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2024-09-27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篇一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的应用,在上新课时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滑轮的应用,通过使用滑轮的优点和缺点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掌握和理解了。然后联系杠杆的五要素分析滑轮的实质。引出滑轮组是自然的。本节的难点在于滑轮组的段数,就是有几段绳子承担重物,有的学生就是不会数,滑轮绕线时,接连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后来有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中国古代滑轮的应用 篇二

辘轳

辘轳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短圆木,上绕绳索,圆木可环绕其固定轴转动,这就相当于一个定滑轮。在古代,辘轳被普遍用于农业灌溉。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的应用已十分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人们仍在使用辘轳提水来灌溉小片土地。现在,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人们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

护城河吊桥

古时候,护城河是一座城池的重要防线。敌人要攻入城内,必须先跨过护城河。在护城河上架设吊桥,平时将吊桥降下,供人们渡河;当敌人来犯时,便可将吊桥升起。吊桥的升起和降下也是利用了滑轮的原理。

望楼车

望楼车是古代战争中用到的一种机械。在八轮车上竖立两根长柱,柱的上端安装一个类似滑轮的轱辘轴。上有木屋,向下拉绳子可将木屋升至高处。人在木屋内居高临下,观察敌情,指挥地面部队的行动。

墓穴机关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其中一种叫作轮机。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安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便会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盗墓者。

3.《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 篇三

上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将会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进行教学反思。

(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要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重视学生探究潜力的培养。

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

(4)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带给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带给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提效率。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思考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思考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

4.《滑轮》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

师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杠杆,知道了杠杆的分类和特点.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用了其他简单机械.如我们每周一升国旗,升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我们会看到国旗缓缓上升;工人在动滑轮的帮助下,居然用50N的力提起重95N的物体,你知道这些是应用了什么吗? 生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先不急于解答.师 你们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学习了本课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进行新课】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师 好,请大家先看教材P81页图12.2-1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人能将重物吊到二楼,孩子却被重物吊了起来? 生思考、发表看法.教师展示一架定滑轮、动滑轮装置,并利用它们分别提起钩码,对滑轮的构造简单介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它们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生:定滑轮工作时,轴不动,轮转动;动滑轮工作时,轴随着物体一起上或下运动.师 回答正确.好,下面请大家分组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可参照教材P82页《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指导,这样便于降低学生实验难度.设计表格(供参考)

学生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并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多媒体课件)

(1)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图甲中所示定滑轮两边的力与轮相切,中心轴为杠杆的支点,轮的直径可以看做是一根硬棒,动力和阻力作用在直径的两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注意: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动力移动的距离等于重物升高的高度.(2)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图乙所示,动滑轮由于一边悬于固定点,重物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滑轮中心轴,滑轮的“支点”位于固定边与轮相切的地方.过“支点”的轮的直径相当于杠杆,重物的重力为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人施加的力为动力,因此动力臂是直径,阻力臂是半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板书: 定滑轮

定义: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

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

定义:工作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特点:能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

师 请同学结合刚才探究的结论,联系实际事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学生回答:①需要改变用力的方向时,使用定滑轮,如站在地面上升旗的装置.②需要省力,用较小的力提起较重的物体时,使用动滑轮,如建筑工地上吊起建筑材料的装置.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潭中,按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如果汽车的动力比阻力小800N,则甲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_____N,乙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_____N,其中比较省力的是_____图.(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解析:图甲是定滑轮,图乙是动滑轮.由于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须给汽车提供至少800N的拉力,因此,如果利用甲图,则人必须至少施加800N的力才能把汽车拖出泥潭.如果使用乙图,人只需提供400N的拉力即可拖出汽车.由此可见,乙图更省力.答案:800

400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综合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定滑轮可以任意改变力的方向;那么动滑轮是否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省一半的力?

学生猜想:这是肯定的,因为动滑轮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教师出示以下例题,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点.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A.20N

B.25N

C.30N

D.35N 解析: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能省一半的力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自由端拉力的方向应与阻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从图示装置看,力F的大小要大于动滑轮与重物总重的一半,答案为D.答案:D

知识点3 滑轮组

师 我们知道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那能否把二者的优点都利用起来,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机械呢?

