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文学常识(精选8篇)
1.八上语文文学常识 篇一
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复习
第一单元
1、新闻六要素:;五部分指:
2、《芦花荡》作者是,是“派”的代表作家,本文选自《》,与《》并称为“姊妹篇”。
3、《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人)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国人,代表作有《》、《》、《》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是。
6、默写三句关于“战争”的古诗词。
第二单元
1、《阿长和<山海经>》选自《》,这是一部集。作者是。
2、《背影》:选自《》。作者是,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灯
3、《台阶》作者是李森祥,这是一篇体裁的文章。
4、《老王》的作者是,代表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翻译《堂·吉诃德》
5、,字默存,学者、作家。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
6、《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等
第三单元
1、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说明的顺序通常有
三种;说明方法通常有这9种。
2、《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字唐臣,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时期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人)
《马可·波罗行纪》的作者马可·波罗是国的人。
3、《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原名绍钧,长篇小说代表作《倪焕之》。
4、《桥之美》的作者是; 《故宫博物院》是
5、《说“屏”》 的作者是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牡丹亭》的作者是(明朝人)
6、分别默写一句关于“桥”和“屏”的古诗词
第四单元
1、《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
2、《奇妙的克隆》:谈家桢,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34、《生物入侵者》:梅涛
5、《落日的幻觉》:黄天祥
78、“夕阳无限好,第五单元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又名,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填朝代)著名诗人。
2、《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字梦得,被称为“
3、《爱莲说》:选自《》。作者,字茂叔,(填朝代)哲学家,著有《》《》等。
4、托物言志: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情感、哲理,如“岁寒三友”。
5、《核舟记》:选自清朝人编辑的《》。本文作者是,明末人。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
7、黄庭坚,字,朝的文学家。
8、《大道之行也》选自《》。这部书与并称“五经”。
9、杜甫,字子美,号,世称杜少陵。被喻为“”,其诗被称为“”。著有《杜工部集》。“三吏”是指“三别”是指。
10、默写两句关于“莲”的诗句
11、写出五个“荷花”的别称。
第六单元
1、《三峡》选自《》。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2、《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字子瞻,号,北宋散文家,诗人。
4、《观潮》:选自《》。作者周密,字公瑾,南宋人。
5、《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6、《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
8、《渡荆门送别》:作者是,字,号,世称“”。
9、《登岳阳楼》:作者是,南北宋之交诗人,字去非,号简斋。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训练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其中,《》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2、《朝花夕拾》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记录,而且通过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态心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举例说明。
如《》中写(人名)
相关情节概述:
3、老舍的《》描写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小说主人公是_______。
故事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他的经历可谓是_____起____落。他的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他最心爱的人是____________。这部作品人物特征鲜明,请列举出一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姓名和性格特征______。
4、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此段描述的文学形象是,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
6、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⑴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前苏联小说《》,这是书中主人公对生命的诠释。
(2)主人公身上最能打动你的人格特征是,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了题为《》的中篇小说。
7、_________________的《》中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7、《使至塞上》:选自《》。作者,字。苏轼对他的诗画评价的名句是
2.八上语文文学常识 篇二
怎样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其实, 在我们的课本和课堂之外, 一直存在着许多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处处留心皆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借助“生活”这位老师, 淡化学科边缘, 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共鸣, 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跳”出课本, 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是引导孩子学习语文的一座桥梁。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激活孩子的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从教材中汲取营养, 触类旁通。
1.选择学生喜欢的文章
开学第一周, 我会组织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读书活动。首先通览教材, 再从语文课本及配套的自读课本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 (一篇或多篇) 进行精读, 同时可在文旁作批注,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疑难处还可以请求老师、同学的帮助。每次上课, 学生都踊跃地向我推荐他们最喜欢的文章, 学生学习情绪高昂, 学习也非常投入。在共同的学习中, 我也感到轻松了许多。
2.当一回小主编
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 内容不具体, 语言平淡, 这就说明他们没有把平时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好词佳句颇多, 学生读了看了, 由于没有留心, 在写作时都没有用上。
针对这一情况, 我在班里分了八个学习小组, 教给孩子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结合单元的知识点、训练点,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的课外信息装订成册, 实现资源共享, 然后再制订背诵计划, 每天背上一条、一句或一篇。这样, 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对好词佳句量的积累, 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借鉴“大师”的语言风格、习得方法技巧, 学以致用, 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跳”出课堂, 走向乡村
现在人们常说我们的学生是“温室里的花”“笼中鸟”, 他们的生活内容单调、枯燥, 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庭,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可孩子却无从得知。又到了“边城五月草莓红”的季节, 我们组织学生来到草莓基地摘草莓。来之前, 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任务:
(1) 观察, 观察草莓的枝叶与果实特征。
(2) 调查, 向果农调查草莓生长的有关知识。
(3) 交流, 交流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信息;
(4) 活动, 写一篇关于草莓或有关本次活动感受的文章。
有许多孩子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 此次活动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很多孩子还在家里向长辈咨询, 从书本、网上查了一些有关草莓的信息, 为本次活动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态度认真。学生在观察草莓特征的时候有顺序、有重点, 对果农的介绍也做了详细的记录;他们不单纯满足果农的介绍, 还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草莓的信息与果农交流探讨, 甚至将果农问得哑口无言还不肯罢休。他们懂得筛选、优化手中材料, 会探索相关的联系, 从课堂外获取更多的知识。
