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9篇)
1.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一
(年月日)同志们,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充分发挥个私协会职能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个私协会的性质、宗旨、工作职责、职能作用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性质:国务院1998年6月批准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62号)中对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职责规定了“指导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工作”,再一次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个协、私协的工作关系。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是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职责,培育、引导、支持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工作职责:
(一)向广大会员宣传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开展宣传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
(二)调查研究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向党委、人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立法和政策建议;
(三)依法维护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反映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合理意见和要求,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四)进行生产经营指导,提供信息、人才、技术等服务;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等工作;
(五)指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建立党、团、工、妇等组织,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进行监督管理;
(六)开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向有关部门提供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素材,表彰先进;向人大、政协推荐代表、委员;组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七)开展对外交往,加强与境内外有关经济组织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八)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兴办福利事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九)承办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交办的工作。
(十)开展其他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工作。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有哪些职能作用(三大作用)
(一)党委政府联系广大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个私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左右融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一方面,个私协会要及时、全面的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广大个体私营业者中去,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个私协会有责任把个体私营业者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使党和政府了解掌握有关情况,以便及时做出科学决策。第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撰写有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主动向党委、人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立法和政策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当好会员的政治代言人。第二,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协推荐代表、委员,提高会员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素材,推荐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诚信民营企业、青年文明号、光彩之星、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提高会员的政治地位。
(二)协助党委和政府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教育扶持广大会员的助手作用。发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助手作用,既是党和政府的需要和要求,也是个私协会的工作责任。第一、协助做好整顿规范市场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一方面,监督检查个体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及时予以批评和纠正;另一方面,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严重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第二、组织招商引资工作。个私协会可以发挥组织网络健全、与会员联系密切的优势,组织广大个体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考察和招商引资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第三,认真做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个私协会抓党建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协会可以主动地配合党委和组织部门,抓好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积极探索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中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促进个体私营企业中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做好在会员中培养党的积极分子的工作,使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及时加入到党的组织中。
2.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二
一是注重服务大局, 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 两翼齐飞, 组团发展, 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把支持经济发展和优化发展环境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 全力保障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等一批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和工具, 努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重点项目建设上来;积极引进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不断扩大建设资金规模;成功发行中期票据, 争取中央财政代发地方政府债券, 有效缓解了全省建设资金匮乏、投资强度和密度严重不足的矛盾, 促进了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特别是近两年, 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同比增长均在30%以上。财政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为自身发展奠定了财源基础, 形成了良性循环, 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
二是注重强化职能, 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甘肃省各级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全面贯彻执行甘肃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措施得力, 态度坚决, 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主动为省委、省政府出主意、想办法,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超前谋划, 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进一步增强。同时, 强化制度建设, 特别是针对以往预算追加过多、市县多头要钱的现象, 进一步规范报批程序, 明确规定对预算执行中确需追加的事项, 一律上报省政府批准后办理;对市县一般性专项经费管理, 严格执行总额控制, 有效促进了财政规范化管理。对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 及时深入研究, 吃透吃准精神, 积极主动与部委衔接, 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和各类项目资金倾斜, 为全省加快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2010年, 中央财政对甘肃省各类补助达到1022亿元, 突破千亿元大关, 是甘肃省地方收入的近3倍。另外, “5·12”地震及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 财政部门反应迅速, 启动紧急预案, 立即下达应急救灾资金, 积极争取中央扶持政策, 与有关部门一道及时出台受灾群众安置补助政策和资金物资管理办法, 并适时开展财政监督检查, 跟踪问效, 有力地支持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
三是注重以人为本, 民生意识明显增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大力压缩一般性公共支出, 切实将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 向基层倾斜, 向“三农”倾斜, 向社会事业倾斜,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以及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加大对市县财政补助力度, 有效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增强了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能力。落实惠农“四补贴”政策, 支持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 不断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 全省财政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文化体育等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总量逐年大幅增长, 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比例, 年均递增32.9%, 仅2010年就达820亿元, 占全年支出的56%。另外, 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财政部门每年都组织调研, 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大部分都被采纳, 列为当年省委省政府兴办的实事, 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 确保落实到位。这些惠民政策措施力度大、范围广、影响深, 既覆盖城市又覆盖农村, 使广大群众得到了真正实惠,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是注重深化改革, 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调整完善了省以下财政体制, 进一步理顺省与市 (州) 、直管县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 全面实行“乡财县管”、“村财乡管”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方式改革, 确保中央和省上的各项惠农资金实实在在地落到农民手中。调整完善乡镇财政职能, 强化了基层乡镇财政管理。同时, 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序开展, 非税收入收缴改革逐步规范, 国有资产管理得到切实加强,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企业改制工作成效明显, 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大, 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
回顾过去的五年, 甘肃省各级财税、财务部门聚精会神干事业, 一心一意谋发展, 付出了辛勤努力和汗水, 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这既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 也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财政、财务工作者咬定目标不动摇, 奋力拼搏不懈怠的结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圆满完成既定的预算收支任务, 起好步、开好头, 对于顺利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措施, 增收节支, 确保完成今年预算收支任务
未来五年, 是我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支持甘肃发展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十二五”发展,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议提出了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这是省委基于对我省面临的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顺应全省人民求发展的迫切愿望而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立足发展,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有效壮大财政实力, 狠抓增收节支, 确保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 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此,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决不能因为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较快, 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就放松了预算执行管理。必须常抓不懈, 切实抓出成效。
(一) 强化征管促增收, 圆满完成预算收入任务
加强财政收入征管, 是财政管理的源头, 离开这一点, 其它各项工作都无从谈起。这些年, 我省收入征管工作逐步趋于规范,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级财税部门要继续加大征管力度, 认真清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 严格清缴缓欠税款和压缩陈欠, 依法加强各类潜力税源和零散税源管理, 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行为, 积极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库改革, 努力实现税收收入应收尽收。大力推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将仍在预算外管理的各项收入逐项目、逐单位进行清缴, 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实行综合财政管理。同时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借、出租和国有土地、矿产资源有偿出让收入征收管理。需要强调的是, 在强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方面, 一定要找准突破口。现在一些执收执罚单位擅自设立过渡账户, 滞留应缴财政资金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这不仅造成财政资金体外循环, 也不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推进廉政建设。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下大力清理归并各类过渡性账户。对于一些确实需要设立的, 也要采取措施将收入及时收缴财政, 不能长期滞留, 努力形成收入规范、及时足额入库并有效监控的长效机制, 确保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预算收入任务。
