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4-09-14

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精选14篇)

1.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3-0177-02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院校惟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理论内涵的界定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概念内涵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等等。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内涵界定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缺失,突出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即接受知识时,思维缺乏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内涵界定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创新素质、校园文化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诸多要素的分析,来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表彰与奖励制度、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等配套的创新机制,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从而构建科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和机制。

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一)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政策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职教论文 )1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6号)》指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影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现行的应试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用仓库理论概括,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知识积累第一,素质能力培养第二,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逻辑推理,忽视发散求异;培养学生的唯上、唯书、唯权威,逻辑推理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国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

(三)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时,主要重视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收新事物快,具备了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和技能训练,都是以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缺乏创新实践和方法的培训;职业技术院校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缺乏有效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多突出基础教育教学的设备、教材、实训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

[NextPage]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定位,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贯通全过程

近两年,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配套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突出“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将创新能力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教会学生做事为核心,优化能够培养学生同时从事专业实践和训练创新素质的教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变“死学”为“活学”;“学会”为“会学”;“学答”为“学问”;“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明确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原则,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全过程

创新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优化创新意识;三年级创新指导、创新导航教育,侧重创新技巧指导,创新意识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三)以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全过程

将创新实践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营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完善涵盖申报、审核、立项、实施、评比等5个步骤的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实现“注重课堂教学与启发创新潜能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新成就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以学生主体的社团建设为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参与全过程

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集策划组织者、实施活动者于一体,在学生创新学习中发挥着目标导向、开拓创新、激励凝聚的重要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模式、机制上创建有利于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有一定团队规模,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系列常态活动,有一项特色创新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五个一”建设要求。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搭建“挑战杯”竞赛平台,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搭建专利申请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新意识;搭建“英特尔杯”趣味机械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院校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模式、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成现代化生产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基地。

参考文献:

[1]詹星,徐燕。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

[2]胡大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2.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二

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 它的发展必须适当超前。因此, 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各工科院校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机械类人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问题已展开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但就目前普通高校机械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来看, 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缺乏创新观念、缺乏探索兴趣和探索精神;或者有创新意识而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创新的毅力和创新性思维方法。

结合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 我们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努力构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体系。

1 课程体系创新

1.1 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 注重学科交叉, 解决好学时少、课程多的矛盾。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根深才能叶茂。基础知识应与学生的潜能和悟性相结合, 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专业基础理论是创新和发明的基础, 专业课程是不可缺少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载体。精简课内学时, 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将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特别是信息科技融于教学。

1.2 举办“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系列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的学术动态, 学院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系列专题讲座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1.3 开设《发明创造学》、《创造工程学》、《创造方法学》等课程, 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技法等训练, 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意识。

1.4 教材创新。

为了适应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师主编或参编了《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数控技术实训教程》等十几部教材, 推动了教育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体系的创新, 优化了教学内容, 精简了理论学时, 有利于将创新的观念、思维方式运用到机械或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控制的各领域,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供了根本保证。

2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创新

2.1 强化实验条件建设。

为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 学校投入近500余万元, 购置和自制了一批先进实验仪器设备, 通过优化重组, 建立了“机械创新设计”、“仿真技术”、“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4个实验与教学中心, 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和开展创新实践的实验室。

2.2 增设创新设计系列实验。

根据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 设置了“机械组成与创新实验”、“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等创新性系列实验。所有的课程实验都要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体系的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2.3 学院所有实验室均面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通过预约的方式进入实验室,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配置相应实验设备与仪器, 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不仅为学生创新提供实验场地和平台,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的热情。

2.4 实验室建设模式创新。

创新教育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打破依靠国家投入的单一建设模式,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拓宽实验室建设的渠道。首先我院把教师的科研工作与实验室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科研对实验室建设的作用, 教师的科研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丰富了教学内容。其次, 我们采取了与企业共建的方式, 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我院已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建成“卡特彼勒工程机械实验室”。这些措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

3 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协会, 举办创新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 大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结合社会实践, 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开设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 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开展大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催化和转化的科技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发表科技论文。

4 科研训练的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在本科教学中增加科研训练的方法, 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更是培养学生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目前老师承接的科研项目相当一部分课题是来自于企业, 如果能够让学生适当地参与这种科研项目的科研训练, 对学生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学生可以部分地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等工作, 协助或者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内容, 如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翻译资料、实验室工作、数据分析等工作。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而且对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 促进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养成也大有帮助。

3.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三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内涵和存在问题。针对土木工程学科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并以介绍了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成功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中途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作为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核心、素质培养为目的教育过程,这其中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创造,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想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创造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激情、好奇、乐观、容忍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性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一方面降低的研究生源质量,同时也使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际上是“严进宽出”,淘汰率几乎为零。这种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质量监控制的培养方法,难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术腐败也在时时侵蚀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对研究生的影响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为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主要内容是1)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2)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3)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4)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5)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6)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下面我们就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些经验体会:

1 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给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校外实践创新基地,于2006年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一起,申请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地,即中南大学-湖南建工集团研究生创新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评估,正式授权挂牌。该基地每年接受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湖南省建工集团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联合申报省级科技开发项目二项,完成工法近十项,合编教材三部,共同发表论文十余篇。不仅提升了湖南建工集团的科技创新水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尤其在重庆大剧院项目的建设中,获得了各方的良好评价。

2 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强调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设,学院定期每年举办一届院级研究生学术年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演,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取前辈的成功创新经验。同时还不定期地在不同学科方向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心得、交流学术思想、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2009年10月我院将承办教育部全国土木工程博士生论坛,这将又是一个良好契机,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沟通、学习和交流平台。

3 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申报、建设、管理和奖励办法。力争将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等骨干课程分批、分级地建设成精品课程系列,构成完整的优质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有二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6门校级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还支持开出了三门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

4 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积极参加教育部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每年土木工程专业有近十余名研究生通过选拔派往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获联合培养。另外,有不少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导师也积极联系国外学校,给研究生提供短期的学术交流时间。学院还制订了相关政策和基金,鼓励在校研究生参加境内外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5 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一方面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大纲,另一方面也支持研究生任课教师根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研究生教材。累计出版各类研究生教学用书近十本。

6 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是研究生落实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国家级实验基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实验室、建筑材料和工程结构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实验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再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的任务,全时、全方位为研究生开放。

此外,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还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选题基金和研究生SCI收录论文奖励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对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课题研究。

土木工程担负着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高强的实践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努力探求研究生教育、培养等各个环节的规律,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鸣政.博士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1-4.