整个实践活动离不开语文能力的支撑, 学生在本次活动中开阔了视野, 技能得到了锻炼, 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帮果农小心翼翼地采摘草莓, 兴奋地帮果农拉手推车, 热情地帮果农装货, 从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一天的活动, 学生的手、衣服脏了, 脸晒红了, 却没有人叫苦叫累。从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 灿烂的笑容及欢歌笑语声中, 我们感受到了此次活动的成功。
三、“跳”出学科, 走向家长
在我校, 大多语文老师在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授课任务。在学生心目中,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副课, 在学习生活中无关紧要。其实不然, 这是一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取向的新的综合课程,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活中的变化》这一课的设计上, 我让学生开展了“走近长辈”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观察和主题学习, 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变化和进步。
(2) 引导学生感受并尊重劳动者的智慧。
在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 我和学生一起策划、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公布了活动内容后, 我要求学生先自主策划, 准备话题, 然后针对他们设计的话题, 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话题并教给他们采访的技巧, 要求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笔录。
我了解到, 好多学生在此活动中像模像样地拿着笔记本, 甚至用起了录音笔, 面对长辈进行了采访。这个主题活动本身就从生活中来, 不仅涉及过去的生活, 还涵盖现在的生活, 还有对未来的憧憬。社会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坐标在这一主题的学习中是十分明显的。这么大的主题在切口的选择上却又非常浅显, 选择的是家庭日常生活中身边事物的变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也是他们熟悉的。
这一学习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人人参与, 家长们也参与了进来。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仿佛跨越了历史, 了解到长辈们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 能大胆地与长辈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 同时还与长辈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在活动前后, 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很感兴趣, 对家长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在活动中, 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一篇篇采访后记让家长们也大开眼界, 甚至不敢相信这是孩子们的作品。
淡化学科边缘, 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 不但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还让语文的学习更接“地气”、真实可信。
四、关注热点, 走向社会
“和平”是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当年“9·11 事件”震惊全世界。根据这一事件, 我设计了一堂口语交际课———“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这堂课的内容是就“21 世纪初的第一场战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围绕“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这一主题, 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做到:
(1) 对提供的资料和别人的发言要听清、听懂。
(2) 参考相关资料, 围绕讨论题认真组织自己的看法, 并能用流利, 正确的语言表达。
(3) 在讨论时要注意正确使用交际语。
课前, 我发动学生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查询资料做出剪报, 人手一册, 历时一个多月, 了解事件全过程。同时, 我也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 并邀请我班在新疆军区司令部工作的学生家长也参与本课的设计。
在这堂课上, 学生、嘉宾 (在新疆军区司令部工作的学生家长) 、教师三位一体, 围绕这一事件的五大板块 (即战争起因、各国反映, 战前准备、关于战争、战后重建) 畅所欲言, 教师组织课堂, 嘉宾及时纠错, 学生积极参与, 使这一堂课显得生动活泼。在这堂课上, 新疆军区司令部外事部的主任———本班学生李淇同学的父亲, 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当年新疆军区支援阿富汗运送救援物资的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 使同学们对战争中的阿富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关于战后重建, 学生要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以及阿富汗的地理环境、国情, 从工业、农业、手工业、寻求国际援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 并在课后每人为阿富汗人民写了一份题目为“重建家园”的建议书。从活动中, 我们也感受到孩子们那一颗颗善良的、热情的、水晶般透亮的心。
通过这样一堂课,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 他们愿意以自己的爱心去关注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以此种类型课做基础, 我们每学期都坚持进行最少一次的以社会、历史内容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课,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人人积极参与, 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了“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生活处处皆语文, 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 生活中更有无尽的语文资源。人们的你来我往、思想交流、书信交往、自然景观、文学艺术……这些生活状态下的真实语文素材, 才是最生动、最形象、最富有灵性的, 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 这些绝非一本语文书和一节语文课堂就能给予学生的。
语文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要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只有“跳”出语文学语文, 在“大语文环境”下学语文, 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焕发出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锻炼, 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3.浙教版八上几何教学策略 篇三
摘 要: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几何部分的教学又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八年级。其实,在学习几何时,只要学生掌握好的方法踏踏实实完成,也可以学得轻松有趣。
关键词:几何教学;基础知识;应用;归纳总结
几何难学、难教是一个老话题了。现在我们老师都可以看到这样两个现象:一是近几年宁波中考数学卷上几何得分率较低,二是新浙教版教材对几何的要求有所提高。新浙教版教材七年级的几何学习中以实验几何偏多,对演绎推理的要求较低,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其中第三节就是“证明”)、第二章是“特殊三角形”。这样的安排显然对八年级学生的几何学习和教师的几何教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八上一册一学期教学下来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好基础知识很重要
几何这块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和定理。讲清几何概念和定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条件。
1.关于几何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1)利用教輔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方便学生理解
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利用各种教辅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
例如,八上1.4在讲“全等图形”这个概念时,多呈现一些图片(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有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然后请学生拿两张叠合试试,就能轻松地发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能重合。这时提出“全等图形”的概念,学生就会感觉直观、自然,很容易接受这个新知。
(2)通过比较突出概念间的差异加深学生理解
