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的同义词是什么

2024-08-06

本质的同义词是什么(共14篇)(共14篇)

1.本质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一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吴永军教授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张”,有的是业已存在并得到大家关注的,有的则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特别提出的。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有“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 之说(与论争),有情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本色语文等等主张,不一而足。其实,这些种种主张背后的实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性质所做的独特解读。而这种独特的解读背后又是对“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 而“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本讲座就将围绕这些问题来逐一展开。先看看各种主张和观点:有些观点似乎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如:“简单语文”主张“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倡简”强调从本质上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就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务本”就是紧紧抓住语文的本体及文本。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文本”就是教师要钻研文本,还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求实就是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有度就是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另外,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

当然,“简单语文”也很强调人文性,如国标本苏教版的选文很多都是散发出浓郁“人文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它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它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另外,他们认为,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有些又似乎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如深度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等。就“深度语文”而言,强调对于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思想力量)和“思维含量”(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窦桂梅的教学案例《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游园不值》、《清平乐村居》《珍珠鸟》等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当然,“深度语文”也很重视“工具性”,如窦桂梅的教学案例中的引导学生读书,换词训练,从“古文”中概括成语,古文、现代文对照帮学生积累等无一不是“工具性”的体现。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等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也都试图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似乎更偏重人文性。如“诗意语文”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涵咏浸润,感悟熏陶,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这似乎在更深层面上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今天常讲的“诗意”、“诗意地栖居”可能来源于德国宗教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保持慈爱与人心的同在。“诗”一词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使用(所谓“本体论”是指就“诗本身”而言或就其本质而言,即“诗”原本用来干什么的),指人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显示意义的目的行为。通俗讲,世界本身是荒芜的,诗的活动就是一种赋予世界予意义的活动。l 也就是说,“诗”表达了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对于可能生活、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它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给定的现实、永远向着可能性迈进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诗意语文就其实质是强调语文教学的创造、灵性(灵动)、美、德性,由此为儿童“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上述种种主张,其实质除了对语文性质的不同理解以外,同时,又是对“语文究竟应当教给孩子们些什么”,也即“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不同看法(小学教育是奠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但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基础,却历来有争论)。笔者认为,上述种种主张并不必然构成矛盾,完全可视为语文教学的不同特色或风格,关键看学生的发展。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以及笔者关于“语文基础”的看法似乎可以消解这些争论。

二、如何理解语文的实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此有明确的认识。l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最具法规性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及其统一,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关于工具性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的问题上,“工具论”占有主导地位。“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是“工具论”的代表人物。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叶老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于“三老”的工具论,语文本质上不是一门知识课,而是一门技能课,一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课。在“工具论”基础上,“三老”强调,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技能,形成习惯,使技能训练形成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吕老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应当“讲为练服务,不能练为讲服务”。基于“工具论”,许多人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虽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况且,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属性,而不是语文赖以同这些学科区别开来的属性。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关于“工具论”也有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课要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必须指出:语文这个工具在用来交流思想感情时,是负载文化知识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由此决定语文的基本教学目的,即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关于人文性

关于“人文性”,学界也存有很多争论。就哲学意义上讲,一般认为,“人文”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涉及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的说法,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的精神。l 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又指的是什么呢?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验中国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

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

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人文性的含义,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比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以这样的观点来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存在着脱离人文性来追求工具性和脱离工具性来追求人文性的倾向。前者主要表现在狭隘的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上,这是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在语文教学的“固疾”。作为“工具”来讲,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如神”?但是,我们反对的是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缺乏人文性的训练,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是毫无价值的。后者则是近几年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不是理念本身问题,而是实践问题)。由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好、他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了适度的规范化训练,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受到影响。l 实际上,套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而“有价值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有价值的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价值”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本质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二

当极具视觉美感的商业摄影被人们所熟知, 并被接受之后, 很多人误认为视觉美感就是摄影创作的本质追求, 有了视觉美感的创作就是一种艺术创作, 实则不然。

首先, 摄影是一种艺术,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就不能是只停留在感官上的享受, 而是要上升到思想层面, 当摄影只是传达视觉美感的时候, 那就仅仅是感官上的视觉快餐, 难以称之为艺术, 只有当摄影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 表达出了一定的思想性的时候, 摄影才具备了艺术的一般特性。

其次, 摄影是一种语言, 语言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 而是有更庄重的历史使命, 那就是传承历史与人文。摄影创作要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 则必须把镜头转向对人文的纪录, 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时代, 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视觉美感的追求上。

一、摄影的艺术特性决定了摄影创作的本质追求

摄影是艺术的其中一个门类,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就应该具备艺术应有的特性。在艺术的特性当中, 最重要的是艺术的思想特性和价值特性, 摄影要具备这两方面的特性, 就要求摄影作品必须有思想上的表达。

1. 摄影艺术的思想特性

在艺术的特性当中, 艺术的思想性是最基本一个特性, 这个特性决定了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有思想深度和内涵。摄影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品中必须具有思想深度和内涵, 创作者必须在作品中寄予思想情感, 通过作品的创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 这些思想是创作者赋予作品的灵魂, 这种灵魂的存在依靠创作者通过作品进行表达。如果一种艺术形式只存在一种外在的形式美感, 没有思想内容上的表达, 那就是缺少艺术的灵魂, 也就很难称之为艺术。

2. 摄影艺术的价值特性

艺术的价值在哪里?最基本的一点是给人审美的情趣和享受, 这样的艺术才值得鉴赏。如果一个艺术作品没有思想内容, 只有外在的形式美感, 就经不起推敲和鉴赏, 其艺术价值就大大贬值。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 其作品必须有值得鉴赏和玩味的东西, 不能只有外在形式美感, 这种价值的存在, 依靠摄影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的表达, 因此, 在摄影创作中, 要以表达作为本质的追求。

二、摄影的语言特性决定了摄影创作的本质追求

我们通常会认为文字是一种语言, 口头表达也是一种语言, 那么摄影也是一种语言吗?摄影是否具备语言的特性呢?

作为语言, 它的基本特性首先是传达信息, 其次是传承历史与人文。摄影也具备了这两个特性, 首先, 一张摄影作品存在很多的信息量, 我们可以通过摄影作品读到很多的信息, 因此摄影具备了传递信息的特性;其次, 摄影作品对历史的纪录, 也是对历史与人文的一种传承, 就像史书一样, 把历史纪录下来, 把文明传承下来, 而且摄影作品比文字语言更加直观, 因此摄影具备了传承历史与人文的特性。

综上所述, 摄影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

那么摄影作为一种语言, 要传承历史与人文, 就必须具备人文特性与传承的永久性, 那么摄影就不能使简单的纪录, 更不能只追求外在形式美感的纪录, 这种纪录更应该注重艺术的表现和思想的表达。

1. 摄影语言的人文特性

人类文明的传承依靠的是语言, 中国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 这些文明的传承最主要依靠的是语言, 以文字言语为主, 口头语言以及其它的艺术语言 (绘画、建筑、摄影) 为辅的一种模式, 因此语言承担着历史传承的重要历史使命。

摄影作为一种语言, 承载起历史与人文传承的使命是义不容辞的。我们用镜头把今天的时代风貌、社会现状、时代人文纪录下来, 同时把我们的艺术思想融入摄影作品的时候, 这些作品也便有了传承历史与人文的作用, 反过来讲, 要让摄影作品完成传承历史与人文的历史使命, 必须在作品中融入艺术思想的表达。否则只有形式上的美感, 作品略显肤浅, 就缺少人文的特性。

因此, 摄影作品创作必须有思想的表达。

2. 摄影语言的生命特性

语言也有生命, 有的长, 有的短。从历史的经验看, 如果这种语言表达了思想和人文, 就会流传下来, 成为经典, 这就具备了传承的永久性;如果这种语言没有任何思想的表达, 就会很快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没有传承的永久性, 那就无法传承历史与人文。