(二) 厉行节约调结构,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现在, 全省的财力和过去相比增加了不少, 但是我们要办的事情更多, 许多领域都需要财政资金扶持。所以, 大家一定要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办事业。要严肃财经纪律, 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要进一步压缩财政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 在按编制增人增支核定部门公用经费的基础上, 2011年公务接待经费、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一律按零增长控制。同时, 要继续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办公楼维修项目, 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要严格控制庆典、节会、论坛等方面的经费支出。要不断强化预算支出管理, 从严控制追加预算。目前, 省级财政全面实行了部门预算, 人员工资、公用经费按照标准定额进行安排, 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项资金上。这里, 我要强调一下, 除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支出项目外, 一律不再追加预算。省财政厅要严格把关, 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加强经费管理, 不能干事情大手大脚, 更不能脱离省情、财情盲目攀比。要通过精打细算、厉行节约, 切实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重点支持一些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
(三) 从严考核抓执行, 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近年来, 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奖惩激励机制, 提高预算支出的时效性、均衡性, 省财政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从2010年开始, 对上年量化考核前8位的部门给予了资金奖励,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 全省财政支出完成变动预算的95.8%, 是多年来执行进度最好的。尽管如此, 去年全省12月份当月实现支出达到304亿元, 占到全年支出总额的21%。省级需要结转今年的资金依然较大。可以说, 年底突击花钱和资金结转量过大的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是对我省这样一个财力相对薄弱的省份而言, 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 各市县政府和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严格执行定期考核通报制度, 认真落实奖惩办法, 督促部门和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切实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 确保重点支出及时到位, 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要认真清理历年结转的财政资金, 对无正当理由长期结转的专项, 要坚决收回, 重新安排或平衡预算。对项目确实已经完成形成的结余资金, 一律调整用于其他重点支出或平衡预算。同时, 对项目进展迟缓或不能顺利实施的, 省财政已经下达的专项资金也可以调整到其他同类急需的建设项目上。不能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再出现闲置, 尽可能发挥资金最大的使用效益。今年, 省财政提出在全省开展“财政支出管理年”活动, 我觉得很有必要,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按照要求, 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开展工作, 力争在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管理长效机制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二、加大投入, 健全机制,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核心要求, 也是我们党施政的目标和宗旨。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始终坚持公共财政方向, 着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 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努力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一是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涉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倾听群众呼声, 了解基层诉求, 为群众办实事, 为基层解难事, 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同时, 要注意通过调查研究, 准确掌握现有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 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了解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 并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完善, 使百姓之所想、群众之所忧真正体现到财政工作中, 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二是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我省财力非常有限, 加之历史欠账多,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时, 必须认真处理好资金有限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矛盾,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直接、最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住房等问题, 着力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 特别是要将每年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纳入制度体系, 统筹规划, 保持工作连续性, 努力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各级财政要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所占比重。省级财政要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 完善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财税扶持政策, 扩大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 提高区域内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县政府必须将国有土地出让收益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 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 决不允许搞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是要抓好惠民工程。这些年, 省委、省政府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每年集中一定财力, 为社会公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迫切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带动和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今后要考虑逐步将为民兴办实事常态化、制度化, 围绕几个重点领域常抓下去, 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跨越式突破。按照这一思路, 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初步提出建设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安居保障、教育助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扶贫、便民服务网点、社会平安等十大惠民工程。因此, 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惠民工程要为民办好33项实事。按照分级承担的原则, 省级财政需安排资金52亿元, 部门及市县要安排71亿元。所以,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抓紧制定实施方案, 并认真组织实施, 确保这些民生工程真正成为让群众满意, 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同时, 要继续全力支持做好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及时足额拨付资金, 确保重建项目需求, 按期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三、突出重点, 把握难点,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长期以来, 建设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当前我省面临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矛盾更加突出。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和资金具有定向调节和灵活性强、见效快的优势, 是调整结构的主要手段。在支持全省经济发展过程中, 必须突出重点领域, 把握关键环节, 紧扣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 创造性地开展财政工作, 集中财力办大事, 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 力争在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形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效机制,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 紧紧抓住中央扶持西部和我省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省级各部门、各市州都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扶持政策, 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投资方向和重点, 认真组织做好重大项目筛选、论证、贮备和申报工作, 以项目为载体, 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的项目建设投入, 切实把中央支持我省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进一步挖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有效运用投资参股、贴息、补助、奖励等手段, 吸引金融资金、社会投资以及境外企业、省外企业逐步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聚集, 健全和完善政府投资为主导、金融资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筹融资体系。但需要强调的是, 县级以下财政不能鼓励从事各种融资行为, 以避免形成政府债务负担。因为目前我们县级以下财政实力和偿债能力还比较弱, 必须结合实际, 审慎而行。二是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全面梳理整合现有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 采取“打捆”、“拼盘”、“合并”等方式, 围绕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 下大力进行整合, 统筹使用各部门管理的相关资金,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这是现阶段我省财力状况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攥紧拳头”出重拳, 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力, 施展空间也比较大。这几年,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 积极探索推进支农专项资金整合, 取得了明显成效, 特别是围绕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 整合筹集资金, 重点支持旱作农业、草食畜、马铃薯种薯、中药材和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步伐。省财政厅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积极推广到其他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今年要把整合其它方面的专项资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尽快摸清底数,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报省政府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 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 以大投入推动大突破。各地各部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全力配合支持财政部门开展工作, 统筹协调, 步调一致。决不允许任何强调特殊、影响整体工作进度的情况发生。三是要加大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即将提交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十二五”规划《纲要 (草案) 》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建设、保障民生、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战略重点和任务, 规划了一批建设项目。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全力以赴, 努力保障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当然, 我们加大重点领域扶持力度, 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科学划分和合理界定政府扶持的边界, 不能一味地大包大揽, 要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有效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同时, 要加强对财政重点扶持产业和项目的跟踪检查和绩效评估, 准确摸清产业发展状况和项目实施进度, 及时作出科学判断, 防止财政资金重复投入造成浪费。这方面, 省财政要作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认真进行研究, 多出主意、想办法, 为省委、省政府当好参谋。
