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共10篇)(共10篇)
1.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一
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资源】《春》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请同学们听一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收看多媒体中关于春天的画面。
2看了这些画面,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春晓》(白居易);《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请学生交流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4图片展示朱自清的资料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其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5生字词预习
水涨zhǎng起来散sǎn在草丛鸟巢cháo
撑chēng伞应yìng和hè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薄báo烟黄晕yùn
抖擞sǒu嘹liáo亮赶趟tàng儿宛wǎn转
6文章整体感知
一盼春(第1段)
二绘春(第2--6段)
先总写春回大地(第2段)
春草图(第3段)
春花图(第4段)
再具体描绘
春风图(第5段)
春雨图(第6段)
三迎春(第7段)
四颂春(第8--10段)
7根据以上思路,再次读文章思考:
A.本文围绕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B.从头到尾都在赞美春天吗?
(是的。文章第一部分中的“盼望”、“来”、“近”等词表达了诗人喜悦而迫切的心情,第二部分直接描绘春天,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第三、四部分更是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8对于文中提到的四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9作业: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幅图,并陈述理由。(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一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强烈的情感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体会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四幅图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
春草图:春草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
嫩嫩的,绿绿的.--新
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春花图: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色艳(红、粉、白);花味甜;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正面描写
蜜蜂闹蝴蝶飞--侧面描写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春风图: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春雨图: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多细密柔亮)
牛毛、花针、细丝、(正面)
薄烟、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侧面)
3春天是如此的迷人,人们不得不喜迎新春。作者更是赞美春天:
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给人以希望)
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美丽,令人喜爱)
像青年--力
(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自信)
三个比喻强烈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4作业:
1请你模仿春景图的写法,写一幅春水图或春山图或春树图。
2背诵四幅图中的任意一段。
2.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二
《包拯》第一课时
[设计简说]《包拯》编排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是一篇传记,通过记叙包拯生平中的一些事迹,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记的知识、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传记的阅读上。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感受清官形象,加强思想教育(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主线]是“读”。导读环节,画片导入,激发读趣。初读环节,采取听听读读等形式,整体感知。品读环节,抓人物性格、品质。延读环节,总结探究。
[课前预习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正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搜集有关包拯的`图片、文章及音像资料。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反复诵读,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感受包拯这一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包拯品行的景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重点]反复诵读,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句,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激趣,复习“传”,简介包拯其人
(出示图片)师:请同学们猜猜大屏幕上像哪位历史人物?(生:包拯)非常好,喜欢看电视剧的同学可能对画面上的人物造型非常熟悉,对了,他就是陆毅版的《少年包青天》,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师:好!非常好,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或出示大屏幕)。
二、简介作者、“传”及包拯其人(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作者简介:脱脱(1314-1355),元代史学家。蔑里乞氏,字大用。
文学体裁:“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1062),北宋大理庐州合肥人,字希人。天圣进士。为官刚正、执法严峻。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三、朗读感知
1、听读(范读)
①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正音和句读
鬻(Yù)徙(xǐ)砚(yàn)率(shuài)遗(yí)
耶(yé)敛(liǎn)惮(dàn)恶(wù)茔(yíng)
苟(gǒu)赃(zāng)嫉恶(jíè)
②推荐学生读(个别读)
2、音读(自由读)
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站起来,分小节朗读,师生共同评议情况。
3、意读(译读)
①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适当参照工具书,二人小组共同进行,一人读原句,一人试着读出译文,中间自由交换角色,要求在译读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圈点好。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纠正。
②检查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
A、解释加点的字
主来诉:失主/起诉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徙知端州:平迁
使契丹:出使不从吾志:听从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B、翻译句子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4、说读(变读)
学生选取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编成故事口述
5、悟读(默读)
思考:文中记叙了包拯的哪些生平事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意思答到即可,初步了解包拯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1)叙述了包拯在天长县审理盗割牛舌一案,表现包拯为官机智,明察秋毫;(2)叙述包拯在端州做官清廉,突出他为官廉洁;(3)叙述包拯出使契丹之事,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4)叙述了包拯在代理开封府府尹期间,一身正气,改革旧制,使贵戚宦官也因此畏惧,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6、齐读
四大组分组朗读
(本环节朗读采取了范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适当地评点,使这一过程尽量体现层次和梯度,让学生的阅读一步一步接近“本色阅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和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了一下包拯生平事迹及其对人对己对生活的态度,展现了他为官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3.美猴王(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篇三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本文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写法上,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艺术形象塑造成功、语言通俗生动简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教学重难点:
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设想
1、教法设计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搜寻与课文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复述。
