, 你发现了吗?

生:就是这个人两次“夸口”说的话和最后“张口结舌”的样子。

师:是啊, 想一想, 什么是“夸口”?

生1:就是说大话。

生2:就是吹牛。

生3:就是夸海口。

师:这牛吹得够大, 像海那样不着边际。想一想, 你印象中吹牛的人是怎样的?

生1:眼睛朝天看的。

生2:脖子拉长, 向着天的。

生3:说话时唾沫横飞的。

生4:甚至还手舞足蹈的。

师:那就照着这些样子演演看。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表演。

师:与“夸口”截然相反的是“张口结舌”。你怎么演好呢?

生1:就是目瞪口呆的样子。

生2:就是说不出话来急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生3: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 急得不知所措的样子。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生1:因为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前后不一致了。

生2: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了。

师:说话前后不一致, 前后矛盾, 往往会让自己哑口无言。现在, 就请你读一读、演一演, 感受这个说话自相矛盾的楚国人的尴尬吧。

生自由朗读表演。

思考:对“夸口”“张口结舌”的表演, 孩子们可谓兴致盎然, 特别是表演“张口结舌”时, 学生努力寻找舌头被打了结的感觉, 欲言又止, 面红耳赤, 惟妙惟肖。在那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尴尬中, “自相矛盾”的寓意自然就从故事中脱离, 进入了孩子的语言世界。

二、角色体验———以《滥竽充数》为例

师:有时我们读着寓言故事, 会忍不住边读边想, 想当时的情境, 想人物的心情, 想故事的结局等。比如读《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时, 我就忍不住边读边想。咱们也来试试吧!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 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 他就鼓着腮帮, 按着竽眼儿, 装出吹的样子, 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优俸禄。

师:读到这里, 你想到南郭先生的得意劲儿了吗?

生:他在宫门外得意得手舞足蹈:哈哈,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生:南郭先生吹着口哨, 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 美滋滋地想着:呵呵, 我不费吹灰之力, 居然也发财了。

生:没想到我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居然也能蒙混过关, 了不起啊!

师:嗯, 想得还真美啊!继续读, 这时候的南郭先生又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齐宣王死了, 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 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生:这下要露馅了, 还是赶紧逃吧。

生:南郭先生吓得魂不守舍, 忍不住想:要是被齐湣王知道了, 我这滥竽充数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啊, 要再不逃的话, 怕是项上人头不保了。

生: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 浑身抖得像筛糠似的。他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还是趁早逃吧!

师:呵呵, 南郭先生还挺有自知之明。继续读, 这时候的南郭先生又会怎样呢?

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生:南郭先生垂头丧气地走在出逃的路上, 不由得唉声叹气起来:哎, 看来, 没有真才实学是混不长久的。

生:要想发财, 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学点儿真本领啊!

生:南郭先生悔恨交加, 对儿子说:孩子啊, 你一定要好好学本领, 可不能学父亲滥竽充数啊!

师:没想到, 一边读故事, 一边想象, 还真挺有意思。

思考:故事是形象的, 学习故事的过程更应注重体验。上述教学, 在师生充满情趣的对话中, 孩子们俨然走进了南郭先生的世界, 在经历了主人公戏剧式的生活后, 用独白式的“自言自语”, 将“滥竽充数”蕴含的道理与文本自然脱离, 这个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 令人精神愉悦。

三、联系生活———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为例

师:现在,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看到那个卖矛、盾的楚国人才能想到“自相矛盾”, 看到南郭先生才会想到“滥竽充数”?

生:不会, 在音乐课上, 老师让我们合唱, 小康不会唱, 只跟着大家摆摆口形, 这就是“滥竽充数”。

生:上次我写作文时, 有一句话记得是这样的:“今天是中秋节, 皓月当空, 繁星满天, 清风徐来, 令人心旷神怡。”老师在旁边批注的就是“自相矛盾”。

生:我上次用“万籁俱寂”造句, “展现在我面前的草原万籁俱寂, 只有一群群骏马在飞快地驰骋”, 也是“自相矛盾”的。

师:是啊, 其实这些出自寓言的成语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你听了会想到哪个成语呢?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 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 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 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生:这就是“自相矛盾”。

师:哦, 我们都能想象那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后张口结舌的窘样了。

师:这是老师在网上看到的几则新闻的标题, 你理解其中的“滥竽充数”吗?