四、积极探索, 深化改革, 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财政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和利益导向作用,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快推进各项财政管理改革步伐, 不断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完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 2011年在全省范围全面推行。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 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评审制度, 逐步建立投资评审与预算编制相衔接的管理机制。要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积极扩大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尽最大努力减少中间环节, 省级财政要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到本级全部基层预算单位, 市、县也要积极推进, 限期全面实施。要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所需工程、货物、服务项目全部实行政府采购,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目前, 各地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欠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问题比较普遍。根据审计报告, 2009年, 符合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63户企业应上缴收益5亿元, 实际只上缴了1亿元。一些企业过于强调自身的利益和困难, 想方设法变相隐瞒或少交国有资本收益。企业存在困难可以在政策范围内予以支持, 但必须把账摆在明处, 规范运作, 该上交财政的及时足额上交, 该支持的通过预算给予安排。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会同有关部门, 采取有力措施, 研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办法和考核办法, 合理确定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 强化日常收缴管理, 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三是强化乡镇财政管理。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支出管理不到位、监督管理弱化、服务滞后等问题, 进一步转变乡镇财政职能, 努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支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方面上来, 抓好中央和省上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发挥就地和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 管好用好各项涉农资金。要切实规范乡镇财政管理行为, 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改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报账制度。同时, 要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将原乡镇财政人员编制整建制划归县 (区、市) 财政局管理, 配备充实人员, 加强教育培训, 逐步改善乡镇财政用房、交通、设备等基本办公条件, 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各级人事、编制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现有乡镇财政人员身份、编制等历史遗留问题, 切实调动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积极性。四是切实规范政府债务管理。近年来,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庞大, 自行举债失控, 债务主体多元化、隐性化趋势明显, 偿债压力日益沉重。尽管整体风险不高, 但局部风险不容忽视,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 势必加大财政风险, 影响地方政府的信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据初步统计, 截止2009年底, 全省拥有各类融资平台93个, 政府性债务余额达到1288亿元, 其中, 直接债务1082亿元, 担保债务206亿元。对此, 各级财政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 认真按照中央和省上的有关规定, 抓紧清理核实融资平台公司债务, 查清债务期限、债权人、项目建设进展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 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分类清理已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 划清职能, 规范运作。今后, 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除法律和国务院规定外, 不得在预算之外, 采取借款、拖欠、自行发行债券、签订回购协议等方式直接或变相违法违规举借债务, 不得作为保证人直接或变相提供担保, 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抵押或质押。同时, 要探索建立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五是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财政信息平台建设, 发挥科技手段的优势, 加强对财政收支运行的全过程监督检查, 努力将财政监督融入到财政管理和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 通过管理促进监督, 以监督提升管理水平, 实现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 切实加强对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和灾后重建、保障民生等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 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合规、有效。要大力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主体体系和相关指标体系, 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状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强化考评约束力, 逐步推行绩效考核公示制度, 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五、转变作风, 夯实基础, 进一步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财政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各级政府的效率和效能密切相关。如何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提高干部队伍的创新力和执行力,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是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保证。要结合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整改落实和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 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增强干部职工学习理论和业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增强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调查研究能力, 深入实际, 深入基层, 发现问题, 研究对策。及时捕捉工作中的亮点, 认真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积极加以推广应用。要细化目标任务, 完善岗责体系, 加强督查考核, 形成有效的责任“倒逼”机制, 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执行力。要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查找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 制定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对策措施, 健全完善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性工作机制, 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各项财政工作, 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使命光荣, 责任重大, 任务艰巨。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坚定信心,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不断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信息:甘肃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责任编辑:杨嵘
◇责任校对:张效功
摘要:文章对过去五年及2010年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2011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的财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3.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三
【关键词】财政职能;当地经济;促进
财政部门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是确保当地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根据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各个地区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职能,适当调整财政的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当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
当前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这些职能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与我国的基本职能和财政性质密切相关。
资源配置职能是利用财政部门进行制度的建设、设施的完善、消除地方性的经济封闭和保护、提供发展的相关信息、优惠税收等实现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的良好流动,推动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经济稳定职能指通过财政实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收支,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收入职能指通过优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税收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经济发展职能指我国相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力求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的不同职能之间既有独立性也有统一性,只有共同协调各个职能,才能促进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
二、财政职能的基本定位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国家、政府以及财政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控、保障、推动作用都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当前财政工作中,各个部门都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终身学习,更新理财观念,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手段,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促进等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去,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
1.改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创新建设
国家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科学技术发展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政府要注重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用知识的力量取得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还要普及节能减排理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新能源、环保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等,如利用风能、潮汐能发电等。
2.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政府要支持并保障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中小型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公民就业率的保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总是资金短缺且竞争力较弱。因此,政府、财政部门要改革相关制度,积极扶持当地中小型企业。成立专门的组织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或者以政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积极开拓融资渠道;与行业商会进行沟通交流,在资金上提供及时的援助。
3.加大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完善公共财政的相关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要增加农村建设资金,給农村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优化农村投入资金的使用,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进行水利改革、改进农村电网、改善农村饮用水等。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培训,普及致富理念,增加农民获得收入的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完善農村理疗体系,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保障。
第二,注重对农村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建立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实现项目的立项、考察、实施等的透明化、公开化和标准化。对于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确保国家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真正为农村建设所服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我国中西部经济
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差,相应的建设资金和建设人才较匮乏,因此,想要实现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在建设资金方面,要坚持使用灵活、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政策,切实解决中西部资金短缺的问题。规范管理财政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根据中西部发展的具体情况平衡投资需要。鼓励我国先进人才到中西部就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实现财政精细化管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做到财政的精确化与细致化。当地财政部门要变政府之前的管理性职能为服务性职能,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财政支出方面,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不能做“马虎帐”。立足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公共财产,完善资金投入政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财政监督和考评机制,保障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为了实现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稳定的财政制度和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和财政部门也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特点,使用高效、灵活的经济政策,发挥财政的最大职能,利用宏观调控的方法,促进当地 经济的平稳发展,切实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保民.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李占刚,吕军.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2011(09).
