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验图文分析

2025-01-09

管理经验图文分析(共1篇)

1.管理经验图文分析 篇一

专题

二、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2.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理论课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第 5、6、7周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了解党在怎样的曲折中进行艰难探索,掌握改革开放对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道路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一章 九十年的奋斗历程

齐国的稷下学宫

以讲解为主,历史、时事真实叙述为辅

一、应运而生,浴血奋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受西方

列强侵略、长年战乱,面临亡国灭种境遇的屈辱史。1840年,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多少仁人志士,各种党派人士,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寻求着救国图存的道路,但无一能够成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社会力量崭露头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上海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李汉俊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由于遭到了暗探和巡捕的骚扰,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举行。一大讨论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确评估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根据集中兵力,各个歼

敌的战略方针,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在1926年底就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份。1924年到1927年间,第一次国共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未能遏制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在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国民党右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选择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法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八七会议”明确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路线。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提出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当曾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了大规模杀害,党员人数由原来的5万朵人锐减到不足1万人。另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十年中,当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

误,汲取教训,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民侵华战争。在国家危难,民族灭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础上,努力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实现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抗战之初,中共中央根据敌强我弱的战场形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战略。八路军、新四军大踏步向敌后挺进,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随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日本侵略军调整侵华方针,将主力用于进攻敌后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1939年,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此后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有理、有节、有利”的原则下,对国民党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抗日大局。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经过八年抗战,共产党员发展到了121万人,建立了拥有1.2亿人口的根据地19块。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完成了战争准备后,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以自卫战争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党成功地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革命,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人民拥护共产党,使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气势磅礴的人民解放战争,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基本上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最主要的历史任务。

二、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政权的重任。恢复工业生产、建立国营经济、收回海关控制权、打击投机倒把行为。1951年春,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新中国为恢复和加速经济发展,开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从1953年开始执行。在“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

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工业、农业、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咋咋实施地向前迈进。

1956年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总结了党的七大以来特别是建国七年来的经验,会议(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3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很多方针和设想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1956年到1976年的发展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一是“探索性”。这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也为八大作了思想准备。中共八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等都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益探索。在这段时期,原子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顺利升上太空,石油基本自给,政治、经济、交通、教育、科技、外交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在曲折中进行前进发展。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也导致了频繁的政治运动,并最后酿成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三、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后,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方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通过拨乱反正,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荷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这次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在对外开放上,把广东、福建作为对外开放是试点省份,率先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最后,设立海南省,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打开。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初期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受到了很多阻挠。改革开放后,外国资本进入了中国办企业办工厂,招收中国的工人,赚钱剩余价值,这中国到底姓“资”还是姓“社”?中国还要不要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应该如何走向? 在一片争论声中,1992年除,邓小平亲自南巡到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就是著名的“邓小平南巡讲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 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邓小平说:“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

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南巡讲话更加坚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改革开放后,深圳依靠沿海优势成为首批经济特区后,依靠“敢为天下先”的意识,锐意进取,率先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三十年的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改革开放30年,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义务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了蓝图。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21世纪,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到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

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两个伟大转折,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由封闭社会转为开放社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社会结构不断完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和谐社会,在社会和谐中促进科学发展。

第二章 九十年的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九十年历程中,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二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过去的九

十年历程中,也得到很多启示。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走俄国十月革命的路,在主要城市发动武装暴动,诸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另一条是走在偏僻农村进行武装暴动的路,诸如毛泽东所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然而,这两条道路,到底哪一条道路更适合中国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熟悉到,第一条道路适合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因为近代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而且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组织纪律性。共产党人依靠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在反动统治势力集结的大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有可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交通都非常落后,各地区发展也极不平衡;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队伍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在大城市进行革命,进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地步。因此,在毛泽东看来,中国革命要走向胜利,必须要打破在中心城市夺取政权的模式,打破共产国际的教条化倾向,必须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同时

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所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就是自觉结合的典范,这一结合在客观效果上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事业中获得了自觉性、主体性与能动性,最终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坚持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最根本的体现。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

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当家做主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成为现实。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现在,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都是为了顺应人

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

三、制定科学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 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

一个理论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关乎党的生命。科学地判断形势,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取得根本胜利的法宝。北伐战争后,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在乡村中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乡村为中心在长期的斗争中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待条件成熟时夺取全国政权。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当时的科学政策。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在这一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用之代替过去的以政治斗争、路线斗争为中心,代替已经实行了一二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具有拨乱反正的划时代意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朝气蓬勃,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些都是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这些正确的科学的论,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法宝。

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团结国民党,组成国民革命军,开展北伐东征,消灭军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并建立了广泛的爱国抗日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巩固和发展了最广发的爱国统一战线,吸引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资金投资国家经济建设,为人民创造了福祉;坚持“一国两针”方针,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主权。

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制,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石。

五、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事业和对

真理的执著追求吸引着中华民族大批先进分子,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巨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党。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我们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对国家政权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了这样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党就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万众一心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党。我们党善于总结经验,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且通过反思和总结使党的领导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到新的发展。同时,我们党总是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

题,提出党的自身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党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始终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邓小平: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江泽民:“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胡锦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三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span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二、邓小平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了上面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三个代表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先进文化是灵

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科学发展观

15.“六艺”教育:(1)地位:①西周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②反映了西周的教育特征和标志。

(2)具体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为大学的教学内容,故称之为大艺;后二艺是小学教育内容,故称之为小艺。(3)特点:①文武结合,反映了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②知识和技能兼顾;③礼仪规范和内心修养结合;④教有所别(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授不同的学习内容),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1)私学兴起的原因: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

②官学衰败;③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①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②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1、九十年的奋斗历程

2、九十年的历史启示

3、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难 点:九十年的历史启示

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3)历史意义;①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融合和分化,后世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 “不治而议②造就了一大批治学、治术的人才、思想

论”;②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③学生自家、学者;③开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先由听讲,学无常师;④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河,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相互融合;⑤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加强学生管理;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0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年–

1978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2)“庶、富、教”(教育的社会作用):①教育的发展受经济的制约;

②教育可以传播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对政治有重大影响;③教育是治国治民的根本,比法律更有效;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人的先天素质并

无差别,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同导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

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

3、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4、根据教学需要,本教案可按章或更具体填写。

上一篇:5《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学设计下一篇:推荐保险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