生讨论、交流.师 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将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进行实验,来验证是否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师 像这样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是滑轮组,当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找出其关系.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并在黑板上画出甲、乙两组不同的滑轮组,并演示组装,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甲、乙两个滑轮组将同一个钩码提起来.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说说甲、乙两个滑轮组中动滑轮的绕线方法有何不同.师 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承担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师 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甲有2段,乙有3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股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如图所示,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让学生体会相同数目的滑轮采用不同的绕线方式,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不同,导致省力多少不同.)

教师让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则为奇数段绳子;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则为偶数段绳子),并且进一步总结出绳子自由端拉力移动距离s和物体移动距离h之间的关系:s=nh.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滑轮组的组装”,并讲解.滑轮组的组装(多媒体课件)

组装滑轮组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由滑轮组的省力情况F1G或nGG动1GF(GG动),可得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或n,n应取整数,且nFF要采用进位法.也可以根据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之间的关系确定,即ns.h(2)确定滑轮个数.当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为偶数时,按照每个动滑轮有

n2段绳子承担,则动滑轮个数为n/2,定滑轮个数为1,即比动滑轮少1个,2若要改变力的方向,则需要再加一个定滑轮,这时动滑轮和定滑轮个数相等.当n为奇数时,如不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则动滑轮和定滑轮个数相等,均为若要改变力的方向,则需要再加1个定滑轮,即动滑轮个数为数为

n1;2n1,定滑轮个2n1.滑轮组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个数可按“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2加一定”的方法确定.(3)确定绳子的起点.当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点在定滑轮上;当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点在动滑轮上.即按“奇动偶定”的方法确定.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做匀速移动,如图所示,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不计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比较它们的大小,则()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解析:甲图为一个定滑轮,因为定滑轮不省力,故拉力大小等于阻力f,即F甲=f;图乙是动滑轮,省一半的力,故拉力F乙=1/2f;图丙由一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有三段绳子承担,故拉力F丙=1/3f.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是B项.答案:B 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电气化铁路的高压输电线,无论严冬还是盛夏都要绷直,才能使高压线与列车的电极接触良好,这就必须对高压线施加恒定的拉力.为此,工程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恒定拉力系统,其简化原理图如图所示.实际测量得到每个水泥块的体积为1.5×10-2m3,共悬挂20个水泥块.已知水泥块的密度为2.6×103kg/m3,g取10N/kg.(1)请指出图中的动滑轮、定滑轮;(2)每个水泥块的重力是多少?(3)滑轮组对高压线的拉力是多大? 解:(1)图中C是动滑轮,A、B是定滑轮.(2)每个水泥块质量m1=ρV=2.6×103kg/m3×1.5×10-2m3=39kg.每个水泥块的重量为G1=m1g=39kg×10N/kg=390N.(3)水泥块对钢丝绳的拉力为F1=20G1=20×390N=7.8×103N.由图可知,动滑轮由3段绳子承担,所以滑轮组对高压输电线的拉力为F2=3F1=3×7.8×103N=2.34×104N.师 我们通过学习杠杆,知道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省距离,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要费二倍的距离.大家思考,有没有一种机械既省力,又省距离呢?

生思考、交流、讨论:省力的机械就必定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必定费力,没有一种机械既省力又省距离.知识点4 轮轴和斜面 1.轮轴

师 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P83页《科学世界》及图12.2-5中实例,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出轮轴的概念.生1: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并能绕共同的轴线转动的简单机械叫轮轴.生2:轮轴上中间靠近转动轴线半径较小的是轴,离轴线较远半径较大的是轮.生3:动力一般是作用在轮上,阻力作用在轴上,因此,轮轴是省力机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轮轴也相当于一个杠杆.(如图)轮和轴的中心O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F1是动力,作用在轴上的力F2为阻力,轮半径为R,轴半径为r,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1R=F2r,R>r,F1<F2,所以轮轴省力.板书: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的轴线转动的简单机械,实质是一个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注意:轮轴使用时,当轮半径是轴半径的n倍时,在不计摩擦情况下,作用在轮上的力的大小为作用在轴上的力的大小的n分之一.师 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有很多,你发现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轮轴? 生1:用螺丝刀拧螺丝时,手抓的木柄较粗的部分是轮,金属杆部分较细的是轴,因此螺丝刀拧螺丝是轮轴.生2:拖拉机或汽车用人工发动时使用的摇把也是一个轮轴.生3:电视中见过以前农村常用的辘轳也是轮轴.生4:卷扬机的摇杆也是轮轴.2.斜面