4.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四
当前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政府财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金融工作。在进行投资救市、拉动内需的同时,可综合运用招商引资、税收减免、产业补贴、财政贴息、资金奖励等多种财政金融工具和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全面复苏和良性发展。
孝南地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天河机场临空经济开发区,承接着东部产业转移,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财政金融管理工作可以积极作为。
一、有效利用外国政府贷款,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外国政府贷款是发达国家为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种长期低息贷款,主要用于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建设。孝南区先后利用日本政府贷款7292万元,组织实施了城市防洪和植树造林两个项目,改善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提供了便利。
1、城市防洪项目利用日本政府贷款5763万元,加固亮化了府澴河堤防工程38公里,更新改造了鲢鱼地、北泾咀两大泵站。项目区涉及孝感城区和孝南区的7个乡镇场,排涝标准由7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植树造林项目利用日本政府贷款1529万元,计划人工造林面积5000公倾。目前转贷资金772万元,已在公路两旁、河道两岸、荒地荒坡上广泛种植了杨树、栀子、花椒、茶树。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森林覆盖率4.9个百分点,对水源涵养、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净化大气、林业增产、粮食增收极为有利。此举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有些地方在近年来还成立了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财政在服务农村金融方面应该大有作为,通过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先后提供172万元保值储蓄贴息资金、949万元风险防范资金(分红补贴)、2亿元票据置换(增股扩股)资金,以及协助清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拖欠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孝南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村信用社解决了不良贷款和巨额亏换的历史包袱,存款和放贷实力大大增强,经营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截止2008年底,孝南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存款余额 150157 万元,发放贷款余额108521万元,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适度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靠天收的局面沿袭了数千年。自然灾害曾经使无数人颗粒无收、流离失所。实行农业保险,包括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等种植业保险,能繁母猪、奶牛、水产等养殖业保险,“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无疑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把放心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农民种植一亩水稻,交纳3.5元的保费,可以得到200元的理赔;饲养一头能繁母猪,交纳12元的保费,可以得到1000元的理赔;饲养一头奶牛,交纳72元的保费,可以得到6000元的理赔。中央、省级、县级财政部门2007-2008年为孝南区提供能繁母猪保费补贴资金89.1万元,2008年为孝南区提供水稻保费补贴资金 375.5万元,提供“两属两户” 保费补贴资金 13.2 万元。财政分担了大部分农业保险费用,为广大农民保收增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在2008年8月30日的特大水灾中受淹的14个乡镇,共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912万元水稻保险理赔资金,受灾农户得以渡过灾年。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提高了广大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逐步建立信用担保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04年开始,湖北省财政厅给每个地方500至1000万元的额度,共安排借调资金7.3亿元,支持了全省8
4个地(市、州)和县(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还为各地(市、州)和县(市、区)争取和安排了52亿元的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到2008年底,全省担保机构已发展到118家,注册资金52亿元,担保能力逐步增强,担保业务有所创新,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南区利用省调度资金500万元,吸收民营资金成立了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的金誉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辖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由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出资400万元,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注册成立了孝感市新兴农牧担保有限公司,为孝感市区及周边县市内的种养大户、养殖企业及标准鸭业合作社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3000万元,利用国家农业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2亿元,改善了孝南经济开发区的道路交通和水电设施,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和奖励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
几年来,财政用社保基金建立担保基金,为下岗失业人员、复员军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和贴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扩大了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和微利项目范围,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个人贷款从2万元增加到5万元,妇女创业最高可达6万元,企业贷款最高可达200万元。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于担保基金规模年增长5%以上的地方,中央财政按当年新增担保基金总额的5%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了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按各地当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1%给予工作经费补助,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半承担。孝南区提供担保基金220万元,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就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扩大放贷范围。至2008年底,劳动就业局与孝感市商业银行合作共发放贷款128笔,金额462万元,财政拨付贴息资金10万元,为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提供了有效支撑。
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孝南区在发挥财政金融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一是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数量少、资金规模小,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区政府急需申报后续贷款项目,招商引资,培植新的财源。二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财政还不能以出资人身份参与管理,地方金融企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三是农业保险品种少,操作不完全规范,存在少数
干部垫付保费资金和代领理赔资金的现象,可能形成新的村级债务。财政部门要与保险公司共同探讨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规范资金管理的办法。四是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小,业务发展缓慢,对中小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有限。城市投资公司还在筹建过程中,政策性贷款融资平台功能不健全。担保公司要扩大吸收民营资本,公退民进,实行股份制运作,市场管理。五是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小,只有增加基金投入,才能为更多的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担保,以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
总之,财政部门要在上级财政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研究财政金融动向,用足用活各项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金融财务监管,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五
办公室工作任务繁重、事无巨细、辛勤操劳,是工商联组织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重要环节
办公室是机关运转的枢纽和窗口,在承担办文、办事、办会工作的同时,还要发挥好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办公室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机关的工作效率,办公室工作节奏紧凑,服务管理到位、督促检查得力才能带动整个机关的正常运转。
1、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是工商联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提高办公室工作质量不仅是办公室工作自身的要求,更是加强机关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对于工商联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战略上对办公室工作进行全面思考和科学谋划,不断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工商联办公室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以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2、发挥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是提高工商联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办公室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通过归纳筛检必要信息,为领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办公室往往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方方面面的意见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大量准确、翔实的依据,并要了解和掌握决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做好跟踪反馈,保证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或者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有关工作计划
我们的工作在新时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变化也带来一些新的课题。这些新情况、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以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加以解决,这就更需要办公室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及时搜集、反馈信息,使各级工商联领导更全面地了解本系统的重要情况,听取大量对参政议政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因此,办公室是工商联机关科学谋划、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参谋助手。
3、健全办公室综合保障职能是机关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办公室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发挥综合保障作用,为机关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经费保障、后勤服务保障等,为会领导、各工作部门及广大干部职工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室通过加强技术支撑,推进电子政务进程;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严格财务制度,有效保证机关各项工作的经费落实;通过后勤行政服务,解决广大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如果办公室在综合保障职能上出现漏洞,将使机关在办公硬件或软件上出现问题,严重时还会导致机关工作的瘫痪。因此,办公室的综合保障职能是机关有效运转、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新形势下对加强办公室工作的总体要求
1、转变工作思路
面对工商联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促进“两个健康”的工作目标,不断开拓进取,转变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结合点,积极推进工作方式、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工商联的工作,办公室工作思路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工作重点要从完成事务性工作向善于抓大事、谋全局、当好参谋助手转变;工作目标要从满足于做好当前工作向善于主动服务、超前谋划转变;工作方式要从被动应付向自觉思考、创造性开展工作转变。
在积极推进工作创新上,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变化,使工商联工作方式、方法由经验型变为科学型;探索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工商联特色,实现机关内部工作横向互动,各级工商联组织上下联动,增强工作实效的工作载体;探索建立能够形成机关工作合力的工作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强化科学管理,搭建服务平台,扩大工作依托,夯实发展基础。
2、加强能力建设
办公室要提高工作质量,履行参谋助手、综合协调、服务保障等各项职能,加强能力建设特别是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建设,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提高学习能力。办公室必须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以提高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素质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商联工作具有较大前