摄影是一种语言, 要传承历史与人文, 那么摄影作品具备传承的永久性, 这才能完成语言的传承历史与文明的真正使命。因此, 在摄影作品的创作中, 就需要熟练的驾驭摄影这种语言工具, 把思想和文明寄予在摄影作品中表达出来, 这样的摄影作品才有更永久的生命力, 这样摄影才能完成作为一种语言的历史使命。而仅仅靠光与色形式上的美感, 是无法完成承载在摄影艺术的历史使命。

结语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 同时也是一种语言, 光色是摄影艺术的外在形式, 表达才是摄影艺术的精神内核。商业摄影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盛宴, 在这场盛宴中, 有浮华的餐具, 诱人的山珍海味, 但这不是生活的常态, 难免昙花一现。而表达式的摄影是一顿家常便饭, 表面看平平淡淡, 却拥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张力, 给人留下永恒的思考。

摄影创作的追求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美感中, 表达才是我们摄影创作的本质追求。

参考文献

[1]林路.《摄影思想史》.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

[2] (美) 克拉克编.李钰婷译.《摄影的表达——用心触动每一次快门》.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民族复兴的本质是什么 篇三

中国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民族复兴,不仅是争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争中华民族在国际政治上的自由独立平等,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假如儒家思想没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则中华民族与民族文化也就会没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换言之,儒家思想的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命运,盛衰消长,是统一而不可分的。

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文化上有失调整,不能应付新的文化局势。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上的国耻,也许可以说是起于鸦片战争,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国耻,却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儒家思想之正式被中国青年们猛烈地反对,虽说是起于新文化运动。但儒家思想之消沉,僵化,无生气,失掉孔孟的真精神,和应付新文化需要的无能,却早腐蚀在“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生活上失掉了自主权,丧失了新生命,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

“五四”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促进儒家思想新发展的一个大转机。表面上,新文化运动虽是一个打倒孔家店,推翻儒家思想的大运动。但实际上,其促进儒家思想新发展的功绩与重要性,乃远在前一时期曾国藩张之洞等人对于儒家思想的提倡。曾国藩等人对儒学之倡导与实行,只是旧儒家思想之回光返照之最后的表现与挣扎,对于新儒家思想的展开,却殊少直接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之最大贡献,在破坏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的形式末节,和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他们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他们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显露出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以打倒孔家店相号召的胡适之先生,他打倒孔家店的战略,据他英文本《先秦名学史》的宣言,约有两要点:第一,解除传统道德的束缚,第二,提倡一切非儒家的思想,亦即提倡诸子之学。但推翻传统的旧道德,实为建设新儒家的新道德作预备工夫。提倡诸子哲学,正是改造儒家哲学的先躯。用诸子来发挥孔孟,发挥孔孟以吸取诸子的长处,因而形成新的儒家思想。假如,儒家思想经不起诸子百家的攻击,竞争,比赛,那也不成其为儒家思想了。愈反对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愈是大放光明。

西洋文化之输入,给儒家思想一个试验,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试验,大关头

西洋文化学术之大规模的无选择的输入,又是使儒家思想得到新发展的一大动力。表面上西洋文化之输入好像是代替儒家,推翻儒家,使之趋于没落消灭的运动。但一如印度文化之输入,在历史上曾展开了一个新儒家运动,所以西洋文化之输入,无疑地亦将大大地促进儒家思想之新开展。西洋文化之输入,给儒家思想一个试验,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试验,大关头。假如儒家思想能够把握,吸收,融会,转化西洋文化,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则儒家思想便生存,复活,而有新的开展。如不能经过此试验,度过此关头,就会死亡,消灭,沉沦,永不能翻身。

所以儒家思想之是否能够有新发展的问题,就成为儒家思想是否能够翻身,能够复兴的問题。也就是中国文化能否翻身能否复兴的问题。儒家思想之能否复兴的问题,亦即儒化西洋文化是否可能,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是否可能的问题。中国文化能否复兴的问题,亦即华化,中国化西洋文化是否可能,以民族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是否可能的问题。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不是建筑在排斥西洋文化上面,而乃建筑在彻底把握西洋文化上面

就个人言,如个人能自由自主,有理格,有精神,则他便能以自己的人格为主体,以中外古今的文化为用具,以发挥其本性扩展其人格。就民族言,如中华民族是自由自主,有理性有精神的民族,是能够继承先人遗产,应付文化危机的民族,则儒化西洋文化,华化西洋文化也是可能的。如果中华民族不能以儒家思想或民族精神为主体,去儒化或华化西洋文化,则中国将失掉文化上的自主权,而陷于文化上的殖民地。将五花八门的思想,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文化,漫无标准地输入到中国,各自寻找其倾销场,各自施展其征服力,假使我们不归本于儒家思想,而如以陶熔统贯,如何能对治这些纷歧庞杂的思想而达到殊途同归,共同合作以担负建设新国家新文化的责任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人是否能够真正彻底原原本本地了解并把握西洋文化。因为认识就是超越,理解就是征服。真正认识了西洋文化,便能超越西洋文化。能够理解西洋文化,自能吸收,转化,利用,征服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不是建筑在排斥西洋文化上面,而乃建筑在彻底把握西洋文化上面。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在西洋文化大规模的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文化的自主,也就是要求收复文化上的失地,争取文化上的独立与自主。

4.速读的本质是什么 篇四

其中主要的是扩展视幅和克服音读。

就从这两方面来说明。

先说说为什么消除音读。

音读是我们的传统阅读模式,把文字转化成读音,来符合我们大脑的语言思维模式-----左脑。

这是速读的一个瓶颈,左脑适合细嚼慢咽,速度快就噎着了。

那么就要克服这个瓶颈。

尽量屏蔽左脑。

而我们长期以来已经完全养成了一点一点阅读的习惯,习惯了左脑,习惯了一字一句的语言模式。

当我们看到文字时,不知不觉就会去读。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一会再说。

再来说说扩展视幅。

一些理论的东西就不说了。

通常的人的视野是比较狭窄的,而且长期的用眼方法又形成了前面说的习惯性的东西。

一眼(眼跳)一个字或一个词。

眼睛一次能感知的东西是很少的。

也就是说在你的视野中,有效的东西很少。

可能你的余光看到很多东西,但都是无效的。

比如你有三十度的视幅,那么这三十度内的东西对你来说是有效的,其余的可能有些印象但都是模糊不清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那些模糊的东西变的清晰呢?提高眼睛的感知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宽广度和细密度。

宽广度是说你要从十五度或三十度的视幅增加到九十度或一百八十度(科学证实是可能的)。

细密度是说对细节的感知力,有点象分辨率的性质,你看到了一行字,你就要把这一行的每个细节都记住理解,每个字,每个标点等等。

那么这又和文字图像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再来说说对图形的观察力。

通常我们看图画都看什么?想一想,画面的主要内容,颜色,线条,明暗度,人物,各种事物,文字等等。

那么你能看一眼就能把那些信息全部感知到吗?不能,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没有练习,就象没有练习速读一样。

其实他们是相通的。

但你会发现,通常你对一副画的记忆要强于一篇文字。

因为我们还不习惯把文字当成图像来记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把一篇文字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就象看一副画,一看就知道画的内容。

这就是将文字图像化。

画中的每个细节都代表不同的意义,组合起来就是整副画的意义。

一篇文字也是一样,每个字,每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不同的意义,组合起来就是整篇文章的意义。

将文字转化成图像了,是右脑的事了,音读的问题也就没有了。

现在很明了了,能迅速的将一篇文字图像化,还能感知其中的细节,一目一页还是问题吗?

当然,我们练习速读时要从基础练习,一点一点的来,不要想一口就吃个胖子。

同时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练习速读的时候,多练练对图形细节的感知能力。

我想有一天在不知不觉中你一下子就能一目一页了。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家不要心急呦!