[2] 刁承湘.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15.

4.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四

基础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作为学生在机械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设计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工程意识时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是广泛应用的,但是由于落后的测试设备,落后的师资队伍,陈旧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影响了实践的发展,学生更不能有效的进行动手和创新,所以,必须要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才能加强对学生专业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和有效应用。

一、机械设计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通过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选用一些以往的学生作品当成教学演示,再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的技术方法,把这些好的作品带进课堂当中,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参观欣赏,让他们不再有一些畏难的心理负担,从而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开创性。最后让学生通过这些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分享体会,从而来引导他们可以更为细致的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创新立意,进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机械设计作为实践综合性非常很强的一门主要课程,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了,实现教学目标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们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课程时,实践则是一条不可小视的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在掌握机械原理的程度会影响到具体的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在机械产品当中,主要是由运动机械以及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应用功能,并且所适用的场合也是不同的,所以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以及各个原理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它的工程实践。此外,由于机械设计一般包括的体系是非常宽泛的,不仅有理论知识,计算推导,也需要一些图表与公式的配合,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在这门课程当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的知识,但是在现阶段而言,由于学校在多方面都受到了一些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从客观角度来讲对实践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技能,更为科学的与理论相结合。

(二)由于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改革以往的课程目标,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学校一般会安排几名老师作为技术指导,但在新的课程安排当中减少了老师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当中找到创新的能力。在机械类的学科当中,一般包括机械方案的设计以及制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以及培养他们的能力实践创新,从而来提高他们的思维意识,在部分学校当中还会应用团队合作来完成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做相关的课程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收益,也降低了敷衍设计的比例。此外,在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应用一些相关的软件作为辅助作图设计,可以更好的构建三维模型,达到传真的效果。我们清楚的可以看到三维软件具有非常强大的一些应用功能,所以在零件的设计上是非常明显直观的,而它的参数多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极易修改零件图以及装配图当中错误的特征。而我们在建立整机装配模型时,应进一步的分析设计产品所具有的运动仿真以及干涉检验等问题,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解决,来加强学生在机械设计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性。

(三)在机械设计课程的试验中,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就

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最有效的知识,但是在现阶段的学校当中,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一些客观限制,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一些高校当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便探索出创新的实验教学应用,理论结合于实践,作用比较明显。在很多高校当中都会应用这种方法,一些老师也对这种方法提出了不错的评价,当教师传授机械理论知识时,可以不受课本当中一些内容的束缚,并且让学生置身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当中,其目的就是把实验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从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提出疑问时也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理论实践应用在创新当中,所得到的效果则是非常明显的,而吸收也是较为快速的,在短时间内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增加了思维的创新意识。

二、结论

5.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五

以下类型的文件由学院(中心)存档,保存时限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人员管理类(人员调配、任免、考核、培训、职责等); 实验教学类(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日志、实验报告、实验室的各种记录本、实验室开放材料、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制度等);

仪器设备类(有关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申报材料、使用记录、设备图纸说明书、自制设备材料等)。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实训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适合高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校外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建设实习基地的原则

6.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六

卢金山a,李朔梅b

摘要:工程实践能力是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由于受到传统学术硕士培养思维影响,以及现实办学条件和经费来源制约,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强有力的实施,导致社会用人单位认同度较低。本文从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教学模式,培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培养模式;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公共实验室

基金项目: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教改课题“材料工程专业硕士教学阶段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YJG14)”

作者简介:卢金山(1969-),男,福建仙游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透明材料和结构―功能复合材料。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硕士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最重要的特点:突出专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由于受到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思维影响,以及其他办学条件制约,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强有力支撑,妨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下面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区别,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鲜明的专业学位特色,但是目前一些培养单位,要么完全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么是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压缩简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选修的专业性课程所占比例较小,过少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因此,需进一步规划课程体系。

(一)侧重知识专业性,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

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立公共必修、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模块。明确和细化各模块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专业基础模块应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主要教授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往往按照各自的传统学科优势,从二级学科角度设置课程,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受局限、被弱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的界限被混淆。应该从一级学科角度设置一些基础性、通用型必修课程,如材料工程实践导论、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等。这一模块应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工程领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模块应侧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其知识迁移、技术转化的实际能力。这一模块不仅包含二级学科的精细化专业课程,而且涉及系列化的材料工程讲座,尤其是高新技术前沿研究和生产的最新进展。通过专业技术模块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宽厚的材料工程专业性知识。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是根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设置的选修课程,可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如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材料设计与经济分析、市场营销策略等。通过该模块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的材料工程知识视野,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并考虑职业发展的方向,将原有的过于宽泛、零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可达到健全与完善课程体系的作用。

(二)突出课程内容“应用”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材的.选取方面,应根据专业学位特点体现出其工程应用属性。以材料工程专业为例,课程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当前材料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考虑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具体专业的专业性,还要注意在课程专业技术内容中突出相关专业的应用性,并参照材料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从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角度,规划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材料工程涉及材料制造、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回收利用等内容,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材料工程实践中所涉及的有关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在线检测技术、效率效益评价等课程,尤其是应重点突出材料工程实践中涉及的材料选择、环境保护以及使用性能评价等应用性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在材料基本属性与宏微观机理基础上,掌握材料生产、检测以及使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定技能。