瞻性及挑战性,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仅凭老经验、老办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虽然办公室日常要集中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但工作涉及的知识领域宽泛、专业性强,需要干部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掌握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办公室要认真为干部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研究制定鼓励学习的具体措施,不断推进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其次,要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核心,提高服务水平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做好公文办理工作。公文办理的质量、运转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关的工作效率。办公室要严格文件把关,做到文件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表述清晰、格式规范;要进一步规范办文程序,健全制度,规范运转,提高公文办理效率。
二要进一步做好会议组织工作。会议是贯彻文件、落实精神、部署工作、通报情况的重要方式。办公室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做好会务工作,要从规范、细节、效率入手,不断总结办会经验,归纳办会模式,进一步提高办会质量。
三要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办公室作为机关工作运转枢纽,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再次,要提高协调能力。办公室的办文、办事、办会工作都离不开综合协调能力,尤其是在各类政务的办理上。办公室工作往
往牵涉到多个部门,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自身修养,掌握更多的工作方法和沟通技巧,做好协调与沟通工作,办公室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和领导授权,积极协调好领导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各类政务的办理工作,保证整个机关高效有序运转。
最后,要提高管理能力。办公室承担着协助会领导对机关进行行政管理的工作,必须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坚持把领导与机关干部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机关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提供保障的重要一环,办公室要总结机关档案文书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用品管理、车辆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针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规范管理。办公室要努力推动管理改革,坚持开源节流,积极探索机关后勤社会化管理新路子,改善办公条件,规范开支,努力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3、提高工作执行力
办公室要发挥作用、履行职能,提高工作执行力是根本保证,办公室干部要牢记做事不算落实,成事才是落实。
强化工作落实首先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各地工商联要进一步健全办公室的职能,根据任务目标,细化内部分工和工作程序,使各项工作分
工到岗、责任明确,形成上下贯通、有条不紊、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其次,要重视工作计划的制定,加强工作落实的目标管理。各地工商联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路线方针政策,把中央精神和工商联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全国工商联全局性工作,明确工作落实的目标和计划,把握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再次,要完善督办工作制度。办公室实施督办制度,是为了有效执行、落实重大决策和重要指示,提高工作执行力。督办工作不仅仅是督促办理,同时也是一个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好督办工作要做到:领导交办的工作重点督办,中心工作跟踪督办,下级请示事项按时督办,一般事项正常督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项项有效果。
三、努力创新有利于加强办公室工作的有效载体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办公室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全面履行职能的工作抓手
工商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探索有利于工商联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能够形成工作合力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机关工作实效。经工商联党组和主席办公会议研究同意,今年八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工商联建立有关工作机制意见的通知》,建立了以工作落实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联系机制、工作指导机制为主体的机制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保证工商联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基础,是增强工作力度、强化工作落实,对内形成工作合力,对外拓宽工作渠道,对下加强工作指导的重要保障,也是工商联工作创新的有益探索。
工商联应结合自身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把机制建设作为提高工作水平、履职能力的重要抓手。
关于工作落实与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落实与工作协调是办公室两大主要职能,是办公室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落实机制与工作协调机制旨在形成科学的机制体系与制度体系,使这两项职能按照机制设臵的内在要求,在机关内部自发、有效地发挥作用。
工作落实机制重点是完善督办制度,建立工作责任制,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工作落实的目标管理。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是建立工作信息沟通制度、主(协)办工作责任制、工作协调责任制,加强领导班子内、工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
关于工作联系机制。各地工商联要有计划、有目标地逐步建立与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联系的长效机制。各地工商联办公室应重点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统战部的联系,加强与上下级工商联办公室的联系,加强与当地行业商会(协会)的联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联系网络,建立信息互通、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的工作关系。
关于工作指导机制。各地工商联办公室要充分利用调研、培训、网络建设等多种方式建立畅通的工作指导渠道,密切全国工商联和地方工商联之间的联系,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实现地方工商联之间的“区域合作”,凝聚力量、共同发展。四个工作机制的某些内容是相互交叉联系的。全国工商联建立的四个机制,有的机制设臵比较成熟,可以直接执行,有的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而且作为一种工作指导,各项工作机制需要配套相应的制度规范,才能取得实效,实现既定目标。
2、做好工商联系统的联系沟通工作是办公室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凝聚工商联系统力量的工作抓手
目前,工商联已经成为一个由全国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大系统。“管本行”不能只管本级机关,而要管好工商联系统这个“大本行”,我们要切实树立工商联系统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各级工商联组织间的联系沟通、协调配合,以改革创新的思路,通过加强工作指导,整合、凝聚工商联系统力量。
办公室在加强各级工商联联系沟通、协调配合工作中起着枢纽作用,各级工商联办公室加强交流,建立起长期的工作联系机制符合工商联凝聚系统力量、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各级工商联组织的联系配合,需要研究以下三个联系层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上级工商联对下级工商联的工作指导。根据全国工商联工作指导机制,围绕工商联的中心任务,依据实践的原则、重点指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各级工商联组织要加大对下级工商联的工作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形成纵向合力的工作指导机制。
二是提倡同级工商联组织间的学习、借鉴。各级工商联组织要密切与同级工商联组织、本地区行业商会、同业公会等商会组织的联系,沟通信息,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工作经验,探索合作开展各类活动,形成横向工作合力,实现工商联系统区域力量整合。
三是建立下级工商联对上级工商联的信息反馈渠道。各级工商联组织要在加强对下级工商联组织工作指导的同时,建立、完善反向的信息反馈渠道,接受下级工商联组织对工作的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加强工商联系统内自下而上的工作监督,为各级工商联领导全面了解本系统的工作开展情况,督促各项工作落实,改善工作方法,及时调整有关政策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了有效加强以上三个层面的联系工作,提高各级工商联组织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办公室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各级工商联组织间的联系沟通,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在原有信息交流渠道的基础上,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公文传送系统、网站和数据库的建设,促进
各级工商联之间的信息交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及时大量地收集来自基层的信息。目前,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已经升级了网络公文传送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公文报送渠道。
丰富信息沟通载体。目前,工商联系统的信息沟通载体主要是以文件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调研、培训、刊物等形式,进一步丰富信息沟通载体。工商联系统召开的各种会议、培训是实现上情下达、贯彻精神、部署工作、沟通情况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工作也是工商联干部深入基层及工作一线,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办公室工作职能,提高会议实效,加强调研、培训的组织工作,加强工商联系统横向与纵向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信息报送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下情上达、交流沟通有关情况的主要手段,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报送制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工商联办公室要将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
注重信息成果转化与共享。各级工商联要进一步加强信息采集与统计工作,统筹考虑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从分散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重建设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充分利用工商联信息化交流平台、共享信息化工作成果。
四、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工商联办公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具备了多方面的工作条件,积累了多方面的工作经验,但从内部建设上看,办公室干部队伍的结构、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工作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当一部分工商联办公室还存在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制度执行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又要清醒看到工作差距,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工作新内容和新要求,办公室能否落实工作任务、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加强内部建设,培养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廉洁自律、团结奉献的干部队伍。下面我就加强办公室内部建设工作谈以下四个问题:
1、思想作风
办公室思想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办公室的风气和面貌,关系到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关系到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决定,大家往往居于幕后、默默无闻,工作非常辛苦,在工作协调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难题,被人误解,甚至还会受到委屈。这就更需要办公室干部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自身修养、升华思想境界,正确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矛盾,要耐得住寂寞、廉洁自律、奋发进取,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认真做事的责任心,努力在办公室内部形成鼓励进取、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2、业务能力
办公室工作涉及的业务面比较广,要完成各项职能,发挥好作用,干部需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切实提高办文、办事、办会能力。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办公室干部要熟悉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懂得经济工作和管理知识,熟悉工商联本身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处理各类政务、审核公文、综合信息,为会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能从全局的角度抓住工作重点,妥善协调各方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再次,要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机关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的内在要求,办公室是机关制度建设的主要部门,大家要将制度建设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任务常抓不懈。办公室首先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着力建立、完善形成机关合力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要为机关各工作部门起到示范作用,认真执行并带头落实有关制度,树立照章办文、办事的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再次,要认真履行职能,督促机关各工作部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提高机关整体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水平。
4、队伍建设
为适应工商联办公室工作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努力培养一支风正气顺、奋发有为的优秀干部队伍。办公室领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形成勇于承担责任、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加强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要关心干部的思想进步,对于有加入党组织意愿的青年干部要积极引导、加强培养、充分锻炼;要注重培养干部的工作能力,从抓公文起草入手,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干部文字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信息化工作能力。