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它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所以在介绍完新概念后可以举同类概念的例子要求学生比较差异,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
例如,八上1.2定义与命题这节中,“命义”“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这几个概念很容易混淆,特别是“真命题”与“定理”。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作为定理。
(3)发现概念中的重点字词使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
数学概念都简洁精悍,通过找关键字词及对其的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七年级在讲“平行线”概念时,可以请学生分析概念中的重点字词,如果没有这些词会出现什么现象?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两支笔代表直线来演示。通过摆弄学生会发现异面直线(当然学生只能感知这样的线存在却说不出它的名字),从而知道了“同一平面内”这些字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上一个层次。
2.关于几何定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依据。能根据已知条件和相应的定理正确书写证明过程的前提是学会对几何定理的书写,因为几何定理的符号语言是证明过程中的基本单位。为了做好几何定理的教学,我采用“一找、二画、三写”三步骤。下面以八上2.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为例说明。
一找:就是要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两个问题:一是只找到“等腰三角形“这一个条件,二是认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平分线”“其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都是条件,这样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问题的。我认为条件是:“等腰三角形”“三线中的其中之一”,结论是:“另两条线”,所以严格来讲这个命题可以分为三个命题来分析。
二画:在一找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图形。这个步骤中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比如等腰三角形你要画哪类三角形?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中三线的位置会不会不同?在这里因为钝角和直角只能作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所以底边上高线的位置只能在三角形内部,所以不会有不同结果,那么只需画一个类型的等腰三角形
即可。
三写:有了一找和二画的基础,这个过程就相对简单了。只要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条件放在“∵”后,将结论放在“∴”后。如:∵在△ABC中,AB=AC,AD平分∠BAC,∴BD=DC,AD⊥BC。
二、及时应用新知很必要
概念、性质的运用是必须的。同时初中生的心理也有好应用、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特点。所以在概念、性质教学后,通过典型的例题教学是很必要的。八上2.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性质定理教学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范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由于刚接受了新知,学生容易发现∠ABC=∠ACB,又结合角平分线的条件得到∠DBC=∠ECB,从而得到△EBC≌△DBC。这样一个分析过程对学生来讲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具体书写时规范一下书写就可以了。在实际课堂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这步,而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挖掘:(1)你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2)你还能发现哪些其他结论?(3)条件中的两条底角平分线改成腰上的高线或腰上的中线结论还成立吗?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请学生说说思路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几何性质进行了实际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几何思维模式,使学生又一次获得了成功。最后我也鼓励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思考、多发问的好习惯。
三、做好归纳总结很关键
几何难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问题、图形变化性强,其中的一个条件、图形甚至只是图形中的某个点变换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那么只单单解题是没有用的,经常做些归纳总结是很关键的。课标指出: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内化、整合知识点。关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几何知识(主要以八上内容为例)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的:
1.归纳总结常见着眼点
一个几何问题经常由若干个条件、图形和结论组成。一个条件或结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以证明相等两条线段为例,有下列几种情况:(1)若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以考虑等角对等边来证;(2)若这两条线段在两个看似全等的三角形中就可以考虑全等三角形来证;(3)若是上述情况以外的可以考虑通过“第三者”等量代换来证。
2.归纳总结常见特征图形
熟悉典型的特征图形能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比如:(1)如图:A、B、C三点共线,在AC的同侧分别以AB、BC为边作等边△ABD与等边△BCE,AE与BD交于点M,CD交BE于N。可以得到:△ABM≌△DBN、△MBE≌△NBC、△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遇到下面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以直角△ABC的两直角边AB、BC为一边,分别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BCF,连接EF、EC。试说明:(1)EF=EC;(2)EB⊥CF。
(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DE⊥DF。通过添加辅助线AD,可以得到:DE=DF;BE 2+CF 2=EF 2;四边形AEDF的面积总是△ABC面积的二分之一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续的函数、四边形等知识解决一些动态的、综合性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3.归纳总结常见辅助线
根据条件不能直接解决时要考虑添加辅助线,收集了八上学习中一些辅助线的添法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另外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出现斜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斜边上的中线,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出现点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底边上的中线。
综上所述,学好几何必须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多做归纳总结工作。这当然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积累,虽然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术,但做适量的练习还是必要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4.八上语文评价手册答案 篇四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手册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 新闻两则【课前预习】1.sài jiān è dāng2.度、渡 溃、馈 泄、泻 孤、弧 3.1 顽固 顽强 2 管辖 管理 3 消费 消耗 4 封锁 封闭 4.句子特点 : 用连续的比喻 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森林的形象 枝叶茂盛的形象 生机勃勃 富有气势。仿写示例 : 我们在天涯海角游荡 不仅是水滴 而且是江河了。不仅汇聚成流水 而且波涛澎湃着。【课堂学习】1.可以利用新闻的标题概括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可以运用新闻的导语进行概括 : 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干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 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第二则——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2.不能颠倒顺序。三层分别写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迅速突破敌人长江防线的经过 它们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西路军所通敌情与中路军一样 所以放第二层写 并且 东路军 是文章重点 后写以突出其在整体战役中的地位。3.人物 : 中原我军时间 :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地点 : 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 : 蒋军因全局败坏 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 困守南阳的蒋军 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 : 自去年七月 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