师 了解了轮轴,再来讨论斜面为什么也是简单机械,这种简单机械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想想骑自行车上坡直线行驶和弯曲行驶时的情景,然后按教材P84页图12-2-6的模拟实验做一做.(学生操作、讨论,然后交流)

生1:使用斜面看起来是费了距离,但是省了力,如果从山下直通山顶需要很大的力,不容易爬下去,而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行走就可以用较小的力爬上山顶.生2:我们常见的螺丝钉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斜面.板书:斜面:是一个费了距离但能省力的简单机械.注意:斜面长是斜面高度的n倍时,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所用的推力为物重的n分之一.师 斜面在生活和生产中也有许多的应用,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题3 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如图甲是使用扳手拧螺母,它其实是一个_____,当作用在手柄上的力为F1时,则拧开螺母的力F2_____F1(选填“>”、“=”或“<”).如图乙是工人师傅将货物搬运到车上的情形,工人师傅这么做利用的科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图甲中的扳手可以看成是一个轮轴,当动力作用在轮上时可以省力,即在手柄处用一个较小的力可以在螺母处产生一个较大的力.图乙中的装置是一个斜面,使用它可以省力.答案:轮轴

斜面省力 课后作业

5.滑轮教案设计修改 篇五

杨庄镇中心小学刘娜 教学目标:

能用滑轮、测力计、钩码等器材作简单的定滑轮、动滑轮观察、比较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

愿意合作交流,能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乐于用学到的滑轮知识改善生活。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初步感知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指导利用滑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吊车模型、木滚(代表重物)、支架、两个滑轮、三根绳子、两个钩码、一个平板测力计(以上演示、讲解用),网络课件。学生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一个支架(上面带钩)、两根绳子(两端打环)、两个滑轮、四个钩码(两个代表重物,两个代表拉力)、一个平板测力计、研究记录单。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莱芜的高楼大厦是越来越多,你知道建筑工人是靠什么机械把建筑材料从低处运到高处进行建筑的? 生:吊车、起重机、滑轮„„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工地上经常用到的吊车模型,想不想看? 生:想

师(边操作边提出观察任务):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吊车之所以能提升重物是因为它的哪个部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上面的轮子。

师:像吊车上这样的轮子叫滑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滑轮》(板书:滑轮)认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滑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会发现诸如是圆的、能转、上面有钩、边缘上有凹槽等特点。师:(演示)像这样把绳子绕在一个轮子周缘的槽里,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滑轮。现在,老师给同学们组装两种滑轮(交待观察任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后面的实验我们要用到)和它们的不同。

(边讲解边演示)把滑轮固定在这个支架的横梁上,把绳子绕进滑轮的凹槽内,绳子的一端挂上一个钩码代表重物,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用手拉的时候,注意要是两根绳子尽量保持平衡,以减小摩擦力。好,再拉一次,我把这个滑轮叫做1号滑轮。老师再来组装第2种滑轮,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支架上,用钩码代表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把绳子的另一端绕进凹槽内,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注意在拉的时候,两根绳子要尽量保持平行,再来拉一次,我把这个滑轮叫做2号滑轮。通过刚才老师的演示,你能发现1号滑轮和2号滑轮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能发现利用1号滑轮用力往下拉,重物就能往上走,2号滑轮用力向上拉的时候,重物也跟着向上走。还能发现这两个滑轮最大的区别是:1号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2号滑轮能跟着重物一起移动。

师:因势利导出,像1号滑轮这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板书),像2号滑轮一样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板书)。

三、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师:关于定滑轮、动滑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能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好处?它们都能省力吗?