二、优化理论教学方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鼓励学生提出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意将理论性与应用性内容有机结合,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应采取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方法,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重视现场研究、模拟训练,有条件的还可邀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讲座。培养学生研究工程实践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与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学贯穿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提倡采用自主学习法,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其研究及把握新信息、新技术和新理论的能力。自主学习并非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及时点拨、释疑、指导。在自学前应布置任务,提出探讨性问题,为其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参考意见,减轻学习的认知难度。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指导他们在查阅资料后,定期举办课堂讨论与学术讨论,自由地开展学术批评,要求学生写出学术讨论论文。

(二)建立健全“双导师”制

导师的学术水平与指导能力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指导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建立完善双导师制度对学生工程运用能力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双导师”制度下,校内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科研方法、学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校外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课题性质,明确导师的职责与分工,学校课题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从应用角度指导;企业课题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从学术角度指导。导师之间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合作,及时解决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衔接问题,引导、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过程,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在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中,由于经费及硬件条件所限,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常常被忽略,因而强化实践教学,革新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整合实验资源,建立研究生公共实验室

应进一步整合实验室资源、学院和学科团队的研究基础设施,建立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提供系列化、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依托重点实验室、开发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中心等硬件条件,开展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针对特定工程实践内容,通过文献调研、企业参观学习、专题设计与实施验证,开展指向性明确的应用性课题实践教学,使实践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为解决校方经费不足的问题,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由企业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欧美等国的一些大型企业,都有专门提供给研究生的实习岗位,并且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此类工作。在这方面,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从科技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原材料和经费支持,利用企业大型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这种校企联动的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将学生直接派往企业,参与企业相关项目,不仅弥补了学校经费和工程实践条件的不足,也使企业在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过程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提升企业了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成败。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需要高校、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促进其快速成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翔,居沈贵。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3,(1):21-24.

[2]高林。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3,(1):27-29,35.

[3]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7.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土木工程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现实需求, 跟不上现代土木工程发展速度, 本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 在部分岗位上甚至不如大专生适应能力强, 备受用人单位诟病。追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 学生个人品牌不突出, 竞争力弱, 办学无特色, 所培养人才不能满足工程需求。为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近几年新兴的独立学院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 而独立学院与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师资、实验设备等均不相同, 套用一般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并不合适。本文以独立学院为依托, 探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教育现状

我国独立学院兴起时间不长, 对市场把握不够充分, 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够统一, 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不明确, 办学缺乏特色

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多数独立学院照搬母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重理论、轻实践, 忽略了本校学生的特点, 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2. 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制定, 并能顺应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等一线工作, 这些工作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 而当前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培养, 实践性课程略显不足。

3. 独立学院中师资力量匮乏

独立学院中的教师多数为无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 严重缺少“双师型”教师, 而土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这就制约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力量, 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主题来进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地方经济建设, 以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己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必须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师资等各方面入手, 全力改革。

1. 确立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 实现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大多数是地方性院校, 地方性是学校的第一特征, 独立学院应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理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完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融入地方, 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确定适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必须充分发挥地方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措施为: (1) 主动争取地方土木行业、企业的支持,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 定期分批送学生到实习基地学习, 如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认识实习, 学习完成某科重要专业课后进行实践实习, 即将毕业时进行毕业实习等形式。 (2) 主动邀请地方土木行业中专业工程师走进课堂, 进入学生实习基地, 用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技能去指导学生实习, 与学院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完善理论教学体系,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理论教学体系可采用“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 其中基础课包含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其中公共基础课是院级平台, 一般由学院统一制定, 而专业基础课是土木工程系级平台;专业课主要包含专业方向课程, 可按市场需求灵活设置。

在土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融入创新意识, 具体措施为: (1) 增设土木法制类课程, 提高土木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素养; (2) 推进土木系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然后以市场为导向,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3) 通过工程图纸识别、工程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 把土木专业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起来。

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相对课堂讲授来说更直观, 是对理论教学的综合体现,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工程系中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四大环节。

第一, 加强实验室建设, 拓展实验课教学覆盖面。实验室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接近实践的课程, 也可以把实验室看作校内实习基地, 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与实践相联系的第一步, 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首先必须把土木行业中最基本的设备纳入实验室, 其次不断购进先进实验设备, 把新设备新仪器的应用内容加入到实验教学中。

第二, 做好实习教学环节追踪监控, 保证实习效果。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和课程实习一般较为集中, 实习时间较短, 可每20人安排一位指导教师, 对现场所见进行讲解、分析, 实习完成后以实习报告形式结题;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深入工程第一线, 参与工程实际, 由于学生人数多, 且较为分散, 学校管理工作备受挑战。这就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实习内容, 安排校内指导教师, 实习企业安排校外指导教师, 双管齐下, 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定时电话追踪, 校外指导教师要求其每天完成实习日志, 并完成实习总结, 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实习效果。

第三, 注重课程设计选题, 通过争优答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设计是对某门专业课的一个理论总结和实践联系, 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从选题上必须联系实际工程, 与当下工程技术接轨, 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 制定详细的课程设计指导书, 保证课程设计顺利、优质完成。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 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在课程设计完成后进行争优答辩。

第四, 采用“边实习, 边设计”的新型毕业设计实习模式。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最后一门必修课程, 也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重要总结。以建工系为例, 毕业设计主要包含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概预算等几部分, 每一部分都与实践紧密相连, 可采用“边设计边实习”的毕业设计实习模式, 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进行毕业实习之前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 由指导教师为学生详细解答任务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这样就增加了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4. 加强师资培养,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是不仅具有学术和教学水平,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加强师资培养,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 依靠校企合作, 从企业中引进或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 兼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或做兼职教师; (2) 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资金, 鼓励本院教师学习进修, 到工程实践中去, 提高专业能力, 也可以结合土木系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 加强教师现场实践技术训练, 最终能把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地方, 顺应市场,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大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认可, 学院才能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高亮.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6)