向敌后进军 大量歼敌 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 壮大了人民武装 彻底孤立了敌人 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 全部为我解放。4.B【课后练习】1.CA 中的 剩 念 shèngB 中的节奏应划为 天若 / 有情 / 天 / 亦老 D 中 恬淡 的情感不符合诗意。2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3 诗中主要表现诗人豪迈的感情。百万大军迅速占领南京的胜利令人振奋 同时这意味着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作为即将谱写历史新篇章的革命者 诗人自然豪情满怀。2.1 许锡缵获取并传送重要情报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了大功 创造条件。2 因为许锡缵为自己参与了我军必将取得胜利的渡江战役而激动 但当时他的对外身份还是国民党人 所以外表要保持平静。3D 此处的引号是强调特殊意义 即此 女友 并非真正的女友 4 句中的 主要 表明在许多地下工作者中 许锡缵是主要的 担负着重要的地下工作的同志 之一 表明不止许锡缵一人在做获取长江防御计划的工作 这体现了渡江战役的背后 有不少像许锡绩一样的 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在为我党我军工作。第 2 课芦花荡【课前预习】 1.1V2cuān3V4V5diàn2.清 尖 皇 角 3.1B 2A3B4A4.作用 : 这句运用比喻 把芦花比做丝绒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盛开的美丽景色 衬托出老头子取得胜利时的喜悦心情。仿写提示 : 运用比喻对一处景物进行描写。【课堂学习】1.1 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暗示了时代
背景 :炮火纷飞的抗战时代。渲染了紧张、神秘的气氛。2这句运用拟人手法 把自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3 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为鬼子下河洗澡埋下伏笔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提示 : 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 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 :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 鱼游潭底 驼走大漠 雁排长空 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 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 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 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芦苇、清香四溢的荷花 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显得清新自然 婉约韵致。3.如 :1 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2 他手无寸铁 却神通广大 : 里外交通 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样样都行。3 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 却一点儿也不害怕。4 他一支枪也没有 却让十几个鬼子流了血。5 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 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6 他那么 好面子 工作出了一点差错 就觉得 没脸见人 …… 4.B【课后练习】 一 1.老头子 一个姑娘 机智勇敢 2.写鱼鹰被杀事件 揭示了老头和白洋淀人对敌人的仇恨的原因 也暗示了抗日战争已有了转机。3.A 句 : 把我们坐的小艇比作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 形象生动地表现漫天漫地的芦苇淀之大 衬托我们目标之小。B 句 : 苇
垛被机关枪扫射后着了火 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样 形象地表现了苇垛多、苇垛高 才使火势如此之大。此句的理解一定要与上文照应起来看 4.C 《芦花荡》中的老头儿没儿没女 所以对护送的两个女孩儿特别喜爱。二 1.开端 : 维拉收到通知她去医院见丈夫的信 很激动。发展 : 维拉见到身负重伤的 丈夫 倔强地把他带回家照顾。高潮 : 真正的丈夫回到了家 产生了误解。结局 : 丈夫消除了误会 夫妻决定共同照顾重伤员。意对即可 2.l 心痛得知 丈夫 失去双眼、双腿而难过。2 激动、惊喜、幸福与真正的丈夫阔别多年 终于重逢。意对即可 3.不矛盾。前者表现维拉对身负重伤的 丈夫 充满怜爱 后者用 倔强 表现她将重伤 丈夫 带回家亲自照顾的坚决的态度 同样是对 丈夫 的爱。4.维拉是一个善良、温柔、坚强、富有爱心的人。意对即可 第 3 课蜡烛【课前预习】1.mù lì jiào chàn pú fú2.竭 拂 鞠 腋 耸 3.1A2B 3A4B 4.理解 : 作者以蜡烛作比 赞美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蜡烛不灭 情谊长存。仿写略。【课堂学习】1.蜡烛 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烈士 在红军战士坟上点燃的她珍藏 45 年的结婚喜烛 实际上这 蜡烛 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这也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侵略之苦 她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红军战士尸体 并拿出珍藏 45 年的结婚喜烛点燃 表示
悼念之情。这些充分表现了她是一位善良慈爱、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伟大的母亲。3.对 炮火 的多次描写 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 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 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4.1 走 跪下 取出 蹲下 拾起 插 站 等 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举动的庄严而郑重 表现了她内心对烈士的哀思与敬意。2 黑色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多次出现不仅渲染了肃穆气氛 也表达了老妇人无限的哀思之情。3 略【课后练习】 1.A、C、D 2.接收德国兵 3.德国人。他们能与德国士兵自由交流 却不会说英语 且只能说几句法语。4.人性的善良。战争是残酷的 但在这一不寻常的圣诞夜里 却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想看后面的请下载--第 4 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前预习】1.yù jǐ què fà zhī chóu xī hài 2.黄一一皇 了一一缭 奇一一其 符一一副 凤一一丰 脏一一赃 3.1A2B B 3A4A4.D【课堂学习】1.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2.先是总评 称圆明园是 世界奇迹 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接着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 指出其是 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等。3.像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 等 以反语强烈讽刺英法的暴行是强盗的行径和罪恶 有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4.示例 : ①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相比 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幻想
艺术中的地位 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 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将额尔金父子对比 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 将欧洲人的 文明 和中国人的 野蛮 相比 使究竟谁文明谁野蛮一清二楚。【课后练习】 1.强调了此文写作的日子是圆明园受难纪念日 有着不寻常的意义。2.D 3.能够正视并记住自己本国不光彩的历史 并将教训传给后人。4.开放题 言之成理即可。喜欢《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写法 是因为作者用比较含蓄却饱含愤恨之情的语言 揭露了英法联军劫掠的丑恶行径。而此文中的画线句则直接描写了强盗洗劫的行为 具体 明了。第 5 课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预习】1.dào yì huǎng chōng jǐng liáo2.杀戮、戳穿、谬论 彻底、沏茶、砌墙、蜿蜒、婉转、惋惜 纳粹、猝然、荟萃 3.和风。细雨。草长。莺飞。4.略 【课堂学习】1.①来到纪念地②看纪念演出③参加座谈会④参观纪念馆 2.萨特的话很精辟 是全文的 引子 特别是他说的记忆是 沉重 的又是 美丽 的 是点睛之笔 从中可看出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3.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 只有记住历史 吸取历史教训 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4.1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 黑色 指法西斯杀害无辜百姓的罪行 明亮 指这一历史事件被世人注意。3 只写两位作家 是作者的精心剪裁 为了表现写作意图。西德作家态度诚恳