②让学生分组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来描写,突出这位同学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对其他组保持神秘感,交上来让其他组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①正确读出以下词语:
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疲神竭喜不自胜 ②教师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二、激情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幻灯2),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幻灯3、4)。导语设计: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板书:《美猴王》)
三、整体感悟:
4.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四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论语六则》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诵读法、赏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关于文言文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是文言文。需要我们掌握一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
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展示预习成果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教师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师生互动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二)结合注解,关于一、二则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一、二则。
4、学生诵读课文一、二则,背诵课文一、二则:
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板书设计:论语
《论语》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课后反思
5.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五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6.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六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7.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七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通读课文,掌握作者的游踪;理解文中引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2.理解、品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把握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略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惊险与激动。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通读课文,掌握作者的游踪;理解文中引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2.理解、品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把握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参加过《辞海》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发展史》等。
2.基础字词
崩bēng甚狭xiá玲珑líng潇洒xiāosǎ
袅袅niǎo耸立sǒng蔚蓝wèi褐hè
夔kuí滟滪堆yànyù
奇伟:奇特雄伟。
甚狭:很窄。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迷蒙:昏暗看不分明;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3.理清思路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2)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人瞿塘峡。过瞿塘峡,到自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3)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愉快的感受,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4.自主探究
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
景物 特点 诗、谚语、典故 感觉
四、研读课文
1.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有力地突现江水之险,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冲”“卷”“怒吼”,足见江水之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再现江水之险。
“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整齐,将群山写活了。
2.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一下这些诗、谚、典故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开头引用谚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的险恶,令人望而生畏。引用杜甫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引用作者的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五、课文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网上作业;
2.三峡大坝工程已竣工,搜集有关资料,比较如今的“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与课文所写的风光,说说自己的“游感”。
8.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八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培养朗读能力。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想像力。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⑴注音
愚蠢御聘分外滑稽贮蓄陛下
赏赐显露钦差爵士勋章
⑵解词
滑稽——精致——
无双——华盖——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情节发展,给文章分段。
②思考本文主题
③划出描写皇帝爱好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4.在文中画出你感动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1. 展示预习1、22. 默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4.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5. 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二、合作探究
1.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 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
3. 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4. 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达标检测
1.听写生字、词语。
9.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九
忆读书(冰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学生领悟,把握大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欣赏贵阳市中考满分作文:《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5分其中含写字5分) 题目: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爸爸是一个老师,我从小就生活在书的世界里。
小的时候,他给我讲了许多的故事:《白雪公主》、《水妖精》等。后来我认了一些字后,他就给我买了安徒生童话。我对这些故事真是如痴如醉,感到很神奇,我记忆最深刻就是青蛙王子被巫婆变成了青蛙,后来还是得到了公主的爱情,过上了幸福的日子。那时每次我都读到妈妈叫我吃饭,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
小学时候,读了《西游记》,最使我感到好奇的是车迟国里斗法。孙悟空与在车迟国里的道士比法术,第一回合,悟空让司风的风婆婆、布雨的童子、与邓天君收起他们的风雷电雨,而让唐僧求下了雨来。第二回合比坐禅,他变成一个蜈蚣去咬虎力大仙,让虎力大仙输了。第三回合,比砍头、剖腹与下油锅,悟空都想办法,让他们输了。其中最使我有兴趣的是,国王让唐僧猜箱子里的东西,他们放一个桃子在里面,悟空变成一个蜜蜂从箱子封里钻进去,把桃子吃了只剩下一个核,再告诉唐僧,唐僧猜对了,我真佩服作者写的时候想象力之强,他考虑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让桃子变成一个核,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严密的逻辑道理。
后来读了《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好像我真的看到了渭城的早上,刚下过一阵小雨,旅店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柳枝上长出了嫩黄色的芽,在风中摇曳,空气十分清新,一派清新的气象。看到诗人与朋友饮酒告别,他们的那种离别之情真是难舍难分,有一种悲凉的心情,一种悲观的愁绪……我还读了《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四合院里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的沉浮,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我就感到我就像是在博雅斋里的人一样,真实地看到他们的生活情景,深深地被他们那种勤劳、善良、宽厚,仁爱的品质所感动,也感受到了那种反人道的陈规陋习对人的扼杀。书中蕴涵着一种深刻的社会道理,我也从书中读到了人世间的道理。