8.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工程图学;三维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机械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XFFGG05)成果

作者简介:赵炳利(1962-),男,河北人,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图学及CAD。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新时期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做出重要部署,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新时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国内仍延续着传统的加工制造方法,高等工科院校在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图上通常也是采用二维图样设计的培养模式。无论是工程制图课的教学与训练,还是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相关设计实践环节,绘图时基本上都是以绘制二维投影图来表达相关零件图和装配图。近年来,虽然绘图手段已经逐渐转变为计算机绘图,但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与设计能力培养的思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1]。随着计算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可以直接实现三维设计和加工制造,使得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成为产品设计和加工制造的核心内容。这也为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数控加工机械以及相关三维设计软件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建模引入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也得到广泛应用[2][3]。

在近年来的机械专业本科教学中,结合我校机械专业的特点,在对学生如何进行三维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的问题上进行了研究,以SolidWorks[4]作为支撑软件系统并将其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全程三维设计培养模式

产品的设计过程,是根据特定目的的要求,先构建出产品的雏形,再完成功能优化、强度校核、工艺结构合理性调整、经济评价等步骤,最终完成产品的设计。三维设计方法是从三维建模入手,再根据软件的参数化功能与其他软件相链接,能够对这一设计过程实现更为直接和直观的体现。要使学生掌握三维设计方法,教学内容和体系安排的框架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并对学生完成从模仿实物→模拟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的全程培养。

为了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践行CDIO[5](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2008年,我们学院启动了机械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是培养全程三维设计能力的模式:三维造型与设计理念的建立→模拟性三维设计→工程性三维设计→创造性和应用性三维设计。在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开展建立三维造型与设计理念及模拟性三维设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主要开展模拟性三维设计和工程性三维设计;在毕业设计中主要开展工程性三维设计与创造性和应用性三维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模式。

三、工程图学课程中培养三维造型与设计能力

鉴于国内机械行业正处在采用三维设计以及沿用传统二维设计方法的并存时期,而且这种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参照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基本要求对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提出的基本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具有岗位竞争力,加快新时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创造力,必须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三维设计手段与方法。

在第一学期开设的32学时的画法几何教学中,在不削弱投影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维造型与设计理念、简介轴测图等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讲授三维造型方法。在画法几何教学中,由二维投影图样想象三维形状一直是学生学习投影理论基础的难点之一。虽然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有很大的改善,但遇到具体问题或稍微复杂一些的图样,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想象出立体的组成及形状。

将三维造型方法融入到画法几何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基本立体的三维造型的方法,经过学生自己独立的上机操作,结合实体模型和动态仿真,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进入真实的三维实际中,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了三维造型的初级建模方法,同时也架起了投影与实体之间的桥梁,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思维、想象、创造构形的能力。以2009秋季学期为例,将三维造型方法融入到画法几何教学中的班级平均优良率是45%,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名列前茅,而部分没有将三维造型方法融入到画法几何教学中的班级平均优良率是38%。2009秋季学期,共891人学习了画法几何,成绩统计如图1所示。将三维造型方法融入到画法几何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建立三维模型,图2所示a)、b)是画法几何作业中某形体的三维建模图形和传统的轴测图图形,学生进行三维建模平均需要20~30分钟,绘制传统的轴测图图形平均需要100~150分钟。2009秋季学期,参加教改班级的学生在规定的两学时上机时间内,普遍能完成3~4个组合形体的建模作业,而没有参加教改班级的学生完成上述作业大约用8学时。

图1 2009秋季学期画法几何成绩统计

a)b)

图2 三维建模图与轴测图

在以前的机械制图的学习阶段,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将实体在大脑中成像以及对工程知识的理解。在画法几何阶段建立了三维造型与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再学习机械制图,则图样中的二维图形在大脑中成像为三维实体快,即使有一些二维图样不能在大脑中成像为三维实体,则学生利用SolidWorks软件模拟与仿真实体也是很方便的。将SolidWorks的内容适时地融入组合体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平面图形与三维实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运用SolidWorks对课上及习题集中二维图形所对应的实体模型进行展示,对零件及装配关系进行动态仿真,架起了投影与实体之间的桥梁,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思维、想象、创造构形的能力。实践表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大大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加快捷顺利,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达到了培养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而装配图阶段的虚拟装配及装配干涉检查,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进入真实的三维工程实际中,从感性上理解了三维设计的初级建模方法,实现了模拟性三维设计。模拟性三维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三维建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008春季学期及2009春季学期,在参加教学改革的班级中,学生用三维软件绘制了千斤顶的装配图。学生在完成三维建模设计及仿真后,部分学生还将其直接转换生成二维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学生对三维设计与二维工程图之间关系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对于部分能熟练操作软件的学生,应用了基于CDIO模式的方法,在学习装配图时,布置了绘制安全阀的装配图及三维建模的项目,学生学习有方向,设计与熟悉模型有目的,三维建模有目标。学生充分利用开放的CAD中心,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上机实践,如期完成了安全阀的三维建模项目。而完成项目后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机械与进行创新的信心。

四、结论

在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三维造型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开展模拟性三维设计和工程性三维设计;在毕业设计中开展工程性三维设计与创造性和应用性三维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模式,是符合新时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要求的。三维设计是工业发展的必然,将三维设计作为机械类本科生全过程培养的改革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程设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维设计也是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创新,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桂荣,赵炳利.工程图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5,09(5):436-438.