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 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 这样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宽恕和尊重。而那位日本人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 作者称他为 日本人 表明了对他的鄙弃。【课后练习】 一 1.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不投原子弹 日本帝国主义还不会立即技降 战争还可能拖下去 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将承受更大的损失。2.犯下的罪行太多太多 难以写出来。3.指日本人民的觉悟程度和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原子弹给广岛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而这种精神 日本人民的觉悟和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可以避免日本再遭这种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一精神比原子弹重要得多。4.略 二 1.文题中的 灯塔 喻指给娜塔莎生存希望和勇气的家 娜塔莎在遭遇绑架后 正是把家作为指明方向的灯塔 终于凭借信念、勇敢和智慧逃出魔掌。2.假装顺从麻痹恶魔 求救失望焦躁不安想起灯塔稳定情绪 3.1 ②句好。把遭遇绑架比作噩梦 形象地突出娜塔莎的遭遇令人恐惧。①句平铺直叙 达不到②句的效果。2 ①句好。疯狂 二字突 坚出了娜塔莎求救心切。4.勇敢、强、有智慧。意对即可 第 6 课阿长与《山海经》【课前预习】1.wù dàn zhuō shuāng sǒng jié pī lì chuāng2.C 3.1 淡薄 消失 诘问 2 伸开 摆成 挤 烤 4.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在听到阿长的话后出乎意料的震惊 以及在得到渴慕已久的书时的激动心情。【课堂学习】1.l 外貌描写 2 动作描写 3 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 2.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3.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一字不识的阿长为 我 买书的艰难程度 想像她操了多少心。从而表现了阿长对 我 是多么的关爱 也更能感受作者当时那种敬佩而激动的心情。4.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 的毛病、摆成 大 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 的往事 详写了为 我 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 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 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 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 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 在作者看来 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5.这是作者对长妈妈在天之灵的祝福 祈祷地神赐福于她 让她的魂灵 得以永安。这个深情的祝福的结尾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 同时也发人深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 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视愿。E 课后练习】1.可爱的小隐鼠。作者儿时非常喜欢这只小隐鼠。2.D 3.此处的描写用一系列动词 写出了隐鼠招人喜爱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表现出儿童与小动物之间天然的亲密友好的关系。4.结尾的真相揭示 表明 我 的愤怒、我 的报仇行为全是徒劳、多余。我 被长妈妈蒙蔽欺骗了 隐鼠原来是
被长 妈妈所害 这里暗含了 我 对长妈妈的怨恨与憎恶。这一结尾的交代也暗合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开头对长妈妈的叙写。第 7 课背影【课前预习】1.藉 踌 颓 蹒 琐 惦 尴尬 箸 2.1 差 : 差使 差别 差不多 2 丧 : 奔丧 丧失 3 禁 : 情不自禁 ; 禁止 4 奔 : 奔丧 投奔 3.1 狼藉2 惨淡 3 触目伤怀 4 情郁于中5 琐屑 6祸不单行 4.这句话用动作描写 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年迈肥胖的父亲爬上月台买椅子的不易。父亲不辞辛苦 极力地要亲自去为儿子买橘子 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课堂学习】1.1 浓厚 2 深厚 3 依恋 4 思念 2.1 看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 心地流泪。2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 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 流下感动之泪。3 接到父亲的信后 想着父亲现在的情形 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3.我 年轻幼稚 只看表象 所以会 暗笑 我 从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中感受到父亲 叫 我 的爱 更从父亲的艰难动作中感受到父亲维持家庭的艰难 因而感动流泪。多年后 我 也养儿育子 东奔西走 历尽艰辛 完全体会到混乱年代里父亲几近迂 的爱中包含多少担忧和无奈的痛苦 因而对父亲的感激、对自己当初 暗笑 的悔恨、对父亲命运的悲伤 都凝集到对父亲思念的泪水之中。4.这几个自然段好像和背影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我们体会一下这两段中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就不难明白 即使在这惨淡 的光景中 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 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做得那么认真、那么竭尽全力 什么灾祸、劳累 全都置之度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背影便不同平时的背 影 更能显示父爱的崇高。5.1 说明父亲反复嘱咐已是很周到 但还是不放心 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2 父亲亲自为 我 选座位 担心 我 反复叮嘱 表现父亲对儿子关心、照顾无微不至 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课后练习】1.1 指一股强烈的不愿与老母离别的感情。2 指 我 生了冻疮。意对即可 2.主要有三 件事 :① 我 少年时期经常生病 母亲细心呵护 我 ② 我 长大以后 母亲总为 我 的健康烦神 ③ 我 回家看望母亲时 经常与母亲斗嘴。3.写自己与母亲斗嘴 是为了表现母亲总把自己当小孩看待 母亲爱子心切 才会唠唠叨叨 而 我 眼母亲是最亲近的人 才会与母亲斗嘴。这一内容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所以不是多余的。当然 写与母亲斗嘴 也表达了作者对此事的不安、后悔之 意。4.议论。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中心。5.文章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爱戴之情。例句 : 当时 无论如何不能与老母分别的强烈愿望左右着我。读完老母的来信 我不由感到老母手上的暖意。第 8 课台阶【课前预习】1.āo kǎn xián kāi xǐng zhuó2.浆 瘾 尴尬 黏 晌 筹 3.D 4.运用比喻手法 对父亲劳作时的神态进行细节描写。将父亲的汗水比做细雨 艰难地挑着 细致地刻画了父亲劳
动 时的辛苦 表现了父亲为造新台阶的投入、辛勤付出。【课堂学习】1.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 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 羡慕不己 他立下宏愿 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结果是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 人衰老了 累垮了。2.立下造屋目标 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一一勤劳、顽强。建成新屋后的喜 悦、局促、不自在一一淳朴、善良、谦卑。建成新屋累垮身体 a 不服老一一倔强。3.①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 可以看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 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 形成对比。②写石板粗糙 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③写 我 在台阶上跳上跳下 表明那时年幼 而新屋造好 我已长大成人了 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 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 又说明台阶低。4.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 他羡慕、向往 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 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 像人家一样气派 也叫人家羡慕。5.B【课后练习】1.父亲不求人 也安命 只想着靠自己的劳动养活全家 所以从不 唉声叹气。2.全家靠父亲一个人的劳力生存。表明我对父亲的敬重感激之情。3.父亲因为我的衣服被划破而责打我 父亲让我多吃粥。父亲的责打造成了我自信的丧失 成了结巴。父亲鼓励我多吃 使我身体更加健壮 力气增长。4.都能吃苦耐劳。第 9 课老王 【课前预习】1.dì xiāng jiàng yì zhì