6.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六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市工商局结合当地农业经济特点,充分履行工商职能,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只能作用,助推农村个私经济发展,通过练好“四字经”(即:帮、站、联、引”)多种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一、主要做法
1.突出一个“帮”字。即:帮助农民和农村开展经济。针对涉农涉企业多、经营户点多面广的特点,印制了《涉农行政服务指导手册》、《农户服务卡》,把企业的登记手续要求和部门电话在局务公开栏、村务、政府政务公开栏上公布,让每一个投资者就近就能得到所需的政策服务。为让投资者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实施了农企联络员制度,让每一个企业、投资者都有相应的服务联络员,通过联络员及时宣传政策法规,解决投资办理证照困难,加快投资进程。
2.搞好一“站”字。即:通过在农村普遍设立的“一会两站”,在农村“两站”设立工商登记、年检等工商事务代办和联系点,方便群众办事。我们意识到边远的企业去城区一趟不易,就在重点乡镇设立了红盾维权站,由企业相对比较熟悉的乡经 1
委负责,公布各项代理事务和职责。由工商所代理登记、年检并将各种要求一一告知。今年一季度通过工商所代理年检2300余户、各项登记160户、接受消费投诉112起,极大方便边远农村群众。
3.彰显一个“联”字。即:强化村社和农户、业主和工商部门的联系。针对农村特点引导企业主致富不忘回馈社会。一方面通过强化个私协分会建设,提出了“奉献社会,构建和谐农村,打造平安**”的目标。积极主动加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与他们所在地的村两委负责人的沟通联系,通过他们现有的地缘、血缘、亲缘关系,采取一户企业(个体工商户)与一村挂钩结对子,或是一户联系多村,采取挂钩贫困户,投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收入。
4.强调一个“引”字。即:引导农村和农户的企业发展经济。首先,引导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县的 “茉莉花茶叶”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种植面积广。元江县局与当地政府多次沟通引导企业建立自已的茶叶营销窗口,通过精品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帮助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其次,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建设正确的科学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维权意识。针对农村的文化水平偏低,商品知识有限的特点。该局充分利用“12315”这一平台,集中开展食品、农资商品识假辩假、消费维权知识实物和图片宣传。将农资国
家标准、使用要求、红盾护农宣传挂图带到田间地头讲解农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二、工作成效
1.助推非公经济发展呈现亮点。2009年,全市工商系统共注册登记农村私营企业196户,注册资本21105.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0.2%和73.5%;注册登记农村个体工商户1367户,注册资本583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7%和51.3%。全年发展中介组织221户,中介组织从业人员645人,分别占总数的65.6%和61.5%。大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全年共减免工商注册登记费23.9万元,减免行政性收费35万余元,提供各类咨询2100余人次,引导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270人从事个体经营,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无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1744人就业和再就业。
2.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新举措。工商部门扶持引导规范合作社的设立及发展,走合作、服务和组织化道路,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经增效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可喜局面。比如通海县星海蔬菜合作社,以西海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0余个自然村,900余户农民参加生产,占地达3500亩,发展蔬菜大
棚1200个,年产值达千万元,人均纯收入5700元,比本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40%。红塔区百万蛋鸡养殖合作社,拥有鸡舍396栋,养殖户106户,每户投资5万元,当年即收回成本。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农村发展非公经济成为了当前**市经济发展一大亮点和热点,为实现**市非公经济在农村起示范作用,促进非公经济新飞跃,下一步,全市工商系统在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上要做到“五个最”和“四个大”,给广大农村非公经济发展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1.发展农村非公经济“四个大”。即:大解放、大投入、大担当、大发展。2010年,**市工商局要做好“百千万大走访”活动,对 100家非公企业、1000户困难个体工商户、10000名消费者进行一次大走访,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诉求,建立数据库,进行跟踪服务,为困难个体户排忧解难,支持非公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大解放,大投入,形成非公经济大发展良好氛围,实现非公经济的大发展。
2.发展农村非公经济“五个最”。即:最简、最快、最好、最新、最轻。具体措施和最大亮点包括五方面,一是“最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办事、办照环节最简、所需材料最简。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市推行分层登记,力争对全部符合条件的工商所实行委托登记;对企业注册登记、广告许可审批等事项,能审核合一的,全部审核合一,实行“一审办结”。二是“最快”,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办事、办照时最快。去年,该局以平均1.3天的时间办好一个营业执照。今年,我们承诺在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变更、注销及名称登记当场办结。做到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大项目领导办的“五办”服务原则。三是“最好”,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将制订“星级服务标准”,建立统一服务体系,在全市工商系统开展星级服务创建活动。各级工商部门要设立导办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凡涉及工商管理职能的企业注册登记、商标注册、广告审批等业务工作,由导办员全程引导服务,实现群众办事“零距离”、“无障碍”。四是“最新”,要最快地学习借鉴全区、全国发展非公经济的最新经验和做法,创新工商服务监管模式,制定出台促进非公经济主体发展、提升非公经济主体竞争力措施,推动**市非公经济实现量的突破、质的飞跃。五是“最轻”,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监管,对情节轻微违法行为做到处罚最轻。在全系统推行“预警告诫制”、“首违不罚”、“案件回访制”等人性化管理措施。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7.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七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持续发展,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宝鸡市在建设“文化宝鸡”的基础上, 针对宝鸡民间艺术品类别繁多, 特色突出,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财政投入, 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2012年1-8月份, 全市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电影放映活动、农村体育和文艺演出活动共计支出1 558.5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 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结合宝鸡实际制定管理办法
根据中省财政关于下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精神, 市财政、文化广电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了解群众对农村文化的实际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了《宝鸡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宝鸡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场次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对专项资金补助标准、使用范围、拨付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具体的补助标准是:中省补助标准为每个行政村每年1万元。市、县 (区、高新区) 财政落实配套资金足额列入年度预算。 (1)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中省补助标准每村每年2 000元; (2) 农家书屋中省补助标准每村每年2 000元; (3) 农村文艺演出活动中省补助标准每村每年2 400元; (4) 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中省补助标准每村每年2 400元, 按规定每村每年12场, 每场市、县各配套补助50元, 即1 200元; (5) 农村体育活动中省补助标准每村每年1 200元。
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 坚持“项目管理, 责任考核, 科学评估, 择优支持, 公开透明, 注重实效”的原则, 由财政部门、文化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专项资金实行“财政预算、国库直拨、报账核算、专款专用”的方式进行管理。
(二) 健全制度, 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各乡镇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按上年度上级分配的资金指标, 编制本辖区年度文化活动方案, 报县区文化广播电视局、财政局审定执行。专项补助资金按专项资金拨付审批程序实行县财政专户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事前预拨、事后报账制度。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和农村体育活动项目由县文化广电局会同业务主管部门 (体育局、县文化馆等) , 按年度计划考核指标绩效考评后, 由项目单位填写补助资金报账单, 经审核后, 在乡 (镇) 财政所按项目资金报账制度报账, 报账资金以转账形式直拨项目单位。农村文艺演出活动补助资金, 由演出团体 (县区剧团等) 凭报账票据、演出回执单, 按报账程序在乡 (镇) 财政所或县区财政专户报账, 资金直接拨付演出团体。农村电影放映活动补助资金, 按照《关于印发〈宝鸡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场次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宝市财办教[2012]135号) 规定: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性放映场次补贴资金, 中省每场补助200元, 市县 (区、高新区) 级每场配套补助各50元, 每场共计300元 (每个行政村每年12场编制) 。补助资金实行“先放后补”管理模式, 中、省、市补贴每场250元, 根据市财政局和市文广局核实的场次由市财政局经市文广局专户拨付给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 院线公司于每年7月、12月底前将资金下达到县区服务站。县区配套资金每场50元, 根据县区财政局和文广局核实的场次于每月7月、12月底前直接拨付县区数字电影服务站。
(三) 齐抓共管, 抓好项目实施
为确保五项活动落到实处, 市县文化广电、财政、体育、各乡镇街道等单位各司其职,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全力抓好项目实施。一是抓好项目启动。各乡镇、农林场制定年度文化活动方案。剧团演出、文体活动的节目及具体安排都要报县区文化广电部门审核后执行。二是抓好项目实施。严格按照年度方案的安排开展相关活动。乡镇文体活动的开展需经县区文化广电、体育局组织人员实地观摩审核, 并需当地观看或参与活动的农民群众代表签字留名;对电影放映, 在每套放映设备上加装了GPS/GPRS定位回传系统, 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落到实处。三是抓好资料收集。各单位在每月最后一周要将开展的演出、放映的场次和文体活动的次数、参加活动人数、经费使用情况及活动影像记录等相关资料报县区文化广电局、体育局、财政局备案。
(四) 强化监督, 确保资金安全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形成监督制衡机制, 杜绝了挤占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一是实行资金县乡镇财政报账制度。农村文化专项资金设立专账, 固定专人, 实行报账制管理。二是建立资金审批拨付制度。统一填写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报账凭证。接受演出的行政村, 组织文体活动的乡镇文化站和上述三联留存单位负责人都要在单据上签字并加盖公章。电影放映活动按照管理细则实行市级报账制外, 其余四项在县乡财政专户报账。三是健全专项检查制度。文化、财政、审计部门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资金的支出进行不定期检查。严禁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 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虚报、冒领、领取回扣等行为, 严格追究责任。四是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了举报电话, 并将全年演出、放映和组织群众开展的文化活动情况不定期向社会公布, 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五是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各县区财政局于每半年末10日内将编制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出使用情况报表报送市财政局科教文科
二、主要成效
(一) 建立信息通达机制
截至2012年8月底, 全市各行政村已全面建起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 各项信息渠道畅通, 文化室宽带接入, 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讲讲座等活动正常开展。农业技术、法律知识、农产品推销、外出务工等信息畅通。直接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 包括各项惠农补贴网上公示后, 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 农家书室基本覆盖
近年来, 宝鸡市高度重视“农家书室”工程建设, 采取分年实施, 分批推进的方式, 在全市行政村建起了功能齐全的农家书室, 并制定农家书屋管理、图书借阅等制度, 开展农家书室专 (兼) 职管理员业务培训, 确保农家书屋规范运行。截止目前, 对已建成的“农家书屋”配备涉及政策法规、科技教育、医疗保障、文化法律等10余种图书, 购买戏曲、歌曲、影视等光盘, 订阅了涉农报刊。每当茶余饭后, 下雨农闲, 进农家书屋阅读已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喜好。
(三) 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2012年1-8月份, 送戏下乡510场、放映电影1.5万场、乡镇文体活动节目丰富多彩, 如送戏下乡中, 专业剧团既有大戏、折子戏, 也有歌舞、现代戏;在电影放映中, 精心挑选了一大批红色影片在全市各地巡回放映, 让广大党员、农民群众及中小学生重温历史,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 订购了《农村生育与致富》、《懒汉养猪法》、《标准化优质栽培苹果》、《农村饮水卫生》、《管好桑园多养蚕》等大量与农民群众生产种植、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相关影片, 使农民群众通过观看影片受到教育和启发;在乡镇文体活动中, 很多乡镇结合本乡本土特有的娱乐活动进行比赛, 有的开展了全域性的武术比赛、体育比赛、歌舞比赛。通过活动的开展, 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麻将风、赌博风的漫延, 营造了健康、和谐、文明的农村文化氛围。