[2]陈洁,赵炳利等.基于WebVR的工程图学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东华大学学报,2006,10(5):129-133.

[3]许国玉,常艳艳等.基于三维CAD的模块化工程图学课程体系[J].工程图学学报(增刊),2009:149-152.

[4]二代龙震工作室.SolidWorks2007基础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9.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九

【摘要】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本质要求,本文从就音乐专业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行了有关论文。音乐活动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

【关键词】音乐专业 创新能力 实践培养 课程改革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个“重点”是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构成,且二者相间并重,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既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实质进行了科学定位。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性决策,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新发展。为此,本文就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院校的工作重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经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日本把发展创造力视为国策,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三张“通行证”是20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一张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创造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次,这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新教育方针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等教育在实施教育时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作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是先导

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师首先不要迷信传统,书本和权威。传统虽众皆行之,书本虽众皆学之,但要知道并没有穷尽真理,仍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也没有尽善尽美,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即使那些被证明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能将其绝对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必因是学生就人微言轻,要突破心理障碍,塑造出求实精神,自信心和好奇心。只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会有新的发现,也会取得独特的成就。作为教师,既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锻炼胆量的机会,又要将最新学术观点,择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在对不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有自己的学术见解。教师还应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及刻苦钻研精神。

2,对学生进行学习理念的教育

我把人类的学习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学习阶段,即从人的出生到高中结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自然现象,社会想象的“认识,知道”,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所谓前人总结的经验、理论等,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放牛式学习”。第二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即大学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针对所选择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要求对某一个学科领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为今后能在该学科进行更深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放羊式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树立创新精神。第三阶段是研究性学习阶段,即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明创造,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寻矿式学习,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得到结果。那么,针对这样一个学习阶段的划分,所以我们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学习理念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由“放牛式学习“的学习转变成。放羊式学习”,即由教师引领着学习到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的学习,培养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在学科中某一方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查漏补缺缺,打好学科基础。

3,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培养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法律性依据。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基础上,对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探讨,制定了以“多能一专”和“一专多能”的两个不同的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开设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突出了的基础性,《专业选修课》的宽泛性,(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的专业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在《专业拓展平台课程》上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规范了对学年论文的要求,增加了艺术实践和采风。既突出了专业特点,又体现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重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注重应用理论的教学,在《形体舞蹈》课程里加入舞蹈编导的内容,成为《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课程:在《声乐》课中加入声乐理论与发声原理的内容,成为《声乐基础》课和,在《钢琴》课中,增加钢琴伴奏的教学,成为《钢琴基础》课程、在《合唱与指挥》课中加大指挥的课时比例和增加合唱排练的内容,成为《合唱,指挥与训练》课程。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把豫南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增加到教材中,在《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课中加入豫南花鼓灯的内容;在《视唱练耳》课中加入豫南民间调式的练习: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中加入豫南民歌的内容。

在教学改革上,我们拟对《视唱练耳》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拟对《基本乐理》课程实行入学会考免修制;对《钢琴基础》、《声乐基础》实行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实行教师,学生双选制。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可自由发展的平台。

5,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还要有一定的培养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学术的文化环境,不仅是合格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更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为此,我们推出了专家讲坛,使学生在参加讲座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创新的欲望;实行班级小舞台制度,要求每学期每班至少要组织一场专业音乐会,使学生在举办音乐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每学年还将举办大学生教师基本功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声乐大赛,钢琴大赛,器乐大赛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

6,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落实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成效。其一,在学年论文上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学科知识,加上由于近些年艺术扩招的实际,学生对本学科知识了解有限,适时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品格的培养,努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逐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同时要注意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培养好奇心、磨炼意志和坚定信念等。其二,针对当前学生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每天一十分钟的跟琴视唱,每一周背会一首民歌,每一个月听懂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使学生在这些音乐实践中得到体验,增强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其三,鼓励学生举办个人毕业音乐会,我们把每年的四,五月定为艺术实践月,把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举办的音乐会纳入必修学分,音乐学专业学生记入创新学分。其四,《实行大学生本科阶段导师制>,要求学生入校一年后,经过教师学生双选,确定学生的指导老师,之后的三年,包括学士论文都有该教师进行指导,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得到研究性学习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思。

10.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作为设计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通过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设计出各式各样的作品来,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就没有办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也无法让自己的作品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限,这些对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要想做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就必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1转变教育模式,建立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建立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紧紧围绕学生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创新型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观念。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学校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变革,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一些新型设计理念进行借鉴和学习,从思想上转变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认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教育中,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教育观念为主导,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办学指导思想,通过这种指导思想来安排和推动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考核和评估等。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用创新的教学观念来带动创新型教学的开展。

(2)设立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课程。

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是整个学习工作的核心,也是自己的主要学习目标。

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也需要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和重点,让学生在学校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创新型设计理念、创新型设计策略等课程进行学习。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学习当下最流行,最时尚的设计内容。

学校应该利用现代科技,借助计算机以及电子通信系统等工具,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些计算机设计软件教学,让学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习先进的设计知识。

例如,可以在计算机课程中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等设计课程,让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方便、更全面、更好地进行设计知识学习,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策略。

传统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也无法很好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安排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需要安排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设计方案等教育内容,在教学策略方面,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应该将企业和市场等元素纳入到艺术设计专业体系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课外活动实践小组,开展设计竞赛活动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已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去深思,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慢慢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为学生提供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

要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做好教学环节的工作,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施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践行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1.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车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项目资助说明: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628)“车辆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U461-4