师:接下来我们就着重研究这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两吊车,你看到上面有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

生:两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用手指出)。

师:吊车能把那么重的货物运到高处,上面的滑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请你来猜测定滑轮、动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

生:猜测1:定滑轮省力,动滑轮不省力;猜测2: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四、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1.小组谈论实验方案,交流方案,教师引导完善方案。师:到底哪一种猜想正确呢?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家在动手之前总要先动脑筋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再来动手,我们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来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我们该怎样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力以及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讨论)

师:在小组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研究定滑轮:先组装一个定滑轮,把分别代表重物和拉力的钩码挂在绳子的两端,看看滑轮左右平衡时,绳子两端各挂几个钩码?比较代表拉力和重物的钩码数量。

研究动滑轮:先组装一个动滑轮,把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测出拉力(再次强调拉的时候两根绳子要平衡,两根绳子角度过大,就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再单独测一测滑轮拉的重物的重力。然后比较拉力和重物重力的大小。解释:用测力计通过动滑轮拉的重物应该是动滑轮和重物的总和,生活中由于动滑轮下面的重物很重,动滑轮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钩码的重量太轻了,动滑轮的重量不可以忽略。2.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学生实验前老师的建议

(1)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最大的收获.

(2)回忆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用力均匀,让测力计和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静止时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还可以多次实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

(3)及时地记录发现,以有利于我们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证据.

再强调一下边实验边记录数据的问题。

3.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4.让学生初步感知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都知道了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那究竟为什么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杠杆知识来思考原因。

生:定滑轮不省力是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动滑轮省力是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多媒体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通过flash画面帮助学生理清上面的仅有个别同学想到的原因。在画面上和学生一起找出定滑轮的力点、支点、重点,画面可以看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从而知道了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和学生一起找出找出动滑轮上面的三点,画面可以看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知道动滑轮是一个省力杠杆,理论上讲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由于摩擦和实验误差的原因,做实验所测得的数值会有出入。

五、巩固练习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认识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局限,认识滑轮组。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在这里老师要考考大家。在我们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都住上了二层小楼,秋收刚过,农民朋友就把打晒的粮食从一楼运到二楼,你能不能给农民朋友提一个好的建议:使用什么机械能让他们既省力又方便的把粮食运到二楼呢?

生:由于学生没有滑轮组的知识,很多学生想到的是单用动滑轮,理由是它能省力,或者是但用定滑轮,理由是方便。个别同学可以根据吊车模型想到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师:因势利导,定滑轮、动滑轮各有各的好处,但生活中如果单独使用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困扰,例如下面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出现了这样的困扰:(课件出示flash1.2.3)依次介绍:

单用定滑轮:大哥和小弟要把两袋粮食运到二楼,大哥到二楼去接粮食,让小弟来拉绳子,由于小弟的重量不如粮食重,结果粮食没有上去,小弟反而上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定滑轮的确不省力。

单用动滑轮:大哥让小弟通过动滑轮来拉粮食,小弟在三楼能把比自己重的粮食拉到二楼,大哥能在二楼接到粮食,可是楼下还有一袋粮食,两人为谁下楼挂粮食而起了纷争。从中可以看出单独使用动滑轮的确不方便。使用滑轮组:小弟在楼下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的滑轮组合轻松的把两袋粮食运到二楼,让大哥在二楼接到粮食。从中可以看出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究竟省不省力,同学们可以课下做实验验证。滑轮组也有缺点:费距离。从而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像这样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板书),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由谁能为同学们组合一个滑轮组,学生把组合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六、生活应用

师:生活中使用滑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那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滑轮吗?

生:旗杆、窗帘、卷帘是定滑轮,起重机、晾衣架、塔叼用的是滑轮组„„ 师:老师给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滑轮应用的资料。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播放视频:定滑轮的应用,滑轮组的应用)

七、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机械,希望同学们继续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各种机械,来改进机械工具,使机械工具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 滑轮

定滑轮:不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附:

滑轮组的研究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滑轮组,把一个钩码放在滑轮组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拉力用()牛顿。再用测力计测这一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第1次

第2次

先组装动滑轮,把两个钩码放在滑轮组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用()牛的拉力。再用测力计测这两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比较大小

拉力()滑轮+钩码的重力(>、<、=)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方向向()

钩码和重物的移动方向向()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滑轮组的作用是:

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 小组_________ 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定滑轮,绳子左右两端平衡时,在绳子的一端加一个钩码,在绳子的另一端加()个钩码才能平衡。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动滑轮,把一个钩码放在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拉力用()牛顿。再用测力计测这一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第1次