(四) 促进了剧团良好发展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前, 由于戏剧市场的长期低迷、萎缩, 使各级剧团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扰。“政府买单、农民看戏”措施推出后, 不仅农民有戏看, 剧团也有事做, 取得了一举多赢的效果。为做好专业剧团的送戏下乡, 各乡镇与县区剧团签订了演出协议书, 让戏剧真正走进了田埂地头, 与农民群众零距离接触。
(五) 传承弘扬了特色文化
宝鸡有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 民间艺术品类繁多、特色突出, 有皮影、木偶、剪纸、刺绣、布制品、社火脸谱、彩灯、泥塑、漆画、木版年画、草编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经乡民农妇之手代代相传, 继承发展, 始终保留着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 闪烁着中华原始文明的奇异光彩, 素有“地上文物”之称。宝鸡也因此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流传至今的宝鸡民间故事、歌谣、谚语, 作为民间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 已经文化部门编辑成册。宝鸡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注目,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宝鸡社火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文化周上大放异彩,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陕西社火在大雨中燃烧》为题作了报道;专题片《西府社火》、《岐山人远年》在凤凰卫视播出;具有民间高跷绝技的幽默小品《赶犟驴》, 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节目中播出;岐山索王锣鼓荣获全国“群星奖”银奖, 并在中央电视台《城市平台》栏目活动中, 为宝鸡市争得了荣誉;以反映宝鸡民间艺术为内容的专题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陇县枕头猪、凤翔泥塑马、泥塑羊分别入选国家名片——生肖邮票;陈仓区是文化部命名的社火之乡、凤翔县是文化部命名的泥塑之乡, 千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 民间艺术多次应邀出国办展、表演;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舞剧《箫史弄玉》多次东渡日本访问演出等等。丰厚而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 已成为建设“文化宝鸡”、打造旅游名市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和特色基础。
(六) 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 专项资金管理有序
为了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进一步规范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拟定了《宝鸡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作了具体规定, 进一步规范了资金拨付使用程序, 确保了专项资金按规定用途和标准拨付使用,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三、存在问题
(一) 农村文化机构不健全
据调查, 有的县区乡镇文化站机构不健全, 人员无编制, 未设专职人员, 工资待遇和公职身份得不到解决, 待遇偏低, 导致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极不稳定, 从而使一些文化站人去站空, 形同虚设, 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村级文化基础薄弱, 文化建设滞后, 有的村没有文化专职人员, 工作难以开展。
(二) 农村文化硬件建设滞后
有的乡镇文艺表演缺少文化活动场所, 演出安全性存在隐患, 很难确保按计划完成任务。乡镇自办文体活动, 举办一场较大的活动, 如农民运动会, 奖品、吃饭、相关器材购买等开支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 同时, 每次活动还要上报相关材料, 报账也要往返相关部门, 而中省给每村每年农村体育活动补助1200元, 农村文艺演出活动补助2400元, 并不能激起乡镇开展自办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三) 农村文化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 留守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由于身体、农忙、照顾孩子等原因, 没有时间精力去观看文化活动, 更谈不上去参加相关活动。同时,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单一, 各乡镇民间艺人青黄不接, 有的民间文化频临失传。存在各自为政, 散兵游勇的不利现象。其他产业如影视、戏剧、美术、曲艺等从业人员少, 无品牌, 收入不稳定。
(四) 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由于经费不足, 有的县区乡镇文化站和村图书室图书紧缺, 只摆放几份党报党刊和陈旧书刊, 加之文化站存在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 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 文化站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宣传培训职能, 无法开展正常的文体活动。由于经费问题, 使农村“2131”工程开展比较困难, 有的县区电影院房屋年久失修, 舞台窄小, 设施落后, 无维修改造资金。县区文化市场稽查队经费紧缺, 人力、物力、财力相对不足, 稽查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五) 县区剧团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扰
据调查, 有的县区政府对剧团投入不足, 所拨资金只能缴养老保险, 其余全靠自身收入。剧团职工没有生活保障, 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由于资金严重不足, 难以排练新的剧目, 还是几十年前所排的陈腔老调, 而且随着老龄化, 演出人员逐年递减, 有的演职人员另找出路, 养家糊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剧种的舞台、灯光、服装、字幕都在变化, 但秦腔剧团没有发展, 而且还倒退了。据调查, 大多数县区没有流动舞台及车辆, 送戏下乡费用大, 加上受演出时间、农村居住分散等因素影响, 演出后收费困难。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大财政投入,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扩大范围。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要在五项活动的基础上, 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是提高标准。比如乡镇自办文体活动 (或专业剧团到农村文艺演出活动) 每次补助标准过低, 应有所提高。三是配备必要的文化设施。最好能给县区配备文化稽查专用车, 给电影放映及送戏下乡配备专用车辆和流动舞台, 并给予必要的房屋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 以保证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四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乡镇文化专业干部的整体素质, 使40%的文化站达到市级标准, 有效解决乡镇文化专干的工资待遇和公职身份问题。结合国家对县乡村三级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 进一步加大县财政的资金配套支持力度, 实现村村有文化室、图书室, 形成以县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 村、社区文化室、图书室为节点, 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网络, 大力开展文化活动, 加强信息交流, 促进文化网络建设步伐。五是县区财政按规定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设立财政专户核算, 全面和明晰反映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二)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 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 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从源头抓起, 农村各中小学要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三是以专业团队演出为契机, 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逐步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 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 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四是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尤其对乡镇文化站应该配备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专职人员, 对有一定创作能力和实力的业余文化人才实行破格录聘, 形成人尽其力、配备合理的梯级结构。必要情况下, 由政府出资委托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或选派大专毕业生在乡镇文化站、村及社区文化室任文化协管员, 由中省财政按乡村社保协管员补助标准拨付人员经费,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 财政应设立“以奖代补”资金
各级财政应设立“以奖代补”资金。按照计划和目标责任指标评分标准, 针对实际考核情况,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打分, 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和相关信息给县 (区) 部门、乡镇和优秀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经费。对差的县 (区) 单位, 通报批评。对于群众文化活动先进个人、先进名人、民间艺术精品给予必要的奖励, 以弘扬特色文化。
(四) 加大对文艺演出和文体活动专项资金的补助比重
农民最喜欢戏曲表演, 更喜欢自己参与到各种文艺演出和文体活动中。逢庙会及重大节日庆典、红白喜事, 农民自己出钱请戏剧团演出, 说明送戏下乡效果最好, 尤其是地方戏深受农民欢迎。有的乡镇每逢节日都要举行文化活动, 如拔河、赛龙舟、棋类比赛、篮球、羽毛球比赛、歌舞、文艺演出、社伙等等, 活动场次超出计划安排, 经费靠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是不够的, 均由各乡镇自己出钱搞活动, 该项活动老百姓参与面广,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难等问题。这些活动让农民群众深深体会到了党对农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 对于密切干群关系, 增强政府凝聚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 建立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
8.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八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妇女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妇女参政的人数逐年增多,参政议政意识也越来越强,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但与实际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充分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提高妇女的参政水平,仍是党和人民关注和努力争取的目标。原创:县
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构,理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提高妇女权力,促进妇女事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下面,结合我县实际,就发挥人大职能,促进妇女事业健康发展谈几点看ā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是创造舆论环境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来看,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识和宣传的深度、广度都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明确阐述了妇女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为此,我们通过新闻媒介以及教育、宣传阵地,广泛传播文明进步的妇女观,从而摒弃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克服不利于妇女成长的各种偏见和习惯势力,使实现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口号,真正成为国家的法律规范,政府的行政责任,社会的共同认识,人们的自觉行动。向社会宣传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巨大贡献,宣传男女人格平等、社会价值平等、社会权利平等观念,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妇女成长的方向发展,消除了人们的偏面观念,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认识。
二、完善女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为优秀妇女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现在许多单位和部门,在吸纳女性上学、就业和选拔人才上,不同程度地出现对男女不能等同对待的现象,从而使平等的竞争变成不平等的竞争。因此,社会应当创造一种男女平等竞争,以劳动成果、贡献大小、素质高低为客观标准的竞争环境,为妇女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就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必须进一步得到加强。为此,我们积极建议县委把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常委会专题研究妇女干部工作,定期不定期会听取县委组织部和县妇联对全县妇女干部培养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妇女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各种困难,并研究制定了全县妇女干部发展规划,对比较优秀的妇女干部加强培养,优先提拔重用。通过县、乡党校加强对县、乡、村女干部的培训,并利用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类妇女典型,树立样板,带动全县妇女干部工作的开展,发展女党员工作,制定了倾斜政策,做到制定计划时妇女优先、培养措施上优先、在发展上优先。目前,我县妇女干部占全县干部总数的的比例达,;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妇女干部人数和比例与过去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积极优先推荐选拔女代表,努力提高女代表的比例,促进和支持妇女参政议政,使女人大代表在全县人大代表中的比例达到,保证了妇女在权力机关的应有地位,使广大妇女的呼声真正能反映到人民代表大会上,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得到明显加强。目前,全县现有县级人大代表人,其中女代表人,占。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其中女委员人。
三、充分发挥女代表作用,引导妇女代表投身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妇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提高妇女的参与程度,原创:才能显现妇女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从落实基本国策的高度,积极引导妇女代表投身建设小康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的综合水平,体现妇女的主体性地位。县人大常委会实行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女人大代表制度,要求每名成员联系名女人大代表,定期走访,征求意见,帮助妇女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积极帮助女人大代表提供致富信息,引技术、引资金。近年来,县人大共为妇女代表解决难题多个,提供致富信息多条,帮扶资金多万元。广大女代表不负人民重托,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积极献言献策,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保障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落实,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践证明,国家颁布的有关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有效地保证、促进了妇女发展,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未来的社会民主与法制逐步健全完善,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妇女权益相关法律的执法检查。为此,我们每年