汽车行业中,我国作为后起之秀,在汽车的制造以及市场销售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汽车工业体系,培养一大批从事汽车研发、生产及管理的人才,但仔细分析我国的汽车品牌构成,不难发现高端汽车仍旧是以进口和合资技术为主,我国的自主品牌发展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创新的研发团队,大部分核心技术仍旧追随着国外,基于此现状,高校是培养汽车行业高端人才的摇篮,承担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高校探索的重点,我校在2012年新成立的了车辆工程专业,专业成立的比较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重点是培养东北地区的汽车专业人才,在专业培养上根据东北地区车辆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重点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对目前其他高校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发现,普遍高校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建立的专业课程大而全,课程门数多,忽略了以基础应用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注重理论系统的学习,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开放性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型实验较少,这与车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其不吻合。

自沃尔沃汽车集团入驻大庆后,带动了本地的汽车企业的发展,我校的车辆专业是以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发展及东北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建设之初与沃尔沃汽车集团进行了前期的多次沟通并兼顾目前汽车企业的需求,设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高效相比,在保证车辆专业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的行业特点增设了工业工程基础课程,一方面考虑沃尔沃汽车集团对工业工程基础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了国内的汽车专业课程在此方面考虑较少,这样可补充车辆工程及汽车人才的培养专业的范围,同时将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在符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尽可能向前设置,主要是考虑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各小学期的实践环节能够与专业尽早的结合,同时需要将学生尽早的进入汽车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7、8学期的课程中,主要是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理念是进入企业,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培养。这样就将大而全的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技能型的课程布置在实习及实践环节,例如汽车CAE、汽车CAD以及汽车检测等,课堂内主要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在实践环节增设了汽车故障检测、发动机性能测试以及汽车性能测试等系列实践课程的开设,同时增设了汽车设计的设计任务,是学生系统的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以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训练及培养。

2.车辆专业培养模式的摸索

车辆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是各个高校一直探索与研究的热点,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同,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微小的差异,但各个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差异较大,主要由于定位不同引起的,主要包括:开发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本地对车辆专业的需求,充分发展本地汽车企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体系的建设方面,注重宽基础,灵活设置专业模块,推行企业与高校在实践环节的协作,按照车辆专业的需求,设置车辆专业学生的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以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贯穿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通过建立与企业实习双向培养模式,实现一人一岗的实习培训,采用企业与高校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实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并将企业对学生前期培养的内容及理念,同时将车辆发展的前沿技术引入到课堂,让学生能够实现平稳进入企业,同时具备一定分析能力,最终形成“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实践教学的改革

“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在实践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设计的改革,将机械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在传统的算—查—化的课程设计模式基础上,引入了,专业实习的改革,为了实现校企对接,在学生的专业实习方面,提前与企业联系,设置实习岗位,并分散进入企业,使学生在企业内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师傅,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锻炼,目前,此中培养模式采用了学生选拔入岗的方式,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了试行,效果较好,下一步如何实现将大部分同学实现进入企业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培训,是一个难点,第二是毕业实习的改革,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时间,同时结合学生的签约单位,试行灵活的岗前实习,在企业具有导师培养的模式下,允许学生提前进入到企业,将毕业设计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想结合,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较为充分在企业内得到了锻炼,通过上述两次的实践环节,可有力的支撑“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填鸭式教学模式目前仍旧在高校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起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课堂,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验,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与更新,作为新专业在此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与实践,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以讨论专题的形式进行的学习,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以解决知识点,从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富,周斐芳. 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J] . 中国电力教育,2012,( 5) : 13 - 15.

(2)唐友名,易际明.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项目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 ( 28):177-178.

12.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社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目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的导向作用下, 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初高中, 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是被关在教室里度过的。他们的视野被禁锢在书本上, 对自然界的感知, 对生活中社会上日新月异的人类创造成果的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少之又少。进入大学以后, 实践教学在很多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一直处于附属地位, 被视为验证理论、训练动手能力的辅助教学, 实践教学教师亦被划定为教辅人员, 这一定位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创新能力不足。如何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构建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 具有较强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新型实践和创新教学体系, 是教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2]。本研究对我校工程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与科学、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能源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 提出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本校工程类专业的学情调查

对本校工程类专业做了学情调查, 本次学情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71份, 回收率为94.2%。调查的范围基本上覆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类专业, 其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占30%、电子信息与科学占30%、机电一体化占25%、机械占5%、能源工程占5%、土木工程占5%。从性别的比例上看, 男生占70%, 女生占30%。问卷的内容调查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环境利用以及学习风气等多个方面, 这对我们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深入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充实的数据。表1是对我校工科类学生创新品质的调查结果。

关于对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 有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很强, 7.5%的学生认为比较强, 仅有12.2%和2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比较差。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分布图如下图1所示:

三、我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个环节。经研究发现, 河西学院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如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 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不适应实践教学的发展, 不适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老师讲为主, 教学活动过于模式化, 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 不断重复地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从而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懂得被动地接受, 学习过程中没有批判和质疑, 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从而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勇气逐渐埋没掉。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的创新素质不高。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单一;通常进行的实践活动中, 教师更多的是“代替”, 而不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专职实验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欠合理。

3. 缺乏开放实验室。

开放是指每门实验课都要提供一定目的的课内选做和课外选做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 随时到开放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 对实验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空间。我校的开放实验室很少, 使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没有“门”可进, 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

4. 实习基地建设存在困难。

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办出学校特色的基本前提, 也是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基础。然而, 由于社会上许多企业、公司担心公司商业机密、技术专利外泄, 学生人身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等原因, 经常很委婉地拒绝大学生实习。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企业配合不力等诸多因素, 我校工程类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普遍存在难度, 进而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受到很大影响。

5. 毕业论文 (设计) 方面存在不足。

毕业设计 (论文) 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并获得科研能力的一次实际锻炼。经调查, 目前绝大部分学生真正用于搞毕业设计的时间平均不足规定的一半, 很多学生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目前, 各个高校纷纷将学生就业工作放到突出的位置[3], 只要学生说是去找工作, 有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或者绿灯大开, 致使毕业设计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无法保证。