快速阅读的作用

第一,成倍提高阅读速度和记忆效率

高效速读记忆训练,可以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成倍或成几倍)的提高阅读速度和记忆效率。

快速阅读实质是一种强化的学**法,强化的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和促进快速记忆的效果。

同时,快速阅读还能促进快速理解。

由于高效阅读时必须注意力集中,能按阅读的要求抓住中心,猎取精华,加深理解,因此,高效阅读是一种优势积累的现代学**方法。

人们在短时间内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般就能按阅读的要求去迅速理解,迅速记忆,所以脑子里留下深刻的记忆。

根据国内外许多研究速读和记忆的专家研究后表明:看书看得快的`比看得慢的更能记忆和理解所读过的内容,道理就是这样。

第二、调动非智力因素,提高学**质量

高效速读记忆训练,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调动非智力因素,因而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质量。

高效速读记忆软件将眼脑直映、扩展视幅、消除回跳、α脑电波、左右脑充分协作、汉字表意特征等众多的现代科学原理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到学员的训练中,经大量学员实践证明:经过训练30小时左右,即可使学员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即3000字/分钟左右。

同时,训练的本身就通过程序引导学员逐步改变原有的用眼**惯、读书**惯,提高了学员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随着训练的深入逐步养成科学的阅读和记忆**惯。

通过训练的学员普遍感觉到读书和记忆能力得到成倍的提高,并使自己左脑和右脑协调使用,想像力、创造力、注意力等将变得越来越好,思维敏捷,头脑清醒,越来越自信!

第三、增强自制力,提高学**能力

学员在学**和训练速读记忆过程中,逐步养成了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惯,克服了过去学员在传统阅读中容易产生的各种毛病和不良**惯,同时在他的速读记忆能力提高的同时,自然会刺激和引导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中去,有利于培养他多方位自学能力。

高效速读记忆的特点及优势能帮助学员把枯燥的速读训练变成生动的学**;艰深的记忆变成形象愉快的回忆。

能让你在感动和深思中迅速阅读完成看似不能可能完成各种资料;成为你得心应手的学业、事业成功的助推器。

思维导图记忆法能充分开发人脑潜力,符合人脑放射性思维和对生动图像有着长时间的记忆效果,又能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突出重点。

使学员在速读训练中如虎添翼,并掌握文章要点和精髓,真正达到速读和记忆的理想效果。

实验证明,快速阅读能力训练是有利于早获、快获、大获知识信息的最佳学**工具。

第四、有利于开发大脑智力,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材

快速阅读其实是一种多感官同时参与的高级神经生理活动的训练过程,它给大脑以极其丰富的刺激,大脑也会因这些刺激而更加发达,适应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一位日本学者的调查资料证明:工作紧张多用脑的人,智力要比懒散者高出50%左右。

平常懒散不紧张的人,智力衰退早,老年时容易反映迟钝,脑力往往不济。

英国一位神经生理学家也认为:人脑紧张工作开始的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老化过程也就越慢。

因此,超级速读记忆训练无论是生理原理和后天训练原理都证明了能有效地使人的大脑更加发达。

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快速阅读记忆能力,正是培养开拓型人材的需要。

第五、有利于我国全民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阅读是人类继承文化遗产、学术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人类的知识90%以上是通过视力获得的。

因此,阅读可以使人们避免许多重复实验和无效劳动。

一个人的时间价值就在于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做了多少有效的工作,那么,快速阅读的价值就在于在同等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有可能在社会的竞争中捷足先登,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具备快速阅读能力,而快速阅读正是获取知识的加速器。

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正是培养开拓型人材的需要。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速度与效率是与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效果直接相关的。

中国相当多的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效率提高了,它将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快速阅读眼睛的训练注意事项

全脑速读记忆对眼睛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是有些刻薄。

因为全脑速读记忆是要以句,行,段甚至页为单位进行阅读,所以眼睛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训练。

要是不这样在起始阶段进会碰见很大的阻碍。

认真地进行眼睛的训练,是全脑速读记忆的基础。

主要包括:

1.眼睛的灵巧度训练

包括上下动作,左右动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

2.注意力的集中训练

其目的是为了在眼睛停顿的一刹时能够有用地驾驭住文字信息,禁止“视而不见”。

办法很简单,在一张白纸上画一黑点,其大小相当 于一个字大小。

然后凝视它,眼睛与图相距约40厘米。

要求凝视一分钟,表示自己黑点扩展了,清楚入目。

要做到尽可能不眨眼能练到眼睛一眨不眨的凝视此黑点 的时候,就换用小一点的黑点继续训练。

3.视点左右移动

办法是找一揖?2来的书,字号尽可能大一点的,排版希有一点的。

视点从每行开头的字急速跳到每行结尾的字。

每次一页书。

练习时头不要随着眼睛运动。

每次练习一分钟

4.视点头尾迅速转换

选择和上一个步骤相同要求的书,视点从每行结尾的字急速跳到下一行开头的字。

剩余的办法都和上一步一样

5.视点灵巧度练习

这是为面式阅读打基础的。

比方8字运动,蛇形扫视运动等,可以自己画出一些轨迹练习。

要求眼睛顺畅自若。

6.视读野扩展练习。

就是常说的用眼睛的余光看字。

这是眼睛训练里最困难的一步。

其要求是,以一目一句阅读时,眼睛盯住一句的中心,余光能看清这一句 的文字;一行为单位阅读的时候,眼睛盯住一行的中心,余光能看清这一行的文字;以段落为单位阅读的时候,眼睛盯住一段的中心,余光能看清这一段的文字。

因为这项训练不过关,好多人在速读的起始阶段就卡了壳。

好多速读先驱设计了许多图表来帮助练习,更有的用电脑软件来帮助。

但是效果比较牵强,支付的发奋并 没有小多少。

这儿说两方面的:一是注意力的扩展,找一本32开的书,眼睛盯住这一页 的中心,把这一页的文字都收入眼底。

重复的练。

注意这个是让你练注意力扩展的。

二是视读野的扩展,也就是一眼看上去能看清多少字。

有用的是两种办法。

a. 卡片练习

找两张丢弃的卡片,什么银行卡,购物卡都可以,挡住一行两边的字,就现出中心一个字。

然后把卡片向两边移动,现出三个字,眼睛盯住中心的字,余 光看清两边的各一个字。

看清以后,再向两边移动,现出五个字,眼睛盯住中心的字,余光看清两边的各两个字...这样逐步扩展,直到看清一行的字。

一行看清 了,一样的办法上下移动卡片,在竖直方向上扩展视读野。

b.绿点凝视法

找一揖?2开的书,想像书页的中心有一个绿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想象出来 的绿点上。

掌控自己的行为和耐力。

然后,在保持绿点的情况下,先向两边扩展视野,尽可能看到整行文字。

然后,再同噬荡清2行,3行甚至更多行文字。

每次凝 视大概十分钟。

5.攀高的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篇五

攀高是指攀登高位,或者攀附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攀爬:

1.抓着东西向前或向上爬。攀爬

攀缘:

攀登:猿猱欲度愁攀缘|攀缘了一半,甚觉吃力,只得攀缘

登攀:

攀援登高。也指进取:只有勇于登攀,才能踏上科学的登攀

引证详解

攀登高处。

南朝 梁 沈君攸 《采桑》诗:“摘驶笼行满,攀高腕欲疲。”

指攀登高位。

《老残游记》第三回:“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攀附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参见“攀高接贵”。

①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不是我攀高接贵,由他每说短论长。”

②《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后人有诗嘲富室攀高,不如郑忽辞婚之善,诗曰:婚姻门户要相当,大小须当自酌量。却笑攀高庸俗子,拚财但买一巾方!”

造句

1、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2、为学应须必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3、人应该工作在前,享受在后,工作学习攀高于自己的人,不攀低于自己的人。

4、我爱牵牛花,更欣赏它不畏艰险勇于向上攀高的毅力,等结了种子,我一定让牵牛花来年在我家生根发芽。

5、战逆境,勇攀高峰。办世博,敢于创新。

6、水沸壶中生垢,藤攀高枝树瘦,蝇落腐物生蛆,亲仗权势官臭。

7、从小娶罗小贝就是我的理想,但我追求你不是为了攀高附贵。丁黑

8、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31、做强者,战自卑;攀高峰,胜逆境;增才干,永学习;报效祖国为人民。

32、1.8发财日,这条短信很奇妙,发给朋友祝福绕:发送一人快乐到,发送两人好运到,发送三人吉祥伴……发送八人幸福永攀高,记得要发哦!

