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2024-10-07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精选3篇)

1.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篇一

第五课 认识学校教案

第五课

认识学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和教育的关系,了解学校产生发展的一般情况。

(2)

知道学校的基本功能,了解学校文化的基本构成,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设置的必要性。

(3)

知道参与学校生活的基本途径。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整理和对社会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

(2)

通过展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自身受教育的前景,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从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

能够认同并正确评价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4)

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的活动提出较好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教育的发展、学校的产生以及学校教育作用的学习和认识,产生热爱学习生活、热爱自己学校的感情。

(2)

通过认识学校各种条件、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和习惯,确立爱护并保护学校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3)

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珍惜学习条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难点:如何认识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何认识学校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学设计】

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讲述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

2.充分利用书本的图片,给学生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六艺”的认识。

3.结合书本的“读与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板书设计】

一、学校的产生

二、发展

古代的学校和教育

近代的学校和教育

三、我国

(1)

近代

(2)

新中国

(3)

改革开放以来

(4)

教育的民主化

【主要单词】

学校

school

学校教育

school

education

古代

antiquity

近代

modern

times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上一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家庭

(总结)家庭是我们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提问)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什么?

——学校

(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学校的学习。学校是一个专门的社会组织,是教书育人的机构。

(提问)教育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不是一有人,就有教育?

——是的。教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提问)最初的教育活动有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在茫茫草原上,在深山老林里,在远古山洞里,人类是如何进行教育的?

(生答)略。

——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技能。如:原始人打猎的本领、制造工具的技巧、使用火的本领等等。

(提问)那么,学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不是一有人,就有学校的?

——不是。

(陈述)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即为学校的出现。

(提问)那么,在古代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哪些知识呢?和原始社会一样,还是和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他们又学习哪些东西呢?

——“六艺”

(学生活动)看图片。

礼——礼仪

乐——音乐、舞蹈

射——射箭

御——驾马车

书——阅读、习字

数——算术

(学生讨论)比较“六艺”和“七艺”的异同点。

(生答)略。

(看图片)请同学们看P32页的图片,第一幅的学校称为什么?第二幅的学校称为什么?

(1)

私塾

(2)

书院

(陈述)学生在私塾或书院里学习,那么,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读与思)看材料“劝学诗”,回答问题:

(1)

这首诗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求学目的?

(生答)略。

(提问)古代是如何进行选拔人才的?

——介绍“科举制”

(简介)时间:1300多年

隋唐——清(1905年)

经过:县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府试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提问)你们知道古人考中之后的第一件重要大事是什么吗?

——拜孔子像

(提问)为什么呢?

(人物简介)孔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教学方法。联系《论语》的有关和一些重要的名句。此外,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他提出了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直接影响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学生活动)收集孔子关于学习的名句。

(2)

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活动)略。

(陈述)历史发展到了近代,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大家看书上的图片,这是什么时候?

——民国

(陈述)近代中国,清政府迫于形势,改革教育体制,西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到了新中国以后,我国于建立起了普通民众及其子女普遍受教育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而且,教育的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我国教育努力的目标。

(看图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

(总结新课)板书。

(布置作业)略。

【知识点二】我们的学校

【教学设计】

本课宜采用交流和讨论的办法,多让学生体验。

2.引导学生分析“校训”和“校徽”的寓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校校徽和班徽。

3.让学生分析校规的作用。

4.由学生动手制定班规、班训。

【主要单词】

校园环境

campus

environment

校规

school

regulation

校歌

school

song

校徽

school

badge

校服

school

dress

教室

classroom

图书馆

libarary

运动场

playground

【板书设计】

一、学校生活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形成——良好习惯

3.实现——集体中成长

二、校园环境

教室

设施环境

图书馆

运动场

2.制度环境

校规

校训

校徽、校歌

3.文化环境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六艺”包括哪些内容?

(生答)略。

(导入)当然,我们的学校已不是古代的私塾或书院,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时候,有哪些学校生活你有感触的?

(生答)略。

(总结)(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形成良好习惯

(3)实现集体中成长

(看图回答)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学校的教室、图书馆、体育馆、操场。请同学说说这些都属于学校的什么?

——教学设施

(陈述)我们把这些称为学校的设施环境。同学们还可以举出一些吗?

(生答)餐厅、钟楼等等。

(陈述)我们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学校的设施比较完备,而在一些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学校的设备就简陋多了。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

图一:马背学校

图二:水上学校

(过渡)学校除了一定的设施环境,要使一个学校正常的运行下去,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一般包括:

(1)各种规章制度

(2)校徽、校歌、校服

(3)

校风、校训

(4)

仪式

(学生活动)你知道的学校规章制度有多少?

(比一比)小组竞赛。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校长?

(生答)略。

(学生活动)同学们,下面是发挥你们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时候了,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校徽。看谁设计的最好。

(评比)略。

(提问)同学们设计的校徽都很好。那么,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哪几个字?

——诚信

和谐

求实

创新

(学生讲述)讲述升旗仪式的过程。

(过渡)学校除了设施环境和制度环境外,还有丰富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又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生答)(1)社团组织

(2)兴趣小组

(学生活动)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为什么?

(生答)略。

(总结新课)板书

(布置作业)学生自备档案

2.透过现象观本质作文 篇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美好的事物,总是有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去发现的眼睛。在一双善于探索的眼睛里,即使再让人厌恶的事物,他也能细心品味乐在其中,如果只是浅显的在表象徘徊,便会迷茫,错失许多,美好的事物。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躬耕于南阳,在外人眼中,他也不过是一位野夫。而刘备却能透过诸葛亮朴素的莽夫外表认识到他不过是一枚隐藏在淤泥底下,却耀眼的金子,终得以成就一方霸业,假如刘备在听信张飞的话,认为诸葛亮只是无才不敢相见的话,还有接下来三国鼎立、英雄辈出的一段佳话吗,正是刘备善于通过表象,观其本质,他才能接纳贤才,建国立业。

符坚也正是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这西安一草木皆兵之计迷惑,最后战败。谢安正是利用了符坚的不淡定,一计功成。如果符坚透过表面现象,不被草木所造之兵所迷惑,或许就不会留下这样一个笑柄,从而改变了历史,就如同在当今社会下的我们,被各式各样的表象围绕着,或许一步踏空就万劫不复,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不能鬼迷心窍,要正确认识,这只是诱惑。通过深入的了解客观的认识,拨开云雾方可见证青天,在社会这座大熔炉中渐行渐远。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当你刨根究底时,也许并不会向那沉香木与金子一般闪耀光芒,也许换来的`只是一块破石朽木,有时留一份神秘感不也换来了一份朦胧美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要明白,在该求真实用心探索,该朦胧时远远的保留一份静谧美好即可。

3.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篇三

【优秀作文】

窗外人生

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藩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澹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是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尽被唐人望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上一篇:机械类个人简历中自我评价下一篇: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