6. 实践教学考核的管理机制不合理。

由于我们长期采取的是应试教育, 从小学开始对学生都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4]。进入大学以后, 仍然以考试型的考核方式为主, 普遍缺乏经常性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考核制度不合理, 仅凭一张卷子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 对于创新方面没有给出具体的加分项, 导致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四、提高我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思路与对策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 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信息互动, 启发创新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重视个性发展, 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设计, 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下六条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

1.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时空。倡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法, 采用启发式、项目式以及一讲、二讲、三带、四导模式[5]教学模式。所谓一讲是指老师把专业课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讲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反馈;三带是指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带动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四导是指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 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完成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实践教学队伍。我校在引进教师时, 尽可能将那些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项目实践能力, 集理论、实践和项目经验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吸收到教学队伍中;积极为实践教学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改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待遇, 使实践教学教师的岗位成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岗位。量化实践教学教师业务考核指标并与待遇挂钩[4];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把素质好又有培养前途且乐于献身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优先送到实验基地或企业实践锻炼, 使其在学识和实践方面有所提高。

3. 创建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全开放式的实验条件, 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 把他们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同时, 开放性实验室对实验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都是有备而来的, 会提出各种实质性的问题, 作为指导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对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6]。我院实验室开放后, 不但学生可以积极参加, 年轻教师也可参加实验室工作, 既可提高设备利用率, 对于培养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与科研能力也提供了良好机会。

4. 采取灵活的实习方式。

学校在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中应主动与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仪器设备、优越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和假期实习等, 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素质能力。或者由学生独立进行实习,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联系单位并进行实习, 这种实习办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将来对就业的选择。鼓励大多数同学走入工厂, 深入生产实际, 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实际问题和需要, 真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最大的实习效果, 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

5. 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 形成师生科研一体化模式。

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本科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论文开题阶段, 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在科研实施阶段, 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教育训练;在论文的撰写阶段, 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认识自身的不足, 调整学习方法。此外, 通过言传身教, 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 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6.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可采用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方案设计、实验论证、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 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得出可以不是唯一标准答案的结果;考试内容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 凡在实验中有所创新者实验总成绩增加5%, 多次创新者总成绩增加10%~20%;凡实验研究作品在省内、国内杯赛中获奖者, 其相关实验课总成绩可增加5%~20%;参加全国性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并获奖的, 奖励3~6个选修课学分。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本身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与尝试。随着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的提高更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努力使高等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以期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丁浩, 邓雁希, 杜高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63) .

[2]张娟, 田慧云.关于对我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 .

[3]杨益.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 2010, (21) .

[4]阳红珍, 马细珍.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 2009, (6) .

[5]宋迎清, 马细珍.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和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

13.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三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0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0-02

作为全球性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产业以期高增长,高收益的产业特性,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15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位3.3%,而生物产业的增长率却达30%[1]。当前该专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十分显著;部分学校甚至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这些都为生物产业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江南大学自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伊始就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概况课程的内容要求表明,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一门深层次的,多学科性的和综合性实验技能培养的实践性课程[2]。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开设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目的在于缩短学生在所学的专业基础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随着2011年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成,其作为生物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探索及模式。

1.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工程是工程型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室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操作工程设备,检测过程参数以及分析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由于受到传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的影响,其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在各单元实验中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即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思考就可以完成实验,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的进展,生物工程的研究也有传统的细胞外环境发展到细胞水平乃至基因水平的多参数多尺度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生物能源的开发,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我们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加强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学会创新。

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张梁等在国内教育类杂志上指出:需要将课程教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工程设计联系起来,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专业生产实习)-理论(专业课程)-实践(发酵工艺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实践

我们多年来不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式进行完善,具体操作如下:

(1)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探索与实践

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1年5月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建有粮食精深加工、通风发酵、厌氧发酵、分离提取与包装等四个中试平台。四个中试平台可以实现单体设备独立操作,形成从原料处理到产品包装(GMP水平)整各个生产过程的中试能力。自其建设完成,我校本科生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即安排在本实验室中进行。我们充分利用中试实验室现有的空间,划分成3米和6米两种层高,3米作为学生实验台实验的场所,6米层高的空间作为工艺设备的空间,分别有机整合成工艺实验室和分析实验室两部分。工艺实验室中配备了实验所需的中,大型设备和常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室配备了代表了当代分析测试仪器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精密仪器与设备,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液相色谱串联四级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全数字化核磁共振波谱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微射流均质机、流式细胞仪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基于预约制度面向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中的所有仪器都附有仪器原理,使用说明和操作步骤,大型仪器还录制简明的样品处理及仪器操作视频。在教师指导后,由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操作这些仪器,学生可对实验中各种感兴趣的参数随时进行分析表征。实验室的开放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仪器与试剂的损耗,给实验室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但多年的实践表明,开放式的综合实验课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2)改进和优化实验内容,学生可分层次自由选择实验

我们重点从以下几点改进和优化了已沿用多年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首先,精选实验内容。减少固定实验步骤的简单重复性实验内容,只保留极少部分应熟练掌握基础操作的经典实验。同时跟踪学科发展,把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的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其次,保持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生物工程研究范围近几年来拓展很快,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技术使越来越多的产品可通过生物法生产,而工艺与设备的操作往往贯穿在这些产品生产的中下游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使其今后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有必要对一些非常规生物过程的认识,如增加固态发酵、基因工程菌发酵和动植物细胞培养的实验。同时结合工程实验室中试平台实地介绍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车间布置及工程核算等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再次,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在总计16个实验中,基础性综合实验开设4个,每位学生可选做2个以上;文献型、研究型的设计性综合实验开设6个,每位学生选做3个以上;探索性综合实验(由我院教师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开设6个,每位学生选1个以上。具体选择所做实验的个数,由学生根据教学时数自行确定。