33、一份真心带去心的牵挂,一声问候带去身的关怀,一条短信带去情的祝福。愿你生活美满甜如蜜,事业常青攀高峰,富贵吉祥又顺意!

6.完善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六

完善的造句:

1 宝山钢铁总厂的设备相当完善。

2 虽然我们的设计还不完善,但我们有信心改进它。

3 这家工厂设备完善,产品质量很高。

4 我国的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5 健全和完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6 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越来越完善。

7 这个方案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8 医院应该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9 这个工厂由小到大,由简陋趋向完善。

10 我国的法律法规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11 见义勇为,法律界定,法律属性,救济机制,立法完善。

12 教育局经过反复开会讨论,集思广益,终于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计划。

13 爱沙尼亚首都名不虚传,是全欧网路架构最完善的城市。

14 经过几天的讨论和修改,这个计划日臻完善了。

15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承包责任制,全村干部和群众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16 国家通过完善各项制度,使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

17 权力制约思想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8 国家通过完善各种制度,使每个下岗工人都有用武之地。

19 白宫中有一个完善的军事辅助和特别电话线路系统,严阵以待,为紧急事件做好准备。

7.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篇七

一、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感悟语用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必备语法知识后,才有条件学习其他学科;个人和社会的交流都离不开语文,表情达意、交流感情、传递文化还是离不开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即积累语言,沉淀语感,运用语言的过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在王艳君老师《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中,老师指导生字书写没有平均花费时间,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写“思”,“思”的书写只指导写好“心”字底。这样,学生就会写好所有带“心”字底的字。

二、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感悟语用教学

(一)提高语文素养,感悟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它以语文能力(识字、 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健康的个性等。

(二)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理解语用

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只能靠大量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课标“教学建议” 部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悟语用

8.婚外情的本质是什么 篇八

与其讨论婚外情是什么,不如讨论人性是什么,婚姻是什么。

不管婚外情是如何发生的,那可能都代表了人性中某些缺损的部分,在婚姻中也未被正视、未能修补,或是婚姻关系中的裂痕没有被理解、发现和修复。

至于说现代社会“出轨”现象增多,那可能一个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婚姻遭到破坏后,日常经济生活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破坏性影响,所以人们就有可能在行为上更加自由,敢于做出伤害婚姻的行为。另一个可能是社会文化相对开放,现代社会更加尊重个体的内在需要,道德的限制功能相对降低,使现代人更有力量去挑战道德底线。

说白了,出轨这件事不是现代社会才有,而是现代社会更有可能实现。

婚姻这件事,绝不是两个人一块过日子可以省点钱,或是缓解一个人生活的寂寞那么简单。婚姻实际上是一个生命的道场,是半世的修行。当两个人决定结婚的时候,他们都在这段关系中找到了一些熟悉的,或是需要的东西,同时也带着对过去创伤的修复期待进入婚姻。这个熟悉的东西,既可能是爱的、幸福的部分,也可能是伤害的、痛苦的部分。

比如,一个从小被父亲忽略的女人,可能在寻找伴侣时,无意识地寻找到了一个不那么重视她的男人,之后她的婚姻可能一直处于不断试图修复早年创伤的过程中。她可能既期待丈夫可以不像父亲那样忽视她,也可能非常敏感地捕捉丈夫对她一丝一毫的忽视,然后扩大这个被忽视的感觉。

没有什么关系可以禁得起这样的折腾,丈夫可能为了自保,会离她越来越远,于是她再度感觉受伤。她可能会对婚姻越来越失望,直到有一天,另外一个男人给了她一个灿烂的笑脸。她似乎终于等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于是出轨事件就发生了。

实际上,那可能也会使她陷入另外一种伤害。

婚姻是一件挺复杂的事

大部分人都是在家庭中长大的,也都是带着各种创伤性体验长大的。我们心中一个重要的婚姻模板,就是父母或主要养育人。在寻找婚姻对象时,我们很容易按照两种方式去寻找:要么与父母相似的人(认同);要么与父母完全不同的人(反向认同)。

这个寻找的过程,其实已开始了我们修复内在父母形象留给我们的早年创伤的过程。

如果处于婚姻中的两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曾获得了充分的情感满足,都发展出了健康的人际能力,那当他们的婚姻遇到困难时,双方就会有能力去容纳那些破坏性的情感,也有勇气在与对方的沟通中去共同面对困难。

这使他们更有能力面对关系中的焦虑,婚姻关系得以修复,于是也就可能不必在婚姻关系之外寻找满足。如果面对这个焦虑的能力缺失呢?就会在婚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出轨——这是缓解内在焦虑的其中一种方式。

网上曾有人说,丑女比美女出轨的机会大得多。某种程度上讲,这话是对的。因为,如果丑女代表的是在成长中获得被宠爱体验少的人,那她内在情感的不足会让她对被宠爱充满渴望。但事实上她真正获得宠爱的经验又不足,所以她在生活中吸引对方满足自己的能力很少,于是,一旦有机会在婚姻外获得一点点满足的时候,她就有可能奋不顾身地冲上去。

有时候,这个奋不顾身是完全缺乏现实性判断的。比如:对方只是对她露了一下笑脸,她却以为他给了她整个世界。这个现实判断的缺失,恰是这个女人在关系中的严重创伤之处:无法区分真实的情感和幻想的情感。这个功能的缺失,可能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给她带来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又会让她更加无法应对,造成更多的功能破坏。

婚姻这么复杂的事情,出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了。

婚姻是修复内在创伤的过程

除了补偿情感获得的不足,出轨这件事对现存的婚姻关系具有很复杂的心理意义:破坏、攻击、修补、探索、成熟等。

假设婚姻中的两个人,她和他。

她从小生活在城里,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家庭文化有些重男轻女,而她父母没有儿子,所以,她从小知道如果自己是个男孩子,会让父母开心得多。但她小时候常见不到父亲,因为父亲工作很忙,家里都由母亲打理。

他生活在农村,后来读了很高的学位,留在城里工作。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家中非常有权威,母亲很顺从,凡事都听父亲的。他有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哥哥,有一个小他一岁的妹妹,他从小很听话,让妈妈很开心。

这两个在不同家庭中长大的人,结婚时,也带着各自的家庭文化、各自的成长经验、各自的内在需求,走到了一起。

婚姻给了他们机会去接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这个过程,有可能修复他们成长中的创伤体验,也有可能使他们的创伤严重爆发。

这个女人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会承载多少来自家庭对她性别的失望?为了对抗失望,她可能会发展出一些功能,比如让自己非常能干,不比男孩差,也可能对男性充满敌意。父亲的缺席,让她缺失与男性相处的学习机会。所以,婚后,她可能对自己女性身分的认同是有些困难的。

再来看看这个男人,哥哥比他大十几岁,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哥哥是父母的宠儿。妹妹比他小一岁,那意味着,很可能他一生下来,妈妈就要去忙着孕育妹妹。所以他在抚养中获得的来自母亲的照顾是不足的,而他的父亲在家庭中有着过高的权威,可能使他成为一个“被父亲阉割”的儿子。即,攻击性缺失,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只能屈从于父亲的权威。所以,他的创造性是受限的。而他在性别认同方面,可能也存在问题。

现在,他们结婚了。在潜意识中,他成了她那个缺席的父亲,对她缺少认可、支持与帮助;她成了他不能给予充分哺育的妈妈,她不能让他“吃饱”,于是他们对对方都充满了失望,认为对方不合格。

他们可能会做各种努力,但内部的创伤只要未被理解,就会认为是对方伤害了自己。于是,在各种挣扎都无效之后,他们可能会各自探索一些改变的途径。

有些创伤性体验其实来源于自己

她在成长过程中,妈妈可以担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来。于是,她开始认同妈妈,成为非常有能力的那个人。这样,她既向父母证明了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从而缓解早年成长中不被重视的创伤性体验,也可以帮助自己认同无依无靠的婚姻也是可以坚持的。