出示:医院专家“泛滥”, 患者担心滥竽充数

假币残币游戏币, 滥竽充数当车费

“绿色蔬菜”, 谨防贴个标签滥竽充数

生1:“患者担心滥竽充数”, 是说生怕没有真本事的医生冒充专家给人看病。

生2:“滥竽充数当车费”, 是说用假的东西当真的。

生3:“贴个标签滥竽充数”, 是说用不好的东西充当好的东西。

师:我想, 大家一定已经读懂这些寓言故事了。

思考:寓言虽是古老的文本形式,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却相当广泛,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所在。这个教学环节, 将文本与生活链接, 引导孩子联系实际读懂寓言, 使呆板的文字因为有了生活的甘泉变得灵动而丰富。

13.寓意的作文 篇十三

要讨论《离骚》中人物性别的问题, 就不得不涉及到“以男女喻君臣”之说和“求女”的寓意这两个问题。自南宋朱熹提出《离骚》中的“以男女喻君臣”这一现象后, 附议者颇丰。建国早期, 以游国恩为代表的屈骚大家, 在研究中也延续了这一观点。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有学者认为, 《离骚》中不存在“以男女喻君臣”的现象。尤其是在90 年代前后, 有许多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证。有部分人支持“以男女喻君臣”之说, 如潘啸龙的《论< 离骚> 的男女君臣之喻》, 也有赵奎夫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屈骚中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是男性, 提出“以男女喻君臣”之说的看法是误论等。

针对“求女”的解说也是层出不穷。“求女”不是真的寻求美女, 是另有所寓, 这一观点已经广为认同。“求女”论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的“女”的寓意上面, 有人认为“求女”是在寻求贤君, 也有人认为“求女”是在寻求同朝贤臣。

虽然论证颇多, 但是年代久远, 也无法确定屈原作《离骚》时的确切用意, 因此这两个问题尚未形成定论。笔者较为赞同“以男女喻君臣”之说和“求女”是求贤君的解释。

二、人物性别的多次转换

纵观《离骚》全诗, 抒情主人公的性别出现了多次转变。前半篇主人公出场的时候, 从其字号“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来判断, 他是一位身份高贵、承载厚望的贵族公子。但是到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处, 主人公却摇身一变, 成了遭众女嫉妒的绝色佳人。而在《离骚》前半篇结尾“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处, 主人公又成为了男性。直至全文的后半篇, 主人公各种“求女”的举动都表明,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

( 一) 从“正则”到“蛾眉”的转变

在《离骚》的前半篇, 诗人的“自我”形象, 经历了从男性转换到女性, 又从女性转换到男性的一个过程。开篇诗人写道: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从主人公的字号上判断, 可以确定此时人物的性别不是女性, 而是男性。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 女性命名取字的方式与男性不同, 一是女性的名讳必须带上自己的姓, 二是女性的名、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先秦女性的名、字、号由母家国名、夫家国名、母家姓、母家氏、夫家氏、排行、夫谧、自谧等八种材料组成, 能反映出籍贯、家庭背景、血缘关系、婚姻状况、德行善恶, 如同一个个履历标签, 具有标识身份的功用。 (1)

关于《离骚》主人公的名字,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是这样解释的:“正, 平也, 则, 法也; 灵, 神也, 均, 调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 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 下能养民也。”说的是其长辈观察他出生的年月, 合天地中正, 因此而赐予他的嘉名, 都是对这个人从品行上给的美好希冀, 名字中并没有任何像女性名字一样拘泥于血缘集团的标志。由此, 我们可以判断, 在开篇的时候, 主人公的身份还是一名男性贵族。

然而到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琢谓余以善淫”一处, 主人公突然变成了一位女子, 并因其美好的容貌遭致了众多世俗女子的嫉妒和毁谏。这名女子也是屈原在文中“自我”形象的比喻, 因为品行美好中正, 而遭到了众多奸佞之臣的嫉妒和恶意中伤。王逸对此句的注解是: 众女嫉妒蛾眉美好的人, 谏而毁之, 谓之美而淫, 不可信也; 犹众臣嫉妒中正, 言己淫邪不可任也。此处明显是以众女比喻众臣, 以美人比喻品行中正的“正则”。虽然只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但是也清晰的体现了人物性别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

( 二) “蛾眉”却戴“高冠”