zuàn zuò2.A 籍一一箱 B 湖一一胡 C 谛一一缔 D 诲一一侮3.1 ①荒僻②塌败 2 ①品行不端②性格内向 态度诚恳。4.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 身子僵直 样子非常怕人 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 作者每每想起来 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 总觉得在他生前 对他关爱不够。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悲悯情怀。【课堂学习】1.老王的善表现在 : 送冰块大一倍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拿了钱还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受了人家的好 总也不忘 去世前一天还拿了东西上门感谢。2.详写了老王去世前一天硬撑着带着香油和鸡蛋来 我 家致谢。因为这一片段最能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3.对 我 的尊重 不忍心让 我 的善心落空。意对即可 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无论认为 是 或 否 都可以 言之成理即可。5.略【课后练习】1.不太好 作者写这个老人是为了表现她人穷志不短 再苦也要靠自己的劳动谋生 坚守自己做人的尊严 决不接受施舍 不违背良知的精神。尊严 为题 很好地表明了主题 而 一个捡垃圾的老人 比较笼统 好像只是写人而已 所以不适合换。2.如 : ①老人在冷风中只能用废弃物缠身以防寒。②老人以捡垃圾为生 经济收入很低。3.不偷不抢不骗不贪污不受贿不讨要 我用我的劳动养活我。4.寒风的肆虐更衬托出老人生活的艰难和无助 表现出老人在这样的境况下维护自己尊严的难能 可贵。第 10 课信客【课前预习】 1.A2.A 媚一一眉 B
5.八上语文寒假作业答案2013 篇五
【被】誉为
【人们、、、自己面前】的.改? 【以往】从前
【哪一个、、假话呢】?改, 二 1 老山界难在: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吃饭难从害怕到友好,是红军于军阀本质上的不同 3 第12节是暗写老山界的陡、高,突出红军的豪迈之情,第18节是对前段环境描写的补充,正面写出老山界之陡,反映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
练习二
辨 芜 ni第二声
AC
一次次拥抱,一声声嘱咐,母亲的关爱似港湾般的温暖。二1 ①品德高尚
②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喜欢和、、交谈
C 3 ①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②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4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练习三
躁 润 ji第二声 cai第三声
BCA 5月1日起,未成年人集体或与父母参观景点免票【好像多了一个字,自己删】
二1.活泼、生动、宁静、欢畅、辉煌。2形成原因→名称沿革→河道特点 3.(1)散发光晕的夕阳或“夕阳散发的光晕”。能给镜泊湖提供生命的能量。能启迪作者思考生命的价值
(2)强调镜泊湖半弯的夕阳的活力和辉煌,镜泊湖水的清澈和明亮 4.B 5.要及时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加以珍惜。
练习四夜阑卧听风吹雨
恨别鸟惊心
波撼岳阳城
晨兴理荒秽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苦涩 跋涉
承受了暴雨,就有了寻到港湾时的惊喜
不幸能让人磨练,在逆境中坚韧地成长,越挫越勇。一个人人生中的不幸,会教给他很多。
二1 D n 观察测量
奉承,讨好
①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②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一平生 4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清廉 爱国 躬亲 勤学
是满目的疮痍?是肆意的流水? 五 诞 嚣 yi第四声 zhuan第四声
致→至 俱→具 非→匪 糜→靡 3 春节过年方式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在家,开始外出旅游等。
二3 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二)1 写自然环境,表达作者主观感受,营造了一个恶劣的劳动环境,反衬出筑路者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要像保尔一样,拥有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
练习六
C
D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修改讲义 老舍——《骆驼样子》——刘四爷——和女儿虎妞闹翻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赫来——宣传革命被捕 4 哈尔滨老人对日本的国恨家仇使他历时九月,加入声讨日军罪行的队伍。二1(1)记,记住(2)给„„吃药(3)完成(4)神色
C 3(1)天下哪有没父亲的人呢!
(2)替我叫来里正,(我)到时候把原因告诉他。4 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却对儿子异常关爱、体贴。6 因为我对爱的理解、感动 为我打点好一切,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事情 父亲每天和妈妈抢着早起做饭给我吃。【从网上摘了一段最短的】
练习七冶 孕 曲 致
兰——蓝
渴——可
堰——揠
婆——娑 二1.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住人的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
D 3.强调苏州园林“信任自然,崇尚自然”,在那里居住、生活可以安心。
4.比较中西方在栖居理念、方式上的不同。根本的区别是:西方建筑更讲实用,中国建筑更讲究些“空灵”的东西。
5.表达了作者对网师园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文化缺失的无奈。突现了文章的中心。6.同意,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经十分严重,中国似乎成了一个不会住在大地上的民族。
练习八
A D CD
使人内心安宁,平静似水,我们会得到遗失的美好
二1 ①月亮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标志,是乡村的特点所在。②在我心里,只有有月光的夜晚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夜晚。为下文写乡村月亮作铺垫;与下文写乡村月亮形成对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运用拟声词极大突出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4 再次点题,以形象结束全文,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富有诗意。5 感悟到热爱纯真宁静的乡村生活、厌倦繁杂喧闹的城市生活。
练习九
1, 40俩校车正式投入使用
C
3(1)却话巴山夜雨时
铁马冰河入梦来(2)赢得生前身后名 会当凌绝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大徒伤悲
一个感时忧国、心系天下,却有着已年迈体弱、无力回天的无奈、无助、伤感、凄苦的诗人形象。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
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 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身历逆境思家情切,感慨万端
热爱祖国,眷怀家人
D【不确定】
备得/用之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1)在山野乡间亲身耕种,不追求让世人知道
(2)立足于益州,用诸葛亮作为军师 4 诸葛亮帮助刘备慢慢发展,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继续汉室国家,尝到当皇帝的荣誉。三
勤学苦练、能伸能屈、刻苦用功
练习十
CC
1大约
忽然
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停留(1)阳谷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2)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3 吃
出兵征讨
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回家后,就送给母亲。
(二)5 学会感激他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对比论证。好处是:运用对比论证,能更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7 别人帮助了你,你及时道谢,这就是感激 人人都能以感激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我们就会生活在幸福之中,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练习十一
D
② 以免后面的【不】去了 1.主要写作者游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2.张灯结彩;拨弄丝弦;燃放礼花等.3.一只只高傲的海燕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滑过,像一道道闪电,在蔚蓝的天空中留下一道道黑色的影子 4.因为第三次游周庄正是在举办旅游节,节日的周庄更美,详写第三次更能体现古镇水乡的生机和魅力,反映周庄人的幸福生活.5.各位游客,周庄是千年古镇,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特色--小桥、流水和人家。到周庄来,您一定要看看“双桥”--世德桥和永安桥。它们是周庄的标志。
练习十二 B
玉
①形容女人用玉,形容漂亮的事物也用玉,还有成语“玉成其事”
②简单就是美。1 “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2 拼命读书,疏远亲情;医生指点,唤醒亲情(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2)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4 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
哭泣,不等于懦弱,哭泣有时是对压力的发泄,有时是对未来的努力。
B
练习十四
痱——扉
莲——涟
婉——宛