他在婚姻中始终感觉没有被满足,就像从一生下来就不得不被断奶。面对日益有能力的老婆,他可能会选择另外一个方向:什么都不干,只等着老婆来“喂养"。因为他的妈妈不曾满足他,同时他的无能也证明了他在爸爸面前的角色:你最厉害,而我不行。

这个家庭越来越失衡,就是所谓的“女人越来越不像女人,男人越来越不像男人”。他们对这种状况越来越不满,但是无力去突破。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这个婚姻可能会走向死亡。

这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破坏这个婚姻,比如一方出轨了,那可能也代表了这个人在与死亡抗争,在努力离开死亡的边缘。他这个破坏性行为也有可能激活婚姻中的双方,现在婚姻不再死寂,而是开始充满了战争,彼此的失望与愤怒在战争中开始爆发。这种冲突状态虽然让人不爽,但比滑向死亡还是有活力了很多。

所以,有时候出轨本身,也是修复的一种努力。

但危机并不那么容易渡过,他们的关系之所以糟糕,是因为他们一直以为是对方伤害了自己,而不明白创伤性体验中有一些其实来源于自己。

这时候他们需要做的,是求助于伴侣治疗,请专业人士帮助他们理解在婚姻中的感受及期待,并学会发展建设性的关系。如果他们一直无法理解两个人的关系中到底在发生什么,他们就可能一直用出轨、暴力等破坏性的行为来缓解内在压力。

心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见诸行动。

9.持续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九

不断,延续,络续,连续

解释

指延续,继续。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电影局及书店,已有被人捣毁,颇有令此辈自己逐渐饿死之意,出版界更形恐慌,大约此现象还将持续。”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整个战役又持续了这样长的时间。”

持续造句

1 我国的工业生产,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 学习的劲头要持续保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3 可持续发展是这次首脑会议的主题。

4 这场大雨持续下了三天,水坑里、池塘里灌满了水。

5 这场**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月才平息下来。

6 可惜这相安无事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又争吵了起来。

7 税务持续上涨的时候,官员们不闻不问。

8 持续性倾销顾名思义,就是无限期地持续地进行倾销。

9 绡纵即逝可以持续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仍可以刻骨铭心。

10 这次下雨,持续了一个半月。

11 圣诞节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三时,大家意兴阑珊才散去。

12 发展可持续建筑可成为中国事半功倍的环保努力。

13 高温已持续多日,一场大雨后,气温终于降下来了。

14 景气持续不佳,我劝他未雨绸,先行储蓄,万一失业了也可撑下去。

15 我认为这种感觉,合理与否的背后是持续的迷惘,哲学家对此问题也感同身受。

16 人们在新年聚会上载歌载舞,狂欢一直会持续到深夜。

17 因分家产所造成的轩然大波,持续了两个月都未能平息。

18 这场雨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

19 如果不持续努力,即使是有点天份,也会江郎才尽。

20 这个千载一时的天文奇观只持续一分,看得大家目不转睛。

21 显示器价格的持续下跌,到底主流性价比鹿死谁手?

22 这种现象眼下还在持续,不像美国的消费增长已是明日黄花。

23 这场降雨一连持续了三天。

24 虽然气候十分凛冽,这种辛苦的搜索,持续了七天之久。

25 噪声震耳欲聋,但是它只持续了五分钟。

26 未来几天还将持续降温甚至下雪。

27 他发高烧已经持续好几天了。

28 如果我持续看那么多电视节目,我会变得酒囊饭袋的。

29 那场鏖战持续了几天几夜。

30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即使你才高八斗,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行,很多牛人一出生并不聪明,但是他们相信笨鸟先飞,在持续的努力下,最终一鸣惊人。

10.吸取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十

吸取造句

No.1 他竟然不吸取教训,仍旧我行我素。

No.2 我们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No.3 我们要认真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No.4 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No.5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我们的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

No.6 只有不断的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进步,这是无可置疑的真理。

No.7 我们不但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还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No.8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善于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No.9 那些已经犯过的过错,有一些是因为来不迭,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做一些检查。

No.1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当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教训。

No.11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No.12 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

No.13 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No.14 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

No.15 人们从这次事故中吸取了沉痛的教训。

No.16 这次没考好,要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No.17 我们不应该害怕批评,应在老师的教诲下吸取经验教训。

No.18 工作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吸取教训,认真改正就行了。

No.19 犯了错误,应当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No.20 自己做错了事要吸取教训,怎么能去埋怨别人呢?

No.21 你应该认真地总结一下,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No.22 寄希望于言语之间,相信你能吸取这次教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No.23 我们要善于绝长补短,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No.24 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No.25 我们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No.26 他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

No.27 生物除了在外界吸取养料,以维持其生存外,其机体内还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

No.28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你第一次没考好,如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会考得好一些。

No.29 工厂从这次事故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No.30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的东西,应当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No.31 如果我们仅仅为了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和养料而吸取它,就像猫舔吸牛奶一样,那么我们仍能保持清醒,不致忘乎所以。

No.32 以人为鉴可以让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少走弯路,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对别人失败的教训加以吸取和规避。

No.3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No.34 失败为成功之母,只要吸取教训,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No.35 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No.36 他俩迟到的原因不同,你不能一概而论,处罚结果都是接受批评,吸取教训,罚扫地两天。

No.37 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No.38 我必须充分吸取上次考试的失败的教训。

No.39 看到朋友犯错,不应幸灾乐祸,反而应当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想己之过,从中吸取教训。

No.40 我们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

No.41 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改造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No.42 这次期末考试考砸了,老师叫我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学习。

No.43.他几次三番地犯错,可就是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

No.44 聪明人跌倒一次,从中吸取教益;蠢人跌到一次,从此不再爬起。

No.45 我们要吸取教训,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No.46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料。

No.47 文化建设要吸取传统中的精华,这才有利于今天的发展。

No.48 失败并不可怕,但应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把它当作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No.49 你应该好好吸取教训。

No.50 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No.51 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No.52 那些年里,社会动荡,昏天黑地,损失之重,岂是数字算得尽的,痛定思痛,人们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深刻的。

No.53 有自知之明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可怕,他会从中吸取教训。

11.本质的背后是人性 篇十一

这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一个孩子被其他的孩子嘲笑,因为他总是不知道一元硬币和两元硬币哪个更有价值。为此,其他孩子总是找机会调侃他,而他总是憨憨地将一元硬币拿走,而不碰那个两元的。

在六年后的毕业典礼上,他怯懦地走到话筒旁说了下面一番话:“我要感谢全校同学对我的支持,感谢一年级我的班主任老师,他告诉我,如果每次我就要一元,那么,虽然会被别人当做傻瓜,但是会不断有人用钱来试验我是不是傻瓜。如果我表现得像其他的人一样聪明的话,我也就没有能力交上学费了,我亲身体会到了人性的本质……”

社会科学中“本质”的意义

近来,我们经常听到著名学者对于“行业本质”的描述,此时这个寓意并不深刻的故事浮现了出来。本质是什么?