从“正则”到“蛾眉”的转变, 是诗中主人公性别的第一次明显变化, 到了《离骚》前半篇的结尾处, 遭受了“众女”嫉妒的主人公, 其外在形貌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从一名因为蛾眉美好而遭受嫉妒的美人, 变成一位整理衣冠的男士“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并且因为无法接受“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而打算“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了。文中主人公戴上的“岌岌”的高冠, 在春秋战国时期, 是一种典型的男性饰物, 又表明他此时的身份是男士。到这里为止, 文中人物性别的变化就已经停止了, 在《离骚》后半篇中, 主人公都始终保持着男性的身份, 主要进行了“求女”和为了“求女”顺利而进行的“问卜”活动。

《离骚》中人物性别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频繁的变化, 而且主要是集中在前半篇, 许多学者都对此提出了疑问。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 《离骚》里这种人物性别上的多次变化实在是“扑朔迷离, 自违失照。”他认为屈原这样来塑造抒情主人公是非常违背常理、难以理解的, 并且从全文的结构上来说存在情节上不连贯的问题“文中之情节不贯, 犹思辨之堕自相矛盾”。但是《离骚》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最杰出的长篇抒情诗, 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 内涵丰富的诗作。文中人物性别的多次变化, 并不仅仅是随意的比喻, 也不可能是屈原在写作时因为构思不严谨而出现的自相矛盾。

三、人物性别转变的原因

屈原之所以在《离骚》中采取了这样的写作手法, 原因有二, 其一是他采取自《周易》、《诗经》以来, 流传下来的“以男女喻君臣的”比兴方法, 他除了用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之外, 也惯用男女之情以喻君臣。早在《周易》中, “以男女喻君臣”的思维方式、表达模式, 就已基本形成。又在《诗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体现, 屈原在创作《离骚》的时候, 其思想和写作模式就明显受到了这种比兴方式的影响。

其二是他本着“君动而臣随”的原则, 屈原在除了固定的用美人比喻美好的人事物之外 ( 如用美人指代怀王) , 在文中涉及到楚王与自己君臣关系的时候, 就会将自己写成处于随从地位的女性。然而在没有涉及到楚王的部分, 或者是在他被楚王彻底厌弃之后, 无君主可辅佐的时候, 他就恢复了自己本来的男子面目。主人公在后文的“求女”中, 因为一直也没有求得明君, 无君可随, 所以他的性别也没再发生过改变。

( 一) 以男女喻君臣

从《离骚》的构思整体来看, 有两条主线。第一条在其前半篇, 是贯串其中的比兴主线, 就是“以男女喻君臣”, 由此分化出贤臣“自我”与佞臣“众女”的对立和斗争, 与之相对应的是香草众芳之喻, 以揭示“自我”和“众女”品行、好恶的不同。第二条主线是后半篇中以主人公锲而不舍的“求女”行为为线索的。

最初诗人的“自我”作为“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的“余”, 怀抱着美好的理想, 希望能辅助君王“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却遭到了“众女”的谗毁、中伤和君王的遗弃。诗人的“自我”因此在内心激发起极大的情感冲突, 表述了深切的悲愤和不平, 并以“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之句, 宣告了誓不变节、决不随从与众女同流合污的决心。

楚怀王第一次在文中出现的时候, 屈原为了歌颂楚王的美好, 用美人来比喻楚王“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对此, 王逸和洪兴祖都进行了注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很明确的指出, 美人就是指代怀王:

美人, 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 固言美人也。言天时转运, 春生秋杀, 草木零落, 岁复尽矣。君不建立道德, 举贤用能, 则年老耄晚暮, 而功不成, 事不遂也。

洪兴祖也说: “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 ‘恐美人之迟暮’是也; 有喻善人者, ‘满堂兮美人’; 有自喻者, ‘送美人兮南浦’是也。” (2) 因此可以推断, 屈原有用美人喻美好人物的写作习惯。此处的美人, 正是比喻楚王的。此时的屈原, 还是出身高贵的男性贵族, 而为了体现楚王的美好, 用美人来比喻也无不妥。想到草木就要零落, 就怕美人 ( 楚王) 步入衰残的暮年。情真意切, 愁意绵绵, 将臣子对君王的期待和担忧用男女之情的方式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可以算作是文中第一次比较明显的以男女喻君臣。至于后文的“曰黄昏以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 虽然历来被支持“以男女喻君臣”的学者视为佐证, 但是因为《楚辞章句》中此句无注, 洪兴祖又提出此句有上下不连贯之嫌, 恐为后人所增, 因此不予分析。