6.八上语文文言文翻译注释 篇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解: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 古义:即使)(虽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臵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即指人间。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5]与:参与其间。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2.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3.欲:想要,准备。4.月色:月光。
5.入:照入,映入。6.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7.起:起身。
8.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9.行:出行。
10.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11.遂:于是,就。12.至:到。13.寻:寻找。
14.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15.亦:也。16.寝:睡,卧。
17.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18.于:在。中庭,庭院里。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2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3.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24.为:动词。做。
2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26.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27.耳:语气词,‚罢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注释】
【横卧】本课指把钱塘江比作人,说它像人横卧在大地上,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笼罩】象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雾很大。【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闷雷】声音低沉的雷。【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本课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昂首东望】抬着头,向东张望。
【漫天卷地】指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本课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况。【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的,不真切、不明朗。【人声鼎沸】鼎,在古时候被用来当成做饭的锅用;沸,沸腾。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洁浩荡荡】浩荡,广阔,壮大。本课形容潮势很大。
【山崩地裂】裂,破裂;崩,崩溃、倒塌。山崩地裂,是说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多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文中用来形容潮水气势凶猛。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注释】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余】我
【挐(nú)】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强(qiǎng)饮】尽情地喝。强:尽情。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及】到。。时 【舟子】船夫。【喃】象声词。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更】还。
7.语文课堂文学性的失落 篇七
文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本是文化的载体, 它不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更重要的是弘扬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现代文化, 它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映, 毫无疑问这是可取的。我们曾经辉煌过, 灿烂的民族文化说明了这一切, 我们也曾经落后过、屈辱过, 历史同样告诉了我们。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阶段, 民族形成凝聚力是关键, 形成这种凝聚力靠的是民族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章很多。语文教材在编排上, 为求多样化, 并显示其多样性, 将初中教材按单元划分、分类编排,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但很多学生虽有一定的社会交往面, 有亲情有友情, 却无法理解朱自清《背影》中描绘出的亲情, 他们的情感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即使教师多方引导详细讲解, 学生仍有不解之处。难怪,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特定环境下的伤感离别, 要其完全理解朱自清先生惨淡的离愁与思绪, 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正是文本中带给我们的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差异。
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在校的一种经历, 文本与这种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在课中做游戏、描红, 《社戏》中“我”与小伙伴在夜归途中偷豆, 为何上课时做动作, 甚至还能偷东西, 不仅不被训斥为错误, 反而说成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呢?而现实中, 如有类似的行为却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呢?我想诸多的逆反又来自于何处呢?虽有引导, 但我们的正面引导在这种状态下, 效用又能有多大呢?这种情形反映了文章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学校教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 它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 却不可能是全部, 学生在校是生活在教育文化之中, 但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校园教育文化来生活, 甚至非教育文化还可能成为学校文化的主导。这种文化将在不自觉中改变着学生在校生活的认知体系。文化学家说:“正是文化使人成为人。”文化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样建立有效的文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文化包含校园文化, 班级文化, 小组文化和团体文化等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的教育文化, 也可以说是正式文化。可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 在校的学生不是我们按照文化的正式性去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的, 我们的安排只能起到影响的作用, 而共同产生影响的还有其他多个方面, 如网游文学, 穿越文学, 我把它们称作非正式文化, 它们的影响力显而易见, 我们的说教有时候显得苍白无力。很大程度上非正式性文化的影响可能成为校园文化的隐形主导。
课堂结构能否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洋思, 学杜郎口, 学到了什么, 别人的成功是因地制宜而成, 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学先进已成了一股风气, 可是洋思只有一个、杜郎口只有一个, 学了模式, 拿来生搬硬套, 到处都是热热闹闹, 师生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 却收效甚微。说到底没有明白语文学习的根本。
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过程, 语言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 其关键是如何有效理解对你所接受外界信息的处理, 以及你对外界发布和你对信息的处理情况, 即接受与反馈。听、读是接受, 接受受理解能力的影响, 说、写是反馈, 反馈受判断能力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朗读教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诵读主要用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熟读方能成诵。储存的资料多了, 要利用的时候可用的素材就多了, 这样表达的效果就会更好。此外,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的实践活动模块使得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拉近了, 可是我们在保留了这些的同时却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搞模式上。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 使课堂教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 非要把对于自然科学学习的目标模式硬搬到作为社会科学的语文学习上来, 语文教学误区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借鉴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 发挥语文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作用, 说白了, 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不可丢。