我最爱读书,我一读起书来,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就像进入书中一样,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我一有空就沉醉在书中。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倍磷家簦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倍了澄模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倍炼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快速阅读--思考活动
1、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请学生到黑板写字、注音、释义。 悬念、笸箩、天罡、地煞、无聊、消遣、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 2鼻胙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三)诵读活动:1蹦信生各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尽量做到生动。
2蹦信生互相提问,指出对方朗读与理解中的失误与不足。
3彼伎迹罕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什么时候读的?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四)交流活动:
1笨挝慕艚粑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2弊髡呤前词裁此承蚶椿匾溆资薄⑸偈倍潦榫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3惫赜诒疚牡闹饕内容。(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课内小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六)课外小结 1鼻胙生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辈檎也⒃亩两樯茏骷冶心的文字。(可附图) 3笨瓮庠亩粒貉≡褡约合不兜谋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1鼻胙生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钡既肟挝模赫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净的童心、真挚的母爱。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的感受时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诵读活动:
1毖生活动与要求: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苯淌Ωㄖ策略: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重点思考:
1鼻胙生综合本文内容以及自己上一节课的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愉悦身心,丰富情感,获得美感。
③锤炼思维,开阔视野,扩大胸怀。
④陶冶情操,培养雅趣,修养品德。
2弊髡吖赜凇岸梁檬椤钡奶寤崾鞘裁?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三)提高升华--
1毙〗崛文。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弊髡咚担骸拔矣涝陡械蕉潦槭俏疑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学生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绩助策略: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学生的关注。
(四)迁移活动: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从而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时间顺序 读好书
10.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十
惠安辋川中学陈建峰
一、教材分析
《口技》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是因为文章比较浅显(虽然篇幅比较长),二是因为文章有故事性(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三是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口技表演者的精湛高超的技艺的写法很典型,比较适合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七年级学生学习《口技》前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的学情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课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
重点: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2、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为了落实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懂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利用1课时从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角度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2、教学方法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法。
3、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和观众反应的相关语句,通过疏通难句,诵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艺术的精妙神奇和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落实教学重点1、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设计智能练习,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提供归类练习有利于学生的积累以及日后的复习。(落实教学重点2)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手影戏《逗趣》导入。
(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口技艺术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1、从观众观看表演后的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宾客)观众反应得相关语句。找出相关的句子后齐读、疏通句子,把握文意。
(意图:让学生从观众反应的角度入手学习课文,初步感受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表演的相关语句,而后全班进行交流。想想:口技表演者,模仿了那些声音呢?
(意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从表演者的角度入手学习课文,感受口技表演者的精湛高超的技艺)
3、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口技表演者所展示的`三个生活场景。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模仿声音的相关语句。
(意图:通过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诵读感受文章所描摹场景的氛围。)
4、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从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这么繁多而又惟妙惟肖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的口技表演水平怎么样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么如果要请同学们用文中第一段中的一个字来加以概括,想想应该是哪一个字?“善”(这个字也是文章的“文眼”。)
(意图:把握文眼,理解主旨。落实教学重点1。)
5、理解开头和结尾重复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的作用。
(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
6、归纳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结合七年级上册学过的《陌上桑》对采桑女美貌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
(意图:突破教学难点。)
(三)引导学生课外分类积累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字词,布置完成提供给的练习。
(意图: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教学重点2。)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堂课学习的收获。
(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课应掌握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探寻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
(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艺术魅力)
【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郦道元《三峡》优秀说课稿06-20
《三峡郦道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0-22
三峡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06-25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设计07-03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0-25
三峡人家四年级作文10-13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08-08
部编八年级上册三峡01-20
游三峡大坝三年级作文07-14
三峡之秋教案的教学设计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