词典中对本质的解释为:1事物中常在的不变的形体。2事物的根本性质。3哲学名词: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

因此,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本质的意思就是:一个事物的核心主体、根本性质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比如,木头的本质是炭,因此,可以被火点燃,可以被强压碾碎。比如,人身体的本质是碳水化合物,其中70%是各种形态的水构成的。这两个例子其实是就一个物体进行的剖析,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对本质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事物的客观构成以及核心状态,根本的属性,也就是现状;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必然逻辑、因果关系等,也就是事物的过去与未来。

自然科学在“本质”这个问题上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不用亲自去地心就可以知道那里的温度,不用实际测量就可以确定地球的质量,也不用到月球就可以知道月球的距离并知道那里的引力大小。在自然科学中,本质演变出了物理、化学、医学、地理等多个严谨的学科。

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人类却并没有完成对本质的系统构建,于是才会有专家和学者不断警告企业家要关注事物的本质,要从本质出发。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由人构成的群体、形成的文化以及群体行为因果、发展趋势等。而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表现等都是由本质决定的,而这些本质又都归属为人的本质。这又让我们回到了开篇的那个“一元还是两元”的故事中。

社会科学对本质的研究也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以人性为客观存在来研究,一个是以人性的必然发展为核心规律进行逻辑演绎从而帮助人们做出好的决策,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改善企业竞争的处境。

比如,人类社会用钱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用来交换的。那个孩子用自己的愚蠢表现——更加精确地说是表演,给捉弄他的人以快乐,而得到快乐的人是用一元钱来交换的,这就是人性的本质了。人性是要追求快乐的,而与他人进行比较,从中自我感觉聪明或者感觉高人一等也是必然的人性本质。一旦有人提供一种产品,那么就会有人愿意用一元钱来购买心理的满足。那个孩子最后的发言已经点出了社会科学中本质的作用,以及本质的意义。

本质在无形中决定企业命运

在网络上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显示了著名学者对企业本质的说法,有一些如下:

目前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问题是不知道行业的本质是什么,而用自己的幻想力拟定不符合行业本质的产业政策。

若将敏感多变的观众口味喻作幻想神经,那么,我们会发现,其实电影行业的本质在于,要懂得如何准确刺中观众的幻想神经。

永利酒店在拉斯维加斯不断且急速成长,原因就是永利牢牢地抓住了酒店式赌场的行业本质——享受。

分众传媒在发展初期借以成功崛起的两条户外广告媒体的行业本质——“‘分’开受众”和“利用受众的‘无聊’时间”。

还有如下一些:

企业家和商界精英应该突破传统的僵化思维,抓住行业本质,在企业出现发展停滞的情况下,推动企业成功“突围”。

像西班牙的Zara,该服装品牌大多数人听起来不知名,却在2003年之后席卷全球。知道为什么吗?该公司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其理解了服装行业的本质。潮流服饰变化周期极短,所以,一个“快”字,就是服装行业的本质。从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整个过程仅需12天。而中国企业一般需要90天至180天。3个月、半年后,任凭设计师如何创新,送到市场上的服装早就不新颖了。

一件衣服生产出来后,每天至少贬值0.7%,只要提前10天卖出去,就少贬值7%,而毛利率增加13%。这样看来,谁能把时间尽量缩短,谁就成功了。

企业家的差别就在于把握行业本质的能力。虽然决定成败的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很多因素,但首要的却是你所采用的战略是否符合行业本质。企业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是国企还是民企,真正的差别在于企业家的水平,在于其把握行业本质的能力。

以上这些观点其实都在应用社会科学对本质的看法和定义。一个企业的存在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赢利。在发展阶段,赢利还没有看到的时候,缺乏资金了,该怎么办?当然是贷款。银行不提供贷款怎么办?当然是找有钱的投资人,投资人的核心追求又是什么?当然也是赢利。投资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没有看到赢利,投资人以及这个企业家又会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当然是通过股市来调动大众的钱。而大众在决定购买这个企业发行的股票时,当然希望获利,但如果他们知道了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这个企业一直是依靠风险投资在发展的,自己在市场上挣到的钱从来就没有超过投入的成本,那么,企业家又如何能够让大众拿钱来买股票呢?当然,就是承诺明天会更好。当然,正是编织美好的、灿烂的未来从而让大众对赢利有所期待。

以上的分析其实都是在运用本质的两条核心内容,一个是企业客观存在的意义就是赢利,另一个是企业在发展阶段必然需要更多的资金。但是很多高科技企业在发展的早期根本就没有赢利的能力,当然,他们对资金是饥渴的,当然他们编造未来的能力一定超强。

许多股票跌破发行价,这些企业的核心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直接的、现实的赢利能力。其实,就算是分众也一样,并没有形成实际的赢利能力,仍然是依靠编织美好的明天在股市上筹集资金。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进一步看一个残忍的本质——一个公司上市后,其实业绩已经对公司的管理层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了,管理层可以给高管发着高得离谱的报酬,而当这些高管的个人财富已经足够享受好几辈子以后,就不会有什么热情,不会去吃苦来将公众企业的业绩做得更好了,索性倒闭也没有什么关

系了。这就是本质。

其实,这些企业家与那个看起来愚蠢的孩子是一样的。他们把握了人性的本质,人都希望不用吃苦,可以坐着就挣钱是最好的。于是,这些企业家才会说,将来能够挣到的更多的钱,我会给你们,而你们现在只需要拿出一元钱来就可以了。本质真的在无形中决定着各自的命运。

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真正能够把握本质,而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的本质仍然是这两个方面:第一,人用钱来干什么;第二,人性的必然规律会如何发展。

第一条的延伸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物美价廉”这四个字其实是对市场本质的严重歪曲,世界从有贸易、经济、交易开始,从来就没有物美价廉的事情,而中国消费者天真地相信这四个字,这让我们的企业家自己都扭曲了对企业经营之道的把控。经常忽悠消费者,时间长了,自己也就相信是真的了,也就变成了欺骗自己。

且看毒奶粉事件中受伤害的婴幼儿的父母,回顾2004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他们的收入情况和受教育情况,其中有什么必然规律吗?为什么每次受害的都是穷人,因为他们天真地认为那些被允许生产的产品肯定是好的,而且价格又这么便宜。本质再一次以不让人愉快的形式发挥着必然的作用。

第二条的延伸就是逻辑必然。如果全民都可以依靠炒股挣到钱,那么,整个国家将没有人进行实际的劳动和生产,其竞争力也必然会下降。如果一个企业并不真的了解消费者,并不真的履行自己的承诺,消费者必然会抛弃这个企业。而这个本质,居然像海尔这样的企业都不理解,我们还指望谁能理解呢?

海尔拓展厨房整体装修业务没错。然而给客户安装的厨房柜台的大理石台面并不一样厚,而收费却是按照一样厚度计算的。不尊重客户,不理解客户,也就不尊重市场发展的本质,也就不会有什么长远的发展。是啊,三鹿的客户还得不到赔偿呢,这种类似的行业潜规则就更加不会有什么说法了。我们的“神州七号”可以上天,每一个零部件之间的精确度都可以做到万无一失,而我们的企业生产的马桶有58%在使用一年以后开始漏水。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不是中国人做不到精益求精,而是企业家忙于挣到眼前的钱,忙于为糊弄消费者失败后的危机而公关,而从来就不知道本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果一个产品在开始就没有认真做好,那么,事后为此投入的成本会更高。这也是企业经营的本质规律啊!

违背原则就是破坏本质

人类社会的核心本质其实就是利益。每一个个体都在无形中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懈努力。让我们看看人性本质在企业经营中如何发挥作用。

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企业,其中有一个部门负责网络媒体广告销售。由于这个企业以往一直是依靠技术、依靠风险投资来发展的,实际上严重缺乏真正的销售能力。所以,这个部门就会聘请社会上有网络媒体广告销售经验的人来。但是这些人不稳定,80%的人在一年左右就会跳槽。

这个企业并不愚蠢,当然会想出办法,于是为这些销售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密集的培训。确实,之后的销售业绩有明显提升。然而,第二年这个企业却决定不给这个部门的销售人员提供任何培训了。你能够透视其中的本质吗?