语文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能够让他充分活动是关键, 但是为了形式而不考虑内容是现今存在的弊病。教师虽然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 但对于课堂教学, 不是看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 而是看教师是否按计划完成了教学内容, 是否驾驭了课堂, 仅仅把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 这种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教学中, 现在不仅设置了自学检测, 还设置了目标检测。这些检测题有效地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又在哪儿呢?何况在教学中不能发挥民主, 不允许学生对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及答案产生不同见解,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可能一致, 理解能力也不会一致, 那么要求都能得到同一答案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对老师公布的答案的理解都是很难的。这种情形之下,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还是死抱统一标准不放, 时间长了, 还能有个性得到发展的学生吗?没了信心, 没了个性,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变为在学校工厂里, 教师生产出的整齐划一的“学生产品”。能否真正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体现。
一般情况下, 人们都会认为, 对事物的认识, 是先部分后整体, 在教学中也体现为先部分后整体。首先去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 之后才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在语文教学中, 对文章赏析时, 首先是字词教学, 扫清阅读障碍再进行阅读, 划分段落层次, 理解段落大意。教师对文章进行肢解, 把整个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且生怕什么地方没有剖析到位, 最后总结时, 再对刚刚的分解进行组装, 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事实上,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正好与之相反, 是先整体后部分, 在整体认识之下, 对部分的认识才会更透彻。有时整体的认识比较模糊, 甚至会有误差, 但在对局部认识过程中, 可以时不时地修正, 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设计的问题, 学生不能领会, 后进行启发和简化, 学生仍不得要领。在这种情形之下, 一般会把问题归结于学生思维缓慢, 教师公布答案后, 学生恍然大悟, 做教师的反倒有了一种不可说出的成就感。其实这就是设计问题的原则错误, 导向不当,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致。如果能改变这种情况, 随着教学的发展, 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就会逐渐明朗。
诸多问题的出现, 使得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性大打折扣, 目前能守住语文课堂这块阵地恐怕也只有靠中考、高考这些空中力量优势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9。)
[2]颜超《构建高效课堂的三问教学法》 (《语文教学研究》, 2010.06。)
8.初中语文课堂文学教育初探 篇八
那么怎样构建文学的解读新模式,适应新课标要求呢?就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让学生“走进文学,走向自我”无疑是一种尝试。
一、从文学中解读自我弱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叛逆、个性,缺乏引导容易走思想极端,引导得法可塑性也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利用文学适机引导,可达“润物细无声”之灵效。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迂腐、清高、可笑的穷酸知识分子形象。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地被孔乙己的话逗笑,笑声中不无鄙弃。在探讨孔乙己悲剧根源时,学生们一致认为是该死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杀害了孔乙己,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封建教育扭曲、残害的人物。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旧社会、旧制度的不满和痛恨。于是,我穿插介绍给他们悲剧的三大类型: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然后问:“孔乙己的死就没有他自身性格上的某种原因?”此问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慢慢地有学生举手:“孔乙己的好喝懒做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假如他不好喝懒做,即便一生无缘功名,也完全可以给人家抄书度日。”慢慢地,有学生补充:“我认为可以说好喝懒做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致命原因,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即便社会给他机会,他也会与之擦肩而过。”“是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像贝多芬双耳失聪也能扼住命运的喉咙成为音乐巨匠,好喝懒做的人无从掌握命运。”课堂中不少学生赞同道。“可见,人性的弱点,有时就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的命运。你有弱点吗?准备如何克服?”我适机引导。学生们再次陷入沉思,然后纷纷举手坦言自身弱点:胆小、懒惰、畏难、缺乏毅力……言犹未尽,我就让他们以《从孔乙己的悲剧看自身弱点》为题在随笔本上畅所欲言。一男生写道:“我懒惰又缺乏毅力,整天迷迷糊糊,不思进取。孔乙己的好喝懒做和悲剧使我震憾,让我警醒,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这让我惶恐。在惶恐中,我第一次感到了中考的逼近。我不愿做孔乙己第二,克服弱点,奋起直追,我已下定决心!”文学的启悟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
二、从文学中确定自我方向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发现自我,照见自我,有时还可以确定自我的发展方向。
花木兰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女英雄形象,古今中外有口皆碑。但在教读《木兰诗》时,我们教师更多的只是照搬教参,机械地解读文章的修辞、诗句的含义。没有很好地挖掘木兰的光辉形象对女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以“水”为契机,从贾宝玉的“女人是水做的”一言引入课文。引导学生说出对水的感觉,找出木兰性格中水柔的一面——温柔、细心、勤劳、体贴、孝顺,水刚的一面——勇猛、刚强、胸怀广阔、能征善武、不慕富贵等。深入的探讨中,木兰形象逐渐光辉,引起男女生们的一致景仰。然后我转而一问:“中国古典文学中历代女性一般给你什么印象,现代社会女性形象又如何?”学生们引古论今:古代女子没有地位,逆来顺受,足不出户,相夫教子,处于从属地位;当今女子虽有地位,也能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可有不少却走上了三陪这些阴暗的角色……谈古论今的比较中,木兰形象更是熠熠生辉,一口快女生情急道:“我是女生,我要像花木兰,做一位水样的女人,刚柔并济,念家怀国,走出女人的风采。”一番话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掌声已代表了在座女生的心声,她们的人生取向已表露无遗;这掌声也是男生们对女生的赞赏,谁说女子不如男,无疑男生们在鼓掌的同时也必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人与人总是相通的,学生们从文学作品中读出了自我,完成了自我的价值取向,做老师的除了欣慰,除了更卖力地设计课堂、挖掘文学还能怎样呢?
三、从文学中把握社会态度
初中的少男少女,人小胆大,对社会,对教育,对父母,对学校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学生还无意识地处在敌对的位置上,愤世嫉俗。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正处在形成阶段,此时若不好好引导,势必会影响一生。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这样引入:“假如社会可以让我们自由选择,你将选择怎样的社会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话语纷呈,最后达成一致,推一男生代表发言:“轻松,和谐,学习、工作轻松一点,人与人之间友善亲密一点。”教读中他们对陶渊明营造的理想社会赞不绝口,恨不得马上就去。一调皮男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桃花源在哪儿?我也去。”“是啊,在哪儿?”我把问题抛向学生。“好像没有这样的地方,这只是作者的理想,是作者的想象。”“是啊,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我适机再给一问题:“你对古代文人不满现实便隐居山林怎么看?”“这是一种逃避,不可取。我认为应该集合社会力量打破黑暗局面。”这时我略作小结:“社会中有美也有丑,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我们应该正视社会中的假恶丑,尽量用我们的真、善、美去感化、去改变,面不能因此对社会敌对不满,更不应该消极逃避。古人说得好,不要消极遁世,要积极入世。”学生们恍然大悟,原先愤愤不平的也心平气和了。
【八上语文文学常识】推荐阅读:
五上语文文学常识10-01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10-19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重点11-11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12-11
七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12-17
高三语文学案07-26
高中语文必考知识点:文学常识12-31
语文学生年度总结10-31
初中语文讲读课文学常识汇总07-11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