第1次

第2次

在绳子的一端加两个个钩码,在绳子的另一端加()个钩码才能平衡。

第2次

先组装动滑轮,把两个钩码放在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用()牛的拉力。再用测力计测这两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比较大小

拉力()重物的重力(>、<、=)

比较大小

拉力()滑轮+钩码的重力(>、<、=)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的方向向()重物移动的方向向()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方向向()

钩码和重物的移动方向向()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定滑轮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动滑轮的作用是: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2007年11月23日参加莱芜市课堂教学大赛于莱城区花园学校讲课时用的教案设计。本次大赛共有来自三个城区的8名老师参加。我和张俊翠老师讲的是《滑轮》,其他六位老师讲的是《有趣的浮沉现象》。我们8人所得的分数依次是:刘娜94.3,王文娟93,王竟91.3,袁明涛88.3,张俊翠87.3,于婷婷86,张芹芹83.3,刘金陵81.7。这次讲课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自己抽到的是23号讲《滑论》的签,自己对滑轮的知识比较熟,平时积累了实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究的层次和范围,还积累了制作课件的一些素材,如果抽到的是《有趣的浮沉现象》,恐怕成绩不理想。提前打听了三个年级的进度,从而搜集了《滑轮》这三课的flash素材也为讲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其次,讲课地点是花园学校,那里有毕桂芹、唐峰、张爱华、李淑珍、五一班主任这些老师的诚恳帮助。毕老师帮助张伟杰摆放器材,唐老师找到管电教的梅老师才使课件顺利播出声音来。张老师、李老师和班主任帮我在熟悉学生的时候维持了纪律,上课的时候,李老师亲自督阵,使学生纪律没有出现太大问题。

最后,最主要的是,张梅荣老师提示了滑轮的实质,才使这堂课有了深度。张东泽老师帮助制作课件和拷贝课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的帮助是诚恳、无私的。张伟杰帮助我借材料、修整材料,中学里的同学和同事为我借到实验材料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齐宗夏老师帮我在支架上打了个漂亮的钩,这些工作我一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是完不成的。另外,在我的正义要求下,学校也特别支持工作专门派了辆车,使我能放心实验材料在路上不损坏,也能够如期到达讲课地点。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关于这堂课的设计并不完全是自己的,有很多地方借鉴了别人的,例如在导入新课以后,观察滑轮、认识滑轮、演示组装滑轮,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这样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的思路是听课听来的。自己有灵感的地方是练习巩固定滑轮、动滑轮的应用,编造了想办法为农民运粮食这一话题承上启下,通过flash演示了单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局限。在花园学校讲的这节课,我感到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不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团结合作能力不强,作为课堂纪律的调控能力不强,环节之间不紧凑导致拖堂。这是我的总体感觉,以上说的这些方面,以后我要深入研究一下,想出很好的办法。缺点1:缺乏教育机智

这节课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我没有成熟的教育机智:在我巡视实验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组的学生没有做实验而是组装了一个滑轮组,课前由于我没有准备滑轮组的实验记录单,所以我没有让他们研究这个滑轮组是否省力,只是放到讲完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后让他们演示如何组装的,这里没有数据的汇报,显得有点欠缺,如果在实验中我去指导那个小组,及时地把记录单添加或修改成滑轮组,让他们研究滑轮组,那么汇报的时候,既有定滑轮、动滑轮也有滑轮组。

缺点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也与我的引导有关系,在小组讨论晚实验方案我在进行引导补充完善方案的时候,我把“研究记录单”打在大屏幕上,边补充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记录单,我相信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会很好的配合,提高实验效率。

缺点3:课前备课还是不充分,关于滑轮组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做出实验,而不是略微代过。记录单还要再完善。

缺点4:板书不完善:加上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能改变用力方向),费距离。这几方面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得感谢这次机会,让我又增长了见识。

总之,我力求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实验材料等方面做到理想化。教案设计是靠张梅荣老师指点、借鉴别人和自身经验才能设计得比较合理,课件制作是高人帮助才能突出难点,实验材料是当教学能手评选评委时从优秀老师那里学到的一种“借”、“找”、“买”材料的方法才搞到比较适合学生研究的实验材料(这得感谢张梅荣老师的信任)。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往往靠着很多人的帮助、合作,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我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课后感受:

讲完这节课,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当我还不知道评分结果时,我为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积累发挥到我心爱的课堂和学生而感到幸福,那是一种任何幸福无法比的别样的充实的幸福,像一缕阳光照射在我很长时间持续的黑暗的抑郁的心灵空间,像一丝丝甘霖飘洒在我很长时间持续的颓废、荒芜的心田。由此我知道我的生活不能离开工作,不能因为任何称之为“原因”的借口使自己不思进取,我需要这种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庆幸自己这三年来一直承蒙张老师的培养,积累了比较多的上课经验,从自己闭门造车的紧张备课到相互借鉴、学习型的开放式的放松的备课,从一味的模仿到有自己的灵感发挥,从自己单打独斗到与各类人群团结合作,从力争第一的迫切到尽我所能的坦然,我觉得自己三年来心理上真的变得有点从容了,业务上有点夯实了。这些或许都缘自于2006年春天优质课被人举报和2007年夏天的手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非常感谢那次的举报,在那之前,我一直倔强的认为有付出就必须得到回报,所以被举报后的我一直生活在委屈的阴影里。现在想来,那的确是一种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心态。直到身体每况愈下,经过手术的煎熬,自己才知道生活方式很不健康,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没有家庭、事业的和谐发展,没有生活中的娱乐,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生活,不会工作,不会学习。“心态决定一切”,经过手术的打击,我逐渐使自己平和、坦然,学会开脱自己,尽管生活上因为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难以接受的事实而万念俱灰,可因为有了工作的收获和满足,也逐渐能想开了。每当心情非常低落之时,就想,人能活多少天,屈指一算,已经走过人生的三分之一,说不定哪一天两眼一闭,一切万事成空,而自己却后悔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工作的快乐。有时我真的是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因为某种说不出来的原因吧。所以我必须给自己找一些快乐,从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活动中。于是我在家充当家庭主妇,尽量承担着一个做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学习营养配餐,照顾丈夫,使其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争取把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营造一个舒适的阳光的温暖小家。每天抽一点时间看点书充实思想的河流,写写日记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工作学着“巧干”不使自己很累但又能完成任务。开始每天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参与集体性的娱乐活动,使自己保持一种年轻朝气的身体、心理、工作状态。这就是我的变化吧。尽管我说自己变得有点坦然了,带着不争第一的心态参加比赛,但是骨子里还是带着“要好”尽我所能、认认真真的设计课,从接到21号下午接到课题内容到今天24号晚上,我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起码自己的思想没有太大的滑坡,有人说工作的年限越长,心眼越多,工作越圆滑。我才工作了三年,还没有到圆滑的境界吧。

工作还是得干,因为只有工作才能给我带来无与伦比的满足、快乐,才能使我灰暗的心境有一点光明。

学习吧,用知识的点滴充实思想的河流;生活吧,“物极必反”、是非得失对半的存在里边,我们无法改变客观规律;奋斗吧,我需要活出精彩。课前交流:

表扬学生的优点,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听话。讨论、实验的模拟演练,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

6.“滑轮”实验教学的策略 篇六

关键词: 激趣 分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教师在教授《其他简单机械》的滑轮时,应该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掌握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同时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情景利用实验来区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学习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之前,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区分开哪样的滑轮是定滑轮,哪样的滑轮是动滑轮。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通过观察区分开动滑轮和定滑轮。

创设情景:给你一个滑轮,一根线,一根铁架台,一个钩码,请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利用滑轮把钩码提起来。

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分别设计出用动滑轮和定滑轮把钩码拉起来的方案。此时教师引导提问:你们所设计的两种不同方案中,滑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很容易得出:有一个滑轮固定不动,有一个滑轮能随着钩码一起上升或下降。此时教师引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2 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在学习了杠杆的作用以后来开展的探究活动。“我们使用杠杆是为了省力或者省距离,在使用滑轮时是否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是我们探究前的思维迁移活动。所以我们的探究活动就是围绕两点即是否省力和是否省距离来展开。

为了降低实验难度,课堂探究先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然后再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距离。

2.1 分别探究定滑輪和动滑轮是否省力

1)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应该比较哪两个量才能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的结论?(物体的重力和把物体拉起来所需要的拉力。)

2)实验中:①教师让学生在实验中找出方法:怎么才能准确读出拉力的大小?(匀速拉动,拉动过程中读数。)

②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时,教师直接要求: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的方向要竖直向上。(此时不用解释为什么,在学习动滑轮的本质以后再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使用动滑轮只有在竖直向上拉的时候才能省一半的力?)