为他们提供了密集的培训,业绩提升了,跳槽的周期却缩短了。所以,索性就取消了培训,这就是这个企业对经营本质的理解。其实,类似企业很多,老板和高管们最常说的话是,现在的员工心态都不好。

试问:员工寻找更多的机会让自己能够挣到更多的钱,有什么不对吗?作为企业老板,难道不向往更多的钱吗?(或者他们的钱已经足够了,但是名誉还不够,这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利益而已。)

经营的本质是,让员工能够挣到符合他们能力的钱。如果他们对眼前的收入不满意,那就要对其表现的能力进行评估,如果确实能力较高,那么应该提高他的工资。如果能力不够,那么应该安排恰当的培训来提高其能力。用人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交易。只要是交易,就要符合经济的本质,一分价钱一分货。不要抱怨没有合适的人,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履行交易原则。

违反原则其实就是破坏事物的本质,当然应该受到惩罚。钻木取火是尊重事物的本质,而浇水取火就是违反本质规律。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也一样。不尊重原则,不尊重常识,不尊重经济的必然规律,可以得逞,不过是一时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人都有鉴别能力的时候,社会科学的本质对企业的影响将会更大,将足以快速毁灭一个企业,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应该短命的企业。

本质并不可怕,也并不玄妙,中国文化揭示的本质很多,关键看我们是否尊重科学,是否尊重原则,是否用敬畏的心态去按照规律办事,按照人性的本质去设计完善的系统,建立必要的规范,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能像现在的中国企业家,追求本质如同追求时尚,如同赶另外一场大的时髦。这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是冲动的,不是冷静的,是盲目的,不是严谨的,这样是得不到真正的本质的。市场发展、企业管理的本质并不热闹,也不绚丽,不是灵丹妙药,不是救市药方,是实在的,纯朴的,简单的,只要严格落实,踏实地执行就可以得到的。

12.本质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十二

比如怎么认识中西方绘画,西方绘画能不能跟中国绘画相融合的问题?我们早就有中西结合的理念,但是实际上中西方相融合不仅仅是一种结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贯穿于血液当中一种自然的现象才可以。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常常把中西方两种绘画语言对立起来看,因为从表面上看,从体式上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西方人追求科学,用科学的眼睛来看待自然的事物,所以他求真,因此他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模拟作用的绘画,把表象非常有质感的东西都画得细致入微,非常准确。而中国人,是一种诗意的诗性思想,讲究意境,很概括,很写意。

我们讲素描的问题,不光是普通人认为的素描,就是我们的专业人员提起素描,都把素描当成明暗的代言词,这大大误解了素描本身的意思。中国有没有素描?历史上中国绘画有没有素描?别人说没有,是有了美术学院才开始教素描,不是这个概念。因为素描是一个绘画基础性手段,而不在于有没有明暗。历史上那些打的草稿,勾勒的线条,用炭条画的草稿都是素描,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素描这个词汇。我们可以说成是底稿,但是这就是素描。这是因为西方翻译过来叫素描,才认为素描是西方的,你再看待基础性手段,你才不会把素描称作西方唯一的手段,特别是不能把西方的明暗手段当成基础的手段。西方在结构表达上非常有意思,非常具有绘画性,即便是明暗的素描,对我们认识造型,对我们认识表达对象,都有帮助。只不过我们应该更灵活的,需要明暗光影的时候能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忽略不计。

所以,中西方的本质上是我们要求表现人性,绘画的最本质的要素:空间、感觉和节奏。当你知道这些东西,西方在这些表达的优势,我们能不能直接的学习呢?学过来之后对中国画的帮助特别大。西方写生的技巧,科学的训练对我们认识造型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因此,我们因为学了西方素描才可能在人物画上能够往前走一步,对我们帮助特别大。这种感觉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个整体,不再分成这边是中国的,这边是西洋的。但是有一样,我是中国人,我本身的情感以及绘画的理解,我会使我的作品站在民族绘画的这样的一个立场上,和我们的体式上,完成中国民族绘画的一种建树,将中国的工笔画往前推进一步,向现代的方向推进,成为一个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精神的民族绘画。这是我们画家要做的一种事情。

13.表达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十三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必不可少造句:

(1) 秋老虎请你把温柔的一面表达出来,让人们尽情享受你的柔情!

(2) 父亲虽不善表达,却是个感情质朴的人。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在我的心目中像一尊冷峻而遥远的雕像。

(3) 语言赋予人类是为了表达思想。

(4) 沟通是心灵传递的桥梁,是爱意表达的彩虹,是信息传递的网络。

(5) Howamazing太惊人了。经典表达惊讶的句子。

(6) 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

(7)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8) 梅,枝干苍老虬曲,能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9) 让我们在成长中,品味母爱;让我们在表达中,演绎着母爱;让我们在书写中,点缀着母爱;让我们在“爱的结晶”中,升华着母爱。

14.本质的同义词是什么 篇十四

人们对教学的性质不外乎这么三种观点:一曰教学是认识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认识论;二曰教学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三曰教学是实践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实践论。那么,到底教学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呢?为了回答这个古今中外争论未休的问题,必须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两种活动的性质及其关系谈起

人作为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主体,总是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但无论人的活动多么形形色色,它总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这是由人生所担负的两大任务所以决定的。这两大任务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也是这个意思。而要认识(解释)世界,就要有认识活动;要改造(改变)世界,就要有实践活动。须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互为基础或条件的,所以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也就紧密联系而难以分割。虽然如此,但两种活动的性质却有很大的甚至根本的区别。兹略述几点如下:

1. 基本性质。

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即它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大千世界的物质活动,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外,可以在外部显现出来;这是实践活动之总的基本性质。认识活动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即它是人们有目的地认识大千世界的精神活动,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必须透过实践活动才能在外部显现出来;这是认识活动之总的基本性质。

2. 活动对象。

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指向意识之外的一定客观实在,没有某种对象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认识活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指向于主观认识活动的某一方面,这即成为其对象;而作为实践活动对象的客观实在,只有当它进入实践领域后,才能构成认识活动的对象。

3. 活动手段。

实践活动是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的客观物质过程,亦即任何实践活动的进行,都必须运用一定的工具,也可叫做动手或实际操作。认识活动是运用非物质手段即认识方法来进行的,也可叫做动脑或智力操作。它不必借助于任何的物质手段;当然,认识参与实践活动后,作为实践活动的物质手段,也可以成为认识活动的工具。

4. 活动结果。

实践活动对世界的改造,总会取得这样或那样的结果,这体现在作为其对象的某种客观实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的结果只有多或少、好或坏之分,而没有任何结果的实践活动是不会有的。认识活动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结果,但它所取得的结果不是客观实在的变化,乃是作为其对象的某一认识活动本身的变化,即作出的某种结论。

如上所述,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和为了实践活动而开展的;另一方面,认识是实践活动的条件,没有认识的参与,实践活动则寸步难行。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行与知亦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

二、教学是认识活动吗

首次明确提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的,为原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底1版,1948年与1956年两次修订再版)。其理论依据是列宁指出的认识真理的普遍路线。如该书写道:“认识是一种复杂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用下面的话给这个过程下了个定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2]正是以此为指导,凯洛夫宣布:“在这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认识过程之间,发现了一致之点”;但“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这后者主要反映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一定的路线由无知无识达到有知有识”,“学生领受既知的、为人类所获得的真理”,“学生经常由有经验的教师来领导”,“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巩固知识的工作。”“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着的发展每个儿童的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而凡此种种,可以说乃是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之教学过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2]

凯洛夫的教学是特殊认识活动的观点,对我国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有学者就提出了“教学认识论”或“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的概念,并对之展开了系统而多方面的讨论。前者认为,教学活动即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活动,主要是或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和其它的认识,而是一种特殊认识或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认识论就是研究教学认识的这些方面和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后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以其固有的本性,从原苏联教学论开其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显示出自己的一些基本特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基础;把教学纳入共产主义教育体系;除公开申明其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外,也公开申明它与学校教学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其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为教学实践服务。

然则,教学果真是认识活动吗?这回答只能是否定的。为什么?可以就如下几个方面作些辨析:

其一,从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看。实践与认识虽都是一种活动,但二者的基本性质是有根本区别的。正如前面所说,认识活动是主观的、内隐的、在头脑里进行的,其指向对象、凭借手段与所得结果也都莫不如此。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的、外显的、在头脑里外进行的,其指向对象、凭借手段与所得结果也都不会例外。既然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不同,所以也就不能把与实践性质完全相同的教学,说成是认识活动。

其二,由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分析。茫茫宇宙间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处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之中。虽然如此,但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们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并列与从属。前者是说,如甲、乙二者相互对待、是平等的,不容许甲吃掉乙,也不容许乙吃掉甲,因而只能说甲与乙或乙与甲,而不能讲甲即乙或乙即甲;后者是说,如A与B二者可以彼此包容、不是对待平等的,可以容许A吃掉B或B吃掉A,因而只能说A即B或B即A,而不能讲A与B或B与A。无可否认,实践与认识是并列关系,而教学与实践又是从属关系,可见教学与认识的关系也是并列的。既然如此,就应当说教学与认识活动,而不能像教学认识论那样,在教学与认识活动之间划等号。