都把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专项性法律法规检查放在首位,通过听汇报、走访、召开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乡镇、村庄及有关单位加强对《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有关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特别是对女工比较集中的企业每年至少检查两次,根据妇女权益保护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相应措施,建立良好的法制环
9.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九
我街道共有12个居委会,总人口2.86万人,已婚育龄妇女7224人,全街道各级协会组织17个,协会会员2900多人。近年来,我街道计生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带头,主动参与,为全街道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理顺关系,不断健全协会工作网络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都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在开展工作。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越来越觉得以前的一整套工作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有些格格不入。街道党委政府与街道计生协就新时期如何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把思想统一到了“发挥协会优势,下移工作重心,推行居民自治”的基础上。我们把计生办和计生协比作“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求计划生育协会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街道居工作人员联系居民的桥梁和纽带;要求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人多,面广,线宽的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统一了思想以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建立和健全协会组织,是协会保持活动经常、工作活跃、作用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把健全协会工作网络当作头等大事,高度重视抓落实。2004年是中国计生协确定的“协会组织建设年”,党委中心组认真学习了中国计生协和省计生协领导的讲话和有关会议精神,召开了街道计生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会长、副会长和理事会成员,并分责任区成立了五个计生协分会,由责任区主任兼任分会会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对部分居计生协的班子进行了调整,按方便群众的原则,在各居民小组成立了会员小组,选举了组长,确定了职责,并对居协会常务副会长实行定额补贴。通过换届和调整,街道、居协会理事会成员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更加合理,协会的组织结构更加优化,工作力度更加到位。
二、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协会工作活力
计生协要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力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建立起适合计生工作特点的新机制。我们紧紧围绕“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计生协服务计生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群众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街道计生协坚持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训原则,定期主办计生协理事和会员培训班,使广大理事和会员在做好计生工作的基础上,强化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自律意识,使计生协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两为”创建机制。街道计生协在“我为国策作贡献,我为协会添光彩”,“争创先进协会,争当优秀会员”活动中,发动广大理事、会员开展了“比服务形象、比服务意识、比服务水平、比服务效果”的“四比”活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一批先进协会组织和优秀会员在创建活动中脱颖而出,激发了广大理事、会员为国策作贡献的内在动力,增强了为计生工作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三是建立居民自治机制。计生协充分发挥计生协来自群众,回归群众的优势,坚持以居民自治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自觉担负起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重任。在这项工作中,街道计生协重点落实了“五抓”。
1、抓认识,准确定位。
街道计生协组织广大理事、会员认真学习《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组织计生协的同志赴西湖街道等计生协工作起步早的地方参观学习,实地观摩他们在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中的工作情况,不断深化广大理事、会员对参与居民自治工作的认识。通过学习、参观、讨论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生协作为计生战线上的群众组织,会员众多,分布面广,有着广泛的社会优势;人才济济,有相当多的老干部、老党员、老长辈、老模范、老职工、行业能人、致富能手,有着群众认同的权威优势;在居委会计生协普遍建立了会员小组和会员联系户,有着雄厚的计生协工作优势;有上级计生部门强有力的领导、指导和支持,为协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力的环境,有着日益发展壮大的政治优势,广大计生协会会员必将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力军。
2、抓试点,积累经验。
我们将着眼点放在了如何发挥计生协的作用,抓好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上,街道计生办、计生协统一思想,召开了居民自治工作专题会议,并确定了亨字街居委会为居民自治试点居。在街道计生协的指导下,居计生协推选热心协会工作、有奉献精神老计生干部徐凤珍同志任常务副会长;选举了有代表性、有较好议事决策能力的理事会;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发挥作用的会员队伍,并对不能发挥作用的会员进行劝退,优化了会员结构。居上还换上了一些群众爱看的图文并茂的宣传画,为会员群众开展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广大会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和监督计划生育统计数字的上报、计划生育指标的管理、节育措施的落实、计划生育奖惩和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重大居务的决策,居计生协会的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协会会员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会员们说:“过去是要我入会,现在是我要入会”。
在《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章程》的制定中,居协会充分发挥参与监督的职能,积极参与,多次召开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协会一班人逐家逐户登门征求意见,在征得广大居民的同意后,对居民自治章程中的条款进行了认真修改。经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制定出台了适合本居实际的《自治章程》。通过在亨字街居委会抓试点,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证明了协会在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中唱主角的定位是正确的,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3、抓整体,全面推进。
亨字街居委会计生协和居民自治工作初见成效,街道计生协及时总结了其经验和做法,并亨字街居委会召开了全街道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现场会。会上,亨字街居委会协会会长详细介绍了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与会人员参观了居委会协会活动室、居服务室及各种资料等。街道计生协充分肯定了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取得的经验,已在全街道全面推广。
4、抓服务,促进提高。
在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的进程中,街道计生协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搞好服务,不断拓展工作思路,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街道、居协会组织广大理事、会员广泛开展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入户宣传,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入户服务,对落实节育措施的入户随访,对有实际困难的入户帮扶。通过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协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好,凝聚力越来越强,广大群众参与居民自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有效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5、抓创新,增强活力。
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深入实施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限制措施都将失去约束作用。为此,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街道计生协推出了计划生育合同管理这一举措,即居级组织与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协议书》。在协议书文本的制订上,理事、会员积极参与,明确了育龄夫妇的权利和义务;在协议书的签订上,理事、会员积极带头,消除了群众的抵触情绪;在协议书的签订过程中,广大理事、会员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全街道《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协议书》签订率在90以上。自治协议的签订和履行,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与监督权,对政府产生了信任感,计生协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四是建立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机制。
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是计生协工作的重要职能,街道计生协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监督公共事务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落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仅去年,理事、会员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18条,有力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
五是建立典型引导机制。
用典型来推动计生协工作的均衡发展,是计生协工作的重要方式方法。几年来,我街道树立了一批“五老”副会长不求索取,认真工作的典型,解决了基层计生协班子不齐的问题;树立了一批优秀会员小组长的典型,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树立了一大批勇于奉献的计划生育会员的典型,形成了群众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的浓厚氛围。
三、突出服务,不断培育协会工作亮点
街道居计生协坚持“协会的凝聚力在于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广大育龄群众的生产、生育、生活服务,为维护群众的利益做了大量的实事和好事。
一是广泛开展计生政策和婚育知识的宣传服务。街道、居两级协会和广大会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向群众传授生殖健康知识,全街道各协会组织每年出黑板报等宣传栏50多期,帮助群众自觉实行晚婚晚育,少生快富,深受当地群众的赞扬和爱戴。
二是深入开展面向群众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几年来,街道居计生协组织和开展了许多深入群众、深得人心的活动。例如每年两次定期由街道协会牵头,邀请区生殖保健中心的计生技术专家进居入户开展妇科病查治,共接诊育龄妇女551人,查出妇科病患者216人,其中子宫肌瘤3人,内分泌紊乱21人,各种妇科炎症患者192人,使这些对象及时得到合理治疗,有效地改善了生活质量。通过这些活动,育龄群众身心健康得到了切实维护,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是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通过为育龄群众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可以不断提高协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近年来,我街道计生协在工作中变“群众上门求服务”为“我把服务送上门”,促进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倡导了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计生协会员坚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涌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四、关爱女孩,大力倡导婚育新风
街道党委、政府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作为宣传工作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街道居计生协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成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排头兵。广大计生协会员利用街道居两级人口学校的宣传阵地,宣讲婚育新风;利用春节期间向育龄群众发放公开信,传播婚育新风;利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计划生育模范户”的评选活动,倡导婚育新风。通过广泛开展以“关爱女孩”为重点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男女平等的婚育新风进一步深入人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稳定低生育水平,要求计划生育协会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机制,提高自身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将不懈努力,致力开创我街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朝阳洲街道计生办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荐阅读:
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优势促进计生工作健康发展10-24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财政局调查报告)07-08
充分发挥银行业作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10-14
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06-16
充分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作用11-15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09-18
加强制度落实监察 充分发挥制度保障功能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