3)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使用动滑轮省一半的力。

2.2 分别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距离

已经探究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的结论,在探究它们是否省距离时就可以去掉弹簧测力计,简化实验器材,让实验更顺利的进行。

1)实验前:老师仍然要引导学生明白:应该比较哪两个量才能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距离?(物体被拉起的高度和绳端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实验中:①实验时要求各小组要确定好谁操作,谁读数,谁记录等,搞好分工与协作。②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要指导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测准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端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也是这个探究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此时可以给学生出示具体的操作方法供学生参考:刻度尺(量程1m)靠近铁架台竖直,使钩码刚好放在刻度尺的整刻度线处,拉绳子的手指也刚好掐在整刻度线处,竖直向上拉动钩码使其上升5cm、10cm、15cm,分别读出手指掐线处上升的高度。

3)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定滑轮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动滑轮费一倍的距离。之后教师启发提问: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那么我们在使用定滑轮的过程中(比如旗杆上的定滑轮)它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得出定滑轮的优点: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3 类比实验归纳滑轮组的特点

在探究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后,再来探究滑轮组的特点,过程就变得简单多了。对于滑轮组的学习,可以采取这样一个过程。

3.1创设情景组装滑轮组

情景:如果在使用滑轮时既要改变拉力的方向,又要省力,可以怎么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一个滑轮组)给你两个滑轮,一根线,一个钩码,一根铁架台,你能组装出符合要求的滑轮组吗?

学生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很容易组装出两种不同的滑轮组。此时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两个滑轮组只有一个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它们是否都能省力呢?通过这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滑轮组特点的探究上来。

3.2 类比实验归纳出滑轮组的特点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能力和经验,所以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按照原来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方法来探究滑轮组,测出需要的数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拉力与物重的关系、物体上升高度和绳端拉力移动的距离的关系、滑轮组拉着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就不难归纳出滑轮组的特点了: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处,2005.

7.《滑轮组》教学反思 篇七

《滑轮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能否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学生也能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即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预测。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即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不过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只绕过了动滑轮而没有绕过定滑轮,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也可提醒参考书中插图。让学生少走歪路,以免影响实验进度。

实验二是要研究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因为各组材料中,没有如P15插图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动滑轮这种装置,工具箱中没有,学校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也没有,只在另一个大机械实验盒中找到了类似的一两个,根本无法满足分组实验的需要。于是,只能借助于实验一所用的材料,虽然经过指导,但学生在组装、实验过程中,错误百出。很多小组想法简单,想着就一根线分别绕过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就行了,于是有了如图一的这种组装方法,接下来就遇到了“钩码挂在哪个动滑轮上好?”这个问题,其实这种组装方法,随便挂在哪个动滑轮上,或者两个都挂,实验都无法取得正确数据。后来指导学生按图二方法进行组装,才测得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但组装有一定难度,小组成员间配合不好的话,又手忙脚乱,影响了实验进度。材料啊材料,科学教师的命哪!没有材料,只能化繁为简,没有材料,只能变分组为演示,没有材料,只能空口白话纸上谈兵。

8.《滑轮组》课后教学反思 篇八

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解释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难道真要用灌输法无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解释。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研究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及时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许,有些孩子还会忘记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肯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

9.《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篇九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八年级物理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也是中考当中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是一个有难度的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物理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我课前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

这是一个测量型实验,基本思路是: 1.确定实验原理。

2.依据实验原理,分析需要求出和测出哪些物理量。3.确定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4.为了达到测量这些物理量的目的,分析应该怎样组装器材,在此过程中确定所需要的其它辅助性器材。

为了使学生们能顺利完成实验,减少盲目性,避免忙乱操作,我将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操作中要突破的难点和操作要点归纳成几个问题,用投影片放映出来,让学生顺着指导思路去思考、讨论、分析,使其思维有序,这样就优化了实验过程。