其三,从教学与心理活动的关系看。顾名思义,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活动。而为了保证教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求师生特别是学生的认识、智力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求他们的非认识、非智力也必须自觉参与。就是说,只有当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全部心理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保证教师搞好教学,学生搞好学习。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通行的IN结合论就阐明了这个道理。这一理论认为,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A=f(I N)。亦即学习的成功(A)是由智力(I)与非智力(N)的辩证结合来共同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把教学等同于认识活动,那就意味着教学只需要师生的认识(智力)参与,从而把他们的非认识排斥在教学大门之外。可见,教学认识论是不可取的,甚至对教学是有害的。

其四,由教学特殊认识论的性质分析。也许有人会说,教学认识论并未将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特殊的认识,如凯洛夫提出的教学特殊认识论便是。但我们认为,所谓教学特殊认识论,并未否定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基本性质,即它肯定教学依然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易言之,教学特殊认识论并未摆脱否定非认识(非智力)参与教学活动必要性的错误,而是一如既往地持教学只需认识(智力)参与的主张。

三、教学是实践活动吗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有限材料,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实践活动的,几乎付之阙如。但如果从他们的某些局部言论看,则有些学者实际上是教学实践论者。倘若我们的这个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凯洛夫的教学实践论观点便相当典型,如他所规范的综合课“五环节”即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五环节”是:一曰组织教学,二曰复习提问,三曰讲授新课,四曰巩固复习,五曰布置家庭作业。很明显,这五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的,无论教师或学生的有关行为也都是外显的。据此,我们判断“五环节”教学是实践活动,可能不会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错误吧!

类似“五环节”教学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如关于教学过程的阶段(环节)问题,有学者概括出来的三阶段说与四阶段说便是。前者有两种说法:一是理论、目的的提出和计划、方案的制定,计划、方案的实施,以及实践的结果;二是实践的目的,制定实现实践目标的具体方案,以及典型的实验。后者是提出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方法与分析结果。[4]这三种不同说法的教学阶段,也明显具有实际操作与行为外显两个特点,因而它们三者都可以且应当划归教学实践论的范畴。

然则,教学真的是实践活动吗?我们的回答只能是肯定的。为什么?这得从如下四方面谈起:

首先,从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看。前面早已说过,在这一方面,二者是根本对立的、相反的。即实践是外显的、在头脑里外进行的活动,认识则是内隐的、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而教学的基本性质与实践活动基本一样,与认识活动的基本性质则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主张教学实践论,而反对教学认识论。

其次,由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分析。也如前所说,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关系,是并列的、非从属的;而作为实践活动方式之一的教学,其与认识活动的关系也是并列的。据此,不应当说教学即认识活动,而可以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划等号,即主张教学实践论。

再次,从“心理与实践活动统一”的心理学原则看。按照这一观点,人的一生主要有三大主导的实践活动,即学前期的游戏、学龄期的学习与成年期的劳动,人的一切的心理、意识与精神都是在此三大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与形成的。又谁都会承认,教学与学习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教师方看,就是教学;从学生方看,就是学习。如上所述,学习既然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同一活动中与其相对应的教学,自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了。这是顺理成章的事,难道还会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呢?果如此,则教学活动及其阶段的划分,便不会那么复杂而可以简单些了。即教学是从实践到实践,或从实践开始、实践展开到实践结束的过程;也可以说,教学是教师实践指导学生实践,即教师凭借外显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外显的实际操作的过程。当然,外显的实际操作离不开内隐的心智操作,所以在实践指导学生实践,还必须把学生的认识、非认识即全部的心理活动调动起来,将其适当地分配到各实践阶段中去,并注意处理好认识、智力与非认识、非智力的辩证关系。

最后,由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分析。这有两种说法:一是“二体”结构,即主体和客体;一是“三体”结构,即教师、学生和教材。其实二者是一回事,因为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材才是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发挥主体作用,即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而三者的关系是,师生两主体共同处理客体教材,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教学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当然,在此种实践过程中,师生的特别是学生的认识、智力还是不可须臾或阙的。

四、教学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吗

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古今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没有明确的肯定回答,但从他们的有关言论看,几乎所有的学者在探讨教学问题时,总是既从认识的角度进行分析,也从实践的方面加以考虑,可以说,他们主张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如我国古代《中庸》提出的教学“五阶段”论便相当典型。其五阶段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很明显,前后两个环节(阶段)属于认识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而中间三个环节(阶段)则属于认识活动,颇有些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味道。以此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为基础,再结合孔子、朱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看,可以把教学活动划分为七个环节(阶段),即再加上立志(犹今之激发动机)与时习(犹今之复习巩固)。这两个环节属于内部的认识活动范畴,其加入“五阶段”论后,依然没有改变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的性质。

应当看到,前述凯洛夫的教学认识活动论,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即是说,他所谓的“在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认识过程之间,发现了一致之点”,指的就是教学的认识活动性质;而他所谓的“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以及他所揭示作为特殊认识活动之教学的一系列特点,基本上都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至于前述“从原苏联教学论开其端”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以其固有的本性”所显示出来的一些基本特点,更显示出教学具有实践活动的性质。此外,有学者所归纳出的教学过程的两阶段,即以思维为主的认识情况的过程(目的、模式、计划、决心),以及以行动为主的行动过程(实验、推广),[4]明显地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总之,凡是根据认识与实践关系而提出的某些教学阶段论,都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从实践到认识或认识到实践的两阶段,从实际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三阶段,都属于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

那么,教学到底是不是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呢?其答案也只能是否定的。

一是从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看。如前所述,根据实践(包括教学)客观、外显与在头脑外进行的基本性质,可以且应当讲教学即实践活动;而根据认识是主观、内隐与在头脑里进行的基本性质,不可以且不应当说教学即认识活动。既然如此,则顺理成章地不能讲教学既是实践活动又是认识活动,即不能持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的主张,因为这样就违背了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

二是由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分析。也早在前面说过,实践(教学在内)与认识是并列的、非从属的关系,从而可以讲教学实践活动,但不能说教学即认识活动。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教学既是实践活动又是认识活动,即主张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论,因为这样就有悖于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

三是从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角度看。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基本性质,在一般的量变过程中,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对其性质进行判定时,可以采取“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态度与方法;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形式逻辑是有用的。当然,在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变化时,可以采取“亦此亦彼、亦彼亦此”的态度与方法;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辩证逻辑就有用武之地,但这并没有也不能改变事物的基本性质。而任何事物基本性质的改变,只有产生质变之后才有可能。这个观点对说明教学的性质也是适用的。就是说,教学符合前述实践活动的四个固有特点,其基本性质也是实践活动,而不能由于它在进程中有人的认识参与,就认为它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前面还说过,教学也有非认识的参与,岂不是又要说教学是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甚至是认识、非认识与实践的三结合吗?

四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看。这个法则告诉人们,任何事物总可以一分为二,即将其区别为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两个方面;也总可以合二为一,即将其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两个方面统一或和合在一起。但用此法则解释某事物的基本性质时,则应当注意两种情况:(1)当那个“二”确实是由“甲”这个事物分出来的,那就可以用此法则去解释“甲”的性质;(2)当那个“二”确实不是由“甲”这个事物分出来的,那就不能用此法则去解释“甲”的性质。这就是说,认识与实践是“活动”的一分为二,因此可以用此二者的对立(对待)与统一(和合)去解释“活动”的性质;而认识与实践不是“认识”(更不是教学)的一分为二,所以不能用此二者的对立(对待)与统一(和合)去解释“认识”(更不能解释教学)的性质。如果我们的看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认为教学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的观点,即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就站不住脚了。是耶?非耶?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持肯定态度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教学既不是认识活动,也不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而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即教学是从实践开始、实践展开到实践结束的过程;也可以说,教学是教师凭借外显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外显的实际操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19.

[2][3]凯洛夫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1~132,1952:60~61.

上一篇:以单位实习报告为标题下一篇: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