而到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处, 王逸说: “女, 阴也, 无专擅之意, 犹君动而臣随也, 故以喻臣。” (3) 此处, 已经比较明白的写出了楚王与包括屈原在内的众臣的君臣关系, 因此包括屈原在内的众臣就变为了处于随从地位的女性。然而屈原这样一位身怀报国之志, 希望“来吾道夫先路也”的贤臣, 却被“反信馋而齌怒”的楚王厌弃, 并且始终“非世俗之所服”, 甚至“謇朝谇而夕替”。他的心中是十分苦闷的, 在感情上的落差也十分巨大。

( 二) 君动而臣随

主人公一心报国, 却怀才不遇, 深陷谗毁, 心中之愤懑抑郁难以言喻。文中有许多屈原强烈表达自身不满和想要自裁于世的句子: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遗则”、“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些句子都很明显的体现了作者在遭遇到众臣陷害、楚王厌弃的经历之后, 虽然坚持“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保持了自己的美好品质, 但是也感受到了不为世所容纳接受的孤独悲痛, 因而产生了不如归去, 自绝以谢天下的情感。

此时的屈原, 由于被楚王厌弃放逐, 对于楚王和自己的君臣关系, 已经不抱希望了, 于是他就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貌,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准备去四方荒远之地游览, 也为下文寻求贤君做了铺垫。

有一些学者认为, 像屈原这样极其忠君爱国的人, 不可能背离楚王去寻求别的明君。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 就是屈原当时的心理状况是宁死不流俗, 他在文中两次提到将从彭咸之所, 并且他最后也是自投汨罗, 可见他对目标的执着, 已经超越了生死, 又怎会拘泥于早就岌岌可危的君臣之义。屈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并不是楚王一人安好, 而是希望整个楚国强大昌盛, 人们美好的品质得以保存发扬。所以当他被楚王厌弃, 并且尝试了多次, 确定无法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 他的内心出于对美好的追求, 对楚王一人的忠诚可能是有所动摇的。也就衍生出了下文“求女”的情节, 并且在“求女”的过程中, 屈原始终保持了“自我”形象的男性化。

四、终从彭咸之所居

在“求女”过程中,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神游的幻想方式, 展现了“自我”上天下地求“宓妃”、求“有娀女”、求“二姚”的漫漫历程, 结果均以不遇、失败而告终。求女的喻意究竟为何, 古今注家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五种, 即求贤君、求贤臣、求隐士、求同志、以及能通君侧之人。

以王逸为代表的大家, 认为“求女”是求贤臣和隐士。然而古时大家不敢直言求贤君, 未尝不是受到当时忠君思想的影响。后世有些研究《离骚》的儒家学者, 因为屈原表现出的苦闷幽怨之情, 而批评他对君王不够忠心, 现在看来, 未免有些不妥。毕竟非屈原之背弃楚王, 乃楚王听信谗言, 不用忠臣而已。屈原在这样的情况下, 再去寻求贤臣也好, 隐士也好, 都无法改变楚王剥夺他政治权利的现状。他只有去寻求明君, 才能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 他兴国利民的美好愿望才能得到实现。

然而求“宓妃”, 她却美而无礼, 想求“有娀氏”之女, 却又没有好媒人, “二姚”待字闺中, 却无法传达自己的心意。屈原始终没有“求女”成功, 也始终没有完成自己寻得贤君实现抱负的心愿, 只能怀着对故国和人世的不舍, 追随彭咸投水而去。

摘要:《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的外在形貌是不统一的, “他”的性别在全诗中出现了多次转变。主人公从出场时的贵族男子, 变成遭众女嫉妒的美人, 又从美人变成了“求女”的君子。这种人物性别上的不统一, 是因为屈原在写作的时候采取了“以男女喻君臣”的比兴手法, 并且在比喻中以楚王作为喻体中心来改变自己的性别。然而屈原一片忠心却遭佞臣毁谤, 楚王厌弃, 他感情上对君王是从期望到失望的, 因此最后他以“自我”男性的身份“求女”, 并表明了从彭咸之所居的心愿。

关键词:屈原,《离骚》,性别变化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林家骊.楚辞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焦杰.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 2006.

[4]田恒金.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5]潘啸龙.论《离骚》的男女君臣之喻[J].文学遗产, 1987.

[6]杨成孚.《离骚》“求女”解新论[J].南开学报, 1995.

[7]赵奎夫.《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92.

[8]梅琼林.《离骚》:男女君臣之喻及其原型追索[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 1994.

上一篇:写给李清照的一封信下一篇: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