(3)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Seminar交流活动

构建以学生认识专业、实习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技术实习、专业技能认证、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专项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实验,要求其从选题依据、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到最终结论,完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形式。学生完成实验选题和实验设计后,让每个研究小组派出代表以幻灯片的形式宣讲自己的实验设计,让其他同学提建议,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根据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环境研究法课堂授课结束后,就进入实践环节,实践就是让学生将确定好的研究方案付诸实施,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完整过程,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可对报告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通过这些环节,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实现教程、工艺合一,产品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多层次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课教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将生物工程的上、中、下游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减少实验重复内容,给予学生全局的观念,又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工程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讲解及演示以外。还应该增强学生创新性的自主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定期安排学生进行seminar。例如将班级成员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设置组长一名。每个小组根据指导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由准备材料,在组长的组织下提出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并上台讲解展示,在此过程中其他组别对其进行提问打分。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增强学生创新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为了准备材料会查阅很多资料,也是对知识点的再次复习过程,同时也是理论结合实际,增强了学习效果。在Seminar活动讨论交流后,对学生自己设计的或自带课题的实验,只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实验条件许可,即允许进入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

(4)建立实践性课程考核新体系

要全面真实地检查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建立和实施以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以实验理论、实验操作考核、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果评价等多样化考核方法,从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考核学生在全面掌握和融合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考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创新能力成绩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包括实验预习、学习态度、科学作风、平时操作熟练程度、结果、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期末成绩占实验成绩的40%,包括抽签实际操作和抽签回答实验理论性问题两部分。综合创新能力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考核的依据是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和综合性的实验论文。经过这样的改革,突出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培养学生求实意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调动了学生重视实验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林江,郑飞云,李永仙,等.创新设计型生物工程工艺大实验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194-196.[2]黄敏,邱建平,张影陆,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11.[3]江珩,陈守文,喻子牛.以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172-175.作者简介:

李由然(1985-),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发酵工程方面的研究。

14.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四

[摘要]21世纪的中国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传统的广告教育事业也在这股潮流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进广告教育事业的改革,注重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我国广告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保证其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广告教育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在当今社会,广告事业的发展水平已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广告凭借其独有的市场经济功能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浸入到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因此,广告教育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我国的广告教育事业的现状却并不是那么的令人乐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日益接轨,我国传统的广告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所以,大力推进我国广告教育事业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现笔者通过对目前我国广告教育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广告教育的改革尽一己之力。

一、传统广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很多院校的广告专业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非常的少,尤其是与当前广告市场的联系,“封闭办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课程、教材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相悖而驰,并且广告教育节的同行也缺乏相互学习的机会,这样严重导致了广告教育的不切实际和学生锻炼其实

践能力机会的不足,同时大量的学生动手能力与心理素质较差。第二、很多学校的广告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一整套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安排体系。我国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的课程设置安排并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专业的要求来加以合理的安排,而是根据其拥有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来设置课程,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广告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广告事业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的片面化,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法得到提高,很难在广告策划、设计、制作或者市场开拓等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三、广告教育师资的匮乏。我国的一些高校为了扩大生源,在师资力量不够的情况下设立了广告专业,如此造成很多广告教育的专业老师都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的,不仅无法对当今的广告市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且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另外一方面,虽然有些老师很擅长理论描述,但是对广告实际运作没有一个必要的感性认识,缺乏对广告教育内涵的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同时也缺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告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四、经费不足,缺少后劲。广告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发展历史不长,要想保证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实施是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多数高校没有深刻意识到广告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不愿意投资进行改革,使得这两方面能力培养的升级也只是纸上谈兵,举步维艰。

第五,就接受广告教育的学生自己而言,对广告专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甚至出现误区,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广告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在理论学习上不能对广告专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将广告的理论知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几乎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广告相关的实践活动,实际操作能力很弱。由此导致大量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的自豪感相当缺乏,毕业之后不愿意到广告公司就职。

二、解决措施

第一、注重交流,构建一个有效交流的广告教育平台,营造发挥学生创新性、实践性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对学校的广告教育事业进行对外开放,积极加强与社会以及各种广告经营单位的沟通,营造和谐有序的广告教育大环境。可以通过邀请各种广告知名公司和协会的负责人或者是广告界的杰出人物来学校进行演讲,成为客座教授等等,同时也可以组织院校学生到实地进行参观见习、鼓励本校的专业老师不定期的到著名的广告公司学习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其对广告事业实际操作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以“创新性、实践性”作为其改革准则,大力调整广告课程的设置模式。可以参照国际先进的广告教育模式来改革我国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广告课程的安排可以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4大部分组成,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一部分的课程都承担着不一样的培养目标和职责,促进其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

合,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对广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扩充教师的数量,通过各种途径招聘优秀的广告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可以聘请一些有着丰富的广告经验的人来学校做兼职。

(二)提升教师的质量水平,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实施相应的晋升机制和奖惩机制。另外可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促使其知识的更新。

(三)倡导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专业的比赛,并实施专业老师指导学生的制度,从各个方面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四、加大对广告教育的经费投入,学校应该重视对广告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通过学校本身对广告专业资金投入的倾斜和寻求赞助的方式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五、改变广告专业学生的错误思想,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巧妙简化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来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于广告事业的认知。在广告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总结

广告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广告事业腾飞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由于我国广告教育

发展的滞后,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对其未来的规划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更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来提升竞争力,在全球的广告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广告教育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陈洪波 东南传播2010年3期

2、高校广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傅琳雅 教育教学刊2010年3期

3、新媒体广告趋势下的广告教育革新舒咏平广告大观2008年4期

上一篇:会计事务调研报告下一篇:女性沙龙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