10.滑轮作图【经典总结】 篇十

一、根据要求画出滑轮组绕绳方法

F=1/2 f

二、画出最省力绕法

三、已知拉力方向的绕法

1.如下图左图所示,小明站在地面上,欲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请画出最合适的绕线方法。2.在下图图2用线代表绳子,将两个滑轮连成省力的滑轮组,要求人用力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3.在图中,一个站在地面上.....的工人利用滑轮组将重物G提起来,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4.如图4所示,某人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请你画出他使用滑轮组最省力的绕法。5.如图5中,站在地面上的小华借助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请画出最省力的绕线方法。6.如图6所示,某人站在A处用一根绳子和两个滑轮提起物体B,画出最省力的绕线。

图4 图5 图6 7.如下左图所示,请根据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8.玲玲是学校升旗手,她想利用滑轮组来升旗.若将国旗挂在乙轮下的挂钩上,则应怎样在滑轮上绕绳 既可将国旗升上旗杆,又可省力?请在图中画出你的绕法.

四、涉及计算的及特殊绕法

1.一个同学欲用下图2滑轮组提升重物,请画出最合适的绕线方法。

2.一个同学要利用如下图3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物重900N,而绳子最多只能承受400N的拉力。请你帮他在图中画出符合要求的绳子绕法。

11.滑轮经典试题1 篇十一

1

1 . 如 图 所 示,重 600N 的 人 站 在 重 5400N 的 船 上,通 过 滑 轮 把 船 匀 速 拉 向 岸 边 . 人 拉 绳 的 力 为 500N,人 和 船 相 对 静 止 . 不 计 绳 重 和 滑 轮 处 摩 擦,船 受 到 水 的 阻 力 为(A . 500N B . 1000N C . 2500N)

2 . 如 图 所 示,重 500N 的 人 站 在 重 2500N 的 船 上,用 滑 轮 组 把 船 匀 速 拉 向 岸 边,人 和 船 相 对 静 止 . 船 受 到 水 的 阻 力 为 1200N . 不 计 绳 重 和 滑 轮 轴 摩 擦,人 拉 绳 的 力 为(A . 300N B . 400N C . 700N)

3.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 600N 的 人 用 力 拉 绳,使装置处于静止. 装 置 中 的 滑 论 A 重 500N,滑 轮 B 重 200N,底 板 C 重 100N . 不 计 轴 摩 擦 及 绳 重,人 对 底 板 C 的 压 力 为

N.

4 .如 图 所 示,木 板 和 木 板 上 的 人 通 过 滑 轮 组 静 止 于 空 中,已 知 滑 轮 A 的 质 量 m A 和 滑 轮 B 的 质 量 m B 均 为 5kg,木 板 质 量 M=10kg,人 的 质 量 m=30kg,不 计 摩 擦 与 空 气 作 用 力.各个滑轮两侧的细绳(不计质量)均处于竖直状态,求此时人拉绳的力为多

大.(g=10N/kg)


12.《滑轮》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篇十二

莆田二十八中

王国亮

为了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动我县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在县教研室的倡导下,开展了一次“送课下乡”活动,现就本人所做《滑轮》一课谈一些粗浅的反思,供同行们参考.一,成功之处

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3,层层追问,使结论自然呈现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二,不足之处

1, 引入缺乏知识的连贯性

尽管用三幅科学漫话,激发了学生学习滑轮的兴趣,但缺乏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结合杠杆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做铺垫.2,低估了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自学能力

本节课后,我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谈,发现同学们的部分观点竟出乎我的意料.“老师,像滑轮的结构及能否改变力的方向,我们通过生活经验和自学课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您在这点上不需花费过多时间解释”.面对同学们真诚的目光,我仔细一想,这些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真知灼见,不正是学生对老师的突破啊!由此我领悟到:要把一节课上好,把学生自主求知潜在动力调动起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多么重要.3,忽视了经验知识,更需要理论验证.定,动滑轮的作用,我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这种直接经历探究过程固然重要,但学生需要的是更为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而恰恰这点被我忽视了.如果能够联系杠杆及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做图,从理论上分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滑轮的实质,这将对加速经验知识的内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课后的困惑

听取评课分析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偏远贫困地区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上一篇:2010学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政法干警面试备考之英雄警察事迹